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童年與自然的對話 吳淑芬創作論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童年與自然的對話 吳淑芬創作論述"

Copied!
9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碩士論文. 童年與自然的對話 吳淑芬創作論述 Dialogue between Childhood and Nature Art Works by Wu-Shu Fen. 研 究 生: 吳淑芬 指導教授: 林欽賢. 教授. 中 華 民 國 一Ο二年 七月.

(2)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Job Training Special Classes. Dialogue between Childhood and Nature Art Works by Wu-Shu Fen 童年與自然的對話 吳淑芬創作論述. Student:Wu-Shu Fen Advisor:Professor Chin-Yin Lin, Ph.D.. July 2013.

(3) 童年與自然的對話 吳淑芬創作論述 Dialogue between Childhood and Nature Art Works by Wu-Shu Fen by Wu-Shu Fen. 國 立 臺 中 教 育 大 學 美 術 學 系 在 職 進 修 碩士 班 碩 士 論 文.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 of Arts of The College of Humanities The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July 2013 Thesis Supervisor: Professor Chin-Yin Lin, Ph.D.. 中 華 民 國 一Ο二年 七月.

(4) 童年與自然的對話 吳淑芬創作論述 學生:吳淑芬. 指導教授:林欽賢.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摘. 要. 大自然的涵養,吸引著孩童們,而大自然也孕育了最美的地方,讓人們在童年的歲 月中,對此念念不忘並陶醉於其中。. 本論文的題目,藉由童年的純真來詮釋大自然的美學,以孩童為主,大自然為輔, 從童年的意涵出發,研究其存在的價值,並且針對歷代名畫家們所詮釋的孩童美進行賞 析。採用多種形式與媒材的結合進行圖像創作,詮釋童年的喜悅以及對於大自然的禮 讚。以寫實與虛幻的對比與象徵性的手法來描繪童年的內涵;以色彩呈現孩童豐富的想 像力、童趣以及與自然接觸後所展現的真善美,並且隨著自然季節的更替,色彩使用上 變化也將呈現各時期所營造的獨特氛圍。. 透過兒童的純真,以孩童的反樸歸真的心靈作為創作靈感的源泉,與創作想像力的 根基。大自然就如兒童一樣的真實與純樸,以童真、童年、童趣引發欣賞大自然的美, 回歸而愛大自然,以大自然為詩,以兒童為詩,欣賞存在於天地間的一種樸實的美。. 關鍵字:美學、象徵性地、純真、童年的內涵、大自然的禮讚 i.

(5) Dialogue between Childhood and Nature Art Works by Wu-Shu Fen. Student:Wu-Shu Fen. Advisor: Chin-Yin Lin.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Continuing Education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National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nature attracts children, and nourishes the most beautiful places in the world that is unforgettable and fascinating for people in their childhood.. The aesthetics of nature is interpreted by the innocence of childhood. In the thesis, children are the focus while nature played a subsidiary role. The thesis begins with the meaning of childhood, which its value is reinvestigated. Then, paintings portraying the beauty of children illustrated by famous artists throughout history are appreciated. Images are created in various forms and media to interpret the joy of childhood and tributes to nature. By the comparing reality and fantasy, the essence of childhood would be painted symbolically. Colors were used to portray the vivid imagination, expectations, naiveté of children and the message of truth, beauty and virtue presented by children and nature. Different colors are used to show the unique atmosphere created by childhood and nature during different time seasons.. The innocence of children is the inspiration and the foundation of creativity ofthese works. Like children, nature is innocent and simple. The childhood andthe joy of childlike innocence evoke the appreciationof nature beauty and the admiration for nature. Taking nature and children as poetryadmires the simple beauty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Keywords: Aesthetics, Symbolically, Naiveté, The essence of childhood, Tributes to nature. ii.

(6) 謝誌 筆者在著筆論文之時,回眸來時路,心感幸慰,何其的幸運可以走進藝術的殿堂, 聆聽教授們給予藝術領域的指導,相信筆者對未來的創作,更有創作的空間與創作前進 的動力。. 我領略這論文的藝術殿堂之時,與論文能如期完成,心中由衷的感謝指導教授,林 欽賢教授、莊明中教授、陳一凡教授,教授們細心的指引與教導,指點心中的疑惑,讓 我在撰寫論文之時受益良多,感謝教授們給予珍貴的見解,指領我更深更廣得思考空 間,讓論文能更加的周詳,並給予我對未來藝術創作的鼓勵,使我更具有創作的靈感與 資源,因為有這些的建言與指導,方能成就論文的完成,心中由衷的敬意與感謝。.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家人的支持,感謝您們默默的支持與付出,讓我能在創作時苦 練的蛻變,使我能順利與平順完成學業,心中充滿無限的感恩,有你們真好。. 吳淑芬謹誌於 2013 年 7 月. iii.

(7) 目 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ii 目錄. ………………………………………………………………………………………iv. 圖目錄………………………………………………………………………………………v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1. 創作動機與目的 ……………………………………………………………1 創作研究方法 ………………………………………………………………5 創作對象範圍的界定 ………………………………………………………8 名詞釋義 ……………………………………………………………………10. 第二章 學理基礎. ……………………………………………………………………14. 第一節 童年的意義以托爾斯泰的《童年》為例-人生最美的初衷…………………14 第二節 自然對兒童的影響 …………………………………………………………20 第三節 幼兒遊戲的意義與特徵 ……………………………………………………31 第四節 創作中主要圖像元素之參考來源 ……………………………………………34 第三章創作理念剖析. ……………………………………………………………………44. 第一節 創作理念-童真的視覺化體現. ……………………………………………44. 第二節 創作形式與內容 ………………………………………………………………46 第三節 創作媒材與創作心得 …………………………………………………………51 第四章 創作作品分析與詮釋 ……………………………………………………………52 第五章 結論 ………………………………………………………………………………84 參考文獻 …………………………………………………………………………………86. iv.

(8) 圖目錄 圖1. 創作研究架構流程圖 …………………………………………………………………7. 圖2. 吳淑芬, 〈溜滑梯〉 。……………………………………………………………………35. 圖3. 布格羅,〈童年牧歌〉。………………………………………………………………35. 圖4. 布格羅,〈香格里拉〉。………………………………………………………………36. 圖5. 吳淑芬,〈分享〉。……………………………………………………………………38. 圖6. 雷諾瓦, 〈傘〉 。…………………………………………………………………………38. 圖7. 吳淑芬,〈盪鞦韆〉。…………………………………………………………………40. 圖8. 雷諾瓦,〈鋼琴前的少女〉 。………………………………………………………… 40. 圖 9 吳淑芬, 〈紙飛機的夢想〉 ,局部 1。 …………………………………………………41 圖 10 馬格利特,〈高級社會〉。. ………………………………………………………41. 圖 11 吳淑芬,〈蛙鳴〉,局部 1 。 ………………………………………………………43 圖 12 馬格利特,〈超現實主義〉。………………………………………………………43 圖 13 吳淑芬,〈紙飛機的夢想〉,局部 2。……………………………………………46 圖 14 吳淑芬,〈紙飛機的夢想〉,局部 3。……………………………………………46 圖 15 吳淑芬,〈歡喜〉,局部 。 …………………………………………………………47 圖 16 吳淑芬,〈蛙鳴下的我們〉,局部 2。……………………………………………47 圖 17 吳淑芬,〈瓢蟲教響曲〉。……………………………………………………48 圖 18 吳淑芬,〈中秋〉局部 1。…………………………………………………………48 圖 19 吳淑芬,〈溜滑梯〉。…………………………………………………………49 圖 2 0 吳 淑 芬 ,〈 分享 〉。 … … … … … …… … … … … … … … …… … … … … … … 4 9 圖 21 吳淑芬,〈中秋節〉,局部 2。………………………………………………50 圖 2 2 吳 淑 芬 ,〈 元宵 登 籠 〉, 局 部 。 …… … … … … … … … …… … … … … … … 5 0 圖 23 吳淑芬,〈蛙鳴下的我們〉。…………………………………………………54. v.

