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九十二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生物試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3

Share "九十二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生物試題"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九十二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生物試題

l.依食物鏈的觀念判斷,「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及「狡 兔死,走狗烹」這三則成語中出現的動物,有幾種是屬於二級消費者的動物?

(A)5 種 (B)6 種 (C)7 種 (D)8 種

2.若以下圖各層的面積,代表「污染物」、「總能量」或「人口」在不同層級的相對 分布,則下列何者可用下圖表示?

(A)愈高消費層級體內所累積的污染物愈多 (B)愈低消費層級所含的總能量愈 高 (C)一個出生率穩定成長的族群 (D)一個趨向老年化的人類社會

3.下列有關「外來種生物」會造成危害的理由,何者錯誤?

(A)帶來當地原本沒有的疫病 (B)成為當地生物的新掠食對象 (C)與本地種產 生雜交,影響族群基因 (D)在野外自行大量繁殖,排擠當地原有生物的生存 4.過去 100 年來,地球平均氣溫愈來愈高,下列何者是一般認為造成地球氣溫

升高的主要原因?

(A)因空氣中帶有硫酸及硝酸成分的煙塵顆粒太多所引起 (B)人為二氧化碳的 排放量增加及綠色植物減少 (C)火山活動增加,加上聖嬰現象造成氣溫異常 (D)太陽輻射從臭氧層的破洞照到地表

5.有相鄰兩塊田,一塊田種的是野生品種水稻,因受到黴菌感染,有 60%枯死,

但有40%未受影響。鄰近的另一塊田,種植的是人工育種的水稻,同樣受到黴 菌感染,但卻全部枯死。下列何者是造成此差異的最可能原因?

(A)人工育種的品種產生突變 (B)野生品種有較好的適應能力 (C)野生品種有 較高的物種多樣性 (D)人工育種的品種缺乏遺傳變異

6.下列何項生態浩劫,不會因為水壩或攔砂壩的完工啟用而產生?

(A)下游土地的無機鹽類及有機養分減少,影響植物生長 (B)流速減少,造成 泥沙淤積及污染物聚積 (C)下游水量減少,嚴重影響灌溉用水 (D)魚種及漁產 減少

7.下列哪一選項的廢棄物,最適宜以焚化爐焚燒處理?

(A)鐵鋁罐、玻璃 (B)蔬果殘渣、廚餘 (C)電路板、廢輪胎 (D)廢紙、樹葉

8.調查臺灣河流,很容易發現:河流上游人煙稀少處大多水質清澈,中游岸邊

(2)

開始有人類社區出現,水中藻類增加,水色偏綠且透光度下降,魚蝦數量減 少;到了下游,兩岸建築林立,河水污濁發臭,魚蝦幾乎絕跡。下列敘述何者 正確?

(A)富營養鹽的廢水流入河流,造成河流優養化,不利魚蝦生存 (B)河流上游 水流湍急,水中溶氧量高,河流優養化,魚蝦成群 (C)河流中游因河流中的魚 蝦減少,因此藻類大量生長 (D)河流下游遭受污染,連細菌都難以生存

9.埃及斑蚊是傳染登革熱病毒的媒介之一。有一地區在密集噴灑殺蟲劑後,此蚊 族群量減少了99%,但是一年後,該族群又恢復到原來的數量,此時再度噴 灑相同量的殺蟲劑後,僅殺死了40%的斑蚊。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殺蟲劑造成斑蚊基因突變,產生抗藥性基因 (B)斑蚊身體累積的殺蟲劑增 加了自身的抗藥性 (C)原來的斑蚊族群中,少數個體有抗藥的基因 (D)第一年 的斑蚊族群沒有基因的變異

10.將掠食者與被食者依序排列可得下列模式:人→大魚→小魚→蝦→藻類與浮 游生物。但人不僅吃大魚,也會吃小魚、蝦、藻類及浮游生物。若純就能量塔觀 點,下列何種消費模式可供養活最多的人口?

