•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教學觀察與回饋研究結果綜合性分析 / 223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我國教學觀察與回饋研究結果綜合性分析 / 223"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我國教學觀察與回饋研究結果綜合性分析

張德銳 臺北市立大學、輔仁大學退休教授

中文摘要

教學觀察與回饋係教師專業發展的利器之一。教學觀察與回饋的研究在國內 近二十多年來已累積不少研究成果,為利國內教育研究的發展,有必要釐清國內 現有研究成果,並建議未來的發展方向,以做為進一步研究的參考。本研究搜錄 了37 篇國內有關教學觀察與回饋的實徵研究,並從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以及 教學觀察與回饋的實施現況、實施成效、實施困境與影響因素等四個面向,加以 探討分析既有研究發現,然後在研究主題與內容、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三方面 提出未來研究建議。 關鍵詞:研究、研究結果分析、教學觀察與回饋、臨床視導

(2)

A Synthetic Analysis of Instructional Observation and

Feedback in Taiwan, ROC

Derray Chang

Retired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Taipei,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Abstract

Instructional observation and feedback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echnique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re have been a lot of such research results in Taiwan in recent twenty more years.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instructional observation and feedback,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37 empirical researches and thus suggests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s of the researches of instructional observation and feedback in Taiwan, ROC.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mpirical studies from five dimensions, namely research subjects and methods, current status, effects, difficulties, and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instructional observation and feedback. Based on the analysis findings, this paper suggests future researches from three dimensions, namely research themes and contents, research subjects, and research methods.

Keywords:research, research result analysis, instructional observation and feedback, clinical supervision

(3)

壹、前言

「教學觀察與回饋」(instructional observation and feedback)來自於「臨床 視導」(clinical supervision)係歐美先進國家自 1960 年代起一個被普遍推展的 技術,用以提升職前教師與在職教師的教學效能,促進其專業發展。 我國開始推動教學觀察與回饋是晚近二十多年的事。研究者自美國學成歸來 後,大力倡導臨床視導,除用在實習教師的專業成長之外,亦藉由「發展性教師 評鑑」、「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教學輔導教師制度」的推動,開始在國內 播下教學觀察與回饋的種籽。待至教育部於2006 年開始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 鑑實施計畫」,計畫中以教學觀察與回饋做為形成性教師評鑑的主要機制與工 具,才開始普遍為國內中小學教師所接受,進而成為當今中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 利器之一。 在研究方面,國內教學觀察與回饋(含臨床視導)的研究近二十多年來已累 積數十篇的實徵性研究論文。「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很有必要將現有研究結 果加以全盤疏理,方能掌握既有研究結果的全貌,理解其疏漏之處,以為未來研 究的指南。 本研究即在將國內近年來所做的教學觀察與回饋的實徵性研究結果,做一個 綜合性分析,並提出未來的研究發展方向,供後來者進一步研究的參考。唯在論 述教學觀察與回饋研究的綜合性分析之前,有必要對教學觀察與回饋的意義、目 的、歷程、技術等,略做說明。

貳、教學觀察與回饋的意義、目的、實施程序、技術

以下茲從「教學觀察與回饋的意義與目的」、「教學觀察與回饋的實施程序 與技術」等二個方面來加以說明。

一、教學觀察與回饋的意義與目的

教學觀察與回饋,或可稱為「課室觀察與回饋」(classroom observation and feedback),它是來自教學視導中的「臨床視導」,它係一種到教學現場,對教學 者課室教學的直接觀察,並客觀記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真實表現,然後透過 回饋會談,肯定和改善教學者教學表現,以及提升學生學習成效的歷程(張德銳、 高紅瑛、康心怡,2010)。

(4)

