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科能力測驗(111 學年度起適用) 社會考科參考試卷 試題解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學科能力測驗(111 學年度起適用) 社會考科參考試卷 試題解析"

Copied!
3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學科能力測驗(111 學年度起適用)

社會考科參考試卷 試題解析

試題編號:1 參考答案:B

測驗範圍:B.社會生活的組織及制度 i.犯罪與刑罰 公 Bi-V-2 為什麼罪刑法定主義是刑法的最高 原則?有哪些重要的內涵?

測驗目標:C3 運用公民知識解釋相關社會現象。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是否正確理解法治國家罪刑法定的意義。

2. 在法治國家,基於對人權保障之要求,國家不得在沒有法律規定下任意限制基本人權。

我國《刑法》第1 條明定:「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換 言之,對於法無明文規定的行為不能加以處罰,此即「罪刑法定主義」。因此,在我 國,法院並不能因為信徒單純違反宗教戒律的行為而判其有罪,這是因為我國法院受 到該「罪刑法定」原則的拘束,故選項(B)正確。

3. 選項(A)刑法謙抑原則是指只有其他法律效果不能有效防制不法行為時,才使用刑罰,

與題旨無涉。選項(C)程序正義原則指國家公權力之運作,應依循正當的過程、步驟 來達到目的,與題旨無關。選項(D)宗教自由指的是人民有信仰與不信仰任何宗教、

參與或不參與宗教活動等的自由,國家不得對特定宗教加以獎勵或禁制,或對人民特 定信仰給予優待或不利,故亦與題旨無關。

試題編號:2 參考答案:C

測驗範圍:B.社會生活的組織及制度 q.國民所得 公 Bq-V-2 國內生產毛額如何衡量?

測驗目標:C2 釐清公民知識的核心概念。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 GDP 概念的理解。

2. 選項(A)錯誤,非當年新建的二手屋,自然不計入 GDP,但即使為當年新建,因已經 是二手,亦不計入GDP,以免價值重覆計算;選項(B)錯誤,企業因擴建廠房而添購 全新設備,因為是全新設備,故可以計入GDP 的投資項目;選項(C)為正解,政府推 動都市更新而使老屋翻新,雖然老屋本身的價值在之前的年度已經計入GDP 中,但 翻修的新建工程部分仍有助於提振GDP;選項(D)錯誤,政府動支預算修繕道路可以 列入政府支出或投資項目,有助於提高 GDP。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選項(C)。

(2)

試題編號:3 參考答案:B

測驗範圍:A.公民身分認同及社群 d.人性尊嚴與普世人權 公 Ad-V-1 國際人權公約與相關國際 組織(包括聯合國與非政府組織等)如何促成普世人權的實現?

測驗目標:C1 說明社會生活的現象及其成因。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是否理解聯合國的功能與其所推動的重要工作。

2. 選文指出「某國際組織乃通過決議,在該國成立柬埔寨臨時權力機構,於 1992 年至 1993 年協助該國重建和平政府,舉行自由和公正的選舉並制定新憲法,使該國恢復 正常秩序;這也是該國際組織第一次接手管理一個獨立國家」,據此推知,該國際組 織應為聯合國(UN)。而「保障人權」乃聯合國的重要議題,「通過並推動《兒童權利 公約》」,應是該國際組織所致力的主要工作之一,故選項(B)正確。選項(A)(C)推動區 域整合或貿易爭端解決機制,較屬區域性或貿易性國際組織之任務;選項(D)聯合國 雖有從事國際發展援助,促進亞洲地區社會經濟成長並非其主要致力之工作。

試題編號:4 參考答案:A

測驗範圍:B.社會生活的組織及制度 j.民事權利的保障與限制 公 Bj-V-1 為什麼消費者保護契約、

勞動契約的資方不能享有完全的締約自由,必須被多加限制?如何判斷其限制的合理 性?

C.社會的運作、治理及參與實踐 d.勞動參與 公 Cd-V-2「個別勞動權益」和「集體勞 動三權」的內涵為何?為什麼政府需透過個別與集體勞動法制相關規定來保障平等的 市場勞動參與?

測驗目標:C5 界定當代社會生活的相關問題。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於私法自治、勞動契約、勞工保護的瞭解。

2.罷工權明定在我國《勞資爭議處理法》之中,勞動契約則屬私法契約,若有牴觸強行 規定者無效;協商權亦受《團體協約法》所保障。因此,該公司與員工簽訂不能授權 工會談判薪資且不得罷工的契約內容,明顯違反勞動相關法規之強行規定而無效,所 以選項(A)正確。承選項(A)說明,罷工權為勞方之法定權利,工會的罷工行為不會因 違反勞動契約而無效,所以選項(B)錯誤。罷工屬《勞資爭議處理法》明文保障的權 利。工會為了對抗雇主不當侵害或干擾工會的存續與行動,或為了改善勞工的工作條 件,可發動「罷工」;因此,該公司「員工不能授權工會談判薪資,且不可以罷工」

之契約損及勞動權益,對於勞方確實不利,所以選項(C)錯誤。協商權亦為勞方之法 定權利,工會談判行為有效,所以選項(D)錯誤。

(3)

試題編號:5 參考答案:B

測驗範圍:C.社會的運作、治理及參與實踐 b.公共意見 公 Cb-V-2 公共意見形成過程中,可能存 在哪些媒體近用與媒體再現(可包括族群、性別、性傾向或身心障礙等群體之再現)的 不平等?

D.民主社會的理想及現實 c.多元文化 公 Dc-V-1 不同文化之間為何會有摩擦或衝突?

測驗目標:C6 反思並評論相關公民知識。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於媒體識讀和多元文化概念的理解與應用。

2. 依據題幹「此報導之描述,明顯表現美國社會普遍存在對伊拉克的既有刻板印象」的 敘述判斷,媒體基於時效為搶先獨家報導,使用未經查證資料造成錯誤報導,導致閱 聽人接受到錯誤訊息,與題意不符,故選項(A)錯誤。雜誌的報導顯示美國社會對伊 拉克之自然資源、歷史文化的僵化認知,此種認定特定族群應具何種特質、行為模式 的過於簡化認識,囿於僅以自身群體價值、觀點來衡量其他群體,甚至產生優劣高低 之評論,具有我族中心主義觀點,故選項(B)正確。文化涵化是指不同文化接觸後互 相採借、模仿,繼而發展出現新文化特質的結構調整過程。美國軍事強權的擴張,較 可能產生以強抑弱的文化同化,導致弱勢文化消失,故選項(C)錯誤。大眾傳播的媒 體擴散特性,有利於資訊大量、迅速傳遞,符合大眾文化具普及化、共享性的特點。

此也因其通俗化特性,確實常被批評太過膚淺缺乏深度,但此觀點與題意不符,故選 項(D)錯誤。

試題編號:6 參考答案:A

測驗範圍:B.社會生活的組織及制度 h.干涉、給付行政與救濟 公 Bh-V-3 人民的權益因行政公 權力違法或不當而受損時,人民如何尋求行政救濟?

測驗目標:C3 運用公民知識解釋相關社會現象。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於校園人權、行政救濟的瞭解。

2. 依照我國現行法律之規定判斷,依據大法官釋憲第 784 號解釋文,各級學校學生認其 權利因學校之教育或管理等公權力措施而遭受侵害時,即使非屬退學或類此之處分,

亦得按相關措施之性質,依法提起相應之行政爭訟程序以為救濟,所以選項(A)正確。

學生亦享有法律所保障之救濟權(參見《教育基本法》),即使「罪證確鑿」,仍應給 予申訴及答辯的機會,不可任意剝奪,所以選項(B)錯誤。老師訓斥甲沒有出息的言 行,導致甲的尊嚴受損,應涉及侵害甲的人格權利,人格權是非財產權的一種,指與 人的存在價值或尊嚴有關之權利,與人身自由不同。所以選項(C)錯誤。學校對甲記 大過是否合乎正當法律程序,應視其裁處過程是否適當,例如有無給予學生申訴與答 辯的機會,避免因錯誤的處罰影響學生的權益等,而非僅從是否影響其受教權判斷,

所以選項(D)錯誤。

(4)

試題編號:7 參考答案:D

測驗範圍:C.社會的運作、治理及參與實踐 a.民主治理 公 Ca-V-1 民主治理的核心概念是什麼?

我國有哪些民主治理的實踐?

