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六祖惠能六祖惠能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六祖惠能六祖惠能"

Copied!
1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惠能

(2)

04

06 22

六祖惠能 —高山仰止(六)

本來無一物 —惠能大師年表 編輯組整理 插圖 蔡志忠

六祖傳奇 —你可能不知道的惠能 編輯組 插圖 蔡志忠

六祖之路

壇經迷雲 南能北秀的角力 惠能怎麼說?

菩提果自成 —惠能大師與親師友的互動 編輯組

諸佛妙理非文字

何處惹塵埃  為法不為衣 仁者心動 功德與福德 心正轉法華 亦見亦不見 煩惱即菩提 正劍不邪 一花開五葉

一輪明月照天心 —《六祖壇經》的啟示 田博元教授 插圖 蔡志忠

靈光常見 —挑戰與回應 編輯組

【春風化雨】

栽培自己 —從「忍度」說起 釋悟因

編輯手札—心目中的六祖惠能

36

48 59

60

23 28 30 33

37 38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3)

意在言外 —《不得不說的禪》書摘 編輯組

【歇心亭】

比賽 朱顏

【森林法音】

我生已盡 —智慧的修鍊 菩提長老

【菩提心要】

三寶 一行禪師 歸依 B.艾倫.華勒士 良師益友 B.艾倫.華勒士

印度佛教簡史 謝拉伯.丘津.孔 

【教訊采摭】

洪鐘初叩 寶偈高吟 —川震復原佛曲慈善演唱會活動采摭

【教界啟事】

香光尼僧團各寺院機構近期活動 佛教印經事業發展論壇

香光佛教研修學院講座及推廣教育課程

107

89

92

95

124 120 114 112 110

125

126

(4)

六祖惠能

六祖惠能融合中國傳統思想與佛教教義,並革新傳統佛教,創立南宗禪。他是中國禪 宗發展史上一個劃時代的人物,也是中國思想史上一個具有影響力的重要人物,誠如 錢穆所說:「唐代之有禪宗,從上是佛學之革新,向後則成為宋代理學之開先,而惠 能則為此一大轉捩中之關鍵人物。」

六祖從一位不識文字的樵夫,成了中國禪宗的六祖,其傳奇的一生為人們所津津樂 道。由於文獻甚多,六祖重要事件的時間點眾說紛紜,本期專輯採印順導師的說法,

配合後代考察的資料,為您呈現這位平實又特殊的高僧。

高山仰止(六)

【專輯參考資料】

1.《一花開五葉.惠能大師傳》,陳南燕著,高雄縣:佛光出版社, 1995。

2.《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惠能評傳》,洪修平 孫亦平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8 。 3.《中國禪宗史》,印順著,台北市:正聞出版社, 1971 。

4.《中國禪宗史.南宗禪成立以後的政治社會史的考證》,阿部肇一原著,關世謙譯,台北市:東大圖 書, 1988。

5.《中國禪宗的形成》,蔡日新著,陳聖元主編,台北市:雲龍出版社, 2000。

6.《佛教史年表》,慈怡主編,高雄市:佛光出版社, 1987。

7.《頓悟南蠻子.六袓惠能》,陳月文著,劉建志繪,釋果光主編,台北市:法鼓文化, 1996。

8.《慧能研究》,駒澤大學禪宗史研究會編著,東京都:大修館書店,1978 。 9.《禪宗文化大學講稿》,麻天祥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7。

10.《禪學思想史》,忽滑谷快天著,郭敏俊譯,台北市:大千出版社, 2003 。 11.《佛教百科.禪宗卷》,潘桂明著,台北市:知書房, 2005 。

12.《惠能》,楊惠南著,台北市:東大圖書, 1993。

(5)
(6)

六祖惠能夙慧早成,但其人生經歷,並不順遂,而是充滿了許多考驗與挑戰。

重讀大師一生,在環顧自身現狀的當下,只是全然的接受與明白—

修行,正是在人間不離人間的歷練過程。

【六祖惠能】

專輯

本來 無一物

惠能大師年表

編輯組整理 插圖 蔡志忠

(7)

少 年 貧 苦 鬻 薪 供 母

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3 歲)

喪父,隨母移居南海。

母親以賣柴、織布維生。

家貧又無恆產,

惠能稍長,

便賣柴以供家計。

◎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

華嚴宗初祖杜順寂(年 84)

◎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

善導造《彌陀經》,畫淨土變 相壁畫於寺。

書法家歐陽詢卒。

文成公主下嫁吐蕃王。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

法融建禪室於金陵牛頭山。

華嚴宗三祖法藏生。

◎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5)

玄奘由印度攜經返抵長安。

道 宣 撰 《 續 高 僧 傳 》 三 十 卷。

◎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

太宗駕崩。

子高宗李治嗣位。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

禪宗四祖道信寂。

神秀弟子普寂生。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

禪宗五祖弘忍開始在黃梅弘 法。

牛頭宗初祖法融在南京建初 寺講《大品般若經》。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

高宗立武則天為皇后,並更 換儲君。

◎唐高宗顯慶元年(656)

神秀來禮五祖弘忍。

◎唐高宗顯慶二年(657)

牛頭宗初祖法融寂(年64) 唐太宗貞觀十二年(638)(1 歲)

惠能於嶺南新州出生。

俗姓盧,其父行 ,母親李氏。

原籍范陽(今北京城西南)。 父於高祖武德年間貶官 至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

惠能出生時,有二僧來訪,

對能父言:

「夜來生兒,專為安名,

可上惠下能。……

惠者,以法惠施眾生;能者,能作佛事。」

(8)

初 聞 佛 法 辭 親 參 法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22 歲)

一日,

惠能送柴至旅店,

有一人在誦讀

《金剛經》,

惠能聞至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時,心明便悟。

得知客從蘄州黃梅縣 東山禪寺五祖弘忍處來,

惠能覺「宿業有緣,便即辭親。」

客人取銀十兩

給惠能安排老母生活,

之後,便動身前往黃梅。

◎唐高宗顯慶四年(659)

於岐州法門寺建造與帝等身 之阿育王像並修塔。     

◎唐高宗顯慶五年(660)

高宗遣使詔五祖弘忍入京,

忍固辭不赴。

法如來禮五祖弘忍。

神秀弟子景賢生。

帝詔沙門靜泰、道士李榮辯

《老子化胡經》之真偽。

高宗下詔迎法門寺佛骨至東 都,入內供養。

八月,佛道二教論爭於洛陽 宮內。

◎唐高宗龍朔元年(661)

王玄策等奉持佛頂骨歸國。

彥悰撰《大唐京寺錄傳》。

帝敕令修理五臺山寺塔。

新羅僧義湘入唐,從智儼學 法。後為新羅華嚴宗初祖。

◎唐高宗龍朔二年(662)

敕令僧尼、道士禮拜君親,

道宣、彥悰上書抗議。

佛 道 二 教 論 爭 於 長 安 蓬 萊 宮。

唐高宗詔慈恩寺沙門靈辨入 宮講《淨名經》。

唐高宗令中使送並州二寺大 象袈裟,將五台縣畫師等十 餘人同往,並繪山寺諸圖。

淨土宗善導和尚入京化人,

說法光明寺。

(9)

參 學 經 歷

高宗顯慶四∼五年(659∼660)(22∼23歲)

惠能先至韶州曹溪,與村人劉志略 義結金蘭。

劉志略有姑出家為尼,

名「無盡藏」,常誦《涅槃經》,

惠能白天勞動,

晚上便聽無盡藏尼念經,

並為之講解。

鄉人皆歎其神悟,

後被迎至寶林寺。

高宗顯慶四∼五年(659∼660)(22∼23歲)

惠能亦從智遠禪師學禪,

因聽惠紀禪師誦《投陀經》

而感悟空坐無用,

便在惠紀指點下前往東山 禮拜五祖弘忍。

弘忍大師(602 - 675)

