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作品解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五章 作品解析 "

Copied!
7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作品解析

本創作研究所完成的繪畫作品共計三十四件,其內容共分為集體記 憶系列、廢墟與文明系列、再生系列等三個系列。媒材的運用以水彩畫、

油畫以及壓克力顏料複合媒材為主。在題材的選擇上以左營的傳統建築 以及眷村房屋、人體、靜物、風景寫生等等。兹列表 1-5 作品解析明細 表說明作品的尺寸名稱媒材應用的方式。

1-4 作品解析明細表

作品序

作品名稱 作品規格 媒材 創作日期 1 春天的記憶

56.5cm×77cm

水彩 2005 年 2 變遷的過程

56.5cm×77cm

水彩 2005 年

3 禁錮

56.5cm×77cm

水彩 2006 年

4 秋天的結束

56.5cm×77cm

水彩 2005 年 5 人去樓空

56.5cm×77cm

水彩 2005 年 6 夏日的陽光

38.5cm×56.5cm

水彩 2005 年 7 留下的只是形式

38.5cm×56.5cm

水彩 2005 年 8 下午的聚會

38.5cm×56.5cm

水彩 2005 年 9 父親的容顏

38.5cm×56.5cm

水彩 2005 年 10 寂寞的牆

38.5cm×56.5cm

水彩 2005 年

11 春光

38.5cm×56.5cm

水彩 2005 年

12 角落之處

38.5cm×56.5cm

水彩 2004 年

集 體 記 憶

13 晨光下的祠堂

38.5cm×56.5cm

水彩 2005 年

(2)

14 只能留下回憶

38.5cm×56.5cm

水彩 2006 年 15 午後的後院

38.5cm×56.5cm

水彩 2005 年

16 即將告別

38.5cm×56.5cm

水彩 2005 年 17 失去的溫暖

38.5cm×56.5cm

水彩 2005 年

18 老屋

26cm×35cm

水彩 2004 年

19 日記上的日子

38.5cm×56.5cm

水彩 2005 年 20 何日君再來

38.5cm×56.5cm

水彩 2005 年 21 另一種堅持

38.5cm×56.5cm

水彩 2005 年

22 紅門

38.5cm×56.5cm

水彩 2005 年

23 即將遠離

90cm×116cm

油彩 2006 年 24 被遺忘的古典

90cm×116cm

油彩 2006 年

25 洗禮

90cm×116cm

油彩 2006 年

26 曾經

90cm×116cm

油彩 2006 年

27 思戀

90cm×116cm

油彩 2006 年

墟 與 文 明

28 華麗的背後

82cm×118.5cm

油彩 2006 年

29 盛開

72.5cm×90cm

油彩 2006 年

30

72.5cm×90cm

油彩 2006 年

31 羽化

72.5cm×90cm

油彩 2006 年

再 生集 體 記 憶

(3)

第一節 集體記憶系列

(一) 春天的記憶 (作品一) 媒材:水彩

尺寸:56.5 cm ×77 cm 創作年代:2005

一、作品內涵:

以照相寫實手法描寫左營眷村部落即將拆遷的角落之一,牽牛花攀 緣在白色舊圍牆。尋找到早上 10 點的光源以照相機記錄方式,利用水 彩寫實技法強調物體在時空轉換過程中,遺留在孩童眼中的片斷記憶。

白色而生鏽的圍牆象徵著一種區隔空間的暗示作用,牽牛花則象徵 著台灣本土的生命力延伸,這兩者可以在光線運作下產生和諧、平衡視 覺效果,正是我所要表達的主要意涵。

二、創作過程:

1. 以鉛筆構圖在 180 磅阿其士水彩紙上。

2. 以大量清水渲染淡黃色作為基調。

3. 陰影以鈷藍、草綠、相間增加牆面光影對比層次。

4. 再將牆上綠色植物用濕中濕技法逐部完成,牽牛花以留白法保留,等 候綠色背景完成再精細描寫。

5. 最後用局部渲染法強調生鏽的牆面,磚面則以細筆勾勒處理,直到完 成為止。

(4)

集體記憶系列作品

圖 5-1 《作品一》 春天的記憶 水彩 56.5 cm ×77 cm 2005

(5)

(二) 變遷的過程 (作品二) 媒材:水彩

尺寸:56.5 cm ×77 cm 創作年代:2005

一、作品內涵:

每次去師大上課途中,經過和平東路上這一幢舊建物,那是 30 年前 的記憶,隨著物換星移,老舊建物不堪歲月摧毀,早已不能住人,主人、

房客紛紛離去和周遭的現代大樓相比,有著新舊截然不同的分野。然而 即使舊建築風華不再,它所遺留下的外觀形狀還是帶有古典時代的美 感,尤其是紅磚、木窗所引發出的思古之幽,更令人低迴不已。反觀現 代建築卻是以灰色調、直線造形呈現出冰冷之感覺。這是我以冷暖色調 來表現新舊之間的對照的動機。

二、創作過程:

1. 以照相機記錄主題。

2. 用鉛筆構圖於 180 磅阿基士水彩紙上。

3. 利用淡黃色、橙色渲染背景,趁水分未乾之際以黃綠色渲染樹葉部份 造形。

4. 運用層次重疊法。用茶色、焦茶色、黃橙色、皮膚色、紅色作為紅色 磚牆主色調,暗部則以黑色降低明度。

5. 背後現代建築採用縫合法、重疊法處理,處理時以塊面交代,不使它 太過凸顯而影響主題。

6. 最後用點狀噴灑法處理前方路邊樹木,即完成作品。

(6)

圖 5-2 作品二 《變遷的過程》 水彩 56.5cm × 77cm 2005

集體記憶系列作品

(7)

(三) 禁錮 (作品三) 媒材:水彩

尺寸:56.5 cm ×77 cm 創作年代:2006

一、作品內涵:

這一幅作品最主要表達一間荒廢已久的木器工廠目前的屋況,從這 些木板釘成的圍牆早已腐鏽不堪了,而從地上或旁邊土地所生長的野生 植物反而不受歲月影響,愈發茂盛而開枝散葉。

生命的過程中,時時充滿著一種時間、空間的交錯。當舊的事物已 不再受到眷顧時,它就隨著時間漸漸老去甚至腐蝕掉了。而從土地生長 的植物就好像是新生命一般,圍繞著破舊木板形成了對比。

從色調上來看,我用純翠綠色去表達植物的生命力就是描寫生命力 的堅強韌性。而木板則以藍色、茶色、黑色、低彩度、低明度,表達舊 事物的寫照。

二、創作過程:

1. 先以照相機取景,再以速寫本作速寫。

2. 過濾照片中的雜物,再以速寫本圖像參考,構圖於 180 磅阿基士水彩 紙上。

3. 先用大量清水塗在紙面上,作背景深茶色、黑色色調層次。

4. 綠色植物主題用留白法保留形象,再以鈷藍、焦茶、赭色、黑色混合 局部渲染、重疊法作出木板乾燥、枯裂紋理層次。

5. 最後再以黃綠色、橄欖綠、青綠色、墨綠色用精細水彩描寫綠葉,完

(8)

集體記憶系列作品

圖 5-3 作品三 《禁錮》 水彩 56.5 cm × 77cm 2005

(9)

(四) 秋天的結束 (作品四) 媒材:水彩

尺寸:56.5 cm ×77 cm 創作年代:2005

一、作品內涵:

即將搬遷的眷村部落社區,將種植數十年的老樹連根拔起,鋸成木 塊。同時也預告著人們用所剩下的物質來源作最後的處理。

秋日裡,烈日當空,看著這一堆樹木屍塊,不由得產生憐憫之心。

我用藍色調去描寫樹皮外觀,用棕色調勾劃年輪的時間軌跡。陰影和亮 面用高反差色調去表現木頭堆放雜亂的情況,背景運用空氣遠近法,表 現透視氛圍效果。在主題木頭表面紋理,用精細寫實技法,再現當時狀 況凸顯,表現的現實和生命的觀感。

二、創作過程:

1. 以照相機取材記錄主題,再將影像作部份修改,構圖於阿其士 180 磅紙上。

2. 先渲染主題木頭樹皮質感主色調,用鈷藍、茶色、赭色……等乾透之 後,再用刀片刮出破裂的肌理現象。

3. 木頭堆放主題,先將下面暗色調用黑色、藍色、紫色表現以重疊法加 強立體感。

4. 木頭切面以橙色為主,茶色、赭色為輔,用渲染法、乾筆法、刮擦法 表現。

5. 最後用濕中濕法表現背景層次。

(10)

集體記憶系列作品

圖 5-4 作品四《秋天的結束》 水彩 56.5cm × 77cm 2005

(11)

(五) 人去樓空 (作品五) 媒材:水彩、粉彩

尺寸:56.5 cm ×77 cm 創作年代:2005

一、作品內涵:

這幅作品所表現的是描寫一幢空屋子,主人早已搬遷,而這幢建築 物正等著被拆毀。在清晨光線照射下,破舊的椅子上堆放著舊衣服、椅 墊、味精、衣架這些日常用物。而地上散落鞋子、磚塊,意味著凌亂的 代名詞。使用精細的手法刻劃主題的層次,在構圖形式上以中央穩定為 主,主題紅色椅墊放在中央偏右,陰影暗面放在左方。用渲染法去表現 懷舊的空間,營造畫面氣氛。在色調方面運用高彩度搭配低明度作為平 衡的條件,藉以凸顯視覺的效果,更加深了對事物所含有的意涵,有了 最好的詮釋。

二、創作過程:

1. 先以照相機記錄主題,捨棄周遭較為雜亂物品,運用構圖比例,使用 鉛筆構圖於阿基士水彩紙上。

2. 再以大量清水塗佈紙上,先渲染牆面、地面層次主要色調,以赭色、

鈷藍、紫色、茶色為主。

3. 主題部份以精細描寫刻畫細部,運用重疊法將色彩分多次層疊、加強 色彩彩度。

4. 最後運用砂紙 200 號磨擦亮面,製造粗糙效果。

5. 以圭筆沾白色,勾勒亮部最亮的部份,完成作品。

(12)

集體記憶系列作品

圖 5-5 作品五《人去樓空》 水彩 56.5cm × 77cm 2005

(13)

(六) 夏日的陽光 (作品六) 媒材:水彩

尺寸:38.5 cm ×56.5 cm 創作年代:2005

一、作品內涵:

眷村建築物已有幾十年歷史,當初建材並未講究,以白牆、簡易木 門、木窗做成,經過長時間的日曬雨淋也顯露了殘破意象。在夏日午后 強烈陽光照射下,更是將殘破的特色凸顯了出來。

在眷村即將拆毀的過程中,我運用相機記錄了自小陪我一起成長的 點點滴滴。尤其在粗糙的牆面上,已看出歲月風化的痕跡,此時刻我運 用淡彩、高低明度差,刻畫廢墟荒涼的氛圍。

二、創作過程:

1. 以照相機記錄廢墟,用鉛筆構圖於水彩紙上。

2. 以淡彩、透明水彩,表現建築物外觀。

3. 窗戶以群青色、綠色混色,加水稀釋作為主要色調。

4. 陰影暗面以寒色調為主,以渲染技法表現。

5.

最後以乾筆勾勒雜草、窗戶紗窗肌理,完成作品。

(14)

集體記憶系列作品

圖 5-6 作品六《夏日的陽光》水彩 38.5 cm × 56.5cm 2005

(15)

(七) 留下的只是形式 (作品七) 媒材:水彩

尺寸:38.5 cm ×56.5 cm 創作年代:2005

一、作品內涵:

廢墟會形成一種回憶過程,當廢墟已成了事實之後,它的外在形式,

會勾起人們的回憶。而當廢墟被文明所取代了,這種回憶能夠持續多久 不得而知了。當我在觀看這幢廢墟時,它無形中會讓我想起以前這裡人 來人往的日子。如今人已沒有了,只能留下這件作品任人憑弔。再過不 久的將來,這裡又要被堆土機剷平,消失在地球上,趁著它未消失之前,

留下一點點回憶。

二、創作過程:

1. 以照相機記錄主題影像,再構圖於水彩紙上。

2. 先以渲染法、重疊法完成天空背景。

3. 運用重疊法表現主題建築物的結構。

4. 整張色彩色調用冷色調加水稀釋,表現輕快的效果。

5. 最後以乾筆刻劃路面、雜草部份肌理,完成作品。

(16)

集體記憶系列作品

圖 5-7 作品七《留下的只是形式》 水彩 38.5cm × 56.5cm 2005

(17)

(八) 下午的聚會 (作品八) 媒材:水彩

尺寸:38.5 cm ×56.5 cm 創作年代:2005

一、作品內涵:

