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切佛語心品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一切佛語心品"

Copied!
4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修訂日期: 2009/04/22 發行日期: 2009/5/9

發行單位: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http://www.cbeta.org 資料底本: 卍新纂續藏經 Vol. 18, No. 333

原始資料: CBETA 人工輸入,CBETA 掃瞄辨識

No. 333

楞伽阿跋多羅寶法經精解評林   楞伽阿跋多羅寶法經。

  (羅整菴因知記云。達磨傳法二祖。謂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經凡四譯。四卷者乃劉宋時譯本。

其文頗奧蕋難讀。當出自佛無疑)。

  (行簡子曰。楞伽經大旨有四。曰五法。曰三自性。曰八識。曰二無我)。

  (道一禪師示眾云。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達磨大師傳上乘一心之法。令 汝等開悟。又引楞伽經文。以印眾生心地。恐汝顛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以佛 語心為宗〔無〕為法門)。

  註曰。楞伽是城名。華言不可往。其城在南海摩羅山頂。無神通者不可往。佛於 此處說法。即佛境界。以處表法。阿跋多羅者。華言無上。亦云入。寶者至貴之物。

以喻此經尊貴。故云法喻為名也。經者貫也。謂貫通諸義也。第一義心為體者。即如 來藏自性清淨第一義心也。了妄顯性為宗者。謂達妄顯真。離性執也。斥小辨邪為用 者。謂破小乘之偏執。摧外道之邪見也。方等大乘為教相者。謂經通三乘。義從圓頓 也。楞伽山名也。達磨以付慧可曰。吾觀震旦所有經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

  蘇東坡跋楞伽經云。此經謂之佛語心品。相傳以為心法。如醫之有難經。近歲學 者務從蕳便。得一句一偈。自謂了證。至使婦人女子抵掌戲笑爭談禪說。高者為名。

下者為利。譬知俗醫不由經論。直受藥方。以療疾非不式中。至於遇病輙底。懸斷生 死。則與知經學古者。不可同日語矣。難經不學。豈不誤哉。

  晁文元題楞伽經云。釋延壽謂。此經以佛語心為宗。而李通玄則以五法三自性八 識二無我為宗。延壽所云者。指其理。通玄所云者。指其事。

○一切佛語心品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南海濵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為莊嚴。與大比丘僧及大菩薩 眾俱。從彼種種異佛剎來。是諸菩薩摩訶薩。無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戲。大慧菩薩 摩訶薩而為上首。一切諸佛手灌其頂。自心現境界。善解其義。種種眾生。種種心色

。無量度門。隨類普現。於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通達。

  (住南海濱楞伽山頂者。說法之處也。寶華莊嚴者。是其處勝也。大比丘菩薩眾者。列同聞之 眾也。從彼異佛剎來者。舉遠知近。以顯眾多也。無量三昧等者。讚菩薩之德也。此乃一切入自心 境。離所行相真實義)。

(2)

  (五法自性識二無我。乃一經之張本。五法者。曰名。曰相。曰妄想。曰正智。曰如如也。三 自性者。曰妄想。曰緣起。曰成也。識即八識也。二無我者。即人無我法無我也)。

  註曰。如是者。指所聞之法。我聞者阿難從佛聞持是法也。一時者。教主徒眾嘉 會之時也。佛者覺也。謂覺道既成。乘機說法。導利群生也。自大慧下。別讚大慧之 德。諸佛手灌其頂者。明其位居等覺。當受佛位。故為灌頂。自心現境界者。一切善 惡境界皆由自心發現。大慧善解。其智超勝也。種種心色者。謂一切有情五蘊種種不 同。大慧以無量度門而普應之。則法門深廣也。已上諸法。大慧皆能究竟。五法自性 識二無我。為眾作發起之人。此佛所以深讚之也。

  爾時大慧菩薩。與摩帝菩薩。俱遊一切諸佛剎土。承佛神力。從坐而起。以偈讚 佛曰。世間離生滅。猶如虗空華。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一切法如幻。遠離於心 識。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遠離於斷常。世間恒如夢。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一切世眾背覺合塵。流轉生死。而起妄想。心識。復計斷常二見。無由出離。故如來欲度脫 之也)。

  註曰。如來以妙智。觀察了達生滅等一切諸法。如空華如幻如夢。不有不無。故 興大悲心。而度脫之。使皆得遠離也。

  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燄。常清淨無相。而興大悲心。

  (此離惑智二障。煩惱惑障也。爾燄乃梵語智障也)。

  註曰。智本破惑。惑即人法二執。無我者。無此二執也。若於智生著。智亦成障

。如來了知人法惑智本空。故云常清淨無相。眾生有迷受苦。故起悲心而拔濟之。

  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若有若無有。是二悉俱離

  (佛與眾生同具此理。尚無生死可斷。焉有涅槃可證。然非證而證。證此涅槃。是則佛為能證 之人。涅槃是所證之法。離法無人。離人無法。故云無有)。

  註曰。一切者。一切眾生也。涅槃者。不生不滅之理也。覺即佛。所覺即涅槃。

人法俱泯。故云遠離也。人與法兩件。所謂二也。二者俱泯。是有而未甞有。無而未 甞無。所謂悉俱離也。

  牟尼寂靜觀。是則遠離生。是名為不取。今世後世靜。

  (牟尼是梵語。寂默。佛之名也)。   (讚佛偈語止此)。

  註曰。此言人能如是觀佛寂靜之體。從遠離而生。是則於佛不生取著。故今世後 世皆得清淨。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佛告大慧。諸識有 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

(3)

相住。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

  (此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相問答)。

  註曰。生謂因緣所生。住謂住止。異謂變異。滅謂滅盡。此不言異者。文略耳。

然此諸識生滅之相。惟佛智能明。故云非思量所知。言流注生住滅者。謂識蘊於內。

念念相續。如水流注。未始暫停也。言相生住滅者。謂相顯於外。根境相對。起生住 滅也。

  大慧。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轉相者。無始熏變。覺成不覺也。業相者。以不覺故。動則成業也。真相者。隨緣不變。體 性真淨也)。

  註曰。云業相轉相現相。乃從真起妄。妄動成業。因動故轉見有境界。次第發現 也。此不言現而言真者。盖言體性隨緣不變。故名真耳。

  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大 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

  (三種者。真識即如來藏識。現識即如來藏所轉。亦名識藏。名轉而體不轉。分別事識。即意 根意識及五識身。此開藏識為二。合事識為一也。八相者。即合上真識現識為一藏識。開上分別事 識為七識。謂意根意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也)。

  註曰。此諸識廣略開合不同者。良以如來藏是善不善因。隨染淨緣熏變不同。眾 生無始惡息所熏。惟逐染緣。故如來藏轉名識藏。次第轉生諸識。此全真成妄。全理 成事也。若能隨於淨緣。了達諸識皆即真智。如來藏無復轉名。則即事而理。反妄歸 真矣。鏡喻現識。是能生諸法之本。造因招果。如鏡之照物。妍醜不差也。

  大慧。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二壞不壞相展轉因。

  (對境離境。居塵出塵。雖壞不壞。非異不異。此二識。唯壞不壞有異。而展轉相因。非異非 不異)。

  註曰。現識含藏善惡種子無失。故名不壞。事識以根對境。起憎愛心。念念生滅

。故名為壞。

  大慧。不思議熏。及不思議變。是現識因。

  (言不思議熏者。全真成妄也。言不思議變者。全理成事也)。

  註曰。熏謂熏炙。變謂轉變。真妄不二。事理體一。不熏而熏。不變而變。不可 心思口議。如是熏變。成現識因。

  大慧。取種種塵。及無始妄想熏。是分別事識因。

  (種種塵者。六塵也。取者。六根取六塵。而起愛見也)。

  註曰。無始妄想熏者。無始以來。起此愛見妄想。熏成事識。是為因也。

  大慧。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虗妄滅。則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滅。

(4)

  (塵根滅。則幻亦滅)。

  註曰。覆者反覆也。謂若能返照真識。則一切愛見妄想。自然消滅。能熏妄想既 滅。則所熏根識亦泯。是為相滅。

  大慧。相續滅者。相續所因滅。則相續滅。所從滅。及所緣滅。則相續滅。大慧

。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謂無始妄想熏。緣者。謂自心見等識境妄想。

  (相續滅者。即流注滅也。識之相續。是有因緣。因緣若滅。則相續滅。因謂無始妄想。緣謂 自心所見分別境界。無始妄想。即根本無明也)。

  大慧。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復如是。大慧。若泥團微塵異 者。非彼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則泥團微塵。應無分別。

