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哲 理想與實現從近代太虛的佛教教育理想到佛光山的教育實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哲 理想與實現從近代太虛的佛教教育理想到佛光山的教育實踐"

Copied!
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從近代太虛的佛教教育理想到佛光山的教育實踐

學博士,現任中山大學哲學系 教授、人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 主任,曾任職於華南師範大學哲學研 究所,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所長,

並擔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訪問學人。

研究領域為中國佛教思想史、比 較宗教學及中國哲學史,代表著作有

《禪學發微──以問題為中心的禪思想 史研究》、《禪史鉤沉:以問題為中 心的思想史論述》、《中國禪學研究 入門》以及譯著《修剪菩提樹──「批 判佛教」的風暴》。

龔 雋

廣州中山大學教授

(2)

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星雲大師所領導的佛光山人間佛教運動其中一項重要的弘法方式即是以教育培養人

﹂。對於佛光山幾十年所創辦的各類教育事業及其與佛教之間的關係還有許多值得去研究

的課題這裡我想從近代人間佛教史的發展特別是太虛大師所引領的佛教教育理想為例

來觀察佛光山的教育實踐

實際上如果我們對近代太虛為代表的中國人間佛教運動有一定瞭解的話不難發現

太虛時代所宣導的許多人間佛教理念在當時還只是一個理想而到了現代台灣人間佛教事業

的蓬勃發展中大都成為了現實從當年太虛辛苦創辦各類佛教教育事業到現在佛光山所

完成的教育偉績可以說人間佛教的佛教教育從單一的傳統性佛學院已經發展成為多元

具有現代大學意義的佛學教育體系

受到近代以來現代性觀念的影響以太虛為中心的人間佛教運動不僅努力在佛教內部進

行各項制度的改革以期革除佛教界的舊制陋習為近代中國佛教注入新的生氣而且還希

望通過辦學教育的方式來提升僧人與信眾的素質為此太虛對傳統經院式的佛教教育進行

了一些改革而試圖逐步融入到現代性的國家教育體制之中最近我們所發現的一九三○—年代教育部檔案中有不少涉及太虛關於佛教教育的內容這些新的材料提供了很多不

為人知的如太虛在佛教教育方面的努力及其所受到的挫敗

太虛在佛教教育的事業上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期從一九二二年武昌佛學院設立到

一九三年之前此時期內在武漢上海北京等地太虛斷斷續續地主導過眾多佛教社

(3)

──從近代太虛的佛教教育理想到佛光山的教育實踐 如佛學院正信會居士林等它們的性質是佛教團體也參與各類社會活動第二期從一九三年太虛入川講經建議設立漢藏教理院一九三二年八月正式開學簡稱

漢院到一九三七年這個時期太虛在佛教教育中開始關注蒙藏問題第三期從一九三八

年國府西遷重慶到一九四五年九月太虛推請法尊出任漢院院長這個時期太虛所引領的縉

雲山漢院不僅成為了國府要員的彙聚之地而且還成為國家宗教活動、︵有關宗教的外事

活動等的重要場所之一此時的漢院太虛賦予其重任其一跳出四川一省的範圍參與

國家的邊教行政﹂、﹁輔助抗建﹂、﹁參與籌邊國策﹂。其二從事藏傳佛教經典的翻譯

其三以漢院作為基點和樣板籌備世界佛教學苑或者國際性的佛教大學﹂,從而建

立起從小學到大學研究院僧師範的佛教教育系統其四嘗試為佛教教育取得國立

的名號乃至納入國家教育系統其五理論的集成與系統化該院的內部組織外部人際

關聯以及各種實踐均被作為典範而精簡為人生佛教的綱領

這些可以說是太虛在佛教教育實踐方面所作的工作與努力雖然他在當時獲得許多國府

高官們的支持但因為與社會知識菁英為代表的教育部之間存在許多理念上的衝突實際太

虛的教育成效並非如他所願他的教育設想也多半停留在理想的狀態

太虛佛教教育理想及實際效果他在一九三七年就作過比較明確的陳述太虛在三十

年來之中國佛教一文中敘述和評價了民國以來以為中心的社團史辦學史以及

佛教國際關係史在這篇文章中對於僧侶居士的辦學太虛給予了綜述定位和評價

(4)

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他將佛教教育分為由居士主導和僧人主導兩類居士主導的有祗桓精舍﹂,僧人或者各地