下午廟堂的聚會大都是年長老者,宗教已是這一群老人的心靈寄 託。透過廟堂誦經儀式集體參與活動,無形中在左營舊部落的生態上是 一項重要的休閒工作,也正是我生長在這種氣氛之下耳濡目染,感受到 人與人之間所流露的情感交流。

我運用寫實技法使用透明水彩渲染、重疊法混合並用,刻劃出人物 在空間中的動、靜搭配。地板上的傳統地磚鋪陳,也是強調傳統建築的 一大特色。使用黃橙、紅色、茶色相間混合,運用洗的技法突顯古樸色 調。使整張作品有一種協調特色。

二、創作過程:

1. 以照相機記錄主題人物,省略部份複雜構圖,以水平構圖於水彩紙 上。

2. 先將背景牆面塗上清水,用冷色調上色,未乾時再以茶色作局部渲 染,營造古牆的味道。

3. 人物表情動態用中號筆作重疊表現立體感,待乾後用細筆勾勒衣服紋 理。

4. 最後處理紅色門部份色調,先渲染平塗基本色調再以補色作重疊陰 影,最後完成作品。

(18)

集體記憶系列作品

圖 5-8 作品八《下午的聚會》 水彩 38.5cm × 56.5cm 2005

(19)

(九) 父親的容顏 (作品九) 媒材:水彩、粉彩

尺寸:38.5 cm ×56.5 cm 創作年代:2005

一、作品內涵:

這一張作品主要是描寫父親生病的狀況,父親因中風臥病在床的瘦 弱身軀。由於父親年紀已大,身受病痛折磨,住院一段時日後,從醫院 回到家中,接受家人照顧,折磨五年才往生。

在照料父親的過程中,看見生命逐漸轉移,由生至死,強烈的感受 到震撼。因此整張畫面使用垂直構圖,將父親與病床佔 2/3 面積,右方 靠中間位置放著紅色包裝袋,增加畫面視覺重心,地板使用暗色調,襯 托出環境的氣氛,牆上掛飾以大量渲染營造單純的塊面,以便呼應主題 寫實的刻劃。

二、創作過程:

1. 以照相機記錄主題並決定以垂直構圖,安排畫面採用 2/3 是人物主 題,1/3 是背景,用鉛筆構圖於水彩紙上。

2. 先渲染地面、牆上大面積的色調及層次。

3. 主題部份以分階段進行,先完成床的層次色調,再畫布面淺色明暗 調,最後完成父親人物層次。

4. 用濕中濕法逐步完成右上方包裝堆積物層次。

5. 最後用色鉛筆、尺,畫地板直線,加強局部光澤層次完成作品。

(20)

集體記憶系列作品

圖 5-9 作品九《父親的容顏》水彩 38.5cm × 56.5cm 2005

(21)

(十) 寂寞的牆 (作品十)

媒材:水彩

尺寸:38.5 cm ×56.5 cm 創作年代:2005

一、作品內涵:

這是在眷村部落被拆掉之後,所剩下的一片古老牆壁。一棵傾斜的 樹幹架於牆上破碎的窗戶,形成一種很特別的景象。最主要的是牆上布 滿了老舊的斑剝紋路色調顯得灰暗。

整張構圖以水平線為主,將畫面分為三部份:天空、牆、草地,為 了使畫面表現視覺平衡,在左方牆上以深黑色反覆重疊、降低明度和傾 斜的樹幹形成適當的平衡關係。畫面色調也是採用暗色為主色,鮮艷的 草綠色以放在水平線下方,使畫面有了穩定的視覺效果。

二、創作過程:

1. 使用鉛筆構圖於水彩紙上。

2. 以渲染法完成天空部份色調,色彩使用鈷藍。

3. 用濕中濕技法完成牆壁各種肌理表現,使用色彩為鈷藍、群青色、焦 茶色、鎘紅色。

4. 再以渲染表現草地色調。

5. 等待畫面乾透再以細筆作乾筆畫,刻劃樹幹、牆上的肌理效果,完成 作品。

(22)

集體記憶系列作品

圖 5-10 作品十《寂寞的牆》水彩 38.5cm x 56.5cm 2005

(23)

(十一) 春光 (作品十一)

媒材:水彩

尺寸:38.5 cm ×56.5 cm 創作年代:2005

一、作品內涵:

左營地區是位在靠近海邊,以前這裡也是從海平面上升的地區,所 以會有奇形怪狀的石頭出現,而這些怪石也是受到海水侵蝕,長期以來 自然形成這種造形奇特的產物。因此左營舊部落建築就利用這些石頭當 成材料使用,興建出傳統建築的另一特色。

而這幅作品是用照相寫實技法,刻劃石頭、磚塊這些建材的紋理,

搭配植物攀緣的線條,把舊部落房舍後院許久未整理的現況,一一描寫 出來,純然無人工化的自然景觀再現。

二、創作過程:

1. 先以照相機記錄現場實景,再經過構圖修飾去掉繁複形象,保留主題 原本面貌。

2. 先以濕中濕技法分別完成綠色攀藤植物、生鏽鐵片、屋瓦、磚牆。

3. 陰影、暗部層次使用鈷藍、焦茶、岱赭等色相混合作出層次,技法以 重疊法為主。

4. 最後用乾筆進行整體各種粗糙的線條描寫。

5. 再以粗砂紙磨去部份亮面作出最亮部層次,完成作品。

(24)

集體記憶系列作品

圖 5-11 作品十一《春光》 水彩 38.5cm x 56.5cm 2005

(25)

(十二) 角落之處 (作品十二)

媒材:水彩

尺寸:38.5 cm ×56.5 cm 創作年代:2004

一、作品內涵:

左營地區在最近這幾年進行道路拓寬工作,原本被拆毀的傳統建 築,有些房舍無法再住人,便遠離居住地,而被遺棄的傢俱、椅子、桌 子……等就放在路旁無人清理,形成了三不管地帶。任由這些廢棄物,

年復一年的逐漸剝裂褪色、腐朽,一旁的野草卻生長得很有活潑生命 力,它跟這些不堪使用的傢俱形成了高度的對比,而對於時間的累積,

更加深了物質與自然生命之間,是一種消長的對照。

二、創作過程:

1. 先以照相機拍攝現場,然後過濾多餘雜物、精簡構圖,將主題放在近 中央地區畫面,製造穩定視覺空間。

2. 採用局部渲染、重疊法,強調主題寫實的技法,用小號數水彩筆精細 刻劃主題肌理紋路效果。

3. 以橄欖綠、黃綠、草綠、鈷藍等色,做綠色攀藤植物基底色調。

4. 用乾筆作最後肌理處理,再使用刀片刮出白線,完成作品。

(26)

