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日後方式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日後方式 "

Copied!
7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66

第四章 研究調查與結果分析

為瞭解數位化技術導入前與數位化技術導入後,東森新聞台新聞 從業人員工作內涵改變之情況,研究者將觀察及訪談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於民國 92 年 4 月間進行,針對數位化技術導入前,新聞從 業人員的工作流程及系統情況做訪談及觀察;第二階段於民國93 年 3 月間進行,分別針對不同職務的新聞從業人員,進行深度訪談及工作 流程之觀察。惟因第一階段研究調查,主要是配合東森新聞台內部研 究計畫所需,部份內容與第二階段研究調查重疊,因此本章將兩階段 之研究調查結果彙整併述。

研究者分析由觀察及訪談所得的資料後,在本章以「研究個案簡 介」「數位化技術對東森新聞從業人員工作流程的影響」「數位化技 術對東森新聞從業人員專業知能的影響」「東森新聞從業人員對數位 化技術之態度分析」、以及「新聞台導入數位化技術之流程」等節呈 現研究結果,最後以「綜合討論」對本研究做整合性的討論。

第一節 研究個案簡介

本研究以東森新聞台為研究個案,本節主要就東森電視台之現況 做一簡介,將分從「東森新聞台組織架構」及「東森新聞台之數位化 系統設備」二部份加以陳述。

一、東森新聞台組織架構

東森電視台成立於 1991 年,前身為友聯全線公司,1993 年更名 為力霸友聯公司,早期以錄影帶供應、第四台播送為主要業務範疇,

後在有線電視開放之際轉型為系統商並兼營頻道,1997 年 9 月底正式 更名「東森電視台」,並於2002 年 9 月購併「超視」電視台,合計經 營八個有線電視頻道,東森新聞台即為其中頻道之一。電視新聞是經 由團隊合作的產物,新聞台的組織架構也因其專業分工及職務差異,

(2)

67

而分有許多不同部門。東森新聞台之組織架構圖如下:

4- 1 東森新聞台組織架構圖

參考東森新聞內之組織架構相關介紹資料後,將各單位的工作職 掌整理如下表:

表 4- 1 東森新聞台各單位工作職掌表 單位名稱 工作職掌

數位新聞頻道處 負責數位新聞頻道的規劃與開發,運用大編輯 台的新聞內容製播數位新聞頻道。

數位資料中心 負責新聞帶資料的數位轉檔以及數位資料的建 檔、儲存管理、提供查詢檢索的服務,並協助 新聞從業人員的新聞資料借調。

製播中心 負責新聞的驗帶、新聞效果的製作、副控室新 聞的播出及管理、新聞的側錄、重大新聞或突 發新聞的製播、片庫的管理及SNG 的執行。

國際新聞中心 負責處理國際新聞,包括國際新聞的編譯、剪 輯、過音,並協助製作、播報、編輯國際性的 新聞節目,另外,也需協助國際媒體在台的採 訪及資訊傳輸、國外的新聞採訪聯繫。

國內新聞中心 負責國內新聞的採訪、查證、撰稿、過音、拍 攝及剪輯,另需規劃製作新聞的專題、協助重 大新聞或突發新聞的調度。

東森新聞台

(3)

68

編輯中心 負責當日各節新聞的下標、編排、修稿頭、文 稿整併、跑馬內容監製、發新聞提要、鏡面處 理、時段包裝、鏡面規劃及效果發製等等。

新聞主播組 負責新聞的播報工作,參與新聞編採會議,看 稿、改稿,主播新聞。

隨著組織及編製的擴充,新聞台的組織架構會不斷進行改組,以 符合所需,本研究依據新聞產製流程中,新聞從業人員不同的工作性 質,將研究對象區分為:記者、編譯、後製人員、製作人及編輯、導 播及副控室人員、主播與資料室管理人員七大群體,另外亦將數位化 計畫的負責人員也列入本研究之研究對象,與其組織架構圖相仿。

二、東森新聞台之數位化系統設備

配合數位剪輯、影像壓縮技術日新月異,以及網際網路的迅速發 展,新聞台導入數位化技術成為媒體發展的重要趨勢,東森新聞台為 順應此潮流也著手規劃新聞數位化專案,其所導入的數位化系統,可 概分為以下幾個單元:(周嶸輝,2003)

1. 輸入 數位壓縮編碼(Ingest)

2. 每日新聞中央儲存單元(Center Storage)

3. 非線性剪輸設備(NLE)

4. 副控播出設備(Play Out)

5. 數位媒體儲存系統(Archive)

6. 數位媒體管理系統(MAM)

整個數位化系統所要處理的部份,包括:將外電、SNG、微波、

光纖、記者拍攝帶轉為數位檔Ingest 系統;每日播出的新聞數位檔儲 存空間;記者剪輯新聞畫面所需的非線性設備;副控室處理新聞播出 及整合所有特效、片頭、圖卡、字卡的設備及系統;以及儲存所有媒 體資產的硬體設備及管理系統。將數位化系統之功能與對應的設備名 稱整理如下表:

(4)

69

表 4- 2 東森新聞台數位化系統之功能與所用設備對應表 功能 設備名稱

Ingest 原規劃是Avid Media Browse,現今暫採 Avid News Cutter

Center Storage Avid Unity for News

Edit 原規劃所有記者都可用Avid Media Browse 做低解析 度的剪輯,現今則直接用Avid News Cutter 做高解析 度剪輯,製播中心則採用Avid Media Composer 做效 果及框

Play out Avid AirSpace

Archive StorageTeK 9310 自動化磁帶館做為媒體備份系統

為 便 於 研 究 結 果 分 析 的 整 理 與 陳 述 , 以 下 分 別 簡 介 Media Browse 、 News Cutter 、 Media Composer 、 Unity 、 AirSpace 、 及 StorageTeK。(整理自 Avid、台員多媒體、互動國際數位、精業、仲 琦各網站之資料)

一、Avid Media Browse

Media Browse 是一個結合擷取、瀏覽、剪輯的系統。擷取部分可 以訂定排程由系統定時自動擷取,同時擷取高解析度與低解析度之影 音素材,記者可直接在自己座位上針對低解析度畫質做粗剪,無需浪 費大量時間,尋找素材相關媒體,並可直接配音,若為爭取時效,粗 剪完畢後,便可直接傳送至AirSpace 影音伺服器準備播出,其粗剪時 所產生之EDL Code 會自動與高解析度的影音素材對應,產生出同於 原先以低解析度所粗剪好的畫面檔,之後,記者可再以非線性剪輯設 備(News Cutter)進行更細緻之剪輯,再作第二次的傳輸準備播出。

東森新聞台的數位化計畫中,Media Browse 最主要是提供記者在自己 的座位上剪輯低解析度的新聞畫面,並方便所有同仁能在自己的電腦 瀏覽數位新聞檔,但目前Media Browse 仍未啟用。

