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海岸環境景觀評估

120  Download (0)

Full text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海岸環境景觀評估

系 所 別:景觀建築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09407004 林 芳 義 指導教授: 李 麗 雪 博士

中華民國 九十八 年 八 月

(2)

誌 謝

本論文歷經三年多漫長的時間,在顛頗中完成,首要感謝的是指 導教授 李麗雪博士的諄諄教誨與細心指導,讓本論文在反覆的前後修 改中誕生,非常感謝麗雪老師的辛勞付出,因為在休學的日子,老師 總是不忘提攜學生加油把論文完成,也不斷鼓勵學生積極復學,更在 復學後給予學生莫大的支持與幫助,讓學生得以在復學後能順利的將 論文完成;也感謝所上老師每次的書報討論所給予的建議與關心,尤 其奕孟老師與英浩老師在口試時的建議更是讓學生了解到還有很多進 步的空間,也讓本論文能有適時且適當的修正。

在三年多的碩士班日子中,子源、博森、旭輝、經權、聖倉、昱 佑、曉婷、祥蓉、佳銘、聖晨、陽明、孟瑜、白蓮、家驊等同學與學 弟妹的相伴與鼓勵,讓碩班的生活不至於枯燥乏味。其中特別感謝子 源、博森、旭輝、經權、聖倉對於低潮時間與復學時的相伴,我們一 同走過的阿里山與台東之旅總讓我回憶無窮,熱炒店的小菜兩盤小酌 時光讓我認識真情真義好朋友,KTV 的引吭高歌也成了我們相互排解壓 力談天說地的場所,這些都是我這兩年所珍惜最美好的回憶。

以上除了對於同窗與老師的感謝外,也要特別感謝爺爺、奶奶、

外公與眾家親戚對於本人學業上的關心,這中間尤其遺憾無法在外公 因故去世前讓他看到疼愛的孫子取得碩士學位,此外在這幾年的求學 過程中,眾親戚的關心與家人在生活上的支持使我能無後顧之憂的專 注在學業上,一切都要感謝您們的栽培,謝謝。

最後,將本論文的成果分享於扶養與教育我的父母以及在旁鼓勵 我的哥哥,給予莫大支持的爺爺奶奶與眾家親戚,指導我的老師們,

一同努力的同窗與學弟妹,以及幫助過我的朋友們,再次深深的且由 衷的謝謝您們。

芳義 謹誌 2009.08.20

(3)

摘 要

關鍵字:海岸環境、景觀美質評估、語義認知。

海岸環境是台灣重要景觀資源之一,但海岸卻也充斥著人為景 觀,不論是親水、視覺景觀或情緒體驗等都頗被詬病。本研究運用群 眾問卷調查法,旨在了解群眾對海岸環境的景觀美質、偏好評價與情 緒體驗情形,並進一步探討海岸人為景觀的設計手法,提出適用的改 善建議。研究結果顯示,受測者對海岸景觀的認知體驗語義形容詞共 有七項達顯著水準,分別為獨特的-平凡的、豐富的-單調的、輕鬆的- 沉重的、溫暖的-冰冷的、愉快的-沈悶的、喜歡的-不喜歡的、美麗的 -醜陋的。這七項語義形容詞中前景多以海水面積、中景多以護欄、遠 景多以遠山、全景以海水面積為具有正向影響的景觀元素;前景的消 波塊面積、中景堤防面積、背景及全景的草地面積為具負向影響的景 觀元素。在海岸人為設施環境中未來的景觀設計可在動線及設計手法 加以改善,近景部份,可將遊客的觀賞動線拉近至親近海水的視域範 圍,如此可讓遊客有獨特、豐富與喜歡的情緒感受。中景視域應避免 出現海堤等元素,但經過良好設計的景觀護欄,則會讓遊客有豐富、

輕鬆、愉快等情緒感受。創造豐富的遠景天際線,則會使遊客有正向 的情緒反應。

(4)

An evaluation of coastal landscape ABSTRACT

Keywords: Coast;Scenic beauty evaluation;Semantic cognition

Coas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landscape resources in Taiwan, but it is also full of artificial landscape, such as water accessibility, visionary scene, or emotional exper iences, which were all critic ized by the users. This research utilizes questionnaire, aiming to discuss that how people the scenic beauty and landscape preference evaluation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s in the coast. Moreover, the research also has further deliberation of the coastal artificial landscape design, providing the proper improvement advices. 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seven kinds of the semantic adjective to describe the subject’s cognition of coastal landscape: unique- normal, rich-dull, relaxing-uneasy, warm-cold, pleasant-gloomy, like- dislike, and beautiful-ugly. Among the seven kinds of semantic subjective, there are positive scenic elements including the measure of sea surface as the foreground, the side railings as the medium shot, the distant mountains as the long shot, and the measure of sea surface as the full shot. However, the negative scenic elements covers the superficial area of dolosse breakwater as the foreground, the superficial area of the dike as the medium shot, and the superficial area of the grass land as the long shot and the full shot. The main improvement project of the future scenic design should focus on the activity itinerary and the design method. About the close- range view, the activity itinerary of the visitors can be moved to the visionary area that is water friendly, in order to create the unique, rich and attrac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 The medium shot should prevent contenting elements such as dike, but the well-designed

(5)

scenic side railings provide visitors with the rich, relaxing, and pleasant emotional experiences. The clear skyline in the long shot makes visitors generate positive emotion reactions.

(6)

目錄

謝 誌 ... I 中文摘要 ... II Abstract ... III 目 錄 ... V 表 目 錄 ...VII 圖 目 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1.3 預期成果 ...2

1.4 研究方法及流程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 ...4

2.1 景觀美質評估理論 ...4

2.2 環境認知與景觀美質 ... 16

2.3 海岸開發情形與設施物 ... 25

2.4 相關研究 ...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37

3.1 研究設計 ... 37

3.2 研究假設 ... 38

(7)

3.3 研究因子與變項釋意 ... 39

3.4 語義篩選及環境認知問卷設計 ... 41

3.5 調查及分析計畫 ... 43

第四章 研究結果 ... 45

4.1 描述性統計 ... 45

4.2 相關性檢定 ... 57

4.3 迴歸分析... 6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95

5.1 結論建議 ... 95

5.2 後續研究建議 ... 101

參考文獻 ... 102

附錄一 認知語義詞彙收集表 ... 105

附錄二 海岸堤防景觀之認知形容詞篩選問卷... 107

附錄三 台灣海岸環境景觀認知問卷... 109

(8)

表 目 錄

表 2-1 景觀評估方法分類 ... 10

表 2-2 景觀評估方法的技術 ... 13

表 2-3 台灣海岸保護之演變表 ... 26

表 2-4 台灣人工與自然海岸之現況 ... 29

表 2-5 台灣海岸環境現況照 ... 30

表 2-6 相關研究一覽表 ... 31

表 3-1 研究變項表 ... 40

表 3-2 環境認知形容詞初步篩選表 ... 42

表 3-3 環境認知評估量表之形容詞ㄧ覽表 ... 43

表 4-1 受測者基本屬性資料 ... 45

表 4-2 海岸環境景觀照片 ... 46

表 4-3 語義詞彙相關性檢定表 ... 59

表 4-4 語義與整體元素面積相關性檢定表 ... 60

表 4-5 語義與前景元素面積相關性檢定表 ... 62

表 4-6 語義與中景元素面積相關性檢定表 ... 64

表 4-7 語義與背景元素面積相關性檢定表 ... 66

表 4-8 全景原始迴歸方程式一覽表 ... 70

表 4-9 前景原始迴歸方程式一覽表 ... 73

表 4-10 中景原始迴歸方程式一覽表 ... 76

表 4-11 背景原始迴歸方程式一覽表 ... 79

表 4-12 綜合四景原始迴歸方程式一覽表 ... 87

表 4-13 標準化迴歸方程式一覽表 ... 89

(9)