床」係指「到」「教學現場」;「視導」的「視」係指教學觀察,「導」係指引導或 輔導。也就是說,臨床視導係由視導(輔導)人員到教學現場,經由教學觀察, 提供教學者「另一雙善意的眼睛」,然後經由教學觀察事實的回饋,促進教學者 專業成長。 依據Acheson 和 Gall(2003)的觀點,研究者略加修正後,提出臨床視導或 教學觀察與回饋的目的主要有五個: (一) 提供教師教學現況的客觀回饋 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之現象。可見給 予老師們系統化的專業回饋是多麼重要的事,它可以讓老師對自己教學的全貌有 清明的認識。如果我們可以把教學事實的客觀紀錄回饋給老師,就可以幫助老師 瞭解、反思自己的真實表現,進而產生提升教學表現的效果。 (二) 肯定教師教學的成就和表現 我國中小學教師在任教二、三十年的教學生涯中,甚少獲得同事們正式與非 正式的肯定,對於初任教師而言,這份肯定可以讓他們更有自信地走向未來;而 對於資深教師而言,這份肯定可以讓他們更有意願地將教學實務智慧和同仁分 享。 (三) 協助教師診斷和解決教學問題 在教學現場裡,教師每天都會遇到問題而不自知,或者缺乏解決問題的能 力,於是不知不覺地,往往在保守平庸的日子中過完教學人生。是故,如何透過 教學觀察與回饋,協助教師瞭解自己的教學問題並尋求解決之道,而在解決的過 程中,走向教學精進的境界。 (四) 協助教師發展專業成長的正向態度 在教師專業發展的歷程中,如能透過同儕的觀課與議課,可以培養同事間的 情誼以及共同成長的向心力,對於自己的教學和專業發展會更有自信心和參與 感。 (五) 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教學觀察與回饋的終極目的,係在提升學生學習的成效。沒有學生學習,便

(5)

沒有教師教學的必要;沒有教師教學,便沒有教學觀察與回饋的意義與價值。 總之,教學觀察與回饋的目的係在提供老師「另一雙善意的眼睛」,協助老 師更瞭解自己的教以及學生的學,以及透過專業回饋與討論,促進老師們在既有 的教學基礎下,成就更優質的教與學。

二、教學觀察的實施程序與技術

Acheson 和 Gall(1997;2003)指出教學觀室與回饋,會經歷三個階段:觀 察前會談、教學觀察、回饋會談。這三個階段其實和目前國內教育界所盛行的備 課(或說課)、觀課、議課活動是相符的。 (一) 觀察前會談 在觀察前會談階段,觀察者除了可以和教學者建立信任融洽關係之外,還可 以透過會談,瞭解教學者的教學脈絡。當然除了一對一的傳統式會談形式之外, 亦可是備課活動或說課活動,而備課(說課)的內容主要聚焦於一節課或一個單 元的教學活動設計,例如教學(學習)內容、教學(學習)目標、教學(學習) 策略、教學(學習)評量等。在備課或說課後,可以根據授課教師的成長需求, 共同討論協商教學觀察的規準與工具,以及教學觀察和回饋會談的時間和地點。 (二) 教學觀察 教學觀察的工具非常繁多,可概分為質性與量化的工具。質性工具主要在描 述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師生的交互作用等教與學的現象。量化工具主要以 計量的方式來計算某些教學現象的種類與發生次數。一般而言,質性技術運用的 範圍比較寬廣但較為主觀;量化的技術比較客觀但失之紀錄的範圍比較狹隘,會 有見樹不見林之憾。質性技術長於描述和詮釋,量化技術則長於信度和客觀性。 張德銳、李俊達、朱逸華(2011)曾引薦和本土化七個教學觀室工具,包括: 「語言流動」、「在工作中」、「教師移動」、「佛蘭德互動分析系統」等量化技術, 以及「軼事紀錄」、「錄影」、「省思札記」等質性技術。 有心的教學觀察者可以直接採用上述所介紹的觀察工具,亦可將上述工具加 以改編後用在教學觀察上,例如在學習共同體或者分組合作學習上,即可用「語 言流動」、「在工作中」或「軼事紀錄」觀察一個小組學生的學習或互動狀況。當 然亦可以在既有技術基礎下,自行研發其他適合教學觀察的工具,例如丘愛鈴和 黃寶意(2016)便依據翻轉學習 F-L-I-P 四大支柱,編製教學觀察表,進班觀課,

