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初中經典選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初中經典選讀"

Copied!
6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初中經典選讀

主題:學習與人生

潘銘基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2)

文學與文化

選取經典

• 何謂經典?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著作。

《詩經》與先秦散文

楚辭、漢賦

魏晉文學與南朝文論

唐詩、宋詞、文與傳奇小說

宋元戲曲和明清小說

現當代文學作品(小說、散文、詩、戲劇)

(3)

經典選讀

• 《論語》(篇幅短小、儒家文化)

• 《孟子》(論辯精采、理直氣壯)

• 《莊子》(無待逍遙、寓言故事)

• 《世說新語》(亂世的生活哲學)

(4)

• 葉聖陶《談語文教本》說:「語文教本只 是些例子,從青年現在或將來需要讀的同 類的書中舉出來的例子;其意是說你如果 能夠了解語文教本裡的這些篇章,也就大 概能閱讀同類的書,不至於摸不著頭腦。」

(《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北京:教育科

學出版社,1980年,頁182-183)

(5)

經典與生活

• 「孟母三遷」與「精忠報國」

(大狀拋錯書包 「孟母刺精忠報國」 )

(6)

孟母三遷

《列女傳・母儀・鄒孟軻母》云:鄒孟軻之母也。號 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遊為墓間之事,踴 躍築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乃去,

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衒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 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徙舍學宮之傍。其嬉遊乃設俎 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 之。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 善以漸化。

《列女傳》又名《古列女傳》,全書七卷:〈母 儀傳〉、〈賢明傳〉、〈仁智傳〉、〈貞順傳〉、

〈節義傳〉、〈辯通傳〉,以及〈孽嬖傳〉,記 載了古代105名婦女的故事。

《三字經》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6

(7)

中華母親節

農曆四月初二(5月8日)

孟子出生之日

「孟母受難日」

2007年12月13日,母親節促進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全 體會議在孟子故里──山東省鄒城市舉行。會上發出 了《創建中華母親節》倡議書。

早在2004年就有全國政協委員提議訂定「中華母親 節」。10餘年來,中國仍有人呼籲官方訂定「中華母 親節」,且開始有人建議訂在農曆四月初二孟子誕辰。

(8)

這些人的名字有甚麼特點?

柯九思 袁宏道

史思明

韓退之

張先

陳友諒

胡三省 張若虛

于省吾

任賢齊

趙學而

(9)

《論語》

《論語》論學

• 錢穆《論語新解》﹕「孔子一生重在教,孔 子之教重在學。孔子之教人以學,重在學為 人之道。本篇各章,多務本之義,乃學者之 先務,故《論語》編者列之全書之首。又以 本章列本篇之首,實有深義。學者循此為學,

時時反驗之於己心,可以自考其學之虛實淺

深,而其進不能自己矣。」

(10)

「國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論語》經典」

山東曲阜在2007年9月28日舉行的祭孔大典上,將「國人 不可不知的五句《論語》經典」推薦給北京奧組委,作 為二零零八奧運會迎賓語。

五句《論語》經典分別為:

•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德不孤,必有鄰」

「禮之用,和為貴」

(11)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 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 乎?」

• 王肅云:「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誦習 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為說懌。」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2)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 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 子乎?」

錢穆云:「本章乃敘述一理想學者之畢生經歷,實 亦孔子畢生為學之自述。學而時習,乃初學事,孔 子十五志學以後當之。有朋遠來,則中年成學後事,

孔子三十而立後當之。苟非學邃行尊,達於最高境 界,不宜輕言人不我知,孔子五十知命後當之。學 者惟當牢守學而時習之一境,斯可有遠方朋來之樂。

最後一境,本非學者所望。學求深造日進,至於人 不能知,乃屬無可奈何。聖人深造之已極,自知彌 深,自信彌篤,乃曰:『知我者其天乎』,然非淺 學所當驟企也。」

(13)