(9) 圖 24 吳淑芬,〈紙飛機的夢想〉。…………………………………………………56 圖 25 吳淑芬,〈歡樂〉。……………………………………………………………58 圖 26 吳淑芬,〈油桐花〉。…………………………………………………………60 圖 27 吳淑芬,〈元宵燈籠〉。………………………………………………………62 圖 2 8 吳 淑 芬 ,〈 燈籠 〉。 … … … … … …… … … … … … … … …… … … … … … … 6 4 圖 29 吳淑芬,〈中秋節 1〉。…………………………………………………………66 圖 30 吳淑芬,〈中秋節 2〉。…………………………………………………………68 圖 31 吳淑芬,〈分享〉。……………………………………………………………70 圖 32 吳淑芬,〈飛舞中的蝴蝶〉。…………………………………………………72 圖 33 吳淑芬,〈白雲上〉。…………………………………………………………74 圖 34 吳淑芬,〈童年的朋友同伴〉。………………………………………………76 圖 35 吳淑芬,〈瓢蟲交響曲〉。……………………………………………………78 圖 36 吳淑芬,〈溜滑梯〉。……………………………………………………………80 圖 37 吳淑芬,〈童年的盪鞦韆〉。……………………………………………………82. vi.

(10) 第一章 緒論 童年,是甚麼呢?. 「小孩的天真無邪,目光清澄,透過直覺認識世界,心中充滿了發現和驚喜,而 且多愁善感,容易受創。這一階段的人生經驗和感觸,往往成為日後的回應世界 的基石,觸發令人思念的情懷與回憶。回憶童年往事、逝水年華,不論是思舊或 反省、感傷或悔恨、都是文學創作中敘事或抒情常有的題材」。1. 由此可見童年之事是多麼耐人尋味,時間咔嚓的瞬間,記錄點點滴滴,留住幸福童 年的美好記憶,定格在孩子們甜蜜的嘴角。. 本次的創作論述,將以「童年與自然的對話」為繪畫創作主題,描繪兒童生活樂趣 與觀察記錄兒童和自然環境互動為研究大綱,刻劃出兒童時期對自然的好奇的天性,訴 說著人類與生俱來對自然一種不需修飾且沒有距離的話語,而在生活中產生超越語言文 字的美,其中蘊藏著不言而喻的真與善、快樂與童趣。. 第一節. 創作動機與目的. 身為國小教師,每天與兒童直接接觸,身為二位稚齡兒童的母親,經常蹲下來,從 兒子與學生的視野看世界,讓我發現兒童世界存在著多采多姿的童趣,同時也了解到兒 童在不同年紀,不同的發展階段,身心的表現有極大差異。因此,每天上課和兒童相處 之際,藉由互動式的觀察為主軸,個人體會到的感觸、心得為輻射,研讀兒童與自然相. 1. 杜國清,〈臺灣文學與童年〉 ,《刊頭》,108期,2008,P22。 1.

(11) 關文獻作為理論基礎,理論與實作互為體用,當作個人創作階段的研究探討,探究此階 段兒童內在心象狀態,所引發出的外在情緒及思想上的變化,並經由心理學者的理論根 據,來釐清個人與兒童實際相處上所產生差距,希望能深刻、真實的描述兒童當時情境 與狀態而將其表現在畫布上。. 在目前擔任小學教職,正好教授兒童自然科學與藝文、美勞的兩門課程,由於朝夕 與兒童相處,感覺兒童對於大自然充滿的好奇自始至終永不疲憊,永遠有千萬個「為什 麼?」等著去追根究底尋找答案,例如:昆蟲的家住在哪裡?不怕下雨嗎?明明是蟲為 什麼看起來像鳥的糞便?彩虹為甚麼是那七種顏色?水、風、雨、蟲、鳥、魚……對自 然界事物的觀察時時都刻刻都有個大大的問號存在於腦海中。所謂「寓教於樂」,本文 研究者觀察兒童在玩耍間同時在探索與尋找答案,從而對兒童天真的一舉一動產生了極 大的研究興趣。在個人的創作作品中,「兒童」是筆者想探討與研究的主題,從觀察兒 童的舉止到專注聆聽他們的話語,如何把無形的話語結合天真的舉止、如何從一種氛圍 轉化成一種圖像意念,再凝聚成一幅幅油畫作品,每一個圖中片段與想要表達意念的謀 合都是可遇不可求,這過程常讓人面臨到極大的挑戰與衝突,希望獲得那種純然的美與 生命力,且表達出具有撼動人心的吸引力,不但激發了個人想從學理深入研究的動力與 決心,此時更有一個時時發自心靈深處的聲音在呼喚著我:「畫」!. 本創作論述的目的,在藉由記錄童年成長的記憶、自然和兒童間生活互動、兒童內 心世界的想像,以童趣與心靈的想像當作題材切入點,或擬仿、虛構一種兒童視點來經 營樸稚美學,希望能以多元的藝術創作,描繪出最清晰與最貼近童年時的自己,將童年 的心靈印象透過理性的思索與感性的畫筆,轉化成具有深度廣度的圖畫,讓你我的心眼 為之一亮。. 在當代日新月異的藝術思潮裡,觀念思維的開創逐漸凌駕於傳統技術範疇,因此在 創作的過程中,除了對傳統藝術的肯定之外,筆者也希望能發掘屬於個人特性的創作養 2.

(12) 分,並且藉由童年與自然互動的關係,化為心像的藝術創作實踐與拓展過程的視野,認 真地回溯與思考藝術創作的價值和人性面衝突現象的關係。 兒童因接近自然而更貼近自然,希望由此研究能給予人們回憶童年對自然的感動, 記憶起童年對大自然的摸索、味覺的領受、聽覺的享受、好奇的視野、嗅覺的感觸;讓 我們回憶那逐漸淡化卻最純真的童年時代的生活影像,想想我們應該像兒童一樣反樸歸 真,感覺大自然的滋味是一種幸福,享受大自然所給予的一切,更加珍惜並貼近大自然 的世界,讓人的心境更顯寧靜祥和而美好。一切的美,都是從感動中開始。. 希望藉由童年保存下來的兒童純真之中,可在自然環境或田園生活中的童真,不斷 地吹動著創作的靈感,使我像兒童夢囈般一樣用圖畫來遊戲,自發地、本能地去「訴說」, 去選擇以兒童為創作的主題。童年!對童年的念念不忘,為無數兒童創作製造了無數童 真。對兒童而言:想像力是童年趣事的温床,兒童們喜好天馬行空的幻想。靠幻想彌補 淺薄的見識和有限的經歷,相對的强烈的求知欲來滿足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心;他們是通 過幻想來享受純真的童年時光,就是這種認真與發亮的眼神,深深的吸引著我們而領引 我創作的慾望。是那一份純真的童年喚醒了創作欲望,是那一份赤子的心鼓動了創作熱 情。只有在創作欲望和熱情高漲的狀態中,靈感才會紛紛飄然而至激起的創作的意願。 如三島由紀夫(Mishima Yukio,1925~1970)的藝術作品中,彷佛總以一對兒童的大眼 睛,皎潔如月華,靜靜地凝視著人們的大地。·雷諾瓦(Pierre Auguste Renoir,1841~1919) 認為-世界是個整體,靈感之泉,童真不只是創作者的眼睛,也是創作者的靈魂氛圍。 藝術的創造,離不開這氛圍。就是這氛圍,它常常在不知不覺間,為藝術釀造了無限靈 感。. 大自然的真樸與童年的真樸,在本質上是同一的。許多作家也從童年的回憶中獲得 靈感,寫出傳世久遠的作品。如著名的列夫.托爾斯泰(Lev NikolayevichTolstoy, 1828~1910)的《童年、少年、青年》,兒童生活不僅僅為藝術提供了創作素材,而且也 激發我們的創作才能,刺激了我們思想的活躍和深入。通過認識和表現大自然的純美來 3.

(13) 認識和表現人性的純美。希望在畫筆下,自然的純樸美與人的童真美是融為一體的。其 實,心理只要還像-只是個孩子那樣,這靈感就會像群鳥,常棲常飛。讓藝術成為大自 然懷中的赤子。.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 ~1900):「藝術家本來就已經是一種停滯 的生靈,因為他停留在少年及兒童時代的遊戲之中。」2童年的童真不僅是我創作靈感的 源泉,也是創作想像力的根基。藉由觀察、透過往事的追溯與現實生活的資源的激盪, 提供思考性的角度和視力,是畫者希望保存住那方向的幻想與想像共存的「記憶」 ,使 想像力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同時保持内心的一種沉醉狀態,使創作靈感有機會躲過 它最害怕的老成和世故,激發出生生不息沃沃湧出的創作新思維。. 2. 弗里德里希‧尼采,楊恆達譯,《人性,太人性了》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P181。 4.

