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哲 佛光山事業中的《維摩詰經》精神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哲 佛光山事業中的《維摩詰經》精神"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佛光山事業中的《維摩詰經》精神

學博士,曾任台灣大學學務處學 務長、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主任 等職務,並任教於台灣大學、淡江大學、

華梵大學等校哲學相關系所。專長於中國 哲學研究,著有《劉蕺山的功夫理論與形 上思想》、《論王船山易學與氣論並重的 形上學進路》、《莊周夢蝶》、《北宋儒 學》、《中國哲學方法論》、《牟宗三儒 學平議》、《南宋儒學》、《話說周易》

等著作。

杜保瑞

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

(2)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維摩詰經︾在大乘經典中,扮演了回小向大,從聲聞乘到菩薩道行的關鍵角色,其

中根本精神,就是與眾生接觸。眾生在哪裡,菩薩的國土就在哪裡。從淨土的觀念而言,

是動詞的淨化國土,而不是名詞的某個可以前往的清淨的國土,亦即菩薩道行者,自己修

行,而且是要與眾生接觸,協助他人開啟智慧,解脫煩惱,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法門。此

時的菩薩道行者,可以是四地以上超三界的菩薩,也可以是六道中的菩薩道行者。經中所

論,多半是以超三界的四地以上菩薩的行止為內涵,這樣才能有與聲聞和辟支弗的差異對

比的意味在。但是,這樣的菩薩道精神,卻是要給三界內六道中的菩薩道行者作為學習的

宗旨,因為這個群體是所有有情眾生的集合體,即便是超三界外的菩薩與佛,也會以意生

身的狀態在此三界內活動。

︽維摩詰經︾中的菩薩道行,不斷與聲聞乘的行者之舉動做對比參照,彰顯了大乘佛

教的新精神,就如同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王菩薩的精神,亦即度眾才是成佛之道,這

樣的精神,究竟為何是必要的?筆者以為,這必須有更為高層的理論立場才可以說明。然

而,經文中始終沒有做出討論,或許,在諸法皆空、萬法唯識的佛教本體論中,這樣的討

論只能變成是戲論。然而筆者不以為然,三法印、四聖諦都是理論,五蘊、十二入、十八

界都是理論,三界六道十法界也都是理論,當需要講理論的時候還是要講理論,只是當要

(3)

修行的時候,要放下理論直接實踐而為第一義不可說而已,更當要論究終極境界的時候便

是聖默然一法不立而已。

對於菩薩道救度精神與聲聞自度立場的義理別異,關鍵就在聲聞發出離心,而菩薩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兩者的差異直接就是自我解脫與救度眾生。需要解脫是因為有情

眾生有煩惱苦痛,於是佛法提供了解脫的智慧;至於需要救度眾生,則是因為眾生是一體

無分別的。筆者以為,唯有此旨確立,才有菩薩道行的根本合理性。

在︽維摩詰經︾︿不思議品﹀中,世界的時間被變來變去好似虛幻,世界的空間被變

大變小也甚虛幻,世間事物的位置被移來移去也是相對不實,但是世間無以計數的有情眾

生的心知所感對眾生自己而言卻是真真實實的,當眾生能以捨離欲望之出離心得自在解脫

成阿羅漢果位之時,眾生自己的煩惱苦痛是消滅了,但智者的反思卻未滿足於此。阿羅漢

可以住動天地、飛行變化、不死不生,但所住動的天地仍有許多迷惘的眾生,其痴迷一如

自己的過往,自己雖已無苦,但世界還是存在,有情眾生仍然生活在無以計數的煩惱苦痛

中,而自己也是在世界的範域內活動,雖已自在無礙,不受三界束縛,但畢竟所到之處、

所見之事處處不圓滿。這世界能否圓滿?為何會有我?為何眾人皆在生老病死的痛苦中?

