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廣 東 音 樂 及 江 南 絲 竹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廣 東 音 樂 及 江 南 絲 竹 "

Copied!
2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廣 東 音 樂 及 江 南 絲 竹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政 府 教 育 局

2 0 0 9

(2)

廣 東 音 樂 及 江 南 絲 竹 徐 英 輝 先 生 編 寫

 此 學 與 教 材 料 的 版 權 屬 香 港 特 別 行 政 區 政 府 所 有 。 除 獲 版 權 持 有 人 書 面 允 許 , 不 得 以 任 何 形 式 翻 載 本 教 材 的 內 容 。

(3)

目 錄

頁次

前 言 1

廣 東 音 樂 4

江 南 絲 竹 1 7

參 考 書 目 2 5

(4)

( 空 白 頁 )

(5)

前 言

我 國 古 代 樂 器 的 分 類 是 以 製 作 材 料 分 成 八 類 , 稱 為 「 八 音 」。「 八 音 」是 指「 金 」、「 石 」、「 絲 」、「 竹 」、「 鞄 」、

「 土 」 、 「 革 」 和 「 木 」 。 這 種 分 類 法 現 今 已 很 少 使 用 , 而 改 為 按 照 樂 器 的 演 奏 方 法 , 分 成 「 吹 」 、 「 彈 」 、 「 拉 」 、 「 打 」 四 類 。「 絲 」在 古 代 是 指 弦 樂 器 , 主 要 是 琴 和 瑟 等 弦 樂 器 ; 今 天 常 用 的 各 種 拉 弦 及 彈 撥 樂 器 如 胡 琴 、 琵 琶 和 古 箏 等 , 亦 屬 此 類 。「 竹 」是 管 樂 器 , 當 時 所 指 的 主 要 是 簫 、 笙 、 竽 等 竹 製 的 管 樂 器 , 現 今 的 笛 子 也 屬 於 此 類 。「 絲 竹 樂 」這 個 名 稱 , 是 取 其 八 音 分 類 中 的 「 絲 」 和 「 竹 」 的 意 思 。 現 今 「 絲 竹 樂 」 一 般 是 指 那 些 主 要 以 傳 統 的 弦 樂 器 如 琵 琶 、 揚 琴 、 古 箏 和 胡 琴 等 , 以 及 管 樂 器 如 笛 子 、 簫 和 笙 等 組 成 的 合 奏 音 樂 。

大 致 上 , 現 存 的 絲 竹 樂 可 以 歸 納 成 下 列 四 個 共 同 特 點( 徐 1 9 9 8 : 4 2 ) :

( 一 )以 不 多 於 十 人 的 小 組 合 奏 為 主 , 也 可 以 因 應 實 際 情 況 改 變 合 奏 的 人 數 和 樂 器 , 有 時 甚 至 可 以 獨 奏 ;

( 二 )演 奏 絲 竹 樂 的 場 合 有 在 住 家 庭 院 自 娛 , 或 有 受 聘 在 茶 樓 或 宴 會 中 作 助 慶 的 背 景 音 樂 ;

( 三 ) 傳 統 上 多 用 「 工 尺 譜 」 , 現 今 則 大 多 使 用 簡 譜 ; 以 及

( 四 ) 音 樂 織 體 以 「 支 聲 複 調 」( h e t e r o p h o n y ) 為 主 。 樂 曲 結 構( 曲 式 )多 是 採 用 旋 律 變 奏 或 套 曲 等 形 式 。 演 奏 時 , 樂 手 通

(6)

常 會 即 興 「 加 花 」 及 加 入 裝 飾 音 。

江 蘇 、 浙 江 一 帶 早 在 二 十 世 紀 初 , 已 出 現 了 專 門 應 聘 到 住 家 演 奏 音 樂 助 慶 的 合 奏 組 , 當 時 稱 為「 絲 竹 班 」。 而 弦 樂 器

( 絲 ) 或 加 上 管 樂 器 ( 竹 ) 的 合 奏 形 式 相 信 已 經 存 在 很 久 , 甚 至 比 二 十 世 紀 初 的 絲 竹 班 更 早 。「 江 南 絲 竹 」這 個 名 稱 , 大 約 於 二 十 世 紀 五 十 年 代 開 始 被 廣 泛 地 使 用 。 名 稱 的 來 源 是 由 於 當 時 國 內 各 地 的 音 樂 研 究 人 員 , 在 搜 集 音 樂 材 料 及 了 解 音 樂 傳 統 後 , 為 了 方 便 記 錄 或 分 門 別 類 , 同 時 亦 按 個 別 傳 統 的 地 域 及 演 奏 特 點 , 以 及 參 考 既 有 的 名 稱 等 , 為 不 同 地 域 的 音 樂 傳 統 加 上 稱 謂 。 如「 江 南 絲 竹 」便 是 指 江 南 一 帶 流 行 的 特 定 的 絲 竹 樂 傳 統 ; 廣 東 省 粵 語 方 言 地 區 的「 絲 竹 樂 」, 今 天 一 般 稱 為「 廣 東 音 樂 」; 廣 東 潮 汕 一 帶 及 潮 州 人 社 區 流 行 的 絲 竹 樂 現 稱 為 「 潮 州 絃 詩 」 ; 流 行 於 客 家 社 區 的 則 稱 為 「 漢 樂 」 。

絲 竹 樂 的 形 成 及 發 展

當 時 一 些 樂 師 掌 握 了 個 別 樂 器 的 演 奏 技 巧 , 便 就 着 他 們 熟 悉 的 曲 調 漸 漸 走 在 一 起 合 奏 起 來 。 那 些 曲 調 可 能 是 地 道 的 或 由 外 省 流 入 的 , 經 過 了 多 次 的 演 奏 後 , 慢 慢 演 變 成 一 些 較 固 定 的 樂 器 演 奏 組 合 和 習 慣 , 以 及 一 些 較 常 奏 的 樂 曲 , 或 組 合 成 固 定 的 班 子 作 自 娛 或 在 某 些 場 合 上 為 他 人 演 奏 。 其 中 一 些 樂 師 把 樂 曲 的 記 錄 下 來 , 一 代 傳 一 代 的 音 樂 傳 統 , 很 可 能 就 是 這 樣 漸 漸 萌 生 出 來 。

(7)

另 一 方 面 , 絲 竹 樂 亦 可 能 是 從 古 代 流 傳 至 今 的 戲 曲 音 樂 慢 慢 演 變 出 來 。 舉 例 來 說 , 戲 曲 表 演 者 把 戲 曲 中 的 調 子 或 曲 牌 用 樂 器 奏 出 , 而 不 加 入 唱 腔 。 久 而 久 之 , 此 種 器 樂 演 奏 為 人 接 受 了 , 也 漸 漸 發 展 出 一 個 器 樂 合 奏 的 傳 統 。 所 以 當 談 及 一 些 音 樂 傳 統 的 形 成 或 存 在 時 , 可 能 是 基 於 以 下 部 分 或 全 部 的 原 因 :