(5)

70

二、Avid News Cutter

News Cutter 是一套專門為新聞製播而設計的非線性剪輯系統。針 對新聞的即時要求,自開始擷取影音十秒後,就可以進行剪輯的動 作,無須等到全部的畫面都擷取完後才能作業,News Cutter 支援 DV25、DV50 以及 D10 MPEG 格式,並具有 SDI 和 SDTI 協定訊號介 面,可完全整合Betacam、Betacam SP、Betacam SX、DVCPRO、S-VHS 等線性系統;除了可取代傳統的三機作業外,也提供了新聞製作時所 需的效果及功能,適用於所有線性或者非線性新聞製作環境。之後,

如果把News Cutter 和 Unity 系統連接起來,記者便可無限制地使用所 有媒體資料。東森新聞台的數位化計畫中,News Cutter 最主要是用來 剪輯高解析度之影像。

三、Avid Media Composer

Media Composer 是一套高階媒體編輯系統,具備數位非線性編輯 系統完整且強大的製作能力,使用介面簡單、豐富的創造性且支援最 新格式,使 Media Composer 系統成為剪輯師和製播人員的好幫手。

東森新聞台的數位化計畫中,Media Composer 最主要是提供副控室效 果導播製作效果、說明框。

四、Avid Unity for News

Unity 是一套新聞專用的影音網路共享系統,針對非線性剪輯系 統所設計的快速、強大且完全開放共享的儲存環境。所有的非線性剪 輯使用者都可以共享這個儲存空間,不管多少的使用者針對同一素材 剪輯,shared storage 內永遠只存有一份素材,不會重複存放,不但節 省空間且素材的管理亦相當簡單,版本控制的問題也變得單純,Unity 也是 Avid 系統新聞製作環境的基礎元件。東森新聞台的數位化計畫 中,Avid Unity for News 是媒體素材及每日新聞的儲存中心,後製單 位將特效或動畫製作好後,直接上傳至Avid Unity for News,其他有 需要的單位或相關人員,便可直接抓取再利用。

(6)

71

五、Avid AirSpace

AirSpace 是一套以影音段落為基礎的視訊擷取與播放伺服器,具 有超大容量、專業的影音畫質、數位與類比兼具的輸出輸入、穩定可 靠之特性,是世界著名的專業級影音伺服器,可全面支援廣播、新聞,

以及後期製作等應用。在後期製作應用中,取代了傳統 VTR 錄放影 機流程,同時也支援傳統剪輯和編輯工作。東森新聞台的數位化計畫 中,AirSpace 主要是負責播出的部份,記者將剪輯好的數位新聞檔,

傳送至各個副控室的AirSpace,助理導播即可直接點選播出,播出所 使用的是AiprSpace 的週邊軟體 Avid CountDown,可提供助理導播自 行靈活地控制伺服器裡的檔案,與 AirSpace 中的影音資料連結建立 Rundown 後,即可自己管理伺服器或頻道上的播出。

六、StorageTeK 9310

StorageTek 9310 自動化磁帶館專爲高速資訊存取和大量資料存儲 應用而設計,適用於大型UNIX 平臺、超級電腦和大型主機系統,也 StorageTek 公司所提供的容量最大的磁帶館,可儲存超過 1 百萬 GB 的未壓縮資料,應用最迅速的精密機械手臂,以極快的速度做資 料存取,並可不間斷運行保證低成本維修,做到幾乎不停機運轉。東 森新聞台的數位化計畫中,StorageTeK 9310 用來做為備份及資料儲存 系統。

東森的數位化計畫,導入了包含上述的幾個重要軟硬體設備,使 得新聞產製流程與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內涵產生了改變。下一節開始 將針對本研究所採用的觀察法、深度訪談法之結果,進行深入的分析。

(7)

72

第二節 數位化技術對東森新聞從業人員工作流程的影響

數位化技術的導入,引進了許多數位化設備及軟硬體,研究者閱 讀數位化系統設計相關文件後,並透過實際觀察及深度訪談的進行,

發現數位化技術之所以改變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流程,最大的主因在 於數位化技術導入期間,勢必改換新聞產製及新聞從業人員工作設 備,更精確的說,數位化技術改變的是新聞產製以及新聞從業人員工 作進行的作業流程,更強調機器操作及系統使用的層面,而不僅止於 工作流程。因此,由本節的研究結果整理,可以發現在數位化技術導 入前,無論是透過觀察或深度訪談的結果都較偏重工作流程的部份,

而於數位化技術導入後的分析則較偏重作業流程的部份,原因即在 此,但為避免名詞的混淆與誤解,本節仍皆統稱為工作流程。

本節將分從「新聞產製整體工作流程的轉變」及「新聞從業人員 個人工作流程的轉變」,並以「小結」總結本節之內容。

一、新聞產製整體工作流程的轉變

(一)數位化技術導入前

數位化技術對新聞工作帶來顛覆性的影響,研究者透過數位化前 與數位化後兩個不同階段的實際觀察,首先描繪出東森新聞台在數位 化技術導入前,從新聞的採訪、編輯、播出到典藏一連串的新聞產製 流程:

(8)

4- 2 新聞產製流程圖 各節新聞編輯會議 z 決定各節播出新聞 z 修改稿頭與內文 z 給定標題 z 內容確認 z 鏡面處理

播出

側錄存檔

每日新聞存檔 採編企劃會議

z 了解各路線採訪情況 z 決定重點新聞

記者發展、提出新聞

撰稿 剪輯 過音 製作新聞帶

後製處理 排序 盯帶 驗帶 播出帶處理

採、編 播、典

任務分派 記者採訪 消息回報 新聞線索

z 監看其他媒體 z 了解目前可用新聞 z 查看先前播出新聞 z 其他消息來源

(9)

74

上圖是研究者依據東森新聞台的新聞產製流程所繪之流程圖,當 中可大別為採、編及播、典兩大區塊,然而在實際的新聞台運作中,

並沒有明確的將兩者一分為二,整個環節是緊緊相扣且互助幫浦的,

研究者為更清楚視覺化其產製流程,故將之畫分為兩大區塊呈現。

每日的新聞產製流程中,所有新聞記者及相關人員,都需要確實 掌控新聞來源,除了每日例行的記者會或專題新聞外,也會透過監看 其他媒體、線民線報的方式來獲取新聞,這些資訊經由採訪中心各組 主任匯整後,在採編企劃會議集中提出討論,以確定任務的分派及當 日的重點新聞。記者實際採訪的過程中,遇有任何緊急狀況或突發事 件,需馬上與該組主任及編輯台回報,並隨時接受調度,採訪回到公 司後,文字記者與攝影記者需合力將新聞帶完成,在此同時,編輯會 決定各節Rundown 及鏡面元素等細節,並於文稿系統中修稿改稿,之 後,再由助理導播依照Rundown 做盯帶、驗帶的動作,副控室也需將 字幕、效果設置妥當,才算完成了新聞播出前的預備工作。播出的同 時,資料室會進行側錄,每日亦會將當日的新聞帶存檔以便將來再利 用。

