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註 1)我們不難理解安格 爾所說的「畫家必須像個面相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註 1)我們不難理解安格 爾所說的「畫家必須像個面相家」"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創作實踐「異人館」

第一節 肖像的組成元素

「異人館」所陳列的邊緣人物肖像,主要是頭像為多,再來是半 身像以及數量較少的全身像。肖像的組成元素分:臉、手以及肢體。

臉部表情、手勢與身體語言,這三方面正是肖像畫的表現重點。

首先來談臉部表情。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曾對學生建議:「必須捕捉其對象的特徵,也就是掌握所 見物體的本質。要找出一個人的特徵,畫家必須像個面相家,從五官 或身體各部位看出對方的個性。優秀的藝術家必須了解模特兒的心 思。……作畫前要『深入解析』模特兒 。」(註 1)我們不難理解安格 爾所說的「畫家必須像個面相家」。因為每個人從小就必須學習察顏 觀色的經驗,讓人懂得透過經由凝視一個頭部---由肌肉、皮膚與骨骼 組合的有機物質,進而讀取抽象的情感訊息。所以說:臉部表情是情 緒最直接的表現,而每一塊肌肉牽動,都是意志的展現。由於街頭畫 像的經驗,我對臉部表情的掌握最熟悉,在這次個展中,頭像作品的 數量也是最多。五官中,眼睛與嘴巴是最具表現力的部分。而兩毛為 一橫,鼻子為一豎所組成的「T」型,是整個頭部的基本結構,是橫 梁與直柱的組合。我有時著重於實體的結構,先處理眉毛、鼻子

註 1 Parramons Editorial Team,《肖像畫》(台北,三民書局,民 86),頁 66

(2)

與輪廓;有時則先畫眼睛嘴巴,捉到神情後再搭建結構。

「手,是人的第二表情,在人體各部位中,也許手的運用最為頻 繁,它的動作最易透露出人的內心世界。」(註 1)雖然臉部表情是最直 接的情感表現,但是也是最容易被偽裝隱藏。有許多訊息其實是透過 人的「手」來表現。侵略的手、畏縮的手、緊張的、放鬆的、……各 種心理狀態都可以藉由手傳遞出來。手的描繪重要性不亞於臉部表 情,但我對手的描繪練習不夠,所以在「異人系列」的半身肖像中,

「手」的表現居於第二位置。唯獨一幅水彩作品《無眠之寂》,我首 次嘗試將手的地位提高於臉部表情。

接著談到的是肖像畫的第三部分:肢體動作。這一部分,由於我 所描繪的對象是邊緣人物,比較難與模特兒互動。肢體動作只能由作 者單方面的捕捉,或者透過想像去彌補資料的不足。肢體動作為主,

甚至省略臉部表情的作品,只有「姿態系列」三件水彩作品。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說:「動作是內心激情的表現。面貌和手 勢反映人的精神狀態。人體是心靈的顯露,是精神的具體化。畫家必 須顯示人物的動態,創造反映精神狀態的形象。」(註 2)沒錯,肢體動 作雖然比臉部表情和手勢來的隱晦、間接,但是卻是更為深刻的

註 1 宋飛,《黑白有形》(廣州市:嶺南美術出版社,2002),頁 163

註 2 艾瑪.阿.里斯特編著,《李奧那多達芬奇筆記》(北京,三聯書店,1998),頁 169

(3)

語言。臉部表情,通常呈現一種當下直接的精神狀態,即情緒;肢體 動作卻能沉澱情緒,而轉為一種「無言而言的表情」。而介於兩者之 間的手,在肢體動作中的重要性,如同眼睛之於臉。

肢體動作除了表現人類深刻的情感之外,其第二意涵是:人與世 界的關係。「生活中的姿勢體現著人與世界關係,體現出人的精神面 貌與個性。故此,人的姿態和環境、氣氛、體格、職業、氣質等因素 有關。」(註 1)當我描繪肢體動作時,我會賦予一條地面與立面交界的 地平線,暗示空間;並且省略人物衣服的描繪,企圖去除個體殊性而 為群體共性。人類存於空間中的姿態,即象徵著人類主體與世界客體 之間的連結關係。是擁抱或是逃離?是前進或是後退?我想呈現的就 是這許許多多的存在姿態。

