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次"

Copied!
5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1 部類 2 隱顯 3 傳譯 4 支流 5 論釋 6 講解

1 2 7 諷誦 8 轉讀 9 書寫 10 雜述 卷目次

1 2 3 4 5

贊助資訊

(3)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22.Q3」為資料 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3.0 為基礎,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 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 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歡迎自由流通,但禁止營利使用。

(4)

No. 2073

華嚴經傳記卷第一

京兆崇福寺僧沙門法藏集 部類

隱顯 傳譯 支流 論釋 講解 諷誦 轉讀 書寫 雜述

部類第一

案此經是毘盧遮那佛法界身雲。在蓮華藏莊嚴世界海。於海印三昧 內。與普賢等海會聖眾。為大菩薩之所說也。凡一言一義。一品一 會。皆遍十方虛空法界及一一微塵毛端剎土。盡因陀羅網微細世 界。窮前後際一切劫海。及一一念具無邊劫。常說普說無有休息。

唯是無盡陀羅尼力所持。非是翰墨之所能記。此乃圓滿法輪稱法界 之談耳。但以本不離迹。是以處寄人天。時臨二七。以迹不離本。

九會即遍十方。二七該于十世。以本迹無二。令無限即限限即無 限。如此經中海雲比丘所持。普眼修多羅。以須彌山聚筆大海水 墨。書一一品。不可窮盡。又如真諦三藏云。西域傳記說。龍樹菩 薩往龍宮。見此華嚴大不思議解脫經。有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 世界微塵數偈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 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其上中二本及普眼等。竝非凡力所 持。隱而不傳。下本見流天竺。蓋由機悟不同。所聞宜異。故也是 以。文殊普賢親承具教。天親龍樹。僅覩遺筌。小聖同坐而不聞。

(5)

大士異趣而先覺。聖教之行藏。器局之優劣。斷可知矣。又為佛去 世遠。眾生報劣。色力念慧悉皆減損。於此下本。無力具受。遂隨 力隨樂。分寫受持。或具十萬。大本猶在。或三萬六千。如晉朝所 譯。或餘四萬。此周朝所翻。或分其品會。別成部帙。如支流所 辨。或漸湮滅不聞其名。皆由器致耳。亦如曦陽麗天明無優劣。但 眼淨具瞻目眩稍味盲絕不見。日豈非朗耶。今此亦爾。廣略在器。

本法無虧。

隱顯第二

依文殊般涅槃經。佛去世後。四百五十年。文殊師利猶在世間。依 智度論。諸大乘經。多是文殊師利之所結集。此經則是文殊所結。

佛初去後賢聖隨隱。異道競興。乏大乘器攝此經。在海龍王宮。六 百餘年未傳於世。龍樹菩薩入龍宮。日見此淵府。誦之在心。將出 傳授。因茲流布。開皇三寶錄云。昔于闐東南二千餘里。有遮拘槃 國。彼王歷葉敬重大乘。諸國名僧入其境者。竝皆試練。若小乘學 則遣不留。摩訶衍人請停供養。王宮內自有華嚴摩訶般若大集等 經。竝十萬偈。王躬受持。親執戶籥。轉讀則開。香華供養。又於 道場內。種種莊嚴。眾寶備具。并懸諸雜幡。時非時果。誘諸小王 令入禮拜。又此國東南。可二十餘里有山甚嶮。其內置華嚴.大 集.方等.寶積.楞伽.方廣.舍利弗陀羅尼.華聚陀羅尼.都薩 羅藏.摩訶般若大雲等。凡一十二部。皆十萬偈。國法相傳。防護 守掌。有東晉沙門支法領者。風範慷慨。邈然懷拔萃之志。好樂大 乘。忘寢與食。乃裹糧杖策。殉茲形命。於彼精求。得華嚴前分三 萬六千偈。齎來至此。即晉朝所譯是也。今大周于闐所進。逾四萬 頌。於第一會所說。華藏世界。舊譯闕略。講解無由。今文竝具爛 然可領。其十定一會。舊經有問無答。今本照然備具。是以前有七 處八會。今七處九會。雖望百千而未備。然四萬之理亦無遺。且龍 樹誦具本以上昇。法領獲僅半以東度。雖凡聖不一。而弘法無二。

(6)

但以域壤有中邊。慧解有深淺。遂使數萬里間。見聞懸隔。闕乎大 半。可不傷哉。大智度論云。不思議經。有十萬偈。攝大乘論云。

有百千偈。名百千經。釋論云。即華嚴經十萬偈。為百千也。又涅 槃經。名此經為雜華。然百千舉數而標目。雜華即相以彰名。舉數 者失其源。即相者遣其主。不思議則推宗有在。直造其庭。佛華嚴 則以人標法。曲詳其致。四名之中。後二為得矣。

傳譯第三

晉京師道場寺佛馱跋陀羅。唐魏國西寺地婆訶羅。大周神都 佛授記寺實叉難陀。

晉京師道場寺佛馱跋陀羅。此云覺賢。本姓釋氏。迦維羅衛人。甘 露飯王之苗裔也。祖達摩提婆。此云法天。甞遊天竺。因以居焉。

父達摩修利耶。此云法日。賢三歲偏孤。八歲喪母。為外氏所養。

從祖鳩摩利。聞其聰敏。憐其孤幼。乃迎還度為沙彌。至年十七。

與同學數人。俱以習誦為業。眾皆用功一月。賢一日當之。師歎 曰。賢一日敵三十夫也。及受具戒。修業精懃。博學群經。多所綜 達。少以禪律馳名。常與同學僧伽達多。遊處積年。達多雖服其才 德。而未測其深淺也。後於密室閉戶坐禪。忽見賢來。驚問所從。

答曰。暫上兜率。致敬彌勒。言訖便隱。達多方知是聖人也。後屢 見賢神變。乃至誠方知得不還果。常欲遊方弘化。備觀風俗。會有 秦沙門智嚴。至罽賓。訪問彼國僧眾。誰能流化東土。咸云。有佛 馱跋陀羅者。本生天竺那可梨城。族姓相承。世遵道學。聰明博 贍。位行難測。童稚出家。已通經論。受業於大禪師佛陀大仙。佛 陀大仙。時亦在罽賓聞嚴求人。乃謂嚴曰。可以振維僧徒。宣授禪 法者。佛馱跋陀其人也。嚴既要請苦到。賢遂默而許焉。於是辭 師。裹糧東逝。涉路三載。寒暑備更。乃有層巖重蔭。連凍千里。

清旭啟旦則崎嶇陵嶮。潛晷告昏。則枕廗氷雪。飛梯懸蹬。側足傍 踐。援繩挂索。仰接雲岸。自氷雪之外艱途萬數。糧用中竭。分粒

(7)

繼飡。爰憑聖祐。僅而得濟。既度葱嶺。略經六國。國主矜其遠 化。竝欣懷資俸。至交趾附舶循海而行經一嶋下。賢舉手指山曰。

可泊於此。舶主曰。客行惜日。調風難遇。不可停也。遂行二百餘 里。忽值返風吹舶。還至前島。船人各悟其神。咸師事之。一稟其 進止。後遇便風。同侶皆發。賢曰。不可動。舶主乃止。既而先發 者一時覆敗。後於中夜。忽令眾船俱發。無肯從者。賢自起收纜。

一船獨發。俄爾賊至。留者悉被抄害。次之達青州東萊郡。聞鳩摩 羅什在長安。欣然而來。則秦弘始十年四月也。什大歡悅。共論法 相。振發玄微。多所啟悟。因謂什曰。君所解不出人意。而致高名 耶。什曰。吾年老故爾。何必能稱美談。什每有疑義。必共論決。

沙門道才.曇暢.僧叡.慧觀等。六百人俱稟禪訓。其所指授。莫 非真要。自遺法東遷。四百餘年開發之深。無若此也。其言理辨 物。必求諸中。不苟適當時。不求勝人之口。其所得。則辨明無 遺。其所不知。則時闕如也。秦太子泓欲聞賢說法。乃要命群僧。

進論東宮。羅什與賢。數番往復。文多不載。秦主姚興。專志佛 法。三千餘僧。竝預宮闕。盛修人事。唯賢守靜。不與眾同。後語 弟子云。我昨見本鄉有五舶俱發。後經歲許。遇外舶至。既而訊 訪。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見者也。傾境聞之。競來禮事。其有奉施。

悉皆不受。持鉢分衛。無論豪賤。甞與弟子慧觀。次第乞食。至陳 郡袁豹。素不敬信。待之甚薄。未飽辭退。豹曰。似未足。且復小 留。賢曰。檀越施心有限。故令所設已罄。豹即呼左右。益飯飯果 盡。豹大慚。既而問慧觀曰。此沙門何如人。觀曰。德量高邈。非 凡所測。豹深歎異之。賢儀軌率素不同華俗。而志韻清。遠雅有深 致。法師僧弼。與沙門寶材。書曰。鬪場禪師。甚有大心。便是天 竺主。何風流人也。到義熙十四年。吳郡內史孟顗。右衛將軍褚叔 度。則請賢出此經。乃手執梵文。共沙門法業慧嚴等百有餘人。於 道場寺譯出。詮定文旨。會通方言。妙得經意。故道場寺猶有華嚴 堂焉。大教流傳。蓋其力也。初譯經時。堂前池內。每有二青衣。

(8)

