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ㄧ、一般科目教學重點 ... 3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ㄧ、一般科目教學重點 ... 3 "

Copied!
10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I

(2)

II

目錄

壹、學校願景 ... 1

貳、學生圖像 ... 2

參、課程發展與規劃 ... 3

ㄧ、一般科目教學重點 ... 3

二、群科教育目標與專業能力 ... 9

三、課程地圖 ... 12

肆、群科課程表 ... 22

一、課程架構表 ... 22

二、教學科目與學分(節)數表 ... 32

伍、彈性學習 ... 61

一、彈性學習時間實施相關規定暨學生自主學習實施規範 ... 61

(一)、彈性學習時間實施相關規定 ... 61

(二)、自主學習規範 ... 64

二、彈性學習時間規劃表 ... 65

陸、學生選課規劃與輔導 ... 78

一、校訂選修課程規劃(含跨科、群、校選修課程規劃) ... 78

(一)、原班級選修方式課程規劃表 ... 78

(二)、多元選修方式課程規劃表 ... 80

二、選課輔導流程規劃 ... 83

(一)、課程諮詢階段 ... 83

(二)、選課作業 ... 85

(三)、登錄學習歷程檔案階段 ... 90

柒、生涯輔導與未來進路 ... 96

一、生涯輔導工作與資源 ... 96

(一)、生涯輔導工作 ... 96

(二)、生涯輔導資源 ... 97

二、升學進路 ... 100

三、就業進路 ... 103

(一)、各科別學習內容與目標 ... 103

(二)、各科別就業發展 ... 104

(3)

1

壹、學校願景

A(Assistance):攜手協同合力護持

學生的成長,需要大家協力護持。優質的學校組織文化、暢達溝通管道,發揮群策群力,

促使校務順暢運行;並適時引進外部資源,提升執行力,提供完善的學習資源支援體系,共創 親、師、生三贏的榮景。

C(Campus):關注無形形塑有形

在學校環境中包含著有形的校園營造與無形的校園文化,完善的校園營造,能發揮「人-

境」互動,潛移默化的境教功能;無形的校園文化雖隱而不見,卻影響學生深遠,因此,希望 用愛、關懷、尊重、傾聽、接納、同理、鼓勵共同營造溫馨和諧校園環境。

T(Teacher):教學專業 專業教學

建立協助教師專業發展的機制,讓原本靜態的知識經由相互間的同儕學習,轉化為教學能 力,並藉由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及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協助教師瞭解自己的專業表現,檢 視教學品質,以促進有效的教與學。

S(Student):全人學習 多元展能

以技職教育「務實致用」為核心,強化學生專業知能與技術,並鼓勵學生多元學習,同時

開設相關數理素養、語文寰宇與跨領域學習課程以提升學生科技素養及問題解決能力。

(4)

2

貳、學生圖像

呼應本校中長程教育發展計畫學生圖像「全人學習,多元展能」,於課程總體計畫書中規 劃發展以解決問題為核心之課程,強化學生專業知能與技術。無論是專業科目或一般科目,課 程設計皆以培養具跨域力、研創力、專業力、移動力四項核心能力作為設計教學活動的重要依 據。茲說明如下:

跨域力

把所學知識連結和統整應用跨領域學習,加強動手實作的能力,解決實用性的問題。

研創力

在這個科技引領生活,競爭態勢嚴峻的時代,唯有研發能力,創新突破,方能跟進科技腳步,

創造自身的價值。

專業力

能擁有高超的專業知識、技能和道德觀念;保有好奇心與向上心永不匱乏,未來生涯藍圖轉化 成具體可行。

移動力

擁有國際視野,成為具有國際觀的世界公民,理解尊重不同文化差異,與世界接軌,知識邊界

更形廣闊。

(5)

3

參、課程發展與規劃 ㄧ、一般科目教學重點

科目教學目標 科目教學重點

(學校領域科目自訂)

學生圖像

研 創

專 業

移 動

語 文 領 域

國 語 文

【總綱之教學目標】

1.掌握學習國語文的基本方法,奠定國 語文自主學習及終生學習的基礎。

2.透過閱讀、聆聽、欣賞各類文本,培 養學生摘取議題、情意聯想及獨立思 辨能力,並能透過口語及寫作表述。

3.提升學生在各領域與職場多元應用 國語文的能力,並形塑實際生活及職 業發展的反省力與創造力。

4.陶冶人文素養、理解古今多元文化,

進一步啟發學生對生活環境及國際 事務的眼界開拓及關懷動能。

1.引導學生掌握國語文基礎知識:形、音、義以及句

法結構、文字修辭等,及其實際於各領域之應用。 ○ ● ● ○ 2.引導學生理解各類文本之文意與內涵,並學習擷取

訊息、統整、分析、詮釋、推論等方法,培養學 生閱讀理解能力。

● ● ● ○

3.培養學生能以正確的文句與邏輯寫作,透過文字表 達其情感與觀點,並適當與生活、科技專業及職 場應用結合。

● ● ● ○

4.引導學生能以流暢的口語能力,清晰、條理地表述

自我,增進其簡報能力及溝通技巧。 ● ● ● ○ 5.透過文本延伸議題訓練學生理性思維,養成自主解

決問題的能力;並引導其省思、關懷情感層面,

具備感性探索能力。

● ● ● ●

6.透過各類文本連結教師或學生的生命經驗,並豐富 學生的人文素養、開拓文化視野、啟發美感經驗,

建立學生健全人格。

○ ● ○ ●

英 語 文

【總綱之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並能整合運 用於職場。

2.培養學生具備有效自主學習英語文 之能力。

3.培養學生尊重及了解多元文化差異 之態度。

4.培養學生以英語文進行思考及創新 能力。

1.教授內容符合學生生活情境及未來職場應用。 ○ ● ● ○

2.運用雜誌及學習平台讓學生自主學習。 ● ● ○ ○ 3.課程融入性別、平等、人權、海洋、環境、資訊、

科技、生命、安全、能源、國際、原住民教育等,

多元議題及各國特殊節慶以學習不同文化。

● ○ ○ ●

4.給予學生使用英語發表意見機會以強化英語使用

能力。 ● ● ○ ○

數 學 領 域

數 學 (B)

【總綱之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具備有足以解決問題的數 學知識與技術,並具備有分析、轉 化、推理、統整等能力。

2.培養學生具有理性論證與合作溝通 的能力,並能善用資訊、科技與媒體 來輔助學習。

3.培養學生具有正向的學習態度與信 心,並能從數學方法、結構與幾何圖 形中體會數學之美。

1.引導學生學習與思考數學概念與原理,且能兼顧知

識結構與邏輯推理。 ● ●

2.指導學生能運用適當的數學概念、程序與方法來解

決數學或跨領域的問題。 ● ● ●

3.善用提問、討論、發表等方式,強化學生溝通、表

達與解題能力。 ● ●

4.運用計算器、數學軟體、多媒體等科技教學輔具,

來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與運用資訊工具的能力。 ● ● ● 5.數學內容能連結日常生活與專業科目的應用,融合

理論與實務。圖形與平面座標的應用(設計群)。 ● ●

數 學 (C)

【總綱之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具備有足以解決問題的數 學知識與技術,並具備有分析、轉 化、推理、統整等能力。