上述的新聞產製流程,各家新聞台莫不如是,當中可能會因不同 公司文化及不同政策會有所差異,但整個流程的概念皆極相似。然 而,若要比較數位化技術導入後,對於新聞產製流程的差異,需將上 圖新聞產製整體概念流程,轉化新聞從業人員的實際工作事項,如下 圖:

(10)

4- 3 新聞產製作業圖 外電

側錄

記者 採訪

SNG 連線

攝影記者 剪輯

過音

拍攝帶 資料帶 編譯翻譯

外電文稿

國際中心 攝影剪輯

外電側錄帶

資料帶

攝影記者剪輯

側錄

片庫儲存 Basys 文

稿編排

副控室

字幕處理 播出

新聞 播出帶 編輯決定

Rundown

新聞 播出帶

採、編 播、典

文字記者 撰稿

(11)

76

在新聞產製的實際流程中,無論是外電、國內新聞或SNG,都需 要有編譯或記者做文稿的撰寫及新聞帶的剪輯,文稿是利用文稿系統 Basys 處理,而新聞帶則是以剪輯機及 Betacam 帶子做線性剪輯,播 出及片庫儲存的部份,亦採實體有形的帶子運作。

(二)數位化技術導入後

數位化技術導入後,則使得這樣的作業流程有了極大的改變。下 圖描繪的是數位化作業後之新聞產製流程圖:

(12)

4- 4 數位化技術導入後之新聞產製流程圖 Ingest 高解析剪接

Play Out

低解析剪接

Ingest 各中心

記者

Handing

System Basys Rundown

外電訊號

SNG 訊號

中南部訊號

VTR

Media Browse Server

Media Browse

Voice over Unity Air Space 播出

News Cutter

Media Composer

效果動畫

(13)

78

數位化作業流程中,記者或相關人員需在開稿的同時,將該則新 聞建立一個唯一的ID 號碼,它是用來連結文稿與影音檔。簡單的說,

為了讓文稿與影音檔能夠在播出系統中對應起來,東森的數位化系 統,增設了Handling System 的機制,用來產生文稿的 ID,使得同一 SLUG 之下的文稿與影音檔能夠加以連結。然而,東森採用此種方 式做文稿與影音檔的連結,只是一過渡期,因為東森新聞數位化計畫 中,現今的階段仍保留原先的文稿系統Basys,而礙於該系統的限制,

便需利用 Handling System 的機制來處理文稿與影音檔案連結的問 題,預計2003 年底,新一代的新聞文稿系統 iNEWS 問世後,將取代 Basys,屆時便可直接於 iNEWS 中做文稿與影音的串聯動作。

取得了新聞 ID 後,記者們才能進到 Basys 做撰稿的動作。而在 新聞畫面的部份,無論是外電訊號、中南部訊號、SNG 訊號或採訪拍 攝回來的拍攝帶,都需要先將畫面Ingest 進電腦,也就是將原先是帶 子記錄的新聞畫面轉檔到系統中,變成數位檔後才加以剪輯、過音,

圖中有底色標示的部份,為原先東森在規畫時有所列入的,作用是讓 每位新聞從業人員都能在自己座位上的電腦做剪輯、過音、新聞畫面 的搜尋及瀏覽,但現階段沒有採行,記者是使用 News Cutter 直接做 高解析度畫面的剪輯,之後直接將完成檔傳送到 Air Space 待播,另 外,動畫的部份,完成後也不需以帶子的形式交帶,亦是直接傳送到 Air Space,副控室會依 Basys 裡所排定之 Rundown,從 Air space 點選 相對應的新聞,並以數位的方式播出。

(三)數位化技術導入前後之比較

整體來說,數位化技術導入前的新聞產製作業流程與數位化作業 流程最大的差異,可以從文稿及新聞畫面二方面來說:

1. 文稿:數位化作業時,需加一道利用 Handling System 的步驟,

以做為文稿與影音檔的串連,其餘皆無太大的差異。

2. 新聞畫面:無論是何種來源的新聞畫面,都需先進行轉檔 Ingest 的動作,將儲存於帶子裡的資料轉入電腦,以數位檔的形式進

(14)

79

行過音及畫面剪輯,之後直接傳送到Air Space 即可,不像過 去需以帶子形式播出,效果動畫的狀況亦同。

數位化技術既然為新聞產製流程帶來極大的改變,可以想見對於 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流程也將造成莫大的衝擊,以下依研究者的觀察 與訪談結果,加以分析討論。

二、新聞從業人員個人工作流程的轉變

依據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性質,研究者在觀察及訪談的過程中,

將新聞從業人員區分為:文字記者、攝影記者、編譯、後製人員、製 作人及編輯、導播及副控室人員、主播與資料室管理人員等大類。此 部份針對新聞從業人員工作流程轉變的分析,因文字記者與攝影記者 的工作需密切搭配,故將兩者合併分析,其餘大類皆分開個別討論,

最後再以整個新聞從業人員為單位綜合整理比較。

因篇幅限制,研究者將訪談逐字稿內容摘錄重點呈現於文中,原 訪談稿則附於論文之後。

(一)記者(文字記者與攝影記者)

(1)數位化技術導入前

東森新聞台的採訪中心,依照記者採訪的路線,可細分為:政治 中心、社會中心、財經中心、生活中心、地方中心、專案中心等組,

而攝影記者則獨立為攝影中心。無論是主跑那一路線的文字記者,記 者的工作流程,簡單的說就是採訪、寫稿、過音、剪輯及製作新聞帶。

以下是記者在深度訪談的過程中,對於數位化技術導入前的工作描述 重點:

(15)

80

表 4- 3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表-記者-數位化前工作流程 受訪者編號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

受訪者A 採訪→寫稿→過音→插入訪談畫面→新聞帶完成

受訪者B 採訪→發稿→過音剪帶→製作出成品→將帶子送到 AD 台 播報

受訪者C 拍攝→剪輯→過音→完成帶 受訪者D 採訪→新聞的拍攝→剪輯

整理受訪者所述及研究者實際觀察,並參考東森新聞台內部工作 手冊之內容,將數位化技術導入前,記者的工作流程視覺化為下圖:

(16)

