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內觀雜誌第36期 【本期重點】:介紹南傳《中部》重要經文:《怖駭經》。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內觀雜誌第36期 【本期重點】:介紹南傳《中部》重要經文:《怖駭經》。"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內觀雜誌第 36 期【2006 年 1 月】

內觀雜誌第 36 期

【本期重點】:介紹南傳《中部》重要經文:《怖駭經》。 第 36 期內容文摘:

《中部》第四經《怖駭經》

(2)

《中部》第四經《怖駭經》

說明:此中佛陀指出,自己當年修行時,如何面對恐懼。最後證得宿住 隨念智、有情死生智、漏盡智而成佛。本經由林崇安教授依英譯本校正。

第四、怖駭經

(1)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2)爾時,生漏婆羅門詣世尊處,問訊世尊。問訊已,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生漏白世尊言:

「尊者瞿曇!諸善男子正信尊者瞿曇,捨家而出趣非家,尊者瞿曇是彼 等之領導者、彼等之幫助者、彼等之導引者耶?彼眾順從尊者瞿曇之風 範耶?」

世尊曰:「然!如是。婆羅門!然!如是。諸善男子正信尊者瞿曇,捨 家而出趣非家,我是彼等之領導者、彼等之幫助者、彼等之導引者,彼 眾順從我之風範也。」

婆羅門又言:「尊者瞿曇!於森林遠處叢林靜居,甚難忍耐;隱離難為,

獨住無樂。或思:叢林能奪未得三昧比丘之心。」

世尊曰:「然!如是。婆羅門!然!如是。於森林遠處叢林靜居,甚難 忍耐;隱離難為,獨住無樂。或思:叢林能奪未得三昧比丘之心。」

(3)婆羅門!我於未成正覺仍為菩薩時,如是思維:「於森林遠處叢林 靜居,甚難忍耐;隱離難為,獨住無樂。或思:叢林能奪未得三昧比丘 之心。」

(4)復次,婆羅門!我如是思維:「每當沙門、婆羅門,身業未淨,往 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因其身業染污未淨,彼善沙門、婆羅門引起不善 之怖畏、驚駭。然!我非身業未淨,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我之身業 已淨。我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如身業清淨之一聖者。」婆羅門!我 觀自己身業清淨,住於森林深感慰藉。

(5-7)復次,婆羅門!我如是思維:「每當沙門、婆羅門,語業未淨……

乃至……意業未淨……命未淨,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因其命染污未 淨,彼善沙門、婆羅門引起不善之怖畏、驚駭。然!我非語業乃至命未

(3)

淨,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我命已淨。我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如 命清淨之一聖者。」婆羅門!我觀自己命清淨,住於森林深感慰藉。

(8)復次,我如是思維:「每當沙門、婆羅門具貪欲與強烈愛慾,往赴 森林遠處叢林靜居,因其貪慾與強烈愛慾之染污,彼善沙門、婆羅門引 起不善之怖畏、驚駭。然!我非具貪慾與強烈愛欲,往赴森林遠處叢林 靜居。我無貪欲。我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如無貪欲之一聖者。」婆 羅門!我觀自己無貪欲,住於森林深感慰藉。

(9)復次,我如是思維:「每當沙門、婆羅門具瞋恚與惡意,往赴森林 遠處叢林靜居,因其瞋恚與惡意之染污,彼善沙門、婆羅門引起不善之 怖畏、驚駭。然!我非具瞋恚與惡意,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我具慈 心。我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如具慈心之一聖者。」婆羅門!我觀自 己具慈心,住於森林深感慰藉。

(10)復次,我如是思維:「每當沙門、婆羅門纏於惛沈睡眠,往赴森 林遠處叢林靜居,因其纏於惛沈睡眠之染污,彼善沙門、婆羅門引起不 善之怖畏、驚駭。然!我非纏於惛沈睡眠,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我 離於惛沈睡眠。我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如離於惛沈睡眠之一聖者。」

婆羅門!我觀自己離於惛沈睡眠,住於森林深感慰藉。

(11)復次,我如是思維:「每當沙門、婆羅門纏於掉舉、非寂靜心,

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因其纏於掉舉、非寂靜心之染污,彼善沙門、

婆羅門引起不善之怖畏、驚駭。然!我非纏於掉舉、非寂靜心,往赴森 林遠處叢林靜居。我離於掉舉、非寂靜心。我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

如離於掉舉、非寂靜心之一聖者。」婆羅門!我觀自己離於掉舉、非寂 靜心,住於森林深感慰藉。

(12)復次,我如是思維:「每當沙門、婆羅門有惑、有疑,往赴森林 遠處叢林靜居,因其有惑、有疑之染污,彼善沙門、婆羅門引起不善之 怖畏、驚駭。然!我非有惑、有疑,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我離於有 惑、有疑。我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如離於有惑、有疑之一聖者。」

