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6.1  反微分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6.1  反微分"

Copied!
1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6.1  反微分

例 1 求 f x( )  3x2 的反微分。

解: 吾人要求得其微分為 f x( )  3x2 的函數 F ,吾人已確知 x3 的導函數 為 3x ,故得 F x2 ( )  x3,因

d

dx (x3)  3x2 但下列亦為真:

d

dx x x d

dx x x d

dx x x

( 3  1) 3 2   ( 3  4)  3 2   ( 3  3) 3 2

d

dx (x3C)  3x2   為任意常數C 吾人說 f x( )  3x2 的反導函數為

F x( )  x3C

(2)

例 3 計算積分  x dx

4

解: x dx x

C x

4 C

4 1 5

4 1 5

 

吾 人 先 使 用

x dxn 公 式 來 積 分 , 再 由 積 分 的 結 果 求 導 函 數 以 作 驗 算:

d dx

x C x

x

5 4

4

5

5

5 0

 

 

    

例 2 計算積分  3

x dx2

解: 此處要對 3x 作反微分 ( 或積分 ) 運算,其實就是例 1 的問題,只2 是符號不同。故

3x dx2 x3 C

其中,常數 C 稱為

積分常數

(constant of integration)。 

(3)

例 4 求 

t dt3

解: t dt t t

C t C

 

3  3 13 1 22    212

例 5 計算積分  1 x dx

解: 將 x 寫成 x1 2/

1 1

x dx 1 2

x dx

/

將被積分函數寫成 x 的乘冪得

x dx

1 2/

再應用反微分公式得積分為

x C

1 2

1 2

/

/  最後得

1 2 1 2 2

x dx x C x C

/  或 

(4)

例 6 計算  (

x2x3 2/ )dx

解: ( )

/

/ /

/

x x dx x dx x dx x x /

C x

x C

2 3 2 2 3 2

3 5 2 3

5 2

3 5 2 3

2

        5 

  

注意,雖然是有兩個個別的積分,但只要一個積分常數 ( )C ,因為兩

個常數的和也是常數,故不需有兩個常數。 

例 7 計算積分  (

4x2 3x dx)

解:

(4x2  3x dx) 

4x dx2

3xdx  4

x dx2 3

xdx

 4       3 3

2

4 3

3 2

3 2 3 2

x x

C x x

C

(5)

例 8 計算積分  7dx

解:

7dx 7x C

例 9 計算積分  dx

解:

dx

1dx  x C

例 10 計算積分  5 3

4 6 x 2

x dx

 

 



解: 5 3

6 5 3

6 5 3 6

4

2

4

2

4 2

x x dx x dx

x dx dx x dx x dx d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5

3

1 6 3

6

5 1

x x 5

x C x

x x C

(6)

例 11 求  (

ex3x dx)

解: (e x dx) e dx xdx e xdx e x

x   x   x   x  C

3

 

3 3

322

例 12 求  t

t dt

 

 

1

解: t

t dt tdt

t dt t

t C

 



     

1

 

1 22 ln| |

例 13 計算  1 3 3

x x dx

解: 可將被積分函數分成兩個分式再積分,

1 3 1 3 1

3

3 3

2 3

   

 

     

x x dx

x xx dx

x dx

x dx ln| |x x C

(7)

例 14 計算下列的積分:

(a) e dx

3x   (b) e

2xdx   (c) e

0.02xdx   (d) 4

e0.1xdx

解: (a) e dx3x 1e3x C

3

(b)

e2xdx 12 e2x   C 12 e2x C (c) e0.02xdx 1 e0.02x C e0.02x C

0 02 50

.  

(d) 4 4 4 1

0 1 4 10 40

0.1 0.1 0.1 0.1 0.1

e xdx e xdx e x C e x C e x C

  .   ( )  

(8)

例 1f ( )x  3x2  2x 1 及 f ( )2 14 ,求 f x( ) 。 解: f x( ) 可由 f ( ) 的反微分運算求得,即x

f x x x dx

f x x x x C

( ) ( )

( )

  

   

3 2 2 1

3 2

接著應用 f ( )2 14 來求 C 值,其中 f ( )2 14 表示當 x  2 時 f x( )

 14 。在上式中代入 x  2 及 f x( )  14 得 14 2 2 2 14 10

4

3 2

   

 