從池中出。奉以香華。舉眾皆見。亦有神祇。營衛左右。賢以元嘉 六年卒。春秋七十有一矣。手屈三指。明得阿那含果焉。

中天竺國三藏法師地婆訶羅。唐言日照。婆羅門種。幼而出家。住 摩訶菩提及那蘭陀寺。三藏風儀溫雅。神機朗俊。負笈從師。研精 累歲。器成琱玉。學擅青藍。承沙門玄弉傳教東歸。思慕玄門。留 情振旦。既而占風聖代。杖錫來儀。載闡上乘。助光神化。爰以永 隆初歲。言屆京師。高宗弘顯釋門。克隆遺寄。乃詔緇徒龍象。帝 邑英髦。道誠律師。薄塵法師十大德等。於魏國西寺。翻譯經論之 次時有賢首法師。先以華嚴為業。每慨斯經闕而未備。往就問之 云。齎第八會文。今來至此。賢首遂與三藏對挍。遂獲善財善知識 天主光等十有餘人。遂請譯新文。以補舊闕。沙門復禮執筆。沙門 慧智譯語。更譯密嚴等經論十有餘部。合二十四卷。竝皇大后御製 序文。深加讚述。今見流行於代焉。三藏辭鄉之日。其母尚存。無 忘鞠育之恩。恒思顧復之報。遂詣神都。抗表天闕。乞還舊國。初 未之許。再三固請。有勅從之。京師諸德。造緋羅珠寶袈裟。附供 菩提樹像。勅錫神鐘一口。及請幡像供具遵途。以垂拱三年十二月 二十七日。體甚康体。告門人曰。吾當逝矣。右脇而臥。無疾而終 於神都魏國東寺。會葬者數千萬人。聖母聞之。深加悲悼。施絹千 匹。以充殯禮。道俗悲慕。如喪所親。香華輦輿瘞於龍門山陽。伊 水之左。門人修理靈龕。加飾重閣。因起精廬其側。掃灑供養焉。

後因梁王所奏請。置伽藍。勅內注名為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凌 雲。石像七龕。浮圖八角。駕親遊幸。具題詩讚云爾。

大周神都佛授記寺沙門實叉難陀。唐云喜覺。于闐國人。智度弘 曠。利物為心。善大小乘。兼異學論。天后明揚佛日。敬重大乘。

以華嚴舊經處會未備。遠聞于闐有斯梵本。發使求訪。并請譯人。

實叉與經。同臻帝闕。以天后證聖元年乙未。於東都大內遍空寺。

譯華嚴經。天后親臨法座。煥發序文。自運仙毫。首題名品。南印

(9)

度沙門菩提流志。沙門義淨。同宣梵文。後付沙門復禮法藏等。於 佛授記寺。譯至聖曆二年己亥功畢。又至久視元年庚子。於三陽宮 內。譯大乘入楞伽經。及於西京清禪寺東都佛授記寺。譯文殊授記 等經。前後總譯一十九都。沙門波崙玄執等筆受。沙門複禮綴文。

沙門法寶弘景等證義。太子中舍人。賈膺福監護至長安。四年實 叉。緣母年老。請歸覲省。表書再上。方蒙允許。勅御史崔嗣光。

送至于闐。後和帝龍興。重暉佛日。勅再徵召。方屆帝城。以景龍 二年。達于茲土。帝屈萬乘之尊。親迎於開遠門外。京城緇侶。備 諸幢幡。逆路導引。仍裝飾青象。令乘入城。勅於大薦福寺安置。

未遑翻譯遘疾彌留。以景雲元年十月十二日。右脇疊足。終于大薦 福寺。春秋五十有九。緇徒悲噎。歎法棟之遽摧。俗侶哀號。恨群 生之失導。有詔聽依外國法葬。以十一月十二日。於開遠門外古燃 燈臺焚之。薪盡火滅。其舌猶存。斯是弘法之嘉瑞也。至十二月十 三日。本國門人悲智。勅使哥舒道元。送其餘骸及斯靈舌。遂歸于 闐。起塔供養。後人復於焚屍之所。起七層塔焉。

支流第四

兜沙經一卷(是華嚴名號品)

後漢月支國沙門支讖譯 菩薩本業經一卷(或云淨行品經是淨行品)

吳月支國沙門清信士支謙譯 諸菩薩求佛本業經一卷(亦是淨行品也)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菩薩本願行品經一卷(亦是淨行品也)

(10)

右件經竝是此經第二會中出。

菩薩十住經一卷(是十住品)

東晉西域沙門祇多密晉言訶支譯 菩薩十住經一卷(是十住品)

西晉沙門竺法護譯 菩薩十道地經一卷(似十住品)

聶道真譯 十住斷結經十卷(非十住品亦非十地品以名同恐誤附也)

後秦涼州沙門竺佛念譯 右件經竝是此經第三會中出。

十地斷經十卷(是十地品)

後秦沙門竺佛念譯 十住經十二卷(是十地品)

西晉聶道真譯 菩薩十地經一卷(似十地品十住品也)

西晉竺法護譯 大方廣十地經一卷(似十地十住品也)

西域沙門吉迦夜譯 十地經一卷(似十地十住品)

(11)

東晉訶支譯 十住經四卷(具是十地品)

後秦羅什共罽賓三藏佛陀耶舍秦言覺明譯 漸備一切智德經五卷(具是十地品)

西晉月支國沙門曇摩羅晉言法護譯 菩薩初地經一卷(似初地)

西晉清信士聶道真譯 右件經竝是此經第六會中出。

等目菩薩經二卷(是十定品)

竺法護譯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一卷(是壽命品)

唐三藏法師玄弉譯 如來興現經四卷(是性起品無重頌偈仍將十忍品次後編之亦不題也)

西晉元康年竺法護譯 如來興現經一卷(與法護譯題彼品名廣略為名)

西晉沙門白法祖譯 大方廣如來性起經二卷(序分是名號品現正說即是性起品)

失譯 大方廣如來性起微密藏經二卷(與前同本異譯)

(12)

西晉元康年出不現譯人 右件經竝是此經第七會中出。

度世經六卷(是離世間品)

西晉法護譯 普賢菩薩答難二千經(是離世間品)

吳代失譯 右件經竝是此經第八會中出。

羅摩伽經三卷(是入法界品文不足)

西秦沙門聖賢或云堅公譯 又魏安法賢譯一本亦三卷 又北涼曇無讖譯一本一卷成。

右件經竝是此經第九會中出。

大方廣華嚴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二卷(或無大方廣字)

右是隋北天竺三藏闍那崛多隋言智德譯(或云共笈多譯)。 度諸佛境界智嚴經一卷

梁扶南沙門僧伽婆羅梁言僧養亦云僧鎧譯 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一卷

失譯 大方廣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二卷

(13)

大周于闐沙門實叉難陀譯 右件四經同本異譯竝云在普光法堂說。

大方廣佛華嚴佛境界分一卷

唐載初年于闐三藏提雲般若譯 大方廣佛境界經一卷

大周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右件二經同本異譯菩提樹下說。

大方廣普賢所說經一卷(說佛身內有不可說世界事)

大周實叉難陀譯 大方廣佛華嚴修慈分經一卷

唐載初年提雲般若譯 右已上不思議境界等經。現本華嚴內。雖無此等品。然勘梵本。

竝皆具有。固是此經別行品會。為梵品不題品次。不編入大部。

信力入印法門經五卷

元魏南天竺三藏曇摩流支魏云希法譯 右件經。古德相傳云。是華嚴別品。詳其文句。始終總無華嚴流 類。近勘梵本。亦無此品。請後人詳究。

鈔華嚴經一十五卷

右昔南齊司徒。竟陵文宣王蕭子良者。天機秀發。宅心真境。望

(14)

神裏行之身命。永明八年。感夢東方天王如來。冥資聖授始撰淨 住之法。又夢。沙門自稱智勝。引對佛前。教其轉讀。因傳經唄 之則。又㢡率朝賢。啟龍華三會之福。祇勸士庶。受菩薩三聚之 戒。竝祥瑞欝蒸。難得而言者也。加以閱彼龍宮。仞斯象跡。毘 贊玄化。住持覺運。凡鈔如上等諸經。三百餘卷。撰弘益文翰。

一百餘卷。自手書經七十餘卷。其所撰內。有華嚴瓔珞經二卷。

標出世之術。華嚴齊記一卷。敘法會之致。竝可以垂鏡來葉。不 刊之勝躅也。

華嚴十惡經一卷

右隋學士費長房三寶錄注。入偽妄。恐後賢濫齎。故此附出。

論釋第五

婆羅頗密多三藏云。西國相。傳龍樹從龍宮。將經出已。遂造大不 思議論。亦十萬頌。釋此經既冥機未啟。不測其指歸也。

十住毘婆沙論一十六卷 龍樹所造。釋十地品義。後秦耶舍三藏。

口誦其文。共羅什法師譯出。釋十地品。內至第二地餘文。以耶舍 不誦。遂闕解釋。相傳其論。是大不思議論中一分也。

十住論一十卷 龍樹所造。後秦弘始年中羅什法師譯。

十地論一十二卷 婆藪般豆菩薩。此云天親。於山中釋十地品。疊 本經文。依次消解。菩薩初造論成。感經放光明山振地動。其國主 臣民。俱來慶賀。歎為希有瑞也。

廣如本傳。至後魏。有北天竺三藏菩提留支。魏云希覺。來此翻 譯。初譯之日。宣武皇帝親自筆受一日。又曰。中天竺三藏。勒那 摩提。魏云寶意。來此共流支。於洛水南北。各譯一本。其後僧統 慧光。請二賢。對詳挍同異。參成一本。又別傳云。天親造華嚴經

(15)

論既未獲具本。此十地或是。隨得翻之。又云。無著菩薩往來都 率。彌勒菩薩教以華嚴等經。自彼宣流。亦其力也。近問西來三藏 梵僧。皆云。金剛軍菩薩。造十地釋論。有一萬二千頌。翻可成三 十餘卷。又堅慧菩薩。亦造略釋。竝未傳此土。于闐國見有其本。

實叉歸日。已附信索。如得亦擬翻出。又瑜伽菩薩地中住品內。廣 寫此經十地品文。次第兼釋。良以此經三賢十聖位分最廣。既為諸 部龜鏡。是以造釋者非一耳。

華嚴論六百卷 昔北齊大和初年。第三王子。於清涼山。求文殊師 利菩薩。燒身供養。其王子有閹官劉謙之。既自慨形餘。又覩王子 焚軀之事。乃奏乞入山修道。有勅許焉。遂齎此經一部。晝夜精 懃。禮懺讀誦并心祈妙德。以希冥祐。絕粒飲水。垂三七日。形氣 雖微而丹抱彌著。忽感髮鬢盡生復丈夫相。神彩超悟。洞斯幽指。