  (此喻從真起妄。妄滅真顯。金為莊嚴具。其喻亦然此喻乃一經之要。所謂佛語心者)。

  註曰。泥團喻轉識。微塵喻藏識。藏識是真。轉識是妄。泥團因微塵而成。其體 是一。故不可言異。泥團微塵若定是一。則無所分別。故不可言非異。

  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

而自真相實不滅。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識滅者。藏識則滅

。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義。

  (諸轉識與藏識若異者。彼無明風熏動之時。藏識之體應不隨緣。則墮常見。然藏識是善不善 因。非不隨緣也。若不異者。轉識滅時藏識亦應滅。則墮斷見。然藏識真相終不可滅)。

  註曰。如是下。言轉識滅藏識不滅。已顯其非異非不異。猶恐大慧未達深意。故 復告云。真相不滅。但業相滅。盖真是不變之性。本離生滅。業是無明虗妄之相。故 有生滅。既反妄歸真。則妄滅而真不滅也。真若有滅。何異外道。

  復次大慧。有七種性自性。所謂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種性自性。因 性自性。緣性自性。成性自性。

  (此釋七種自性名義。大種本通凡聖。今約聖報。所謂色常等。常謂真常。即法性五陰也)。   註曰。集性自性。即萬善聚因也。由集因故。有性有相。性內而相外也。大種自 性者。謂四大種果也。果故有因有緣。因親而緣疎也。因果所成者。成性自性也。

  復次大慧。有七種第一義。所謂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見境界。超二見境界

。超子地境界。如來自到境界。

  (言境界者。即所行境界。而有通別之異。心境界者。即心所造詣第一義也)。

  註曰。心能發慧。慧力既勝。則成智用。智用既成。則正見現前。正見現前。則 超斷常二見。乃至超越菩薩境界。至如來自到境界也。

  大慧。此是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應供等正覺。性自性第一義心。以性自性第一義 心。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上上法。

  (自此以下。明如來依自性第一義。成就自行化他德用也)。

(5)

  註曰。成就世間者。示同人法而化佗也。出世間者。通三乘也。出世間上上法者

。唯佛與佛能究竟也。

  大慧。彼若相續。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業。若果。若諦。破壞 斷滅論。所以者何。以此現前。不可得及見。始非分故。

  (若相續。謂因果相續。若事。謂事物。若生。謂陰界入等生。若有。謂如上諸法實是有者。

則顯涅槃等四諦之法皆無也。乃成其破壞斷滅之論)。

  註曰。涅槃與道。是出世間之法。若業緣若苦果。是世間之法。此云四諦。是佛 所說真俗法門。彼以為無。成斷滅論。故復徵釋其義云。以此現前四諦之法。彼皆以 為實無。於我見最初起處。計有計無。皆是邪見。非解脫正因之分故也。

  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種不作牙事。

  (設此二喻。以明外道斷見)。

  註曰。初喻無果。無果則無因也。次喻無因。無因則無果也。

  如是大慧。若陰界入性已滅。今滅當滅。自心妄想見。無因故。彼無次第生。

  (行簡子曰。陰謂五陰。界謂十八界。入謂十二入也)。

  註曰。若謂陰界入已滅。則是無因。今滅即是無果。當滅則復無因。以是推之。

皆是自心妄想所見。彼因既無。則無次第相續生矣。

  大慧。若復諸餘沙門婆羅門。見離自性。浮雲火輪犍闥婆城。無生幻燄水月及夢

。內外心現妄想。無始虗偽不離自心。妄想因緣滅盡。離妄想說所說觀所觀。受用建 立身之藏識。於識境界攝受及攝受者不相應。無所有境界離生住滅。自心起隨入分別

  (見離自性者。謂見一切法。悉離自生性執。亦離佗生共生無因生性執)。   (境界。即六塵。攝受。即六根。言及攝受者。即六識也)。

  註曰。自性以離性執故無生也。譬之如空中雲。如旋火輪。如尋香城。如幻如燄

。如水中月。如夢所見。與幻境一也。若達此幻境本無內外。見有內外。然從無始妄 想虗偽所成。是不離自心。自心性離。則妄想因緣滅盡。此即妄想三有苦果滅也。是 及能說所說能觀所觀。至於受用建立身之藏識。一切皆離。言不相應者。由了識境空 寂。則無待對。豈復有生住滅。然後藏識自心得起。隨入一切境界。以正智分別。無 不可也。

  解三界如幻。分別觀察。當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現無所有。得住般若波羅密。捨 離彼生所作方便。金剛喻三摩提。隨入如來身。隨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 莊嚴。等入一切佛剎。外道入處。離心意意識。是菩薩。漸次轉身得如來身。

  (金剛喻者。言等覺菩薩。用佛智斷最後心所得之定。從此定轉入佛地)。

  註曰。此了三界如幻。得如幻三昧。度越自心所現境界。不復有種種相。乃得安 住智慧彼岸。言捨離彼生所作之方便也。如如者本覺之理也。恒住此理。起諸變化。

(6)

故能神通自在。慈悲方便以為莊嚴。言入一切佛剎者。是入佛界也。言外道入處者。

是入魔界也。由能究竟離心意識。得無分別智。普現色身三昧故也。言轉身自得如來 者。此總結菩薩所證之果也。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說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一切諸佛菩薩所 行。自心見等所緣境界不和合。顯示一切說成真實相。一切佛語心。為楞伽國摩羅耶 山海中位處諸大菩薩。說如來所嘆海浪藏識境界法身。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言。四 因緣故眼識轉。何等為四。謂自心現攝受不覺。無始虗偽過色習氣計著。識性自性。

欲見種種色相。大慧。是名四種因緣。水流處藏識轉識浪生。

  (緣者。根即眼根。眼所對境。自心發現。由不覺故。妄生執取。色緣者。色塵本空。無始時 來執着為色。妄想熏習。使之然也。識緣者。識以分別為性。根塵相對而起計著。欲見緣者。雖三 緣和合。若不起心欲見。則諸色相。猶不見也)。

  註曰。四緣者。根緣。色緣。識緣。欲見緣也。由是四緣眼識轉生。若推其本。

起於藏識。故曰水流處。由藏識而生轉識。如水起浪也。

  大慧。如眼識一切諸根微塵毛孔俱生。隨次境界生亦復如是。譬如明鏡現眾色像

。猶如猛風吹大海水。

  (心體如海八識如水流注。七識如暴流。六識如波浪)。

  (明鏡海水之喻。謂了悟有天人之異也。鏡之現像。無有前後。風吹海水。則前波起而後波隨 也)。

  註曰。八識流動。得有眼等轉識浪生。如眼識。餘五根至於一微塵一毛孔。皆與 識俱生。無不覺知。隨次境界生亦如是者。言外塵境界。亦與識漸次而生。萬法唯識

。見於是矣。然識之所生。有頓有漸。如明鏡現眾色相像者。喻頓生也。如猛風吹大 海水者。喻漸生也。

  外境界風。飄蕩心海。識浪不斷。因所作相異不異。合業生相深入計著。不能了 知色等自性。故五識身轉。大慧。即彼五識身俱因。差別分段相知。當知是意識因。

  (心為外塵所動。如風吹海。諸識浪生。相續不斷。藏識為因轉生因。所以生入妄計執著。不 知色等自性體空。故眼等五識。次第轉生)。

  註曰。言身者聚集之義。謂聚諸見塵為一眼識等。既生五識。則有意識與之俱緣

。故曰即彼五識身俱。然彼五識。因五塵差別分段之相而生知覺。意識因者。言五識 是六識之因也。

  彼身轉。彼不作是念。我展轉相因。自心現妄想計著轉。而彼各各壞相俱轉。分 別境界分段差別。謂彼轉。

  (彼身轉者。謂彼五識轉生六識。而識亦不自謂展轉相因而生也)。

  註曰。彼身轉而被不作是念。我展轉相因。皆由自心所現妄計前境。境有生滅。

轉亦隨之。或以彼境有變壞之相。識亦俱轉。又以彼識分別諸境而識轉。故曰謂彼轉

(7)

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日月與光明。非異非不異。海水起波浪。七 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行蕳子曰。此以下皆偈言也)。   (日月海水喻本。光明波浪喻末)。