C C

C 故 C 為 4 且函數為

f x( )  x3x2  x 4

注意, C 值已定,故此函數稱為 f ( )x 的特定反導函數。 

6.2  反微分的應用

(9)

例 2 若某曲線的斜率為 2x 且通過點 (3 , 11),求其方程式。

解: 因斜率為 2x ,故可寫成

dy

dx  2x 接下來

y

2xdx 或 yx2C

因曲線通過點 (3 , 11),表示當 x  3 時 y  11。在上式中代入 x  3 及 y  11 得

11 32C 或 C  2 故曲線的方程式為

yx2  2

(10)

例 3 火箭飛行

玩具火箭自地面以初速度 300 ft/sec 垂直向上發射,若重力加速度為

32 ft / sec ( 負號表加速度是向下的 ),2 (a) 試求火箭發射 t 秒後的速度公式。

(b) 試求火箭發射 t 秒後的位移公式 ( 從地面算起 )。

解: (a) 由第三章已知加速度為速度的微分,亦即 a dv

dt 因加速度已知等於 32,故

dv

dt  32 以反微分得 v 為

v   ( 32)dt 或 v  32tC

利用初速度等於 300 ft/sec 的條件可求出 C,此條件表示在 t  0 時 v  300 ,將此條件 ( ( )v 0  300) 代入 v  32tC 可得

300  32 0( )C 或 300  C 故速度公式為

v  32t 300

(11)

(b) 同樣的由第三章知速度為位移的微分,亦即

v ds

dt 又因 v  32t 300 ,故

ds

dt  32t 300 以反微分得 s 為

s   ( 32t 300)dt 或 s  16t2 300tC

因火箭是由地面開始向上發射,故在 t  0 時, s  0 ,將此條件 ( ( )s 0  0) 代入 s  16t2  300tC 可得

0  16 0( )2 300 0( ) C 或 C  0 故位移公式為

s  16t2 300t

(12)

例 4 學習實驗

為了測試學習能力,某心理學家要人們記憶一長串的數字。假設記住 數字的速率為

dy

dt 5 4. e0.3t 每分鐘的字數

其中 y 為記住之數字的數目,又 t 為時間 ( 以分鐘計算 )。

(a) 求為 t 之函數的 y ,即 t 分鐘後記住之數字的數目。

(b) 5 分鐘後記住之數字為多少?

(13)

解: (a) 由

dy

dt 5 4. e0.3t 以反微分得 y 為

ye tdte tdte t C e t C

    

5 4. 0.3 5 4.

0.3 5 40 3.. 0.3 18 0.3

在開始時 (t  0 ,記住之數字的數目為零 () y  0 ,故 t  0 時) y  0 ,可得

0 18 0 18 1

18

0.3(0

  

  

e C

C C

)

( ) 記住之數字的數目 ( )y 為

y 18 18 e0.3t 此函數的圖形示於圖 6-2 中。

(14)

(b) 在 5 分鐘 (t  5 後,記住之數字的數目為)

y e

e

 

 

 

 

18 18 18 18

18 18 0 2231 18 4 0158 14

0.3(5) 1 5.

( . ) .

在 5 分鐘後大約記住 14 個數字。 

(15)

6.3  定積分:曲線下的面積

例 1 計算  f xi

i

( )

1 3

假設 f x( )  x2 ,而 x1  , x2 2  及 x3 3  。7 解: f xi f x f x f x f f f

i

( ) ( ) ( ) ( ) ( ) ( ) ( )

1 3

1 2 3 2 3 7

 22 32  72   4 9 49  62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例 2 求 f x( )  4 x2 、 x 軸、及垂直線 x  1 和 x  1 所界定之區域的近 似面積。

(a) 以 n  2   (b) 以 n  4 。 解: (a) 若 n  2 ,則

x b a

 n  1 1  2( ) 1 其矩形示於圖 6.11 中。

  近似的面積為

Af x xf x xf   f

      

( ) ( ) ( ) ( )

( ) ( )

1 2

2 2

0 1 1 1 4 0 1 4 1 1 7

 

(24)

(b) 若 n  4 ,則

x b a

n 1 1 4( ) 0 5

. 其 矩 形 示 於 圖 6.12 中 。

    近 似 的 面 積 為

A f x x f x x f x x f x x

f f f f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3 4

0 5 0 5 0 0 5 0 5 0 5 1 0 5 3 75 0 5 4 0 5 3 75 0 5 3 0 5

7 25

當 n 值 愈 大 時 , 近 似 值 就 愈 接 近 正 確 。 在 下 一 節 中 會 發 現 正 確 的 面 積 為 7 1

3

(25)

