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台 灣 傳 統 音 樂 之 發 展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台 灣 傳 統 音 樂 之 發 展"

Copied!
4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序論

呂錘 寬 教 授在 〈 台 灣 傳統 音 樂 之發 展 〉 一 文, 將 台 灣傳 統 音 樂 分類 為

「 台 灣 化 漢族 音 樂 」、「 同 鄉會 式 漢族 音 樂 」、「 原 住民 族 音 樂 」 三 大 類 ;台 灣化 漢 族 音樂 其 下 分 為儀 式 音 樂、民 歌、南管 系 音 樂、北 管系 音樂、雜 樂 。

1南管 館 閣 奏唱 的 音 樂 稱為 南 管,屬於「 南 管系 音 樂 」的一 支,南管 系 音 樂 包括 有 太 平歌 、 南 管 戲 、 交 加 戲、 車 鼓 弄 等; 嚴 格 遵循 古 制 , 以上 四 管樂 隊編 制 , 坐姿 形 式 演 奏及 演 唱 ,稱 之 為 「 真正 的 南 管 」 音 樂 。2

南管 音 樂 主要 流 行 於 閩南 地 區 ,南 管 音 樂 隨著 閩 南 人士 移 民 海 外各 地 , 而 普 遍在 東 南 亞 各國 閩 南 僑社 中 傳 唱 。南 管 音 樂因 命 名 方 式的 不 同 , 有 不 同 的 名稱;以流 傳地 域 來 說,東 南 亞、菲 律 賓 僑 社 大 多 稱「 郎 君 樂 」、

「 郎 君 唱」或「南 樂」,乃 因 南管 館 閣 奉祀 的樂 神 為 五代 孟 昶,孟昶 又 有「 孟 府郎 君 」的 稱 呼,閩 南地 區 傳 統上 則 稱 南 管為「 絃管 」,以 示其 使用 之 樂 器,

歷史 上 南 管的 傳 唱 一 直以 泉 州 為中 心 , 故 有「 泉 州 絃管 」 之 稱 , 文 化 大革 命後 則 以 「南 音 」 來 指稱 絃 管 音樂 , 如 以 其音 律 特 性 , 而 有 「 五音 」 的稱 呼,「 南管 」則 為台 灣特 有 之 稱呼,以 別 於早 期 亦 流 行 於 台 灣 的 北 管 音 樂 ; 此外,南 管 也有「 南 詞 」「 南 唱」「 南 曲 」等不 同 的 名 稱,雖 然 名 稱 不 同 , 卻是 一 體 多面 的 文 化 現象,正顯 現 南管 音 樂文 化 生 態的 豐 富 性 與多 樣 性。3

我國 政 府 在一 九 八 七 ( 民 國 七 十六 年 ) 開 放國 人 赴 大陸 探 親 以 來 , 兩 岸文 化 交 流頻 繁 , 十 數年 來 陸 續有 泉 、 廈 地區 南 管 樂人 , 受 聘 於本 地 南管 團體 而 來 台授 藝 , 他 們或 來 台 開班 授 徒 進 而定 居 本 地 , 或 本 地 南管 社 團 、

1 呂 錘 寬 ,〈 台 灣 傳 統 音 樂 之 發 展 〉,《 藝 術 評 論 》 第 七 期 ( 台 北 : 國 立 藝 術 學 院 , 1996)。 南 管 音 樂 的 上 四 管 樂 器 , 包 括 琵 琶 、 簫 、 三 絃 、 二 絃 及 拍 等 , 在 指 套 十 音 合 奏 中,加 入 噯 或 品、叫 鑼( 以 木 魚 與 小 鑼 為 一 組 的 樂 器,又 稱 鮫 叫 )、響 盞、雙 音、四 塊 。

2 呂 錘 寬 ,〈 台 灣 傳 統 音 樂 之 美 〉《 台 灣 民 俗 藝 術 之 美 》( 南 投 : 省 文 化 處 ,1998),

49-50。

3 根 據 呂 錘 寬 教 授 長 期 觀 察 台 灣 傳 統 音 樂 的 生 態,南 管 館 閣 主 要 以 絃 管 作 為 自 稱 。 又 筆 者 於 2004 年 7 月 30 日 訪 問 張 鴻 明 先 生,他 表 示 在 大 陸 時 期( 民 國 三 十 七 年 以 前 ),

通 常 稱 為 「 絃 管 」, 尚 無 聽 聞 有 「 南 音 」 的 說 法 。大 陸 在 文 化 大 革 命 期 間 , 全 面 剷 除 傳 統 文 化 , 禁 唱 泉 州 絃 管 ;「 南 音 」 當 是 大 陸 政 府 改 革 開 放 之 後 , 為 因 應 發 展 觀 光 產 業 的 需 要 , 大 力 提 倡 「 曲 藝 化 」 的 南 管 音 樂 奏 唱 之 後 , 而 有 的 新 稱 呼 。「 曲 藝 化 」 指 文 化 大 革 命 期 間,提 倡 藝 術 應 當 服 務 廣 大 工、農、兵 階 層 , 其 結 果 是 背 離 傳 統 音 樂 文 化 傳 承 , 並 產 生 藝 術 庸 俗 化 、 樣 板 化 的 文 化 現 象 。

(2)

個人、學 生 前往 泉、廈地 區 地 區學 習 南 管 音樂、梨 園 戲等 傳 統 藝術;4對於 大陸 歷 經 文化 大 革 命 後 , 大 陸 南音 「 曲 藝 化」 的 現 象 , 來 自 南 管原 鄉 的大 陸藝 人 , 他們 的 技 藝 是否 仍 保 有南 管 音 樂 原有 的 古 樸特 質 與 表 演形 式 ,值 得本 地 學 子深 思。5根 據筆 者 的 觀察,近 年 來,台灣 表 演藝 術 界,流 行跨 界 藝術 合 作 的表 演 型 式 , 傳 統 音 樂藝 術 在 離 開原 生 態 環境 , 走 入 現代 劇 場的 演出 型 式 ,並 結 合 現 代表 演 藝 術 , 產 生 的 新型 態 的 藝術 風 貌 , 對傳 統 音樂 藝術 的 後 續影 響 如 何 , 值 得 觀 察。

南管 樂 人 日常 的 「 拍 館 」 活 動 ,以 演 奏 音 樂 、 切 磋 技藝 和 聯 絡 情誼 為 主要 目 的;傳 統 上,館閣 的 活 動,少 有自 發性 留 下 館閣、樂人 的 文 字 紀 錄 , 或聲 音 或 圖像 等 資 料 性的 留 存 ,我 們 對 早 期南 管 館 閣成 立 的 歷 史 、 變 遷,

多數 都 只 能從 資 深 樂 人 、 耆 老 的訪 談 中 得 之概 略 。 音 樂 技 藝 必 須透 過 優秀 的音 樂 家 ,才 能 達 到 傳承 目 的 ,對 於 早 期 樂人 , 欲 建立 「 活 傳 統 」 音 樂技 藝的 傳 承 世系,同 樣 極為 困 難。6根據 筆 者 參與 台 南 南聲 社 春、秋郎 君 祭整 絃排 場 , 及館 閣 閒 居 拍館 活 動 的觀 察 , 對 南管 文 化 圈的 傳 統 樂 人而 言 ,能

「 敕 桃 」 南管 , 才 是 他們 參 與 館閣 活 動 的 主要 原 因 , 絕 大 部 分 資深 南 管人 對他 們 所 喜愛 的 音 樂 , 這 種 根 植於 常 民 生 活的 音 樂 藝術 , 並 無 自覺 保 存傳 承與 研 究 發展 的 重 要 性與 急 迫 性 , 筆 者 在 參與 館 閣 的閒 居 拍 館 活動 時 ,常 聽聞 樂 人 們說 :「 南 管冇 敕 冇 要緊 啦 ! 工 作要 先 做 好 , 錢 愛 先 賺好 才 可 以 啦 ! 」 樂 人們 的 隨 口 之說 , 竟 也道 盡 了 傳 統南 管 館 閣業 餘 子 弟 館的 本 質 。

館閣 既 作 為樂 人 閒 居 拍館 , 怡 情養 性 之 活 動處 所 , 個別 之 樂 人 在多 處 館閣 拍 館 ,也 是 常 態 。 早 期 館 閣的 成 立 , 有集 合 志 同道 合 的 音 樂愛 好 者而 自發 性 組 成,如 台 南 佛祖 廟 同 聲社;有 因 個別 原 因 而自 立 門 戶 成立 新 館 者,

4 廈 門 南 音 名 師 張 在 我 先 生,經 由 張 鴻 明 先 生 的 推 薦,於 一 九 九 七 年 五 月,受 聘 於 板 橋 江 之 翠 南 管 樂 團,在 台 教 學 近 一 年;從 福 建 來 台 的 王 阿 心 小 姐,在 嫁 與 台 北 漢 唐 樂 府 行 政 總 監 陳 守 俊 先 生 後,定 居 台 北,擔 任 台 北 漢 唐 樂 府 音 樂 總 監 與 首 席 樂 師,二 ○ ○ 二 年 開 設 「 心 心 南 管 樂 坊 」, 以 音 樂 補 習 班 經 營 方 式 , 開 班 授 徒 。

5 對 於 大 陸 南 音「 曲 藝 化 」的 現 象,根 據 張 鴻 明 多 次 回 大 陸 探 親 所 觀 察,他 認 為 在 政 府 的 主 導 下,唱 曲 者 都 是 經 過 挑 選,人 漂 亮,聲 音 也 好,但 是 唱 曲 已 沒 有「 南 管 味 」,

他 認 為 「 曲 藝 化 」 的 結 果 , 只 是 好 看 , 但 是 不 好 聽 。

6 呂 錘 寬 教 授 認 為 傳 統 館 閣 中 , 樂 人 的 音 樂 技 藝 實 有 高 ( 專 業 音 樂 家 )、 下 ( 愛 樂 者 ) 之 別 。「 活 傳 統 」 就 是 擁 有 高 度 技 藝 的 館 先 生 或 樂 人 ; 透 過 他 們 將 曲 目 及 詮 釋 技 巧 傳 授 予 年 輕 一 代 , 使 音 樂 的 活 傳 統 能 永 續 流 傳 , 謂 之 技 藝 之 活 體 保 存 。

(3)

