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08 年統測國文科考題剖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108 年統測國文科考題剖析 "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文統測最前線

龍騰貼心服務,給您最精準的分析!!

◆108 年統測國文科考情分析――題型與趨勢

◆108 年統測國文科考題剖析

大安高工/楊蕙瑜 108 年統一入學測驗國文科考情分析

一、選擇題

從去年統測開始,選擇題已不再區分「綜合測驗」和「篇章閱讀測驗」,兩者融合為一。今年依 舊延續此模式,顯示題目已打破「課內/課外」、「文/白」的界限。不僅如此,今年更出現大量「題 型整合」的現象,如閱讀+國學常識(第 9、10 題)、國學常識+應用文(第 11 題)、閱讀+修辭(第 15 題)等;雙文並列的考題更多達七組。作答時除了需要基本的語文底蘊及閱讀理解能力外,更需要 統整及融會貫通的工夫。整體而言,試題的呈現方式雖不如去年有創意、多圖表,然而作答時需觀照 各種面向,對學生來說亦是一大挑戰。

(一)以「課本」為基礎,再向外延伸

綜觀全卷,篇章結合課本知識的比例較去年高,有回歸課本的趨勢。以往最後一個題組多採雙文 並列,其一為課文的形式,今年破例用了兩篇課文(第 24-26 題組〈臺灣通史序〉、第 27-29 題組

〈出師表〉)。又如第 5 題的兩篇白話文、第 8 題《論語》、第 9 題桐城派國學常識等,皆需精熟課本 知識方能作答。特別的是,最後兩個題組雖都是課外文章,但實際是測驗學生對晚明小品文的熟悉度,

亦屬課本範疇的延伸。第 26 題考史學知識,更是需要結合課內知識,並具備高度的思考及貫通能力。

(二)閱讀能力結合「跨領域」議題

本卷素材涵蓋了科技智能(AI、鋼鐵人……)、環境資源(食物浪費)、都市開發、工業發展(螺 絲產業)、親子關係、旅遊(遊記炫耀文)等議題,面向多元豐富,不僅考驗學生閱讀程度,也在檢 視學生的人文素養及對生活周遭的感知能力;而這也是未來新課綱以「素養」為導向的教育方針。此 外,許多與產業結合的議題,實與各類群學生所學息息相關,可感受到統測希望落實技職教育的努力。

(三)布題突破框架,著重「題組」與「雙文」統整

今年試卷在長篇文本的閱讀測驗部分首度打破以往「三白三文」的布題框架,從第 18-20 題組 就開啟了以「三題為一單位」的閱讀測驗。而過去以單題或單篇閱讀為主的測驗方式,在今年也紛紛 被「題組」或「並列」的形式取代。單題閱讀從 106 年的 14 題,到 107 年有 12 題,今年則是 11 題,

可以發現「題組」已經是趨勢。另外,雙文對照中「白話/白話」、「文言/白話」、「文言/文言」皆 有,最後兩個題組雖是獨立文章,卻也是變相的「文白並列閱讀」。這都使得試卷難度提升,學生不 僅要先消化完所有的文字,更要在短時間內作精準的比較與統整,著實不易。

(四)以「換句話說」靈活呈現文意

今年選自課本的素材雖不少,然而考題對學生仍有難度。主要是因為試卷多用「換句話說」的表 達方式,測驗學生對文意的了解程度。如第 8 題題幹詢問「儒家價值體系中早有明確的分劃」,其實 測驗的就是知識份子的處世態度。又如第 24 題以「寫作策略」提問,究其內涵實為連橫《臺灣通史》

的寫作動機。第 10 題考蘇軾詞風、第 29 題考諸葛亮勸諫後主的三件事之一等,都是學生熟悉的課內 知識,但是題幹或選項「換句話說」,使學生在判斷時容易出現不確定性。

(2)

(表一)108 年國文科綜合測驗試題指標分析 測驗指標

年度題數 字形 字音 字詞義 閱讀

理解 語法 修辭 國學

常識 應用文 成語

諺語 語文表 達能力 107 年 1 0 1 29 3 0 2 0 1 1 108 年 1 0 1 33 0 1 2 1 1 0 由表一可見:閱讀理解能力依然是考試重點,字音題仍舊付之闕如,而前幾年盛行的語法及語文表達 題型,在今年也消失了。

(表二)108 年統測國文試題古文題源一覽表

朝代 篇數 篇目

先秦 8 《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論語•述而》、《論語•里仁》*2、《論語•顏淵》、

屈原〈漁父〉、荀子〈勸學〉、《莊子•徐無鬼》

秦漢 3 司馬遷〈鴻門宴〉、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諸葛亮〈出師表〉

魏晉南北朝 1 曹丕《典論•論文》

唐宋 5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歐陽脩《新五代史•周臣傳》、蘇軾〈赤壁賦〉、魏徵

〈諫太宗十思疏〉、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明清 10

方苞〈又書貨殖傳後〉、劉基《郁離子》、張岱〈湖心亭看雪〉、袁中道《遊居 柿錄》、連橫〈臺灣通史序〉、連橫《連雅堂文集》、夏琳《閩海紀要》、高拱 乾《臺灣府志•自序》、周璽《彰化縣志•官秩志》、施琅《靖海紀事・舟師 抵臺灣疏》

民國 2 夏承燾《瞿髯論詞絕句•蘇軾》、葉嘉瑩《迦陵詩詞稿•論詞絕句五十首》

由表二可知,篇章取材結合課文的趨勢不變。古文共引用 29 篇,在 38 題題目中,白話題有 16 題,

文言題有 18 題,文白綜合題有 4 題;朝代以明清最多,其次為先秦。

二、寫作測驗

寫作測驗依舊走生活化路線,卻又不失人生哲理的思考。題目以大家耳熟能詳的廣告金句「心動 不如馬上行動」開頭,提供三種面向,引導學生思考「心動」到「行動」之間的差距。其實,「心動」

到「行動」的距離,可以因各種人事物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學生可以思考自己屬於哪一種類型的人,

也可以進一步分析在什麼樣的情況之下,「心動」到「行動」會千差萬別。而這樣的價值選擇,對自 己而言有何人生意義。不論是擇取其中一個觀點闡述,還是分析自己在不同狀況採取不同的態度,只 要有足夠的例子輔助說明,相信皆可精彩成文。

三、未來趨勢

今年題目的字數依舊不少,不但突破「三白三文」的閱讀測驗框架,並列式文章的大量出現,對 學生而言更是艱鉅的挑戰。作答時,要先消化完所有的文章,還要進行精準的比較、整合、思辨。這 是筆者認為此次考題對學生來說,難度較高的原因。而考題以閱讀理解及課本知識為基礎向外延伸,

結合跨領域與時事議題,若只是按照傳統的背誦方式,亦無法因應此種面向多元的考題。學生除了要 熟讀課文(包括文意、寫作動機及作者文風),還要懂得融會貫通。今年雖沒有去年明顯的「情境」

題,但歸納統整和思辨評價的能力同樣被強調。再者,文白參照使古文能跨越時空,或使讀者更清楚 的理解(第 24-26 題、第 27-29 題),或得到另一種新的詮釋(第 33-38 題),學生得具備相當程 度的閱讀及思考高度,方能準確作答。

另外,面對世界的許多議題,如人工智能、產業升級、都市開發、宗教儀式等等,學生亦不得輕 忽,並要具備足夠的反思能力。如第 6 題、第 12-13 題及作文題,都在引導學生思考價值的取捨及 生命態度。

總結來說,未來的國文試題,亦必更豐富多元,「文白參照」、「跨域結合」、「課內/課外」的題 型應是日後的趨勢。學生應以課本為基礎踏實學習,澈底了解;而在理解課文的同時,若能進一步延 伸思考更深刻的相關議題,自然能培養出高度的文化素養。除此之外,對生活周遭的感知亦不可偏廢。

所有的閱讀其實都在培養我們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也只有完整,才能理解所有文字以內及以外的世 界。

(3)

108 年統測國文考題剖析

B1 表示龍騰高職第一冊選文;補 1 表示龍騰高職補充文選 1 選文

一、選擇題

1. 下列文句,何者用字完全正確?