6.4  微積分基本定理

(26)
(27)
(28)
(29)

例 1 用微積分的基本定理計算  x dx2

1

2

解: 因 f x( )  x2 的反導函數為 F x( )  x3 / 3 ,故 x dx x

F x ab

2 1

2 3

1 2

3    這是 [ ( )]

 ( )  ( ) 

( ) ( ) 2

3

1 3

3 3

  這是 F b F a

  8 3

1 3

7

3 000000000000000000 例 2 計算定積分  (5 3)

0 4

xdx

解: ( ) ( )

( ) ( )

( )

5 3 5

2 3 5 4

2 3 4 5 0

2 3 0

0

4 2

0

4 2 2

x dx x

    x

 

   

 

   

 



 (40 12 )  (0 0) 52 例 3 積分  (1 )

0

1

e dtt

解: (1 ) [ ] (1 ) (0 ) 1 0 1 2

0 1

0

1 1 0

            

e dtt t et e e e e

(30)

例 4 求曲線 yx 下由 x  1 至 x  4 的面積。

解: 圖 6.18 中的陰影面積為吾人所欲計算之面積。

曲線 y  ( ) 下由 x af x  至 x b 的面積為定積分 f x dx

a b

( ) 本例中, f x( )  x a, 1,b  4 。故 1

2 3 4 5

圖 6.18  y x 下由 x  1 至 x  4 的面積

面積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xdx

x dx x x

4 1 2

1

4 3 2

1 4

3 2 1 4

3 2 3 2

3 2

2 3 2

3 4 2

3 1 2

3 8 2

3 1 16 3

2 3

14 3

/

/

/

/ /

/

yx 及 x 軸之間,在區間 [1 , 4] 的面積等於 14/3。

(31)

例 5 求曲線 y  1/ 下由 x  1 至 x  7 的面積。x 解: 1

7 1 7 0 7

1 7

1 7

x dx x

[ln| |] ln ln ln   ln

(32)

6.5  定積分的應用

例 1 自 由 落 體

一 球 自 具 相 當 高 度 的 熱 氣 球 落 下 , 若 該 球 落 下 之 速 度 為 v  32 ft / sect

0, 試 求 該 球 前 4 秒 移 動 的 距 離 。 解 : 已 知 v  32 ,因 vt ds

dt s t

 ( ) ,故

  s t( ) 32t

球 從 t  0 到 t  4 的位移為 s( )4 s( )0 , 或

     

0s t dt( )

tdt [ t ]

4

0

4 2

0

32 16 4 256 ft

因 距 離 等 於 位 移 的 大 小 ( 即 位 移 的 絕 對 值 ), 故 球 在 前 4 秒 移 動 的 距 離 為 256 ft。 ( 若 熱 氣 球 高 度 低 於 256 ft, 則 球 將 在 前 4 秒 內 撞 擊 到 地

面 )。

(33)

例 2 日 本 的 石 油 消 耗 量

日 本 石 油 由 1 9 8 7 (t  0 至 1 9 9 2 () t  5 的 消 耗 速 率 為 ) c t( ) 0 08. t 1 64. ( 以 每 年 十 億 桶 計 算 ) , 求 1 9 8 7 到 1 9 9 2 的 石 油 總 消 耗 量 ( 參 見 圖 6 .2 0 ) 。

解 : 函 數 c t( ) 0 08. t 1 64 為 消 耗 速 率 dc dt. / , 故 消 耗 量 c t( ) 為 c t( ) 的 反 導 函 數 。 由 1 9 8 7 至 1 9 9 2 的 石 油 總 消 耗 量 可 由 以 下 的 定 積 分 求 得 : 1

2 3 4 5 6

0c t dt( )

( . t . )dt [ . t . t] . . . ( )

5

0

5 2

0

0 08 1 64 0 04 1 64 5 1 0 8 2 9 2   十 億 桶

石 油 的 總 消 耗 量 為 9 2. 10 92 億 桶 。

(34)