( 一 ) 歷 史 文 獻 資 料 記 載 了 其 存 在 的 時 期 ;

( 二 ) 某 地 區 的 器 樂 出 現 了 一 種 較 為 鮮 明 的 音 樂 風 格 ;

( 三 ) 出 現 了 為 人 所 認 定 的 特 有 曲 目 ;

( 四 ) 出 現 了 該 音 樂 合 奏 特 有 的 樂 器 組 合 ; 以 及

( 五 ) 出 現 了 出 色 的 演 奏 者 。

可 是 , 不 論 古 今 , 每 個 地 域 都 會 有 人 懂 得 彈 奏 樂 器 , 他 們 奏 出 來 的 音 樂 , 便 稱「 器 樂 」。 因 此 , 當 我 們 說 某 地 區 的 樂 種 於 某 時 代 或 年 份 形 成 時 , 並 不 代 表 那 些 器 樂 音 樂 在 之 前 不 存 在 。 其 實 器 樂 往 往 不 是 獨 立 存 在 的 , 器 樂 的 樂 種 是 和 當 地 的 其 他 音 樂 形 式 , 如 地 方 戲 曲 , 說 唱 音 樂 , 甚 至 於 宗 教 音 樂 等 , 有 著 千 絲 萬 縷 的 關 係 。 如「 廣 東 音 樂 」與 廣 東 地 區 的 粵 劇 和 說 唱 音 樂 ,「 江 南 絲 竹 」和 江 浙 地 區 的 吹 打 樂 甚 至 道 教 音 樂 之 間 的 關 係 等 。

(8)

廣 東 音 樂

一 般 而 言 , 傳 統 音 樂 傳 承 的 方 式 有 兩 種 , 其 一 是 在 曲 目 、 樂 器 演 奏 方 法 、 演 出 場 合 、 審 美 標 準 等 方 面 , 雖 然 經 歷 了 多 年 的 傳 承 過 程 , 但 變 化 仍 然 不 大 甚 至 維 持 原 貌 ; 其 二 是 原 有 的 音 樂 隨 着 時 間 不 斷 地 演 變 , 漸 漸 衍 生 出 另 一 種 相 關 但 形 式 上 差 別 頗 大 的 模 式 , 甚 至 與 原 有 的 形 式 同 時 間 並 存 。 廣 東 音 樂 可 算 是 後 者 的 例 子 。 在 過 去 一 個 世 紀 , 廣 東 音 樂 經 歷 了 很 大 的 變 化 , 它 的 原 來 模 式 在 原 有 的 演 出 場 合 一 直 存 在 的 同 時 , 亦 發 展 出 有 明 顯 流 行 音 樂 特 性 的 演 奏 模 式 , 並 在 新 的 場 合 演 出 。 當 我 們 嘗 試 把 廣 東 音 樂 看 成 一 種 「 傳 統 器 樂 合 奏 」 時 , 或 會 對 其 新 的 形 式 感 到 困 惑 。 事 實 上 , 傳 統 音 樂 並 不 是 沒 有 生 命 或 一 成 不 變 的 文 化「 化 石 」, 它 往 往 是 因 時 而 變 , 只 是 在 於 大 變 還 是 小 變 而 已 。 我 們 有 時 需 要 對「 傳 統 音 樂 」持 較 開 放 的 態 度 , 才 可 以 對 音 樂 傳 統 有 更 客 觀 和 清 晰 的 了 解 。

歷 史 簡 述

早 在 十 九 世 紀 或 更 早 以 前 , 廣 州 地 區 及 珠 江 三 角 洲 一 帶 , 相 信 已 流 傳 著 一 些 器 樂 曲 目 , 部 分 是 本 地 民 間 小 調 或 其 他 演 唱 音 樂( 如 戲 曲 、 說 唱 音 樂 )的 旋 律 , 演 奏 的 頻 率 多 了 , 便 可 能 形 成 了 固 定 的 演 奏 曲 目 。 另 外 , 亦 有 部 分 是 由 外 省 傳 入 , 經 過 一 段 時 間 後 , 漸 漸 成 為 廣 東 地 道 的 樂 曲 。 這 些 樂 曲 一 般 是 在 戲 曲 過 場 時 , 或 在 家 中 自 娛 時 演 奏 。 演 奏 者 通 常 亦

(9)

是 熟 悉 粵 劇 粵 曲 或 從 事 這 些 表 演 的 藝 人 。 二 十 世 紀 初 , 粵 劇 藝 人 開 始 把 一 些 曲 調 填 上 歌 詞 , 在 演 戲 時 唱 出 。 從 當 時 刊 印 的 樂 譜 , 可 知 經 常 演 奏 的 樂 曲 稱 為 「 過 場 曲 」 、 「 小 調 曲 」 及

「 譜 子 」 。 「 過 場 曲 」 及 「 小 調 曲 」 是 有 曲 詞 , 可 以 唱 誦 的 , 如 《 到 春 來 》 和 《 百 花 亭 鬧 酒 》 等 。 「 譜 子 」 或 稱 「 寶 子 」 則 是 那 些 只 供 樂 器 彈 奏 的 樂 譜 , 如 《 小 桃 紅 》 和 《 旱 天 雷 》 等 。 演 奏 的 樂 器 主 要 是 絲 竹 樂 器 , 演 奏 者 在 合 奏 時 按 同 一 基 礎 為 旋 律 即 興 加 花 演 奏 , 構 成 支 聲 複 調 音 樂 織 體 。 現 今 的 研 究 者 指 出 1 9 2 0 年 代 以 前 的「 廣 東 音 樂 」合 奏 樂 器 , 有 二 弦 、 提 琴 、 三 弦 、 月 琴 、 簫 、 擊 樂 器 等 , 稱 為 「 五 架 頭 」1

二 十 世 紀 初 期 , 西 方 唱 片 公 司 在 國 內 的 沿 海 城 市 開 發 唱 片 市 場 , 灌 錄 及 經 銷 中 國 音 樂 唱 片 。 廣 東 音 樂 亦 因 唱 片 業 的 蓬 勃 而 起 了 重 大 的 變 化 。 1 9 2 0 年 代 後 期 , 上 海 的 唱 片 公 司 除 灌 錄 京 劇 外 , 亦 聘 請 來 自 廣 東 的 音 樂 家 灌 錄 粵 曲 及 「 譜 子 」 音 樂 , 後 來 更 在 廣 州 及 香 港 地 區 錄 音 。 這 些 唱 片 銷 路 甚 佳 , 除 廣 東 省 及 港 澳 地 區 外 , 也 暢 銷 於 上 海 及 中 國 其 他 大 城 市 。 據 一 些 資 深 的 粵 劇 及 廣 東 音 樂 家 指 出 , 就 是 因 為 粵 劇 音 樂 和 譜 子 ( 即 「 廣 東 音 樂 」) 在 外 省 ( 即 廣 東 省 以 外 地 區 ) 暢 銷 , 外 省 人 自 三 十 年 代 起 , 漸 漸 把 廣 州 及 香 港 地 區 的 音 樂 家 所 演 奏 的 音 樂 稱 為 「 廣 東 音 樂 」 2。 因 此 , 「 廣 東 音 樂 」 的 發 展 和 粵

