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有感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 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有感"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40

《     》學報 • 藝文│第二十八期

不忘佛陀初心─

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有感

張麗

峨眉山佛教協會研究員

星雲大師是當代著名的佛教高僧,自幼出家,弘法利生70 多 年。從大陸到台灣,從華人圈到全世界,大師終其一生努力推行人 間佛教,為佛教的復興、社會的和諧及世界的和平作出了卓越的貢 獻。大師為法忘軀、無私奉獻的行誼利益了無數人,其難忍能忍、

難行能行的精神感染了無數人。大師在弘法的過程中,筆耕不輟,

著述頗多。而今,大師以耄耋之年,總結了一生弘法利生的寶貴經 驗,即是他的大作―《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讀來發人深省。

筆者不揣淺陋,試以一言蔽之:不忘佛陀初心。

佛教是佛陀在人間的教化,它本來就是人間的。佛陀以一大事 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是什麼?就是眾生啊。佛陀自稱一生 只做過兩件事,那就是探討眾生的痛苦及其解脫之道。破除眾生的 執迷不悟,解決眾生的生死煩惱,這就是佛陀的初心。實際上,佛 陀修道弘法皆在人間,教化了多少人間弟子,佛法流傳人間幾千 年,成就了人間多少高僧大德,利益了人間多少苦惱人。是為佛陀 初心的明證一。

三界六道眾生芸芸,人道眾生有何不同?佛經中曾多次稱讚人 道的殊勝難得,說「人身難得,如優曇花」,如「盲龜值浮木孔」,

「一失人身,萬劫不復」。人在六凡四聖的「十法界」之中處於樞

(2)

141

紐地位,既可以轉生三善道,也可 能墮入三惡道,而且只有人才可以 向四聖轉化。人道之殊勝甚至有勝 於天道之處。因為純粹的享樂反而 會障道,人類富有聰明智慧,又 有痛苦煩惱作為促進修行的動力,

所以人道最有利於修行。正所謂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 身?」是為佛陀初心的明證二。

縱觀佛教史上的每一次傳播與發展,都是在延續這種初心。大 乘菩薩應化在人間,有求必應,上求下化的菩提心,六度四攝的菩 薩道,難道不是佛陀初心的再現?如果忘記了佛陀本懷,就會脫離 現實社會人生,要麼故步自封,漸失生機,要麼步入歧途。在印度,

密教和那爛陀寺發達的經院哲學,使佛教逐漸喪失了生命力。在中 國,佛教盛極而衰,到明清時八宗唯餘禪淨,禪宗五葉僅剩曹洞、

臨濟。有的宗派理論體系雖然龐大,但卻只是曇花一現。這與脫離 現實社會人生、漸離佛陀初心、趨於僵化,恐怕不無關係。

佛教史上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在打破這種桎梏,看似推陳出 新,實質上都是不斷地以不同的形式回歸佛陀本懷,返本歸元。佛 教的戒律和制度是在具體的歷史因緣條件下,因時制宜、因地制宜 而制定的;每當歷史文化條件發生了變化,在堅持佛陀初心的前提 下進行必要的改革,這似乎是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個規律。中國佛教 摒棄了印度佛教偏袒右肩、托缽乞食的傳統和出家人不事耕種的戒 條,創立了叢林清規和農禪制度,把禪修與生活日用融為一體。形 式雖然有所不同,但仍然不離佛陀本懷。有人藉此對中國佛教進行

佛說人身難得,猶如盲龜浮木。圖 為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浮雕壁畫。

(3)

《     》學報 • 藝文│第二十八期

142

批判,然而難道所有的佛法,我們都無疑地維護?凡是佛陀的指 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試想如果佛陀在世,他會同意嗎?佛 陀曾說「小小戒可捨」,又說:「依義不依語,依法不依人,依了 義不依不了義。」「依經解義,三世佛冤」。揪住細枝末節不放,

恐怕恰恰違背了佛陀的本意而不自知。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千百年來,由於眾生 根器各別,對佛法的理解各有側重,衍生出了不同的學說與派系,