如初 創 的 台南 南 聲 社 , 由 江 吉 四先 生 帶 領 部分 三 郊 振聲 社 樂 人 所組 成 ,或 來自 已 散 館的 館 員 所 組成 , 如 台南 南 聲 社 於一 九 四 五年 重 新 復 館恢 復 活動 後 , 有 來 自鹽 水 清 平 社 、 鯤 鯓 群鳴 社 、 同 聲社 、 或 喜聲 社 等 新 成員 的 加入 既是 ; 也 有地 方 廟 宇 , 因 祭 祀 、宗 教 慶 典 需要 , 臨 時成 立 的 館 閤 , 在 祭典 之前 數 個 月 , 或 一 年 不等 , 開 始訓 練 樂 員 ,祭 典 結 束後 則 散 館 ; 如 台 南縣 學甲 鎮 慈 濟宮 每 年 「 上白 礁 業 祖尋 根 祭 典 」的 祭 典 活動 , 配 合 祭典 而 舉辦 的「 民 俗 藝 陣比 賽 」,有各 種 民 俗藝 陣 遊 行,最 著 名 的陣 頭 為 蜈蜙 陣,其 中 也有 南 管 、北 管 的 陣 頭參 與 遊 行等 。 張 鴻 明先 生 於 一九 八 八 年 至一 九 八九 年間 , 在 學甲 鎮 慈 濟 宮天 聲 社 開館 , 即 是 為慈 濟 宮 祭典 活 動 而 設 , 祭 典結 束 , 隨 之 散館 。7

台灣 南 管 館閣 , 主 要 分佈 在 西 部平 原 沿 海 的城 市 鄉 鎮 , 隨 著 台 灣早 期 由南 而 北 次第 開 發 , 城市 居 民 休閒 娛 樂 需 求 , 先 後 曾經 有 一 百 多處 館 閣的 存在 , 其 中南 部 地 區 的台 南 、 高雄 , 中 部 地區 的 鹿 港密 度 最 高 , 北 部 地區 次之 , 一 般認 為 中 部 地區 的 南 管館 閣 密 度 最高 , 事 實上 , 根 據 現有 資 料來 看 , 中 部 地區 館 閣 的 分布 , 只 限於 鹿 港 地 區及 少 數 沿海 鄉 鎮 。 近二 十 多年 來 , 政 府 單位 透 過 有 相關 的 政 策與 補 助 措 施 , 對 民 間傳 統 藝 術 加以 傳 習與 保存 之 後 ,北 部 地 區 館閣 則 有 增加 的 趨 勢 ,惟 大 多 數館 閣 屬 傳 習班 性 質 , 缺乏 傳 統 館閣 的 社 會 功能 , 不 過, 新 興 館 閣的 出 現 , 對 傳 統 藝 術的 傳 承仍 有一 定 的 貢獻 。

一 九 七九 年 ( 民 國六 十 八 年 ) 行 政 院 在推 動 十 二項 建 設 中 的 「 文 化建 設 」 政 策 下 , 研 訂 「 加強 文 化 及育 樂 活 動 方案 」 , 內容 包 括 有 : 設 置 文化 建設 專 管 機構 、 策 動 成立 文 化 基金 會 、 舉 辦文 藝 季 、 設 置 文 化 獎 、 修 訂著 作權 法、修 訂古 物 保 存法 與 採 掘古 物 規 則、培 育文 藝 人才、提 高音 樂 水 準 、 設立 文 化 活動 中 心 、 保存 與 改 進傳 統 技 藝 、鼓 勵 民 間設 立 文 化 機構 。

在 政 府的 「 文 化 建設 」 政 策下 , 一 九 八一 年 七 月三 十 日 ( 民國 七 十年 七月 三 十 日 ) , 行 政 院成 立 文 化建 設 委 員 會 , 往 後 十餘 年 , 各 縣市 文 化中 心硬 體 建 設陸 續 完 成 ,一 九 九 O年 代 末 期 ,各 縣 市 政府 相 繼 成 立文 化 局 。

7 台 南 縣 學 甲 鎮 慈 濟 宮 奉 祀 的 主 神 「 保 生 大 帝 」, 又 稱 大 道 公 、 吳 真 人 , 為 泉 州 府 同 安 縣 白 礁 人,每 年 農 曆 三 月 十 一 日 舉 行「 上 白 礁 業 祖 尋 根 祭 典 」暨「 民 俗 藝 陣 比 賽 」,

緬 懷 故 里 列 祖 列 宗 。 近 十 餘 年 祭 典 改 為 每 四 年 舉 行 一 次 。

(4)

由於 文 建 會成 立 初 期 十年 , 由 於事 權 不 統 一 , 關 於 傳統 音 樂 戲 曲的 權 責單 位仍 為 教 育部 , 此 時 期教 育 部 對傳 統 藝 術 的保 存 維 護工 作 , 除 了 「 民 族藝 術薪 傳 獎 」, 「 重 要 民族 藝 術 藝師 遴 選 辦 法 」 的 設 置 , 並 無 政 策性 的 措施 以保 存 傳 統藝 術 。 其 中 「 重 要 民族 藝 術 藝 師遴 選 辦 法 」 , 自 一 九八 九 年設 置以 來 , 只頒 贈 過 兩 屆 , 且 第 一屆 除 獎 座 ,另 有 頒 發獎 金 , 第 二屆 則 除獎 座外 , 並 無獎 金 ; 而 一九 八 五 年起 頒 發 的 「民 族 藝 師薪 傳 獎 」 在頒 發 十屆 後 , 隨 即 在一 九 九 四 年以 後 停 止頒 發 。 一 九八 O 年 代政 府 與 傳 統藝 術 有關 的施 政 , 在政 策 層 面 者 , 為 立 法院 通 過 「 文化 資 產 保護 法 」 , 一九 八 二年 五月 二 十 六日 由 總 統 公佈 實 施 。「 文 化 資 產保 護 法 」 明 定 有 歷 史 、 文 化、

藝術 價 值 之古 物 、 古 蹟 、 民 族 藝術 、 民 俗 及有 關 文 物 、 自 然 文 化景 觀 等五 項 , 以 法 律形 式 保 護 並發 揚 之 ,如 有 違 法 者最 高 可 處五 年 徒 刑 。

綜 觀 政府 二 十 餘 年來 , 對 於傳 統 音 樂 戲曲 的 獎 勵措 施 , 相 較於 主 流社 會文 化 活 動而 言,教 育部 設 置 的獎 勵 措 施,實屬 象 徵性 意 義 大 於實 質 意 義,

對傳 統 音 樂戲 曲 的 保 存與 維 護 ,並 無 積 極 鼓勵 之 實 質意 義 與 作 用 。 一 九九 O 年 代 以 後,文 建 會 及其 附 屬 機構,設 置 傳統 音 樂 戲曲 相 關 的 獎勵 措 施 後,

對於 傳 統 音樂 戲 曲 的 保存 與 研 究發 展 , 則 有顯 著 的 成果 。 二 O O 二 年 國立 傳統 藝 術 中心 成 立 , 及其 派 出 研究 機 構 民 族音 樂 研 究所 於 二 O O 三 年 成 立 , 則 是 政府 為 傳 統 音樂 戲 曲 的保 存 與 發 展 , 設 置 的政 府 權 責 單位 。

在 國 立傳 統 藝 術 藝術 中 心 成立 後 , 除 延續 籌 備 處時 期 對 傳 統音 樂 的各 項補 助 措 施外 , 二 O O 五 年 有 關傳 統 音 樂 的最 新 補 助計 畫 為 「 南北 管 館閣 復原 計 畫 」。 此 計 劃 旨在 提 昇 重建 具 有 深 厚歷 史 傳 統之 南 、 北 管館 閣 之音 樂文 化 。 計畫 內 容 除 涵括 重 建 「郎 君 祭 」 以及 廟 宇 祭典 儀 式 ( 包括 王 爺誕 辰與 迎 神 賽會、繞境 遊行 等 祭 典儀 式 )外,尚 包 括 公 開 演 出( 整 絃 排 場 )、

閒居 拍 館 練習 、 以 及 教授 新 進 學員 之 持 續 傳承 。 傳 藝中 心 企 望 由此 計 畫之 執行 , 能 夠完 整 保 存 傳統 音 樂 文化 之 原 貌 ,見 證 往 昔民 俗 音 樂 生活 型 態 , 進而 融 入 現代 生 活 之 中 , 藉 以 保存 傳 統 藝 術精 華 , 讓固 有 傳 統 音樂 文 化持 續活 化 , 再現 傳 統 典 雅風 貌 。8

8 國 立 傳 統 藝 術 中 心 網 站 ,〈 南 管 薪 傳 、 古 樂 風 華 再 起 〉, http://www.ncfta.gov.tw/

DesktopDefault.摘 錄 於 2005 年 11 月 12 日 。

(5)

一、台灣的南管館閣概述

館閣 , 為 業餘 傳 統 音 樂戲 曲 團 體的 統 稱 , 它並 非 台 灣傳 統 音 樂 圈的 固 有詞 彙,一 般都 以 曲 館為 稱,南 管或 北 管 皆然,簡 稱 則作 館。9台灣 傳 統 社 會中 , 以 音樂 作 為 休 閒娛 樂 的 樂種 , 主 要 以南 管 音 樂與 北 管 音 樂為 主 。南 管音 樂 既 作為 傳 統 社 會角 頭 廟 宇交 際 酬 酢 ,及 人 們 休閒 娛 樂 的 項目 之 一 , 必定 與 該 地區 經 濟 活 絡發 達 , 人民 生 活 富 裕有 關 。 清代 後 期 台 灣與 大 陸之 間貿 易 發 達 , 商 船 頻 繁往 返 在 各重 要 貿 易 港口 之 間 , 台 灣 民 間 「 一 府 二鹿 三艋 舺 」 的諺 語 , 說 明了 台 灣 早期 開 發 史 ,由 南 而 北的 歷 史 進 程 ; 隨 著台 灣各 城 市 次第 開 發 , 經濟 發 展 帶動 城 市 居 民娛 樂 生 活需 求 , 館 閣的 出 現 , 乃是 早 期 城市 開 發 歷 史之 必 然 ;台 灣 早 期 南管 館 閣 的成 立 , 即 是分 布 在這 些貿 易 港 口所 在 地 , 這些 早 期 憑藉 著 貿 易 經濟 活 絡 而開 發 , 進 而富 裕 的城 市 , 在 台 灣有 台 南 安 平 , 彰 化 鹿港 與 台 北 新莊 、 艋 舺 、 後 來 的 大稻 埕 ,大 陸則 有 泉 州 、 廈 門 等 福建 沿 海 的重 要 港 口 城市 。

