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文學理論與創作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文學理論與創作"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學博士。現為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 化研究院教授。研究專長為佛教思 想與文化、佛教與文學、宗教倫理。主持 江蘇省博士後課題《南朝佛學與文學》、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案《南 北朝帝王與佛教》、山東省社科規劃專案

《佛教在中國歷史上「以教輔政」、促進 民族融合的典型個案—山東靈岩寺墓塔 林石刻文獻整理與研究》。著有《南朝佛 學與文學—以竟陵「八友」為中心》、

《蘭陵蕭氏家族文化研究》等專著。

譚 潔

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教授

(2)

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民國以來,﹁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經由太虛大師、趙樸老、巨贊法師等高僧

大德的提出、倡議之後,尤其在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將此理念、實踐傳播至全球五大洲,

如今回傳大陸,﹁人間佛教﹂現已成為中國佛教未來的發展方向。佛教與中國文學關係密

切,其教主佛陀不僅是宗教家、思想家,還是位文學家,有著運用富含文學性質的說法來

領導教團的傳統。這也影響到傳承其遺志的、弘揚人間佛教思想的繼承者。

一、佛陀的文學才能

佛陀本人是位傑出的布道者,非常富有文學才能。佛典︽阿含經︾中保存了原始佛教

的基本內容,表現了佛陀教團傳法時濃厚的文學色彩。

(一)說法的內容

佛陀說法注重連繫人生實際,而對純粹的理論思辨較少興趣。其說法多講故事,且是

與人有關的故事。如︽阿含經︾中佛陀講述毗婆尸菩薩故事:

佛告比丘:﹁諸佛常法:毗婆尸菩薩當其生時,從右脇出,專念不亂。從右脇

出,墮地行七步,無人扶侍,遍觀四方,舉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為尊,要度

(3)

眾生生老病死。﹄此是常法。﹂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1

此故事是講毗婆尸菩薩︵過去七佛之第一佛︶為太子時,從其母右脇而生,下地就能行

走,他走了七步,不需要人扶持,觀看四方之後,舉起他的手說:﹁天上天下唯我為尊,

要度眾生生老病死。﹂故事內容非常吸引人,然也存在一個問題,即與生活常識不符合。

哪有剛出生的嬰兒就會走路、會說話的呢?為了合理解釋故事內容,佛陀講故事之前,先

說﹁諸佛常法﹂;故事講完了,又說﹁此是常法﹂。意思是,﹁大家都這麼說﹂,﹁這是

通常的說法﹂,以此表明自己所講的故事,真實不虛。

(二)說法的方法

佛陀說法在表達方式上也有其特色,一是多用譬喻,二是用偈頌表達讚美之意。比如

上述毗婆尸菩薩故事,佛陀所說偈言:

猶如師子步,遍觀於四方;墮地行七步,人師子亦然。又如大龍行,遍觀於四

註解:1

4 。

(4)

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方;墮地行七步,人龍亦復然。兩足尊生時,安行於七步;觀四方舉聲,當盡生

死苦。當其初生時,無等等與等,自觀生死本,此身最後邊。

2

這是說太子氣度非常,猶如百獸之王的獅子,觀看四方;落地即行走七步,猶如人中獅

子。又像是神異大龍,觀看四方;落地即行走七步,猶如人中之龍。他的腳一落地,就能

穩穩當當地踏出七步;巡視四周後發出聲音說,我當盡了這世間生死之苦。他一出生,就

認識到無上的真理,覺悟到生死根本,此身不過是幻相、假相。很明顯,佛陀以獅子、神

異之龍為譬喻,讚歎毗婆尸菩薩氣度非凡,智慧非凡。又用﹁當盡生死苦﹂、﹁無等等與

等﹂來說明佛陀為太子時,已具備大智慧,了悟無上的真理。

(三)說法的形式

佛陀說法,善用排比和五言偈頌。由於佛陀教法是口耳相傳,為了便於記憶和傳播,

遂利用了當時流行的一些文藝形式。如使用韻文,也就是詩歌形式的﹁頌﹂或者﹁偈﹂。

以﹁頌﹂、﹁偈﹂配上故事,採用韻散結合的形式,形成獨特的行文特徵。如上所述毗婆

註解:2

4 。

(5)

