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角度與單槓運動訓練對握力之影響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角度與單槓運動訓練對握力之影響"

Copied!
6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報告題名:

角度與單槓運動訓練對握力之影響

Exploring Influence of Arm-Angle and Training of Horizontal Bar to Grip

作者:陳建仁、劉偉豪、蘇宗偉、李長峰、劉祐禎、黃治豪

系級:工業工程與系統管理學系

學號:D0177781、D0125126、D0137403、D0177750、D0177586、D0177691

開課老師:盧銘勳

課程名稱:人因工程

開課系所:工業工程與系統管理學系

開課學年:103 學年度 第二學期

(2)

中文摘要

在近年來台灣的肥胖人口持續增加,許多人藉著運動來保持身體的健康,因 此,本實驗將研究運動對於握力是否會有所影響,然而在許多的運動項目當中, 本組選擇吊單槓和槓上支撐這類較依賴手部運動的運動方法,因為在這兩種運動 技巧上,身體的協調性和抓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本實驗將利用握力器去測量進 行單槓運動前、後,是否對握力有所影響。除了運動的因子以外,本實驗還加入 角度因子,因在單槓運動後預測量握力時,每個受測者的測量姿勢皆不同,因此 本實驗欲加入角度的因子來探討測量時之手臂角度是否對握力有實質上的影響。 在實驗過程當中,本實驗發現手在不同的狀況之下,會有「慣用手」施力大 小的問題存在,在吊單槓後和槓上支撐後,抓力和運動前相比都有明顯降低的現 象,以此次實驗來看,右手在運動完的抓力平均都會小於左手,但是經過了每周 的持續運動,雖然在運動完抓力會降低,但是每周運動完的抓力有逐漸上升的現 象。因此可以得知,在習慣進行某種運動之後,將可促進其運動的部位成長。 此次實驗可以改進的地方在於樣本數據可以更多,本實驗受測者只有六人, 雖然資料數足夠滿足常態分配,但其獨立性太低,因此可以藉由增加受測者來提 高樣本獨立性。除了以單槓運動及角度為變因之外,尚可增加不同的變因,如手 掌還有其他能夠施力的不同部位,例如手指力,藉由不同的儀器去測量手指和抓 力之間的相關性,這也是可另外進行探討的方向之一。

關鍵字

握力 單槓運動 角度

(3)

Abstract

Taiwan’s population of obesity increases continuously. Many people keep their body’s health by exercising. Therefore, this experiment will research a study that whether doing exercise can affect grip or not. However, in many kinds of sports, our group chooses hanging horizontal bar and the support bar which depend on exercise by hands. Because of in these kinds of exercise skills, the physical coordination and grip are very important. So this experiment will use spring-grip dumb-bells to measure whether it will affect before exercise or after exercise. Except the factors of exercising, this experiment also adds angularity factor. Because after measuring the grip on experiment will add the angularity factor to discuss whether the angle will have the essential effect of grip.

In the process of experiment, this experiment finds that under the different circumstance, it would have the problem of force due to dominant hand. After hang horizontal bar and the support bar, the grip decreases obviously before exercise. Therefore, in this experiment, the average of grip of right hand is smaller than left hand after exercising. By exercising continuous every week, although the grip

decreases after exercising, but the grip increases gradually after exercise every week. Therefore, we can know that after doing exercise continuously, it can promote the growth of the part where exercise.

The improvement of this experiment is the sample. The sample can be more. There are six participants in the experiment. Though the data reach the common distribution, the independence is too low. Therefore, we can increase the participants to improve the sample independence. Besides, except for horizontal bar exercise and angel for variable factors, we can add some different variable factors. Such as palms and other place which can force, for example, the pressure of fingers. By using different equipment to measure the relative between finger and grip is another direction to discuss.

Keyword:

Grip Strength Pinch Strength Horizontal bar

(4)

目 次

摘要...01 目次...03 圖目錄...06 表目錄...07 第一章 序論...09 1.1 研究動機...09 1.2 實驗目的...0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2.1 握力、擰力相關實驗研究...10 2.1.1 摘要. . . ..10 2.1.2 實驗方法...11 2.1.3 實驗結果分析...12 2.2 握力、擰力相關實驗研究...15 2.2.1 摘要...15 2.2.2 實驗方法...16 2.2.3 實驗結果分析...17 2.2.4 結論...19 第三章 研究步驟與方法...20 3.1 研究架構...20 3.2 實驗設計...21 3.2.1 單槓運動訓練...21 3.2.2 角度因子...22 3.3 實驗儀器...25 3.4 實驗步驟與方法...26

(5)

3.4.1 單槓運動訓練之步驟與方法...26 3.4.2 角度因子之實驗步驟與方法...27 第四章 實驗結果與分析 ...28 4.1 敘述統計量分析、常態分析及獨立性檢定...28 4.1.1 單槓運動訓練之敘述統計量分析.右手...28 4.1.2 單槓運動訓練之敘述統計量分析.左手...29 4.1.3 角度因子之分析...31 4.1.4 常態性檢定...32 4.1.5 獨立性檢定...33 4.2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34 4.2.1 單槓運動訓練分析.右手...34 4.2.2 單槓運動訓練分析.左手...40 4.2.3 角度因子之變異數分析...46 4.3 成對樣本 T 檢定...48 4.3.1 左右手.正常情況...48 4.3.2 左右手.吊單槓...49 4.3.3 左右手.槓上支撐...50 4.3.4 左右手.休息 30 分鐘後...51 4.4 角度合併.成對樣本 T 檢定...52 4.4.1 合併後.雙手 0 度、雙手 0 度彎曲...52 4.4.2 合併後.雙手 0 度、雙手 90 度...53 4.4.3 合併後.雙手 0 度彎曲、雙手 90 度...54 第五章 結論與探討...55 5.1 結論...55 5.2 探討...57

(6)

參考文獻...58

期末專題製作分工...59

附錄...60

附錄一、單槓運動數據紀錄表...60

(7)

圖目錄

圖(一)、男女握力資料表...13

圖(二)、男女抓力盒狀圖...14

圖(三)、男女擰力盒狀圖...14

圖(四)、B&L Engineering Pinch...15

圖(五)、Jamar Hand Dynamometer...15

圖(六)、角度與抓力關係圖...17 圖(七)、指尖力示意圖...18 圖(八)、掌心力示意圖...18 圖(九)、拿鑰匙的指尖力示意圖...18 圖(十)、吊單槓...21 圖(十一)、槓上支撐...22 圖(十二)、0 度(垂放) ...22 圖(十三)、0 度彎曲(手臂垂放、手肘 90 度彎曲) ...23 圖(十四)、90 度(手臂垂直身體) ...23 圖(十五)、90 度彎曲(手臂垂直身體、手肘彎曲) ...24 圖(十六)、180 度(手臂 180 度與身體平行) ...24 圖(十七)、JAMAR 握力器...25

(8)

表目錄

表(一)、握力與身高體重相關係數表...19 表(二)、研究架構流程圖...20 表(三)、單槓運動訓練之流程圖...26 表(四)、角度因子之實驗流程圖...27 表(五)、單槓運動訓練(右手)敘述統記量.正常.吊單槓...28 表(六)、單槓運動訓練(右手)敘述統計量.正常.槓上支撐...28 表(七)、單槓運動訓練(右手)敘述統計量.正常.休息後...29 表(八)、單槓運動訓練(左手)敘述統記量.正常.吊單槓...29 表(九)、單槓運動訓練(左手)敘述統計量.正常.槓上支撐...30 表(十)、單槓運動訓練(左手)敘述統計量.正常.休息後...30 表(十一)、角度因子之右手敘述統計量...31 表(十二)、角度因子之左手敘述統計量...31 表(十三)、角度常態檢定...32 表(十四)、左手連檢定...33 表(十五)、右手連檢定...33 表(十六)、單槓運動訓練(右手)ANOVA表.正常.吊單槓...34 表(十七)、單槓運動訓練(右手)ANOVA表.正常.槓上支撐...35 表(十八)、單槓運動訓練(右手)ANOVA表.正常.休息後...36 表(十九)、單槓運動訓練(右手)ANOVA表.吊單槓.槓上支撐...37 表(二十)、單槓運動訓練(右手)ANOVA表.吊單槓.休息後...38 表(二十一)、單槓運動訓練(右手)ANOVA表.槓上支撐.休息後...39 表(二十二)、單槓運動訓練(左手)ANOVA表.正常.吊單槓...40 表(二十三)、單槓運動訓練(左手)ANOVA表.正常.槓上支撐...41 表(二十四)、單槓運動訓練(左手)ANOVA表.正常.休息後...42

