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灣走透透自然工作室湯谷明老師眼中的馬祖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台灣走透透自然工作室湯谷明老師眼中的馬祖"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文/李加尉

(《明道文藝》編輯)

◎ 圖/湯谷明 提供

蔚藍的海天是最迷人的背景,黃色 的石屋層疊在澳口山城,金色的一彎沙灘 輕輕依偎,植物的綠從山頂傾瀉蔓延到海 邊,四季的繁花用熱情的色彩妝點著。

她,帶點慵懶、帶點浪漫、還帶點神祕。

這裡不是異國小島,而是生態導遊 湯谷明老師眼中,由藍、綠、黃三色構 成的一處化外仙境——馬祖。

遺落閩江口的翡翠

馬祖位於台灣北方,距離台灣約 一百一十餘海浬,與大陸福建最近處僅 十餘海浬,是由南北竿、東西莒、東西 引、大小坵、高登、亮島等數十個島嶼 串連的群島。

馬祖海域因閩江帶來大量營養鹽及 有機物,加以冷、暖流在此交會,成為迴

游性魚類的必經之地,豐富的海洋資源,

使馬祖自古即為優良漁場。數百年前,大 陸漁民往來捕魚,馬祖成休憩避風的中繼 站,不少人更因此舉家遷徙,落腳馬祖。

目前閩東建築保留最完整的芹壁,在漁業 繁盛的當年便是個富裕的聚落。

島上花崗岩地質,除讓居民就地取 材,建造住屋,花崗岩構成的丘陵地經海 水沖刷,形成一處處澳口,每個澳口聚集 漁民而成村落,沿岸崩崖、險礁、海蝕 門、海蝕洞等海蝕美景,對應湛藍大海,

潮來潮往,浪濤拍壁,氣勢萬千。

此外,馬祖位處華南、台灣、日本 間,承接三地物種,構成錯綜複雜的生 態景貌,湯谷明老師表示,茂密的海崖 植物最是壯觀,四季輪替綻放的燦爛花 海最引人注目。若要仔細分析研究每棵 植物,卻不是件容易的事。

遺落閩江口的翡翠

――台灣走透透自然工作室湯谷明老師眼中的馬祖

(2)

馬祖也是東亞候鳥遷 徙必經之地,每年春、秋 兩季,卷尾科、鶯亞科及 台灣不易見到的蒼翡翠都 會在此現蹤;夏天則有數 以萬計的燕鷗嬌客;九月 紅 隼 過 境 密 度 為 全 台 之 冠。「尤其神話之鳥——

黑嘴端鳳頭燕鷗的發現及 繁殖記錄,更凸顯了馬祖

在鳥類地理分布上的特殊地位。」湯谷 明老師說道。

刻鑿歷史的石屋碉堡

受地理位置及大陸移民影響,馬祖處 處可見閩東文化駐足的痕跡。

澳口上背山面海的石屋多以簡單的 人字形或馬鞍形砌築,不若金門閩南的 繁複多樣。

石材以黃色花崗岩為主,堅毅中帶 有質樸的味道,很似馬祖人性格。從屋 子砌成的模樣,略可推演主人家的背景 故事。富貴大戶以人工切割大小規格一 致的石塊,砌法講究,費時費工。窮苦 家貧則要辛苦收集一塊塊石材,數量足 夠了,方能建屋。雖石塊大小不一,砌 法也多雜亂如蛛網,但饒富趣味。

直到國民政府駐軍金馬,雄偉的花

崗岩上多了迷彩碉堡,花崗岩下則蜿蜒 成神祕曲折的坑道。彈藥庫、戰車道、

地下鐵堡、防空洞,是戰備時期人們生 活的縮影。這些官兵弟兄血汗鑿出的堡 壘,現今則散著酒香和一簇簇好奇觀望 的旅人過客。

出走,或留下,

觀光的分歧與隱憂

從百年前以漁維生,到國共分裂,

變身要塞,軍多於民的特殊人口結構,

馬祖人做起軍方生意。

爾後軍隊陸續撤離,店舖餐廳門庭 若市景況不再。開放後的觀光商機,看 似契機,卻也是道尚未有解的難題。

氣 候 和 交 通 嚴 重 阻 礙 馬 祖 觀 光 發 展,儘管地方政府有心改善航空、海運,

仍不敵難測的東北季風及春季的平流霧,

北海坑道散發神祕氛圍。

(3)

