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大鵬南飛與精神三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大鵬南飛與精神三變"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93

專欄 傅佩榮

前言

大鯤可以變為大鵬,大鵬一飛可以 飛到九萬里的高空。這種奇談怪論,大 概只有在神話中才會出現。翻開《莊 子》一書,第一篇是〈逍遙遊〉,而首 先映入眼簾不是別的,正是這麼一段故 事。

莊子的故事似乎有個用意,就是要 打破我們一般的想像力,所以他一再強 調「不知有幾千里」,讓人無從想像經 驗世界中的魚或鳥。但是他所說的明明 白白是魚或鳥,然後除了強調其龐大之 外,關鍵轉到「變化」上面。並且大鵬 還要往南方飛去,這又涉及某種目的 了。

因此,「大鵬南飛」顯然是一則寓 言,它所象徵的是人類生命具有偉大的 變化潛能。人的生命真的可能變化嗎?

我們可以對照尼采的「精神三變」之 說,來闡述其中的道理。

人擁有無限變化可能嗎?從《莊子》闡述「大鵬南飛」的寓言可見端倪;而 西方哲學家尼采的經典理論「精神三變」,更直指人的成長蛻變,最後應回 歸單純的赤子之心,讓每個剎那皆化作喜悅。點滴智慧,蘊藏其中……

大鵬南飛與精神三變

◎傅佩榮

「大鵬南飛」的白話文本

「北海有一條魚,名字叫鯤。鯤的 體型龐大,不知有幾千里。牠變化為 鳥,名字叫鵬。鵬的背部寬闊,不知有 幾千里。牠奮起高飛時,雙翅張開有如 天邊的雲朵。這隻巨鳥,在海風大作 時,就會遷徙到南海去。南海,是一個 天然大池。」(〈逍遙遊〉語譯)

這是〈逍遙遊〉開篇第一段資料。

先別管鯤是不是鯨魚,因為再大的鯨 魚也不會有「幾千里」那麼長。至於 鵬,據說最大的是一隻翅膀就比一匹馬 還大,但是要說牠「幾千里」,想都別 想。並且,魚可以「變」為鳥,這是在 說什麼?

莊子所說的,是人的潛能,他稟承

《老子》二十五章描述的:「域中有 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人的「大」既可以與天地並列,那麼說 他幾千里也不為過。首先,魚不能離開

(2)

94

專欄 傅佩榮

明道文藝 397

水,這表示人的生命在尚未提升轉化之 前,仍有諸多限制。變為鳥之後,只需 要空氣,這顯然是個進步,自由幅度更 大了。當條件成熟,海風大作時,大鵬 就要往南方飛了。從北到南,表示距離 很遠;古人以南方代表光明,所以這個 方向也暗示要追求智慧的覺悟。

至於怎麼起飛,飛行過程又發生什 麼事,莊子接著引述一段記載怪異事件 的書——《齊諧》。

「這本書上說:『當大鵬要往南海 遷徙時,水面激起三千里波濤,牠拍 翅盤旋而上,飛到九萬里的高空。牠是 乘著六月颳起的大風而離開的。』野馬 似的空中游氣,四處飛揚的塵埃,都是 活動的生物被大風吹拂所造成的。天色 蒼蒼,那是天空真正的顏色嗎?還是 因為遙遠得看不到盡頭的結果?從天空 往下看,也不過是像這樣的情況吧!」

(〈逍遙遊〉語譯)

大鵬趁著自然條件起飛了,並且一 飛就是九萬里。因為牠「飛到九萬里的 高空,才算抵達風的上方,然後才可以

乘著風力,背靠著青天完全沒有任何阻 礙,然後才可以開始飛向南方。」「九 萬里」實在不能當成真實的距離。若現 代搭乘國際航線飛機,頂多飛到三萬多 呎的高度。若是九萬里,早就抵達外太 空了。莊子「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用 意,是要我們放棄一般的想像力,再隨 著他去思索更深刻的問題。飛得夠高,

才可自由翱翔而不費力氣;且飛得夠 高,才可以從天上回顧地球,看出地球 原來與天上一樣美。有距離才有美感,

不是如此嗎?既然如此,我們在世間若 能減少各種欲望與執著,不是更能以審 美的心情去觀賞周遭發生的一切嗎?

當然,莊子所謂的「逍遙」,還需 進一步抵達「無待」的層次才可以生 效。這不是從大鵬的九萬里可以繼續聯 想的目標嗎?若真是一隻麻雀,根本沒 有修練的必要,而只是拿來與大鵬對照 之用。寓言所指的是人的心靈潛能,與 真實的麻雀毫無關係,若是無法由大鵬 的作為去覺悟人生修練的方法與方向,

莊子這則寓言不是白寫了嗎?「人本與

(3)

95

專欄 傅佩榮

天地同大」,千萬不可小看自己。

精神三變

莊子以「大鵬南飛」的寓言來勉勵 我們從事修練功夫,藉此展現人類生 命的不凡潛能。人的生命最大的特色是 有待自己去開發及發展。所謂「取法乎 上,得乎其中」即是此意。如果以為莊 子的說法過於虛玄,那麼不妨參考十九 世紀德國哲學家尼采(F.Nietzsche,