以館 閣 的 地區 分 佈 來 看 , 南 管 館閣 見 於 全 台各 地 , 包括 金 門 、 澎湖 , 分佈 密 度 則以 南 部 地 區最 高 ; 以經 濟 生 活 觀之 , 主 要分 佈 於 經 濟發 達 ,生 活較 為 富 裕的 都 市 , 如台 北 市 的艋 舺 與 大 稻埕 、 彰 化縣 的 鹿 港 與鄰 近 沿海 鄉鎮 、 台 南市 、 高 雄 市 ; 若 以 館閣 發 展 的 歷史 進 程 言之 , 南 部 地區 、 中部 地區 , 最 早出 現 館 閣 活動 , 北 部地 區 相 對 較晚 。

根據 現 有 資料 所 知 , 南部 地 區 最早 的 館 閣 應是 台 南 武廟 振 聲 社 , 根 據 振聲 社 理 事長 陳 進 丁 先生 所 言 ,該 館 至 今 應該 已 成 立二 百 一 十 年左 右 。據 考證 , 中 部地 區 最 老 的南 管 館 閣 , 鹿 港 雅 正齋 迄 今 已有 近 二 百 六十 年 的歷 史 , 但 若 根據 黃 根 柏 先生 的 說 法 , 雅 正 齋 是由 陳 佛 賜先 生 開 館 , 距 今 就已 有三 百 餘 年 , 算 是 台 灣最 早 成 立的 南 管 館 閣 , 但 是 比較 可 靠 的 說法 是 ,現 今尚 存 於 館員 記 憶 中 的黃 天 買 先生 及 之 後 的施 性 虎 先生 , 從 黃 天買 先 生算 起 , 距 今 也有 百 餘 年 。10至於 北 部地 區 , 最 早成 立 的 館閣 應 是 新 莊祭 祀 公

9 呂 錘 寬 ,《 台 灣 地 區 民 族 音 樂 發 展 現 況 》,(台 北 : 國 立 傳 統 藝 術 中 心 民 族 音 樂 研 究 所 , 2002), 132。

1 0 張 舜 華 、 何 懿 玲 ,〈 鹿 港 南 管 滄 桑 史 〉,《 民 俗 曲 藝 》 改 刊 第 一 期 , 11 月 號 ,( 台 北 , 民 俗 曲 藝 雜 誌 社 , 1980): 55。

(6)

業郎 君 會 聚賢 堂 , 以 及艋 舺 聚 英社 , 距 今 一百 七 十 年左 右 。 綜 合北 、 中、

南重 要 館 閣資 深 南 管 樂人 的 說 法 , 可 以 合 理推 論 , 在清 朝 後 期 至民 國 五十 年代 的 一 百五 十 年 間 , 當 是 南 管音 樂 在 台 灣最 流 行 的年 代 。

根 據 李 秀 娥 小 姐 在 台 灣 大 學 人 類 學 研 究 所 之 碩 士 論 文 《 民 間 傳 統 文 化 的持 續 與 變遷 — 以 台 北市 南 管 社團 的 活 動 為例 》( 1989)的調 查,從 清朝 到 近代 , 台 灣地 區 曾 經 有一 百 零 三館 的 南 管 館閣 ; 音 樂學 者 許 常 惠在 《 鹿港 南管 音 樂 之調 查 與 研 究 》( 1982)中 指出,在日 治 時 期的 台 灣 地 區,約 有 六 十餘 館 ; 游慧 文 小 姐 在國 立 藝 術學 院 音 樂 系碩 士 班 , 碩 士 論 文 《 南 管 館閣 南聲 社 研 究 》( 1997)的 統計,館 閣 數 量 計有 一 百 二十 九 館;11其中 北 部地 區也 是 三 十一 館 , 中 部地 區 三 十一 館 , 南 部地 區 有 六十 一 館 , 花東 地 區有 台東 一 館 、花 蓮 一 館 , 外 島 地 區有 四 館 , 計有 金 門 一館 、 澎 湖 三館 ; 台北 藝術 大 學 傳統 音 樂 系 林柏 姬 教 授,在 其 著 作《 南 管 曲 唱研 究 》(2004)一 書 的 統 計 , 則 有 一 百 三 十 八 館 ;12台 灣 本 島 有 一 百 三 十 三 館 , 其 中 北 部 地 區 也是 三 十 九館 , 中 部 地區 三 十 二館 , 南 部 地區 有 六 十館 , 花 東 地區 有 台東 一館 、 花 蓮一 館 , 外 島地 區 有 五館 , 分 別 是澎 湖 三 館 、 金 門 二 館 。

游 慧 文 小 姐 與 林 柏 姬 小 姐 對 台 灣 北 部 、 中 部 、 南 部 、 花 東 、 外 島 地 區 館閣 的 統 計 , 兩 者 統 計皆 包 含 現存 與 已 散 館館 閣 。 現存 館 閣 中 , 有 些 只留 有館 舍 或 樂器 , 但 已 無活 動 , 已散 館 的 館 閣 , 有 若 干館 舍 仍 在 , 卻 早 已無 活動。上 述在 不 同 時 間對 台 灣 地區 館 閣 數 量的 統 計 中,有 若 干 不同 的 增 減,

其中 亦 包 括現 今 仍 極 為活 躍 之 館閣 , 分 別 敘述 如 下 :

北部 地 區 :

二 O O 四 年 的 統 計 , 北 部 地 區 館 閣 數 量 有 三 十 九 館 , 比 一 九 九 七 年 的 館閣 數 量 統計 多 出 八 館 , 新 增 館閣 分 別 如 下 :

咸和 南 樂 社 : 負 責 人 為辛 晚 教 先生 , 一 九 九O 年 成 立 , 主 要 在 台北 市 大稻 埕保 安 宮 活動 , 學 員 以大 專 的 教師 與 學 生 為主 。

和鳴 南 樂 社 : 負 責 人 為陳 梅 , 一九 九 七 年 成立 , 陳 梅 、 江 膜 堅 負責 教 學 ,

1 1 游 慧 文,《 南 管 館 閣 南 聲 社 研 究 》( 台 北:國 立 藝 術 學 院 音 樂 系 碩 士 班 碩 士 論 文 , 1996): 4–9。

1 2 林 柏 姬 ,《 南 管 取 唱 研 究 》( 台 北 : 文 史 哲 出 版 社 , 2004), 26–38。

(7)

    在 台 北 市南 京 西路 344 巷 2 號活 動 。

惠泉 南 樂 社 : 負 責 人 為江 膜 正 ,館 先 生 為 傅妹 妹 , 二 O O O 年 成立 , 館址

    設 在 台 北市 錦 州 街十 八 號 。

板橋 農 會 農吟 社 : 一 九九 八 年 成立 , 曾 經 任教 老 師 為曾 玉 、 劉 贊格 、 王阿 心 , 屬 板 橋市 農 會 社 團 , 為 研 習班 性 質 。

松山 奉 天 宮南 樂 團 : 負責 人 為 王君 相 , 館 先生 為 卓 聖祥 、 林 素 梅 , 一 九九

    九 年 成 立 , 以 台 北市 福 德 街 221 巷 12 號為 活 動地 點 。 松青 南 樂 團 : 負 責 人 為洪 萬 象 、洪 廷 昇 , 二人 同 為 館先 生 , 一 九九 三 年成

    立 之 初 , 因 故 停 止活 動 , 二 OO 二 年 恢復 活 動 。 集美 南 樂 社 : 負 責 人 為吳 火 煌 ,二 O O 一 年成 立 。

麻園 南 樂 社 : 負 責 人 、 館 先 生 為周 宜 佳 , 原為 崇 孟 社成 員 , 外 公為 香 山同

    樂 園 高 甲戲 團 主 楊乞 , 館 址 設在 在 新 竹縣 竹 北 市 。

中部 地 區 :

中部 地 區 館閣 二 O O 四年 的 統 計 , 增 加 一 館:

和合 藝 苑 :負 責 人 與 館先 生 皆 為吳 素 霞 , 館址 設 在 台中 縣 沙 鹿 鎮 , 傳 習內 容 以 七子 戲 前 、 後場 的 藝 術為 主 。

南部 地 區 :

南 部 地 區 的 館 閣 數 量 , 二 O O 四 年 較 一 九 九 七 年 的 統 計 減 少 一 館 , 此 乃高 雄 縣 大樹 鄉 之 大 社館 , 因 為確 實 館 名 不清 楚 , 故在 統 計 上 的取 捨 ,亦 為合 理 。

花東 、 外 島地 區 :

二 O O 四 年 的 統 計 , 花 東 地 區 仍 只 有 二 館 , 外 島 地 區 增 加 金 門 薛 家 南 樂社 。

實 際 上 , 金 門 地 區 曾 經 成 立 的 館 閣 數 量 , 當 不 止 於 此 ; 二 O O 四 年 七 月二 十 三 日 , 筆 者 與 張鴻 明 先 生談 到 , 早 年在 大 陸 時期 時 , 即 曾聽 說 家鄉 的老 一 輩 南管 樂 人 , 曾經 到 金 門本 島 開 館 的故 事 , 他的 大 哥 張 在我 先 生 , 在二 十 六 歲第 一 次 出 外教 館,即是 到 隸 屬 於金 門 縣 的大 墱 島 開 館。根 據「金

(8)

門青 嶼 同 安東 園 旅 台 鄉親 暨 張 氏宗 親 會 」 的耆 老 , 張榮 強 先 生 所輯 《 鄉先 賢張 敏 重 恩堂 集 等 史 料被 誣「 吞金 公 案 」特集 》( 1997)一 書,其中 一 篇 由 張文 和 先 生撰 寫 的 文 章〈 同安 東 園 與金 門 青嶼 〉,記 載一 九 四 五年(民 國 三 十四 年 ) 東園 南 管 樂 人來 金 門 青嶼 開 館 之 經過 :

「 … 幾 位 自小 即 愛 好 南樂 的 旅 菲族 人 張 自 然、張 立 憲、張嗣 生 等先 生,

返鄉 探 親 ,鑑 於 桑 梓 娛樂 項 目 缺缺 , 鄉 親 休閒 生 活 單調 無 味 , 隨即 興 起提 倡設 立 南 樂社,聘 請 東園 對 南 樂很 有 造 詣 的張 鴻 挑( tio4)、張 嗣罩 兩 位 樂 師 , 先 後 到青 嶼 設 館 , 教 授 南 樂。 」

前段 敘 述 中 , 提 到 的 兩位 東 園 南管 樂 人 , 其中 張 鴻 tio4 這位 樂 人的 名 字最 後 一 字 , 在 張 文 和的 文 章 中被 漏 印 , tio4 是 筆 者自 行 加 上 去的 譯 音,