(9)

表(二十五)、單槓運動訓練(左手)ANOVA表.吊單槓.槓上支撐...43 表(二十六)、單槓運動訓練(右手)ANOVA表.吊單槓.休息後...44 表(二十七)、單槓運動訓練(左手)ANOVA表.槓上支撐.休息後...45 表(二十八)、左手角度之無母數分析...46 表(二十九)、右手角度之變異數分析...47 表(三十)、成對樣本T檢定.正常情況.統計量...48 表(三十一)、成對樣本T檢定.正常情況.檢定統計表...48 表(三十二)、成對樣本T檢定.吊單槓.統計量...49 表(三十三)、成對樣本T檢定.吊單槓.檢定統計表...49 表(三十四)、成對樣本T檢定.槓上支撐.統計量...50 表(三十五)、成對樣本T檢定.槓上支撐.檢定統計表...50 表(三十六)、成對樣本T檢定.休息後.統計量...51 表(三十七)、成對樣本T檢定.休息後.檢定統計表...51 表(三十八)、角度合併.成對樣本T檢定統計量.0度.0度彎曲...52 表(三十九)、角度合併.成對樣本T檢定檢定統計表.0度.0度彎曲...52 表(四十)、角度合併.成對樣本T檢定統計量.0度.90度...53 表(四十一)、角度合併.成對樣本T檢定檢定統計表.0度.90度...53 表(四十二)、角度合併.成對樣本T檢定統計量.0度彎曲.90度...54 表(四十三)、角度合併.成對樣本T檢定檢定統計表.0度彎曲.90度...54 表(四十四)、專題報告分工及貢獻表...59 表(四十五)、單槓運動訓練數據紀錄表...60 表(四十六)、角度實驗數據紀錄表.左右手...61 表(四十七)、角度實驗數據紀錄表.雙手...62

(10)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

由於握力在臨床科學實驗上非常廣泛運用,對於研究人類的骨骼健康,不同 人在不同的握力,對手部握力強度有何差異。藉由此舉來分析不同體型,同年紀 的男性慣用手及非慣用手握力的差別,也可以分析平時有在運動與沒在運動的差 別,希望藉由本實驗對握力與手部醫療健康的相關程度。

1.2 實驗目的

本次實驗是由六位體型不同,平時運動習慣不同的男性,在經過五周的單槓 運動訓練後,所進行的實驗,藉由不同體型,一開始的握力測試,在五周後的單 槓運動慢慢進步,要分析單槓運動對手部肌肉是否成正比,及對手部肌肉的健康 所做的實驗,並且加入了各種手軸不同的角度測量的握力,進而理解在什麼樣的 姿勢底下能發揮到最強的握力,還有甚麼姿勢會對人體的手部肌肉有最大的影 響。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握力、擰力相關實驗研究

AGE- AND GENDER-SPECIFIC NORMATIVE DATA OF GRIP AND PINCH STRENGTH IN A HEALTHY ADULT SWISS POPULATION 2.1.1 摘要

(1). 目的:手部力量的評估廣泛地用於臨床處理上,尤其是在治療與手部功能有 關的疾病時。本次調查的目的是為了確認正常人的「年齡」和「性別」對於 握力」以及「捏力」是否有相關,特別考慮到的議題像是不同層級的職業需 求:

A.長期坐姿工作 beyond sedentary work B.坐姿工作 sedentary work

C.輕度工作 light work D.中度工作 medium work E.重度工作 heavy work

F.極度重工作 very heavy work

(2). 實驗儀器:Jamar dynamometer (握力測量儀) 以及「捏力測量儀」

(3). 檢測方式:利用標準的測試位置,方式,以及指示 對每一個受測者做測試。 A.標準測試位置 : 坐直於椅背上,雙腳平貼地板,肘彎 90∘腕關節 輕度延伸,進行捏/握的動作。

(12)

(4). 數據分析:實驗數據由 1023 個測試者組成 A.年齡:18~96 歲,以每 5 歲為一個區間分析。(P.S.18~19 獨立一個 區間) B.地點:廣泛的區域,包含購物中心、商場、中學、高級運動場、住 宅 C.人:排除最近有受過傷、上肢有疾病或是不良狀況,以及近 6 個月 內有住院過的人。 P.S.由於手肘關節的功能被證明會影響握力,故有肘關節功能不全者 也被排除在外。以上是為了確保實驗的準確性。 D.區別:以「慣用手」和「非慣用手」做為區別,而非使用左右手進行分析, 避免左撇子所造成的誤差。 2.1.2 實驗方法 握力實驗將使用 Jamar 握力器,擰力實驗則使用擰力測量儀,並在實驗之前 將由廠商進行校準,以確保結果準確性。此篇研究先將受測者鎖定為在百貨公 司、購物中心工作之員工或中學生、資深運動員以及長期居住之居民;再依年齡 分類,以五歲為一個級距,男女各分別分為十五組。 在試驗之前,會先針對受測者進行一小段面談,以進一步確認受測者之相關 資訊或適不適合擔任受測者,面談問題也將限制於以下問題,主要為避免浪費受 測時間以及避免鼓勵受測者進行受測。面談內容談及基本資訊包括:性別、身高、 體重、生日、年紀、職業、是否自願性受測、國籍、是哪裡的居民、慣用手,以 及是否受過傷、是否有流行性疾病或六個月內是否有住院治療之記錄,有以上條 件者則避免使其擔任受測者,根據文獻資料得知,手肘的功能會影響握力,故手 肘有障礙或不方便者也將避免,以確保實驗準確性。

(13)

試驗時,參考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and Therapists(ASHT) 的標準 進行,挺直著身體靠著無扶手椅子之椅背,雙腳掌貼地,肩膀向內收,手肘固定 90 度彎曲,前臂放於中間位置,手腕輕微伸展並保持 0 度至 15 度的尺骨偏斜; 而擰力實驗也照上述標準進行。實驗當中最重要的限制為不能延長測試時間,每 次試驗皆要保持一定水準。發布實驗命令者,需固定發聲音量,因口頭發布命令 的音量將會影響實驗的評估結果。 擰力實驗方式,將測量儀放置在大拇指及食指趾骨中間,如擺放位置與標準 有所偏差,則實驗需中斷,且在休息後重複進行;而握力實驗則是手握 Jamar 握 力器,且必須遵守標準時間進行實驗,受測者須確保其施予儀器之最大力量需是 適度的增加,而非迅速的施予最大力道,如此可避免實驗失真的情形。

未經處理的數據資料將會自動鍵入 Remark Office OMR 的數據檔案中,且將 利用 SPSS 進行統計資料分析。其分析結果將依當初實驗受測者之分組情況顯示 各別組的平均值、標準差與標準誤;並利用成對樣本 T 檢定測定慣用右手之受測 者的握力與慣用左手之受測者的握力;再利用 ANOVA 分析檢定分組變數為年齡、 分組變數為慣用右手、分組變數為慣用左手之組間實驗結果差異。 2.1.3 實驗結果分析 主要發現: 這實驗中所收集到的資料首先採取了握力與年齡的比較來以曲線關係的方 式來作為實驗的研究握力跟捏力,握力與捏力會隨著年齡的上升而增長,在一定 的年齡時達至最巔峰狀態,過了那一段年齡之後這些力量會開始隨著年齡增長而 下降,握力的分段巔峰期為平均介於(男人:35 至 39,女人:40 至 44)之間,則 捏力的分段巔峰期為平均介於(男人:35 至 44;女人:55 至 59)之間,從統計 的層面上來看握力(0.961,P=0.001)與捏力(0.941.P=0.001)的 P 值可看出 雙方都為高度相關,由此可知,該資料是可靠的。

(14)