  註曰。此二喻。正謂八識心。與六識和合俱生。非異非不異。而云七識者。以意 根意識兼五識身而言。

  譬如海水變。種種波浪轉。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謂彼藏識處。種種諸識轉

。謂以彼意識。思惟諸相義。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譬如海波浪。是則無差別。

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

  (承上海浪之喻而言。上段言異。下段言不異)。   (水凝為氷。氷化為水。何所區別)。

  註曰。八識轉生諸識。如海水變起諸波浪。言以彼意識思惟諸相者。以意識思惟 六塵等相。故曰異。不壞相有八者。謂八識無壞相也。無相亦無相者。謂八識本無相 可見。諸識同依藏識。亦無相可見。諸識同依藏識。亦無相可見。如海浪雖異。同一 濕性。則無差別。諸識唯心。藏識可得。故曰異亦不可得也。

  心名採集業。意名廣採集。諸識識所識。現等境說五。

  (心意識三。一法異名。對數名心。能生為意。分別為識。又前起為心。次起為意。後了別為 識)。

  註曰。言心名採集業者。根塵相對。一念心起。而生取著。成善惡業。意名廣採 集者。由前心轉入意根。起貪嗔癡。廣造諸業。諸識識所識者。謂第六識。分別前之 五識所受五塵。故云現等境說五。五即五識也。

  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曰。青赤諸色像。眾生發諸識。如浪種種法。云何唯願說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青赤諸雜色。波浪悉無有。採集業說心。問悟諸凡夫。彼業悉 無有。自心所攝離。所攝無所攝。與彼波浪同。

  (此明所造之業。及能造之心。悉皆空寂。亦同波浪。攝即取也)。   受用建立身。是眾生現識。於彼現諸業。譬如水波浪。

  (達妄即真。如波即水。同一濕生。焉有差別之相)。

  註曰。此明眾生依正二報。及所作業。皆是自心妄現。如水起波。

  爾時大慧菩薩。復說偈言。日出光等照。下中上眾生。如來照世間。為愚說真實

。已分部諸法。何故不說實。爾時以偈答曰。若說真實者。彼心無真實。譬如海波浪

。鏡中像及夢。一切俱時現。心境界亦然。

  (如來之意。正欲說實。而未說者。機未熟耳。故云彼心無真實)。

(8)

  註曰。由彼心無真實故。如來說藏識轉生諸識。如海起浪。及鏡中之像。夢中之 事。雖一時俱現。皆非真實。故曰心境界亦然也。

  境界不具故。次第業轉生。識者識所識。意者意謂然。五則以顯現。無有定次第

  (分別五識所取外塵。故云識所識也)。

  註曰。此明外塵境界非心本具。但隨業轉生。六識意根對法塵而起意識。亦復然 矣。五識隨五塵而顯現。豈定有次第而生耶。

  譬如工畫師。及與畫弟子。布彩圖眾形。我說亦如是。彩色本無文。非筆亦非素

。為悅眾主故。綺錯繪眾像。

  (此喻言說文字。無實之義)。

  (了然照徹自覺想所覺離。奚不言說)。

  註曰。如來隨機說法。如畫師之隨形圖像。雖由彩色筆素而成。其實則非彩色筆 素。但為取悅眾情。假之以繪諸像也。

  彼彼諸病人。良醫隨處方。如來為眾生。隨心應量說。妄想非境界。聲聞亦非分

。哀憫者所說。自覺之境界。

  (良醫隨病授藥不同。以況如來應心說法有異)。

  註曰。如來所說自覺真境界。非外道小乘境界也。妄相即外道。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知大菩薩眾心之所念。名聖智事分初自性經。承一切佛威 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聖智事。分別自性經八百句。分別所依。如來應 供等正覺。依此分別說菩薩摩訶薩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別說妄想自性故。則能 善知。周徧觀察人法無我。淨除妄想照明諸地。超越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諸禪定樂

。觀察如來不可思議所行境界。畢定捨離五法自性。諸佛如來法身智慧。善自莊嚴。

起幻境界。昇一切佛剎兜率天宮。乃至色究竟天宮。逮得如來常住法身。

  (如來聞諸菩薩生法自共相執。為說妄計自性差別義門。知是義已周徧觀察。則離人法二我之 執。執既離已。乃入諸地。所以度越凡小禪定。優入如來不思議境。其五法三自性之妄執。不離而 離也。法身智慧莊嚴者。自行之果圓也。起幻境界者。現土化佗也。至於一切佛剎天宮。凡有眾生 可受化者。無不於中示現受生成等正覺。兜率陀者。此云知足。謂於五欲知止足也)。

  佛告大慧。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 者。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離異不異故。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角。

  (角者。因上兔無角。作牛有角想。生來乃計有計無二見也)。

  註曰。此言非觀察等者。盖了妄想無自性。為無不同異之分別。對有言無。盖彼 以分別妄想。為生法之因。如因角有無而起分別。故云以依角生妄想。言離異不異者

。異謂依角而起而無分別。不異謂角無分別。離此見故。故云耳。

(9)

  大慧。若復妄想異角者。則不因角生。若不異者。則因彼故。乃至微塵分析推求 悉不可得。不異角故。彼亦非性。二俱無性者。何法何故而言無耶。大慧。若無故無 角。觀有故言兔無角者。不應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說有無。二俱不成。

  (此釋妄想異角之義)。

  註曰。謂分別與角異者。則角非所應之因。若不異者。因彼而起分別。若分析至 於極微。悉不可得者。則有角無角。二見俱泯。故曰不異角故彼亦非性。非性者。非 實性也。若有無二法俱無性者。指何法而言無邪。言無故無角者。謂異於有角而言無 角者。決無是理。故云不應作想。言不正因者。謂不得正因。論有無者。皆無實義。

故云二俱不成也。

  大慧。虗空是色。隨入色種。大慧。色是虗空。持所持處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別 當知。大慧。四大種生時。自相各別。亦不住虗空。非彼無虗空。

  (上言不善分別色空。此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此四大生時。堅濕煖動自相各別。雖未甞離於虗空。故云非彼無虗空也。不住於虗空)。   註曰。持所持處者。謂色為虗空所持。於所持處建立諸色。則空外無色。云何而 言離虗空起分齊見也。言性色空事者。謂性色性空之事。當如是分別也。四大種者。

地水火風也。

  如是大慧。觀牛有角。故兔無角。大慧。又牛角者。析為微塵。又分別微塵剎那 不住。彼何所觀故而言無耶。若言觀餘物者。彼法亦然。

  (此見言有言無。總是執着)。   (剎那者。微細念也)。

  註曰。觀牛有角等者。是對牛角之有。言兔角之無也。此牛角析為微塵。又分析 之至於鄰虗。如是則覺無覺相。求剎那住相亦不可得。彼外道計無者。對牛角之有而 言。牛角求之既無微塵可得。不知對何物而言無耶。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當離兔角牛角虗空形色異見妄想。汝等諸菩薩 摩訶薩。當思惟自心現妄想。隨入為一切剎土最勝子。以自心現方便而教授之。

  (此結勸緣二種見。又曰當思惟自心現妄想)。   (最勝子。猶佛子也)。

  註曰。欲知妄想有無之實。但當返觀自心。是果有邪果無邪。亦有亦無。非有非 無。思之自得。亦當以此教導於佗。故曰隨入一切剎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色等及心無。色等長養心。身受用妄立。識 藏現眾生。心意及與識。自性法有五。無我二種淨。廣說者所說。長短有無等。展轉 互相生。以無故成有。以有故成無。微塵分別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處。惡見所 不樂。覺想非境界。聲聞亦復然。救世之所說。自覺之境界。

(10)

  (色等及心無者。頌上妄想自性。不出色等外塵及內識心)。

  (廣說等者。頌上有無妄想及觀待等。皆非正因也。微塵分別事。不起色妄想。頌上析角無角 邪計妄想也。心量安立處者。頌上思惟自心離有無計。即第一義)。

  註曰。色等及心。以理言之。本無所有。此一無字。斷妄利刀。莫過乎此。承當 得去。何想不除。但凡夫不了。而起妄想。反取以長養自心。故身受用等物。由之建 立。自本而言。藏識所見。故心意識次第而生。自性法有五者。約三自性。立名相等 五法。及二無我也。安立之處。非外道小乘惡見夢想所樂境界。乃佛所說自覺境界也

  爾時大慧菩薩。為淨除自心現流故。復請如來。白佛言世尊。云何淨除一切眾生 自心現流。為頓為漸耶。佛告大慧。法依佛。說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現習氣因。