筆者 翻 遍 張榮 強 先 生 的著 作 , 試著 找 出 其 他文 章 中 是否 另 有 漏 印之 文 字 , 卻遍 翻 不 著,所 以 筆 者大 膽 推 測,應 該 不 是漏 印,而 是在 東 園 鄉親 的 鄉 音 、 口語 化 的 稱謂 , 書 之 於文 字 , 難以 找 到 適 當文 字 對 應之 故 。 張 鴻明 談 到早 年在 東 園 與他 同 期 學 南 管 的 鄉 親們,其 中 一位 樂 人 名叫 張 鴻 挑(tio4),tio4 是筆 者 根 據訪 問 張 鴻 明先 生 時 ,根 據 他 口 語的 鄉 音 音譯 , 筆 者 無法 找 到適 合的 文 字 使用,只 能 權宜 採 用 譯音。張 鴻 明先 生 提 到的 樂 人 張 鴻挑( tio4),

是否 就 是 張文 和 文 章 中提 到 的 樂人,筆 者 向張 鴻 明 先生 查 證,亦無 法 證 實。

不過 , 以 金門 青 嶼 、 同安 東 園 在歷 史 上 深 厚的 關 係 淵源 , 東 園 的南 管 樂人 到金 門 開 館授 徒 , 是 合理 的 推 論 。13

傳統 南 管 館閣 每 年 有 春、秋二 次 的 祭 典 活 動,活 動 內 容 為「 祀 郎 君 」、

「 祀 先 賢 」及 「 整 絃 排場 」。「 郎君 爺 」 又 有「 孟 府 郎君 」 之 稱 , 相 傳 為五 代的 孟 昶,其人 善 音 律,為 南 管 人尊 為 樂 神;「 祀先 賢 」為紀 念館 閣 已 逝的 館員,以 示 薪火 相 傳,緬懷 先 賢 之意,「 整絃 排 場 」則為 各 地 絃友 們 的 大會 串 , 在 絃 友們 齊 聚 的 場合 , 表 演各 個 館 閣 擅長 的 曲 目 , 以 樂 會 友 、 聯 絡情 誼, 為 整 絃排 場 的 最 大功 能 。 目前 台 灣 傳 統館 閣 中 , 唯 有 台 南 南聲 社 仍維

1 3 請 參 照 第 一 章 第 三 節 第 二 段「 同 時 期 在 東 園 南 樂 研 究 社 的 樂 人 」。早 期 鹿 港 聚 英 社 館 舍 亦 曾 遷 入 龍 山 寺 旁 之「 金 門 館 」活 動,金 門 館 設 立 於 日 本 據 台 時 期,是 鹿 港 地 區 金 門 旅 台 人 士 的 同 鄉 會 館 。

(9)

持每 年 春 秋二 祭 的 活 動 , 祭 祀 日期 不 一 定 ,通 常 安 排在 清 明 節 、 中 秋 節過 後 , 當 月 的最 後 一 週 日 , 主 要 是為 配 合 現 代社 會 的 生活 作 息 , 方便 各 地絃 友參 與 活 動 。

台 灣 的 南 管 社 團 , 根 據 統 計 從 十 九 世 紀 到 二 十 世 紀 末 , 曾 經 出 現 過 一 百三 十 餘 館,根 據 現 有資 料,可以 推 論 一 九六 O 年 之前 的 一 百 五十 餘 年 間,

當為 南 管 音樂 在 台 灣 最流 行 的 年代。在 不 同的 年 代,同 時 存 在 過多 少 館 閣,

以及 當 時 擁有 優 秀 技 藝樂 人 的 技藝 到 底 是 如何 , 已 無法 從 現 有 資料 得 知 。 但是 可 以 確定 的 是 , 早期 優 秀 樂人 們 的 音 樂技 藝 , 透過 館 閣 內 樂人 代 代的 傳唱 , 延 續了 台 灣 南 管音 樂 的 文化 。

以 當 今 台 灣 南 管 館 閣 的 生 態 來 說 , 歷 史 悠 久 的 傳 統 館 閣 與 新 興 的 南 管 社團 並 立 。新 興 的 南 管團 體 , 或以 補 習 班 收費 教 學 的經 營 方 式 , 兼 之 申請 政府 相 關 單位 補 助 款 , 作 為 社 團演 出 經 費 ;或 以 知 識份 子 的 愛 樂者 為 主體 的社 團 , 樂以 載 道 , 傳承 意 味 濃厚 ; 也 有 以精 美 的 藝術 行 銷 包 裝方 式 ,投 之以 現 代 劇場 的 炫 麗 燈光 效 果 與華 麗 服 飾 ,結 合 跨 界藝 術 型 式 的演 出 ,而 成為 媒 體 寵兒 。

二 十 年 餘 年 來 , 新 增 的 南 管 社 團 , 多 數 集 中 在 台 北 集 中 在 台 北 市 區 , 中南 部 地 區亦 有 少 數 南管 社 團 的成 立 , 這 些新 興 的 南管 團 體 , 多以 教 學傳 習為 主 , 少數 則 能 維 持絃 友 們 ,日 常 的 拍 館的 活 動 ; 創 立 時 間 悠久 的 傳統 館閣 , 在 一九 七 O 年 代以 後 , 幾乎 沒 有 新 館員 的 加 入 , 多 數 館 閣都 面 臨資 深館 員 老 成凋 零 , 或 因樂 人 年 歲已 大 , 身 體健 康 狀 態欠 佳 , 甚 少參 與 館閣 活動 , 新 一代 的 學 員 , 因 個 人 習樂 資 歷 尚 淺 , 或 學 業 、 工 作 、 婚姻 等 個人 因素 , 時 有中 斷 學 習 的情 形 , 學習 成 效 則 有待 驗 證 。 以 下 為 近 年仍 維 持活 動之 南 管 團體 , 簡 述 如下 :

( 一 ) 台 南南 聲 社

南 聲 社 為 目 前 台 灣 南 管 館 閣 中 , 唯 一 仍 能 持 續 維 持 春 秋 二 次 郎 君 祭 典 的傳 統 館 閣,目 前 擁 有的「 曲 腳」,仍為 台灣 南 管 館閣 中 最 多 者,起 演 唱 水 準皆 達 到 一定 藝 術 水 平 。 一 九 八五 年 獲 教 育部 「 南 管團 體 薪 傳 獎 」。

創 立 初 期 活 動 地 點 並 不 固 定 , 主 要 在 創 社 人 江 吉 四 先 生 自 宅 , 及 館 員 家中 活 動 ,歷 經 保 安 宮 、 台 南 市南 區 再 興 活動 中 心 , 二 O O 二 年遷 入 台南

(10)

市夏 林 路 一九 二 號 二 樓 現 址 , 從創 社 至 今 共有 三 位 館先 生 , 歷 任江 吉 四 、 吳道 宏 及 現任 館 先 生 張鴻 明 。

南 聲 社 現 有 館 員 約 四 十 位 左 右 , 包 括 資 深 樂 師 、 樂 員 , 館 員 及 民 國 八 十年 代 中 期,「 民 間 藝術 保 存 傳習 計 畫 」實施 以 來 的新 進 學 員。目 前實 際 參 與日 常 拍 館活 動 的 館 員有 張 鴻 明 、 謝 永 欽 、蘇 榮 發 、 陳 令 允 、 蔡勝 滿 、黃 太郎 、 張 柏仲 、 陳 進 財 、 陳 秋 旭、 董 倫 全 、呂 陽 明 、 蘇 慶 花 、 葉麗 鳳 、陳 嬿朱、謝素 雲、黃 美 美、郭 阿蓮、林毓 霖、蘇 慶 成( 負 責錄 音 攝影 等 事 務 ) 等 。 其 中 林毓 霖 先 生 為南 聲 社 前任 理 事 長 ,亦 為 林 長倫 先 生 的 長公 子 ,平 日參 與 館 閣的 活 動 , 主要 為 協 助南 聲 社 近 年來 的 行 政事 物 , 本 身並 不 參與 音樂 活 動 ,本 人 因 為 父親 林 長 倫先 生 的 關 係 , 對 南 聲社 維 持 傳 統南 管 音樂 的奏 唱 方 式 , 以 及 在 現代 社 會 生活 形 態 下 ,對 南 聲 社未 來 的 發 展與 影 響 , 有很 深 切 的期 許 與 看 法 。14

( 二 ) 灣 裡和 聲 社

和 聲 社 歷 史 久 遠 , 據 聞 , 在 已 故 館 員 黃 添 福 先 生 的 曾 祖 父 時 代 , 已 有

「 和 聲 社 」活 動 的 存 在 , 創 立 之初 到 民 國 六十 年 代 以前 , 並 無 固定 活 動館 舍 , 一 九 八一 年 水 仙 宮落 成 , 現館 舍 設 於 水仙 宮 二 樓 , 歷 任 館 先生 有 蘇添 丁、葉 義、翁 秀 塘,以及 一 九 九六 年 起,陸續 在 和 聲社 開 館 的 張鴻 明 先 生 , 現有 館 員 有黃 太 郎 、 黃源 一 、 杜成 、 葉 老 補、 杜 春 長 、 杜 清 蔭 、 黃 順 興、

葉振 坤、黃 春池 等,以及 年 輕 學員 約 十 人 左右,新 學 員從 小 學 生到 大 學 生 , 及社 會 人 士皆 有 , 但 館閣 已 無 閒居 拍 館 活 動 , 館 員 大多 到 南 聲 社拍 館 。

台 南 灣 裡 和 聲 社 成 立 以 來 , 多 配 合 當 地 角 頭 廟 宇 萬 年 殿 ( 奉 祀 水 仙 尊 王 ) 的 廟 會活 動 , 某 次因 信 徒 擲茭 求 神 諭 ,得 知 水 仙尊 王 喜 愛 聽南 管 ,希 望有 一 廟 宇可 以 專 心 聽南 管 , 才由 黃 太 郎 家族 兄 弟 商議 , 恭 請 水仙 尊 王暫 時遷 出 萬 年殿,並 覓 得一 處 簡 陋之 房 舍,迎請 水 仙 尊王 暫 作 為 安座 之 處 所,