1844-1900)的觀點。

尼采寫過《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一書,其中描寫查拉圖斯特拉上山隱 居修行,十年之後悟道,一天清晨起 來,面對太陽說:「偉大的星球啊!如 果沒有你照射的這一切,你的光明又有 何用?」他的意思是:自己就像太陽一 樣,擁有無限的智慧之光,但是光明存 在的目的,是要照耀大地,使別人可以 分享。於是,他下山回到人間,向眾人 宣講他的哲理。這本書既不是小說,也 不是論述,而是像隨筆散文一般,其中

充滿了各種寓言。

有一則很短的資料,談到人的精神 有三種變化,這裡的「精神三變」之說 後來成為此書招牌觀點。尼采說:「人 的精神會經歷三種變化。」第一變是變 成駱駝,然後是變成獅子,最後變成了 嬰兒。

所謂駱駝,就是:聽別人對你說:

「你應該如何!」意即被動地接受命令 做事。當我們年輕時,不是幾乎都依父 母的指示與老師的教導而行動嗎?在上 大學之前,有時念大學依然如此,如果 讓我們完全自由選擇,反而不知所措。

西方社會近代以來鼓吹自由,但是許多 人寧可放棄自由也不願承受隨之而來的 責任。由此可見,「被動」是人類生活 的初步階段,也不是人人都有決心去擺 脫的。

其次,到了獅子階段,就是你對自 己說:「我要如何?」一個人通常到了 上大學的年紀,遠離父母的視線,教授 又標榜培養自主性格,這時如果覺醒就 可能成為獅子,可以由被動走向主動。

(4)

96

專欄 傅佩榮

明道文藝 397

一個人知道自己「要什麼」,代表他的 生命有獨立性,可以勇敢負起應盡的責 任。勇者難免孤獨,經常還須忍受別人 的質疑或嘲諷,就像莊子筆下的大鵬受 到蟬與小鳥的譏笑。但是如果無法跨出 這一步,生命又有什麼價值可言?一生 之中只會說「我們」、「大家」,而不 能自覺「我」自己所要的是什麼,那真 是一種浪費啊!當然,這樣說並不意味 要做個「唯我論者」,好像宇宙以我為 中心運轉。因此,精神還須向上一躍,

轉化為嬰兒。

嬰兒又代表什麼?就是:你現在可 以說「我是。」在外語中,「我是」所 用的是現在式,意即對於眼前的處境,

無論好壞,我都可以肯定及接受,並且 視之為全新的開始。正如一個嬰兒,充 滿無限的希望,擁有無限的可能性。許 多聖哲樂於用嬰兒為比喻,像老子期許 人們「復歸於嬰兒」,孟子認為「大人 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耶穌宣稱

「讓小孩子到我面前來,因為天國是他

們的」。人在經歷成長的考驗之後,還 能像嬰兒一般單純,滿心喜悅地看待這 個世界,這實在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嬰兒對於父母完全依賴,有如人對 道的無比信心;由於道無所不在,所以 嬰兒的有待轉變為無待,他不必等待任 何條件成熟才去做任何事,因為他原本 並沒有任何事是「非做不可的」。愛怎 麼做,就怎麼做;該停下自然就停下;

這不是如同大鵬到了九萬里高空,不費 力氣就順風而行嗎?

嬰兒沒有「目的」要去完成,所以 生命的每一剎那都是目的,於是在任 何情況下都有歡樂的情緒,使存在即是 喜悅。尼采所謂的「精神三變」,是對 所有人的期盼,但是真能如此依序轉 變者,永遠是少數。同樣的,在莊子筆 下,能由鯤化身為鵬,再往上高飛者是 極少數。這種艱難挑戰所帶來的成果相 當豐富,值得我們一試。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4.在故事的結局,巨人因 欺負賽夏族人而被燙 死,但萬物的生命都應該被尊重,也應該給予改 過的機會。想想看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他改

每組派一人滙報 人 物如何表現智 (抗日 活動或組織 )、仁(即博愛、人道精 神 )、勇(面對日軍侵略時行為)的道德

「老師知道了在討論一、二的兩件事後,要求 班中有份「 嘲笑別人的男生」 和「 杯葛別人的 女生」

而是「餘味曲包」 ,其內涵至少有以下幾層意蘊: (1)月夜獨酌,借酒消愁是孤 獨。 (2)舉杯邀月,月生人影, 『對影成三人』實際還是孤獨的一個人,孤獨到

尊重他人、接納及包容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 因素。要做到尊重別人首先要明白每個人都有其獨特與

以上技能的 技能的 技能的發展 技能的 發展 發展和應用 發展 和應用 和應用皆可以 和應用 皆可以 皆可以 皆可以獨立 獨立 獨立 獨立或綜合 或綜合

中二 自信、責任、尊重自己及別人 中三 正義、勇氣.. 中四

星雲大師尤其強調工作的重要 性,對個人而言工作中才有生 命、有人緣、有財富:「一個 人如果沒有工作,等於行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