2.培養學生具有理性論證與合作溝通 的能力,並能善用資訊、科技與媒體

1.引導學生學習與思考數學概念與原理,且能兼顧知

識結構與邏輯推理。 ○ ● ● ○

2.指導學生能運用適當的數學概念、程序與方法來解

決數學或跨領域的問題。 ● ● ○ ○ 3.善用提問、討論、發表等方式,強化學生溝通、表

達與解題能力。 ● ○ ○ ●

(6)

4 領

科目教學目標 科目教學重點

(學校領域科目自訂)

學生圖像

研 創

專 業

移 動 來輔助學習。

3.培養學生具有正向的學習態度與信 心,並能從數學方法、結構與幾何圖 形中體會數學之美。

4.運用計算器、數學軟體、多媒體等科技教學輔具,

來提升學生學習成效與運用資訊工具的能力。 ● ○ ● ● 5.數學內容能連結日常生活與專業科目的應用,融合

理論與實務。微積分的應用(電機電子群)、三角函 數及向量的應用(機械群、土木建築群、動力機械 群)。

● ○ ● ○

6.建立多元文化交流平台,透過學生的合作與討論使 同中有異,異中求同,讓學生充分了解文化差異 得應有態度。

● ○ ○ ●

社 會 領 域

歷 史

【總綱之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歷史、地理、公民等人文 知識有探討與理解能力。

2.提升自主思考、價值判斷與表達能 力。

3.發展跨學科的分析、思辨、統整的能 力。

4.發展個人的主體意識,以及自律自 治、自發精進與自我實現的素養。

5.發展民主溝通互動、團隊合作、問題 解決及社會參與等公民實 踐的素 養。

6.培養對於族群、社會、地方、國家和 世界多重公民身分的敏察覺知,並重 視人權和關懷全球永續的責任意識。

7.培養學生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進而 發展國際理解的胸懷。

1.協助學生具備歷史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培養本土歷

史意識與地方關懷,進而關心國際事務。 ● ○ ● ●

2.對於社會公共議安排小組座談進行歷史性的分析 與討論,並培養學生溝通、陳述、表達、團隊合 作等能力。

● ● ○ ●

3.課程內並融入環境、資訊、能源、戶外教育等 19 項重大題,藉由多元議題的融入,促進全人多元 的科學精神。

● ○ ○ ●

地 理

【總綱之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歷史、地理、公民等人文 知識有探討與理解能力。

2.提升自主思考、價值判斷與表達能 力。

3.發展跨學科的分析、思辨、統整能力。

4.發展個人的主體意識,以及自律自 治、自發精進與自我實現的素養。

5.發展民主溝通互動、團隊合作、問題 解決及社會參與等公民實踐的素養。

6.培養對於族群、社會、地方、國家和 世界多重公民身分的敏察覺知,並重 視人權和關懷全球永續的責任意識。

7.培養學生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進而 發展國際理解的胸懷。

1.引導學生關心地理議題資訊,善用社會科學統整角

度進行討論與提出解決方案等探討。 ● ● ● ●

2.課程結合地理時事、環境災害等議題,使學生具備

國際視野與本土文化認同的公民意識。 ● ● ○ ●

3.能主動察覺問題,進而地理資訊結合,且能提出問

題或批判。 ● ○ ○ ●

4.課程內並融入環境、資訊、能源、戶外教育等 19 項重大題,藉由多元議題的融入,促進全人多元 的科學精神。

● ○ ○ ●

公 民 與 社 會

【總綱之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歷史、地理、公民等人文 知識有探討與理解能力。

2.提升自主思考、價值判斷與表達能 力。

1.培養學生具備良好人際互動與團隊合作的能力,並

積極於公民參與。 ● ● ● ●

2.培養學生尊重差異,實踐人權,關懷全球永續發

展,具備世界公民的意識。 ● ● ○ ●

(7)

5 領

科目教學目標 科目教學重點

(學校領域科目自訂)

學生圖像

研 創

專 業

移 動 3.發展跨學科的分析、思辨、統整的能

力。

4.發展個人的主體意識,以及自律自 治、自發精進與自我實現的素養。

5.發展民主溝通互動、團隊合作、問題 解決及社會參與等公民實踐的素養。

6.培養對於族群、社會、地方、國家和 世界多重公民身分的敏察覺知,並重 視人權和關懷全球永續的責任意識。

7.培養學生尊重與欣賞多元文化,進而 發展國際理解的胸懷。

3.培養學生社會科知識的永恆、讓學生接受教科書知

識。 ○ ○ ● ●

4.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與獲得系統性的知識。 ● ○ ● ●

自 然 科 學 領 域

物 理 (A)

【總綱之教學目標】

1.培養自然科學基本素養,具備基本自 然科學知能與探索能力,且能理解並 判斷媒體報導中與科學相關之內容。

2.教導基礎自然科學知識,培養科學興 趣,認識科學方法,增進個人自主學 習、系統思考、解決問題、規劃執行 及創新應變之能力。

3. 提 升 基 礎 科 學 實 驗 操 作 與 運 用 技 能,奠定適應科技時代生活及社會變 遷之能力。

4.關懷社會價值觀之養成,懂得欣賞自 然環境之美,愛護大自然並致力於環 境保護,使自然生態永續經營。

1.培養學生主動察覺問題,進而設計科學探索與實

驗,且能提出問題或批判。 ○ ○ ● ○ 2.培養學生合理運用思考智能,了解科學能力是多元

的,在探究過程進行評核、形成評價。 ○ ○ ● ● 3.培養學生運用單一的科學證據或理論,理解因果關

係,察覺問題,並以科學方法解決。 ○ ● ● ○ 4.培養學生合理運用思考智能,規畫最佳化的問題解

決活動,並正確安全操作之。 ● ○ ● ●

5.課程內並融入環境、資訊、能源、戶外教育等 19 項重大題,藉由多元議題的融入,促進全人多元 的科學精神。

● ○ ●

物 理 (B)

【總綱之教學目標】

1.培養自然科學基本素養,具備基本自 然科學知能與探索能力,且能理解並 判斷媒體報導中與科學相關之內容。

2.教導基礎自然科學知識,培養科學興 趣,認識科學方法,增進個人自主學 習、系統思考、解決問題、規劃執行 及創新應變之能力。

3. 提 升 基 礎 科 學 實 驗 操 作 與 運 用 技 能,奠定適應科技時代生活及社會變 遷之能力。

4.關懷社會價值觀之養成,懂得欣賞自 然環境之美,愛護大自然並致力於環 境保護,使自然生態永續經營。

1.培養學生主動察覺問題,進而設計科學探索與實

驗,且能提出問題或批判。 ○ ● ● ○

2.培養學生合理運用思考智能,了解科學能力是多元

的,在探究過程進行評核、形成評價。 ● ● ● ●

3.培養學生運用單一的科學證據或理論,理解因果關

係,察覺問題,並以科學方法解決。 ○ ● ● ○

4.培養學生合理運用思考智能,規畫最佳化的問題解

決活動,並正確安全操作之。 ● ● ● ●

化 學 (A)

【總綱之教學目標】

1.培養自然科學基本素養,具備基本自 然科學知能與探索能力,且能理解並 判斷媒體報導中與科學相關之內容。

2.教導基礎自然科學知識,培養科學興 趣,認識科學方法,增進個人自主學 習、系統思考、解決問題、規劃執行 及創新應變之能力。

1.培養學生主動察覺問題,進而設計科學探索與實

驗,且能提出問題或批判。 ● ○ ● ○

2.培養學生合理運用思考智能,了解科學能力是多元

的,在探究過程進行評核、形成評價。 ● ○ ● ○

3.培養學生運用單一的科學證據或理論,理解因果關

係,察覺問題,並以科學方法解決。 ● ● ● ●

(8)