弘忍為我國禪宗第五祖。蘄州(湖北蘄春)黃梅人,俗姓 周。七歲,從四祖道信出家於蘄州黃梅雙峰山,年十三,

正式剃度為僧。在道信門下,日間從事勞動,夜間靜坐習 禪。道信常以禪宗頓漸宗旨考驗他,他觸事解悟,盡得道 信的禪法。永徽三年,道信付法傳衣,遂得其心傳。同年 九月,道信圓寂,由他繼承法席,世稱「五祖黃梅」,或 僅稱「黃梅」。

因為四方來學的人日多,便在雙峰山的東面馮茂山另建道 場,名東山禪寺,時稱他的禪學為「東山法門」。

(10)

黃 梅 禮 祖 懷 石 踏 碓

高宗龍朔元年(661)(24 歲)

惠能往黃梅禮弘忍,

二人展開一場「佛性無南北」

饒富禪趣的對答。

弘忍對惠能深以為法器。

◎唐高宗龍朔三年(663)

中天竺沙門那提(福生)譯 有《八曼荼羅經》,密教理論 較系統地得以介紹。譯完數 經後,再赴南海真臘國。 

百濟滅亡。

唐 破 日 本 軍 隊 於 白 江 口 。

(此為中日第一次戰爭)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

玄奘寂(年63、一說年65)

◎唐高宗麟德二年(665)

牛頭宗五祖智威出家。

道宣撰《釋迦氏譜》。

唐僧會寧由海路前往印度。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

王玄策等人著《西域志》六 十卷、《畫圖》四十卷。 

唐高宗受道士煽動,傾向道 教,封泰山,尊老子為「玄 元皇帝」,並限制佛教度僧。

唐僧智由攜指南車到日本。

高宗龍朔元年(661)(24 歲)

惠能在弘忍門下隨眾作務,

劈柴踏碓八月有餘。

惠能自覺身輕,便在腰上綁大石,

增加踏碓時的重量,

腰與腳因此而受傷。

弘忍問起時,

惠能答:「不見有身,誰言之痛?」

唐遣李勣攻高句麗。

◎唐高宗乾封二年(667)

南 山 律 宗 初 祖 道 宣 寂( 年 7 2 )。 曾 著 有 《 廣 弘 明 集 》、

《續高僧傳》等,於佛教多所 貢獻。 

日本沙門定慧來長安,入慧 日道場從神泰學。 

新羅僧人順璟入唐,學唯識 之義。

(11)

唐高宗龍朔二年(662)(25 歲)

弘忍要弟子們作偈。

若悟大意者,將付衣法,

稟為六祖。

神秀得一偈題壁: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告神秀:

「只到門前,尚未得入。」

作 偈 呈 心

神秀禪師(606 - 706)

神秀,俗姓李,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縣)人。少 年時就博覽經史,熟讀詩書,出家後又精通佛教三 藏,是一個博學多聞、勤奮刻苦之人。唐高祖武德 八年(625),在洛陽天宮寺受具足戒。

五十歲時,到黃梅來禮拜弘忍,深得弘忍的器重,

曾親口讚美他說:「東山之法,盡在秀矣!」

弘忍將衣缽傳給惠能之後,神秀離開東山禪寺,

「後隨遷謫,潛為白衣」,「又在荊州天居寺十餘 年」,唐高宗儀鳳年間(676 - 678)在當陽山(今 湖北當陽縣)玉泉寺傳法,歸之者甚眾。

周則天久視元年(700),武則天詔神秀進京供養,

則天親迎跪禮。至中宗時,更加寵重,神秀被推為

「兩京法主,三帝門師」。

數日後,

惠能亦作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知惠能已悟佛法,

但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

曰:「此偈亦未見性。」

(12)

付 法 授 衣

◎唐高宗總章元年(668)

沙 門 道 世 撰 成 《 法 苑 珠 林 》 一百篇,又著《善惡業報信 福論》及《諸經要集》等十 部。

華嚴宗二祖智儼寂(年67) 法 明 奏 聞 《 化 胡 經 》 屬 偽 經,帝下令搜聚全國之《化 胡經》。

李勣滅高句麗,置安東都護 府於平壤。

◎唐高宗總章二年(669)

新羅僧信惠任政官大書省,

為沙門拜官之始。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

玄賾禮五祖弘忍。

吐蕃大舉攻中國,連陷西域 十八州,唐遣薛仁貴、郭待 封統軍攻之,大敗而還。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

義淨等由廣州前往印度 。

◎唐高宗咸亨三年(672)

敕於洛陽龍門山雕刻八五尺 之石龕盧舍那佛像。

善導任檢校。

懷仁集王羲之書跡而成《聖 教序》,刻于長安弘福寺。

天台宗師左溪玄朗生。

◎唐高宗咸亨四年(673)

閻立本卒。曾為佛寺繪《孔 雀 明 王 像 》、 《 維 摩 像 》、

《觀音感應像》等。

唐高宗龍朔元年(661)(24 歲)

弘忍於當晚三更時 喚惠能入堂,

為之講《金剛經》,

當解釋到:「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時,

惠能言下大悟: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五祖確定惠能 已徹悟本性,

便將頓教禪法與袈裟 傳給他。

(13)

唐高宗龍朔元年(661)(24 歲)

是夜,弘忍親自送惠能到九江驛搭船南下。

臨走前,又為惠能唸了一首短偈: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九 江 驛 送 別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

李 治 稱 天 皇 , 武 則 天 稱 天 后。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

龍門奉先寺石窟鑿成,大盧 舍那佛像宏偉壯觀。 

禪宗五祖弘忍寂。代宗時敕 諡號「大滿禪師」。

◎唐高宗儀鳳元年(676)

義淨住印度那爛陀寺,歷經 十年研究律等。

日本僧人來求《大藏經》。

◎唐高宗儀鳳二年(677)

惠能弟子懷讓生。

建長安光宅寺,尉遲乙僧畫 其壁,所繪壁畫有立體感,

世稱「凹凸畫法」。 

智嚴寂(年 78)

於長安建景教之波斯寺。 

新羅統一朝鮮半島。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

天台宗六祖智威寂。 

沙門智運禪師于洛陽龍門山 刻石為一萬五千尊佛,因名 智運洞,又名萬佛洞。

河南浚縣千佛洞石窟開鑿。

◎唐高宗開耀元年(681)

淨土三祖善導寂(年69)

◎唐高宗永淳元年(682)

法相宗「百疏論主」窺基寂

(年51)

懷素撰《四分律開宗記》十 卷。

五祖要為惠能搖櫓渡江,

惠能請五祖坐,

言:「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度名雖一,用處不同。」

弘忍聽後非常高興,

便囑其速去:

「汝今好去努力向南,

不宜速說佛法。」

(14)

唐高宗龍朔二年(662)(25 歲)

弘忍弟子知道衣缽傳給惠能後,

便有百人來追,

欲奪回衣缽。

惠明在大庾嶺趕上惠能,

惠能將衣給惠明,

但惠明是「遠來求法,不要其衣。」

惠能為之說法後,

惠明言下大悟,

成為惠能的第一個弟子,

並助他脫險。

大 庾 嶺 奪 法 南 下 隱 遁

唐高宗龍朔二年∼乾封元年

(662 ∼ 666)(25 ∼ 29 歲)

脫險後,

惠能來到懷集、四會交界處

(今廣東、廣西交界處), 隱居於獵人隊中五年。

並隨緣為獵人說法。

◎唐高宗弘道元年(683)

南 天 竺 沙 門 菩 提 流 志 來 長 安 , 後 譯 有 《 大 寶 積 經 》 等。

唐 高 宗 李 治 崩 , 子 中 宗 繼 位,尊武則天為皇太后,內 史裴炎輔政。

◎唐中宗嗣聖元年、唐睿宗文明 元年、則天武后光宅元年(684)

東塔宗始祖懷素律師寂。

武 則 天 廢 中 宗 李 哲 為 廬 陵 王,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

睿宗,居於別殿,不使問政 事,武則天臨朝。 

徐敬業、駱賓王於揚州起兵 討武則天,兵敗被殺。

◎則天武后垂拱元年(685)