例 3 求 f x( )  3x2  4x 5 在區間 [1 , 3] 的平均值。

解: 平均值為 1

3 1 3 4 5 1

2 3 4 5 1

2 2 5

2 1

3 2

1

3 3 2

1 3

( xx)dx

( xx)dx[xxx]

 1      

2[(27 18 15) (1 2 5)] 1600000  例 4 動脈中的血液流動

血液在動脈中流動時並不是以相同的速度流動,血液在血管中心區域 的流動速度要比靠近管壁附近的流動速度快。事實上,血液在距離血 管中心 x 處的流動速度 v 可以表示成 x 的函數,例如,當血管半 徑為 0.2 公分,則速度函數為

v  40 990 x2

其中 x 的單位為公分,而速度的單位為公分 / 秒。請參閱圖 6.21,

並請求出血液在動脈流動的平均速度。

(35)

解: 因 f x( ) 在區間 [ , ]a b 的平均值為

f b a f x dx

a

b

1

( )

可知血液的平均速度 v 為

v x dx

x dx x x

  

   

   

1

0 2 0 40 990 1

0 2 40 990 5 40 330

5 40 0 2 330 0 2 40 0 330 0 26 8

2 0

0.2

2 0

0.2 3

0 0.2

3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m / sec

(36)

例 5 試問 f x( )  x2 在區間 [ , ]1 2 (a) 積分均值定理是否成立?

(b) 若 (a) 的答案是肯定的,試求 c 值。

故血液在動脈中流動的平均速度為 26.8 cm/sec。其中必須注意的是 x 的區間為 [0 , 0.2],當 x  0 時代表血管的中心位置, x  0 2. 則代表 在血管的管壁,若血管的半徑與本例不同,則前述的速度函數 v  40

990x 也會不同。2

(37)

解: (a) 因 f x( ) 為多項式函數,對於 x  , f xR ( ) 均為連續,故積分均 值定理成立。

(b) 由積分均值定理

f c b a f x dx

a b

( )  ( )

1

c x dx x

c

2 2

1

2 3

1

2 3 3

1 2 1

1 3

2 1 3

7 3 7

3

21 3

     

   

因只有 21

3 在 ( , )1 2 區間內,故得 c  21

3 

(38)

例 6 試問 f x

( )  x1

在區間 [1 1 積分均值定理是否成立?, ] 解: 因 f x

( )  1x

在 x  0 處 (0 ( 1 1, )) 不連續,故知 f x

( )  x1

在區間

[1 1 積分均值定理不成立。, ] 

例 7 若 f t( ) 為週期函數,其週期為 4,且 f t( ) 在第一週期內可表示成

f t t t

t t

( )    

   



1 0 2

3 2 4

(39)

4 1 2

-1

f t( )

t

圖 6.22

f 的函數圖形如圖 6.22

(a) 求 f 在 [0 , 4] 的平均值。

(b) 求 f 在 [0 , 4] 的均方根。

(40)

解: (a) 在 [0 , 4] 的平均值 fav

f f t dt t dt t dt

t t

t t

av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0

1

4 1 3

1

4 2 3

2 1

4 2 2

2 0 0

2 3 4 4

2 3 2 2 2

0 4

0 2

2 4

2

0

2 2

2 4

2 2 2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     4[0 0 ( 4) ( 4)] 0

(41)

(b) f 在 [0 , 4] 的均方根 frms

  

f f t dt

t dt t dt

t t dt t t dt

rm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0 1

4 1 3

1

4 1 2 1

4 9 6

2 0

4 1 2

2 0

2 2

2

4 1 2

2 0

2 2

2

4 1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4 3

1

4 9 3

3 1

4 2 4 8

3 0 1

4 36 48 64

3 18 12 8 3 1

4 2 3

1 4

2 3

1 3

2

3

0 2

2

3

2 4 1 2

1 2

1 2 1 2

t t t

t t t

/

/

/ /

1 3

3

 3

(42)

例 8 一彈簧的原始長度為 5 英呎。設 4 英磅的力能使彈簧伸長 14 英呎。求 出要伸長彈簧需作多少功:

(a) 若由原始長度到長 7 英呎 (b) 若由 6 英呎到 8 英呎

解: 我們必須先求出常數 k,當 x14 呎,力為 4 磅,則由虎克定律我們得 到

F kx

k k

  