測驗目標:C3 運用公民知識解釋相關社會現象。

試題解析:1. 本題測驗考生能否運用民主治理的觀念分析案例,並思考民主參與和公投的關聯。

2. 題幹中提及公投發起人為推動反開發之公投提案,成立公民論壇、邀請民眾討論開發 案之利弊;雖然立場不同,民眾亦能為公共事務,共同自發組成社區發展協會。由此 可知這一連串的活動促使公眾直接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顯現民主參與的歷程與精 神。然而,該公投案最後未能成立,開發案依舊執行,亦顯示出其侷限與困境,故選 項(D)正確。至於:選項(A)根據題幹敘述,無法推論公投案未能成立與投票率的關係;

選項(B)該公投案雖未能成立,但透過民眾的實質參與(推動公民投票、成立公民論 壇等),適足以反映人民主權的精神在地方層級議題的具體實踐;選項(C)由於該公投 案未能成立,故亦未能證明透過直接民主制度解決土地政策爭議的必要,因為該案純 屬「個案」而非「通案」,且未付諸公投。

試題編號:8 參考答案:C

測驗範圍:D.民主社會的理想及現實 a.公平正義 公 Da-V-1 個人權利跟公平正義(包括程序、匡 正等)有什麼關聯?每個人都受到「無差別對待」對於追求社會公平正義有什麼重要性?

D.民主社會的理想及現實 a.公平正義 公 Da-V-2 群體權利跟公平正義有什麼關聯?

在什麼情形下,特定群體受到「差別對待」會成為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積極原則?

測驗目標:C3 運用公民知識解釋相關社會現象。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判別差別待遇政策是否適當。

2. 依題幹「某縣市生育津貼的發放以合法婚姻存在與否,作為發放前提」的提問,生育 津貼的發放對象僅限於具有合法婚姻關係者,會使同為生育者(如未婚生育)卻未享 有同樣的權利,不符合平等對待的正義原則,故選項(A)錯誤。實施「合理的差別待 遇」目的在於落實實質平等,以合法婚姻為發放條件,可能使未婚生子的婦女陷於更 不平等的處境,違反實質平等的意涵,故選項(B)錯誤。生育津貼的目的在獎勵生育,

應該讓所有生育婦女享有相同的福利,方與政策的目的一致,故選項(C)正確。生育津 貼只發給「經濟處境不利的未婚生子婦女」,而未發給其它生育的婦女,違背政策獎 勵生育的目的,故選項(D)錯誤。

(5)

試題編號:9 參考答案:B

測驗範圍:B.社會生活的組織及制度 e.政府的組成 公 Be-Ⅴ-1 民主國家有哪些常見的政府體制?

與我國的政府體制有什麼差異?

測驗目標:C2 釐清公民知識的核心概念。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學生是否瞭解內閣制的特徵及其運作。

2. 依據題文訊息判斷,該國之政府體制應屬於「內閣制」;內閣制國家係採權力融合制 度,內閣由國會多數黨組成,向國會負責,閣揆則由多數黨黨魁出任,故內閣制中的 閣揆乃是最高行政首長(其職稱各國不盡相同,或稱首相、總理、總理大臣等)。據 此可知,有關該國政治體制的敘述,當以「該國首相必要時可以解散國會」為最可能;

故選項(B)所述為正確答案。至於(A)內閣制閣員一般由國會議員中產生,故選項(A)錯 誤;(C)內閣制國家係採權力融合制度,行政與立法不是完全分立,故選項(C)錯誤;

(D)所述之「聯合內閣」,其出現的前提是當內閣必須對國會負責、而國會中又沒有過 半數席次多數黨可以組閣的時候,有必要聯合國會中一個以上的政黨,來組成聯合內 閣,如此可以爭取到國會多數的支持,一方面增加政府的代表性與合法性,另一方面 用以避免國會多數的杯葛與不信任,以免造成政治不穩定。因此,國會若有明確過半 數多數黨,並無組成聯合內閣的必要。依題文訊息,無法判斷該國中央政府是一黨內 閣或聯合內閣,故選項(D)錯誤。

試題編號:10 參考答案:A

測驗範圍:C.社會的運作、治理及參與實踐 e.市場機能與價格管制 公 Ce-V-1 市場價格如何決 定?

B.社會生活的組織及制度 o.供給與需求 公 Bo-V-2 某產品的市場需求線是如何決定 的?

B.社會生活的組織及制度 o.供給與需求 公 Bo-V-5 某產品的市場供給線是如何決定 的?

測驗目標:C3 運用公民知識解釋相關社會現象。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運用供需概念解釋價格與數量變動的現象。

2. 依據題文所述「多檔高價股的成交價格與數量均創下一個月新低的紀錄」,只有「需 求減少(需求曲線左移),供給不變或變動不大」時,才會出現觀察到的現象。此時 想要進場買股票的人減少,市場上出現「供過於求」,所以成交價格低(均衡價格下 跌),交易數量也減少,故(A)為正確答案。(B)會產生均衡價格上漲,均衡數量減少的 結果,(C)會產生均衡價格上漲,均衡數量增加的結果,(D)會產生均衡價格下跌,均 衡數量增加的結果,故(B)(C)(D)皆不正確。

(6)

試題編號:11 參考答案:D

測驗範圍:H.人群的移動與交流 a.近代以前的人群移動與交流 歷 Ha-V-2 明、清時期東亞人群 移動的特色與影響。

測驗目標:H2 說明特定時空背景中人物、事件、現象間的關聯性。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學生關於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2. 題幹附圖中有「國子監」、「會試場」等可知此國受到中國傳統學校教育及科舉制度的 影響,應屬東亞文化圈,從選項來看,(A)呂宋(在今菲律賓)、(B)暹邏(在今泰國)、 (C)緬甸等三國皆不屬東亞文化圈,故非正確選項。而(D)越南北部曾長期為中國藩屬,

受中國文化影響最深,符合題幹敘述,故為正確答案。

試題編號:12 參考答案:A

測驗範圍:C.經濟與文化的多樣性 a.經濟活動 歷 Ca-V-1 臺灣歷史上的商貿活動。

測驗目標:H3 研讀或考察資料,提出合乎歷史脈絡的分析與詮釋。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於清代臺灣商貿活動的歷史認識。

2. 根據題幹所述,學生報告的內容摘要為「區域分工」、「福建兵糧,由臺補給」,可知 此時貿易結構以臺米運輸到中國內地為主。其次,從「漳、泉商賈彼此競爭激烈,遂 依祖籍、宗族團結共謀利益」,可知為新興商人組織的出現,亦即行郊形成的背景。

綜合上述,正確答案為(A)。至於選項(B)、(D)內容都與題文敘述無關,應非報告主題;

選項(C)所涉範圍過大,未能聚焦在臺灣與中國大陸間的貿易發展,亦不選。

試題編號:13 參考答案:B

測驗範圍:D.現代國家的形塑 a.臺、澎、金、馬如何成為一體? 歷 Da-V-1 從地方到中央。

測驗目標:H4 運用歷史資料與相關知識,解釋歷史現象。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學生是否了解臺灣戒嚴時期的特色。

2. 「一個中國」:1949 年中共建政,國府遷臺,中華民國強調自己是唯一的中國代表。

「兩個政府」:雖是一個中國,然而臺灣島上卻有中華民國中央政府以及臺灣省政府。

「三個政黨」:三個合法的政黨──中國國民黨、中國青年黨、中國民主社會黨。「四 六事件」:1949 年,臺大學生與警察衝突被捕,學生要求釋放被捕同學,亦發起遊行,

警備總司令部於4 月 6 日逮捕多名學生。「論壇五虎將」:1957 年 4 月,無黨籍臺人 有五位男性、一位女性當選省議員,五位男性稱為議壇五虎將,加上一位女性合稱為 五龍一鳳。「魂斷六張犁」:白色恐怖時期,一些死刑犯槍決無人認領,會被運往六張 犁山區掩埋。「第七艦隊協防」:1950 年韓戰爆發,不久美國派第七艦隊協防臺灣海 峽。「八二三砲戰」:於1958 年爆發,是臺灣與中共最後一次大規模武裝衝突。「九年

(7)

義務教育」:1968 年正式實施,將原先日治時期的六年義務教育延長為九年。綜上,

本題所指為(B)戒嚴時代。

試題編號:14 參考答案:A

測驗範圍:H.人群的移動與交流 a.近代以前的人群移動與交流 歷 Ha-V-1 從漢、晉到宋、元時期 東亞人群移動的特色與影響。

測驗目標:H1 辨識不同時期的變遷與延續。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對中國文化向外傳播以及東亞文化圈形成的認識。

2. 唐朝時期,中國文化大量向外傳播,其中的漢字、儒家思想、律令制度、科技(天文、

曆算、醫學)、農業、中國化的佛教對於周邊地區影響最大,而朝鮮半島、日本、越 南受惠最多。西元七世紀中葉,日本孝德天皇所推動的「大化革新」,幾乎全部模仿 唐朝的典章制度,事實上就是一種「唐化運動」。例如茶道傳入日本後,成為日本重 要的文化內涵;日本平安京(今京都市),完全模仿唐朝長安城的建築形式;日本文 字也是在唐朝時仿照漢字所製成的,故正確答案為(A)。

3. 上海原是小漁村,它的興起主要是在清中葉以後,並非是唐時古城,不大可能出現唐 式建築等呈現唐朝風情的景象,故(D)選項可以排除;隋唐時期,高麗、百濟和新羅 都曾派遣子弟進入長安學習,漢化程度頗深,唯以茶道聞名的國家,仍以日本為最,