武后作《大唐新譯三藏聖教 序》。

武 后 敕 任 懷 義 為 白 馬 寺 住 持。

◎則天武后垂拱二年(686)

惠能弟子神會生。

弘忍弟子法如開始弘法於嵩 山少林寺。

福建福州開元寺創建。

◎則天武后垂拱四年(688)

彥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 傳》。 

琅邪王李沖、越王李貞,起 兵討武則天,兵敗被殺。 

◎周則天武后永昌元年(689)

武則天弘佛,高宗李治限佛 之風漸為扭轉。

(15)

唐高宗乾封二年(667)(30 歲)

此年結束隱居。

惠能入廣州法性寺,

印宗法師正在宣說《涅槃經》。

惠能在座下聽,

後因「論風幡語,而與宗法師說無上道。」

印宗聽後非常歡喜,

問:「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

惠能便出示衣缽。

風 幡 之 爭 出 家 開 法

唐高宗乾封二年(667)(30 歲)

正月十五日,

印宗在法性寺為惠能剃髮,願事為師。

二月八日,集諸名德,授具足戒。

◎周則天武后天授元年(690)

沙 門 懷 義 、 法 明 進 《 大 雲 經》,言武則天為彌勒下生,

當 作 閻 浮 提 主 。 武 則 天 藉

《大雲經》符命之說,正式稱 帝,改國號周。

武 則 天 頒 《 大 雲 經 》 於 天 下,詔東西兩都及各州建大 雲寺,以貯《大雲經》,度僧 尼千人。

武則天封僧人懷義、法明等 為縣公,賜紫袈裟銀龜袋。

武 后 篡 唐 即 位 , 改 國 號 為 周。

◎周則天武后天授二年(691)

恢 復 僧 尼 之 位 次 , 置 於 道 士、女冠之前。

◎周則天武后長壽元年(692)

義淨於室利佛逝託唐僧大津 攜《南海寄歸內法傳》、《西 域求法高僧傳》歸國。

甘肅敦煌西千佛堂第六窟開 鑿。

◎周則天武后長壽二年(693)

菩 提 流 志 等 在 長 安 上 所 譯

《寶雨經》,內有「菩薩殺害 父母」之語,武則天乃藉以 喻己殺唐宗室為天經地義之 舉 。 武 周 政 權 佞 佛 之 風 愈 盛。

武則天始令佛經制「卍」字 為如來吉祥萬德之所集,音

「萬」。

唐高宗乾封二年∼儀鳳元年

(667 ∼ 676)(30 ∼ 39 歲)

惠能遂於法性寺開東山法門。

(16)

曹 溪 傳 禪 壇 經 緣 起

唐高宗儀鳳二年(677)(40 歲)

惠能離開廣州法性寺,

至韶州曹溪寶林寺,送行的有數千人。

在當地官方僧尼的支持下,

擴建寺院,廣收門徒,

據說有「學徒十萬」。

惠能以韶州曹溪寶林寺為中心,

傳授頓教見性,

與主要活動於北方地區的 神秀北宗禪相區別,

史稱「南宗」。

隨著前來求法者日多,

惠能的名聲逐漸增大。 唐高宗儀鳳二年(677)(40 歲)

韶州刺史韋璩,

禮請六祖到曲江城的大梵寺 為大眾開示,

並為大眾授無相戒。

弟子法海

集為《壇經》的主體部分。

◎周則天武后天冊萬歲元年(695)

牛頭宗三祖慧方寂(年67) 義淨由天竺取經三百餘部歸 國,武則天親自迎接。

武則天遣使往于闐國迎沙門 實叉難陀在京都大內大遍空 寺,與菩提流志、義淨等重 譯《華嚴經》。並親臨譯場,

為 制 序 文 , 至 聖 曆 二 年 譯 成。

甘肅敦煌莫高窟第九十六窟

(南大像)開鑿。

◎周則天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

唯識宗師新羅僧圓測於佛授 記寺寂(年84)。 

◎周則天武后神功元年(697)

惠能弟子懷讓受具足戒。

懷素寂(年74)

◎周則天武后聖曆二年(699)

懷讓來禮惠能。

實叉難陀譯出《華嚴經》八 十卷。 

法藏在洛陽佛授記寺講《華

嚴經》八十卷,受武則天禮 遇,「華嚴宗」因而創立。

重修敦煌莫高窟,禮懷讓撰 碑記事,即《敦煌莫高窟碑 記》。

◎周則天武后久視元年(700)

則天武后詔惠能師兄老安、

神秀、玄賾進京供養,則天 親迎跪禮。至中宗時,更加 寵重,神秀被推為「兩京法 主,三帝門師。」

(17)

周則天武后長壽元年(692)(55歲)

則天敕請禪師入京 接受供養,

惠能託病不去。

德 音 遠 播 力 辭 詔 請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68 歲)

因神秀的薦舉,中宗敕迎惠能入宮,

惠能表辭。

九月,

中宗賜與惠能磨衲袈裟、水晶缽。

◎周則天武后長安元年(701)

神會來禮惠能。

詩人王維(701 - 761)、李白(701

- 762)出生。

阿拉伯帝國入侵印度。

◎周則天武后長安二年(702)

弘忍十大弟子之一智詵寂。

(609-702)

牛頭宗四祖法持寂(年 68)

◎周則天武后長安四年(704)

武則天詔工匠于洛陽北郊邙 山制大佛像。

重建慈恩寺塔,為磚結構樓 閣式。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

武則天駕崩,中宗即位,復 國號曰唐。

禁止《老子化胡經》。

中 宗 邀 請 道 亮 等 人 至 長 樂 宮,並受菩薩戒。

◎唐中宗神龍二年(706)

禪宗北宗始祖神秀寂。唐中 宗詔賜諡為「大通禪師」。

設「試經度僧制」。

弘忍弟子老安受詔入京。

◎唐中宗景龍元年(707)

陝西西安小雁塔開建,呈密 簷式。

惠能弟子神會受具足戒。

唐中宗景龍元年(707)(70 歲)

中宗派薛簡請惠能入宮供養,

惠能懇辭。

中宗敕韶州百姓重修惠能所居的寶林寺,

賜額「法泉寺」;

又以惠能新州的故宅為「國恩寺」。

周則天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59 歲)

再敕請禪師入京,亦託病不去。

(18)

◎唐中宗景龍二年(708)

唐中宗李顯廣營佛寺,勞民 傷財,時人有佛教「寺人之 家」,及「天下十分之財,而 佛有七八」之語。

◎唐中宗景龍三年(709)

弘忍弟子老安寂。(年128)

道 岸 使 南 山 律 宗 興 行 於 江 淮。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

華嚴宗三祖法藏寂(年70)。  敕令損毀無名額之寺院,其 銅鐵佛像由近寺收納。

唐睿宗傳位於子李隆基,是 為唐玄宗,自稱太上皇。

詩聖杜甫生(712 -770) 回教徒穆罕默德侵入印度河 下游流域。

◎唐玄宗開元元年(713)

義淨寂(年79) 四川樂山大佛開鑿。

吳道子畫洛陽天宮寺壁畫約 於該年。

敕令淘汰僧尼偽濫者,還俗 達萬二千人。

惠 能 弟 子 懷 讓 住 南 嶽 般 若 寺,惠能弟子玄覺寂。印宗 寂。

唐玄宗先天元年(712)(75 歲)

惠能命人於新州國恩寺造塔。

一年後墓塔建成,

便由曹溪寶林寺回歸國恩寺。

臨 終 付 囑 大 師 入 滅

唐玄宗開元元年(713)(76 歲)

八月三日,惠能於新州國恩寺圓寂。

惠能的臨終付囑:

為十弟子說「三科三十六對法」。

為弟子說「真假動靜偈」,

只要認識自心的佛性,就是獲得佛法。

交代衣法傳承:

「法以《壇經》交付,衣則不傳。」

(19)

