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陳劍鍠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陳劍鍠"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

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 中心主任暨文學院佛學研究碩士課程主 任。著有《禪淨何爭?—聖嚴法師的 禪淨思想與體證》、《禪淨修持與靜坐 體認》、《無上方便與現行法樂—彌 陀淨土與人間淨土的周邊關係》、《行 腳走過淨土法門—曇鸞、道綽與善導 開展彌陀淨土教門之軌轍》等,及學術 論文六十餘篇。

陳劍鍠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

(2)

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近來有人指出﹁人間佛教﹂是膚淺的,因為所教導的法義僅以人天乘為主;又認為

﹁人間佛教﹂淪為一種心靈雞湯式的傳布,雖然含有正能量,令人積極向上,但與了脫生

死無關。換言之,當今有一部分人認為﹁人間佛教﹂只是在於解決人生的困頓,缺乏宗教

的神聖性,

1只是一種人文主義化的佛教,常有淡化六道輪迴,過分強調現世化的情況;並

且在努力洗清佛教﹁迷信﹂的嫌疑,標榜理性的佛教之外,相對地忽視了修證與宗教體驗。

以上這樣的說法,是對﹁人間佛教﹂片面而偏頗的理解,只是一味要回到傳統佛教而已。

時至今日,﹁人間佛教﹂的定義或界說,不論學界或各自認定的﹁人間佛教團體﹂,

則有各自的不同說法,這使得﹁人間佛教﹂變得很複雜,不但專家學者難以表明﹁何謂人

間佛教﹂,即便一般讀者或信眾,更是無所適從,疑疑思思。

星雲大師有鑑於大眾對於﹁人間佛教﹂的不了解,乃至疑議叢生,故而在︽人間佛

教佛陀本懷︾的前面部分,有一篇名為︿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先自提八項對﹁人間佛

教﹂的疑議,並作出解答。此八項疑議如下:

註解:1 使便 西 西

(3)

一、人間佛教是庸俗的、世俗的,是人乘的,沒有到達最高成佛的境界。

二、人間佛教都是重視世俗的活動,認為這許多活動與學佛沒有什麼關係。

三、人間佛教沒有修行,頂多是個人的做人處世,這與學佛的超越、增上、成佛

作祖等可能扯不上關係。

四、人間佛教是在家的,對於出家眾的叢林生活、對於苦修悟道,沒有神聖性。

五、人間佛教傳承內容是什麼呢?沒有哪個人修行上有成就。由於大家不知道,

所以不容易推動。

六、人間佛教宣傳不夠,還沒有人整理出它的層次,都只是喊口號,只有片段

的、片面的,沒有組織,不能讓人全然了解。

七、人間佛教沒有普遍化,沒有進入到佛教正統的核心,沒有眾擎易舉,如果只

講哪一家說法、哪一家倡導,不容易為大眾所接受。

八、人間佛教沒有解脫道,沒有證悟的境界,傳統的佛教不容易接受。

2

註解:2 15 14-21 ︿

(4)

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上述八項疑議,第一、二、三項跟﹁人間性﹂有關,第四、五、八項跟﹁神聖性﹂

有關。而第六、七項,是教理、教義的弘傳問題。星雲大師對這八項疑議,作出二十點說

明。

3除了對﹁人間佛教﹂作出全面性的答覆,最重要的是,大師不認為﹁人間佛教﹂是

時代性的現象或是產物,他斬釘截鐵地指出﹁人間佛教就是佛教﹂,這樣的命題,是將

﹁人間佛教﹂的理念,無論是內延、外延的概念,全部涵蓋進來。

﹁人間佛教﹂的神聖性在什麼地方呈現?這是大家都很關心的問題。在中國傳統的

佛教教義裡,彼岸的神聖性一直深藏在人心之中,或許,任何宗教都把未知的未來寄託於

﹁彼岸﹂,這是神聖性的表徵。神聖性的無限與﹁此岸﹂娑婆的有限,形成強烈對比。

佛教教導眾生要去除貪瞋痴,以獲得煩惱解脫,不再六道輪迴。輪迴的盡頭是超越三

界,能夠跳脫六道輪迴,就是世俗的最後階段,一步跨向神聖。這種力量對眾生而言是偉

大的,也是所有佛教信眾所應趨向的終極道路。如果依照這樣的路數來看,﹁人間佛教﹂

在人間這個場域,引領眾生走向解脫之道,是否有可能?