這不就是佛陀身為王子時,之所以要離開皇宮苦行深修的原因嗎?就是要求得眾生都沒有

(4)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苦痛煩惱的目標。

︽起信論︾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華嚴經︾講毗盧遮那佛放光而有世界,這世

界一切是有情變現,而一切有情本來是佛,而佛就是本來存在,並且在不斷變現有情的作

用中,而有情與國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一有情一國土,一國土卻有無數有情,無數有

情與一有情同在一國土就是同體的,一有情成阿羅漢,而國土中眾有情仍在迷染,那麼此

國土尚不圓滿,一有情成阿羅漢是自己解脫煩惱,但眾有情的煩惱不解脫,則是此國土的

淨化尚未完成而不成圓滿,當理解有情與國土是二而一了以後,無煩惱的阿羅漢必須解脫

其他眾生的煩惱才能終極自我圓滿。

然而,國土也是不獨立的存在,當︽維摩詰經︾把眾生所在的國土如此伸縮大小、

位移來去、輪轉不已之後,國土與國土相即不離,因此一個有情淨化自己之後,要去淨化

自己的國土,而一個國土被有情淨化了以後,還是要去淨化別的國土,因為國土與國土相

即,於是阿羅漢悟後起修之後,以菩薩道行者的身分一國土一國土地去淨化它,每淨化一

個國土就是自己遍學歷階的一次提升,直至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為止。

以上是就得阿羅漢果位者說,若是六道一般眾生,依此見解,其修行方式是一開始就

採取同體相依的態度立場,自度度人,自覺覺人。這樣的精神,便是︽維摩詰經︾所倡導

(5)

的菩薩道行的精神,在這種型態的智慧中,一般的有情眾生,自己在哪個國土世間,就在

哪個國土世間弘法利生,在那個國土中,也不分別自己的身分地位高下,也不限於自己的

所屬種族階級,一切的世間團體、行業、種族、社團、國家、地域都是弘法利生自覺覺人

的領地。至於修行活動的方式,更沒有限制了,一切以利益他人為原則,因此重點便不在

自己打坐,不在指責別人犯戒,不在要求苦行,只有打開自己的智慧。一切心行以不起分

別心為重點,一切行動對準與眾生的互動為形式,一切互動以讓對方生起般若智、菩提心

為主旨。這其中,主動與眾生為伍才是修行的最直截猛利的法門,沒有救度眾生的念想,

沒有淨化國土之意者,都不是菩薩道行。

就此而言,再來看看佛光山的人間佛教精神,可以說與︽維摩詰經︾的菩薩道精神

完全一致。首先,在︿佛國品﹀中,眾生就是菩薩的佛土,而如來淨土之行就是向著有情

眾生的國土世間去淨化它,這才是淨土,也就是說這樣的淨土觀是一個動詞的淨土,菩薩

成佛就是去淨化一個國土而與眾生接觸度化才有所謂的成佛,沒有眾生被度,沒有國土被

淨,就沒有菩薩修行成佛之事。佛光山的人間佛教事業,天天辦活動,各種活動、各種機

構、各種場所、各種事業,都是與眾生互動建立道場的機制,而佛光人舉辦這些事業就是

菩薩道的修行方式。

(6)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星雲大師常說,有人指責佛光山的僧人活動辦得太多,卻沒有自己老實打坐念經修

行。然而,依據︽維摩詰經︾的精神,修行並不是聲聞乘的發出離心的修行,而是在與眾

生結緣救度中,提升自己的智慧能力才更是修行,所以星雲大師說,舉辦弘法利生的活

動,這不是修行,什麼才是修行?也就是說,︽維摩詰經︾中講的菩薩道的修行方式就是

去淨化眾生的國土,而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精神就是去淨化我們的社會,甚至是要去淨化地