和聲 社 當 時也 就 在 此 小屋 活 動 ,直 到 民 國 七十 年 代 左右 , 和 聲 社館 員 、黃

1 4 林 毓 霖 , 2004 年 10 月 23 日 , 台 南 市 。 林 毓 霖 先 生 說 , 至 目 前 為 止 , 登 記 為 南 聲 社 館 員 的 人 數 約 為 四 十 餘 人,實 際 參 與 閒 居 拍 館 活 動 的 館 員 約 二 十 人 左 右,其 他 館 員 大 多 只 參 加 春 秋 二 祭 的 活 動;另 外,南 聲 社 自 民 國 六 十 九 年 登 記 為 民 間 團 體 後,改 採 理 事 制 後,始 正 式 設 有 理 事 會,並 設 理 事 長 一 職,他 認 為 理 事 會 的 機 制 下,館 閣 仍 維 持 傳 統 運 作 型 態,館 員 要 如 何 認 定 很 困 難;現 在 南 聲 社 經 費 來 源 主 要 為 政 府 補 助,與 演 出 所 得 , 除 日 常 開 銷 , 房 舍 租 金 , 日 常 水 電 外 , 並 無 其 他 較 大 的 花 費 。

(11)

添福 、 黃 源一 、 黃 太 郎父 子 等 ,結 合 公 親 家族 兄 弟 眾人 之 力 , 在台 南 市灣 裡路 282 巷 38 號 現 址,新建 一 座 廟宇,主祀 水 仙 尊王,每 年 農曆 十 月 九日,

皆會 在 廟 前搭 「 錦 棚 」 排 場 , 廣邀 各 地 絃 友與 會 , 隆重 祭 祀 水 仙尊 王 ,終 日絃 歌 不 墜 , 樂 人 們 相互 觀 摩 學習 , 晚 宴 則席 開 數 十桌 , 熱 鬧 非凡 。15

和 聲 社 最 近 一 次 開 館 , 是 二 O O 五 年 一 月 九 日 起 , 為 期 四 個 月 , 由 廟 方支 付 薪 水 , 聘 請 張 鴻明 先 生 授課 , 每 星 期一 、 二 、 三 的 晚 上 , 七 點 半到 十點 上 課 ,維 持 傳 統 一對 一 教 學 , 老 師 唸 一句 , 學 員跟 唸 一 句 , 先 生 指點 後再 唱 一 遍 , 每 位 學 員所 學 曲 目皆 不 同 , 但實 際 觀 察 , 每 位 學 員多 能 跟唱 每一 首 新 曲 ; 第 二 館 自五 月 份 起 , 張 鴻 明 先生 將 義 務於 星 期 三 晚上 繼 續教 學 。 南 聲 社黃 美 美 絃 友亦 常 到 和聲 社 活 動 ,一 方 面 向張 鴻 明 先 生學 習 ,也 協助 年 輕 學員 的 教 學 。

實 際 主 持 和 聲 社 事 務 的 黃 太 郎 先 生 , 熱 心 南 管 音 樂 的 傳 唱 , 積 極 在 灣 裡地 區 招 收年 輕 新 學 員 , 卻 苦 於新 學 員 來 源不 足 。 目前 , 一 批 十數 人 左右 的學 員,從 小學 生、在地 大 專 生及 家 庭 主 婦皆 有,其 中一 位 女 士音 色 極 佳 , 丹田 力 十 足 , 頗 受 期 待 , 學 員 平日 , 由 黃 太郎 先 生 召集 回 館 練 習 , 認 真積 極 , 學 習 成效 值 得 期 待 。

( 三 ) 高 雄右 昌 光 安 南樂 社

成立 於 一 九二 七 年( 民國 十 六 年 ),成 立 之初 館 名 為聚 安 堂,不久,部 分館 員 另 組安 樂 社 , 各自 活 動 一段 時 間 後 ,於 一 九 三 O 年 代 合 併 , 改 稱為 光安 南 樂 社 。 目 前 館 址設 於 高 雄市 楠 梓 區 三仙 街 三 十八 號 , 右 昌元 帥 府後 花園 , 雖 然廟 宇 外 面 車水 馬 龍 ,但 廟 宇 腹 地寬 廣 , 館舍 設 於 其 中 , 環 境幽 美 , 內 部 寬敞 潔 淨 , 氣氛 典 雅 ,樂 員 音 樂 奏唱 能 力 , 皆 有 一 定 水準 。 該館 所保 有 一 套指 譜 集,共四 冊,抄 寫於 一 八 五 O 年( 清 道光 三 十 年 ),以可 確 知年 代 來 說 , 該 指 譜 集為 台 灣 最古 老 者 的 南管 手 抄 本 。16

歷 任 館 先 生 有 吳 彥 點 、 陳 田 、 陳 天 助 、 阿 桂 先 、 翁 秀 塘 、 卓 聖 祥

1 5 張 鴻 明,2005 年 4 月 16 日,台 南 市。由 於 和 聲 社 館 閤 處 所 位 於 水 仙 尊 王 廟 內 , 館 閤 沒 有 舉 辦 春、 秋 祭 典, 故 每 年 舉 辦「 吃 會 」時, 並 不 祭 祀 郎 君 爺, 而 是 祭 拜 水 仙 尊 王 。

1 6 呂 錘 寬 ,《 南 、 北 管 館 閣 現 況 評 估 及 重 建 可 行 性 研 究 》( 宜 蘭 : 國 立 傳 統 藝 術 中 心 , 2004), 95。

(12)

( 1990-1992)、 蘇 榮 發( 1996-1997,2001-2002),目 前 未聘 館先 生。 館員 有洪 進 益( 二 絃,社 長 )陳 信平( 琵 琶 )簡天 拱( 琵 琶 )、吳 秀 霞( 演 唱 )、

徐武 輝 ( 琵琶 )、 洪 輝夫 ( 洞 簫)、詹 丁 祿 ( 二 絃)、 陳天 恩 (演 唱 )、 蔡 隆 夫( 洞 簫 )、張 正 林( 琵琶 )、洪 清泉( 琵 琶)、黃 金 富( 演 唱 )、翁 孟 忠( 三 絃 )、潘 文良( 洞 簫 )、蔡 昇璋( 洞 簫)、、朱隆 銀( 演 唱 )、陳 碧 雯( 演 唱 )、

林美 香、李淑 玲( 演 唱 )、黃哲 昇( 二絃 )等,皆 為 四、五 十 歲左 右 的 青壯 年絃 友 , 平日 閒 居 拍 館活 動 情 形頗 為 踴 躍 ,音 樂 演 奏水 平 值 得 期待 。17

根 據 社 長 洪 進 益 表 示 , 館 閣 除 了 日 常 的 閒 居 拍 館 之 外 , 館 閣 每 年 都 參 與高 雄 右 昌地 區 廟 宇 神明 誕 辰 的祭 典 儀 式 ,且 都 固 定為 十 五 間 廟宇 , 擔任 祭典 儀 式 的樂 隊 ( 圖 表三 )。18光安 社 固定 參與 社 區 廟宇 的 祭 典 儀式 ,應 該 是台 灣 館 閣活 動 中 , 最引 人 注 目的 活 動 之 一 。

( 表 一 ) 光安 社 93 年度 儀 式 活動 日 程 表

慶典 名 稱 日期 ( 農 曆) 祭祀 時 間 儀式 地 點

玉皇 大 帝 聖誕 1 月 9 日 6 點 元帥 廟

福德 正 神 千秋 2 月 2 日 7 點 一甲 福 德 廟 柳府 千 歲 聖誕 2 月 23 日 19 點 文安 村 文 吉四 廟 三山 國 王 聖誕 2 月 24 日 19 點 三山 國 王 廟 玄天 上 帝 聖誕 3 月 2 日 19 點 新吉 村 北 極殿

左營 元 帥 廟

保生 大 帝 聖誕 3 月 14 日 19 點 左營 慈 濟 宮後 勁 聖 雲 宮 註生 娘 娘 千秋 3 月 20 日 19 點 30 分 元帥 廟

天上 聖 母 聖誕 3 月 23 日 19 點 30 分 元帥 廟 釋迦 佛 祖 佛誕 4 月 8 日 19 點 30 分 元帥 廟 元 帥 爺 公 大 使 爺 公 聖

5 月 4 日 19 點 崎漏 鄉 正 順廟

元帥 爺 公 聖誕 5 月 5 日 6 點 元帥 廟

1 7 光 安 社 , 2004 年 8 月 6 日 , 高 雄 市 。

1 8 呂 錘 寬 2004, 97。

(13)

玄靈 高 上 帝聖 誕 6 月 23 日 19 時 左營 啟 明 堂 福德 正 神 千秋 8 月 15 日 8 點 三山 國 王 廟

中壇 元 帥 聖誕 9 月 9 日 19 點 三 山 國 王 廟 、 三 甲 福 德

元帥 爺 公 聖誕 11 月 27 日 6 點 30 分 元帥 廟

( 四 ) 振 聲社

振 聲 社 前 身 為 三 郊 振 聲 社 , 館 址 設 於 水 仙 宮 及 其 周 邊 地 區 , 日 據 時 期 遷入 台 南 市武 廟 , 一 九八 O 年 代末 期 ( 民 國七 十 七 年 ) 秋 祭 後 停止 活 動 , 一九 九 六 年 ( 民 國 八 十五 年 ) 經館 先 生 張 鴻明 , 及 現 任 理 事 長 陳進 丁 先生 奔走 之 下 ,再 度 於 武 廟內 六 合 堂重 新 開 館 ,成 員 多 數為 財 團 法 人台 南 市文 化基 金 會 ,在 一 九 八 三年 所 開 設的 「 南 管 培訓 班 」 學員 , 張 鴻 明先 生 為主 要指 導 老 師 ; 一 九 九 七年 八 月 ,由 南 台 科 技大 學 施 炳華 教 授 等 , 集 合 「南 管培 訓 班 」學員,向 台南 市 政 府成 立「 赤 崁清 音 南 樂社 」,二 OO O 年 十二 月二 日 , 重新 以 「 台 南市 振 聲 社郎 君 神 明 會 」 的 名 稱 , 向 台 南 市政 府 文化 局登 記 為 民間 團 體 , 目前 兩 份 登記 證 件 同 時掛 於 振 聲社 現 址 , 目前 張 鴻明 先生 每 週 五晚 上 七 點 半到 十 點 半左 右 到 館 教學 , 現 有學 員 學 習 情緒 高 昂熱 誠 , 未 來 音樂 表 現 值 得期 待 。19

二 O O 四 年 十 一 月 二 十 七 日 晚 上 七 點 三 十 分 , 以 「 振 聲 社 復 社 公 演 暨 慶祝 台 南 大 學 106 週 年校 慶 」 名義 , 在 原 台南 師 院 雅音 樓 舉 行 公演 。 從該 次音 樂 會 節目 單 來 看 , 目 前 振 聲社 的 負 責 人為 陳 進 丁先 生 , 館 先生 為 張鴻 明先 生 , 另設 音 樂 總 監 、 團 長 蔡芬 得 先 生 ,副 團 長 郭雅 君 小 姐 , 以 及 團員 施炳 華 、 林夙 芬 、 陳 振隆 、 周 坤璋 、 楊 麗 玉、 蔡 宏 昌 、 林 秋 華 、 顏 美 倫、

