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男性單親家長尋求正式機構協助之經驗探討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男性單親家長尋求正式機構協助之經驗探討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謝美娥. 立. 教授.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之經驗探討 Ch. engchi. 研究生 :蘇玲巧. er. io. al. sit. y. Nat. 男性單親家長尋求正式機構協助 i Un. v. 撰. 中華民國一 O 二年一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3) 誌謝辭 在政大這三年多的學習中,對我而言,不僅僅是知識技能方面的學習,也包 含心性強化及待人處事方面的學習。當然,這過程當中,有許多人需要感謝,正 因為有你們的陪伴、支持協助與教導,讓我不斷的突破難關,學習鍛鍊自己也關 顧他人。 首先,我要感謝我最親愛的師長 謝美娥老師,不論是論文指導或是助理承 擔,老師都能包容我的駑鈍與任性,理解我的困難而細心教導,逐步指引論文寫 作方向及觀念釐清。也感謝兩位口試委員李淑蓉老師和劉可屏老師,於口試過程 中給予的支持與建議,使我有機會再精益求精,亦於辛苦的研究過程中得到努力 前進的力量。此外,也感謝政大社工所的師長們,呂寶靜老師、宋麗玉老師、傅 立葉老師、王增勇老師,傳授學術知識及論文寫作基礎,以及感謝郁芬助教為學. 政 治 大. 生們的行政事務奔忙,有求必應。. 立. 接著,感謝同窗好友承揚、若耘、姿瑩、宜璇、登閔、千逢...等,一起挑燈. ‧ 國. 學. 夜戰,相互支持完成一次次的作業及報告;感謝學長姐宴宇、美磬、舒涵、宜樺、 偉迪、庭芸、伊伊適時的提醒我休息,傳遞學習上的經驗及難題解決,不時相約. ‧. 出遊緩解生活壓力;感謝文杉學院的諸位,Charlene, Arwen, Jenny, Monica, Yoyette, Rina, Anna, Tin Tin, Ester, Grace, Janet 大家互相照顧,從早到晚歡聲不斷,為生活. sit. y. Nat. 帶來許多樂趣與創意,生活中的困難之事也隨著迎刃而解。. io. er. 論文的訪談過程中,承蒙許多貴人相助,感謝北市東區單親家庭服務中心、 新北市單親家庭服務中心、大安社福中心、及家扶中心的協助,在我找尋樣本窮. n. al. i Un. v. 途末路時,為我開啟希望,當然,也非常感謝接受訪問的男性單親家長,願意將. Ch. engchi. 你們的心路歷程分享出來,真的非常非常感謝各位! 最後,我誠摯的感恩一直陪伴在我身邊的師父. 上. 日下常老法師,以及福智的老. 師及同行善友們,總在我最困頓、無望的時刻拉拔起我,在我不知所措的時候, 給予我力量與勇氣,每週的廣論課程及大專班的活動,為充滿壓力的研究生活洗 去種種的憂悲苦惱,淨化我的心靈。師父言: 「我是常敗將軍。」師父之言不敢忘, 也忘不了,師父的話語助我渡過許多難關,為我開啟光明之門,感謝您 師父,您 的恩德永遠不忘。 玲巧 2013 年 春.

(4)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5) 摘. 要. 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單親家庭的相關議題漸受重視,許多社會服務也應運而 生,有鑑於單親家庭向正式機構的求助比例,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男性單親的求 助意願較女性單親低,求助行為經常處於被動狀態,因此,本研究以男性單親家長 的角度出發,試圖了解男性單親家長對求助的看法,及其尋求正式機構協助之歷程、 經驗及感受。本研究目的包含:探討男性單親求助正式機構的考量因素、探討男性 單親向正式機構的求助歷程、探討男性單親向正式機構的求助經驗與主觀感受、探 討正式機構的求助經驗對男性單親的影響、及協助服務提供者了解男性單親求助過 程的思維與感受,提升男性單親的服務合適性。 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深度訪談 13 位男性單親家長,研究結果顯示如下: 一、男性單親對求助的看法:受到男性意識、個人及社會價值的影響,男性單親不. 政 治 大. 願意求助的考量反映於人情虧欠、福利烙印、自我歸因的心理感受、自尊威脅、及. 立. 對自我面子的維護五個面向;而願意求助的考量,則可能來自於情勢的急迫性、看. ‧ 國. 學. 清事實後欲解決問題、視福利為權利或社會良善的表徵,結果顯示男性單親的求助 多數出於前二項原因。二、向機構求助的歷程:本研究以 Nelson 求助歷程為架構,. ‧. 「階段一:壓力情境與問題覺察」 ,男性單親體認到之問題,包含經濟、子女照顧與 教養、情感支持、人際關係等面向,其中尤以子女照顧與教養最具困擾; 「階段二:. sit. y. Nat. 求助策略與行動的促成因素」 ,發現非正式支持的多寡、機構資訊的有無、及對正式. io. er. 機構的認知程度,均為男性單親決策過程中重要的影響因素; 「階段三:求助效果與 求助感受」 ,正式機構能對男性單親的需求提供多元服務,但依機構性質差異,男性. n. al. i Un. v. 單親所能獲取之服務重點有所不同,對家庭的影響也各有差異。三、與服務提供人. Ch. engchi. 員的互動感受:發現服務提供者的專業程度,易影響男性單親的求助意願,社工員 營造出溫暖關懷的協助氛圍,能減低男性單親求助過程中的不安與焦慮感,增加持 續求助的意願;政府福利給付辦事人員因易於展現高姿態的官僚態度、羞辱的言語、 及具性別歧視的作為,使男性單親求助過程十分挫折。四、求助經驗對男性單親的 影響:求助經驗使男性單親重新看待求助意涵,可能因其重新了解求助與福利意涵、 學會找尋資源,提升未來的求助意願,或因認知資源有限仍需自助、為保護孩子遠 離貧窮標籤、及欲克服絕境,而不願再次踏足機構。另外,求助經驗也為男性單親 帶來一些學習與改變,如面對挫折、自我負責、正向思考、心存感恩等人生態度。 本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部分討論,並針對實務面與政策面提出建議,期能作 為未來實務工作及政策制定之參考。 關鍵字:男性單親、男性特質、求助行為、求助歷程. I.

(6)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Un. v.

(7)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social structure,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laced on the issues of single-parent families, and consequently, many social services have emerged to respond their needs. In viewing the help-seeking behavior of single-parent families to formal agencie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between male single-parents and female single-parents. In general, help-seeking willingness of male single-parents is lower than that of female single-parents, and male single-parents are also much more passive to seek help than female single-parents. Therefore, this study is aimed at the male single-parents’ point of view,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ir help-seeking behaviors, and the process, experiences, and feelings involved. The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includes: First, investigating the help-seeking concerns of male single parents to formal agencies; Second,. 政 治 大. investigating the help-seeking process of male single parents to formal agencies; Third,. 立. investigating the help-seeking experiences and feelings of male single parents to formal. ‧ 國. 學. agencies; Forth,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by the help-seeking experiences of male single parents to formal agencies. And fifth, help service providers understand the thinking and. suitability.. ‧. feelings of male single parents during help-seeking process, and enhance service. Nat. sit. y. The study employed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using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io. er. thirteen male single-parent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views on help-seeking: Owing to a number of factors like the impact of traditional male consciousness, personal. n. al. Ch. i Un. v. and social values, male single-parents are reluctant to seek help because they shun. engchi. personal indebtedness, welfare stigma, self-attributed feelings, threaten self-esteem, and maintenaning self face. Otherwise, male single-parents are willing to seek help in situations of emergency, having a strong will to solve problems, regarding the social welfare benefits as their human right or a general well-being in the society. 2. The process of help-seeking: The study refers Nelson’s help-seeking process a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1) Phase one: stressful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perceived: Male single-parents face multiple life problems such as economic, child care and education, emotional support, o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tc. Child care and education are of the most special concern . (2) Phase two: help-seeking strategies and action-contributing factors: The result show that the density of informal support network,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for social services, and the recognition about formal agencies (social service organizations) are all important effecting factors during decision-making process. (3) III.

(8) Phase three: help-seeking effectiveness and feelings: Formal agencies are able to provide multiple services to fill male single-parents’ demand. But since each agency has its own service providing range, purpose and objectives, male single-parents who attend different agencies can get different services. 3. The feelings of the interaction with service providing people: Social workers who create a warm and caring atmosphere during the helping proces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uneasy and anxious feelings of male single-parents, and increase their help-seeking willingness. Otherwise, the interaction with service providing officers always cause much more frustration, owing to their high-profile bureaucratic attitude, verbal humiliation, and gender discrimination. 4. The impact of help-seeking experience: Help-seeking experiences can make male single-parents re-start finding out the meaning of help-seeking. It may increase their willingness to seek help by. 政 治 大. re-understanding what social welfare really is, or learning how to find social resource. In contrast, it may decrease their willingness to seek help upon recognizing that social. 立. resource is limited and still need self-help, keeping their children away from poverty. ‧ 國. 學. labeling, or trying to overcome the life difficulties. Otherwise, help-seeking experiences also can help male single-parents learn and change their life attitude, such as how to face. ‧. frustration, to be self-responsible, to be positive thinking, and to be thankful all the time. Finally, discussion and suggestions about practice and policy are also provided.. sit. y. Nat. n. al. er. io. Keywords: male single parent, masculinity, help-seeking behavior, help-seeking process. Ch. engchi. IV. i Un. v.