相續妄想自性計著因。種種不實如幻種種計著不可得。

  (習氣計着。不實如幻。三道該乎九界。故云種種計着。然此三道。本是三德。眾生迷之流轉 三道。佛說此法。令其了達自性本空。即妄成真。真妄俱泯。故曰不可得)。

  註曰。法依佛者。法即法身體也。依佛即報佛用也。謂全體起用。說一切法。法 即大乘法也。入自相共相等者。言眾生迷於本性。入於自相共相之執。是自心所現煩 惱。名習氣因。由煩惱相續妄計。造諸結業。名計著因。由煩惱結業。受諸虗妄生死

。故云不實如幻。

  復次大慧。計著緣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師依草木瓦石作種種幻

。起一切眾生若干形色。起種種妄想。彼諸妄想亦無真實。

  (依草木等作種種幻。此喻緣自性也。若干形等者。謂妄想自性也。彼諸妄想。如幻師作諸幻 相。故云亦無真實也)。

  註曰。由緣自性。而生妄想自性之相。故復以喻顯之。

  如是大慧。依緣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種種妄想心種種相行事妄想相。計著習氣 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說法。

  (上以幻法。喻諸妄想。此合前喻)。

  註曰。種種妄想等者。因有心則有想。有想則有行。有行則有事。無非妄想。即 前三道之相。但開合異耳。

  大慧。法佛者。離心自性相。自覺聖所緣境界。建立施作。

  (法身究竟。何所不離。而特言心者。以心為萬法之本。心若不亡。則一切法生。今言離相。

則諸法寂滅。寂滅相者。法身之謂也)。

  註曰。法佛者。修德法身也。言離心自性相者。離妄念也。既言離相。則法身名 相何自而立。故曰自覺聖所緣境界建立施作。所謂強指法性為法身。斯乃無名之名。

非相之相也。

(11)

  大慧。化佛者。說施戒忍精進禪定及心智慧。離陰界入。解脫識相分別觀察建立

。超外道見無色見。

  (行簡子曰。定慧。陰如定。陽如慧。慧定偏者。皆不見佛性)。

  註曰。化佛者。即應身佛也。說三乘法度諸眾生。所說六度者。菩薩法也。離五 陰十八界十二入。及解脫識相分別者。二乘法也。觀察建立。即後文二種覺。乃菩薩 自行化佗法也。超外道見者。離斷常二見也。無色見者。計無色定為涅槃定。即受想 心滅也。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所謂大種青黃赤白堅濕煖動。非作生自相共 相。先勝善說。見已於彼起自性妄想。菩薩摩訶薩於彼應知應捨。隨入法無我相。滅 人無我相見。漸次諸地相續建立。是名諸聲聞性妄想自性計著相。

  (此段釋着相聲聞)。

  註曰。四大種色言非作生者。非作造而生也。仍於陰界入自共相而生執著。先勝 是佛。謂佛善巧宣說言。執教聲聞。不能了達自性本空。見彼境界諸相。起自性妄想

。為菩薩者。當知是過而捨離之。隨入法無我相等者。離人無我見。入法無我相等者

。離人無我見。入法無我相。漸入諸地。是名下結。

  補註曰。初釋性妄想。謂四大種色。各有自然之性。如地以堅為性。水以濕。火 以煖。風以動。皆自然之性。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常不思議自覺聖趣境界及第一義境 界。世尊。非諸外道所說常不思議因緣耶。佛告大慧。我第一義常不思議。第一義因 相成。離性非性得自覺相故有相。第一義智因故有因。離性非性故。譬如無作虗空涅 槃滅。此常不思議諸如來自覺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議自覺聖智所得。應當修學。

  (此言外道之非。而顯正道之是)。

  (第一義。即是中道實相。以是為因。即是常因。以是為相。即是常相。違離有無〔之〕言諸 如來等者。佛言非但我法如是。諸佛所證常不思議無不然也。故誡菩薩應當修學)。

  註曰。言離性則非有。離非性則非無。非有非無。正顯中道。中道絕待故常。常 故妙。妙故不可思議。此所以為如來究竟常不思議。異彼外道無自相因。故復言有因 有相。言譬如無作虗空等者。虗空以無為故常。涅槃以滅盡無常。此常不思議。則與 外道諍論。自不侔矣。

  復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議。無常性異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復次大慧。諸 外道常不思議。於似作性非性。無常見已思量計常。

  (此斥外道無常性。所以難其無果。以其因非正因故。反覆斥之)。

  註曰。言異相因者。非我自因之相也。彼言常者。非自作正因實相之力所成之常

。乃非常計常之常。豈顯常性之果哉。又復外道所計常不思議。乃言世間所作之法。

有已還無。悉是無常。性非性即有無也。作是見已。妄計神我。以為常不思議。故云

(12)

思量計常。

  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緣所作者性非性。無常見已。自覺聖境界說彼常無因。大慧

。若復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議。因自相性非性。同於兔角。此常不思議。但言說妄 想。諸外道輩有如是過。所以者何。謂但言說妄想同於兔角。自因相非分。

  (此言凡夫墮生住滅有無三見。所以去道日遠)。

  (諸外道輩下。結其過有四。言說妄想一也。自因相非分二也。非自覺得相三也。思量計常四 也。故云有如是過也)。

  註曰。又曰我亦以如是因緣者。謂如來亦見彼性無常。而修於常。顯自覺聖境界

。而後乃知彼無常性。故說彼常無因。又若以外道邪因邪相。成常不思議者。然彼因 自相性。但有言說。而無實義。故云同於兔角。

  大慧。我常不思議。因自覺得相故。離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無常思量計 常。大慧。若復外性非性無常。思量計常不思議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議自因之相。去 得自覺聖智境界相遠。彼不應說。

  (斥外計四義。初斥思量計常。二斥不知常不思議自因之相。三斥去佛所得相遠。四彼不應說 者。斥其但有言說也)。

  註曰。我常不思議等者。謂我之得不思議。以自證為因相。不同外道有已還無為 無常。以神我思量計常。若復外性等者。復斥外計亦有四義。

  復次大慧。諸大眾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一切性妄想非性

。未來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覺聖智趣藏識轉。是故凡愚說有三乘。說心量趣 無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過去未來現在諸如來自心現境界。計著外心現境界。生死 輪常轉。

  (行簡子曰。為小乘人說大乘法。心則狂惑狐疑。所謂以大海納於牛跡也。若為大乘人說小乘 法。是以穢食置於寶器。彼凡愚說有三乘。是即墮愛欲輪迴根者。鳥知涅槃)。

  註曰。小乘畏懼生死。忻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之相。皆是妄想。無有實性

。此小乘智眼。見未來根塵息滅。認為涅槃。豈真所謂自覺聖智所趣之境。亦非藏識 所轉之涅槃也。言凡愚說有三乘者。謂生死即涅槃。大乘之法。非彼所知。為說小乘 真空涅槃。心量無所有。即真空也。而又不知三世諸佛涅槃妙心。自心發現。非別有 也。妄計心外有法。起惑造業。輪轉生死也。

  復次大慧。有五無間種性。云何為五。謂聲聞乘無間種性。緣覺乘無間種性。如 來乘無間種性。不定種性各別種性。

  (著相聲聞不異外。雖欲出離三界。而不能出)。

  註曰。論其種性。本無差別。無始熏習。或內或外。或大或小。或定或不定。此 經所以明夫種性有五。

(13)

  云何知聲聞乘無間種性。若聞說得陰界入自共相斷知時。舉身毛孔熈怡欣悅。及 樂修相智。不修緣起發悟之相。是名聲聞乘無間種性。聲聞無間見第八地。起煩惱斷

。習煩惱不斷。不度不思議變易死。度分段死正師子吼。我生已盡。梵行已立。不受 後有。如實知脩習人無我。乃至得般涅槃覺。

  (聲聞厭苦心切。急於取證。故又說四諦。知苦斷集。慕滅脩道之時。則身心悅豫。陰界入自 共相。雖開合不同。即是苦諦。相智者。四諦之總相智也)。

  註曰。聲聞根鈍。樂脩此智。不脩緣起發悟之相者。緣即十二因緣。乃緣覺所脩 而發悟者。而聲聞不樂脩也。聲聞以無間三昧。見第八辟支佛地。斷現行見思煩惱。

未斷無明別惑。言習煩惱者。即無明也。以故未能超越變易生所死。能超越分段生死 若海耳。師子吼。即無畏說也。謂至八地。說言我生已盡。斷苦集也。梵行已立不受 後有。脩道證滅也。皆實不虗。故云如實知也。脩習人無我。乃至得涅槃覺。謂空人 執而得涅槃證真空也。