表 4-14 情緒認知詞彙與景觀美質原始迴歸方程式一覽表 ... 92

表 4-15 情緒認知詞彙及景觀美質與景觀偏好原始迴歸方程式一覽表... 92

表 4-16 情緒認知詞彙與景觀美質標準化迴歸方程式一覽表 ... 94

表 4-17 情緒認知詞彙及景觀美質與景觀偏好標準化迴歸方程式一覽表 .. 94

表 5-1 情緒認知詞彙及各景景觀元素 ... 96

表 5-2 近景設計及規劃之建議對照表 ... 97

表 5-3 中景設計及規劃之建議對照表 ... 99

表 5-4 背景設計及規劃之建議對照表 ... 100

(10)

圖 目 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 ... 3

圖 2-1 視覺景觀知覺模式 ... 7

圖 2-2 景觀知覺圖 ... 8

圖 2-3 評值產生過程概念圖 ...9

圖 2-4 生理心理模式評估圖 ...14

圖 2-5 認知模式評估圖 ...15

圖 2-6 認知過程示意圖 ...18

圖 2.7 Osgood 語義空間理論 ...21

圖 2.8 人與景觀之關係圖 ...23

(11)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

台灣是四面環海的海岸地區,屬於海岸景觀資源豐富的島嶼型國 家,但因常遇颱風、暴潮等天然災害,自日據時代就在矮和環境構築 了相當多的防護設施,例如當時的海堤就是紅磚砌成及黏土堤為主,

在 1972 年 9 月時台灣省水利局更成立台灣省海堤規劃設計總隊,開始 對全台灣海堤進行規劃設計之籌畫與執行,當時目的是以減緩海岸地 區遭侵蝕的情況,保護海岸的觀念為主。此觀念承襲至今,使得台灣 雖有豐富的海岸景觀,卻無法實在的一覽海岸優美景觀,而影響使民 眾在海岸地區的各種情緒的觀景感受。

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工作型態的改變及週休二日的開放,

休閒遊憩的需求及休閒品質日益受到重視,近年有關單位也積極進行 海岸地區之景觀環境改造。早期針對「安全性質」所施做的各種防護 性設施,成為了國人從事海岸休閒活動時,影響觀賞感受的重要景觀,

但現階段台灣海岸地區所看到海岸人工設施景觀不良者佔大多數,使 國人在海岸進行休閒利用時的品質受到影響。就情緒體驗來說,這類 以安全性質做出發點的設施,造成了使用者不好的視覺感受;近年雖 國內逐漸發展出了親水海堤,增加所謂的親水性與視覺景觀,但「海 岸環境」相關討論重心皆偏向植栽配置與硬體配置的方式、結構與水 理試驗,至今尚未有關以群眾心理情緒角度探討對海岸環境景觀美質 及偏好之研究。

有鑑於此本研究之方向與動機乃是對海岸環境景觀偏好與認知進 行以群眾為樣本的研究,研究層面包括有使用者心理感受及美質與偏 好為主,其所需調查的資訊及操作的方法,囊括了海岸環境景觀現況

(12)

的了解、景觀美質評估相關理論、語義認知及統計分析法的基礎理論 及方法等,因此在眾多理論及方法的搭配之下,如何了解群眾對海岸 環境景觀的情緒認知,是本研究的主要重點。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分述如下:

一、 釐清民眾所偏好的海岸景觀。

二、 找出適合海岸的語義詞彙。

三、 了解群眾對海岸環境景觀偏好因素。

四、 研究出海岸景觀評估的方式。

1.3 預期成果

本研究預期成果分述如下:

一、 找出海岸環境適用的景觀評估模式。

二、 找出台灣海岸適用的情緒語義認知詞彙。

三、 以語義分析法了解群眾在海岸環境中的情緒感受力。

四、 了解不同認知語義下適用的海岸景觀設計手法。

1.4 研究方法及流程

本研究根據研究動機與實質環境需要進而達成本研究目的,首先 需蒐集國內外關於景觀美質評估與環境認知之理論及方法了解人與景 觀間的關係,及實地走訪探勘現有海岸環境的情形,結合上述相關理 論歸納出影響本研究主體之景觀認知詞彙,並配合群眾對於海岸環境 景觀之情緒認知與偏好加以實證研究。

在海岸景觀畫面擷取方面,本研究是以實地拍攝台灣現階段海岸

(13)

景觀的照片;在相關文獻方面,加以整理如景觀美質評估相關理論、

群眾美質偏好的相關分析法作為此研究論文的基礎;收集群眾對海岸 環境認知的相關語義詞彙,並經由語義問卷測出本研究適用之情緒語 義形容詞,用於海岸環境景觀認知與偏好的評估,最後再加以分析並 做建議。本研究步驟流程如圖 1-1 所示。

圖 1-1 研究流程圖 研究主題確立

確立研究目的

相關文獻回顧 田野調查分析

建立研究架構

海岸圖片 庫挑選

實測問卷

統計結果及分析

結論與建議 語義問卷設計

語義詞彙 篩選

(1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2.1 景觀美質評估理論

2.1.1 景觀美質評價的產生及其評價過程

一、景觀評估基礎理論

景觀美質評價的產生,首先是經由景觀對觀景者的刺激,在其經 由內部生理及心理影響產生訊息交互作用的知覺結果進而成為評價,

Bourassa(1988)將景觀評估理論歸納為生物理論(Biological theory)

以及文化理論(Cultural theory)兩大派別,分述如下。

(一)景觀評估生態論

Appleton(1977)認為人對美感或其他知覺評價產生,端視生物原 始生存(Survive)的需求而定,例如環境是否提供躲避、脫逃或戰鬥 等空間的觀點出發。更進一步衍生出棲息地理論(Habitat theory)以及 眺望與躲避理論(Prospect-refuge theory)。

Smith(1977)在探討都市環境對美感反應間的關係時,以大腦的 解剖和心理的角度,建立包括物種發生模式(Phylogenetic model)、

態度模式(Attitudinal model)、功能模式(Functional model)三種不同 層級模式。

(二)景觀評估文化論

部分學者認為影響景觀偏好的因素,主要是受後天個人文化差異 所致,即景觀評估文化理論(林晏州,1997)。

1. 文化

文化是孕育一個人價值判斷的重要因素,因此文化差異對景觀美

(15)

質評估有影響。如 Yang(1992)研究庭園景觀,發現韓國人與西方遊 客對景觀類別與景觀元素偏好各有不同。

2. 次文化

指居住地不同、是否受過專業訓練以及信仰不同等。是否造成價 值判斷標準不同。如 Schroeder & Brown(1983)研究公園景觀,長期 居住市郊或鄉村者,則較偏好自然景觀。

3. 個人社經背景

性別、年齡、教育程度等個人社經背景,對景觀偏好之影響。如 Gold(1986)對公園的研究中,發現年齡越高者對公園滿意度越高,

而女性較男性滿意度為高。

4. 個人特性

Abello & Bernaldez(1986)以自然區域製都市景觀之色彩照片,

進行個人特質與景觀偏好間之研究。顯示較具有責任感者對蕭瑟、寒 冷、嚴冬類型的景觀較為排斥;情緒較穩定者,對於有結構、韻律的 景觀較為偏好。顯示個人特質與景觀偏好間之相關性。

二、觀景訊息的接收與處理

Bell(1990)發現人所知覺的景觀是一個整體,並認為景觀訊息的 選擇會受人格、目標及價值觀所影響。由於對景觀知覺的產生不只是 基於外界的刺激而已,亦包含著人類生理及心理的機能作用,因此對 於同一種景觀的呈現,不同的觀賞者會透過與個人之前經驗相互比 較,造成對景觀知覺的差異。而在 1954 年 Arnheim 則提出人類視覺並 非如相機般被動的紀錄,而是主動的探索。就是說視覺具有及高的選 擇性會依據個人之喜好做選擇。因此視覺知覺之因子包含:物理特徵、

