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失智症病 人很多,但沒有兩個人的病程是完全一樣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失智症病 人很多,但沒有兩個人的病程是完全一樣的"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醫生:我爸爸退化到什麼事都不會做”。“醫生:我阿媽晚上都會看到一些有的 沒的,說家裡有外人”。“我覺得我什麼都記不住”。

這些都是門診常見的主訴,但背後每個症狀都有好幾種可能的成因。失智症病 人很多,但沒有兩個人的病程是完全一樣的。因此需要的治療與照顧也有很大差異。

失智,一般的口語中泛指所有的認知功能不足,中風、腦傷、腦炎都是可能原因。

明確的說,失智症是一群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總稱(常見的約五種左右),這些疾病有 顯著的病理變化,對治療反應不同,最後病人會逐漸惡化至完全失能。

大家都知道年紀大相對疾病多,但退化和失智是不同的,活得夠久失智機會更 高。2012 年統計台灣地區 65 歲時失智的比率約為 1.2%,隨年齡增長風險驟升,80 歲時約為 8.4%,約為 3 萬人有失智現象(台灣失智症協會)。依總人口數推估,現有 失智人口超過 15 萬人。照顧長輩的每個家庭約需負擔 20 至 40 萬元。因此如何面對 失智病人照護及社會問題,是刻不容緩的事。

失智症的治療,目前沒有特效良方。每一個病人,有其不同的代謝及藥物反應。

目前市面上主要有膽鹼酶抑制劑及 NMDA 受體拮抗劑。藥物原理分別是增強現有的 腦神經突觸功能連結,與抑制過多興奮性物質的傳導。然而藥物反應都是對早期失 智病人效果較好,可以改善生活自理的功能,也能延後安置到養護機構的時間。雖

(2)

然只能延緩病程,但是只要晚年多幾年自理能力,少些失能狀態或他人依賴,生活 品質就有很大差別。不幸的,晚期病人就醫時病情常很嚴重,一般而言沒有很好的 藥物改善,只能症狀治療,例如減少病人大吼大叫,約束到處便溺或遊走…等。由 於大家認知不足,就醫延後,在本院門診統計中,輕度失智病人只佔一半以下不到。

然而這也代表著我們有許多可以改善努力的空間。目前國民健康署建議使用由台灣 臨床失智症學會翻譯而來的 AD8 量表作為篩檢工具。根據高雄醫學大學的研究,兩 分以上就需要到醫院進行詳細檢查。

注意:"是,有改變" 代表你認為在過去的幾年中有因為認知功能(思考和記 憶)問題而導致的改變。(回答以下 8 個簡單問題)

失智老人並不是反轉變成小孩,照顧方面最好能夠兼顧到尊重與關懷,然而實 際照顧上往往仍會遇到無數的困難。現代小家庭常有時間捉襟見肘的壓力,體力負 荷與照護費用負擔尤其沉重。失智症狀雖多變化,但大致上分成記憶力、定向力、

日常生活執行功能以及個性與行為的改變幾方面。對病人而言,生活最好有規律的 作息時間,避免白天過於無聊、無事、睡眠過多,而造成日夜顛倒。另外讓病人參 與家務、社區活動、找人聊天等,往往更有助於維持病人生活自理的能力,而戶外 運動與接觸陽光,則可以改善睡眠品質。

(3)

幻覺與妄想是中後期的常見症狀,晚上發生比較多。如果沒有造成病人、家屬 嚴重的情緒困擾,症狀治療並非絕對必要。如果必須,則盡量選擇副作用較少的藥 物,謹慎的給予並適當劑量。有時病人常會妄想出一些虛構故事情節,讓照顧者不 堪其擾、聲淚俱下,這在失智門診亦非少見,這時可以向醫師提出看護申請需求鑑 定,讓家屬有喘息空間,必要時送至養護機構或護理之家,也可適時緩和照顧者的 壓力。

照顧每一個失智病人都是一條漫漫長路,目前的治療雖未臻完善,但早期治療 仍比延遲治療有更多的好處。我們希望能夠推動早期篩檢,找出輕度失智症病人盡 早治療,冀望能夠減少未來更多家庭的負擔及社會成本。讓我們一起來為失智症而 努力,畢竟這是一條人人會遇到的路,只要活得夠久!!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老年期的晶體智力會隨著年歲漸增而逐漸衰退,但是流體智力則不會隨著年齡增加而

48 PSYA-SCZ-01 思覺失調症病人血壓高的比例 49 PSYA-SCZ-02 思覺失調症病人高血糖的比例 50 PSYA-SCZ-03 思覺失調症病人血脂異常的比例. 47

我也明白,我的父親在生病的這 四年,即便是他失智,但他一直很認 真在聽我們說話,明白我們的煩惱與 不捨。他知道,他一直都是知道的。.

 肺結核是可以治療的,必須長期服藥且連續規則服藥六個

失智症的基本特性是多重認知功能缺損的發展過程,包括記憶障礙與至少一項以上 的認知功能問題。

兩年過去了,三年又過去了,現在,應該是多少年了?我也不記得,但是,當年他失業時只有十八

據可靠資料與診所專家表示,年長及有醫療狀況病人感 染武漢肺炎機率高,美國疾病管制署將 65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顯示,食道癌 發生率在台灣地區每年約有 2000 多名新 病例發生,於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