張惠 貞、楊 錦霞、鍾 俊賢、楊 淑 菁等,當 晚曲 目 有 指套《 魚 沈 雁杳 》,曲〈孤 栖悶 〉、〈 望明 月 〉、〈 懶 綉 停 針 〉、〈 滿 空 飛 〉、〈 風 落 梧桐 〉、〈 冬 天寒 〉、〈山

1 9 張 鴻 明 、 陳 進 丁 , 2004 年 7 月 17 日 , 台 南 市 。 振 聲 社 館 舍 現 址 : 台 南 市 忠 孝 街 112 號,「 媽 祖 樓 」前 側;館 舍 為 振 聲 社 早 期 大 陸 來 台 樂 人 贈 予 振 聲 社,年 代 久 遠,張 鴻 明 先 生 來 台 初 期 在 振 聲 社 拍 館 時,即 有 此 房 舍,之 前 出 租 給 賣 木 炭 的 商 家,租 金 是 一 個 月 一 籠 木 炭 供 振 聲 社 使 用,後 由 張 鴻 明、陳 進 丁 兩 位 先 生 商 議 決 定,讓 原 赤 崁 清 音 全 體 團 員 進 駐 , 並 以 振 聲 社 名 義 重 新 恢 復 活 動 。

(14)

不在 高 〉、 譜 套《 梅 花操 》。20

( 五 ) 聚 雲社

館 址 位 於 高 雄 縣 梓 官 鄉 梓 官 路 義 氣 堂 , 目 前 義 氣 堂 改 建 中 , 館 閣 在 該 廟的 二 樓 左側 廂 房 , 民國 八 十 年左 右 以 後 ,即 與 南 管界 絃 友 少 有往 來 。

( 六 ) 振 樂社

負責 人 為 吳芳 松 先 生 , 位 於 高 雄縣 茄 萣 鄉 頂漁 路 68 巷 11 弄 8 號賜 福 宮旁 , 約 五 、 六 坪 的 斜頂 式 的 空間 , 成 立 迄今 約 百 年 , 一 九 七 O 年 遷 入現 址 。 設 有 郎君 爺 神 位 與先 賢 圖 ,牆 面 掛 滿 歷年 已 逝 資深 絃 友 肖 像 , 目 前每 星期 六 、 日有 拍 館 活 動 。

( 七 ) 正 聲南 樂 社

負責 人 為 邱金 水 先 生,高 雄 縣 茄萣 鄉 正順 廟原 為 歌 館, 1970 年 之後 聘 請陳 清 山 、施 光 華 、 邱克 龍 、 翁秀 塘 教 館 ,一 九 九 六年 張 鴻 明 先生 曾 在此 開館 。 開 館為 應 正 順 廟 宇 建 醮 之需 。 目 前 ,館 舍 仍 然保 持 潔 淨 肅穆 , 館員 有薛 喜 太、邱富 源、楊盛 男、吳 萬發、許 翠玉、邱 腰 只、鄭 錦 麗、邱 正 義 、 曾水 仙 、 鄭武 進 、 吳 秀鑾 等 十 數人 , 目 前 仍有 拍 館 活動 , 每 年 亦有 絃 友參 加南 聲 社 春秋 祭 及 灣 裡和 聲 社 「吃 會 」 整 絃排 場 。

( 八 ) 薦 善堂 南 樂 社

目 前 實 際 負 責 人 為 陳 乙 金 , 館 址 位 於 高 雄 縣 阿 蓮 鄉 , 成 立 於 一 九 八 三 年 , 館 舍 為獨 立 之 廳 房 , 空 間 潔淨 明 亮 , 庭院 綠 意 盎然 , 歷 年 聘請 的 館先 生有 翁 秀 塘 、 陳 榮 茂 、 卓 聖 祥 、蘇 榮 發 等 ,每 年 亦 有絃 友 參 加 南聲 社 春秋 祭及 和 聲 社 「 吃 會 」 整絃 排 場 。

(九 ) 鎮 海宮 南 樂 社

負責 人 為 洪金 瑞 先 生,館址 設 於屏 東 縣 東 港鎮 鎮 海路 42 之 5 號之 鎮 海 宮一 樓 , 空間 內 有 一 小舞 台 , 入口 左 側 設 有郎 君 爺 神位 , 成 立 於一 九 九四

2 0 振 聲 社 復 社 公 演 節 目 單 , 2004 年 11 月 27 日 。

(15)

年 。 正 式 設館 之 前 即 有南 管 小 唱團 體 在 活 動 , 當 時 的伴 奏 樂 器 計有 : 品、

玉噯 、 三 弦 、 二 弦 , 不使 用 琵 琶 、 洞 蕭 , 早年 教 館 的先 生 為 張 老賞 , 演唱 的曲 子 都 屬南 管 小 曲,亦 曾 聘請 卓 聖 祥、蔡青 源 教 館,2004 年 聘請 傅 妹 妹 為館 先 生 。

( 十 ) 雅 正齋

目 前 彰 化 縣 鹿 港 鎮 老 人 會 館 , 是 鹿 港 地 區 年 代 相 當 久 遠 的 館 閣 , 目 前 並無 設 館 先生 。 雅 正 齋成 立 的 年代 看 法 不 一 , 有 學 者認 為 僅 有 一百 多 年的 歷史 , 也 有推 估 約 成 立於 一 八 四九 年 , 另 一看 法 則 認為 它 已 有 三百 年 的 歷 史 。21

雅 正 齋 保 存 數 量 頗 多 的 南 管 文 物 及 手 抄 本 , 音 樂 風 格 至 今 仍 保 有 古 樸 風貌 。 歷 任館 先 生 有 施性 虎 、 黃殷 萍 、 郭 炳楠 、 黃 根柏 等 , 皆 是台 灣 南管 界 , 音 樂 技藝 頗 受 稱 頌的 樂 人 。目 前 館 員 有李 木 坤 、 李 鳳 逸 、 施能 當 、郭 獻秋 、 莊 忍 、 黃 承 祧 、 董 建 林 、鄭 江 山 。 一九 八 六 年 , 曾 獲 教 育部 傳 統音 樂類「 南 管 團 體薪 傳 獎 」,館 員 經常 參 加 各種 南 管 演出 及 南 管 教學,二 O O O 年 曾 赴 紐約 台 北 劇 場及 紐 澤 西州 立 大 學 交流 演 出 ; 除 指 導 社 內新 進 學員 外 , 部 分 館員 亦 擔 任 南北 管 音 樂戲 曲 館 的 南管 研 習 班老 師 , 主 要活 動 為協 助台 灣 省 音樂 文 化 教 育基 金 會 「南 管 移 植 傳承 計 畫 」 下 , 鹿 港 國小 、 鹿港 國中 、 鹿 港高 中 的 南 管教 學 。

( 十 一 ) 遏雲 齋

館閣 設 於 彰化 縣 鹿 港 鎮八 德 路 149 號 , 約 成立 於 一 八八 五 年 ( 清光 緒 二十 一 年 ),由 郭 雙 傳的 祖 父 郭來 龍 先 生 創館,原 為 歌 館,約 一九 五 O 年代 改為 洞 館 。歷 任 館 先 生有 陳 貢 、郭 安 、 莊 海、 莊 傑 、 郭 水 雲 、 郭慶 安 、陳 塗糞 , 目 前負 責 人 為 郭雙 傳 , 郭應 護 為 館 先生 。

(十 二 ) 聚英 社

目 前 活 動 地 點 在 彰 化 縣 鹿 港 鎮 龍 山 寺 廂 房 , 負 責 人 為 許 金 塗 。 根 據 已

2 1 呂 錘 寬 ,《 台 灣 地 區 民 族 音 樂 發 展 現 況 》( 台 北 : 國 立 傳 統 藝 術 中 心 , 民 族 音 樂 研 究 所 , 2002), 137。

(16)

故社 長 王 昆山 的 說 法 , 聚 英 社 創社 距 今 約 一百 九 十 年歷 史 , 為 泉州 人 施棉 所創 , 距 今約 一 百 三 十五 年 到 一百 五 十 年 前 , 吸 收 日趨 沒 落 歌 館型 態 的逍 遙軒 成 員 ,成 立 聚 英 社 。 其 館 址幾 經 遷 徙 ,最 後 落 腳鹿 港 龍 山 寺 , 歷 任館 先生 有 吳 彥點 、 林 清 河 、 林 獅 、施 魯 等 先 生 , 鼎 盛 時期 , 館 員 多達 七 、八 十人 , 一 九八 六 年 獲 教育 部 傳 統音 樂 類 「 南管 團 體 薪傳 獎 」。

聚 英 社 一 九 一 九 年 十 月 七 日 至 十 月 九 日 ( 民 國 八 年 農 曆 八 月 十 四 日 至 八月 十 六 日 ),在龍 山寺 舉 辦 慶祝 中 秋 節 全國 南 管 聯誼 大 會,約有 二 十 餘館 參加 該 次 活動,據聞 盛況 空 前,景 況 熱烈,耗 資 五萬 鉅 款。一 九二 三 年( 民 國十 二 年 ),日 本 能 久親 王 到 台中 巡 訪,鹿港 五 館 聯袂 前 往 台 中 酒 家 演 奏 , 供 親 王 聆 賞 。22此 外 , 聚 英 社 還 首 開 台 灣 館 閣 演 出 南 管 戲 風 氣 之 先 , 於 一 九七 九 年 召集 各 方 好 手 , 齊 聚 訓練 , 盛 大 公演 南 管 戲 。 近 年 來 積極 參 與各 地南 管 演 出活 動 , 並 由施 永 川 、陳 麗 英 、 許金 塗 、 吳敏 翠 等 樂 人 , 指 導南 管薪 傳 班 學員 學 習。雅正 齋 黃 承祧 先 生,亦在 聚 英 社指 導 南 管 薪傳 班 學 員。

( 十 三 ) 合和 藝 苑

為 吳 素 霞 女 士 於 二 O O O 年 所 創 立 , 主 要 以 七 子 戲 的 前 、 後 場 藝 術 傳 承為 主 , 近年 南 聲 社 春秋 祭 的 整絃 牌 場 活 動 , 與 各 項南 管 音 樂 會 , 合 和藝 苑皆 積 極 參與 , 目 前 館址 設 在 彰化 縣 沙 鹿 鎮北 勢 二街 10 巷 26 號。