過去的經驗、單純化、分化作用、群化作用(李麗雪等,1996)。

(16)

侯錦雄(1984)與 Zube(1982)同一時期所提出的景觀知覺模式 卻有些許的不同之處,由觀賞者主體和觀賞客體兩方面,提出了視覺 景觀的知覺模式如圖 2-1。此模式說明了視覺景觀美感的體驗,是由觀 賞者刺激的不同而產生差異,並透過觀賞者觀景角度、距離、位置、

序列及可及性的不同,經由本身的身心狀態之轉化而產生不一樣的景 觀美質體驗,而鐘政偉(2002)卻認為此模式中環境的觀賞構面,並 非影響觀賞著的心性狀態,其影響的應是環境刺激而非觀賞者心性狀 態,故此模式仍有修正空間。

而 Zube et al.(1982)則是針對人類與景觀間的互動關係進行詳細 的討論,指出景觀知覺是人們觀賞景觀時依據過去的經驗、知識、期 望及個人或群體之社會文化結構等因素,與景觀之整體各個別元素等 因素產生之交互作用,Zube 等人當時就在研究人與景觀的互動中建立 了一套包含人、景觀,以及兩者間之交互作用和產生之結果共分四部 分的景觀知覺過程圖如圖 2-2。

(17)

圖 2-1 視覺景觀知覺模式(侯錦雄,1984)

環境的刺激

非視覺感官的刺 激:觸覺、嗅覺、

味覺、聽覺

視覺的刺激

環境觀賞構面 1. 觀賞的角度 2. 觀賞距離 3. 觀賞位置

4. 觀賞的交通工具 5. 觀賞序列

6. 可及性

觀賞者 1. 性別、年齡 2. 生理狀態 3. 情緒、意願 4. 期望

5. 好奇心

6. 視覺及聽覺能力 7. 興趣、態度、性格 8. 教育程度

9. 對當地的瞭解 10. 過去的經驗

觀賞者的心性狀態

視覺景觀美感 的體驗

(18)

人(Human)

期望(Expextation)

經驗(Experience)

教育(Education)

動機(Motivation)

文化(Culture)

社會背景(Social Context)

資訊(Information)

人格(Personality)

景觀(Landscape)

實質元素(Physical Elements)

組成結構(Compositional Construxts)

區域性背景(Location Context)

自然物(Naturalism)

人造物(Man-made)

型態(Gestalt)

特徵(Features)

聲音(Sound)

交互作用(Interaction)

個人-個人-景觀(Person-Person-Landscape)

個人-團體-景觀(Person-Group-Landscape)

個人-景觀(Person-Landscape)

主動的(Active)

被動的(Passive)

目的性的(Purposeful)

偶發的(Accidental)

獨特的(Unique)

習慣性的(Habitual)

互動之結果(Outcome)

資訊(Information)

滿足(Satisfaction)

福利(Well-being)

實質活動(Physical Activity)

刺激(Stimulation)

慰藉(Refuge)

機會(Opportunity)

價值(Values)

預測方程式(Predictive Equation)

顯著的景觀元素(Salient Landscape Element)

習慣性的行為(Habitual Behavior)

害怕(Fear)

圖 2-2 景觀知覺圖(Zube et. al, 1982)

(19)

三、評價的產生及其評價過程

景觀評估是指兩個以上的景觀,經由視覺品質的評價,決定其相 互間之比較關係,而評價是紀錄視覺品質的過程,此視覺品質是觀賞 者對景觀中所含品質或特真的美學感受,景觀評估的主要目的,在於 將人類對於環境的感覺表達出來,讓研究者或規劃者得以藉由評估所 得之結果,瞭解人類對於環境的真正意涵,並進而更適切的規劃整體 環境,創造人與自然間的互動橋樑(林晏州,1979;陳惠美,1999)。

景觀評估的「評值」產生過程,如圖 2-3 所示,先從接收了環境的 刺激開始,進入到觀察者心中的內部過程而產生評價的判斷,然後再 將其內在判斷結果經由研究調查方式轉換為具體的評值,最後即可得 到景觀評估的評值。

圖 2-3 評值產生過程概念圖

(資料來源:Brown and Daneil, 1990)

刺激 Stimuli

感知 Perception

與標準比較 Reference to Criterion Scale

產生評價 Rating

評值轉換 Mathematical Transformation

最後評值產生 Scale Values

評值過程 Rating Procedure

評值產生過程 Scaling Procedure

觀察者內部過程 Observer’s Intern al Process

(20)

2.1.2 景觀美質評估的類型 一、景觀評估類別

雖景觀評估理論有眾多的學者探討,基本上都是討論景觀與觀景 使用者之間的互動關係,而綜合來看,研究重點不外乎利用物理或心 理解釋景觀偏好值,或是比較個人對於偏好知覺上的差異,由於目的 的不同所以所使用的評估法與變項也會有所不同;在現階段評估模式 中,最被廣泛運用的則是 Zube(1982)所提出的,在「景觀視覺評估 與分析」一書(李麗雪等譯,1997)中也提到,依人與景觀的互動關 係將景觀知覺的研究分為專家模式、心理物理模式、認知模式及體驗 模式。而依評估者的不同又可分為專家法與群眾偏好評估法,群眾法 是以問卷調查方式蒐集一般使用者的景觀美質偏好意見,再予以量化 分析,以瞭解群眾的景觀偏好。

針對眾多學者所作之景觀評估研究,李繼勉(2001)將這些研究 彙整成分類表,歷年多位學者所做的景觀評估方法整理如下表,而本 研究把整理的評估方法分類表再次整理為兩類,即「景觀評估方法分 類」如表 2-1 與「景觀評估方法的技術」如表 2-2 兩類:

表 2-1 景觀評估方法分類

研究者 年代 景觀評估方法分類方式

Redding 1973 視覺分析法 由規劃者及決策 者辨認美學屬 性,預測其改變並 由環境之使用潛 力及環境品質來 描述其意義。

使用者分析法 可分為單獨及綜 合環境美學分 析,是評估觀賞者 對於各種視覺刺 激的個別偏好。

(21)

Cooke and Doornkamp

1974 景觀組成份分析 先決定影響的組 成份,再由各成份 評定期景觀價值。

個人對景觀反映 分析法

由個人對觀賞者 知覺、心理經驗及 連續之經驗判定 景觀價值。

Daniel and Boster 依評估對象及 研究理論將視 覺景觀評估分 為三類

1976 描述紀錄法 調查景觀特徵的 組成份,其次則列 舉其與景觀美質 相關因子,並做某 種程度的定義。如 Leppold(1969)、 Litton(1968)之 評估方法

調查及問卷法 係假設觀賞者的 偏好與景觀美質 為正相關,而利用 調查及問卷結果 決定景觀的評值。

知覺偏好評估法 與調查及問卷法 類似,都是經由觀 測者的判斷來評 估景觀的品質,但 常使用照片及幻 燈片代替真實景 觀做評估。

林晏州 認為依研究對 象及目的不 同,採用量度 方法與要求的 度量尺度即不 同

1979 描述紀錄法 僅對景觀特徵加 以分類,而不給予 分級或評級。

景觀資源組成份 分析法

由景觀規劃師對 景觀資源之美學 屬性加以分別評 估,最後綜合得出 景觀資源的價值。

景觀使用者分析

藉由調查及問卷 等方法,測定觀賞 者對景觀態度及 偏好,而評定景觀 資源價值。

Zube 等人 依人與景觀互 動關係模式,

景觀知覺渡動 關係模式,分 為四個模式:

1982 專家模式 由受過藝術、設 計、生態學活資源 經營管理方面的 專業訓練者來評 估景觀美質。

心生理模式 假設景觀特性與 觀測者的行為存 在相互關係(刺激 與反應關係),而 由一般大眾選擇 的群體評估景觀 美質。

認知模式 研究人類賦予景 觀的意義,此意義 來自個人過去的 經驗,未來的期望 與社會文化的狀 況。

體驗模式 認為景觀的價值 是基於人與景觀 間之體驗而決定

表 2-1 景觀評估方法分類(續)

(22)

Daniel &

Vining 基於對各方法 概念的瞭解來 分類,此概念 包括不同的假 設與美學評估 準則。

1983 生態學模式 對於景觀美質或 景觀美學資源的 關注,多出自對自 然環境保育的觀 念,其評估準則主 要為生物因子,通 常認為任何人為 影響對美學而言 均為負面因子,一 般以受過生態或 生物相關科學訓 練的專家來做評 估的工作。

形式美學模式 認為景觀美質可 由分析景觀形式 上的特徵而得,如 基本的形式、線 條、質地、色彩。

其評估準則為變 化性、統一性、複 雜性等,這種分析 需要專業訓練,所 以幾乎都由相關 專業專家進行評 估。

心理物理模式 主要在建立環境 實質特徵的刺激 與人們知覺反應 間的量化關係。其 評估的實質特徵 如地形、植被、水 體等,而所得的心 理反應為偏好判 斷、美學價值或景 觀美質。觀測者多 為一般公眾或學 生團體。

心理學模式 涉及人們對景觀 的感覺與認知,強 調不同景觀所喚 起的認知與情感 效應,可決定景觀 的高低,評估準則 則為神秘感、易辨 識性、連貫性等,

以一般大眾為評 估對象。

現象學模式 強調個體主觀的 感覺、經驗和解釋 方式,分析重點在 於人和景觀關聯 的復合體,而非比 較不同的景觀,所 以其結果難以應 用於景觀資源的 經營規劃。

李素馨 參考 Zube 與 Daniel 之分類 法,提出五種 美質評估模式

1995 形式美學模式 美學的品質存在 於景觀形式上的 特徵,如造型、線 條、質感等;再依 地形、植被、水 體、人造物等景觀 形式評估其複雜 性、完整性、和諧 性等,評估對象虛 受過美學之專業 訓練。

精神物理學模式 利用公眾偏好瞭 解受測者與景觀 意象反應的關 係,目的在探討環 境的自然外觀與 心理上的反應,可 以一般大眾為施 測對象。

心理學模式 偏向於測試對居 住地、旅遊地點等 對環境的心理情 感及認知的觀 點,此法的基礎在 統合個人的特 徵、態度量表、和 人性心理學。

現象學模式 強調個人主觀的 情感、期待和解 釋,針對個人經驗 如經歷環境的過 程、個人特殊遭 遇、對環境開放度 的感受力、和過去 對某一地方特殊 的經歷與情感 等,做一深入之個 人訪談及問卷。

科技的模擬模式 使用照片、圖面、

模型或電腦模擬 等方法與群眾溝 通,而模擬的原則 有真實性、精確 性、可信度、完整 性以及客觀性。

資料來源:李繼勉,2001,p.23-25

表 2-1 景觀評估方法分類(續)

(23)

表 2-2 景觀評估方法的技術

研究者 年代 景觀評估方法的技術

Armstrong 依所使用之技 術工具,將景 觀評估方法分 為五類

1979 手繪技術 繪出景觀之立面 圖、剖面圖、透視 圖,此種方法最為 簡便,但因個人繪 圖技巧而定。

拍照技術 須以真實眼光紀 錄景觀。

描述技術 用矩陣檢核表評 估各因子,再用描 述性文字說明相 對景觀特性。

套圖技術 以航照圖、地形圖 為基本圖,在套上 景觀資源相關因 子,如地形、植 被、水文圖來進行 分析。

電腦技術 將紀錄資料用格 子法輸入,可輸入 剖面圖、地貌圖等 進行分析。

資料來源:李繼勉,2001,p.23-25

二、景觀美質的評估方法

由前述文獻可知道人是如何對於景觀的所刺激的反應產生知覺,

在這個過程牽扯到了人與景觀間的互動關係,而藉由這種互動關係,

最後得到個人對於景觀偏好的評價。如本節前項所述,研究的領域中,

研究者常依其研究目的、範圍、評估對象、內容、理論、方法及使用 的工具與技術等,將景觀評估的方法加以分類。到目前為止所參閱的 景觀評估研究大多依循著兩個主要方向:一個是以自然景觀和人為景 觀為主的景觀結構分析;另一個則是以大眾偏好為導向的景觀知覺偏 好分析。

相關的研究與理論基本上都是探討景觀與觀景者之間的互動關 係,而研究的重點則是在利用物理或心理線索解釋景觀的美質或景觀 偏好,或者是在探討個人在偏好知覺上的差異。由於研究的目的不同,

所使用的變項也不相同,而前述 Zube(1982)就綜合過去多人的研究,

所提的四種景觀偏好評估模式,包括有專家模式、生理心理模式、認 知模式及體驗模式,在此說明:

(24)

(一)專家模式

是以生態學或形式美學為基礎的評估模式,主要是結合具有美 學、生態、資源經營、建築與景觀規劃等相關領域的專家,依據其各 有之專業背景對景觀資源所展現的美質進行描述分析與評估,而評估 結果則將景觀予以分級歸類,以供實質規劃、經營管理上之參考(邱 裕瑄,1997)。

(二)心理物理模式

此模式也稱之為生心理模式,主張觀賞者的美感評價可以直接由 觀賞者與實質環境屬性之交互作用後所產生的反應,不需涉及到心中 的認知處理過程,說明了環境刺激與人類知覺反應「刺激-反應」的 關係,故此模式是去分析實質環境屬性與景觀美質間的關係,並以迴 歸方程探討群眾與實質環境元素的關係,結果適於做現地之經營管 理,評估過程如圖 2-4 所示。

圖 2-4 生理心理模式評估圖

(資料來源:景觀視覺評估與分析,李麗雪等譯,1997)

(三)認知模式

此模式認為觀賞者過去的看待事物的模式和過去形成的記憶會影 響到景觀美質的認知,因此主張觀賞者對於環境的感受是必須透過知 覺認知的過程才能產生。這類型的研究經常是以形容詞讓受測者進行

知覺輸入 外在反應

觀看景觀

(25)

評估,將觀賞者被環境所引發的認知感受作為景觀美質的評估指標。

強調觀察者個人接收的環境訊息在心理層面的供給與處理過程的差 異,也就是「環境刺激接收-個體作用-行為反應」所發生的內在歷 程。且認為不同景觀會喚起不同心理認知與情緒反應。因此以此模式 進行評估環境的時候,通常以語義形容詞去測量觀賞者的知覺、認知 或情緒的反應。研究樣本通常以一般大眾或學生團體為受測者,其評 估過程如圖 2-5 所示。

圖 2-5 認知模式評估圖

(資料來源:景觀視覺評估與分析,李麗雪等譯,1997)

(四)體驗模式

此模式本質上不在探討景觀元素或其特徵屬性,也不著重於個體 對於景觀美質偏好,而是強調景觀主體的品質和個人主觀的態度,在 此模式中體驗亦為景觀品質的一部份。此模式著重於觀賞者與景觀間 的互動經驗,透過不同的測試方式,將景觀者的主觀情感、期待及解 釋知覺因子反應表達出來。其測試的方式大多使用口頭敘述、素描或 認知圖的調查,所以本模式所獲得的因素,較難使用於經營管理及規 劃設計上。

知覺輸入 知覺過程

(組織、選擇等)

認知過程

(如評價、記憶、注意

知覺回應

觀看景觀

(26)