註解:3 14-2116-21 ︿

(5)

所謂﹁人間性﹂,必然是以﹁人間﹂作為成佛的實踐場域,因在﹁人間﹂修道的種

種過程,使得﹁人間﹂具有﹁神聖性﹂。尤其,依據︽增一阿含經︾的教示:﹁佛世尊皆

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

4更可了解﹁人間佛教﹂的真實義,是知佛在人間成道,在人

間教化。︽增一阿含經︾又記載說:﹁如是大王!如大王語,如來亦當有此生、老、病、

死。我今亦是人數,父名真淨,母名摩耶,出轉輪聖王種。﹂

5佛陀作了示範,修行在人

間,實踐菩薩道亦在人間,﹁人間佛教﹂並非一般所論缺乏﹁神聖性﹂。而且,﹁神聖

性﹂亦非必定在﹁彼岸﹂的他方佛國淨土才具有;在﹁此岸﹂修行,最終目標是成佛,不

離人世間,回歸佛陀本懷,因而,亦然具有﹁神聖性﹂。

因為佛陀的教化是﹁經過千辛萬苦的修行,他對於人心、人性、人格等所有人的問

題,都有了確實的了悟與實證﹂。而且,他成道後,﹁道德、人格,他的慈悲、智慧都已

經獲得了圓滿的修證,他所宣說的教法,如緣起、中道、十二因緣、三法印、四聖諦,乃

至因果、業報、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等,都是真正能夠讓人們安定身心,進而解決生

註解:4 694a

5

637b4

(6)

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活、生死與生命等人生課題的無上真理。﹂

6星雲大師在這裡提出很重要的訊息,即佛陀

宣說教理,雖是為了解決人生的生活困難,但並未失去解脫生死煩惱的神聖性。因為,緣

起、中道、十二因緣、三法印、四聖諦、因果、業報、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等教說,

不但保證了佛教解脫煩惱的神聖性,還具有除魅作用,去除神鬼的佛教或是神鬼的信仰。

雖然,這對個別傳統的佛教型態,會產生很大的衝擊,但在佛教演化的過程裡,各自宗派

或是不同地域的佛教,皆有其所強調的教義,這是宗教變遷的必然情況,而變遷後所產生

的一個困難,是各自變遷後的佛教型態,於充滿、擴展自身的教義之時,卻無法對其他類

型的佛教,具有相同的解釋能力。因而,當今提出﹁回歸佛陀本懷﹂的目的,即在於消弭

各自轉化出來的不同教理的信仰內涵,拋棄不切實際、無法契理契機的部分,並且進一步

融和各教派之間所具有的共同性,發展佛教的原生模式,脫離傳統佛教所演化出來的缺點

與弊端。

因而,在﹁人間佛教﹂的實踐場域裡,可以避免過度地依賴神祇、祕密、神通、地獄

註解:6 22-5133-34 ︿

(7)

等成說,免於讓自己的內心深處產生﹁信仰失語﹂的狀態。誠如星雲大師所說:

當然,人間佛教也不是說一下子就能可以完成自己;以我的生命體驗所見,公修

公得,婆修婆得,一日修行一日功,日日修行日日功。你能通達佛教所謂般若、

中道、緣起……,這許多﹁人我一如﹂的大乘真理,就是我們信仰的神聖性,也

是人間佛教與佛相應的神聖真理。因此,你說在人間佛教裡面,能有一碗飯吃,

不神聖嗎?在人間佛教裡,能可以獲得生命的成長,得到歡喜,得到因緣、助

緣,不神聖嗎?人家跟我們一個微笑、一個握手、一個點頭,那不是神聖嗎?我

肯得給人布施,肯得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不是神聖

嗎?甚至於現在提倡的﹁三好運動﹂,就是讓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能可以做

到﹁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這還不夠神聖嗎?信仰就是神聖,修行

就是神聖,自己從凡夫慢慢的淨化,到成聖、成賢,就是神聖的信仰之功。

7

註解:7

94-138129-1306︿

(8)