於是覃思研精。爰造前論。始終綸綜。還以奏聞。高祖信敬由來。

更增常日。華嚴一經於斯轉盛。

隋淨影寺慧遠法師。晚年造此經疏。至廻向品。忽覺心痛。視之乃 見當心毛孔流血外現。又夢。持鎌登大山。次第芟剪。至半力竭。

不復能起。覺已謂門人曰。吾夢此疏必不成。於是而止。相州休法 師。聽華嚴五十餘遍。研諷文理。轉加昏漠。乃自喻曰。斯固上聖 至言。豈下凡所抑度哉。詳二賢博贍。宏富振古罕儔。於此陶埏。

莫能窮照。而謙之尋閱。未盡數旬。注茲鴻論。何其壯哉。蓋是大 聖冥傳。不足多怪。案此經菩薩住處品云。東北有菩薩住處。名清 涼山。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一萬菩薩。常住說法。故今此山 下。有清涼府。山之南面小峯。有清涼寺。一名五臺山。以五山最 高其上竝不生林木。事同積土故。謂之臺也。山周迴四百餘里。東 連恒岳。中臺上有大華池。湛然清徹。蒸多徵感。又有精屋石塔。

北臺上有鐵浮圖二并舍利。及文殊形像。中臺東南下三十餘里。有 大浮寺。漢明所立。既年代久遠荒涼彌甚。遺基餘趾。尚能可識。

(16)

中有東西二堂。像設存焉。前在華薗二三頃。綺繢交錯。百種千 名。爛同舒錦。赫如霞照。至於超常絕聽之類。世所希聞者。至七 月十五日。萬品齊發。次北八九里。是前王子捨身之地。現有表 塔。昔北齊之日。大敝玄門。於此山中。置伽藍二百餘所。又割恒 定等八洲之稅。以供山眾衣藥之資焉。今神居寶地。往往而在。案 別傳云。文殊師利菩薩。常於彼講華嚴經故。自古以來迄乎唐運。

西域梵僧。時有不遠數萬里。而就茲頂謁者。及此土道俗。亦塵軌 相接。或遇神僧聖眾。仙閣珍臺。靈光暐曄。妙香芬馥。空鐘自 響。寶偈遙聞。倏忽俄頃。抑揚千變。如清涼山記具之。山去京一 千六百里代州之界。然地居邊壤。特甚寒烈。故四月已前。七月以 後。堅氷積雪。暠皓彌布。自非盛夏之日。無由登踐。勗哉懷道之 士。可不庶幾一往乎。

華嚴論一百卷 後魏沙門釋靈辨所造也。法師大原晉陽人也。宿植 妙因。久種勝善。幼而入道。長而拔俗。常讀大乘經。留心菩薩 行。及見華嚴。偏加昧甞。乃頂戴此經。入清涼山清涼寺。求文殊 師利菩薩哀護攝受。冀於此經義解開發。則頂戴行道。遂歷一年。

足破血流。肉盡骨現。又膝步懇策。誓希冥感。遂聞。一人謂之 曰。汝止行道。思惟此經。於是披卷。豁然大悟。時後魏熙平元年 歲。次大梁正月。起筆於清涼寺。敬造華嚴論。演義釋文窮微洞 奧。至二年初徙。居玄兌山嵩巖寺。注釋同前。時孝明帝靈大后胡 氏。重道欽人。旨請就闕。法師辭疾。未見至夏首。重命固請。既 辭不獲免。至十六日。進入東柏堂。尋遷式乾殿。後居徽音殿。緝 論無輟。至神龜元年夏。詔曰。大法弘廣敷演待人。今徽音殿修論 法師靈辨。德器淵雅。早傳令聞。可延屈趣宣光殿。講大品般若。

於是四部交歡。十方延慶。講訖勅侍中大傅清河王允懌。安置法師 式乾殿樓上。準前修論。夏則講華嚴。冬則講大品。法師與弟子靈 源。候時緝綴。忘寢與食。神龜三年秋九月。其功乃畢。略經廣 論。凡一百卷。首尾五年。成就十帙。後屬時多疊。法音中歇。法

(17)

師息講全真。避時養道。以正光三年正月八日。在融覺寺。遷神化 往。時年四十有六。於是孝明皇帝勅曰。其論是此土菩薩所造。付 一切經藏。則上目錄。分布流行。弟子道昶.靈源.曇現等。慨先 師夙逝。痛靈藉之將掩。乃與清信君子。敬寫淨本。流布道俗。此 論雖盛傳汾晉。未流京洛。長安碩德每有延望。永淳二年。有至相 寺沙門。釋通賢及居士玄爽房玄德寺。竝業此經。留心讚仰。遂結 志同遊。詣清涼山。祈禮文殊聖者。因至并州童子寺。見此論本。

乃慇懃固請。方蒙傳授。持至京師。帝輦髦彥。莫不驚挊。遂繕寫 流通焉。

華嚴經傳記卷第一

文永十二年乙亥正月中旬之候。為聽聞五教章三十講。暫拪息栂尾 高山寺之處。自彼寺住侶惠日房辨清之手。借得華嚴傳五卷點本之 間。喜悅銘肝之餘。下向南都之後。誂能書之輩令書寫。此傳之 內。當卷者。表誂中川玄蓮房。裏託春日山麓四恩院願忍房覺玄。

令書寫之彼院家院主如圓房朝海令付假名并指姓等。此假名姓裏書 者。土御門大納言入道顯定卿之所記錄也。即以彼禪門自筆點本寫 之可為無雙之證本也而已。

文永十二年也。

建治元年乙亥五月二十六日未時於當院尊勝院新彌勒堂。合寫本等 奉讀之畢。前權僧正宗性。聽眾。良曉得業。慶實法師。賢性法 師。談義之後。即於當院家新學問所。為後覽記之。古筆華嚴宗未 學愚老僧宗性。年齡七十四。夏[萉-巴+(日/(句-口+匕))]六十 二。

抑此料紙者去文永三年之曆暮九月之候。後嵯峨天皇所降賜也。不 慮之朝恩。面目頓餘身之間。漸漸取出之。以寫如此要書。以資前

(18)

院之御菩提。以祈法皇之御得脫。冥眾必垂哀愍。所願畢得成就 矣。

(19)

華嚴經傳記卷第二

京兆崇福寺僧沙門法藏集 講解第六上

東晉南林釋法業

宋京師中興寺求那跋陀羅 魏中天竺勒那摩提

魏北臺釋智炬

齊鄴下大覺寺釋慧光 齊鄴下大覺寺釋僧範 齊治州釋曇衍

隋相州演空寺釋靈裕 隋西京空觀寺釋慧藏 隋西京大禪定寺釋靈幹

釋法業未詳其氏族。幼而有超方之韻。脫屣塵表。少年出家。風格 秀整。學無常師。博洽覃思。時輩所推也。雖遍閱群部。每以為。

照極探微。快然未足。後遇天竺沙門佛度跋陀羅。乃請譯華嚴。親 從筆受。籌諮義理。無替晨夕。經數歲。廓焉有所悟。因顧其友人 曰。聖教司南。於是乎在。既躬受梵文。又陶冶精至。推宗扣問。

日有其倫。遂敷弘幽旨。欝為宗匠。沙門曇斌等數百人。伏膺北 面。欽承雅訓。大教濫觴業之始也。以希聲初啟。未遑曲盡。但標 舉大致而已。撰旨歸兩卷。見行於世。後不知所終。先賢略其清 範。悲矣。

求那跋陀羅。此云功德賢。中天竺人。以大乘學故。世號摩訶衍。

本婆羅門種。初學五明諸論。天文書[竺-二+下]醫方呪術。靡不該 博。後遇見阿毘曇雜心。尋讀驚悟。深崇佛法焉則投簪落飾。專精 志學。及受具戒。博通三藏。須之辭小乘師。進學大乘師。大乘師 試令探取經匣。即得華嚴。師喜而歎曰。汝於大乘有重緣矣。於是

(20)

讀誦講宣。莫能酬抗。進受菩薩戒法。既而有緣東方。乃隨舶泛 海。中途遇難。遂力念十方佛。稱觀世音。一舶蒙濟。其誠感如 此。元嘉十二年至廣州。刺史車朗表聞。宋太祖遣信。迎接既至 京。勅名僧慧嚴慧觀。於新亭郊勞。見其神情朗徹。莫不虔仰。雖 因譯交言。而欣若傾蓋。初住祇洹寺。俄而太祖延請。深加崇重。

琅耶顏延之通才碩學。束帶造門。於是京師遠近。冠蓋相望。大將 軍彭城王義康丞相南譙王義宣。竝師事焉。須之眾僧共請出經。於 祇洹寺東安寺丹陽郡等諸處。集義學沙門七百餘人。前後所出凡百 餘卷。譙王欲請講華嚴經。而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有懷愧歎。則 旦夕禮懺。請觀世音。乞求冥應。遂夢有人。白服持劍。擎一人 首。來至其前曰。何故憂耶。跋陀具以事對答曰。無所多憂。即以 劍易首。更安新頭。語令迴轉曰。得無痛耶。答曰。不痛。豁然便 覺。心神喜悅。則備領宋言。於是遠近道俗。服其精感。請令就 講。遂講華嚴。數十餘遍。元嘉末。譙王屢有怖怪夢。跋陀答曰。