集體記憶系列作品

圖 5-12 作品十二《角落之處》水彩 38.5cm x 56.5cm 2004

(27)

﹙十三﹚晨光下的祠堂 (作品十三)

媒材:水彩

尺寸:38.5 cm ×56.5 cm 創作年代:2005

一、作品內涵:

祠堂是大家族的精神凝聚場所,歷代祖先靈位都會存放在 祠堂裡,以供後代子孫瞻仰。隨著工商業社會的發展以及文明 的進步,以前的農業社會,大家族聚集的生活早已不復見,偌 大的三合院早已無人聞問,年輕人選擇易地而居,年老的長者 則逐漸凋零。這祠堂裡的一根根木造建築,也一直保存著先民 追求古樸的美感。木牆上題著每一首詩、一幅畫是現代建築無 法比較的。這也是傳統美感經驗的另一種堅持。

二、創作過程:

1. 先以鉛筆構圖於水彩紙上。

2. 以渲染法作牆面建築的基層色調,色彩上以岱赭、鈷藍、草綠、

群青、黑色互相搭配、混色以接近實物古樸色調。

3. 再以茶色、橙色為主,作渲染、刻劃地上的磚面色彩。

4. 接著處理木板門的彩繪色彩,以群青色為主。

5. 最後以乾筆畫,去完成每一部份精細肌理,完成作品。

(28)

(十三)

集體記憶系列作品

(29)

(十四)只能留下回憶(作品十四) 媒材: 水彩

尺寸:38.5 cm ×56.5 cm 創作年代:2006

一、作品內涵:

早期眷村人口聚集在特定地區,而所居住的房舍有一部份 是日本木造建築,隨著政策改變,眷村被迫遷離往文明的地區 去發展,而這些木造房舍依然留在這裡,不斷的受到歲月無情 的侵蝕。主人早已遠離,無人修復破損房舍,只能任由荒廢直 到被文明淹沒了。看見這些以前曾經留下的回憶,也感到無限 惋惜。木頭所代表的是一種溫暖的肌理效果層次,它的結構、

色彩的確是象徵著那 40 年代的一般人回憶,現今這些回憶即將 消失。利用繪畫的精神,再一次重現它的最後風華歲月,為這 一幢老房舍留下最後見證。

二、創作過程:

1. 用鉛筆構圖於水彩紙上。

2. 用岱赭色、焦茶色、橙色、黑色等色作出木造房屋基本色調,

使用渲染法、重疊法交互應用完成木造房屋的層次表現。

3. 再以青色、群青、普魯士藍、茶色、橙色應用濕中濕技法完成 生鏽的鐵片浪板色調。

4. 逐步完成主題之外其他雜物。

5. 最後用縫合法、渲染法,完成背景樹林遠近空間感表現。

(30)

集體記憶系列作品

圖 5-14 作品十四《只能留下回憶》 水彩 38.5cm x 56.5cm 2006

(31)

(十五)午后的後院 (作品十五) 媒材:水彩

尺寸:38.5 cm ×56.5 cm 創作年代:2005

一、作品內涵:

這一幅作品是描寫左營地區舊部落社區老房子的後院雜亂 現況。舊部落房屋建造是以閩南地區建築樣式為主。巷子非常 小,僅容 2 人大小進入,巷道曲折多變,後院便是連接另一戶 前院的結構格局。

其實這建築 50 年來未改變情況下,也影響到都市計劃,故 政府在進行都市更新計劃,不得不對這些老舊建築作一些調 整,如在防火巷道的拓寬工程就會破壞建築的結構。而這戶人 家也因久無人住情況下,任由後院雜草叢生,整張構圖也是以 紅磚牆、綠色舊門為中心重點為主,雜亂樹枝則擺置下方、上 方以單純冷色調控制畫面主調子的發展,使得畫面具有統一色 調之感覺。

二、創作過程:

1. 構圖於水彩紙上。

2. 將水彩紙塗佈大量水分先作全面性渲染,首先將牆面用冷色調 塗滿作濕中濕技法表現,接著再下方樹幹陰暗面用焦茶色為主 色調處理明暗。

3. 等畫面乾透再上紅色磚塊色調以及綠色門的層次。

(32)

集體記憶系列作品

圖 5-15 作品十五《午后的後院》 水彩 38.5cm x 56.5cm 2005

(33)

(十六)即將告別 (作品十六) 媒材:水彩

尺寸:38.5 cm ×56.5 cm 創作年代:2005

一、作品內涵:

眷村的房舍在軍方單位多次協調下,達成住戶搬遷的共識。

經過這些搬遷完畢的住戶,所剩下的是 50 年不變的舊屋舍,這 些屋舍門戶相對也充滿了以前人與人之間交往熱絡的情況,如 今人已離去,屋舍空盪盪的,像是沉默的去面對將來被拆毀的 命運。

在清晨的光線下,再看一次這些屋舍作最後的留戀。這一 張作品也就是這樣的心情下,刻劃無語問蒼天的意涵,整張色 調主要以寒色為主,去凸顯安靜的氣氛。

二、創作過程:

1. 先構圖於水彩紙上。

2. 運用渲染技法將房屋部份層次完成。

3. 等乾透之後,以重疊法加強暗部色調。

4. 接著以細筆刻劃細部結構。

5. 最後再以縫合法完成背景樹木的色調,完成作品。

(34)

集體記憶系列作品

圖 5-16 作品十六《即將告別》 水彩 38.5cm x 56.5cm 2005

(35)

(十七)失去的溫度 (作品十七) 媒材:水彩、粉彩

尺寸:38.5 cm ×56.5 cm 創作年代:2005

一、作品內涵:

這一幅作品主要描寫,是眷村空的屋舍內,廚房尚有部份 未帶走的物品,散落在左方一角落。整張圖從逆光中去營造寂 靜的氣氛。廚房給人的感覺是熱鬧的,婦女在廚房內煮食的天 地,同時也象徵著具有溫暖的感覺。為了表現這一張安靜、破 敗的圖像,使用了冷色調加以詮釋空間中的靜肅感覺。

二、創作過程:

1. 以鉛筆構圖於水彩紙上。

2. 先以渲染法處理右方牆面色調,使用焦茶色、鈷藍、黑色為主。

3. 利用重疊法、縫合法描畫左方雜物。

4. 左上方綠色窗戶用重疊法依明暗層次描畫。

5. 最後用圭筆勾牆面格子狀細線,完成作品。

(36)