2.2 環境認知與景觀美質

2.2.1 環境認知定義及其產生過程

(一)環境的知覺與認知

在第一節中提到,景觀美質評價的產生是由觀景者對於環境刺激 作用後的知覺處理,成為評價的結果,而在日常生活中亦是如此,人 類藉由感官不停的接受環境所給予刺激而產生感覺與知覺,感覺與知 覺都是現實客觀事物作用於感覺器官而產生的反應。它們之間的差別 在於感覺是對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應,及一些部分的、簡單的、

孤立的經驗;而知覺則是對客觀事物的各種屬性整體關係上的反應,

及包括該事物有關各方面的綜合認識(常懷生,1995)。

另外危芷芬(1995)從心理學的觀點而言,景觀是一種物理刺激,

主要經由光波傳送產生視覺刺激,這種刺激亦是一種訊息,經由個體 的內在知覺作用後產生景觀,同時也會成為記憶與經驗,這些記憶與 經驗是形成對「景觀認知」的成因,此種認知會再影響下一次知覺反 應,此外心理過程稱之為景觀知覺。而在人與景觀的互動關係 Rapoport

(1977)認為可 分為知覺 (perception)、認知(cognition )與評估

(evaluation)三個部分。

Zube et al.(1982)將知覺定義為個人以過去的經驗、目前的需求 以及未來的期望,將感官的資訊予以修飾,並賦予意義,並認知各事 物間的相互關係的心理歷程。當使用者描述其所了解、組構及學習環 境的方式,我們稱之為「環境認知」(李素馨,1997)。

認知簡單的說就是知識的獲得和使用(鄭麗玉,1993),認知是一 種環境表面以及內在個體的了解,存在掩蔽及非掩蔽的表面間的交替 性是構成這個認知的主要成分。這些實質是存在的表面,他們被指定 在某些特定的觀察點,當觀察者探索這個環境後,認知上就變得更寬

(27)

廣、更美好、更長久、更豐富、更充實了,對於外在的全部認知包含 他們對位置的配置,他們的本質、結果以及負擔力。侯錦雄(1990)

指出認知為個體經由意識活動對事物認識與理解的心理歷程,又說舉 凡知覺、想像、辨識、推理、判斷等複雜的心理活動均屬認知。

(二)環境認知的產生過程

認知是個體將環境訊息,經由意識活動對事物產生認識與理解的 心理歷程;而其認知的步驟如儲存、組織及回憶等處理過程(黃琬珺,

1994)。人類透過對環境資訊認知的過程,將環境訊息編碼、儲存、回 憶以及解碼,將之轉化成為影像加以歸納分類,並加以解釋他的意義

(李素馨,1997;李英弘,2000)。

Amos Rapoport(1982)對於人與環境互動的社會文化面之探討 中,指出「人」是環境「活」的使用者,一定得把人視為具有特殊認 知宇宙的方式以及價值、信仰的團體成員來考慮,並認為人接受及了 解實質環境是經由知覺(Perception)、認知(Cognition)及評價

(Evaluation)三個階段所形成的一連串體驗過程,「知覺」著重於視覺 經驗,換言之「認知」的心理反應則以記憶經驗為重,最後,人才得 以對實質環境產生「評價」。Ittelson(1978)認為環境知覺過程包括認 知(cognition)、情感(affection)、解釋(interpretation)及評估(evaluation)

等四種心智活動。

在視覺景觀認知的過程中,第一個階段為「看」的知覺行為,直 接由眼睛接受視覺景觀的第一手訊息。第二個階段則將景觀的情狀特 徵加以組織,而產生初步的了解。第三個階段則是依據個人過去之經 驗、期望與心性狀態等,對視覺景觀美質做一種感性的價值判斷,而 產生景觀好惡之偏好的態度(Jones,1977)如圖 2-6。

(28)

圖 2-6 認知過程示意圖

(資料來源:梁又文,1990;李繼勉,2001)

2.2.2 環境認知與景觀美質 一、環境與美質

環境中的設計元素有點、線、面、體,這些基本元素因為光線、

色彩、時間以及運動的作用讓人類可以觀察到。「人類對環境會產生關 心,主要是人對環境產生美學感知價值判斷的歷程」,由環境刺激五感 產生反應與感覺,並藉此產生美的聯想和刺激興奮。「美」其實存在觀 賞者的眼中,這關係著個人的品味、偏好、情感和態度,所以美感是 主觀的評價,但卻可以具有客觀性,因為人的主觀具有普遍性,如此 才能評論美的定義及特質,進而加以解析與評估美的構成。美是基於 主體(觀賞者)與客體(景物)之間的和諧關係產生,當此一關係成 立,主體感受客體的表現,即客體有美,主體有美感;若是主體改變,

則美感也會隨之改變。然而,個人不同情緒、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

均會產生不同的美感經驗(張淳婷,2004);美是「有機的」,人能直 覺美乃是人從接觸到的自然環境中看到了美,而被創造出來的人造 物,都是模仿自然的形象與機能而產生(李素馨,1983)。

二、環境認知與美質偏好

環境偏好是一種「人類對環境知覺」的表現,知覺的產生包括景 觀資源的特質與個人的心理狀態,美的評鑑藉由知覺的分析,是思想 與感受一起運作,在景觀的認知程序上有不同階段的生理與心理活動。

刺激(stimulus)

自然或人為環境

有機體(organism)

人體感官

反應(response)

喜好或偏好的產生

(29)

而人對周圍環境的看法是需要透過環境認知的作用產生,前述文 獻提到 Rapoport(1977)認為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這些階段首先透 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及味覺等環境刺激,然後接受訊息(visual character)加以組織,再經過人以往經驗、知識、期望和所屬的社會文 化背景,做詮釋與價值判斷,「產生認知與瞭解」的行為;第三個階段 是個人過去的經驗、目前的需求、期待、及心理狀態,對於「環境品 質作感情價值的判斷」,產生「景觀偏好」。

感官在受到刺激後產生知覺,知覺亦是影響反應的一因素,據此,

Ittelson(1974)從心理學角度回顧知覺研究之後,提出了三論點:

1. 知覺感受有別於控制刺激源。

2. 知覺感受與心理機能活動不可分離,且很難區分的。

3. 知覺與環境相關且互相影響。

人對周圍環境的看法需透過環境認知的作用產生,環境知覺的概 念主要源自於 Egon Brunswik(1956),他強調人是認知過程中的主動 角色,且人們所認知到的訊息並不會與實際的環境全然符合。且 Egon Brunswik 亦認為環境認知的程序像透鏡原理,知覺者依據過去的經驗 在環境中搜尋適切的線索,且權重這些經驗,進而產生「認知的偏好 判斷」。Ittelson(1974)認為環境認知是:「個人環境系統的重要體驗」。

若將景觀偏好視為景觀認知互動函數的結果,可見受測者的偏好 受到個人特質、景觀類型、景觀構成特性等因素影響;此外,「景觀偏 好是一種評價,一種表示喜好程度的行為態度」,換言之,由觀賞者主 體和客體兩方面來探討觀賞者對視覺感知的模式,除了要了解景觀資 源本身,還要了解觀賞者的心性狀態(李素馨,1995)。

(30)

2.2.3 環境認知之評估方法

由以上相關文獻回顧可知,環境中景觀的偏好代表美質的與否,

綜合本節前述可推論,知覺影響認知而認知會影響美質的評估,故環 境認知的評估方法確實與美質評估方法有相重疊之處;Kaplan(1987)

認為包括情緒、過去經驗,甚至物種進化都會引發觀賞者對環境的「喜 歡」或「不喜歡」,亦可視為一種人們對環境景觀的價值認定,其結果 會依個人對環境的親近度與使用度的程度而改變(張淳婷,2004)。