故(B)選項可以排除不選;同理,(C)選項亦可以排除。

試題編號:15 參考答案:D

測驗範圍:M.文化的交會與多元世界的發展 a.伊斯蘭與世界 歷 Ma-V-1 伊斯蘭文化的發展與擴 張。

測驗目標:H1 辨識不同時期的變遷與延續。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學生對於羅馬帝國、伊斯蘭帝國疆域的變化及西班牙統一並發展為民 族國家歷程的認知。

2. 從題幹敘述可知,這座教堂經歷過「羅馬神廟-伊斯蘭教-天主教」的演變,所以可 以排除(B)猶加敦半島及(C)阿拉伯半島,因為前者從未被羅馬或是伊斯蘭統治過,後 者則在宗教上成為伊斯蘭世界之後,就再也沒有成為天主教世界。至於(A)巴爾幹半 島的伊斯蘭化要等到1453 年拜占庭被鄂圖曼帝國滅亡之後,且要到十九世紀末柏林 會議才陸續脫離伊斯蘭勢力,與題幹所述時間不符,而且巴爾幹半島的基督教多數為 希臘正教,不屬羅馬教廷管轄,也不太可能出現羅馬教會的主教座堂,故非正確答案。

而從題幹的時間線索來判斷,可知教堂在八世紀成為清真寺,十三世紀成為天主教堂,

因此可知答案是七世紀被伊斯蘭攻占,十三世紀開始逐漸脫離伊斯蘭統治的(D)伊比 利半島。

(8)

試題編號:16 參考答案:B

測驗範圍:B.多元族群社會的形成 b.移民社會的形成 歷 Bb-V-1 早期移民的歷史背景及其影響。

測驗目標:H4 運用歷史資料與相關知識,解釋歷史現象。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運用歷史資料與相關知識,解釋在抗清政治事件中的原、漢關係,

以及平埔族群女性祭司在抗清事件中的角色。

2. 臺灣為移民社會,清帝國對臺灣的治理,多出於族群分治的考量。然而,在林爽文抗 清事件中,卻顯示了原、漢合作的現象,值得注目。林爽文曾結合民間宗教組織起事,

經清廷敉平後,參與者多受連坐處分。金娘因地緣和本身的特質,參與了主攻鳳山的 莊大田一支武力。莊大田因金娘平素以符咒治病,因此任命她為軍師,每逢戰事,便 請她執劍念咒,假借神威,鼓舞部眾助戰。事敗後,莊大田因已身受重傷,在臺灣被 處死,再將首級傳送至北京;金娘則遭生擒,逮繫北京。

試題編號:17 參考答案:A

測驗範圍:D.現代國家的形塑 b.追求自治與民主的軌跡 歷 Db-V-1 日治時期的人權情況與政治、

社會運動。

測驗目標:H2 說明特定時空背景中人物、事件、現象間的關聯性。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了解臺灣在日本統治時期社會與文化的變遷。

2. 日本統治初期,婦女纏足、男子辮髮和吸食鴉片,被視為臺灣社會三大陋習。最初,

總督府為避免突然下禁令革除陋習,會引起臺灣人民的抗爭,因此僅採取漸禁政策,

同時透過學校教育及報章雜誌進行宣導,鼓勵臺人放足斷髮,但成效不彰。1911 年,

中國發生辛亥革命,推翻滿清政權,辮髮、纏足這些舊時代的裝扮,紛紛遭到拋棄,

中國各地出現斷髮風潮,流風所及,臺灣亦出現斷髮運動,故正確答案為(A)。

3.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了十四點原則,催化了民族自決的風潮,臺 灣知識分子們受此風潮影響,發起了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展開了臺灣的政治社會 運動,故選項(B)可以排除不選;民國 23 年,蔣中正在南昌剿共時發起了新生活運動,

以中華民族固有美德──禮、義、廉、恥,作為國民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規律;以整 齊、清潔、簡單、樸素、迅速、確實,為實踐之原則,由外在的訓練,促進內心的建 設。此運動的目的在振奮人心,其後對日抗戰之取得勝利,除軍事、政治、經濟、文 化等力量外,新生活運動是其精神上的重要力量,故選項(C)可以排除不選;至於七 七事變,是中日戰爭爆發的導火線,從此中日雙方展開了八年的戰爭,故選項(D)可 以排除不選。

(9)

試題編號:18 參考答案:D

測驗範圍:G.國家與社會 a.國家的統治 歷 Ga-V-2 戶籍、土地或賦役與國家統治的關係。

測驗目標:H3 研讀或考察資料,提出合乎歷史脈絡的分析與詮釋。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理解中國古代戶籍制度出現的歷史意義。

2. 題文所述「建立戶籍制度」即歷史上所稱的「編戶」,始於春秋晚期,其目的是要將 人民登記載冊,以利政府掌握賦稅及力役。這項措施由國家直接控制,人民的權利義 務也一體依國家規定,故人民在「法律」之前的身分地位理論上大致齊等,此謂「齊 民」。商鞅變法後,秦國已全面實行戶籍制度。漢代承襲秦制,也全面實施戶籍制度。

另一方面,春秋晚期以來列國於邊境新征服或開拓的土地設立郡縣,不再依照「封建 制」分封世襲貴族,而由中央任命官僚治理,是為「郡縣制」。「郡縣制」與「編戶齊 民」的出現相輔相成,均為朝向中央集權的變革,故答案為(D)。

試題編號:19 參考答案:A

測驗範圍:I.現代化的歷程 b.戰爭與和平 歷 Ib-V-1 東亞地區人民在二十世紀重大戰爭中的經歷。

測驗目標:H5 釐清並詮釋當代事件與過去歷史的關係。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以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人民為例,測驗考生對東亞地區人民在第二次世 界大戰中的經歷之認識。

2. 題幹情境敘述有位為了躲避敵人而隱藏在叢林中數十年的「野人」被印尼當局發現,

並且由「日本」駐印尼使館派人探視,最後搭機抵達臺灣。從前述線索推敲,該位人 物應為臺灣人士,但與日本有關,且因故前往印尼抗敵,綜合判斷應與選項(A)「參 加東南亞作戰的高砂義勇軍」可能性最高。日本統治臺灣後期,太平洋戰爭爆發,臺 灣總督府曾招募臺灣原住民族,組織「高砂族特別志願兵」,派赴東南亞戰場。題文 中所稱「野人」根據史實,是指臺籍日本兵阿美族的 Suniuo 史尼育唔(日文名:中 村輝夫,中文名:李光輝)。

3. 選項(B),1949 年撤出中國大陸的國軍,主要在緬甸、寮國、泰國邊區,應不會至印 尼。選項(C)越戰爆發後逃往東南亞的華僑及選項(D)印尼排華時,躲藏山區的華人,

應該不會由「日本」使館去探視。

(10)

試題編號:20 參考答案:D

測驗範圍:L.歐洲文化與現代世界 a.古代文化與基督教傳統 歷 La-V-1 神話與哲學。

測驗目標:H6 分辨歷史資料、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多樣關係。

試題解析:1. 本題除旨在測驗考生辨識不同評價的存在與內涵外,也希望能測驗考生分辨歷史資 料、歷史事實,以及歷史解釋的差別。

2. 此題為兩位後世(十九至二十世紀德國)史家對於亞歷山大的歷史評價。前者以漫無 目的、賭徒心態,以及沒有偉大理念來評價亞歷山大的東征;後者則是針對亞歷山大 的人格特質與形象魅力,給予正面的肯定。兩則資料顯示史家對於同一歷史人物可能 做出相當不同的歷史評價,故選(D)。

3. 選項(A)甲乙的論述應皆屬歷史評價,非僅陳述歷史事實。選項(B)因資訊不足無法判 斷。選項(C)甲乙史家對亞歷山大的評價如前所述並不一致。

試題編號:21 參考答案:D

測驗範圍:C.地理視野 a.臺灣與世界 地 Ca-V-3 臺灣的移民社會與多元文化。

測驗目標:G3 運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原則,解釋相關的地表現象。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評量考生是否瞭解臺灣特殊地景的分布。

2. 從照片 1 對聯中的「寶鑛」、「金山」等線索,考生應聯想到新北市瑞芳、九份、金瓜 石早年曾因開採金礦而繁華一時。因為金瓜石最接近東北角海岸,故選項(D)為正確 答案。

3. 錯誤選項:其他國家風景特定區(A)西拉雅位於臺南市;(B)大鵬灣位於屏東縣;(C)雲 嘉南濱海位於雲林、嘉義、臺南;這些風景區離金瓜石甚遠。

試題編號:22 參考答案:B

測驗範圍:A.地理技能 c.地圖 地 Ac-V-3 問題探究:地圖判讀與使用。

B.地理系統 b.地形系統 地 Bb-V-1 地形營力。

測驗目標:G4 連結地理系統、地理視野與地理技能,分析地表現象的內涵。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評量考生能否利用等高線地形圖繪出河道位置,並根據河川上下游流路概 念找出崩塌地影響的範圍。