時不時附贈的「關島」行程,令想前往的 旅客怯步,已前往的留下不快記憶。

湯老師回想九月初時,與朋友一行十 人的馬祖六日遊。返程當天,天候不佳,

飛機無法起飛,只得多滯留一天。難得的 體驗,朋友們竟隨遇而安。湯老師說,他 們感同身受馬祖居民交通上的不便。

相對在機場遇到的另一個家族,有 兩人因沒有候補機位,被迫停留,結果反 應十分激烈,表示絕不會再來馬祖。

湯老師說,「這就是相當兩極的對 照,一來觀光客行程受阻,自然情緒不 好;二來也反應出馬祖在他們眼中,少 了『多留一天也值得』的價值。」

2000年,政府喊出「2008觀光客倍增 計畫」,許多觀光系所教授便認為,觀光 客的數量不是重點,提高「產值」才是首 要。湯老師解釋道,「觀光客留得愈久,

愈心甘情願地消費,對當地經濟才有助 益。目前馬祖的確為了觀光進行多項公共 工程,但我認為,塑造好環境的初衷,不 是為了吸引觀光客,而是為了自己的生活 品質。當自己的生活是好的,環境品質是 好的,自然散發吸引人的魅力。」

何謂好的生活品質?湯老師以日本 為例,日本某些小村落早年有水圳流 過,後因人為汙染,漸漸水不流,魚蝦 也消失。居民憶及小時候生活周遭模

樣,試圖還原水圳活力。意外地,水好 了,魚蝦回來了,環境品質提昇,觀光 客慕名而來。只可惜,台灣大多觀光地 區並沒有如此思維。

其次是創造地方特色。

芹壁在政府資助下,保留完整的閩 東建築,成為馬祖的著名賣點。但在其 他政府鞭長莫及之處,這些別具意義的 歷史建物便悄聲凋零。

湯 老 師 感 慨 道 , 這 趟 回 去 發 現 , 九十三年撰寫、原本定位為旅遊書的《聽 看馬祖》竟已成為「歷史文獻」。「裡面 描述的許多東西已經不見。」例如,書中 收錄的、曾吸引馬祖當地朋友注意並詢問 拍攝地點的石屋,現已徒留一面重新砌 過、供人追憶的牆,且搬遷至鐵板,不在 原處。「那是一幢由兩種不同石材砌成,

算上馬祖獨一無二的石頭屋。」

另外,閩東式小巧、簡單的廟宇,

也因居民為了表示虔敬,改建成繁複、華 麗的閩南式廟宇,用的也多是外地建材。

「如何保留吸引外來客的傳統,的 確是當地居民需要思考的問題。不過,

我們也必須尊重居民意願。除非居民自 己認為舊有的更好,願意將它保留下 來。否則,每個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 權利,住在傳統建築裡的不便,是我們 無法想像與體會的。就所有離島來看,

(4)

馬祖保存歷史建物的成效算是相當不錯 了。」湯老師如是說。

而對離島觀光影響甚鉅的天候問 題,湯谷明老師也另有見解。她認為,

每個離島都有它得天獨厚的地方,發展 觀光之餘,也應當思考一個小島的承載 量。每年夏季湧進無數旅客的離島,亟 需要修養生息,冬季的半年,正好提供 這樣的喘息空間。

從改善環境、保留傳統,再搭配

「對的行銷」,是湯谷明老師針對馬祖 發展文化觀光所做的建議。湯老師認 為,馬祖應以背包客及生態文化愛好者 為訴求,提出切合的消費水準,配合導 覽,傳達吸引人的在地氛圍予每位到訪 的旅客,如此才能創造出有別其他離島 的景致特色。