6 領

科目教學目標 科目教學重點

(學校領域科目自訂)

學生圖像

研 創

專 業

移 動 3. 提 升 基 礎 科 學 實 驗 操 作 與 運 用 技

能,奠定適應科技時代生活及社會變 遷之能力。

4.關懷社會價值觀之養成,懂得欣賞自 然環境之美,愛護大自然並致力於環 境保護,使自然生態永續經營。

4.培養學生合理運用思考智能,規畫最佳化的問題解

決活動,並正確安全操作之。 ○ ○ ● ○

化 學 (B)

【總綱之教學目標】

1.培養自然科學基本素養,具備基本自 然科學知能與探索能力,且能理解並 判斷媒體報導中與科學相關之內容。

2.教導基礎自然科學知識,培養科學興 趣,認識科學方法,增進個人自主學 習、系統思考、解決問題、規劃執行 及創新應變之能力。

3. 提 升 基 礎 科 學 實 驗 操 作 與 運 用 技 能,奠定適應科技時代生活及社會變 遷之能力。

4.關懷社會價值觀之養成,懂得欣賞自 然環境之美,愛護大自然並致力於環 境保護,使自然生態永續經營。

1.培養學生主動察覺問題,進而設計科學探索與實

驗,且能提出問題或批判。 ● ○ ● ○

2.培養學生合理運用思考智能,了解科學能力是多元

的,在探究過程進行評核、形成評價。 ● ○ ● ●

3.培養學生運用單一的科學證據或理論,理解因果關

係,察覺問題,並以科學方法解決。 ● ○ ○ ●

4.培養學生合理運用思考智能,規畫最佳化的問題解

決活動,並正確安全操作之。 ● ○ ● ●

藝 術 領 域

音 樂

【總綱之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不同類型音樂的喜愛與 欣賞。

2.培養學生對音樂史的了解。

3.引導學生對不同作曲家的了解。

4.引導學生對不同類型樂器的了解。

5.引導學生對本土及近代音樂的了解 與喜愛。

1.培養學生傾聽各式不同類型的音樂。 ● ○ ● ● 2.培養學生接觸不同音樂類型作。 ● ● ● ○ 3.使學生瞭解音樂史及音樂家。 ● ○ ● ● 4.學生瞭解各式樂器,讓學生可以知道他們不同的發

聲原理。 ○ ● ● ○

5.學生瞭解近代及現代音樂不可或缺的在生活中,引

導學生認識各類不同類型的西洋及本土音樂。 ● ● ● ●

美 術

【總綱之教學目標】

1.表現:運用傳統與非傳統的視覺藝術 媒材,進行創作,嘗試傳達自身的感 受與情感。

2.鑑賞:能欣賞各種自然與人造物等藝 術創作品,嘗試理解作品的美感與其 創作理念,建構美學素養。

3.實踐:能運用視覺藝術的邏輯概念,

培養自身的美感,與日常生活進行美 感連結,養成能欣賞視覺藝術的能 力。

1.培養學生學習運用不同的視覺藝術創作工具及表 現手法,進行指定主題或自行發想之藝術創作主 題,表達自身思維與想法。

● ● ○ ●

2.藉由課堂上習得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對藝術活動 的興趣,以及欣賞「美」的鑑賞能力,進而靈活 運用美學概念至日常生活中;能欣賞不同國家民 族之藝術作品,並透過鑑賞行為進而拓展人文藝 術生活層面的廣度及深度。

● ○ ○ ●

3.課程內並融入環境、資訊、能源、戶外教育等 19 項重大題,藉由多元議題的融入,促進全人多元 的科學精神。

● ○ ○ ●

綜 合 活 動 領 域

生 涯 規 劃

【總綱之教學目標】

1.促進自我與生涯發展探索自我觀、人 觀與生命意義,建立適當的人生觀與 人生信念,從而發展自我潛能與自我 價值,增進自主學習與強化自我管 理,規劃個人生涯與促進適性發展,

進而尊重自己與他人生命,並珍惜生 命的價值。

1.使學生覺察個人成長歷程與生涯發展之關係,主動

探索個人生涯目標及意義。 ● ● ● ● 2.培養學生具備情緒管理、關懷利他的情操,增進人

際互動的效能。 ○ ● ● ●

3.培養學生尊重多元文化並促進人類社會福祉,促進

環境的永續發展,落實社會與環境的和諧關懷。 ● ○ ○

(9)

7 領

科目教學目標 科目教學重點

(學校領域科目自訂)

學生圖像

研 創

專 業

移 動 2.實踐生活經營與創新發展友善的人

際關係及良好互動的知能與態度,培 養團體合作與服務領導的素養,並能 運用、開發與管理各項資源,省思生 活與美學議題,豐富生活美感體驗,

進而實踐生活經營與創新。

科 技 領 域

資 訊 科 技

【總綱之教學目標】

1.培養資訊科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

2.培養正確的資訊科技觀念、態度及行 為習慣。

3.善用資訊科技知能以進行創造、邏輯 思維、運算等思考能力。

4.整合理論與實務以解決問題和滿足 需求。

5.理解科技產業與職業及其未來發展 趨勢。

6.發展科技研發與創作的興趣,建立從 事相關職業之志向。

7.了解資訊科技及其對個人、社會、環 境與文化的互動與影響。

1.培養學生具備運用運算工具輔助思維之能力,藉以

分析問題、發展解題方法,並進行有效的決策。 ● ○ ○ ●

2.培養學生建立康健、合理與合法的資訊科技使用態

度與習慣,並樂於探索資訊科技。 ● ○ ○ ●

3.培養學生合理運用思考智能,並利用科技研發與創 作規畫最佳化的問題解決活動,並正確安全操作 之。

● ● ● ○

健 康 與 體 育 領 域

健 康 與 護 理

【總綱之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具備健康生活的知識、態度 與技能,增進健康素養。

2.培養學生健康問題解決及規劃執行 的能力。

3.培養學生自我照護的能力。

4.培養學生思辨與運用健康資訊、產品 的素養。

5.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6. 培 養 學 生 關 懷 社 會 與 環 境 的 責 任 感,營造友善健康的生活。

1.使學生了解生命發展的歷程,建立良好健康生活型

態及尊重的生命態度。 ● ● ○ ○

2.使學生能運用多元策略,將健康與自我照護技能融 入生活情境,建構健康自主管理能力,展現個人 及群體的健康生活模式。

● ○ ●

3.促進學生急救之能並運用救護資源,達到健康安全

的生活。 ● ○ ●

4.協助學生強化個人衛生與保健技能,具備健康自我

管理能力。 ● ● ○ ○

5.使學生認識全人的性,培養愛、尊重、負責任的態

度。 ● ● ○ ○

6.引導學生學習正向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展現良好

人際互動。 ● ● ● ○

7.引導學生思辨能力,善用健康生活相關資訊。 ● ● ○

體 育

【總綱之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具備健康生活的知識、態度 與技能,增進健康素養。

1.使學生了解生命發展的歷程,建立良好健康生活型

態及尊重的生命態度。 ○ ● ● ○

(10)