(9)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背景 .....................................................................................................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 9 第四節 名詞解釋 ...................................................................................................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單親家庭的樣貌 ....................................................................................... 11 第二節 男性特質與男性求助 ............................................................................... 25 第三節 求助理論與求助歷程 ............................................................................... 34 第四節 我國單親家庭的社會福利服務 ............................................................... 5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58 第一節 研究設計 ................................................................................................... 58. 治 政 資料蒐集 ................................................................................................... 62 大 立 ....................................................................................... 65 資料處理與分析 ‧. ‧ 國. 學.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 70 第一節 「單親,亦擔心!」--男性單親的家庭概況 .......................................... 70 第二節 「十字路口的抉擇」--男性單親對求助的看法 ...................................... 80 第三節 「從問題意識到行動瞬間」--男性單親的求助過程與感受 .................. 91 第四節 「協助關係之正反效應」--與服務提供人員的互動感受 .................... 124 第五節 「回首往日,還看今朝」--求助經驗對男性單親的影響 .................... 133. sit. y. Nat. n. al. er. io.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48 第一節 研究結果 ................................................................................................. 148 第二節 討論 ......................................................................................................... 153 第三節 研究建議 ................................................................................................. 169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178 參考資料 ......................................................................................................................... 180 附錄一:單親家庭福利服務 ................................................................................. 193 附錄二:台北地區單親家庭機構資源 ................................................................. 197 附錄三:訪談大綱 ................................................................................................. 199. Ch. engchi. i Un. v. 表目錄 表 表 表 表 表. 1-1 性別統計指標—家戶狀況....................................................................................4 2-1 男女單親家庭成因比例—離婚、(分居)、未婚、喪偶...........................................12 2-2 台灣地區家庭收支調查比較:1991-1998………………………….……...........18 2-3 社會交換論與報的比較........................................................................................50 4-1 受訪單親家庭基本資料摘要表-1………………………………………….......71 V.

(10) 表 4-2 受訪單親家庭基本資料摘要表-2………………………………………......….72 表 5-1 機構服務內容比較............................................................................................163. 圖目錄 2-1 Nelson 社會機構求助歷程 .................................................................................. 43 5-1 求助思維的循環..................................................................................................154 5-2 男性單親的求助歷程..........................................................................................155 5-3 單親家長求助行動的性別差異..........................................................................168. 立. 政 治 大. 學 ‧. ‧ 國 io. sit. y. Nat. n. al. er. 圖 圖 圖 圖. Ch. engchi. VI. i Un. v.

(1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累到身體癱 單親爸想哭 (2011/04/03,聯合新聞) 「今年五十歲的曾爸爸三年前離婚,為了照顧孩子離開原本從事的營造業,高齡 在職場上難以謀得職位,還得靠癌症三期的弟弟接濟,曾爸爸曾因趕著接孩子下 課,工作過勞而不慎撞上山壁…沒想到竟然成出血性中風,身體癱了一半。獨立 撫養女兒的曾爸爸想到三年來為了照顧孩子所吞下的艱辛,忍不住悲從中來。 長期被社會忽略的單親爸爸有苦難言,內政部公布「男性關懷專線」電視廣告, 呼籲男性面對家庭衝突,可打電話諮詢,尋求解決,專線九十三年設立以來,每 年受理超過一萬二千通求助電話,顯見需要協助的男性不少。」. 治 政 性別偏見使然 單親爸少求助 (2011/01/27,立報) 大 立 「根據內政部統計,目前單親爸爸與單親媽媽的比例約為 45:55,比例相當接近, ‧ 國. 學. ‧. 不過李育卿指出,以天主教善牧基金會承辦的馨樂單親家庭服務中心接獲的單親 爸爸個案來看,比例卻相當低。98 年台北縣單親男性諮詢量為約占 11.95%,而 99 年則占 14.6%。. sit. y. Nat. 很多單親爸爸往往是經濟上已經出了問題才願意求助,即使願意求助,多數單親 爸爸也不願敞開心房,單親爸爸在一開始求助的時候往往表現出一副「我很好」. er. io. 的樣子,不願意提及離婚原因,也不願說明自己遭遇何種困難,需要一段時間之 後,單親爸爸才願意與社工溝通討論。」. al. n. iv n C hengchi U 近年來,隨著男性單親家戶的數量不斷上升,以及關於男性單親家戶的社會. 事件頻傳,如單親家長攜子自殺、單親爸爸對孩子的疏忽狀況等,引起社會對男 性戶長單親家庭更多的關注,試圖瞭解男性單親家長的困難與需求,以期待減少 社會上的人倫悲劇。而這五年間,政府也漸漸放寬一些補助項目的條件,並協同 民間單位為男性單親設立相關的服務項目,如特殊境遇家庭條件的擴展、委託各 地區的服務中心提供單親家庭的服務及舉辦相關的團體與課程等多元的協助管 道,期待男性單親在遇到生活實質上或情感上的困難而無法解決之時,能夠向外 尋求社會機構的幫忙。不過各服務單位卻表示男性單親家長的求助比例及求助意 願相較於女性單親家長來得低,男性單親家長也較不願意透露自己的狀況,整體 1.

(12) 的服務成效無法有效彰顯。對於男性單親家長服務使用狀況不章的情況,社會將 此現象歸諸於男性特質對男性求助的阻礙,即認為傳統男子氣概所形塑之角色意 識,使得男性在面對問題之時,往往自行解決,不輕易向他人尋求協助,認為求 助的行動是一種軟弱的表現,其也可能擔心在加入某些網絡時,還可能被冠上輸 家或失敗者的標籤,因而寧願孤獨的生活,也不願求助(彭懷真,2003)。 研究者在單親家庭服務中心實習的過程中,也觀察到一些男性單親家長對於 自尊與男性角色展現相當的堅持,像單親爸爸都會說擔心他人認為自己人格有問 題、性功能不健全、有損男性尊嚴…等,而不願意讓他人知道身為單親的事實, 因此在成為單親的初期大約都是守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即便生活遇到困難,也. 政 治 大. 是盡可能自力救濟,在萬不得已之下才會向社會機構求助;不過,在家庭訪視的. 立. 過程當中,卻也發現一些單親爸爸僅管有千思萬緒,必須展現堅忍的一面,但對. ‧ 國. 學. 於我們的來訪,卻也欣喜萬分,將自己的煩惱傾囊而出,因為身邊的家人朋友沒. ‧. 有一個可以理解他,反而身為外人的我們,成為他生活中另一個出口;另外,也 可見到少數單親爸爸為了生活的需要而前來求助,認為重新調適生活才是當務之. y. Nat. 對於正式機構所提供的協助也充滿感恩。. n. al. Ch. er. io. sit. 急,沒有必要因為他人的眼光而把自己侷限住,自然積極主動的學習與尋求資源,. i Un. v. 男性單親在求助的意向上呈現出不同的樣貌,雖然最終皆決定走進機構的大. engchi. 門,但多數人似乎在實際行動之前,有諸多的考量與掙扎,求助對他們來說並不 是如此容易之事。尤有甚者,儘管單親家庭服務中心在單親服務上已行之有年, 至今男性單親的服務人數仍然僅為女性單親的十分之一(馨和單親中心,2009)。 對此,研究者思考著,儘管社會上關於單親家庭的資源是存在的,但這些資源和 男性單親之間好似存在著不易連結的狀態。究竟是甚麼樣的原因阻礙了男性單親 的求助?對於願意求助的男性單親而言,他們是否又展現出不同於他人的思維? 到底男性單親的求助歷程是否存在著不同於女性單親的經驗呢? 早期的心理社會學研究當中早已發現服務使用和需求之間存在著「服務鴻溝 (service gap)」的現象(Stefl & Prosperi, 1985;引自 Saunders, 1996),此引發服務提 2.