弟 子 弘 化 一 花 五 葉

惠能之後,弟子們四處弘化,

分嶺南、中原、江南三大地域。

曹溪禪不斷開展,

到了後世「凡言禪,皆本曹溪。」

成了中國禪的代表。

其中五位較著名的大弟子分別是 青原行思、南嶽懷讓、

永嘉玄覺、南陽慧忠、荷澤神會。

神會禪師(686~760)

神會,俗姓高,湖北襄陽人。惠能五大弟子之一,惠能入滅 後,神會即前往北方闡揚曹溪頓法,確立惠能在北方的地位。

玄宗天寶四年,神會曾在洛陽荷澤寺力弘惠能禪法,故後世亦 以「荷澤禪師」稱之。他寫的《顯宗記》,流傳極廣。

神會年紀輕輕就精通儒道典籍,他曾在神秀的玉泉寺修行,又 熟稔經籍,恃才而驕。初見惠能便反問惠能,結果被惠能教訓 了一頓,後來成為惠能最虔敬的弟子之一。

唐玄宗開元元年(713)

開元元年十一月間,

廣州、韶州、新州三郡弟子 爭相迎請六祖的真身。

—廣州迎回法性寺,

是六祖落髮處;

韶州寶林寺開山祖師為六祖;

新州國恩寺為六祖故鄉。

後焚香祈禱,香煙直指曹溪,

故將六祖坐化的神龕及禪宗衣缽 送回曹溪寶林寺(今南華禪寺)

(20)
(21)

六祖惠能大師後禪宗宗派源流圖

(22)

六祖一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開悟,

「身如菩提樹」、「菩提本無樹」二偈傳唱數百年,

這些您很熟悉的六祖惠能,是真實的?歷史的?還是傳說的?

一起來看看「你可能不知道的惠能」

【六祖惠能】

專輯

六祖傳奇

你可能不知道的惠能

編輯組 插圖 蔡志忠

(23)

追宗定祖與衣法相傳

惠 能 會 成 為 中 國 禪 宗 認 定 的 六 祖,要從佛教「付法」的背景說起。

佛教的「付法」,是將入涅槃的前 人付與後人正法,用意是請受囑者負起 護持攝導佛教的責任,並做佛法的表率 與準繩。因此,佛教五師相承的付囑,

表佛法的統一,佛法的純正,也表示師 徒與師承之間關係的統一。縱使,後來 佛教分化成部派佛教後,一部一派也都 有各自的付囑相傳。

南北朝時,中國佛教開始流傳《付 法藏因緣傳》、《薩婆多部記》等敘述 佛教法統的著作;至隋唐時,受中國宗 法制度影響,各宗派也開始編寫自己的 傳法世系,「法統」觀念一時興起。

如華嚴宗實際創始人是法藏,卻推 帝心杜順和尚為始祖,自為三祖,宋朝 時再加入馬鳴、龍樹而為七祖。天台宗 有自印度龍樹至唐朝的湛然,歷經九傳 之論。

中國禪宗也編制了從印度大迦葉始 傳佛陀心印的「教外別傳」譜系。據 說,受佛付囑的大迦葉被付法的同時,

佛陀還將自己的袈裟給大迦葉當做傳法

六祖原來不只一人

惠能是中國禪宗南宗的開創者,

同時被奉為禪宗的第六祖。但就現有資 料而言,該時代的人對惠能的認識,還 不是所謂的六祖,而是與同時期的其他 禪師,都只是五祖弘忍的傳人。

五 祖 弘 忍 「 法 門 大 啟 , 根 機 不 擇」,廣接天下學人,其門下是大師輩 出,堪為人師者亦四處弘化,各為一方 人物。最著名的是「十大弟子」之說,

在《楞伽師資記》、《歷代法寶記》中 皆有記載,雖前後順序或說法不一,但 五祖弘忍「傳吾道者,只可十耳。」的 說法是大家所認可,這表明五祖所創的 東山法門的傳授並非只有一人。

五祖圓寂後,弟子們確實陷入了

「分頭並弘」、「一代一人」的矛盾中。

不過,各系雖有自我標榜,但門戶之見 並不是很深。神秀還介紹弟子去惠能那 裡修學;同是弘忍大弟子的法如,在其 遺訓中,也要弟子向神秀禪師請示,並 沒有宗密所說:「何南能北秀,水火之 嫌。」這只是下一代門人之間的事吧。

因此,惠能在世時,還未確立為禪 宗的六祖,只是弘忍下的傳人。

六祖之路

(24)

能,這標誌著尚未出家的惠能已經得到 了禪宗六祖的地位。五祖為什麼傳衣惠 能呢?

五祖的欣賞

五祖弘忍傳法的方式是:修行者若 有所得,即「密來自呈,當理與法。」

惠能不識文字,憑著對佛法的悟性而主 張不立文字,直了心性,這深得弘忍的 印可,並特別讚賞。雖然尚未出家,但 根器非凡,將來必定出家,授法時以袈 裟相贈,這是一種可能。

而弘忍本身七歲就跟隨道信,勤於 勞作,刻苦修習,不重文句,繼承了道 信的樸質禪風。因而對簡易樸實的惠能 格外欣賞,於是,惠能「當理」,弘忍 的憑信。自此,西天歷代祖師都是衣法

相傳,傳至菩提達摩。

從迦葉到達摩之間究竟幾代相傳,

一直到唐代《寶林傳》﹙約西元 801 年﹚, 西天二十八祖才成定論,並產生廣泛的 影響。而作為西天二十八祖的達摩被中 國禪宗尊為東土初祖,與慧可、僧璨、

道信、弘忍合稱東土五祖。

中國佛教在不同的思想與宗派逐漸 形成的過程中,追師定祖、確立傳承譜 系的觀念隱含了所謂「正統」與「非正 統」嫡庶的判別,這也形成了日後六祖 地位之爭強而有力的背景。

五祖為何付衣給惠能?

相 傳 , 當 年 達 摩 付 法 二 祖 慧 可 時,為避免他人懷疑「憑何得法,以何 證之?」因此,「內傳法印,以契證 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同時授袈 裟作為憑信。這件衣就從達摩傳給慧 可,數傳至五祖弘忍,再傳給了惠能。

但是,從達摩到道信的相關資料 中,卻沒有看到傳衣表信一事,對此,

學術界多抱持懷疑態度。只是,經考 證,惠能確實得到了弘忍的付法袈裟,

或許也可說傳衣之制始於弘忍。

五祖弘忍當年祕密傳法付衣給惠

(25)

初只在廣州等南方地區流傳。

神龍二年(706),神秀去世,弟子 普寂與義福仍為朝野所重,繼續闡揚北 禪宗風。先天二年(713),惠能入滅。

到了開元八年(720),神會即北上傳惠 能禪法,與普寂禪師等北宗弟子開始爭 奪禪門正統。

神會宣示當時在北方盛傳的神秀系

「師承是傍,法門是漸。」為惠能爭正 統,並提出「從上已來六代,一代只許 一人,終無有二。縱有千萬學徒,只許 一人承後。」對於數人同為「第六代」

的情況是不允許的。開元二十年(732)

在滑台大雲寺設無遮大會時,與當時

「兩京名播,海外知聞」的崇遠法師進 行一場關於南北禪宗是非邪正的大辯 論,提出了南北宗許多對立和差異,就 在這種辨析與爭論下,逐漸確立惠能在 禪宗中的地位。神會提出的觀點有二:

強調禪門歷代衣法相傳

神會在滑台大會上就神秀一系「師 承是旁」,強調禪門是一代只許一人,

而且歷代祖師「從上以來,具有相傳付 囑」,「經今六代,內傳法契,以印正 心;外傳袈裟,以定宗旨。從上相傳,

一一皆與達摩袈裟為信。」

神會甚至說出:「忍禪師無傳授付

「與法」的同時又傳衣。這與道信門下 人才濟濟,自己卻能得到道信的傳授,

效法師風,這也是另一種可能。

增加號召力

惠能堪為一方之師,但是,達摩禪 法尚未擴展到廣州一帶,而嶺南又偏僻 落後,五祖要惠能南傳禪法,特別傳衣 給他,作為徵信,增加號召力,支持惠 能在南方傳法,是對惠能的特別照顧。

