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國中道德氣氛與學生道德發展之相關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國中道德氣氛與學生道德發展之相關研究"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中道德氣氛與學生道德發展之相關研究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性質與重要性

長久以來我們的教育目的一直標榜「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而 實質上卻是以智育掛帥。因此,道德教育一直是升學主義下的犧牲 品,加上家庭倫理教育的式微,又不重視教導孩子們擁有尊重自己及 他人的能力,而且學校較多採取灌輸的方式來進行道德教育,致使學 生記誦某些道德知識,但卻無法將這些道德知識內化並轉化為實際的 道德行為,因而使得學生道德發展遲緩(簡妙娟,1997:14),也因 為價值觀念的混亂,說一套做一套的方式,造成孩子的觀念偏差,導 致青少年問題行為叢生。

處在今日多元且鉅變的社會中,人際關係的調適、道德價值的判 斷、個人人格的發展以及民主社會的奠基等,莫不因道德教育的良窳 所深刻影響。認知發展理論認為推理與行為是相連結的。因為成熟的 道德行為是需要成熟的道德思考當作先決條件的。所以Kohlberg

1963) 認 為 「 道 德 行 為 的 發 展 依 據 相 當 成 熟 的 道 德 觀 念 和 道 德 認 知 能 力 的 發 展 。 」 因此,道德發展與道德行為密切相關,

故面對今日價值多元的複雜社會,道德教育應注重學生道德認知的發

(2)

根據國內外諸多研究(Hoffman, 1970; Flieshman, 1973;單文 經,1980;林煌,1991;沈六,2001等),得知影響道德發展之因素 相當多,例如年齡、智力、性別、家庭、社會文化等,其中氣氛也是 影響道德發展的因素之一。Kohlberg在 1983年 時 為 文 「 學 校 中 的 道 德 氣 氛 」(the moral atmosphere of the school ),即 不 斷 強 調 道 德 教 育 與 潛 在 課 程 的 密 切 關 係 , 且 強 調 學 校 中 的 道 德 氣 氛 乃 屬 重 要 的 潛 在 課 程 , 在 道 德 教 育 中 實 不 容 忽 視

Kohlberg, 1983)。 所謂的氣氛是指一個地方或一個人的性格或 顯著的態度(attitudes)和習慣(habits);如同監獄或訓練營,一個 學校也有一種氣氛(沈六,1997:78)。學校中的氣氛若是處於較低 階段,對於提升學生道德發展實非易事,師生間如能建立信任、尊重、

合作的關係,才能營造良好的學校氣氛,有助於培育學生道德感。

此外,Kohlberg的 個 人 性 道 德 認 知 發 展 理 論 因 需 編 制 諸 多 假 設 性 的 兩 難 情 境 問 題 , 並 非 易 事 , 解 決 之 道 乃 是 嘗 試 將 兩 難 情 境 還 原 到 現 實 中 的 學 校 生 活 情 境 更 為 真 實 , 所 以 便 有 了 將 學 校 成 為 正 義 社 群(just community)的 構 想(蘇 建 文 譯 , 1993: 123)。 Kohlberg亦 曾 談 及 道 德 教 育 不 只 推 理 而 已 , 也 需 重 視 行 動 ; 不 應 只 是 處 理 假 設 的 兩 難 情 境 , 更 需 處 理 實 際 生 活 ; 不 該 只 重 視 正 式 課 程 , 更 應 注 意 潛 在 課 程 (單 文 經 、 汪 履 維 編 譯 ,1988)。

美國學者Scharf(1973)Reimer(1977)Wasserman & Jennines

(3)

(1979)等人早在七十年代便提出關於機構道德氣氛或道德氣氛與個 人道德發展密切相關的觀點,他們認為機構道德氣氛影響了個人的道 德發展,因為機構的道德氣氛提供了若干道德成長的條件,雖然不同 的學者提出條件的數量與描述的內容各有千秋,但他們一致認為,良 好的道德討論,以及特別的民主及共同生活團體有關的條件,是不可 缺少的(蘇建文,1993)。