4 磅 14 呎 或  16 磅 呎/ 即 f x( )  kx  16x

(a) 彈簧由 x  0 ( 沒有伸展 ) 至 x  2 ( 由自然長度 5 呎到長 7 呎 ) W

016x dx8x32

2 2

0

2 呎 磅-

(b) 彈簧由 x  1 伸長至 x  3

W

116x dx8x8 9 1  64

3 2

1

3 ( ) 呎 磅- 

(43)

例 9 一高為 10.0 公尺半徑為 6.0 公尺的圓柱水槽蓄滿了水,求將水抽至 離槽頂 5.0 公尺處所需作的功。

解: 因為是鉛直運動,所以我們沿水槽邊緣分割 ( 如圖 6.23) 而得厚度為 dy 的代表性元件。這水槽被分割為許多小圓柱體,而代表性圓柱體 的體積為 ( )6 2dy  36dy 。若水的密度為 1000 公斤 公尺/ 3 ,則每一 立方公尺的水重 10,000 牛頓,因此每一小圓柱體重為

10 000 36, ( dy)

(44)

例 10 有一半徑為 3.5 公尺,高為 7.0 公尺的圓錐槽 ( 頂點向下 )。若此圓 錐槽注滿水,求將水由上方抽出所作的功。

參考圖 6.23 中的座標系,將每一小圓柱體移至槽上 5 公尺之距離為 15 y 公尺,所以所作的功為 10 000 36, ( dy)(15 y) 。我們將對所有小 圓柱體所作的功加起來可得總功,即由 y  0 至 y  10 積分:

W y dy y dy

y y

   

  

 



   

10 000 36 15 360 000

15

360 000 15

2 3 6 10 11 10

0 10

0 10

2

0 10

7 8

, ( )( ) , ( )

,

. .

 

 焦耳 

(45)

解: 我們將水槽細分為厚度為 dy 的小圓柱體 ( 圖 6.24),當圓柱體的大 小改變時,主要的問題是如何以 y 來表示半徑 x。為了這個目的,我 們觀察圖 6.24 中的座標系,右邊的直線斜率為

m  7  3 5 2

. 所以直線的方程式為 y  2x

(46)

現在我們可以得下列各結果:

1. 小圓柱體的半徑: x  0 5. y 2. 小圓柱體的體積:( .0 5y dy)2

3. 小圓柱體的重量: [ ( .0 5y dy)2 ] , 10 000, 牛頓 立方公尺/ 每一個小圓柱體移動距離為 7  y ,所以所作的功為

 [ ( .0 5y dy)2 ](7  y) 自 y  0 至 y  7 積分,可得總功:

W y y dy y y dy

y y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5 7 0 5 7

0 5 7

3 4 0 25 7 12 157 145 1 571 450

2 0

7 2 2

0 7

2 3

4

0

7 4

焦耳 

(47)

6.6  平面區域面積

(48)
(49)

例 1 試求在曲線 yx21 與 y   2 間,由 x  1 至 x  2 之區域面積。x 解: 該二函數之圖形及所要的區域如圖 6.31 所示。

很 明 顯 的 , yx2 1 為 較 大 的 函 數 ( 位 於 上 方 的 曲 線 ) , 故 令 f x( )  x21 及 g x( )   2 ,則x

面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f x g x dx x x dx

x x dx x x

x

a

b 2

1 2

2 1

2 3 2

1 2

1 2

3 3 2 3

8

3 2 6 1 3

1

2 3 10 1 2

(50)
(51)

例 2 試求由曲線 yx2 及 y  2 所圍成之區域面積。x

解: 本例並未給定 a 及 b ,但這兩條曲線相交並形成一封閉區域,因此 由曲線交點的 x 座標,即可得 a 與 b 的值,關於這一點,可由圖 形輕易地獲得理解。在圖 6.32 中陰影部份即為吾人所要的區域。

由圖 6.32 可觀察到

(a) y  2 為較大的函數 ( 位於上方的曲線 ),故令 f xx ( )  2 及x g x( )  x2

(b) 曲線 yx2 與 y  2 的交點為 (0 , 0) 及 (2 , 4),故積分之極限x 為 a  0 及 b  2 。

(52)
(53)

(c) 陰影部份之面積為

[(2 ) ( )] (2 )

3

4 3

2 0

2 2

0

2 2

3

0 2

xx dxxx dx  xx

 

 

 