( 十 四 ) 清雅 樂 府

原 名 「 清 雅 堂 」, 成 立 於 一 九 五 三 年 ( 民 國 四 十 二 年 ), 台 中 縣 清 水 鎮 大街 路 206 號 紫 雲 巖 三樓 , 成 立初 期 , 歷 任館 先 生 有林 清 河 、 吳彥 點 、吳 素霞 , 蔡 清源 等 , 吳 素霞 女 士 於一 九 八 三 至 二 O O O 年 任 教 期 間 , 致 力於 南管 音 樂 及七 子 戲 保 存傳 承 工 作 , 近 年 承 辦全 國 性 整絃 大 會 , 聯絡 各 地絃 友情 誼,頗有 一 九 九 O 年 以 前,台 南 南 聲 社全 盛 時 期整 絃 排 場 大會 的 盛 況。

原館 主 黃 金發 先 生 於 二 O O 五 年四 月 過 世 。

( 十 五 ) 彰化 縣 文 化 局南 管 實 驗樂 團

2 2 張 舜 華 、 何 懿 玲 ,〈 鹿 港 南 管 滄 桑 史 〉,《 民 俗 曲 藝 》 改 刊 第 一 期 , 11 月 號 ,( 台 北 , 民 俗 曲 藝 雜 誌 社 , 1980): 51。

(17)

成 立 於 一 九 九 六 年 , 為 公 立 之 南 管 樂 團 , 成 員 多 數 來 自 中 部 地 區 年 輕 一輩 的 絃 友 。 成 立 主 旨為 ( 一 )以 提 倡 中 國傳 統 音 樂 , 培 養 民 眾對 本 土音 樂之 認 知 與關 懷 。( 二 ) 傳 承 南管 音 樂 戲 曲 , 培 養 南管 新 生 代 人才 。( 三 ) 為本 縣 南 北戲 曲 館 開 館 , 培 養 常態 南 管 樂 團 。

( 十 六 ) 中華 絃 管 研 究團

以 一 九 七 一 年 成 立 的 「 中 華 絃 管 古 樂 研 究 社 」 成 員 為 班 底 , 一 九 八 六 年更 名 為「 中 華絃 管 研究 團 」,團址 設 在 莊國 章 先 生開 設 之「 山韻 樂 器 股份 有限 公 司 」。曾經 任 教的 老 師 有蔡 添 木、鄭淑 簡、林永 賜、張 鴻明 等;並積 極培 養 高 中生 投 考 北 藝大 傳 統 音樂 系 。

( 十 七 ) 閩南 樂 府

由 吳 貞 等 雅 好 南 管 古 樂 人 士 發 起 , 於 一 九 六 一 年 五 月 十 五 日 , 向 台 灣 省政 府 教 育廳 登 記 為「 台 北閩 南 樂府 管 弦 研究 社 」,為 台 北地 區最 早 向 政府 相關 單 位 ,登 記 成 立 之南 管 音 樂研 究 團 體 。一 九 七 三年 向 改 制 為直 轄 市的 台北 市 政 府,申請 改 名為「 台 北 閩 南樂 府 管弦 研 究 會 」,歷 任 理事 長 有 吳翼 棕 、 陳 啟 傑 、 郭 景 輝 、 吳 貞 等 ,館 先 生 有 吳彥 典 、 黃清 標 、 陳 璋榮 , 近年 不定 期 邀 張鴻 明 開 館 。

閩 南 樂 府 成 立 以 來 , 積 極 參 與 台 灣 地 區 館 閣 整 絃 大 會 , 與 東 南 亞 僑 界 南管 社 團 來往 密 切 , 多次 參 加 國際 性 演 奏 會 , 此 外 , 曾 經 每 年 舉行 春 、秋 二祭 , 廣 邀各 地 絃 友 , 切 磋 樂 藝, 並 於 一 九九 三 年 獲教 育 部 「 南管 團 體薪 傳獎 」; 近 年 活動 力 大不 如 前 ,元 老 館 員 大都 在 和 鳴南 樂 社 活 動 。

( 十 八 ) 和鳴 南 樂 社

一 九 九 七 年 由 陳 梅 女 士 成 立 , 二 O O O 年 正 式 登 記 為 民 間 團 體 , 活 動 地點 在 台 北市 南 京 西 路法 主 公 廟 , 維 持 傳 統館 閣 運 作型 態 , 由 陳梅 、 江膜 堅負 責 教 授新 進 學 員 ,每 週 五 晚上 則 為 各 地絃 友 們 「 拍 館 」 時 間 , 目 前館 員有 江 膜 正 、 傅 妹 妹 、 陳 瑞 柳 、林 新 楠 、 施教 哲 、 陳宗 碑 、 葉 圭安 、 洪廷 昇 、 劉 讚 格 、 吳 錫 慶 、 周 宜 家 、陳 淑 嬌 、 邱玉 華 、 王玫 仁 、 林 志誠 、 林柏 姬 、 蔡 添 木 、 紀 玉 幸 、 林 秋 蓉 、王 金 鳳 、 許明 哲 、 潘潤 梅 、 陳 國林 、 陳文

(18)

榮 、 陳 麗 文 , 陳 廷 全 、 詹 麗 玉 等, 二 十 七 人之 多 。

( 十 九 ) 華聲 南 樂 社

一 九 八 五 年 , 由 吳 昆 仁 與 江 月 雲 創 立 , 一 九 八 六 年 登 記 立 案 。 社 長 為 李國 煌 , 教師 有 吳 昆 仁 、 江 月 雲、 蕭 志 恆 等人 , 成 員以 大 專 師 生及 社 會人 士為 主 , 約三 十 餘 人 。 館 址 設 在台 北 市 承 德路 三 段 二五 八 號 , 另在 大 龍峒 孔廟 明 倫 堂,及 台 北 市社 教 館 延平 分 館 各 有南 管 研 習班。華 聲 社成 立 以 來,

積極 參 與 南管 演 出 活 動 , 對 南 管音 樂 傳 承 不餘 遺 力 , 貢 獻 良 多 , 一 九 八八 年 , 獲 頒 教育 部 「 南 管團 體 薪 傳獎 」。

( 二 十 ) 浯江 南 樂 社

一 九 九 二 年 由 李 國 俊 成 立 , 以 「 延 續 鄉 音 , 聯 絡 感 情 」 為 宗 旨 , 館 址 設在 永 和 市李 國 俊 先 生自 宅 。 成員 主 要 以 金門 旅 台 人士 為 主 , 部分 成 員曾 輔導 金 門 金沙 國 小、中正 國 小、金沙 國 中 等校 的 南 管樂 團,及 金沙 南 樂 社 、 金門 樂 府 和斗 門 南 樂 社 。

( 二 十 一 )咸 和 樂 團

一九 九 O 年由 辛 晚 教 成立 , 一 九九 二 年 正 式登 記 立 案 , 以 「 傳 習南 管 、台 灣歌 子 戲 ,及 民 俗 樂 曲之 業 餘 教學 及 服 務 組織 」 為 成立 宗 旨 , 活動 地 點在 台北 市 大 稻埕 保 安 宮 , 每 年 保 生大 帝 生 日 ,皆 邀 請 台北 地 區 絃 友參 與 排場 活動 。 目 前閩 南 樂 府 的資 深 樂 人大 多 來 此 拍館 。

( 二 十 二 )江 之 翠 南 管樂 府

一 九 九 二 年 由 周 逸 昌 先 生 成 立 於 板 橋 市 , 全 名 為 「 江 之 翠 實 驗 劇 場 . 南管 樂 府 」,目 前為 文建 會「 國 家演 藝 團 對扶 植 計 畫 」扶 植 團 體之 一。周 逸 昌先 生 有 豐富 的 戲 劇 劇場 經 驗 ,主 要 成 員 皆受 過 戲 劇訓 練 , 以 結合 現 代劇 場元 素 , 加入 梨 園 科 步與 南 管 古樂 的 演 出 型態 , 活 躍於 表 演 藝 術界 , 其作 品具 實 驗 性 , 頗 受 歐 陸各 國 歡 迎 。 曾 先 後 聘請 卓 聖 祥 、 林 素 梅 、 陳 啟 東、

吳昆 仁 、 張鴻 明 、 張 在我 等 先 生任 教 , 亦 曾聘 請 大 陸泉 州 梨 園 戲老 師 教授 科步 身 段 。

(19)

( 二 十 三 )漢 唐 樂 府 管弦 樂 團

一 九 八 三 年 由 陳 守 俊 、 陳 美 娥 兄 妹 創 立 , 以 「 重 建 南 管 古 樂 於 中 國 音 樂史 學 術 定位 」為 創 團宗 旨,一 九九 四 年 設立「 漢 唐 樂 府 藝 術 文 化 中 心 」,

一九 九 五 年,另 設「 梨園 舞 坊 」,團長 為 陳守 俊,藝術 總 監陳 美娥,音 樂指 導王 阿 心,亦 聘請 大 陸梨 園 戲 老師 來 台 教 學。「 梨 園 舞坊 」演 出 型式 為 結 合 現代 劇 場 、南 管 古 樂 與梨 園 戲 身段 科 步 等 元素 , 其 作品 如 「 艷 歌行 」、「儷 人行 」、「 荔鏡 奇 緣 」 等系 列 樂 舞表 演 , 係 以傳 統 南 管樂 曲 撘 配 仿唐 舞 蹈 , 在現 代 劇 場呈 現 南 管 音樂 的 另 類仿 古 表 演 型態 , 為 表演 藝 術 團 隊中 , 頗受 國內 外 觀 眾歡 迎 的 表 演團 體 。 團員 中 有 經 專業 訓 練 的舞 者 , 也 有音 樂 專業 學生 加 入 ,為 跨 界 藝 術表 演 貢 獻良 多 。 目 前為 文 建 會 「 國 家 演 藝團 對 扶植 計畫 」 扶 植團 體 之 一 。

( 二 十 四 )東 寧 樂 府

其 前 身 為 綠 色 和 平 電 台 詩 詞 吟 唱 班 及 南 管 班 , 一 九 九 七 年 十 二 月 , 由 施瑞 樓 小 姐創 立 , 館 址設 於 台 北市 吉 林 路 七十 五 之 一號 二 樓 , 館員 有 陳炳 林、羅 悅 玲、范 姜 滿 子、蔡 泉 雄、陳 保 琳、鍾秀 春、黃 進 賢、吳 銘 進 等 人 。 活動 內 容 有南 管 音 樂 、 戲 劇 、 詩詞 吟 唱 等 。