(6)

分析高雄市右昌國中英語科林健豐老師和英明國中公民科郭進成老師實施翻轉 教學的成功經驗。 (三) 回饋會談 回饋會談就是議課活動,議課活動的形式不拘,以輕鬆自然為要,它可以是 正式的議課活動,也可以是非正式的議課活動;可以是個別的議課活動,也可以 是團體的議課活動。但無論如何,宜在溫暖友善的氣氛下,讓教學者充分表達此 次教學的經驗和心得,其次觀察者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提出具體客觀的紀 錄,然後以不作價值判斷的態度,回饋給教學者,並且鼓勵教學者就教師的教、 學生的學,提出個人專業發展計畫。必要時,觀察者也可給予教學者改善教學的 建議。

參、國內教學觀察與回饋相關研究之探析

國內教學觀察與回饋的研究,大約只有20 多年的歷史,為期仍短。本研究 作者於2020 年 8 月以「教學觀察」或「臨床視導」為關鍵字,查詢國家圖書館 「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發現以國內各級學校為研究對象的教學觀察與回 饋之博碩士論文共有27 篇。另外於國家圖書館「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進行 查詢,發現以國內各級學校為研究對象的教學觀察與回饋實徵性期刊論文共有 10 篇。 經閱讀後,本研究採這10 篇教學觀察與回饋實徵性期刊論文、以及 27 篇碩 博士論文,共37 篇供本研究參考。這 37 篇實徵性研究的研究者、研究題目、研 究對象、研究方法整理如表1。 表1 教學觀察與回饋研究之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一覽表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李俊達 (1996) 國民小學教育人員「臨床 視導」知覺之調查研究 臺北地區公私立國小 579 位教育人 員。 問卷調查 吳林輝 (1999) 臨床視導在臺北市國中實 習教師教學輔導之需求性 研究 臺北市154 位國中實習教師、150 位 國中實習輔導教師、46 位國中校長、 42 位師資培育機構實習指導教師 問卷調查 陳燕榆 (2000) 臨床視導在國小實習教師 教學輔導實施之接受度及 其相關研究 雙北市、桃園縣、新竹縣之國小實習 教師及其實習輔導人員,回收有效問 卷628 份。 問卷調查 胡芳智 (2003) 臨床視導模式對國小數學 教師教學行為之影響 一位國小數學老師 個案研究法 許正宗 (2003) 國民小學初任教師臨床視 導之個案研究 一位國民小學初任教師 個案研究法 陳文彥 (2003) 臨床視導應用於實習教師 教學實習之個案分析 一位實習老師:淑芬老師 個案研究法 丁一顧 臨床視導對國小實習教師 30 位國小實習教師,實驗組與控制 不相等控制