(A)大轟炸帶來大逃亡,校長站在半截斷壁上,望著駁雜的人流發呆 (B)掌櫃怕我嗣候不了長衫主顧,但外面的短衣主顧,愛撈叨的也不少 (C)姨娘不像母親那樣自甘淡博,一朝失去依傍,空虛落寞應剩於母親吧 (D)巡警專揖拿小民的細故,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都在法律的取諦範圍中 答案: A

解析: (A)王鼎鈞〈紅頭繩兒〉 (B)嗣→伺(侍)/撈→嘮。魯迅〈孔乙己〉B4 (C)博→泊/剩→

甚。琦君〈髻〉 (D)揖→緝/諦→締。賴和〈一桿「稱仔」〉B5。

2. 下列文句畫底線的詞語,何者使用正確?

(A)透過多種投資工具,使他退休後能長期維持寅吃卯糧,不致空乏 (B)他如今已是美國大聯盟強投,老戰友們只能望其項背,自嘆弗如 (C)此位名人因醜聞受媒體關注,一言一行動輒得咎,處境十分艱難 (D)這裡的遊客量已大不如前,從萬人空巷的街道,可知當地的蕭條 答案:C

解析: (A)寅吃卯糧:寅年就吃掉了卯年的糧。比喻入不敷出,預支以後的收入。句中人投資多,退 休後也不會空乏,故不適用 (B)望其項背:望見對方的頸項和背脊。比喻程度與之接近。老 戰友對強投自嘆弗如(自認為比不上),不會是程度接近,故不適用 (C)動輒得咎:一有舉動 就會受到責難。形容人處境困難,極易遭到罪責 (D)萬人空巷:所有人都聚集在一個地方,

以致街巷都空無一人。形容因某一事件而轟動、熱鬧的盛況。而句中景點蕭條,故不適用。

3. 下列文句中的「辭」,何者與「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辭」意思不同?

(A)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B)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

(C)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 (D)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答案: B

解析: 題幹:推辭 (A)推辭。司馬遷〈鴻門宴〉。語譯:我連死尚且不迴避,一杯酒有什麼可推辭的 B6 (B)文辭,指文章。曹丕《典論‧論文》。語譯:在學問上無所遺漏,作文章也不仿製他人 B5 (C)推辭。《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語譯:梁的使者往返了三次,孟嘗君總是堅決推辭,

不肯前往 B5 (D)推辭。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語譯:請不要推辭,再坐下來彈一支曲子,

讓我為妳依照舊的曲譜製作新詞〈琵琶行〉B2。

4. 綜括右圖訊息,最適合的標題為何?

(A)搶救看不見的浪費,把剩食減到最低量 (B)落實廚餘回收,讓有機資源循環再利用 (C)省下一個便當的錢,捐助世界饑餓貧童 (D)穩定市場供需,改善農作生產過剩問題

答案: A

解析: 圖中顯示每年全世界被丟掉的食物占總糧食產量的1/3,如臺灣一年就耗損了373萬噸的食物,

這顯示了世界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許多食物。而法國選擇販賣 NG 蔬果,正是希望能降低不必 要的浪費,故選(A) (B)圖中並未提及廚餘回收,只強調全世界製造了多少廚餘;法國量販店 販賣的是 NG 蔬果,並非回收的廚餘 (C)圖中只提及臺灣丟掉了多少便當,並沒有說到省下 便當錢及捐助世界饑餓貧童 (D)圖中顯示的是食物的浪費,而非農作生產過剩的問題。

(4)

5. 下列文句皆敘寫蟬聲,關於畫底線處的解說,何者正確?

甲、好風緩緩吹過,知了乍停而續,又停了。我聽見四處鳥聲,細碎嚶嚀,短暫卻似永恆,知了 復起,把亭午的太陽光吵得更烈了。(楊牧〈十一月的白芒花〉)

乙、就像一條繩子,蟬聲把我的心紮捆得緊緊地,突然在毫無警告的情況下鬆了綁;於是我的一 顆心就毫無準備地散了開來。(簡媜〈夏之絕句〉)

(A)甲試圖以聽覺的感受「吵」,來強化溫度上感受的「烈」

(B)乙將「蟬聲」用「繩子」來形容,結合聽覺與視覺感受 (C)甲用「陽光」、乙用「繩子」,皆凸顯蟬聲溫和悠長 (D)甲用「烈」、乙用「紮捆」,皆強調蟬聲令人陶醉 答案: A

解析: 題幹:甲 B5/乙 B3 (B)乙用「繩子」譬喻「蟬聲」,並無實際的視覺感受 (C)甲用「陽光」

凸顯蟬聲的喧囂,乙用「繩子」凸顯自己的心緒隨蟬聲起落而緊鬆 (D)甲用「烈」形容陽光 的強度,乙用「紮捆」強調自己思緒全繫在蟬聲上。

6. 下列敘述,何者符合下文對宗教儀式的看法?

從歷史來看,許多傳染病都是從港口由船帶進來的,於是發展出東港迎王平安祭典的「燒王 船」儀式,由道士替大家懺悔,請瘟神離開。時至今日,許多瘟疫已受到醫學控制,但曾發生車 禍、意外的地點,還是會透過宗教儀式趕走災厄。有人類學家以「社會劇場」和「受難儀式」來 解說這類看似迷信的儀式,其實是在回顧當地的悲情,驅逐不平安,或讓民眾面對自己的痛苦。

(改寫自林婷嫻〈人們為何在神明面前發誓〉)

(A)當代祭典逐漸以喜慶取代悲情 (B)醫學比宗教更具安定人心之效 (C)是否迷信應依參與者心態而定 (D)有助於人們從創傷記憶中恢復 答案: D

解析: (D)由「其實是在回顧當地的悲情,驅逐不平安,或讓民眾面對自己的痛苦」可知,宗教儀式 乃在幫助民眾面對創傷記憶,並從中抽離恢復。

7. 依據下文,AI 與 IA 的最主要區別為何?

2018 年世足賽啟用 VAR(影像輔助裁判),減少許多誤判。這樣的科技不是 AI(人工智能),

而是初級的 IA(智能放大)。AI 研究是希望通過電腦的計算能力,模擬人類智能,讓機器可以接 近人腦思維模式,例如近期極受關注的自駕車(用機器取代人);IA 研究則是希望通過電腦及其 他設備,讓人類強化本有的智能,例如電影中鋼鐵人(人穿上機器)的人機共生想像。

(A)AI 是機器主控,IA 是人類主控 (B)AI 是民生資源,IA 是軍事資源 (C)AI 是生命科學,IA 是應用科學 (D)AI 是尖端科技,IA 是初階科技 答案: A

解析: 題幹:改寫自姚仁祿〈AI、IA 與我們〉 (A)AI 為人工智能,此項研究是希望讓機器可以接近 人腦思維,目的便在於以機器取代人類,因此是由機器主控。而 IA 的目的在強化人類本有的 智能,如 VAR 或鋼鐵人的人機共生,然而 VAR 或鋼鐵人皆非由機器主控,最終的操控者仍是 人類 (B)(C)文中未提及 (D)文中只提及 VAR 是初級的 IA(智能放大),並非指 IA 是初階科 技。

(5)

麨:米、麥炒 熟 後 磨 粉 製 成的乾糧。

8. 下列選項,何者說明下文「在儒家價值體系中早有明確的分劃」?