看戲要看梅蘭芳,

看球要看李惠堂。

世界五大球王

比利(巴西)

• 史丹利·馬菲士(英國)

• 迪史蒂芬奴(西班牙)

普斯卡斯(匈牙利)

李惠堂(中國)

(14)

中國球王李惠堂

李惠堂十分重視對足球運動的普及和足球基本技巧的訓 練。李惠堂認為:「基本技巧縱使非常嫺熟,達到了極 準確程度了,還要不忘時時溫習。」他常常以「學而時 習之」和「溫故而知新」,以及「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等哲理來啟發、誘導、勉勵、教育隊員。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 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15)

1937年8月8日,在印尼爪哇三寶壟足球場比賽,李惠堂 被對方右後衛、外號「獨眼龍」之球員踢斷左腿脛骨,

按照當地法律要給製造事端者判刑。但李惠堂則認為

「誰無高堂,誰無妻室子女,因球事牽連入獄,一家大 小誰來撫養?他坐牢與我何補?冤家宜解不宜結,用理 智加柔情感化人家,比用暴力反抗換來意料不到的效力 好。」於是他對前來取證的警長表示:「足球賽中舉動 激烈,撞傷在所難免。」要求寬恕對方吧。李惠堂的寬 宏大度,使對方很受感動。第二天「獨眼龍」手攜鮮花,

感激涕零跪到李惠堂病床前,悔過道歉。

(16)

李家原籍五華縣錫坑鄉,鄉人多以打石為業。李家祖 上直至其父李浩如,均以打石為業。李父早年曾承包 粵鐵路韶關段路軌得以小康,後以承包香港大潭水塘 工程成為富商。

十四歲升入皇仁書院。

李惠堂中英文俱佳,中文著作有《球圃菜根集》、

《我的母親》、《足球登龍術》、《離開娘胎到現在》

等。

李惠堂能武能文,能填詞作詩,有《魯衛吟草》傳世。

書法也有相當造詣。

(17)

3.15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 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

「是禮也。」

邢昺云:「此章言夫子慎禮也。『子入太廟』者,子,

謂孔子。太廟,周公廟。孔子仕魯,魯祭周公而助祭,

故得入之也。『每事問』者,言太廟之中,禮器之屬,

每事輒問於令長也。『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

入太廟,每事問』者,孰,誰也。鄹人,魯鄹邑大夫 孔子父叔梁紇也。或有人曰:『誰謂鄹大夫之子知禮 者也?』時人多言孔子知禮,或人以為,知禮者不當 復問,何為入太廟而每事問乎?意以為孔子不知禮。

『子聞之,曰:是禮也』者,孔子聞或人之譏,乃言 其問之意,以宗廟之禮當須重慎,不可輕言,雖已知 之,更當復問,慎之至也。」

魯國乃第二代周公伯禽之後。

(18)

3.15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 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

「是禮也。」

朱熹云:「大廟,魯周公廟。此蓋孔子始仕之時,

入而助祭也。鄹,魯邑名。孔子父叔梁紇,嘗為 其邑大夫。孔子自少以知禮聞,故或人因此而譏

之。孔子言是禮者,敬謹之至,乃所以為禮也。」

(19)

啟凡〈發問的精神〉

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 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而開其端。勇 於發問、勤於發問的人,頭腦自然會日益豐盈,眼光自然會 日益敏銳。別人不肯動腦筋的地方,他偏會想出驚人的見解;

別人以為平常的事物,他偏會看出不平常的道理。這樣的人,

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我們中國的孔子,也是個好問的人。他說過『不恥下問』

的話。他到太廟裏去的時候,看見每樣事物都要問。他向老 子問禮,也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他能夠成為百代景仰的聖人,

難道真是天生成的?