圖(一)、男女握力資料表 當實驗重複測試之後,發現到受試者會因為連續測試以後感覺到疲累握力會 隨著測試數多而力量下降,平均得出每一次下降數(左手:1.53kg;右手:1.3kg), 捏力方面則測出平均下降為(左手:沒改變;右手:0.07)。 進一步的發現: 除了以上的發現之外,握力以及捏力的力量大小其實還是會因為受測者是的 慣用手而受到影響,結果測出在握力方面慣用手所擁有的力量會大於另一隻手, 而捏力方面這呈現出有些會慣用手的力量大於另一隻手,有些則雙手的力量相 等。結果得出慣用手跟非慣用手在實驗當中握力所得出的數據效果比起捏力來得 具有相關且顯著(分別為 0.964 跟 0.942,P=0.001)。 測試當中測出人的體重以及身高其實也跟握力和捏力有相關的關係 (P=0.001),受測者的身高介於 140 至 198cm(平均高度=168cm),體重方面介 於 40 至 125kg(平均重量=71.1kg)。BMI 介於 16.4 至 49.8kg/㎥(平均=24.7)。

(15)

圖(二)、男女抓力盒狀圖

圖(三)、男女擰力盒狀圖

除了上述的參數會影響手的力量以外,其實還有工作、空閒時會進行的活 動、體溫、熱身后、一天裡的每個時段還有測量器所設定的寬度都非常有可能會 影響到力量的變化。

(16)

2.2 抓力、擰力相關實驗研究

Grip and pinch strength: Normative data for healthy Indian adults 2.2.1 摘要 (1). 實驗介紹 利用握力和捏力測試去評估治療的效果,評估病人初始限制的狀況和對 病人的病情重新提供基準。西方的印地安人的資料不被拿來參考,因為不同 的基因、環境和營養因素。 (2). 使用器材:

圖(四)、B&L Engineering Pinch

(17)

(3). 受測對象 受測族群:印第安人 受測人數:1005 人 男:413 人 女:592 人 最小年紀:18 歲 最大年紀:30 歲 平均年紀:22 歲 選擇印第安人的原因在於印第安人同性(男女分開比較)之間的 BMI、身高、 體重差距的差異相對於其他大陸的人種來說非常小。做測量時,先固定外型(身 高、體重、BMI),測出無法用外型測出的握力,慢慢的外型已經不太能作為固定 數值(開始有身高、體重變化),測完一輪後,接著使用測得到的力去和外型做雙 向的比對,而得出數值的差異。 2.2.2 實驗方法: STEP1 目的:檢定男女之間各個角度握力的差別。 檢定方法:雙尾 t 檢定,利用 Bonferroni correction (P<0.025)校正。 STEP2 目的:檢定各個角度不同的指尖力、掌心力和拿著鑰匙的指尖力。 檢定方法:ANOVA 檢定(P<0.05)。

(18)

STEP3 目的:利用 STEP1 右手握力去判斷受測者的身高、體重和 BMI 的關係。 檢定方法:Pearsons correlation P.S.在測試過程當中,受測者皆要站著測試且手高過於肩膀,因為站著所測出來 的數值皆會高過於坐下的數值。 2.2.3 實驗結果分析 STEP1 圖(六)、角度與抓力關係圖 根據統計資料(獨立樣本 t 檢定),差異非常顯著,無論任何角度,男性 有較大的握力。

(19)

STEP2 甲、 指尖力 圖(七)、指尖力示意圖 乙、 掌心力 圖(八)、掌心力示意圖 丙、 拿鑰匙的指尖力 圖(九)、拿鑰匙的指尖力示意圖 根據上列三種不同的捏力,統計數據顯示出,在同一角度下,力的大小順序 為拿鑰匙的指尖力>掌心力>指尖力,且在任何力的比較,男性皆優於女性。

(20)

STEP3

右手握力與身高、體重和 BMI 的相關係數為下表

表(一)、握力與身高體重相關係數表

Variables Sample (n = 1005)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Height (cm) 0.564* Weight (kg) 0.424* BMI (kg/m2 ) 0.121* * 相關性在 0.01 顯著(雙尾) 右手的握力與身高的相關性最高,次之為體重,最後為 BMI,但是根據相關 係數的定義,都沒有達到高度相關 (相關係數>0.8)。 2.2.4 結論 在健康的印地安成人,抓力以及捏力對臨床實踐是有用的。而在手的肘 部呈現 0 度時,會減少手部的可彎曲性。男子的握力和女人相比相對起來較 高。印地安人的抓力和捏力較少和在其他洲年紀相近和性別相同的人比較關 聯性較小。

(21)

第三章 研究步驟與方法

3.1 研究架構

(22)

3.2 實驗設計

本研究將實驗分為兩因子進行 (一)單槓運動訓練對握力之影響 (二)角度對握力之影響 3.2.1 單槓運動訓練 實驗將單槓運動分為兩種 1.吊單槓 30 秒鐘 2.槓上支撐 30 秒鐘 固定每周實驗一次,每次每人進行四種實驗 1.運動前 2.吊單槓 30 秒鐘 3.槓上支撐 30 秒鐘 4.休息三十分鐘後 由此實驗測試肌肉是否會因單槓運動而增減握力強度。 姿勢解說: 圖(十)、吊單槓

(23)

圖(十一)、槓上支撐 3.2.2 角度因子 實驗將角度分為五種: 0 度 0 度彎曲 90 度 90 度彎曲 180 度 每一受測者每一角度皆須進行左右手實驗。 姿勢解說:

(24)

圖(十三)、0 度彎曲(手臂垂放、手肘 90 度彎曲)

(25)
(26)

3.3 實驗儀器

握力器:JAMAR HAND DYNAMOMETER 測量範圍:0~200(lbs)

寬度調整範圍:1~5

(27)

3.4 實驗步驟與方法

3.4.1 單槓運動訓練之步驟與方法 表(三)、單槓運動訓練之流程圖 先行測量正常情況下之握力值 ↓ 吊單槓 30 秒鐘,30 秒後馬上測量握力值 ↓ 等待組員完成此階段實驗 ↓ 槓上支撐 30 秒鐘,30 秒後馬上測量握力值 ↓ 等待組員完成此階段實驗 ↓ 休息 30 分鐘,進行休息後測量 實驗方法: 每位受測者進行上述流程圖之步驟,紀錄其實驗數據,將利用所有數據進行 分析研究。

(28)

3.4.2 角度因子之實驗步驟與方法 表(四)、角度因子之實驗流程圖 ↓ ↓ ↓ ↓ ↓ 實驗方法: 每位受測者進行上述流程圖之實驗步驟,並記錄其實驗數據,以供後續分析 使用。 測量 0 度之握力值 測量 0 度彎曲之握力值 測量 90 度之握力值 測量 90 度彎曲之握力值 測量 180 度之握力值 紀錄五組數據並交由下一位受測者

(29)

第四章 實驗結果與分析

4.1 敘述統計量分析、常態分析及獨立性檢定

4.1.1 單槓運動訓練之敘述統計量分析-右手 (1). 正常情況、吊單槓 變數 1:右手正常情況之握力 變數 2:右手吊單槓後之握力 表(五)、單槓運動訓練(右手)敘述統記量-正常-吊單槓 平均數 標準差 個數 右手正常情況 99.8667 11.77295 30 右手吊單槓 77.7000 17.94465 30 由分析圖表中可以得知,在右手的實驗中,正常情況與吊單槓後之握力有明 顯差異,其平均數相差近 22 磅。 (2). 正常情況、槓上支撐 變數 1:右手正常情況之握力 變數 2:右手槓上支撐後之握力 表(六)、單槓運動訓練(右手)敘述統計量-正常-槓上支撐 平均數 標準差 個數 右手正常情況 99.8667 11.77295 30 右手槓上支撐 82.6667 19.50302 30 由分析圖表中可以得知,在右手的實驗中,正常情況與槓上支撐後的握 力有明顯差異,其平均數差異值達 17 磅。但相較於吊單槓運動而言,槓上支撐 所影響程度較吊單槓來得小,平均值差異也略比吊單槓來得小。

(30)

(3). 正常情況、休息 30 分鐘後 變數 1:右手正常情況之握力 變數 2:右手休息 30 分鐘後之握力 表(七)、單槓運動訓練(右手)敘述統計量-正常-休息後 平均數 標準差 個數 右手正常情況 99.8667 11.77295 30 右手休息後 96.3333 14.78194 30 由分析圖表可得知,在右手的實驗中,正常情況下與進行單槓運動後休息 30 分鐘的握力值,已有明顯恢復的趨勢,其平均值的差異僅約 3 磅,即正常與 休息後仍有其差異性存在,僅是有恢復的現象。 4.1.2 單槓運動訓練之敘述統計量分析-左手 (1). 正常情況、吊單槓 變數 1:左手正常情況之握力 變數 2:左手吊單槓後之握力 表(八)、單槓運動訓練(左手)敘述統記量-正常-吊單槓 平均數 標準差 個數 左手正常情況 90.0333 12.32738 30 左手吊單槓 79.2667 16.11154 30 由分析圖表中可以得知,在左手的實驗中,正常情況與吊單槓後之握力也存 在明顯差異,其平均數相差約 11 磅。相較於右手的分析結果,其平均值差異較 小,推測其原因應為右手為慣用手,以至於在實驗過程中所運用程度較左手大, 造成右手的前後差異性較左手大。