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在感性的世俗中,如何透過感性而融入神聖,這是一個主體自覺的問題。理性的神聖必然

涵攝感性的世俗,唯有在感性的世俗中才能體證理性的神聖,一如緣起性空的道理,沒有

緣起,必然沒有性空,性空是建基於緣起、緣滅的當下。這中間沒有界限,是無窮的重

疊,如同彼岸與此岸,亦是在相互不斷生滅的過程,同處於﹁當下﹂。

我們人類為了講述的方便,令人易於理解,而把感性與理性作出兩截的說明,在世界

以外還有一個世界,甚至在以外的世界還有一個以外的世界,形成無盡的世界。就事相的世

界觀來看,這是佛教十方諸佛土的宇宙觀,然而,不能否認的是,十方諸佛土仍然處於心

內,心的動能是包太虛、周沙界。因此,即使是傳統佛教以阿彌陀佛世界為彼岸的成說,此

﹁過十萬億佛土﹂的極樂世界,仍然涵攝在心中。故古德曾告訴我們﹁生則必定生,去則實

不去﹂,道理在此。到達彼岸之時,自己仍在此岸,能到﹁彼岸﹂的人,不否定﹁此岸﹂,

亦不離開﹁此岸﹂。他安然地處於﹁此岸﹂,又不被﹁此岸﹂周遭的一切所僵固。因為他的

﹁彼岸﹂是無限的精神,展現在宇宙之中。這樣所呈顯出來的神聖性,即在﹁此岸﹂體證

﹁彼岸﹂,佛教云﹁法住法位,法爾自然﹂,﹁一切如如,心如一切如……﹂,它沒有極端

的規定性,真理無所不在,充塞在這宇宙中,而且﹁法法平等﹂,達到和諧。

這無限的精神無論延展至多寬廣,在任何時間、空間裡,就佛教的教義來說,仍然不

(9)

能離開戒律、因果、四聖諦、八正道、六度萬行。因為,戒律、因果、四聖諦、八正道、

六度萬行,是無限精神繼續延展的憑藉,非此,則又將陷落到世俗的層面,依佛教的術語

來指稱,即是退轉。

而當戒律、因果、四聖諦、八正道、六度萬行無限延展的同時,世俗的感性或是外

在的障緣,將愈加減小。這不是對立、加減的數學問題,而是信仰的動力使得世俗在被否

定的同時,體現了神聖。這好比龍樹在論述﹁空性﹂時所使用的遮遣方法一樣。不過,談

﹁空﹂的遮遣,不必然要用消極的方法來否定一切,而可用積極的創造性來肯定一切。

佛教的神聖性,在世俗人間裡開展,而且是在實在的經驗中開展,從原始佛教伊始,

佛陀便教導以﹁看見﹂來體證真理。一般佛教徒無法深會這層道理,反而將跳脫輪迴的神

聖性,當成逃避現實問題的藉口。甚至有一部分人在追求聖潔的人格時,其實是在閃躲世

俗的責任,並以聖潔的信念來否定世間。因此,如果稍加檢證,則想要遠離現實問題的態

度,只是將追求神聖性當成權宜之計,其內心深層有可能是偽善的,或是鄉愿。因而,追

求崇高理想,邁向神聖性之時,不能忽視﹁此岸﹂;無論是刻意的忽視,或是無意的忽

視,他在生活的境界上是無法提升的,換言之,神聖性只成了口頭禪。佛陀的教化應是在

一切活動中完善自身,而所有的活動都是在﹁此岸﹂進行。

(10)

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上引文中,大師所提到的各種修持方法,其實﹁就是神聖,自己從凡夫慢慢的淨化,

到成聖、成賢,就是神聖的信仰之功﹂。因而,如他所說的:

一、﹁人我一如﹂的大乘真理,就是我們信仰的神聖性,也是人間佛教與佛相應

的神聖真理。

二、在人間佛教裡面,能有一碗飯吃,不神聖嗎?

