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思想 哲 ﹂ 人間佛教 ﹁ 早期中觀學與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思想 哲 ﹂ 人間佛教 ﹁ 早期中觀學與"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人間佛教 ﹂ 思想

學博士,現任蘇州大學哲學系 教授。曾任美國佛吉尼亞大學 宗教系訪問學者。

主要研究領域為先秦哲學、比較 佛學、演化認識論。出版專著有:《結 盟之心──「己」與早期中國哲學》、

《智圓佛學思想研究》、《圓教的危 機與譜系的再生──宋代天台宗山家山 外之爭研究》、《中國天台宗通史》(合 著)等。另在《哲學與文化》等研究 相關期刊發表論文近五十篇。

吳忠偉

蘇州大學教授

(2)

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由佛光山星雲大師所倡導的當代人間佛教運動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其深刻的

思想意涵需要加以總結詮釋進而在佛教形態學意義上加以定位相對於傳統佛教在

地區的民族化﹂、﹁地域化之特殊化形態取向當代人間佛教面向的是全球指向

的是普世宗教形態雖然此中仍存有教化策略的選擇問題但毋庸置疑其根本之務乃

是要基於佛教立場處理之普遍心性狀態與心智結構由此我們可以說,﹁

間佛教在全球的開展反映了東方文化已正面積極回應近代西方文化在全球的主導性這一事

其指向的是東西方文化的對話與整合故具有一世界思想史的意義由於之作為

眾生﹂,其有最特別的符號意義性因此佛教可從符號學角度反思之普遍

心性結構對此龍樹︵Nāgārjuna ︶菩薩中觀學對意指自性義的否定有頗多啟發意義

可以銜接人間佛教思想

龍樹之學乃是以破斥自性闡揚空性而著稱其於人間世俗倫理道德似無有建設意義

然通過對以中論為根本的龍樹思想之剖析我們不難看到早期中觀學空性思想非是

玄談而是基於對倫理實踐有效性基礎的積極反思故有很深的倫理學意涵以下擬從

兩個方面論述之一是對意義世界自性義的否定二是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

一、對 ﹁ 意義世界 ﹂ 自性義的否定

(3)

人間佛教思想 早期大乘佛教興起後闡發空性推崇菩薩行顯示了其思之深與行之廣然其流弊

在於過於批駁聲聞乘法乃至蔑視世間善法之有效性對此印順法師曾有論及,﹁﹃大乘佛

興起,﹃佛法大乘佛法的相互抗拒談空而蔑視人間善行是佛教界的時代病﹂ ,故龍樹中觀思想的提出不惟是對治以有部為代表的執法有之見更有糾正方廣

道人說頑空棄因果之偏弊故意在確立中道進而以此甚深之思來指導有

效之廣大之行因此早期龍樹中觀學最終是要落實到其倫理實踐不過龍樹特別之處在於

其根本性工作是要對一般之倫理實踐的知識論基礎之有效性作一清理反思此表現在其

藉符號語義分析意義世界自性義予以否定

從符號學角度看一個符號記號有兩個指稱維度一是作為指涉者的存在之法

此即我們一般所謂的指稱所指﹂;二是符號的意指內涵即所謂意義﹂。

界一般以為德國哲學家弗雷格提出的意謂意義之別乃是最早明確指出兩個維

度的符號指稱的區別不過從龍樹對作為假名語義分析我們卻看到其甚

早對存在之法﹂︵指稱假名意指﹂︵意義的分別其之破斥自性

1 註解:

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 113

1

(4)

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不是在前一指稱層次上而是在意義層次上在龍樹之前佛教之破斥法之自性﹂,

無論是人我﹂,還是法我﹂,其實都是假名之所指對象而至龍樹其將對自性

的破斥推進到針對假名意指本身即否定有一確定必然的意義﹂。在著名的

是偈──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中論觀四 諦品︾︶表述中龍樹說明的重點乃在﹂,假名﹂︵Prajñapti ︶則是用來進一步說明

之為乃在於只是假名﹂。﹁一切法皆空﹂,這是般若經典已給出的說法

然此是一存有論的表述一切法皆是假名﹂,則是一符號學的表述從而將

之所處轉換到假名意指意義世界人之在世不惟是依乎所謂存在

﹂,更是依乎意義世界而此意義乃是世間之人在無意識中約定俗成

達成的只是約定﹂,﹁世人日用而不知﹂,故為俗諦﹂。因此,﹁意義並無

自性所謂諸法無有定性﹂,龍樹之八不中道正是以雙遣方式破斥了意義

自性﹂。若以為此意義世界有一必然﹂、﹁決定假名即成為戲論

︵Prapañca ︶,﹁戲論正是意義的自性化意識形態化龍樹最終要否定的不是假名意指﹂,而是此意指自性化──戲論﹂。

二、 ﹁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 與 ﹁ 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 ﹂