(20)

更進一步說,求知識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記住了就 算完事。更其要緊的,是把知識和道理融化到生活和習慣裏 去。必須這樣,知識和道理才能讓我們終身受用,才不會失 去學習的價值。怎樣融化到生活習慣裏去呢?第一步就要把 書本上看到的,從教師聽到的,拿來和實際生活上的事物互 相參照,互相比較。在參照和比較中,發問是最重要的。發 覺的問題越多,對於實際的事物也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時對 於自己的所學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樣把它安排到生活裏 去。

你忍心讓你的智慧之門永閉麼?你願意永遠盲目地讓別 人帶著你走麼?你願意永遠只做個兩腳書櫃麼?假如你的答 覆是否定的,那麼,你萬不可忘記帶那把鑰匙!你得勤於發 問,勇於發問。

(21)

邢昺云:「畔,違也。此章言君子若博學於先王之遺 文,復用禮以自撿約,則不違道也。」

9.11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

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 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 之,末由也已。」

12.15 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6.27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

弗畔矣夫!」

(22)

朱熹云:「夫,音扶。約,要也。畔,背也。君子 學欲其博,故于文無不考;守欲其要,故其動必以 禮。如此,則可以不背於道矣。程子曰:『博學於 文而不約之以禮,必至於汗漫。博學矣,又能守禮 而由於規矩,則亦可以不畔道矣。』」

錢穆云:「就學言之謂之文,自踐履言之謂之禮,

其實則一。惟學欲博而踐履則貴約,亦非先博文,

再約禮,二者齊頭並進,正相成,非相矯。此乃孔 門教學定法,顏淵喟然歎曰章可證。」

6.27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

弗畔矣夫!」

(23)

博文約禮

香港中文大學校訓:「博文約禮」

知識深廣謂之博文,遵守禮儀謂之約禮。「博 文約禮」為孔子之主要教育規訓,其言載於

《論語》:「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亦可以弗畔矣夫。」本校教育方針為德智並重,

故採「博文約禮」為校訓。

(24)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 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何晏云:「言我三人行,本無賢愚,擇善從 之,不善改之,故無常師。」

• 邢昺云:「此章言學無常師也。言我三人行,

本無賢愚相懸,但敵體耳,然彼二人言行,

必有一人善,一人不善,我則擇其善者而從 之,不善者而改之。有善可從,是為師矣,

故無常師也。」

7.28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

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25)

孔子之師

• 師襄子(《史記.孔子世家》)

• 老子 (《史記.孔子世家》)

• 郯子 (《左傳.昭公十七年》)

• 萇弘 (《孔子家語.觀周》)

(26)

跟師襄子學鼓琴

• 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可以 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

有閒,曰:「已習其數,可以益矣。」孔子曰:

「丘未得其志也。」有閒,曰:「已習其志,可以 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為人也。」有閒,有 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 得其為人,黯然而黑,幾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 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師襄子辟席再拜,

曰:「師蓋云《文王操》也。」 (《史記.孔子世 家》)

此事亦見《孔子家語・辯樂解》、《韓詩外傳》卷 五、《淮南子・主術》等典籍。

(27)

適周問禮於老子

• 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

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 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

「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

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

『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

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

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史

記.孔子世家》)

(28)

問官名於郯子

• 《左傳・昭公十七年》載昭公在郯子朝魯時

設宴款待,席間昭公問及少昊氏以鳥名官之

事,郯子隨即引經據典,以古喻今,令在座

百官佩服萬分。孔子知道此事後便求學於郯

子。此亦韓愈《師說》「孔子師郯子」所據。

(29)

訪樂於萇弘

• 《孔子家語・觀周》記載了「訪樂於萇

弘」之事。萇弘是東周時蜀人,通曉天

文、曆數、音律、樂理。孔子曾向萇弘

請教音律之事。

(30)

項橐七歲為孔子師

• 《史記》黃善夫本作「達巷黨人童子」,

錢穆以為舊本之「童子」二字未必不是史

遷原文,正因有此「童子」二字,漢魏時

人遂附會出「項橐七歲為孔子師」之事。

(31)