僧教育會主導的在命名上有僧師範學堂﹂、﹁普通僧學堂﹂、﹁華嚴大學﹂、﹁觀宗學

﹂、﹁觀宗寺弘法研究社﹂、﹁天台宗學院﹂、以及天台之國清寺研究社等等前者

太虛說祗桓精舍雖居士所設而就學者比丘為多故為高等僧教育之嚆矢﹂;後者對於

某些比較重要僧團的辦學太虛評價其成為一學派﹂。較之以上這些院

太虛對其本人所主導的僧教育評價最高他說

至民國十一筆者在武昌以李開侁等之援助設立佛學院遂於僧教育開一新局面

惟影響於青年僧甚大且於學術文化及政治社會各方面均有相當影響迄今演續為世

界佛學苑圖書館及研究院則由法舫等代主持而直屬分設者尚有法尊代主持之漢藏教理

其仿設者若常惺於廈門之閩南佛學院均有以上各學院之學僧參預施教然各學院

迄今未能有一系統之學制而世界佛學苑亦尚無使佛學世界化之效能殊可遺憾

太虛所主導的人間佛教運動在教育理想方面大多無法實現其中有多方面原因如近代

民國教育部為代表的知識菁英階層對現代性教育的理解中有排除宗教的想法教育部為代

表的知識菁英團體正是在世俗法的精神下將中國傳統意義上的闡道牧民的責

任交於世俗大學與研究院來完成而對於具有強烈宗教性的社團組織在知識上的合法性有著

高度的懷疑內政部與教育部的行政計畫厲行僧道職業化﹂,需要再增加職業教

育課程訓練僧尼謀生技能改良其生活使漸變為生產份子﹂。︵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

(5)

──從近代太虛的佛教教育理想到佛光山的教育實踐 教育部擋全宗號

5 , 案卷號02208 ,0006 ︶這一切資訊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一方面

育部對漢僧之私人辦學機關的不信任另一方面謀求通過技能教育來使那些在傳統上

受供養的僧道融入到現代社會這樣的融入﹂,是在律法條件下在現代國家理念中使

僧道在社會秩序上在生存能力和知識上等同於﹂。

於是關於佛教的研究與教育職能便不再像傳統那樣由出家僧團或具有信仰傾向的居

士團體來承擔重任而是交由現代知識與理性為理念的國立大學或研究院來負責近代

民國教育部對佛教文化與教育的布局即是其一大學哲學系設立佛教哲學和佛教史的科目

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湯用彤熊十力等人其二邀請喜饒嘉措等藏傳佛教領袖到北京大

清華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中央大學等五所大學講學但因一九三七年抗戰爆發

而停止其三在南京西康等地設立與蒙藏有關的中小學培養人才其四在蒙藏等地

設立教育系統內的中小學主要教授現代知識和謀生技能其五由蒙藏委員會主導派遣

人員入藏從學其六中研院史語所也對佛教學術有所涉及主要是陳垣對敦煌文獻的整理

以及陳寅恪個人的研究這些教育顯然都不是太虛意義上的僧教育﹂;而更應該被看作是

與佛教佛學有關的國家教育其關鍵字是知識民族政治與公民教育它要剝離的恰恰

是佛教或者佛學中所隱藏的主義﹂、﹁宗教﹂、﹁宗教派系﹂、﹁意識形態對太虛

佛教教育來說後者才是重要的

當近代社會將傳統上闡道﹂、﹁牧民的權力歸於教育部由教育部來統籌規劃

(6)

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替天牧民的教育權力以天下為公的名義被收歸到具有現代知識訓練的知識分子菁英

當中他們參考西方國家而制定國家教育的層級體系和測評標準。︵教育部檔案中有好些卷

宗是在討論歐美日本諸國的教育體制課程標準等問題以此為參照而設立適合國情的教育

體系和標準。︶由是太虛傳法實踐教團組織僧伽教育至少在的絕對性和命令

中被革去了出世間﹂,被賦予了世間同時也在政策和制度上被排除於國

家教育系統之外

另外一方面由於近代歷史條件的限制當時絕大部分私人講學機關宗教團體

辦學也確實因品質關於品質問題對比漢院師資課表和入學程度畢業程度即可知曉

比如太虛擬辦的康藏班﹂,入學水準被規定為相當小學程度為合格﹂。︵見檔案

5 ︵2 ︶

—01001 ,0020 ︶。再如在請免兵役的案例中太虛坦露了漢院的實際水準入學水準在 中以上資格﹂,﹁其實質自等於專科以上學校﹂。︵見檔案五-14808 ,34 ︶和性質不合而

無法納入國家教育體系就性質而言,﹁宗教團體辦學早已被定性為或為捐資設學以造

就人才或為聚合徒眾以研究傳習其教義﹂。太虛領導的僧人與居士團體雖然在口號方面主

契機地去接引近代知識文明而在實際的佛學教育及研究方面卻顯得比較傳統與保

即是說當太虛期許他的佛教教育能夠比肩甚至涵蓋國家教育系統的時候卻在僧教育

的程度無論是課程標準師資水準還是學生入學程度畢業水準上完全無法達到教育

部所規定的同級學制的最低水準在政治律法教育與知識等方面的現代化進程中

(7)

會對傳統宗教的身分和地位的刷新與再配置這樣的進程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系統性可量

