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來自異文化家庭的雙語兒童對多重身份認同及文化認知發展的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來自異文化家庭的雙語兒童對多重身份認同及文化認知發展的研究"

Copied!
1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來自異文化家庭的雙語兒童對多重身份認同及文化認知發 展的研究

計畫類別: 個別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4-2411-H-006-017-

執行期間: 94 年 08 月 01 日至 95 年 07 月 31 日 執行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所)

計畫主持人: 高實玫

報告類型: 精簡報告

處理方式: 本計畫可公開查詢

中 華 民 國 95 年 7 月 20 日

(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成長於台灣異文化家庭兒童的身份認同及語言發展

計畫類別: V 個別型計畫 □整合型計畫 計畫編號: NSC94-2411-H-006-017

執行期間: 94 年 8 月 1 日至 95 年 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 高實玫 共同主持人:

計畫參與人員:

成果報告類型(依經費核定清單規定繳交): □精簡報告 V 完整報 告

本成果報告包括以下應繳交之附件:

□赴國外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赴大陸地區出差或研習心得報告一份

□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心得報告及發表之論文各一份

□國際合作研究計畫國外研究報告書一份

(3)

2

成長於台灣異文化家庭兒童的身份認同及語言發展

高實玫 成功大學外文系

國科會計畫編號 NSC94-2411-H-006-017

摘要

隨著全球化的潮流,區域與區域之間的藩籬逐漸消失,在日趨多元的台灣社 會中,異文化家庭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本研究將台灣的「異文化家庭」定義為:

定居在台灣的有子女家庭中父或母親有一方的母語不是台灣社會中普遍使用的 華語、華語系方言或是任何台灣原住民語言。生長在異文化家庭的兒童除了面臨 多重語言學習的挑戰外,更要面對自己身份及文化認同的抉擇。本研究以普查及 訪談方式探討:(一)異文化家庭兒童的多語發展;(二)異文化家庭兒童的多語 發展與在校成績表現的關係;(三)異文化家庭兒童對其本身的身份認同意向。

總共有一百八十八名就讀於台南市各國民小學的異文化家庭兒童及其一百三十 五名的導師參與本計畫的問卷調查及訪談。

調查結果顯示母親為外籍的兒童中約有半數能聽或說其母親所用的母語,而 父親為外籍者約有 80%能聽或說其父親所用的母語。在這些雙語兒童中僅有極少 數能進一步學會閱讀及書寫兩項作為「知識人」所必要的技能,而且大部份集中 在父親為外籍的兒童。在課業學習上,這些兒童在學校各學科項目的表現並不遜 於一般家庭的兒童,除了在鄉土語言領域表現較弱外,其口語表達、國語、英語 及邏輯推理能力均不錯。此外,雙語的異文化家庭兒童在口語表達、鄉土語言、

英語及邏輯推理能力上較單語者略佳,因此課外多學一種語言對這群兒童來說並 不會造成學校課業上的落後。異文化家庭兒童以同時認同父及母親兩種文化背景 者佔最多數,其次為認同父親文化及身份者,只認同母親文化及身份者最少。我 們發現這群異文化家庭的兒童及其家長在目前的教育制度及社會氛圍中,並未得 到多語發展的實質協助及多元文化認同的鼓勵,台灣若要朝多元社會及國際化的 目標邁進,必需建立更靈活及開放的語言政策,鼓勵並幫助異文化家庭的家長教 導其子女學習其非中文之母語,因為這些兒童若能成為流利的多語使用者,不但 能增進親子溝通的層次,也是台灣未來真正邁入國際化社會的基石。

(4)

Abstract

As the regional boundaries diminish along with the advance of global traveling, formation of multilingual families becomes more common in Taiwan than before.

A multilingual family in Taiwan is defined as a family in which at least one of the married couple’snative tongues is not Chinese Mandarin, dialects of Chinese, or any aboriginal languages commonly used in the society. One critical issue concerning this current societal phenomen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ren born to the multilingual families. According to a survey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aiwan, R.O.C, among the 2,783,159 elementary school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gistered in 2005, 39,020 had the multilingual family background. Compared to 19,953 such students in 2003, the number of children with such background is growing quickly in Taiwan. These children encounter additional challenges in their growing-up process compared to their peers with two Chinese parent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project, sponsored by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R.O.C., on the languag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from the multilingual families.

Furthermore, the project also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arents’

background, education, career types, and attitudes toward bilingualism and these children’s language development.