8 領

科目教學目標 科目教學重點

(學校領域科目自訂)

學生圖像

研 創

專 業

移 動 2.培養學生健康問題解決及規劃執行

的能力。

3.培養學生自我照護的能力。

4.培養學生思辨與運用健康資訊、產品 的素養。

5.培養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6. 培 養 學 生 關 懷 社 會 與 環 境 的 責 任 感,營造友善健康的生活。

2.使學生能運用多元策略,將健康與自我照護技能融 入生活情境,建構健康自主管理能力,展現個人 及群體的健康生活模式。

● ○ ●

3.促進學生急救之能並運用救護資源,達到健康安全

的生活。 ● ● ○

4.協助學生強化個人衛生與保健技能,具備健康自我

管理能力。 ● ○ ● ○

5.使學生認識全人的性,培養愛、尊重、負責任的態

度。 ● ○ ● ○

6.引導學生學習正向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展現良好

人際互動。 ● ○ ● ○

7.引導學生思辨能力,善用健康生活相關資訊。 ● ● ● ○

全 民 國 防 教 育

全 民 國 防 教 育

【總綱之教學目標】

1.建構全民國防意識與知能,主動關懷 社會與國家安全。

2.認識國際情勢與國家處境,增進對國 家安全議題之認知。

3.了解全民防衛之意義,養成動員及災 害防救之意識與行動力。

4.建立國家認同與自信心,培養參與國 防事務及促進國家永續發展的心志。

1.培養學生理解全民國防對於國家安全之重要性,並

評價各國體現全民國防理念之相關作為。 ● ○ ● ●

2.培養學生從臺灣重要戰役探討其對臺灣發展的影

響,並評述全民國防的重要性。 ● ○ ● ●

3.課程內並融入環境、資訊、能源、戶外教育等 19 項重大題,藉由多元議題的融入,促進全人多元 的科學精神。

● ○ ○ ●

「●」代表高度對應,「○」代表低度對應。

(11)

9

二、群科教育目標與專業能力

產業人力需求

或職場進路 科教育目標 科專業能力

學生圖像

研 創

專 業

移 動

機 械 群

機 械 科

1. 工 具 機 或 產 業 自 動 化設備設計人員。

2.各產業(含高科技資 電產品)生產設備維 護及設計變更、製程 管理人員。

3. 各 產 業 用 戶 端 所 需 機具、零組件加工製 造人員。

4. 一 般 消 費 者 終 端 產 品生產製造人員。

5. 一 般 消 費 者 終 端 產 品維修人員。

6. 工 業 機 具 產 品 行 銷 內外銷業務人員。

1.培育機具加工操作、機 具基本維護及製造製程 參數管控與機具量測校 正定位、機具設計製圖 與開發之人才。

2.培育機電整合及專題跨 域整合實踐之人才。

3.培養相關大型企業或領 先產業之工業高端、高 階工程精研深度之專業 人才。

4.培養工安知識、職業道 德、敬業樂群,並鼓勵 多元發展與自主學習再 進修之人才。

具備機具精度量測調校、夾持鎖固組裝施作

能力。 ● ● ● ○

具備傳統及數控工具機等機台操作能力。 ● ● ● ○ 具備機械製造之加工法、製程參數及生產管

控、職業道德與再進修之能力。 ● ● ● ○ 具備機具製圖、設計及分析評估能力。 ● ● ● ● 具備材料科技應用能力。 ● ● ● ● 具備電腦 3D 輔助工程模擬應用能力。 ● ● ● ● 具備機電資人工智慧整合及機具控制能力。 ● ● ● ● 具備職業道德及專業精進之能力。 ● ○ ○ ●

製 圖 科

1.機構設計人員。

2.工業設計人員。

3.機械設計製圖人員。

4. 電 腦 輔 助 機 械 設 計 人員。

5.電腦輔助繪圖人員。

6.工廠管理人員。

1.培養機械製圖相關產業 之專業人才。

2.培養電腦輔助繪圖之專 業人才。

3.培養測繪及設計之專業 人才。

4.培養工安知識、職業道 德、敬業樂群,並鼓勵 多元發展與自主學習再 進修之人才。

具備機械識圖與製圖之專業知識與技能。 ● ○ ● ○ 具備使用 2D 及 3D 電腦輔助繪圖軟體之專

業能力。 ● ○ ● ●

具備基礎設計之專業能力。 ● ● ● ● 具備測繪及機械設計製圖之專業能力。 ● ● ● ● 具備繪製工作圖及交線與展開圖面之專業

能力。 ● ● ● ○

具備量測與夾具繪製之專業能力。 ● ● ● ○ 具備工作安全衛生知識,並注重職場倫理及

重視職業安全、互助合作、持續學習的熱忱 與態度。

● ○ ○ ●

動 力 機 械 群

汽 車 科

1.汽車修護技術人員。

2.汽車服務接待人員。

3. 汽 車 修 護 技 術 教 育 訓人員。

4.車輛研發測試人員。

5.機車修護技術人員。

6. 機 車 修 護 技 術 教 育 訓練人員。

7. 汽 車 相 關 產 業 從 業 人員。

8. 汽 車 相 關 產 業 服 務 行銷人員。

1.培養具備車輛、飛修、

輪機及運輸相關研發所 需之人才。

2.培養具備車輛、飛修、

輪機及運輸產業檢修服 務技術人才。

3.培養綠能能產業 (動力 混合車與電動車)技術 服務能力人才。

4.培養機器腳踏踏車操作 和維修服務技術人才。

5.培養具備運輸產業新式 設 備和 元 件 創造 設計 人才。

6. 汽 車 美 容 及 板 金 之 人 才。

7.培養多元發展自主學習 的人才。

具備車輛、飛修、輪機及運輸產業所需之專

業知識與工程核心科目之能力。 ● ● ● ○ 具備車輛、飛修、輪機及運輸產業,故障排

除與維修服務專業技術能力。 ● ● ● ○ 具備跨足綠能能產業(動力混合車與電動

車)所需電工與電子實習能力。 ● ● ● ○ 具備機器腳踏車,故障排除與維修服務專業

技術能力。 ● ● ● ○

具備機械識圖、Arduino 軟體應用、專題製

作與相關機械工作法的技術能力。 ● ● ● ○ 具備汽車美容及板金之能力。 ● ○ ● ○ 具備主動學習新知識的態度與自主規劃未

來之能力。 ● ● ○ ●

具備工作安全衛生知識與能力,並建立正確

職場倫理。 ○ ● ● ●

(12)

10 群

產業人力需求

或職場進路 科教育目標 科專業能力

學生圖像

研 創

專 業

移 動

電 機 與 電 子 群

資 訊 科

1. 資 訊 及 電 子 相 關 設 備之設計、操作及維 護人員。

2.晶片、嵌入式系統、

物 聯 網 之 程 式 設 計 及維護人員。

3.行動裝置、智慧電子 及 控 制 系 統 設 計 及 維護人員。

4.網路與系統架設、管 理及維護人員。

5. 遊 戲 、 多 媒 體 、 AR/VRR 及網頁相關 應用之設計、操作及 維護人員。

1.培育資訊電子相關產業 之專業人才。

2.培育程式設計與晶片控 制專業人才。

3.培育行動裝置與電子產 品設計人才。

4.培育網路與系統設計及 維護人才。

5.培育具備專業力、跨域 力、研創力、移動力各 方面均衡發展之人才。

6.培養工安知識、職業道 德、跨域合作、敬業樂 群,並具多元發展與自 主學習再進修之人才。

具備電機電子群基礎知識與應用之能力。 ● ● ● ○ 具備程式設計與晶片控制及應用之能力。 ● ● ● ○ 具備行動裝置與電子產品之程式控制能力。 ○ ● ● ○ 具備網路與系統之架設、操作及維護能力。 ○ ● ● ○