(A)人均衡食用大魚、小魚、蝦、藻類與浮游生物 (B)人直接食用藻類與浮游生 物 (C)人多食用小魚而少吃大魚 (D)人增加食用大魚的數量

11.「非洲草原中常可見到高三、四公尺的土丘,其實這是白蟻建築出的蟻塚。蟻 塚內住著幾百萬隻的白蟻家族。它們大量在草原上收集乾草等植物碎屑,帶回蟻 塚,再將這些碎屑攜入蟻塚底部儲存。儲存的植物碎屑是培養菌類的原料,菌類 長出的菌絲是白蟻的食物。如此才能養活整個家族的白蟻。白蟻排泄的物質滲入 地底後,又讓蟻塚週圍的植物長得好。這些植物養活了更多的有蹄類動物:而豐 富的有蹄類動物資源又供應了獅子足夠的食物,維持了獅子的存活及族群量。」

根據上文所述,回答下列問題:

(1)本文中提到了許多不同類型的生物間的相互關係及生態系中能量流轉方式。

下列哪幾種關係是文中提到的?(應選三項) (A)掠食 (B)競爭 (C)寄生 (D)食物鏈 (E)互利共生

(2)現在若有一種殺蟲劑,只會殺死白蟻,但對植物或其它脊椎動物都沒有影響,

則持續使用這種殺蟲劑來殺白蟻,對當地生態的影響為何?(應選二項)

(A)獅子數量減少 (B)植物碎屑減少 (C)植物生長增快 (D)有蹄動物數量增加 (E)碎屑分解速度變慢

12.紫外線波長在 280 到 320 奈米(nm)的部分稱為「紫外線 B」,人類長期暴露在 紫外線B 下,能造成免疫系統的傷害、能引起白內障、還能增加罹患皮膚癌的機 會。太陽輻射線中的紫外線,通常會被臭氧層吸收,只有少量會照射到地表。

科學家從1970 年代開始,發現全世界許多兩棲類的種類,族群量都大幅減 少,甚至完全消失。因而懷疑兩棲類族群滅絕的原因之一,是地球上空的臭氧層 消失。為了要証實這個假說,科學家在美國西部山區,採了蠑螈、蛙、蟾蜍等三

(3)

各100 顆卵,置於原地的池塘中。籠子共分成三組:甲組的籠子上方,加了一層 透明的塑膠板,用以隔絕紫外線B;乙組則沒有任何隔離,卵可接受完全的日 光照射;丙組則是用無法隔絕紫外線B 的透明塑膠膜蓋住。該實驗共進行三次,

實驗的結果如下表。

但研究人員經過檢查,發現造成這些卵或胚胎死亡的原因,都是因為受到 原本就在池塘中的水黴菌的感染。根據上文所述,回答下列問題:

(1)依據上表實驗數據,下列敘述,何者較合理?

(A)紫外線 B 造成蠑螈族群瀕臨絕種 (B)紫外線 B 明顯會影響蠑螈、蛙及蟾餘 的發育 (C)水黴菌是造成蠑螈、蛙及蟾蜍數量減少的主因 (D))紫外線 B 對族群 數量的影響:蠑螈大於蛙,蛙大於蟾蜍

(2)下列推論,何項最為合理?

(A)紫外線 B 會增強水黴菌的生長 (B)本實驗並無法証實卵和胚胎死亡與紫外 線B 有關 (C)甲組卵和胚胎的死亡,是缺乏紫外線 B 照射所造成的 (D))兩棲 類胚胎經紫外線B 照射後,較容易被水黴菌感染而死亡

(3)下列何項敘述做為上述短文的結論,最為合理?