三、在人間佛教裡,能可以獲得生命的成長,得到歡喜,得到因緣、助緣,不神

聖嗎?

四、人家跟我們一個微笑、一個握手、一個點頭,那不是神聖嗎?

五、我肯得給人布施,肯得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不是

神聖嗎?

六、甚至於現在提倡的﹁三好運動﹂,就是讓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能可以做

到﹁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這還不夠神聖嗎?

8

註解:8 129-130 ︿

(11)

這些說法值得吾人深思與體會,若不能深會﹁行佛﹂的道理,便將認為﹁人間佛教﹂是膚

淺而又庸俗的。然而,﹁人間佛教﹂不是只談做人而已,其最終目標是成佛,因此是由人

乘的世間法,透過﹁菩薩乘﹂到達佛乘的出世間法,是有階段、次第的。雖然,﹁人間佛

教﹂的實踐,屬於自力的難行道,但如能真正懂得﹁人為什麼能成佛﹂的含義,就能了解

人間佛教,平等法、同事攝、同體共生等都是人間佛教的一部分。﹁人間佛教強調,﹃菩

提心﹄是信仰與修行的根本。人間佛教是﹃入世重於出世,生活重於生死,利他重於自

利,普濟重於獨修﹄,如果沒有菩提心,就無法修學菩薩道;因此,唯有發菩提心的人,

才堪任人間佛教的責任,才堪弘揚人間佛教。﹂

9

人世間有沒有解脫道?這個問題顯然有點愚拙。但是所有推動﹁人間佛教﹂的行者,

或是關心﹁人間佛教﹂的學者,一直對此問題感到興趣。相對的,無法趨向解脫的道理

及方法,必被質疑,乃至摒棄。上述所言,即是星雲大師之意見:﹁人間佛教,重在落

實﹃行佛﹄;﹃行佛﹄就是﹃菩薩道﹄的實踐。因為學佛最終的目標雖然是成佛,但是

註解:9

22-51458︿

(12)

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佛果﹄在﹃眾生﹄身上求,學佛唯有發﹃上弘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通過﹃自利

利人、自覺覺他﹄的菩薩道修行,才有可能完成﹃覺行圓滿﹄的佛果,所以從﹃人道﹄到

﹃佛道﹄,中間少不得﹃菩薩道﹄的實踐。﹂

10如能與佛感應,於精神上超脫的同時,即

感受到神聖性。如果沒有菩提心,便無法修學菩薩道。因此,唯有發菩提心的人,才能堪

任人間佛教的行者,才能堪任弘揚人間佛教。

註解:10

22-5145-46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學院政治與法律學院任教。主持江 蘇省博士後課題《南朝佛學與文學》,和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案《南 北朝帝王與佛教》。研究專長為中國佛

中 國文學博士,現任南華大學宗 教學所副教授兼所長,曾任法 鼓山講師、圓光佛研所教師、福嚴佛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曾 任教育部主任祕書、國家教育研 究院籌備處主任、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 究所教授兼所長及博士生導師、南華大

哲 學博士,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 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佛教研究 中心副主任,曾任教於玄奘大學宗教 學系,並曾任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 第七屆理事長、「佛教文化與當代世

博士生導師、杭州佛學院佛教研究所常務 副所長,兼任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哲 學史學會理事、中國社科院佛學研究中心 特邀研究員、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學術委

史學碩士學位,現任江南大學宗教 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兼任四川大學 宗教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兩岸

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宗教學系教授、佛學 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 宗教學理論研究所研究員暨淨土文化研究中心

史學博士。現任陝西省社會科學院 研究員、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 究所所長、長安佛教研究中心主任、中國 宗教學會理事、陝西歷史學會理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