(14) 第二節. 創作研究方法. 一、 創作方法 (一). 資料收集與分析. 論文中對畫家作品圖片是從畫家傳記,從國、內外的美術館網站收集而來的資訊與 資料,論文書寫的一部分則以美術相關書籍作為創作的學理依據,如兒童心理學分. 析、西洋美術史的探討與意涵、中西美術史、美學、藝術哲學、畫家的書信名言等等 相關資料,而分析畫家的繪畫思緒與理解畫家創作的生活時空背景。筆者的創作作品, 部分的構圖是以生活攝影與錄影的方式,利用上課與假日之餘,觀察兒童在玩耍的時候 所表現出的情境與意境,將創作出作品的過程紀錄下來,以此作為構圖主要元素,加上 心靈敏銳的感受,交織成質量並重的生命繪畫,搭配情境的表現而成為情景交融的繪畫 創作。. (二). 比較、分析法. 本研究藉由分析藝術家的繪畫作品與繪畫理念,了解繪畫創作中的表現方式與思 想,並比較藝術家對繪畫的觀念及其繪畫表現形式相異之處。. 透過美術史文上對畫家的敘述,對畫家的繪畫風格、技巧、繪畫形式與思索空 間,對畫家作品的特性作分析性的閱讀,並比較其中畫法的異同與意義所在,了解 畫家的繪畫背景,作為繪畫創作的典範並轉化為創作素材,成為自我的繪畫理念, 發揮畫家們的優點達到審美的目的。. (三). 綜合歸納. 集合中西美學觀點與藝術家創作的理念,綜合與歸納成為個人繪畫創作的養分。綜 合藝術家們創作的特質與藝術家對創作的欣賞角度,歸納其中的構想與精神,轉化成為 繪畫的元素和塑化劑。藝術創作的珍貴,所於主體精神層面上的「自覺」與「超越」, 5.

(15) 須要帶著跳脫制約框架的勇氣,尋找自我生命中客觀成長環境與主體經驗,交織而 成了創作的生命軌跡,對繪畫的創作,試圖探究個人繪畫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尋求突 破困境的方法,這過程正是窮而後工、破而後立的證明。. (四) 創作的陳述 本創作研究論述重點在於 2009 年至 2013 年間,作者溯源的創作發展歷程和對 兒童與生活間的對應關係,將人事物感受的種種訊息,內化成為個人對現實生活世界 的主觀認知,透過文字的書寫,表達出心靈中感性與理性交織的創作歷程,以達到自 我藝術追求的突破與創作的目的。. 對於研究論述之創作的呈現,想利用本身教育服務的緣由,長期與兒童的相處, 所體會到的感觸、心得,藉由互動式的觀察,敏銳的感覺,試圖突破自我設限的成人 意識行為,重新更深入去認識兒童,以直接對話的方式,將個人的創作思維模式,以 及對現實生活環境對兒童的認知作為探討。透過歷史研究的記錄及創作研究實踐等的 研究方法,探討感覺對個人創作與發展的影響,運用理論模式與創作實踐兩者的交互 研究,進而瞭解自己為何而作,漸進而思索藝術創作與個人心理與生活之間的互動關 係。. 論文中的作品主要為就讀研究所階段 2012—2013 年之創作,也隨個人在繪畫生 涯中的學習與成長,以繪畫形式呈現,並做為檢視個人繪畫的理論依據。創作者將內 在的意念、情感、思索透過慢慢的沉澱與累積而轉化成為作品,用寫實的技法來呈現 作品。所以畫作是創作者內在精神性的主觀象徵意念。創作題材也會在心理學層面探 討。作者的創作理念,包含夢想的啟示,赤子之心的心靈與感覺,就在那一刻的夢想 也成了我們共同的意義。個人從內在的象徵之理念為研究出發點,對童真與童趣、童 年心靈的翱翔與童年夢想的意念作探討,藉由象徵傳達的想像空間、以及隱藏的隱. 6.

(16) 喻,做為創作的表現手法及意念,針對作品做思考的對象。如圖 1 創作研究架構流程 圖為創作長時期的思索與構思,加上創作者的想法加以觀察、紀錄,閱讀與資料收集, 透過分析、欣賞的思索,而增加創作上的細節更周詳的歷程結構,希望對創作更能得 心應手。. 文獻資料收集與閱讀. 個人的構思與想法. 分析. 記憶. 觀察與記錄. 欣賞. 作品的創作構想與深思 節慶時的歡喜. 童年與昆蟲 的對話 童年與自然的對話 遊戲中的快樂. 親子間的親情 情 創作. 作品完成 圖1. 創作研究架構流程圖. 7.

(17) 第三節. 創作對象範圍的界定. 一、創作對象範圍 藝術創作本來就是要有天馬行空的想像,才有可能創作出獨特又創新的藝術作品, 如果創作時給自己設限太多,反而會壓抑自己創作才能的發揮。. 對於創作範疇的界定,個人將創作研究以兒童作為選擇對象,在媒材上的運用則是 以油畫為主,強調單一媒材的特性,而不是開創新媒材的方向發展,是希望藉由油畫材 料的穩定性與媒材的靈活掌握下,創作時能夠達到心靈上的洗滌、磨練與淨化,並把無 形的心靈狀態,透過彩筆呈現在畫布上。. 創作對象範圍主要是以小學兒童與幼兒為主要論述及探討方向,年齡層在四歲至十 歲間,是以國小的學童與家中的幼兒為主,如此,較能掌握學生的內在心像的象徵性, 例如在小學階段的生活中,是最能够明顯的表現出童年的純真與良善,兒童間的童言童 語、兒童的好奇心、兒童時期的玩具,童玩是童年的代表,它的象徵性是一種與兒童心 理發展相對照,永遠也不會被改變的,所以我們可以從遊戲中發現題材,延伸出的不同 的遊戲情境,因此諸多題材引發不同的情境探討,讓個人的創作能推陳出新,有源源不 絕的主題可供取材;而將研究對象範圍界定在兒童階段,是希望聚焦研究範圍,在研究 範圍中作深入探討與研究,最終在繪畫創作與創作論述都有精緻且精采的作品產出。. 二、創作媒材範圍. 現今藝術百花齊放多采多姿,藝術家在媒材使用上產生許多選擇,也能創造出多元 的創作層面,個人選擇以單一媒材作為創作形式,是想藉由單一媒材的單一屬性,在主. 8.

(18) 題內涵的表現上能更集中重點性的要求,不會有太多媒材上表現屬性的差異問題,而降 低個人在追求平面繪畫本質上的訴求。媒材的範圍界定中,個人選擇以油畫媒材為表現 方式呈現,媒材的種類以多方面的嘗試為為主,塑造不同的風格與質感,如使用岩彩等 等;讓岩彩的色澤給予自然色的呈現,表現多視覺性的質感;希望塑造多樣性的畫畫題 材體裁。. 利用油畫的特質,而成為繪畫藝術創作的最佳媒材。在色彩和色彩、色調和色調的 表現上油畫顏料擁有很大的變化範圍,並且在油彩表面乾燥以後,顏色較不會立即褪 色,明度也不會降低的情況下,油畫作品如果善加保護,畫面的色彩就可以堅牢持久的 保存,因此,油畫具有創作時間上的優勢與包容性而成為創作者最佳媒材選擇性。. 9.