在創作內容的組成元素中,不是最重要,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衣 紋」。衣紋只出現在半身肖像的作品中。在邊緣人物身上,衣服洽是 一種標誌:髒、拙、粗、黑、亂、皺、醜。他們的衣服如皮膚一般色 調。層疊糾纏的衣料,有時後比不著衣的人像,更能表現出畫中人的 心境。「寫意的人物畫中,衣紋是按抽象的意識來畫的。中外現代派 畫家均是大同小異。」(註 2)不過,我之所以用抽象意識去描繪衣紋,

註 1 宋飛,黑白有形(廣州市:嶺南美術出版社,2002),頁 122

註 2 宋飛,黑白有形(廣州市:嶺南美術出版社,2002),頁 75

(4)

並不是為了讓作品看起來很「寫意」。而是因為我發現:其衣紋的本 質是「皮膚的延伸」。衣紋的線條與肌理表現,不是為了呈現衣服本 身,而是為了表現形同皮膚發皺斑黑的「邊緣質地」。那是藉由可辨 識性的具象物,去表現抽象的情境與心理質感。

在肖像畫內容的組成元素中,不管是頭、手、肢體動作,或是衣 服,我都希望能在具象的範圍中,追求抽象感受,進而表現我所見到 的「人性」。

第二節 創作形式 I 、形式的考量

創作形式取決於創作內容,而這兩者都是源於我對繪畫的思考。

在「異人館」創作中,我對形式的考量有分:繪畫性的強調、情境的 去除、系列性的排列、「未完成」的視覺意義四個面向來探討。

(一)繪畫性的強調

我花了許多時間在思考:繪畫形式的本質問題,也就是繪畫媒材上的 的核心性、不可取代性的問題。「傳統繪畫若不失其優勢,就必須強 調其『繪畫性』---高科技的攝影和電腦所不能替代手藝---骨法用筆。」

(註 1)書畫同源,中國傳統繪畫重線條表現,線條如同筆跡一

註 1 宋飛,黑白有形(廣州市:嶺南美術出版社,2002),頁 52

(5)

般,具有可辨識作者身分的風格特徵。而西畫中的「筆觸」也是一樣 的道理。筆觸有大有小,即使是非常寫實的古典油畫,我們可在原作 前看到,細部描寫中也存有筆觸痕跡。那是一種「手感」的表現。手 是人類身上使用最頻繁的勞動部位;而「手感」是我們用自己的身體,

所留下的痕跡與質感。那是一種親切感,接近自然,具有「人味」。

我喜歡一封用鋼筆字親筆書寫的信,勝過一封 E-Mail;我喜歡用單純 的樂器彈奏的音樂,勝過電子合成樂;我喜歡喝手工調出來的咖啡勝 過機器……。科技為藝術開拓了一個新的表現方式,但是科技最終所 追求的還是人性。而繪畫的「手感」特質,在這一方面較之科技藝術 而言,是屹立不搖的特色,甚至是不可被取代的。在體認這點之後,

我很自然、很自信的在畫作中留下筆觸。

繪畫媒材的第二個本質是「畫面肌理」,畫面肌理除了表現第一 面---畫內世界的質感之外;它也表現了第二面----二維空間的畫材本 體,身為物質的一種表情。除了視覺表現力之外,相較科技藝術而言,

肌理身為物質具有不可複製性,帶來「原作」的存有價值。我常進行 肌理的實驗,在這些實驗中,我發現自己喜歡粗礦曠勝過細膩,喜歡 動態勝過靜態,寧可沉重也不願輕浮。這是我的屬性。這次的主題,

洽巧適合用肌理來呈現一種關於邊緣人物的心靈質感。有可能是,我 不知不覺中循著這個屬性,在尋找相應和的題材也說不定。

繪畫媒材的第三的本質是:「平面性」。「平面性」有兩種意義,

(6)

一是形而上的畫內世界的平面性。畫面裡,除了傳統寫實的三度幻覺 空間,也可以是平面的二度空間。第二意義是指是形而下的畫作邊緣 所框設的平面。以前也曾經想過要改變畫作的懸掛方式,或者利用畫 作佈置成裝置藝術。但是畫作本身的二度空間會被分割、打散,失去 畫作原本適於被觀看的方式,進一步抵銷了繪畫特色,畫已非畫。我 最後還是製作所謂的「架上繪畫」,這是它最擅長的舞台。雖然那裡 充滿限制(在牆壁上掛久了,不小心蒙上一層灰,逐漸形同傢俱),

