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對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研究對象"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章主要內容在說明研究方法與步驟,包括研究對象、研究設計、

研究工具、實驗處理、實施程序與資料處理的方式,茲說明如下。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九十四學年度國立三重商工製圖科二年級兩班為實驗教 學研究對象,全班人數皆為 38 人,而且都是男女合班。

第二節 研究設計

壹、實驗設計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中的「不相等前後測控制組設計」 ,以班級為 單位,隨機分派一班為實驗組,進行水平思考創意教學法,另一班則 為控制組,以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教學,研究設計如表 3-1 所示。

表 3-1 不相等前後測控制組實驗設計

組別 前測 實驗處理 後測

實驗組 控制組

Y1 Y2

X1 C

Y3 Y4 註:Y1、Y2:創造思考前測

Y3、Y4:創造思考後測、機械力學成就測驗

X1:為實施水平思考創意教學法、C:為實施傳統教學法

(2)

貳、研究變項

如圖 3-1 所示,本研究的自變項為教學方法及學業成就,依變項 為機械力學學習成就、機械力學學習態度及創造思考能力。

自變項 依變項

教學策略 實驗組:

水平思考創意教學法 控制組:

傳統講述教學法

機械力學學習成就

低學業成就 高學業成就

創造思考能力

語文 流暢力 變通力 獨創力

圖形 流暢力 變通力 獨創力 精進力

靜力學 動力學

機械力學學習態度

圖 3-1 研究變項

第三節 研究工具

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包括了(一)自編水平思考創意教學法之機械力 學教案、(二)自編機械力學學習成就測驗卷、(三)自編學習反應態度問 卷、(四)吳靜吉新編創造思考測驗、(五)拓弄思創造思考測驗。

壹、自編水平思考創意教學法之機械力學教案 一、文獻蒐集與統整

蒐集高職機械力學教材與教學相關資料,並依教育部定(民 87) 之機械力學課程大網及教育目標統整編定。

二、明確訂定課程目標

根據文獻資料及課程進度,訂定教學目標:

(一) 使學生能夠理解機械力學所包含的知識概念。

(二) 學生能利用所學的機械力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

(三) 學生能夠擁有和專家一樣的完整機械力學知識概念圖。

(3)

(四) 增強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成就。

三、完成教案編製

教案內容以單元為主題,共分為七個單元(如附錄一),教學進 度如表 3-2。

表 3-2 高職機械力學實施水平思考創意教學進度表

單元 教學單元與內容 上課週數 行事歷週次 備註

一 重心 二週 八、九

二 摩擦 三週 十、十一、十二

三 直線運動 二週 十四、十五

四 曲線運動 二週 十六、十七

五 動力學基本定律及應用 三週 十八、十九、二十

貳、自編機械力學學習成就測驗卷

本測驗卷用於後測之用,依教育部定(民 87)之機械力學課程大網 及教育目標編定,茲說明如下:

一、試題編製

依教育部定機械力學課程標準,編定如表 3-3 之「機械力學學 習成就測驗」雙向細目表。

試題編製通常是以 Bloom 的教學目標為依據,分為知識、理解、

應用、分析、綜合與評鑑,不過評量多少個能力層次須視教材內容 所欲達成的目標而定(郭生玉,2004);由於高職機械力學課程標準難 度偏易,故本試題只評量知識、理解與應用三個教學目標。

本試題之預試試題共 80 題,除了依據雙向細目表編製原則外,

並由三重商工機械力學教學經驗十年以上之教師:板金科林盈琮老

師、製圖科張國彬老師共同討論後定稿,故具有專家效度,預試試

題如附錄二。

(4)

表 3-3「機械力學學習成就測驗」雙向細目表分析(括弧內為預試篩 選之題目)

教學目標

教材內容 知識 理解 應用 合計題數

第三章重心 4

(2,7,10,11)

3 (1,4,8)

5 (3,5,6,9,19)

12

第四章摩擦 3

(14,15,17)

3 (12,18,25)

7

(13,16,20,21,22,23,24)