(19) 第四節 名詞釋義 一、童真 兒童的童真就是天真,有一顆未經污染的童心,沒有一絲一毫的虛假,沒有受到不 良習氣的侵蝕,可以表現在那一雙亮晶晶而清澈見底的眼睛裡,容不得一點點雜物,童 真充滿熱忱與無煩無愁,永遠處於無憂無慮,充滿著無與倫比的美好,童年是那麼的美 善,而童年卻是那麼的短暂,但童真没有年齡限制,童真可以是一輩子,有的人能領略 單純快樂,就可以讓自己的人生充滿童真,擁有童真就是那樣簡單,簡單的幸福就像充 滿好奇心的小孩,突然得到自己心儀的玩具一樣,多麼簡單,多麼輕而易舉,看不出成 人世界的狡詐與心機,真實的活在當下,意謂他擁有的童真心靈,僅僅是以單純生活來 面對世界而已。. 二、童年 童年是指從出生到青春期的年齡階段。童年由兩個階段組成:前運算階段和具體運 算階段。在發展心理學上,童年被分為四個發展階段,是嬰兒期/學步期,兒童早期/玩 耍期,與兒童晚期/學齡期,以及青春期/青春期至後青春期。各種不同的童年因素會影 響一個人生活態度的形成。. 童年的年齡跨度,童年的具體時間不明確,它可以指人類發展中的一段長時間。以 發育和生物學來談,指的是嬰兒期與成年期之間的時期。一般說來,童年從出生開始。 也有人認定,童年是玩耍和純真的代名詞,應在青春期結束。許多國家的法律有規定著 法定成人年齡,就是指一個人的童年正式結束,在法律上成為成人的年齡。這一年齡各 國有所不一,大概為 15 到 20 歲間,以 18 歲最為普遍。童年時期是一個讓孩子學習、 玩耍的時間階段,是一個讓孩子在有家庭的愛和鼓勵以及許多成人關心下變得堅強與有 自信的階段。這個年紀的孩子,生活在沒有恐懼,遠離暴力、虐待和剝削。也正因如此,. 10.

(20) 童年並非僅是出生與成為成人期間的間隔。指的是兒童的生活狀態和條件下,和這些年 的生活質量。. 三、 童趣 童趣意為幼稚天真或童年的樂趣。. 一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透過想像和聯想,會變得美麗而又奇特。童趣,即是 兒童的情趣。可以誘發兒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而以童稚之心去 觀察事物,以兒童那種純真無瑕的思維透過玩耍,得到的一種别人得不到的感覺, 那種感覺是最微妙的。童年趣事,都是瑣事,但在孩子的眼中却是難忘的「大事」。 兒時觀察事物的眼光常從獨特的角度,其主要特點就是天真爛漫,純潔無邪的美, 活潑可愛,無憂無慮,無牽無掛。兒童一般都是有童趣的,随着年齡的增長,閲歷 的深厚,人變成熟、穩重了,也有了城府、有了心計,此時,童趣也就隨之蕩然無 存了。所以,童趣也是兒童最寶貴的財富。. 一種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透過想像和聯想,會變成美麗而又奇特的童真, 《童趣》 告訴我們要善於觀察,善於想像,善於思考,善於探索,「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就是告訴我們,讓童年的樂趣重返日常生活,同時,要熱愛大自然,善待大自然, 大自然自會回饋給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美。. 四、 自然法則 自然法則是指宇宙間一切存在和運動的基本法則。人類與生物生活在地球上,生活 與地球的運動密切相關。地球的運動有它的週期性,週而復始地循環,生生不息。大自 然中的各種的循環不是獨立的是相互關聯的。人是大自然中的成員,各種的活動也都是 循環中的環節,而且是環環相扣,相互影響的。. 11.

(21) 自然法則是無所在無所不在,至小無內至大無外,管理宇宙一切萬有的隱性秩序。 其作用範圍是覆蓋一切的時空領域:無始無終,無邊無際。它是宇宙的驅動程式、宇宙 的運行規律、宇宙的遊戲規則。它界定了宇宙間萬事萬物的內在聯繫與互動關係。自然 法則第一條:天的定理,由天意所擇列的眾球,以順性勢的方位運轉,顯明了當今的宇 宙大觀。當我們體驗的大自然之時,將會發現自然的規則、生命力、並懂得學會愛與尊 嚴。. 五、 藝術轉回 藝術的轉回是指藝術的反轉,張大力(1963 ~ )曾經在 2008 年受訪,而受訪中的 主題為「轉回到藝術的原初出發點」,透過重新思考藝術的初衷,對現在當代藝術的發 展過於迅速的娛樂化與明星化現象,但某些本原性的藝術性反而被忽略與遺忘,經過 「轉」的理念,是「反向」的思維轉變的模式,而成為「轉回」的一種概念。藝術是人 類行為其中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生存在於現實中的人,是對自己的生存體驗和思考的 視覺表達方式。但「問題」才是本體,問題的重要性「自由」和「創造性」才是藝術的 品質所要。所以作者要怎樣深度的轉回才能創作出怎樣的作品出現,轉換的樣式是沒有 唯一的,就像給同樣的主題創作,我們轉換的一定有不一樣的款式,即使由同一個人再 「轉」一次,也會轉成不一樣的樣式,甚至可能出現幾十個版本,而轉換的過程中或許 只有其中之一是較得意的創作僅僅只有一個。. 「轉」,是一種適用於任何時間與空間的方法論,是由策列的人決定怎麼去呈現。 「轉」,可以是藝術轉到時尚,也可以是自然轉到藝術。什麼轉到什麼並不重要,重要 的是轉換過程,它會加入不同人的想法,把不同的東西聯繫在一起,選擇就實現了一個 「轉」的過程。. 藝術的轉回是美學上的思維,希望提供多層次的理念思維,讓藝術注入新的思維活 12.

(22) 源,帶來不同的情感體驗與發展契機。提昇生活環境的審美態度與美感品味,體驗藝術 的參與精神,建立美適度的視覺環境空間。. 13.

(23) 第二章 學理基礎. 本章以經典文學作品中對兒童心理的描述為個人圖像創作為靈感,第一節先探討童 年的意義,以托爾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1828 ~1910) : 《童年》作探討,第二 節探討自然對兒童的影響,以自然教育:盧梭(J. J. Rousseau,1712 ~1778) 《愛彌兒》— 自然教育之美、史賓賽(Herbert Spencer,1820 ~1903)—快樂的自然教育;佛瑞斯特. 卡特(Forrest Carter,1925 ~1979)《少年小樹之歌》—兒童與會說話的自然,以文學 中兒童與自然的對話:楊喚(1930 ~1954)—《家》與童年的對話、沈復(1763 ~1825) 《浮生六記·閒情記趣》—童趣的想像力,對於大自然對於兒童的意義加以敘述。第三 節以兒童喜歡遊戲的原因作探討,陳述兒童遊戲對兒童行為的意義與兒童在此階段遊戲 對兒童存在的影響與發展;統合上述概念大自然與兒童遊戲的特徵與意義。. 本章第四節論述創作中主要圖像元素之參考來源,以畫家為例:威廉.阿道夫.布 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1905) 、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1841~ 1919) 、馬格利特(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1898~1967)等就畫家風格作為創 作分析的典範基礎。. 第一節 童年的意義以托爾斯泰的《童年》為例—人生最美 的初衷. 托爾斯泰說:「假如沒有天真無邪的、具有達到完美之可能性的童趣不斷誕生,世 界會變得多麼可怕。」3. 3. 托爾斯泰, 梁祥美譯 , 《托爾斯泰 366 日金言》 ,台北,志文出版社,1989,P191。 14.

(24) 人生中快樂的時期,是無憂無慮,五彩繽紛,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童年時光。童 年的回憶,能讓人會心一笑,赤子之心的快樂也難以忘却。美好的童年回憶,是快樂的、 開心的、無憂無慮的,充满了懷念的情懷。. 一、童年的味道 以一顆最為良善偉大的靈魂,百年前在俄羅斯的大地上發光,以最為純真的光彩 溫暖我們的心靈。在十九世紀末甚至到今日,它是一顆撫慰人間的巨星,它的目光足 以心音撫慰我們青少年的身心,托爾斯泰用心靈的聚光寫下童年最美的定格歲月。. 「童年時代所具有的那種潮氣蓬勃的精神,無憂無慮的心情,對愛的要求和信仰 的力量,將來還會復返嗎?當天真的喜悅和對愛的無限需求這兩種至上的美德是人生 唯一的願望時,甚麼時候會比他更美好呢?」4作品的描繪真的讓人感動到心靈深處, 顯得童年富麗堂皇,童年是無限美好的,在他的筆下更加美不勝收,在欣賞之時讓人 也感受到童年的氣息,平淡中見新奇,這正是平實樸素突顯了童真的美。. 「幸福的、幸福的、一去不返的童年時代啊!怎能不愛惜!不珍惜對童年的回憶 呢?這些回憶使我精神舒爽,心情振奮,是我的無上樂趣的泉源。」5 童年是生命最 初的印象、最初的覺醒、最初的自我與環境的接觸,一切都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切也 都是我們自己的經歷。可是這一切要怎麼被描寫得出色!善於掌握語言,又要多麼善 於捕捉內心的最初的悸動!如何讚譽蘊藏童年內部的那種迷人的美。 「當我寫《童年》 的時候,我好像覺得,在我以前誰也沒有感覺到,並且誰也沒有發掘出童年的全部迷 人的詩意。」6 童年為每一個人成長過程的必經階段,往往讓人悠然回味。作者描繪的童年在樸 4. 陳建華,《托爾斯泰傳》,台北縣新店市聯合發行中心,臺北,業強出版,1994,初版,p1。 同註釋 4,p7。 6 同註釋 4,p60。 5. 15.