(d) 在本例中,交點 (0 , 0) 及 (2 , 4) 同時在 yx2 與 y  2 之圖形x 上,故可由下列聯立方程式求得 y x

y x



2

2 利用代入消去法得

x x

x x

x x

x x

2 2

2

2 0 2 0 0 2

 

 

  ( )

,

當 x  0 時 y  0 ,而當 x  2 時, y  4 ,故得到上述之交點 (0 , 0)

及 (2 , 4)。 

(54)

例 3 試求由 yx2 4x3 與 x 軸所圍成之區域面積。

解: 本例與前述例題略有不同,此因函數 yx2 4x 3 的圖形部份係落 在 x 軸之下方,圖 6.33 中陰影部份即為吾人所要的區域。

由圖 6.33 中可以發現吾人所求的面積範圍是從 x  1 到 x  3 ,但因 x 軸 (y  0 在該區間為較大的函數,故令 f x) ( )  0 及 g x( )  x2 4x

3 ,吾人可得

(55)

面積        

   

 

 

[( )0 ( 4 3)]

( 4 3)

3 2 3 4

3

2 1

3 2

1 3

3

2

1 3

x x dx x x dx

x x x

在本例中的積分上下限 (x 1及 x  3) 可由代數方法求得,亦即由聯立 yx2 4x3 與 y  0 ,可得方程式 x2 4x   ,解之得 x  1 及3 0

x  3 。 

例 4 試求在 yx24 與 x 軸間由 x  1 至 x  4 之區域面積。

解: 若吾人未繪出函數圖形而直接以下式求面積,將得到錯誤的答案,

(x2 )dx

1 4

4 9

 

  錯誤!

(56)
(57)

在圖 6.34 中,陰影部份為吾人所要的區域。從圖 6.34 中可以很明顯 的看出來,利用上式計算出來的面積是錯的,因為該區域的面積是兩 部份面積的和,第一部份 ( ( )f x  0, ( )g xx2 4) 由 x  1 至 x  2 , 第二部份 ( ( )f xx2 4 , ( )g x0 由 x)  2 到 x  4 ,故

面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4 4 0

4 4

4 3 3 4

8 8

3 4 1 3

64

3 16 8 3 8 5

3

32 3

37 3

2 1

2 2

2 4

2 1

2 2

2 4

3

1

2 3

2 4

x dx x dx

x dx x dx

x x x

x

(58)

例 5 試求由 yx3 與 y  所圍成區域之面積。x 解: 圖 6.35 中陰影部份為吾人所要的區域。

該區域實際上包括兩部份,左邊部份 x 由 1 至 0,且 y x3 為較 大函數,而右邊部份, x 由 0 至 1,且 y  為較大函數,故x

(59)

面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x x dx x x dx x x dx x x dx

x x x x

3 1

0 3

0

1 3

1

0 3

0 1

4 2

1

0 2 4

0 1

4 2 2 4 0 0 1

4 1 2

1 2

1

4 0 0 1 2

同樣地, yx3 與 y  的交點可由下列聯立方程式求解,x y x y x



3

利用代入消去法得 x3  ,整理成 xx 3   或 x xx 0 ( 2   ,解之得1) 0

x  0 , x  1 及 x  1 。

(60)

6.7  旋轉體體積

(61)
(62)
(63)
(64)

例 1 體 積

試求由 yx , x 軸, x  1 及 x  3 所界定的區域繞 x 軸旋轉所 形成之旋轉體體積。

解: 由 yx , x 軸, x  1 及 x  3 所界定的區域如圖 6.41 所示,該 區域繞 x 軸旋轉所形成之旋轉體體積為

V y dx x dx xdx x

a

b    

 



  



 

 

2 2

1 3

1

3 2

1 3

2 9

2 1

2 4

[ ]

故該旋轉體體積為 4 立方單位。

(65)
(66)

例 2 體 積

試求由 yx ,y 軸, y  0 及 y  2 所界定之區域繞 y 軸旋轉所成之 旋轉體體積。

解: 由 yx ,y 軸, y  0 及 y  2 所界定之區域如圖 6.42 所示,該區 域繞 y 軸旋轉所形成之旋轉體體積為

V x dy y dy

y

c

d  

 

 

   

 

 

  

2 4

0 2

5

0

2 5 5

5

2 5

0 5

32 5 故該旋轉體體積為 32

5  立方單位。在本例中,x dy2 為微小圓柱體之 體積, xy2 為半徑, dy 為厚度。

(67)

dy

x

x y x

y y

2

0

y

x

圖 6.42 平面區域及對應之旋轉體 ( 繞 y 軸旋轉 )