(7)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2004) 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 組各15 人。 組實驗設 計、半結構式 訪談 張德銳 丁一顧 (2004) 臨床視導對新進教師教學 效能影響之研究 臺北市各公立國中小新進教師,國中 5 位,國小 25 位,共計 30 位新進教 師。 準實驗設 計、半結構式 訪談 黃春滿 (2004) 實施臨床視導對國中國文 教師教學專業成長影響之 研究 中山國中國文代課老師周老師 個案研究法 蔡志鏗 (2004) 一位實習教師的專業成長 故事—臨床視導之個案研 究 一位國民小學實習教師(師資生) 個案研究法 蕭美智 (2004) 校 長 實 施 臨 床 視 導 之 研 究—以臺北縣快樂國小為 例 一所國民小學教師 個案研究法 魏韶勤 (2004) 教學輔導教師教學觀察與 回饋對國小初任教師教學 效能影響之研究 35 位初任教師 準實驗研究 法、半結構式 訪談 白碧香 (2005) 幼稚園實習輔導教師實施 臨床視導之研究 向日葵幼稚園太陽班的兩位帶班老 師與兩位實習老師 行動研究 張德銳 丁一顧 (2005) 教學導師臨床視導對新進 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 臺北市國中小30 位新進教師 準實驗設 計、訪談法 蔡美錦 (2005) 臨床視導對國民小學英語 教師教學專業成長歷程之 個案研究 一位國小初任英語教師 個案研究法 丁一顧 張德銳 (2006) 臨床視導對國小實習教師 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 30 位國小實習教師,其中 15 位實驗 組受臨床視導的指導,15 位控制組 則否。 準實驗設 計、訪談法 江蔥 (2006) 台北縣國小教師對臨床視 導之需求性研究 臺北縣公立國民小學教育人員 問卷調查、半 結構訪談 陳明和 (2006) 臨床視導對國小教師教學 專業發展影響之研究 某國小三位教師 個案研究法 鍾鳳嬌 黃兆光 凌秋珠 (2006) 臨床視導對國中數學實習 教師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 某位師範大學實習學生 個案研究法 魏韶勤 張德銳 (2006) 教學觀察與回饋對國小初 任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 究 本研究教學觀察與回饋之對象為 8 所國民小學35 位初任教師 準實驗設 計、半結構式 訪談 邱凡芮 (2007) 行動載具輔助教學觀察課 程之發展與評鑑 交通大學師資培育中心的師培生,修 習「教學原理課程」者,共31 名 觀察法 黃兆光 凌秋珠 (2007) 臨床視導對國中數學實習 教師專業成長之探析 國中數學實習教師 觀察法、記錄 分析、回饋討 論 謝嘉雯 (2008) 基隆市國小教師臨床視導 知覺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 究 基隆市國小教師,回收的有效問卷共 412 份 問卷調查法, 洪俐如 (2009) 幼稚園教師實施同儕臨床 視導之行動研究 公立國小附設幼稚園彩虹班百合老 師、研究者本人、小瑩老師、大華老 師與30 位幼兒。 行動研究法

(8)

研究者 研究題目 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 江柳枝 (2011)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行動 研究-以教學觀察為例 綠地國小四年A 班 30 位同學 行動研究法 孫怡雲 (2012) 臨床視導對體育師資生教 學時數變化之研究 桃園縣高中體育師資生2 名 觀察法、半結 構式訪談 廖世芸 (2014) 桃園縣國中綜合活動學習 領域教學觀察評鑑指標建 構之研究 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與教學評鑑 專家學者與桃園縣綜合活動領域實 際進行教學觀察教師共十位 德懷術、問卷 調查 王美惠 (2015) 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 校務評鑑教學觀察與教學 效能之研究 臺中市參與校務評鑑之公立國民小 學教師正式教師,可用問卷542 份 問卷調查 陳韋樺 (2015) 觀察表對國中數學教師課 堂觀課之影響 有四年以上教學經驗,具就讀研究所 或取得碩士學位及通過教師甄選之 三位教師。 觀察法、訪談 法 劉世雄 (2015) 臺 灣 國 中 教 師 對 共 同 備 課、公開觀課與集體議課 的實施目的、關注內容以 及專業成長知覺之研究 臺灣地區國中教師抽取2374 位教師 問卷調查 謝瑋玲 (2015) 臨床視導應用於幼兒園教 師專業成長之歷程探究— 以苗栗縣南庄鄉國幼班為 例 苗栗縣南庄鄉國幼兒園教師共計 5 位 訪談法 何性曄 (2016) 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實 施同儕臨床視導之研究 新竹縣巡迴輔導老師共計22 位 文件分析、教 學觀察 林琬倫 (2016) 臺中市國中教師實施教學 觀察與教學專業知能之相 關研究 臺中市國中教師具有教師證書之現 職合格教師,共計420 人 問卷調查 鍾念紋 (2016) 個案學校實施教學觀察之 後設評鑑研究 新北市某國小分別有 31 位導師、9 位科任、特教5 位、教師兼行政 12 位,共計57 位 個案研究法 黃惠卿 (2017) 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 觀課之現況及影響觀課因 素之研究 臺中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有效問卷 為554 份 問卷調查 林彩岫 (2018) 教學文化之研究:以兩所 國民小學的教學觀察為例 兩所國民小學現職校長2 位、教務主 任2 位以及未兼任主任職務教師 8 位 進行訪談,共計有12 位研究參與者。 半結構訪談 陳怡儒 林立萩 (2020) 從共同備課、公開觀課和 集體議課來看教師專業成 長。 中山女高地理科團隊 觀察法、文件 分析 資料來源:本研究作者自行整理 茲將這37 篇論文的內容,依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教學觀察與回饋實施現 況、實施成效、實施困境、影響因素等五個方面做整理評述如下。