京師將有搰亂。未及一年。元凶搆逆。至若丞相陰謀。預陳三諫之 略。世祖遙望。懸知一怪之言。策杖江中。神童忽至。焚香樓下。

山鬼自移登御座。而齊尊。居釣臺而拯物。若斯感德。未暇詳舉。

而自幼已來。恒執香爐。未甞輟手。每食輟分施飛鳥。鳥或馴之。

集手而食。到太始四年正月。覺體不悆。便與太宗及公卿等告別。

臨終之日。延佇而望云。見天華聖像。隅中遂卒。春秋七十有五。

太宗深加痛惜慰贈甚厚。公卿會葬。勞哀備焉。

勒那摩提。魏云寶意。中天竺人也。博贍之富。理事兼通。誦一億 偈。偈有三十二字。尤明禪法。意在遊化。以正始五年。始屆洛 邑。譯十地等論二十四卷。初意神理標異。慧悟絕倫。領牒魏詞。

遍盡隅奧。帝每令講華嚴經。披釋開悟。精義每發。一日正處高 座。忽有持笏執名者。形如太宮云。天帝命來請法師。講華嚴經。

意曰。今此法席。尚未停輟。待訖經文。當從來命。雖然法事所 資。獨不能建。都講燒香。維那梵唄。咸亦須之。可請今定。使者

(21)

則如所言。講席諸僧咸悉同見。既而法事將了。又見前使者云。奉 天帝命故來下迎。意乃含笑。熙怡告眾。辭訣奄然。卒於法座。都 講等僧亦同時殞。魏境聞見。無不嗟異之。

釋智炬。姓劉氏。少事神僧曇無最。器局融明。學藝優博。先讀華 嚴經數十遍。至於義旨。轉加昏瞙。常懷怏怏。曉夕增其懇到。遂 夢。普賢菩薩。乘白象放光明。來語曰。汝逐我向南方。當與汝 藥。令汝深解。忽覺向同意說之。而恨不問南方處所。同意者曰。

聖指南方。但當依命。何憂其不至乎。遂束裝遄邁。行三日。見一 清池中有昌蒲。莖葉殊偉。意悅而掘之。其根盤薄數尺。劣同車 轂。炬中心豁然以為。聖授服之。數日聰悟倍常。昔年疑滯。一朝 通朗。而超超入神之趣。特出於先賢矣。遂周流講說五十餘遍。有 疏十卷。年七十終於北臺。

釋慧光。姓揚氏。定州盧人也。年十三隨父入洛。四月八日往佛陀 所。從受三歸。陀異其眼光外射如焰。深惟必有奇操也。苦邀留 之。且令誦經。光執卷覽文。曾若昔習。傍通奧義。備盡微旨。至 夏末度而出家。所習經誥。便為人說。詞既清靡。理亦高暢。時人 號之聖沙彌也。然所獲利養。轉以惠人。讚毀之來。聲色無誤。眾 中益器其遠度也。陀曰。此沙彌非常人。若受大戒。宜先聽律。律 是慧基。非智不發。由是多習律行。及進受具足。博聽奉行。四夏 將登。講僧祇律。方事紙筆。綴述所聞。兼以意量。參互銷釋。陀 以他日。密覩其文。乃呼而告曰。吾之度子。望傳聖果。何乃區 區。方事世語乎。可為高明法師。道務非子分也。會佛陀勒那初譯 十地。光乃命章開釋。獨最其功。又四分一部。亦其草創。後更聽 華嚴。深悟精致。研微積慮。亟涉炎涼。既而探蹟索隱。妙盡隅 奧。乃當元匠。恒親講授。光以為。正教之本莫過斯典凡有敷揚。

備申恭肅。每講必中表潔淨。至於聽眾亦同之。履[尸@串]竝脫之 階外。各嚴香華。顒顒合掌。敬法之勤。千歲罕儔矣。有疏四卷。

(22)

立頓漸圓三教。以判群典。以華嚴為圓教。自其始也。若涅槃維摩 十地地持。竝疎其奧旨。為時所尚。司徒高教曹僕射高隆之。及朝 臣司馬令孤子儒等。齊代名賢。重之如聖。甞遇亢旱。以聞光。乃 就嵩岳池邊燒香請雨。尋則流霔原濕利之。其感致幽現為若此也。

初在京任國僧都。俄轉為國統。將終前日。乘車向曹。行出寺門。

屋脊自裂。既坐判事。塊落筆前。尋視無從。知乃終相。因斯乖悆 四旬有餘。奄化於鄴城大覺寺。春秋七十矣。常願生佛境。而不定 方隅。及氣將欲絕。大見天宮來下。遂乃投誠安養。溘從斯卒。所 著。玄宗論。大乘義律。仁王七誡。及僧制十八條。竝文旨清肅。

見重當世。

釋僧範。姓李氏。平鄉人也。幼曾遊學群書。年二十三。備通流 略。至於七耀九章天文筮術。竝無與抗衡。從學者千餘人。而年華 色美。都無伉儷之心。思附法門。燒指而充供養。年二十九。聞講 涅槃。輒試一聽。乃知佛經祕極也。遂投鄴城僧。始而出家。初學 涅槃。願盡其致。後向洛下從獻公。聽法華華嚴。又就沙門慧光。

更採新致。久之乃出遊開化。利安齊魏。每法莚一舉。聽眾千餘。

膠州刺史杜弼。於鄴下現義寺。請範冬講。至華嚴六地。忽有一雁 飛下。從浮圖東順行入堂。正對高座。伏而聽法。講散徐出。還順 塔西。爾乃翔逝。又於此寺夏講。雀來在座西南伏聽。終於九旬。

又曾處濟州。亦有一鴨。飛來入聽訖講便去。斯諸祥感眾矣。自非 道洽冥府。何能與此。昔正講華嚴。輒有一僧加毀。當夜有神。特 致鞭楚。死而復蘇。因是見聞者。皆深敬。異甞宿他寺。正逢布 薩。有僧昇座。將欲竪義。乃曰。竪論法相。深會聖言。何勞說 戒。僧常聞耳。忽見一神形高丈餘。貌甚雄峻。來到座前。問竪義 者。今是何日。答曰。是布薩日。神則以手搨之。曳于座下。委頓 垂死。次問上座。搨曳同前。由是自勵。至終僧事私緣。竟無說 欲。乃至疾重。輿而就僧。將終之日。延象入房。下床跪悔。唯陳 宿觸而已。時當正午。遺誡而卒於鄴下東大覺寺。時春秋八十。即

(23)

天保六年三月二日也。初範背儒入釋。崇信日增。寂想空門。永扗 先習。言不及利。容無喜怒。每留意華嚴。為來報之業。夜禮千 佛。為一世常資。末歲年事既隆。身力不齊。猶依六時。叩頭枕 上。自有英達。罕能方駕。焉著華嚴疏五卷。十地地持維摩勝鬘。

各有疏記。

釋曇衍。姓夏候氏。南兗州人。初生而有牙齒具焉。七歲從學。聰 敏超絕。十八舉秀才。遇聽光公法席。即稟歸戒。年二十三。投光 出家。光即為受戒。聽涉無暇。乃損食息。然於藏旨有疑。諮詢碩 學。皆反啟其志莫之能通。遂開拓寰宇。造華嚴經疏七卷。講事相 仍毘贊玄理。聲辨雄亮。言會時機。自齊鄭燕趙。皆履法化。常隨 義學千僧有餘。出家居士。近於五百。光終之後。華嚴大教。於茲 再盛也。趙郡王高元海。膠州刺史杜弼。竝齊朝懿戚重臣。留情敬 奉。僕射祖孝徵。奏為國都。緝諧道政。不墜玄網。以開皇元年三 月十八日。忽告侍人。無常至矣。便誦念彌勒佛。聲氣俱盡。於時 正中。旁僧同觀顏色怡悅。時年七十有九。衍每財之所拯。貧病為 初。法之所被。如行先授。但見經像。必奉禮迎送。道遇貧陋。必 悲憐垂泣。又恒樂聽戒往來兩闕。辛醒臭物。曾不目臨。下氣逼 流。身出戶外。以清淨僧房不為熏教故也。未終之前。有夢見衍。

朱衣螺髮。鬢垂於背。二童侍之昇空。而西北高逝。尋爾便終。時 共以為。華嚴經中善財童子所求第三十二善知識。婆沙婆陀夜天之 狀也。

釋靈裕。俗姓趙氏。鉅鹿曲陽人也。年在童幼。每見形像沙門。則 知迴向。聞屠殺聲相。愴然改容。六歲便隨母受戒。父強止之。誓 心無毀。年七歲啟父出家。父以愛念。未之許也。裕私歎曰。不得 七歲出家。一生壞矣。遂從師教訓。學業日新。十五丁父憂。苫塊 毀瘠。杖而能起。服闋默往趙郡應覺寺。投寶禪師。求出家焉。寶 觀其神彩。乃辭曰。吾為汝緣。吾非汝師。可往勝處也。遂赴定

(24)

州。而受具足。則誦四分僧祇二戒。自寫其文。八日之中書誦竝 了。後南逝障隆。於隱公所。遍學四分。又依憑公。獨聽十地。晨 夕幽撿。發奇剖新。者咸共推之涅槃地論。皆博尋舊解。穿鑿新 異。唯大集般若出自生知。雜心成實。皆窮巢穴。夏居十二。鄴京 創講。名節既著。言令若新。預聽歸依。遂號為裕菩薩也。皆從受 戒。三聚大法自此廣焉。至於華嚴一部。彌深留心。研鏡旨趣。時 稱令家。會齊后染患。願聞斯典。照玄諸統舉裕以當之。時有雄鷄 一頭。常隨眾聽。逮于講散。乃大鳴高飛。西南樹上。經夜而終。