1 這裡指的二弦與今天潮州音樂合奏中所用的不同,體積比潮州二弦細小,但琴筒則較大。提琴並不是指小 提琴,而是一種以竹筒為共鳴箱的胡琴類樂器。

2 在廣東省地區流傳的器樂傳統,除這裡所指的廣東音樂外,還有潮州和客家地區等的音樂。音樂家和學者

(10)

劇 粵 曲 一 樣 , 與 當 時 的 唱 片 市 場 及 時 興 的 娛 樂 場 所 有 密 切 的 關 係 。

流 行 音 樂 的 一 個 重 要 特 質 , 是 以 市 場 主 導 及 通 過 唱 片 業 界 或 大 眾 傳 播 媒 體 把 音 樂 介 紹 給 聽 眾 。 今 天 流 傳 下 來 的 廣 東 音 樂 , 很 多 都 是 當 時 為 了 灌 錄 唱 片 而 編 寫 成 的 。 另 一 方 面 , 音 樂 家 會 在 當 時 認 為「 時 髦 」的 娛 樂 場 所 演 奏 , 如 表 演 粵 劇 的 戲 院 及 舞 廳 等 。 他 們 也 受 到 當 時 極 流 行 的 爵 士 樂 影 響 , 開 始 使 用 爵 士 樂 隊 的 樂 器 來 演 奏 和 灌 錄 廣 東 音 樂 。 這 些 樂 器 包 括 小 提 琴 ( 當 時 稱 「 梵 鈴 」) 、 色 士 風 ( s a x o p h o n e ) 、 吐 林 必

( t r u m p e t ) 、 通 路 本 ( t r o m b o n e ) 、 結 他 、 夏 威 夷 結 他 、 鋼 琴 及 爵 士 鼓 等 。 但 是 , 他 們 仍 然 會 使 用 傳 統 的 樂 器 及 傳 統 的 手 法 , 演 奏 和 灌 錄 「 廣 東 音 樂 」 , 而 這 兩 種 「 廣 東 音 樂 」 的 演 奏 風 格 在 當 時 是 同 時 存 在 的 。

從 這 個 時 期 的 發 展 看 來 , 當 時 的「 廣 東 音 樂 」在 某 程 度 上 可 以 算 是 一 種 流 行 音 樂 , 對「 廣 東 音 樂 」的 曲 目 亦 有 很 深 遠 的 影 響 。 流 傳 至 今 的 「 廣 東 音 樂 」 樂 曲 有 數 百 首 之 多 , 除 1 9 2 0 年 代 以 前 流 傳 下 來 的 樂 曲 小 調 曲 和 譜 子 , 以 及 在 1 9 5 0 年 代 以 後 改 編 及 創 作 的 樂 曲 外 , 今 天 常 演 奏 的「 廣 東 音 樂 」, 大 部 分 都 是 在 1 9 2 0 及 1 9 4 0 年 代 創 作 的 。 單 是 呂 文 成 已 創 作 和 編 寫 了

為免因為「廣東音樂」這名稱在字義上包含了廣東省其他的音樂種類,因此經常把廣東音樂加上括號(即「廣 東音樂」),以免引起字義上混淆。所以,在中國音樂的文字資料中,舉凡是說及廣東音樂,都加上了括號,

(11)

近 一 百 首 樂 曲 , 其 中 如 《 平 湖 秋 月 》 、 《 醒 獅 》 、 《 青 梅 竹 馬 》 和《 下 山 虎 》等 。 這 期 間 大 量 創 作 的 原 因 , 相 信 是 由 於 灌 錄 唱 片 的 需 要 。 而 且 , 樂 曲 的 特 色 是 短 小 精 幹 , 旋 律 易 於 接 受 。 這 是 因 為 當 時 採 用 7 8 轉 黑 膠 唱 片 , 一 面 只 可 以 收 錄 約 不 到 四 分 鐘 的 音 樂 , 如 果 樂 曲 太 長 , 便 不 可 以 完 整 地 收 錄 在 唱 片 的 一 面 。 此 外 , 旋 律 易 於 接 受 , 才 能 吸 引 更 多 人 喜 歡 及 購 買「 廣 東 音 樂 」 唱 片 。

自 五 十 年 代 起 , 除 民 間 的 業 餘 演 奏 活 動 外 , 「 廣 東 音 樂 」 的 傳 承 及 演 奏 , 亦 漸 漸 走 到 專 業 的 音 樂 學 院 內 。 「 廣 東 音 樂 」 已 鮮 有 在「 時 髦 」的 娛 樂 場 所 演 奏 , 反 而 會 在 茶 樓 和 傳 統 的 粵 劇 演 出 場 合 , 甚 至 音 樂 廳 內 演 奏 。「 廣 東 音 樂 」的 演 奏 漸 漸 放 棄 採 用 爵 士 樂 的 樂 器 , 改 用 中 國 樂 器 如 高 胡 、 椰 胡 、 喉 管 及 當 時 民 族 樂 團 常 用 的 樂 器 。

所 演 奏 的 樂 曲 , 除 採 用 較 傳 統 即 興 加 花 的 手 法 去 演 奏 支 聲 複 調 外 , 亦 會 參 考 民 族 管 弦 樂 的 手 法 改 編 。 新 創 作 的 有《 山 鄉 春 早 》 和 《 織 出 彩 虹 萬 里 長 》 等 , 改 編 既 有 樂 曲 的 有 何 柳 堂 創 作 的 《 賽 龍 奪 錦 》 , 這 曲 在 1 9 3 0 年 代 開 始 流 行 。 然 而 , 今 天 我 們 在 端 午 節 常 聽 到 的 , 是 1 9 5 0 年 代 或 以 後 的 改 編 版 本 , 不 同 聲 部 已 經 改 編 , 與 傳 統 的 絲 竹 樂 很 不 同 。 到 了 1 9 8 0 年 代 , 傳 統 絲 竹 樂 的 支 聲 複 調 織 體 , 即 興 加 花 演 奏 的 表 演 形 式

即「廣東音樂」或 “廣東音樂”,而其他如江南絲竹、潮州弦詩等名稱,則較少加上括號。

(12)

漸 趨 普 遍 。 下 文 將 詳 細 介 紹 的 樂 曲《 雙 聲 恨 》, 便 是 以 此 方 式 演 奏 的 。 此 外 , 內 地 的 音 樂 家 更 在 固 有 的 五 架 頭 樂 器 合 奏 組 合 的 概 念 上 , 演 變 出 新 的「 五 架 頭 」樂 器 組 合 , 包 括 二 胡 、 簫