但那卻也是無限可能的開始。同樣是邊緣人物肖像,在畫面裡我嚐試 著多樣的表現方式。

這次的「異人館」作品,就是在實踐我對繪畫媒材本質上的思考。

我肯定平面繪畫的價值,雖然它總是沉默。但是,能在一個有限的平 面上自我完成,我感到很驕傲。

(二)情境的去除

肖像畫的背景是否採取某一特定情境,或是某一現實空間,不單 會影響到氛圍,還牽涉到畫中人物的身分暗示。我希望所要表達的情 感,完全由人物本身的表情與肢體語言傳達出一種「感覺」,並不想 借助象徵物的「概念」,或情境的「敘述性」。當肖像畫不是為了滿足 供養人而畫時,容許畫中人「身分不明」。我認為有許多作品正是以

「不明」「曖昧」取勝。雖然我所畫確有其人,但我所追求的是一種 邊緣人的「典型」。「典型」的素材,參考自真實的個體;而「典型」

(7)

的塑造,歸因於身分的不明以及情境的去除。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說:「造型藝術和繪畫藝術當中的譬喻,結果 不過等於象形文字而已;它們萬一表示了知覺,具有了藝術的價值,

那並不在於譬喻的方面,而是其他方面。」(註 1)叔本華所謂的「其他 方面」我想是指藝術的「直觀」特性。關於「直觀」,卡希勒(Cassirer Ernst,

1874-1945)的看法是:

藝術的領域乃是純粹形式的領域。他並非純屬色彩、聲音、可觸摸 的性質之世界,而是形制和構制、曲式和節奏的世界。在某種意義上,

所有的藝術都可以被看作語言,不過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罷了。它並非 是一種語言符號的語言,而是直觀符號的語言。(註 2)

直觀的藝術不需要文字說明,人即刻可感受。太重視文藝性的敘 述,就會失掉繪畫本身的獨立性。每當我力求畫出某種深刻的情感 時,我會想到一個人……

「你無需以描繪槍砲來捕捉戰爭」魏斯(Andrew Wyeth,1917-)說:

「你應該要從秋天的一片凋落的枯葉去描繪。」(註 3)

註 1 叔本華,《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台北:遠流,民 78),頁 305

註 2 卡希勒,《人論》(上海:藝文出版社,1985),頁 146

註 3 何政廣編,《美國寫實派大師魏斯》(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6),頁 100

(8)

(二)系列性的排列

此個展共有二十七件作品,其中有五大組系列性作品:異人系 列、丘壑系列、臉譜系列、姿態系列、角色系列。同質異體的肖像並 列成群,具有重複、強調的效果。尤其以「邊緣記像」以棋盤狀方式,

將五十張不同的頭像拼組在一起,成為「異人館」的最佳註解。並列 單獨的肖像而為群像,加上統一色調的處理,可以表現邊緣人物的群 體共性。每一系列的肖像,都採取不同的觀看距離。如攝影鏡頭:有 的如霧中遠觀,有的近如撲鼻,例如《丘壑系列》,100 號的大幅油畫 中只畫一顆頭。

不同系列性的作品,代表不同的詮釋方式;而同一系列的作品,

代表同一詮釋下的推演與變奏。整個展場的排列結構,如同電腦檔 案,子目錄下還有子目錄。最後以「邊緣」為共同命題,一以貫之而 成「異人館」。希望個展能做到在統一中求變化,變化中求統一。

(三)「未完成」的視覺意義

「創作時必須不帶任何先入之見,必須不預先知道畫將會是 何種模樣。」(註 1)《邊緣記像》是我第一幅正式的創作。一開始只是 想要畫幾張頭像,當作油畫打底做肌理的一個練習。沒有想到一張畫 完又接著一張,我越畫越起勁,到最後把所有裁切待用的五十塊木

註 1 James Lord 著,陳靜芳譯,《未完成的肖像》(台北:允晨,民 91),頁 142

(9)

板全部畫光。於是,後來才想到把個別頭像拼組成一張大畫。接著,

我後續的描繪順序是由中心到外圍。畫面中心完成度高,畫面邊緣完 成度低。我原本希望每一幅頭像的完成度都能再提高一些,只要視覺 焦點部分對比強烈即可。但是,「有時為了達到最完整的效果,會仰 賴於一件個別作品未完成的外貌。遠從米開朗基羅開始就可以明顯看 出來,某些藝術作品的『未完成』特質,可能是藝術家刻意營造與現 實的想像效果之不可或缺的部分。」(註 1)「未完成」的存在,在一個 作品中有其重要的意義。第一,是相較於描寫度與完成度高的部分,

