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可殺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可殺"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菩薩戒六重戒

不殺生戒

破戒者無法成就佛道

菩薩戒中六重戒的戒文,皆有一段共同的戒文:

一、是人即失優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 戒優婆塞(夷)、臭優婆塞(夷)、旃陀羅優婆塞(夷)、垢優婆塞(夷)、 結優婆塞(夷)。是名初重。

二、是人即失優婆塞、優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 名破戒優婆塞、優婆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優婆夷。是名二 重。

三、是人即失優婆塞、優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 名破戒優婆塞、優婆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優婆夷。是名三 重。

四、是人即失優婆塞、優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 名破戒優婆塞、優婆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優婆夷。是名四 重。

五、是人即失優婆塞、優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 名破戒優婆塞、優婆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優婆夷。是名五 重。

(2)

六、是人即失優婆塞、優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 名破戒優婆塞、優婆夷,臭、旃陀羅、垢、結優婆塞、優婆夷。是名六 重。

這段文是在說明若優婆塞(夷)犯了六種重戒—殺生、偷盜、大妄語、邪 淫、說四眾過、酤酒的過失,此人將失去優婆塞(夷)戒,將不能得到世間四加 行(煖、頂、忍、世第一法)中最低階的修行境界—煖法,更遑論要證入須陀洹

(初果),乃至斯陀洹(二果)、阿那含(三果)了。所以,他(她)就會被稱為是 破戒(與戒法相違)、臭(臭穢)、旃陀羅(屠夫)、垢(煩惱垢)、結(結縛)優婆 塞、優婆夷。

在修學中的菩薩有初善、中善、後善,我們目前都未獲得成就,而誰才 是已成就者?只有佛陀、登地菩薩、三賢位菩薩,我們應儘量努力精進地邁向 佛道。在這佛道上,有菩薩可以做我們的楷範,我們要發願向觀世音菩薩、大 勢至菩薩、地藏菩薩、常不輕菩薩等學習,還有無量無邊的菩薩都是我們的老 師,他們都如是行過。

我們也可看到身邊的為大眾服務的菩薩,例如那些頂著驕陽,在烈日下舖 路、造橋的菩薩們,他們不邀功,也不說他人過,照顧著身旁的職員、同伴與 路人的安全,他們是菩薩道的踐行者,用技術創造更多的便捷,不只是解決眼 前的交通問題,甚至擴及未來的行路安全。世間能生生不息、厚土養生,不就 是這樣走過來的嗎?

所以,修學菩薩道不是一蹴可幾的,佛道非常長遠,我們有佛陀、菩薩、

祖師大德的指引,有經、律、論三藏可修學,有楷範可見證,這是最大的福 報。我以為如是,願相互共勉!

(3)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可殺

善男子!優婆塞(夷)戒,雖為身命,乃至蟻子,悉不應殺。若受戒 已,若口教授,若身自殺,是人即失優婆塞(夷)戒。是人尚不能得煖 法,況須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優婆塞(夷)、臭優婆塞(夷)、旃 陀羅優婆塞(夷)、垢優婆塞(夷)、結優婆塞(夷)。是名初重。

第一條重戒是「不殺生戒」。為什麼不殺生呢?「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都可以修習佛法而成佛,我們這個身心即是修學佛法的法器,不可以輕易毀 掉,若是以各種手段使之毀壞,即是犯了重罪。

《大智度論》中說:「若人捨身,勝過閻浮提滿中珍寶。」這就是說假使 滿閻浮提所有的無價珍寶,其價值都無法勝於人的壽命,可見壽命的珍貴。人 身是無價的珍寶,它既是修法的法器,又是成佛的法器,千萬不可輕易毀掉,

我們要立基於此角度來看待眾生。所以,菩薩戒第一條就是「不殺生戒」。

「不殺生戒」開宗明義就告誡持戒者,即使為了自身的壽命,雖小如螞 蟻,我們也不得殺害。如果從眾生相互的依存關係來說,每一條生命都應該給 予尊重。

至於「殺」是指斷絕生命,其方法有「口教授」與「身自殺」兩種:

一、「口教授」:「教」意指「言說」,「授」意指「示意」。所以,「口 教授」是指自己雖不親手殺害,卻以言說的方式來示意、唆使他人去 殺害,如此即犯殺生罪。

二、「身自殺」:自身去行殺,自己不但生起殺害眾生的動機,而且親自 動手去斷絕眾生的命根,如此即犯殺生罪。所以,《大智度論》中便 說:「若實是眾生,知是眾生,發心欲殺而奪其命,……是名殺生 罪。」