集體記憶系列作品

圖 5-17 作品十七《失去的溫度》 水彩 38.5cm x 56.5cm 2005

(37)

(十八)老屋 (作品) 媒材:水彩

尺寸:26 cm ×35 cm 創作年代:2004 一、作品內涵:

左營地區有不少的老舊傳統建築屋舍,因年輕人口大量外 移而產生世代交替的盲點,老年人口盤據著老屋,也隨著時間 的催化,人老去房屋也欠缺保養、修繕。雖然老舊屋舍破損不 堪,但因格局俱有人情味,在古井上堆放日常植物也顯得生意 盎然,紅磚牆上的光線,也把色彩襯托著有一股樸素之美。此 幅作品在描寫下午的光線,投射在古厝的光景,表達一種安靜、

悠閒的氣氛。

二、創作過程:

1. 先構圖於水彩紙上。

2. 以渲染背景層次,以淡青色為主。

3. 將主題磚屋以黃橙、茶、焦赭色混合,利用重疊法逐步建立主 要色彩。

4. 接著以黃綠、橄欖綠點出盆栽色調。

5. 再以細筆用乾筆法,描繪右方堆放雜物,完成作品。

(38)

集體記憶系列作品

圖 5-18 作品十八《老屋》 水彩 38.5cm x 56.5cm 2005

(39)

(十九)日記上的日子 (作品十九) 媒材:水彩

尺寸:38.5 cm ×56.5 cm 創作年代:2005

一、作品內涵:

廢墟是過往雲煙的代名詞,儘管牆上那本日曆依舊沒變,

改變的是周圍環境的面貌,再堅固的牆也抵擋不了歲月的痕 跡。歲月如同一部機械怪物,正一點一滴吞沒了殘垣斷牆,野 草橫生的世界也毫不留情的取代昔日的光景。這是眷村搬遷之 後一年的景象,人事已非不可能再重複以往的日子,只能任由 那日記上的日子停留在那一天。

二、創作過程:

1. 先構圖於水彩紙上。

2. 使用渲染技法表現牆上明暗層次,以藍色、岱赭色混合使用。

3. 用縫合法表現中央地區攀緣植物,待乾之後再運用重疊法,表 現主題與背景的立體感。

4. 用乾筆法精細描寫下方雜草紋理肌理。

5. 最後用細筆勾出最深暗的層次線條,完成作品。

(40)

集體記憶系列作品

圖 5-19 作品十九《日記上的日子》 水彩 38.5cm x 56.5cm 2005

(41)

(二十)何日君再來 (作品二十) 媒材:水彩

尺寸:38.5 cm ×56.5 cm 創作年代:2005

一、作品內涵:

昔日的眷村是充滿了人情味的地方,平實的建築沒有高樓 大廈的水泥森林包圍,陽光充足,人來人往彼此寒暄問暖,好 不熱鬧。而如今這些房屋早已淨空,人群搬離他處,留下的是 寂靜不過的空間。野草蔓蔓,天空依然晴朗,陽光依然溫暖,

日出日落伴隨著這些孤獨的屋舍,只有白雲、陽光、風,何時 才能盼到主人的回來呢?

這一幅作品所傳達的是一種沒有希望的等待,以輕快的筆 調搭配廢墟來達成對比的寫照,詮釋廢墟的氛圍環境。

二、創作過程:

1. 先構圖在水彩紙上。

2. 渲染天空部份色調層,先塗上皮膚色再以鈷藍表現層次。

3. 屋舍先處理中央地帶,用重疊法表現,接著以縫合法處理左方 受光部份,最後再以濕中濕技法完成右方屋舍。

4. 地面以鈷藍、岱赭、焦茶互相重疊,以大面積處理暗面即可。

5. 最後再以細筆勾勒窗戶、門等物件,完成作品。

(42)

集體記憶系列作品

圖 5-20 作品二十 《何日君再來》 水彩 38.5cm x 56.5cm 2005

(43)

(二十一)另一種堅持 (作品二十一) 媒材:水彩

尺寸:38.5 cm ×56.5 cm 創作年代:2005

一、作品內涵:

先民的智慧不會隨著文明的進步而被淘汰,還有一部份人 堅持傳統的生活模式,像這幅作品所描繪的砍柴燒炭、造井汲 水的生活方式就可見一斑了。對於文明的腳步一日一日的逼 近,這些傳統的智慧也受到了考驗。但是一旦天候起了變化,

無水可用時,這些取水的工具,又忽然間成了人類的至愛了。

畫面中,以水平穩定的構圖,表達對傳統生活道具的擺設,自 有一種樸實之美。

二、創作過程:

1. 以照相機記錄現場,捨去複雜構圖,採用精簡方式構圖,但又 不失複雜排列器具的結構。

2. 先渲染鏽斑的白牆,以鈷藍、群青、黑、茶色相混,未乾再上 第二層色彩。

3. 右方木柴堆,以焦茶色混合鈷藍作重疊技法表現。

4. 再使用小號筆刷、乾筆刷出紋理層次效果。

5. 最後以刀片輕輕刮出白線,作出精密寫實亮部效果,完成作品。

(44)

集體記憶系列作品

圖 5-21 作品二十一《另一種堅持》 水彩 38.5cm x 56.5cm 2005

(45)

(二十二) 紅門 (作品二十二) 媒材:水彩

尺寸:38.5 cm ×56.5 cm 創作年代:2005

一、作品內涵:

這一幅作品以寫實技法,刻劃傳統舊建築破損現況。從畫 面所表現柱子凋零、紅色木板損壞不堪的情形,這一戶人家早 已不居住在這裡。時空轉換,腳踏車、竹簍子被灰塵封存了許 久了。

作品所呈現的是寫實狀況,去引發我們對這些舊事物的一 種注視,至少它存在的一天是對時間、空間的期待吧!