有襯托作用。第二,未完成帶給人一種虛幻的感受,「因此如果你強 調作品的虛幻成分,那麼你就越接近生命的效果。」(註 2)我們覺得一 幅畫有畫味,經常是因為相對於「實」之下的「虛」處理妥當的緣故。

之所以「虛」,是因為放鬆筆調,放鬆描寫,才能免於過分周全,而 帶來一種與現實有別的距離美感。我覺得,未完成的殘缺虛幻之美,

不僅是視覺上的,更是一種心靈上的留白。

第三,「未完成」的部分,通常由於描寫度不夠,呈現一種立體 感缺乏的「平面性」效果。而在同一幅畫中,平面性的部分不只襯托 立體感的部分,它更指涉出:繪畫從無到有的一個的過程。「未完成」

是接近於「零點」的位置,一直到完成度高的視覺中心,這一個漸增

註 1 James Lord 著,陳靜芳譯,《未完成的肖像》(台北:允晨,民 91),頁 162 註 2 James Lord 著,陳靜芳譯,《未完成的肖像》(台北:允晨,民 91),頁 193

(10)

的曲度,是歷時性的證明。繪畫雖然是空間藝術,但是我們無時不刻 從中感受到時間留下的痕跡。

除了《邊緣記像》作品之外,在《異人系列》的水彩作品中,也 出現人體下半身虛化、未完成的部分……。我需要「未完成」來完成 我的作品。

II、媒材與技法

一、媒材的選擇

有人說,創作勢必選擇一種最適合自己的媒材。我認為:在某一 角度來說,媒材特性與作者特性相應和,創作者各取所需,而各得其 所,是很自然的事。也許是我太貪心的緣故,每一種媒材的特性,都 有我喜歡的地方。有些作品我偏偏只想用水彩來畫,有些則非油畫不 可。其實,這次個展,我也畫了許多水墨的邊緣人物肖像。當時請教 過水墨課的李振明老師,收穫非常多。作品完成還定了框,但是在最 後關頭我採了煞車,取消水墨作品的展出。我投入的時間不夠多就展 出,是貪心也是隨便。我討厭這樣。任何一樣學科或畫種,都有其獨 到之處,日夜浸淫未必得其精髓。珍惜自己的師傅們,鍛鍊自己的手 藝,花一輩子的時間,慢慢學好一件事,並且做到近乎完美的那種精 神,讓我感佩與敬重。

(11)

每一次創作,我們應該考慮題材以及自己的屬性等等,再來決定 媒材,因為「沒有一種藝術媒材能隨心所欲表達所有的題材和感性。」

(註 1)何懷碩先生說:「工具與材質和一切的物質一樣具有侷限性。所 謂侷限性即是他有個性,所以有他的『脾氣』。……在歷史長何中,

不斷尋覓、試驗、創造、改良、工具材料便不是『中性』的東西,而 是具有適宜表現其文化精神的有個性的媒材。」(註 2)但是我認為:不 管你只選一種最喜歡、最順手的媒材,或者你選擇許多種一起混合著 用,到最後,你想表現的都是你自己。不是嗎?我們看畫,不是要看 作者的心嗎?殊途而同歸。選擇亞麻仁油還是阿拉伯膠,很重要,但 不該是限制。

二、畫面肌理

趙經寰先生在《論繪畫肌理美》一書中談到:

「肌理與質感不同,質感是指自然肌理,而肌理包括自然質地與人 造質地(即材料與手法兩個因素的綜合表現)。肌理又可分為「觸 覺肌理」與「視覺肌理」「觸覺肌理」是工具、材料質地的表現,

如塑造形體的起伏凹凸結構、雕塑材料的質地、版畫材料上的紋理 等。『視覺肌理』只表現技法上的效果,如中國畫在宣紙上的筆墨 註 1 何懷碩著,《給未來的藝術家》(新店市:立緒文化,民 92),頁 131

註 2 何懷碩著,《給未來的藝術家》(新店市:立緒文化,民 92),頁 127

(12)

渲染、版畫印刷效果即黑白畫的特殊技法效果等。」(註 1)