另一方面,道德認知發展論重視個人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及思考 結構,道德教育的目的不在使學生獲得一套道德知識,而在發展個人 有組織的認知結構,使個人可以據以分析、闡釋並決定各種社會行為

(簡妙娟,1997:14)。因此,個人道德成熟的標誌,為個人自己做 出道德判斷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則的能力,而不是遵從其周圍的成人 的道德判斷的能力;所以Kohlberg提出道德教育應鼓勵學生進行道德 認知衝突的自我抉擇,發展道德認知能力(簡妙娟,1997:14)。

青少年時期是道德發展的關鍵時期,根據 Kohlberg & Turiel

(1971)研究發現,一般人的道德推理發展,在其一生中有兩個關鍵 時期。一個是青年前期,介於十至十三歲之間,是個體由成規前層次 轉為成規層次的關鍵,而另一個時期是青年後期,約在十五至十九 歲,是個體由成規期轉為成規後期的另一個轉捩點。其中第一個時期 為青年前期,是個體由「道德成規前期」(moral pre-conventional level)發展至「道德成規期」(moral conventional level)的關鍵期,

(4)

13 歲,而未脫離盲從權威或自私的第一、二階段(懲罰與服從導 向階段、工具性相對主義導向階段),極可能將被固定在較低階段的 道德發展中。

Kohlberg使用討論道德兩難情境來提升個人的道德階段;而後 Kohlberg又以「正義社群」的方法來提升團體與個人的道德階段。

Kohlberg的正義社群法改造和吸收了Plato、Dewey & Durkheim等 的道德教育思想,它來自於教育實踐和實驗,並在實踐、實驗中不斷 改進和發展,意在通過師生的民主參與、通過公正的集體氣氛,提供 學生各種角色承擔的機會,努力創造情境來實現學生們的道德責任,

使學校的道德氣氛成為有利於個人道德發展的環境(郭本禹,2000)。

因此,根據Kohlberg的理論,道德氣氛是個人道德推理與其道德 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道德判斷並不一定能夠實現為道德行為,這是 因為「道德行為通常發生在社會或團體的氣氛之中,而氣氛經常會制 約個人的道德決定」(Higgins, Power & Kohlberg, 1984: 74)。個體 在現實生活中的道德決定總是在團體氣氛或團體決策過程中進行 的,而且個人的道德行為通常都是這些規範或過程作用的結果。

Kohlberg所提出的道德教育策略―「正義社群法」―就是努力改進個 人在其中作出道德決定的環境或團體的道德氣氛,進而賦予學生責 任,以維護其達成的規則和紀律,同時教導學生從團體利益的角度對 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作出判斷並切實踐行(郭 本 禹 ,2000)。

(5)

由此看來,為了改善個人的道德行為就必須改進引發此道德行為 的環境,所以,學校教育必須創造更多的活動、實踐的機會,讓學生 來踐履業已獲得的道德知識,以促成學生將其道德知識內化成為道德 行爲的內在動機。校園環境是學生成長發展的主要生活空間,學生道 德認知的獲得、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蘊育、道德行為的塑造 某種程度上受到學校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因此,學校中的道德氣氛就 特別重要,學校人員如能以身作則,謹言慎行,為學生所效法,自能 對學生的個人道德發展以及良好品德的形成有所助益。

(6)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壹、研究動機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日,由於科技的發達,社會的變遷,導致價值 觀念的多元化,使道德判斷益趨困難,更加重了我國道德教育之重要 性,在這樣一個社會裏,使學生能做合理的價值判斷與自律的道德良 知,成為當前教育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希望學校教育能夠造就良好 的國民,讓他們有道德的勇氣、獨立的思考、理性的行為。因此,學 校就迫切需要實施倫理與道德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