2. 依圖中等高線數值,可判定河流主要由東向西流動,將河川流路畫出(如附圖),即 可看到甲、丁二地雖有河流經過,卻位於崩塌地上方,丙地河道的集水區內並無崩塌 發生。唯有乙地上游集水區內有崩塌發生,河流攜帶崩塌之砂石,使乙地含砂量遽增。

故選項(B)乙為正確答案。

(11)

試題編號:23 參考答案:C

測驗範圍:A.地理技能 b.地理資訊 地 Ab-V-2 地理資訊系統的功能。

測驗目標:G4 連結地理系統、地理視野與地理技能,分析地表現象的內涵。

試題解析:1. 環域是以點、線、面等空間單元為中心,在一定的距離內環繞該空間單元的區域,故 環域分析的功能,即呈現出以某空間單元為中心,環繞該空間單元一定距離內的影響 範圍,故以(C)劃定半徑 5 公里的應變範圍為正確答案。

2. 選項(A)規劃居民的疏散路線,須利用路網圖層的平面道路、高架橋等要素,找出路 徑最短或時間最短的路徑,此為地理資訊系統中的「最佳路徑分析」功能;由於輻射 的汙染途徑是向四面八方傳播,因此須將可能影響輻射汙染的各種因素圖層加入地 理資訊系統後,考量各要素影響的程度進行加權等,並進行綜合分析而模擬出可能的 擴散方向與距離。由於透過各參數設定後,而呈現不同方向及非等距的擴散距離,因 此選項(B)不符合環域分析:「輻射源為核心,劃出相同距離內『區域』」的定義。選 項(D)尋找步行時間最短的民眾收容站,須以路網圖層與民眾收容站的圖層進行「最 佳路徑分析」功能,非環域分析。

試題編號:24 參考答案:B

測驗範圍:C.地理視野 h.南方區域的發展與挑戰(個案,以中南美洲、漠南非洲為例,二選一)

地Ch-V-3 列強入侵與殖民。

測驗目標:G3 運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原則,解釋相關的地表現象。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評量考生是否理解首要型都市的概念與形成的原因。

2. 自從十五世紀葡萄牙人入侵西非後,歐洲列強為了發展熱帶栽培業及開採礦產,而積

崩塌地

0 4km

300 320 340 360 380 400

400 420 440 460 480 500

圖2

(12)

極建設港口及單線式(港口-內陸農場或礦區)延伸的鐵路,港口成為掠奪資源的據 點,進行許多現代化建設,因而發展成現今非洲國家的首都或大城市。從題幹「首都 的都市規模很大;除首都外,其他都市數量不多,且規模都很小。」得知為首要型都 市的特徵,應是受殖民地式經濟影響所致。故以(B)殖民地式經濟色彩濃厚為正確答 案。

試題編號:25 參考答案:B

測驗範圍:B.地理系統 a.氣候系統 地 Ba-V-5 問題探究:氣候、水資源與人類生活。

B.地理系統 b.地形系統 地 Bb-V-4 問題探究:地形與人類生活。

C.地理視野 f.歐洲文明的發展與擴散 地 Cf-V-1 自然環境與文明發展的關係。

測驗目標:G7 以地理系統、地理視野的觀點進行議題探討。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是否瞭解全球暖化對環境失衡的現象。

2. 根據題幹可知蝴蝶分布擴散的範圍是向較高緯度、高處擴散,亦即原本較為低溫的高 緯和高處變得適合蝴蝶生存了,故以(B)歐洲氣候暖化,改變蝴蝶繁衍活動空間為最 佳答案。

3. 若歐洲工業發達,造成蝴蝶棲地汙染加重而須遷移,但若其他地區的氣溫條件沒變動 的話,蝴蝶是不可能向高緯、高山地區移動的,故不選選項(A)歐洲工業發達,迫使 蝴蝶尋找更佳棲地。選項(C)歐洲西風變強,降雨增加,促使蝴蝶遷徙的西風不為溫 度因素。選項(D)的山岳冰河若愈發達,表示該地的氣溫下降,蝴蝶的擴散範圍應為 往低緯移動,故(D)歐洲山岳冰河發達,利於蝴蝶南北移動不為正確答案。

試題編號:26 參考答案:C

測驗範圍:C.地理視野 i.全球化 地 Ci-V-2 交通革新與全球化。

測驗目標:G6 判讀各式地圖、航空照片圖、衛星影像及文獻、實驗、田野實察等資料,解析其與 解決問題有關的資料。

試題解析:1. 本題以尼加拉瓜運河的興建作為試題情境,旨在評量考生能否理解運河興建後對中 美地峽周邊港口航程距離的影響。

2. 考生可從題幹:「在僅考慮距離要素」,故無須考慮航行繞道、洋流流向等其他因素的 影響。考生可藉由題目附圖所提供的地理資訊,判斷由古巴沿海港口航行至美國西岸 的舊金山,行經尼加拉瓜運河將比巴拿馬運河縮短更多航程,故以選項(C)為正確答 案。

(13)

試題編號:27 參考答案:C

測驗範圍:C.地理視野 e.伊斯蘭世界的形成與發展 地 Ce-V-3 資源爭奪。

測驗目標:G8 思辨各種社會及環境議題,並能進行整合評價。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評量考生是否瞭解西亞的社會及環境議題,並進行評價。

2. 題幹中提及「乾燥氣候區的甲國」、「擁有豐富的化石燃料資源」、「半島電視台」等,

可見文中描述的是阿拉伯半島的卡達,故選項(C)為最佳答案。

3. 錯誤選項:(A)「種姓制度」應在印度;(B)「爪哇」應在南洋群島的印尼;(D)「關閉 能源管線」、「黑海」應在俄羅斯和烏克蘭。

試題編號:28 參考答案:C

測驗範圍:B.地理系統 f.產業活動 地 Bf-V-2 產業分布與區位選擇。

C.地理視野 i.全球化 地 Ci-V-2 交通革新與全球化。

測驗目標:G2 釐清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原則與理論的內涵。

試題解析:1. 本題以肯亞 2015 年花卉產銷至歐洲的統計數據作為情境,旨在評量考生是否瞭解交 通革新後全球化的現象。

2. 根據題幹可知,2015 年肯亞花卉以歐洲為主要出口國,且歐洲花卉的來源國中,肯 亞占了三分之一,顯示兩國產銷關係密切。若欲增加產銷連結的話,(乙)交通運輸設 施革新才能將新鮮花卉從肯亞空運至歐洲,且(丙)國際間金融流通順暢才能更便利的 進行兩地的花卉買賣交易,故選項(C)為最佳答案。

3. 錯誤選目:(甲)英國雖曾經殖民統治過肯亞,但從圖 4 可知英國比例不及荷蘭的三分 之一,可得知殖民地與母國的連結並非影響花卉產銷的最重要因素;(丁)「產業區位 移轉」係指一地產業區位優勢消失後,產業整體外移至其他地區,原地不再繼續生產,

不符合題幹所問問題。

試題編號:29 參考答案:D

測驗範圍:C.地理視野 f.歐洲文明的發展與擴散 地 Cf-V-3 區域競爭、合作與歐盟。

測驗目標:G5 連結地理系統、地理視野與地理技能,解析地表現象的特性。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評量考生是否瞭解全球化下國際貿易的特性與風險。

2. 由圖 4 可知肯亞花卉主要銷往的歐洲國家是荷蘭、英國、德國,這三國皆位於西歐,

因此若西歐發生經濟衰退,對肯亞的花卉產業影響可能最大,故選項(D)為最佳答案。

(14)

30-35 為題組

測驗目標:S1 整合社會領域學科基礎知識與技能詮釋歷史、環境與社會問題。

試題編號:30 參考答案:C

測驗範圍:C.地理視野 c.東西文化的接觸與區域發展(以東南亞或南亞為例) 地 Cc-V-1 東西文 化接觸的環境背景。

測驗目標:S1 整合社會領域學科基礎知識與技能詮釋歷史、環境與社會問題。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評量考生能否了解景德鎮陶瓷從福建出海後至荷蘭的海上貿易路線。

2. 本題須運用從題幹中「艙底滿載景德鎮貿易瓷器」,了解景德鎮瓷器的貿易,並推論 其貿易路線。故可知從福建到西歐之貿易路線會經過南海、印度洋與北大西洋,而不 需經過黃海,故以(C)黃海為最佳答案。

3. 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航線,即使有經過黃海的路線,但不可能出現如題幹所述 的「艙底滿載景德鎮貿易瓷器」船隻的史實。

