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 第一型 Stirling 數的同餘關係式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二、 第一型 Stirling 數的同餘關係式"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關於第一型廣義 Stirling 數之同餘式 的註記

許家甄

一、 前言

當 n = 1, 2, . . . 時, 我們定義降階乘函數 [x]n= x (x− 1) · · · (x − n + 1)。 特別地, 我 們定義 [x]0 = 1。 第一型與第二型的 Stirling 數分別是以冪次函數基底 xkk≥0 來表示 [x]n, 與用降階乘函數基底 [x]k k≥0 來表示 xn 所涉及的係數, 是由 James Stirling 在 1780 年定義 的。 現在, 我們具體地給出第一型 Stirling 數的定義:

[x]n =∑

k≥0

S1(n, k) xk

而第一型 Stirling 數, 還有另一層含義: |S1(n, k)| 是 「將 n 個元素, 先分成 k 個非空組 後, 再將每一組做成一個環狀排列」 的方法數。 |S1(n, k)| 也經常被寫成 [n

k

], 因為 [n+1

k

] = n[n

k

]+[ n

k−1

] 類似於二項式係數等式。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將 Comtet [3] 的同餘關係式

S1(p, n)≡ 0 (mod p), 2 ≤ n ≤ p − 1,

延伸至模 p 的更高次方 (請參考定理 2 )。 接著再推廣至廣義的第一型 Stirling 數之同餘關係 式 (請參考第 3 節)。

最後, 我們將簡單介紹一些特殊的第一型 Stirling 數, 並利用主要定理, 對特殊的第一型 Stirling 數的同餘關係進行探討。

二、 第一型 Stirling 數的同餘關係式

從本節開始, 以下的 p 皆為奇質數。 我們直接引用下面的遞迴關係式, 因為網路上可以輕 易找到證明, 就不浪費篇幅了。

(2)

性質 1. S1(n, k) = S1(n− 1, k − 1) − (n − 1)S1(n− 1, k)。

已知當 2 ≤ n ≤ p − 1, S1(p, n)≡ 0(mod p) (請參考 [3]), 再利用性質 1, 我們有 S1(p + 1, n) = S1(p, n− 1) − pS1(p, n)≡ S1(p, n− 1) (mod p2)。 我們得到一引理如下:

引理 1. 當 2 ≤ n ≤ p − 1,

S1(p, n− 1) ≡ S1(p + 1, n) (mod p2)。 更一般地, 我們可得

定理 2.

S1(p, n−(k−1)) ≡







k−2

i=0

piS1(p + 1, n + i− (k − 2)) (mod pk) , 2≤ k ≤ n + 1;

0 (mod p) , k = 1

其中 2 ≤ n ≤ p − 1。

證明: 令 2 ≤ n ≤ p − 1, 我們將對 k 做數學歸納法。 當 k = 2 時, 由引理 1 可知此命題為 真。

假設當 2 ≤ k = j ≤ n , 此命題為真。 亦即

S1(p, n− (j − 1)) ≡

j−2

l=0

plS1(p + 1, n + l− (j − 2)) (mod pj)。 則當 k = j + 1 時,

S1(p, n− j) = S1(p + 1, n− j + 1) + pS1(p, n− (j − 1))

≡ S1(p + 1, n− j + 1) +

j−2 l=0

pl+1S1(p + 1, n + l− (j − 2))

≡ S1(p + 1, n− j + 1) +

j−1

i=1

piS1(p + 1, n + i− (j − 1))

j−1

i=0

piS1(p + 1, n + i− (j − 1)) (mod pj+1),

其中 l = i − 1。 由數學歸納法得證。 

(3)

三、 廣義的 Stirling 數與同餘關係式

在上一節中, 我們所討論的第一型 Stirling 數如今已被廣泛推廣, 例如 Broder [1] 的 r-Stirling 數, 以及 Carlitz 在 [2] 中所提及兩種衰退的 Stirling 數。 廣義的 Stirling 數, 則 由 Hsu 及 Shiue 在 [4] 中給出了較具體的定義: 當 n = 1, 2, . . . 時, 他們定義 [z | α]n = z(z− α) · · · (z − nα + α), 而 [z | α]0 = 1, 其中 α 為任意實數。 明顯地, 有 [z | 0]n = zn 以及 [z | 1]n = [z]n。 我們從 [4] 引入以下定義:

定義 1.