(13) 供者和求助者兩個層面的研究發展,就服務提供的層次而言,其主要從服務輸送 的角度來考量,透過對服務體制的檢視,來增加服務的可近性、可及性、及整體 的有效性等;另一方面,則是從服務使用者的角度,來了解其於求助過程中可能 存在之心理與社會的阻礙因素,以及服務使用的感受,並試圖透過各種方式消減 其所帶來的影響,以縮減服務鴻溝,增加資源與需求之間的流通。或許,身為服 務提供者的我們總是過於假設若能讓這些資源是可取得的及易於接近的,人們便 會使用它們,但事實似乎並不是如此,有時候人們有需要也能夠取得這樣的資源, 卻不會輕易展現如此的行為(Lee, 1997)。研究者欲從服務使用者的角度為出發 點,認為若能從男性單親的求助歷程了解其整體的求助經驗,或許能夠使我們更. 政 治 大. 加清楚男性單親求助過程的感受與困難,也較能夠明瞭如何面對與協助這些男性. 立. 學. ‧ 國. 單親,以促進服務的效能。. 第二節 研究背景. ‧. 壹、與日俱增的社會事實—不可忽視的男性單親. Nat. sit. y. 回顧人類的歷史,其實單親家庭的存在已有很長的一時間,但因以往的農業. n. al. er. io. 社會中,單親家庭數量不多,且家族資源豐富,單親家庭形成的困擾不多;至工. i Un. v. 業化之後,社會上離婚和未婚生育的比率顯著提升,使得單親家庭已成為歐美工. Ch. engchi. 業國家主要的家庭結構之一(張清富,2008)。我國的社會發展趨勢與歐美國家相 似,單親家庭的數量也逐年的提升,然,與歐美諸國較為不同之處在於台灣單親 家戶的性別比例相當接近,男女單親家戶的比例約四比五,佔總體單親家戶比例 的四成,與歐美諸國的 15%左右很不一樣(薛承泰,2000),此主要與台灣法律較 保障父權的因素相關,在離婚案例中子女歸屬父親者較西方社會為多,因此國內 的單親父親相對地較歐美諸國為多(薛承泰,2000;林萬億、吳季芳,1993)。時 至今日,根據行政院主計處 2011 年的統計顯示,全國的單親家庭戶數已達 74 萬 1,090 戶【見表 1-1】 ,佔全國家庭比例的 9.31%,相較於 2001 年的單親家戶總數, 此十年之間成長了近兩個百分點,學者楊靜利、董宜禎(2007)的家戶變遷推估顯 3.

(14) 示,預計至 2050 年,單親家庭將成長五倍之多。值得注意的是男性單親家戶數的 成長幅度,2008~2009 年間,男性單親家戶的成長幅度(成長 15,368 戶)已超越女 性單親家戶的成長幅度(成長 12,855 戶);此外,2010-2011 年間,雖然男女性單親 家庭戶數均有縮減,但男性單親家戶占總單親戶的比例仍呈現上升的趨勢。如此 均凸顯出男性單親此一人口群,漸成為社會中不可忽視的一環。 表 1-1 性別統計指標—家戶狀況 西元年 男性單親戶. 女性單親戶. 全國單親戶 佔全國家庭 比例. 2001. 250,887. 48.2%. 269,449. 51.7%. 520,336. 7.7%. 2002. 253,939. 45.9%. 299,032. 54.0%. 552,971. 8.0%. 2003. 270,843. 47.2%. 573,455. 8.2%. 2004. 232,421. 42.3%. 548,302. 7.7%. 2005. 268,890. 619,837. 8.6%. 2006. 268,753. 2007. 42.6%. 361,803. 57.3%. 301,250. 42.8%. 401,098. 57.1%. 2008. 309,085. 42.7%. 414,609. 57.2%. 2009. 324,453. 43.1%. 427,464. 56.8%. 2010. 333,760. 43.4%. 436,005. 56.6%. 2011. 322,987. 43.6%. 418,105. 56.4%. 702,348. 9.4%. 723,694. 9.5%. 751,916. 9.7%. y. io. 8.6%. 769,765. 9.82%. sit. Nat. al. 630,555. 9.31%. 741,091. er. ‧ 國. 56.6%. 學. 350,948. ‧. 立 43.3%. 政302,611治 52.7% 大 315,880 57.6%.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性別統計指標 90~100 年. n. iv n C 儘管男性單親戶越為增加,但基於社會重男輕女的家庭意識,認為男性是父 hengchi U 權社會的既得利益者,原生家庭仍然能夠提供相當的支持,其所能取得之家庭資 源相較於女性單親來得充足,加上男性角色社會化的影響下,使得男性往往將情 感壓抑,面對困難也多自行解決,不似女性較常會尋求他人的協助,因而對於男 性單親家長的困難與需求,也就易於被誤解為男性單親較女性單親能夠適應良好 (梁竹記,2003)。但是男性單親是否能順利的自缺角的家庭生活中得到解放,仍 值得加以關切,王慧琦(1992)指出離婚男性的生活不見得較離婚女性快樂,其心. 理負面情緒也較多,在個人以及社會整體的適應情況皆比女性差;再者,並非所 有的男性單親皆可以獲得親屬的支持,由於男性較少擔任家庭中維繫親屬關係的 角色,以及現今家庭規模縮減使單親家長獨戶而居等因素,其整體的支持取得不 4.

(15) 見得較多,且若親屬之生活狀況並沒有比單親父親佳,所能提供支持力量也幾乎 等於零(Marks & Mclanahan, 1993;Gerstel, 1988;王郁琇,2006;張碩文,2009; 周雅萍,2006)。當男性單親無法自行滿足家庭成員的需求,亦無法自親屬面取得 相當的支援,其結果不但影響家庭的生活品質,更可能影響孩子的成長,這些相 關的議題,隨著男性單親數的提升,也越為浮現檯面。 貳、傳統價值的束縛—單親家長求助行為的性別差異 當單親家長成為單親之後,在家庭結構改變的情況下,單親家長必須要獨自 承擔家庭中的大小事務,並身兼家庭照顧者和提供者的角色,易於使單親家長面. 政 治 大 教養、人際關係縮減、身心健康等問題(王孝先,1991;王舒芸,2008;林萬億、 立 臨到一些生活上的問題,包含單親家長與孩子的情緒困擾、家庭經濟匱乏、親職. ‧ 國. 學. 秦文力,1992;郭靜晃、吳幸玲,2003;彭淑華,2006a;謝美娥,2008),尤其 男性單親更容易因缺乏對家務參與和孩子照顧的經驗,而陷入生活的混亂當中,. ‧. 此一轉換的過程,不僅需要相當的時間與努力來適應此一新的角色,更需要他人. sit. y. Nat. 的協助來克服如此之困難與壓力。多數單親家長面對這些生活中的困難時,通常. io. er. 會以較正向積極的方式,透過他助與自助來解決問題,減輕生活壓力,只有少數. al. iv n C hengchi U 出單親家長在面對生活壓力時,相當程度會透過尋求社會資源來協助度過難關, n. 的單親家長會採取比較負向消極的因應方式(負向思考、緩和行為)來應對,顯示. 其包含來自於家人、親友、鄰里之非正式支持,以及政府部門、醫療、社會服務 機構的正式支持,而這些協助資源也對單親家長的壓力具有相當的緩衝效果(宋麗 玉、陳惠君,2000;范書菁,1998;李雯雯,1997)。 不過,相關的研究卻顯示,單親家長的求助狀況與支持的取得上有其性別上 的差異,即多發現男性單親整體的求助比例並不高,所獲取之社會支持也未較女 性單親來得多,男性單親較易於獨自撐過重重難關,若有需要協助也經常僅止於 原生家庭的成員和朋友,對於向外求助經常是猶豫不決的,且多以經濟上的救急 或是工具性的協助為主,情感方面也經常較不易顯露(Cohen & Savaya,2000;周 5.

(16) 雅萍,2006;張碩文,2009;蔡文菁,2011)。對此,許多學者將其歸因於男性意 識對男性求助行為的束縛,認為普遍社會期待男性應展現自制、自信、果斷與工 具性的特質,因而男性常以強者、競爭、控制、不能哭泣、追求成功等行為表現 來維持其所謂的男子氣概,在如此之思維下,使男性單親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易 於認為求助行為可能展現依賴、懦弱的角色,害怕將自己的苦說出來等於向別人 宣告自己的無能一般,在求助上也就較女性單親來得保守(Cohen & Lowenberg, 1994;王郁琇,2006;蔡文菁,2011)。有趣的是,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04)研究 香港男性對求助的態度時發現,相當高比例的男性認同求助的意涵,認同「社會 服務是市民的基本權利」、及「可以透過他人協助處理自己無法解決之事」,但同. 政 治 大. 時亦有相對高比例的受訪者表示「男子漢大丈夫,應該自行想辦法解決」 。似乎,. 立. 男性對求助的態度有隨著社會的平權意識而產生改變,對求助行為有部分的認. ‧ 國. 學. 同,但要到實際的行動階段,仍然受到傳統意識的束縛。. ‧. 不過,家扶基金會(2011)針對現行服務之單親家庭做推算,發現有越來越多 的男性單親願意前來求助,每五位求助的單親家長中有一位是男性單親,相較於. y. Nat. er. io. sit. 三年前只有十分之一的比例,確實提升不少;此外,簡文吟(2009)針對台北市單 親家庭和婦女服務中心的個案調查中,一些實務工作者也表示越來越多陷入婚姻. n. al. Ch. i Un. v. 問題中的男性,願意前來討論獲取相關資訊。此現象是否代表著男性意識的解放,. engchi. 而前來求助之男性單親是否也不再受到傳統男性意識的侷限,亦或有其他促使其 求助的可能?願意前來求助之單親家長究竟對求助的看法如何?其是否對往後的 求助行動有所影響?皆值得進一步探索。 參、正式機構求助過程的複雜性 求助行為,乃是指個體在面對壓力與困擾時的一種因應機制(coping machenism),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都有求助的可能。然,探究求助行 為的學者指出,求助行為應是一連串的歷程包含覺察自己需要別人的協助、考慮 重要且可用的資訊、在適當機會下提出問題、及妥善運用別人所給予協助,其不 6.