(A)蛙及蟾蜍將取代蠑螈 (B)臭氧層的破壞會影響兩棲類的族群數量 (C)本實 驗的兩棲類死亡率,並不足以造成族群量降低 (D)兩棲類族群減少的原因和 紫外線無關,和水黴菌有關

13.以藉著身體內新陳代謝的生理作用為主來調節體溫的動物,稱為恆溫動物,

反之以移動身體藉行動獲得較多陽光或較高氣(水)溫為主來提升體溫的動物,

稱為變溫動物。恐龍到底是恆溫動物,還是變溫動物,常是學者熱烈爭辯的課題 甲學者提出下列論點支持恐龍是恆溫動物:

論點一:今日北極圈內的中生代地層裡,常發現有土生土長的恐龍化石。

論點二:像恆溫動物一樣,少數恐龍化石也殘留有能夠隔絕低溫的羽毛構造。

論點三:像恆溫動物的哺乳類一樣,恐龍的化石群集具有大的(獵物/獵食者)比 值。

論點四:像恆溫動物的哺乳類一樣,恐龍化石的骨骼中佈滿管脈空隙,這原先 是血管流經之路。

乙學者則提出下列論點支持恐龍是變溫動物:

論點五:從恐龍化石的尺寸研判,一般而言,恐龍體型都很龐大。

論點六:到了冬天,恐龍就會從寒冷區域遷移至陽光較多、氣候較暖和的區域。

論點七:恐龍具有羽毛,其主要功用是遮住夏天強烈的陽光,而非防止體溫失 熱。

(4)

論點八:今日變溫動物群集和恆溫動物群集,其(獵物/獵食者)之比值是相近的。

論點九:今日許多的變溫動物爬蟲類,其骨骼也呈現高度管脈化,但一些小型 鳥類和哺乳類的恆溫動物,其骨骼之管脈化程度則偏低。

根據上文,回答下列問題:

(1)乙學者所提的五項論點中,哪一項論點與甲學者所提的任一論點最無法成雙 配對? (A)論點五 (B)論點六 (C)論點七 (D)論點八 (E)論點九

(2)若乙學者認為生活在北極圈內的恐龍,仍有機會晒到陽光,他所持的理由為 何? (A)恐龍能隨季節作遷移 (B)藉板塊移動,將恐龍移到較低緯度 (C)恐龍 有冬眠的習慣,故不需要陽光 (D))北極圈內有很多北極熊,可供恐龍作為食 物

14.在南美洲西側太平洋中的一個小島上,某種動物從 10 歲起開始有生育能力,

最高可活到100 歲。生物學家以每 10 歲為一年齡階段,該種動物每一年齡階 段的存活個體數,如下表所示。下列有關該種動物的敘述,何者最為恰當?

(A)此種動物在自然環境下,長到成年後就幾乎沒有天敵了 (B)此種動物在各 年齡階層的存活率均相似 (C)此種動物在幼年期的死亡率非常低 (D)此種動物 是高階的消費者

15.「初級生產力」是指生產者將能量(太陽輻射能)固定在生態系中(轉換成質量) 的速率。一般來說,生態系的生產力,是以赤道地區最高,隨緯度的增加,或 是隨著海拔的增高,生產力也逐漸降低。所以愈靠近極地,或是愈接近高山山 頂,生產力都是最低的。「物種的豐富度」指的是單位面積內生物的種類數目,

豐富度愈高,代表物種數目愈多。有一派生態學者以「生產力假說」,來解釋生 物多樣性的原因,他們認為是高生產力造成高的物種豐富度。

某人在位於南美洲熱帶的哥倫比亞山區研究苔蘚,他發現生產力是隨著海 拔高度增加而遞減,且海拔高度與苔蘚的物種豐富度關係如下圖。由此圖判斷 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生產力最高的地區是豐富度最高的地區 (B)中等生產力的地區有最高的物

(5)

九十二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生物詳解

1.【答案】(A)

1.【詳解】二級消費者:螳螂、黃雀、鷸、漁翁、狗。

2.【答案】(B)