具備專業力、跨域力、研創力、移動力各方

面均衡發展之人才。 ● ● ● ●

具備工業安全衛生知識,注重職業道德與職 場倫理,有互助合作、持續學習的熱忱與態 度。

○ ● ○ ●

電 子 科

1. 電 子 設 備 操 作 及 維 護人員。

2. 電 子 電 路 設 計 及 調 整人員。

3.微控制晶片、可程式 邏 輯 晶 片 程 式 設 計 及 嵌 入 式 系 統 設 計 人員。

4.電腦程式撰寫、操作 及維護人員。

5. 電 腦 硬 體 操 作 及 維 護人員。

1.培育電子產業之人才。

2.培育電路量測及電路分 析之人才。

3.培育電路設計及電路板 製作之人才。

4.培育微控制晶片及可程 式邏輯設計之人才。

5.培養工安知識、職業道 德、敬業樂群,並鼓勵 多元發展與自主學習再 進修之人才。

具備元件認識及操作各種基礎儀器之能力。 ● ● 具備可程式邏輯設計及單晶片控制之能力。 ○ ● ● ○ 具備微電腦應用及介面電路控制之能力。 ○ ● ● ○ 具備電路設計及電路板製作之基礎能力。 ● ● 具備程式語言、網路控制及行動裝置應用之

能力。 ● ● ● ○

具備工作安全衛生知識,並注重職場倫理及 重視職業安全、互助合作、持續學習的熱忱 與態度。

○ ● ○ ●

控 制 科

1. 電 路 及 系 統 設 備 安 裝、測試人員。

2. 電 路 及 系 統 設 備 操 作、調整人員。

3. 電 路 及 系 統 設 備 檢 驗、維修人員。

4. 自 動 化 控 制 機 構 設 計人員。

5. 自 動 化 控 制 流 程 設 計人員。

6.電子電路設計人員。

1.培養自動控制之專業人 才。

2.培養電腦量測及分析設 計電路之人才。

3.培養機電整合之基礎裝 配及程式設計之人才。

4.培養微處理機及感測器 整 合 與 設 計 之 專 業 人 才。

5.培養電機控制設備操作 及維護之專業人才。

6.培養工安知識、職業道 德、敬業樂群,並鼓勵 多元發展與自主學習再 進修之人才。

具備電學相關知識與電路裝配、分析、設計

及應用之能力。 ● ● ● ○

具備使用工具、電腦與電子儀器量測分析電

路之能力。 ● ● ● ○

熟悉電機法令規範及具備電機控制與整合

之相關專業技術及能力。 ○ ○ ● ● 具備微處理機及感測器整合之基礎技術與

程式設計能力。 ● ● ● ○

具備電機自動控制相關機械運轉、操作及維

護知識。 ● ● ● ○

具備工作安全衛生知識,並注重職場倫理及 重視職業安全、互助合作、持續學習的熱忱 與態度。

○ ● ○ ●

電 機 科

1.電機工廠技術員。

2. 電 機 相 關 設 備 安 裝、測試人員。

3. 電 機 相 關 設 備 檢 驗、操作人員。

4. 電 機 相 關 設 備 調

1.培養電機技術之基礎專 業人才。

2.培養電腦量測及分析設 計電路之人才。

3.培養電路設計之人才。

4.培養微電腦程式及數位

具備電學相關知識與電路裝配、分析、設計

及應用之能力。 ● ● ● ○

具備使用工具、電腦與電子儀器量測分析電

路之能力。 ● ● ● ●

熟悉電機法令規範及具備電路設計之相關

專業技術及能力。 ○ ● ● ○

(13)

11 群

產業人力需求

或職場進路 科教育目標 科專業能力

學生圖像

研 創

專 業

移 動 整、維修人員。

5.程式設計技術員。

6.機電整合技術員。

7.電路設計人員。

電路設計之專業人才。

5.培養感測器、可程式控 制、機電整合及冷凍空 調之專業人才。

6.培養工安知識、職業道 德、敬業樂群、跨領域 學習、多元發展且自主 學習再進修之人才。

具備微電腦程式及數位電路設計之技術與

能力。 ● ● ● ●

具備感測器、可程式控制、機電整合及冷凍

空調之技術與能力。 ● ● ● ● 具備工作安全衛生知識,注重職場倫理、職

業安全及互助合作,並能跨領域學習且保有 持續自我進修之熱忱與態度。

● ○ ● ●

冷 凍 空 調 科

1.能源管理人員。

2.冷凍空調工程人員。

3.家電設備維修人員。

4. 電 機 電 子 公 司 等 相 關產業。

1.培育學生冷凍空調領域 之專業人才。

2.培育學生電機電子領域 之專業人才。

3.培養家電檢修及綠能技 術之專業人才。

4.培養空調設計及冷凍空 調自動控制專業人才。

5.培養工安知識、職業道 德、敬業樂群,並鼓勵 多元發展與自主學習再 進修之人才。

具備冷凍空調相關專業領域之基礎知識與

專業能力。 ● ● ● ○

具備電機電子相關專業領域之基礎知識與

專業能力。 ● ● ● ○

具備家電檢修及綠能技術之專業能力。 ● ○ ● ● 具備空調設計及冷凍空調自動控制之專業

能力。 ● ○ ● ●

具備工作安全衛生知識,並注重職場倫理及 重視職業安全、互助合作持續學習的熱忱與 態度。

● ● ● ●

土 木 與 建 築 群

建 築 科

1. 土 木 建 築 工 程 設 計 施工之基層人才。

2. 擔 任 土 木 與 建 築 領 域有關施工、營建、

測繪、專業製圖及數 位資訊運用等工作。

1.培養具備建築與營建專 業知能之人才。

2.培養具建築與營建實務 操作能力並能適應時代 環境變遷接受挑戰之工 程技術人員。

具備土木與建築相關專業領域之基礎知識。 ○ ● ● ○ 具備土木建築製圖與識圖之專業能力。 ● ● ● ○ 具備土木建築實務操作之基礎能力。 ○ ● ● ○ 具備測量與電腦輔助應用之專業能力。 ● ● ● ○ 能應用不同的學習策略,發展系統思考與意

見表達能力。 ● ● ○ ●

具備積極求知、細心謹慎、認真耐勞的工作

態度與關懷人文生態環境的素養。 ● ○ ○ ●

設 計 群

圖 文 傳 播 科

1.圖文傳播產業。

2.設計產業。

3.影視產業。

1.傳授圖文傳播行業之基 本知識。

2.傳授設計、繪畫的基本 能力。

3.傳授圖文複製設備操作 之實用技能。

4.傳授電腦繪圖、影像攝 製處理、圖文整合、出 版企劃、多媒體剪輯等 相關軟體操作技能。

5.培養美學涵養,養成欣 賞美、感受美的習慣及 能力。

6. 培 養 學 生 多 元 智 慧 表 現、自我創意發展與問 題解決之能力,以適應 社會變遷,奠定終身學 習的基礎。

具備圖文傳播專業能力。 ● ● ● ● 具備設計、繪畫專業能力。 ● ● ● ● 具備圖文複製設備操作能力。 ● ● ● 具備電腦圖文整合出版專業能力。 ● ● ● 具備美感、創意與問題解決能力。 ● ● ● ● 具備專題製作發展與設計能。 ● ● ● ● 具備影像攝製與剪輯處理能力。 ● ● ● ●