(68)
(69)
(70)
(71)

例 3 體 積

試求由 yx ,x 軸, x  1 及 x  3 所界定的區域繞 y 軸旋轉所形 成之旋轉體體積。

解: 由 yx , x  1 及 x  3 所界定的區域如圖 6.47 所示,該區域繞 y 軸旋轉所形成之旋轉體體積為

V x x dx x dx x

x x

    

    

2 2

2 1 1

2 2 5

4 5

4

5 3 1

1

3 3 2

1 3

3 2

1 1 3

1 3

1 3

3 2

5 2

5 2

5 2

  

  

/

( )

故該旋轉體體積為 4

5(9 3  立方單位。1)

(72)
(73)

例 4 體 積

試求由 y    1 ,x 軸,y 軸所界定之區域繞 x 軸旋轉所形成之旋轉x 體體積。

解: 由 y    1 ,x 軸,y 軸所界定之區域如圖 6.48 所示,該區域繞 x 軸x 旋轉所形成之旋轉體為一圓錐體,如圖 6.48 所示,此圓錐體之體積為

V yxdy y y dy

y y dy y y

c

d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1

2 2

2 3 2 1

2

0 2

1 3

0 3 2 1

2 1

3 2 1

6 3

0 1

2 0

1 2 3

0 1

2 2 3 3

 

 

  

( ) ( )

故該旋轉體體積為 

3 立方單位。

在本例中, 2yxdy 為一微小圓殼體之體積, 2y 為圓殼體之圓周長,

x 為高度, dy 為厚度。

(74)
(75)

例 5 體 積

試求 y  及 y xx2 所圍成之區域 ( 如圖 6.49 (a) ) 繞 x 軸旋轉所形成 之旋轉體體積。

解: (a) 採用圓柱體法 ( 參閱圖 6.49 (b) ):

V y y dx x x dx

x x dx x x

a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2

2 2 2 2

0 1

2 4

0

1 3 5

0 1

3 3 5 5

3 5 1

3

0 3

1 5

0 5

2

15   立方單位 (b) 採用圓殼法 ( 參閱圖 6.49 (c) ):

V y x x dy y y y dy

y y dy y y

c

d   

    

 



  



 

 

2 2

2 2 2

5 3

2 2 5

1 3

2 15

1 2

0 1

2 0

1 3

0 1

3 2

5 2

 

 

 

( ) ( )

( )

( )

  立方單位

(76)
(77)

6.8  質 心

例 1 求如圖具有均勻密度  之薄板的質心。

(78)

解: 首先我們將薄板分割成 I、II、III 三個矩形,如圖 6.51。個別的重心 位置為 (1, ) , ( , )23 2 3 和 ( ,1  12) 。令  為密度 ( 質量 / 單位面積 ),

因薄板的重量與面積成正比,則每單位面積的重量為 g 。如果矩形 面積分別為 10, 8, 2,則相對的重量為 10g ,8g ,2g 。而質心位置

( , )x y 的兩個座標可以分別求得。

注意個別重心的 x 座標為 1 , 2 和 1,則我們可得

x g

    g

  

[ ( ) ( ) ( )]

( )

1 10 2 8 1 2 10 8 2

2 5

相同地,個別重心的 y 座標為 23 , 和 3 12 ,我們得到

y g

   g

[ (32 10) 3 8( ) ( 12)( )]2  20

19 10

(79)
(80)
(81)

例 2 求出由 y  4 2 及座標軸所圍成區域的質心座標 ( 圖 6.55)。x 解: 為了求出 x ,我們確定代表性長方形對 y 軸的力矩為

x ydx  x(4 2x dx)   力臂 面積[  ] 由 x  0 至 x  2 積分,可得

My

0 x(42x dx)

2

因此

x M

A

x x dx x dx

y  

    

( ) ( )

4 2

4 2 4

8 3

1 4

2 3

0 2

0 2

8 3

(82)

為了求出 y ,我們先求代表性長方形對 x 軸所產生的力矩,由圖 6.56 1

2

1

2 4 2 4 2

y ydx  (  x)(  x dx)   力臂 面積[  ] 由 x  0 至 x  2 積分,可得

Mx

0 21 42x 42x dx

2

( )( ) 將其代入,則

y M A

x x dx

x x dx

x   

  