• 王應麟《三字經》:「昔仲尼,師項橐。古 聖賢,尚勤學。」

• 《戰國策・秦策》:「甘羅曰:『項橐七歲 為孔子師。』」

• 敦煌變文〈孔子項託相問書〉

• 明《廣博物志》稱「項託,魯人,十歲而亡。

時人尸而祝之,號『小兒神』。」

「變文」乃中國唐朝受佛教影響而興起之文學體裁,實為 佛教通俗化、佛經再翻譯之運動。由於佛經經文過於晦澀,

僧侶為了傳講佛經,故以佛經之道理與佛經之故事用講唱 方式表現。此等故事內容通俗易懂,寫成稿本後即為變文。

(32)

敦煌變文〈孔子項託相問書〉

• 據馮蒸《敦煌藏文本〈孔丘項託相問書〉

考》,郭煌漢文寫卷〈孔子項託相問書〉共 有15種之多,包括斯坦因6種、伯希和6種、

散卷2種、俄羅斯2種。

(33)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 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錢穆云:「三人行,其中一人是我。不曰三人居,

而曰三人行,居或日常相處,行則道途偶值。何以 必於兩人而始得我師,因兩人始有彼善於此可擇,

我縱不知善,兩人在我前,所善自見。古代善道未 昌,師道未立,群德之進,胥由於此。《孟子》曰:

『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及其聞 一善言,見一善行,沛然若決江河。』《中庸》亦 言:『舜善與人同,樂取於人以為善。』皆發揮此 章義。孔子之學,以人道為重,斯必學於人以為道。

道必通古今而成,斯必兼學於古今人以為道。道在 人身,不學於古人,不見此道之遠有所自。不學於 今人,不見此道之實有所在。

(34)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 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學於道途之人,則不見此道之大而無所不包。子貢 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可知道無不 在,惟學則在己。能善學,則能自得師。本章似孔子 就眼前教人,實則孔子乃觀於古今人道之實如此而舉 以教人。孔子之教,非曰當如此,實本於人道之本如 此而立以為教。孔子曰:『性相近,習相遠。』此後 孟子道性善,皆本於此章所舉人道之實然而推闡說之。

然則孔子之創師道,亦非曰人道當有師,乃就於人道 之本有師。《中庸》曰:『道不遠人』,其斯之謂 矣。」

(35)

其他勸學名句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 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1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1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5.2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 之好學也。」

6.3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 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 亡,未聞好學者也。」

35

(36)

7.19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 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云爾。」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 也。」

7.28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

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9.19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 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15.31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

不如學也。」

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 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37)

孔子也有消極的一刻?

• 14.38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 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者與?」

• 5.7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

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

我,無所取材。」

(38)

• 18.6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 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

「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 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

「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 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 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 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 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

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39)

• 17.7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 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 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 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

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

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40)

《論語》

11.22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 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 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孟子》

13.40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 德者,有達財者,有荅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 以教也。」

孟子指出君子教人的方式有五種:有像及時的 雨水那樣沾溉萬物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養 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還有以流風餘韻為後 人所私自學習的。這裡是說君子施教之法不一,

各因其才性而誘導之。 40

因材施教

(41)

環境教育

• 11.7孟子曰:「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 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 然也。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其地同,樹之 時又同,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時,皆熟矣。

雖有不同,則地有肥磽,雨露之養、人事之不

齊也。 」

(42)

學習孟子的勇氣

• 1.1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 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 矣。」(節錄)

1.6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

就之而不見所畏焉。」(節錄)

1.7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 文之事者,是以後 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節錄)

(43)

死有輕於鴻毛,有重於泰山

《孟子・離婁下》

8.23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 廉;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可以死,

可以無死,死,傷勇。」

• 《漢書・司馬遷傳》引〈報任安書〉:「人固

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

趨異也。」

(44)

學習孟子的說理技巧

除了善用譬喻、說理形象生動以外,孟子在論辯時也多 因勢利導,盡量減少雙方的分歧,以便達成遊說的目的。

例如在「莊暴見孟子章」,便有以下的對話:

2.1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 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他日,見於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

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 俗之樂耳。」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由古之 樂也。」

曰:「可得聞與?」 44

(45)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人。」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眾。」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鍾鼓之 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

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

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 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 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 樂也。」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鍾鼓之聲、管籥之音,

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 能鼓樂也?』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 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 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 姓同樂,則王矣。」

45

(46)

莊暴以「齊王好樂」一事轉告孟子,孟子知之,以為 齊國近乎道矣。然而,當孟子見齊王時,言其知齊王 好樂;惟齊王知自己所好的僅為世俗音樂,與孟子所 言先王之樂有所不同,遂直言之。

由於齊王坦承相對,孟子遂因勢利導,借題發揮,轉 換內容,把「好樂」與治國聯繫在一起,「王之好樂 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引起齊宣王的興趣,緩和談 話的氣氛。

孟子目的在說服齊王要關懷人民,與民同樂,也就是 實行仁政。孟子要推行王道,欲齊王行仁政,自不能 放棄向齊王進諫的機會。能夠尋找適當的氛圍才加以 遊說,成功的機會自然更大。

(47)

《唐闕史》卷下「李可及戲三教」條﹕咸通中,

優人李可及者,滑稽諧戲,獨出輩流,雖不能 託諷匡正,然巧智敏捷,亦不可多得。嘗因延 慶節,緇黃講論畢,次及倡優為戲。可及乃儒 服險巾,褒衣博帶,攝齊以升崇座,自稱三教 論衡。其隅坐者問曰:「既言博通三教,釋迦 如來是何人?」對曰:「是婦人。」問者驚曰:

「何也?」對曰:「《金剛經》云:『敷座而

坐』。或非婦人,何煩夫坐然後兒坐也?」上

為之啟齒。

(48)

又問曰:「太上老君何人也?」對曰:「亦婦 人也。」問者益所不喻,乃曰:「《道德經》

云:『吾有大患,是吾有身。及吾無身,吾復 何患!』倘非婦人,何患於有娠乎?」上大悅。

又曰:「文宣王何人也?」對曰:「婦人也。」

問者曰:「何以知之?」對曰:「《論語》云:

『沽之哉,沽之哉,我待價者也。』向非婦人,

待嫁奚為?」上意極歡,寵錫甚厚。翌日,授

環衛之員外職。

(49)

《莊子》

• 寓言故事:寓言或者寓言故事通常是一篇含有 道德教育或者警世智慧的短篇故事,為文學體 裁的一種,通常以簡潔有趣的故事呈現,常隱 含作者對人生的觀察和體驗。

• 《莊子・寓言》「寓言十九」

利用寓言以說理

(50)

• 《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 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 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

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 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望洋興嘆

寓意﹕不見高山,不顯平地;不見大海,不知溪流。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皆渺小。

(51)

思考

留守一地與出外闖蕩

安土重遷與航海民族

開闊眼界

(52)

• 《莊子・至樂》﹕昔者海鳥止於魯郊,

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

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 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 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魯侯養鳥

寓意﹕辦事不看對象,完全根據自己的好惡行事,

好心也會把事情辦糟。

(53)

思考

同理心

對別人的關懷

關心身邊的人和事

(54)

《世說新語》

德行第一 言語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學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識鑒第七 賞譽第八 品藻第九

規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慧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羨第十六 傷逝第十七 棲逸第十八

賢媛第十九 術解第二十 巧藝第二十一 寵禮第二十二 任誕第二十三 簡傲第二十四 排調第二十五 輕詆第二十六 假譎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儉嗇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讒險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紕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讎隙第三十六

《世說新語》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以及 門閥制度下的生活面貌,載事豐富。書中描寫有助了 解時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使「魏晉清 談」的風貌如在目前。

(55)