一、常用之評估方法

在景觀美質偏好評估法裡面常用的就是 Zube 所提倡的方法,而他 所提出的四種景觀偏好評估模式中,就包括認知模式;在一般比較型 態截然不同的景觀時,大多受訪者均以明顯易辨認的實質環境因素作 為分類比較的準則,若是在比較相似的景觀時,則決策的準則就趨向 於使用較抽象的形容詞,如秩序感、變化感等顏家芝(1995)。對景觀 偏好的認知取決於觀察者的心理度量,在測量人對環境的心理感受 時,要將個人內心主觀的想法,轉換成可供統計分析的量化資料時,

語義分析法(Method of semantic differential)是一種被經常使用且普遍 認為有效的分析方法(侯錦雄,1990)。

語義分析法屬於一種「共同感覺」、「共同概念」的研究,由美國 心理學家 Charles E. Osgood 及其同僚所提倡使用,用來研究事物「意 義」(meaning)的一種實驗方法。Osgood(1955)認為人與環境的互 動過程,包括「譯碼」與「編碼」兩個階段。當在譯碼階段時,人的 感官開始接受外界刺激,並加以解釋;在編碼階段時,則對於所接受 到的刺激,開始產生心理聯想而轉化為行為。這兩個階段又各包括了

「投射」、「整合」、「再現」等三個層面。其中「在譯碼階段的投射係 指個體因外界刺激所產生的神經衝動,並由感覺器官傳達到腦部外皮

(31)

層;在編碼階段的投射則為神經衝動,係由外皮層傳達到反應器官。

而整合係為個體神經細胞被觸動後所產生相關的形式作用。再現則是 個體產生隱含、片段的反應,以顯示外在刺激與內在反應的連結及其 相關性」(麥仁華,1984),整理如圖 2-7 所示。也就是人在接受外來的 刺激之後,可能產生的多種心理感受,這些感受以語義的方式來表達 成多種向度,可形成一個多維的語義空間,「依照其定義的每一向度來 決定其位置,則任何概念的涵義都可以定位在語義空間上,於是就可 將不同概念的相互關係,從語義空間上顯示出來」(曾威貴,1992)。

圖 2-7 Osgood 語義空間理論

資料來源:麥仁華(1984)

二、語義分析之方法

這是一種可將感覺和概念量化,也可以限制聯想的方法,在實施 實驗時,要求受訪者在一些成對的意義對立形容詞所構成的量尺上,

對觀察對象進行評估,以瞭解該觀察物建立在各方面所具有的意義及 其「份量」,語義差異法是由被評估的事物或概念(concept)、量尺

(scale)、受訪者(subject)等三個要素所構成的。第一個要素是被評 析的物件(可為具象或抽象的事物);第二個要素是由量尺所組成的,

這些量尺是由成對的對立形容詞所構成的,量尺的選擇應該盡可能的 包括 Osgood 所說的「語義空間」( semantic space ) 中的三個主要因素

─評價(evaluation)、力量(potency)、行動(activity)。評析的等級,

人與環境互動關係

譯碼

編碼

投影層面

整合層面

再現層面

(32)

為了能產生中性點(neutral point),選用的點數必須是奇數(3、5、7、

9 或 11),一般最常用的是五點和七點;第三個要素是受訪者,就是「樣 本」,樣本數目最少需要 30 人以上,才能得到較穩定的資料(池姬蓉,

2002)。

2.2.4 影響景觀美質評估與認知之因素

一、影響美質評估的因素

在評估環境對象美感的程序上,是由環境空間與評估空間兩部分 形成的。環境空間的構造上,是由觀察者、對象物及相互關係等環境 構成要素組成,觀察者透過視覺及其他知覺器官,對於物象的形狀、

比例、質地、組成及機能所表現的環境品質做感受反應(徐淵靜,

1985)。

因此環 境的 構成 要件 有三部 份:1. 景觀 主體 ,以人 為觀 察者

(Observer);2.景觀客體,即觀察的對象物(Object);3.相互關係,景 觀主體與課體的空間關係由視點位置,主對象物位置及其存在的場所 來決定如圖 2-8。評估空間則是觀察者對於景觀意象,依過去經驗、社 會傳統、價值判斷及個人的偏好等,對景觀品質做價值判斷,而在態 度上產生喜愛或厭惡的行為(徐淵靜,1985)。

(33)

圖 2-8 人與景觀之關係圖

(資料來源:徐淵靜,1985、Litton,1968、1972)

由前兩節文獻可知,屬於景觀主體的觀察者的感官器官為對景觀 觀察的主要接收器,對於景觀客體的對象物的評估品質之因素分別為 形狀、比例、質地、組成、機能,而景觀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係則因 為兩者間的視點位置、視距長短、視角大小、光線明暗度而影響觀察 者對於景觀之判斷。

二、影響環境認知的因素

(一)景觀客體與觀賞構面

由環境知覺與認知及其產生的過程之相關回顧可知道,環境認知 是經由感覺器官受到外界刺激,傳達給個體內部作用產生知覺,而其 處理過程還會經由個體本身的心性狀態與社經背景也就是過去的經驗 做加工處理,才形成環境認知,若下次再次遇到類似的環境,則會再 次引發個體先前的認知經驗,融入當下的認知。

認知是透過知覺配合本身經驗的處理結果,而在 Zube(1982)與 景觀主體

觀察者

景觀客體 對象物 相互關係

感官 視覺器官 87%

非視覺器官 13%

景觀品質 形狀 比例 質地 組成 機能 外在因素影

視點位置 視距長短 視角大小 光線明暗度

(34)

侯錦雄(1984)針對景觀知覺所提的知覺圖中明確的指出「空間中景 觀客體與觀賞構面所影響的方式」,如「景觀客體」所影響的包括有實 質元素(Physical Elements)、組成結構(Compositional Constructions)、

區 域 性 背 景 ( Location Context )、 自 然 物 ( Naturalism )、 人 造 物

(Man-made)、型態(Gestalt)、特徵(Features)、聲音(Sound);另 外在「觀賞構面」影響的有觀賞的角度、觀賞距離、觀賞位置、觀賞 的交通工具、觀賞序列、可及性等。在 Zube 的景觀知覺圖中,由人之 心性層面與景觀客體的交互作用最後產生對景觀的知覺包括有資訊

(Information)、滿足(Satisfaction)、福利(Well-being)、實質活動

( Physical Activity )、 刺 激 (Stimulation )、 慰 藉 ( Refuge )、 機 會

(Opportunity)、價值(Values)、預測方程式(Predictive Equation)、

顯著的景觀元素(Salient Landscape Element)、習慣性的行為(Habitual Behavior)、害怕(Fear)等,上述知覺所構成的方式,再配合景觀視 覺評估與分析(李麗雪等譯,1997)一書中所提的認知模式評估圖如 前述圖 2.5,知覺是影響認知的一個重要歷程,故可知道 Zube 與侯錦 雄所提的景觀客體與觀賞構面對認知皆有其一定的影響層面。

(二)相關研究之結果

影響認知的因素追本溯源就是由人對景觀產生知覺偏好的因素而 來,國內對景觀偏好之研究還未涉及海岸環境景觀部分,故本段藉其 他以「空間」為主之研究與本研究類似者,歸納所涉及之影響因素。

在黃茹蘭、林晏州(1995);陳建蓉、章錦瑜(2004);陳育文、

李素馨(2004);曾智霖、許文馨(2004)等人的研究中,皆顯示街道 中有無植栽的設置,對觀景者來說有顯著影響,其中討論到的還包括 高度、型式、寬窄等等。而在上述的研究中,也提到性別與專業背景 上,也因為性別的不同與專業背景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偏好結果。

(35)

陳碧君、凌德麟、王小璘(1996),在行人對都市人行道舖面情緒 體驗之研究中,探討舖面屬性對受測者情緒體驗的影響,並探討有關 偏好與情緒體驗驗之間的關係,以及受測者特性可能之影響,提出了 不同的舖面材質與色系,會影響舖面給予人的各種情緒體驗,受測者 對於舖面的材質與色系有不同的偏好程度,且其偏好與情緒體驗之間 呈現正相關。