   

1

2 4 2 4 2 4

1

8 16 16 4 8

32 3

1 8

4 3

0 2

2 0

2

32 3

( )( )

( )

我們也可將代表性長方形置於水平位置求出 y ( 圖 6.57)。代表性長方 形對 x 軸的力矩可被表示為

(83)

y xdy  y 1  y dy

2 (4 )   力臂 面積[ ] 因積分在 y 軸上的上下限為自 y  0 至 y  4 ,可得

y M A

y y dy

x   

21 4  4

4 3

0 4

( )

(84)

例 3 求 y  4x2 和 y  8 所圍成區域的質心。x 解: 由圖 6.58,求 x 。

x M

A

x x x dx x x dx

y  

  

( )

( )

8 4 8 4

1

2 0

2

2 0

2

16 3 16

3

由圖 6.59,求 y

y M

A

y y y dy A

x  

 

0 (21 18 ) 16

512 15 16 3

32 5

(85)
(86)

例 4 求出由 x2  2y 及 y   4 在第一象限所圍成區域的質心。x 1

2 3 4 5 6 7

圖 6.60

解: 在求解已知聯立方程式後,可知兩曲線在第一象限的交點座標為 (4 , 8)。厚度為 dx 的代表性長方形有 (x  4)  21 x2 的長度,而力臂長為 x。我們將在 [0 , 4] 區間內的力矩相加起來得到

(87)

M x x x dx

x x x dx

x x x dx

y   

   

    

[( ) ]

( )

( )

4

4

4 64 3

1 2

2 0

4

1 2

2 0

4

1 2

3 2

0 4

計算 Mx 需要多注意一些:因有 x 軸圍在下方所形成之區域的代表性 長 方 形 的 質 心 為 ( ,x 12 y) 。 而 這 問 題 中 的 區 域 是 由 兩 個 方 程 式 所 圍 成,則代表性長方形之質心的 y 座標是此長方形上下兩端縱座標的算 術平均數,也就是

(x 4)  x 2

1 2

2

因此代表性長方形對 x 軸的力矩是

1 2

1 2

2 1

2 2 1

2

2 1

2

2 2 1

8

4 1

2 2

4 4

4

4 8

[( ) ][( ) ] [( ) ( ) ]

x x x x dx

x x dx

x x x

   

  

      

 

(88)

累加後,可得

Mx

0 (81 x412 x2x)dx

4

4 8 736 15 面積 A 可以很容易求得

A

0 (12 x2  x )dx

4

4 40 3 因此

x M

A

y  64   3

3 40

8 5 和

y M

A

x  736   15

3 40

92

25 

(89)
(90)

例 5 求出由 y  4 x2 與座標軸所圍成在第一象限部份的區域對 x 軸旋轉 所得旋轉體的質心。( 圖 6.62)。

(91)

解: 代表性圓柱體的體積為

 ( 半徑 )2 ( 厚度 ) (4  x2 2) dx 而對 y 軸所產生的力矩為

x (4  x2 2) dx  x(4  x2 2) dx 由 x  0 積分到 x  2 可得

My

0 x(4x2 2) dx323

2

因為

V

0 (4x2 2) dx25615

2

x M

V

y  32   3

15 256

5 8

由於對稱性, y  0 。

(92)
(93)

6.9  慣性矩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相對應的,由於這些函數可以跟雙曲線上的點做對應,所以 稱為雙曲函數,其中主要的奇組合稱為 hyperbolic sine 雙曲 正弦函數,偶組合稱為

酸鹼滴定、一次微分、二次微分曲線圖..

The Seed project, REEL to REAL (R2R): Learning English and Developing 21st Century Skills through Film-making in Key Stage 2, aims to explore ways to use film-making as a means

We point out that extending the concepts of r-convex and quasi-convex functions to the setting associated with second-order cone, which be- longs to symmetric cones, is not easy

2.1 The Derivative and the Tangent Line Problem 2.2 Basic Differentiation Rules and Rates of Change 2.3 Product and Quotient Rules and Higher-Order Derivatives.. 2.4 The

1.考生請於109年6月6日(星期六)攜帶甄試通知單、身分證明文件(正本)、2B

微算機原理與應用 第6

計算機網路 微積分上 微積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