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哲 論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圓融性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哲 論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圓融性"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論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圓融性

學博士,現任中國計量大學人文社 科學院院長、吉林大學兼職教授、

博士生導師、杭州佛學院佛教研究所常務 副所長,兼任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哲 學史學會理事、中國社科院佛學研究中心 特邀研究員、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學術委 員會特約研究員等。研究專長為中國佛教 史、華嚴宗哲學。主要論文發表於《世界 宗教研究》、《社會科學戰線》、《吉林 大學社科學報》等雜誌。代表著作有《李 通玄佛學思想述評》、《清代禪宗隆興》

等。

邱高興

中國計量大學人文社科學院教授、院長

(2)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人間佛教是近代以來在中國展開的一種佛教信仰與實踐的新形態,其關注人間,關注

生活的理論闡釋與實踐向度,為傳統佛教開出新的發展方向,成為當今佛教不可忽視的一

股力量。佛光山作為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教團,其遵從﹁佛說的﹂、﹁人要的﹂原則,不

忘初心,深入世間,打通入世與出世之間的鴻溝,在亞洲及世界範圍內都產生了重要的影

響。從星雲大師的思想及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實踐看,人間佛教之所以能夠為不同地域與種

族的人們所接受,在世界範圍內推廣和傳播,同星雲大師弘法過程中的圓融方法與境界是

密不可分的。這條圓融原則既有教義上的根據,也有實踐上的創新和應用。

一、人間佛教圓融性的理論根基

印順法師曾說:

我們可以用﹁中道﹂二字,簡別一般的宗教,顯出佛教的特色。﹁中道﹂很容易

被人誤認為模稜兩可,其實佛教絕不如此。﹁中﹂是中正、中心,即用中正不偏

的態度與立場,深入人生為本的事事物物的根本核心,窮究它的真相。解決一個

問題,必須以中正不偏的立場,從關涉到的各方面去考察,在各方面結合點上深

(3)

入推究,徹底了解問題的真相,才能得到合理的解決。所以佛法的中道,不是固

執一端的偏見,也不是世俗膚淺的認識。

1

星雲大師也說: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場,中道就是離二邊之極端、邪執,取一種不偏

於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

中道作為佛教的根本方法,源於釋迦牟尼佛出家證道過程中所摸索出的一種既不沉

溺於世間欲樂,亦不走向苦行之極端的持中修行理念。中道方法的這種﹁離諸二邊﹂的進

路,為佛教從思想和實踐的角度,提供了這樣一個新的理論平台或方法範式。就實踐的

角度言,在︽中阿含經︾裡,面向人生問題,就詳細說明了中道方法的必要性。﹁莫求欲

樂,極下賤業,為凡夫行,是說一邊。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義相應者,是說

二邊……因此故說離此二邊,則有中道。﹂中道既是一種修行方法,是一種實踐原則,也

是在認識上不陷於斷常二見的正見。

在佛教發展的不同時期,中道以不同的內涵得以呈現,比如﹁八正道﹂是一種正面表

註解:1︿○○98

(4)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述的中道原則,﹁八不中道﹂則是以否定性的形式對中道進行的闡述。星雲大師則將這個

原則和圓融觀念結合起來,把﹁中道圓融﹂作為人間佛教的教法原則:

什麼是中道圓融的生活?即是:有物質的生活,也要有精神的生活;有前面的世

界,也要有後面的世界;有群居的相處,也要有獨處的自在;有擁有的富貴,也

要有空無的靈修;有出世的思想,也要有入世的事業。佛教不是要脫離世間,而

是要淨化人間。希望佛教徒不要偏邪,﹁二諦圓融﹂,過一個中道的生活。

2

當然,星雲大師更多地把人間佛教的圓融性歸於華嚴宗所主張的﹁無礙圓融﹂,甚至

在某種程度上,他把華嚴所說的﹁理事無礙﹂就視為人間佛教。他說:﹁人間佛教就是把

﹃世俗諦﹄與﹃第一義諦﹄融攝起來,有次第地引導人循序走入佛法堂奧,幫助人運用佛

法智慧來解決人間的種種問題,並且漸次開發佛性,讓人獲得解脫自在,讓生命得到究竟

圓滿,所以人間佛教是﹃真俗圓融﹄﹂的佛教。甚至︽華嚴經︾的﹁理事無礙﹂,就是人

註解:2︿

article.jsp?index=14&item=16&bookid=2c907d49496057d00149bd361cb80219&ch=15&se=0&f=1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6