All together 188 children with such background and 135 of their home-room teachers from 29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nan, the fifth largest city in Taiwan, responded to two surveys, respectively. The following findings were derived from

(5)

4

to be able to speak their non-Chinese parents’native languages, while only 37%

among these children claimed to be competent bilinguals. Surprisingly, the

children with non-Chinese fathers are much more likely to become bilingual (61.5%) than those with non-Chinese mothers are (13.6%). (3)The success in bilingual development of these childre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parentshigher educational levels, non-laboring professions, and supportive attitudes toward bilingualism. (4) The bilingual subjects do not differ too much from the unilingual subjects in terms of the general achievement in language art (i.e., Chinese, Taiwanese, and English as the academic subjects). However, the bilingual subjects perform better in logic thinking and deductive ability than the unilingual ones. (5) Most of the subjects said other people were curious about their backgrounds. About 34% of the subjects had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addressed as“foreigners. These children expressed a mixture of positive, negative, and don’t-care feelings toward such experience. (6)

Regardlessoftheparentsnationalities, 44.6% of the children thought they

possessed dual identities, 36.1% identified themselves toward thefathers’identities, and only 19.1% identified themselves toward the mothers’identifies.

(6)

成長於台灣異文化家庭兒童的身份認同及語言發展

高實玫 成功大學外文系

國科會計畫編號 NSC94-2411-H-006-017

壹、前言及研究目的

隨著全球化的潮流,區域與區域之間的藩籬逐漸消失,在日趨多元的台灣社 會中,異文化家庭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本研究將台灣的「異文化家庭」定義為:

定居在台灣的有子女家庭中父或母親有一方的母語不是台灣社會中普遍使用的 華語、華語系方言或是任何台灣原住民語言,而生長於此類家庭的兒童即為本計 畫的研究對象。然而,其雙親中非台灣籍者若是海外華人,如來自港、澳、新、

馬或大陸地區的華人就不包含在本研究的調查範圍內,因為這二類的家庭組合有 其文化背景及語文使用上的基本差異,故不應混為一談。

根據中華民國教育部統計處九十四學年度所公佈的統計資料顯示,全國中小 學七至十五歲的兒童總共有兩百七十八萬三千一百五十九人(2,783,159),其中 有三萬九千零二十人(39,020)是來自異文化家庭。相較於九十二學年度的統計,

全國中小學裡來自異文化家庭的兒童約有一萬九千九百五十三人(19,953),這 一族群的學齡兒童人數在三年中成長了兩倍,教育部並預估在未來數年來自異文 化家庭的兒童人數還有繼續增長的趨勢(教育部統計處,2006)。

異文化家庭的兒童,相較於父母雙方母語都使用中文的兒童而言,在成長及 學習過程中勢必面臨更多的挑戰,然而目前台灣學界、教育界、甚至於一般大眾 對於此一族群兒童的語言學習過程及社會化歷程並無深切的瞭解,因此本研究針 對這些生長在台灣的異文化家庭兒童進行普查,希望藉由此一全面性的探討,描 述出此一族群兒童的多語發展及多元文化認同的樣貌,並喚起語言及社會學研究 者、教育工作人員、教育行政人員、家長及一般大眾對他們的關心與協助。本研 究由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贊助執行。

貳、文獻探討

(7)

6

有系統的研究這一族群的語言及社會化過程,並指出兒童由出生起持續且自然地 接觸兩種或以上的文化及語言,會對其日後語言使用、人格、智能及社會態度有 極深的影響(Grosjean, 1989; Romaine, 1995)。然而,移民家庭的兒童(如,全 家由台灣移民到澳洲)與異文化家庭兒童(如,父親是台灣人,母親是日本人,

因雙親工作關係全家住在美國)在成長中所面臨的挑戰並不相同(Dirim &

Hieronymus, 2003; Hinnenkamp , 2003; Jørgenson, 2003),因此我們在界定研究主 體時要非常謹慎。

異文化家庭兒童除了面臨多重語言學習的挑戰外,更要面對自己身份及文化 認同的抉擇,Liebkind 及其同仁(Liebkind, 1995; Liebkind et al., 2004)指出雙重 文化認同(bicultural identity) )是一種心理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反映了自我 意識及他人意識的交互影響及結合,不管一個人對兩種語言的精熟程度為何,如 果此人無法以融合的態度,來面對此兩種語言背後代表的文化及社會意識,此人 縱然具備雙語能力,但卻絕對不能被視為一個有雙重文化認同的人,而異文化家 庭兒童較其他類型的雙語兒童更有發展出雙重文化認同的優勢。

學界目前對不同區域及種族背景的移民家庭兒童或青少年有很多文獻報告

(如,Byram, 1998; Huls & Van de Mond, 1992; the articles in Jørgenson, 2003;