一、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如前所述,在37 篇實徵研究報告中,僅有 10 篇係學術性期刊論文(27%), 可見教學觀察與回饋的相關研究在國內學術性期刊的發表仍有大幅改善的空間。

(9)

表1 顯示在研究對象上,以師資生為對象有 2 篇(5%),以實習教師為對象 有9 篇(24%),以初任教師或新進教師為對象有 6 篇(16%),以一般教師為對 象有20 篇(54%)。可見,教學觀察與回饋已運用於實習教師、初任教師、一般 教師。運用於職前師資培育課程則較為少見。另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亦要求校長需 進行公開授課與專業回饋,是故此方面的研究將有理論與實務應用價值。 在教育階段別上,以師培機構為對象有2 篇(5%),以幼稚園為對象有 4 篇 (10%),以國小為對象有 19 篇(51%),以國中為對象有 9 篇(24%),以國中 小為對象有2 篇(5%),以高中為對象有 1 篇(3%)。可見,教學觀察與回饋的 實施對象以小學為最大宗,國中其次,幼稚園再次,在高中職及師培機構實有必 要加強實施教學觀察與回饋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個案研究法有 11 篇(30%),問卷調查法有 8 篇(22%), 準實驗設計加訪談法有6 篇(16%),行動研究有2 篇(5%),觀察法有2 篇(5%), 觀察法加訪談法有2 篇(5%),觀察法加文件分析有 2 篇(5%),訪談法有 2 篇 (5%),問卷調查加半結構訪談有 1 篇(3%),德懷術有 1 篇(3%)。可見國內 教學觀察與回饋的研究能善用個案研究法、準實驗設計以及觀察法,這是可喜的 現象。唯質量整合並用的方法,例如如果要採用量化的問卷調查,建議伴隨質性 訪談的使用,仍有進一步加強使用的必要。

二、教學觀察與回饋的實施現狀

國 內 有關教學觀察與回饋實施現狀的實徵研究結果計有14篇。其中有9篇研 究結果顯示國內教師對於教學觀察與回饋的接受度屬於中高程度以上(王美惠, 2015;白碧香,2005;江蔥,2006;李俊達,1996;吳林輝,1999;陳燕榆,2000; 鍾念紋,2016;謝瑋玲,2015;謝嘉雯,2008),但是在理想需求上與實際實施 程度上仍有明顯的落差(江蔥,2006;李俊達,1996;吳林輝,1999)。 教學觀察與回饋的實施首在觀察者與教學者信任關係的建立(黃兆光、凌秋 珠,2007),其次依計畫會談、教學觀察、回饋會談的程序實施之(何性曄,2016; 黃惠卿,2017;蕭美智,2004)。教學觀察的實施應避免太多、太廣泛的教學關 注,一次集中在一、二個教學關注重點即可,但宜使用多樣化的教學觀察工具來 回應教學者的教學關注(黃兆光、凌秋珠,2007;鍾鳯嬌、黃兆光、凌秋珠,2006), 教學觀察與回饋的過程宜公正合理,教師也期許能得到更多的實質建議(鍾念 紋,2016)。 在教學觀察三步曲的接受度上,有的研究指出依序是回饋會談、教學觀察、 計畫會談(江蔥,2006),有的研究則指出係回饋會談、計畫會談、教學觀察(陳

(10)