  大慧。緣覺乘無間種性者。若聞說各別緣無間。舉身毛豎。悲泣流淚。不相近緣

。所有不著。種種自身種種神通。若合若離種種變化。聞說是時。其心隨入。若知彼 緣覺乘無間種性已。隨順為說緣覺之乘。是名緣覺乘無間種性相。

  (緣覺者。從佛稟教。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名為緣覺。亦名獨覺者。出無佛世。觀緣自悟 也)。

  註曰。各別緣無間者。聞說十二因緣因果循環。而悟無生。適其所願。悲感交集

。至於流淚。言不相近等者。謂樂獨善寂。脩遠離行。凡所有相皆不能著。或時為說 身通變化。或離一身為多。或合多身為一。聞如是說。心有所入。菩薩知彼緣覺種性

。當為說此緣覺乘法也。

  大慧。彼如來乘無間種性。有四種。謂自性法無間種性。離自性法無間種性。得 自覺聖無間種性。外剎殊勝無間種性。

  (如來種性無間者。謂其性圓融無礙也)。

  註曰。言四種者。一自性法。即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也。二離自性法。謂此性離性 執也。三得自覺聖。即如來究竟覺智也。四外剎殊勝。謂如來悲願嚴土攝生。種種殊 勝也。

  大慧。不定種性者。謂說彼三種時。隨說而入隨彼而成。大慧。此是初治地者。

謂種性建立。為超入無所有地故作是建立。彼自覺藏者。自煩惱習淨。見法無我。得 三昧樂住聲聞。當得如來最勝之身。

  (如來境界。惟定可入。未能斷塵。終為惑亂)。

  (彼自覺藏等者。唐譯云。〔人〕住三昧樂聲聞。若能證知自所依識。見法無我。淨煩惱習。

畢竟當得如來之身。自所依識。即自覺藏第八識也。煩惱習。即無明也)。

(14)

  註曰。不定種性者。聞說彼聲聞緣覺如來三種法時。隨生信解。而順修學。從小 入大。其性可移。故言不定。初治地者。即乾慧地人。為其說不定種性。令彼超入無 所有地。此地即第七已辦地。作是建立者。作是說也。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善觀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謂妄想自性。緣起自性。成 自性。大慧。妄想自性從相生。大慧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從相生。佛告大慧。緣 起自性事相相行。顯現事相相。計著有二種妄想自性。如來應供等正覺之所建立。謂 名相計著相。及事相相。名相計著相者。謂內外法計著。事相計著相者。謂即彼如是 內外自共相計著。是名二種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緣生。是名緣起。

  (此又攝五法為三〔首〕性)。

  (偈中。所謂名相覺想自性二相者)。   (分別自性。乃此經要領)。

  (謂諸法從因緣而生因緣有根塵因緣。有業惑因緣。而業惑又從根塵而起。凡世出世間一切諸 法。無有不從因緣而生。[尬-介+(二/(必-心))]經所謂因緣所生法是也)。

  註曰。言妄想自性從相生者。正從緣起相生也。緣起者。謂從因緣起乎事相。事 相顯現。而生二種計著。言相相者。事相非一也。如來建立者。即如來為眾生演說妄 想自性。以令了妄無妄也。名相計著相者。謂於根塵內外法中。計著名相。事相計著 相者。謂即於彼根塵法上。不了性空。計著自相共相。若依若緣生。正明緣起自性。

依即因也。

  云何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妄想。聖智所得。及自覺聖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 性如來藏心。

  (成即成就。言離名相事相妄相者。謂諸佛聖人觀因緣所生之法。即空即假即中。離諸妄想。

成就正智如如也)。

  註曰。聖智所得。即正智也。自覺聖智。即如如也。合此二法成一自性。是為如 來藏心。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善觀二種無我相。云何二種無我相。謂人無我及法無我

。云何人無我。謂離我我所。陰界入聚無知業愛生眼色等。攝受計著生識。一切諸根 自心現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設顯示。

  (言人無我法無我。無即空也。人乃眾生假名。法乃五陰實法。凡夫於此假實。我見偏重。故 以無我破之。若達無我。則一切離着。顯出本性。妙人妙法矣)。

  (此等諸法。求其妄執。皆不可得。是為人無我也)。

  註曰。人無我中。言離我我所者。我即假名。我所即實法也。盖假不自假。依實 法而有假名。若推假必兼其實。故曰陰界入聚。無知即煩惱。謂實法從煩惱業愛所生

。眼色等者。謂眼等諸識。取於色等諸塵。器身藏者。器即依報。謂世間如器。身即 正報。藏即藏識。又自心所見身器世間。皆是藏心之所顯現。

(15)

  如河流如種子。如燈如風如雲。剎那展轉壞。躁動如猿猴。樂不淨處如飛蠅。無 厭足如風火。無始虗偽習氣因如汲水輪。生死趣有輪。種種身色。如幻術神呪機發像 起。善彼相知。是名人無我智。

  (此發明人無我故)。

  (唐譯云。譬如死屍呪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機運動。善彼相知即善知如上喻相。是觀人無我妙 智也)。

  註曰。河流等五。喻剎那壞相。躁動等三。乃虗妄識相。故以猿蠅風火喻之。然 皆無始虗妄習因。隨於生死三有輪轉。故以汲井輪喻之。種種身色等者。此喻幻身。

如幻術能使機發。神況能使像起。

  云何法無我智。謂覺陰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陰界入離我我所。陰界入積聚。因業 愛繩縛。展轉相緣生無動搖。諸法亦爾。離自共相不實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 聖賢也。心意識五法自性離故。

  (此發明法無我故)。

  (唐譯云。無能作者。既無能作。〔實〕有所作諸法。故云離自共相外。此虗妄之相。是凡夫 妄想分別。非諸聖賢。既了法法本空。尚何妄想之有哉。故曰自性離也)。

  註曰。法無我智。從實法直示。謂覺知陰界入相。是妄計性。如陰界入等者。例 前人無我觀。離我我所。但由陰等積聚業愛纏繞。互為緣起。推其自性。了不可得。

故曰無動搖。動搖即造作也。離非遠離。即達其性亡耳。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建立誹謗相。唯願說之。令我及諸菩薩 摩訶薩。離建立誹謗二邊惡見。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覺已離常建立斷誹謗見。

不謗正法。爾時世尊。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善知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趣 究竟為安眾生故。作種種類像。如妄想自性處依於緣起。譬如眾色如意寶珠。普現一 切諸佛剎土。一切如來大眾集會。悉於其中聽受佛法。所謂一切法如幻。如夢光影水 月。於一切法離生滅斷常。及離聲聞緣覺之法。

  (建立常見。誹謗斷見。離此二見。乃得菩提正法。故聞四種相後。而求趣究竟之地)。   (此言菩薩善知心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可趣究竟之地。自行既成。當化眾生。隨類現形。

故云作種種類像言)。

  註曰。如妄想等者。況菩薩隨機設化。亦猶凡夫妄想從緣而起。又曰譬如眾色等 者。喻菩薩以一身一切身。普現一切諸佛剎土。與諸大眾。聽受如來說法。其所說者

。如幻如夢。如鏡中像。如水中月。遠離生滅及以斷常。不住二乘之地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惟願世尊。為我等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自性 相。我等及餘諸菩薩眾。覺悟是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已。離有無妄想。疾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處。大慧。妄想自性計著者。說空無 生無二離自性相。大慧。彼界說七種空。謂相空。性自性空。行空。無行空。一切法

(16)

離言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彼彼空。

  (此大慧覺悟諸法無生無異。離性離相。而以聖趣為請。故條答之)。

  (空空者。空之又空之謂也。空之又空。能空之觀也。妄想自性處。所空之境也。由凡夫於此 執者。妄想自性。故如來說空無生無二性。離性離相之法也)。

  云何相空。謂一切性自共相空。觀展轉積聚故。分別無性自共相不生。自佗俱性 無性故相不住。是故說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