Sonderregger & Barrett, 2004a and 2004b; Wilton & Constantine, 2003)。也有不少 對於居住在雙語區域的兒童之語言發展及社會態度的研究,這些研究報告了如加 拿大法語區,歐洲的威爾斯地區、巴斯克區(Basque country)、盧森堡區、及卡 答隆尼亞區(Catalonia)等地的語言教育政策,及雙語及單語學校中兒童學習的 狀況和家長的態度等問題(Cenoz & Genes 1998; Cenoz, 1998; Gardner & Lamber, 1972; Hoffman, 1998; Lambert & Tucker, 1972)

台灣近十年來因為異文化家庭數目增加快速(內政部統計處,2006),有異 文化家庭背景的兒童也漸成長到學齡階段,2003 年教育部統計處首次將「外籍 配偶子女」納入統計數據(教育部統計處,2003),教育部的統計方式是只要父 或母親之國籍非為台灣籍就將其納入統計,因此母語為中文的中國大陸籍父或母 及母語為華語系方言的所有非台灣籍華人(如來自港、澳、新、馬等地的中國人)

也都被納入總數中。這些家庭的子女也會面臨學習與認同問題,但其本質與本研 究所探討的父母親之文化、母語、種族均不同的異文化家庭有很大差別,因此在 作調查時不應混為一談。

教育部遲至 2005年才首次對異文化家庭學齡兒童作大規模的調查(教育部 統計處,2005),這個研究共抽樣選了全台 281所小學,共 7027名有「東南亞籍」

母親的國小學童及他們的導師,以網路問卷方式對其學業及生活意向作調查,教 育部之所以單選有東南亞籍母親的國小學童作調查主體,主因是這一區塊的兒童 的確是目前佔台灣異文化家庭子女人數的絕大多數,而社會大眾對此族群的家長 及孩童也有偏見,如:家庭社經地位低、父母教育水準低、弱勢族群、有學習障 礙等。這項報告指出有「東南亞籍」母親的國小學童的語文科表現不錯,而數學 及自然科則尚須加強輔導。其次,報告也指出此一族群兒童的學業成績與其外籍

(8)

母親之中文口語溝通能力有正向相關,亦即母親的中文口語溝通能力高者,其子 女的學業成績相對較佳。雖然這項調查有抽樣上的偏頗(只納入來自有東南亞籍 母親家庭的孩童),但也提供研究者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指標。

參、研究問題

本研究主要針對三方面來探討:(一) 異文化家庭兒童的多語發展;(二) 異文 化家庭兒童的多語發展與在校成績表現的關係;(三)異文化家庭兒童對其本身 的身份認同意向。

我們研究的問題如下:

(一) 異文化家庭兒童的語言發展現況為何?

(二) 僅能使用中文(單語),與能使用父母雙方母語(雙語)的兒童之家庭背景 為何?

(三) 有哪些原因可幫助或阻礙他們習得父母雙方的母語?

可能的原因有:學習及使用父母雙方的母語的機會及管道、家庭的社經背景 地位、家長的教育程度、家長與兒童對多語發展的態度、外籍父母的母語在社會 上的地位等。

(四) 相較於父母雙方的母語都是中文的兒童,異文化家庭的兒童在校成績的表 現如何?

(五) 成長於異文化家庭中的雙語兒童與單語兒童,在語言相關領域與自然科學 領域上的表現各是如何?

(六) 在台灣社會裡,異文化家庭兒童對自我背景的認定如何?

(七) 他人(如:同學、老師與陌生人)如何看待這些異文化家庭的兒童?

(八) 異文化家庭的兒童對本身國籍及文化認同的意向為何?

肆、研究設計

本研究包含兩份問卷調查:學生部分與導師部分。學生問卷普查的對象主要 是就讀於台南市各國民小學的異文化家庭兒童,而老師問卷普查的對象是針對於 這些受訪的異文化家庭兒童的級任導師。學生問卷調查的內容主要是針對異文化 家庭兒童的多語發展與本身對其家庭背景的認定等方面的問題;老師問卷的部份

(9)

8

有受訪兒童,由研究者及三名研究助理共同協助這些受訪兒童完成問卷。在這些 兒童填寫問卷的同時,研究團隊也找機會瞭解受訪者回答某些題目的動機與原 因。在學校無法安排統一的問卷調查填寫時間時,受訪兒童會在導師的協助下回 答問卷,或將問卷帶回家由父母親協助完成問卷填寫。問卷發放及回收的時間是 在 2005 年 10 月至西元 2006 年 1 月之間。