(5)

間佛教。﹂星雲大師正是注意到了華嚴宗對圓融無礙的理事、事事關係的闡述,因此從精

神實質,即﹁圓﹂的角度對華嚴四法界進行解釋:

﹁圓﹂的世界:圓

圓融無礙。圓的世界是如日月的世界,如虛空的世界,如

因果的世界,如自性的世界。佛法以﹁圓﹂來說明宇宙人生,理要圓,事要圓,

理事皆圓,事事皆圓,這也就是︽華嚴經︾所倡明的四法界的世界。所謂四法界

即:事法界,是總稱我們晝夜差別現象的世界;理法界,是打破認識虛妄的現

象,體認到不可思議的言亡慮絕的真理世界;理事無礙法界,是本體與現象,空

有無礙的世界;事事無礙法界,是體認到時空無限無量,宇宙萬有無一無關,一

切同體,大小無別,一多不二的世界。現實的這個世界多苦、多變、無常、有缺

憾,但是如果我們的身心能恆常安住於如如不動、明了一切、清淨無染、圓融無

礙的境地,相信能夠擁有一個圓滿的人生。

3

註解:3︿

article.jsp?index=8&item=14&bookid=2c907d49496057d00149bd3b6c2d021b&ch=9&se=0&f=1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8

(6)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在星雲大師看來,世界是﹁圓﹂的,宇宙人生也是﹁圓﹂的,這個圓不是方圓之圓,

而是圓融無礙的圓。這個意義上的圓,來自於華嚴宗的義理。由華嚴宗的四法界思想,特

別是理事無礙法界所體認的時空無限、一切同體、大小無礙、一多不二等圓融觀念,星雲

大師進一步過渡到了對於人生現實的理解,將華嚴宗的圓融無礙思想和人間佛教的圓滿人

生觀念作了溝通,由此形成了人間佛教和華嚴義理契合的理論原點,即雖然佛教以脫離苦

海、獲得解脫、證入悟境為修行的最高目標,但並非是從此岸到彼岸空間或物理上的跨

度,更重要是在當下身心的圓融無礙。做到了這一點,身心無染,現實的人生就不再是苦

空無常的缺憾世界,而是一個圓融無礙的美滿人生。從這個角度看,人間佛教無疑也是圓

融的佛教。星雲大師基於對佛教圓融智慧的把握,在人間佛教思想與信仰的建構中,有很

多創新性的發展與貢獻。

二、神聖性與人間性的圓融

宗教的神聖性與世俗性的衝突和緊張,幾乎存在於所有的宗教。作為一種宗教,都有

程度不同的超越此世進入彼岸世界的追求與傾向,這一點決定了一種宗教信仰不同於世俗

信仰,借用美國神學家蒂利希︵

Pa ul Jo ha nn es T illi ch

︶的話說,就是人類對終極關懷的需

(7)

求。佛陀放棄身為太子的生活,出家修行,證道覺悟,意味著對充滿貪欲、嗔恚、無明的

塵世生活的超越,而指向了神聖性的向度。但是正如星雲大師所言,佛教是佛陀在人間所

說、在人間所成、為人類所說,因此神聖性又不能脫離人間而成就。所以,﹁人間佛教是

入世與出世的圓融﹂。

因為人間佛教的這個特點,也有人認為過度強調佛教的人間性就會喪失佛教的神聖

性,會導致人們留戀世間,轉聖入凡而忘掉了覺悟的方向。其實,這種看法是因為對大師

人間佛教圓融精神缺乏了解造成的,星雲大師曾經說:﹁在佛教有真俗二諦,也就是有世

間法和出世間法之別。世間法是有為、有漏,是苦空無常的,世間法裡沒有一樣恆常不變

的東西,所以不值得追求;唯有超越世間法,才能找到出世間﹃常樂我淨﹄的涅槃世界,

這才是我人最終的歸宿。﹂

4可見他對佛教中超越世間法的修行目標的重視。

因此星雲大師還說:﹁維摩淨土雖是不二法門的人間淨土,但是若不深究,則容易被

誤導為在家佛教。﹂從表面看,維摩淨土和佛光山所倡導的佛光淨土思想有相似之處,都

註解:4︿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dex=19&item=24&bookid=2c907d4944d9a3fc0144f6f59b760008&ch=3&se=4&f=1