球上所有的地區,於是佛光山又在全球遍設道場,而星雲大師也因此成了國際人,不再是

專屬台灣或大陸人而已。

既生為人,既然在地球上,那麼這就是地球人的國土,行菩薩道要去淨化的國土,而

且所謂的淨化,一是自淨其心,二是在淨心中與眾生互動結緣而協助之度化之。同時,就

是這個遍設道場的宏願,甚至使得佛光山的弟子各個皆能快速地以道場住持的角色而迅速

成就,人人龍象,各個星雲。每一位外派的弟子都在所駐外地自淨其國土,而成就其菩薩

道行者的功德。

其次,在︿方便品﹀中,維摩詰居士以居士之身分,到各種場合去和該處的眾生結

緣,並且為其開導智慧,弘揚佛法,提供正知見,這樣的精神,正是星雲大師的作風。大

師也是不吝於出入各種場合,只要有人邀請,便前往說法,原則上都不收取勞務報酬,除

(7)

非對方是大營利的事業體,那就將其轉化為弘法淨財。而大師對各種機關行號,各類職業

行業的關懷,也表現在他為各行業撰寫︽佛光祈願文︾的著作裡,大師都能深入行業特

質,點出營生重點,並且關懷人性,提出向上之道,讓各行業都獲得自我提升的智慧,這

種不分場所、不論行業,而對一切眾生都結緣關懷引導的作風,正是維摩詰居士的做法,

也是佛光山人間佛教事業的一貫作風,星雲大師實已深得維摩詰居士的弘法三昧。唯一差

別是維摩詰是居士身,佛陀與星雲大師是比丘身,有些場合並不方便出入。但是,佛光山

設置佛光會,在家人一樣可以弘揚佛法,於是出家眾不方便出入的場合,有在家眾可以前

往。面向世俗世間,接觸一切眾生,就是︽維摩詰經︾大乘精神的菩薩道行,也是佛光山

人間佛教事業的標準作風。

︿弟子品﹀中舍利弗宴坐,維摩詰居士告知要去勤修種種菩薩道行才是根本宴坐。

星雲大師也碰到過弟子說要閉關修行的要求,閉關修行也是修行的法門,出家僧人也好,

甚至在家居士也好,都免不了在修行的過程中會有這樣的一段時間需要閉關,大師年輕時

也曾經禁語一年,只是較少長時間的閉關。當大師智慧猛利了之後,明白真正的修行就是

在度眾中遍學忍辱,也知道有些修行者其實是藉由閉關逃避任務,沒有因為閉關而獲得大

成就,這樣的閉關宴坐是沒有價值的,所以多半鼓勵弟子藉由勞務勞作而修行,當然在經

(8)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歷一段時間大約幾年的鍛鍊之後,可以申請閉關一段時日,受其他寺眾供養,收斂心神,

準備再出發,這樣的精神,正是與維摩詰居士告誡舍利弗正確宴坐之道精神一致,關鍵就

是,宴坐還是為修行,修行就為開智慧,開智慧就要多度眾,宴坐只是度眾過程中調理身

心涵養的一段工夫,並不是得道的關鍵,要得無上正等正覺,還得入世度眾。

︿弟子品﹀中羅羅與維摩詰居士的往來一段,維摩詰居士要求一眾長者及其弟子應

該趁佛在世時出家,長者告以父母未命不敢出家,維摩詰居士請其﹁然,汝等便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如此,打破了出家在家的身分形象,出家勤修

當然是最好,如若不可,亦不妨礙在家居士仍能發出宏願立誓成佛,只要發出宏願,身分

即等出家。事實上,維摩詰居士本身就是居士身而行佛道的典範,毫不妨礙。就是這樣的

精神,佛光山的人間佛教事業體中,在家人的角色分量甚重,國際佛光會、檀講師制度等

等,都是由在家居士扮演主要的角色,同時參與人間佛教種種事務,視其所行,只要是真

正的深心戮力,就其效益而言,亦有等同出家之功效。

依︽維摩詰經︾的精神而言,入世度眾弘法才是真菩薩道行,而菩薩道行與聲聞、

辟支弗不同的修行路線,關鍵就在於眾生同體,自度不能度己,度眾才能度己。且正由於

打破了世間出世間的修行觀念之區分,似乎也打破了在家出家的修行者身分之界線,從最

(9)