形成了龐大的體系,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走得太遠。更有甚者,

各執一端,讚自貶他,紛爭不休。或者以偏概全,產生重大誤解,

使佛教給人們留下了消極避世的印象。例如長期以來對於苦、空、

無常、無我的誤解。「苦、空、無常、無我」本是佛陀為破除人們 對於宇宙人生各種現象的片面執著,而進行的破執糾偏,我們很多 人卻把它當作了宇宙的真相,只見苦,不見解脫的希望;只見萬法 皆空,卻不見其包含的無限可能;只見「好花不常開」,不見「化 作春泥更護花」。佛法是如實知見,不是否定一切,否則便如同從 瞎了左眼,變成瞎了右眼。

此外,還有認為佛教消極避世的誤解。佛陀一生行走於城邑聚 落,托缽化緣,隨方教化。我相信,歷代高僧隱居山林,也是在因 緣條件不成熟時的權宜之計,消極避世不是佛教的傳統,更非佛陀 本懷。佛教離不開人間社會的土壤,修行的成就離不開世間。蓮花 沒有淤泥,何處扎根?六祖惠能大師也曾說:「佛法在世間,不離 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所以學佛不一定要出家,家 也是道場;生活也是一種修行,人間也可以是淨土。這就是佛法世 出世間的圓融無礙,也是人間佛教一直以來極力宣導、努力付諸實 踐的理念。

(4)

143

所以當我們在為佛教的命運擔憂慨嘆時,在有人給佛教貼上消 極避世的標籤時,有沒有想過:會不會是我們因循守舊,抱持著既 定的條條框框,卻背離了佛陀的初心,誤解了佛法的真義?

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服務於社會人生,才是佛教生命的原 動力。人間佛教的提出,就是太虛大師在世亂時危、民生凋敝的時 代,在經懺佛教和山林佛教流行、背離了人間的情況下,從一個佛 子的角度提出的救國救民之方,同時也是救教良方。當今台灣人間 佛教的復興,是星雲大師等佛教高僧堅持佛陀初心的結果,更與他 們在弘法過程中把握了時代思潮與人心所向,關懷現實社會人生的 需要是密不可分的。佛教為社會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它本身也就蓬 勃發展起來,這才是佛教的生存與發展之道。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偉大之處在於,與時俱進,而又不忘佛陀 初心。與時俱進之處在於:他結合時代的需要,改革寺院管理制度,

廣泛採用報紙、電視、廣播、網路等現代媒體,運用現代語言弘 法,敢於糾正流弊與偏見。不忘佛陀初心之處在於:不論以哪種方 式弘法,都是繼承佛陀示教利喜的情懷,以人為本,普利大眾。佛 光山人間佛教也是在具體的歷史文化條件下產生的,時代在進步,

社會在發展,人類的生活方式在變化,可以預見,「星雲模式」

的人間佛教也將不會是一成不變。只是萬變不離其宗,不離佛陀本 懷。

二十一世紀是心理學的世紀,是人類意識覺醒的時代。我們有 理由相信,偉大的自覺覺他者―佛陀的初心永不過時。只要我們 人類還不能達到心想事成,只要我們還有理想、有願望、有生老病 死,佛教就有存在的價值。不忘佛陀初心,佛教將會走得更長遠,

人間也將變得更美好。

不忘佛陀初心―讀《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有感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星雲大師認為佛教未來要走上復興的路途,必須要積極走入人 間,回歸佛陀的本懷,熱心造福社會,培養與佛教有緣的人才,興 辦各級的大、中、小學,這才是佛教復興的要道。 22

[r]

Clark, Histo- ry, Theory, Text-Historians and the Linguistic Tur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133-135...

星雲大師指出:「人間佛教既要符合『佛說的』,還要順應『人 要的』。」 10 佛陀最初開示的苦、空、無常、無我等根本教義,卻

佛陀一生說法就是為關懷、溫暖人間而來,所以人間佛教的真 正意義就在於契理契機、事理圓融,才能深入人間。《華嚴經》裡

學院政治與法律學院任教。主持江 蘇省博士後課題《南朝佛學與文學》,和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案《南 北朝帝王與佛教》。研究專長為中國佛

福建莆田是改革開放後,佛教重新得到春風化雨的新生之際最 主要的結緣印經之所,到現在還記得西元 2000 年前後,但凡有免

究」、「早期大乘佛教」、「中國佛教倫 理」等主題。主要著作有《佛陀觀的演變 與發展》(英文版),《人間佛陀―歷史 佛陀觀》(中文版)。已經完成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