婆羅門!我觀自己離於有惑、有疑,住於森林深感慰藉。

(13)復次,我如是思維:「每當沙門、婆羅門自讚毀他,往赴森林遠 處叢林靜居,因其自讚毀他之染污,彼善沙門、婆羅門引起不善之怖畏、

驚駭。然!我非自讚毀他,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我離於自讚毀他。

我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如離於自讚毀他之一聖者。」婆羅門!我觀

(4)

自己離於自讚毀他,住於森林深感慰藉。

(14)復次,我如是思維:「每當沙門、婆羅門戰慄畏縮,往赴森林遠 處叢林靜居,因其戰慄畏縮之染污,彼善沙門、婆羅門引起不善之怖畏、

驚駭。然!我非戰慄畏縮,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我離於戰慄畏縮。

我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如離於戰慄畏縮之一聖者。」婆羅門!我觀 自己離於戰慄畏縮,住於森林深感慰藉。

(15)復次,我如是思維:「每當沙門、婆羅門欲得利養,往赴森林遠 處叢林靜居,因其欲得利養之染污,彼善沙門、婆羅門引起不善之怖畏、

驚駭。然!我非欲得利養,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我離於欲得利養。

我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如離於欲得利養之一聖者。」婆羅門!我觀 自己離於欲得利養,住於森林深感慰藉。

(16)復次,我如是思維:「每當沙門、婆羅門懈怠不勤,往赴森林遠 處叢林靜居,因其懈怠不勤之染污,彼善沙門、婆羅門引起不善之怖畏、

驚駭。然!我非懈怠不勤,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我離於懈怠不勤。

我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如離於懈怠不勤之一聖者。」婆羅門!我觀 自己離於懈怠不勤,住於森林深感慰藉。

(17)復次,我如是思維:「每當沙門、婆羅門無正念、無正知,往赴 森林遠處叢林靜居,因其無正念、無正知之染污,彼善沙門、婆羅門引 起不善之怖畏、驚駭。然!我非無正念、無正知,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 居。我有正念、正知。我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如有正念、正知之一 聖者。」婆羅門!我觀自己有正念、正知,住於森林深感慰藉。

(18)復次,我如是思維:「每當沙門、婆羅門不定、亂心,往赴森林 遠處叢林靜居,因其不定、亂心之染污,彼善沙門、婆羅門引起不善之 怖畏、驚駭。然!我非不定、亂心,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我有定心。

我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如有定心之一聖者。」婆羅門!我觀自己有 定心,住於森林深感慰藉。

(19)復次,我如是思維:「每當沙門、婆羅門愚鈍闇昧,往赴森林遠 處叢林靜居,因其愚鈍闇昧之染污,彼善沙門、婆羅門引起不善之怖畏、

驚駭。然!我非愚鈍闇昧,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我有智慧。我往赴 森林遠處叢林靜居,如有智慧之一聖者。」婆羅門!我觀自己有智慧,

住於森林深感慰藉。

(20)復次,婆羅門!我如是思維:「於特定之夜,即半月之十四日、

(5)

十五日及八日之夜,於閑林墓所、森林祠堂、樹下祠廟等恐怖、身毛豎 立之處,我設座於此如何?或許我將遭遇怖畏、驚駭。」

於是,我於特定之夜,即半月之十四日、十五日及八日之夜,於閑林墓 所、森林祠堂、樹下祠廟等恐怖、身毛豎立之處設座,我住其處時,有 野獸靠近、有孔雀打落樹枝或風吹動葉聲。

我如是思維:「怖畏、驚駭來此耶?」

復次,我如是思維:「何故我於此期待怖畏、驚駭耶?我何不保持同一 種姿勢,降服向我而來之怖畏、驚駭耶?」

於是,在經行時,怖畏、驚駭向我而來,爾時,我不停止經行,不站立、

不端坐、不橫臥,於經行降服彼之怖畏、驚駭。

婆羅門!又在站立時,怖畏、驚駭向我而來,爾時,我不停止站立,不 經行、不端坐、不橫臥,於站立降服彼之怖畏、驚駭。

又於端坐時,怖畏、驚駭向我而來,爾時,我不停止端坐,不橫臥、不 站立、不經行,於端坐降服彼之怖畏、驚駭。

又於橫臥時,怖畏、驚駭向我而來,爾時,我不停止橫臥,不端坐、不 站立、不經行,於橫臥降服彼之怖畏、驚駭。

(21)婆羅門!或有沙門、婆羅門以夜為晝而思之,以晝為夜而思之,

我說此等沙門、婆羅門住於愚癡也。我是以夜為夜而思之,以晝為晝而 思之。

婆羅門!正語者應如是言:「無愚癡之有情,為眾生之利益,為眾生之 安樂,憐愍世間,為人天之利益安樂,已出現世間。」

於我應是實語也。我是無愚癡之有情,為眾生之利益,為眾生之安樂,

憐愍世間,為人天之利益安樂,而出現於世間。

(22)我精進而不怠惰,安住正念而不斷,身得輕安而無擾,心得定而 寂靜。

(23)我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靜慮具足住。

(24)尋、伺寂靜,於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 二靜慮具足住。

(25)遠離喜貪,安住捨、念,及以正知,身領受樂,聖所宣說:捨、

念具足、安樂而住,第三靜慮具足安住。

(26)斷樂斷苦,先喜憂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第四靜慮具足 住。

(6)