伍、受訪者背景

總共有一百八十八名兒童及其一百三十五名的導師參與本計劃的研究。本計劃將 這些兒童分為兩組:一組是母親為外籍者,另ㄧ組是父親為外籍者。在這一百八 十八名兒童當中,母親為外籍者總共有一百六十二人,而父親為外籍者總共有二 十六人,因此母親為外籍者與父親為外籍者的比例約為 6.2 比 1,此比例也約略 反映出現今台灣社會中男性與女性與外籍人士婚配的比例。圖一顯示母親為外籍 者,其母親大都來自於東南亞(96.8%),如印尼、泰國、越南和菲律賓等國家,

而只有少部分的母親是來自於東北亞(1.8%,主要是來自於日本與南韓)和美洲

(0.6%,僅一人,來自於阿根廷)。另ㄧ方面,父親為外籍者,其父親有來自於 東南亞(26.8%)、東北亞(30.8%)、美洲(23%)、歐洲(15.4%)和中東(3.8%))

等區域,由此可見,外籍父親的國籍分布相較於外籍母親的國籍分布要來得廣闊 許多。

陸、結果及討論

我們將這一群來自異文化家庭兒童大致作以下的描述:

在語言發展上他們並不必然都能學會外籍父或母親所用的母語,在耳濡目染 中母親為外籍者約有半數能聽或說其母親所用的母語,而父親為外籍者約有 80%

能聽或說其父親所用的母語。在這些雙語兒童中僅有極少數能進一步學會閱讀及 書寫兩項作為「知識人」所必要的技能,而且大部份集中在父親為外籍的兒童。

我們由訪談中得知,會閱讀及書寫兩項技能的兒童都有父母親在課外時間特別花 時間教導,除了以英語為第二母語者,他們的課外學習並無任何在外在社會支援 也缺乏學校資源,換句話說,這些四種語文技能具備的雙語兒童的教育重擔是由 他們的父母一肩承受的,因此父母親的教育水準及職業背景會對其子女的多語發 展有正向的影響,我們的調查結果在邏輯上支持這一論斷。

在課業學習上,這一群來自異文化家庭兒童在學校各學科項目的表現並不遜 於一般家庭的兒童,他們除了在鄉土語言表現較弱外,其口語表達、國語、英語 及邏輯推理能力均不錯。比較雙語及單語之異文化家庭兒童的課業表現後可看 出,雙語者在口語表達、鄉土語言、英語及邏輯推理能力上較單語者略佳,而在 國語單一科目及整體學業表現則較遜一籌,但其中差異並不大,因此課外多學一 種語言對這群兒童來說也不會造成學校課業上的落後。

(10)

在身份認同上,可能因為台灣一向是父系為主的社會,而這一群來自異文化 家庭兒童又以母親為外籍者佔大多數,因此認同父親文化及身份者較認同母親者 多,然而更多者同時認同兩種文化。雖然很多受訪者的外貌及行為模式都與一般 台灣兒童差異不大,但他們內心中仍感覺自己具有與眾不同的特質,會說父母雙 方語言者表現的更為強烈,且也更傾向於發展出雙重文化認同。

這些兒異文化家庭的兒童在先天上較一般家庭兒童有更多機會接觸來自父 母雙方的文化、社會習俗及語言,他們也較容易自然發展出更多元的社會及價值 觀。很可惜的是在作此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這群異文化家庭的兒童及其家長 在目前的教育制度及社會氛圍中,並未得到任何多語發展的實質協助及多元文化 認同的鼓勵,台灣若要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朝多元社會及國際化的目標邁進,

必需建立更靈活及開放的語言政策,鼓勵並幫助異文化家庭的家長教導其子女學 習其非中文之母語,因為這些兒童若能成為流利的多語使用者,不但能增進親子 溝通的層次,也是台灣未來真正邁入國際化社會的基石。

在我們調查及面訪這些兒童及其導師的過程中發現,雖然他們都是來自異文 化家庭的兒童,但是其外籍家長的國籍、背景、語言、被台灣社會及一般大眾接 受的程度等各不相同,因此這群兒童是有極大差異性的,任何以抽樣方式進行的 調查都會造成結果判讀上的偏差。我們建議在不同區域作類似的普查,並繼續進 行深度面談,面對面訪問兒童、家長、老師及其他相關人員以便更瞭解我們在此 普查中發現的現象,進而能解釋其含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 reading skills and strategies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ng language use in English texts (e.g. text structures and

• e‐Learning Series: Effective Use of Multimodal Materials in Language Art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English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Language across

refined generic skills, values education, information literacy,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math of hig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is significant related to their SES and the self-concept in math, but is non-related to their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

The purposes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relations among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satisfaction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o identify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