( 或 笛 子 ) 、 揚 琴 、 中 胡 ( 或 椰 胡 ) 及 中 阮 ( 或 琵 琶 ) 等 。

呂 文 成 與 高 胡 ( 粵 胡 )

談 到 廣 東 音 樂 , 不 能 不 提 呂 文 成 。 呂 文 成 ( 1 8 9 8 - 1 9 8 1 ) 是 廣 東 音 樂 的 演 奏 家 和 作 曲 家 , 曾 灌 錄 了 不 少「 廣 東 音 樂 」及 粵 曲 的 唱 片 。 今 天 常 聽 到 的 廣 東 音 樂 , 有 很 多 是 他 在 1 9 3 0 至 4 0 年 代 灌 錄 唱 片 時 創 作 的 。 此 外 , 今 天 廣 東 音 樂 合 奏 中 的 主 要 領 奏 樂 器 「 高 胡 」 , 也 是 呂 文 成 在 1 9 2 0 年 代 創 製 而 成 的 。

呂 文 成 把 二 胡 的 絲 線 換 上 鋼 線 , 並 把 二 胡 的 定 弦 調 高 , 因 而 創 製 成 高 胡 , 亦 稱 粵 胡 。 高 胡 一 般 是 放 在 兩 腿 間 夾 著 拉 奏 , 後 來 更 漸 漸 取 代 了 二 弦 的 地 位 , 成 了「 廣 東 音 樂 」合 奏 中 主 要 的 領 奏 樂 器 , 亦 有 在 粵 曲 粵 劇 的 拍 和( 即 伴 奏 )樂 隊 中 使 用 。 今 天 中 樂 團 所 使 用 的 高 胡 , 就 是 從 高 胡 改 良 而 成 的 。 由 於 二 弦 琴 弓 所 用 的 竹 支 較 高 胡 的 粗 硬 , 所 以 廣 東 音 樂 家 們 常 稱 1 9 2 0 年 代 以 前 , 有 二 弦 的 「 五 架 頭 」 為 「 硬 弓 組 合 」 , 而 今 天 的 新 「 五 架 頭 」 為 「 軟 弓 組 合 」 。

音 階

傳 統 的 廣 東 音 樂 是 用 工 尺 譜 記 譜 , 音 律 與 西 方 音 樂 不

(13)

同 , 但 今 天 已 漸 漸 相 近 。 廣 東 音 樂 的 音 階 一 般 有「 正 線 」、「 反 線 」 及 「 乙 反 」( 音 「 衣 反 」) 三 種3 。 「 正 線 」 定 弦 音 是 「 合 尺 」( 以 五 度 音 唱 出 ) , 音 高 相 約 是 西 方 音 樂 的 G 和 D 音 , 音 階 是 : 「 合 士 乙 上 車 工 反 六 五 」 4, 如 果 以 西 方 音 樂 音 階 來 表 示 , 則 是 s o l - l a - t i - d o - r e - m e - f a - s o l - l a , 相 約 是 西 方 音 樂 的 C 調 七 聲 音 階 , 故 「 正 線 」 亦 相 約 於 C 調 。 同 一 音 高 定 弦 , 「 反 線 」 定 弦 音 是 「 上 六 」 , 即 上 ( d o ) 是 G , 或 相 約 於 G 調 。 「 反 線 」 亦 多 以 五 聲 為 主 , 音 階 是 d o - r e - m e - s o l - l a - d o , f a 及 t i 亦 多 以 經 過 音 的 形 式 出 現 。

「 乙 反 」 與 前 二 者 有 本 質 上 的 不 同 。 「 正 線 」 和 「 反 線 」 都 與「 線 」( 定 弦 音 ) 有 關 ,「 乙 反 」並 不 是 定 弦 音 , 而 是 在「 正 線 」 定 弦 的 基 礎 上 , 使 用 不 同 的 五 聲 音 階 : s o l - t i - d o - r e - f a , 而 l a 與 m i 多 以 經 過 音 的 形 式 出 現 。 概 念 上 與 西 方 音 樂 的 調 式 ( m o d e ) 相 似 5。 為 免 混 淆 , 本 文 稱 為 乙 反 調 。 「 反 線 」 定 弦 不 會 出 現「 乙 反 」音 階 。 演 奏 時 乙 反 調 樂 曲 時 , 音 階 上 的 t i 音 的 音 高 要 比 一 般 的 奏 低 一 點 , f a 則 奏 高 一 點 。 乙 反 調 音 階 的 樂 曲 , 一 般 都 給 人 一 種 比 較 憂 傷 的 感 覺 。 此 外 , f a 和 t i 的 音 準 特 點 , 使 乙 反 調 樂 曲 聽 來 像 轉 了 調 似 的 。 即 原 本 是 C

3 廣東音樂的音階與粵劇音樂大致相同。

4 工尺譜的讀音保存了北方的方言發音,此音階的讀音是:hor-si-yi-saang-che-gung-faan-liu-woo,大約是西 方的七聲音階 (diatonic scale)。

5 舉例:C 調七聲音階可以組成 C 大調(C major)和 A 自然小調(A natural minor)。「正線」定弦可以有「正 線」的五聲音階和「乙反」的五聲音階。

(14)

調 的 s o l - t i - d o - r e - f a 音 階 誤 聽 成 B b 調 的 l a - d o - r e - m i - s o。 乙 反 調 的 樂 曲 / 樂 段 還 有 一 些 比 較 特 別 的 地 方 , 就 是 一 般 當 旋 律 進 行 到 一 個 八 度 以 上 時 , 才 會 較 多 出 現 l a 音 。 此 外 , 高 八 度 的 t i 音 的 音 高 要 比 低 八 度 的 相 對 奏 高 一 點 。 有 研 究 者 認 為 這 是 與 廣 東 音 樂 早 期 使 用 的 樂 器 形 制 有 密 切 的 關 係 。 「 譜 例 一 」 是 「 正 線 」 、 「 反 線 」 及 「 乙 反 」 調 音 階 。

譜 例 一 : 廣 東 音 樂 的 「 正 線 」 、 「 反 線 」 及 「 乙 反 調 」 音 階

樂 曲 欣 賞 樂 曲 欣 賞 樂 曲 欣 賞

樂 曲 欣 賞 : 《 : 《 : 《 : 《 雙 聲 恨 雙 聲 恨 雙 聲 恨 雙 聲 恨 》 》 》 》

《 雙 聲 恨 》 的 來 歷 眾 說 紛 紜 , 大 體 上 此 曲 應 是 本 世 紀 初 才 漸 漸 為 人 廣 泛 演 奏 , 又 名 《 雙 星 恨 》 或 《 聲 聲 恨 》 。 標 題 內 容 有 說 是 描 寫 牛 郎 織 女 相 思 之 情 ( 陳 德 鉅 ) 。 粵 樂 音 樂 家 及 學 者 黃 錦 培 先 生 則 認 為 此 曲 的 標 題 內 容 都 是 「 隨 意 變 換 的 」 , 故 亦 不 必 過 於 執 著 ( 黃 錦 培 : 6 2 ) 。 樂 曲 的 旋 律 屬 於 「 乙 反 」 調 ,

