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高中生微積分基本定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教高中生微積分基本定理"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教高中生微積分基本定理

張海潮

如圖一所示, 微分是求函數 y = g(x) 圖形上一點切線的斜率 g(x)。

圖一 圖二

而當 f (x) > 0 時, 積分則是求 y = f (x) 函數圖形下方, x 軸上方之間的面積, 如圖二所示, 陰影部份代表介於 x = a, x = b, x 軸和函數圖形之間的面積 (註一)。 在圖一的情形, 求一 條直線的斜率, 需要知道兩點, 因此作法是在圖形上除了點 P (x, g(x)) 之外, 另在附近取一點 Q(x + ∆x, g(x + ∆x)), 如圖三所示 (註二)。

圖三 先求 P Q 線的斜率

g(x + ∆x) − g(x)

(x + ∆x) − x = g(x + ∆x) − g(x)

∆x . (1)

(2)

然後再令 ∆x 趨近於 0(∆x → 0), 將所得的極限定為切線的斜率 g(x)。 式 (1) 一方面是圖 三中割線 P Q 的斜率, 另一方面式 (1) 也代表當 x 變動到 x + ∆x 時, g(x) 的平均變率 (average rate of change), 而當 ∆x → 0 時, 式 (1) 的極限便是 g(x) 在 x 點的瞬間變率 g(x) (Instantaneous rate of change at x)。

平均或是瞬間變率的考量可以針對任意的函數 g(x), 一旦能夠掌握 g(x + ∆x) − g(x) 在 ∆x → 0 的極限 g(x) 便可以從 g(x) 反求 g(x), 這正是牛頓當年發現微積分基本定理的∆x 切入點。 牛頓首先將圖二改成圖四 (註三)。

圖四

圖四是連續函數 y = f (x) 的圖形從 a 到 x 這一段與 x 軸之間的面積, 在 x 這一點, 函 數 y = f (x) 是高度, 面積以函數 z = z(x) 表。 牛頓的想法是求面積函數 z(x) 在 x 點的瞬 間變率。 欲求 z(x) 的瞬間變率, 必須先求平均變率, 因此牛頓考慮下面的圖五 (並見註三)。 當 x 變化到 x+ ∆x 時, 從 a 到 x+∆x 的面積是 z(x+∆x) 而 z(x+∆x)−z(x) 就是圖五中 在 [x, x+∆x] 上方的面積, 因此平均變率等於 z(x+∆x)−z(x)

∆x 。 如果函數 y 在 [x, x+∆x]

上是常數的話, 則 z(x + ∆x) − z(x) 這塊面積是一個以 y 為高度的長方形, 如圖六所示:

圖五 圖六

在圖六的情形, 不論 ∆x 的大小, z(x + ∆x) − z(x)

∆x 都等於長方形面積 z(x + ∆x) − z(x) 的高, 令 ∆x → 0, 自然得到 z(x) 對 x 的瞬間變率是此長方形的高, 即 f (x)。

(3)

一般而言面積 z(x + ∆x) − z(x) 這一塊並非長方形而是形如圖七:

圖七

在圖七中, 令 H 和 h 分別是函數 y = f (x) 在 [x, x + ∆x] 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則顯然有 (註四)

h ≤ z(x + ∆x) − z(x)

∆x ≤H.

當 ∆x → 0 時, H 和 h 都會趨近 f (x), 因此 z(x + ∆x) − z(x)

∆x 也會趨近 f (x), 亦即 z(x) 對 x 的瞬間變率是 f (x), 或者說 z(x) = y = f (x)。 這就是當年牛頓發現的微積分基本定理 (註五)。

根據此一定理, 我們有下列結論:

如圖二所示, 令 F (x) 滿足 F(x) = f (x), 則圖二中的面積等於 F (b) − F (a)。 原因是, 因為如圖四, z(x) = f (x), 如果 F(x) 也等於 f (x), 則 z(x) = F (x) + c, c 是一個常數 (註 六)。 圖二中的面積等於 z(b), 注意到 z(a) = 0, 所以

z(b) = z(b) − z(a) = F (b) + c − (F (a) + c) = F (b) − F (a).

雖然滿足微分是 f (x) 的函數並不唯一, 但是因為這些 「反微分」 彼此只差一個常數, 在計 算 F (b) − F (a) 時, 所差的常數自然會對消, 因此並不重要 (註七)。

以下, 我們補充當 f (x) 不一定恆正時圖四中的面積函數 z(x) 應該如何定義。 如圖八, 當 f(x) 在某一區段小於 0 時, 從 x 到 x + ∆x, 陰影部份的面積若是除以 ∆x, 得到的 「高度」

是正的, 而非 y = f (x) (此處 f (x) < 0), 因此一個合理的面積函數 z(x) 在圖八中應該計以 負值, 如此 z(x + ∆x) − z(x) < 0, 而 z(x + ∆x) − z(x)