弘忍得法的有十大弟子,這是當年 普遍的共識。惠能有了這件作為憑信的 袈裟,就可說是弘忍唯一的嫡傳弟子 嗎?惠能六祖的地位,能得到弘忍門下 普遍的公認嗎?這還要再談到惠能弟子 們的努力,特別是弟子神會的爭取。

神會力爭

五祖弘忍的東山門下最具代表性 的,就是以惠能為代表的南宗,以及以 神秀為代表的北宗。

神秀一系最先發展,主要盛行於北 方嵩洛地區,史籍中有「嵩岳漸門熾 盛,盛行於秦洛」、「兩京之間皆宗神 秀」。神秀禪師曾被武則天詔請入京,

推為「兩京法主,三帝國師」,北宗盛 極一時。相對此時,惠能的南宗禪,最

(26)

旨,於是「曹溪了義,大播於洛陽;荷 澤頓門,派流於天下。」藉著宋鼎、房 琯等人的支持,為惠能的正統地位造得 一定的聲勢。

時,神秀的弟子,也是北宗大師普 寂、義福皆已去世,其北宗門下誣奏神 會「聚徒疑萌不利」,天寶十二年(753

年),神會被玄宗敕令趕出洛陽。

事實上,惠能門下像神會這樣展開 論爭的,不只他一人,其中也有舉行過 比滑台大會規模還大的論辯會,主持者 還是皇帝,其影響遠大過神會的滑台大 會。但是,要動搖在兩京已經營了近五 十年的北宗,並不是召開幾次論辯大 會,製造輿論就可以達到。

南北形勢轉變

天寶十四年(755 年),安史之亂起,

郭子儀平叛並收復兩京。神會與郭子儀 等軍政要人有些交情,也替郭子儀在洛 陽置戒壇度僧,收香水錢以籌軍餉。可 能是郭子儀與房琯保薦神會入京,因 此,神會受到帝室的重視,被肅宗迎入 供養,並造禪宇於荷澤寺中,使其傳承 自 成 一 系 , 世 稱 「 荷 澤 宗 」。 神 會 死 後,貞元十二年(796 年),神會被立為 第七祖,惠能第六祖的地位,自然也得 到了唐朝皇室的認可。

囑在秀禪師處,縱使後得道果,亦不許 充為第六代。」不理會流傳甚廣的弘忍

「傳吾道者,只可十耳。」的說法,也 不處理弘忍入滅後數十年來,諸系並 存,以其師承弘忍為第六代的的情況,

為惠能爭取禪宗唯一正統的地位。

頓悟法門為歷代祖師心傳

為了徹底壓倒神秀為代表的北宗,

神會提出惠能倡導的頓悟法門為歷代祖 師的心傳,神秀一系法門是漸修法門,

是不了義。神會說:「我六代大師一一 皆 言 單 刀 直 入 , 直 了 見 性 , 不 言 階 漸。」而神秀禪師卻是教人「凝心入 定 , 住 心 看 淨 , 起 心 外 照 , 攝 心 內 證。」這與歷代祖師禪法不相合,因 此,神秀系不可能是禪門正宗。神會這 一提,讓「南頓北漸」變成「南能北秀」

對立的重要標誌。

此後,神會與北宗門人之間的爭執 愈發激烈,雙方立碑作記,論師定祖,

並透過政治勢力來抬高鞏固自己的地 位。據宗密的記載,神會在滑台演兩宗 之真偽後,「便有難起,開法不得」,

甚至遭遇逮捕、暗殺等危險。

天寶四年(745),神會受到兵部侍 郎宋鼎的支持入洛陽,並在北宗主要活 動 地 洛 陽 建 「 荷 澤 寺 」, 大 唱 南 宗 宗

(27)

還是後世弟子的傳揚。

唐武宗滅佛,許多依靠皇室支持的 禪宗寺院,皆因得不到支持而破落。相 反地,南宗禪「識心見性,頓悟成佛。」

的簡便法門,及其農禪並作等適應中國 社會的修行生活,使得武宗滅佛之後,

能持續在民間廣泛傳播和發展。

另外,惠能門下眾多禪系,特別是 懷讓系江西馬祖門下、行思系湖南石頭 門下,都將惠能的禪法思想和原則,進 一步貫徹而發展出五家七宗。五家七宗 雖然各有特色,但皆奉達摩為初祖,並 在六祖禪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了禪 的中國化。

因此,我們可以說:神會為六祖爭 得六祖,而五家七宗的繁興,才真正鞏 固了六祖的地位。

自此,南北禪宗的正統之爭,告一 個段落。而惠能的六祖地位,實際上是 通過弟子神會成為第七祖才確立起來。

五家七宗的弘揚與鞏固

惠能南宗禪在北宗漸趨消沉的同 時,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並逐漸取代北 宗的地位而成為禪宗的主流,至第九世 紀初,有「天下凡言禪,皆本曹溪。」

此後,惠能南宗不僅成為禪門正宗,甚 至成為中國佛教的代名詞,南宗的興 起,使惠能「傳佛心印,正傳達摩」的 六祖,終於得以認可確立。

神會挑起南北禪宗旁正之爭,為自 己爭取正統的地位,也為惠能六祖地位 的確立,和南宗禪的崛起,起了很大的 推動作用。但惠能成為六祖,以及南宗 禪得以取代北宗禪而廣傳,更重要的,

(28)

中所列的四種。敦煌本被公認是現存最 早的古本,而版本的「時間愈晚,字數 愈多」,可見自唐以來,後人對《壇經》

不斷增添;對惠能生平事蹟的敘述,晚 期版本的情節也較豐富且傳奇得多。

不僅版本眾多,根據有異。胡適曾 提出了《壇經》是神會或神會一系所 作,這與傳統說法—《壇經》是惠能 所說,弟子法海所記—大異其趣,引 起許多海內外學者的論辯。甚至在胡適 逝世近十年,印順導師還提出對胡適看 法的反駁。可見這問題在學術界是多麼 受到重視。

《壇經》作者到底是誰?主要有以 下這五種不同的看法:

◎《壇經》主要部分是神會所作。

◎神會或神會一派所作。

◎《壇經》原是惠能的說法集,後 人附加部份的內容,附加部份為神會一 派所作。

◎有認為《壇經》古本為牛頭禪系 的法海所編,後人修改。

◎《壇經》敦煌本是神會在法海所 鈔錄的基礎上又增加新的內容編成,後 曹溪山的南宗弟子又對此做了改動。

目前較能被接受的觀點是:神會或

《壇經》是誰的作品?

《 壇 經 》 紀 錄 六 祖 惠 能 生 平 與 思 想,是唯一以「經」命名的中國僧人撰 述的佛教著作,它的重要性如同張曼濤 所言︰「《壇經》不僅關係到中國史上 一個轉換期的重要關鍵,同時也是佛教 對現代思想界一個最具影響力的活水源 頭。它代表了中國佛教一種特殊本質的 所在,也表現了中國文化,或者說中國 民族性中的一分奇特的生命智慧。」

但這部六祖《壇經》,曾引起學術 界廣泛的興趣與討論,甚至對《壇經》

的作者也出現過爭執。《壇經》為何成 為「一代學術公案」呢?我們先從《壇 經》的版本談起。

《壇經》至今的版本約有十四種,

也有三十幾種的說法。一般常說的是表

壇經迷雲

敦煌本 惠昕本 契嵩本 宗寶本

12000字

約 14000 字

20000字 以上 約 780 年

唐代寫本

20000 字 以上 晚唐惠昕

刪改 約 1056 年

宋初刻本 約 1291 年 元代 全一卷

一般以此 為最古本

分十二門 全文 有小標

三卷十門 分 品目規式 為流行本 所沿用

明《大藏》

收入此本

後世

廣流傳

(29)

◎南宗:指惠能所開創的南禪。敦 煌本《壇經》解釋:「世人盡言南能北 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禪師於南荊府 當陽縣玉泉寺住持修行,惠能大師於韶 州城東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法即一宗,