另外黃俊杰、林晏州(1998)在都市人行道界面組成型態對行人 知覺影響之研究中,探討人行道因子與空間型態對行人知覺的影響,

其中提到路面的加寬對行人知覺有正面的影響,鄰側為圍牆的人行道 環境中,圍牆的視覺穿透性越高則行人知覺越為正面,若能於圍牆後 方種植植栽,亦能對行人知覺有正面的影響。

綜合以上針對線性空間的研究,可發現植栽的組成、型式、高矮 與舖面的材質色系及鄰側的圍牆高度都對知覺偏好或情緒體驗有相 關,故在本研究的變項中,則納入「綠化手法」、「表面材質」與「高 度」等可藉由影響知覺與體驗而間接影響到認知的因素變項。

2.3 海岸開發情形與設施物 2.3.1 海岸景觀與遊憩利用

台灣本島海岸雖僅一千一百多公里(經濟部水利署,2004),大部 分海岸線多為平直,卻因地理位置和氣候影響,本島海岸地形卻極富 變化,具有岩石海岸、砂質海岸及珊瑚礁海岸等各具特色之海岸。台 灣的岩石海岸主要分布在淡水河繞過三貂角至屏東港仔鼻之間;砂質 海岸主要分布在淡水河口南岸至屏東楓港附近與少部分位於高雄壽山 沿海。

經濟部水利署在 2002 年有關「海岸工法新技術之研發」一書中指 出,台灣海岸依其區域性之地形地質差異可慨分下列四種類型:

(36)

一、 北部沉降海岸:範圍東由三貂角,西至淡水河口,海岸線全長 約 85 公里。

二、 西部堆積海岸:其範圍北自淡水河口,南迄屏東楓港附近,全 長約 400 公里,除高雄一帶有離水珊瑚礁海岸外,其他均為臺地 或平原。

三、 南部珊瑚礁海岸:其範圍為台灣南端西起屏東楓港,東到屏東 旭海,海岸線約 90 公里。

四、 東部斷層海岸:北起三貂角南方之萊萊鼻,南到恆春半島東岸 之旭海,總長約為 380 公里。

2.3.2 台灣海岸的保護措施演變

台灣海岸的保護起源於事業性之需求,如圍墾海埔攤地作為漁塭 或鹽田之使用,而興建防潮堤;之後因為生產所需,濱海村莊部落日 益擴大、人口漸多,一遇颱風暴潮經常造成災害,興建海堤之要求漸 起。而台灣海岸保護之演變約可分為三個時期(經濟部水利署,2004)

分述如表 3-1:

表 2-3 台灣海岸保護之演變表

時期 事件

1972 年 9 月前 台灣省海堤規劃 設計總隊成立前

台灣地區西部雖屬侵蝕性海岸,但過去有許多條主要河川 攜帶大量土砂補給,故海岸未見侵蝕,灘地部分反而得見成長 堆積。因此 1971 年以前,台灣沿海除海埔地之圍堤以外,僅 有枋寮、紅毛港及蚵仔寮三處見有混凝土反波式海堤,總長不 超過三、四百公尺;中西部海岸地區則是簡陋之紅磚串成之外 坡或黏土堤。其後則因河川整治工程導致河川排砂量大減,造 成西部海岸進入侵蝕期,致使天然的灘地海岸防線消失。

(37)

1972 年 9 月 1987 年 台灣省海堤規劃

設計總隊成立

台灣省海堤規劃設計總隊成立,負責全省海堤實際規劃設 計之籌畫與執行,並於次年完成台灣省海堤整建計畫書,當時 針對海堤的堤線規劃及堤頂決定與斷面設計,訂定下列原則,

(1)堤線規劃上,新建者應盡量沿著現有海岸佈置,以求其平 順,已建海堤者,盡可能利用原堤予以加高。(2)堤頂高程的須 由暴潮位與坡浪朔升高決定。(3)海堤斷面需依各地區之高程、

地形、坡浪狀況、材料取得及經費等因素而定。當時海堤整建 計畫書中所採用之海堤標準斷面可概括歸納為四大類,即緩波 式砌石堤、陡坡式砌石堤、復合式海堤及混凝土堤。

1987 年迄今 此時所規劃新建之海堤已完成 90%以上,且海堤斷面、堤 寬、基腳保護等之規劃也較 1970 年代明顯改善;到了較近期 的年代,海堤的施做已經漸漸導入較具欽水性的柔性工法,如 人工養灘以及親水性海堤,此類方式在國外已經應用多年,惟 其所需經費較為昂貴,目前台灣仍少使用。

資料來源:經濟部水利署,2004

2.3.3 人工海岸與景觀

台灣海岸線自然與人工化之現況,至 2004 年內政部營建署公佈資 料顯示如表 2-4,台灣本島人工海岸線已經超過約 51%,其中人工海岸 線的比例超過 80%的就有九個縣市之多,佔了台灣二分之一的縣市 數,且全部集中於西部海岸。本研究以表 4 再加以區分東部海岸與西 部海岸,西部海岸人工海岸線則佔約 76%之多,東部海岸為人工海岸 線僅佔約 24%,顯示西部海岸較多東部海岸構築更多的海堤。

而台灣近年海岸休閒利用的增加,建構具良好景觀的海堤應是未 來的趨勢,且蔡立宏等(2004),也提到日本 2004 年 4 月頒定的海岸

(38)

保護法,要求海岸保護及海岸環境改善等海岸空間利用必須走向軟式 的海岸保護措施,並提供人們最舒適的親水空間。海岸結構物之設置,

從過去防止海浪侵蝕破壞,保護海岸地區生命財產安全的單純目的,

轉變成包含景觀美化與遊憩行為並重等多功能的目標,工程與景觀調 和及親水性設計已成為設計海岸保護設施時必須考慮的條件。因此結 合海岸工程技術與景觀工程技術去創造親水性海岸結構物,以建立兼 顧遊憩行為、景觀與安全性綜合考量的海堤結構物設計為台灣海岸工 程很重要的課題。

(39)

表 2-4 台灣人工與自然海岸之現況

縣市名稱

海岸線長度 (m)

自然海岸 線長度

(m)

自然海岸 線占海岸 線長度比

人工海岸 線長度

(m)

人工海岸 占海岸線 長度比例

西 部 縣 市

屏東縣 176,302 128,957 73% 47,345 27%

桃園縣 44,828 29,161 65% 15,667 35%

台北縣 150,112 62,592 42% 87,520 58%

台南縣市 69,299 22,032 32% 47,267 68%

苗栗縣 52,272 14,825 28% 37,447 72%

基隆市 18,988 3,368 18% 15,620 82%

高雄縣市 81,366 14,975 18% 66,391 82%

台中縣 48,022 4,596 10% 43,426 90%

新竹縣市 37,137 3,476 9% 33,661 91%

雲林縣 67,831 3,869 6% 63,962 94%

嘉義縣 42,610 2,275 5% 40,335 95%

彰化縣 73,304 3,830 5% 69,474 95%

台東縣 250,901 197,876 79% 53,025 21%

宜蘭縣 119,835 89,120 74% 30,715 26%

花蓮縣 122,713 87,550 71% 35,163 29%

西部縣市總計 849,883 292,556 34% 557,327 66%

東部縣市總計 493,449 374,546 76% 118,903 24%

全台灣總計 1,355,520 668,502 49% 687,018 51%

資料來源:內政部營建署,2004,本研究加以整理

(40)

表 2-5 台灣海岸環境現況照

本研究整理

(41)

2.4

相關研究

本節收集相關研究,藉由文獻資料蒐集與整理,作為本研究的基 礎參考,相關研究整理如表 2-8 所示。

表 2-6 相關研究一覽表

景觀美質評估方面

作者(年份) 林晏州(2001)