從上述中我們可以得知,「觸覺肌理」是黏合性物質的累積,近 似浮雕般,看得到厚度的,讓人有心理觸感的;而「視覺肌理」是滲 染性物質的積澱,看不到厚度的。關於肌理在藝術表現上的價值,趙 經寰先生提到:「1 具象肌理---狀物;2 抽象肌理---悅目;3 意象肌理 ---傳情。凡繪畫都是畫家心靈的寫照,所以繪畫不只限於要狀物、悅 目,而且更要傳情。三者合一,方為上乘。」(註 1)我用自己的想法去 理解:「具象肌理」目的在於給予觀者辨識上的方便;「抽象肌理」是 是感性的美學要求;而「意象肌理」是跟觀者的心靈交流。所以,肌 理能輔助我們做到知、情、意三方面的表現。在這次「異人館」個展 中,無論是油畫、水彩或是濕壁畫,肌理的製作是我創作上的一個技 法重心。以下概述我在油畫與水彩肌理製作的過程。

(一) 油畫肌理

從陳淑華老師的《油畫材料學》一書中,我學習到正確的材料使 用的觀念,並將之運用在創作中。我選擇的基底材是木板,因為比之 於畫布更能承受肌理的重量。木板油畫的製作程序與細節,在材料學 的專書中已經有非常詳盡且專業的介紹,在此不多贅述。不過,有必 要說明的是:我在將所讀理論加以實踐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與心

註 1 趙經寰,論繪畫肌理美

(13)

得,願意在此分享。

1 木板的選擇

由於預算有限,我買的是三夾板,厚度約 2 公分。畫幅越大,木 板就要越厚,才能避免變形。「8F 以下的尺寸可用 0.6 公分厚的木板,

10F 至 20F 則須 1 公分厚的木材,20F 以上則至少須厚達 2 公分。」

而且記得挑選兩面都平順完好無結眼的木板。(註 1)

2 去除木板的酸性

由於木板的酸性會招蟲子侵襲,所以必須用稀釋過的牛膽汁(水 彩輔助劑的一種)去進行中合作用,來回刷過牛膽汁以後不需再沖水。

3 上膠

目的在於隔離畫用油對基底材的氧化侵蝕。我原先使用 L.B 的兔 皮膠。但後來發現化工材料行的牛皮膠(又稱水膠),好用又便宜。

兩者相較,兔皮膠第二次加熱時使用時,溶解速度較快,膠質黏稠度 較不易喪失。但是牛皮膠已經算很好用了。

4 裱布

這是一件很費時的事。麻布要裁,用溫水洗過去漿、去雜質;拔 註 1 陳淑華,《油畫材料學》(台北市:洪葉文化,1998),頁 79

(14)

一公分的布邊呈鬚狀,成為畫作邊緣的緩坡,以減低拉扯到麻布的機 會。再用加熱過的動物膠浸泡至全濕,平貼在木板上。陳淑華老師說 過:「裱布時,膠千萬不能省!」還有一點必須注意,需要用油漆刷 來回推平畫布,以免氣泡殘存於其中,若怕膠被掃掉太多,等乾後再 上一次膠。我在麻木的處理上所花的時間不亞於作畫時間,但是這是 值得的。因為有一批木板沒有裱布的結果是:品質差一點的三夾板木 紋空隙太粗,造成顏料裂紋的出現。一開始很後悔,不過在《邊緣記 像》作品中,這種裂紋還滿能符合該作的質感。正確認識材料特性是 應該而必要的,但是我們要珍惜每一次出搥的經驗,那有時是福不是 禍。另一個例子是運畫過程中,司機先生把我的一幅濕壁畫作品《老 人》弄壞了,事後我試著把碎裂如拼圖的殘塊加以拼組,捨棄瑣碎的 殘塊,造成畫面剝落後的空白部分,顯得有時間感,我很喜歡。

5 打底

由於我需要做某種厚度的肌理,所以在 100g 的膠液中,可以加 入一到二倍份量的石膏粉或碳酸鈣,調成打底劑。打底的同時就是在 進行肌理塑造。秘訣是要等打底劑在常溫下冷卻後,有點凝固又不會 太凝固的狀態,來打底,才能夠一次完成肌理的形狀。

6 肌理輔助工具

我所使用的工具有:豬鬃毛油畫筆、油漆刷、牛排刀、版畫刀、

畫刀、……各種拓印工具,有時併用滴灑的方式。其實肌理好玩的地

(15)

方在此,因為根本沒有常法可依循。做的時候我想像自己是雕塑家,

而不是畫家。有一部分在打底之前,已經先在木板上打完草稿,根據 圖像所需來塑形。有的作品,在部分的打底劑中加入鐵黑色粉,一邊 打底,一邊畫黑白色稿,雖不能做到很精確細緻,但是暗色部位也可 以堆厚度,比做好肌理再上暗色的效果不同,有一種笨笨的、可愛的 感覺。在打底劑形成的肌理乾透後,我會用鈦白顏料於所需要的部位 再留一層筆觸。(鉛白與鈦白都很適合厚塗)。白色顏料乾後,體積會 縮小,使筆觸中一絲一絲的刷痕更細緻,與打底劑肌理的生硬感有很 大的不同。