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 」

◎頓教:惠能的南宗主張「頓悟」

而 非 「 漸 悟 」, 是 「 頓 禪 」 而 非 「 漸 禪」。什麼是頓、漸?惠能說:「何以 漸、頓?法即一種,見有遲、疾。見遲 即漸,見疾即頓。法無漸、頓,人有 利、鈍,故名漸、頓。」

◎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是 指惠能特別尊重的《摩訶般若波羅蜜 經 》, 惠 能 曾 讚 嘆 : 「 摩訶般若波羅 蜜,最尊最上第一。」經文中也說:

「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 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善知 識!即煩惱是菩提,捉前念迷即凡,後 念悟即佛。」

◎韶州大梵寺:惠能宣說這部《壇 經》的地點。

◎施法壇經:亦即惠能在韶州大梵 寺的法壇上宣說禪法。

目前流行的《壇經》,是元朝刊行 的宗寶本,題名是《六祖大師法寶壇 經》,明確說是六祖惠能大師在大梵寺 的法壇上說法的紀錄經典。

神會門下曾對《壇經》做出改動,並透 過《壇經》來提高自己本系的地位。但

《壇經》基本上仍代表著惠能的思想。

《壇經》講什麼?

《 壇 經 》 內 容 大 致 由 三 個 方 面 組 成︰ 1.惠能自述生平。 2.惠能開法授戒 說般若禪。 3.惠能與弟子的問答。

前兩個部分,大體是惠能應韶州刺 史韋璩等人的邀請,在韶州大梵寺講演 的紀錄,各版本出入不是很大。反應了 惠能的出身、黃梅得法、南歸傳禪的生 平事蹟,以及以空融有、直了心性、頓 悟成佛的禪學思想與禪法特色。這是

《壇經》的主體,由弟子法海紀錄,在 惠能生前已經確定。

第三部分,在後出的本子則增加不 少,內容是惠能平時接引弟子的機緣,

臨終前後的情形,由弟子輯錄出來,附 編於被稱為《壇經》的大梵寺說法部分 之後,這就是我們所泛稱的《壇經》。

從《壇經》題名看《壇經》

現存最古本的敦煌本,全名是《南 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 惠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其 中,解釋如下:

(30)

廣開法筵,各地禪侶競奔其門下,引起 京師帝王的重視後,才聞知其人。

神秀曾向皇帝推薦惠能進京;惠能 傳頓教,也只說「法無頓漸,人有利 鈍,故名頓漸。」因此,當年二人的關 係應是沒有隔閡,同門師兄弟的情誼還 是有的。

學究精博/識字不多

神 秀 , 自 小 遍 覽 經 史 , 博 綜 多 聞。十三歲時,遇到河南饑疫,所以來 到滎陽請糧,遇到善知識出家。出家 後,神秀遍學諸山,正如高僧傳所說:

「老莊儒學,佛教三藏無不通曉。」值 得注意的是,神秀並不是一般的文化素 養,而是博通內外典,武則天後來請神 秀進京供養,也可能是因為他具備了統 理天下禪僧的才能。

相較於三十年後出生的惠能,因父 親貶放嶺南,家境已差。三歲喪父,老 母遺孤,惠能自小就未能好好受教育,

十來歲就得出門賣柴維持家計,因此,

惠能可能是不識字或識字不多。乃至後 來,惠能跟著無盡藏尼學習《涅槃經》

義,或是跟隨五祖弘忍期間,他的學習

神秀惠能,彼此認識嗎?

神秀約在隋大業中(607 年)出生。

依止五祖的時間,大約是唐高宗顯慶至 龍朔年間(656-662 年)。神秀離開東山時 是「涕辭而去,退藏於密」,很可能是 為了逃避官方搜捕私度僧人,此時已經 是六十歲的神秀,還沒取得正式的僧 籍。以白衣身分躲藏多年,直到高宗儀 鳳年間(677-679 年),才獲得僧籍。

惠能則約晚神秀三十年,於唐貞觀 十二年(638 年)出生。惠能廿四歲時,

前往黃梅,那一年是唐高宗龍朔元年

(661 年),歷經約八個月的勞動考驗,得 到五祖的付法傳衣後,惠能便逃往南 方,此時還只是個在家的盧行者。

因此,神秀與惠能同在東山的時間 可能不到一年。當時,神秀被弘忍命為 上座,且為教授師,在東山是極負聲 望。而惠能跟五祖談過話後,秉持著五 祖「物忌獨賢,人惡出己。」的教示,

默默在碓房舂米。這一老一少,一僧一 俗,彼此認識嗎?

惠能當然知道神秀,但是神秀對惠 能產生印象,應該是在五祖傳衣付法給 惠能的消息傳開,甚至到了惠能在曹溪

南能北秀的角力

(31)

(700 年)詔入東都,神秀已經九十幾歲 了。受到帝王隆重的禮遇,直到神龍二 年(706 年),在京師坐化。

奇怪的是,神秀在京城,從未開堂 傳法。神秀屢乞還山,詔不許。而武則 天雖在神秀的度門置寺,是否只是名義 上奉為國師,實際上是為了控制或改造 度門道場?其弟子普寂與義福,是唐皇 朝欽定為神秀的接班人,更顯出朝廷對 神秀的控制。位處政治權力中心還能夠 平安至坐化,見出神秀的內蘊深修、沈 穩謹慎。

惠能長得如何,史料很少提及,只 在惠能回拒武則天的詔請時,提到自己

「吾形貌矬陋」,這可能是自謙,但也相 對表達出惠能並不是位太顯眼的人物。

但 惠 能 卻 不 是 一個粗魯無禮的 鄉 巴 佬 。 方式常是「請一人讀」—聽讀,當下

心契佛意。惠能這些「佛性之理,非關 文字能解。今不識文字,何怪?」的傳 說記載甚多,也許跟後代禪宗強調「不 立文字,教外別傳」有關吧。

沈穩謹慎/內斂踏實

神秀長得一表人才,氣質深沈寧 靜,所謂「身長八尺,秀眉大耳,應王 伯之象,合聖賢之度。」投弘忍門下,

已是五十多歲左右,他跟在弘忍身邊

「 勤服六年,不捨晝夜,大師歎曰:

『東山之法,盡在秀矣。』」

神秀行事是相當「謹慎沈穩」,可 從兩點來談:

第一、當年五祖考試,要大家呈一 偈來看,看誰可以傳承衣法。(神秀與惠

能題偈是否真有其事,尚有爭論。)大眾都認定 是教授師神秀得衣法,沒人敢題。神秀 自己怎麼想呢?「作,人會疑為想當六 祖;不作,就不能明白自己的程度。」

才完成了「身是菩提樹」一偈。這表現 出五十來歲的神秀,他的謹慎含蓄、瞻 前顧後,是不莽撞輕率。

第二、神秀離開東山,取得正式僧 籍後,才在荊州度門蘭若弘教,「學來 如市,未云多也。」武則天於久視元年

(32)

更是迅速;但遠離政治中心,保持了禪 林獨立人格,並能維護禪宗自身的特 質。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也因為地處南 方,遠離了在五、六十年後發生的安史 之亂的主戰場,讓曹溪道場得以延續,

保全了弘忍五祖的道種。

拂塵看淨/識心見性

神 秀 的 思 想 根 源 主 要 是 《 楞 伽 經》、《文殊般若經》,主張攝心入定,

因定發慧,靜坐觀心,拂塵看淨。神秀 認為通過觀心看淨,時時勤拂拭的修持 而頓悟清淨心。他也主張「一念而頓受 佛身」,並不是完全反對禪門頓教。由 於神秀個人學養所致,他的禪學思想揉 合了老莊、華嚴思想,帶著幽玄色彩,