2.【詳解】(B)愈低消費層級所含的總能量愈高,能量塔呈金字塔型。

3.【答案】(B)

3.【詳解】(B)當地生物中並無外來種的天敵。

4.【答案】(B)

4.【詳解】(B)人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及綠色植物減少→大氣中 CO2濃度升高

→大氣異常增溫。

5.【答案】(D)

5.【詳解】(D)野生品種的遺傳變異較多,有較高的基因多樣性,抵禦疾病能力較 強。

6.【答案】(C)

6.【詳解】(C)水壩具有儲水功能,可供給灌溉用水。

7.【答案】(D)

7.【詳解】(A)焚燒鐵鋁罐和玻璃,將縮短焚化爐使用壽命。(B)蔬果殘渣和廚餘均 含大量水分,不易焚燒。(C)焚燒電路板和廢輪胎,將產生戴奧辛。

8.【答案】(A)

8.【詳解】(A)河流優養化→水中藻類大量繁殖→水中溶氧量減少→魚蝦死亡。

9.【答案】(C)

9.【詳解】(C)基因突變→少數個體具有抗藥的突變基因 殺蟲劑 無抗藥基因的個體 死亡、有抗藥基因的個體存活

10.【答案】(B)

10.【詳解】(B)人食用大魚時,僅獲得浮游生物所含能量的 4 10

1 。

11.【答案】(1)(A)(D)(E) (2)(A)(E)

11.【詳解】(1)(A)獅子掠食有蹄類動物。(D)食物鏈:植物→有蹄類動物→獅子。

(E)白蟻、菌類、植物,三者之間具有互利共生的關係。

(2)殺死白蟻→植物缺乏養分→植物生長緩慢→有蹄類動物數量減少→

獅子數量減少。

(6)

12.【答案】(1)(B) (2)(D) (3)(B)

12.【詳解】(1)(B)死亡率:乙組>丙組>甲組,紫外線 B 明顯會影響蠑螈、蛙及蟾 餘的發育。

(2)(D)乙組和丙組皆未隔絕紫外線,造成胚胎的免疫力降低,使胚 胎易感染水黴菌而死亡。

(3)(B)臭氧層被破壞→紫外線穿透率增加→動物免疫力下降→個體 易遭受感染而死亡→族群數量降低。

13.【答案】(1)(A) (2)(A)

13.【詳解】(1)(A)體型龐大的動物,大多為恆溫動物。

(2)(A)北極圈的恐龍在冬季往南遷徙至有陽光的溫暖地區。

14.【答案】(A)

14.【詳解】此動物幼年期的存活率很低(僅有 10

1 ),但成年後的存活率很高(約有

10

8 ),其生存曲線屬於內凹型。

15.【答案】(B)

15.【答案】(B)中海拔低區有較多的物種數目,有較高的物種豐富度。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二十四條 學、術科測 試辦理單位應遴聘具有 下列資格之一者,擔任 學科測試及術科測試採 筆試非測驗題方式之監 場人員:. 一、

八、 應檢人參加技術士技能檢定學科或術科採筆試非測驗題職類,測試使用計算器,除

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委員會於 108 年 11 月 1 日公告「考試科目及測驗範 圍調整說明—111 學年度起適用」,本案業經教育部 108 年 10 月 29

自 111 學年度開始,「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數學考科」將依據 108 學年度 實施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

本「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大學組生物考科考試說明」(99 課綱微調)的編

將基本學力測驗的各科量尺分數加總的分數即為該考生在該次基測的總 分。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自民國九十年至九十五年止基測的總分為 300 分,國文科滿分為 60

將基本學力測驗的各科量尺分數加總分數即為基本學力測驗的 原始總分,自基本學力測驗民國九十年實施至民國九十五年止基本學 力測驗的原始總分為 300 分,為國文滿分 60 分、數學滿分

大學入學制度實施考招分離後,「考試」與「招生」分別由不同的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