81

4- 5 數位化技術導入前之記者工作流程圖 SLUG、採訪內容、預

估時間、是否使用SNG

查閱中央社活動通知,

檢查是否有遺漏 提報翌日採訪規劃,

並進行協調 規劃隔日採訪

工作內容

報稿、鍵入Basys 新聞線索掌握

採訪新聞

撰稿發稿

攝影記者剪輯新聞畫面

加入特效或動畫 連線新聞

決定包裝框

突發事件

連線稿頭 採編企劃會議

乾稿

過音

決定新聞畫面的處理

前一日 當日

完成新聞帶

交帶

(17)

82

記者最主要的工作便是採訪新聞,每日採訪回公司後,文字記者 便需將新聞的文稿寫出,並與攝影記者搭配完成過音,攝影記者會根 據文字記者的過音內容,將剛剛採訪的新聞畫面或相關的歷史新聞畫 面插入,若發現無法單以畫面或文字陳述一則新聞時,也會發單給後 製單位,加入特效或動畫以輔助新聞內容的傳達,新聞帶完成後,需 交由該節新聞的助理導播進行驗帶及播出的動作。數位化技術導入 前,文字記者寫稿所用的是Basys 文稿系統,而攝影記者則以剪輯機 採線性剪輯的方式完成新聞帶的製作。另外,記者也在訪談時提到在 此工作流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將重點摘錄,如下所列:

表 4- 4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表-記者-數位化前之困難 受訪者編號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

受訪者A key in 資料時,分得不夠細,造成找資料時的困擾。上字間 不夠,需要排隊。

受訪者B 交帶動線不夠流暢,浪費許多往返的時間。

受訪者C 帶子品質與資料流通不夠好,搜尋檔案及文字資料時不方 便,不能快速找到所需要的資料檔案。

受訪者D 上字需要排隊等上字間。

針對記者所述,具體歸納起來,記者在數位化技術未導入前的工 作流程中,感到困難的地方有下列三點:

1. 畫面搜尋:為配合新聞的流暢及需要,記者除每日所拍攝到的 畫面外常需輔以資料畫面的使用,然而在公司的新聞影帶查詢 系統中,卻沒有辦法很精確查得所要的畫面。舉例來說,記者 當日採訪了李登輝前總統的相關新聞,在新聞稿的內容中,可 能也提及到他打高爾夫球打得很順手,因此在找畫面時,確實 需要的是李登輝打高爾夫球的畫面,而且表情是帶著笑容的,

但影帶查詢系統礙於功能的限制,只能以較簡單的方式檢索,

單單鍵入「李登輝」三個字,所得結果十分可觀,每筆記錄又 儲存於不同支帶子,記者為了取得所要的「李登輝打球,且面 帶笑容」的畫面,只好從一大疊的資料帶中一一篩選過濾,若

(18)

83

時間急迫,只好選擇其他相似的畫面代替,記者表示此對於新 聞的品質會有所影響,應該有些比較細部的分類。另一方面,

由於新聞影帶查詢系統原先所設定的欄位較少,加上又有長度 的限制,對於記者的查詢也會造成困難,明明記得大約在何時 發生一則什麼新聞,但就是無法找到或不知該下什麼關鍵字。

2. 動線規劃:東森新聞台除了本身 24 小時在播出新聞外,東森 新聞S 台在重點時段也有新聞的播出,記者在製作新聞帶時,

需要將相同的新聞內容重複拷貝。有時新聞帶製作好後,臨時 發現需要變更或修改,就得處理兩支帶子,有時帶子被其他同 事拿去使用,或已被助理導播送到副控室等待播出時,記者就 需要到處找人取回帶子,當中往返浪費不少時間。

3. 上字問題:新聞帶製作完成後還需做上字的動作,把受訪者以 外語、台語或表達不夠清楚的部份轉化成文字標上,以方便所 有的觀眾都能瞭解該則新聞,然而,在數位化技術導入前,東 森新聞台僅有一間上字間,記者們花在排隊等待的時間過多,

新聞又急著播出,常造成使用時的不方便。

傳統工作流程中的困難,在數位化技術導入後,是否獲得改善?

以下是數位化技術導入後之情況。

(2)數位化技術導入後

數位化技術導入後,記者最主要的工作仍是採訪新聞,掌握新聞 消息來源、採訪新聞等流程並未改變,但採訪回到公司後,文字記者 寫稿及攝影記者的剪輯與過去有些差異,以下是記者在深度訪談過程 中,針對數位化後的工作流程所做之描述重點:

(19)

84

表 4- 5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表-記者-數位化後工作流程 受訪者編號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

受訪者A 文字記者跟過去沒有太大不同,攝影記者在截取畫面和剪輯 畫面,需要用mouse 完成。

受訪者B 數位化後,必需先把帶子的畫面存到電腦裡面,拍多久就要 存多久。

受訪者C 數位化導入,工作流程其實都沒有變,唯一的差異是在是你 的畫面必須先進入電腦裡面,Ingest 的工作是最大的改變。

受訪者D 必須將拍攝的帶子轉成數位檔,新聞畫面會先截取進入電 腦,但仍是先過音,再塞畫面。

整理受訪者所述及研究者實際觀察,再參考東森為數位化導入所 規劃之文件,記者在數位化技術導入後,其工作流程將如下圖所示:

(20)

4- 6 數位化技術導入後之記者工作流程圖

文字記者 開稿、撰稿、填 ID (Basys)

透過Handling System 取得 ID

攝影記者 Ingest 畫面 (News Cutter)

建立檔名及 內容註解 (News Cutter)

後製申請

剪輯

(News Cutter)

填入Handling System 所得 ID

Air Space 編播系統 剪接室過音

(News Cutter)

播出 SNG 連線 開稿 (Basys)

Delay Live 假連線

向採訪中心

主任報撒 測錄中心核對ID

歷史畫面資料帶 後製處理

各中心主管開稿取得ID 複製稿頭及標題

(21)

86

數位化技術導入後,記者的工作十分仰賴電腦系統,文字記者的 工作流程與數位化技術導入前並未有太大的不同,只是在開稿時需多 一個透過Handle System 取得 ID 的動作,之後的流程皆與過去相同,

但攝影記者的工作流程則產生了很大的改變,過去採訪回公司後,直 接將拍攝帶丟入剪輯機便可做新聞帶的線性剪輯,但現在需先將拍攝 的內容Ingest 到電腦裡,且由於 Ingest 是以一比一的速度輸入電腦,

因此攝影記者在時間的掌握上更緊湊,線性剪輯的概念也轉變成非線 性剪輯,剪輯完成後需將數位新聞檔與該文稿做串連,才可以直接利 用數位系統將完成的檔案丟至副控室播出,與過去相較,省去了過去 需交實體新聞帶的流程。

(二)編譯

(1)數位化技術導入前

外電新聞之處理與記者跑線的採訪工作流程不甚相同,因此,研 究者將負責外電新聞的編譯其工作流程獨立分析整理,以下是國際中 心編譯對於數位化技術導入前,工作流程的描述重點:

表 4- 6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表-編譯-數位化前工作流程 受訪者編號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

受訪者E 編譯每日工作可分為:負責寫稿與開稿二種,數位化前,開 稿的人由外電來源中,挑選出要播出的外電新聞,並決定那 些稿件要馬上出稿、那些要留稿等等,馬上出稿的就交由寫 稿編譯去寫,寫完稿就交由剪輯師剪輯。

受訪者F 當班的編譯負責看帶子,挑出新聞、開稿,其他編譯依照他 開出的稿子去寫稿,畫面的部份有固定人員負責剪輯,我們 只負責寫稿和過音。

整理受訪者所述及研究者實際觀察,並參考東森新聞台內部工作 手冊之內容,將數位化技術導入前,編譯的工作流程視覺化為下圖:

(22)

87

4- 7 數位化技術導入前之編譯工作流程圖 開稿、指定播出時間

挑選具新聞性或值得 播出的外電新聞

編輯會議

訊號中心接收外電新聞

當班編譯 其他編譯

完成新聞帶 剪接師剪輯新聞畫面

加入特效或動畫 過音 翻譯寫稿

與剪接師溝通新聞畫面的處理 觀看畫面 有無外電文稿

指定各編譯負責新聞

(23)

88

編譯最主要的工作是處理外電新聞,東森新聞台將編譯每日的工 作分為當班與未班當之情況,當班的編譯需由側錄中心所側錄到的外 電新聞帶中,挑選出要播出的外電新聞,並決定該則新聞是要今日播 出或日後播出,欲今日播出的新聞,則由其他未當班的編譯負責寫 稿,與東森有簽約的外電來源相當多,但並非所有的外電皆有提供文 稿,有些僅有新聞畫面,編譯需先看過畫面再將中文文稿寫出,而若 有文稿的外電新聞,編譯也會先看過畫面決定要如何取捨該則新聞的 重點內容,由於國際中心配有專屬的剪輯師,編譯僅需負責文稿及過 音的部份。另外,編譯也在訪談時提到在此工作流程中所遇到的困 難,將重點摘錄,如下所列:

表 4- 7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表-編譯-數位化前之困難 受訪者編號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

受訪者E 最大的麻煩就畫面的問題,需要花很多時間來看畫面來蒐集 資料,若有一則新聞不單一則稿子,需要有好幾則稿子併在 一起寫,就須找很多帶子來看。

受訪者F 應該是畫面上的問題,必須親自看帶子,找到與稿子相對應 的畫面,花費很多時間。

針對編譯所述,具體歸納起來,編譯對數位化技術未導入前的工 作流程感到困難之處,最主要是在畫面的查找問題,由於外電新聞的 畫面來源是來自側錄中心對有簽約外電單位的新聞側錄畫面,編譯無 法像實際外出採訪的記者一樣能掌握拍攝帶裡的內容,因此開稿的編 譯需要從為數可觀的外電來源中挑選出要播出的新聞,負責寫稿的編 譯也不是直接按照外電文稿翻譯而已,因為單從文稿內容很難推知該 則畫面實際是否精采,仍需把畫面找出來,對應畫面編寫文稿。編譯 表示,查找畫面常是最花時間也最難克服的問題。

傳統工作流程中的困難,在數位化技術導入後,是否獲得改善?

以下是數位化技術導入後之情況。

(24)

89

(2)數位化技術導入後

數位化技術導入後,編譯最主要的工作仍是處理外電新聞,現今 東森所導入的數位化進程對於編譯的工作流程並未帶來太大的改 變,以下是編譯在深度訪談過程中,針對數位化後的工作流程所做之 描述重點:

表 4- 8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表-編譯-數位化後工作流程 受訪者編號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

受訪者E 本來是希望所有外電來源都要是數位化,每個人皆可在座位 上隨時看到所要的新聞畫面,但現在外電進來,還是要錄成 帶子,數位化的改變只有在剪輯部份,對我們很注重畫面管 理的編譯來說,幾乎工作流程沒有太大改變,唯一的差別 是,剪完了帶子,輸入到數位化電腦裡面後,我們可以利用 電腦看到。

受訪者F 工作流程,對我們來講,大致上沒有什麼變化,我們找畫面 時還是必須找帶子出來,理想狀況應該是衛星中心側錄畫面 時,就必須輸入電腦裡,每個人可直接以Media Browse 找 畫面,現在數位化後,不用交小帶,每則新聞都必須開數位 ID,每個新聞再 Ingest 到電腦裡面,以前剪輯是用機器剪,

但數位化後,也是用News Cutter,現在側錄中心會將外電 錄成一大帶,每隔一小時送過來,我們也是用傳統方法找畫 面、寫新聞、過音,剪的部份可以用傳統或是數位News Cutter,剪完後,輸入電腦,設 ID 位置,ID 是搜尋新聞畫 面最主要的參數。

整理受訪者所述及研究者實際觀察,再參考東森為數位化導入所 規劃之文件,編譯在數位化技術導入後,其工作流程將如下圖所示:

(25)

4- 8 數位化技術導入後之編譯工作流程圖

每小時提 供側錄帶 (Betacam)

挑選 留稿 新聞

稿

即時處理 SLUG、填 ID (Basys) 透過Handling System 取得 ID

檢視畫面 翻譯寫稿 後製申請

攝影師剪輯 (News Cutter)

Air Space 編播系統

歷史畫面資料帶 後製處理

不需即時處理 留稿暫存

填入Handling System 所得 ID

(26)

91

誠如編譯於訪談時所述,數位化技術導入對編譯的工作流程並無 多大的改變,原因即在於側錄中心將外電側錄後,仍以傳統新聞帶形 式錄製交給國際中心,因此當班編譯在挑選外電新聞時仍以傳統方式 作業,後續的流程則與記者的情況相同,在開稿時需先由 Handle System 取得一數位 ID,剪輯師以 News Cutter 剪輯好新聞畫面後,也 需將文稿與數位新聞檔做串連,才能送至副控室待播。然而,據受訪 者表示,東森日後所規劃的全面數位化新聞作業流程,在將外電新聞 側錄時即以數位檔錄至電腦中,當班編譯可直接於電腦挑選外電新 聞,未當班編譯寫文稿時,也可以直接於電腦上一邊看畫面一邊寫 稿,而不需像現今仍需用實體帶子。

(三)後製人員

(1)數位化技術導入前

為了增加新聞畫面的豐富性,或補足無法單以畫面及文字說明的 新聞內容,動畫、非線性等後製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具有畫龍點 睛的效果。以下是後製人員對於數位化技術導入前,工作流程的描述 重點:

表 4- 9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表-後製人員-數位化前工作流程 受訪者編號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