13

合計題數 7 6 12 25

第五章直線運動 2

(2,6)

1 (14)

4 (3,5,7,8)

7

第六章曲線運動 2

(10,14)

2 (9,13)

5

(11,12,15,16,17)

9

第七章 動力學及應用

2 (20,23)

2 (18,22)

5

(19,21,22,24,25)

9

合計題數 6 5 14 25

二、預試與題目篩選

以國立三重商工圖三甲共 33 位學生為預試對象,預試完畢後即 透過試題分析統計,依雙向細目表上所訂教材單元及不同行為目標 層次的題數,保留鑑別度大於.25,並刪除過於困難或過於簡單的試 題(p<.2 或 p>.8)的試題,編製成 50 題之正式測驗試題,分別於第二 次及第三次段考時施測(如附錄四),以符合雙向細目表之要求。

預試篩選之題目如表 3-3 括弧內之題號。難度及鑑別度的分析,

如附錄三所示。

三、信度分析

本量表信度採用 kuder-Richardson21(KR-21)求機械力學學習成

就測驗之內部一致性。使用 SPSS for windows 統計的結果,機械力

學段考試題 KR-21 係數值為 0.906。

(5)

參、自編學習反應態度問卷

為了解實驗組學生接受水平思考創意教學對於教學活動安排及學 習後之反應情形,參考相關文獻及專家意見後編製成學習反應態度問 卷(如附錄五)。

學習反應問卷係採 Likert 五等量尺計分,以五等第勾選方式,選 出認同之答案,給分標準則依非常同意、同意、無意見、不同意、非 常不同意,給予 5、4、3、2、1 等之分數,若問卷之總平均達 3 分以 上,則表示實驗組對創造思考教學有正面之學習反應。

肆、吳靜吉新編創造思考測驗 一、內容

本測驗用於前測時使用,包含圖形及語文二個部份,圖形創造 思考測驗為 57 個大小不同的「人」字,受試者在 10 分鐘內完成圖 形並輔以文字說明,且「人」字必須為圖形之一部份,評分後可得 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及精進力四個分數;語文方面為 50 個「竹 筷子」的用途,受試者在 10 分鐘內,以文字敘述筷子除了吃飯夾取 食物的用途,評分後可得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三個分數。

二、信度分析

吳靜吉(民 87)以不同評分者評二十份測驗結果,求肯德爾和諧 係數做為評分者信度,所得之係數除了圖形精進力只達.79 外,其餘 皆在.93 以上水準,可見評分者信度相當高。

三、效度分析

本測驗所採之效度為效標效度,以「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

甲式」中之「線條」及「拓弄思圖形創造思考測驗乙式」中之「空

(6)

罐 子 」 為 效 標 , 所 得 之 相 關 在 語 文 方 面 : 流 暢 力 .52、 .70, 變 動 力.47、.62,獨創力.20、.08;而在圖形方面:流暢力.75、.55,變動 力.63、.50,獨創力.57、.09,精進力.39,足以符合效標間之相關。

伍、拓弄思創造思考測驗 一、內容

本測驗於後測時使用,包含圖形及語文二部份,圖形創造思考 測驗為數個平行線條,受試者 10 分鐘內完成圖形並輔以文字說明,

且平行線必須為圖形之一部份,評分後可得流暢力、變通力、獨創 力及精進力四個分數;語文方則為不尋常的用途(空罐子),受試者在 10 分鐘內,以文字敘空罐子的用途,評分後可得流暢力、變通力、

獨創力三個分數(吳靜吉,民 70)。

圖形所求得之評分者信度,其係數位於.82~.99 之間,語文方面,

拓 弄 思 (1975) 求 得 之 流 暢 力 、 變 通 力 、 獨 創 力 評 分 信 度 係 數 各 為.99、.95、.98,且與所評分數之平均數與標準差均未達顯著差異,