俄而疾遂有瘳。斯亦感通之明應也。內宮由是。施袈裟三百領。裕 受而散之。齊安東王樓叡。致敬諸僧。次至裕前。不覺怖而流汗。

退問知其異度。即奉為戒師。寶山一寺。裕之經始。叡為施主。傾 撤金具。其潛德感人。又此類也。周氏滅齊。二教淪沒。乃潛形世 壤。衣以暫衰三升之布。頭絰麻帶。如喪考妣。誓得佛法更始方襲 舊儀。引同俗二十餘人。居於聚落。夜談正理。晝讀俗書。大隋運 興。載昌釋教。裕德光先彥。即預搜揚。帝下詔曰。敬問相州大慈 寺靈裕法師。朕遵崇三寶。歸向情深。願闡揚大乘。護持正法。法 師梵行精厚。理義淵遠。弘通聖教。開導聾瞽。道俗欽仰。思作福 田。京師天下具瞻。四方輻湊。故遠召法師。共營功德業。宜知朕 意早入京也。法師乃步入長安時。年七十有四。勅遣勞待。令住興 善。仍詔所司。盛集僧望。評立國統。眾議咸屬。莫有異詞。裕乃 固讓。確乎不拔。遂抗表請還。帝即聽許。僕射高頴等。又表請 留。帝則下勅令宜住此。裕曰。一國之主。義無二言。今復重留。

情所未可。因告門人曰。王臣親附久有誓言。進則侮人輕法。退則 不無遙敬。故吾斟□向背耳。尋復三勅固邀裕較執如上。帝語蘇威 曰。朕知裕師剛正。是自在人。誠不可屈節。乃勅左僕射高頴。右 僕射蘇威等諸公。詣寺宣旨。代大帝受戒悔罪。并送綾錦衣服絹三 百段。助營山寺。御自注額。可號露泉寺。既至本鄉。勅問重沓。

後聞鄴下唱言。自知別世。乃示誨善惡。勵諸門人。授筆制哀速終 悲永殞詩二首。至于三更。忽覺異香滿室。內外驚之。靜慮口緣念

(25)

佛。相繼達于明相。奄終于演空寺焉。春秋八十有八。即大業元年 正月二十二日也。哀動山世。即殯於寶山靈泉寺側。起塔崇焉。初 裕清貞潔己。正氣雲霄。高山景行。動成摸揩。甞母病綿篤。追赴 已終。中路即還。其割愛弘道如是。甞向一處。敷演將半。忽見講 主仍畜韮園。裕曰。弘法之始。為遣過源。惡業未傾。清道焉在。

此講不可再也。宜即散。之便執錫持衣。徑辭而出。講主曰。法師 但講。此業易異除耳。便即借請村人犁具。一時耕殺四十畆韮。斯 可謂。如聞而行。或大德同集。間以言謔。乃裕之臨席。無不肅然 自持諠鬧欣靜。所以下座尼眾。莫敢面參。而性剛威爽。服章麁 弊。貴達之與斯下。承對一焉。去來自彼。曾無迎送。故鄴下諺 曰。衍法師。伏道不伏俗。裕法師。道俗俱伏。誠其應對無思。發 言成論故也。自前後行施。悲敬兼之。袈裟為惠。出過千領。病苦 所及。醫療繁多。但得厚味。先命奉僧。身預倫伍。片無貯納。講 授之際。正面西方。凡所涕唾。一生無棄。身無擇行。口無擇言。

人畜訓誨。絕於呵捶。乃至責問童稚。誡約門人。皆自述己名。號 彼仁者。苦辭切斷。無不淚流。若言行有違。即不同止。非律所 許。寺法不停。女人尼眾。誓不授戒。及所住房。不令登踐。斯勵 格後代之弘略也。沙彌受具。和上德難。故盡報不行。自餘師證。

至時臨眾。若授以三聚。則七眾備傳故。使弘法之時方聽女眾入 寺。竝後入先出。直往無留。致有法席清嚴響傳㝢內者供給不預沙 彌。身服清修。不御綾綺。垂裙則踝上四指。衫袖則僅與肘齊。祇 支極長至脛而已。誤見衣制過度。則處眾割之。故方裙正背。大氈 被褥皮革。上色錢寶物等。竝不入房。祇支五條。由來以布。縱有 繒帛。終以惠人。餘則敗納而已。自年三十。即在著述。造華嚴疏 及旨歸合九卷。自餘內外章疏傳記等總百餘卷。現行於代。然東夏 法流。化儀異等。至於立教施行取信千載者。裕其一焉。

釋慧藏。姓郝氏。趙國平棘人。十一出家。未登具戒。則講涅槃。

(26)

千鵲山。枕石漱流。澄心玄奧。每研味群典。而以華嚴為本。雖洞 盡幽微。而謙虛自退。仰詫聖助。希示是非。登時夜降靈感。空中 有聲。言是是。既聞斯告。因撰義疏。躬自傳揚。往預學流。普皆 飡攝。齊主武成降書。邀請於大極殿。開闡此經。法侶雲繁。士族 咸集。時共榮之。為大觀盛也。自爾專弘此部。傳習彌布。屬周毀 經道。剗迹人間。拪息煙霞。保護玄納。隋初開法則預出家。文帝 曩敬德音。遠遣徵請。蒲輪既降。謁帝承明。遂陳玄奧。允副天 旨。則六大德之一也。有勅。加之殊禮。故二紀之內。四時不墜 焉。以大業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遘疾卒于空觀寺。春秋八十有 四。臨終屬使露骸。弟子奉遵遺訣。陳屍林麓。掩骸修塔。樹于終 南至相寺之前峯焉。

釋靈幹。姓李氏。金城狄道人。祖相封於上黨。遂隨封而遷焉。年 十歲志樂聞法。情欣背俗。親弗違之。十四投鄴京大莊嚴寺衍法師 為弟子。晝夜遵奉。無怠寸陰。而每入講堂。想處天宮無異也。十 八覆講華嚴十地。初開宗本。僉共美之。周武滅法。居家奉戒。隋 開佛日。則當高選。幹每講此經。亟延涼燠。四方進結。塵接相 望。開皇七年。勅令住興善寺。為譯經證義沙門。至十七年。遇疾 悶絕。唯心不冷。未敢藏殯。後醒云。我往兜率天。見休遠二法 師。竝坐華臺。光暉絕世。謂幹曰。汝與我諸弟子。後皆生此矣。

因爾覺悟。重增故業。端然觀行。絕交人物。及大業三年。置大禪 定。有勅擢為道場上座。僧徒一盛。匡救有功。至八年正月卒於 寺。春秋七十有八。乃火葬於終南之陰。初幹志奉華嚴。常依經 本。作蓮華藏世界海觀及彌勒天宮觀。至于疾甚。目精上視。不與 人對。久乃如常。沙門童真問疾在側。幹謂真曰。向見青衣童子引 至兜率天宮。而天樂非久。終墜輪迴。蓮華藏是所圖也。不久氣 絕。須臾復通。真問。何所見耶。幹曰。見大水遍滿。華如車輪。

幹坐其上。所願足矣。尋爾便卒。

(27)

華嚴經傳記卷第二

文永十二年(乙亥)正月中旬之候。為聽聞五教章三十講。暫栖息栂 尾高山寺之處。自彼寺住侶惠日房辨清之手。借得華嚴傳五卷。點 本之間。喜悅銘肝之餘。下向南都之後。誂能書之輩令書寫。此傳 之內。當卷者。誂中川本淨房阿闍梨良立。表裏同所令書寫之也。

春日山麓四恩院院主如圓房朝海令付假名并指姓畢。此假名姓裏書 者。土御門大納言入道(顯定卿)之所記錄也。即以彼禪門自筆之點本 寫之。可為無雙之證本也而已。

建治元年(乙亥)五月二十八日(申時)於東大寺尊勝院新彌勒堂。令寫 本等奉讀之畢。前權僧正宗性。聽眾。良曉得業。談義之後。即於 當院家新學問所。為後覽記之。右筆華嚴宗末葉桑門侶宗性。年齡 七十四。夏[萉-巴+(日/(句-口+匕))]六十二。

抑此料紙者。去文永三年之曆暮秋九月之候。後嵯峨天皇所降賜 也。不慮之朝恩。面目頓餘身之間。漸漸取出之。以寫如此之要書 耳。

(28)

華嚴經傳記卷第三

京兆崇福寺僧沙門法藏集 講解下

唐并州武德寺釋慧覺 唐越州靜林寺釋法敏 唐襄州神足寺釋慧眺 唐蒲州普齊寺釋道英 唐襄州寒陵寺釋道昂 唐京師大慈恩寺釋靈辨 唐終南山至相寺釋智儼

釋慧覺。姓范氏。齊人也。達量通鑒。罕附其倫。而儀形秀峙。長 七尺餘。眉目峯映。衣服鮮潔。容止溫弘。鏘鏘然也。凡行路士 子。莫不迎睇目送焉。雖博學群經。多以華嚴為首。被請高陽。久 當講匠。聽眾千餘。堂宇充溢。而來者不絕。遂停法肆。爰有施 主。即為造千人講堂。締搆斯須不月便訖。登法座引眾充滿。時訝 其法會之盛也。著華嚴十地維摩等疏。至武德三年。覺少有心痛。

告門人曰。吾其去矣。乃出身資。為僧設食。與眾取訣。於是通 夜。正念明相。纔動奄然從化。春秋九十。

釋法敏。姓孫氏。丹陽人。八歲出家。事英禪師。為弟子入茅山。

聽明法師三論。又聽高麗實講大乘經論。躬為南座。結軫三周。貞 觀元年。出還丹陽。講華嚴涅槃。二年越州田都督。追還一音寺。

相續法輪。于時四方義學沙門八百餘人。當境僧千二百人。尼眾三 百。士俗之集。不可復記。時為法慶之嘉會也。至十九年會稽士 俗。請住靜林寺。講華嚴經。至六月末正講。有蛇懸半身。在敏頂 上長七尺許。作黃金色。吐五色光。終講方隱。至夏訖還一音寺。

夜有赤衣二人。禮敏曰。法師講四部大經。功德難量。須往他方教 化。故從東方來迎法師。弟子數十人同見。至八月十七日卒。爾前

(29)