現代理性與現代知識而對於太虛所宣導的佛教教育如果從其師資和課程來定性定量

分析那麼幾可肯定這樣的僧教育形態幾乎完全尚未從傳統的講經中蛻變出來

從太虛佛教教育的理想與籌畫的事業來看他試圖開創性地接納現代知識與價值觀念來

改革傳統佛教舊習讓人間佛教能夠調適性地融入與接續現代文明的洪流而他對現代知識

的理解及對傳統教義教制的留戀不捨又使他經常糾纏於傳統與現代的關係之中無法作出

清晰的分判與抉擇這也使得他在佛教教育方面腹背受敵一面在教內為保守派所攻擊

無法取得更多教內支援又與代表現代知識菁英的教育部之間無法取得深度的信任他的佛

教教育一直在理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中徘徊不前

有趣的是太虛人間佛教的教育事業在近代所碰到的糾結卻經過了現代台灣人間佛教

運動的努力而獲得了許多突破他的教育理念也大都在台灣人間佛教所進行的教育實踐中得

以實現從星雲大師領導的佛光山所取得的佛教教育方面的成就來看太虛大師在佛教教育

上所期望的制度化大學化世界化等理想都已經基本落實

佛光山的佛教教育體系根據社會人群的不同需要而大致分為僧伽教育社會教育及信眾

教育等多種層次體系在僧伽教育方面星雲大師初創佛光山時即重視到佛學教育的重要

而設立佛學院培養四眾人才大師對於佛學院的要求不僅沿習傳統的講經學統還因應時

── 從近代太虛的佛教教育理想到佛光山的教育實踐

(8)

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代脈動融入現代化思想在學制方面把經論教理寺院行政與外文佛學結合起來佛光山目

前已經建立了十六所培養僧伽的佛教學院其中包括了在亞洲美洲澳洲等地建立的佛教

學院實現了佛教學院的世界化

為了提升信眾居士對於佛學的理解佛光山於世界各大分院也建立了都市佛學院所設

立的課程也與一般佛學院相同把解行融一以便世界各地在家信眾可以進修佛學此外

還結合在台灣各分院興辦社區大學深耕社會教育責任針對佛學研修社會服務智慧等不

同專業進行授課社區大學學員在台灣已經超過八千多人其社會大學的宗旨把傳播佛教與

人文知識特別是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結合使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道場均成為一種具有文化

與教育性質的場所

而在社會教育方面佛光山的佛教教育事業可以說把近代以來人間佛教的佛教教育理

念發揮到極致從創辦幼稚園國中高中到多所大學的成立體系與系統化了佛化教育

特別是佛教大學的創立把佛教教育融入到現代知識系統之中去進行研究教學與弘傳

台灣的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及在海外的美國西來大學澳洲南天大學菲律賓光明大學等

都設有佛教學研究的系科雖然各校側重研究與教學的重心不同但都力圖把傳統佛教的學

問與現代知識生活與價值等進行融和會通佛光大學系統所成立的佛教研修學院則以現

代佛教學的研究教學與傳統佛教修行體系相結合做到學修並重這一具有東方佛教學性

質的大學佛教教育方式在漢語世界首次進入了政府教育部的認可系統並正式納入到教育

(9)

部的體制內太虛時代僧界辦學與政府社會及知識菁英之間的緊張關係在佛光山的大學

系統中已經獲得了一種特殊的融和佛教教育在教界政府教育管理部門及社會之間取得了

一種較為良性的平衡與互動而於二一一年佛光在海內外四所大學一體化的建制所謂

佛光四校一體大學系統的完成更成為台灣第一所跨國際的大學聯合系統佛光山的佛

教教育真正實現了太虛理想中的大學化體制化與國際化了

值得一提的是一二年以發揚佛陀教法闡揭人間佛教思想為宗旨期建立人間

佛教思想體系培養佛教學術人才推動各項弘法為中心的人間佛教研究院的成立

以看成佛光山有關佛教教育事業的一個重要性標誌當人間佛教運動本身成為一個為現代學

界所研究的對象時意味著其典範時代的即將來臨

──從近代太虛的佛教教育理想到佛光山的教育實踐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佛教學術研究,最初頗受日本的影響。如本世紀初葉蔣維喬的《中國佛教 史》 、黃懺華的《中國佛教史》 、

Based on Venerable Yin Shun's overall evaluation in his work,“The Taixu Chronicles", it appears that Master Taixu's thoughts in his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the theories of

Each of the chapters begin with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e Zen school and then goes on to analyze the failings of the contemporary Zen schools. The treatise puts forth the view

博士生導師、杭州佛學院佛教研究所常務 副所長,兼任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哲 學史學會理事、中國社科院佛學研究中心 特邀研究員、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學術委

在人類古代哲學思想史上,東西方都出現了「中道」或「中庸」的思想,被公認為是中

《智圓佛學思想研究》、《圓教的危 機與譜系的再生 ── 宋代天台宗山家山 外之爭研究》、《中國天台宗通史》(合 著)等。另在《哲學與文化》等研究

華梵大學等校哲學相關系所。專長於中國 哲學研究,著有《劉蕺山的功夫理論與形 上思想》、《論王船山易學與氣論並重的 形上學進路》、《莊周夢蝶》、《北宋儒

老莊思想在以後的嬗變過程中,直接成為中國傳統宗教的道教思想體系的基礎這一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