(27)如是等持,清淨、皎潔、無穢、無垢、柔軟、堪任、安住而得不 動時,我引心向宿住隨念智。如是我隨念宿世:「一生、二生、三生、

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

十萬生、數壞劫、數成劫、數成壞劫:『於彼處,我如是名、如是種族、

如是階級、如是食、如是苦樂、如是壽量。我由彼處死而生於他處,於 他處,我如是名、如是種族、如是階級、如是食、如是苦樂、如是壽量。

我由他處歿,生來此處。』如是隨念種種宿世之生處、形相、境遇。

(28)婆羅門!此是我於初夜所證得之第一智。於此,無知滅而智生,

闇滅而明生。其唯住於不放逸、熱心、精勤而產生也。

(29)如是等持,清淨、皎潔、無穢、無垢、柔軟、堪任、安住而得不 動時,我引心向有情死生智。如是我以以清淨而超越人界之天眼,觀察 眾生,見眾生死而又生;證知眾生隨所為之業,而有貴賤、美醜、樂與 不樂:『此等眾生具身、語、意之惡業,誹謗聖者,以懷邪見,得邪見 業;彼等於身壞死後,生於惡生、惡趣、地獄。此等眾生具身、語、意 之善業,不誹謗聖者,以懷正見,得正見業;彼等身壞死後,生於善趣、

天界。』如是,我以清淨而超越人界之天眼,觀察眾生,見眾生死而又 生;證如眾生隨所為之業,而有貴賤、美醜、樂與不樂。

(30)婆羅門!此是我於中夜所證得之第二智。於此,無知滅而智生,

闇滅而明生,其唯住於不放逸、熱心、精勤而產生也。

(31)如是等持,清淨、皎潔、無穢、無垢、柔軟、堪忍、安住而得不 動時,我引心向漏盡智。如是我如實證知:『此是苦』;如實證知:『此 是苦之集』;如實證知:『此是苦之滅』;如實證知:『此是苦滅之道。』

我如實證知:『此是漏』;如實證知:『此是漏之集』;如實證知:『此 是漏之滅』;如實證知:『此是滅漏之道。』

(32)如是知、如是見故,我心解脫欲漏、解脫有漏、解脫無明漏,而 生智慧:『此是解脫』,並自證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33)婆羅門!此是我於後夜所證得之第三智。於此,無知滅而智生,

闇滅而明生,其唯住於不放逸、熱心、精勤而產生也。

(34)婆羅門!或汝生如是思維:「沙門瞿曇今日猶未滅貪、瞋、癡,

此所以仍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

婆羅門!勿作如是見,我觀二義故,往赴森林遠處叢林靜居,謂見:自

(7)

現法樂住及慈愍後人。

(35)婆羅門曰:「尊者瞿曇實是正等覺者、應供者,如是慈愍後人。偉 哉!尊者瞿曇!偉哉!尊者瞿曇!尊者瞿曇以種種法門宣說,恰如倒者 使起,覆者使現,迷者示道,闇室持來油燈,使有眼者見諸色。我今歸 依尊者瞿曇、歸依法及比丘僧伽,願尊者瞿曇容受我之歸依,從今以後,

終生為優婆塞。」

(8)

《內觀雜誌》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北市誌字第 313 號 1995 年 10 月 1 日創刊

發行人:李雪卿 編輯:內觀雜誌編輯組

宗旨:弘揚佛法的義理和介紹內觀法門 聯絡:320 中壢市郵政信箱 9-110

網站:www.insights.org.tw http://140.115.120.165/forest/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明攝山棲霞寺沙門釋法會傳  燕京吉祥院沙門釋明信傳  新城壽昌寺沙門釋慧經傳  青陽九華山沙門釋性蓮傳

解說為外道不必試驗四月,因事火婆羅門出家外道(如三迦葉等)信業 果,也承認現生的證量;身為釋種的出家外道是佛的親屬,這二類外道

  蜱肆王復言。沙門鳩摩羅迦葉雖作是說。但我此見欲取.恚取.怖取.癡取。終

教、婆羅門教之中。根據文獻年代及流傳情況推斷,故事的原型最早來自民

宋天竺三藏沙門求那䟦陀羅譯 明建鄴海印沙門 釋德清筆記

3 原則上,攻方所立「框內」的宗: 「A 應是 B」,若是正確,則「A 應 不是 B」必不能成立,此時攻方所說的任何「因」 ,必是「似因」

那時,摩揭陀大臣雨勢婆羅門對世尊的說法

  翻經沙門吐火羅大德達摩秫唐證梵義   翻經沙門中天竺國大德校努證梵義   翻經沙門罽賓國大德達摩難陀證梵文   翻經沙門淄州大雲寺大德慧沼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