(31)

(2). 正常情況、槓上支撐 變數 1:左手正常情況之握力 變數 2:左手槓上支撐後之握力 表(九)、單槓運動訓練(左手)敘述統計量-正常-槓上支撐 平均數 標準差 個數 左手正常情況 90.0333 12.32738 30 左手槓上支撐 81.5333 18.61355 30 由分析圖表中可以得知,在左手的實驗中,正常情況與槓上支撐後的握力存 在差異,其平均數差異值約 9 磅。相較於吊單槓運動而言,槓上支撐所影響程度 較吊單槓來得小,因此平均值差異也略比吊單槓來得小。 (3). 正常情況、休息 30 分鐘後 變數 1:左手正常情況之握力 變數 2:左手休息 30 分鐘後之握力 表(十)、單槓運動訓練(左手)敘述統計量-正常-休息後 平均數 標準差 個數 左手正常情況 90.0333 12.32738 30 左手休息後 90.3000 16.37102 30 由分析圖表可得知,在左手的實驗中,正常情況下與進行單槓運動後休息 30 分鐘的握力值,已有明顯恢復的趨勢,且其平均值的差異不到 1 磅,推測其 原因應與慣用手有關,因非慣用手,因此正常情況即偏低,且實驗過程也出力較 少,至於實驗後差異不大,如又在休息過後,其回復程度也遠大於右手,因此前 後差異性非常小。

(32)

4.1.3 角度因子之分析 (1). 右手敘述統計量 表(十一)、角度因子之右手敘述統計量 個數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數 標準差 變異數 右手0度 30 64.00 119.00 95.2333 15.39745 237.082 右手0度彎曲 30 55.00 119.00 90.1667 16.37509 268.144 右手90度 30 57.00 116.00 89.1667 14.26615 203.523 右手90度彎曲 30 55.00 111.00 84.8667 15.68600 246.051 右手180度 30 65.00 116.00 89.0333 15.45959 238.999 有效的 N (完全排除) 30 由表中可以得知各種角度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數、標準差以及變異數。 其中能夠使受測者施與最大握力的為「右手 0 度」以及「右手 0 度彎曲」,最大 值皆可達到 119 磅的水準;能夠使受測者最難施與握力的為「右手 90 度彎曲」, 最大值只有 111 的水準。 (2). 左手敘述統計量 表(十二)、角度因子之左手敘述統計量 個數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數 標準差 變異數 左手0度 30 60.00 117.00 91.9000 15.89914 252.783 左手0度彎曲 30 55.00 110.00 86.2667 14.63565 214.202 左手90度 30 55.00 109.00 82.0000 14.76482 218.000 左手90度彎曲 30 50.00 101.00 79.0333 14.30814 204.723 左手180度 30 49.00 103.00 79.1000 14.91204 222.369 有效的 N (完全排除) 30 由表中可以發現,在左手的情況下,最能夠施與握力的姿勢為「左手 0 度」; 最難施與握力的為「左手 90 度彎曲」,與右手的分析結果幾乎相同。 因此在此分析結果中,可以得知人類握力在「0 度」(垂放)的狀態下可以得 到最大效果;反之,在「90 度彎曲」的姿勢下是最難施與握力的。

(33)

4.1.4 常態性檢定 假設: H_0:母體為常態分配 H_1:母體為非常態分配 從分析結果可以得知,除左手水平彎曲之 P 值為 0.032,小於 0.05,故拒絕 虛無假設,為非常態分配;其餘實驗變數之 P 值皆大於 0.05,接受虛無假設, 為常態分配。 表(十三)、角度常態檢定

(34)

4.1.5 獨立性檢定 假設: H_0:母體為獨立 H_1:母體為非獨立 從分析結果得知,在左手及右手之分析圖表中可以發現其 P 值皆大於 0.05, 故接受虛無假設,母體皆為獨立。 表(十四)、左手連檢定 表(十五)、右手連檢定

(35)

4.2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4.2.1 單槓運動訓練分析-右手 (1). 正常情況、吊單槓 變數 1:右手正常情況之握力 變數 2:右手吊單槓後之握力 表(十六)、單槓運動訓練(右手)ANOVA 表-正常-吊單槓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7031.717 20 351.586 1.372 .322 組內 2306.583 9 256.287 總和 9338.300 29 假設: H0:

µ

1 =

µ

2 H1:

µ

1≠

µ

2 H0:右手正常情況下之平均數等於右手吊單槓後之平均數 H1:右手正常情況下之平均數不等於右手吊單槓後之平均數 由表(二十五)中可以得知,其 P 值為 0.322,在 95%水準之下 0.322 > 0.05 因此接受虛無假設 Ho,即右手正常情況的握力會等於右手吊單槓後之握力。 此統計分析結果證明吊單槓運動對於握力之影響效果有限。

(36)

(2). 正常情況、槓上支撐 變數 1:右手正常情況之握力 變數 2:右手槓上支撐後之握力 表(十七)、單槓運動訓練(右手)ANOVA 表-正常-槓上支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9696.250 20 484.813 3.270 .036 組內 1334.417 9 148.269 總和 11030.667 29 假設: H0:

µ

1 =

µ

2 H1:

µ

1 ≠

µ

2 H0:右手正常情況下與右手槓上支撐後的數據平均數間無顯著差異存在 H1:右手正常情況下與右手槓上支撐後的數據平均數間有顯著差異存在 由表(二十六)中可以得知,其 P 值為 0.036,在 95%水準之下 0.036 < 0.05 因此拒絕虛無假設 Ho,即右手正常情況的握力不等於右手槓上支撐後之握 力。 此統計分析結果說明:槓上支撐後的握力不等於正常情況下的握力,即槓上 支撐運動對於握力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37)

(3). 正常情況、休息 30 分鐘後 變數 1:右手正常情況之握力 變數 2:右手休息 30 分鐘後之握力 表(十八)、單槓運動訓練(右手)ANOVA 表-正常-休息後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4892.333 20 244.617 1.524 .262 組內 1444.333 9 160.481 總和 6336.667 29 假設: H0:

µ

1 =

µ

2 H1:

µ

1 ≠

µ

2 H0:右手正常情況下與右手休息後的數據平均數間無顯著差異存在 H1:右手正常情況下與右手休息後的數據平均數間有顯著差異存在 由表(二十七)中可以得知,其 P 值為 0.262,在 95%水準之下 0.262 > 0.05 因此接受虛無假設 Ho,即右手正常情況的握力等於右手休息後之握力。 此為統計分析結果,在 95%的信心水準之下,其檢定結果為正常情況與休息 後的握力值是一樣的,但並非指恢復至同等程度,而是其差異程度小,可視為結 果相同。

(38)

(4). 吊單槓、槓上支撐 變數 1:右手吊單槓後之握力 變數 2:右手槓上支撐後之握力 表(十九)、單槓運動訓練(右手)ANOVA 表-吊單槓-槓上支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10933.500 24 455.563 23.442 .001 組內 97.167 5 19.433 總和 11030.667 29 假設: H0:

µ

1 =

µ

2 H1:

µ

1 ≠

µ

2 H0:右手吊單槓後與右手槓上支撐後的數據平均數間無顯著差異存在 H1:右手吊單槓後與右手槓上支撐後的數據平均數間有顯著差異存在 由表(二十八)中可以得知,其 P 值為 0.001,在 95%水準之下 0.001 < 0.05 因此拒絕虛無假設 Ho,即右手吊單槓後的握力不等於右手槓上支撐後之握 力。 此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吊單槓與槓上支撐的數據存在顯著差異性,因此可再次 印證前述分析中提及槓上支撐後的握力較吊單槓後來得大,即槓上支撐影響握力 程度比吊單槓來得小。

(39)