可見評分者信度相當高。

二、效度分析

本測驗在效度方面包含了內容效度、同時效度、預測效度及建 構效度等四種,經因素分析結果,應屬令人滿意。大致來說,與創 造力的理論是相符合的。

第四節 實驗處理

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由研究者親自擔任教學,實驗時間為期十

二週,每週上課時間二小時。所進行之實驗教學係針對實驗組實施水

平思考創意教學,控制組部份則施以傳統教學,研究內容為教育部(民

(7)

87)頒訂機械群「機械力學」專業科目課程標準之機械力學(I)靜力學部 份。茲將實施方式說明如下:

壹、實驗組教學

本研究實驗組進行之機械力學教學,以水平思考創意教學法進 行。整個教學活動流程規劃如圖 3-2 所示。

圖 3-2 實驗教學活動流程

一、 引起動機:將日常生活的常識與機械力學課程結合,列舉之範 例應同時兼具生活化與活潑化,比如講到水平拋射體運動,可 以「尿尿的運動軌跡」做探討。

二、 水平思考創意概念教學:如前面文獻探討所言,所有的概念皆 可透過水平思考創意教學模型來進行有意義的教學活動。

三、 認知心理學之問題解決步驟:所有應用範例的講解其實就是在 進行問題解決的工作,如何有效習得如專家一般的問題解決方

A B

X XA XB

C

主道 支道

力矩 原理 重心求解

1.切割 成 簡 單的 方 形或 圓 弧 形 2.求各 切 割 塊之 面 積及 重 心 座標 3.將數 據 代 入重 心 求解 公 式

1.重心的 意義

2.簡單形 狀之重心位 置

3.形心的 求解公式 4.體重心 求解 5.線重心 求解

X=A1 X1+ A2 X 2..

A1+ A2+..

Y=A1 Y1+ A2 Y 2..

A1+ A2+..

引 起 動 機 水平思 考創意概 念教學

認知心理 學之問題解 決步驟

知識 概念結構圖

指定單元 習作

教 學 評 量

(8)

法是非重要的。

四、 知識概念結構圖:教學活動結束前,與學生共同複習該章節重 要的知識概念,以利長期記憶的編碼、儲存。

五、 指定單元習作:指定回家作業。

六、 教學評量:評量結果應進行回饋動作,如果學生學習成效不佳,

教師應自我檢討改進

貳、控制組教學

控制組教學方式係採一般傳統講解教學,由研究者親自擔任教 學,上課的同容及進度,完全依三重商工製圖科教學研究會議決之機 械力學教科書(作者李榮華,龍騰文化圖書)為準,如 3-3 圖為傳統教學 活動流程表。

圖 3-3 傳統教學活動流程表 引 起 動 機

以 傳 統 講 述 式 教 學 法 依 照 機 械力學 教 科 書 內 容 及 章 節 編 排 順 序 授 課

依 教 科 書 指 定 習 作 練習

教 學 評 量

(9)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

如圖 3-4 所示,為研究步驟與流程表。茲將實驗實施過程說明如 下:

圖 3-4 研究步驟與流程 壹、預備階段

依據研究目的,編擬相關流程、研究工具與實驗對象,並訂定實 驗研究進度,洽商實驗之班別,並與該班導師及學校教務行政負責同 仁研商實驗過程中,所需注意及支援事項。

文獻蒐集與分析

編製 教 案 及機 械 力 學習成就測驗 卷 學習成就測驗卷 預 試

試題信效 度 分 析

修 定 學 習 成 就 試 題

確定 母群 體

選取 樣本

實施創造思考前 測

實 驗 教 學

提 出 結 論與 建 議

撰 寫 研 究 報 告 資 料 分析整 理 實 施 創 造 思 考

後測及問題解決 能 力檢 核 機 械 力 學學習 成 就

(10)

貳、研究工具編製階段

為蒐集研究統計資料,研究者於實驗教學前,將研究工具編製完 成,其中內容包含(一)自編水平思考創意教學法之機械力學教案、(二) 自編機械力學學習成就測驗卷、(三)自編學習反應態度問卷、(四)吳靜 吉新編創造思考測驗、(五)拓弄思創造思考測驗。