二、創作過程:

1. 先以照相機記錄現場圖像,再以鉛筆構圖於水彩紙上。

2. 而後以渲染法處理灰色牆壁,抽風機的油漬效果,色彩以灰色、

墨綠色、鈷藍混合色調。

3. 以精細技法運用重疊法刻劃柱子、紅色木板門的調子。

4. 再以重疊法、縫合法處理右邊腳踏車、門的暗處調子,以橙色、

紅色、茶色、黑色為主。

5. 最後運用圭筆,以乾筆法處理主題的細節地方,完成作品。

(46)

集體記憶系列作品

圖 5-22 作品二十二《紅門》 水彩 38.5cm x 56.5cm 2005

(47)

第二節 廢墟與文明系列

(二十三)即將遠離 (作品二十三) 媒材:油彩

尺寸:90 cm ×116 cm 創作年代:2006

一、作品內涵:

此件作品主要描繪一位年輕女子盛裝之後,悠閒的坐在古 樸的籐椅。目光向左方若有所思的凝視,而畫面的桌子下方則 擺放著已打包完畢的物件,右方牆角則堆放尚未整理完畢的居 家用品,桌上擺放著綠色盆栽,在背景遠方之處,則是晴朗的 天空以及繁榮的城市背影。

筆者所運用的是一種寓意式的繪畫方法。訴求文明的擴 張,已不得不迫使年輕人,必須遠離自己土生土長的故鄉,而 投入競爭又繁榮的城市。

二、創作過程:

1. 以照相寫實方式記錄構圖在畫布上,修改背景天空部份,加入 海邊、港口、城市、雲等造形主題。

2. 在畫布薄塗上一層茶色為底色,待乾之後,塗上第二層茶色的 底色。

3. 接著以黑色、灰色、紫色、綠色混合作出暗色調,處理人物周 圍暗部層次。

4. 人物皮膚色以橙色加白上亮部層次,以茶色加黑塗在皮膚暗

(48)

細筆勾繪臉部表情。

5. 天空背景以灰色、藍、綠、白色等色,混合作塊面描繪。

6. 最後再以茶色、黃橙加強地板、桌面、紙箱等層次,完成作品。

圖 5-23 作品二十三《即將遠離》 油彩 90cm x 116cm 2006

廢墟與文明系列

(49)

(二十四)被遺忘的古典(作品二十四) 媒材:油彩

尺寸:90 cm ×116 cm 創作年代:2006

一、作品內涵:

西方古典藝術所蘊藏著是對自然界的秩序,有一股熱情 求,因而才能在各種思潮時期下,不斷衍生各種藝術形式。雖 然歷經戰火洗禮,終究還是會被人類視為精神指標,妥善保存。

反觀現代文明的發展,則是把舊有的建築物體拆毀、消滅。用 新的建材和現代造型取代古樸建築的地位。在台灣的偏僻地區 就常見被遺棄的建築物體,於荒野中不斷的消蝕。像西方的美 術館內,仍可看見被保存下來的雕刻作品供人欣賞。台灣的廢 墟和西方的古典藝術品,同樣是屬於那種美感經驗的產物,為 何結局就不一樣呢?這也是此幅作品所要闡述的思考內涵。

二、創作過程:

1. 先以鉛筆構圖於畫布上。

2. 接著上一層棕色底色層。

3. 描繪天空夕陽層次,使用薄塗方式,待乾再厚塗亮部層次。

4. 處理遠景草堆造形,用排筆平塗再以中號筆勾繪。

5. 打一層灰色底在石膏像、磚牆、綠色桌面,待乾。

6. 作出主題石膏像、磚牆主色調層次,待乾之後再塊面處理桌面 表層質感。

7. 最後加深左方色調,加白色顏料在主題石膏像亮部作出立體

(50)

圖 5-24 作品二十四《被遺忘的古典》 油彩 90cm x 116cm 2006

廢墟與文明系列

(51)

(二十五)洗禮(作品二十五) 媒材:油彩

尺寸:90 cm ×116 cm 創作年代:2006

一、作品內涵:

這幅作品主要詮釋意義有二層,第一是逝去;作品畫面的 左方彷彿是戰火下的殘骸,充滿著絕望,等待重建的意念。第 二是重生;右方呈現的是一位女人人體,手持一塊紅布,眼神 垂下,用一種慈悲的表情看待這一塊空間。紅色的布代表著華 麗意涵,正值青春的人體,詮釋生命的成長過程。人類的歷史 演變,正是由破壞到重建,進行著一連串的進行式,而破壞之 後,回到原始點,再由起源進行生命個體的重建,才又把繁榮 的景象帶向另一高峰。

二、創作過程:

1. 先以灰色、黑色打上底色。待乾之後,再以滾筒沾上白色打底 劑,滾壓在左方廢墟造形,作出表面裂紋效果。

2. 再以精密描寫強調左下方磚塊層次。

3. 接著以色鉛筆構圖人體造形。

4. 先上棕色底在主題上,待乾之後再以皮膚色加橙色,塗上人體 中間色調。

5. 最後描繪紅布,先上一層深紅色色調,待乾之後以橙色加白色,

使用厚塗技法勾繪亮部層次,再以細筆沾上黑色、棕色勾勒輪

(52)

圖 5-25 作品二十五《洗禮》油彩 90cm x 116cm 2006

廢墟與文明系列

(53)

(二十六)曾經 (作品二十六) 媒材:油彩

尺寸:90 cm ×116 cm 創作年代:2006

一、作品內涵:

任何時空的改變必會留下片斷回憶,就如同這幅作品中,

畫面左上方,少女片斷的圖像、立方體物體,則是象徵性隱喻 這個地方曾經居住過,而現今則是殘破的現況。貝殼則是追溯 同一地點,曾經是從海平面以下所發展的過程。從不同朝代、

時間的軌跡,所做的拼湊以集錦方式詮釋空間、時間的變革。

在畫面的中心點,綠色藤蔓植物隱喻為生命不斷重覆進行交替 作用。使得空間中存在於過去式、進行式以及未來式的變奏曲。

二、創作過程:

1. 先以大量松節油、亞麻仁油稀釋油彩,塗佈於畫布作出基底色 調,分成二次上色。第一次塗上棕色調,第二次塗上黑色。

2. 待乾再以白色打底劑用滾筒做壓印技法,待乾之後用 400 號砂 紙磨擦表面,做出岩石表面肌理效果。

3. 再以棕色、橙色、黑色混合色料,加上亞麻仁油薄塗畫布表面,

完成背景肌理色調。

4. 以色鉛筆描繪主題-少女圖像、貝殼、立方盒物體、石頭、綠 色葉子。

5. 主題先以暗色主調子色彩薄塗,待乾之後再以厚塗方式,使用 亮色增加亮部層次。

(54)

圖 5-26 作品二十六《曾經》 油彩 90cm x 116cm 2006

廢墟與文明系列

(55)

(二十七)思戀(作品二十七) 媒材:油彩

尺寸:90 cm ×116 cm 創作年代:2006

一、作品內涵:

人類在居住環境中不斷搬遷,以適應新的生活和新的發 展。而從年青時期,脫離自己的家鄉遠赴文明之地求生存、求 發展,然而又對自己的家鄉土地戀戀不忘,這種思鄉情結會一 直深深埋藏在內心深處。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月是故鄉圓,

這些古人所寫的詩詞都是在訴求思念家鄉的感情。這幅作品橫 躺姿勢的裸女,眼睛微微張開,和在畫面右上角的黑夜島嶼做 一種對話,文明和思念家鄉的鄉愁互動的隱喻性主題繪畫。

二、創作過程:

1. 先以鉛筆構圖於畫布上。

2. 接著在畫布上塗上一層棕色底層調子。

3. 再以深藍色描繪背景,待乾。

4. 接下來以寫實描繪技法,利用薄塗顏料分成四到五次重疊主題 色調。

5. 等到主題色彩接近完成,待乾了之後再以主色調混合白色顏料 加強亮部層次,完成作品。

(56)

圖 5-27 作品二十七《思戀》 油彩 90cm x 116cm 2006

廢墟與文明系列

(57)

(二十八)華麗的背後 (作品二十八) 媒材:油彩

尺寸:82 cm ×118.5 cm 創作年代:2006

一、作品內涵:

畫面所描述的是在悠閒的下午茶時間,室內的擺設是典 雅、平實的風格,而窗外是一幢無人居住的空屋,暗淡的空間 和前景敞亮空間形成對比。在遠方的天際是夕陽餘暉的斑爛色 彩,象徵著一段美好的時光,然而黑夜也會很快來臨,淹沒這 裡的一切華麗色調。日昇日落天際變幻無窮,在訴說著生命和 自然之間的關係是牢不可破,而文明的背後是象徵何種意義 呢?文明是由破壞再重建而成,最後文明又回復到那裡呢?這 也是此幅作品所想要提出的問題和想法?

二、創作過程:

1. 先上二層底色,第一層是灰色、第二層棕色底。

2. 構圖在畫布上,使用小號油畫利用黑色顏料勾勒輪廓線,待乾。

3. 處理背景天空、夕陽、雲彩色調以厚塗法強調色彩彩度。

4. 接著以厚塗法描繪桌面、地面、牆上的窗簾布。層次分成四次 厚塗,每上一次色彩待乾之後,重覆上色作出立體層次色調。

5. 最後以小號畫筆勾勒線條、加深明暗層次感,完成作品。

(58)

廢墟與文明系列

(59)

第三節 再生系列

(二十九)盛開 (作品二十九) 媒材:油彩

尺寸:72.5 cm ×90 cm 創作年代:2006

一、作品內涵:

這一幅作品主要表達生命在重建的過程中,所賦予象徵的 意涵。盛開的百合花寓意新的生命再現契機,背景鏽斑的圖像 則是生命即將進入更替的年代。生命在起起落落之中,進行著 一種節奏的更迭作用,而時間的改變無形中會將空間作一個調 整。人在空間中也是隨著四季的變化,而有不同的面貌和心境 產生。整張畫面以明和暗、冷和暖的對比色調強調時間和空間 的對照關係,從生命的起源找到最貼近自然角度的看法。

二、創作過程:

1. 先在畫布上塗灰色當基底,再用打底劑、松節油混合鋪陳第二 次底色。

2. 等候第二層底色乾透再以薄塗方式作上方深色層次。

3. 趁畫面未乾時再以流質油彩綠色,噴灑畫面,將畫面傾斜,使 油彩具有流動效果。

4. 經過一個月乾燥,再以色鉛筆描繪百合花實物,先上底色,乾 後再用白色亮色點綴光澤地方,再以小號畫筆勾勒細部,完成 作品。

(60)

再生系列

(61)

(三十) 鎖 (作品三十) 媒材:油彩

尺寸:72.5 cm ×90 cm 創作年代:2006

一、作品內涵:

被封鎖的門是禁錮,是被隔離成另一個空間的語意。而南 瓜是耐久的植物水果,它的鮮明色調是代表著旺盛的生命力。

老舊的椅子,表面被磨擦得光亮無比,仍不掩飾其古樸的色調。

這一幅作品所透析的是空間的區隔乃是在生命個體下得到 和諧。南瓜和椅子是一種調和色調,灰色的鏽斑鐵門和鎖也是 類似肌理生命的表徵。畫面所運用的影射含意在表達對於廢墟 和生命個體的對照。畫面構圖採用精簡的角度,不去過度描寫 刻畫廢墟肌理,反而留下更多的空間去思索封閉的是什麼?

二、創作過程:

1. 先以灰色、黑色油彩混合松節油,分別用二次打底等候乾透之 後,再以藍和灰色作局部層次描繪,將鐵門部份完成。

2. 接著構圖右方垂直線索的部份描寫,使用焦茶、灰、黑色等色,

作出生鏽的質感效果。

3. 再以茶、黃橙、黑色等色,描繪下方椅子造形。

4. 最後以黃橙、白色、鎘黃等色,勾繪南瓜主題色調。乾了之後,

再以茶色、藍色、黑色描繪陰影,完成作品。

(62)

圖 5-30 作品三十《鎖》 油彩 72.5 cm x 90 cm 2006

再生系列

(63)

(三十一)羽化 (作品三十一) 媒材:油彩

尺寸:72.5 cm ×90 cm 創作年代:2006

一、作品內涵:

這一幅作品所要表達的是生命個體從傷痕昇華到另一個自 由的空間。畫面左方垂直線乃在暗示廢墟的傷痕,而這傷痕又 經過漫長的時間洗禮,又產生了生鏽的質感,右方的三根羽毛 乃是象徵著生命在經過掙扎之後,蛻變成無形的自由個體。在 這世界裡,生與死、老與少乃是一成不變的生命過程,而生命 所遭受的境遇,最後會化成自然的虛無,虛與實是相生的自然 道理,同時也應證了自然界對生命的包容。

二、創作過程:

1. 先以灰色、白色、黑色加了亞麻仁油,在畫在上用手、布大面 積塗抹。運用手掌輕重控制,作出牆面老舊效果,待乾。

2. 以焦茶色、黑色、赭色混合增厚劑,用手指沾顏料作出左方垂 直,象徵傷痕的具體形象,再將少許顏料塗抹在右方,製造生 鏽的質感,待乾。

3. 接著以小號油畫筆,精細描寫羽毛,先以黑、灰色處理深色羽 毛,再以灰色、白色描繪白色羽毛,待乾之後,再加上厚重顏 料加強羽毛真實性。

4. 最後將左方傷痕線條作局部刻劃,作出凹陷、刮傷的表面效果,

完成作品。

(64)