燕榆,2000)。

三、教學觀察與回饋的成效

國內有關教學觀察與回饋實施成效的實徵研究結果計有27 篇之多。眾多研 究結果顯示,教學觀察與回饋的實施,有助於教師教學效能的增進;教師在教學 領域方面,「教學清晰」、「活潑多樣」、「班級經營」、「掌握目標」等面向的教學 效能,有顯著的提升(丁一顧,2004;丁一顧、張德銳,2006;王美惠,2015; 邱凡芮,2007;孫怡雲,2012;許正宗,2003;陳明和,2006;黃兆光、凌秋珠, 2007;黃春滿,2004;張德銳、丁一顧,2004;張德銳、丁一顧,2005;蔡美錦, 2005;蔡志鑑,2004;魏韶勤,2004;魏韶勤、張德銳,2006;蕭美智,2004; 謝嘉雯,2008)。 其次,亦有許多研究結果顯示,教學觀察與回饋有助於教師的專業成長(白 碧香,2005;洪俐如,2009;陳怡儒、林立萩,2020;陳明和,2006;蔡美錦, 2005;鍾鳯嬌、黃兆光、凌秋珠,2006;劉世雄,2015;謝瑋玲,2015)。 再者,有二個研究顯示,教學觀察與回饋的實施,對於觀察者而言,亦有好 處的,亦即可以增進人際溝通技巧與同事情誼,共同激勵工作士氣,是一個觀察 者與教學者雙贏的策略(黃春滿,2004;蕭美智,2004)。 教學觀察與回饋在學生學習成效的研究上並不多見。胡芳智(2003)指出經 過臨床視導(即教學觀察與回饋)後,有下列成效: 1. 教師對學生學習態度的知覺,更為肯定、更加趨於正向。 2. 間接提升了整體學生上課時的專心度。 3. 教師藉由移動到學生座位行間,來關懷班中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 4. 教師對教材的處理較能根據課堂的情境脈絡與學生的臨場反應有所調整。 5. 教師對於教具的使用較能詳加思考,並配合教學需求使用恰當的教具。 6. 教師從替上臺演練的學生說明其解題過程,轉為鼓勵學生說明自己的作法。 此外,蕭美智(2004)指出,實施臨床視導後,教師在教學分析中,更認識 自己並瞭解學生。陳明和(2006)亦指出,受試教師接受臨床視導後,對學生學 習成效的回饋,有顯著的效果。

四、教學觀察與回饋的困境

國內教學觀察與回饋的實施困境之研究發現並不多見,計有9 篇。最常被提

(11)

及的問題係缺乏時間問題,這是由於行政與教學負擔沈重,行政人員與教師較難 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計畫會談、教學觀察與回饋會談(江柳枝,2011;洪俐如,2009; 陳文彥,2003;黃春滿,2004;蕭美智,2004;謝瑋玲,2015)。另由於工作忙 碌、時間有限,教師們普遍不喜作繁多的書面記錄資料,而改以錄音或錄影為主 (江柳枝,2011)。 其次,教學觀察與回饋人力不足,(何性曄,2016;洪俐如,2009),加上缺 乏教學觀察與回饋的認識與知能(陳燕榆,2000;蕭美智,2004),以及臨時狀 況或事件干擾教學觀察與回饋活動(何性曄,2016;洪俐如,2009),也都將影 響教學觀察與回饋的實施。 最後,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及學校尚未有實施教學觀察與回饋的具體方案(陳 燕榆,2000),以及教師文化的保守主義以致對教學觀察與回饋產生抗拒與質疑 (林彩岫,2018),皆是教學觀察與回饋的實施困難之處。