  (此釋相空)。

  (言一切法本無自他共離四性。眾生妄執。從四性生。四性求其生相。了不可得。故云相空)。   註曰。展轉積聚者。即陰界入互相待對也。分別無性者。即分析推求。皆無自性

。無性亦無。故云相不生也。自佗俱性無性者。此覆疏上義。自謂自生。它謂它生。

俱謂共生。無謂無因生。無因生即離生也。相不住。即不住於相也。

  云何性自性空。謂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說性自性空。

  (此釋自性空)。

  (前已空性。此復言性空者。前乃推撿入空。故性相俱相。約修說也。此則本自二空。故性相 俱性。約性說也)。

  註曰。自性空者。謂於當念觀一切所生之法。無自生性。名自性空。

  云何行空。謂陰離我我所。因所成所作業方便生。是名行空。

  (此釋行空)。

  (行空。言陰離我我所者。陰是我所。性本離執。從陰成我。從我起行。故云然)。

  註曰。因所者。因我所也。謂因我所起業。方便和合而生妄執。順性推求。皆不 可得。名行空也。

  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轉緣起。自性無性。是名無行空。

  (此釋無行空)。

  註曰。無行空者。不離前所作行。乃了達諸陰。展轉逐起。無有自性。乃行無行 矣。是為無行空。

  云何一切法離言說空。謂妄想自性無言說故。一切法離言說。是名一切法離言說 空。云何一切法第一義聖智大空。謂得自覺聖智。一切見過習氣空。是名一切法第一 義聖智大空。

  (一切法離言說空者。謂一切法。妄計自性自覺區得豈容言說。是為離言說空。自覺聖智。本 不當空。而能空彼見過習氣。所既空矣。能空亦空。〔既〕畢竟空也)。

  註曰。前段釋言說空。後段釋聖智空也。

  云何彼彼空。謂於彼無彼空。是名彼彼空。大慧。譬如鹿子母舍。無象馬牛羊等

。非無比丘眾。而說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餘處無象馬。是名一 切法自相。彼於彼無彼。是名彼彼空。是名七種空。彼彼空者。是空最觕。(音粗)汝當

(17)

遠離。

  (譬如鹿子等者。鹿子人名也。其母毗舍佉優婆夷。深重三寶。造立精舍。安止比丘。於中不 畜象馬等)。

  (初彼字。指外道。但於彼無彼。而不能無此。又言七種空內。而彼彼空最觕者。是外道之邪 計。故戒學者。深當遠離也)。

  註曰。彼彼空者。正謂外道所計之空。對此言之。但空於彼。而不空此。故云於 彼無彼空。譬如鹿子下。言彼舍空者。但無象馬為空。非謂彼丘眾亦空。非舍以下。

總斥外道邪計之空。謂其縱能空舍比丘。而不能空其二者之性。縱以是處眾象馬為空

。而餘處非無。是則能所彼此宛然。何空之有。是名一切法下。結斥之詞。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無生。

  (此答無生之問)。

  (不自生者。言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佗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

  註曰。非不生者。謂非一向不生。以理言之。無生無所不生。除住三昧者。除登 初地。初住破無明顯法性。是真無生也。

  離自性即是無生。離自性剎那相續流注及異性現。一切性離自性。是故一切性離 自性。

  (此答離自性之問)。

  註曰。此約無生言之。故曰離自性即是無生。言剎那相續流注者。心也。及異性 現等者。法也。謂心若變動。則有異性所現一切諸法。若了心空。則諸法自泯。故云 離自性也。

  云何無二。謂一切法如陰熱。如長短。如黑白。大慧。一切法無二。非於涅槃彼 生死。非於生死彼涅槃。異相因有性故。是名無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是 故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應當脩學。

  (此答無二之問)。

  (此二者。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若不了此。而謂有異相因。則各有自性。故說無二以一之既 了此二無。則一切法無不然也。是故須結語)。

  註曰。先約事示其二相。陰熱長短黑白之相。待對宛然。不得不二。又曰一切法 無二者。約而言也。以其理一。融彼事異別。一切法無二也。言非於涅槃等者。生化 涅槃本來平等。非涅槃外別有生死。非生死外別有涅槃。彼即外也。

○一切佛語心品第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脩多羅說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

。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陰界入 垢衣所纏。貪欲恚癡不實妄想塵勞所汙。一切諸佛之所演說。云何世尊。同外道說我

(18)

。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於求那周徧不滅。世尊彼說有我。佛 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 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

。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

。不應作我見計著。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復 如是。於法無我離一切妄想相。以種種智慧善巧方便。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以是 因緣故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是名說如來藏。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

。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三解脫門境界。希望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如來應 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若不如是。則同外道。是故大慧。為離外道見故。當 依無我如來之藏。

  (如來三十二相者。一足下有平滿相。猶如奩底。地雖高下。隨足所蹈。坦然等觸。二足下千 輻輪文。輞轂眾相無不圓滿。三手足並皆柔軟。如兜羅綿。四兩足一一指間。猶雁王。鞔網交絡。

文同綺晝。五手足諸指圓滿。纖長可愛。六足跟廣長圓滿。與趺相稱。七足趺脩高光滿。與跟相稱

。八雙腨漸次纖圓。如鹿王腨。九雙臂平立摩膝。如象王鼻。十陰相勢鋒藏密。猶尨馬。十一毛孔 各一毛生。紺青宛轉。十二髮毛端皆上靡。右旋宛轉。十三身皮細薄滑潤。垢水不住。十四身皮金 色晃耀。諸寶莊嚴。十五兩足兩掌中頸雙肩。七處充滿。十六項圓滿殊妙。十七膊腋悉皆充實。十 八容儀洪滿端直。十九身相脩廣端嚴。二十體相量等圓滿。如諾瞿陀。二十一領臆并身上半。威容 廣大。如師子王。二十二常光面各一尋。二十三齒相四十齊平。淨密根深。白逾珂雪。二十四四牙 鮮白鋒利。二十五常得味中上味。二十六舌相薄淨廣長。能覆面輪。至耳髮際。二十七梵音詞韻和 雅。隨眾多少。無不等分。二十八眼睫猶若牛王。紺青齊整。二十九眼睛紺青鮮紅環間節皎潔分明

。三十面輪猶滿月。眉相〔皈〕淨如天帝弓。三十一眉間有白毫相。柔軟如絲。白逾珂雪。三十二 頂上烏瑟膩沙。高顯隆圓。猶如天盖也)。

  註曰。我說如來藏初無我相。但為顯真破妄。故說我與無我。不同外道妄計之我

。言空無相無願者。三空也。空是性空。無相是相空。無願是性相俱空。無所願也。

如實際。是真如實際也。法性。法名軌則。性名不改。法身者。師軌法性。還以法性 為身。涅槃者滅度也。或說離自性。或說不生不滅。或說本來寂靜。或說自性涅槃。

如是諸句。皆如來藏之異名。然如來以種種名演說如來藏義。為令眾生離我。但機樂 不同。懼聞無我之名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離妄即無我。是為如來藏門。門者能 通。欲眾生從此門而入。故戒云不應計著。譬如下。引喻結顯。泥聚一也。本無定器

。陶家以作工方便故。成種種器。喻法無我亦一也。本無定名。以智慧方便說種種名

。如前空無相至涅槃等是也。故結云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名雖不同。義則是一。

盖開引著我外道。說如來藏。本令離著。入三脫門。成等正覺。豈同外道神我之見耶

。三解脫者。性淨解脫。圓淨解脫。方便淨解脫也。

(19)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觀未來眾生。復請世尊。惟願為說修行無間如諸菩薩摩訶 薩修行者大方便。佛告大慧。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云何為四。謂善分別自心 現。觀外性非性。離生住滅見。得自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 大方便。

  (果非因行莫成。行非方便莫進。故因問而發之)。

  註曰。言成就四法是大方便者。方便多門。四法乃方便之大。故與其他方便不同

。然此四者。不出修性因果。謂全性起修。從因至果也。

  云何善分別自心現。謂如是觀三界唯心分齊離我我所。無動搖離去來。無始虗偽 習氣所薰。三界種種色行繫縛。身財建立妄想隨入現。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現

  (此釋分別自心現)。

  (五陰僅言色行者。略舉五陰之二也)。

  註曰。言觀三界唯心分齊者。三界由妄想而起。妄想不出自心。分齊者界限也。

了知心外無法。則人法二執俱離。復何動作去來之相。但由無始妄想熏故。有三界種 種五陰繫縛。由有五陰之身故。有資身財物建立。如是諸法。皆因自心妄想顯現。若 知本來空寂。安有生滅。是為善分別。