圖 5-31 作品三十一《羽毛》 油彩 72.5 cm x 90 cm 2006

再生系列

(65)

(三十二)堅強的生命力 (作品三十二) 媒材:油彩

尺寸:72.5 cm ×90 cm 創作年代:2006

一、作品內涵:

植物或是生物一旦遠離空氣或是水分,就無法持續它的生 命運作;但是有些生命個體,卻擁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如同這 一幅作品所表達的意涵是一樣的。畫面中,被摘掉的黃金葛被 貼在龜裂的木板上,這所象徵的意涵乃是藉由黃金葛和被燒毀 木板所呈現的生命個體的態度。大自然裡所有的生命或許有其 堅強的生命力是我們欠缺觀察到,因此所表達的觀念也是著眼 於喚起人們重新去檢視,我們周圍的生命個體生命力。

二、創作過程:

1. 先以灰色、黑色顏料調上松節油,厚塗於畫在上,待乾。

2. 再以白色壓克力顏料混合亞麻仁油,以手沾顏料,局部塗抹在 畫面上,待乾。再以黑色調亞麻仁油作燒焦效果,待乾。

3. 以茶色為主,輕輕乾擦上方作出生鏽的色調。

4. 待乾之後,以實物描寫方式勾繪黃金葛自然形態,待乾。

5. 最後加深植物和背景陰影層次,使用薄塗方式,完成作品。

(66)

圖 5-32 作品三十二《堅強的生命力》 油彩 72.5 cm x 90 cm 2006

再生系列

(67)

(三十三)輪迴 (作品三十三) 媒材:油彩

尺寸:53 cm ×130 cm 創作年代:2006

一、作品內涵:

一根魚骨頭被棄置於海邊,等待漲潮將其帶回大海。每一 個生命個體,在離開自己的棲息地之後,無論時間、空間演變 如何,在靈魂的深處也會存在一種追尋的想法。

這幅作品所運用的寓意作法,也是基於生命在追尋的過程 中對海洋的渴望。而這種期望的想法,如同浮雲遊子所經歷過 的滄桑是一樣的。人類和許多生命個體,對於母體的追溯行為,

想法是不會停止。儘管文明不斷改變,這種廢墟型態個體消長 輪迴,自有一定的宿命。

二、創作過程:

1. 先以打底劑混合深藍色油彩,塗佈於畫布上,待乾。

2. 以滾筒沾上油彩顏料,滾壓成抽象圖案。

3. 接著再以增厚劑,混合白色壓克力打底劑,用抹布沾顏料拍打 畫面,待乾。

4. 再以松節油混合淺藍、鈷藍、黑、紫色,分三次薄塗畫面,描 繪背景海邊的圖像。

5. 最後等畫面乾燥之後,以小號畫筆運用厚塗法,描繪魚骨頭主 題,完成作品。

(68)

圖 5-33 作品三十三 《輪迴》 油彩 53 cm x 130 cm 2006

再生系列

(69)

(三十四)荒野上的寂靜 (作品三十四) 媒材:油彩

尺寸:53 cm ×136.5 cm 創作年代:2006

一、作品內涵:

文明所盤據的城市,就如同一條毛巾吸水的原理一般。將 城市周遭的村莊以不可預知的力量,吸取殆盡。那這些偏遠的 村落,無法承受文明的吸引力,年青人紛紛求去,所遺留下的 是老人和小孩,過剩的屋舍便是遺棄的產物。相反的,這些村 落的自然景觀,也因人口的減少得以保持,而不受干擾。這一 幅作品,所表達的意涵也是如此。一塊又破又髒的毛巾,披掛 在鐵絲網上,象徵的是文明之下的遺棄產物,背景生長著鮮綠 色的雜草,則是代表著完整的自然生態,生生不息。生命從有 到無,正是無時無刻在上演的舞台,就讓這一切順其自然,回 到平靜的世界。

二、創作過程:

1. 先以淺藍、鈷藍、皮膚色塗佈天空部份層次,待乾之後,再以 白色、淺藍色勾繪白雲層次。

2. 接著再以橄欖綠、青綠、黃綠色交替應用,厚塗背景雜草部份 層次,待乾之後,再以細筆勾繪細線輪廓,待乾。

3. 用相機記錄鐵絲網、破舊毛巾,再以色鉛筆描繪畫布構圖。

4. 使用黃橙、茶色、綠色、黑色等顏料精密描寫鐵絲網。

(70)

手指沾焦茶色,點綴出毛巾上污垢質感。

6. 最後以細筆勾勒毛巾的細膩部份層次,完成作品。

圖 5-34 作品三十四《荒野上的寂靜》油彩 53 cm x136.5 cm 2006

再生系列

數據

圖 5-1  《作品一》 春天的記憶    水彩  56.5 cm ×77 cm       2005
圖 5-2 作品二   《變遷的過程》         水彩       56.5cm × 77cm     2005
圖 5-3  作品三 《禁錮》  水彩     56.5 cm × 77cm              2005
圖 5-4    作品四《秋天的結束》 水彩        56.5cm × 77cm       2005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Krantz [7, 8] 等人的工作。 本 講就是參考了上述的文獻, 尤其是 Minda 及 Schober 與 Krantz 的工作所寫成的。 這樣寫法 的優點不僅是化簡了

是以法國物理學家 Augustin Fresnel 命名的。.

〉﹒吋己的血們的著作們。這莒言之 EHVEH~ 己的是 SEh 叫時穹 HMEgoysG\ 早閃閃叫們穹言這 E 有

「三昧空」,與上面三空中的觀空不同。這是就修空觀──三三昧的 時候,在能觀的心上 所現的空相 所現的空相

我原以為有慶一死,家珍也活不長了 ……家珍身 上一點肉 都沒有了,扶著她就跟扶著一捆柴禾 似的。.

第三入文判釋者。從品初下。訖偈竟轉無上法輪等。第二明法說周中領解段。約中有 二。第一長行。明身子領解陳 (云云)

孟浩然等所作的詩歌的詩意 譜寫而成,歌詞原文以德文 寫成。香港舞蹈團曾於 2002 年演繹這首作品,並邀請了

。所謂「意象」,即是用文字寫出可見、可感的事物,這個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