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證明不等同理解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證明不等同理解"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數學傳播 314, pp. 57-59

證明不等同理解

張海潮

任何一個數學命題的成立都需要證明; 證明的意義在於提供有關命題成立的論述, 因此至 少要做到以嚴謹的推理確認從已知到結論的邏輯脈絡。 但是不可否認: 使命題成立的嚴謹推理 並不代表對命題內容的完整分析。 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 《幾何原本》 第 6 卷的命題 2[1], 該命 題談的是相似三角形基本定理, 內容如下(《原本》144頁):

如果一條直線平行於三角形的一邊, 則它截三角形的兩邊成比例線段; 又, 如果三角形的 兩邊被截成比例線段, 則截點的連線平行於三角形的另一邊。

《原本》 對此命題的證明相當巧妙, 它使用了面積關係: 亦即對等高或同高的兩個三角形而 言, 其面積之比就是底邊之比 (見 《原本》143頁命題1)。 以下我們先略述 《原本》 有關此命題正 敘述的證明, 至於逆敘述的部分, 證明方法與正敘述相同。 讀者可參考 《原本》145頁。

如圖一, 在三角形 ABC 中, 線段 DE 平行於 BC, 連 BE、 DC 兩條輔助線

圖一

由於 DE 平行於 BC, 所以 △DEB 和 △DEC 等面積; 易見 △ADE 和 △DEB 的 面積比等於 △ADE 和 △ DEC 的面積比, 又因為前一個面積比等於 AD 和 DB 的長度比, 而後一個面積比等於 AE 和 EC 的長度比, 因此 DE 截 △ABC的兩邊成比例線段, 命題得 證。

不難看出, 《原本》 對此命題的證明並不直接, 因為它把邊長的比例問題提升到面積的比例 問題。 以通俗的話來說, 就是把一維的問題擺在二維的框架之中, 因而證明看起來如刀切豆腐,

57

(2)

58 數學傳播 314期 民9612

鋒利無比。 問題是, 我們真的從這個證明理解了 AD : DB 等於 AE : EC 嗎? 不妨回到這個 問題最基本的狀態—— AD = DB 或者是 D 是AB 中點的情形, 此時命題是這麼說的 (圖 二):

過 △ABC 一邊 AB 的中點 D 作一條平行於底邊 BC 的直線, 則此直線必定通過 AC 的中點。

常見的證明是過 E 作 AB 的平行線, 然後利用 ASA 定理證明 △ADE 和 △EF C 全 等, 因而得到 AE = EC (圖二)。

圖二

上面這個證明不必將問題轉化成面積, 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為什麼 AD : DB 等於 AE : EC。 事實上, 這樣的證明方法稍加整修就可以推廣到下面這個命題 (圖三):

如果 AD : DB = n : m 其中 n, m 為正整數, 並且 DE 平行 BC, 則 AE : EC = n: m [2]

圖三

換句話說, 當 AD 和 DB 之比是有理數時, 本命題可以用相當直接的方式證明, 但是當 AD和 DB 的比值是一個無理數的時候, 圖二或圖三的直接證明便無法進行, 必須採用別的方 法; 面積方法此時展現了它的優越性[3]

(3)

證明不等同理解 59

為什麼面積方法可以解決比值是無理數的情形? 要回答這個問題, 至少要先回到面積的定 義。 在平面幾何中, 單位正方形的面積可以說是面積定義的基礎[4]。 因此之故, 任何一個邊長 為有理數的正方形, 面積都可以合理的定成是邊長的平方。 問題同樣發生在邊長是無理數的情 形: 當正方形的邊長是無理數的時候, 面積當然還是邊長的平方。 只不過, 這樣的結果必須透過 極限。 一旦透過極限論證, 正方形的面積是邊長的平方、 長方形的面積是長寬之積都能成立; 甚 至包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底高之積等等。 可以這麼說, 表面上 《原本》 第6 卷的命題 2 使用了 面積證明, 骨子裡可是使用了無理數與有理數的極限關係; 如果早就有極限的語言, 相似三角形 基本定理根本可以直接證明, 完全不必訴求面積證法。

如果把 《原本》 的證明比做魔術, 面積就是魔術師的帽子, 極限則是從帽子中掏出的鴿子。

在鴿子出現之前, 表演不會結束, 觀眾千萬要睜大眼睛, 拭目以待[5]

附註

註 1: 本文所引出自於台北九章出版社出版的 《歐幾里得幾何原本》 一書 (簡稱 《原本》)。

註 2: 證明的方法是從 AB 的每一個整數分點作 BC 的平行線, 這些平行線加上 DE 一共有 n+ m − 1 條, 它們依序交到 AC , 並且將 AC n + m 等分。

註 3: 當 AD : DB 是無理數時, 筆者並不清楚是否有比利用面積證明更精簡的方法。

註 4: 單位正方形是指邊長為 1 的正方形。

註 5: 相似三角形基本定理是三角學的基礎, 從而發展出正、 餘弦定理, 構築坐標幾何。

—本文作者為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柯西不等式、 排序不等式、 柴比雪夫不等式、 布奴利不等式、 三角不等式、 詹森不等 式、 變數代換法、 數學歸納法、 放縮法、 因式分解法、 配方法、 比較法、 反證法、

[r]

古典的摩斯不 等式從 50 年代開始, 在幾何及拓樸學上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 1982 年, 維騰 (Witten) [2] 給出了全新且純解析的證明。 維騰的證明奠基在把流形及摩斯函數看成物

數學家吳文俊先生認為, 有些幾何定理的證明, 不單是傳統的歐式方法難以措手, 即便是 解析法也因計算繁複而無法解決。 如果能找到一種機械化的方法比較快捷地證明幾何定理, 那

同理, 可運用微微對偶不等式證以上幾個推廣命題, 請讀者自證,

[r]

是剛才的不等式的推廣, 兩個定理都非常漂亮, 而且證明也不是很難。.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