(17) 僅攸關於個人的行動意願,亦立基於個人和社會網絡之間的互動關係,是動態的、 雙向的,而非單一的進程;而向正式服務體系的求助歷程,更是一段充滿抉擇的 過程,有許多潛在要素皆可能促使或阻礙求助行為的延續,如個人所認知到的情 境壓力、非正式資源的多寡、社會文化的壓迫、求助者與協助者的互動關係等 (Nelson, 1980;陳珮瑄,2008)。 就過去的研究看來,可以見得單親家長在決定是否要求助於正式機構,也是 經過一理性考量的評估過程。例如單親家長會考量能取得之非正式支持的足夠性 與穩定性而對社會救助有不同程度的倚賴(鄭麗珍,2002);而 Kok & Liow(1993) 在探討中國單親家長的求助行為中,則發現中國文化對於單親家長的求助行為具. 政 治 大. 有兩面的影響效果,一方面中國人通常將婚姻的不合睦視為可恥,離婚是個人的. 立. 事甚至是家族的恥辱,若將自己的情感與狀態訴諸他人,將感受到失面子的窘況,. ‧ 國. 學. 更遑論向不熟識者求助,對正式機構的求助也自然徘徊不前,然而,有時候又會. ‧. 為了減緩身為單親之丟臉的感受,或避免旁人的閒話家常,反而將專業人員的定 位置於鄰居或朋友之前,出現捨近求遠的求助狀況。此兩研究一方面顯示出單親. y. Nat. er. io. sit. 家長在決定是否求助正式機構之前,必然會先想到非正式支持所能提供的協助狀 況,另一方面則是考量到其與這些協助者之間的關係,當單親家長感受或預想到. n. al. Ch. i Un. v. 該協助關係讓人感到不舒服時,將促使其轉而求助正式機構。. engchi. 另外,單親家長若強烈認知到情境的嚴重性,或個人對於某方面的需求有所 堅持時,也較容易引領單親家長進入正式服務體系。相關研究指出,單親家長在 護子心切之下,多會將自己的需求置於次要位置,一旦遇到與子女相關的問題, 為了不影響子女的發展,其也會放下自尊而尋求正式機構的協助(王舒芸,2008; 蔡文菁,2011);國外的研究亦發現,單親家長對需求的強烈自覺也將引領他們參 與單親家長的組織(Gasser & Taylor, 1976;Orthner, Brown, & Ferguson, 1976)。 相對的,也有研究發現一些社會因素可能阻礙了單親家長向正式機構的求助 行動,例如在求助的過程當中,若遭遇到一些困難,如不知向誰詢問、排隊排很 久、承辦人不友善、申請手續繁複等,皆易於使單親家長感到困難而退怯(劉靜如, 7.

(18) 2008)。不過,新北市馨和單親家庭服務中心 2007 年的專案報告卻也指出,一些 男性單親儘管初始的求助動機非來自於全然的意願,但後續漸而了解到只要他們 願意說、願意講,其實很多人願意給與陪伴與協助而讓他們成長許多,顯見男性 單親的求助經驗其實也會帶給他們不同的正向價值,甚至成為一種觀念上的轉化。 由此觀之,求助行為應是相當複雜的過程,當單親家長發現問題的出現到實 際產生行動之間,存在著諸多的因素皆可能影響單親家長對正式機構的求助行 動,然而,多數的研究發現仍多以女性單親為研究對象,關於男性單親求助的狀 況還是少的;研究者認為,男性單親在求助的過程中必然已受到問題情境的壓迫、 及固有性別意識的束縛,若在加上與外在他人互動上的考量,將更易於使男性單. 政 治 大. 親感到兩難。究竟男性單親在向正式機構求助的過程中,是否也經歷一番的波動?. 立. 其決定求助於正式機構的契機為何?如何看待這樣的求助過程,是對現實層面的. ‧ 國. 學. 無奈,亦或積極面對的勇敢心態?求助過程中,其所感受之正負向價值又有哪些?. ‧. 蔡文菁(2011)的研究中發現,性別角色無法用以完全描繪男性單親的求助樣貌, 仍有許多的因素是來自於社會互動的結果,或許,透過男性單親的主體經驗,來. y. Nat. 作者理解男性單親家長的思維與行為趨勢。. n. al. C 肆、關於男性單親的相關研究 h. engchi. er. io. sit. 了解男性單親本身對於問題的詮釋、及正式機構的求助過程,更可以協助社會工. i Un. v. 目前台灣關於「男性單親家長的研究」主要聚焦於幾個面向:親職角色的實 踐,探討男性單親照顧子女的經驗(林莉菁、鄭麗珍,2001;王郁琇,2006;張碩 文,2009;紀玄中,2009;謝碧容,2006);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了解男性單親 的調適狀況及可使用的社會資源(王孝先、1991;林萬億、吳季芳,1993;陳惠君、 宋麗玉,2000;紀玄中,2009);福利使用的經驗,目前僅有蔡文菁(2011)以男性 意識的觀點切入,了解男性單親家長對福利服務的想像與不願求助之因素探討。 至於探討「單親家長求助經驗」的研究則有:鄭麗珍(2002)試圖了解女性單 親尋求社會救助的抉擇;蘇惠靖(2009)和劉靜如(2008)分別針對弱勢婦女和女性單 8.

(19) 親的求助過程,了解弱勢婦女在社會福利的使用過程中感受到的困境;及王舒芸 (2008)比較男女單親的需求與福利使用狀況的性別差異。總體而言,關於求助方 面的研究仍多以女性單親為主,男性單親的研究取向仍多著重於男性單親的生活 適應和親職教養的面向,有關於男性單親求助經驗的研究上仍舊缺乏,然,在廣 為擴展男性單親相關服務的今天,實需要對男性單親有更多的了解,方能使服務 提供者更知道如何給予適當的協助。 〈小結〉: 總體而言,單親家長在成為單親之後皆可能於生活上有多方面的困難,需要. 政 治 大 屬於個人的事,而是存在於個人與環境間的互動結果,尤其在正式機構的求助過 立 外在的資訊與或他人的協助來幫忙解決與調適單親生活,然,求助行為並不是單. ‧ 國. 學. 程中,許多潛在的因素可能影響到單親家長的求助傾向與決策。本研究將立基於 現有之文獻,試圖探討男性單親家長在面對生活困境時如何決定向正式機構尋求. ‧. 協助?其決策因素、目的為何?以及在求助過程中的感受與考量、阻力與助力?. sit. y. Nat. 俾使未來在單親家庭服務之社會工作方面,能夠更加了解男性單親的困難與感. io. n. al. er. 受,而提供更切合於男性單親的服務。. 第三節 C 研究目的. hengchi. i Un. v. 綜合上述,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討男性單親求助正式機構的考量因素。 二、 探討男性單親向正式機構的求助歷程。 三、 探討男性單親向正式機構的求助經驗與主觀感受。 四、 探討正式機構的求助經驗對男性單親的影響。 五、 協助服務提供者了解男性單親求助過程的思維與感受,提升男性單親的服務 合適性。. 9.