知識份子的立身處世之道,在儒家價值體系中早有明確的分劃,那就是兼善或獨善――將自 己置身於政治漩渦之中,一伸治平之志;或蟬蛻於塵囂之中,自致於寰區之外,和政治保持某種 程度的疏離。(改寫自逯耀東《且做神州袖手人》)

(A)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B)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C)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D)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答案: A

解析: 由「兼善或獨善」、「將自己置身於政治漩渦之中,一伸治平之志;或蟬蛻於塵囂之中,自致於 寰區之外」可知,知識份子面對政治時有兩種處世方式,即「入世」或「出世」,故選(A) (A)《論語‧述而》。語譯:有人任用我時,我就出來做官行教化;捨棄我時,我就退隱修身 B2 (B)《論語‧里仁》。語譯:君子明曉道義,小人明曉私利 B2 (C)《論語‧里仁》。語譯:

看到賢能的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希望自己也有他的善行;看到不賢能的人,內心就要自我 省察,擔心自己也犯與他相同的毛病 B2 (D)《論語‧顏淵》。語譯:所謂政治,就是正直。

您以正直率領人民,誰敢不正直。

9. 若以「→」代表由因到果的關係,符合下文脈絡的示意圖為何?

「義」即《易》之所謂「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謂「言有序」也。義以為經,而法緯 之,然後為「成體之文」。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題幹:方苞〈又書貨殖傳後〉。語譯:「義」就是《易》的「文章應有內容」,「法」就是《易》

的「文章要有結構條理」。義作為經,而法作為緯,然後才能成為「合於體制的文章」 (A)

「義=言有物」,「法=言有序」,而「義」以為經,「法」緯之,意即合「義」(言有物)、「法」

(言有序)兩者,方能成為「成體之文」 (B)題幹指出「→」代表由因到果的關係,而「法」

與「義」並非因果關係 (C)「法」應等於「言有序」,「義」應等於「言有物」,非因果關係 (D)

「義」與「法」、「言有物」與「言有序」均非因果關係。

10. 依據甲、乙兩首談論蘇軾詞的詩作,下列何者不符合論者對蘇軾詞的看法?

甲、雪堂繞枕大江東,入夢蛟龍氣未平。千載才流學豪放,心頭莊釋筆風霆。

乙、捋青擣麨俗偏好,曲港圓荷儷亦工。莫道先生疏格律,行雲流水見高風。

(A)流露佛道思想 (B)淺俗工麗兼具 (C)多寫山水隱逸 (D)開啟豪放詞風 答案: C

解析: 甲、夏承燾《瞿髯論詞絕句‧蘇軾》。語譯:蘇軾住在長江邊的雪堂,睡眠時蛟龍入夢使他心 頭氣勢奔騰。千年來許多人學習他豪放的詞風,而他受莊子和佛家思想影響甚深,亦展現在筆 端/乙、葉嘉瑩《迦陵詩詞稿‧論詞絕句五十首》。語譯:寫採草擣糧,偏好大眾風俗;寫曲 港圓荷,也精工駢儷。別說先生疏於格律,在行雲流水的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他的高尚節操 (A)由「心頭莊釋」可知 (B)由「捋青擣麨俗偏好,曲港圓荷儷亦工」可知 (C)「行雲流水」

是形容蘇軾的文字風格瀟灑自然,並非指其題材 (D)由「學豪放」可知。

(6)

11. 甲、乙、丙、丁分屬兩副題詠古代名人的對聯,依據「上下聯依序組合」與「人物事蹟」,下列 組合何者正確?

甲、困貶永州書八記 乙、道濟天下三朝相 丙、文留世間一醉翁 丁、忍看江雪坐孤翁

詠柳宗元聯 詠歐陽脩聯

(A) 甲+丙 乙+丁

(B) 甲+丁 乙+丙

(C) 乙+丙 甲+丁

(D) 丁+甲 丙+乙

答案: B

解析: 由「永州」、「八記」、「江雪」、「孤翁」可知,甲、丁題詠的人物為「柳宗元」。由「三朝相」、

「一醉翁」可知,乙、丙題詠的人物為「歐陽脩」。再按照對聯「仄起平收」的格式可知,答 案為(B)。甲+丁:郭和平「聯說唐宋八大家‧柳宗元」徵稿入圍作品/乙+丙:改寫自羅善德

「聯說唐宋八大家‧歐陽脩」徵稿入圍作品。

▲ 閱讀下文,回答第 12-13 題

那沉默的樹,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蔭庇的土地,一公分一公分的向外。但是,這世 界上還有別的東西,別的東西延伸得更快,柏油一里一里鋪過來,高壓線一千碼一千碼架過來,

公寓樓房一排一排挨過來。所有原來在地面上自然生長的東西都被剷除,被連根拔起。只有那樹 被ㄧ重又ㄧ重死魚般的灰白色包圍,連根鬚都被壓路機輾進灰色之下,但樹頂仍在雨後滴翠,經 過速成的建築物襯托,綠得很深沉。公共汽車在樹旁插下站牌,讓下車的人好在樹下從容撐傘。

入夜,毛毛細雨比貓步還輕,跌進樹葉裡匯成敲響路面的點點滴滴,洩漏了秘密,很溼、也很詩。

那樹被工頭和工務局裡的科員端詳過、計算過無數次,任他依然綠著。(王鼎鈞〈那樹〉)

12. 依據上文,「那沉默的樹」主要遭受何種威脅?

(A)綠建材不受重視 (B)消費者意識高漲 (C)居民缺乏公德心 (D)都市高密度開發 答案: D

解析: (D)由「柏油一里一里鋪過來,高壓線一千碼一千碼架過來,公寓樓房一排一排挨過來」可知。

13. 下列關於上文寫作手法的敘述,何者正確?

(A)用「灰白色、灰色」對比「翠、綠」,凸顯樹在惡劣環境中依然強韌自守 (B)用「下車的人」對比「工務局裡的科員」,強調路人對城市景觀的漠不關心 (C)用「毛毛細雨比貓步還輕」對比「敲響路面的點點滴滴」,暗指資源浪費如流水

(D)用「一公分一公分」對比「一里一里、一千碼一千碼」,諷刺道路維修工程缺乏妥善規劃 答案: A

解析: (B)文中並未以「下車的人」對比「工務局裡的科員」,只提及樹讓「下車的人」從容撐傘,而 任憑「工務局裡的科員」如何端詳計算,樹依然綠著 (C)「毛毛細雨比貓步還輕」和「敲響 路面的點點滴滴」形容雨滴滴進樹葉前後的聲響效果 (D)以沉默的樹「一公分一公分」伸展 擴大的速度,對比出都市開發「一里一里、一千碼一千碼」的快速與強橫。

▲ 閱讀下文,回答第 14-15 題

治國譬之於奕,知其用而置得其處者勝,不知其用而置非其處者敗。敗者臨棋注目,終日而 勞心;使善奕者視焉,為之易置其處則勝矣。勝者所用,敗者之棋也;興國所用,亡國之臣也。

(歐陽脩《新五代史•周臣傳》)