三日三夜。無故闇冥。恰至將逝。忽放大光。夜明如日。異香不 滅。莫不怪歎。道俗莊嚴。送於隆安之山焉。造華嚴疏七卷。

釋慧眺。姓莊氏。少出家以小乘為業。馳譽江漢。承象王哲公在龍 泉講三論。心生不忍曰。三論明空。講者著空。言訖舌出三尺。鼻 眼兩耳竝皆流血。七日不語。有伏法師。聞之曰。汝大癡也。一言 毀經。罪過五逆。可信大乘方得免耳。乃令懺悔。舌還故入。便舉 往哲所。唯聽大乘。哲之云。亡為建七處八會方廣齊。百日既滿。

即往香山神足寺。足不踰閫。常習大乘。四時每講華嚴經。用陳懺 謝。貞觀十一年四月。在松林坐禪。見有三人形服都雅。請受菩薩 戒。受訖白曰。禪師大利根。若不改心信大乘者。千佛出世。猶在 地獄。房此重厲。涕血交流。大哭還寺。在講者房前。宛轉嗚咽不 得能言。以水灑醒。乃更大哭。繞佛懺悔。用此為常。又懃化士 俗。造華嚴大品等各一百部。至十三年三月。佛前禮懺。安然坐 化。因此而終。春秋八十餘矣。終後七日。林樹白色。過此方復 焉。斯亦知過能改。誠可嘉也。寺去城五十里。從受歸戒七千餘 人。填赴山河。為建大齋。於墓所三十法師。各開一經。用津靈 造。

釋道英。姓陳氏。蒲州猗氏人也。年十八。二親重之。便為取婦。

五年同床。誓不相觸。後遂巡至并洲炬法師下聽華嚴等經。開皇十 年。方預緇服。遂入大行山柏梯寺。修行止觀。忽然大解。後在京 住勝光寺。從曇遷禪師聽攝論。遷特賞異之。聽講之暇。常供僧 役。因事呈理。既以調心。常云。余冥目坐禪。如有所詣。及開目 後。還復常識。故於事務。遊觀役心。使空有無滯耳。然其常坐。

開目如線。動逾信宿。初無頓睫。後入禪定。稍呈異迹。甞與人爭 地。忽現僵尸。氣絕色變。俄欲膖脹。彼歸心啟悔。乃言笑如常又 入池六宿。臥雪三夕。唯云火炙土坌。誠難測也。一日講起信論。

至真如門。奄然不語。怪往觀之。氣絕身冷。眾知滅想。即而任

(30)

之。經于累宿。方從定起。又曾亢旱。遂講華嚴。以祈甘澤。有二 老翁。稍異常人。各二童侍恒來在聽。英每異之。後因訊問由緒。

答曰。弟子是海神。愛此經故來聽。英曰。今既為檀越講經。請下 微雨。神勅二童。二童便從窓出。須臾滂沛。遠近咸賴焉。二翁拜 謝。倏忽而退。及將終索水。剃洗還坐。被以大衣。告門人曰。無 常至也。但不可自欺。即令講此經賢首偈。至于屬纊。令侍人稱 佛。奄然神逝。貞觀十年九月也。春秋八十。初將終感群鳥數萬。

悲鳴房宇。青衣二童。執華而入。紫氣如光。從英身出。騰焰數 丈。及明霧結。周二十里。人物失光。三日方歇。蒲晉山川修行之 侶。聞哀屯赴。如喪重親。又感僧牛吼鳴流淚不息。斷絕水草經七 日。將欲藏殮。則下一钁。地忽大震。周十五里。皆大驚怖。又感 白虹兩道遠屬龕旋。白鳥二頭翔鳴。隨送至于龕所。詳英道開物 悟。慧解入神。故得靈相氛氳。存亡總萃。不負身世。誠斯人乎。

釋道昂。未詳其氏。魏郡人。風神清徹。高尚世表。慧解夙成。殆 非開悟。初投于靈裕法師。而出家焉。既而飲沐清化。愛敬親承。

歲積炎涼。齊蹤上位。常於寒陵山寺。陶融初教。日照高山此焉。

欣屬講華嚴地論。諒超先哲。又曾登講之夜。素無燈燭。昂舉掌高 示。便發暈光。朗照堂宇。大眾觀瑞。怪所從來。昂曰。此光手中 恒有耳。何可怪耶。其福業隆深誠不可度也。化物餘景。志結西 方。常願生安養。後自知命極。預告有緣。時未測其言也。期月既 臨。一無信患。問齋時至未。景次昆吾。即昇高座。身含奇相。爐 發異香。爰引四眾。受菩薩戒。詞理切要。聽者寒心。時七眾圍 繞。飡承道味。昂舉目高視。乃見天眾繽紛絃管繁會。中有聲。告 眾曰。兜率陀天樂音下迎。昂曰。天道乃生死根本。由來非願。常 祈心淨土。如何此誠不遂耶。言訖便覩天樂上騰須臾還滅。更見西 方香華伎樂飛涌而來旋環頂上。舉眾皆見。昂曰。大眾好住。今靈 相來迎。事須同往。言訖但見香爐墜手。終于高座焉。春秋八十有 九。則貞觀七年八月也。道俗共觀。崩慟如山。及將殯殮。足下有

(31)

普光堂等文字生焉。自非道會靈章行符隣聖者。何能現斯嘉應哉。

送寒陵山。鑿窟為處。經春不朽。端坐儼然。

釋靈辨。姓李氏。瀧西犾道人也。祖龍驤。高齊代。任相州司馬。

父楞伽。隨任洛州錄事參軍。遂從居洛。辨生而埋照。沈默若愚。

八歲始言。言輒聰敏。宗族異之。因名廣辨。後以煬帝同諱。改從 今稱焉。年十喪父。哀毀過禮。伯父幹法師愍之。親自撫育。教以 義方。年十三得出家。住勝光寺。幹素與曇遷禪師。芝蘭允洽。因 令親侍。諮受異聞。辨宿夜研精。俄昇堂奧。十八講唯識起信等 論。勝鬘維摩等經。進具之後。日新其德。又講仁王經十地地持攝 大乘等論。然以為一乘妙旨無越華嚴。遂廢敷揚。於終南山至相寺 智正法師所。研味茲典。既卒師資之功。備舉傳燈之業。竝採眾 經。傍求異義。撰疏十二卷抄十卷章三卷。竝行於代。屬慈恩創 搆。妙選英髦。辨以鶴譽聞天。遂當斯舉。然其懷望貞峻中外式 瞻。每於崇聖宮鶴林寺德業寺百福殿等。而行受戒法。京城及諸州 僧尼。從受歸戒者。一千餘人。凡講華嚴。四十八遍。後因菩提寺 講。便覺不念。尋返慈恩。俄從永化。春秋七十八。即龍朔三年九 月五日也。但辨孝姓淳至。出自天真。每講遇父母恩重之文。未甞 不哽塞良久。或因之廢講。其音樂市[門@厘]由來不顧。從小至 老。襯衣足靺。竝自縫洗。不役門人。弟子或四人已上晨昏參候。

若須教誡則命令坐。若其無事。皆起立遂出。須有對問。自稱己 名。斯亦恭謹教敬之良軌也。

釋智儼。姓趙氏。天水人也。高祖弘高尚其志。父景申州錄事參 軍。母初夢。梵僧執錫而謂曰。速宜齊戒淨爾身心。遂驚覺。又聞 異香有娠焉。及儼生數歲。卓異凡童。或累塊為塔。或緝華成蓋。

或率同輩為聽眾。而自作法師。生智宿殖皆此類也。年十二有神僧 杜順。無何而輒入其舍。撫儼頂謂景曰。此我兒。可還我來。父母 知其有道。欣然不悋。順即以儼付上足達法師。令其順誨。曉夜誦

(32)

持。曾無再問。後屬二梵僧來遊至相。見儼精爽非常。遂授以梵 文。不日便熟。梵僧謂諸僧曰。此童子當為弘法之匠也。年甫十 四。即預緇衣于時隋運將終。人民飢餧。儼雖童稚抗志彌堅。後依 常法師聽攝大乘論。未盈數歲。詞解精微。常因龍象盛集。令其豎 義。時有辨法師。玄門準的。欲觀其神器。躬自擊揚。往復徵研。

辭理彌王。咸歎其慧悟。天縱哲人。進具之後。聽四分迦延毘曇成 實十地地持涅槃等經。後於琳法師所。廣學徵心。索隱探微。時稱 得意。儼以法門繁曠。智海沖深。方駕司南。未知何厝。乃至於經 藏前。禮而自立誓。信手取之。得華嚴第一。即於當寺智正法師 下。聽受此經。雖閱舊聞。常懷新致。炎涼亟改。未革所疑。遂遍 覽藏經。討尋眾釋。傳光統律師文疏。稍開殊軫。謂別教一乘無盡 緣起。欣然賞會。粗知毛目。後遇異僧來。謂曰。汝欲得解一乘義 者。其十地中六相之義。慎勿輕也。可一兩月間。攝靜思之當自知 耳。言訖忽然不現。儼驚惕良久。因則陶研。不盈累朔。於焉大 啟。遂立教分宗。製此經疏。時年二十七。又七宵行道。祈請是 非。爰夢神童。深蒙印可。而棲遑草澤。不競當代。及乎暮齒。方 屈弘宣。皇儲往封沛王。親為講主。頻命府司。優事供給。故使法 輪無輟。是所賴焉。然其精練庶事。藻思多能。造蓮華藏世界圖一 鋪。蓋[葸-十+夕]河之左。古今未聞者也。至總章元年夢。當寺般 若臺傾倒。門人慧曉又夢。上高幢上侵雲漢。幢首寶珠。明如曉 日。漸漸移來。入京便倒。儼自覺遷神之候。告門人曰。吾此幻軀 從緣無性。今當暫往淨方。後遊蓮華藏世界。汝等隨我。亦同此 志。俄至十月二十九日夜。神色如常。右脇而臥。終於清淨寺焉。