傳 統 館 閣 平 日 活 動 , 皆 以 絃 友 之 間 互 相 切 磋 音 樂 技 藝 、 連 絡 情 誼 為 主 要活 動 內 容 , 對 於 館 閣平 日 活 動的 歷 史 , 館閣 成 立 沿革 , 並 無 留下 文 字資 料的 習 慣 ;館 員 之 間 也因 個 別 交情 深 淺 不 同 , 彼 此 熟識 程 度 也 不同 ; 由實 地調 查 觀 察 , 我 們 可 以發 現 某 些館 閣 的 樂 人之 間 , 常只 知 其 綽 號而 不 知其 真實 姓 名 的情 形。目 前傳 統 館 閣留 下 至 今 的文 物,以 曲簿( 手 抄本 )、樂 器 為主 , 其 次為 儀 式 與 儀杖 性 器 物 , 另 外 則 有少 數 的 錄音 帶 、 黑 膠唱 片 等 , 近一 、 二 十餘 年 來 , 則有 日 漸 普遍 的 音 樂 光碟 片 等 有聲 出 版 品 資料 。 根據 現有 的 調 查 , 南 聲 社 所保 存 之 早期 樂 人 手 抄本 , 特 別是 散 曲 部 分 , 為 台灣 現 存 南 管 團 體 中 , 數 量 最 多 的 館 閣 。23另 外 , 鹿 港 雅 正 齋 、 聚 英 社 亦 保 有

2 3 游 慧 文,《 南 管 館 閣 南 聲 社 研 究 》( 台 北:國 立 藝 術 學 院 音 樂 系 碩 士 班 碩 士 論 文 , 1997): 155–158。

(20)

數量 豐 富 的南 管 文 物 , 台 北 閩 南樂 府 、 也 保有 若 干 文物 資 料 , 吳素 霞 女士 也從 父 親 吳再 全 先 生 , 繼 承 數 量頗 多 的 抄 本 。 台 南 南聲 社 現 今 仍保 有 創館 先生 江 吉 四與 許 啟 章 合編 之《 南 樂 指譜 重 集 》,這 套 印行 於 一 九三 O 年( 昭 和五 年 ) 的六 冊 指 譜 重集 , 包 含指 套 四 十 八套 , 譜 套十 六 套 , 及南 聲 社前 任館 先 生 吳道 宏 的 手 抄本,分 別 命 名 為 : 子 、丑、 寅、卯( 1961.1)、辰 、 巳、午、未、申、鯤、甲、乙( 1933,昭 和八 年 )、丙( 1932,昭 和 七 年 )、

丁(1929,昭 和 四年 )、戊(1934,昭 和 九 年)、己、庚( 1932,昭 和 七 年 )、

辛( 1951,民 國四 十 年)、壬(1933,昭 和 八 年 )、癸( 1930,昭 和 五 年 )、

吳道 宏(大 本)、吳 道宏( 小本 )等,另 有無 封 面 抄本,及閩 南音 樂 指 譜全 集 , 共 二 十四 冊 , 其 中取 名 為 「鯤 」 的 抄 本為 陳 田 ( 阿 田 先 ) 所作 外 ,其 餘大 部 分 應當 為 吳 道 宏先 生 所 完成 。 南 聲 社館 舍 在 二 O O 二 年 遷入 台 南市 夏林 路 現 址後 , 歷 次 春秋 祭 典 整絃 排 場 所 演奏 的 曲 目 , 皆 有 南 聲社 館 員自 行錄 音 保 存 。

二、南管藝師概況

音樂 是 時 間藝 術 亦 是 抽象 藝 術 ,學 習 音 樂 的方 法 , 主要 是 經 由 擁有 一 定技 術 程 度的 音 樂 家,透過 自 身的 演 奏 技 巧與 詮 釋 方法,來 達 到經 驗 傳 承、

代代 相 傳 的目 的,習 樂者 並 無 法 僅 透 過 音 樂文 本,即能 掌 握 到 音樂 的 內 涵,

如同 我 們 學習 如 巴 哈 、 貝 多 芬 的歐 洲 藝 術 音樂 , 不 能只 靠 研 讀 樂譜 來 學習 一樣 ; 音 樂藝 術 的 傳 承 , 主 要 還是 透 過 擁 有演 奏 技 術與 詮 釋 方 法 , 皆 有一 定程 度 的 音樂 家 來 傳 承 , 我 們 稱之 為 音 樂 技藝 之 「 活體 保 存 」;24

近十 年 來 ,數 位 錄 音 技術 的 突 飛猛 進 , 時 至今 日 , 不論 是 影 音 器材 等 硬體 設 備 ,還 是 影 音 編輯 軟 體 技術 , 都 已 經進 步 到 相當 實 用 的 階段 , 基礎 的硬 體 設 備與 編 輯 軟 體的 價 格 ,相 對 已 經 便宜 ; , 將具 有 優 秀 技藝 音 樂家 的詮 釋 風 格 , 透 過 錄 音的 方 式 予與 有 系 統 的保 存 , 以供 愛 樂 者 能在 超 越時 空的 環 境 之下 , 仍 能 透過 聲 音 的重 播 再 現 ,達 到 欣 賞和 學 習 的 目的 , 已是 傳統 音 樂 愛樂 者 普 遍 的學 習 方 式 。 學 習 歐 洲藝 術 音 樂如 此 , 台 灣傳 統 音樂

2 4 呂 錘 寬 2002, 94。

(21)

的傳 承 亦 復如 此,由 此可 知,「 音樂 技 藝 人 」在音 樂 傳 承中 所 扮演 的 重 要腳 色 。25

南管 為 台 灣傳 統 音 樂 的兩 大 樂 種之 一 , 從 南管 館 閣 的分 布 密 度 、 以 及 具有 優 秀 技藝 南 管 人 的數 量 觀 之,它 當 盛 行於 十 九 世紀 至 二 十 世紀 中 葉。26 在過 去 南 管盛 行 的 年 代 , 各 個 開發 較 早 的 城市 , 都 有為 數 不 少 的館 閣 在活 動 , 如 台 南地 區 在 民 國五 十 年 代以 前 , 已 確知 的 館 閣 , 就 有 武 廟振 聲 社 、 和聲 社 、 南聲 社 、 喜 聲社 、 群 鳴社 、 總 郊 振聲 社 、 金聲 社 、 同 聲社 等 館閣 在活 動 , 各館 閣 普 遍 都有 優 秀 的南 管 樂 師 駐館 教 授 , 館 閣 內 擁 有優 秀 樂員 人數 的 多 寡 , 也 常 是 各館 頭 之 間 , 互 相 誇 炫競 逐 的 項目 之 一 。 然而 在 留聲 機尚 未 發 明及 普 遍 應 用的 年 代 ,樂 人 們 的 音樂 藝 術 , 並 無 法 透 過錄 音 技術 來加 以 保 存 , 早 期 優 秀樂 人 的 技藝 , 只 能 透過 在 館 閣內 的 教 學 活動 中 ,將 所學 曲 目 與詮 釋 技 巧 代代 傳 承 下來 , 至 於 他們 音 樂 技藝 實 際 呈 現如 何 ,也 只有 在 絃 友們 的 互 相 傳頌 中 , 留下 無 限 的 想像 空 間 。

早期 台 灣 的館 閣 活 動 , 由 於 並 無文 字 資 料 的紀 錄 , 樂人 之 間 的 往來 , 大多 數 也 僅止 於 禮 , 對於 一 九 六 O 年 代 ( 民國 五 十 年代 ) 之 前 , 早 期 個別 樂人 們 的 背景 、 音 樂 技藝 與 師 承關 係 , 主 要是 透 過 樂人 們 的 口 述 , 及 南管 耆老 的 傳 述而 得 ; 一 九六 一 年 十二 月 南 聲 社組 團 赴 菲公 演 , 帶 動了 台 灣南 管界 與 菲 律賓 、 東 南 亞僑 界 南 管社 團 , 長 期而 熱 絡 的交 流 活 動 。

一九 七 O 年代 中 期 興 起的「 鄉 土文 化 運 動 」,引 起從 國 外歸 國 的音 樂 家 們的 關 注 ,這 批 受 到 西方 良 好 音樂 教 育 的 音樂 家 , 因個 人 創 作 的需 求 ,或 因學 術 研 究之 需 要 , 開始 關 心 台灣 傳 統 音 樂發 展 , 並且 帶 領 了 一批 學 生 , 開始 記 錄 調查 本 土 的 各種 音 樂 文化 活 動 , 因而 對 於 這時 期 以 來 的南 管 活 動 , 與 南 管樂 人 有 較 詳實 的 報 導 , 並 有 形 之於 文 字 的紀 錄 。

目前 能 取 得的 最 早 期 南管 演 唱 資料 , 當 為 日本 唱 片 公司 在 一 九 三 O 年 代的 錄 音 ,國 立 傳 統 藝術 中 心 於二 O O O 年將 之 重 製為 音 樂 光 碟片 , 其所 收錄 的 曲 目有:〈 看 古 時〉〈 門 樓催 更 〉〈 杯酒 勸 君 〉〈 出 府 門 〉〈 懇 明台 〉

2 5 「 技 藝 人 」 為 呂 錘 寬 教 授 對 擁 有 高 度 音 樂 技 藝 者 的 稱 謂 , 在 歐 洲 社 會 通 稱 為 音 樂 家, 或 專 稱 為 作 曲 家、 鋼 琴 家、 小 提 琴 家 … 等 等 ; 中 國 古 代 則 有 樂 工 、 樂 伎 的 稱 呼 ; 台 灣 傳 統 社 會 則 對 擁 有 高 度 音 樂 技 藝 者,分 別 為,音 樂 為 休 閒 娛 樂 者 稱「 南 管 子 弟 」或

「 北 管 子 弟 」, 以 音 樂 為 營 生 職 業 者 , 則 稱 「 歕 鼓 吹 的 」、「 做 戲 的 」。

2 6 呂 錘 寬 2002, 1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態度

An Analysis of the January Effect of the United State, Taiwan and South Korean Stock Market,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9,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個晚上的打齋法事儀式,約只需四小時便完成。道⼠陳鈞告訴筆者,有些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However, if the EAP Identity does match a client Identifier and the CredentialState is Accepted the EAP server proceeds with the authentication process and verifies the credential

Interestingly, the periodicity in the intercept and alpha parameter of our two-stage or five-stage PGARCH(1,1) DGPs does not seem to have any special impacts on the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