尸菩薩故事,以﹁如師子步﹂、﹁如大龍行﹂排比式的比喻,以及五言偈頌,揭示佛陀為

太子時的光輝形象。

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文學理論與創作

星雲大師曾在其︽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書中專門用﹁人間佛教的藝術成就﹂、

﹁人間佛教與文人的往來﹂、﹁人間佛教的語言文學﹂三節內容,闡發佛教與文學之間的

密切關聯。他說:﹁這些家喻戶曉的曠古之作,不但為中國文學增添光彩,同時也間接地

幫助人間佛教在民間的傳播。甚至可以說,佛法豐富了文人的生命,開拓了文學的新面

貌,而文人學佛則助長了佛法的宣揚。﹂

3從弘法的角度,表達了佛教與文學的密切關聯

以及相互促進之作用。

(一)星雲大師的文學理論

星雲大師幼年出家,投身佛門。戰亂年代,苦難生活,培養了他豐富、細膩、敏感的

註解:3 130

(6)

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內心體悟。青年時代,其所寫文字被報紙刊登,既給他帶來歡喜,也啟發了他對文字創作

的興趣。宜蘭弘法期間,星雲大師寫下︽玉琳國師︾小說,後來拍成電視劇,又名︽再世

情緣︾,轟動寶島。後至高雄佛光山建寺,更加筆耕不輟,且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文學創作

思想。

第一,佛教辭彙豐富民眾生活

中國的語言文字非常豐富,其中,佛教辭彙在其中占了相當比重。在︽人間佛教回歸

佛陀本懷︾一書中,星雲大師列舉了與佛教有關的四字成語,如鐵樹開花、作繭自縛、辯

才無礙、如影隨形等三百七十七個;三字用語,如獅子吼、無量壽、一指禪、阿修羅、無

明火等二百二十七個;兩字的名詞,如功德、涅槃、神通、罪過、淨土等三百八十四個。

而生活中的諺語,如無風不起浪、慧眼識英雄、金剛不壞身、伸手不見五指,不看僧面看

佛面、人成即佛成、出淤泥而不染、三個和尚沒水喝、無事不登三寶殿、不是冤家不聚頭

等一百二十八個。還有跟佛教有關的生活俚語,如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做一日和尚,

撞一日鐘;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

腳;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等六十一個。一個字的詞,如業、覺、劫、空、參、禪、戒

等三十四個。

(7)

佛教辭彙不僅豐富了中國的語言文字,而且給民眾生活帶來表情達意的方便,以及生

活哲理的感悟。如﹁造業﹂,佛教指做壞事,是會受到報應的;而在湖北如天門、武漢的方

言中,讀音被異化成﹁遭孽﹂,形容人之可憐,很辛苦、很受罪,用以勸誡世人不要為惡,

以免給自己帶來煩惱。又如﹁螺螄殼裡做道場﹂,既是俗語,又是吳語,它的意思有兩個:

一是小處能做出大場面;二是做事遇到約束、局限,施展不開手腳。民眾一聽這個話,就知

道此意的隱晦表達,而無需直白說明,這是佛教辭彙帶給民眾的生活趣味。星雲大師認為,

如果沒有這些佛教辭彙,民眾在說話、表情達意時,將很難圓滿表達自己的想法。

第二,文學創作蘊含人間佛教真理

自佛教傳入中國,對佛教抱持好感的文人就深受佛教教理教義的啟發和引導。一些

文人接觸佛教之後,生起崇信之心,熱衷佛經註疏、註釋。如南朝劉宋的謝靈運早年通

道,轉而奉佛,與高僧慧遠往來。元嘉年間辭官歸始寧,又廣結僧人,精研佛理。他註釋

︽金剛般若經︾,又和僧人慧嚴、慧觀等共同潤飾曇無讖所譯︽大般涅槃經︾,世稱﹁南

本﹂。唐代著名文人梁肅,是古文運動的先驅作家,一生對佛學止觀頗有心得,為天台宗

湛然、元浩弟子,著︽刪定止觀︾

三卷

、︽天台止觀統例︾

一卷

。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和惠

能弟子神會有交往,他寫作的︿能禪師碑﹀是研究惠能禪師生平思想的可靠材料之一。此

(8)

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碑文和後來柳宗元、劉禹錫所寫的惠能第二、三碑,是唐代文人所寫南宗禪的重要文獻。

這些文人不僅交接僧侶,而且自覺地將人間佛教真理運用於文學創作,在文學創作

中表達佛教的教理教義。如︽古詩十九首︾:﹁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描述人生無

常。南朝宋謝靈運的︿登石室飯詩﹀:﹁望嶺眷靈鷲,延心念淨土,若乘四等觀,永拔

三界苦。﹂表述淨土信仰。唐代王維的︿終南別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表

達隨緣生活。王維還曾為河西節度使崔希逸作︿西方變畫贊﹀、︿贊佛文﹀等,描繪了

西方極樂世界美好的圖景,並從禪宗的立場來講淨土。白居易的︿閑吟﹀:﹁自從苦學空

門法,銷盡平生種種心。﹂闡述自性本空。白居易還有︿畫西方幀記﹀:﹁極樂世界清淨

土,無諸惡道及眾苦。願如老身病苦者,同生無量壽佛所。﹂表現他追求西方淨土的熱

忱,在詩人的晚年,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給了他極大的希冀和安慰。中唐的柳宗元研習天台