試題編號:31 參考答案:C

測驗範圍:M.文化的交會與多元世界的發展 b.西方與世界 歷 Mb-V-1 歐洲與亞洲的交流。

測驗目標:H7 分析並比較歷史資料的形式、生成背景與其內容,檢視其作為證據的適切性。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根據文本與圖片線索,結合歷史知識,進行合理的推論。

2. 照片 2 圓盤正中央燒印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 VOC 字樣,可知其為荷蘭東印度公 司所訂製、生產的商品;其次,根據題目所言,本件係「仿景德鎮燒造」,故產地並 非出自景德鎮。據此可知,敘述背景仍在十七世紀初期中國景德鎮生產的(A)、(B)選 項都不符題意。選項(D)雖是仿景德鎮製作,但因產地在荷蘭,無須再經荷蘭東印度 公司之手,故不會燒印VOC 字樣。因此,僅有選項(C)符合照片與題文所述之歷史脈 絡。

試題編號:32 參考答案:B

測驗範圍:H.人群的移動與交流 a.近代以前的人群移動與交流 歷 Ha-V-2 明、清時期東亞人群 移動的特色與影響。

B.多元族群社會的形成 b.移民社會的形成 歷 Bb-V-1 早期移民的歷史背景及其影響。

I.現代化的歷程 a.傳統與現代的交會 歷 Ia-V-2 東亞國家對西方帝國主義的回應。

I.現代化的歷程 a.傳統與現代的交會 歷 Ia-V-1 西方文化傳入東亞的影響。

測驗目標:H2 說明特定時空背景中人物、事件、現象間的關聯性。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根據題文線索,連結十七世紀下半亞歐交流的歷史變化,判斷貿易

(15)

轉移的可能原因。

2. 題文提及十七世紀下半中國的政治動盪影響瓷器的對外貿易。明朝立國以來海禁屢 弛屢張,時間橫跨十四至十七世紀上半;1644 年清朝建立後,又因南明、鄭成功等 問題,再度發布海禁令。選項(A)明朝統治未及十七世紀下半,且若解除海禁,應有 助於貿易交流,皆不符題文描述。進入清朝統治後,初期為抵禦鄭成功屢次發布遷界 令與海禁令,直到1683 年將臺灣納入版圖;此外,1973 年爆發的三藩之亂,也讓江 南經濟大受破壞,影響及於景德鎮的瓷器產地。綜上,以選項(B)所述內容最吻合歷 史局勢的變化。選項(C)、(D)已進入到十九世紀,除時間不符題文描述外,當時國際 貿易重心已轉向工業化後對外尋找原料與市場的擴張時期,瓷器不再是貿易的主要 商品。

試題編號:33 參考答案:A

測驗範圍:A.地理技能 c.地圖 地 Ac-V-3 問題探究:地圖判讀與使用。

C.地理視野 a.臺灣與世界 地 Ca-V-4 問題探究:臺灣經濟發展與世界的關聯。

測驗目標:S1 整合社會領域學科基礎知識與技能詮釋歷史、環境與社會問題。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評量學生能否知道臺灣早期經濟發展與世界的關聯。

2. 本題需從畫面中擷取資訊、並經由分析推論得知當時台江內海及其周邊地區各國聚 落眾多,故可推論(A)台江內海盛行國際貿易。為最佳答案。

3. 從圖上可看見原住民聚落為三處、日本人聚落為一處,故(B)台江沿海多為漢人聚落,

不為可能選項。而從圖中無法推論荷蘭人對於原住民族的統治方式,故(C)荷蘭人在 臺傳播基督教、(D)荷蘭人在臺實施人頭稅,均不為可能選項。

試題編號:34 參考答案:C

測驗範圍:A.地理技能 c.地圖 地 Ac-V-3 問題探究:地圖判讀與使用。

B.地理系統 b.地形系統 地 Bb-V-3 地形辨識。

C.地理視野 a.臺灣與世界 地 Ca-V-1 臺灣自然環境的特殊性。

測驗目標:S4 使用社會領域的知能,根據主題進行資料整理與評估。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評量考生能否理解臺灣西南海岸地形變遷之因。

2. 本題透過運用分析推論的技巧,可推論出臺灣西南海岸因為河川淤積過盛,故易造成 河川淤積乃至於改道,故以(C)河沙淤積為最佳答案。

3. 臺南海岸並不曾進行過填海造陸的建設,故(A)填海造陸不可能為答案。而近三百年 來臺灣亦未發生過明顯的地質事件,故(B)板塊擠壓亦不可能為答案。而近三百年來 海平面變化以上升為主,若為海平面上升則台江內海勢必擴大,故(D)海平面亦不曾 明顯變化,不可能為答案。

(16)

試題編號:35 參考答案:A

測驗範圍:B.地理系統 b.地形系統 地 Bb-V-4 問題探究:地形與人類生活。

測驗目標:G4 連結地理系統、地理視野與地理技能,分析地表現象的內涵。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評量學生能否了解海岸地形變遷。

2. 從圖文擷取資訊「台江內海北線尾一帶成為陸地」,推論當台江內海陸化後,原沙洲 變成陸地上的沙丘,而沙丘常用地名為崙,故可知(A)崙為最佳選項。

3. 嶺多具有「山」或「山脊」之意,多因當地特殊山丘地形景觀而命名。埤常指為灌溉 池塘,但在海邊以塭的利用為多,而崎通常指涉山坡,都不為海邊常見地名,故(B) 嶺、(C)埤、(D)崎均不為最佳選項。

試題編號:36 參考答案:A

測驗範圍:B.社會生活的組織及制度 c.規範、秩序與控制 公 Bc-V-1 社會規範如何維護社會秩序 與形成社會控制?在什麼情形下,規範會受到質疑而改變?

測驗目標:C6 反思並評論相關公民知識。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學生能否理解社會規範如何透過討論與反思,而可能逐漸改變。

2. 題文提到社會對月經的汙名,會影響女性對自己身體產生負面感受,進而對自我發展 產生不利影響。透過引導高中學生討論與反思,有助於改變社會對月經的汙名,其他 選項則與對抗月經汙名較無關,因此選項(A)正確。

試題編號:37

參考答案:理由:衛生棉是女性的民生必需品,應該與其他民生必需品相同對待而免稅。

法律原則:平等原則。

測驗範圍:B.社會生活的組織及制度 g.憲法與人權保障 公 Bg-V-1 憲法與基本權利的保障,有 什麼關聯?基本權利的限制,有何範圍?國家如何促進基本權利的實現?

測驗目標:C7 整合公民知識,論述自己的主張,並能提出合理的論證。

試題解析: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依據題文資訊,推論支持主張之合理理由,並理解平等原則的意 涵。

評分標準1:等級 2 (完全給分)

(一)理由同時論及以下兩個面向:

A.衛生棉是女性的民生必需品。

B.衛生棉應該與其他民生必需品相同對待。

(二)法律原則寫出平等原則。

1 正式考試公告的評分標準,皆須經過「閱卷評分標準訂定會議」及「試閱會議」等程序之議定。

(17)

等級 1 (部分給分)

1-1.論及 A、B 兩個面向且理由清楚,但法律原則欄位未填答或錯誤。

1-2.未同時論及 A、B 兩個面向,但寫出平等原則。

1-3.僅論及 A 或 B 一個面向,且法律原則欄位未填答或錯誤。

1-4.理由論述不清楚,寫出平等原則。

等級 0 (不 給 分)

0-1.理由論述不清楚,原則也錯誤。

0-2.寫出錯誤的理由或未說明理由(無論原則是否正確)。

0-3.未作答。

試題編號:38 參考答案:D

測驗範圍:N.世界變遷與現代性 a.冷戰期間的世界局勢 歷 Na-V-1 冷戰期間的政治局勢。

測驗目標:H7 分析並比較歷史資料的形式、生成背景與其內容,檢視其作為證據的適切性。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是否掌握與分析歷史資料的內容,連結(出版的)時代背景,解讀 歷史資料所列舉之史實的適切性。選用的題材是美國與蘇聯兩方對於1962 年古巴飛 彈危機的不同立場與歷史解釋。

2. 選項(A)資料出版的時間雖與事件時間相近,卻不必然意味其論點較為正確,不能作 為論述正確與否的判斷依據。所有歷史解釋應在充分的證據基礎上,進行辨證、分析,

並不會因記載歷史事實,便認為其之論述正確,故選項(B)所述有誤。選項(C)資料一、

二都呈現蘇聯拆除飛彈的共同訊息,即使二者無共通之處,亦不能反證其均為假造。

綜上,選項(D)兩則資料論點雖為不同,但各自有其論述目的,方為正解。

試題編號:39 參考答案:冷戰。

測驗範圍:N.世界變遷與現代性 a.冷戰期間的世界局勢 歷 Na-V-1 冷戰期間的政治局勢。

測驗目標:H5 釐清並詮釋當代事件與過去歷史的關係。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掌握歷史資料,分析其所反映的特定歷史事件,並引用歷史知 識,說明資料的生成背景。選用的題材是美、蘇冷戰期間,對於1962 年古巴飛彈危 機的相關記述。