[t| α]n =

n k=0

S (n, k; α, β, γ) [t− γ | β]k,

其中 α、 β、 γ 為任意實數, 而 S (n, k; α, β, γ) 即為第一型的廣義 Stirling 數。

為了方便起見, 我們把 S (n, k; α, β, γ) 簡記成 S (n, k), 必要時會將參數表示出來。 下面 是本文會提到的一些特殊廣義第一型 Stirling 數 ([4]):

• 當 ⟨α, β, γ⟩ = ⟨1, 0, 0⟩ 時, S (n, k) 即為第一型 Stirling 數;

• 當 ⟨α, β, γ⟩ = ⟨−1, −λ, 0⟩ 時, S(n, k) 即為 Carlitz 的第一型衰退 Stirling 數;

• 當 ⟨α, β, γ⟩ = ⟨−1, 0, r⟩ 時, S (n, k) 則為 r-Stirling 數的第一型。

這些在稍後會有較詳細的介紹及說明。

以下列出我們需要的廣義 Stirling 數的性質:

性質 2 ([4]). (遞迴關係式) 對任意的 α、β、γ 我們有

S (n + 1, k) = S (n, k− 1) + (kβ − nα + γ) S (n, k) ,

其中 1 ≤ k ≤ n。

性質 3 ([4]). 當 α、β、γ 是整數, 我們有以下的同餘關係式:

S (p, n; α, β, γ)≡ 0 (mod p), 其中 2 ≤ n ≤ p − 1。

類似於定理 2 可得:

(4)

主要定理. 當 2 ≤ n ≤ p − 1, 且 β ≡ γ ≡ 0 (mod p) S (p, n− (k − 1))





k−2

i=0

[ϕ + (k− 2)β | β]iS (p + 1, n + i− (k − 2)) (mod pk) , 2 ≤ k ≤ n + 1;

0 (mod p) , k = 1

其中 ϕ = pα − nβ − γ。

證明: 令 2 ≤ n ≤ p − 1, 我們將對 k 用數學歸納法證明。 當 k = 2, 由性質 2 及性質 3, 我 們有

S (p + 1, n) = S (p, n− 1) + (nβ − pα + γ)S (p, n) , 且 S (p, n) ≡ 0 (mod p)。 又, 因為 β ≡ γ ≡ 0 (mod p), 所以我們有

S (p, n− 1) ≡ S (p + 1, n) (mod p2), 本命題在 k = 2 時為真。

假設在 2 ≤ k = j ≤ n 時, 此命題為真, 換句話說,

S (p, n− (j − 1)) ≡

j−2

i=0

[ϕ + (j− 2)β | β]iS (p + 1, n + i− (j − 2)) (mod pj)。 則當 k = j + 1 時,

S (p, n− j)

= S (p + 1, n− j + 1) − ((n − j + 1)β − pα + γ) S (p, n − j + 1)

≡ S (p + 1, n − j + 1)

− ((n − j + 1)β − pα + γ)

j−2

i=0

[ϕ + (j− 2)β | β]iS (p + 1, n + i− (j − 2))

≡ S (p + 1, n − j + 1) + (ϕ + (j− 1)β)

j−2

i=0

[ϕ + (j− 2)β | β]iS (p + 1, n + i− (j − 2))

≡ S (p + 1, n − j + 1) +

j−1

i=1

[ϕ + (j− 1)β | β]iS (p + 1, n + i− (j − 1))

j−1

i=0

[ϕ + (j− 1)β | β]iS (p + 1, n + i− (j − 1)) (mod pj+1)。 

(5)