(20) 第四節 名詞解釋 一、 男性單親家長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對單親家庭的定義,本研究所指稱的男性單親家長即指: 因離婚、分居、喪偶、或未婚生子的單一父親,與至少一位未滿十八歲之子女共 同居住者。 二、 正式機構(正式服務體系) Lambert(1991)界定社會支持的來源,包括正式支持與非正式支持:(1) 正式 支持:指警政單位、司法單位、醫療體系、社會福利機構等,社會上各領域的專. 政 治 大. 業服務單位。(2) 非正式社會支持:指家人、親戚、朋友、同事,或互動之宗教. 立. 團體,為個人的人際關係中,自然形成的協助關係;其中,正式支持中所涵蓋的. ‧ 國. 學. 專業服務機構,即稱為正式機構或正式服務體系(引自陳筱萍、周煌智、劉仁儀, 2009)。由於本研究主要在於探討男性單親家長對社會服務體系的求助狀況,因此. ‧. 本研究中所稱之正式機構為相關的社會服務機構,其包含政府設置的社福中心、. Nat. n. al. Ch. er. io. 心、世界展望會、兒福聯盟等社會福利服務單位。. sit. y. 政府委託民間辦理的單親家庭服務中心和婦女服務中心、以及民間主辦的家扶中. i Un. v. 三、 求助行為(help-seeking behavior)與求助歷程(help-seeking process). engchi. 求助行為即是個人在遭遇問題或困難時的一種因應機制,透過與他人的接觸 來獲取支持、建議、或協助,以緩解情境所帶來的壓迫;而求助歷程則為求助者 自問題認知到獲取資源之整體過程。 各學者對求助行為的界定並不一致,有些學者認為求助行為是個人在面對問 題或困難時,產生的一種反應行動,視其為行動的類別,並不特別強調求助的過 程;另有學者則將其置於一個時間軸的概念上,認為求助行為有其複雜性,應以 歷程看待之。本研究採取 Nelson 的看法,視求助行為為一整體歷程,試圖了解男 性單親在正式機構的求助過程中的經驗與感受。. 10.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在文獻探討的部分,首先將先從既有的研究文獻當中了解單親家庭的樣貌, 包含單親家庭的定義、成因、以及單親的生活中會遭遇到的生活困難包含哪些, 以了解單親家長可能的需求與求助面向;進而透過性別角色潛存的特質,了解男 性單親於求助行動上所可能感受之內在束縛;再者,探究求助行為的整體意涵, 了解社會服務的求助歷程,以及求助過程中潛在的影響因素;最後,則試圖了解 目前台灣提供給單親家庭的福利服務,特別是針對男性單親家庭的服務有哪些, 以及單親家長與正式機構接觸過程的正負向感受為何。. 政 治 大. 第一節 單親家庭的樣貌. 立. 壹、單親家庭的趨勢與成因. ‧ 國. 學. 傳統的觀念認為家庭是由「一男一女與未婚子女所組成的社會單位」 ,但隨著 經濟環境、社會結構的變遷、全球化知識流通所帶來之價值觀的差異,使得家庭. ‧. 型態出現很大的轉變,且近二、三十年來單親家庭增加的原因非完全來自於人口. Nat. sit. y. 之自然消長,反而呈現出社會人口結構中離婚和未婚生育的特殊狀態(薛承泰,. n. al. er. io. 2000)。如此單親成因的轉變,學者林萬億、秦文力(1992)和薛承泰(2002)皆認為. i Un. v. 其與工業化所帶來之家庭變遷有相當的關聯,指出工業化帶來之社會價值與家庭. Ch. engchi. 結構的改變,如核心家庭盛行、女性就業提升、性別意識提倡等,引發婚姻的不 穩定性及社會控制力式微,進而促成單親家庭的產生。 單親家庭已可說是全球現代化國家人口變遷的一項重要趨勢,由歐美國家的 社會發展可見一般,美國單親家庭數量至 2008 年已占全國家庭總數的四分之一左 右,成為社會普遍家庭形態之一(U.S. Census Bureau, 2009);歐盟 27 國單親家庭 總數也將近全國家庭數的 20%,且 2005-2008 年間單親家長成長率達 5.45% (European commission, 2010)。我國的單親家庭比例至今雖仍未達全國家庭比例的 10%,不過歷年來也提升不少,且離婚也已成為單親家庭促成之首要因素,根據 內政部 2001 年及 2010 年台閩地區單親家庭調查報告中顯示,男女單親家戶的成 11.

(22) 因皆以離婚為最多,尤其是男性單親之離婚比率顯著高於其他的單親成因,喪偶 和未婚之男性單親數微乎其微,顯見婚姻解組為助長男性單親數的主要因素【見 表 2-1】。 表 2-1 男女單親家庭成因比例—離婚、(分居)、未婚、喪偶 項 目 別. 總計 2001. 離婚 2010. 2001. 分居. 2010. 2001. 未婚. 2010. 2001. 男 121,011 140,731 72.2% 91.6% 13.4% 女 163,519 184,115 46.4% 75.5% 12.2%. 喪偶. 2010. 2001. 2010. 6.4% 2.1%. 7.9%. 6.3%. 16.9% 3.7% 24.4% 20.9%. 政 治 大. 資料來源:2001 年、2010 年內政部台閩地區單親家庭調查報告. 立. 貳、單親家庭的定義. ‧ 國. 學. 單親家庭在英文上的意涵為 single parent family,亦可稱 lone parent family 或 solo/sole parent family,一般對單親家庭的定義多是從家庭的結構為依據,但若從. ‧. 不同的角度出發,可發現單親家庭的定義實為廣泛,不僅根據不同的文化規範而. Nat. sit. y. 有差異,亦與法律界定相關。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U.S Census Bureau)將單親家庭. n. al. er. io. 定義為:「單親家庭是一個成年人與一個以上的依賴兒童(不論其為親生或領養的. i Un. v. 關係)所組成的家庭為單位」 ,且不論其單親因素來自於喪偶、離婚、分居、未婚、. Ch. engchi. 或領養關係。而歐盟的家戶調查(European Community Household Panel Survey,簡 稱 ECHP)則從居住的狀態做定義,認為單親家庭可區分為獨立的(isolated)的單親 戶:家戶人口僅單親家長和 25 歲以下子女的居住型態;以及涵蓋的(included)單 親戶:單親家長和其子女與其他家庭共同居住分享家戶資源(Chambaz, 2001)。如 此另類的家庭模式主要受到同居概念的影響,尤其是男性戶長的單親家庭,其與 新伴侶、或其他家庭同住的狀況比起獨戶的單親家庭來得多,Bumpass & Raley(1995)即指出男性單親家長數量的顯著提升,也相對反映社會之同居狀況增 加,而傳統定義之「single father」的增加數目反而未較同居者來得多。此種居住 型態的趨勢,雖然可解釋男性單親相對於女性單親再婚比例高的原因,卻也易於 12.

(23) 使社會大眾認為男性單親應擁有較多的資源而忽略其潛在的困難與需求。 台灣在單親家庭的定義方面,歷年的研究當中,各學者根據研究上所關注之 單親次群體的差異,所發展之單親家庭的定義各有不同。早期學者對於單親家庭 的定義較為廣泛,僅簡單說明單親家庭構成要素,林萬億、秦文力(1992)將單親 家庭定義為:「由單親父或母和其未婚子女(依賴子女)所組成的家庭」;薛承泰、 劉美惠(1998)則又將單親家庭分為狹義的「由未婚、離婚、分居或喪偶的單親戶 長所組成的家庭」 ,而廣義的定義則再加上配偶長期不在,以及和其他家人共同居 住的單親家庭,始關注到單親家庭的形成因素;謝美娥(1997)進而將單親家庭界 定為: 「單一父親或母親因離婚、分居、喪偶或未婚生子而和未滿十八歲未婚子女. 政 治 大. 同住者」 ,更明確將子女的法定意涵納入定義當中,對於單親家庭的形塑也越為明. 立. 確,而行政院主計處在社會指標調查對單親家庭的定義即與此相似。不過,隨著. ‧ 國. 學. 時代的變遷迅速,薛承泰(2002)比較台灣地區前十年的單親戶變遷研究中,卻發. ‧. 現傳統的單親定義也漸無法涵蓋所有的單親形態,其認為除了傳統對單親家庭的 定義之外,應考量居住型態中與配偶同居的單親戶,以及祖孫的單親戶,因而又. y. Nat. er. io. sit. 將單親家庭定義擴充為三個層次:狹義(未婚、離婚、分居、喪偶等四類最常見的 類型)、中義(含狹義單親戶及同居人口)、及廣義單親戶(含狹義、中義單親戶及祖. n. al. 孫家庭)。. Ch. engchi. i Un. v. 綜觀單親家庭定義的演變,可見隨著社會結構越來越複雜,家庭型態也越來 越多樣化,不論哪一種定義,大約可以了解單親家庭不外乎是由「單一的父或母」 和其「18 歲以下的依賴子女」所組成的家庭型態。我國的單親家庭居住型態與國 外的趨勢並不相似,相較於與新伴侶(未婚)同居或多戶同居的家戶結構,國內單 親戶則多以獨戶或與父母同住之狀況較多,根據內政部九十九年的報告顯示女性 戶長的單親家庭多數為獨立的單親家戶(占 56.6%),男性單親戶卻有一半以上是與 原生家庭的父母同住(占 67.0%)、獨立單親戶次之(29.75%),由於居住型態的差異 也可能反映出單親家庭之生活資源的可得性,對社會福利的依賴程度也有所差異 (Brown, 2000),因而本研究仍以狹義之單親定義作為依據,其居住型態則視為單 13.

(24) 親家庭的潛在資源之一。 參、男性單親家庭的現況 依據內政部(2010)對單親家庭狀況的調查報告,可了解目前台灣男性單親家 庭的生活狀況,及男性單親感受之需求層面;以下摘錄部分統計資料,以說明整 體男性單親家庭的樣貌。首先,就男性單親的「基本資料」觀之:大多數男性單 親的年齡集中於 40-49 歲(46.52%)和 30-39 歲之間(38.18%);教育程度以高中職最 多(47.18%),其次為國(初)中(31.26%)和專科(10.49%)程度者;成為單親原因中, 離婚者達九成,為男性單親最主要的單親原因(91.61%),喪偶(6.34%)和未婚(2.05%). 政 治 大 之一為獨立單親戶(29.75%);職業類型以技術工及有關工作人員(23.60%)為最多, 立 比例微乎其微;居住型態上,過半數男性單親家庭與父母同住(66.99%),近三分. ‧ 國. 學. 其次為非技術工及體力工(22.00%),再次為服務工作人員及售貨員(19.21%);對於 沒有工作的男性單親,居半數正在找尋工作或等待恢復工作(51.57%),四分之一. sit. y. Nat. 較少。. ‧. 受制於自我的健康因素或身心障礙(25.34%),其他如照顧子女、照顧父母等比例. io. er. 再者,男性單親家庭的「生活狀況」 :家庭經濟方面,家庭月收入多數分布在. al. iv n C hengchi U 未滿 5 萬元(25.95%);住宅所有權為父母的最多(27.51%),自有者其次(27.51%), n. 17,280~未滿 3 萬元之間(34.03%),其次為未滿 17,280 元 (32.96%),再次為 3 萬~. 租債者僅(13.49%)。子女照顧方面,家中有 0-5 歲的子女,白天工作時男性單親 多委託父母協助照顧(46.50%),或交予托兒所或幼稚園(31.04%),晚上的主要照顧 者則為父母(50.00%)或自己在家帶(39.95%);對於 6-11 歲的子女於放學後的照顧 上,則以父母為最多(49.53%),自己在家帶其次(22.36%),送安親班或才藝班居三 (15.28%)。主要的社會支持方面,不論是在男性單親生病時的協助、子女照顧、 重大事情的決策、經濟困難的支援等,均以父母為最主要的支持者(其比例分別 為,44.24%、69.83%、52.76%、46.24%),其次為兄弟姊妹,其餘他人協助的比 例微乎其微,且除了子女照顧的項目外,均有兩成以上的男性單親缺乏他人的關 14.