管寧、華歆、王朗

• 《世說新語.德行》: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 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 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 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 《世說新語.德行》: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 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 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 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

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56)

對美與醜的看法

世說新語・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 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 連手共縈之。左太沖絕醜,亦復效岳遊遨,

於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劉孝標

注引《語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嫗以

果擲之,滿車。張孟陽至醜,每行,小兒以

瓦石投之,亦滿車。」

(57)

思考

現代人的審美觀

古今「粉絲」心態

東施效顰

(58)

• 《世說新語・容止》:「驃騎王武子是衛玠之 舅,儁爽有風姿,見玠輒歎曰:『珠玉在側,

覺我形穢!』」劉孝標注引《玠別傳》:「驃

騎王濟,玠之舅也。嘗與同遊,語人曰:『昨

日吾與外生共坐,若明珠之在側,朗然來照

人。』」

(59)

荀奉倩的愛情故事

• 《世說新語.惑溺》:荀奉倩與婦至篤,冬 月婦病熱,乃出中庭自取冷,還以身熨之。

婦亡,奉倩後少時亦卒。以是獲譏於世。奉 倩曰:「婦人德不足稱,當以色為主。」裴 令聞之曰:「此乃是興到之事,非盛德言,

冀後人未昧此語。」

荀粲,三國時魏尚書令荀彧之子,字奉倩。

思考:根據現代人的愛情觀,當如何面對?

(60)

• 《世說新語・自新》﹕周處年少時,兇彊俠氣,

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跡虎,

並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或 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餘其一。處即刺殺虎,

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

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 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自吳尋二陸,平原不在,正見清河,具以情告,

並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

清河曰:「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 人患志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處遂改勵,

終為忠臣孝子。

(61)

思考

• 老百姓對安居樂業之訴求

改過自新

過則勿憚改

(62)

• 〈汰侈〉﹕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

客飲酒不盡者,使黃門交斬美人。王丞相與大 將軍嘗共詣崇。丞相素不能飲,輒自勉彊,至 於沈醉。每至大將軍,固不飲,以觀其變。已 斬三人,顏色如故,尚不肯飲。丞相讓之,大 將軍曰:「自殺伊家人,何預卿事!」

石崇與王愷

(63)

• 〈汰侈〉﹕武帝嘗降王武子家,武子供饌,並

用琉璃器。婢子百餘人,皆綾羅褲𧟌,以手擎

飲食。烝豚肥美,異於常味。帝怪而問之,答

曰:「以人乳飲豚。」帝甚不平,食未畢,便

去。王、石所未知作。

(64)

思考

• 古代的奢華與今天的奢華和浪費

人與人的競賽?

誇張的描寫

(65)

• 〈言語〉﹕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 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 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

「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

「君與僕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

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奕世為

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

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

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

當了了!」韙大踧踖。

(66)

思考

•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 中國古代神童

早夭的文化

• 口才了得是否受到重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事實上,就算不是經濟不景,由於現代化下都市生活的發展,經濟和社會情況轉變,對

提供文體 結構知識 和幫助讀 者勾起已 有的知識 和經驗 提高讀者. 的敏銳力 和解決閱

在不影響主流課程結構下,接納和 認識學生的不同文化背境,有效地 把不同學生族群的文化元素(如節

在成年期,大多數人都想尋求穩定和 滿足的關係。為了得到愛、安全感和 一個伴侶,有些人會選擇結婚。生兒 育女令 一 些人更 懂 得愛護

學習範疇 主要學習成果 級別 級別描述 學習成果. 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習模式及科本

當然,儘管根據以往的經驗,某個問題的解決看似比較容易,但通常事先不會知道困難

「老師知道了在討論一、二的兩件事後,要求 班中有份「 嘲笑別人的男生」 和「 杯葛別人的 女生」

基本的原理是假設我們知道 light source 在那裡,找出 shadow edge,light source 和 shadow edge 可以求得 shadow plane,加上有 calibrate 後的 camera 知道那物體上一 點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