「目前馬祖推行觀光不論資源或人 力都有困難,我們不能說怎樣做才是最

好,而是怎樣做才能『更好』。」湯谷 明老師相當期待看見更好的馬祖,那個 記憶中的化外仙境。

湯谷明

  台灣走透透自然工作室負責人,希望傳遞「台 灣其實很美麗」的觀念。湯老師認為,面對環境,

不能只以人類的角度考量,而是以萬物的生存權為 優先。生態旅遊不只是物種的講解,而是如何從生 態美學的角度學會欣賞,提升人的心靈層次。

  著有《聽看馬祖:台灣地中海.燕鷗的故鄉.

閩東石頭城》一書。

石蒜花克服環境,熱烈綻放

結 語

孤絕峭壁上,石蒜花熱烈綻放。為 了這一抹豔紅,開花前遭遇惡劣環境的石 蒜會犧牲地表葉子,以地下鱗莖保持生命 力。堅韌如斯的馬祖人,在幾番歷史轉折 後的今日,相信也將找到最適切的方式,

讓散落閩江口的翡翠熠熠生輝。

(5)

現在的我,可一點都不想用那些媚 俗的字眼來讚頌家鄉,讓人誤以為自己 對家從未有過怨懟的情緒。

說起自己的家,有時候,情緒會變 得有點複雜。家,有時也會讓人難堪,

有時也有令人難以面對的時刻。

「 是 啊 ! 難 道 每 次 說 起 自 己 的 家,都非得要用『愛』這個字眼來開 頭嗎?」

「而在帶有悔怨的情緒裡,究竟有 沒有愛?」很多時候,我會這樣莫名其 妙的反問我自己。

「究竟是有,還是沒有呢?」

「有啊!有時候愛很多,就像那 八月漫過堤岸的大潮水,把道路都給 淹沒了……。」

「有啊!有!有時候,看家不順眼 的時候,只想遠遠逃離,逃到外地去,

做一個可以不必背負責任的異鄉人。」

「有時候也很後悔自己,一開始投

注了太多愛,從此,便無法脫身……。」

那莫名其妙的情感,彷如一道無形 枷鎖,從童年開始,就把我緊緊禁錮,

從此,只好永遠住下,永遠的,必須順 從那錯綜複雜的感情,住在一個名叫

「家鄉」的地方,……這就是最真實 的,我對家鄉,最赤裸裸的表白。

我曾經憎惡過澎湖,曾想從此遠 離,想學義大利電影《新天堂樂園》裡 的男主角多多,成長之後就永遠離開,

永遠在異鄉做個飄泊的人。然而,天生 既柔弱又多情氾濫的個性讓我無法割 捨,使我不能率性邁步離開,即使是短 暫的旅行,在外地的我,依然不停反問 自己,不停追索成長的種種記憶……。

我的出生,現在回想起來,那是澎 湖最美好富足的1960年代。童年時期的 澎湖漁村,已漸漸擺脫自1945年以來,

因戰亂而造成的物質困乏生活。海洋資 源維繫著自古以來的富饒,每日清晨,

——澎湖記憶

——澎湖記憶

曾經,那一段最遙遠的距離

◎ 文‧攝影/張詠捷

(人文攝影工作者)

農耕,是海島居民維繫生命的根基。

(6)

舢舨漁船從外海撈捕各種魚蝦蟹類,層 層疊疊堆置在海岸邊緣,男人扛動舢舨 的喘息聲、漁販買賣秤魚的叫喊聲、女 人的呼喚、孩子嬉戲追逐的笑鬧聲,充 盈整個山水海岸……。那個時代,農產 糧食也普遍豐足,每天從煙囪飄出來的 甜甜米飯香,是日落黃昏時最美好的記 憶。夏日的山水村,到處都有我玩耍的 身影,廟前大溝草叢中的青蛙蝌蚪、村 落西邊的池塘鯽魚、厝間小巷的涼風、