(8)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是人間淨土,但星雲大師認為兩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容易被誤導為在家的世俗生活,有失

去神聖性的可能;但是佛光山所倡導的人間淨土就有所不同,﹁佛光淨土是具有人天乘入

世的精神和聲聞緣覺乘出世的思想。佛光淨土是以菩薩為目標,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自

覺覺人﹂,是出世與入世的圓融。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佛教歷來重視二諦說法,︽中論.觀四諦品︾說:﹁諸佛依二

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星雲大師認為:﹁二諦是從不同的認識而

安立的兩種真實,雖然不是彼此無關,但卻是各就所見而說,如同一現實的世界,凡夫見

之,視為實有,這就是世俗諦;聖者灼見,知其是空,這就是真諦。所以,即真即俗,二

諦無礙。﹂

5空是真諦,有是俗諦,真空假有,即真即俗,即空即有,二諦圓融,同樣也

是人間佛教強調出世與人間圓融的重要理論原則。

註解:5︿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dex=37&item=257&bookid=2c907d4944dd5ce70144e285bec50005&ch=3&se=17&f=1

(9)

三、弘法方式的圓融

﹁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是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弘法理想,也是現實的

寫照。為了弘揚佛法,星雲大師從早年起就不拘一格,圓融地採用了基於傳統又超越傳統

的弘法方式。比如星雲大師特別注重音樂的形式來傳播佛教,大師自述說:﹁初到台灣,

看到許多青年男女閒時以歌唱自娛,不禁感嘆佛教過去雖然藉著優美的讚偈梵唄度化了許

多信眾,但到了今日,因詞意難懂,樂曲古雅,以致不易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之中,殊為可

惜!於是我開始撰寫歌詞,卻苦於沒有韻文的素養,但憑一顆﹃不向困難屈服﹄的願心,

居然也完成了︿弘法者之歌﹀、︿菩提樹﹀、︿快回歸佛陀座下﹀、︿西方﹀等許多首現

代佛教歌曲。﹂

此後在一九五三年,大師組織了佛教歌詠隊,﹁從鄉村唱到都市,從國父紀念館唱

到國家音樂廳,從國內唱到國外,從錄音帶製作到碟片發行,佛教樂曲終於被大家所喜愛

接受﹂。

6以年輕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推進了人間佛教的弘揚。在藉用新的傳播媒體方面, 註解:6︿

dex=7&item=16&bookid=2c907d49464ad31c01465faa82d00042&ch=1&se=8&f=1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5 退

(10)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佛光山更是不遑多讓。從一九五七年,星雲大師在台北民本廣播電台首創﹁佛教之聲﹂開

始,相繼創立了佛光衛視︵後改名為人間衛視︶、人間通訊社來採編自己的新聞。在互聯

網時代,又成立了﹁佛光山全球資訊網﹂,利用

Facebook

等新媒體來弘揚佛法。

當然,最能夠體現人間佛教圓融性的弘法方式,是佛光山舉辦的世界神明聯誼會,並

且特意選在每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這一天,充分體現了星雲大師高超圓融的弘法方法。星雲

大師說:﹁今天西方基督教世界過耶誕,我們神明與神明在這裡交流,形同東方宗教一起

歡慶自己的聖誕。﹂在這場不同宗教的聯誼與聯歡中,佛光山以東道主的身分,為不同神

靈和信仰搭建平台,突顯了佛教的包容性,促進了不同宗教之間的另外一種形式的對話。

當然,如果這種聯誼,沒有寬廣的胸懷、圓融的方式、中庸的原則,不同宗教之間聯誼可

能就會淪為宗教的競技場。

四、處事原則的圓融

人間佛教要落實於人間,不免要對信徒的現實生活做出回應。處事圓融,是星雲大師強

調的為人處事的準則。要做到處事圓融,首先要包容,要有大心量。星雲大師曾說:﹁吾

人做人處事,要不念舊惡、不計前嫌、不妒人有、不嗔人好;心量大的人,做事自然會得

(11)