7 上色

畫完底色,再配合肌理局部用皴法上色,肌理突出的部分為第二 次上的顏色。由於最後罩染會降低明度,所以上色時必須先調白色顏 料,以提高明度,屬於間接畫法。在《臉譜系列》作品中,我只上白 色顏料,乾後直接罩染。白色顏料最能突顯罩染後的筆觸痕跡。

8 罩染

罩染目的在於:1 突顯筆觸 2 增加光澤 3 增加顏料固著力以及鮮 明度。罩染常用透明顏料,而罩染用凡尼斯成分為:「1 份乳香或丹 瑪溶解液+1 份亞麻仁油+3 份精餾松節油混合均勻,便可直接充當

(16)

畫用凡尼斯」(註 1)

(二) 水彩肌理

大陸畫家黃增炎先生的《水彩風景靜物技法》(註 2)一書,讓我對 水彩肌理有更深的認識。以下概述我從書中所學,並實際運用的過程。

1 紙的選擇

選擇紋路粗、磅數重的紙,比較耐得住來回塗抹、洗擦。

2 打底

黃增炎先生所說的「白色丙烯塗料」指的是白色壓克力。所謂的

乙烯跟丙烯都是壓克力家族的一員。我比較過,鈦白壓克力的覆蓋力 較鋅白佳。「選一張較結實的水彩畫紙,用噴壺噴濕后平放,塗上適 量打底塗料,待乾透後,再打濕塗一層,底子基本完成。必須注意塗 層不宜厚,不宜凹凸不平,否則,容易斷裂。」(註 3)我並沒有完全照 黃增炎先生的方法去做。其實,不均勻地上一層白色壓克力,以及凹 凸不平的打底,都可以做出不同效果。如果擔心塗太厚易斷裂,可以 用無酸樹脂先把紙裱在木板上。

註 1 陳淑華,《油畫材料學》(台北市:洪葉文化,1998),頁 224

註 2 黃增炎,《水彩風景靜物技法》(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

註 3 黃增炎,水彩風景靜物技法(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頁 3

(17)

3 筆觸

除了黃增炎先生所提及的油漆刷,我更喜歡用油畫筆去做筆觸。

同樣具有豬鬃毛的彈性,又可以做細部的描繪。但是大面積的背景染 色,我還是會用羊毛排筆,感覺比較平順、俐落。

4 肌理

「水彩紙做塗層,乾透後固定在畫板上平放,擠乾刷子上的水,

沾上早以調好的顏料任意刷出不規則的痕跡,然後藉刷子灑些清水,

讓水點化開一部分顏料,拿起畫板,輪流向四周傾斜,這時水點自然 向四面八方流動,斑斑駁駁,每觸效果均偶然形成,較之刻意所畫的

東西,另有一翻意趣。不過,這種方法不穩定,常常失敗。」(註 1)這是黃增 炎先生做法。其中,水彩顏料在著色之前,有調一些咬合劑。我猜黃 先生所謂的「咬合劑」應該就是阿拉伯膠沒錯,以增加色料與紙張的 結合度。其實,只要掌握住壓克力打底(甚至不一定要「白色」壓克 力)的排水性,之後畫透明水彩時,調一些阿拉伯膠,就會出現斑斑 點點的肌理效果,這不是用筆可以畫出來的。「先乾後濕」的灑水動 作,目的在乾澀的筆調中加上水分淋漓之感;第二目的是:消除生硬 的輪廓線。至於是否要像黃增炎先所說的,讓水分流來流去,則需要 審慎的考量。因為以壓克力打底之後所呈現的「排水性」,其實也就 等同於「可修改性」。用水可以輕易的擦掉先前作畫痕跡。可修改性

註 1 黃增炎,水彩風景靜物技法(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2),頁 5

(18)