2. 題文所述事件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對立,所形成之「冷戰」

局勢,延續至 1991 年蘇聯解體。其中,1959 年古巴政變後,左傾的卡斯楚(Fidel Castro,1926-2016)反美親蘇,於 1961 年與美斷交。之後,美國派兵登陸豬玀灣,

反被卡斯楚擊潰;蘇聯則在古巴首都哈瓦那等地建立飛彈基地。美國進逼以海軍封鎖 古巴,並向聯合國安理會呼籲,要求蘇聯撤走飛彈。最後蘇聯要求美國不得攻擊古巴

(18)

後,才同意拆除飛彈,解除危機。

評分標準:等級 2 (完全給分):本題需填答專有名詞之標準答案:冷戰,才完全給分。

等級 1 (部分給分):能掌握基本概念,但無法準確描述歷史事件與填答名詞。

如:美(國)、蘇(聯)對抗,美(國)、古(巴)關係惡化等。

等級 0 (不 給 分):填答非上述內容或未作答。

40-43 為題組

測驗目標:S4 使用社會領域的知能,根據主題進行資料整理與評估。

試題編號:40 參考答案:C

測驗範圍:D.現代國家的形塑 a.臺、澎、金、馬如何成為一體? 歷 Da-V-3 教育、語言與基礎建 設。

測驗目標:H7 分析並比較歷史資料的形式、生成背景與其內容,檢視其作為證據的適切性。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學生根據題文,分析歷史資料的生成背景。

2. 選項(A)1980 年代臺灣總督府實施「國語傳習所」,以培養統治初期的通譯人才為目 的,鼓勵臺人學習日語。此時期並未禁止使用其他語言,未符合題文「獨尊一語的『國 語運動』」的背景。選項(B)「開放印刷羅馬字版臺語聖經」,係鼓勵使用「國語」以外 的語言,不符題文所述脈絡。選項(D)「教育部明令將母語安排於中小學教學課程」, 屬鼓勵使用「國語」以外的語言政策,亦不合題意。選項(C)「辦公室與公共場所應 一律使用國語的規定」,符合題文之「獨尊一語的『國語運動』」、「區分不同語言位階 的國家政策」,故為正解。

試題編號:41 參考答案:D

測驗範圍:A.公民身分認同及社群 c.國家與認同 公 Ac-V-3 為什麼多元身分認同的建構、肯認 與保障,和國家政策關係密切?

測驗目標:C3 運用公民知識解釋相關社會現象。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理解題文後,識別出與題文敘述情境相類似者的能力。

2. 題文說明未使用國語的群體其文化特質不受國家政策支持,與選項(D)情境中,政府 出版教科書排除同性情侶圖照,顯示同性戀愛文化特質不受國家支持相似。選項(A) 與選項(B)的政府可看出缺乏相關作為以遏止新移民、原住民族文化不利處境,但與 主動不支持特定文化特質的表態,無明顯關連。選項(C)則為政府主動支持優勢語言

(文化)的情境,故錯誤。

(19)

試題編號:42

參考答案:日治時期例證:蔡先生必須完成公學校和師範學校的「國語」教育,才能擔任教職。

戰後時期例證:蔡先生必須取得「國語文」結業證書,始得確保教職。

測驗範圍:D.現代國家的形塑 a.臺、澎、金、馬如何成為一體? 歷 Da-V-3 教育、語言與基礎建 設。

測驗目標:H9 應用歷史資料審視歷史事件或公共議題,提出歷史性的反思或評論。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學生應用歷史資料,檢視證據的合理性。

2. 本題設問為:提出「國語」與社會及經濟利益實際連結的例證。所謂社會及經濟利益,

係指個案蔡先生為擔任教職,需在不同政權推行之「國語運動」中取得相應資格,才 能維持其社會地位與實質的經濟收入。

3. 根據題文,蔡先生終其一生經歷過兩次不同的「國語運動」。日治時期,他先後於公 學校、師範學校就讀,畢業後從事教職,能使用「國語」與漢文。戰後,國民政府發 動另一波「國語運動」,蔡先生為確保教學工作,在補習班取得中、高級「國語文」

結業證書。故就此個案而言,日治時需在公學校、師範學校學國語,才能擔任教職;

戰後,則需取得國語文結業證書,方能確保教職。

評分標準:日治時期欄

等級 2 (完全給分)

同時寫出以下兩個條件:

A.要在學校(公學校或師範學校)學國語。

B.才能擔任教職。

等級 1 (部分給分)

僅寫出B,但沒有寫出 A,或 A 敘述不夠清楚。

等級 0 (不 給 分)

僅寫出A、答非所問或未作答。

戰後時期欄

等級 2 (完全給分)

同時寫出以下兩個條件:

A.要有國語文結業證書。

B.才能確保教職(教師)。

等級 1 (部分給分)

僅寫出B,但沒有寫出 A,或 A 敘述不夠清楚。

等級 0 (不 給 分)

僅寫出A、答非所問或未作答。

(20)

試題編號:43

參考答案:證據一:客家族群鮮少在家庭使用母語,使得語言難以有效傳承。

證據二:閩南語在公共場所仍受到潛在排擠,不受主流文化肯認。

測驗範圍:D.民主社會的理想及現實 c.多元文化 公 Dc-V-2 我國目前有什麼具體政策,促進不 同文化之間的平等?

測驗目標:C5 界定當代社會生活的相關問題。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是否能依據題文與圖表,判讀識別並擷取可支持立論的題文敘述。

2. 根據題文,我國雖採取具體的母語復振政策,但許多族群的語言存續仍面臨危機。儘 管客家族群約占全國 19%人口,自圖 6 可觀察出在家裡會說客語的人口在不同年齡 層都很低(1%~5.2%以下),而閩南語雖相對較常在家庭中使用,但在題文中卻也有

「在公共場所也仍受到潛在排擠,不受主流文化肯認」的描述。

評分標準:等級 2 (完全給分)

同時寫出以下AB 兩項理由,且敘述清楚者。

A.客家族群鮮少在家庭使用母語,使得語言難以有效傳承。

B.閩南語在公共場所仍受到潛在排擠,不受主流文化肯認。

等級 1 (部分給分)

1-1.同時寫出上述 AB 兩項理由,但敘述不完整或不清楚。

A.僅寫出「在家庭鮮少使用母語」或僅寫出「母語難以有效傳承」。

B.僅寫出「不受主流文化肯認」或僅寫出「在公共場所仍受到潛在排擠」。

1-2.僅寫出上述 A 或 B 任一項理由,但敘述清楚者。

1-3.僅寫出上述 A 或 B 任一項理由,且敘述不完整或不清楚。

等級 0 (不 給 分)

0-1.未寫出 A 或 B 任一項理由。

0-2.未作答。

44-46 為題組

測驗目標:S5 從社會領域的觀點,針對問題進行探究並提出可能策略。

試題編號:44 參考答案:B

測驗範圍:B.社會生活的組織及制度 m.誘因 公 Bm-V-2 政府政策如何影響誘因,進而改變人民 行為?

測驗目標:C3 運用公民知識解釋相關社會現象。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是否能依據題文分析其勞動情境,並判斷出最有效改善的政策。

2. 觀察題文敘述之工人家庭處境,可推知其困境主要為所得(工資)過低問題。選項(A)

(21)

工廠環境安全並非文中主要的問題。選項(B)訂定最低工資應有助於改善工廠工人族 群經濟層面的勞動條件。選項(C)(D)題文中並無針對工人工時、締約情況之描述,故 無足夠條件判斷。

試題編號:45 參考答案:C

測驗範圍:B.地理系統 c.人口與環境負載力 地 Bc-V-1 人口成長與人口轉型。

B.地理系統 e.都市與城鄉關係 地 Be-V-1 都市成長與都市化。

測驗目標:G2 釐清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原則與理論的內涵。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評量考生是否了解人口移動的推力與拉力概念。

2. 題幹中提到「在鄉間的生活難以為繼,乃搬到城市尋求工廠的工作機會。」意指鄉村 的推力大,故選項(C)推拉理論為最佳答案。

試題編號:46

參考答案:乙,判斷依據擇一:(1)由題文中得知鄉間搬至都市,再移至鄰近工廠的貧民區。(2)因 同心圓理論得知貧民區介於工廠帶與勞工住宅帶之間的過渡帶。(3)此類型工人收入不 高、生活貧困,僅能住在環境較差、房租(地價)較低的乙區。

測驗範圍:B.地理系統 e.都市與城鄉關係 地 Be-V-3 都市內部空間結構。

測驗目標:G1 分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原則與理論的意義。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評量考生是否了解都市空間結構,及不同土地利用間的互斥性。