因為 S(n, k; 1, 0, 0) = S1(n, k),再代入主要定理, 即可得定理 2。

接下來, 我們要將以上的主要定理, 應用在兩個特別的 Stirling 數上。

在 [2] 中, Carlitz 第一型衰退的 Stirling 數 S1(n, k | λ) 滿足

[x]n =

n k=0

(−1)n+kS1(n, k | λ) [x | λ]k, 我們已知 Carlitz 第一型衰退的 Stirling 數為: S(n, k; −1, −λ, 0)。

當 λ = −1、 −2 及 −3, Carlitz 分別給出下列的表 1、 表 2, 還有表 3:

表 1. λ = −1.

@@

@@

n

k 0 1 2 3 4 5

0 1

1 0 1

2 0 2 1

3 0 6 6 1

4 0 24 36 12 1 5 0 120 240 120 20 1

表 2. λ = −2.

@@

@@

n

k 0 1 2 3 4 5

0 1

1 0 1

2 0 3 1

3 0 12 9 1 4 0 60 75 18 1 5 0 360 660 255 30 1

表 3. λ = −3.

@@

@@

n

k 0 1 2 3 4 5

0 1

1 0 1

2 0 4 1

3 0 20 12 1 4 0 120 128 24 1 5 0 840 405 440 40 1 此時 ϕ = nλ − p, 再利用主要定理, 可得:

(6)

系理 3. 當 λ ≡ 0(mod p), 且 2 ≤ k ≤ n + 1, 2 ≤ n ≤ p − 1 時, S (p, n− (k − 1); −1, −λ, 0)

k−2

i=0

[(n− k + 2)λ − p | −λ]iS (p + 1, n + i− (k − 2); −1, −λ, 0) (mod pk)。 例 1. 取 p = 3、λ = −3、n = 2。

• 當 k = 2 時,

左式 = S (3, 1; −1, 3, 0) = 20;

右式 = S (4, 2; −1, 3, 0) = 128。

顯然 S (3, 1; −1, 3, 0) ≡ 20 ≡ 128 ≡ S (4, 2; −1, 3, 0) (mod 9)。

• 當 k = 3 時,

左式 = S (3, 0; −1, 3, 0) = 0;

右式 = S (4, 1; −1, 3, 0) − 6 · S (4, 2; −1, 3, 0) = −648 = (−24) · 27。

所以有 S (3, 0; −1, 3, 0) ≡ S (4, 1; −1, 3, 0) − 6 · S (4, 2; −1, 3, 0) (mod 27)。

類似地, 考慮 r-Stirling 數的第一型 Sr(n, k) (請參考 [1]), 滿足以下關係式:

[x| −1]n=

n k=0

Sr(n, k)(x− r)k,

所以 Sr(n, k) = S (n, k;−1, 0, r)。 當 r = 2, 3 時, Broder [1] 分別給出表 4 和表 5:

表 4. r = 2.

@@

@@

n

k 0 1 2 3 4 5

0 1

1 2 1

2 6 5 1

3 24 26 9 1

4 120 154 71 14 1 5 720 1044 580 155 20 1

表 5. r = 3.

@@

@@

n

k 0 1 2 3 4 5

0 1

1 3 1

2 12 7 1

3 60 47 12 1

4 360 342 119 18 1 5 2520 2754 1175 245 25 1 在這種情況下, ϕ = −p − r, 利用主要定理, 可得以下系理:

(7)

系理 4. 當 r ≡ 0 (mod p), 且 2 ≤ k ≤ n + 1, 2 ≤ n ≤ p − 1 時 S (p, n− (k − 1); −1, 0, r)

k−2

i=0

(−1)i(p + r)iS (p + 1, n + i− (k − 2); −1, 0, r) (mod pk)。 例 2. 取 p = r = 3、n = 2。

• 當 k = 2 時,

左式 = S (3, 1; −1, 0, 3) = 47;