(15)

帶 有 一 種 哀 愁 悲 悽 的 情 懷 。 6

旋 律 結 構 旋 律 結 構 旋 律 結 構 旋 律 結 構

樂 曲 分 四 個 段 落 , 前 三 段 是 慢 板 , 第 四 段 是 一 拍 子 ( 或 流 水 板 ) 樂 段 。 樂 曲 結 構 巧 妙 。 譜 例 二 是 《 雙 星 恨 》 全 曲 的 旋 律 7, 有 關 的 錄 音 是 把 四 段 完 整 地 奏 出 8。 樂 曲 全 長 約 5 分 3 4 秒 , 我 們 可 以 參 照 以 下 的 時 間 插 點 , 邊 聽 邊 看 著 樂 譜 , 從 而 了 解 此 曲 的 段 落 結 構 :

段 落 時 間

第 一 段 0 分 0 0 秒 – 1 分 1 2 秒 第 二 段 1 分 1 2 秒 – 2 分 4 0 秒 第 三 段 2 分 4 0 秒 – 4 分 1 0 秒

第 四 段

第 一 次 4 分 1 0 秒 – 4 分 4 6 秒 第 二 次 4 分 4 7 秒 – 5 分 0 8 秒 第 三 次 5 分 0 8 秒 – 5 分 3 4 秒

6《雙聲恨》一曲的出處,中國音樂學者李民雄的《民族器樂概論》有較詳細的介紹 (李民雄 1983: 115-6)。

7 樂曲的旋律會因不同演奏版本而稍有不同,這相信是演奏者一般會加花演奏,亦會稍稍改變了樂曲基本 的旋律。為了聆聽的方便,這裡的基本旋律大致上是參照錄音的版本記譜。

8 鐳射唱片《音樂名宿:盧家熾》(龍音唱片,1999)。

(16)

譜 例 二 : 《 雙 星 恨 》 全 曲 的 旋 律

第 一 段 與 第 二 段 的 後 半 部 旋 律 相 同 , 這 種 前 半 部 不 同 而 後 半 部 相 同 的 曲 式 結 構 稱 為 「 換 頭 重 尾 」 。 樂 曲 由 第 三 段 開 始 從 乙 反 調 轉 為 正 線 , 與 前 兩 段 的 調 性 做 成 很 明 顯 對 比 。 旋 律 在 進 行 時 , 乙 反 調 及 正 線 音 階 交 替 使 用 , 而 到 了 此 段 最 後 一

(17)

句 , 用 了 前 兩 小 段 尾 句 相 同 的 旋 律 結 束 第 三 段 , 又 構 成 了

「 合 尾 」 的 結 構 。 此 種 「 換 頭 重 尾 」 及 「 合 尾 」 是 我 國 傳 統 音 樂 中 是 頗 為 普 遍 的 曲 式 結 構 9

第 四 段 由 慢 漸 快 , 重 複 演 奏 三 次 , 且 一 次 比 一 次 快 和 更 密 集 的 加 花 , 直 至 樂 曲 末 段 慢 下 來 , 並 加 上 尾 句 結 束 全 曲 。 三 次 的 重 複 讓 演 奏 者 發 揮 演 奏 技 術 。 值 得 留 意 的 是 , 第 四 段 旋 律 與 前 三 段 後 面 的 「 合 尾 」 句 有 連 繫 。 譜 例 三 是 第 三 段 尾 句 與 第 四 段 首 句 比 較 , 可 見 第 四 段 的 「 五 反 六 」( A - F - G ) 和

「 尺 反 六 」( D - F - G ) 兩 個 短 句 是 如 何 從 第 三 段 尾 句 中 演 變 出 來 , 並 加 以 發 揮 成 第 四 段 。

譜 例 三 : 第 三 段 尾 句 與 第 四 段 首 句 比 較

此 外 , 第 四 段 尾 句 與 前 三 段 的 尾 句 旋 律 相 似 , 使 各 段 落 的 結 尾 互 相 呼 應 。 譜 例 四 嘗 試 把 第 三 段 合 尾 及 合 尾 前 三 拍 旋 律 與 第 四 段 樂 曲 終 結 的 尾 句 比 較 , 從 譜 例 可 以 看 到 兩 者 之 間

9 有關類似的樂曲結構,亦見於琵琶曲「陽春白雪」及古琴曲「梅花三弄」。

(18)

的 相 關 之 處 。 可 見 此 段 如 何 巧 妙 地 與 前 三 段 相 連 , 使 樂 曲 既 有 新 意 而 又 不 失 全 曲 的 完 整 和 統 一 性 。

譜 例 四 : 第 三 段 尾 句 與 第 四 段 樂 曲 尾 句 比 較

「 支 聲 複 調 支 聲 複 調 支 聲 複 調 支 聲 複 調 」 」 」 織 體 」 織 體 織 體 織 體

本 文 所 選 輯 的 錄 音 是 由 七 位 演 奏 者 合 奏 , 樂 器 包 括 高 胡 、 簫 、 中 胡 、 揚 琴 、 秦 琴 、 大 阮 和 碰 鈴 , 除 碰 鈴 外 , 其 他 聲 部 以 即 興 加 花 的 手 法 演 奏 , 是 典 型 的 支 聲 複 調 織 體 10。 譜 例 五 是 聆 聽 首 句 ( 約 首 2 6 秒 ) 的 演 奏 記 譜 11

10 椰胡及秦琴是廣東音樂合奏常用的樂器,椰胡以椰子殼為琴筒,筒面鑲有木板而不是二胡高胡的蛇皮。

聲音較低沉。秦琴亦稱「班祖」,即 Banjo 的音譯名。樂器的聲音及構造均與 Banjo 相似,其音色介乎 Banjo 與三弦之間。

11 此記譜雖未能完全準確地反映該樂句的實際演奏,但已非常接近,亦足以顯示支聲複調織體的特色。

(19)