具備職業道德與再進修之能力。 ○ ○ ● ●

「●」代表高度對應,「○」代表低度對應。

(14)

12

三、課程地圖

以下分列各群科課程地圖:

機械群 機械科 課程地圖

(15)

13

機械群 製圖科 課程地圖

(16)

14

動力機械群 汽車科 課程地圖

(17)

15

電機與電子群 資訊科 課程地圖

(18)

16

電機與電子群 電子科 課程地圖

(19)

17

電機與電子群 控制科 課程地圖

(20)

18

電機與電子群 電機科 課程地圖

(21)

19

電機與電子群 冷凍空調科 課程地圖

(22)

20

土木與建築群 建築科 課程地圖

(23)

21

設計群 圖文傳播科 課程地圖

(24)

22

肆、群科課程表

一、課程架構表

機械群 機械科 課程架構表

110學年度入學新生適用

項目 相關規定

學校規劃情形 學分數 百分比 說明

(%)

一般科目

部定 66-76 (34.4-39.6%) 72 37.89 %

校訂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30 15.79 %

選修 8 4.21 %

合 計 110 57.89 %

專業及 實習科目

部定

專業科目 學分(依總綱規定) 16 8.42 % 實習科目 學分(依總綱規定) 30 15.79 % 專業及實習科目合計 60 學分為限 46 24.21 %

校訂

專業科目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0 0 %

選修 8 4.21 %

實習科目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12 6.32 %

選修 14 7.37 %

合 計 至少 80 學分 80 42.11 % 實習科目學分數 至少 45 學分 56 29.48 %

應修習總學分數 180 - 192 學分 190 學分 六學期團體活動時間(節數)合計 12 - 18 節 12 節 六學期彈性教學時間(節數)合計 6 - 12 節 8 節

上課總節數 210 節 210 節

畢業條件

1、應修習總學分為 190 學分,畢業及格學分數至少為 160 學分。

2、表列部定必修科目 118 學分均須修習,並至少 85%及格 ,始得畢業。

3、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至少須修習 80 學分以上,其中至少 60 學分 及格,含實習(實驗、實務)科目至少 45 學分以上及格。

備註:

1、百分比計算以「 應修習總學分 」為分母。

2、上課總節數 = 應修習總學分 + 六學期團體活動時間合計 + 六學期彈性教學時間合計。

3、部定及校訂必修學分數合計依課程規劃及實施要點規定不得超過 160 學分。

(25)

23

機械群 製圖科 課程架構表

110學年度入學新生適用

項目 相關規定

學校規劃情形 學分數 百分比 說明

(%)

一般科目

部定 66-76 (34.4-39.6%) 72 37.89 %

校訂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30 15.79 %

選修 8 4.21 %

合 計 110 57.89 %

專業及 實習科目

部定

專業科目 學分(依總綱規定) 16 8.42 % 實習科目 學分(依總綱規定) 30 15.79 % 專業及實習科目合計 60 學分為限 46 24.21 %

校訂

專業科目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6 3.16 %

選修 12 6.32 %

實習科目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6 3.16 %

選修 10 5.26 %

合 計 至少 80 學分 80 42.11 % 實習科目學分數 至少 45 學分 46 24.21 % 應修習總學分數 180 - 192 學分 190 學分 六學期團體活動時間(節數)合計 12 - 18 節 12 節 六學期彈性教學時間(節數)合計 6 - 12 節 8 節

上課總節數 210 節 210 節

畢業條件

1、應修習總學分為 190 學分,畢業及格學分數至少為 160 學分。

2、表列部定必修科目 118 學分均須修習,並至少 85%及格 ,始得畢業。

3、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至少須修習 80 學分以上,其中至少 60 學分 及格,含實習(實驗、實務)科目至少 45 學分以上及格。

備註:

1、百分比計算以「 應修習總學分 」為分母。

2、上課總節數 = 應修習總學分 + 六學期團體活動時間合計 + 六學期彈性教學時間合計。

3、部定及校訂必修學分數合計依課程規劃及實施要點規定不得超過 160 學分。

(26)

24

動力機械群 汽車科 課程架構表

110學年度入學新生適用

項目 相關規定

學校規劃情形 學分數 百分比 說明

(%)

一般科目

部定 66-76 (34.4-39.6%) 72 37.89 %

校訂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30 15.79 %

選修 8 4.21 %

合 計 110 57.89 %

專業及 實習科目

部定

專業科目 學分(依總綱規定) 12 6.32 % 實習科目 學分(依總綱規定) 39 20.53 % 專業及實習科目合計 60 學分為限 51 26.85 %

校訂

專業科目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1 0.53 %

選修 9 4.74 %

實習科目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6 3.16 %

選修 13 6.84 %

合 計 至少 80 學分 80 42.12 % 實習科目學分數 至少 45 學分 58 30.53 % 應修習總學分數 180 - 192 學分 190 學分 六學期團體活動時間(節數)合計 12 - 18 節 12 節 六學期彈性教學時間(節數)合計 6 - 12 節 8 節

上課總節數 210 節 210 節

畢業條件

1、應修習總學分為 190 學分,畢業及格學分數至少為 160 學分。

2、表列部定必修科目 123 學分均須修習,並至少 85%及格 ,始得畢業。

3、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至少須修習 80 學分以上,其中至少 60 學分 及格,含實習(實驗、實務)科目至少 45 學分以上及格。

備註:

1、百分比計算以「 應修習總學分 」為分母。

2、上課總節數 = 應修習總學分 + 六學期團體活動時間合計 + 六學期彈性教學時間合計。

3、部定及校訂必修學分數合計依課程規劃及實施要點規定不得超過 160 學分。

(27)

25

電機與電子群 資訊科 課程架構表

111學年度入學新生適用

項目 相關規定

學校規劃情形 學分數 百分比 說明

(%)

一般科目

部定 66-76 (34.4-39.6%) 72 37.89 %

校訂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28 14.74 %

選修 10 5.26 %

合 計 110 57.89 %

專業及 實習科目

部定

專業科目 學分(依總綱規定) 18 9.47 % 實習科目 學分(依總綱規定) 27 14.21 % 專業及實習科目合計 60 學分為限 45 23.68 %

校訂

專業科目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3 1.58 %

選修 11 5.79 %

實習科目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12 6.32 %

選修 9 4.74 %

合 計 至少 80 學分 80 42.11 % 實習科目學分數 至少 45 學分 48 25.27 %

應修習總學分數 180 - 192 學分 190 學分 六學期團體活動時間(節數)合計 12 - 18 節 12 節 六學期彈性教學時間(節數)合計 6 - 12 節 8 節

上課總節數 210 節 210 節

畢業條件

1、應修習總學分為 190 學分,畢業及格學分數至少為 160 學分。

2、表列部定必修科目 117 學分均須修習,並至少 85%及格 ,始得畢業。

3、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至少須修習 80 學分以上,其中至少 60 學分 及格,含實習(實驗、實務)科目至少 45 學分以上及格。