  云何善觀外性非性。謂燄夢等一切性。無始虗偽妄想習因。觀一切性自性。菩薩 摩訶薩作如是善觀外性非性。是名菩薩摩訶薩善觀外性非性。

  (此釋外性非性義)。

  (前觀內心。此修外觀。此之二觀。修乃隨宜。未必俱用)。

  註曰。言外性非性者。了外法之性。非自他等四性而生也。謂陽燄夢幻等性是也

。此一切法。由無始妄習為因。故皆不實。如燄夢等。是為善觀外性非性也。

  云何善離生住滅見。謂如幻夢。一切性自他俱性不生。隨入自心分齊。故見外性 非性。見識不生。及緣不積聚。見妄想緣生。於三界內外一切法不可得。見離自性生 見悉滅。知如幻等諸法自性。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離生住滅見。是名菩薩摩 訶薩善分別離生住滅見。

  (此釋離生住滅見義)。

  (離生住滅見。謂如夢等。牒前所觀也。見識不生下。正示離見)。

  註曰。言由前觀故。見內心識。不生外緣。塵不積聚。一一推求。性不可得。故 云不生。不生而生。以妄想緣。生於三界內外諸法。均一理故。皆不可得。則離自性

。由離性故。緣生與見皆悉寂滅。如是證知諸法如幻。即是無生法忍。無生則無滅。

故生住滅之身。無不離也。

  云何得自覺聖智善樂。謂得無生法忍。住第八菩薩地。得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 無我相。得意生身。

(20)

  (此釋自覺聖智善樂成)。

  (此自覺聖智。謂得無生法忍者。初破無明顯)。

  註曰。言善樂者。既得無生以此為樂。又云住第八菩薩地者。此乃通教第八地也

。菩薩至此地受接。始證無生法忍。作餘教釋之不可也。離心意識等既證無生。何法 可離。乃非離而離。得意生身者。起用之本。亦捨意得意之用已。

  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緣。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無礙。故名意生。譬如 意去石壁無礙。於彼異方無量由延。因先所見憶念不忘。自心流注不絕。於身無障礙 生。大慧。如是意生身。得一時俱菩薩摩訶薩意生身。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莊嚴 聖種類身。一時俱生。猶如意生無有障礙。隨所憶本願境界。為成就眾生。得自覺聖 智善樂。

  (無障無礙。便入菩提境界)。

  (意生身等者。意有三義。取以為喻。一迅疾。二無礙。三徧到。盖言菩薩得如幻三昧。現身 攝父。亦有此三義也)。

  註曰。凡夫意到而身不能到。身意俱到。惟聖及得通者能之。言如幻三昧自在神 通者。能生之意也。玅相莊嚴聖種類身者。所生之身也。一時俱生猶如意生者。法喻 泯合也。成就眾生者。令其亦得善樂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世尊。惟願為說一切諸法緣因之相。以覺緣因相故。

我及諸菩薩。離切性有無妄見。無妄想見漸次俱生。佛告大慧。彼因者有六種。謂當 有因。相續因。相因。作因。顯示因。待因。當有因者。作因已內外法生。相續因者

。作攀緣已內外法生陰種子等。相因者。作無間相相續生。作因者。作增上事如轉輪 王。顯示因者。妄想事生已相現作所作。如燈照色等。待因者。滅時作。相續斷不妄 想性生。

  (當有因者。謂所作因。乃根塵所生法也。相續因者。謂扳緣根塵。成善惡業。續生後因種子

。果復為因也。相因者。謂作無間斷善惡業相。因果相續不斷也。作因者。謂於因上作因。名增上 也。顯示因者。謂凡妄想事。生必有因。能作所作境相。如燈照物顯然可見也。待因者。謂妄想。

滅時還作。作時還滅。若相續念斷。則妄想性。生。以妄待不妄。是為待因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一切都無生。亦非因緣滅。於彼生滅中。而起 因緣想。非遮滅復生。相續因緣起。唯為斷凡愚。癡惑妄想緣。有無緣起法。是悉無 有生。習氣所迷轉。從是三有現。真實無生緣。亦復無有滅。觀一切有為。猶如虗空 華。攝受及所攝。捨離惑亂見。非已生當生。亦復無因緣。一切無所有。斯皆是言說

  (此因問大因之法漸次之旨。故說此偈以答之)。

  (猶如虗空華者。言眾生於真如實理中。起生滅見。如病眼見華耳)。

(21)

  註曰。言一切法漸次與頓俱不生。既云不生。豈有滅乎。但以本迷而起生滅之想 耳。所以說無生滅者。非謂實無生滅緣起。為斷凡愚妄計。作如是說。若究其本性。

何生何滅。但無始習惑迷轉。遂有三界生滅。三有者即三界也。攝受及所攝者。乃謂 能取所取。於此根塵境界。不見有無惑亂等相。則已生當生一切無有。乃假名言說耳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言說妄想相心經。世尊。我及餘 菩薩摩訶薩。若善知言說妄想相心經。則能通達言說所說二種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以言說所說二種趣淨一切眾生。佛告大慧。有四種言妄想相。謂相言說。夢 言說。過妄想計著言說。無始妄想言說。相言說者。從自妄想色相計著生。夢言說者

。先所經境界隨憶念生。從覺已境界無性生。過妄想計著言說者。先怨所作業隨憶念 生。無始妄想言說者。無始虗偽計著過自種習氣生。是名四種言說妄想相。

  (〔具〕實理上。離言說相。相尚叵得。豈有四哉。如來說此四者。以言遣言。雖說第一義心

。亦當離着。況此四種。皆說眾生妄想也。相言說者。謂從自心所現妄想色相。分別自相共相而生 也。夢言說者。謂憶念所歷境界。形於夢寐。而有言說。然覺已無實境界。故云無性也。過妄想計 着言說者。謂昔有冤業。曾害於我。隨時憶念。而生想恨之言也。無始妄想言說者。謂從無始戲論 妄執習氣所生也。若能離此四種妄想言說。則顯一實妙理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諸性無自性。亦復無言說。甚深空空義。愚 夫不能了。一切性自性。言說法如影。自覺聖智子。實際我所說。

  (諸性無自性者。離心緣相也。亦復無言說者。離言說相也)。

  註曰。既絕言思。是為第一義空。愚夫昧此。則墮諸有。一切性自性等。謂一切 法有自性。則有言說。然皆不實如影。惟聖智所證實際。是我所說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 無常。一切外道所不行。自覺聖智所行。離妄想自相共相。入於第一真實之義。諸地 相續漸次上上增進清淨之相。隨入如來地相。無開發本願。譬如眾色摩尼境界。無邊 相行。自心現趣部分之相一切諸法。我及餘菩薩摩訶薩。離如是等妄想自性自共相見

。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一切眾生。一切安樂。具足充滿。

  (自一異至無常四句有三。初一異四句者。合云一異亦異亦不異非異非不異。俱即亦異亦不異

。不俱即非異非不異也。有無四句者。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也。常無常四句者。常無常〔亦〕無 常非常非無常也。經文從略。不具列也)。

  註曰。首三四句。各有宗計。一切外道正坐此見。言不行者。不能離也。惟聖智 由能離四句。故不見有自共相。可登第一義真實之地。漸歷諸地。至於佛地。無開發 本願者。盖自行既滿。復以本願。普入佛剎。化諸眾生。如如意珠所現境界。無不具 顯。無邊相行者。相謂地相。行即所修之行。雖則無邊。皆惟心所現。一切諸法。差 別之相。部分即差別也。我及下。結請人滿自他願行也。

(22)

  佛告大慧。不知心量愚癡凡夫。取內外性。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

。自性習因。計著妄想。

  (二者自性習因。由宿習所熏而起。邪計妄見下。文凡十二喻。各有法有喻有合。不無同異。

隨文別點)。

  註曰。總約法說有二。一者不知自心現量。於陰二內見有外法。計內外性。於同 相起一見。於別相起異見。依此兩間而起俱見。離此兩間起不俱見。有無常無常。皆 若是也。

  譬如群鹿為渴所逼。見春時燄而作水想。迷亂馳趣不知非水。如是愚夫。無始虗 偽妄想所熏習。三毒燒心。樂色境界見生住滅。取內外性。墮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 非無常無常想。妄見攝受。

  (既墮業障。便入苦趣)。

  (鹿逐〔時〕燄不知非水。愚夫樂欲。不知樂是苦因。言妄想熏習。即自性習因義也。取內外 性等。正謂起見也)。

  如犍闥婆城。凡愚無智而起城想。無始習氣計著相現。彼非有城非無城。如是外 道。無始虗偽習氣計著。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不能了知自心現量