語譯: 治國就好像下棋,知道哪個棋子可以用,並置於該放的位置,就能取得勝利;不知道棋子的用 處,且放在不適合它的地方,就會導致失敗。失敗者注視著棋局,整天勞苦思慮;假使讓善於 下棋者來觀棋,替他更換棋子放置的位置,就能取得勝利。勝利者所用的,是失敗者的棋子;

復興國家所用的人,是亡國之臣。

(7)

14. 上文「治國譬之於奕」,旨在提醒執政者應:

(A)心無二用 (B)知人善任 (C)恩威並用 (D)樂天知命 答案: B

解析: 文中的「奕」通「弈」,即下棋。文中以「下棋」比喻「治國」,下棋的勝負關鍵在於將棋子下 於何處,如同治國是興是亡,關鍵即在於將人才置於何處。將可用之才放在該放的位置,方能 興國,故選(B)能識別人才,並能依據其專長而加以任用使能發揮所長 (A)專心一致 (C)對人 的態度寬厚或嚴厲能交互的使用 (D)順應天意的變化,固守本分、安於處境且悠然自得。

15. 上文結尾:「勝者所用,敗者之棋也;興國所用,亡國之臣也」,前半以棋局為比喻,用來說明 後半的政治之道。下列文句,何者也是以〔〕為比喻,用來說明【】的道理?

(A)〔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B)〔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

(C)〔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D)〔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答案: D

解析: (A)前後兩句皆為比喻,說明現象雖瞬息萬變,但本質未曾改變的道理。蘇軾〈赤壁賦〉。語譯:

江水雖奔流不停,但本體不曾消逝;月亮雖有圓缺,但月的本體終無增減 B4 (B)前後兩句皆 在說明道理,前句說明宜虛心處下,戒驕傲自大的道理,後句強調遊樂應有限度。魏徵〈諫太 宗十思疏〉。語譯:若害怕自滿驕盈,就要想到如江海般能容納百川;喜愛打獵,就要想到一 年應以三次為限度B3 (C)前後兩句皆為比喻,說明禍福自取或與世推移的道理。屈原〈漁父〉。

語譯:滄浪的水如果清澈,可以洗滌我的帽帶;滄浪的水如果渾濁,可以洗滌我的腳 B5 (D) 以前句為比喻,說明後句古聖賢學問深厚,所以要廣博學習的重要。荀子〈勸學〉。語譯:不 來到深谷,就不知道地的深厚;不聽聞儒家聖人流傳下來的相關言論,就不知道學問的廣大 B5。

▲ 閱讀下文,回答第 16-17 題

【甲】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 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 焉。鮑叔遂進管仲。(《史記•管晏列傳》)

語譯: 管仲,字夷吾,潁上人。年輕時常與鮑叔牙來往,鮑叔牙知道他很賢能。管仲貧困,常占鮑叔 牙便宜,鮑叔牙始終善待他,不因這些事而有怨言。不久,鮑叔牙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仲侍 奉公子糾。等到小白被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被囚禁。鮑叔牙於是向桓公推薦管仲。

【乙】

管仲有病,桓公問之,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諱云,至於大病,則寡人惡乎屬國而可?」

管仲曰:「公誰欲與?」公曰:「鮑叔牙。」曰:「不可。其為人絜廉善士也,其於不己若者不 比之,又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使之治國,上且鉤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於君也,將弗久 矣。」(《莊子•徐無鬼》)

語譯: 管仲生病,桓公問他說:「您的病已經很嚴重了,我就不再避諱了,若是您不幸死了,那我要 把國政託付給誰呢?」管仲問:「您想委任誰呢?」桓公說:「鮑叔牙。」管仲說:「不可。他 是一個廉潔的善人,他對於不如自己的人,就不和他親近,而且聽到別人的過失,一生不忘。

假使讓他治國,對上則違逆國君,對下則違逆百姓。他得罪國君,將會無法在職長久。」

16. 依據乙文,管仲不推薦鮑叔牙,是因他認為鮑叔牙:

(A)不喜歡能力比自己差的,又對別人犯錯十分介意 (B)不喜歡能力比自己差的,又對自己犯錯十分介意 (C)不喜歡能力比自己好的,又對別人犯錯十分介意 (D)不喜歡能力比自己好的,又對自己犯錯十分介意 答案: A

解析: (A)由「其於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可知。

(8)

17. 依據甲、乙二文,能否支持下列①、②兩項推論?

①齊桓公頗器重鮑叔牙,故聽其言用管仲,也想選他繼管仲為相。

②鮑叔牙與管仲昔日有好交情,但同朝為官後,兩人便漸行漸遠。

能支持①的推論嗎? 能支持②的推論嗎?

(A) √ √

(B) √ X

(C) X √

(D) X X

答案: B

解析: (B)由甲文的「鮑叔遂進管仲」、乙文的「管仲曰:『公誰欲與?』公曰:『鮑叔牙。』」可知,

齊桓公採納鮑叔牙的建議,任用管仲,並屬意在管仲死後接續輔國的人選為鮑叔牙,所以①是 正確的。但從兩文中,均看不出管仲和鮑叔牙同朝為官後是否漸行漸遠,所以②選 X。

▲ 閱讀下文,回答第 18-20 題

螺絲螺帽有多重要?一輛自行車大概需要 50 顆,一輛轎車大概需要 2000 顆,一架波音 767 飛機大概需要 1800000 顆。螺絲堪稱「工業之米」,家具的木螺絲、馬桶水箱的塑膠螺絲、鐵軌 螺絲、電力螺絲……,種類千變萬化,專業分工的程度遠超乎想像,例如臺北 101 大樓使用的建 築扭力控制螺絲,就是鋼結構中不可或缺的扣件。

臺灣 2017 年的螺絲出口值高達 43 億美金,是全球第二大出口國。高雄岡山、路竹一帶有著 全球最密集的螺絲產業聚落,從成型、熱處理、電鍍、包裝到運輸出口一氣呵成,上、中、下游 構成完整體系,客戶來到這 20 多公里的螺絲窟,就有辦法一次滿足。在其他國家,一旦模具或機 臺需要微調,總要等上幾天甚至數週,但經這裡的老師傅判斷,一兩小時就能完成。1960 年代,

臺灣只有「春雨」一家螺絲工廠,故業界約有六成人力從春雨開枝散葉,雖然各廠專業不同,但 彼此交流技術,形成魚幫水、水幫魚的默契,讓岡山出品的螺絲深受國際肯定。

始於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螺絲產業,在鄰近國家提供低廉土地與勞動成本的衝擊下,產線 智慧化與產品高值化將是下一階段的發展方向,許多廠商也開始轉型。有的專注於車用扣件,打 入特斯拉、福斯等知名品牌供應鏈;有的跨足人工牙根市場,在醫療螺絲上表現傑出;有的則運 用優異的金屬粉末射出成型技術,研發人工腕掌關節、頸椎骨板等醫療器材。

「以前賣螺絲是論斤賣,現在賣人工牙根是論根賣。」黑手公司和白色巨塔的結合,將朝「醫 療器材矽谷」邁進。(改寫自《經貿透視》雙周刊,〈螺絲螺帽產業聚落放眼全球再起風華〉)

18. 依據上文,下列何者不是臺灣螺絲產業的特徵?

(A)日治時期肇興,歷史悠久 (B)人才優質資深,反應迅速 (C)工廠匯聚成系,方便採購 (D)各廠術業專攻,彼此交流 答案: A

解析: (A)由「始於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螺絲產業」可知,臺灣螺絲產業應始於日治時期結束之後。

ˉ

19. 下列關於上文寫作方式的敘述,何者正確?