隨打底次數與厚度成正比。水分太多就會糊成一團,前功盡棄。

繪畫技法真的是琳瑯滿目、目不暇給,盲目追求多樣的技法,其 實非常危險。平常無聊時,我會東學一點,西學一點,就當是在做實 驗,玩樂的心態居多。但是到了真正在創作時,就要很小心的選擇媒 材與技法。炫技的心態只會模糊了作品的焦點。方法永遠取決於內 容。當然我們也可能為了練習某種技法,而去設定適合該技法表現的 題材。但是真正的創作動機,都是出於一份感動。感動是生活的、無 來由的,不是形式的、固定的。這次個展我最心愛的作品,是一幅小 品《福山村的小小孩》。而這一幅作品,根本沒用到什麼輔助劑,只 是很平常的透明水彩畫法而已。我們每天摸索畫材,練習著技法,而 誰也不知道,生命裡非畫不可的東西什麼時候來。那時,我們身邊可 能沒有畫具……

(19)

第三節 作品附圖與說明

羅漢伯

Uncle Arhat ,Watercolor

水彩,38×57 cm,2003

他是永康公園的遊民伯,我都叫他做「羅漢伯」。以羅漢稱呼流 浪漢原本是個誤稱。此誤稱從「羅漢腳」而來,意思是單身漢。遊民 不見得是單身漢。羅漢真正的意思「是佛的得道弟子,造像為出家比 丘相,相對來說與凡人關係較近。千姿百態的五百羅漢體現著世間百 象,不像佛與菩薩那般高高在上。」(註)我喜歡這個帶著「詩意」的 誤稱。

《羅漢伯》,水彩 《老人》,濕壁畫

註 廖陽,《中西美術題材比較》,頁 144

附圖省略

附圖省略

(20)

邊緣記像

Images of the Marginal Peple,Oil Painting 木板油畫,200×300 cm,2003

這是我第一幅關於邊緣人物肖像的正式創作。五十幅頭像來自五 十個不同的邊緣人。其實,最初的想法只是想要做個兩三塊肌理的實 驗而已。沒有想到畫著畫著就把所有的木頭全畫完,甚至到後來會拼 成一組大畫都是始料未及的。每一張頭像的描繪都是逐項完成,直至 完成度達八成時,才釘成一組大畫。所以在描繪每張頭像時,我並不 知道全局的面貌是什麼。這種感覺很奇妙,你必須玩到最後才能看到 結局。每一幅頭像原本都是孤立的,但是小畫的位置依據頭的方向與 色調做調整後,似乎有了一些互動的感覺。在近乎均質的重複中,產 生出了節奏的變化感。其中我最喜歡的八張頭像,對比最強,造型也 最明確,置於畫面中央偏右,以形成一個視覺焦點。

當我完成這件作品時,有很大的成就感。好比自己砌磚蓋牆壁一 樣,它終於豎立了起來。抬頭,是五十雙眼睛,一起盯著我。

(21)

附圖省略

(22)

丘壑系列

油畫,162×130 cm(100F)2 件,2003 Gully ,Oil Painting

這是兩張被放大的臉。臉上風霜刻蝕,如同丘壑一般。當我湊近 畫布塗抹時,出現在視線裡的都是一堆扭曲的顏料。我試著不把它當 作一張臉,而是一座山來畫。丘壑不只是給觀者參考的畫題,也是我 對這兩張臉的一個註解。我不是在描繪五官,而是刻鑿兩座佈滿溝渠 的山脈。

大約每次畫十分鐘後,我必須退至牆角,試著遠觀整座山勢起 伏。唯有如此我才能夠在一個極短的景深中,做出讓這臉可以呼吸的 空間。那是介於我和他之間的一個空間。記得當時天天下筆沒有間斷 過,面對這兩張臉,我沒有辦法同時想著別的畫。就算有空閒,也是 對著他們發呆。好像注定一次只能做一件事。

許多朋友對我說,這兩張臉很有感情。回想當時作畫情緒,也沒 有什麼大起伏,只是將時間高度集中在這兩張臉,近乎沉默且被動 的,放任我的手去完成一件事---那種不知道什麼通過我,又傳到筆的 運作。

(23)

附圖省略

附圖省略

(24)

角色系列

油畫,116.5×72.5cm(50M)3 件,2003 Character ,Oil Painting

這是比較具表現性的作品,依據三個邊緣人物給我的感覺而加以 詮釋。臉與手以線條表現為主,衣服部分虛化成一暗色平面,襯托表 情與手勢的表現。友人說:「他們看起來像是政客的嘴臉。」到後來 連我也被說服了。還真的有點像呢!