譜 例 五 : 《 雙 星 恨 》 首 句 演 奏 記 譜

在 第 一 次 聆 聽 時 可 先 留 意 合 奏 的 整 體 效 果 , 然 後 嘗 試 作 多 次 重 複 聆 聽 , 每 次 把 注 意 力 放 在 其 中 一 種 樂 器 , 可 以 留 意 到 不 同 樂 器 的 演 奏 者 , 會 因 應 該 樂 器 的 演 奏 特 性 而 採 用 稍 為 不 同 的 即 興 加 花 方 法 12。 高 胡 及 椰 胡 是 沒 有 音 品 的 樂 器 , 演 奏 時 左 手 手 指 很 容 易 奏 出 滑 音 。 由 於 高 胡 在 合 奏 中 是 領 奏 的 樂 器 , 所 以 高 胡 演 奏 者 一 般 都 會 比 演 奏 椰 胡 的 加 花 較 多 , 以 突 出 領 奏 的 高 胡 。 吹 奏 簫 笛 的 演 奏 者 , 手 指 在 簫 的 音 孔 上 跳 動 而 奏 出 「 倚 音 」 、 「 打 音 」 及 「 顫 音 」 ( t r ) 等 裝 飾 音 。 在 揚 琴 上 打 奏 八 度 音 及 快 音 一 般 都 比 其 他 樂 器 方 便 , 故 揚 琴 演 奏 者 可 以 很 自 然 地 在 旋 律 音 之 間 加 上 較 多 插 音 及 八 度 音 。 秦 琴 演

12 有關傳統器樂「加花」的方法,亦可參考江南絲竹內相關的部分。

(20)

奏 快 音 較 困 難 , 所 以 演 奏 秦 琴 時 插 音 及 八 度 音 會 比 揚 琴 少 。 大 阮 屬 較 低 音 的 樂 器 , 彈 奏 快 音 比 其 他 樂 器 難 , 故 一 般 主 要 是 把 基 本 的 旋 律 彈 奏 出 來 。 在 同 一 個 旋 律 基 礎 上 , 各 樂 器 演 奏 者 都 會 按 自 己 的 演 奏 方 便 及 習 慣 即 興 地 加 花 , 這 樣 便 構 成 了 我 國 傳 統 音 樂 較 為 普 遍 的 支 聲 複 調 織 體 。 當 然 , 有 經 驗 的 演 奏 者 , 會 因 應 不 同 的 情 況 加 花 , 即 使 同 演 奏 者 及 同 一 首 樂 曲 , 每 次 演 奏 所 加 的 「 花 」 都 不 盡 相 同 , 這 亦 是 此 類 音 樂 演 奏 和 聆 聽 的 趣 味 所 在 。

(21)

江 南 絲 竹 江 南 絲 竹 江 南 絲 竹 江 南 絲 竹

我 國 的 絲 竹 樂 主 要 流 傳 於 南 方 地 帶 。 「 江 南 絲 竹 」 是 指 流 行 於 江 蘇 浙 江 及 上 海 地 區 的 絲 竹 樂 。

歷 史 源 流 歷 史 源 流 歷 史 源 流 歷 史 源 流

一 般 相 信 絲 竹 樂 是 明 清 期 間 , 一 些 農 村 和 城 鎮 民 間 音 樂 愛 好 者 的 活 動 , 後 來 慢 慢 演 變 成 一 種 較 為 固 定 的 合 奏 習 慣 , 如 常 用 的 樂 器 組 合 、 常 演 奏 的 曲 目 、 特 定 的 樂 器 演 奏 方 式

( 如 「 加 花 」 的 方 法 ) 和 演 奏 場 合 等 。 二 十 世 紀 初 , 當 江 南 地 區 的 絲 竹 合 奏 活 動 形 成 為 一 個 較 固 定 的 傳 統 時 , 漸 漸 出 現 了 很 多 絲 竹 合 奏 的 團 體 , 一 般 稱 為 「 清 客 串 」 、 「 清 音 班 」 或 「 絲 竹 班 」 。 前 二 者 主 要 是 由 業 餘 的 演 奏 者 組 成 , 屬 自 娛 性 質 , 或 在 親 友 的 宴 會 中 客 串 演 奏 以 娛 賓 及 自 娛 ; 後 者 則 是 一 些 應 聘 到 人 家 的 喜 慶 宴 會 中 演 奏 的 絲 竹 班 , 是 職 業 或 半 職 業 的 。 時 至 今 日 , 我 國 隨 著 音 樂 學 院 及 專 業 的 演 奏 訓 練 課 程 的 出 現 , 已 有 不 少 為 中 國 樂 器 主 修 的 學 生 , 提 供 傳 統 江 南 絲 竹 合 奏 的 演 奏 訓 練 。 此 外 , 比 較 為 人 所 熟 悉 的 業 餘 活 動 , 要 算 是 上 海 「 湖 心 亭 」 的 絲 竹 合 奏 。 亭 中 奏 絲 竹 樂 的 人 , 主 要 是 業 餘 樂 手 , 他 們 有 些 是 已 退 休 的 老 人 家 , 也 有 在 工 餘 來 趁 熱 鬧 的 13

13 上海湖心亭的江南絲竹合奏活動實況,可參考學者鍾斯(Stephen Jones)在他的著作 Folk Music of China:

Living Instrumental Traditions 中,附有上海湖心亭的江南絲竹合奏的照片。(Jones 1995: 274)

(22)

雖 然 「 江 南 絲 竹 」 在 很 久 之 前 已 存 在 , 但 這 名 稱 的 由 來 眾 說 紛 紜 。 國 內 的 學 者 甘 濤 認 為 它 應 在 清 朝 時 已 存 在 ( 甘 濤 1 9 8 5 : 2 ) , 而 兩 位 研 究 中 國 音 樂 的 西 方 學 者 鍾 斯 ( J o n e s ) 及 韋 慈 朋 ( J . L a w r e n c e W i t z l e b e n ) 則 指 出 , 儘 管 江 浙 及 上 海 地 區 一 直 有 絲 竹 樂 合 奏 的 活 動 , 但 「 江 南 絲 竹 」 這 名 稱 是 在 五 十 年 代 才 被 廣 為 使 用 ( J o n e s 1 9 9 5 : 2 7 0 - 1 ; W i t z l e b e n 1 9 9 5 : 2 ) 。 這 些 不 同 說 法 可 能 是 由 於 不 同 學 者 所 持 的 不 同 角 度 而 引 起 的 分 歧 , 故 不 一 定 只 有 單 一 的 「 正 確 」 答 案 。 但 無 容 置 疑 的 是 , 不 論 「 江 南 絲 竹 」 這 個 名 稱 是 什 麼 時 期 才 出 現 , 其 所 指 的 合 奏 形 式 , 已 有 悠 久 的 歷 史 , 亦 是 我 國 一 個 重 要 的 絲 竹 樂 傳 統 , 其 樂 曲 亦 廣 泛 地 流 傳 着 。