(25) 實的生活與親情的互動更讓人回味深長,天真無暇、愛哭、愛笑、愛玩的主人翁,以 最純真與自然的手法記錄下來,將那些生動而牢固地童年留在記憶中的東西,寫出並 引入了他的童年美的世界裡。. 二、兒童與自然的磨合 「在托爾斯泰的《童年》裡為我們描繪出瑰麗的俄羅斯大自然,讓我們像是聞 得到草地的芬芳,像是見得到森林的神奇,彷彿是置身於黄熟的稻田。」. 「托爾斯泰的童年生活充盈著『天真的喜悅』亞斯內亞.波良內莊園及周圍的優 美的大自然環境是孩子們最佳的樂園。」7在大自然裡玩耍的孩童是快樂的,不管是 在池塘邊釣魚,玩捉迷藏、踩踩水,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充滿驚喜與歡樂,清晨的朝陽、 天上飛的青鳥、林間的小樹、落日的美,大自然帶給孩童的活潑與朝氣是一種無與倫 比的快樂, 一切隱含著大地的生命力,時時刻刻都在變化與改變,它也正在對著我 們訴說著它那燦爛的語言。. 「那寧靜的冬夜、神秘瑰麗的星空下灑滿銀光的雪原,像是夢幻中的仙境一般, 闖入這仙境的是……送來歡樂的孩子們。雪橇滑行的嘯聲、孩子們歡喜的笑聲給大自 然增添了生命的活力。……描寫出作家童年時代的深厚的生活基礎。」8在作品中描 繪兒童對大自然的喜樂、返璞歸真;在大自然中愉悅的玩耍對人物的表情、動作、心 理活動等等的細緻的描繪,反映出如詩如畫之畫面,可見童年、兒童與自然是相互依 存,大自然總是讓人存在一種盼望與期待,那是大自然的力量。在大自然中我們才可 以尋找到自由和幸福,所以懂得珍惜大自然的孩子是「大自然的兒女」,他們懂得與 自然相處,懂得在大自然如何地玩耍,純樸的大自然與孩童融合在一起。 「托爾斯泰每天在湖邊堤岸上漫步,或在花園的濃蔭裡眺望著湖面,他覺得大 7. 陳建華編著,《托爾斯泰傳》 ,台北縣新店市聯合發行中心,臺北,業強出版,1994,初版,P7。 同註釋 7,P8。. 8. 16.

(26) 自然的美通過雙目注入到了心靈的深處。……當我處在一望無邊的大自然之 中,我就愛上了它。當您不是獨個兒為自然景色所陶醉的時候,當無數的小昆 蟲在您身邊盤旋且嗡嗡作響,小牛邊爬邊鬥,鳥兒婉轉歌唱的時候,我就愛上 了大自然。」9. 大自然給人的啟發,透過作者情感的舒發,更顯出大自然給予我們的影響極深, 大自然的美可以讓人沉醉其中,對此讚嘆不已;回首童年的來時路。. 他被稱為「文學界大文豪」實在當之無愧,「熱愛生活、純樸率直、感情熾烈、 10. 剛勇無比,尤其是那蓬勃生命活力。」 ,對於自然的體會極深與精緻描繪,鞭辟入 裡,至真至善的境界,讓人可歌可泣。. 三、自然如音樂的旋律 大自然的影幕,無時無刻正一幕一幕的上演,有它的節奏與規律,快與慢、動與 靜、有聲的、無聲的,一切變換似如演奏中的交響樂正在為這大自然的四季變化歌頌 出美妙的樂章,透過托爾斯泰的描繪更顯令人驚豔。. 「一種奇妙而非常悅耳甜蜜的音樂聲,……好像一道明亮快樂的光輝射進了, 他的心裡,並激起一種歡快的和詩意的情感。……在夜空中美妙地顫動著吉他的 完美的和音,以及輪唱的歌聲,此起彼落,……歌聲好像時近時遠,聽起來時而 像男高音,時而像男低音,時而又像蒂羅爾人的絮絮低語,悠揚婉轉的假嗓音。 這不是歌曲,而是對歌曲的輕妙而傑出的素描。」11 「當交響樂奏完,而我們卻感到那些組成交響樂的音符曲調已經獲得了解放,它 9. 陳建華編著,《托爾斯泰傳》 ,台北縣新店市聯合發行中心,臺北,業強出版,1994,初版,P92。 同註釋 9,P269。 11 同註釋 9,P93。 10. 17.

(27) 們在整體的節奏中已找著了他們個個的自由。……正是以其開放、力度和整體原則為 小說的藝術結構,為生活『宏偉音響』提供了一種美的形態。」12大自然的韻律如同 一首首優美交響樂,時而輕快、時而緩慢,時而又是如此的波濤洶湧,會陶醉、會癡 迷,我們需要靠著自然的介面才能抓得著兒童時期的歡喜氣氛,自然的元素帶給兒童 歡樂的原料,自然所附於兒童心靈的造化,塑造出童年之美的催化劑,大自然音樂旋 律是孩童的生命樂譜,樂譜的記憶記錄著童年一首首美妙的詩篇,童年與自然的對 話,兩者相輔相承,缺少其中覺然無味。. 四、發掘生活的趣味是兒童快樂的泉源 兒童的純真為我們生活注入生命的樂章,不論他的喜、怒、哀、樂一直牽動你我 的心靈,帶來我們對童年的想念與對未來幸福的期望,在大自然隨時可以找到生活的 樂趣,在孩童身上隨時可以散發出一種生活快樂的泉源,生活中處處可以聆聽到這種 很美語言,讓我們值得用心靈細膩的去感受。. 「工作之餘,爸爸是我所知道的最快活的人。只要他一感到有什麼非常有趣的、 好玩的事情就要發生時,他總是愉快的。彷彿新的生命活力像潮水一樣湧遍全 身。……孩子們立即也舉起一隻手跟著他跑著喊著,於是房間裡充滿了孩子們的歡 聲笑。……總是引來孩子們一陣陣歡呼雀躍。」13. 「托爾斯泰一向重視家庭關係,他把自然的關係同人為的生活相對照時,把家庭 看作是社會之中最早體現出人們的自然關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單位。托爾斯泰認為保 留這種自然的關係,並使之免遭外來因素的破壞,這一點具有重大的意義。」14它是 我們許多人童年的寫照,只不過隨著世代不同而有些許不同的詮釋,但在兒童時期的. 12. 陳建華,《托爾斯泰傳》,台北縣新店市聯合發行中心,臺北,業強出版,1994,初版,P93。 同註釋 12,P135。 14 同註釋 12,P149。 13. 18.

(28) 我們心裡的皆有此起彼落共通語言,造就了這個偉大的語言大師。最終他以自己的努 力而成了俄國作家,成為了「大家心裡的一面鏡子」將你我的童年一一呈現出來。. 19.