與體用圓融無礙的特色。

惠能受《涅槃經》、《楞伽經》、

《金剛經》的影響甚大,尤其是《金剛 經 》, 而 禪 宗 從 奉 持 《 楞 伽 經 》 轉 至

《金剛經》就是從神秀惠能時代開始。

惠能主張無念息情,無證無修,強調真 心與妄心都不離當下的一念心,起心修 證就是妄心有為,反而失卻清淨本然的 心。神秀保有傳統禪法的特點,但惠能 更易於與日常生活結合。

廿四歲到弘忍處參學,在碓房舂米八個 月,令人不覺;隱身獵人群中五年,縱 使已受法得衣,惠能不狂妄乖張,直至 印宗法師因「詰論玄奧」才出家開法,

顯示了惠能的內斂。

內斂卻又不懼不畏,質疑他:「字 尚不識,焉能會義?」惠能即答:「諸 佛妙理,非關文字。」弘忍問他:「汝 是嶺南人,又是獦獠,如何能作佛?」

惠能即答:「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 北……。」這些樸質而率真的回答,流 露出惠能自信與勇敢的形象。題壁一 事,惠能沒有猶豫或猜測,他毋須處理 世間的言言語語,充滿了直心為法的乾 淨俐落,這樣的特質在惠能弘法時,顯 出禪宗直截的特色。

惠能還有一項特質,那就是「踏實 不迂腐」。大庾嶺奪法事件中,惠明追 上惠能時,惠能馬上將五祖傳授給他以 為信稟的袈裟拿出,任惠明取。這顯示 惠能絕不鄉愿,衡量輕重的過程,還是 有其超越世間俗見的智慧。而惠能臨終 時,無論是為了防止爭端,還是弟子信 根淳熟,決定無礙,他更取消了外在 的、形式上的傳衣。

另外,惠能婉拒皇帝的詔請,一生 只在嶺南弘化。與京城比起來,韶州是 蠻荒之區,就弘化而言,結合政治力量

(33)

最有名的教導是「心迷法華轉,心悟轉 法華。」的開示。

弟子法達問︰「若然者,但得解 義,不勞誦經耶?」

惠能答︰「經有何過?豈障汝念?

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汝。」

有趣的是,法達領旨後,「亦不輟 誦持」。惠能並非絕對反對排斥經教,

這是當時流行的「得意忘言」老莊思 想,以及佛教的「依義不依語」的具體 發揮。惠能強調不立文字,直契心性,

重點是在破一切執著,讀與不讀,應是 任心自然,念念無著,即為解脫。

要不要找老師?

惠能對於經教的啟 迪 並 不 排 斥 , 他 更 重 視大善知識的指點。

他說:

教是先聖所 傳 , 不 是 惠 能 自知。願聞先 聖 教 旨 , 各 須 淨 心 。 聞 了願自除迷,

要不要讀經?

修學佛法,從經典中理解佛法真 義,可說是指路明燈。對經典的書寫、

披讀、諷誦等,幾乎成為一種修行的方 式。六祖惠能的看法為何呢?

惠能認為「三世諸佛,十二部經,

亦在人性中,本自具有。」真正起般若 觀 照 是 「 不 假 文 字 」, 重 點 在 識 心 見 性,去除執心,就能開悟成佛。但惠能 本身經驗是:聽《金剛經》而開悟,經 典正是啟發覺悟的契機。

所以,惠能不要求大眾專誦某經,

雖然他非常讚嘆《金剛經》,但強調心 悟,就是讀經,也應該是「心轉經文」

而 不 被 經 文 所 轉 。

惠能怎麼說?

(34)

不廢言教師傳,這是惠能的教學。

出家好,還是在家好?

是否要出家修行,惠能基本看法 也是不執著形式,重在自淨其心,自性 覺悟。他說:

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 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惡之人;

在家若修行,如東方人修善。但願自家 修清淨,即是西方。

出家修行的形式傳入中國,成了佛 教與中國文化衝突的爭論點。惠能認為 就修行而言,出家在家的形式是次要,

重點是正確的修行。這又是惠能對離二 邊的充分表現,無論在寺與在家,並無 二致,關鍵在心不能有所執著。

坐禪,坐不坐?

禪宗以禪命宗,但對於坐禪的看 法,卻很不同。自達摩來華傳禪,就以

「隨緣而行」為其特色,但也沒有完全 排斥坐禪等傳統的禪修方式。東土五祖 對於禪修還是相當重視。至惠能,提出 了將禪修融入日常的行住坐臥之中,而 有了新的解釋:

何名坐禪?

此法門中,一切無礙,外於一切境

……菩提般若之知,是人本自有之,即 緣心迷,不能自悟,需求大善知識示道 見性。

五祖護送惠能渡江時,師生之間有 段對話,五祖說︰「合是吾渡汝。」

惠能說︰「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

語音不正,蒙師付法,今已得悟,只合 自性自度。」

「迷時師度」,儘管人人都有菩提般 若之知,但並非人人都能自悟,此時,

還靠大善知識示道見性,來幫助自己。

這是藉師,但還是要自悟。善知識的幫 助是輔助作用,不能替代各人的自悟自 度。惠能說:

不能自悟,須得善知識示道見性;

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識。若取外求善 知識,望得解脫,無有是處。識自心內 善知識,即得解脫。若自心邪迷,妄念 顛倒,外善知識即有教授,救不可得。

強調自性自度卻

(35)

說:「和尚坐禪,見亦不見。」顯然惠 能本人也未絕對排斥坐禪。惠能後代傳 人中坐禪者不乏其人,如慧寂就曾自 言:平時「只管睏來闔眼,健即坐禪。」

黃檗法嗣楚南禪師是「常寂然處定,或 逾月,或浹旬。」

因此,惠能南宗不以坐禪為特色,

不反對坐禪,而是反對執著於坐禪。因 此,惠能的禪修觀是不取不捨,無執無 著,將禪修融入日常生活中。

持戒怎麼持?

六祖大師要大家持「無相戒」。這 是什麼?惠能曾在大梵寺為僧俗授「無 相戒」。無相戒強調戒以心為本,是建 立在惠能提出的「無念為宗,無相為 體,無住為本。」的理念基礎上,這與 傳統戒法有很大的區別。惠能的無相戒 還將傳統的四弘誓願、懺悔、三皈依融 為一體,並在授戒時強調依持本心,只 要當下念念無著,自心起般若觀照就是 持戒,眾生皆有佛性,皆可自修成佛。

惠能從根本屏棄了種種著相的修心 與持戒,認為「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 用修禪。」要人在日常生活中,念念自 淨其心,破除外在執著而貫徹「即心即 佛」的原則。

界上念不起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何 名為禪定?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

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

內性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緣境觸,

觸即亂。離相不亂即定,外離相即禪,

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故名禪定。

惠能認為只要於境界上不起念,自 性自定,就是禪定。如果執著於坐禪,

追求入定,那就是障自本性,與道違背 了,是障道因緣。

惠能也多次駁斥神秀「教人坐,看 心看淨,不動不起。」當神秀弟子提到 神 秀 常 教 人 「 住心觀淨,長坐不臥」

時,惠能說「住心觀淨,是病非禪,常 坐拘身,於理何益?」並作偈一首:

「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 頭,何為立功課?」

因此,惠能對坐禪的想法是非常清 楚的,那就是「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悟在於自心不起妄念執著,而不在於坐 臥的形式,若於行住坐臥之中,能念念 無著,那就等於時時入定,如此便將禪 定與日常生活完全融合為一。所以,禪 定是定而不定,不定而定的。

坐禪與不坐禪實際上是無二無別,

不拘於坐,而是對兩者都不起執著之 心,關鍵在心,不在坐。但是也不能說 成惠能反對坐禪。《壇經》裡有弟子問

(36)

「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

當六祖誦完此偈時,他內心明白:此世的因緣已經圓滿了。

七十來年的歲月,留下的將是:活潑潑無所罣礙的生命,在交會時偶然的落映。

【六祖惠能】

專輯

菩提 果自成

惠能大師與親師友的互動

編輯組

(37)

無盡藏尼師聽完後法喜充滿,佩服 不已。很誠懇地對惠能說:「請您在這 兒住下,為鄉民們開演佛法,讓大家能 開啟智慧,同得法益。」又對鄉民說:

「 惠 能 是 有 道 的 善 知 識 , 值 得 大 眾 供 養。」

於是鄉人競相前來禮拜、供養。

鄉人商議著:「附近有座已荒廢的 寶林寺,大家出錢出力將它重建,請惠 能住持,我們也好有個聽經聞法的場 所。」

在眾人合力下,不久寶林寺就恢復 舊觀。惠能便在鄉人請求下住持寶林 寺,為大眾開演佛法。

有天,惠能想到自己的初發心,心 想:「我還沒求得大法,怎能中途停下 呢?」隔天便離開韶州,來到昌樂縣。

在昌樂縣遇到智遠禪師。惠能向他 請問:「我想出家求法,請您指點。」

智遠禪師:「您神姿爽拔,絕不是 普通人。我能力不足以教導您。聽說在 黃梅說法的弘忍大師是西域菩提達摩的 衣缽傳人,您應該去跟他學習。」

惠能問清楚路徑,便往黃梅方向繼 續前進。

《景德傳燈錄》《六祖壇經》

盧惠能想出家求法,經過韶州時,

聽到誦經聲,感覺十分親切,便上前敲 門詢問:「請問我能進來聽聞佛經嗎?」

門開了,屋主說:「快請進!很高 興認識您這樣熱愛佛理的居士。小弟叫 劉志略,您聽到的誦經聲是我姑母無盡 藏尼師在誦《涅槃經》。」

惠能聽得很專注。等到誦聲停歇,

問:「誦經聲不很順暢,有何阻礙嗎?」

劉志略聽了十分驚訝,回答說:

「您不只熱愛佛理,還對佛法有研究,

真是太好了!尼師常說這部經義理深 刻,她有好些地方讀不通。我現在去請 尼師來和您一起參詳。」

聽完劉志略的介紹,無盡藏尼師拿 出經本,指著其中一段文字請教:「我 一直無法參透這段文義,還請您指點 一、二。」

惠能:「我不識字,請您唸給我 聽,我為您解說。」

無盡藏:「您不識字,怎能理解經 義呢?」

惠能:「佛法妙理並不在文字上,

文字只是工具。」

無盡藏尼師半信半疑地將文字唸 出,惠能便對她解說其中的關鍵處。

諸佛妙理非文字

(38)

你們各自回去觀照本具的般若智 慧,各自作一首偈子呈來。如果領悟了 佛法大意,我就把袈裟及禪法交託出 去,是為禪宗六祖。

不要耽擱,火急去作。」

大眾退下後,有人說:「我們何必 花心力寫偈子呢?神秀上座是教授師,

他得到傳承後,我們去依止他就可以 了。」

眾人同意這說法,止息了寫偈子的 念頭。

看到大家都沒有呈上偈子,神秀心 想:「大家因為我是教授師,不敢呈上 偈子。我如果不呈偈子,五祖怎瞭解我 見解深淺?但呈上偈子後,會不會被認 為 要 求 當 六 祖 ? 要 不 要 把 偈 子 呈 上 呢?」

神秀在室內繞了一圈又一圈,「該 如何是好?真難決定啊!」

後來,神秀趁半夜三更沒人看見 時,在空白牆壁題上偈子:「身是菩提 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 塵埃。」

隔天早上,五祖見到偈語,把門人 都叫來,說:「你們依這個偈語修行,

就不會墮入三惡道。」

盧惠能來到黃梅縣禮拜五祖弘忍。

五祖見他一身塵土,像是遠道而 來,便問:「你是哪裡人?為什麼來禮 拜我?想求什麼?」

惠能回答:「弟子是嶺南新州人。

今天遠道來禮拜和尚,並無所求,只求 作佛!」

五祖聽了,再問:「你是嶺南人,

又是獦獠,憑什麼作佛?」

惠能不疾不徐地回答:「人雖有南 北地域不同,佛性卻無南北之分;獦獠 身雖與和尚不同,但佛性有什麼差別 呢?」

幾句對話讓五祖刮目相看,想進一 步和惠能交談,但是看到旁邊圍了不少 人,就不再多說,只叫惠能隨眾作務。

有位行者便領惠能到碓坊工作。

轉眼八個月過了。

有一天,五祖集合門下弟子,說:

「我經常勸誡你們:生死事大,要以追 求解脫、超脫生死為本分大事。可是你 們整天供養三寶,只求福田廣大,卻不 知謀求出離生死苦海。假若迷失自性,

即使廣求福田,又如何救得了你們出生 死、得解脫呢?

何處惹塵埃

(39)

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惠能誦完偈子就回碓坊工作。

大眾見到這個偈子驚訝不已。這時 五祖來了,見到惠能的偈語,知道他已 識佛法大意,但怕有人會對惠能不利,

就跟眾人說:「這個偈子也沒有見性。」

當夜三更,五祖把惠能叫到堂內,

為 他 講 說 《 金 剛 經 》。 惠 能 一 聽 便 開 悟。五祖將頓教心法及袈裟傳給惠能,

要他接續為禪宗六祖。五祖說:「你現 在是六代祖,袈裟是信物,代代相傳。

禪法以心傳心,要讓向你求法的信眾悟 到自身的清淨佛性。」

五祖又說:「自古以來,傳法的 人,命如懸絲。如果你還住這兒,恐怕 有人會來殺害你,還是趕快離開吧!」

惠能帶著袈裟趁夜離開。五祖親送 他到渡口,吩咐他:「你要努力將禪法 傳到南方。但不要急,三年內先不要弘 法,等過了難關後再進行弘化工作,讓 深陷無明的眾生能心開意解,見著自性 清淨,得到和你相同的了悟。」

惠能領悟五祖的深意,離開黃梅,

往南而行。

《六祖壇經》

眾人恭敬地誦念,讚歎:「善哉!」

五祖把神秀叫到內堂,問:「這個 偈子是你作的嗎?」

神秀回答:「確實是弟子作的。不 敢妄求祖位,但願和尚慈悲,看看弟子 是否具備智慧,是否識得佛法大意?」

五祖:「你這個偈未見本性,只到 門前,還未登堂入室。你回去想個一兩 天,再作一偈呈來。」

神秀思索了好些天,卻無法再作出 偈子來。

幾天後,有位童子經過碓房,邊走 還邊唱誦神秀的偈子,惠能聽到了,問 童子:「請問您剛才在誦念什麼?」

童子回答:「這是神秀上座題在牆 上的偈子。五祖說依此修行,就可出離 三惡道。」

惠能對童子說:「我在碓房八個月 多,還沒到堂前去過,希望上人您能領 我去禮拜此偈,讓惠能來生也有機會得 生佛地。」

童子帶惠能來到偈前。惠能禮拜 後,因為不識字,請人讀給他聽。

惠能聽完後說:「我不識字,但我 有個偈子想寫,請會寫字的人幫我寫好 嗎?」

有位讀過書的人願意幫他寫。惠能 就誦出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祖馬鳴大士 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 十四祖龍樹尊者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祖羅睺羅多尊者 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

一祖摩訶迦葉尊者 二祖阿難尊者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四祖優波毱多尊者 五祖提多迦尊者 六祖彌遮迦尊者 七祖婆須蜜尊者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六祖 牛頭 鳥窠 南岳 馬祖 百丈 趙州 雪峯 玄沙 雲門 慈明 楊岐 白雲 圓悟 大慧..

其目的在引導學人見自本心,悟自本性。因此,自佛陀乃至古來的祖師、禪德們,莫不「老

2.1.1 簡單的 簡單的 簡單的 簡單的SIC組譯器 組譯器 組譯器

根據蕭燦(2012)的說明,《數》書編號簡 236 枚,無編號簡 18 枚,簡文字數約有 6300 字。至於竹簡的形制,則大多數簡長約 27.5 釐米,少數完整簡長約 27.0

考試科目(編號):日文閱讀與翻譯

It is the author’s hope that the Zuting shiyuan may be effectively used as a supplement for understanding Chan texts, and its contributions be fully valued.. Furthermo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