曲 目 與 樂 器 曲 目 與 樂 器 曲 目 與 樂 器 曲 目 與 樂 器

江 南 絲 竹 著 名 的 曲 目 有 《 八 大 曲 》 , 除 了 這 八 首 傳 統 樂 曲 外 , 亦 有 一 些 當 地 家 傳 戶 曉 的 樂 曲 如 《 紫 竹 調 》 。 江 南 絲 竹 樂 曲 是 在 長 久 的 演 奏 實 踐 過 程 中 , 把 原 有 和 較 為 簡 短 的 樂 曲 ( 或 稱 為 「 母 曲 」) 放 慢 來 奏 , 並 在 原 有 的 旋 律 上 加 入 新 的 音 , 這 種 變 奏 方 法 一 般 稱 為 「 放 慢 加 花 」 或 「 加 花 」14。 《 八 大 曲 》 是 由 《 六 板 》 、 《 三 六 》 、 《 四 合 》 及 《 歡 樂 歌 》 四 個 流 傳 較 久 和 比 較 簡 短 的 基 本 旋 律 或 「 母 曲 」 。

14 有關我國傳統器樂音樂的「加花」手法,詳見李民雄《民族器樂知識廣播講座》中<第十一講:民族器 樂的常用變奏手法之二 -- 放慢加花>(李民雄 1987:67-74)。

(23)

母 曲 八 大 曲

《 六 板 》 又 名 《 老 六 板 》

《 慢 六 板 》

《 中 花 六 板 》

《 三 六 》 又 名 《 梅 花 三 弄 》 或 《 老 三 六 》

《 三 六 》

《 慢 三 六 》

《 四 合 》

《 行 街 》或《 行 街 四 合 》

《 四 合 如 意 》

《 雲 慶 》

《 歡 樂 歌 》 * 《 歡 樂 歌 》

*今 天 常 奏 的 《 歡 樂 歌 》 是 由 一 個 《 歡 樂 歌 》 的 母 曲 變 奏 而 成 。

《 八 大 曲 》 包 括 由 母 曲 《 六 板 》 衍 變 而 成 的 《 慢 六 板 》 和 《 中 花 六 板 》 ; 由 母 曲 《 三 六 》 衍 變 而 成 的 《 三 六 》 和 《 慢 三 六 》 ; 由 母 曲 《 四 合 》 衍 變 而 成 的 《 行 街 》 、 《 四 合 如 意 》 和 《 雲 慶 》 ; 與 及 由 母 曲 《 歡 樂 歌 》 衍 變 而 成 的 《 歡 樂 歌 》 。

江 南 絲 竹 樂 曲 最 常 用 的 調 是「 小 工 調 」, 即 相 約 於 D 調 。 八 大 名 曲 一 般 都 以 小 工 調 奏 出 。 合 奏 時 並 沒 有 固 定 的 樂 器 組 合 , 要 視 乎 當 時 的 環 境 、 演 奏 人 數 和 所 奏 的 樂 器 而 定 。 較 為 常 用 的 樂 器 有 二 胡 、 琵 琶 、 揚 琴 、 三 弦 、 中 胡 、 秦 琴 、 簫 、 笛 、 笙 和 一 些 敲 擊 樂 器 , 如 板 、 板 鼓 、 碰 鈴 等 。

(24)

演 奏 者 合 奏 時 會 在 同 一 個 基 本 旋 律 上 , 即 興 加 上 裝 飾 音 及 其 他 音 , 形 成 我 國 傳 統 音 樂 比 較 常 見 的 「 支 聲 複 調 」 織 體

( h e t e r o p h o n y ) 。

樂 曲 欣 賞 樂 曲 欣 賞 樂 曲 欣 賞

樂 曲 欣 賞 : 《 《 《 歡 樂 歌 《 歡 樂 歌 歡 樂 歌 》 歡 樂 歌 》 》 》 旋 律 結 構 及 調 式

旋 律 結 構 及 調 式 旋 律 結 構 及 調 式 旋 律 結 構 及 調 式

《 歡 樂 歌 》 是 江 南 絲 竹 的 八 大 名 曲 之 一 。 據 說 此 曲 原 為 明 代 昆 曲 中 的 一 首 笛 曲 , 後 於 二 十 世 紀 初 漸 發 展 成 絲 竹 合 奏 曲 15。 樂 曲 的 母 曲 是 一 板 的 「 流 水 板 」 16結 構 。 旋 律 大 致 可 分 成 四 個 句 , 每 句 的 落 音 ( 結 尾 音 ) 分 別 是 「 宮 、 宮 、 商 、 宮 」

( 或 簡 譜 : 1 、 1 、 2 、 1 ) 。 琵 琶 演 奏 家 林 石 先 生 指 出 , 這 種 尾 音 結 構 與 近 體 詩 「 絕 句 」 詩 句 結 構 (「 平 、 平 、 仄 、 平 」)

相 同 。 然 而 , 第 二 及 四 兩 段 均 須 重 複 演 奏 。 在 調 式 方 面 , 如 按 落 音 的 每 段 句 尾 音 , 此 曲 主 要 應 屬 宮 調 式 , 但 樂 曲 每 小 段 的 都 有 轉 換 調 式17

第 一 小 段 : 徵  宮 第 二 小 段 : 羽  宮

第 三 小 段 : 由 多 個 不 同 落 音 的 短 句 組 成 , 調 性 並 不 穩 定 , 最 後 落 在 「 商 」 音

第 四 小 段 : 羽  宮

15 有關此曲的出處,見甘濤的《江南絲竹音樂》(甘濤 1985:496 ) 內有關「歡樂歌」的介紹。

16 在傳統的樂曲中,一板結構(或相約於一小節內只有一拍)一般稱為「流水板」。

17 決定調式的方法有 i) 尾句的音(落音)為調式音;ii) 調式音多落在重拍;以及 iii) 調式音較其他音出現的次數較多。

(25)

雖 然 角 音 在 全 曲 出 現 次 數 頗 多 , 但 多 數 不 會 落 在 重 拍

( 板 ) 上 , 且 甚 少 為 句 尾 音 , 故 旋 律 角 調 式 調 性 並 不 明 顯 。 下 面 的 譜 例 是 《 歡 樂 歌 》 的 「 母 曲 」 。

譜 例 六 : 歡 樂 歌 的 母 曲

現 今 的 《 歡 樂 歌 》 是 兩 段 結 構 , 前 段 慢 板 是 把 原 譜 「 放 慢 加 花 」 演 奏 , 後 段 快 板 基 本 上 返 回 流 水 板 的 節 奏 , 較 接 近 母 曲 , 在 第 二 次 重 複 演 奏 時 再 加 快 , 到 末 句 突 然 慢 奏 以 完 結 全 曲 。 技 藝 高 超 的 演 奏 者 在 此 段 快 板 仍 加 花 演 奏 , 使 氣 氛 更 趨 熱 烈 。

(26)

錄 音 中 所 採 用 的 樂 器 包 括 兩 把 二 胡 ( 一 把 定 弦 D 和 A , 另 外 一 把 定 弦 B 和 F # , 低 小 三 度 ) 、 笛 子 、 笙 、 揚 琴 、 琵 琶 、 秦 琴 和 擊 樂 ( 鼓 板 ) 。 樂 曲 全 長 約 4 分 4 7 秒 , 我 們 可 以 參 照 以 下 的 時 間 插 點 , 邊 聽 邊 了 解 此 曲 的 段 落 結 構 :