(25) 照。 最後,關於男性單親自感之「福利需求」 :男性單親對生活中各項問題的困擾 中,較多人感到困擾的前五項為經濟問題(19.76%)、工作與事業問題(12.49%)、子 女照顧問題(8.21%)、子女教養問題(7.35%)、及子女學業問題(6.90%);最需要的 社會福利措施中,比例較高之前三項為子女教育補助(20.89%)、子女生活補助 (17.59%)、及健保費減免(12.40%);目前有三成的男性單親領取補助,又以中低兒 少津貼(28.75%)、低收入補助(15.09%)、及特境補助(12.09%)為最多。 單親家庭調查的數據資料顯示出近幾年男性單親家庭的發展趨勢,包含男性 單親的年齡以壯年近中年者為多;離婚為男性單親普遍的單親原因;家庭經濟普. 政 治 大. 遍不高,月收入多數集中於三萬元以下,不足基本工資者亦有三成,整體男性單. 立. 親家庭的經濟狀況不甚理想;大多數男性單親家庭與父母同住,且父母及原生家. ‧ 國. 學. 庭的成員(如兄弟姊妹)為男性單親最主要的生活支持者,尤其是子女照顧方面,. ‧. 父母實為男性單親的得力助手;此外,雖然男性單親多表示於經濟的補助需求,. er. io. sit. Nat. 出男性單親對子女教養問題的強烈需求。. y. 但從問題的困擾面觀之,前五名的困擾項目中,親職教養相關者佔有三項,顯示. al. iv n C hengchi U 由於家庭結構的重組,單親家庭的人口結構與社會關係也隨之改變,進而影 n. 肆、單親家庭面臨的問題與需求. 響家庭每一個成員的生活狀態,很可能使家庭成員於生活上感到困擾與不適應(林 萬億、吳季芳,1993)。經濟匱乏、就業問題、家務處理和兒童養育、親子關係、 與前配偶的關係、情緒困擾、個人生活的調適、及與司法體系接觸等生活問題, 皆是男女單親家長可能感受到的困難(Hurn, 1990;Grief, 1992;Gasser & Taylor, 1976;Kay,2004;王孝仙,1991;林萬億、吳季芳,1993;郭靜晃、吳幸玲, 2003;彭淑華,2006a)。雖然相關研究指出,女性通常在經濟層面較需要外界的 協助,而男性則是在孩子的教養部分容易感到困窘,不過無庸置疑的,許多的單 親家長皆指出其成為單親之時,至少會面臨一項困難,甚至多於一項,並認為其 15.

(26) 需要社會提供各方面的補充性資源來協助處理這些生活上的問題,及面對未來的 生活(Kay, 2004;Richards & Schmiege, 1993)。整理國內外的研究結果,以下分別 就經濟需求、親職教養需求(其又區分為子女照顧和親職教養兩個部分)、人際關 係重建需求(包含對前配偶、單親後的人際網絡、以及第二春的發展)、和情感支 持需求,此幾個層面作描述: 一、 經濟需求: 在諸多的單親問題當中,經濟問題是單親家庭最大的隱憂,物質條件的不足 直接牽動整個家庭生活品質,更可能影響單親子女的學業與社經成就,進而落入. 政 治 大 角色的適應也較為困難,一旦單親家長無法調適新生活,對孩子的影響必然有增 立 貧窮的世代循環當中(郭靜晃、吳幸玲,2003),且收入較低的單親家長,其對新. ‧ 國. 學. 無減(Greif & DeMaris, 1990;引自 Hamer & Marchioro, 2002),因此如何協助單親 家庭減緩經濟不安全與維持生活水平,是各國在單親家庭政策中最大的重點。. ‧. 儘管部分的單親家庭是在成為單親之前便已陷入經濟困境中,但多數的單親. sit. y. Nat. 家庭仍是在成為單親之後陷入貧窮的狀況,尤以女性單親為顯著,國內外的研究. io. er. 皆指出,女性單親的經濟所得多較男性單親的經濟所得差,且多數生活在貧窮線. al. iv n C 1993;Mclanahan, 1994;Richardsh &e Schmiege, i U n g c h1993;林萬億、秦文力,1992;徐 n. 以下,形成「貧窮女性化(feminization of poverty)」的現象(Richards & Schmiege,. 良熙和林忠正,1984;彭淑華,2006a)。此一方面來自於女性在傳統的角色分配 上往往以家庭為重,許多的女性單親家長是在被迫的情況下而投入勞動市場,經 濟方面所產生的相對衝擊較大,尤其是對於原本無工作的家庭主婦而言,成為單 親如同剝奪其經濟來源一般,若沒有來自私人或政府之經濟移轉,生活即陷入困 境;另一方面,在勞動市場的性別歧視之下,女性工作上的壓力也比較大,除了 擔心被裁員,也飽受雇主的剝削(彭淑華,2006a;薛承泰,2000)。不過,薛承泰 (2002)研究指出此經濟狀態的性別差異並無法完全說明男性單親家庭的經濟優 勢,某種程度而言,其處於一種相對比較的態勢之上,由於歐美各國的單親比例 16.

(27) 懸殊,女性單親的數量顯著高於男性單親的數量,相對凸顯了女性單親貧窮的狀 況,而忽略男性單親經濟上的問題;以及,西方社會中通常將子女的扶養權判給 母親,除非男性有能力證明其可以提供更好的資源給子女,否則不容易取得監護 權,也因此多數擁有監護權的男性單親家庭的生活水平尚可,社會也相對忽視了 中低階層之男性單親家庭的需求,可說是被社會洪流所隱沒的犧牲者(Hamer & Marchioro, 2002)。近年的研究中,Brown(2000)透過全國性的統計資料來探討歷年 男性單親家庭經濟特質的研究中卻發現,男性單親的貧窮狀況也是不可忽略的趨 勢,儘管男性單親整體的比例仍為少數,但男性單親家庭和雙親家庭之間的收入 鴻溝越來大,且不論是同居或未同居的男性單親,都相當程度的依賴政府提供的 公共移轉來促進生活福祉。. 立. 政 治 大. 就我國的現況看來,薛承泰於 2000 年和 2002 年的研究分別對單親家庭的貧. ‧ 國. 學. 窮現象再次檢測,重新評判單親家庭的性別差異狀況。其於台灣單親戶及貧窮之. ‧. 趨勢分析中比較單親家庭的貧窮情形,就離婚單親家庭而言,發現除了 1997 年男 性單親略低於女性單親之外,其餘男性單親的貧窮率皆高於女性單親【見表 2-2】 ,. y. Nat. er. io. sit. 儘管喪偶方面仍以女性單親貧窮為顯著,但離婚男性單親的貧窮率卻也是不可忽 視的現象(薛承泰,2002);此外,行政院主計處之特殊境遇家庭扶助的統計結果. n. al. Ch. i Un. v. 發現,男性單親申請補助的比例有逐年增長的趨勢,由 98 年之 6.4%逐年增加至. engchi. 100 年之 10.9%;以及,內政部(2010)單親家庭調查也指出,男性單親和女性單親 在過去一年內有領取政府補助之人數比例分別為 32.70%和 43.19%,兩者相差不 大。以上的實證結果皆顯示台灣男性單親家庭經濟方面的匱乏,以及其對於經濟 支持的潛在需求,王順民、陳麗芬(2007)認為:因為婚變離異所招致「貧窮女性 化」 ,相當程度上已經是從單親女性個體蔓延到單親男性身上,不僅促成「貧窮男 性化」 ,更呈現出「貧窮單親化」的客觀事實;即一旦家庭因各種因素成為單親之 後,不論戶長為男性或是女性,皆易於面臨家庭經濟上的困難,也都是社會需要 關注的群體。. 17.