宗,天台宗的﹁一心三觀﹂、﹁一念三千﹂、﹁三諦圓融﹂思想對他的影響很大,成為他

積極、進步理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蘇東坡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

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自然中體悟到迷與悟。蘇東坡的

︿贈東林總長老﹀:﹁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

似人。﹂說明佛性清淨。

(9)

第三,佛教經典是文體學範本

佛經對國人的影響,除了思想和文字,還有文體。佛陀說法四十九年,依靠的是口耳

相傳,弟子為了避免其教法遺佚和散落,在佛陀圓寂後,曾多次舉行佛教經典的結集。這

些說法,分三藏十二部經,分別是長行、重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譬喻、本事、

本生、方廣、未曾有、議論。其中,長行是以散文直接敘述佛陀之教說,或解釋偈頌,為

佛經體裁之一。重頌︵又作應頌︶是指說經義之後,再作偈頌,申說前義,是對長行內容

的複述。記別︵又作授記︶,指那些記載佛陀告訴弟子何時可以成佛的經文。諷頌︵又作

孤起︶,指不依長行文的意義,單獨以偈頌之句,直接頌出教義,如︽法句經︾。自說指

不待他人問法或者請法,佛自行主動的開示教說。因緣是指交代該經的寫作背景、解決主

題,以及說法目的等記述。譬喻是指經文中說譬喻之處,如︽法華經︾有名的﹁法華七

喻﹂︵火宅喻、窮子喻、藥草喻、化城喻、衣珠喻、髻珠喻、醫子喻︶。本事指佛說弟子

過去世因緣的經文,如︽法華經

藥王菩薩本事品︾。本生是指佛說自身過去世因緣的經

文,如︽佛本生經︾。方廣是指說方正廣大之真理的經文,從寬泛意義說,即一切大乘經

之通稱,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希法︵此譯未曾有︶指記載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事的經

文。議論指闡發佛教義理的經文,在文體上顯示為一問一答,或者﹁直發精義﹂兩種。

(10)

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佛典浩如繁星,三藏十二部經的經文或以散文記載佛陀教法,或以偈頌詩歌反復闡

述教法,或用譬喻方式宣說佛法,有的是佛陀為弟子授記,有的是佛陀的自行開示,有的

是講述佛陀說法教化因緣,有的是記載佛陀的前生行誼或稀有之事,還有的是探討佛法大

義、宣說廣大深奧的教義。因此,星雲大師說:﹁這十二部經無非就是十二種文學形式,

堪稱文體學的範本。﹂

4

第四,「文以載道」的教化功能

所有的文學創作,都具有思想傾向。或是個人情感的抒發與表達,或是思考內容的

散布與傳播,或是社會問題的引發與反省,總之,一定有其功能指向。佛教傳入中國已有

兩千餘年,佛教的語言文字,在社會上早已扎根民間,具有潛移默化、移風易俗的教化功

能。星雲大師重視佛教文學的教化之功,他說:﹁文學是人類感情、思想的發抒,一篇好

的文學作品,除了要有美麗動人的文采與扣人心弦的情節之外,更要在思想、理念的傳達

上,發揮教化世道人心、陶冶人格性情,導人向真、向善、向美的功能,所謂﹃文以載

註解:4 http://fo.ifeng.com/a/20151228/41530885_0.shtml

(11)

道﹄,正說明文人負有以文字教化人心的使命。﹂

5這就把佛教文學創作的社會功能突顯

出來了,即佛教文學創作肩負著﹁教化人心﹂的使命。佛教的文學創作應該把真善美的思

想觀念表達出來,傳播出去。

(二)星雲大師的文學創作

星雲大師曾自述:﹁我從小也喜歡詩詞,也曾把一些隨性寫的句子寄給揚州當地的報

館,沒想到,他們便刊載了,從那時起,我對詩歌對文學便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6懷著