時 間

前 段 ( 放 慢 加 花 ) 0 分 0 0 秒 – 2 分 5 0 秒 後 段 ( 快 板 ) 2 分 5 0 秒 – 3 分 5 3 秒 後 段 重 複 奏 並 加 快 3 分 5 3 秒 – 4 分 4 7 秒

「 放 慢 加 花 放 慢 加 花 放 慢 加 花 放 慢 加 花 」 」 」 演 奏 手 法 」 演 奏 手 法 演 奏 手 法 演 奏 手 法

《 歡 樂 歌 》 的 前 段 慢 板 是 通 過 「 放 慢 加 花 」 或 「 添 眼 加 花 」 的 變 奏 方 式 來 演 奏 。 方 法 是 在 原 流 水 板 的 板 ( 拍 ) 與 板

( 拍 ) 之 間 再 加 上 分 拍 , 成 為 「 眼 」 , 變 成 一 板 一 眼 的 「 板 、 眼 」 節 拍 結 構 , 相 約 於 西 方 音 樂 的 兩 拍 , 這 種 加 拍 的 方 法 稱 為 「 添 眼 」 , 或 現 今 稱 為 增 值 ( a u g m e n t a t i o n ) 。 由 於 板 與 板 之 間 多 了 「 眼 」 , 樂 曲 的 板 與 板 之 間 的 時 間 比 原 本 只 有 板 沒 有 眼 的 長 了 , 也 即 是 把 原 譜 「 放 慢 」 了 18。 除 了 放 慢 , 還 在 原 旋 律 音 之 間 插 入 新 的 旋 律 音 。 譜 例 二 是 《 歡 樂 歌 》 的 原 譜 與 放 慢 加 花 旋 律 比 較 。 譜 例 中 加 註 了 板 及 眼 的 位 置 , 亦 嘗 試 把 原 譜 旋 律 與 錄 音 二 胡 聲 部 放 慢 加 花 的 旋 律 對 應 。 從 譜 例 可 看

18 如 以 西 方 音 樂 理 論 解 釋 , 音 樂 的 速 度 (tempo) 是 指 拍 (beat) 與 拍 之 間 的 時 值 。時值越大,即速度 (tempo)越慢。如把這概念套用在這裡,即板與板之間時值因「添眼」而加大了,也就是把音樂放慢了。

(27)

到 「 添 眼 」 及 加 插 旋 律 音 的 手 法 , 放 慢 後 的 旋 律 大 部 分 與 原 譜 旋 律 對 應 。 然 而 , 《 歡 樂 歌 》 其 實 沒 有 固 定 的 放 慢 加 花 旋 律 , 不 同 的 樂 器 各 有 其 法 , 這 些 旋 律 一 方 面 當 然 是 按 原 譜 放 慢 , 旋 律 大 致 相 近 , 但 各 有 不 同 的 加 花 方 法 。

譜 例 七 : 《 歡 樂 歌 》 的 原 譜 與 放 慢 加 花 旋 律 比 較

「 支 聲 複 調 支 聲 複 調 支 聲 複 調 支 聲 複 調 」 」 」 織 體 」 織 體 織 體 織 體

在 實 際 的 演 奏 過 程 中 , 演 奏 者 會 按 自 己 所 奏 的 樂 器 的 演 奏 特 性 加 上 新 的 旋 律 音 及 裝 飾 音 , 使 音 樂 旋 律 更 加 豐 富 及 優 美 , 同 時 亦 因 此 構 成 了 傳 統 器 樂 合 奏 中 常 見 的 「 支 聲 複 調 」 織 體 。 譜 例 七 是 錄 音 內 二 胡 ( D 和 A 定 弦 ) 、 笛 子 和 揚 琴 的 演 奏 記 譜 。

(28)

譜 例 八 : 《 歡 樂 歌 》 的 各 樂 器 演 奏 記 音 譜

譜 例 中 可 見 三 個 聲 部 奏 出 的 旋 律 各 有 差 異 。 二 胡 因 演 奏 上 的 方 便 , 明 顯 有 較 多 滑 音 裝 飾 音 。 笛 子 在 吹 奏 時 , 手 指 在 音 孔 上 較 易 奏 出 倚 音 、 打 音 和 顫 音 。 揚 琴 在 演 奏 時 加 入 八 度 音 是 典 形 的 揚 琴 加 花 方 式 , 這 是 因 為 揚 琴 演 奏 八 度 音 比 其 他 樂 器 較 為 方 便 。 此 外 , 還 有 其 他 樂 器 各 自 的 即 興 加 花 , 整 個 演 奏 構 成 了「 支 聲 複 調 」織 體 , 再 加 上 不 同 樂 器 的 音 色 差 異 , 使 音 樂 效 果 更 為 豐 富 。

(29)

參 考 書 目 參 考 書 目 參 考 書 目 參 考 書 目

陳 德 鉅 。 《 廣 東 音 樂 常 識 講 義 》( 油 印 本 ) 。 〔 年 份 不 詳 〕 。

黃 錦 培 。 《 廣 東 音 樂 欣 賞 》 。 廣 州 : 廣 州 音 樂 學 院 學 報 , 1 9 8 4 。

李 民 雄 。《 民 族 音 樂 概 論 》。 上 海 : 上 海 音 樂 出 版 社 , 1 9 9 7 。

徐 英 輝 。 《 華 夏 樂 韻 》 之 「 傳 統 器 樂 合 奏 」 。 香 港 : 香 港 電 台 第 四 台 、 教 育 署 輔 導 視 學 處 音 樂 組 及 香 港 教 育 學 院 藝 術 系 , 1 9 9 8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Heal the World Michael Jackson You Raise Me Up Secret Garden Climb Every Mountain Rodgers & Hammerstein You are My Hiding Place Selah. God Will Make a Way

個晚上的打齋法事儀式,約只需四小時便完成。道⼠陳鈞告訴筆者,有些

由於此,遂使觀音轉向女神趨近,性質為之一變,成為守護航海平 安之神而被祀奉於海中之島嶼。 10

除了本招訓簡介所列的訓練班次外,另有本署所

隨後學院數易校名,幾經變遷。1958年更名為廣州

  南無至心歸命禮西方阿彌陀佛  咸然奏天樂  暢發和雅音   歌歎最勝尊  供養彌陀佛 

北京中醫藥大學 天津中醫藥大學 上海中醫藥大學 遼寧中醫藥大學 南京中醫藥大學 浙江中醫藥大學 廈門大學 福建中醫藥大學 江西中醫藥大學 暨南大學

東漢額陽畫釋迦像緣一 南吳建鄴金像從地出緣二 西晉吳郡石像浮江緣三 西晉泰山七國金像瑞緣四 東晉楊都金像出渚緣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