(28) 表 2-2 台灣地區離婚與喪偶單親的貧窮率:男女單親的比較 年/單親類型. 離婚單親家庭 男. 喪偶單親家庭 女. 男. 女. 1991. 5.69. 3.94. 4.15. 13.32. 1992. 6.76. 2.83. 13.90. 13.39. 1993. 3.51. 2.19. 6.41. 7.19. 1994. 5.10. 3.65. 0.0. 8.63. 1995. 4.50. 2.73. 6.86. 10.80. 1996. 6.86. 1.87. 10.61. 5.95. 1997. 6.30. 7.43. 8.27. 9.96. 1998. 13.59. 6.59. 5.67. 13.05. 政 治 大. 資料來源:台灣單親戶及貧窮之趨勢分析(薛承泰,2002). 立. 二、 情感支持需求:. ‧ 國. 學. 不論單親的成因為何,對家庭而言都是相當大的壓力與創傷,此情感聯繫的 中斷往往使得家庭成員感受到複雜的情緒變化,單親家長的身心狀況,更易於影. ‧. 響到孩子的教養過程,一旦單親家長適應不良,對孩子的生活將是雙重的壓迫(郭. sit. y. Nat. 靜晃、吳幸玲,2003;謝秀芬,2006)。. n. al. er. io. 相關研究指出,單親家長在成為單親之後經常感受到憤怒、悲傷、後悔、沮. v. 喪、焦慮、喪失自我認同等情緒產生,甚而對未來感到絕望,加上社會基於道德. Ch. engchi. i Un. 考量使單親家庭易於受到社會群體的排擠或投以異樣的眼光,更使不少的單親家 長感受到相當的孤寂、無助、缺乏安全感(Katz, 1979;Kay, 2004;林萬億、秦文 力,1992;范書菁,1998;謝秀芬,2006);此外,單親家長在多重角色的負荷與 衝突之下,也使其經常承受相當大的精神壓迫而產生情緒的不穩定(Richards & Schmiege, 1993)。情緒上的困擾對喪偶的單親家長尤其強烈,因其經常是立即的 就必須接受成為單親的事實,是屬於一種不容商量餘地的剝奪關係,並不如離婚 的單親家長一般擁有較多的時間來思考即將面對的單親角色,對他們而言,此種 外加的責任是出其不意的,且失去伴侶的悲傷也隨著單親家長意識到他們孤獨的 狀態而加劇,哭泣、失眠、食慾不佳、健忘等症狀於配偶死亡後一個月內最為嚴 18.

(29) 重,甚而影響單親家長的身心健康(Gasser & Taylor, 1976;王鍾和、吳秀碧、陳慶 福、蕭文、楊瑞珠、林秀娟、李玉卿,2000)。婚姻解組的單親家長儘管有相對充 足的時間做心理準備,但分手的決定過程,也往往讓單親家長的情緒起伏甚據, 即使最終接受如此的事實,但事件帶來的失敗感和被遺棄感,也易於讓當事者的 自我認同喪失,仍須相當的時間重新建立新的生活與自我價值(梁竹記,2003;王 鍾和等,2000)。 雖然一般多認為女性單親比男性單親更容易產生情緒上的波動,但國內關於 單親家長的研究中皆顯示,男性單親的生活適應與情緒狀態並未較女性單親來得 好,王慧琦(1992)的研究結果顯現出男性單親較女性單親易有情緒適應的困擾,. 政 治 大. 以及男性單親生活滿意度較女性單親差的狀況;周雅萍(2006)也發現經濟弱勢的. 立. 男性單親常常處在一種既低落又高昂的情緒當中,低落的情緒是來自於對工作和. ‧ 國. 學. 家庭經濟狀況、子女照顧等生活中始終無法獲得解決的壓力,高昂的情緒則是來. ‧. 自於對前配偶離開所產生的不滿。由此可見,男性單親家長在單親調適過程中, 相當易於陷入適應不良的狀態,而男性單親又經常不如女性單親一般,被鼓勵將. y. Nat. er. io. sit. 個人的情緒表達出來,其內在所積聚無處發洩的憤慨、壓力、或悲傷,更易於使 男性陷於如此的情緒波動中。. n. al. 三、 親職教養需求:. Ch. engchi. i Un. v. 由於家庭角色的缺位,使得單親家長不僅要應付生活上的改變,還要處理孩子 各方面的需要,使其於角色扮演上感到相當的困擾。此方面主要可以區分為孩子 照顧與親職教養兩方面進行了解: (一) 子女照顧 單親家庭的工作和子女照顧之間經常處於衝突的狀態,即工作時間難以和孩 子的照顧時間相配合,為了能夠兼顧孩子的養育,一些單親家長選擇於孩子幼年 時期,暫時將工作擱下擔任全職的父母,全心照顧孩子的生活,但此僅限於有其 他經濟來源的家長;部份單親家長會試圖找尋時間較為彈性或兼職的工作,將工 19.

(30) 作時間與孩子照顧時間平均分配;也有單親家長努力維持原本的工作,試圖取得 雙方的平衡,但也經常使得單親家長感到身心俱疲,甚而可能為了回家照顧孩子 而無法達到工作上所有的要求或參與公司集會,使其升遷受阻,或丟失工作 (Hamer & Marchioro, 2002)。對單親家長而言,要能平衡工作與子女照顧的時間確 實是一大難題,單親家長要能夠確實實踐親職,實則需要職場老闆與同事相當的 支持與包容(林莉菁,2000)。 然,基於社會上對性別的期待差異,工作對男性而言不僅能代表其男性地位 及男性尊嚴的重要利器,也往往是男性主要的生活重心,因此許多男性單親的經 驗中,要同時建立自己社會生活的滿足與達成孩子照顧的責任感到相當的困難. 政 治 大. (Strug & Wilmore-Schaeffer, 2003)。對於中上階級的單親家長而言,其必然可以透. 立. 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將孩子置於托兒所或幼稚園,以減少其對工作上的干擾,但. ‧ 國. 學. 是,並非所有的單親家庭皆有如此之能力足以支付兒童托育的費用,對於中下階. ‧. 級的男性單親,其絕對沒有足夠的資金給付託兒的費用,只能日復一日靠自己的 力量維持工作和家庭的平衡,一旦有需要也只能倚賴親戚朋友給予協助(Hamer &. er. io. sit. y. Nat. Marchioro, 2002)。. 儘管我國男性單親受到原生家庭(父母、親人)的服務性和經濟性的支持通常. n. al. Ch. i Un. v. 較女性單親為多(王孝先,1991),因男性單親在成為單親之後不僅多與原生家庭. engchi. 同住,更可以獲得父母家親人經常性的協助,家族中其餘女性的角色可適時的補 足男性單親女性缺位的狀況,使男性單親少去兒童照顧安排上的煩惱(王郁琇, 2006)。不過,張碩文(2009)的研究結果卻也顯示,經濟弱勢的男性單親,其周邊 的支持也很可能相對弱勢,能否提供實質上的協助仍有待商榷,且於中國社會對 於男性的期待與要求又較西方社會高,亦不希望男性單親長期的持依賴的態度, 最終往往仍需要男性單親自行解決生活各方面的狀況,因而關於兒童照顧安排之 協助與支持,亦為十分重要的需求面向。 (二) 親職教養 與雙親家庭相較,生長在單親家庭中的孩子,確實有比較多行為上的問題出 20.

(31) 現,孩子也有較多生活適應上的困難(Downey, 1994),其導因並非完全來自於單親 家庭的結構變項本身,而是潛存於家庭內的氣氛、家庭經濟狀況、親子相處時間 與互動狀況,單親家長的教養方式與態度才是關鍵要素(郭靜晃、吳幸玲,2003)。 相較於女性單親,男性單親在成為單親一開始的時候更易於感受到此方面的 困難。在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下使得男性在成長過程中多被訓練向外 發展的工作能力,對於家庭事務的參與相對缺乏,因而當男性成為單親之時,經 常會面臨不少的教養問題,包含:(1) 對於家庭事務的處理以及孩子的教養上措 手不及,需要重新學習家務處理與子女照顧的技能,剛開始的生活經常可說是一 團亂的狀態;(2) 本著父母親對孩子教養功能上的差異,父親經常給予工具性的. 政 治 大. 關注,而母親則是情緒性的代表(謝美娥,1997),父親對於情感方面的認知也往. 立. 往較為缺乏,此也使男性單親對子女情緒的問題難以招架,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 ‧ 國. 學. 了解他們的感受,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越來越難以掌控,必然需要更多的情. ‧. 感性關注,對男性單親也越為困難(Hamer & Marchioro, 2002;Richards & Schmiege, 1993);(3). 對於擁有女兒的男性單親家長,面對女兒的生理成長也往往不知該如. y. Nat. er. io. sit. 何協助(Greif, 1992),其實父親本身對於生理成長的議題多會避而不談,即便是面 對兒子,更遑論與女兒討論月經、約會交友的事(王榕芝,2005;引自張允中、林. n. al. Ch. i Un. v. 燕卿,2006);(4). 如何對孩子們解釋父母之間的關係也是單親家長十分困擾的面. engchi. 向,不論孩子的年歲為何,對於父母之間的情感嫌隙都是有感覺的,對於年紀較 大的孩子或許可以透過理性的解釋使孩子理解父母間的關係,但對於年紀較小的 孩子,父母也時常不知如何啟齒,甚而在孩子吵鬧著要媽媽的同時,不知如何安 撫(Greif, 1992)。 由此觀之,男性單親確實需要一些協助來應對孩子的種種問題,Cohen & Savaya(2000)和 Katz(1979)的研究也指出,幾乎所有的離婚男性單親皆表示,當他 們取得監護權時,皆需要向他人傾訴,也喜於尋求專業人員的諮詢,獲取相關的 教養資訊,以協助他們處理家裡事務與孩子的事,展現了對社會服務相當的需求。. 21.