(4)

不殺生戒的制戒因緣

為什麼不能殺生呢?就是要很珍惜自己可以修學的身命這個法器,不可輕 易地毀損它。佛陀制定這條戒的緣起,是由比丘開始的。當時有個比丘修不淨 觀,他深覺自己這個四大集合的身體是不淨的,而希望捨掉生命。於是就跟另 外一個比丘說:「你幫我殺了我自己,我就把衣缽、器具都送給你。」

結果那個比丘經不起他的請求,就殺了他。後來相繼有人效法,佛陀聽聞 此事,就說:「要修不淨觀,是更要珍惜生命,不可毀掉這個身體。如果毀掉 身體,修法的法器不就毀壞了嗎?」就因為此事的緣故,佛陀於是制定了「不 殺生戒」。

生命應該被尊重

大家要注意佛法的修學重點在哪裡?身體是苦、空、無常的,佛陀常告誡 我們要以正確的知見來觀修這些,不可因為厭惡而捨棄身體,以至於輕易地毀 掉自己或別人的身命,這樣修學佛法的方式都是不正確的。

我們常說要發慈悲心,慈心是「予樂」,悲心能「拔苦」,尤其菩薩戒,

更要重視的是「悲」。上文所說是因修法而厭棄身體,但也有因彼此怨親而感 到痛苦。人生有很多怨懟、冤仇、不如意,行菩薩道的人就要學習同理心,要 比對方更多一點耐心,持戒就從耐煩、看清事實開始,不可因為一時難忍的憤 恨、瞋怒而傷人、殺人,這是更不允許的。

在聲聞戒裡,對於殺生有分出「輕罪」與「重罪」。所謂的「重罪」,就 是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與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即是指破轉法輪 僧或殺阿闍梨。這個是聲聞戒的五逆罪,比一般殺人的罪更重。

那菩薩戒呢?我們不僅要珍惜有恩於我的父母、聖人的生命,更要珍惜 每個人的生命,每一生類的生命,乃至一隻螞蟻或蒼蠅,我們都要珍惜牠們。

眾生還是有恩於我們,例如早期製造牛痘,還是要靠牛隻身上培養的細菌,才

(5)

能製造出治病的疫苗。人類的很多發明,都以動物做實驗,動物的貢獻實在不 少。所以,眾生都還是相互依存的。而我們在修行時,就要看到這個相互依存 的關係,進而生起利他的悲心。

「悲」能拔苦,換句話說,彼類如人一般,也是有生、老、病、死等物 理、生理、心理之苦的限制,要相互依存的生態,不可能不適切地照顧牠們的 生、老、病、死。

略說淨水戒

菩薩戒的輕戒裡有一條與殺戒有關,就是第十八條「作田不求淨水陸種處 戒」:

若優婆塞(夷)受持戒已,若為身命須田作者,不求淨水及陸種處,是 優婆塞(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田作」就是耕種田地,耕種田地是為植物提供助緣—地、水、火、

風、空、時,「地」是土壤;「水」是濕度;「時」是時日,是適合種植的 季節;「空」是空間,也是植物間成長所需的距離;「火」是陽光、溫度;

「風」是地、水、火的調節、變化,也是傳播花粉的媒介。

現在菩薩戒提出澆灌的水與種植的處所,認為要引進來灌溉的水最好是用 淨水。什麼是「淨水」呢?我個人認為符合這種植物需要的、適合的溫度就是 淨水,這是有因緣觀、科技觀的。菩薩種植時,若不從這條戒律來思惟作法,

這位菩薩就違犯失意罪,沒有增上的,是向下的,是不淨的、有過失的、遺憾 的行為。

最近看到台灣生產的米,有的受到污染變成鎘米、汞米,有人或說是因 為農藥、肥料含礦物質使用過失,也有人說是因為耕作時的用水是從田間溝渠

(6)

引進來的工業用的廢水,那些含有汞、鎘礦物質與化學廢棄物的水被農作物吸 收,然後被人吃進肚子。又例如工業用水、生活廢棄物直接排入水溝,進入大 海或埋入土地中,造成海生動物、魚、蝦等飛禽走獸都遭殃,化學毒素與塑膠 製品的殘留,都將間接地進入人體,這真是製造共業啊!更何況有人竟以甲醇 工業酒精泡中藥做成藥酒在販賣,或將中藥材種在有毒的土壤中,再讓人食用 此中藥來治病,雖得重利,但害人傷殘,罪真不淺!