右式 = S (4, 2; −1, 0, 3) = 119。

顯然我們有 S (3, 1; −1, 0, 3) ≡ 47 ≡ 119 ≡ S (4, 2; −1, 0, 3) (mod 9)。

• 當 k = 3 時,

左式 = S (3, 0; −1, 0, 3) = 60;

右式 = S (4, 1; −1, 0, 3) − 6 · S (4, 2; −1, 0, 3) = −372。

明顯地,

S (3, 0;−1, 0, 3) ≡ 60 ≡ −372 ≡ S (4, 1; −1, 0, 3)−6·S (4, 2; −1, 0, 3) (mod 27)。

備註. 本文之主要定理並不適用於廣義的第二型 Stirling 數。 我們針對第二型 Stirling 數舉一 個反例:

當 p = 3、n = k = 2 時, 主要定理中的左式為 S2(3, 1) = 1, 而右式則為 S2(4, 2) = 7但, 明顯地 S2(3, 1)̸≡ S2(4, 2) (mod 32) (請參考表 6)。

表 6.

HHHH HHHH

n

k 0 1 2 3 4 5

0 1

1 0 1

2 0 1 1

3 0 1 3 1

4 0 1 7 6 1

5 0 1 15 25 10 1

(8)

致謝: 感謝中央研究院所舉辦的暑期研習, 讓筆者有機會受到薛昭雄老師的悉心指導, 也謝謝 老師常常幫忙看我們所寫的東西, 改正我們的缺點與錯誤。 另外, 特別感謝孫維良同學在本文撰 寫期間, 所給予的許多建議及幫助。

參考資料

1. A. Z. Broder, The r-Stirling numbers, Discrete Math. 49(1984), 241-259.

2. L. Carlitz, Degenerate Stirling, Bernoulli and Eulerian numbers, Utilitas Math. 15 (1979), 51-88.

3. L. Comtet, Advanced combinatorics, p.218, Reidel Dordrecht, 1974.

4. Leetsch C. Hsu and Peter J.-S. Shiue, A unified approach to generalized Stirling numbers, Adv. in Appl. Math. 20(1998), no. 3, 366-384.

本文作者投稿時就讀國立台東大學數學系

中研院數學所 103 年度暑期研習生甄選簡章

本所提供大學部學生暑期進修的機會。

研習日期和地點 : 民國102年7月7日至8月15日。 於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 段1號天文數學館6樓 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 每週一至週四 上午由老師授課, 下午進行討論、 演練或電腦上機等研習活動;

每週五請客座講員演講或由指導老師安排活動。

課程一: 組合數學與圖論專題 課程二: 幾何與電腦視覺藝術 課程三: 數理金融

課程四: 數學信號處理和數據分析

課程資訊、 研習生資格、 甄選方式等其他資訊

詳見中研院數學所網頁 http://www.math.sinica.edu.tw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寫得順的題材也不是大眾容易喜歡的,用字遣詞 也不是很華麗,所以真的很謝謝評審老師給我這個機 會,當初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投稿,沒給老師看過,但是

心中的喜悅,難以言喻。非常謝謝評審的肯 定,讓我備受鼓勵;更感謝子娟老師鼓勵我 參賽、細心地指導,我才能寫出這首詩。上

2.教師總結:我們在開始對自己感謝的時候,體驗到滿 足與珍惜,原來我們擁有這麼多。在感謝自己的身體

類型 教材內容 教學運用 圖片

1080704 素養導向教案論壇筆記 感謝周淑卿教授和輔導老師們 半年的教案編寫完成發表 因為這一次的教案編寫

今天朝會頒了很多獎,這都要是老師辛苦教導與同學認真努力的 結果,非常感謝指導老師,也恭喜得獎同學。最後頒的獎是推動志工

今天朝會頒了很多獎,這都要是老師辛苦教導與同學認真努力的 結果,非常感謝指導老師,也恭喜得獎同學。最後頒的獎是推動志工

這篇文章是參加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暑期的組合數學專題課程時所撰寫的, 指導老師薛 昭雄教授不厭其煩地幫我們修正文章錯誤的地方以及提出各種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