(A)以「50」、「2000」、「1800000」強調螺絲種類繁多 (B)以「臺北 101 大樓」比喻臺灣螺絲產量居世界之冠 (C)以「春雨」為例說明臺灣螺絲工廠如何積極投入轉型 (D)以「論斤賣」到「論根賣」凸顯螺絲產品高階化的價值 答案: D

解析: (A)強調螺絲在各種產品中的需求量 (B)凸顯螺絲在建築中是不可或缺的扣件 (C)說明臺灣 從事螺絲製造的人才由「春雨」開枝散葉。

(9)

年 生產值(千元) 直接外銷值(千元)

2014 129,682,466 107,757,725 2015 127,295,884 107,418,483 2016 121,575,405 101,779,721 2017 126,831,854 106,002,622 2018 146,322,711 122,442,282 20. 上文若增加右表來輔助說明,下列何者最能直接而切當的敘述「表中的訊息」?

(A)受國際原物料價格波動影響,2016 年的產值 一度滑落低點

(B)外銷量到 2018 年再創新高,晉升為全球最大 的螺絲出口國

(C)五年來產量年年擴增,至 2018 年已超過一千 四百六十億顆

(D)產業以出口為導向,外銷值一向在生產值中佔 相當高的比重

答案: D

解析: (A)只能看出 2016 年的產值滑落低點,但無法看出是否受到國際原物料價格波動的影響 (B) 只能看出外銷量到 2018 年再創新高,但無法看出是否已晉升為全球最大的螺絲出口國 (C) 表中數據為生產值(金額),而非螺絲數量,且五年來數額並非年年擴增,2014 到 2016 年的 生產值即為逐年下降。

▲ 閱讀下文,回答第 21-23 題

【甲】

風箏曾無拘無束,享受著風的安撫,卻不知在何時,被線緊緊拽住:「去迎接更多的挑戰,

離天空更近一步!」風箏不知道那條與自己最親密相連的線,為什麼會變得如此殘酷。即使飛向 高空不是它的理想,它還是乖乖順服。

但強風呼嘯,並沒有讓它飛得更高。

搖搖欲墜的它說服線,將主導權交給一個小孩,隨心所欲地飛,迎向新的未來。(改寫自陳 冠曄〈風箏〉)

【乙】

母親只買回了七尺布,我悔恨得很,為什麼不敢自己去買。

我說:「媽,七尺是不夠的,要八尺才夠做。」母親說:「以前做七尺都夠,難道你長高了 嗎?」我一句話也不回答,使母親自覺地矮了下去。

母親仍按照舊尺碼在布上畫了一個我,然後用剪刀慢慢地剪,我慢慢地哭,啊!把我剪破,

把我剪開,再用針線縫我,補我,……使我成人。(蘇紹連〈七尺布〉)

21. 若甲、乙二文所敘寫的皆是「與家長互動」的成長經驗,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皆在遭受挫折後尋求家長協助 (B)皆嘗試與家長溝通內心的想法 (C)皆在溝通後獲得自由發展機會 (D)皆對自己曾經的任性感到後悔 答案: B

解析: 甲文主要說明風箏(自己)原本無拘無束,線(父母)卻想要主導他發展的方向;但風箏(自 己)搖搖欲墜,便試著說服線(父母),讓自己重回自由。乙文則敘述「我」已經長大了,但 母親仍認為「我」是小孩,堅持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小孩。而由甲文的「搖搖欲墜的它說服線」、

乙文的「我說:『媽,七尺是不夠的,要八尺才夠做』」可知,兩文皆敘及嘗試與家長溝通內心 的想法,故選(B)。

22. 「藉事託寓」是甲、乙二文的重要表現手法。下列敘述,何者最恰當?

(A)「風箏享受風的安撫」借指孩子對溫暖親情的渴望 (B)「風箏將主導權交給小孩」借指童年回憶總是美好 (C)「買的布料長度不夠」借指小孩缺乏看未來的眼光 (D)「把布上的我剪破、縫補」借指家長對孩子的塑造 答案: D

解析: (A)借指孩子能夠自由發展 (B)借指孩子的未來由自己決定 (C)借指母親不了解孩子已經長 大了。

(10)

23. 加入詞語修飾有助於文意表現。下列關於「」內詞語的解說,何者不恰當?

(A)被線「緊緊」拽住:強調督促的嚴厲 (B)「搖搖欲墜」的它:強調自主的後果 (C)用剪刀「慢慢地」剪:強調長期用心 (D)「仍按照舊尺碼」畫:強調愛的執念 答案: B

解析: (B)強調按照父母所期望、規劃的方向走,卻走得岌岌可危,甚不穩固。

▲ 閱讀下文,回答第 24-26 題

【甲】

舊志誤謬,文采不彰,其所記載,僅隸有清一朝,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竟以島夷、

海寇視之。烏乎!此非舊史氏之罪歟?且府志重修於乾隆二十九年,臺、鳳、彰、淡諸志,雖有 續修,侷促一隅,無關全局,而書又已舊。苟欲以二三陳編而知臺灣大勢,是猶以管窺天,以蠡 測海,其被囿也亦巨矣。(連橫〈臺灣通史序〉)

語譯: 舊有的府縣志內容有誤,文采也不夠優美,其中所記載的內容,又只限於清代;荷蘭人、鄭成 功的事蹟,缺漏而不記錄,竟然把荷蘭人看成島上未開化的蠻夷、將鄭成功視為海上強盜。唉!

這不是舊史作者的過錯嗎?況且《續修臺灣府志》是在乾隆二十九年時重新編修的,臺灣縣、

鳳山縣、彰化縣、淡水廳等地方志,雖然曾經陸續修纂,卻局限在某個狹小的範圍內,和整個 臺灣的局勢關係不大,而且這些書籍也太過陳舊。如果想要用這二、三本舊書來了解臺灣的大 局勢,就好比用竹管窺看天空,用葫蘆瓢來測量海水一般,它所受到的限制也夠巨大的了。B5

【乙】

《閩海紀要》為清代禁書,而鄭氏之信史也,故余喜而刊之。某君讀後語人曰:「此書所載,

多與臺灣府志不同,雅堂校刊時,何不改之?」余曰:「此書之價值正與臺灣府志不同。夫府志 為清代官書,其載鄭氏辭多誣蔑,而此為私人著作,據事直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此其所以 可寶也。」余謂讀史當多讀野史,考證異同,辨析是非,方不為官書所囿。(連橫《連雅堂文集》)

語譯: 《閩海紀要》是清代的禁書,卻是記錄鄭成功的詳實歷史,所以我喜歡並刊載它。有人讀完後 告訴別人說:「這本書所記載的內容,多與臺灣府志的內容不同,雅堂校刊時,為何不修改?」

我說:「這本書的價值正在於與臺灣府志不同。府志是清代官方出版的書籍,上面所記錄關於 鄭成功的言辭頗多詆毀,而這本是私人著作,根據事實書寫而不加以褒貶,極具價值,可留給 後來志趣相投的人,這就是為什麼本書可當作寶物的原因。」我認為讀史應當多讀野史,考證 其與官書的異同之處,辨析事理的對錯,才不會被官書所局限。

24. 作為《臺灣通史》的「作者自序」,甲文的寫作策略為何?

(A)指出臺灣雖有歷朝「斷代史」卻無「通史」

(B)檢討臺灣舊史書散佚的原因,呼籲保存歷史 (C)回顧歷來的臺灣史書典範,希望能繼承傳統 (D)以臺灣向來缺乏優質史書,凸顯該書的必要 答案: D

解析: (D)由「舊志誤謬,文采不彰,其所記載,僅隸有清一朝」、「臺、鳳、彰、淡諸志,雖有續修,

侷促一隅,無關全局」可知,甲文的寫作動機為舊志錯誤繁多、文采不彰,且大多局限在記錄 一個地方,無法觀照全局,進而凸顯寫作《臺灣通史》的必要性。

25. 依據甲、乙二文,何者符合作者的看法?