(32) 四、 人際關係重建需求: 人際關係的參與程度,與單親家長的社會資源有相當程度的關聯,對單親家 長的身心適應狀況也有相當的影響性,但是單親身分的特殊性,不僅易於使單親 家長原本的生活環境瓦解,其主體的意識層面也受到相當大的衝擊,對單親家長 而言都是相當艱辛的調適過程: (一) 人際網絡 相關研究指出,女性單親的變動程度與網絡的不確定性通常是較男性單親顯 著的。由於女性單親於婚後的人際網絡常以丈夫或夫妻為基礎所建構的社會網絡 為主,成為單親之後,其與原先的網絡關係易於疏離,與婆家之間漸行漸遠,儘. 政 治 大. 管娘家會提供一些支持,不過基於已婚女性受到社會價值的約束:嫁出去的女兒. 立. 如潑出去的水,也使的女性單親在使用這些資源上受到許多的限制(彭淑華,. ‧ 國. 學. 2006b);此外,女性單親也較男性單親易於搬離原來居住的地方,使其原有之親. ‧. 友網絡也漸為疏離,社會支持的取得也較為缺乏(彭淑華,2006b)。相較於女性單 親的處境,男性單親在家庭解組之後經常能維持原來的居所,父母給予的關注也. y. Nat. er. io. sit. 相當多,此確實為男性單親在生活上擁有的優勢層面,但大多數男性單親的生活 狀態也經常忙於工作和家庭之間,缺乏多餘的時間參與社交活動,與社區的互動. n. al. Ch. i Un. v. 關係極低,較常往來者也僅以自己的父母為主,且男性單親也較少向他人表達自. engchi. 我感受與需求,其從他人獲得之協助也經常不多(王孝先,1991;林萬億、秦文力, 1992)。 單親家長之所以在人際網絡中受到限制,不僅與結構環境的異動相關,社會 價值對單親家長的影響,也是促使單親家長減少社會參與意願的間接因素之一。 在傳統核心家庭形態的社會價值觀之下,一般仍認為單親家庭是「不完整的家 庭」 、 「破碎家庭」或「問題家庭」 ,以及中國文化重視「家和萬事興」的概念,視 婚姻解組為丟臉的事情,在如此之標籤歧視之下,更使得單親家長倍感壓力,減 少與他人接觸的機會來避免他人的談論(鄭麗珍,2000;張珮韻,1998)。然而, 此方面之心理困擾可以透過人際互動的提升而加以緩解,亦如林萬億、吳季芳 22.

(33) (1993)的研究指出,透過與父母、親戚互動越頻繁,越不會因單親事件感到丟臉, 尤其對男性單親的影響甚大,男性單親明顯會因與父母、親戚互動頻繁而降低其 丟臉感覺,與朋友經常往來,也有助於減少人際關係的困擾;以及,透過社工人 員的專業帶領之下,也可使男性單親感受到問題的普遍性而重新賦予定義,減少 男性單親的寂寞感受(Greif,1992)。也因此,單親家長的互助團體、聯誼、俱樂 部等,對單親家長的人際關係有相當的助益,不僅在情感上具支持的效果,也經 常是單親家長所發展之另一段新的人際脈絡 (Gasser & Taylor, 1976;Orthner, Brown & Ferguson, 1976;彭淑華,2006b)。 (二) 與前配偶的關係. 政 治 大. 離婚的單親家長雖然在離婚之後就不太會與前配偶聯繫或來往,但他們經常. 立. 還是會希望前配偶能給予部分的協助,其考量面向並非來自於單親家長的需要,. ‧ 國. 學. 而是期待他們能夠負起父或母的責任,期待一個公平合作的概念(Malo, 1994),但. ‧. 顯然的此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可以解決,在與前配偶接觸的過程中實難以避免持 續的衝突存在(Richards & Schmiege, 1993),如何與前配偶和平相處或不讓孩子陷. y. Nat. n. al. er. io. (三) 兩性關係. sit. 入如此的衝突中,亦為單親家長需要學習與諮詢的面向(Greif, 1992)。. Ch. i Un. v. 兩性關係方面則主要在於離婚的單親家長發展第二春的困難,前一次的離婚. engchi. 經驗多少使得單親家長對發展第二次的婚姻感到擔憂,此經歷不僅影響單親家長 對異性的看法與信任,甚而不知如何與異性相處,對於欲發展第二春的單親家長 來說都是相當不容易之事,皆需要專業者的指引與教導,發展此方面的正確認知 (Greif, 1992)。 〈小結〉: 由以上的描述可知,單親家庭已為當前社會發展中相當重要的趨勢,且不論 男、女單親家長在成為單親之後,都可能在經濟、情感、親職教養、人際層面感 受到困難。其實,這些問題的產生也經常相互牽連,環環相扣,如當單親家長收 23.

(34) 入下降時,其資金不僅難以補足孩子的需求,為了要多掙點錢,工作時間增加也 影響到子女照顧的層面,家長的情緒也因而受到影響,此顯示出許多時候單親家 長的需求可能是多元而非單一的(Hamer & Marchioro, 2002),其所感受到的壓迫來 自於四面八方,當單親家長面對多重的生活壓迫,又無其他可協助之資源可供使 用時,正式機構所提供的社會服務應是單親家長渡過難關的重要資源。然而,一 些研究結果顯示,即便男性單親剛開始時多表示出有能力處理問題、能夠獨自撫 養孩子長大,但最終多表示其不能成為完全的「lone father」,最終都還是承認需 要外界的幫忙,顯見男性單親的需求仍是存在的,並不會因為是男性單親而沒有 這方面的需求(Katz, 1979;Cohen & Savaya, 2000;周雅萍,2006),有關於男性單. 政 治 大. 親對求助的考量將在下兩節進一步討論。.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24. i Un. v.

(35) 第二節 男性特質與男性求助 社會之求助行為的性別差異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此受到心理、社會、性別研 究學者的關注,認為男性求助之所以意願較女性低的原因,與其固有之男性特質 有密切的關聯,甚至是引發男性求助動機相當重要的因素,因此在探討求助行為 的意涵之前,先了解男性意識的獨特性,以及其可能帶來的潛在影響。 壹、性別角色的形塑與男性特質 一、性別角色的相關論點 關於性別差異的討論,一直以來存在著兩種解釋的觀點:本質論和社會建構. 政 治 大. 論。本質論,或稱為生物決定論,主要以男女兩性生理特徵做為性別區隔的基礎,. 立. 認為男性和女性之間有許多生理上的差異,這些特徵是天生且固定不變的,如大. ‧ 國. 學. 腦結構、荷爾蒙、體能狀態的不同等,以至於影響到其他性格和氣質上的不同;. ‧. 如此的差異不僅成為男女兩性於社會功能的解釋基礎,更合理化了男女在社會中 公私領域的不平等狀態(陳美華,2009;黃囇莉,2007)。. y. Nat. er. io. sit. 社會建構論,指出性別意識的形成並非生物性的,而是來自於後天的影響, 認為我們對世界及彼此的了解,是藉由我們與他人彼此間以語言為主的互動,經. n. al. Ch. i Un. v. 社會化的方式建構起來,而我們的思想也就由語言中所含納之概念與看法形塑而. engchi. 成,學習「身為一個男人、女人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下如何做出適當的、可被接受 的行為」 ,並展現在自我的生活當中,這種性別差異的行為與認知並非代表真正的 差異,而是來自於我們透過性別化論述的吸收之後,經由日常生活的行為加以實 踐(王大維,2008;楊宜憓、高之梅譯,2002)。 West 和 Zimmerman(1987)提出「做 性別(doing gender)」的相似概念,指出此種性別角色的生成並不是由社會賦予, 而是我們於行為上的展現而「做」出來的,即人們透過互動的過程,了解並試圖 展現具男性化和女性化的行為;其實,做性別更深層的來說並非試圖讓人們規範 生活去符合男女性的概念,而是透過「參與」的行為來做性別角色的呈現,可說 是自然生活的一部份,因此一旦建構起兩性的差異,其特質將會不斷的受到增強, 2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 2007,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carried out by the Laboratory of the Civic and Municipal Affairs Bureau indicated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potable water of the distribution

In 2007,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carried out by the Laboratory of the Civic and Municipal Affairs Bureau indicated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potable water of the distribution

• The  ArrayList class is an example of a  collection class. • Starting with version 5.0, Java has added a  new kind of for loop called a for each

臺大機構典藏NTUR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二 Repository, http://ntur.lib.ntu.edu.tw) 經驗與協助推 動臺灣學術機構典藏TAIR (Taiwan Academic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In order to apply for a permit to employ Class B Foreign Worker(s), an Employer shall provide reasonable employment terms and register for such employment demands with local

Should an employer find it necessary to continue the employment of the Class A Foreign Worker(s), the employer shall, within four (4) months prior to the expiration of the

Th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dustry is a service industry which involves numerous interpersonal contacts, and the service staff is the ones who provide customers with

Wang, Solving pseudomonotone variational inequalities and pseudocon- 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using the projec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