受訪者G 記者或相關單位會發稿,我們按照他們的需求製作,製作完 後,串成一個檔案,錄成帶子,然後是走帶子的方式給他們。

整理受訪者所述及研究者實際觀察,並參考東森新聞台內部工作 手冊之內容,將數位化技術導入前,後製人員的工作流程視覺化為下 圖:

(27)

4- 9 數位化技術導入前之後製人員工作流程圖 編輯發單

記者發單

編譯發單 導播組發單

相關人員處理 (1) 動畫 (2) 圖卡

(3) 非線性剪輯 (4) 後製剪輯特

專案人員處理

與需求單位 溝通

準備 素材

製作完成 錄成帶子

Daily 性質

(28)

93

東森新聞台的後製單位可分為圖卡室、動畫室、非線性剪輯及後 製剪輯特效四個部份,製作的內容除了每日新聞所需要的圖卡、字 卡、特效、Still Store、連線框、動畫外,也包括專案性質的片頭及 Promo,由需求單位發單向後製單位申請,後製單位依照需求單位所 提供的資料及指定的要求製作,所有的製作皆以電腦完成,因此可以 說,在數位化技術導入前此單位即已數位化。但當時為配合新聞剪輯 的方式,製作完成的成品會錄到帶子才送交給申請單位。另外,後製 人員也在訪談時提到在此工作流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將重點摘錄,如 下所列:

表 4- 10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表-後製人員-數位化前之困難 受訪者編號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

受訪者G 對於即時的資訊,無法確實的掌握,製作時會感到有些困 難,另外就是時間的壓力。

歸納受訪者所述,後製人員在數位化技術導入前所遇到的問題多 為需求單位在提出後製申請時,無法掌握確實的新聞資訊,造成製作 完成後的成品,常需再做更新動作,當中的往返會花費較多時間,另 一方面,新聞很強調時效性,後製單位接到需求單位的申請單後需在 很短時間完成作業,時間壓力較大。

傳統工作流程中的困難,在數位化技術導入後,是否獲得改善?

以下是數位化技術導入後之情況。

(2)數位化技術導入後

數位化技術導入前,後製單位即以電腦製作,因此,數位化技術 的導入,是否改變後製單位的工作流程?以下為後製人員在深度訪談 過程中,針對數位化後的工作流程所做之描述重點:

(29)

94

表 4- 11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表-後製人員-數位化後工作流程 受訪者編號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

受訪者G 流程相同,只有多一個丟到資料庫的動作,以前是走帶子,

我們本身就是在做數位、媒體的東西,本身就屬於數位,其 實就沒有數位化的差別,最大差異,只有出圖的方式。

整理受訪者所述及研究者實際觀察,再參考東森為數位化導入所 規劃之文件,後製人員在數位化技術導入後,其工作流程將如圖所示:

(30)

4- 10 數位化技術導入後之後製人員工作流程圖

編輯發單

記者發單

編譯發單 導播組發單

相關人員處理 (1) 動畫 (2) 圖卡

(3) 非線性剪輯 (4) 後製剪輯特效

專案人員處理

與需求單 位溝通

準備

Daily 性 素材 製作

完成

傳送至 Server

提供需求 單位抓取

(31)

96

比較數位化技術導入前與數位化技術導入後的工作流程圖,可以 發現並沒有很大的不同,有差異的部份僅是製作完成後出圖的方式,

以前是需要錄到帶子裡交帶給申請單位,而現今可以直接將完成的數 位檔丟入電腦系統,申請單位或其他需求單位皆可自行抓取。受訪者 表示,後製單位起初就是用電腦在處理製作,本身就是數位化的東 西,因此,數位化對後製單位並不會造成影響,仍然是以電腦在處理,

但數位化技術導入後,為配合其他單位剪輯及新聞播出的方式,不再 需要將成品錄製成帶子,只要直接丟入資料庫中就可以提供有需要的 單位抓取利用,且不限於原先提出申請的單位,其他單位若有需要也 可以直接利用,總之,對後製單位而言,數位化技術導入最大的改變 即在於出圖的方式從實體帶子改為資料庫。

(四)製作人及編輯

(1)數位化技術導入前

編輯如同新聞主廚,決定新聞的前菜、主菜、配菜、點心以及上 菜的順序,重點時段的新聞,則另會有製作人負責統整該節新聞的 製、播、編、採四個部份,與編輯的角色相類似,因此本研究將兩者 一併分析討論。以下是編輯及製作人對於數位化技術導入前,工作流 程的描述重點:

表 4- 12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表-製作人及編輯-數位化前工作流程 受訪者編號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

受訪者H 瀏覽各大報,瞭解昨天資訊的銜接及今天資訊的發展,開採 訪中心會議,討論今天新聞的發展及重點方向,進行鏡面處 理發單,流程推演,審稿、看稿,決定要播的新聞,與主播 討論,播前rehearsal,進棚,播後檢討。

受訪者I 來上班時,看看今天有什麼樣的新聞,看完後,想一想,今 天有那些效果可以做,或鏡面上該如何處理,開編採會議,

之後,開始編Rundown,進棚 On Air。

(32)

97

整理受訪者所述及研究者實際觀察,並參考東森新聞台內部工作 手冊之內容,將數位化技術導入前,編輯及製入人的工作流程視覺化 為下圖:

(33)

98

4- 11 數位化技術導入前之製作人與編輯工作流程圖 掌握新聞資訊

採編會議

決定重點新聞及架構

流程推演

看稿、核對、下參數

抓稿

決定新聞鏡面呈現 與記者商確連線內容 發製主題包裝框、連線框

製作Rundown 審稿

刪內文 列印稿頭

確認到帶狀況、催帶

進棚 ON AIR

確認連線內容與時機 及時下標

(34)

99

新聞台每日的新聞量極多,但每節的新聞僅有六十分鐘,要如何 在這有限的六十分鐘,播出最適合這個時段的新聞,考驗著編輯及製 作人的功力。根據受訪者表示,每日進公司最首要的工作便是迅速瀏 覽各大報,瞭解昨日新聞的延續發展狀況及今日新發生的新聞,另 外,利用公司的文稿系統掌握公司今日將預計發那些新聞及透過電視 監看畫面,得知其他新聞台播出的新聞內容都是必要的。每日的採編 會議會決定當日的重點新聞及架構,記者外出採訪時,編輯及製作人 便開始構思鏡面該如何呈現,並發單給後製單位處理,待記者陸續採 訪回來後,編輯及製作人便開始看稿審稿、下參數輔助說明某個新聞 內 容 或 某 位 受 訪 者 , 之 後 便 將 該 節 新 聞 要 播 出 的 內 容 製 作 成 Rundown,交由助理導播協助盯帶、驗帶,在播出前也會與主播討論 細節,一切準備就緒後才能進棚On Air。然而,進了棚並不表示就可 以照本宣科依據Rundown 播新聞,還需要配合其他新聞台的動向,若 遇有重大緊急的臨時新聞時,編輯便需成為連線記者與主播、導播之 間溝通的橋樑,何時進連線、何時回棚內都需要控制得宜。完成新聞 的播出後還需開檢討會,討論整體播出的表現及製、播、編、採這四 部份是不是流暢等等問題。另外,編輯及製作人也在訪談時提到在此 工作流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將重點摘錄,如下所列:

表 4- 13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表-製作人及編輯-數位化前之困難 受訪者編號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

受訪者H 新聞帶、Promo 帶交錯播出,容易拿錯帶子。

受訪者I 速度上的問題,跑帶的時間外,還需經過AD 驗帶,再送進 棚,通常需要花一些時間,容易造成新聞播出的延誤。

歸納受訪者所述,數位化技術導入前工作流程上最大的困難就是 在新聞已要播出,但待播的新聞帶卻還未送到棚裡,另外,由於每節 新聞都有數十卷新聞帶,加上特效、promo 等等帶子,數量可觀,如 果編輯們突然要更動新聞播出的次序,AD 容易忙中有錯錯帶子或臨 時找不到該則新聞帶,造成新聞播出的錯誤。

傳統工作流程中的困難,在數位化技術導入後,是否獲得改善?

(35)

100

以下是數位化技術導入後之情況。

(2)數位化技術導入後

上圖所繪製的數位化技術導入前之工作流程圖,在新聞播出前的 部份與數位化技術導入後並無不同,仍需要瞭解新聞資訊、開採訪會 議、審稿、看稿、抓稿、製作Rundown 等等,但數位化後將更為仰賴 電腦系統,以下為編輯及製作人在深度訪談過程中,針對數位化後的 工作流程所做之描述重點:

表 4- 14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表-製作人及編輯-數位化後工作流程 受訪者編號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

受訪者H 工作流程上的不同,多屬於技術層面上的東西,傳統模式為 文字攝影採訪、剪輯tape、送副控播出。現在事前作業變得 複雜,數位化必需去找它的位子在什麼地方,必需先做個設 定,進入電腦搜尋。

受訪者I 基本上沒有什麼改變,除了on 棚時,因為現在帶子全部都 是數位化了,變成要顧帶子外,還要顧另一台數位的電腦,

瞭解到帶的情況,因為數位化後,記者會直接將帶子傳送到 電腦,也省了跑帶的流程。

整理受訪者所述及研究者實際觀察,再參考東森為數位化導入所 規劃之文件,編輯及製作人在數位化技術導入後,其工作流程將如圖 所示:

(36)

4- 12 數位化技術導入後之製作人與編輯工作流程圖 新增文稿

修改文稿

新增Teaser 新增動畫欄位 新增快報

新增文稿 新增快報文稿 新增Coming up 文稿 新增Teaser 文稿 新增動畫欄位 (Basys 系統)

透過Handling

System 取得 ID 剪輯新聞 剪輯Coming up 剪輯Teaser

輸入或修改文稿及ID 輸入新聞快報文稿及ID 輸入Coming up 文稿及 ID 輸入Teaser 文稿及 ID 輸入動畫欄位及ID (Basys 系統)

文稿新增或修改完成 快報文稿新增完成 Coming up 文稿新增完成 Teaser 文稿新增完成 動畫欄位新增完成

剪輯完成

新增Rubdown 新增效果Rundown

修改Rubdown

修改一則新聞序列 新增一則新聞序列 修改整批新聞序列

AD 手動播出

Import 新增之新聞排 Import 新加及修改之新聞排

Rubdown 修改完成 Rubdown 新增完成 Import 新增之新聞排序

Import 新增之效果排序 效果Rubdown 新增完成 新增Coming up

(37)

102

由於目前東森所導入的數位化技術並未將文稿系統更換,因此無 論是文稿或Rundown 仍都是在 Basys 系統上作業,這使編輯或製作人 的工作流程與數位化前並無太大的差異,比較不同的是過去編輯或製 作人需在新聞開播前,以人工的方式確認新聞帶之到帶情況,數位化 後則可直接透過電腦系統掌握到帶狀況,必要時也可以直接於電腦上 做確認的動作。Rundown 則需將新聞與效果分開處理,不像以前可以 直接手寫於印出來的紙張Rundown 上,另外,過去需於新聞開播前,

Coming up 或 Teaser 剪輯成帶子預備播出,但數位化後則可直接從 新聞數位檔中抓出所需要的畫面,合成一個Coming up 或 Teaser 檔即 可,不過因為所有的效果都變成數位檔案,需要加入到Rundown 才能 讓助理導播依 Rundown 在電腦系統裡抓取相對應的數位檔,因此,

Rundown 常常會變得很長,找新聞時比較麻煩。

(五)導播及副控室人員

(1)數位化技術導入前

導播是負責指揮新聞播出的靈魂人物,也是帶領一群工作人員在 副控室裡工作、執行新聞播出的導領者。由於導播在訪談時,除了自 身的工作狀況外,也有針對副控室其他相關人員的工作狀況加以描 述,因此,此部份所探討的工作流程不設限於導播一職,而是將副控 室裡相關人員在數位化前後的工作流程都做總整的分析。以下是導播 對於數位化技術導入前,工作流程的描述重點:

(38)

103

表 4- 15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表-導播及副控室人員-數位化前工作流程 受訪者編號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

受訪者J AD 部份,以前有帶化時,記者做好帶子送到 AD 台,AD 根據主編開出的Rundown 挑出這節新聞裡所需要的帶子,

每一個整點,會派一個工讀生或AD 負責驗帶,當 AD 時間 到進副控後,驗帶的人必將在on air 前還沒到的帶子送到副 控。效果流程是主編發單子到動畫室跟效果室,動畫根據內 容做2D 圖卡,助編與 AD 根懅內容剪輯帶子,效果室根據 內容把兩者合成在一起。

受訪者K 數位化前要播帶子,必須進VCR,我們有四台 VCR,上下 帶時間要30 秒,需要抽換稿時,必須給 AD 一些時間,另 外,還要盯帶、驗帶;要剪帶、過帶,AD 在播前還要驗帶,

但數位化對副控室的其他人員影響也不大,還是照以前的方 式在操作。

整理受訪者所述及研究者實際觀察,並參考東森新聞台內部工作 手冊,將數位化技術導入前,導播及副控室人員的工作流程視覺化為 下圖:

(39)

4- 13 數位化技術導入前之導播及副控室人員工作流程圖 新聞製播

前置作業 與編輯中心主 編確認

Rundown

效果、動畫、框

與主控校對影像、

動態影像與聲音 確定時間

字幕人員依Rundown 上字 TD 協助導播操作特效機、

Still Store、CG 框

VE 協助操作 Still Store、SC 訊號

導播操作SWITCH 等器材 攝影師配合導播運鏡

燈光師配合導播運鏡、調整攝 影棚內燈光

AD 依 Rundown 播放新聞

ON AIR 字幕機讀取Basys

Prompter 輸入

儲存所需之Still Store、CG 框、效果製作

器材、信號測試設定攝影 棚布景與燈光調整 AD 依 Rundown 盯帶驗帶

(40)