(5). 吊單槓、休息 30 分鐘後 變數 1:右手吊單槓後之握力 變數 2:右手休息 30 分鐘後之握力 表(二十)、單槓運動訓練(右手)ANOVA 表-吊單槓-休息後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6163.500 24 256.813 7.415 .017 組內 173.167 5 34.633 總和 6336.667 29 假設: H0:

µ

1 =

µ

2 H1:

µ

1 ≠

µ

2 H0:右手吊單槓後與右手休息後的數據平均數間無顯著差異存在 H1:右手吊單槓後與右手休息後的數據平均數間有顯著差異存在 由表(二十九)中可以得知,其 P 值為 0.017,在 95%水準之下 0.017 < 0.05 因此拒絕虛無假設 Ho,即右手吊單槓後的握力不等於右手休息後之握力。 此統計分析結果表示吊單槓後的握力不等於休息後之握力,因休息後的握力 會有恢復的趨勢,故與吊單槓後有存在差異性。

(40)

(6). 槓上支撐、休息 30 分鐘後 變數 1:右手槓上支撐後之握力 變數 2:右手休息 30 分鐘後之握力 表(二十一)、單槓運動訓練(右手)ANOVA 表-槓上支撐-休息後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6014.000 25 240.560 2.982 .148 組內 322.667 4 80.667 總和 6336.667 29 假設: H0:

µ

1 =

µ

2 H1:

µ

1 ≠

µ

2 H0:右手槓上支撐後與右手休息後的數據平均數間無顯著差異存在 H1:右手槓上支撐後與右手休息後的數據平均數間有顯著差異存在 由表(三十)中可以得知,其 P 值為 0.148,在 95%水準之下 0.148 > 0.05 因此接受虛無假設 Ho,即右手吊單槓後的握力等於右手休息後之握力。 此統計分析結果證明正常情況下與休息後的握力是相等的,但此相等並非指 握力在同一種程度,而是休息後的恢復程度已趨近於正常情況下的握力,因此視 為具有相同水準的握力。

(41)

4.2.2 單槓運動訓練分析-左手 (1). 正常情況、吊單槓 變數 1:左手正常情況之握力 變數 2:左手吊單槓後之握力 表(二十二)、單槓運動訓練(左手)ANOVA 表-正常-吊單槓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6704.200 20 335.210 3.663 .025 組內 823.667 9 91.519 總和 7527.867 29 假設: H0:

µ

1 =

µ

2 H1:

µ

1 ≠

µ

2 H0:左手正常情況下與左手吊單槓後的數據平均數間無顯著差異存在 H1:左手正常情況下與左手吊單槓後的數據平均數間有顯著差異存在 由表(三十一)中可以得知,其 P 值為 0.025,在 95%水準之下 0.025 < 0.05 因此拒絕虛無假設 Ho,即左手正常情況的握力不等於左手吊單槓後之握力。 此統計分析結果證明吊單槓運動會影響握力的大小。

(42)

(2). 正常情況、槓上支撐 變數 1:左手正常情況之握力 變數 2:左手槓上支撐後之握力 表(二十三)、單槓運動訓練(左手)ANOVA 表-正常-槓上支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9411.300 20 470.565 6.657 .003 組內 636.167 9 70.685 總和 10047.467 29 假設: H0:

µ

1 =

µ

2 H1:

µ

1 ≠

µ

2 H0:左手正常情況下與左手槓上支撐後的數據平均數間無顯著差異存在 H1:左手正常情況下與左手槓上支撐後的數據平均數間有顯著差異存在 由表(三十二)中可以得知,其 P 值為 0.003,在 95%水準之下 0.003 < 0.05 因此拒絕虛無假設 Ho,即左手正常情況的握力不等於左手槓上支撐後之握 力。 此統計分析結果說明:槓上支撐後的握力不等於正常情況下的握力,即槓上 支撐運動對於握力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43)

(3). 正常情況、休息 30 分鐘後 變數 1:左手正常情況之握力 變數 2:左手休息 30 分鐘後之握力 表(二十四)、單槓運動訓練(左手)ANOVA 表-正常-休息後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7068.133 20 353.407 4.517 .012 組內 704.167 9 78.241 總和 7772.300 29 假設: H0:

µ

1 =

µ

2 H1:

µ

1 ≠

µ

2 H0:左手正常情況下與左手休息後的數據平均數間無顯著差異存在 H1:左手正常情況下與左手休息後的數據平均數間有顯著差異存在 由表(三十三)中可以得知,其 P 值為 0.012,在 95%水準之下 0.012 < 0.05 因此拒絕虛無假設 Ho,即左手正常情況的握力不等於左手休息後之握力。 此為統計分析結果,在 95%的信心水準之下,其檢定結果為正常情況與休息 後的握力值是不一樣的,雖然左手已有經過休息,但其休息後的握力與正常情況 下的握力還是存在顯著的差異。

(44)

(4). 吊單槓、槓上支撐 變數 1:左手吊單槓後之握力 變數 2:左手槓上支撐後之握力 表(二十五)、單槓運動訓練(左手)ANOVA 表-吊單槓-槓上支撐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9132.300 19 480.647 5.252 .005 組內 915.167 10 91.517 總和 10047.467 29 假設: H0:

µ

1 =

µ

2 H1:

µ

1 ≠

µ

2 H0:左手吊單槓後與左手槓上支撐後的數據平均數間無顯著差異存在 H1:左手吊單槓後與左手槓上支撐後的數據平均數間有顯著差異存在 由表(三十四)中可以得知,其 P 值為 0.005,在 95%水準之下 0.005 < 0.05 因此拒絕虛無假設 Ho,即左手吊單槓後的握力不等於左手槓上支撐後之握 力。 此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吊單槓與槓上支撐的數據存在顯著差異性,因此可再次 印證前述分析中提及槓上支撐後的握力較吊單槓後來得大,即槓上支撐影響握力 程度比吊單槓來得小。

(45)

(5). 吊單槓、休息 30 分鐘後 變數 1:左手吊單槓後之握力 變數 2:左手休息 30 分鐘後之握力 表(二十六)、單槓運動訓練(右手)ANOVA 表-吊單槓-休息後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6471.967 19 340.630 2.620 .061 組內 1300.333 10 130.033 總和 7772.300 29 假設: H0:

µ

1 =

µ

2 H1:

µ

1 ≠

µ

2 H0:左手吊單槓後與左手休息後的數據平均數間無顯著差異存在 H1:左手吊單槓後與左手休息後的數據平均數間有顯著差異存在 由表(三十五)中可以得知,其 P 值為 0.061,在 95%水準之下 0.061 > 0.05 因此接受虛無假設 Ho,即左手吊單槓後的握力等於左手休息後之握力。 此統計分析結果表示吊單槓後的握力等於休息後之握力,雖其分析結果顯示 為無顯著差異性,但就數據來看,其中的確存在些許差異,固本研究認為此分析 結果誤差為實驗數據不夠多所導致,因吊單槓後的握力大多皆小於休息後,僅 一、二組數據是相等或高於,因此此分析結果顯是接受 Ho 應是受到數據不夠多 的影響。

(46)

(6). 槓上支撐、休息 30 分鐘後 變數 1:左手槓上支撐後之握力 變數 2:左手休息 30 分鐘後之握力 表(二十七)、單槓運動訓練(左手)ANOVA 表-槓上支撐-休息後 平方和 自由度 平均平方和 F 檢定 顯著性 組間 6780.800 22 308.218 2.176 .147 組內 991.500 7 141.643 總和 7772.300 29 假設: H0:

µ

1 =

µ

2 H1:

µ

1 ≠

µ

2 H0:左手槓上支撐後與休息後的數據平均數間無顯著差異存在 H1:左手槓上支撐後與休息後的數據平均數間有顯著差異存在 由表(三十六)中可以得知,其 P 值為 0.147,在 95%水準之下 0.147 > 0.05 因此接受虛無假設 Ho,即左手吊單槓後的握力等於左手休息後之握力。 此統計分析結果證明正常情況下與休息後的握力是相等的,但此相等並非指 握力在同一種程度,而是休息後的恢復程度已趨近於正常情況下的握力,因此視 為具有相同水準的握力。

(47)