(A)《閩海紀要》因扭曲鄭成功,遭官方查禁 (B)清代臺灣僅府志數度續修,縣志皆未更新 (C)清代臺灣官史固然立場偏頗,仍有其價值 (D)凡官方正史皆不可信,唯有野史方為信史 答案: C

解析: (A)由「《閩海紀要》……鄭氏之信史也」可知,《閩海紀要》是記錄鄭成功的詳實歷史,並無 扭曲鄭成功 (B)由「臺、鳳、彰、淡諸志,雖有續修」可知縣志有更新 (C)(D)由「讀史當多 讀野史,考證異同,辨析是非,方不為官書所囿」可知,作者認為正史與野史應互相參照,才 能辨析真相。並非說正史皆不可信,野史方為可信。

(11)

26. 若撰述者背景必然影響史書敘寫的措辭、口吻,下列文句與「可能撰述者」的配對,何者最不適 宜?

文句 可能撰述者

(A) 五月庚辰,明招討大將軍延平王晉封潮王國姓成功殂於東都 《閩海紀要》作者 (B) 我皇上好生如天,以普天之下皆吾赤子,奚忍獨遺?二十一年,

特命靖海將軍施公率師討平,郡縣其地 《臺灣府志》纂修者 (C) 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亂,縣內衙署被毀。五十三年,林逆平,遂

移駐鹿仔港焉 《彰化縣志》纂修者

(D) 偽藩鄭克塽遣小船前來接引入港,偽侯劉國軒、偽伯馮錫範率領

各文武官員到軍前迎接 《臺灣通史》連橫

答案: D

解析: (A)由「明招討大將軍」、「延平王」、「國姓成功」可知,此書內容肯定鄭成功,故可能撰述者 為《閩海紀要》作者。夏琳《閩海紀要》 (B)「靖海將軍施公」即施琅,可知此應為清朝史 書,可能撰述者為《臺灣府志》纂修者。高拱乾《臺灣府志‧自序》 (C)由「鹿仔港」(即「鹿 港」,位於彰化)可知,此書應為「地方志」,可能撰述者為《彰化縣志》纂修者。周璽《彰化 縣志‧官秩志》 (D)由「偽藩鄭克塽」、「偽侯劉國軒」、「偽伯馮錫範」可知,此史書不承認 鄭成功政權,應為清朝史書,故不可能為《臺灣通史》作者連橫所撰述。施琅《靖海紀事・舟 師抵臺灣疏》。

▲ 閱讀下文,回答第 27-29 題

【甲】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勤,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

褘、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

則責攸之、褘、允等之慢,以彰其咎。(諸葛亮〈出師表〉)

語譯: 先帝知道臣處事謹慎,所以在臨終的時候把輔佐國政之事託付給臣。自從接受了這樣重大的使 命以來,臣日夜憂勞嘆息,深怕辜負先帝的託付,而傷害了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在五月間,

帶兵渡過瀘水,深入草木不生的蠻荒地區。現在南方已經平定,兵士的武器和鎧甲已經充足,

應該要獎勵率領軍隊,北伐平定中原,希望能夠竭盡臣平庸拙劣的才能,來消滅曹魏,復興漢 朝的天下,還都洛陽。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和效忠陛下所應盡的職責本分啊。至於權衡得失,

考慮取捨,及竭盡心力進諫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的責任。希望陛下能把討伐國賊、

復興漢室的任務交給臣;不成功的話,就治臣的罪,以祭告先帝在天之靈。如果沒有增進德政、

德行的善言,就應該責罰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職,用來表明他們(怠忽國事)的 罪過。B3

【乙】

蜀漢建興四年,諸葛亮持續投入準備北伐的忙碌中。五月,曹丕病逝,經驗告訴他,新皇舊 主交替之際經常引爆朝中積壓已久的矛盾,正是發動征伐的好機會。還好去年親自領兵,不到一 年便平定南中。「思惟北伐,先宜入南」是既定戰略,但若南征陷入久戰,激起民族仇恨,專力 北伐就只是夢想,遑論「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給軍國之用」,「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 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

為了爭取孫吳支持,諸葛亮於建興五年約孫權東線出兵:「曹賊篡逆,蔓延及今,皆思巢滅,

未遂同盟。亮受昭烈皇帝寄託之重,敢不竭力盡忠。今大兵已會於祁山,狂寇將亡於渭水,伏望 執事以同盟之義,命將北征,共靖中原,同匡漢室。」此次出征,既不同於韓信,也不同於周武 王。他是蜀漢最高決策者,不只要考慮戰場因素,更要顧及國家全局;他面對的也不是商紂,而 是國力強盛的曹魏。再者,劉禪平庸,剛培養的人才未曾獨挑大樑,他也不可能像當年劉備入蜀 般,對後方毫無牽掛。於是他妥善安排人事,在〈出師表〉提醒:「 」,期望劉禪能 因律臣以賢而勵己親賢,發揮人謀的作用。(改寫自朱大渭、梁滿倉《一代軍師諸葛亮》)

(12)

27. 依據甲、乙二文,「五月渡瀘」的主要目的為何?

(A)打探曹丕逝後魏國敵情 (B)引進水源改良貧瘠土地 (C)運用焦土政策滅絕南中 (D)取南中資源為北伐後盾 答案: D

解析: (D)由「出其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給軍國之用」、「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為五部,

所當無前,號為飛軍」可知,平定南方的主要目的在於取得資源,並使北伐無後顧之憂。

28. 比較甲文與乙文「諸葛亮約孫權出兵的信」,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二者均對蜀、吳長期未能結盟深表惋惜

(B)二者均提及不負寄託的使命感與匡復漢室的目標

(C)信寫於劉備在位時,故稱劉備「昭烈皇帝」而非「先帝」

(D)甲文的「駑鈍」表示謙抑;信中的「執事」則有要對方讓步之意 答案: B

解析: (A)甲文未提及結盟之事 (B)由「臨崩寄臣以大事」、「亮受昭烈皇帝寄託之重,敢不竭力盡忠」、

「伏望執事以同盟之義,命將北征,共靖中原,同匡漢室」可知,二者均提及不負寄託的使命 與匡復漢室的目標 (C)「昭烈」為劉備諡號,故寫信時劉備已去世 (D)「執事」為敬稱。

29. 乙文「 」內,最適合填入的甲文文句為何?

(A)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B)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C)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褘、允等之慢 (D)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答案: C

解析: (C)由「於是他妥善安排人事」、「律臣以賢而勵己親賢」、「人謀」可知。

▲ 閱讀下文,回答第 30-32 題

蜀賈三人,皆賣藥於市。其一人專取良;計入以為出,不虛價,亦不過取贏;一人良不良皆 取焉,其價之賤貴,惟買者之欲,而隨以其良不良應之;一人不取良,惟其多,賣則賤其價,請 益則益之不較,於是爭趨之,其門之限,月一易,歲餘而大富。其兼取者趨稍緩,再期亦富。其 專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而昏不足。(劉基《郁離子》)

語譯: 蜀地有三個商人,都在市集買賣藥材。其中一個專門收購上等藥材;並根據買進的藥價定出賣 價,從不會虛報價格,也不會多牟取利潤;另一個同時買進上等和下等的藥材,藥材價格的高 低,只依照買者的意願,願意出高價的就給他上等的藥材,只願意出低價的就給他下等的藥材;

還有一個不買上等藥材,只買大量的藥材,賣出時便降低價格,顧客要他多給一點,他就多給,

從不計較,所以大家都爭著前往買他的藥,顧客多到讓他的門檻每個月得換一次,一年後他就 成了富人。那個兼賣上、下等藥材的商人,稍微慢點,兩年後也致富。而那個專賣上等藥材的 商人,店鋪即使在中午時也像晚上那樣冷清,(收入讓他)也許早上有飯吃,但晚上就不夠了。

30. 依據上文,「惟買者之欲,而隨以其良不良應之」的意思為何?