荒野的風茹草,滿足了我童年熱愛探險 悠遊的心情。夜幕低垂之時,充滿愉悅 的快樂心情仍持續地擁抱著我,在滿天 星斗下,磚坪頂上的清涼南風與一波波 浪濤旋律擁我入眠……。

那時候,我不明白每天推搖舢舨出 海,勤於捕撈魚蝦的阿公,與從小離開村

落,投身於馬公商場的爸爸,是兩個截然 不同的人生世界,而我也完全不知道,這 兩個不同世界所代表的,正是澎湖社會結 構,已隨著巨大的命運滾輪在轉變……,

童年悠然快樂的日子,正一步步隨著社會 經濟價值取向,漸漸消退中……。

我 的 童 年 夢 一 直 未 醒 , 童 年 的 生 活,一直在影響著我的人生。踏入社會之 後,選擇走上攝影這條路,事實上,也就 是追尋童年所見所聞的種種傳統生活記 憶。有好長的一段時間,每天背著相機往 鄉間跑。我喜歡刻印在漁夫臉孔上,那一 波波如浪的線條,以及風浪聲般,靦腆而 開朗的笑語;我喜歡觀看農人收成五穀蔬 菜的勞動身軀,以及赤腳走在土地上的踏 實感;而隨著四季傳統習俗,在各地村落 進行的民俗儀式猶如舞台劇般,那穿梭在

純淨而活絡的海潮,為島民帶來豐沛的食物。

農耕,是海島居民維繫生命的根基。

(7)

燻煙繚繞的島人身影、充滿著音樂律動的 經咒以及繁複豔麗的祭品色彩……,一切 都是那麼吸引我。

當我如同大多數澎湖年輕人一樣,

必須走上離家求職的宿命時刻,我早已深 深愛上我的家鄉,並且告訴自己,一定要 回來。離鄉之前,我的行囊已充滿了愛。

我無法離開海風的吹拂,我無法離開大 海,而鄉間的農人、漁人的臉孔,甚至是 曬魚乾的氣味,多麼讓我思念。

入住台北大城,天天過著與兩百萬 人共同呼息的擁擠生活,在忙碌的攝影 編輯工作中,無時無刻,遙想著島嶼的 浪濤、母親的菜餚與濃重的鄉音。每天 在擁擠的車潮中,在喘不過氣的工作壓 力中思念故鄉、追憶童年。夜半拖著疲 憊身心回返,大橋邊的一輪明月,觸動 了我思鄉的渴望,映照圓月的,是台北 汙濁的溪流,不是清涼的海……。暗夜 車行途中,思鄉的淚水隨著飛逝的車 速,掉落在路旁……。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我 想回家的聲音,一直在心底呼喚著。

1997年,終於辭去工作,奔往家的懷 抱。那樣的回歸在當時看似衝動,卻是 我盤算多年的夢想。然而,面對一個嶄 新世紀的開始,我看到的島嶼家鄉,並 沒有想像中那麼充滿希望,也沒有因為

我的回歸而變得更美好,我童年以來最 熟悉的澎湖島嶼環境,在歸鄉之後,一 片一片扭曲走樣……。

隨著科技與航海漁撈技術成長,出 海捕魚一夕致富的奇蹟,間接造成農業 的垂直沒落,島嶼人已漸漸不耐於長期 土地耕耘所獲取的微薄收益,轉而追求 可以快速獲利的漁業經濟。而為了獲取 更多,毒魚、炸魚各種不當手法伸入海 域,漁村樓房一棟棟蓋起的同時,正是 陸上看不見的海底龍宮,遭受到前所未 有的大規模毀壞。

衛星圖上,一道白色沙灘迅速集 結,北方海域出現了新的沙洲,澎湖 人樂見新的陸面形成,卻沒能仔細分 辨,那是大量珊瑚礁死亡之後的墳堆 淤積……。2000年,隨著地方經濟成 長,鄉間道路快速拓寬,海岸造港、造 堤,卻也造成千年沙灘的大量流失,而 四處塵土飛揚的地方工程、社區美化,