4.2.3 角度因子之變異數分析 因左手水平彎曲為非常態分配,故使用無母數分析。表(二十八)為左手 0 度 與左手水平彎曲之無母數分析結果,因此組實驗數據為重複個體收集而來,故使 用無母數之 Friedman 為分析方法。 假設: H_0:左手 0 度與左手水平彎曲不存在差異 H_1:左手 0 度與左手水平彎曲存在差異 由分析結果得知,其 P 值趨近於 0,小於 0.05,故拒絕虛無假設,即左手 0 度與左手水平彎曲存在顯著差異性。 表(二十八)、左手角度之無母數分析

(48)

右手 0 度與右手水平彎曲皆為常態分配,故使用一般 ANOVA 變異數分析。 表(二十九)為其變異數分析結果。 假設: H_0:右手 0 度與右手水平彎曲不存在差異 H_1:右手 0 度與右手水平彎曲存在差異 由分析結果得知,其 P 值為 0.088,大於 0.05,故接受虛無假設,即右手與 右手水平彎曲不存在顯著差異性。 分析結果發現兩者間不存在顯著差異性,推測其原因應為本實驗之受測者慣 用手皆為右手,在右手慣用的情況下,會使得在任何角度變數下,其握力並不會 相差太遠,導致實驗分析結果為不存在顯著差異性。 表(二十九)、右手角度之變異數分析

(49)

4.3 成對樣本 T 檢定

4.3.1 左右手-正常情況 表(三十)、成對樣本 T 檢定-正常情況-統計量 平均數 個數 標準差 平均數的標準誤 成對 1 左手正常情況 90.0333 30 12.32738 2.25066 右手正常情況 99.8667 30 11.77295 2.14944 表(三十一)、成對樣本 T 檢定-正常情況-檢定統計表 成對變數差異 t 自 由 度 顯著性 (雙尾)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的標準 誤 差異的 95% 信賴區間 下界 上界 成 對 1 左手正 常情 況 – 右手正 常情況 -9.83333 8.08184 1.47553 -12.85114 -6.81553 -6.664 29 .000 假設 H0:

µ

1 =

µ

2 H1:

µ

1 ≠

µ

2 H0:左手正常情況下和右手正常情況下的數據平均數間無顯著差異存在 H1:左手正常情況下和右手正常情況下的數據平均數間有顯著差異存在 由統計表中可以得知,其平均數為負值,因以右手為基準,左手為比較值, 因此負值代表左手平均較右手來得低。 p-value = 0.000 < 0.05 其顯著性為 0.000,在 95%水準下,已達顯著水準,故拒絕虛無假設 Ho。 此統計分析結果說明左手與右手在正常情況下的握力有顯著上的差異。

(50)

4.3.2 左右手-吊單槓 表(三十二)、成對樣本 T 檢定-吊單槓-統計量 平均數 個數 標準差 平均數的標準誤 成對 1 左手吊單槓 79.2667 30 16.11154 2.94155 右手吊單槓 77.7000 30 17.94465 3.27623 表(三十三)、成對樣本 T 檢定-吊單槓-檢定統計表 成對變數差異 t 自 由 度 顯著性 (雙尾)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的標準 誤 差異的 95% 信賴區 間 下界 上界 成 對 1 左手吊 單槓 - 右手吊 單槓 1.56667 7.35168 1.34223 -1.17849 4.31183 1.167 29 .253 假設 H0:

µ

1 =

µ

2 H1:

µ

1 ≠

µ

2 H0:左手吊單槓後與右手吊單槓後的數據平均數間無顯著差異存在 H1:左手吊單槓後與右手吊單槓後的數據平均數間有顯著差異存在 由統計表中可以得知,其平均數為正值,因以右手為基準,左手為比較值, 因此正值代表左手平均較右手來得高一些。推測其原因應為右手為慣用手,故在 吊單槓時用較多力,相對的左手出力較少,以至於右手影響較大,導致握力接近 於左手,平均值僅有 1.56667 的差異。 p-value = 0.253 > 0.05 其顯著性為 0.253,在 95%水準下,未達顯著水準,故接受虛無假設 Ho。 此統計分析結果說明左手與右手在吊單槓後的握力無顯著上的差異。

(51)

4.3.3 左右手-槓上支撐 表(三十四)、成對樣本 T 檢定-槓上支撐-統計量 平均數 個數 標準差 平均數的標準誤 成對 1 左手槓上支撐 81.5333 30 18.61355 3.39835 右手槓上支撐 82.6667 30 19.50302 3.56075 表(三十五)、成對樣本 T 檢定-槓上支撐-檢定統計表 成對變數差異 t 自 由 度 顯著性 (雙尾)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的標準 誤 差異的 95% 信賴區 間 下界 上界 成 對 1 左手槓上 支撐 - 右手槓上 支撐 -1.13333 10.01975 1.82935 -4.87477 2.60810 -.620 29 .540 假設 H0:

µ

1 =

µ

2 H1:

µ

1 ≠

µ

2 H0:左手槓上支撐後與右手槓上支撐後的數據平均數間無顯著差異存在 H1:左手槓上支撐後與右手槓上支撐後的數據平均數間有顯著差異存在 由統計表中可以得知,其平均數為負值,因以右手為基準,左手為比較值, 因此負值代表左手平均較右手來得低一些。推測其原因應為右手為慣用手,故在 吊單槓時用較多力,相對的左手出力較少,以至於右手影響較大,導致握力接近 於左手,平均值僅有-1.13333 的差異。 p-value = 0.540 > 0.05 其顯著性為 0.540,在 95%水準下,未達顯著水準,故接受虛無假設 Ho。 此統計分析結果說明左手與右手在槓上支撐後的握力無顯著上的差異。

(52)

4.3.4 左右手-休息 30 分鐘後 表(三十六)、成對樣本 T 檢定-休息後-統計量 平均數 個數 標準差 平均數的標準誤 成對 1 左手休息後 90.3000 30 16.37102 2.98893 右手休息後 96.3333 30 14.78194 2.69880 表(三十七)、成對樣本 T 檢定-休息後-檢定統計表 成對變數差異 t 自 由 度 顯著性 (雙尾)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的標準 誤 差異的 95% 信賴區間 下界 上界 成 對 1 左手休 息後 - 右手休 息後 -6.03333 8.15574 1.48903 -9.07874 -2.98793 -4.052 29 .000 假設 H0:

µ

1 =

µ

2 H1:

µ

1 ≠

µ

2 H0:左手休息後與右手休息後的數據平均數間無顯著差異存在 H1:左手休息後與右手休息後的數據平均數間有顯著差異存在 由統計表中可以得知,其平均數為負值,因以右手為基準,左手為比較值, 因此負值代表左手平均較右手來得低。 p-value = 0.000 < 0.05 其顯著性為 0.000,在 95%水準下,已達顯著水準,故拒絕虛無假設 Ho。 此統計分析結果說明左手與右手在休息後的握力有顯著上的差異,其平均數為 (-6.0333),因以右手為基準,故負值代表左手較右手低,即在休息過後,右手恢 復的握力大於左手所恢復的握力。

(53)

4.4 角度合併-成對樣本 T 檢定

本研究在此部分挑出最常用來測量之角度方式進行合併的分析。 →雙手 0 度、雙手 0 度彎曲、雙手 90 度 4.4.1 合併後-雙手 0 度、雙手 0 度彎曲 變數 1:雙手 0 度 變數 2:雙手 0 度彎曲 表(三十八)、角度合併-成對樣本 T 檢定統計量-0 度-0 度彎曲 平均數 個數 標準差 平均數的標準誤 成對 1 雙手0度 93.5667 60 15.60787 2.01497 雙手0度彎曲 88.2167 60 15.52264 2.00396 表(三十九)、角度合併-成對樣本 T 檢定檢定統計表-0 度-0 度彎曲 成對變數差異 t 自 由 度 顯著性 (雙尾)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的標準 誤 差異的 95% 信賴區 間 下界 上界 成對 1 雙手0度 - 雙手0度彎曲 5.35000 6.05014 .78107 3.78708 6.91292 6.850 59 .000 假設 H0:

µ

1 =

µ

2 H1:

µ

1 ≠

µ

2 H0:雙手 0 度和雙手 0 度彎曲的數據平均數間無顯著差異存在 H1:雙手 0 度和雙手 0 度彎曲的數據平均數間有顯著差異存在 由統計表中可以得知,其平均數為正值,因以 0 度為基準,0 度彎曲為比較 值,因此正值代表 0 度彎曲平均較 0 度來得高一些。 p-value = 0.000 < 0.05 其顯著性為 0.000,在 95%水準下,已達顯著水準,故拒絕虛無假設 Ho。 此統計分析結果說明雙手合併後,0 度與 0 度彎曲的握力有顯著上的差異,其平