春秋六十七矣。時有業淨方者。其夜聞空中香樂。從西方而來。須 臾還返。以為大福德人也。往生之驗。明晨詢問。果知其應也。儼 所撰義疏。解諸經論。凡二十餘部。皆簡略章句。剖曜新奇。故得 其門寮其寡矣。門人懷齊賢首。近永隆年中。雍洲長安縣人。廓神 亮梵行清淨。因忽患暴終。諸天引至兜率天宮。禮敬彌勒。有一菩 薩。語亮云。何不受持華嚴。對曰。為無人講。菩薩曰。有人見

(33)

講。何以言無。亮後再蘇。具向薄塵法師。論敘其事。以此而詳。

首之弘轉法輪。亞迹參微矣。懷濟秀而不實。早從冥穸。大周聖神 皇帝。植道種於塵劫。當樂推於億兆。大雲授記。轉金輪而御之。

河圖應錄。桴玉鼓而臨之。乃聖乃神。運六神通而不極。盡善盡 美。暢十善化於無邊。解網泣辜。超夏轢殷。於是環塊襄城於汾 水。方智日於錙銖。是以摩頂至踵。馳精十力。捉髮吐哺。委質四 依。鑄銑彫檀。霞鏡千門之裏。乘杯振錫。霧集九重之內。雖漢魏 殊感梁齊深信。亦何足以言乎。爾其闢龍宮之寶藏。迓象扉之雄 俊。則日月相繼。歲時不絕。贊頌佛德。歌詠法言。則絃管流溢。

翰墨繁積矣。以永昌元年正月七日夜。勅僧等。於玄武北門。建立 華嚴高座八會道場。闡揚方廣妙典。八日僧尼眾等數千餘人。共設 齊會。當時有司藏氷。獲瑞氷一段。中有雙浮圖。現於氷內。高一 尺餘。層級自成。如白銀色。形相具足。映徹分明。勅以示諸僧 等。大眾驚嗟。悲忻頂禮。咸稱聖德所感。實為希有瑞矣。御因製 聽華嚴詩并序。其詞曰。暫因務隙。聽講華嚴。觀辨智之縱廣。覩 龍象之蹴踏。既資熏習。頓解深疑。故述所懷。爰題短製。其詞 曰。法席開方廣。緇徒滿勝筵聖眾隨雲集。天華照日鮮。座分千葉 華。香引六銖煙。鐘聲聞有頂。梵響韻無邊。一音宣妙義。七處重 弘宣。唯心明八會。滌盧體三禪。既悟無生滅。常欣佛現前。於是 蓮華世界。注海印之波瀾。微塵剎土。入因陀羅之網。聖上萬機之 暇。哀矜兆庶。朗七覺以悟迷津。揚四辨而驚龍俗。玄門造極。跨 域中而獨秀。精義入神。轢繫表而孤峙。一音演妙。實是聞所未 聞。七處弘宣。誠為見所不見。豈與夫馬皇讚易㔁后通詩。可同日 而言也。

魏洛都融覺寺曇無最法師 魏北臺意法師(有疏不知幾卷)

齊林廬山供塔僧遠禪師 齊攝山栖霞寺僧法師

(34)

齊鄴下總持寺慧順法師

齊蜀郡齊后山齊興寺玄暢法師 齊鄴西寶山寺道憑法師

陳攝山止觀寺詮法師 陳揚都興皇寺法朗法師 陳揚都大禪眾寺慧象法師 陳鍾山耆闍寺安廩法師

隋西京大興善寺洪遵法師(疏七卷)

隋西京禪定道場曇遷法師(撰明難一品疏)

隋西京淨影寺慧遠法師(有疏七卷未成未講)

隋終南山至相道場靜淵法師 隋江都慧日寺慧覺法師 唐京師延興寺吉藏法師 唐常州建安寺智琚法師

唐終南山至相寺智正法師(有疏十一卷)

唐越州弘道寺慧持法師 唐京師清禪寺慧賾法師 唐襄州光福寺慧璿法師

唐京師普光寺光覺法師(有疏十卷)

右諸德竝博綜群藝。兼弘斯典。或偽謙業藏用。或有志未從。既非 專業。又無祥瑞。故直錄附之於此。庶知懷茲道者。蘭芬靡絕焉。

華嚴經傳記卷第三

文永十二年(乙亥)正月中旬之候。為聽聞五教章三十講。暫栖息栂 尾高山寺之處。自彼寺住侶惠日房辨清之手。借得華嚴經五卷。點 本之間。喜悅銘肝之餘。下向南都之後。誂能書之輩令書寫。此傳 之內。當卷者。表誂中川淨覺房朝酉。裏誂春日山麓四恩院願忍房 覺玄。令書寫之。彼院家院主如圓房朝海令付假名并指姓畢。此假 名姓裏書者。土御門大納言入道顯定卿之所記錄也。即以彼禪門自 筆之點本寫之。可為無雙之證本也而已。

建治元年(乙亥)六月一日(末時)於東大寺尊勝院新彌勒堂。令寫本等 奉讀之畢。前權僧正宗性。聽眾。良曉得業。慶實法師。談義之

(35)

後。即於當院家新學問所。為後覽記之。右筆華嚴宗末葉半僧宗 性。年齡七十四。夏臘六十二。

抑此料紙者。去文永三年之曆暮秋九月之候。後嵯峨天皇所降賜 也。不慮之朝恩面目頓餘身之間。漸漸取出之。以寫如此之要書 耳。

(36)

華嚴經傳記卷第四

京兆崇福寺僧沙門法藏集 諷誦第七

釋普圓 釋普濟 釋辨才 釋慧悟 釋曇義 苑律師

中天竺日照三藏 居士樊玄智

于闐國沙彌般若彌迦 京師人姓王(失名)

比丘尼無量 轉讀第八 釋法念

釋法安 釋普安 釋解脫 釋明曜

師子國沙門釋迦彌多羅(此云能友) 居士高義成

釋弘寶 諷誦第七

釋普圓者。不知其氏族也。聲議所述。似居河海。周武之初。來遊 三輔。容貌魁梧。無顧弘緩。有大夫之神采焉。多歷名山大川。常 以頭陀為志。樂行慈救。利益為先。人有投者。輒便引度。示語行 門。令遵苦節。常誦華嚴一部。依之修定。用心彌到。不覺經過晨

(37)

夕。有時乞食。暫往村聚。多依林墓。攝靜思惟。夜忽有鬼來。形 極可畏。四眼六牙。手持曲棒。身毛垂下。徑至其前。圓開目詳 覩。都無懼色。不久便退。其例非一。有人從圓乞頭。將斬與之。

止而不取。轉復乞眼。方欲剜施。又復止之。便從之索手。遂繫腕 著樹。齊肘斬而與之。心悶委地。因斯卒于郊南之樊川也。道俗哀 慕。如喪考妣。分其闍維之骨。數處各修塔焉。

釋普濟。雍州北山人也。初出家依止圓禪師。業行精苦。獨處林 野。不宿人代。跏坐修禪。至于沒齒。栖遲荒險。不避豺虎。雖遊 浪物表。手不釋卷。恒誦華嚴一部。依而結業。兩日一遍。以此為 常。其聲調雄亮。聞於哩外。曾用心苦。至乃嘔血數斗。廢誦絕 食。經于三日。同道者哀之。將備湯藥。濟曰。經言世醫所療治。

雖差還復生。如來所治者。畢竟不復發。何用(云云)。於此乎。乃 沐浴潔淨。嚴具香華。禮十方佛。抗聲高誦。遂平復如故。自佛法 淪廢。便投太白諸山。行不裹糧。依時噉草。咀嚼咽飲。都不為 患。願像教一興捨身供養。修普賢行生賢首國。開皇之始。大闡法 門。思願既滿。即事損捨。引眾集於灰谷之西崖。廣發弘誓。自投 而殞。遠邇頓赴。充於巖谷。為建白塔于高峯焉。通師(云云)。 釋辨才。未詳其氏。幼而出家。師事裕法師。諮承教義。以華嚴至 典眾稱玄極。馳精挹翫。莫得其涯。慨障累縈纏。將加啟懺。乃別 護淨。造香函盛經頂戴。旋遶歷于三載。遂夢。普賢菩薩。指授幽 深。因忽誦得其文。始終如鏡。才既感茲聖助。厲自其常。於是義 理兼通。時開導利。後不知所終。又有僧。失其氏諱。見才嘉瑞。

爰發深衷。因習頂戴。承文殊師利庇景清涼。心祈聖力。時遊禮 謁。來往周旋。經初不捨。每慕輒以三椅杖。置經于上。燒香頂 拜。跏坐其下。思擇希微。以為恒務。凡一十七年。所感同前。函 今見在。其時汾州抱腹巖。有沙彌名慧求。亦於塔中。頂戴此經。

三載之後。文義俱曉時則號此塔。為華嚴也。

(38)

隋禪定道場釋慧悟。共一僧同志遊涉。隱遁終南。一受華嚴。一持 涅槃。木食巖栖。經于多載。各專其業。無輟晨昏。忽有一人。無 何而至。拜訊既訖云。請一師就家起供。二德相推。彼人曰。望請 華嚴法師。其僧乃整嚴衣鉢。與彼相隨。前行不遠。僧問。檀越家 在何處。答曰。在此正南。僧曰。南唯山㵎。詎有村落。答云。弟 子是此山神。宅居巖壑。請師勿怪。僧雖驚惕。心怪非常。然猶躡 石崎嶇。僶仰而進。神曰。師受持華嚴。未得神通耶。答未得。神 即捧僧。以騰空俄至所居。忽見綺宇華堂非常壯麗。庭羅珍饌。供 擬千僧。將至齋時。神乃延僧。處之高座。僧曰。更有僧不。神 曰。大有。須臾當至。僧曰。貧道夏臘既卑。不應此座。神曰。師 受持華嚴。理宜尊勝。俄見異僧執錫持盂飛空降趾。數過五百。不 知何從。其僧驚起將欲致禮。竝皆不受云。請莫起動。師既受持華 嚴。即是我等。所尊敬處。各自默然食訖。飛空而去。莫測所之。