備註:

1、百分比計算以「 應修習總學分 」為分母。

2、上課總節數 = 應修習總學分 + 六學期團體活動時間合計 + 六學期彈性教學時間合計。

3、部定及校訂必修學分數合計依課程規劃及實施要點規定不得超過 160 學分。

(28)

26

電機與電子群 電子科 課程架構表

110學年度入學新生適用

項目 相關規定

學校規劃情形 學分數 百分比 說明

(%)

一般科目

部定 66-76 (34.4-39.6%) 72 37.89 %

校訂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28 14.74 %

選修 10 5.26 %

合 計 110 57.89 %

專業及 實習科目

部定

專業科目 學分(依總綱規定) 18 9.47 % 實習科目 學分(依總綱規定) 27 14.21 % 專業及實習科目合計 60 學分為限 45 23.68 %

校訂

專業科目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6 3.16 %

選修 8 4.21 %

實習科目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9 4.74 %

選修 12 6.32 %

合 計 至少 80 學分 80 42.11 % 實習科目學分數 至少 45 學分 48 25.27 %

應修習總學分數 180 - 192 學分 190 學分 六學期團體活動時間(節數)合計 12 - 18 節 12 節 六學期彈性教學時間(節數)合計 6 - 12 節 8 節

上課總節數 210 節 210 節

畢業條件

1、應修習總學分為 190 學分,畢業及格學分數至少為 160 學分。

2、表列部定必修科目 117 學分均須修習,並至少 85%及格 ,始得畢業。

3、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至少須修習 80 學分以上,其中至少 60 學分 及格,含實習(實驗、實務)科目至少 45 學分以上及格。

備註:

1、百分比計算以「 應修習總學分 」為分母。

2、上課總節數 = 應修習總學分 + 六學期團體活動時間合計 + 六學期彈性教學時間合計。

3、部定及校訂必修學分數合計依課程規劃及實施要點規定不得超過 160 學分。

(29)

27

電機與電子群 控制科 課程架構表

110學年度入學新生適用

項目 相關規定

學校規劃情形 學分數 百分比 說明 (%)

一般科目

部定 66-76 (34.4-39.6%) 72 37.89 %

校訂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28 14.74 %

選修 10 5.26 %

合 計 110 57.89 %

專業及 實習科目

部定

專業科目 學分(依總綱規定) 18 9.47 % 實習科目 學分(依總綱規定) 27 14.21 % 專業及實習科目合計 60 學分為限 45 23.68 %

校訂

專業科目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0 0 %

選修 14 7.37 %

實習科目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15 7.89 %

選修 6 3.16 %

合 計 至少 80 學分 80 42.1 % 實習科目學分數 至少 45 學分 48 25.26 %

應修習總學分數 180 - 192 學分 190 學分 六學期團體活動時間(節數)合計 12 - 18 節 12 節 六學期彈性教學時間(節數)合計 6 - 12 節 8 節

上課總節數 210 節 210 節

畢業條件

1、應修習總學分為 190 學分,畢業及格學分數至少為 160 學分。

2、表列部定必修科目 117 學分均須修習,並至少 85%及格 ,始得畢業。

3、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至少須修習 80 學分以上,其中至少 60 學分及 格,含實習(實驗、實務)科目至少 45 學分以上及格。

備註:

1、百分比計算以「 應修習總學分 」為分母。

2、上課總節數 = 應修習總學分 + 六學期團體活動時間合計 + 六學期彈性教學時間合計。

3、部定及校訂必修學分數合計依課程規劃及實施要點規定不得超過 160 學分。

(30)

28

電機與電子群 電機科 課程架構表

110學年度入學新生適用

項目 相關規定

學校規劃情形 學分數 百分比 說明

(%)

一般科目

部定 66-76 (34.4-39.6%) 72 37.89 %

校訂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28 14.74 %

選修 10 5.26 %

合 計 110 57.89 %

專業及 實習科目

部定

專業科目 學分(依總綱規定) 18 9.47 % 實習科目 學分(依總綱規定) 27 14.21 % 專業及實習科目合計 60 學分為限 45 23.68 %

校訂

專業科目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0 0 %

選修 14 7.37 %

實習科目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15 7.89 %

選修 6 3.16 %

合 計 至少 80 學分 80 42.1 % 實習科目學分數 至少 45 學分 48 25.26 %

應修習總學分數 180 - 192 學分 190 學分

六學期團體活動時間(節數)合計 12 - 18 節 12 節

六學期彈性教學時間(節數)合計 6 - 12 節 8 節

上課總節數 210 節 210 節

畢業條件

1、應修習總學分為 190 學分,畢業及格學分數至少為 160 學分。

2、表列部定必修科目 117 學分均須修習,並至少 85%及格 ,始得畢業。

3、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至少須修習 80 學分以上,其中至少 60 學分 及格,含實習(實驗、實務)科目至少 45 學分以上及格。

備註:

1、百分比計算以「 應修習總學分 」為分母。

2、上課總節數 = 應修習總學分 + 六學期團體活動時間合計 + 六學期彈性教學時間合計。

3、部定及校訂必修學分數合計依課程規劃及實施要點規定不得超過 160 學分。

(31)

29

電機與電子群 冷凍空調科 課程架構表

110學年度入學新生適用

項目 相關規定

學校規劃情形 學分數 百分比 說明 (%)

一般科目

部定 66-76 (34.4-39.6%) 72 37.89 %

校訂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28 14.74 %

選修 10 5.26 %

合 計 110 57.89 %

專業及 實習科目

部定

專業科目 學分(依總綱規定) 24 12.63 % 實習科目 學分(依總綱規定) 27 14.21 % 專業及實習科目合計 60 學分為限 51 26.84 %

校訂

專業科目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0 0 %

選修 8 4.21 %

實習科目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9 4.74 %

選修 12 6.32 %

合 計 至少 80 學分 80 42.11 % 實習科目學分數 至少 45 學分 48 25.27 %

應修習總學分數 180 - 192 學分 190 學分 六學期團體活動時間(節數)合計 12 - 18 節 12 節 六學期彈性教學時間(節數)合計 6 - 12 節 8 節

上課總節數 210 節 210 節

畢業條件

1、應修習總學分為 190 學分,畢業及格學分數至少為 160 學分。

2、表列部定必修科目 123 學分均須修習,並至少 85%及格 ,始得畢業。

3、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至少須修習 80 學分以上,其中至少 60 學分 及格,含實習(實驗、實務)科目至少 45 學分以上及格。

備註:

1、百分比計算以「 應修習總學分 」為分母。

2、上課總節數 = 應修習總學分 + 六學期團體活動時間合計 + 六學期彈性教學時間合計。

3、部定及校訂必修學分數合計依課程規劃及實施要點規定不得超過 160 學分。

(32)

30

土木與建築群 建築科 課程架構表

110學年度入學新生適用

項目 相關規定

學校規劃情形 學分數 百分比 說明

(%)