(A)讓買家隨意挑選,再依據買家的態度好壞決定價格 (B)由買家隨意喊價,再隨機拿出優劣不一的產品敷衍 (C)看買家願意花多少錢,再提供合乎價格條件的產品 (D)請買家說明產品需求,再看自己能不能接這項訂單 答案: C

解析: 題幹意謂賣藥者以買家出價的意願,決定要給他怎樣的商品,故選(C)。

(13)

31. 依據上文,最符合第三個賣藥者的敘述為何?

(A)耐心回答消費者的各種疑問 (B)掌握群眾愛買便宜貨的心理 (C)高價販售劣質商品牟取暴利 (D)大量進貨壓低上等藥材成本 答案: B

解析: (B)由「一人不取良,惟其多,賣則賤其價」可知,第三個賣藥者不進上等藥材,只以低價售 出,即掌握了大家喜歡便宜貨的心理。

32. 小資現階段想買間低價的房子,屋況較差沒關係,未來存夠了錢,再換購優質好屋。若上文三個 賣藥者的銷售型態,依序即是甲、乙、丙三個房仲公司的銷售型態,下列建議,何者最不適合小 資?

(A)現階段可從乙、丙兩公司找物件

(B)無論現階段或未來,都可從乙公司找物件

(C)現階段應從甲公司找物件,未來可從乙公司找物件 (D)現階段應從丙公司找物件,未來可從甲公司找物件 答案: C

解析: 由文本可推知甲公司的房子品質佳,價格不低;乙公司同時有品質佳或較差的房子,價格有高 有低;丙公司房子品質較差,但價格便宜 (C)現階段小資認為屋況較差沒關係,只要低價就 好,因此不適合到甲公司尋找物件。

▲ 閱讀下文,回答第 33-35 題

十八世紀以前,英國只有貴族才能旅遊;但十六世紀的晚明,庶民也流行旅遊。庶民的主要 旅遊形式為節慶廟會與進香團。晚明的進香團會在船上掛著「朝山進香」的旗幟,也有專門接待 進香客的旅行社「牙家」,協助旅客吃喝玩樂。商業化的旅遊活動製造許多就業機會,也代表民 生富裕。

各 種精緻工具也因旅遊興盛而產生,例如美觀而具不同功能的畫舫、放食物的提盒、烹茶煮 酒的提爐等,還有陪伴出遊的僮僕與歌妓。由於商人在貿易行程中會順便觀光,原本供商人選擇 交通參考的「路程書」,如《士商類要》、《天下水陸路程》等,也開始附上旅遊景點介紹。

晚明出版的文集幾乎都有遊記,這個集體書寫現象反映當時的風氣。景點一經文人敘述,其 他文人也會跟著尋訪並書寫,所以,景點是被塑造出來的,透過詩文不斷建構美感。當時的文人 多在江南旅遊。江南是晚明的文化中心,文人到此社交、撰文,以爭取更多曝光和認可。有些文 人不親自旅遊,而是派僮僕前去察看,再據僮僕見聞杜撰遊記,並以寫了多少遊記來彰顯身分地 位。晚明由於商人階層崛起,社會地位提高,引起士大夫內心的焦慮,於是士大夫藉著遊道論述、

雅俗之辨等,企圖與商人做出區隔,展現不同凡俗的品味。(改寫自王怡蓁〈晚明古人瘋旅遊,

竟還有炫耀文、套裝行程?〉)

33. 依據上文,下列關於晚明文人旅遊的敘述,何者正確?

(A)以發掘奇僻景點爭取同儕肯定 (B)藉發表江南旅遊經驗提高聲望 (C)經營文人導覽行程與庶民區隔 (D)透過與商業旅遊合作拓展生計 答案: B

解析: (A)本文並無提及發掘奇僻景點 (B)由「江南是晚明的文化中心,文人到此社交、撰文,以爭 取更多曝光和認可」可知,文人藉由書寫並發表遊記,來為自己提高聲望 (C)文中只提及文 人有遊記的集體書寫現象,並未提及文人有經營導覽行程 (D)文中提及「商業化的旅遊活動 製造許多就業機會,也代表民生富裕」是對晚明社會庶民旅遊狀況的描述,並未提及文人與商 業旅遊合作。

(14)

34. 下列關於晚明旅遊書寫的敘述,何者符合上文觀點?

(A)庶民、商人、文人有各自的路程書 (B)路程書與文人遊記會併成一冊出版 (C)遊記蔚然成風與文人自我意識有關 (D)有少數文人遊記敘寫的是虛構景點 答案: C

解析: (A)文中只提到「路程書」為提供商人選擇交通參考,未提及庶民及文人有沒有 (B)文中未提 及 (C)由「企圖與商人做出區隔,展現不同凡俗的品味」可知,文人創作遊記有其自我意識 (D)由「有些文人不親自旅遊,而是派僮僕前去察看,再據僮僕見聞杜撰遊記」可知,文人有 可能並未親自到達該景點,而是據僮僕見聞所寫,但景點並無虛構。

35. 上文提到:「景點是被塑造出來的,透過詩文不斷建構美感」。下列蘇軾與張岱的詩文,最可能 與哪一篇文章共同建構景點美感?

①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 總相宜。」

②張岱〈湖心亭看雪〉:「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 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A)王羲之〈蘭亭集序〉

(B)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C)范仲淹〈岳陽樓記〉

(D)袁宏道〈晚遊六橋待月記〉

答案: D

解析: 題幹語譯:①水勢盛大,波光閃爍,晴天時景色正美;山景被如煙霧般的細雨籠罩,雨天時也 是一道奇景。想將西湖比擬為西施,無論是素雅淡妝或是豔麗濃抹都合宜/②崇禎五年十二月 時,我住在西湖附近。大雪下了三天,湖中無論是行人或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當天晚上,我 乘著一艘小船,穿著毛大衣、帶著爐火,獨自前往湖心亭賞雪 (D)與蘇軾、張岱的詩文,描 述景點皆為西湖。

▲ 閱讀下文,回答第 36-38 題

凡遊不能刻期,以江上多惡風也。是日,風日清和,遂同客往。過龔遴甫書舍,呼與同去。

時吳生長統,從新安至,亦偕焉。登舟順流而下,頃之抵洲上。予立舟頭語曰:「此舟極有靈驗,

往年初春遊此,得佳石者,一年百事皆如意。」於是舟人及稚子輩,皆踴躍而上,至洲覓石,各 求奇者。凡得一枚,即以呈予。予大詫曰:「佳!汝今年必有好事。」其人喜,復往覓,以次呈 予,為殿最,仍還之,而取其尤者。已而復謂之曰:「此中小石,止堪澄水,無大用,須得可用 者。」復命尋求得數石,皆可作筆格,或可作鎮紙,或可作硯山者。大抵凡僮僕之巧慧者,必得 佳石;其餘稍癡,所得者多頑陋無足取。舟人輩不知妍媸,各負數大石堪作砧者登舟。予大笑。