2. 工業區附近居住環境較差,通常為低級住宅區,工人家庭收入低,故鄰近工業區的乙 區為優先選擇。在同心圓理論中,甲為中心商業區,另外高級住宅區與低級住宅區具 互斥性,故丙區不可能為低級住宅區,丁區為通勤帶,亦非工人家庭選擇的居住地點。

評分標準:等級 2 (完全給分)

勾選乙,理由擇一:

(1)由題文中得知鄉間搬至都市,再移至鄰近工廠的貧民區。

(2)因同心圓理論得知貧民區介於工廠帶與勞工住宅帶之間的過渡帶。

(3)此類型工人收入不高、生活貧困,僅能住在環境較差、房租(地價)較低的乙區。

等級 1 (部分給分)

僅勾選乙但無法完整正確說明上述理由之一。

等級 0 (不 給 分)

勾選甲丙丁任一機能區或未作答。

(22)

47-51 為題組

測驗目標:S4 使用社會領域的知能,根據主題進行資料整理與評估。

試題編號:47 參考答案:D

測驗範圍:B.地理系統 f.產業活動 地 Bf-V-4 問題探究:產業發展與變遷。

C.地理視野 a.臺灣與世界 地 Ca-V-4 問題探究:臺灣經濟發展與世界的關聯。

測驗目標:G2 釐清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原則與理論的內涵。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評量考生是否能擷取報紙內資訊,綜合判斷 1970 年代臺灣經濟發展與世界 的關聯。

2. 根據題幹「尤其像電子工業,…,而生產過程都是些精細的作業,需要大量的手指動 作靈活、工作態度認真的年輕女工,美日等國發展了電子工業的技術,卻找不到工資 低廉而又合適的大量年輕女工。只有到臺灣來設廠。」可知當時臺灣電子工業具有大 量勞工的優良區位條件,吸引大量外資來臺投資,符合「區位擴散──依據各地的區 位優勢,逐漸將該公司的產業供應鍊分配於最具區位優勢的地區。」

試題編號:48 參考答案:D

測驗範圍:C.社會的運作、治理及參與實踐 b.公共意見 公 Cb-Ⅴ-2 公共意見形成過程中,可能 存在哪些媒體近用與媒體再現(可包括族群、性別、性傾向或身心障礙等群體之再現)

的不平等?

測驗目標:C3 運用公民知識解釋相關社會現象。

C5 界定當代社會生活的相關問題。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是否能運用對於媒體再現的理解,判斷出針對題文情境最適切的 解釋。

2. 媒體產製時可能在無意或有意間帶入某種意識形態或價值評判,再呈現給閱聽人,未 必完整或客觀。從此角度觀察:選項(A)題文提供之統計資料並未呈現勞動階級的相 關資訊,故無從判斷。選項(B)並非根據題文小安發現的勞工意象所做解釋。選項(C) 題文所述之廣告訊息無法得知包含社會變遷趨勢。選項(D)資料三顯示女性於經濟起 飛年代並未自勞動市場缺席,但廣告中的人物形象卻清一色為男性,顯然忽視女性對 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反映潛藏性別刻板印象,故選(D)。

試題編號:49 參考答案:B

測驗範圍:D.民主社會的理想及現實 d.全球關連 公 Dd-V-1 全球化會對國家治理帶來哪些挑戰?

我國面臨的議題有哪些?

(23)

測驗目標:C5 界定當代社會生活的相關問題。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透過題文所提供的各項資料,發現並分析詮釋全球化會對國 家治理帶來的挑戰,及我國面臨的議題。

2. 題文中與「跨國公司投資」、「全球化」有關的訊息為資料四,記錄外資工廠 1970 年 代發生的職安事件。由此可知,此處主要呈現的治理挑戰為吸引外資以提升經濟的同 時,勞工的安全和健康是否受到足夠的注意和保障,故選項(B)正確。

試題編號:50

參考答案:勾選「資料二」:因為產業薪資提升,會吸引其他產業的勞動者流入(或增加其他產業 勞工流入的誘因),造成產業就業結構的轉變。

測驗範圍:B.社會生活的組織及制度 m.誘因 公 Bm-V-1 價格高低對誘因的影響。

測驗目標:C3 運用公民知識解釋相關社會現象。

試題解析: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是否能理解圖表訊息,並運用經濟知識推論資料間的關係。資料一顯 示臺灣在1960-1970 年代產業就業人口由第一級轉向第二級,資料二呈現的產業薪資提 升,會增加其他產業勞工流入的誘因,故較能解釋產業就業結構的轉變。資料三女性勞 動參與率的提升,則不易解釋就業人口從某一產業往另一產業移動的現象。

評分標準:等級 2 (完全給分)

勾選資料二,且說明清楚:(第二級產業的)薪資(價格)提升,會吸引其他產業的勞 動者流入(或增加其他產業勞工流入的誘因)。

等級 1 (部分給分)

1-1.勾選資料二,但說明不完整或不清楚。

1-2.未勾選,但說明完整清楚。

1-3.未勾選,且說明不完整或不清楚。

等級 0 (不 給 分)

0-1.勾選資料二,但說明錯誤。

0-2.勾選資料二,但未說明。

0-3.勾選資料三。

0-4.未作答。

(24)

試題編號:51 參考答案:

測驗範圍:A.地理技能 a.研究觀點與研究方法 地 Aa-V-4 資料整理、分析與展示。

測驗目標:G6 判讀各式地圖、航空照片圖、衛星影像及文獻、實驗、田野實察等資料,解析其與 解決問題有關的資料。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學生對於資料展示特性的瞭解,運用閱讀理解中分析推論的能力。

2. 題幹要求判斷 1990 年代末期的就業人口結構變化,針對題幹敘述「1990 年代第三級 產業就業人口比例顯著增加,第一、二級產業就業人口比例逐漸減少」,推論1990 年 後產業變化趨勢應朝向與三角圖中第一級產業比例減少的下方三區塊、第二級產業 減少之右下方區塊以及第三級產業比例增加的右下方三區塊的重疊區塊,故答案為 塡滿其中交集部分。

評分標準:等級 2 (完全給分)

能完全正確標示對應區塊。

等級 0 (不 給 分)

未作答或不符合上述。

52-56 為題組

測驗目標:S2 從跨學科的視野反思或評論社會相關議題。

試題編號:52 參考答案:D

測驗範圍:H.人群的移動與交流 a.近代以前的人群移動與交流 歷 Ha-V-1 從漢、晉到宋、元時期 東亞人群移動的特色與影響。

測驗目標:H6 分辨歷史資料、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多樣關係。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根據歷史資料與知識背景,分辨造成十三世紀歐亞大陸人群移動 與文化交流的可能原因。

2. 蒙元統治時期廢除過路稅,減少物品運輸成本,應有利於商人長距離的買賣交易與移 動,故選項(A)所述不符題意。選項(B)大元汗國發行紙幣,作為大規模交易結算之用,

(25)

此舉雖有助於經濟交易,卻未能影響大規模的人群移動。選項(C)所述內容與題文無 涉,姑且不論馬可波羅是否真有其人,或有無來過中國,在當時很難單憑一人之力,

引發大規模的人群移動或物品交流。蒙古幾次的西征過程中,屢將征服地工匠集中管 理,其中包含大批中亞工匠被遷至大都西北,為蒙古貴族製作織品。蒙古政府藉由政 治力大規模地遷徙人群,進而促使技術交流與物品交換,故本題以選項(D)最符題意。

試題編號:53 參考答案:B

測驗範圍:B.地理系統 d.聚落、流通路線與區域 地 Bd-V-2 運輸與交通。

測驗目標:S1 整合社會領域學科基礎知識與技能詮釋歷史、環境與社會問題。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評量考生是否能由題文中擷取資訊,分析開鑿運河的原因。

2. 根據題幹「除了海洋貿易,忽必烈也重視內陸水運,下令拓寬或新鑿南北運河。」推 知忽必烈拓寬及開鑿運河的最可能原因應是連結海洋與內陸的航運交通,故以(B)連 結國內與海外的貿易網路為最佳答案。

試題編號:54 參考答案:B

測驗範圍:H.人群的移動與交流 a.近代以前的人群移動與交流 歷 Ha-V-1 從漢、晉到宋、元時期 東亞人群移動的特色與影響。

測驗目標:H3 研讀或考察資料,提出合乎歷史脈絡的分析與詮釋。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研讀題文資料與地圖航線後,綜合推論十四世紀海上航運的可能 路線。

2. 根據題文敘述,沉沒在韓國新安外海的船上載有銅錢、胡椒與景德鎮瓷器,且部分有 標註日本貨主的名號,可知其為預計前往日本的商船。根據圖8 海運路線圖,可推知 十四世紀的國際海上貿易,範圍廣大,西可遠渡紅海、進入地中海至歐洲;往東也可 經印度洋、中國沿海至東北亞。本艘沉船即有來自中國的銅錢、瓷器,與南亞、東南 亞的胡椒等商品。

3. 本題解題關鍵為景德鎮瓷器,由於器物本身較重,且運輸過程中容易破損,依常理而 言,商船多會最後才裝載,再啟程返國。因此,離江西景德鎮最近的港口──慶元,

通常會是運載瓷器之商船的最後停靠地。其次,本艘沉船原係要前往北方的日本,從 最短航行路線的成本觀念判斷,慶元也較其他區域來得合理,故本題答案為(B)。

(26)

試題編號:55 參考答案:A

測驗範圍:B.地理系統 a.氣候系統 地 Ba-V-2 大氣環流與洋流。

測驗目標:S1 整合社會領域學科基礎知識與技能詮釋歷史、環境與社會問題。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評量考生是否瞭解亞洲季風風向變化。

2. 一月時吹東北季風,根據圖 8 已知「朋加剌」位於「臥亞」的東北方,故為該路線最 適合出發的月份。

試題編號:56

參考答案:蒙古中心:甲;不考慮同時並存的南宋與金,只著眼於蒙古建國。

中國中心:丁;不考慮元朝已建立且占領南宋首都,而以南宋終結作為元朝的起始年。

測驗範圍:A.如何認識過去? 歷 A-V-1 誰的歷史?誰留下的史料?誰寫的歷史?