(29) 第二節. 自然對兒童的影響. 「九年一貫課程」15中將「欣賞、表現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是藉由蟲、魚、 鳥、獸的生活,風、雨、雷、電的變化和滄海桑田的演變中,來欣賞萬物之美、生命之 美。爾後能察覺生活周遭中小動物、小花及小草的可愛,能欣賞生活中動植物、石頭、 雲⋯等萬物所各具的各種特性,能欣賞生命成長歷程及物質變化等自然現象的奧妙,進 而體認並欣賞自然與人為世界之間相互協調、依存的韻律。進入森林,體驗自然,大自 然裡充滿的生活的智慧,在自然的引領之下,逐漸發現自然的規則、生命奧秘、愛與尊 嚴;欣賞自然之美,在自然環境中體驗自然的規則,這也是兒童與大自然互動的一大樂 趣。. 「孩子是天真無邪的,童年的王國中,每個兒童在記憶深處永遠都是有著絢麗燦爛 的色彩。……兒童詩,我還想再寫下去,因為我想從裡面找回一些溫暖。」16. 楊喚兒童詩中,把他的一份愛心溶在詩裡,他不但愛這個世界,更愛這個世界上的 孩子們。在技巧方面,充滿了神奇的聯想、深刻的感受、清新的句法與無比的愛,也就 是如因而構成了多采多姿的意境,用純美語言,釀成當時特有的天真的兒語,實在堪稱 一絕,最為成功的乃是那些生動的形象和適恰的比喻。這些都是兒童詩的命脈,楊喚正 是擅長之處,因此,楊喚的詩之所以永遠在我們的心中,那是一件必然的道理。. 15.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目標:課程理念應以生活為中心,配合學生身心能力發展歷程,…教育目的 在透過人與自己……人與自然等人性化……,目標:……2. 培養欣賞、表現、審美及創作能力。……之 基本能力,課程應以個體發展…及自然環境等三個面向,提供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 數學、自然與生活科技及綜合活動等七大學習領域。各學習領域主要內涵:…自然與生活科技:包含物 質與能、生命世界、地球環境、生態保育、資訊科技等的學習、注重科學及科學研究知能,培養尊重生 命、愛護環境的情操及善用科技與運用資訊等能力,並能實踐於日常生活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分為四階段,第一階段為一至二年級、第二階段為三至四年級、第三階段為五至六年級、第四階段為七 至九年級完成。教育部,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臺北,教育部,2003,P5 。 16 歸人 輯錄,《風景詩集》,現代詩社出版,1954 , P36。 20.

(30) 詩中寄寓的是楊喚對人間美好的期望,對人間的至愛歌頌。捨棄了人間的愛,世上 值得珍惜的,到底還有什麼?夏季是豐茂的季節,是植物成長最快速的時刻。回溯夏夜 溫馨的畫面,楊喚藉著大自然,帶給我們無限的沉思,無限的啟示。我們感受到蓬勃的 生命力。夜闌人靜,表象的大地,一切似乎都是沉寂的,但細細體會,卻可以聽到生命 的呼吸,這就是造物主「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的神妙,隨著螢火蟲逡巡 著大地,為大地洗禮。. 一個善良的年輕靈魂,用一顆天真的詩心來為孩子們歌唱,樸實的形式,美麗的形 象,再加上深刻優美的內容,大量地把質樸的、向上的精神,傾注給無邪的幼小者。 自 然的教育與自然定律、文學內兒童與自然的詩集,在自然中成長的兒童,如詩篇裡的美 與真,交織成一幅一幅美妙的畫面。. 一、 自然對兒童的教育 (一) 盧梭《愛彌兒》─自然教育之美 盧梭(J. J. Rousseau,1712~1778)有「自然主義之父」之稱,他創導的自然 主義教育理念,是以兒童為中心取代了成人中心的想法。其學說最重要的理念就 是「返回自然」,反對成人世界中加諸於兒童身上所有不合理的束縛。. 教育應受天性的指引,以培養自然人為目標。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哲 學觀點出發的。按照這種觀點,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 人人都享受著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才出現人與人之 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 理的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 培育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使教育「歸於自然」,即排除惡劣的習染,使 兒童的天性自由地自然地發展。. 21.

(31) 「『自然教育』的基本理念 ,要求教育要『遵循自然』,即『按照孩子的成 長和人心的自然發展而進行教育』,使兒童本能、天性得到發展,合乎自然成長, 成為一個知道如何做人的人。教育的任務是促進兒童『內在的自然發展』。自然 的教育和人的教育要遵循兒童『內在的自然發展』,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應與 兒童『內在的自然發展』相一致。」17 兒童是自然的小樹,自然是兒童樹林,兒童需接受大自然的洗禮。孩提時代的 夢想是對大自然充滿神秘的觀察:風、水、樹木、露珠、海、光…… ,飄揚在夢 想中,置身在大自然中,可以直接去看、去觸摸、去聆聽、去觀察、去探索。而 親身的體驗,全新的感受,對孩子來說親身體驗就是一種置身在一種情境中而每 一種驚喜、每一種吸引都將會有深刻的感受與記憶。因此,來到大自然中,在花 叢中捉蝴蝶,找蜜蜂,一起在田間漫步,聞聞花香,採採野花。秋天來了,麥子 成熟,麥田裡一片金黄,孩子們看到什麼?有什麼感覺?那種滋味將會烙印成回 憶,這樣的記憶在人們成長的過程經歷歲月的磨練,而變成一個不變的道理,因 為是我們自己親身的經歷,而自然形成自然性的不變定義。 盧梭指出:「首先成熟的官能是感官,人有六種感覺:視覺、聽覺、味覺、嗅 覺、觸覺和感覺/觀念。觸覺最重要。這個時期最適於兒童學習的不是書本,而是 他的周圍事物。……認識周圍事物獲得經驗和知識,發展記憶力和判斷力。」18通 往童年的路徑是一件事、一個事件之所以特別而來,在心理成的一種紀念的因素, 這樣必定有其背後的象徵意義,是童年最珍貴的地方。一個滑梯、一個秋千;一 次相遇、一場郊遊,不論甚麼都會讓人歡欣、開懷。時間流逝,慢慢的變成心象 的圖形,期望藉由孩童時期自然生活的世界,詮釋童年與自然間的意義。回頭望 望童年的那段時光,重溫童年時光的快樂。. 17 18. 盧 梭 (J. J. Rousseau. ), 李 平 沤 譯 ,《 愛 彌 兒 》, 臺 北 , 五 南 出 版 社 , 1989, P78。 盧 梭 (J. J. Rousseau. ), 李 平 沤 譯 ,《 愛 彌 兒 》, 臺 北 , 五 南 出 版 社 , 1989, P143。 22.

(32) 「盧梭根據這一時期兒童缺乏思維能力 ,善於模仿等特點,提出了一些具體 的作法:為了遠離城市的不良風俗,兒童應到鄉村去,生活在自然環境中,接受 自然的教育。」19 「文藝復興巨人之一的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 ~1519)強調直接師法 自然,屢屢教導後人要做『自然的兒子』 ,不做『自然的孫子』 。傳說他在創作蒙 娜麗莎的微笑時,仔細觀察過種種自然現象,終於從微風吹起的湖水漣漪受到啟 發,畫出蒙娜麗莎那將笑未笑的『謎一般的微笑』。」20. 自然之美,對人們的思想與感情的啟發,是如此的廣泛而又深厚的。透過兒童 時期自然的教育,孩子學到的不僅僅是課本的知識,我們可以從大自然經驗中學 到了很多東西,具有很強的判斷力,善於自己動手做事,而不受成規和習慣的束 縛,更有自我思考的能力與思維。. (二) 史賓賽─快樂的自然教育 自我教育所獲得的知識,更能讓孩子體會自我努力的快樂,這是史賓塞快樂自 然教育的理念,相信身心平衡、順應自然天性發展的重要性。他認為大自然就是 最好的導師,有關大自然的學習在孩子身上反應出來的,就是快樂和有趣。及早 透過大自然了解和學習事物,更是開啟孩子心智的重要方法。史賓塞的教育理念 歷經一百多年來各界的運用與實證,其教育原則被證明是普遍適用的,對於人類 具有永恆的價值。 史賓賽(Herbert Spencer,1820 ~1903)所提出的快樂教育要素: 有一位老師可以培養孩子的美感、啟發孩子的悟性、展示事物的規律、身體可 以得到休息,不管甚麼天,快樂都無所不在、不索取一點報酬、對孩子一視同仁、 19 20. 盧 梭 (J.J.Rousseau.), 李 平 漚 譯 ,《 愛 彌 兒 》, 臺 北 , 五 南 出 版 社 , 1989, P97。 陳慧玲,《 玩美孩子的創意頭腦》,臺北 ,悅智文化館,2004,P132-133。 23.