(54)

4.4.2 合併後-雙手 0 度、雙手 90 度 變數 1:雙手 0 度 變數 2:雙手 90 度 表(四十)、角度合併-成對樣本 T 檢定統計量-0 度-90 度 平均數 個數 標準差 平均數的標準誤 成對 1 雙手0度 93.5667 60 15.60787 2.01497 雙手90度 85.5833 60 14.84073 1.91593 表(四十一)、角度合併-成對樣本 T 檢定檢定統計表-0 度-90 度 成對變數差異 t 自 由 度 顯著性 (雙尾)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的標準 誤 差異的 95% 信賴區 間 下界 上界 成 對 1 雙手0 度 - 雙手 90度 7.98333 8.07274 1.04219 5.89792 10.06874 7.660 59 .000 假設 H0:

µ

1 =

µ

2 H1:

µ

1 ≠

µ

2 H0:雙手 0 度和雙手 90 度的數據平均數間無顯著差異存在 H1:雙手 0 度和雙手 90 度的數據平均數間有顯著差異存在 由統計表中可以得知,其平均數為正值,因以 0 度為基準,90 度為比較值, 因此正值代表 90 度平均較 0 度來得高一些。 p-value = 0.000 < 0.05 其顯著性為 0.000,在 95%水準下,已達顯著水準,故拒絕虛無假設 Ho。 此統計分析結果說明雙手合併後,0 度與 90 度的握力有顯著上的差異,其平均 數為 7.983335,因以 0 度為基準,故代表 90 度的平均較 0 度的平均握力來得高。

(55)

4.4.3 合併後-雙手 0 度彎曲、雙手 90 度 變數 1:雙手 0 度彎曲 變數 2:雙手 90 度 表(四十二)、角度合併-成對樣本 T 檢定統計量-0 度彎曲-90 度 平均數 個數 標準差 平均數的標準誤 成對 1 雙手0度彎曲 88.2167 60 15.52264 2.00396 雙手90度 85.5833 60 14.84073 1.91593 表(四十三)、角度合併-成對樣本 T 檢定檢定統計表-0 度彎曲-90 度 成對變數差異 t 自 由 度 顯著性 (雙尾) 平均數 標準差 平均數 的標準 誤 差異的 95% 信賴區 間 下界 上界 成 對 1 雙手0 度彎曲 - 雙手 水平 2.63333 5.82213 .75163 1.12932 4.13735 3.503 59 .001 假設 H0:

µ

1 =

µ

2 H1:

µ

1 ≠

µ

2 H0:雙手 0 度彎曲和雙手水平的數據平均數間無顯著差異存在 H1:雙手 0 度彎曲和雙手水平的數據平均數間有顯著差異存在 由統計表中可以得知,其平均數為正值,因以 0 度彎曲為基準,90 度為比 較值,因此正值代表 90 度平均較 0 度彎曲來得高一些。 p-value = 0.001 < 0.05 其顯著性為 0.001,在 95%水準下,已達顯著水準,故拒絕虛無假設 Ho。 此統計分析結果說明雙手合併後,0 度彎曲與 90 度的握力有顯著上的差異,其 平均數為 2.63333,因以 0 度彎曲為基準,故代表 90 度的平均較 0 度彎曲的平均

(56)

第五章 結論與探討

5.1 結論

本次實驗所要研究的是單槓運動以及角度的不同對握力值是否會造成一定 程度的影響,我們所分析出來的數據顯示左手(非慣用手)與右手(慣用手)都會因 為單槓運動後或是角度的不同而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但其影響的程度不一,在吊單槓的過程中,發現人體會本能地使用慣用手去 出較大的力量,所以在實驗吊單槓 30 秒後,慣用手的握力會大幅地降低,而非 慣用手所受影響的程度相對慣用手較低。在連續幾周的實驗後,也發現隨著肌肉 習慣了單槓運動的動作,每次進行完單槓運動所測量的握力值與正常情況下的握 力值會越來越接近。從休息過後的握力數據中發現,非慣用手恢復的程度相較於 慣用手會比較高,本實驗推論其原因可能是因前後肌肉的力量並無太大的削減。 在角度實驗方面,一般正常人在測量握力時最常使用 0 度彎曲的姿勢,本實 驗加入了幾個以手肘的不同角度來進行實驗分析。實驗後發現,左、右手在 0 度、 0 度彎曲的握力值會有最大的效果,而 90 度彎曲則是最難出力的一個姿勢,其 握力值相對較小。然而本實驗在角度的實驗上,挑選了三個一般人最可能用到的 姿勢進行個別研究,分別是:0 度、0 度彎曲、90 度。其中發現, 0 度 < 0 度彎曲 < 90 度 從分析結果可以很明顯看出在 90 度的姿勢是能夠有最大的握力表現的。

(57)

從分析上做結論: 在左右手吊完單槓與正常情形下進行假設檢定,目的在於檢定其前、後是否 會有差異,然而從實驗數據的檢測結果可以得知,正常情況對單槓運動是具有顯 著性差異的,因此可以判定單槓運動對於握力還是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在角度實驗中,根據實驗數據所得到的結果,以 90 度的握力與 0 度彎曲的 握力進行假設檢定,其檢定的結果也具有顯著差異性,即表示 90 度的握力比 0 度彎曲還要來得高。而 0 度彎曲與 0 度的實驗數據結果依然具有顯著性差異,表 示 0 度彎曲較 0 度握力還要來的高。 應用面之討論-手臂復健: 從復健評估角度下分析,依照患者的握力退化程度評估復健時之姿勢,漸進 式地依序使用 0 度、0 度彎曲以及 90 度的角度進行復健,避免患者因復健之姿 勢施力困難致使手部受傷。然而患者如果在最難施力之角度仍可以達到健康狀況 下之標準施力值,便可評估患者在現階段之復健已達到效果,並可考量是否進行 下一階段之復健程序。

(58)

5.2 探討

根據許多研究指出握力強度的大小對於壽命有其相關性。 測試者握力每下降 5KG: A. 任何原因的死亡風險增加 16%、 B. 死於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17%、 C. 死於非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17%、 D. 心臟病發作機率增加 7%、 E. 中風風險增加 9%。 為了減少這些疾病的發生,人可以透過運動量的增加,以及健康的生活、減 少壞習慣,在促進血液循環且運動量增加的情況下,握力強度也會隨之提升。因 此從實驗中可以發現運動與握力之間是有一定的影響關係。 本組認為本次的實驗可以再增加整個實驗的時間,除了可以提高實驗數據的 資料數、提高實驗的可信度以外,還可測試在持續運動的加成效果下,是否對握 力的影響有所改變。

(59)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 新開省二,王華懋譯,2013,《40 歲之後,一定要知道的抗老飲食:每天吃 得很清淡,老化速度飆升 64%!打造不老的身體,最重要的關鍵在營養》,第 五章。金石堂網路書店, http://www.kingstone.com.tw/3hrs/book_page.asp?kmcode=2014110617070 2. 雅虎香港新聞,2015,〈研究:測握力比量血壓更能預測早死風險〉, 法新社 2015 年 5 月 14 日。 https://hk.news.yahoo.com/%E7%A0%94%E7%A9%B6-%E6%B8%AC%E6%8 F%A1%E5%8A%9B%E6%AF%94%E9%87%8F%E8%A1%80%E5%A3%93% E6%9B%B4%E8%83%BD%E9%A0%90%E6%B8%AC%E6%97%A9%E6%A D%BB%E9%A2%A8%E9%9A%AA-025001105.html 英文部分

3. Rajani P Mullerpatan, Gayatri Karnik and Rebecca John . 2013. Grip and pinch strength: Normative data for healthy Indian adults.