修學菩薩道其實還要配合知識、知能的長養。《瑜伽師地論》中說:「菩 薩求法,當於何求?當於五明處求。」菩薩求法應先學習五明,「五明」即是 指內明、因明、工巧明、醫方明、聲明。我們在初學菩薩行時,可能還處在一 個無知的狀態,難免會有過失。例如過去科技尚未發展到如今的這個地步,很 多情況都不是淺薄的知識就可判斷,現在藉由科技的查驗,知道食用鎘米、汞 米的後果,就應該懺悔,不應再做。如果知道後,仍然為了獲取厚利而繼續種 植或販賣鎘米、汞米,如此不但危害他人的身體健康,自己也有違背良心與悲 心,這就遠離菩薩道了。

犯輕戒得失意罪

菩薩戒廿八輕戒的戒文中,每一條戒的最後皆有一段共同的戒文:

是優婆塞、優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墮落;不淨、有作。

這是標示戒罪的犯相,「失意罪」是在說明例如孝順父母、師長是優婆 塞修無上菩提道的路徑,若非如此,則違反了學法求道的正意念—有違反或 有失意念方向了。當然這是遺憾的過失,要說「孝順父母、師長」是世間倫理 法則, 也是世間秩序的善業,若不如此,當然也是世法上、人道上的「失意 罪」。

(7)

這「失意罪」在《梵網經菩薩戒本》裡歸為「輕垢罪」,「輕」是相對於前 所說的「重戒」、「重罪」而言;「垢」是指污染、有憾、可待洗淨的。對菩薩 戒來說,就是可懺悔而改過自新的戒。

「不起」是向下的,應改過自新。「不起」與「墮落」應都是指修行的力 道向下墮落,乃至落入畜生、餓鬼、地獄的下三道。

「不淨」是指「不清淨」,常持菩薩戒,能讓人生起善念,身心獲得清 淨,而趨向於光明。所以,若有瑕疵應速懺悔,才不會受到染污。

「有作」是印度的概念,善法、惡法都有分「有作」、「無作」兩種業行。

依照印度的語言習慣,受善戒的人受持善法,在未受戒前作善事不算本份事,

稱為「有作善」;受過戒後,作善是本份事,應稱為「無作善」。但受了善戒 就不應造作惡法,若造作惡法,就稱為「有作惡」。

因此,此處的「不淨、有作」的「有作」是指「有作惡」,即持善戒,却 在惡法上「有作惡」,因此是「不淨、有作」。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東北方極遠。不可計佛剎有佛。佛名阿輸那墮國陀。其剎名優彼洹。群那師利菩

。滿中須陀洹乃至辟支佛。譬如蔗林竹林荻林若麻田若稻田稠密不空。如是阿難。此

果者。得斯陀含果者。得阿那含果者。得阿羅漢果者。或有得辟支佛道者。或有入菩

從無地吐法出身寂寥無常平等。平等不二故言甚深。妙者要要妙之法。佛所說也) 令諸眾生識煩惱 性空無所有 (眾生迷故為有煩惱。覺已知無故言空無所有) 令投陀一心法苦樂一相

  沙彌十戒 (沙彌者梵語。此云息慈。息惡行慈故曰沙彌。息於十惡故受十戒耳。慈念眾生故有 不殺等也。此之十戒乃是眾戒之根本。先護持之)

現在大家要學習的是安住 先跟阿彌陀佛說 我這三天要用功持戒 念阿彌陀佛 釋悟因 簡樸生活與念佛|精進佛三開示︵一︶...

中,當日眾生的煩惱還是相同於今日眾生的煩惱;當日滅除煩惱的方 法還是相同於今日滅除煩惱的方法。佛陀所教導的正法是適用於每一 個人的。眾生眼中的「律儀」和佛陀眼中的「律儀」 ,是有深淺的不

2.樣本空間:一個隨機試驗的所有 所有 所有可能的 所有 可能的 可能的結果 可能的 結果 結果所成的集合,稱為樣本空間 結果 樣本空間 樣本空間,通常以 S 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