學校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社會化機構,因此,在學校中與他人間的 互動會影響自身的道德發展,校園倫理問題在近幾年備受矚目,無論 是教師與學生、教師與行政、家長與教師、家長與行政每一個環節都 是一種潛在課程,無形中會使團體內的成員有某程度道德發展的轉 變,不僅是向上推進,亦有可能往下滑落,學校環境的佈置、教師上 課時使用的言語,這都形成道德氣氛而影響學生的生活和個人道德發 展,因此,進入學校後,可能因為學生在道德發展階段上的不同,而 形成具有不同道德氣氛的學校,如何善用道德氣氛幫助發展學生道德 發展,相信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教育部在民國87年公布「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 要」,對於課程結構、教學內容、評量方式等均有重大的改變。尤其 是將原本的學科改為語文、健康與體育、社會、藝術與人文、數學、

(7)

自然與科技、綜合活動等七大學習領域,將原來的「道德與健康」科 中的「健康」與「體育」合併為「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而「道德」

則將其納入「社會」學習領域中,僅保存原有「道德科」中的「道德 規範」,而在該學習領域中僅將「判斷是非與價值的能力」作為分段 能力的指標;因此,現行教育改革的趨勢,勢將我國未來道德教育推 向「由顯而隱」,亦即由科目中心的教學模式趨向廣域課程或社群文 化的模式,更加突顯整體校園倫理與文化的影響力。

因此,道德教育的成敗,除了家庭、社會的配合之外,學校扮演 的角色舉足輕重。然而,一般人以為學校的道德教育工作唯班級的教 師馬首是瞻,其餘人員則充耳不聞,甚至置之度外,不予理會。殊不 知道德教育的成敗與否,乃繫於學校之道德氣氛,而學校道德氣氛之 良窳,亦視學校人員的崇禮尚義,以身作則。其次,學校行政單位的 規劃與配合,能使學生獲得參與更多學校活動的機會,符合做中學的 教育原則,因此,學校人員與行政的密切配合,學生必能上行下效、

耳濡目染,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高博銓,2001:140)。

本研究旨在探討道德氣氛是否會影響個人之道德發展,又何種道 德氣氛能提升學生個人之道德發展,並且利用上述研究結果提供教育 人員營造優質的道德氣氛來引導學生道德發展的提升。

(8)

貳、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研究「國中道德氣氛與學生道德發展」之關係。本研 究之具體研究目的,陳述如下:

一、 調查國中校園道德氣氛之情形。

二、 探究國中學生道德發展之情形。

三、 分析國中道德氣氛與學生道德發展間之關係。

四、 根據研究結果,對國中學生之道德氣氛營造及提升道德發展階段 提出具體建議,以供相關師資培訓與進修課程規劃和編排參考。

(9)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假設

壹、研究問題

本研究欲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 瞭解國中校園道德氣氛之情形。

二、 探究國中學生道德發展之情形。

三、 分析國中道德氣氛與學生道德發展間之關係。

貳、研究假設

針對以上的研究問題,本研究的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1:國中校園道德氣氛處於「階段 3 團體關係取向」

假設2:國中學生道德發展之道德成熟 P 分數為 35~45。

假設3-1:道德氣氛中的外在工具取向會影響學生的道德發展成熟度。

假設3-2:道德氣氛中的團體關係取向會影響學生的道德發展成熟度。

假設3-3:道德氣氛中的社群規範取向會影響學生的道德發展成熟度。

(10)

第四節 名詞釋義

為了便於研究討論的明確清晰,本研究之重要名詞界定如下:

ಥă઼̚Ϡ

係指九十一學年度在學之全國公立國民中學的國中生,不含特殊 學校、特殊班級的學生及進修補校的學生。

෮ăϒཌྷۤཏ

所 謂 「 正 義 社 群 」 乃 兼 顧 正 義 (justice) 與 社 群 (community)兩 個 概 念 , 一 方 面 是 強 調 集 體 的 重 要 性 , 另 一 方 面 則 是 以 正 義 原 則 促 使 個 體 的 道 德 成 長 (Reimer,1989:

53)。 社 群 , 最 重 要 的 精 神 是 一 種 社 群 意 識 與 規 範 , 也 就 是 校 園 中 師 生 間 或 學 生 間 的 團 隊 凝 聚 力 與 良 好 互 動 精 神 , 並 藉 由 民 主 、 參 與 、 關 懷 與 負 責 , 使 全 體 師 生 融 為 一 種 生 命 共 同 體 的 感 覺 (Power,1988: 198)。

ણă྽ᇇঈڤ

本研究所指「道德氣氛」主要指道德文化中人際互動與感受的面 向。道德氣氛可包括「 集 體 規 範 價 值 」(collective normative values)

與「 社 群 感 」(sense of community)兩 個 層 面,Power 指出集體 規範價值是關於社群成員或是整個社群對於衝突解決方式之共識,

亦 即 團 體 中 期 望 成 員 表 現 出 的 舉 止 言 行 , 以 及 引 發 其 行 為 動

(11)

機 的 共 享 核 心 價 值 ; 後 者 指 學 校 成 員 將 學 校 視 為 社 群 , 並 對 該 社 群 的 知 覺 感 受(Power, Higgins & Kohlberg, 1989)。其 操 作型定義指在本研究自編之「道德氣氛」問卷中所呈現之結果,階段 分數越高,表示受試者對於此階段道德氣氛的感受越強烈。

དྷă྽ᇇ൴ण

在本研究中是以 Kohlberg 道德發展理論為依據。道德發展亦稱 道德判斷(moral judgment)是指個人遇到特別情境時,用以判斷是 非,決定行動的能力,亦稱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或是道德 認知(moral cognitivity)(張鳳燕,1987:7)。本研究受試者的道德 判斷分數,係根據單文經(1980)依據 Rest 的 Defining Issues Test

(簡稱 DIT)所修定之「社會問題意見調查問卷」中所得之 P 分數

(principled morality score)而定。P 分數即階段 5A、階段 5B 及階 6 的相加分數,P 分數的高低表示道德原則推理思考的程度,分數 越高係表示受試者的道德原則推理之能力越高。

(12)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 研究範圍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國中道德氣氛」與「學生道德發展」之 關係,針對上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擬研究的範圍如下:

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僅以九十一學年度就讀於國民中學的國中生為研究對 象,屬全國性之研究;將全國分為北、中、南、東四區選取研究 對象,不含進修補校的學生。

二、 研究變項:

(一) 在自變項方面,將探討變項為學校道德氣氛,分為三個階 段:階段 2―外在工具取向;階段 3―團體關係取向;階段 4

―社群規範取向。

(二) 在依變項方面,為學生道德發展的成熟度,指受試者在「社 會問題意見調查問卷」(Defining Issues Test,簡稱 DIT)中 所得之P 分數(Principled morality score)。

(13)

貳、 研究限制

本研究之限制可由施測方面、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等方面來說 明,茲分述如下:

一、 就研究方法而言

由於本研究主要以問卷調查法作為蒐集實徵資料之方法。故 受 試 者 填 答 問 卷 內 容 時 , 可 能 涉 及 受 試 者 主 觀 的 心 理 歷 程 與 感 受、填答時間、問卷內容等而使受試者對真實情況有所保留或誤 解,造成測量上的誤差存在,再者未能輔以觀察、訪談等方法,

缺乏質的研究分析。

二、 就施測方面而言

本研究係屬全國性之研究,研究者受限於人力與時間,除就近學 校的班級可由研究者親自施測外,其他學校之班級僅能以郵寄問卷之 方式,委請取樣班級的任課教師代為進行施測。雖然研究者已與協助 施測之教師針對施測情境及指導語加以溝通,但仍難確保施測情境之 一致性。