附圖省略 附圖省略 附圖省略

(25)

異人系列

Unusual Person ,Watercolor

水彩,57×76 cm(對開)6 件,2003

異人系列捨棄背景的情境敘述性,由人的表情、手勢與肢體動作 來表現邊緣人物的存在姿態。在此,以原素材的照片並置於繪畫作 品,呈現兩者之間的轉化關係。

附圖省略

(26)

無眠之寂

水彩,80×80 cm,2003

Loneliness in Sleepless Night,Watercolor

此作是由一部實驗記錄片「指月記」中,擷取九個鏡頭,重新詮 釋後拼組而成。這是一種「再詮釋」的過程,也是平面圖像對動態影 像的對話過程。「指月記」導演黃庭輔曾說

「會拍這部紀錄片是被龍山寺的老人所感動的,……其說是在紀錄他們的 焦慮與不安,還不如說是在紀錄我自己。邁入四十歲中年,等於到達人 生一半的旅程,開始走下坡,我們都在過減法的日子;時間一分一秒的 減少,此時和你說話,我們的生命正減少當中。那如何讓此種不安消除 呢?是我拍此片的動機,但似乎沒有找到答案。……」

我們的生命正減少當中。那如何讓此種不安消除呢?這個問題 讓我聯想到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W.Said)。他晚年為疾病所苦,曾 說:

「在我不眠是一種珍貴的,不計代價以求的狀態;最能為我注入活力 的,莫過於立即蛻除覺得損失一夜的半朦朧意識,在清晨重新認識或接 續我幾小時以前可能曾經完全失去的東西。偶爾,我體會到自己像一束 常動的水流。我比較喜歡這意象,甚過許多人比較重視的那種固態自我

(27)

的意象。這些水流像一個人生命中的各項主題,在清醒時刻流動著,最 佳狀況的時候不需外力去協調或調和。它們可能不合常情,可能格格不 入,但至少它們流動不居,有其時,有其地,形成林林總總奇怪的結合 在運動,不一定是往前運動,有時是彼此衝撞,如同對位法,只沒有一 個中心主題。這是一種自由,我喜歡想,儘管我並非完全相信這是自由。

這樣的存疑,也是我特別要堅持的主題之一。我生命裡有那麼多不和諧 音,已學會偏愛不要那麼處處人地皆宜,寧取格格不入。」(註 1)

我為這段話動容。生命正在減少,我們捨不得睡眠。無眠之寂,

意味著一種清醒。而清醒是痛苦的,我們選擇去檢視自己的生命以及 這個世界,需要誠實,而誠實是痛苦的。於是,我想起自己的虛榮以 及昏睡。以此畫提醒自己,生命正在減少中。

註 1 愛德華.薩伊德,《鄉關何處》(台北:力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 89),頁 405

(28)

《無眠之寂》水彩,80×80 cm,2003

附圖省略

(29)

《奇異果》

水彩,80×80 cm,2003 Kiwi Fruit,Watercolor

此作是同學卓淑倩的孩子小懿,我拍下跟他聊天打鬧時的各種表 情。想用繪畫去表現一個奇特的孩子,那多變善感的十二面體。

附圖省略

(30)

姿態系列

水彩、壓克力,57×76 cm(對開)3 件,2003 Posture,Watercolor、Acrylic

附圖省略

(31)

臉譜系列

油畫,60×60 cm 4 件,2003 Face ,Oil Painting

附圖省略

(32)

《福山村的小小孩》,水彩,八開,2003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件作品。我想引述一段話來形容:

「他覺得有必要每天重新開始他的整個藝術生涯,像是從亂塗亂畫開 始。亞伯多拒絕依賴過去的成就,甚至也不想以他過去作品的觀點來 看這世界。因此常常覺得,自己碰巧進行的某件特別的雕塑或是畫 作,將會是第一件表現出他對於客觀現實的主觀體驗之作品。」(註 1)

註 1 James Lord 著,陳靜芳譯,《未完成的肖像》(台北:允晨,民 91),頁 53

附圖省略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專案導向應用程式開發 階梯程式編輯畫面 狀態的監視與控制 階梯程式助憶碼輔助顯示 階梯程式註解功能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價值觀教育須結合學校和家庭教育,學校與家長必須緊密合作,才能

就知識及相關理論的最新發展,體育教師可運用他們的專業知識,把新元素例如資訊素養、企 業家精神、人文素養,以及

還非講得精彩不可。上課其實很費氣力,很多人無法理解 那種消耗元氣的狀態……

• 人所看見的顏色 ,

• 也就是 ”我的dp是n^3”這句話本身不夠表示你的dp演算法,必須 要說“我的dp是個狀態n^2,轉移n”才夠精確. •

有一種觀點說:沒有一種事物叫中華文化的精神價值。回顧中國歷史,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