五、教學觀察與回饋的影響因素

國內教學觀察與回饋的影響因素之研究並不多,計有9 篇。最常被提及的影 響因素係信任合作關係的建立,缺乏此一關係將嚴重影響教學觀察與回饋活動的 進行及實施成效(丁一顧、張德銳,2006;江蔥,2006;李俊達,1996;許正宗, 2003;黃春滿,2004)。 其他的影響因素則包括:(1)教學觀察與回饋觀念尚待加強(江蔥,2006; 李俊達,1996);(2)教學觀察與回饋之相關專業知能不足(江蔥,2006;李俊達, 1996;蕭美智,2004);(3)教師與教學觀察人員工作時間不夠(江蔥,2006;李 俊達,1996;陳怡儒、林立萩,2020);(4)缺乏方便使用的工具(江蔥,2006; 李俊達,1996);(5)教學觀察與回饋的專業倡導仍不足(江蔥,2006;李俊達, 1996);(6)教學觀察與回饋資源網絡系統之建置尚未完整(江蔥,2006);以及(7) 學校組織尚未形塑合作精進的教師文化,以致教師仍缺乏參與動機和意願(江 蔥,2006;林彩岫,2018;黃惠卿,2017)等七項。

肆、國內教學觀察與回饋研究未來發展方向

根據國內教學觀察與回饋實徵性研究之探析,本研究提出下列未來發展方向 的建議如後,供國內教育研究者所參酌:

一、在研究主題及內容方面

(12)

在過往教學觀察與回饋研究題目上,絶大多數為教學觀察與回饋的實施成效 與實施現況的研究,而在實施困難與影響因素的研究嚴重不足,今後宜加強此兩 方面的研究,以便尋找克服困難之道與掌握影響因素,俾提高教學觀察與回饋的 實施與成效。 教學觀察與回饋成效的研究多集中於教學效能及教師專業成長,而在學生學 習成效的研究上並不多見。有見於國內教育界愈來愈重視學生學習,教學觀察與 回饋對學生學習成效的研究,勢必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之一。 另外,教學觀察與回饋的運作模式與歷程有必要再深入探討之外,宜對教學 觀察與回饋的實施成效、困境與影響因素做長期縱貫比較研究,以瞭解長期實施 教學觀察與回饋,在運作現況、實施成效、困境與影響因素的發展趨勢,以做為 理論建構與實務建議的參照。

二、在研究對象方面

誠如前述,在研究對象上,教學觀察與回饋有普及至實習教師、初任與新進 教師以及一般教師的研究,惟在以師資生和校長為對象的研究甚為少見。為利師 資職前培育以及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推動,此方面的研究將有理論與實務應用價 值。 在教育階段別上,教學觀察與回饋的實施對象以小學為最大宗,國中其次, 幼稚園再次,以高中職教師及師培機構師資生為對象的研究實有加強的必要。另 外,以大學教師為對象的教學觀察與回饋,迄今仍付諸闕如,亦有待進行研究。

三、在研究方法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國內教學觀察與回饋的研究能以個案研究法、準實驗設計為 主流,這是進步的現象,因為個案研究能深入描述與詮釋教學觀察與回饋實施的 現象,而準實驗設計則可驗證教學觀察與回饋的成效。唯行動研究法以及質量整 合並用的方法,仍有進一步加強使用的必要。另外,問卷調查建議宜調查三個以 上變項的關係,以利探索教學觀察與回饋的實施或實施成效之中介變項與調節變 項。 參考文獻  丁一顧(2004)。臨床視導對國小實習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 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13)

 丁一顧、張德銳(2006)。臨床視導對國小實習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 師大學報,51(2),219-236。  王美惠(2015)。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校務評鑑教學觀察與教學效能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 丘愛鈴、黃寶意(2016)。精彩翻轉、師生多益-國中英語、公民科之創新 翻轉教學實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5),125-131。  江柳枝(2011)。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之行動研究-以教學觀察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嘉義市。  江蔥(2006)。臺北縣國小教師對臨床視導之需求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 白碧香(2005)。幼稚園實習輔導教師實施臨床視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 李俊達(1996)。國民小學教育人員「臨床視導」知覺之調查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 何性曄(2016)。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實施同儕臨床視導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 吳林輝(1999)。臨床視導在臺北市國中實習教師教學輔導之需求性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 邱凡芮(2007)。行動載具輔助教學觀察課程之發展與評鑑(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  林彩岫(2018)。教學文化之研究:以兩所國民小學的教學觀察為例。教育 理論與實踐學刊,37,53-78。  林琬倫(2016)。臺中市國中教師實施教學觀察與教學專業知能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 洪俐如(2009)。幼稚園教師實施同儕臨床視導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14)