105

副控室是將新聞順利播出的重要心臟,導播更是坐陣副控室裡重 要的靈魂人物,未導入數位化技術時,導播會在新聞播出前與主播確 認該節新聞的Rundown 以便於播出前的準備工作,並將需要的效果、

動畫、說明框、連線框等等準備妥當,文稿系統也需要與字幕機連接,

將主播稿傳入讀稿機裡,另外,不同節的新聞也會各自有不同的Still Store、CG 框等等,皆需在新聞開播前預備好,副控室的相關人員,

如成音師、燈光師、攝影師等人員,也需確認器材的狀況,一切就緒 後還要與主控室校對影像、聲音及時間,因為廣告時會將畫面的主控 權交到主控室,兩方的時間一致,數秒才會接得剛剛好,新聞實際 On Air 播出時,所有人員各司其職並聽從導播的口令,有帶化階段,

助理導播根據 Rundown 播放新聞帶時是用實體新聞帶,Teaser 及 Coming up 亦需要在新聞播出前預先錄成一支帶子以備播出。另外,

導播也在訪談時提到在此工作流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將重點摘錄,如 下所列:

表 4- 16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表-導播及副控室人員-數位化前之困難 受訪者編號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

受訪者J 驗帶流程讓導播組很困擾,不應由AD 承擔記者製作新聞帶 時的錯誤。

受訪者K 新聞次序更動時,AD 若來不及換帶,就會出錯,但主編又 很急著抽換。

歸納受訪者所述,導播組在數位化技術導入前所遇到較大的問題 是助理導播常須為記者的帶子,因為工作流程中盯帶驗帶的項目,使 得新聞帶的播出品質成為助理導播的責任。另外,ON AIR 時若需要 臨時更動新聞次序,助理導播必須在最快的時間將新聞帶找出來,一 不小心就容易造成新聞播出的錯誤或延宕。

傳統工作流程中的困難,在數位化技術導入後,是否獲得改善?

以下是數位化技術導入後之情況。

(41)

106

(2)數位化技術導入後

數位化技術導入後,新聞播出由過去有帶化走向無帶化,記者送 帶不再是實體的新聞帶,而是直接利用數位化系統傳送數位新聞檔,

新聞播出方式也從以往的播新聞帶轉變成直接點選數位新聞檔,究竟 數位化技術對導播及副控室人員的工作流程究竟帶來何種影響?以 下為導播及副控室人員在深度訪談過程中,針對數位化後的工作流程 所做之描述重點:

表 4- 17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表-導播及副控室人員-數位化後工作流程 受訪者編號 訪談內容重點整理

受訪者J 導播組主要在效果部份與Play Out 數位化部份,操作軟體一 個是Media Composer,處理非線性效果,另一個是在副控 裡助理導播用來Play Out 的 Countdown。AD 使用 Countdown 播出新聞,並採用雙螢幕,可讓AD 清楚看到 Rundown 裡 Total 二十格的稿量,需要 Source、或片頭帶、單元帶只要 一分鐘,還能不斷持續重複播放,也沒有回帶及上下帶的問 題。

受訪者K 導播部份幾乎沒有什麼變化,最大的變化,在於執行速度變 快,所有流程都進入電腦,點選每則新聞只需要花一秒鐘,

記者剪好的新聞檔,只要放到電腦就可以讀取到,節省送帶 時間,但數位化後不易驗帶,不太能掌控帶子的品質,數位 化後可以固定那個channel 要放什麼東西,不用改設定。

整理受訪者所述及研究者實際觀察,再參考東森為數位化導入所 規劃之文件,導播在數位化技術導入後,其工作流程將如圖所示:

數據

表 4- 2 東森新聞台數位化系統之功能與所用設備對應表 功能  設備名稱
圖 4- 2 新聞產製流程圖各節新聞編輯會議 z 決定各節播出新聞z 修改稿頭與內文 z 給定標題 z 內容確認 z 鏡面處理  播出 側錄存檔  每日新聞存檔採編企劃會議 z 了解各路線採訪情況 z 決定重點新聞 記者發展、提出新聞撰稿 剪輯 過音 製作新聞帶後製處理 排序 盯帶 驗帶 播出帶處理採、編播、典任務分派 記者採訪 消息回報新聞線索 z 監看其他媒體 z 了解目前可用新聞z 查看先前播出新聞z 其他消息來源
圖 4- 3 新聞產製作業圖外電側錄 記者採訪 SNG連線 攝影記者剪輯過音拍攝帶 資料帶 編譯翻譯外電文稿國際中心攝影剪輯外電側錄帶資料帶 攝影記者剪輯 側錄 片庫儲存 Basys 文稿編排 副控室 字幕處理播出新聞 播出帶編輯決定Rundown新聞 播出帶採、編 播、典文字記者撰稿
圖 4- 4 數位化技術導入後之新聞產製流程圖Ingest 高解析剪接  高  Play Out 高 低 低解析剪接 Ingest 各中心記者 Handing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該試驗偏離第四次通報,通報 1 位受試者,1 件 試驗偏離,原因為受試者用藥順從性低於 protocol 閾值(80%), study nurse

此行文字的特別意義,是讓 MATLAB 藉由 lookfor 指令 搜尋並顯示此函式用途。.. 語法:

sort 函式可將一組資料排序成遞增 (ascending order) 或 遞減順序 (descending order)。. 如果這組資料是一個行或列向量,整組資料會進行排序。

本教材設定使用對象為國中數學低成就的學生,考量《補救教學基本學習內 容》 , 並配合不同學習狀態的學生,發展了兩套教材:「精進教材」適用於百分等 級

學生收集聲效, 擬訂場景、 道具、 服裝等 進行拍攝, 完成後運用Ul ead Vi deo St udi o 進行剪輯, 加入劇目標題、 特別效果及製作 人員名單,

在這次的實作遊戲中,我們必須要先對所使用到的硬體 和軟體有其基本的認識,這樣我們才能充分利用我們所擁有 的條件,進一步達成目標。首先 DE2-70 繼承了 Altera 一系 列的開發軟體,如

• 做好的 Flash 動畫除了要儲存起來,方便日後再 載入 Flash 中編輯外,想要讓 Flash 動畫能夠在 其它應用程式播放,例如用 Microsoft Media Player

• 對探索科學和科技世界產生 興趣及懂得有創意地運用科 技,並能綜合和應用科學與 科技的知識與能力,以解決 日常生活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