(33) 有威嚴、有溫柔  是誰呢?他,就是大自然,春天的雷聲、夏天的交響樂、秋 天的浪漫樂章、冬天的生命樂章,他是宏偉的大自然樂隊,在每個人的心理都存 在著對大自然的記憶,希望能為孩子打開充滿靈性的窗戶。 1.自然是快樂的筆記 孩子是大自然的親近者,我們需要理解大自然的話語,教孩子怎樣去 看、去聽,自然的筆記變成一生美好的愛好者,真正的自然教育是快樂的, 從具體中親身體驗得到真正的快樂。 2.自然教育是孩子生活的開始 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有他的道理存在,你只要用心去體會,領 悟其中的道理,用心靈的角落去聽、去感受,每一課都充滿著驚喜與喜悅, 因為自然的聲音就已經在你的內心。 3.大自然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老師 「一個人的成就可能會因為職業的選擇或其他原因而有大有小,但一個 人的品行性格和智慧,一定與所接受的自然教育有關。」21. 大自然的本質是平衡,這偉大的規律,到處充滿平衡,如白天與黑夜、日月 星辰、山巒與海洋;黑與白、高與低、上與下、左與右, 等等,這是大自然 的法則,大自然的真諦,是孩子們思維的力量。我們要認識幼兒教育應該遵循兒 童成長的自然規律,需要深刻的理解兒童、尊重兒童。正如盧梭所說:要愛護兒 童,幫他們做遊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我們當中,誰不時刻依 戀那始終是喜笑顏開、心情恬靜的童年?我們應該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 即逝的時光。. (三)《少年小樹之歌》─兒童與會說話的自然 印地安小男孩-小樹,由祖父的引導認識了自然。因為能接近大自然的關係更. 21. 赫伯特.史賓賽,顏真譯, 《史賓賽的快樂教育》 ,臺北,城邦文化,2003,P138。 24.

(34) 加體驗了人必須謙卑地向大自然學習,依附自然生活,並學會了查拉幾人和大自 然和平共處的能力,自然生態的運作之中去理解與同理他們查拉幾人的生活,幾 乎可將查拉幾人當作是自然的一部份。小樹能感受大地之母的溫柔跟寬厚,懂得 去欣賞小溪的歡欣鼓舞,覺察自然之美是無所不在,處處充滿驚喜,在他幼小的 心靈歌詠出大自然的生命、愛和尊嚴的真諦,因為自然的真、善、美,讓他覺得 世界很美、很幸福。. 「……黑點越來越大,直朝著陽光飛來,這樣牠的影子就不會比牠先落在地 面上。只見那隻鳥加速直往山邊府衝下去,倏地掠過尖尖的樹頂,兩隻翅膀向後 伸展,就像一顆褐色的子彈筆直地朝鵪鶉射去。……『別傷心,小樹兒,這就是 大自然的規則。……泰坎依賴著自然的規則生存,牠是在幫助鵪鶉。』」。22. 透過文本敘述能仔細 去了解 小樹是怎樣與這大自然共存 ,如老鷹在 追 捕 獵物時永遠是面對陽光來的方向 , 就是這樣牠的影 子就不會在牠抵達獵 物 前就被獵物發現 。查拉幾人對待大自然的態度:「這就是大自然的規則,你只 能拿你需要的東西。就像在獵鹿的時候,我們不可以獵取最強壯的一頭。你反而 要抓瘦弱的且跑不快的,這樣強壯的鹿才能強壯的繁衍後代。」他們知道人類和 大自然相互依賴生存的關係,唯有不違反大自然的原則,才能與大自然真正的永 續生活下去。. 「鳥兒們和其他的動物一樣,牠們能感覺得出來你是不是喜歡牠們。如果你 是,牠們才會毫不畏懼地在你身旁飛舞。」23. 22 23. 佛瑞斯特.卡特(Forrest Carter) ,姚 宏 昌 譯 , 《 少 年 小 樹 之 歌 》,臺 北 ,小 知 堂 文 化 ,2000,P28。 佛瑞斯特.卡特(Forrest Carter) ,姚 宏 昌 譯, 《 少 年 小 樹 之 歌 》,臺 北,小 知 堂 文 化,2000,P164。 25.

(35) 「……一隻蝴蝶飛著飛著,竟然停在那顆西瓜上,翅膀還不停地一開一闔。…… 是個好跡象嗎?因為我聽說蝴蝶會選擇熟了的西瓜落在上頭休息。」24大自然是神 奇奧妙了!在大自然成長的孩子是幸福了!大自然是小樹的家,叢林的動物都是 他的家人,在和諧中、快樂中、樸實中與自然共存,他們的心靈是充實、是豐富 的。小樹,在這些前進跌倒間,他的心靈,對自然與人世的瞭解及尊重,了解與 自然共存是一個高上而有尊嚴的生命歷程。對小樹而言,他覺得能夠聆聽鳥叫是 一種美、採草莓是一種美、看著動物一起追跑是一種美,能與自然接觸,能讓兒 童心是美的。. 強壯的脈搏在深藏於大地的血管中跳動 糾結的樹根從這兒吸吮活力的瓊漿 大地之母胸湧出的乳汁匯集成溪流 涓涓地哺育她親愛的孩子 溪水哼唱著玲瓏的曲調 那是大地之母用靈魂唱出的生命之歌25. 絢麗的色彩、動人的音樂、誘人的芬芳,都會使兒童興致勃勃。見到金黄色 的油菜花田,他們會情不自禁地奔跑於花間,和翩翩起舞的彩蝶追逐嬉戲著;看 到雨後出現的彩虹,藍天飛的小鳥,他們都是如此的望然興嘆。大地之歌是給予 孩子們心靈寄託的來源,自然的價值是給予兒童附加的生命意義,是富有的心靈 語言。. 二、 文學中的童年與自然的對話 (一) 楊喚-《家》與童年的對話 24 25. 佛瑞斯特.卡特(Forrest Carter) ,姚 宏 昌 譯 , 《 少 年 小 樹 之 歌 》,臺 北 ,小 知 堂 文 化 ,2000,P213。 佛瑞斯特.卡特(Forrest Carter) ,姚 宏 昌 譯, 《 少 年 小 樹 之 歌 》,臺 北,小 知 堂 文 化,2000,P294。 26.

(36) 楊喚(1930 ~1954)的兒童詩,內容有童話的情趣與意味,有動物、植物、 自然界以及日常生活上感受等,多半是以愛為中心,像一個同心圓一樣,從這愛 的圓心射出無比的溫暖的光芒。楊喚的兒童詩,他的表現非常自然,是童年與故 鄉的回憶,給予我們是一種自然的呼吸,保留了孩子的純真、真摯的良善與優美 的風格。. 「懷念」是「經典」的一種,楊喚的童詩中,充滿的甜美、溫馨、感人的畫面, 每一 首詩的裡面都有一個故事;如《家》:26 樹葉是小毛蟲的搖籃。 花朵是蝴蝶的眠床。 歌唱的鳥兒誰都有一個舒適的巢。 辛勤的螞蟻和蜜蜂都住著漂亮的大宿舍, 螃蟹和小魚的家在藍色的小河裡。 綠色無際的原野是蚱蜢和蜻蜓的家園。 可憐的風沒有家, 跑東跑西也找不到一個地方休息。 飄流的雲沒有家, 天一陰就急得不住的流眼淚。 小弟弟和小妹妹最幸福哪! 生下來就有媽媽爸爸給準備好了家, 在家裡安安穩穩的長大。 雖只有短短十三行,但內容豐富極了,有小毛蟲、蝴蝶、鳥兒、螞蟻、蜜蜂、 螃蟹、小魚、蚱蜢、蜻蜓、小弟弟、小妹妹......還有大自然的景物,在文本的 詩中,有著是各種溫馨的想像;兼顧浪漫、童趣與寫實的風格;以喜悅的色調、 26. 林文寶,《楊喚與兒童文學》,臺東師院語文教育學系,萬卷樓,1994,P290。 27.

(37) 柔和的氛圍,連文字都成為畫中的線條,貼切的詮釋大自然和諧優美的內涵,讓 人想到兒童本是如此地貼近自然的一切並讓人在深深的內心中想起童年時孩童的 我們。又如《夏夜》筆下的時空中,田野、鄉村、淳樸的家園景象;一切生動活 潑,具體的展現出一種寧靜中的熱鬧、甜美又耐人尋味的夏夜;孩童就在自然裡, 自然就在孩童的心理,自然是甜美的:孩童也是甜美,如果少了自然之美或如果 少了孩童,詩就乏味了,但詩中的一切竟然如此輕柔優雅的呈現詩中,豐富而輕 快浪漫的樂章,處處流露喜悅的動感與兒童享受大自然的美與甜蜜,也只能在兒 童時期才能如此的自由自在、無憂無慮與自然交會。. (二) 《浮生六記·閒情記趣》-童趣的想像力 兒童的想像力是天外飛來一筆、無拘無束,超乎想像、無邊無際;藉由兒童誇 大的想像力,可以讓兒童陶醉在歡喜與驚喜之中,在文本中就可以讓我們感受到 作者享受著在生活中,因想像力豐富所得到的生活樂趣,也讓我們得於體會到觀 察自然生活所得到意外之喜,更顯得大自然帶給兒童的奇妙世界奇觀。沈復(1763 ~1825),《浮生六記·閒情記趣》卷六第二章:.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盛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 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 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 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於土牆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 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塹, 神遊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 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 恐,神定,捉蛤蟆,鞭數數十,驅之別院。」. 28.