將珍貴的咾咕石牆、百年古厝層層推 倒;玄武岩遭盜採;水泥彩繪圍牆四處 林立,掩蓋了澎湖最美、最原始的生活 特色。一個在祖先數百年努力拓墾下,

最具人文特色的島嶼,在水泥化遽變中 失去最獨特的風貌。

有好長的一段時間,面對家鄉的劇 烈變化而手足無措,我開始懷疑當初選

(8)

擇回歸的方向。2009年,地方政府全面 推動澎湖賭場設置,土地仲介買賣大量 進駐澎湖。官方邀請的學者專家搖身成 為賭場的得力推手,大肆宣傳澎湖落後 的意象……。曾經,與家這麼接近,心 卻如此冰冷,我看不到未來,我開始質 疑返鄉的意義,我痛苦,我挫折,那 遍佈島嶼的累累傷痕,幾乎使我無力 站起……,那是一段最遙遠的距離,

而我,就住在家鄉的土地上。

海窮了、山荒了,公部門每年持續 不斷上演「海鮮節」來歌頌物產環境、推 動觀光的障眼戲碼。面對這幾乎無路可走 的未來,我開始認真思索土地海洋對澎 湖人的意義。我想像一千七百萬年前,當 澎湖海域第一次火山爆發時,火熱熔岩流 落海面、造就群島最初的生成。數百萬年 來,新的島嶼一個個從海面浮出,島嶼

的變化,是以一百年、一千 年 , 甚 至 是 一 萬 年 作 為 單 位,在風化與浪潮沖激下,

慢慢形成可以耕耘的土壤,

以及今天我們短暫生命所見 的美麗島嶼一瞬。

一 直 等 到 四 千 年 前 , 七 美 島 上 , 出 現 了 澎 湖 最 原 始 的 人 類 , 他 們 以石 擊 石 製 造 斧 具 , 駕 舟 追 逐 大 洋鯊魚,遺址層層疊疊堆棄了原始人以 島為生的食餘遺痕。鯊魚、鸚哥、刺 魨、紅新娘、海膽、珠螺……,從遺址 出土的各類海產,沒有一樣是生活在我 們這個年代的人未曾嘗過的。久遠以前 的澎湖海域,物產豐饒,大量的魚群蟹 貝一直持續到數千年後,也吸引了漢民 祖先渡海來澎拓墾……。而我回想童年 時代的阿公,日日勤於捕撈,以最簡單 的舢舨網具,追捕澎湖原始人類遺留下 來的豐饒物產,童年時代,島嶼村民知 足而和諧……。不過才幾十年間而已,

山枯海竭,大量死亡的珊瑚礁被海浪沖 積上岸,形成了澎湖最新的島嶼……,

看著島嶼新版圖的形成,想著自己的未 來,究竟是該哭呢?還是該笑?

2010年的我,住在我的家鄉,無 言……。

珊瑚礁大量死亡所形成新的島嶼。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田世國是個律師他的老家在山東省棗莊市。5 年來一直在廣州工作,因工作忙碌

[r]

因為喜歡接受挑戰,求學期間利用寒暑假做工讀,以藉此增加工作與

  文殊師利。譬如大自在梵天王。於十百千萬三千大千諸世界中自在無礙。下觀一

我記得比較嚴重的一段飢餓經 驗,是在民國 40 年(1951)初編《人 生》雜誌的時候。當時,因為編輯工 作的關係,借住在台北善導寺。有一

讓 音樂充斥整個永康地區,讓台南在地獨 立音樂人有展售作品的機會,也藉此讓台灣

在當今多元的入學的局面,高中生如何在五花八門的大專院校做 選擇?舉辦本營隊的目的正是為了建立一個高中與大學的平台,透過

同樣的,呼吸也是順其自然,不刻意去調整呼吸。走路時也不要 故意走得慢,刻意想要觀察得很清楚。要自然而輕鬆的走路,不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