 胡芳智(2003)。臨床視導模式對國小數學教師教學行為之影響(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 孫怡雲(2012)。臨床視導對體育師資生教學時數變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 許正宗(2003)。國民小學初任教師臨床視導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 陳燕榆(2000)。臨床視導在國小實習教師教學輔導實施之接受度及其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 陳文彥(2003)臨床視導應用於實習教師教學實習之個案分析。初等教育學 刊,16,181-187+189-205。  陳韋樺(2015)。觀察表對國中數學教師課堂觀課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 陳怡儒、林立萩(2020)從共同備課、公開觀課和集體議課來看教師專業成 長。中山女高學報,19,1-20。  張德銳、丁一顧(2004)臨床視導對新進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初等教 育學刊,17,27-55。  張德銳、丁一顧(2005)教學導師臨床視導對新進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 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3(3),149-180。  張德銳、李俊達、朱逸華(2011)。第三部份:教學觀察與會談實例。載于 國家教育研究院(編印),另一雙善意的眼睛-教學觀察與會談手冊(33-80 頁)。 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 張德銳、高紅瑛、康心怡(2010)。教學專業發展評鑑系統—實務手冊與研 究。臺北市:五南。  陳明和(2006)。臨床視導對國小教師教學專業發展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 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 黃春滿(2004)。實施臨床視導對國中國文教師教學專業成長影響之研究(未

(15)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 黃兆光、凌秋珠(2007)臨床視導對國中數學實習教師專業成長之探析。菁 莪季刊,19(2), 57-68。  黃惠卿(2017)。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觀課之現況及影響觀課因素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 廖世芸(2014)。桃園縣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觀察評鑑指標建構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 蔡志鏗(2004)。一位實習教師的專業成長故事—臨床視導之個案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 蔡美錦(2005)。臨床視導對國民小學英語教師教學專業成長歷程之個案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 鍾念紋(2016)。個案學校實施教學觀察之後設評鑑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 鍾鳳嬌、黃兆光、凌秋珠(2006)臨床視導對國中數學實習教師專業成長之 個案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10,157-182。  魏韶勤(2004)。教學輔導教師教學觀察與回饋對國小初任教師教學效能影 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 魏韶勤、張德銳(2006)教學觀察與回饋對國小初任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 究。課程與教學,9(2),89-103。  劉世雄(2015)臺灣國中教師對共同備課、公開觀課與集體議課的實施目的、 關注內容以及專業成長知覺之研究。當代教育研究季刊,25(2),43-76。 蕭美智(2004)。校長實施臨床視導之研究—以臺北縣快樂國小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 謝嘉雯(2008)。基隆市國小教師臨床視導知覺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16)

謝瑋玲(2015)。臨床視導應用於幼兒園教師專業成長之歷程探究—以苗栗 縣南庄鄉國幼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Acheson, K. A., & Gall, M. D. (1997). Techniques in the clinical supervision of

teachers: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applications (4th ed.). New York: Longman.

Acheson, K. A., & Gall, M. D. (2003). Clinical supervision and teacher

development: Preservice and inservice applications (5th ed.). Hoboken, NJ: John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us, this study argued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KIBS through evolution of local innovation system first; and then, this study analyzed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ical firms and

This paper aims the international aviation industry as a research object to construct the demand management model in order to raise their managing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oward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n Taichung. Six aspects are analyzed within this research,

This study has analyzed 13 bidding cases of different bidding mechanisms in high tech plant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 past, and hoping to establish a fair mechanism in

This research studied the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integration of price and volume moving average approach in Taiwan stock market, including (1) the empirical studies of optimizing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paper tries to apply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sharing to construct the application model for the decision making method in order to share the

The research focused on Nei-Wan, though the evaluation of tourism and make up relative researches with travel cost method, this research evaluate the Compensation Vari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the emerging fraudulent crime and to conduct a survey research through empirical questionnaires, based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