∆x 也小於 0, 並且當 ∆x → 0 時, z(x + ∆x) − z(x)

∆x 會趨近於 y = f (x), f (x) 也小於 0。

圖八

(4)

如此一來, 只要將 f (x) < 0 時的 「面積」 計以負值, 則微積分基本定理仍然成立, 如圖九

圖九

函數 f 有正有負, 當 f (x) > 0 時陰影部份面積以正計之, 而 f (x) < 0 時陰影部份面積以負 計之, 則總面積仍然會等於 F (b) − F (a), F (x) 是 f (x) 的反微分 (註八)。

換句話說, 只要將 f (x) < 0 的部份, 面積以負計, 則微積分基本定理仍然成立 (利用 f (x) 的任一個反微分 F (x), 圖九的陰影部份 「面積」 皆等於 F (b) − F (a))。 讀者不妨試試下面這 個函數 y = x2−1, 其在 [−1, 1] 這一段的 「面積」 計算。

圖十 若以反微分 1

3x3 −x= F (x) 代 1 和 -1 相減, F(1) =1

3 −1, (2)

F(−1) = −1

3 + 1, (3)

F(1) − F (−1) = − 2 + 2 3 = −4

3, (4)

−4

3 恰是圖十中陰影部份面積取負號。

總之, 微分是求函數圖形切線的斜率, 積分是求圖形與 x 軸之間的 「面積」, 這面積兩字需 要打一引號 「 」, 來說明 「面積」 是要考慮正負的。 唯有如此, 微積分基本定理才會廣泛的成立。

因此, 可能如註八, 得到 「面積」 為 0 時, 原因不過是正的面積和負的面積對消, 一點也不奇怪。

註一: 此處暫時假設 f (x) > 0, 以便處理 y = f (x) 函數圖形與 x 軸之間的面積, 將來, 當

(5)

f(x) < 0 時, 會引進 「負的面積」 的概念。 並見註八。

註二: ∆x 代表一個微小的量, 可正可負, 但是不能等於 0, 本文為了方便說明, ∆x 均大於 0。

註三: 莫里斯 · 克萊因著古今數學思想 (Morris Kline, Mathematical Thought From An- cient to Modern Times) 中譯本 69 頁重現了牛頓所畫的圖

圖中的記號 “0” 相當於現在的 ∆x。

註四: 此處用到連續函數 f 在閉區間 [x, x + ∆x] 上有最大值和最小值, 並且當 ∆x → 0 時, 最大和最小值均趨近 f (x)。

註五: 一般認為萊布尼茲亦獨立發現此定理。

註六: 微分等於 f (x) 的函數統稱是 f (x) 的反微分或反導函數, f (x) 的所有反微分彼此只差 一個常數, 圖五中的面積函數 z(x) 是 f (x) 的一個特別的反微分, 它滿足 z(a) = 0。

註七: 多項式 xn 的反微分是 1

n+ 1xn+1 + c, c 是任意常數。 三角函數 sin x 的反微分是

−cos x + c, c 是任意常數。 下面二個函數圖形陰影部份的面積分別是 1 3b3− 1

3a3 和 cos a − cos b。

註八: 簡言之, 若面積在 x 軸上方以正計, 在 x 軸下方以負計, 則 「面積」 仍然等於 F (b) − F(a)。 式中 F (x) 是函數 f (x) 的反微分。 以 f (x) = x 為例, 下圖的面積 0。 此時若取

(6)

F(x) = 1

2x2+ c, 則 F (a) − F (−a) 亦等於 0。

—本文作者為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本文之宗旨在於從數學的歷史與教學 (HPM, 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闡述數學的人文價值與教育目的的會通。 傳統數學教學之焦點只在於強調計算之精熟和其實用

6•Infinite Series of Real Numbers 7•Infinite Series of Functions 8•Euclidean Spaces. 9•Topology of

在上 一講中, 根據微分與積分是微積分這門學科中的主要對立運算的觀點, 闡述了微積分 這門學科的內容是由三部分組成, 即微分、 積分、 指出微分與積分是一組對立運算的微積分基 本定理, 並且著重

(三) 變率與微分、 求和與積分: “變率” 與 “求和” 是函數的兩種定量型 (quantitative) 的基本性質。 但是它們的定義本身就是理論的起點, 有如當年

要將變數變換法應用在定積分上,有兩種計算方法。其中的 一種便是先計算出不定積分,在利用微積分基本定理計算其

中國人 稱畢氏定理為勾股 (弦) 或商高定理。 傳統上, 勾股定理的證明是利用四個一樣的 直 角三角形依序排成一個大正方形, 中間空出一個小正方形, 然後利用面積關係得出 「勾股各自 乘,

微 積分涉及無窮 (無窮大、 無窮小、 無 窮地靠近), 落實於取極限的操作, 本來就具 有相當的深度與難度。 因此, 它是許多大一學 生最感頭痛的一門課。 如何幫忙他 (她) 們從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