4. S. Werle, J.Goldhahn, S.Drerup, B.R.simmen, H.Sprott and D. B.Herren.2009 .

Age- and Gender-specific Normative Data of Grip and Pinch Strength in A Healthy Adult Swiss Population

(60)

期末專題製作分工

在專題製作的過程上,是採整組團隊合作的方式,每次實驗課將互相紀錄實 驗數據及計時,並在實驗結束後,一同檢討實驗過程中尚可改善的部分以及尚可 增加之實驗因子。 除了實驗過程以外,在實驗後之文書處理方面採分工的方式,由組長列出待 完成之工作,並由組員挑選拿手部分進行分工以增加工作效率,並在各自工作完 成後,互相檢查是否有問題或有缺漏的部分,再一同討論修改。在文獻探討部分 則是各自閱讀後相互討論而成。討論則是利用組員皆可配合之時間至討論室進行 討論,進而提高討論效率。 我們的貢獻度則是採用匿名的方式,組員僅向組長說明個人對每個組員的貢 獻度評分,再由組長計算平均後當作個人的貢獻度,以提高貢獻度的準確性。 表(四十四)、專題報告分工及貢獻表 姓名 工作內容 貢獻度(%) 陳建仁

實驗結果與分析撰寫、Word 彙整、Word 修改、Word 排

版、文獻探討、紀錄實驗數據、數據整理、最後修改 99.17% 蘇宗偉 摘要撰寫、緒論撰寫、版面部份整理、文獻探討、紀錄 實驗數據、最後修改 92.50% 劉偉豪 製作 PPT、畫流程圖、儀器介紹、文獻探討、紀錄實驗 數據、最後修改 93.33% 劉祐禎 SPSS 分析、圖目錄、表目錄、目錄表、文獻探討、紀錄 實驗數據、最後修改 95% 黃治豪 實驗目的、研究步驟與方法、結論與探討、文獻探討、 紀錄實驗數據 83.33% 李長峰 研究步驟與方法、實驗因子設計、結論與探討、文獻探 討、紀錄實驗數據 92.50%

(61)

正常 吊單槓 槓上支撐 休息後 正常 吊單槓 槓上支撐 休息後 陳建仁 97 76 81 89 陳建仁 118 70 64 96 劉祐禎 114 70 93 90 劉祐禎 110 67 89 100 黃治豪 82 75 70 80 黃治豪 95 56 63 80 劉偉豪 101 86 96 95 劉偉豪 110 84 96 101 蘇宗偉 70 77 60 95 蘇宗偉 93 80 73 105 李長峰 82 50 70 75 李長峰 100 53 63 74 陳建仁 102 76 89 101 陳建仁 107 80 77 112 劉祐禎 101 85 92 103 劉祐禎 98 91 99 105 黃治豪 80 64 64 75 黃治豪 92 60 69 91 劉偉豪 105 97 106 114 劉偉豪 115 100 109 106 蘇宗偉 95 80 75 95 蘇宗偉 105 78 85 105 李長峰 73 42 40 60 李長峰 77 40 43 63 陳建仁 99 99 92 99 陳建仁 114 81 98 107 劉祐禎 96 95 96 111 劉祐禎 100 86 88 117 黃治豪 76 66 51 69 黃治豪 95 65 58 87 劉偉豪 102 99 106 109 劉偉豪 112 108 115 107 蘇宗偉 85 85 90 93 蘇宗偉 90 85 80 105 李長峰 81 46 45 60 李長峰 86 52 50 60 陳建仁 92 84 100 95 陳建仁 105 70 74 110 劉祐禎 95 95 84 104 劉祐禎 101 101 95 103 黃治豪 74 68 79 78 黃治豪 71 72 75 81 劉偉豪 100 99 108 100 劉偉豪 110 98 108 115 蘇宗偉 90 85 80 95 蘇宗偉 110 80 70 100 李長峰 75 60 60 60 李長峰 90 51 70 80 陳建仁 90 94 99 83 陳建仁 108 94 117 98 劉祐禎 99 94 94 124 劉祐禎 113 105 110 110 黃治豪 80 76 84 85 黃治豪 82 74 86 92 劉偉豪 105 100 105 109 劉偉豪 104 100 106 107 蘇宗偉 95 85 70 85 蘇宗偉 95 90 75 80 李長峰 65 70 67 78 李長峰 90 60 75 93 受測者 左手 受測者 右手

附錄

附錄一、單槓運動訓練紀錄表 表(四十五)、單槓運動訓練數據紀錄表

(62)

0度 0度彎曲90度 水平伸直 水平彎曲 180度 0度 0度彎曲90度 水平伸直 水平彎曲 180度 陳建仁 96 89 85 86 85 94 95 93 101 101 劉祐禎 99 91 80 80 84 100 94 90 94 91 黃治豪 64 56 56 50 49 65 55 57 55 65 劉偉豪 106 96 95 85 90 105 101 94 85 98 蘇宗偉 90 85 88 90 80 90 80 85 73 80 李長峰 80 80 66 70 70 80 70 70 65 70 陳建仁 92 90 93 91 90 99 95 93 103 111 劉祐禎 105 105 91 90 90 104 99 95 90 90 黃治豪 68 64 55 63 60 64 65 73 75 70 劉偉豪 103 96 94 90 93 94 99 100 95 99 蘇宗偉 98 95 85 85 75 75 72 75 60 85 李長峰 78 78 63 65 67 83 77 80 75 75 陳建仁 89 96 91 90 86 99 108 106 111 116 劉祐禎 114 105 94 93 91 112 97 90 92 94 黃治豪 70 55 60 64 63 87 75 72 69 65 劉偉豪 96 92 89 86 93 115 100 101 94 97 蘇宗偉 95 85 85 60 83 100 95 95 70 80 李長峰 90 80 78 65 65 90 85 80 82 97 陳建仁 96 94 89 91 90 118 119 114 104 113 劉祐禎 111 100 96 92 90 116 106 100 96 95 黃治豪 77 80 80 75 60 90 83 75 67 77 劉偉豪 117 110 109 100 103 114 116 111 103 111 蘇宗偉 95 85 70 60 65 75 70 85 90 85 李長峰 70 70 68 70 80 90 83 83 80 83 陳建仁 108 94 96 96 95 113 118 116 110 105 劉祐禎 113 99 95 89 91 108 100 92 97 90 黃治豪 85 67 60 58 58 85 79 71 76 77 劉偉豪 112 103 104 101 103 119 109 107 98 112 蘇宗偉 80 85 80 71 69 93 80 90 70 68 李長峰 60 63 65 65 55 80 80 82 66 71 左手 右手 受測者 附錄二、角度實驗紀錄表 表(四十六)、角度實驗數據紀錄表-左右手

(63)

0度 0度彎曲 水平 0度 0度彎曲 水平 96 89 85 94 95 93 99 91 80 100 94 90 64 56 56 65 55 57 106 96 95 105 101 94 90 85 88 90 80 85 80 80 66 80 70 70 92 90 93 99 95 93 105 105 91 104 99 95 68 64 55 64 65 73 103 96 94 94 99 100 98 95 85 75 72 75 78 78 63 83 77 80 89 96 91 99 108 106 114 105 94 112 97 90 70 55 60 87 75 72 96 92 89 115 100 101 95 85 85 100 95 95 90 80 78 90 85 80 96 94 89 118 119 114 111 100 96 116 106 100 77 80 80 90 83 75 117 110 109 114 116 111 95 85 70 75 70 85 70 70 68 90 83 83 108 94 96 113 118 116 113 99 95 108 100 92 85 67 60 85 79 71 112 103 104 119 109 107 80 85 80 93 80 90 60 63 65 80 80 82 雙手31~60組 雙手1~30組 表(四十七)、角度實驗數據紀錄表-雙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退費 已開訓但未逾訓練總時數 3 分之 1 者,訓練單位應退還核 定訓練費用 50%;已逾訓練總時數 3 分之 1 者,不予退費。.

2.11 Employed population by gender, duration in present job and industry 2.12 Employed population by gender, duration in present job and occupation 2.13 Employed population

2.11 Employed population by gender, duration in present job and industry 2.12 Employed population by gender, duration in present job and occupation 2.13 Employed population

2.11 Employed population by gender, duration in present job and industry 2.12 Employed population by gender, duration in present job and occupation 2.13 Employed population

2.11 Employed population by gender, duration in present job and industry 2.12 Employed population by gender, duration in present job and occupation 2.13 Employed population

2.11 Employed population by gender, duration in present job and industry 2.12 Employed population by gender, duration in present job and occupation 2.13 Employed population

2.11 Employed population by gender, duration in present job and industry 2.12 Employed population by gender, duration in present job and occupation 2.13 Employed population

學員應提供之資料包括:1.身分證正反面影本。2.郵局/銀行存摺封面影本(須為參訓學員 個人新臺幣存摺,補助費用由訓練單位代轉者免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