早期中觀學之破斥對象既是意指自性化──戲論﹂,而非假名﹂︵符號

(5)

人間佛教思想 意指﹂,則龍樹之學並非是要否定作為俗諦意義世界而是要對意義

界的作用許可權作一界定由此龍樹之空性說關聯到意義之生成機制問題

意義世界不只是侷限於我們構擬欲求之對象而根本表現為我們之行住坐臥

老病死的日常生活世界其都是有假名符號作為支援的若無有約定意義﹂,

則世間人類將無法交流社會運轉亦難以維繫由於人類具有此特別的假名符號性

故相對於其他眾生界的廣義意義世界人類所處之世間乃是一真正的語義

世界。﹁語義具有豐富的意指性其既是人類可藉之由然亦有封閉人類心想之可能

表現為對語義必然性的執求此即是一心智的意識形態化然我們既處於此一

常語義世界則只能即就而非離卻此日常語義世界自身展開批判反思即否定語義

的自性化捨此並無他途由此龍樹之學就隱含了一徹底人間佛教思想其特

別表現在兩個命題的給出一是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二是若不依俗諦不得第

一義﹂。

就前者言針對以虛無主義立場理解一切皆空﹂,認為空法壞因果罪福、﹁一切世

俗法的指責強調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因為某一﹂︵﹁意義﹂︶的成立不

自成﹂,而是在與其他﹂︵﹁意義﹂︶的對比關係中確立的若對意義進行

﹂,即可發現,﹁意義不堪分析無有自性譬如定性﹂,因為因是法生果

(6)

一四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是法名為緣若是果未生何不名非緣﹂︵︽中論觀因緣品可見成於﹂,

是在與的對比中成立而無有自性﹂。故可知覺到的確定語義層次乃

是建立在更低的無有確定語義意義層次上所謂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這一說法其實指示了,﹁意義世界雖然是約定俗成﹂,而其成立乃是基於空性原則

緣此作為第一義義雖是指向出世間法﹂,然其恰恰是世間法之維持原則

即如吳汝鈞所云故空是緣起世界得以成立的義理基礎﹂, 意義世界實是建立在

義基礎上了達了則我們不會對意義世界作自性而是會開放之

化之進而生成新的意義世界﹂。而另一方面,﹁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則說明

正是要即此意義世界而非捨棄之以通達我們可以在知覺層次上接受

這一約定俗成意義﹂,無須違逆之然亦不可之有自性﹂。正是即就此

世界對之再作一元語言﹂,則也就可去除戲論之染汙通達實相﹂。

如此看來龍樹之學不惟具有呂澂居士所謂的即世而出世之思想品格且含有轉世而

出世的積極意義

根本說來龍樹菩薩之中觀學非是玄談而有深刻的倫理學意涵空性原則之給

出意在立足世間之日常語義世界否定從自性立場理解之從而開放、﹁

、﹁淨化就此而言龍樹之學與人間佛教思想的理念頗有相應之處二者

2 3

(7)

人間佛教思想 關係值得我們再作深入探討在當今全球化與東方文化復興的時代,﹁人間佛教運動要進

一步推進即是要通過對話論辯整合而有效回應由近代西方文化所確立的普遍心性

模式將佛教對心性的普遍性理解制度化地鑲嵌到未來全球文明體制中

註解:

吳汝鈞:︽印度中觀哲學︾,新店圓明出版社一九九三年40 呂澂:︽正覺與出離── 佛學基本問題之一︾,︽呂澂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2 3

(8)

《星雲日記》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哲 學博士,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 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佛教研究 中心副主任,曾任教於玄奘大學宗教 學系,並曾任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 第七屆理事長、「佛教文化與當代世

博士生導師、杭州佛學院佛教研究所常務 副所長,兼任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哲 學史學會理事、中國社科院佛學研究中心 特邀研究員、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學術委

曾任中華佛光青年總團執行長、佛光山叢 林學院院長,致力於僧伽教育以培養佛教 人才,授課領域有天台宗思想、大乘佛教 思想、人間佛教等。與人間佛教研究院主

華梵大學等校哲學相關系所。專長於中國 哲學研究,著有《劉蕺山的功夫理論與形 上思想》、《論王船山易學與氣論並重的 形上學進路》、《莊周夢蝶》、《北宋儒

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宗教學系教授、佛學 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 宗教學理論研究所研究員暨淨土文化研究中心

[r]

31 參見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第 40~41 頁;方立天《略談華嚴學與五臺山》載《五臺 山研究》1988 年第 1 期;杜繼文《五臺山與華嚴經的基本思想》載《五臺山研究》1988 年第

唐之末造,天下喪亂,台宗典籍流散海東,當是時,為其學者,至有兼講《華嚴》以 資飾說,暨我宋隆興,此道尚晦。螺溪、寶雲之際,遺文復還,雖講演稍聞,而曲見 之士習氣未移,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