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課程」五次作業題目及說明 題目設計者:國文科實習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課程」五次作業題目及說明 題目設計者:國文科實習"

Copied!
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人文及社會科學導論課程」五次作業題目及說明

題目設計者:國文科實習老師 吳昌政

12407 洪才登

【題目】

一. 林從一老師上課時不斷強調,「哲學」的思考方式敎我們學會「質疑」,敎我 們學會問「為什麼」 。請你閱讀完大江健三郎的〈為什麼孩子要上學〉一文之 後,回答以下三項問題:

(1)作者在孩童時候,曾有不去學校上課的打算,為什麼他會有那樣的想法?

我認為應該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二次大戰日本戰敗,日本人從小被灌輸 的「天皇是一個有強大力量的神」這個信念被戳破,使作者開始懷疑:學校教導的、

給予的教育是真的嗎?是實際的嗎?這件事使得作者開始思考為什麼要去讀書。而 另一方面,作者家中從事與森林事務有關的職業,作者對於樹木、植物有深厚的興 趣。但在學校中並沒有教導相關的學科、知識,也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使作者也 有如此的想法。

(2)文章末尾,作者肯定了「孩子們應該要去上學」。請你綜合全文,說明作者 為什麼這麼認為。

當作者重新回到學校之後,作者體會到:到學校上課是為了繼承前人留下來的 事物、知識﹝作者稱之為各種不同的語言﹞,將這些東西延續下去。而在作者的孩 子進入學校特教班學習,無法適應時,作者又再次的問自己:為什麼孩子要去上學?

這次他的孩子給了他一個更好的答案:為了學習、練習前人的、新的事物、知識,

以充分的了解自己,並與其他人聯繫。讓自己在這個世界中找到一個位子,成就自 己以及社會。

(3)請你思考「為什麼我要上學」這個問題;把你的想法寫下來。 (當然,你也可 以質疑這個問題的預設。)

為什麼我要上學?為什麼上學是我們應該做的事?因為我們是學生?不,這 反而把因果顛倒過來了。因為「It would do you good.」?真的嗎?那為什麼大學生 畢業沒有工作,成功的創業者卻不一定有高人一等的學歷?為什麼我們要上學?為 什麼我們應該上學?上學對我們又有什麼好處?

我想,我們不一定要上學,因為我們需要的事學習,學習不一定要在學校才 能,生活即學習。那為什麼我們還是要上學?我想,那是因為學校是一個有系統的、

全面但不一定份量一樣的學習方式。我們在學校可以有比較多的面向可以學習,而 不是只會、只了解一種事物,在專業外外行。而這種學習有什麼好處呢?它可以讓 你了解自己的喜好、培養對各學科的大概基礎,讓你能夠發揮你的長處,也讓你有 更多的選擇。而不再是古代的職業、學術世襲。讓你能擇你所愛,而不會因為入錯

(2)

行而後悔一生。

那麼,為什麼還是有許許多多的人問:為什麼我們要上學呢?

我想,這不是上學的問題,而是:為什麼學校會讓我們厭煩學習,而質疑學 習,反抗學習?這個問題從以前就一直都在。只是因為老師教得不好,沒有啟發我 們的興趣?真的只是這樣嗎?那為什麼這種老師會進到學校,而他們為什麼會這樣 教導呢?

這早就不是老師不好或學校規定機車之類的問題了。學校的制度常是社會的 反映:學生要有規矩﹝日後好控制?﹞、頭髮不要太長,像女/男生﹝像女/男生有 什麼不好?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怪怪的?﹞、………許許多多的社會價值加在我們的 身上。那請問:我們的社會怎麼了?怎麼創造了一個讓身處其中的人不快樂的體 制?怎麼創造了一個個讓人不快樂的學校?

二. 請你看完林從一老師準備的哲學課參考資料之後,從裡頭挑出一個使你感到 興趣或疑惑的問題,並說明「它」為什麼使你感到興趣或疑惑。

電腦模擬。在這個題目中,他們認為:心好比電腦軟體,腦好比電腦硬體,認 知歷程好比﹝軟硬兼施下﹞訊息計算的歷程。

在這種看待方式之下,認知歷程是一種訊息計算的歷程,只要能恰當的模擬出 這種訊息計算歷程,就能製造出有認知、會思考的機器。

這個假設如果是真的,那麼 AI 的出現也就變的不再科「幻」。但是,真的是如 此嗎?美國的瑟耳( John Searle )教授舉了一個中文房的假設來反駁。但是,除了中 文房的例子之外,我有一個對於電腦本身運算的疑問:電腦會自己下指令給自己嗎?

比方說,它給自己下一個「為什麼書是方的,不是圓的?」的疑問,讓自己去計算 嗎?

又,計算得出來嗎?

我想,如果可能,就目前的電腦科技來說還有一段很長很長很長的路要走。一 個是硬體的問題,另一個問題是:我們對於人類心靈的了解足夠了嗎?我們了解了 這個問題的答案了嗎?如果這些都克服了,那麼,我們又回到了上面的問題:電腦 程式有辦法自己下一個「思考」的指令嗎?以現在的電腦科技來說,這不可能。對 於現在的電腦,它就像一個複雜些的中文房,並不能自己下指令。而我又問一個問 題,就算我們做了一臺超級電腦,它可以做人類所有的認知﹝還不包括思考﹞,它 有辦法把所有的認知串在一起,或是選擇性的忽略嗎?如果這個也不能,她要如何 思考呢?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作者以「迷宮中望見星空」來比喻哲學。哲學,就如同迷惘在迷宮之中,無

作者並強調,科技與人文是相輔相成的,ㄧ個國家要「富」且「興」 ,當然不

民主─字面上的意思是由人民做主,但是現代的涵義多包括了 1.由全體公民 按多數裁決程序直接行使政治決定權的政府形式,通常稱為直接民主

如果學生選擇的是新的論文, 老師會覺 得 好像跟學生一起在唸這篇論文, 聽學生的 說明, 也就不會累。 但是如果學生挑的是非常 有 名的書, 老師對書的內容已經很熟習, 聽學 生的說明會

1.素養導向教學設計,思考目標層次的運作:知識(學科、跨學科、實用)、特質

的英語有很重的口音, 他自承初中時好玩, 不在意功課, 臨升學的時候才慌了。 自忖數 理科目還能憑聰明應付, 但是語文科目如英文, 需要靠平常用功的, 就來不及臨陣磨槍。 幸好德

教學目標 為社科院的學生所設計的課程,

有關著作從來沒 有人正面講過, 但這是一個不能長期迴避的 問 題。 如果這個問題不澄清, 那麼對中國傳統 數學的認識就會比較模糊。 早在 10 年前, 筆 者已非有意識的注意到這個問題, 認為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