(38) 回憶童年生活,內容是「物外之趣」 ,兒童因為有好奇心,想像力油然而生, 意趣也即由此生成,在描寫兒童觀察的心理過程上具有特色。我們窺探到了兒童 天性天真之真、趣味興致之真,唯有兒童才能這般的享受大自然的想像,豐富的大 自然才能引起他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兒童想像心的開始,僅有如何對大自然的想像 力更顯得兒童與自然之間的美。 「真實的自然」和「真誠的孩童」是互為表裡合一, 相輔相成的,童年的趣事、真實的記錄、更顯作品的內容自然與兒童是和諧的。. 兒童天性具有探索萬物的好奇心,面對大自然的蟲、魚、鳥、獸活動的事都倍 感新奇,睜大了雙眼在看,對琳瑯滿目的生活事物也一定打破沙鍋問到底。大自然 觸動兒童的心靈感受,打開思維的門鎖,更能激發兒童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興趣:「為 什麼雨後會出現彩虹呢?」、「月亮為什麼圆了缺、缺了圆呢?」,為什麼?都是 兒童愛思考探索的有趣的話題,全都是好奇而來。他們的好奇心之所以旺盛,是因 為對他們來說,所見所聞的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都感到陌生、稀奇。. 近年,心理科學界出現了强調動機、情感與認知相互作用的「熱認知」 (hot cognition)思潮,把好奇心當作學習中的主要情緒與動機來源。好奇心作為一種 内在的動機,它既具有認知性的特徵,又能够引發個體的探索行為,具有情感性 特徵,能夠使個體從探索中獲得愉快的經驗。個體在其好奇心的作用下表現出來 的興趣、觀察、提問、操作、選擇性堅持、情緒反應等有助於學習活動的效果。 幼兒時期,好奇心强烈和明顯,他們透過感官、動作、語言等等來表達自己對周 圍世界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最初是情景式的,如果受到鼓勵與加强,就會變成 認知與情感的正增強的結合。教育家陳鶴琴(1892 ~1982) ,指出「好奇心對於幼 兒之發展,具有莫大作用,幼兒凡對於一切新的東西就產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 要與新東西相接近」。美國學者希克森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27談到 創造性人材的因素影響—談到好奇心的重要性時,也明確提出,「通往創造性的 27. 美國克萊爾蒙特研究大學的心理學家。 29.

(39) 第一步就是好奇心和興趣的培養」。 他認為,好奇心是需要被把握的,也許所有的孩子都有好奇心,但好奇心 能否保持到成年,在很大程度上全依賴於早期生活環境受到的鼓勵。幼兒好奇心 很强,這也許與他們知識經驗貧乏有關。在他們看來,生活周圍環境中的許多事 物都是新奇的,很多都出乎他們預料之外,他們想要觀察、探索、發問、操作或 玩弄這些事物,這些都是好奇心的外在的行為表現。如果這些不和諧性、奇怪性、 矛盾性、新鮮性、衝突性、不確定性等,超出幼兒、學童的預期,使幼兒保持一 種對刺激物所引起的注意與探索,使得奇怪轉化為有興趣的情绪,激發幼童的好 奇心,引發幼兒對觀察、操作和思索,激發幼兒學習的心靈,促使幼兒識知能力 發展與興趣。. 如果我們真心希望自己的人生能不斷的成長,那麼就得要有孩童般的好奇 心。孩童是最懂欣賞「神奇」了,因為這些神奇,能占據孩童們的心靈。如果我 們不希望人生過得乏味,那就必須在生活中多帶些好奇心;如果你有了好奇心, 那麼便會發現生活中處處有樂趣。. 30.

(40) 第三節 幼兒遊戲的意義與特徵. 申荷永表示: 「遊戲是兒童的天性。因而,若是天性受到了阻礙或壓制,通過遊戲, 可以使天性得以恢復,因為遊戲中包含著治療與治癒的條件和機會。……許多病症 的背後,都是因為失去了遊戲的興趣,失去了童真的天性。」28. 遊與戲、戲與遊,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遊戲中的涵義表示兒童的單純快樂與 天真的天性,玩遊戲是孩子的天性,兒童就是在遊戲中成長的,進而認識這個奇妙世界。. 一 、遊戲的意義 很多人都知道什麼是遊戲,遊戲是什麼,但很難為它下一個定義。「遊戲」在心理 學與教育學上有多種的說法,由於觀點之不同,說法分歧。根據美國哲學家和教育家、 心理學家杜威(John Dewey,1859 ~ 1952)的說法是:. 「所謂遊戲是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工作或直接與個體的生存有關的活動之外的活 動,這活動並不明顯的意識到束縛、義務、強制等內外的壓力,亦即比較能夠自由、自 在、自立、自動展開的活動,也可以說活動本身就是目的,就是喜悅的活動。」29幼兒 的遊戲模式類似成人的工作,孩子在遊戲之時,也會先決定目標。例如:想玩沙子、玩 積木、玩扮演的遊戲  等,當他們一旦決定怎麼玩之後,就會開始遊戲。然而遊戲 的過程是必須快樂而且孩童一定是感到有興趣的,如果喪失了這些有趣的因素,遊戲便 會被立刻停止,因為無趣就無法持續了。. 28 29. 申荷永,《心理分析:理解與體驗》 ,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04,P261-262。 盧素碧,《幼兒的發展與輔導》,臺北,文景出版社,1988,P3。 31.

(41) 二、幼兒「遊戲」發展 遊戲理論的探討下,綜合各種心理學的文獻,對於遊戲行為加以定義: (一) 遊戲是一種不經言傳(nonliteral)的行為,無固定模式,亦不能由外在行為 或定義來區分 (二) 遊戲出自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三) 遊戲重過程與方式,輕目的和結果(process over product) (四) 遊戲是自由選擇的(free choices) ,不是被分派或指定的 (五) 遊戲具有正向的情感(positive affects) (六) 遊戲是主動的參與,而且是動態的(activ& dynamic participation) (七) 遊戲著重自我,目的在創造刺激(stimulus creation),而不同於探索行 為目的的在獲得訊息30. 當幼兒遊戲時,他只注意活動好不好玩或行為本身感覺好不好玩,不注重在乎活動 的目的。換言之,方法重於結果。由於不用追究目的,無形中沒有壓力,讓幼兒可自由 自在嘗試各種行為或方法。. 三、兒童的本能-大自然的遊戲 從小在鄉下長大,自然生物裡最吸引我的就是昆蟲。為了觀察蟋蟀如何發出聲音, 我曾經抓了幾隻放在房裡,夜裡隨性的演奏,卻吵得全家無法入睡,不得已只好將牠們 放回月光草叢裡,在兒童的世界中,大自然對他們來說是最有吸引力的,也是他們最多 的話題,大自然中就是有玩不完的遊戲與樂趣存在。美國大文學家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 ~ 864)如此讚嘆過蟋蟀的歌聲: 「如果月光會唱歌,月光的歌聲大概就是這樣子」。. 30. 吳幸玲,《兒童遊戲與發展》(Play and Child Development) ,新北,揚智文化,2011,P12。 3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51, Xinyi Rd., Pingtung City, Pingtung County (Room CE21 of Continuing and Extension Education Building,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lien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Arts,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echnology and music education in a digitized, disembodied,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Arts,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echnology and music education in a digitized, disembodied,

6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Bachelor of Arts with Honours in Primary Education Chinese major 三年 7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Bachelor of Arts with Honours in Language

Master of Arts in Interdisciplinary Cultural Studies FT, PT Master of Mediation and Conflict Resolution FT, PT Master of Social Sciences in Psychology PT The University of

The MNE subject, characterised by its (i) curriculum structure; (ii) curriculum aims; (iii)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iv) curriculum contents, can enhance the

Besides learning opportunities such as morning assemblies, school assemblies, class teacher periods and co-curricular activities, schools also make use of other

Feng-Jui Hsieh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Hak-Ping Tam (Graduate Institute of Science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