研究題目 行道樹景觀美質之評估

研究方法 評估不同行道樹景觀美質評估提出影響受訪者對行道樹景觀偏 好,以拍攝位位置、拍攝方向、拍攝方式、樹種、開花與否、栽 植列數、樹形、枝葉密度、樹冠、樹幹、庭園樹面積;灌木、草 地、泥土裸露面積;汽機車、天空、行人面積;道路、街道設施、

號誌路燈等為研究變項,以心理物理模式檢測受試者之偏好,於 台北巿街道拍攝 72 張行道樹之幻燈片,受訪者為一組專業人員、

四組學生及四組一般民眾。

研究結果 1. 拍攝方式與拍攝位置不同時,會影響受訪者對照片之偏好程 度。2. 學生受訪者與專業者及一般市民間之景觀評值呈高度正相 關,表示以學生進生景觀評估佔有其代表性。3. 影響受訪者對行 道樹之景觀偏好之主要因素包括樹冠面積(正向影響)、栽植列數

(正向影響)、樹形及是否開花等因素,受訪者對於樹冠面積大、

樹幹較小的行道樹較為喜愛,但對於草地、泥土裸露、招牌號誌 及建築物面積大者則較不喜歡。

作者(年份) 朱俊璋(2002)

研究題目 優型樹之型態影響景觀美質之研究

研究方法 以視覺模擬方式研究優型樹樹型、枝葉疏密度、胸高直徑對景觀 美質的影響,包括優型樹各項視覺景觀特性與景觀美質的關係,

及受測者社經特性與景觀美質間之關係。

研究結果 結果顯示不同樹型與枝葉疏密度間景觀美質有顯著差異,以圓型 及金字塔型最受歡迎;枝葉疏密度則枝葉越茂密景觀美質越高;

不同胸高直徑之景觀美質間之關係則不明顯。其中以樹型為最具 影響力之因子。

美質評估與環境認知方面

作者(年份) 陳惠美、林晏州(1997)

研究題目 景觀知覺與景觀品質關係之研究

研究方法 此研究是結合生、心理模式與認知模式,進行鄰里公園中喬木、

灌木、草地、硬鋪面、泥土裸露、設施物、天空以及如基地外建 築物及車輛、旗幟等其他元素所佔面積大小對景觀美質之影響。

(42)

研究結果 結果顯示景觀品質與灌木、硬鋪面、草坪、設施物、和裸露泥土 五種元素面積有關。在認知因子中舒適性、開闊性、複雜性、使 用性以及整潔性會影響觀察者對景觀品質的判斷。

作者(年份) 高育芸(2003)

研究題目 街道招牌景觀偏好之研究

研究方法 探討街道招牌景觀元素給予人們的情緒經驗反應及景觀偏好程 度,情緒體驗景觀偏好的關係以及了解招牌景觀元素與情緒體驗 對景觀偏好的影響,以國內 20 條招牌統一化的街道作為樣本,以 招牌尺寸、懸掛型式、位置、字體、色彩及材質等招牌景觀元素 以自變項,以 25 對情緒體驗詞及偏好為依變項,探究影響情緒體 驗的形成因子,以學生為樣本進行測試。

研究結果 1. 街道招牌景觀元素會影響情緒體驗,其中喚起因子較愉悅因子 稍強。2. 街道招牌景觀元素中唯獨材質元素不影響偏好外,其餘 因子皆會影響景觀偏好。3. 情緒體驗會影響景觀偏好,也就是偏 好會受到喚起及愉悅兩個因素的共同作用影響,喚起因子對景觀 偏好有正向影響,而愉悅因子具有負向影響。4. 街道招牌景觀元 素與情緒體驗會影響景觀偏好。

環境與景觀方面

作者(年份) 王鴻楷、洪啟文(1981)

研究題目 人造物對環境影響品質初探

研究方法 主要討論人造物視覺影響之實驗性量化分析的過程與結果。人造 物對環境品質之影響,被視為來自其數量與品質兩因素,並以此 兩因素為自變項,環境品質之評價為依變項,建立環境品質之函 數。人造物數量以人造物在視野中所佔面積比例為指標,人造物 品質則考慮為人造物色彩、形狀、質感及位置的綜合表現。以照 片為景觀模擬表達工具,經由問卷調查後之評值結果,建立函數 所需之數據。

研究結果 人造物數量的環境品質函數為二次迴歸函數,人造物品質看則為 推理曲線,即環境品質隨人造物數量之增加而降低之趨勢非常明 顯,而環境品質則隨人造物品質之提高而提高。

作者(年份) 劉吉川(1984)

研究題目 人為措施對環境美質衝擊之研究

研究方法 應用環境知覺研究測量人為措施,在不同觀景者的知覺情形下,

對環境美質之衝擊,人為措施物採用高壓鐵塔配置位置對景觀之 視覺影響,與景觀背景關係之研究,並就不同視距以照片模擬做 評估調查,樣本採樣為太魯閣國家公園之遊客、專業與管理人員、

營造工人、台大學生、私人企業等。

研究結果 結果景觀視覺吸收能力評估因子中以警緻之多樣性、植被奇異

(43)

度、立地在被覆性、土壤或岩石與環境對比、坡度與其穩定性和 三個加權因子(天際線之變化、景緻畫面層次性、視覺距離),為 主要評估因子,而對於視覺破壞能容忍至何種程度,則受到觀景 者之個人背景差異影響,如職業類別、相關團體類別、環保意識 之差異、及觀景者所處之視覺環境(視距、高壓鐵塔在觀景者視 野中的位置、景觀背景因素),有顯著相關。

作者(年份) Dearden(1984)

研究題目 影響景觀偏好因子之研究

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受訪者特性對景觀偏好之影響,分別以專業、使用者、

非使用者來測量對景觀(都市、消外、原始)偏好之差異。專業 應變項之抽樣,以土地規劃或景觀從業人員為受訪對象,使用者 應變項則以研究地區之登山協會會員為樣本,而非使用者則為都 市中之民眾,各受訪樣本接抽 30 份,共 90 份。

研究結果 結果說明專業背景與都市民眾對景觀偏好無顯著差異,而登山協 會會員,卻與其他兩組受訪者有不同之偏好產生。而就景觀之熟 悉程度與其偏好而言,有正相關之關係存在,即說明居住於都市 中之居民,其對於景觀中有人為設施物之接受度比居住原野的人 來的高。所以結果中亦提出個人過去景觀經驗、旅遊經驗、現有 居住環境、遊憩活動喜好,皆對熟悉度產生影響,間接的亦影響 景觀偏好之關係存在。至於個人社經背景則無明顯之影響,但是 年齡、性別、收入三自變項因子,對都市景觀評價之關係有相當 一致的看法。

作者(年份) 何友鋒、王小璘(1991)

研究題目 電力建築與設施環境,視覺品質評估與模擬之研究

研究方法 該研究是針對電力建築選擇廠址時,對廠址做事決環境品質評估 方法,進而建立電力建築與設施之美化方法,最後選擇一電廠預 定地,研究中提出電力設備對視覺環境影響有三因素,一、電力 設失物之種類;二、設施物之造型、材料、顏色與自然環境之協 調性;三、設施物所帶來的大規模人為開發活動對視覺環境之影 響。

研究結果 結論歸納於視覺美化方法上,應注意視距、造型、建築物配置、

地形應用、植栽的應用、輸電線的配置,來減緩電力建築與設施 對廠址環境之影響。在色彩方面,則由偽裝(與環境色彩調和)

與塑像(與環境產生對比)來進行規劃,由於電力設施接皆需較 大尺度之建築物,故該研究建議應以偽裝較為適用,如偽裝無法 達百分之百效果時,故可同時配合塑像之應用觀念。

作者(年份) 陳傳興(1992)

研究題目 建築物造型及色彩所引起知識決改變與視覺偏好之研究

Figure

Updating...

References

Related subjec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