  (此喻外道不達自心現量。起一異見)。

  (犍闥婆城。本無城種。無智之人。妄習所熏。而作城想)。

  譬如有人。夢見男女象馬車步城邑園林山河浴地種種莊嚴。自身入中。覺已憶念

。大慧。於意云何。如是士夫。於前所夢憶念不捨。為黠慧不。大慧。如是凡夫惡見 所噬。外道智慧不知如夢自心現性。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見。

  (夢所見境。本非實事。而乃憶念不捨。非癡而何。此喻外道邪計。不了惟心起諸見也)。   譬如火輪非輪。愚夫輪想。非有智者。如是外道惡見希望。依於一異俱不俱有無 非有非無常無常想。一切性生。

  (此喻外道邪心取境。無而為有。起種種見)。

  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無智作摩尼想。計著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

。取不取故。如是外道惡見妄想習氣所熏。於無所有說有生緣。有者言滅。

  (浮漚非有非無。不可執着)。

  註曰。水泡喻中。於無所有。說有生者。義通前喻。以莫非無有說有及於正因緣

。說有處則反言斷滅。此外道之倒見。例皆如是。

  復次大慧。有三種量五分論。各建立已得聖智自覺。離二自性事。而作有性妄想 計著。

  (外道種種計着。自謂過人。若不類彼立量破之。執何由破。故如來敘三種量五分論。雖各建 立修之。則得自覺聖智。能離緣起妄想二種自性。而愚夫迷教。猶計有性。妄想分別也)。

(23)

  註曰。三種量者。謂現量。比量。聖言量也。量如斗量物也。現量者。現即顯現

。親得法體。離妄分別。而非錯繆也。比量者。比即比類。比類量度。而知其然。如 隔山見煙。必知有火。隔墻見角。必知是牛。雖非親見。亦非虗妄。聖言量者。謂以 如來正教為準繩故。五分論者。一宗。二因。三喻。四合。五結。宗因喻三亦云三支

。比量合結。但成此三義耳。

  復次大慧。有四種禪。云何為四。謂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如來禪

。云何愚夫所行禪。謂聲聞緣覺外道修行者。觀人無我性自相共相骨璅。(音鎮)無常苦 不淨相計著為首。如是相不異觀。前後轉進相不除滅。是名愚夫所行禪。

  (上明離惑智二障。能入如來所證法門。然非定莫能造詣。故又明四種禪定。盖非淺無以明深

。故兼三種言之)。

  (愚夫〔神〕言二乘外道脩者。以其所觀人無我性。不能了自心量所現。自相共相性空。併以 愚〔大〕目之)。

  註曰。骨璅者。即小乘所觀。自他身骨璅相連。皆是無常若不淨相。對治計著。

此觀為首。言相不異觀者。謂定中相見。與觀不異。此觀成之相也。雖次第增進至無 想定。然不離相。是名愚夫禪也。

  云何觀察義禪。謂人無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無性已。觀法無我。彼地相義漸 次增進。是名觀察義禪。

  (此偏教菩薩所修者)。

  註曰。謂人無我等。疊前所離也。外道自他等者。亦離外道自他俱性。於法無我 諸地相義。一一隨順觀察也。

  云何攀緣如禪。謂妄想二無我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攀緣如禪。

  (此頓教菩薩所脩者。緣真如禪。緣即觀也。真如即理。謂觀理將除妄想)。

  註曰。妄想者。乃人法二執。二無我者。空二執之觀也。若但分別。心存取捨。

是為妄想。若了二執當體即空。無所待對。是為如實處。不生妄想也。

  云何如來禪。謂入如來地。得自覺聖智相三種樂住。成辦眾生不思議事。是名如 來禪。

  (此定登妙覺地。究竟自覺聖智者)。

  註曰。佛以首楞嚴為能住之法。常寂光土為所住之處。常寂光。即三德涅槃也。

三種住。其在茲乎。不思議事者。是無作妙用。謂全體起用。成就眾生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愚夫所行禪。觀察相義禪。攀緣如實禪。如 來清淨禪。譬如日月形。鉢頭摩深險。如虗空火盡。脩行者觀察。如是種種相。外道 道通禪。亦復墮聲聞。及緣覺境界。捨離彼一切。是則無所有。一切剎諸佛。以不思 議手。一時摩其頂。隨順入如相。

(24)

  (謂於定中。或見如日月形。或見鉢頭摩。此云紅蓮華。或見海有深險之狀。或如虗空。或如 火盡。凡脩觀者。見此種種相觀。不應取着。着則墮於外道邪禪。及落二乘境界。當善觀察。悉須 捨離。不見有一法可得。則無所有。可入如來禪也)。

  註曰。譬如日月等。出諸禪相以示得失。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般涅槃者。說何等法。謂為涅槃。佛告 大慧。一切自性習氣。藏意意識見習轉變。名為涅槃。諸佛及我涅槃。自性空事境。

  (涅槃有三。謂外道妄涅槃。二乘取證涅槃。如來究竟涅槃。苟不以法而正。其如來藏。與凡 小混。不可不辨)。

  註曰。一切眾生心識性執熏習氣分。藏意意識者。即藏識與事識。此言自心也。

皆言習者。由無始愛見妄想熏習故也。轉變者。謂轉藏識事識。為自覺聖智境界。名 為涅槃。然一切眾生即涅槃相。何轉變之有。所謂名轉而體不轉也。諸佛及我者。佛 謂此究竟涅槃。我及諸佛同證。證無別證。但了生死即是涅槃。涅槃之性亦不可得。

是為空事境界。

  復次大慧。涅槃者。聖智自覺境界。離斷常妄想性非性。云何非常。謂自相共相 妄想斷故非常。云何非斷。謂一切聖去來現在得自覺故非斷。大慧。涅槃不壞不死。

若涅槃死者。復應受生相續。若壞者。應墮有為相。是故涅槃離壞離死。是故脩行者 之所歸依。

  (離斷常二見。則可入如來境界)。   (離情故非常。顯性故非斷)。

  註曰。涅槃言不壞不死者。是對有壞有死而言也。良以涅槃是不生不滅之理。若 凡夫是有壞死。小乘人於真空涅槃。灰身無身。滅智無智。亦可謂不壞不死。雖離分 段之生。復受變易之生。是有相續之相。雖於有復著於空。是猶有為。今如來涅槃。

離此諸相。是為大乘行者之所歸趣。

  復次大慧。涅槃非捨非得。非斷非常。非一義非種種義。是名涅槃。

  (申上涅槃之義。復總結之)。

  註曰。言非一者。是非空。非種種者。是非假。非空非假。正顯中道大涅槃也。

  復次大慧。聲聞緣覺涅槃者。覺自相共相不習近境界。不願倒妄見妄想不生。彼 等於彼作涅槃覺。

  (二乘於陰界〔又〕自共相中。用苦空無常無我之觀。厭離生死心切。故於六塵境界。不樂習 親近)。

  註曰。顛倒見者。斷見惑也。妄想不生者。斷思惑也。既滅苦集。而證真空。故 曰於彼作涅槃覺。

  復次大慧。二種自性相。云何為二。謂言說自性相計著。事自性相計著。言說自 性相計著者。從無始言說虗偽習氣計著生。事自性相計著者。從不覺自心現分齊生。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百喻經》是一部以寓言故事作譬喻演述佛法義理的佛教文學作品,是佛教典籍中較為

紹興二十九年, 朱熹校定《謝上蔡語錄》,將世間流傳的《上蔡 語語錄》中, 有「詆程氏以助佛」者,予以刪除,(註 43 )上蔡是

剛喜佛 南無護一切佛 南無離諸疑佛 南無寶炎眷屬佛 南無無憂佛 南無住持速

  爾時賢護長者。即以偈詞而伸讚歎  如我昔聞佛世尊  名稱吉祥及威德 

則妄想息滅正念停住是名修法界止又觀未語欲語正語已語皆無有相語心亦爾不從內出

  沙彌十戒 (沙彌者梵語。此云息慈。息惡行慈故曰沙彌。息於十惡故受十戒耳。慈念眾生故有 不殺等也。此之十戒乃是眾戒之根本。先護持之)

有種種性,種種國土人出家,用不正音壞佛經義,願世尊聽我用 闡提之論,正佛經義。佛言:我法中不貴浮華之言語,雖質朴不 失其義,令人受解為要。 14 (《大正藏》第

( Buddhism Goes to the Movies: Introduction to Buddhist Thought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