參、實施前測

於 94 年 10 月 21 日實施前驗。

肆、正式實施教學

於開學後第八週起依教材內容及進度,進行為期十二週(自 94 年 10 月 24 日至 95 年 1 月 14 日止),每週二小時之實驗教學研究。

伍、實施後測

機械力學成就測驗後測分為二個階段,即第二次及期末考時舉 行。創造思考能力測驗於 95 年 1 月 13 日實施。

陸、資料分析

完成後測時,創造思考能力測驗卷委託師大教育系具有評鑑創造

思考測驗專長之學生進行評分,其餘機械力學學習成就測驗及學習反

應態度問卷則由研究者自評。待各項測驗所得之分數評分登錄後予以

統計分析,並於分析完成時,針對各項統計結果提出討論與建議,以

確實掌握學習成效。

(11)

第六節 資料處理

本實驗將採多變項分析統計法,多變項分析法重視各變項間之共變 數更甚於重視它們各自的平均數和變異數,避免因單獨分析時失去原 有之研究結果(林清山,1995)。由於靜力學後測與動力學後測,兩者之 間的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669 達.001 顯著水準,因此不以單變量分別 對靜力學及動力學做統計分析,而是直接以二因子多變量共變數分析。

實驗所得資料登錄後,以 SPSS for windows 做為統計軟體,再以 二因子多變量共變數分析統計法來考驗。研究假設茲敘述如下:

一、 以二因子多變量共變數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進行機械力 學測驗、圖形創造思考測驗及語文創造思考測驗之「迴歸線平 行」的假設考驗,分析是否符合多變項共變數分析基本假定。

二、 以機械力學前測分數為共變項、機械力學學習成就後測為依變 項,進行二因子多變量共變數分析,分別考驗假設一、四。

三、 以圖形創造思考測驗前測分數為共變項、後測分數為依變項,

進行二因子多變量共變數分析,分別考驗假設二、五。

四、 以語文創造思考測驗前測分數為共變項、後測分數為依變項,

進行二因子多變量共變數分析,分別考驗假設三、六。

五、 針對學習反應調查問卷予以分類、整理,以平均數顯示學生對

水平思考創意教學法的滿意程度,了解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學習

改變的狀況,考驗研究假設七。

(12)

數據

表 3-3「機械力學學習成就測驗」雙向細目表分析(括弧內為預試篩 選之題目)  教學目標  教材內容  知識  理解  應用  合計題數  第三章重心  4  (2,7,10,11) 3  (1,4,8)  5  (3,5,6,9,19)  12  第四章摩擦  3  (14,15,17) 3  (12,18,25) 7  (13,16,20,21,22,23,24)  13  合計題數  7  6  12  25  第五章直線運動  2  (2,6)  1  (14)  4  (3,5,7,8)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 依【管道一】複選鑑定,國語文性向測驗成績達平均數正 2 個標準差或 PR97 以上,外語文性向測驗成績達平均數正 1.5 個標準差或 PR93

下圖一是測量 1994 年發生於洛杉磯的 Northridge 地震所得 到的圖形。任意給定一個時間 t ,從圖上可看出此時間所對

 1932 年提出李克特量表( Likert Scale ),是一種 心理測量量表,通常用於問卷設計,為目前最受調查 研究者廣泛使用的測量方法.

這次的實驗課也分成兩個禮拜完成,在實驗過程中我們幾乎都很順利完成了課堂上要達到的目標

如圖,D、E、F 三點分別在圓內、圓上、圓外,則∠ADB、∠AEB、∠AFB 的大小關係為ˉˉ ˉˉ。(請由小到大排列)... 小康要平分一個半徑為 8

§§§§ 應用於小測 應用於小測 應用於小測 應用於小測、 、 、統測 、 統測 統測、 統測 、 、考試 、 考試 考試

‡圖形使用者介面(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GUI). ‡圖形使用者介面( graphical user

第三十九條 術科測試應 檢人進入術科測試試場 時,應出示准考證、術 科測試通知單、身分證 明文件及自備工具接受 監評人員檢查,未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