測驗目標:H8 檢視特定歷史解釋所反映的觀點,判斷歷史解釋之所以不同的原因。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辨識不同的歷史解釋,並能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2. 根據提問,可知學者對蒙元的開始年有甲、乙、丙、丁四種看法,反映出蒙古中心論 與中國中心論的兩種不同研究觀點。甲、1206 年,指「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 蒙古國」,此敘述完全從蒙古自身歷史出發,無考慮同一時期並存的南宋或女真政權,

故可視為蒙古中心論最典型的代表。乙、1271 年,「忽必烈以『元』為國號,定都大 都」,係仿效中原王朝傳統,建立漢名的國號。若據此論證,可知其仍受中國中心思 想的影響。丙、1276 年,「忽必烈攻占南宋首都臨安」,以中原都城覆滅與否作為朝 代更迭的指標,亦是偏向中國中心論。丁、1279 年,「陸秀夫背負兒皇帝,跳海而亡,

南宋正式滅亡」,僅以南宋終結視為元朝之始,而不考慮元朝早已建立之現實。故可 知丁相對於乙、丙的主張,其中國中心論的思想更加強烈,最能作為此派代表。

評分標準:蒙古中心欄

等級 2 (完全給分)

正確選出「甲」,且具體寫出該年代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成立蒙古國。

等級 1 (部分給分)

1-1.正確選出「甲」,但理由寫「將元視為蒙古帝國的組成之一」。

1-2.正確選出「甲」,但理由未作答。

1-3.選項未作答,但具體寫出 1206 年為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成立蒙古國。

等級 0 (不 給 分)

0-1.選出錯誤選項。

0-2.選出正確選項,但理由錯誤。

0-3.未作答。

(27)

中國中心欄

等級 2 (完全給分)

正確選出「丁」,且具體寫出以南宋滅亡(最後一位皇帝死亡),作為元朝的起始年。

等級 1 (部分給分)

1-1.正確選出「丁」,但理由寫「視其為中國歷代王朝之一」。

1-2.正確選出「丁」,但理由未作答。

1-3.選項未作答,但具體寫出以南宋滅亡(最後一位皇帝死亡),作為元朝的起始年。

等級 0 (不 給 分)

0-1.選出錯誤選項。

0-2.選出正確選項,但理由錯誤。

0-3.未作答。

57-61 為題組

測驗目標:S3 從社會領域的觀點,分析議題的形成背景與內涵。

試題編號:57

參考答案:甲→丙→乙→丁

測驗範圍:M.文化的交會與多元世界的發展 b.西方與世界 歷 Mb-V-2 歐洲與非、美兩洲的交流。

測驗目標:H3 研讀或考察資料,提出合乎歷史脈絡的分析與詮釋。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根據資料與圖表,統整建立合乎歷史脈絡的現象觀察。

2. 根據題文敘述與圖 9 表格中的咖啡館出現時間,可以推知咖啡飲用風氣的擴散順序 為:十六世紀中葉以前的亞非,如麥加、開羅、君士坦丁堡→十七世紀中期的歐洲沿 海,如倫敦、阿姆斯特丹、馬賽→十七世紀後期的歐洲內陸,如維也納、巴黎→十七 世紀晚期北美洲的波士頓。故答案為亞非(甲)→歐洲沿海(丙)→歐洲內陸(乙)

→北美洲(丁)。

試題編號:58 參考答案:C

測驗範圍:M.文化的交會與多元世界的發展 b.西方與世界 歷 Mb-V-2 歐洲與非、美兩洲的交流。

測驗目標:H3 研讀或考察資料,提出合乎歷史脈絡的分析與詮釋。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研讀資料以推論十七世紀咖啡在歐美迅速擴散的可能原因。

2. 根據題文與圖表資訊,可知在十七世紀前咖啡擴散的速度較慢,僅流行於少數社群。

選項(A)、(B)的發展時間都早於十七世紀,屬於擴散緩慢的發展初期。結合提問與圖 表訊息,可知十七世紀中葉之後,咖啡風行於歐美,原因正與當時海上貿易興盛,帶 動文化與物品流動有關。故選項(C)為正解。選項(D)則是海洋貿易興盛之後,歐洲各

(28)

國為尋找適合栽種咖啡等經濟作物的地方,才紛紛建立殖民地,相對而言,是更為後 期的發展。

試題編號:59 參考答案:D

測驗範圍:B.地理系統 a.氣候系統 地 Ba-V-3 氣候類型。

B.地理系統 a.氣候系統 地 Ba-V-5 問題探究:氣候、水資源與人類生活。

測驗目標:G5 連結地理系統、地理視野與地理技能,解析地表現象的特性。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評量考生是否能由咖啡生產地的位置,推理其種植的氣候條件,並能閱讀氣 溫與降雨日數統計圖,研判最佳答案。

2. 從圖 9 看出蘇利南與赤道的相對位置,研判咖啡生長的緯度較低,接近熱帶莽原氣候 的緯度,故選項(D)全年溫度落在 25℃-30℃之間且乾濕季分明,較符合熱帶莽原氣候 特徵;選項(A)年溫差大,全年溫度落在-5℃-25℃之間,應該位於溫帶氣候;選項(B) 具有夏乾冬雨的特徵,應該為溫帶地中海型氣候;選項(C)雖然全年高溫,但乾季不 明顯,為熱帶雨林氣候。

試題編號:60 參考答案:D

測驗範圍:B.社會生活的組織及制度 n.交易與專業分工 公 Bn-V-2 決定一國進出口某項商品的 主要因素。

測驗目標:C2 釐清公民知識的核心概念。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運用對於比較利益的理解,閱讀題文後進行判斷。

2. 選項(A):根據題文,十六世紀咖啡才傳入歐洲,之後荷蘭將咖啡種植引入爪哇,故 十五世紀的爪哇島應尚未生產咖啡。選項(B)(C):題文中沒有義大利半島或荷蘭作為 咖啡產地的描述。選項(D):根據題文蘇利南於「十八世紀中葉的出口逐漸超越爪哇,

成為荷蘭主要的咖啡來源」,故可推測十八世紀的蘇利南逐漸具有生產咖啡的比較利 益。

試題編號:61 參考答案:C

測驗範圍:M.文化的交會與多元世界的發展 b.西方與世界 歷 Mb-V-2 歐洲與非、美兩洲的交流。

測驗目標:H4 運用歷史資料與相關知識,解釋歷史現象。

試題解析:1. 本題旨在測驗考生能否運用歷史資料與相關知識,分析歷史事件可能造成的影響。

2. 根據題目敘述,十九世紀歐洲大陸掀起拿破崙旋風,英國抗之以海軍封鎖,間接波及 歐洲的咖啡供應。咖啡最初是從非洲傳至阿拉伯,再輾轉進口至歐陸。隨著海洋貿易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美國高中數學測驗 AMC 12 由 1950 年舉辦至今 (2009) 已有 60 年歷史, 為近幾年備 受 重視的世界性大型數學測驗。

5.觀察教師教學表現: 如教學的清晰性與多樣性、教學步

8.設立全國技能檢定專戶,代收報名資格審查費(每人新臺幣 150 元) 、學科測試 費(每人新臺幣 120 元) 、術科測試費(參照各職類級別術科測試費用)及報名

第二十四條 學、術科測 試辦理單位應遴聘具有 下列資格之一者,擔任 學科測試及術科測試採 筆試非測驗題方式之監 場人員:. 一、

八、 應檢人參加技術士技能檢定學科或術科採筆試非測驗題職類,測試使用計算器,除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委員會於 108 年 11 月 1 日公告「考試科目及測驗範 圍調整說明—111 學年度起適用」,本案業經教育部 108 年 10 月 29

本「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大學組生物考科考試說明」(99 課綱微調)的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