(袁中道《遊居柿錄》)

語譯: 凡是旅遊都不能限定日期,因為江上多大風。這一天,天氣晴朗和暖,於是與客人同往。拜訪 龔遴甫的書舍,叫他跟我一起去。當時吳長統從新安抵達,也和我們一起前往。登上船順流而 下,不久就到達洲上。我站在船頭說:「這艘船極神奇,往年初春到這裡遊歷,如果能找到好 石頭,那一年都能夠百事如意。」於是船夫和小孩子們,都反應熱烈的跳上岸,到沙洲上尋找 石頭,各自尋求奇石。凡找到一枚,就拿來給我看。我大為驚訝的說:「好!你今年一定會有 好事發生。」那個人就會很高興,又跑回去找,依序拿給我看,最後的最好,但我仍還給他,

而拿我最喜愛的。不久又告訴他說:「這裡的小石頭,只能放在清澈的水中,沒有什麼太大的 用處,必須再找可以用的。」又差遣他們尋找到數顆石頭,都可以作為擱筆的用具,有的可作 為鎮壓紙張、書籍的文具,有的可作為硯臺。大致上,凡是聰慧的僮僕,一定找得到好石頭;

其他稍微愚癡的,找到的大多醜陋不值得收藏。船夫分不出美醜,各自背了幾個足以當作砧板 的大石頭上船。我大笑。

(15)

36. 請再次參閱前一題組的〈晚明古人瘋旅遊,竟還有炫耀文、套裝行程?〉,並研判袁中道這篇遊 記所敘寫的經驗,符合前文指出的何種情況?

(A)庶民以進香團為主要旅遊形式 (B)士大夫想展現不同凡俗的品味 (C)文人依據僮僕的見聞撰寫遊記 (D)使用美觀畫舫與其他精緻工具 答案: B

解析: (B)由「為殿最,仍還之,而取其尤者」及作者認為的佳石與舟人、愚癡僮僕認為的大不相同,

正展現了作者獨特的審美觀與品味。

37. 下列關於這篇遊記「覓石」的敘述,何者正確?

(A)作者認為虔誠祝禱必覓得佳石 (B)眾人沿江搜羅並暗中私藏美石 (C)眾人為求好運而棄小石取大石 (D)作者因眾人協尋而得賞玩奇石 答案: D

解析: (A)由「得佳石者,一年百事皆如意」可知,覓得佳石必有好事,但未提及是否虔誠祝禱 (B) 由「至洲覓石,各求奇者。凡得一枚,即以呈予」可知,眾人在沙洲上尋找石頭,且找到奇石 就拿給作者看,並未暗中私藏美石 (C)由「此中小石,止堪澄水,無大用」可知,眾人棄小 石,是因小石只能放在清澈的水中,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而取大石的只有船夫 (D)由「凡 得一枚,即以呈予」、「復命尋求得數石,皆可作筆格,或可作鎮紙,或可作硯山者」可知。

38. 這篇遊記以「作者大笑」結尾,意在寄託何種想法?

(A)石有別趣,慧者方知 (B)石無小大,必有所用 (C)取石為砧,功虧一簣 (D)點石成金,筆底生花 答案: A

解析: (A)由「大抵凡僮僕之巧慧者,必得佳石;其餘稍癡,所得者多頑陋無足取。舟人輩不知妍媸,

各負數大石堪作砧者登舟」可知,作者認為只有獨具慧心之人,方能懂得石頭的妙趣,如愚癡 的僮僕、舟人,所取不是頑陋之石,就是只能做砧板的俗氣大石,便是不懂得箇中趣味,故大 笑之。

(16)

二、寫作測驗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原是廣告金句,今天已廣泛運用於日常生活。

其實,「心動」和「行動」之間,距離可從 0 到無限大,因人、因事、因時而異。於是,「心動……

行動」可能衍生出幾種觀點,例如:

A.「心動是不夠的,最好馬上行動」

B.「心動就好,其實不用行動」

C.「心動可能只是衝動,不應馬上行動」

請結合你的生活經驗與觀察,探討「心動」與「行動」的關係,寫一篇完整的文章。

你可以參採廣告金句或 A、B、C 的觀點,也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文章不用訂題目。

【寫作提示】

(一) 重點提示:

1. 可先探討「心動」與「行動」的關係,再分析自己是屬於哪一種類型的人。

2. 可以舉例說明,自己行事時多採何種方式,亦可舉名人事例輔助說明。

3. 可聚焦在一種觀點的闡發,也可以論述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作法。

4. 總括全文,說明擇取的態度對自己有何價值、意義與影響。

(二) 寫作範文:

一 「心動」是一種起心動念,「行動」則是一種執行力。古人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心 動之後,若沒有行動的配合,那永遠只是空想。

二 我是個即知即行的「行動派」。只要心裡想到什麼,就非得馬上去做不可。因為我認為事情如果 沒有馬上做,可能就會永遠被擱置了。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 陰者,百代之過客也。」人生在世,看似漫長,實則短暫,因此「把握當下」是我的人生態度。還記 得小時候到鄰居家,看到鄰居彈得一手好鋼琴,欣羨之情油然而生,好希望自己也能像她一樣,讓手 指流轉於黑白鍵的音樂世界裡。於是,我央求媽媽讓我也學鋼琴。因為想要趕快追上鄰居的進度,所 以我每天都拚命練習。後來鄰居為了更專心於課業而放棄鋼琴,我雖然也承受巨大的升學壓力,卻始 終沒有忘記熱愛音樂的初衷,仍堅持撥出時間練琴。最後,我學習鋼琴的資歷反倒比鄰居長,鋼琴也 成了我這輩子最重要的伙伴。如果當時我沒有將想法付諸實行,也許就會錯過與音樂的一段美好情緣 了。

三 《海角七號》導演魏德聖說:「奇蹟,要先相信才會發生。」魏導因為軍中同袍的影響,而一腳 跌進電影世界,即使在影視圈浮浮沉沉,苦無出頭機會,但他仍堅持這條路。因為他心中一直有一個 夢想──拍一部以「霧社事件」為背景的電影。然而,這樣的題材在當時並不被看好,所以籌措資金 萬般困難。後來魏導先拍了《海角七號》,意外爆紅,資金問題迎刃而解。從 1996 年開始發想,到 2011 年終於完成《賽德克‧巴萊》的拍攝。我認為魏導說的「相信」就是更堅定的「心動」,「心動」再加 上「行動」,成就了魏導「夢想」的結晶。

四 猶記得國中時,讀到貧、富兩位和尚到南海取經的故事,窮和尚雖然沒有優渥的條件,但憑著他 的行動力,仍完成了富和尚認為的「不可能的任務」。人生最痛苦的事莫過於後悔,坐而言不如起而 行,為了讓自己活在「無悔」中,我認為「心動是不夠的,最好馬上行動」!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刊到位做決刊以泊的的鈴。 則由打吉「判十tL的山叫喊,趙UA山脈 -=仰不迫制皮L的閥歧,百叫越足

中- 大地LI一,然後浸潤進入泥土 著我,正嘩啦時啦地傾注在 游沱的雨聲,似平也在的仿 了海育的衣襟,此時午八假外 可以不辱這一切?淚水流慌 重恩呢?我將如何的作為才

什麼是 什麼是「 「 「 「隱性肥胖 隱性肥胖 隱性肥胖 隱性肥胖」? 」? 」? 」?. 什麼是

」競賽,是結合生物科技與工程概念,以應用與設計為導向 的最新生物科學,為解決人類周遭生活問題。iGEM

[r]

[r]

[r]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