高成就者境界而言,人人可以成佛,六道任何眾生皆得發心並終成佛,但這並不表示在家

眾能有比出家眾更好的修行成就,當然,若不深心,出家以後也未必就定能有修行的大成

就,︽維摩詰經︾只是打破修行者身分高下的二分法,並不是主張在家更能有修行大成

就,此旨,筆者願明示立場。

在︿佛道品﹀中,有一偈文言:﹁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星雲大師在宜蘭駐錫

時期,就組織歌詠隊,以佛法宗旨為歌詞,借用其他既有的樂曲,後來亦鼓勵創作,就這

樣以歌唱的形式來弘揚佛法,一時易於吸引年輕人接受,樂於親近,因而亦接引了不少出

家弟子。

在︿香積佛品﹀中,眾香國中充滿食物的香氣,食之開悟證果,隨人境界而有升進,

佛光山事業中在各地道場開設餐館,名為滴水坊,無論是否使人開悟,至少使葷食者得一

素食,使素食者得一美食的享樂,教化功同。

︿囑累品﹀中,佛告彌勒,有新學菩薩,好為雜句文飾之事,又,對所未聞之經典,

懷疑出處,對講此經典者不敬且說惡,此為新學菩薩;反之,對任何經典,不畏深意,如

實能入,聞已心淨,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者,則是久修道行。看了這一段話,再來反觀星

雲大師的叮囑,學者對佛學的研究不要支離歪曲經典的意思,大師的交代,正是︽維摩詰

(10)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經︾此處的宣說。

筆者認為,正是把握了︽維摩詰經︾的精神,才會有︽六祖壇經︾的大作,配合︽楞

伽經︾和︽金剛經︾的智慧,︽壇經︾終於成就了禪宗一大宗派,背後︽維摩詰經︾不二

法、入世度眾的菩薩道精神正是根本關鍵。然而,禪宗自由誠固其然,但受限於皇權統

治,若不是到了近代自由中國的興起,禪宗的自由精神、︽維摩詰經︾的菩薩道入世度眾

的精神,也是成就不起來的。正是星雲大師值此時代的機運,以人間佛教的精神弘揚佛

法,充分彰顯︽維摩詰經︾菩薩道的精神,於是有佛光山如此盛大的事業。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特別是認識論的研究密切相關的 (這就是所 謂的“發生認識論”), 從而, 心理學的研究就 為其哲學主張提供了重要的論據, 反之, 認識 論的分析則又事實上決定了他在心理學研究 中所採取的基本

論文寫作指導 釋覺興 佛光山國際學部英文佛學院 佛教史、英文、國文 釋覺培 南華管理學院比較宗教研究所 佛教經典研究、佛門禮儀 釋覺機

哲 學博士,現任日本郡山女子大 學宗教學教授,曾任東北大學 文學部宗教學研究室助理,日本學術 振興會特別研究員(博士後)。博士

中 國文學博士,現任南華大學宗 教學所副教授兼所長,曾任法 鼓山講師、圓光佛研所教師、福嚴佛

哲 學博士,現任南華大學學生事 務長、曾任東海大學哲學系副 教授、中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南華

哲 學博士,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 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佛教研究 中心副主任,曾任教於玄奘大學宗教 學系,並曾任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 第七屆理事長、「佛教文化與當代世

博士生導師、杭州佛學院佛教研究所常務 副所長,兼任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哲 學史學會理事、中國社科院佛學研究中心 特邀研究員、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學術委

宗 教哲學系博士,現任佛光大學 宗教學所專任教師,曾任佛光 山禪學堂副堂主、佛光山北美巡迴弘 講師、美國西來大學行政主任兼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