唯獨此僧。罔知攸適。僧告神曰。幸願檀越。垂示來途。其神庭內 有十餘小兒。狀可三歲。露形遊戲。神語童曰。汝等一人。供侍法 師。諸童相推。踟蹰未進。神勵聲呼之。一童子便即依命謂僧曰。

請師開口。既視口中乃云。師大有病。童遂取手爪上垢。投僧口 內。須臾復云。師更開口。見已言曰。師病略盡。童即踊身。飛入 僧口。果是藥精。僧遂得仙。神曰。勞師降重。更無厚供。以此輕 酬。幸不怪嘖。僧曰。慚愧檀越。言不能盡。受持功德。竝用資 薰。於是執別。飛騰雲際。還至舊處。跏座空中。遙語同侶曰。余 華嚴經力。蒙致仙藥。人仙位別。不可同居。共住多時。幸施歡 喜。當來之世。相見佛前。於是凌空杳然遠逝。其所誦本亦隨同 往。莫知所在。有五眾禪師道樹者。禪門高行。義學所宗。具說其 事云。所親委曲。

隋釋曇義。并州人也。幼而出家。住十力寺。堅持禁戒推諸代務。

苦節頭陀。常居五臺山。願依文殊大師策修勝業。每日誦法華兩 遍。讀華嚴一帙。以此為恒。如是因修。積有年稔。後與弟子曇

(39)

訓。遊歷諸臺。禮拜供養。因至南臺。見一比丘尼。莫知名號。布 衣疎素。儀貌清雅。至其所居。廓無屋宇。唯見坐處。四周豎材 橛。擁草為筵。筵以當首座。於中跏坐。義遂敘致暄涼。因問作何 行業。尼答。唯誦華嚴。義便請聞之。尼云。今與大德。僧尼有 異。日既將曛。不宜在此。請往谷南。止於石室。義乃躊躇未去。

尼將自起避之。義曰。意望聞聽華嚴。是以遲疑戀仰。尼曰。但至 彼宿。應亦得聞。義遂依言。至彼石室。相去隔谷。可五六里。燒 香遙供。便聞尼誦華嚴。聲韻分明。猶如咫尺。初誦第一。遙見尼 口兩吻出光。將至二軸。其明轉盛。至第三已去。光遍山谷如晝 日。遙見尼形。有同對面。後至五更。兩帙方畢。後遍誦至第六 帙。其光漸收。經徹之際。光亦收盡。義等暨于旦日。齎持香華。

以申供養。廣發弘願。禮別而歸。後與諸人。再更尋求。莫知所 在。曇義弟子曇訓。後至京師太原寺。向賢首法師親說。

京師延興寺苑律師。德行精苦。堅持禁戒。以貞觀年中。途經㶚 橋。舍於逆旅。日既將夕。因而寓宿。俄有異僧儀服麁弊同至。主 人別房而止。遂命淳醪良肉快意飲噉。律師行潔氷霜。勃然恥穢。

其僧食已。乃漱以灰豆。閉戶居室。誦大方廣佛華嚴經。俄頃之 間。一軸尋畢。苑乃束身。抱愧則佇玄音。未至五更。便終六帙。

苑深自悔嘖。抱悲泣交懷。入房禮懺。因而分訣。不告名字。莫知 所之。

日照三藏又說。甞遊南天竺國。止一伽藍。名堀忧遮。此名雁也。

見彼寺諸德。竝受持華嚴。因問。此伽藍何因取名於鳥。彼僧對 曰。昔有一比丘飲噉。同俗每誦華嚴。以為己業。命終之後。由破 戒故。生南海作一雁。身大可三丈。猶作人語。誦經不輟。時有一 清信士。泛海採寶。忽值惡風飄船覆沒。唯執片版。遇止一洲。衣 糧俱絕。懷憂而住。忽聞樹上有誦經聲。即便候聽。乃見一雁誦華 嚴經。怪歎良久。遂讚言。善誦善誦。雁聞讚聲。即下樹語人云。

(40)

汝能為我。造僧伽藍不。答云。我身命不濟。何能造寺。雁曰。汝 若能作。當附貴寶送爾還鄉。人曰。如言甚善。雁遂負人於背。飛 至寶山。此人識寶。乃多採諸珍。同附雁背。飛空越海。送於天 竺。至岸而下。雁云。願君為我。造僧伽藍。還用我名。以題寺 號。信士既媿深恩。銜悲而別。奉其珍物。以事啟王。王乃封邑五 百戶。令為造寺。由是以雁為名也。

樊玄智。涇州人也。童小異俗。願言修道。年十六捨家於京師城 南。投神僧杜順禪師。習諸勝行。順即令讀誦華嚴為業。勸依此經 修普賢行。又服膺至相寺整法師。入終南山。溫習斯典。遂得一部 周畢。後每誦經。口中頻頻獲舍利。前後相仍凡數百餘粒。隨身供 養。分施諸人。名山勝地。無遠必造。後因遊止坊州赤沙鄉。村北 谷有山焉。去村三里。於中有石窟。學道者所居。智止其中。二十 餘載。晝誦華嚴。夜修禪觀。優遊乖歲。以此為恒。誦經之際。每 有雜類鳥獸。咸萃林中。寂然無聲。以聽音德。豺虎猛獸。時亦馴 伏。甞為惡人劫集。推墜巖下。雖懸岸百仞。宛然無損。至永淳元 年。人見龕內有光。怪往觀之。乃見居士久從遷化。眾共出之。光 乃隨滅。焚屍起塔。時年七十餘。

于闐國有一沙彌。名般若彌伽薄。有戒行每誦華嚴。以為恒業。既 歷年歲。屢感靈祥。時忽有二人。來至其所。禮拜問訊。合掌側 住。沙彌怪其形異。問所從來。遂以手指天答云。弟子只在彼處。

因引沙彌至靜處。竊謂曰。諸天令遣弟子奉請法師。沙彌驚懼。迴 惶無已。天曰。願起慈心。勿生恐怖。請師閉目。沙彌僶俛。因從 之。遂被此天持至天上。乃見樓殿宏麗煥爛非常。天主跪而請曰。

諸天今與修羅鬪戰。屢被摧衂。今屈法師。誦華嚴經。引天兵眾。

希仰法力。令我天眾剋彼修羅。沙彌如其所請。乃乘天寶輅。執天 幢幡。心念華嚴微妙經典。尋諸天眾對彼勍敵。修羅見之自然潰 散。既退之後。諸天欣悅。咸云。任法師所願。我當與之。沙彌

(41)

云。我不求餘。願唯無上菩提。諸天謝曰。如師大願。誠非我力。

未審。法師更求何事。答云。餘非所願也。凡經少時。遂則送歸本 鄉。所有衣服。皆染天香。郁烈氛氳。終身不滅。其後數載。右脇 而臥。無疾而終。自云。得生淨佛國土。永昌元年二月四日。于闐 國三藏法師。因陀羅波若若。在神都魏國東寺。親向沙門賢首說之 云。此事經今三十五年矣。

文明元年京師人。姓王。失其名。既無戒行。曾不修善。因患致 死。被二人引。至地獄門前。見有一僧云。是地藏菩薩。乃教王 氏。誦一行偈。其文曰。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應當如是觀。心 造諸如來。菩薩既授經文。謂之曰。誦得此偈。能排地獄。王氏盡 誦。遂入見閻羅王。王問此人。有何功德。答云。唯受持一四句 偈。具如上說。王遂放免。當誦此偈時。聲所及處。受苦人皆得解 脫。王氏三日始蘇。憶持此偈。向諸沙門說之。參驗偈文。方知是 華嚴經第十二卷夜摩天宮無量諸菩薩雲集說法品。王氏自向空觀寺 僧定法師說云。然也。

比丘尼無量。俗姓閔氏。京兆長安人也。家風修善。闔門蔬食。竝 誦經典。無輟晨昏。母趙氏初夢。一梵僧持二金果。授而謂之曰。

與爾良種。宜善護持。因有娠焉。遂誕無量。性戒天全。情欣出 俗。年十一。其姊教誦般若觀音等經。略無開悟。無量深自慚恥。

後改授華嚴。持卷披文。有如宿習。日誦五紙。以自勉勗。未盈三 月。二帙便了。後因勤勵損心。更嬰他疾。停誦累年。情深悔恨。

遂於佛前。焚香立願。誓持華嚴行菩薩道。因即瘳愈。所祈獲遂。

諷誦忘疲。年甫十八。一部都畢。溫習積稔。尤更精進。至永淳二 年有詔度人。其家男女五人出俗。無量住道德寺。弟慧嵩年十四。

又誦涅槃一部。住慈悲寺。二果之夢。將非其事乎。自外三人各誦 諸經。數百餘紙。道俗咸共奇之。以為希有。無量既入道。已後志 節彌堅。每誦華嚴。三日一遍。以為恒業。盡受具戒。苦行愈殷。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法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六月二十七日修正之條文施行前,因行為不檢有損師

考〕設寶集作說) □ (〔考〕苦字缼歟) 空無常無成 (〔考〕成。恐我) 佛共 (〔考〕共恐告) 遠曰。我 以本願力故。未 (〔考〕未寶集作來)

  案靈裕法師寺誥。凡有十名寺。一曰寺 (義準釋名) 。二曰淨住 (穢濁不可同居) 。三曰 法同舍 (法食二同界也) 。四曰出世舍 (修出離世俗之所也) 。五曰精舍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勞特字第 1063001251 號函訂定 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十月二十三日發特字第 1083001675 號函修正第六點附件四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一日勞職特字第 0960501957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日勞職特字第 0970503244 號令修正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 始指異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職訓字第 1022500888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四月十七日發法字第 1036500433 號令修正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發訓字第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八月三十日 教育部台(84)參字第○四二七六三號令訂定發布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四月九日 教育部台(86)參字第八六○一七四一七號令修正發布第二條、第三條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