三、 就研究內容而言

本研究所得到之有關國中生道德發展成熟分數、道德氣氛等資

(14)

第六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壹、 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了達到上述之研究目的,採取「問卷調查法」進行 研究:首先,參考國內外探討道德氣氛與道德發展的相關文獻,

再考量本研究之需要,編修適合國中生的「道德氣氛問卷」及「社 會問題意見調查表」作為調查工具,進行問卷的抽樣調查與統計 分析。

貳、 研究步驟

本研究進行的步驟如下:

一、 擬定研究計畫:

本研究的綱要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緒論,首述研究問 題的性質及其重要性;繼而提出研究動機與目的;並界定本研究 有關名詞定義及確定研究範圍;再述明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二部 分為道德認知發展之影響因素、道德氣氛理論、道德認知理論以 及 道 德 氣 氛 與 道 德 發 展 之 相 關 研 究 。 第 三 部 分 為 研 究 設 計 與 實 施,選取研究對象,設計研究工具,並實施問卷調查。第四部份 則為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第五部分為結論與建議,即歸納本 研究之發現,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15)

二、 蒐集相關資料:

蒐集客觀而確實之資料,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依據與研究工 具之參考。資料依性質分之,包括道德認知發展、道德氣氛等理 論,以及影響道德認知發展之因素等。至於資料之來源,除相關 期刊、書籍外,研究者透過 DAO、EBSCO、ProQuest 等資料庫,

搜尋所需文獻。

三、 閱讀與分析資料(文獻探討):

綜攬、評鑑與分析資料,並加以系統而客觀地敘述各類有關 資料之內涵。

四、 整理資料並加以歸納:

資料經分類與敘述後,即加以整理與歸納。

五、 擬定問卷調查計畫:

為驗證道德氣氛與學生道德發展之關係,本研究即擬定問卷 調查計畫。首先確定研究問題與假設,繼之選定研究對象,設計 研究工具,接著進行預試,根據預試結果,依鑑別度來修正研究 工具,編印成正式問卷。

六、 問卷調查之實施:

將問卷郵寄至所研究之學校以進行實證調查,並於回收調查 資料後,予以整理登錄,再以電腦統計分析。

(16)

七、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

根據資料統計結果,加以分析與討論。

八、 提出研究發現,並作成結論:

最後,根據資料分析所得,提出研究發現,作成結論,並根 據結論提出建議,藉供參考。

本論文之撰寫,除緒論外,將依據研究發現,分述於第二至 五章。全文將為一邏輯性之安排,以完成緒論所揭櫫之目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儒效〉)因 此,「君子理天地」係指君子於天地間理成「人

在強化道德的懲戒功能的時候,客觀上,也減低了對信徒的吸 引力。這是一方面。然而,若換一個角度論之,五種姓理論在 心性論方面也有足於啟示後學者,最突出的是將眾生本身的根

提倡道德領導並引入經營實務界的,尚有哈瓦特( Alexandre Havard)發展的「德行領導」(Virtuous leadership)。哈瓦特 1962 年 生於法國巴黎,是歐洲領導力發展中心(

確定想通過此劇向觀眾表達哪些訊息方可下 筆。劇作者必須有道德操守和健康的人生價

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教育事業的關鍵在於培養佛教人才,如同一個國家「人才為

“Sex selection: Getting the baby you want” (A story about a couple opts for sex selection). https://www.theguardian.com/lifeandstyle/2010/apr/03/sex-selection-babies

除了上述的議題外,今日的資訊倫理還包含了提 高使用者的倫理道德或社會使命感、建立正確價 值觀、建立自律自重的守法美德等。這些議題可 參考美國電腦倫理協會( Computer Ethics

 般若遍諸法  大悲攝眾生   無相說正道  頂禮人天尊   大聖栴延論  言略義深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