對佛陀的無限敬仰,大師投入到佛教文學創作之中。

星雲大師著作等身,其文學創作主題除了佛經講解,還有生活哲理、社會倫理、

經濟管理等諸多方面,文體也有詩歌、散文、小說、語錄等多種形式。所著︽釋迦牟尼

佛傳︾、︽玉琳國師︾、︽佛光祈願文︾、︽佛教叢書︾、︽佛光教科書︾、︽往事百

語︾、︽迷悟之間︾、︽人間佛教系列︾、︽人間佛教語錄︾、︽星雲禪話︾、︽百年佛

註解:5 139

6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05-30/6230947.shtml

(12)

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緣︾、︽合掌人生︾等,共計三千餘萬言,並翻譯成英、日、西、葡等十餘種文字,流通

世界各地。

三、人間佛教與文學新變

佛陀開創了利用文學形式來傳教說法的傳統,這個傳統又被後代佛教傳人所繼承和發

揚,如星雲大師。他教化宏廣,世界各地出家弟子千餘人,全球信眾數百萬之多;一生弘

揚人間佛教,著作等身。由於極大的人格魅力和豐富的文學創作,其人間佛教文學具有以

下特徵:

(一)語言文字的人間、普及化

二十世紀初,中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先生曾指出,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由於佛經

的翻譯,至少為中國增加了三萬五千個辭彙。

7星雲大師說:﹁佛教自印度東傳中土後,

逐漸形成各種本土化的發展,其中的一大特色,就是語言文字的漢化,尤其今日更應該提

註解:7 191-192

(13)

倡語言文字的人間化。﹂

8大師指出,這些辭彙早已進入國人的生活之中,國人在日常生

活中表情達意,已經離不開佛教辭彙。佛教辭彙,不僅擴大了語言文字的表達,而且豐富

了原有的意境。

(二)思想內容的通俗、生活化

大師以佛陀所說﹁我法中不貴浮華之言語,雖質樸不失其義,令人受解為要﹂

9為文

學寫作的要旨,提出人間佛教的思想內容要簡單明了,﹁重視給人懂、給人接受,才能落

實於生活,對人有所助益……在內容上,要文字流暢,白話易懂,有可讀性、文藝性、生

活性。﹂

10這是對佛教文學的思想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趨向於人的實際需求,有利於擴

大受眾的範圍,也有利於佛教的弘傳。

(三)文章體例的樸實、平易化

星雲大師說:﹁人間佛教對語言文字不要泥古,不要那麼執著,可以適當地口語化,

註解:8 147

9

846 10

1938

(14)

一七.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可以流利通順地翻新,因為它的傳承轉化,都有時代的意義。﹂

11大師用詩歌讚歎偉大的

佛陀,用白話文寫作釋迦牟尼佛生平。他把︽阿含經︾中﹁天上天下唯我為尊,要度眾生

生老病死﹂的佛理宣教,改成樸實、平易的﹁我是人中最偉大尊貴的覺者,我要廣度救濟

一切眾生﹂,以故事形式講述佛陀的偉大行實與慈悲濟世的情懷。

(四)「文以載道」的善意、愉悅化

俗語說:﹁世間好語佛說盡。﹂在這個注重交流的時代,如果能夠多多運用佛教美好

的辭彙來與人溝通,﹁所謂﹃面上無瞋是供養,口裡無瞋出妙香﹄,每日口出妙香,猶如

春風拂面,這就是人間佛教最美的語言文字了。﹂

12大師以此鼓勵所有佛教文學創作者,

在文學作品也要表現人生﹁三好﹂︵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四給﹂︵給人信心、

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給人方便︶、﹁五和﹂︵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

諧、世界和平︶等原則。

註解:11151 12

1681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美國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為中興大學特聘 教授兼台文所所長、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香港 嶺南大學Honorary

   美國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為中興大學特聘 教授兼台文所所長、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香港 嶺南大學Honorary

學院政治與法律學院任教。主持江 蘇省博士後課題《南朝佛學與文學》,和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案《南 北朝帝王與佛教》。研究專長為中國佛

論文寫作指導 釋覺興 佛光山國際學部英文佛學院 佛教史、英文、國文 釋覺培 南華管理學院比較宗教研究所 佛教經典研究、佛門禮儀 釋覺機

哲 學博士,現任日本郡山女子大 學宗教學教授,曾任東北大學 文學部宗教學研究室助理,日本學術 振興會特別研究員(博士後)。博士

中 國文學博士,現任南華大學宗 教學所副教授兼所長,曾任法 鼓山講師、圓光佛研所教師、福嚴佛

哲 學博士,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 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佛教研究 中心副主任,曾任教於玄奘大學宗教 學系,並曾任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 第七屆理事長、「佛教文化與當代世

博士生導師、杭州佛學院佛教研究所常務 副所長,兼任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哲 學史學會理事、中國社科院佛學研究中心 特邀研究員、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學術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