到人助,自然能成其大業。因為﹃有容乃大﹄,睽之古今人事,誠乃不虛之論也。﹂

7

如人們形容彌勒菩薩﹁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那樣,能

夠胸懷寬廣,才能包容他人。星雲大師特別重視養量,他說:﹁自古的學者都講究養能、

養學、養氣、養德、養心、養量;按照做人處事,重要的是先要養量。﹂把養量放在首要

的地位。一個人的事業成就大小,就看你的器量。﹁你的器量不顧別人,只顧自己,只能

養己;假如你的肚量能涵容全家,你就能做一家之長;你的肚量能包容一縣,就能做縣

長,能包容一省,就能做省長,能包容一國,就能做國主﹂

8

為了更具體地說明器量的重要性,星雲大師還特別指出了養量的幾個原則:第一、小

事不和人太計較,要原諒別人的過失;第二、不為不如意事所累;第三、受人譏諷惡罵,

要自我檢討;第四、要學會吃虧;第五、要多見人善,不見人非。通過這些帶有人生經驗

註解:7︿

?index=25&item=94&bookid=2c907d4945216fae01454a831c9601ff&ch=1&se=26&f=1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5 人 8︿

6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dex=25&item=94&bookid=2c907d4945216fae01454a831c9601ff&ch=1&se=26&f=1

(12)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性質的說法,星雲大師傳達了為人處世的智慧,即﹁經云: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能把

虛空宇宙都包容在心中,那麼你的心量自然就能如同虛空一樣的廣大﹂。

其次處事圓融要有原則,既能包容不同意見,也要堅持原則。星雲大師曾說:﹁﹃皆

大歡喜﹄的本意,是一種處事的圓融哲學,並非﹃是非善惡不分﹄的濫慈悲。﹂正如孔子

強調中庸,反對過猶不及,並非是做無原則的老好人一樣,星雲大師也反對善惡不分的和

稀泥者。圓融是基於原則的,並非是圓滑,二者雖只有一字之差,但境界乃天壤之別。圓

融是高超的和諧的處事準則,圓滑則是如同鄉愿乃是德之賊的世故者。

最後,處事圓融者乃是禪者,﹁處世待人最圓融者,乃至生活中有禪的灑脫、幽默、

看破者,都是三昧﹂

9。只有看透了人世間生活的局限性,才不會為世間的瑣事煩擾,才

會參透、看破。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賤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惡我、騙

我,如何處治乎?﹂拾得答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

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因此

,所謂的處事圓融者,就是真正的覺解者。

註解:9︿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dex=13&item=32&bookid=2c907d49441eb4cd01446cd69e450036&ch=6&se=3&f=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在僧伽教育方面,佛光山創辦了佛光山叢林學院、中國佛教研 究院、僧伽教育研究委員會和多個研究教學機構,不同形態的佛學

史學博士。現任西北大學玄奘研 究院院長暨佛教研究所所長,宗 教文化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 究領域為宗教學,特別是佛教歷史與思

論文寫作指導 釋覺興 佛光山國際學部英文佛學院 佛教史、英文、國文 釋覺培 南華管理學院比較宗教研究所 佛教經典研究、佛門禮儀 釋覺機

中 國文學博士,現任南華大學宗 教學所副教授兼所長,曾任法 鼓山講師、圓光佛研所教師、福嚴佛

哲 學博士,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 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佛教研究 中心副主任,曾任教於玄奘大學宗教 學系,並曾任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 第七屆理事長、「佛教文化與當代世

宗 教哲學系博士,現任佛光大學 宗教學所專任教師,曾任佛光 山禪學堂副堂主、佛光山北美巡迴弘 講師、美國西來大學行政主任兼宗教

哲 學博士、政治學博士。現任台 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暨 區域統合研究中心主任、兩岸統合學

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宗教學系教授、佛學 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 宗教學理論研究所研究員暨淨土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