一般科目

部定 66-76 (34.4-39.6%) 72 37.89 %

校訂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30 15.79 %

選修 8 4.21 %

合 計 110 57.89 %

專業及 實習科目

部定

專業科目 學分(依總綱規定) 10 5.26 % 實習科目 學分(依總綱規定) 42 22.11 % 專業及實習科目合計 60 學分為限 52 27.37 %

校訂

專業科目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0 0 %

選修 10 5.26 %

實習科目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6 3.16 %

選修 12 6.32 %

合 計 至少 80 學分 80 42.11 % 實習科目學分數 至少 45 學分 60 31.59 %

應修習總學分數 180 - 192 學分 190 學分

六學期團體活動時間(節數)合計 12 - 18 節 12 節

六學期彈性教學時間(節數)合計 6 - 12 節 8 節

上課總節數 210 節 210 節

畢業條件

1、應修習總學分為 190 學分,畢業及格學分數至少為 160 學分。

2、表列部定必修科目 124 學分均須修習,並至少 85%及格 ,始得畢業。

3、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至少須修習 80 學分以上,其中至少 60 學分 及格,含實習(實驗、實務)科目至少 45 學分以上及格。

備註:

1、百分比計算以「 應修習總學分 」為分母。

2、上課總節數 = 應修習總學分 + 六學期團體活動時間合計 + 六學期彈性教學時間合計。

3、部定及校訂必修學分數合計依課程規劃及實施要點規定不得超過 160 學分。

(33)

31

設計群 圖文傳播科 課程架構表

110學年度入學新生適用

項目 相關規定

學校規劃情形 學分數 百分比 說明

(%)

一般科目

部定 66-76 (34.4-39.6%) 72 37.89 %

校訂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28 14.74 %

選修 8 4.21 %

合 計 108 56.84 %

專業及 實習科目

部定

專業科目 學分(依總綱規定) 8 4.21 % 實習科目 學分(依總綱規定) 39 20.53 % 專業及實習科目合計 60 學分為限 47 24.74 %

校訂

專業科目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5 2.63 %

選修 3 1.58 %

實習科目 必修

各校課程發展組織自訂 8 4.21 %

選修 19 10 %

合 計 至少 80 學分 82 43.16 % 實習科目學分數 至少 45 學分 66 34.74 %

應修習總學分數 180 - 192 學分 190 學分 六學期團體活動時間(節數)合計 12 - 18 節 12 節 六學期彈性教學時間(節數)合計 6 - 12 節 8 節

上課總節數 210 節 210 節

畢業條件

1、應修習總學分為 190 學分,畢業及格學分數至少為 160 學分。

2、表列部定必修科目 119 學分均須修習,並至少 85%及格 ,始得畢業。

3、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至少須修習 80 學分以上,其中至少 60 學分及 格,含實習(實驗、實務)科目至少 45 學分以上及格。

備註:

1、百分比計算以「 應修習總學分 」為分母。

2、上課總節數 = 應修習總學分 + 六學期團體活動時間合計 + 六學期彈性教學時間合計。

3、部定及校訂必修學分數合計依課程規劃及實施要點規定不得超過 160 學分。

(34)

32

二、教學科目與學分(節)數表

機械群 機械科 教學科目與學分(節)數檢核表

110學年度入學新生適用

課程

類別 領域 / 科目及學分數

授課年段與學分配置 第一 備 註

學年

第二 學年

第三 學年

名稱 名稱 學分 一 二 一 二 一 二

部 定 必 修

一 般 科 目

語文領域 國語文 16 4 4 4 4

英語文 12 4 4 4 適性分組:第一、二學年

數學領域 數學 8 4 4 C 版、適性分組:第一學年

社會領域

歷史 2 2 (2)

地理 2 (2) 2

公民與社會 2 2 (2)

自然科學領域 物理 4 2 2 B 版

化學 2 2 (2) B 版

藝術領域 音樂 2 1 1

美術 2 2 (2)

綜合活動領域 生涯規劃 2 (2) 2

科技領域 資訊科技 2 (2) 2

健康與體育領域 健康與護理 2 (2) 2

體育 12 2 2 2 2 2 2

全民國防教育 2 1 1

小計 72 18 18 13 9 7 7 部定必修一般科目總計 72 學分

專 業 科 目

機械製造 4 2 2

機件原理 4 2 2

機械力學 4 2 2

機械材料 4 2 2

小計 16 2 2 6 6 0 0 部定必修專業科目總計 16 學分

實 習 科 目

機械基礎實習 3 3 實習分組(A/B 組輪調)

基礎電學實習 3 3 實習分組(A/B 組輪調)

機械製圖實習 6 3 3 實習分組(A/B 組輪調)

電腦輔助製圖與實習 3 3 實習分組(A/B 組輪調)

機械加工實習 3 3 實習分組(A/B 組輪調)

數值控制技能 領域

電腦輔助設計實習 3 3 實習分組(A/B 組輪調)

數值控制機械實習 3 3 實習分組(A/B 組輪調)

精密機械製造 技能領域

電腦輔助製造實習 3 3 實習分組(A/B 組輪調)

綜合機械加工實習 3 3 實習分組(A/B 組輪調)

小計 30 6 3 9 9 3 0 部定必修實習科目總計 30 學分 專業及實習科目合計 46 8 5 15 15 3 0

部定必修合計 118 26 23 28 24 10 7 部定必修總計 118 學分

(35)

33

機械群 機械科 教學科目與學分(節)數檢核表(續)

110 學年度入學新生適用

課程類別 領域 / 科目及學分數

授課年段與學分配置

備 註 第一

學年

第二 學年

第三 學年 名稱 學分 名稱 學分 一 二 一 二 一 二

校 訂 科 目

校 訂 必 修

一 般 科 目

30 學分 15.79%

英文閱讀 4 4

數學 8 4 4

高級英文閱讀 8 4 4

數學統整 8 4 4

物理科學探究 2 1 1 STEM 課程

小計 30 1 1 4 8 8 8 校訂必修一般科目總計 30 學分

實 習 科 目

12 學分 6.32%

專題實作 6 3 3 實習分組(A/B 組輪調)

精密機械加工實習 6 3 3 實習分組(A/B 組輪調)

小計 12 6 6 校訂必修實習科目總計 12 學分

校訂必修學分數合計 42 1 1 4 8 14 14 校訂必修總計 42 學分

校 訂 選 修

一 般 科 目

8 學分 4.21%

國語文表達與應用 8 4 4

最低應選修學分數小計 8 0 0 0 0 4 4 校訂選修一般科目總計 8 學分

專 業 科 目

8 學分 4.21%

精密量測 2 1 1

機械元件設計概論 3 3 同群跨科 AF2 選 1

基礎機械設計 3 3 同群跨科 AG2 選 1

最低應選修學分數小計 8 校訂選修專業科目總計 8 學分

實 習 科 目

14 學分 7.37%

車床實習 8 4 4 實習分組(A/B 組輪調)

機械進階實習 3 3 實習分組(A/B 組輪調)

機具控制實習 3 3 同科跨班 實習分組

AC3 選 1

機具檢測實習 3 3 同科跨班 實習分組

AC3 選 1

機具分析實習 3 3 同科跨班 實習分組

AC3 選 1

量測實習 3 3 同群跨科 實習分組

AF2 選 1

交線與展開實習 3 3 同群跨科 實習分組

AG2 選 1

最低應選修學分數小計 14 校訂選修實習科目總計 26 學分

校訂選修學分數合計 30 5 8 0 0 7 10 校訂選修總計 42 學分 每週團體活動時間(節數) 12 2 2 2 2 2 2

每週彈性學習時間(節數) 8 1 1 1 1 2 2 每週總上課時間(節數) 210 35 35 35 35 35 3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根據奧地利金屬科技產業公會(簡稱 FMTI)資料,截至 2018 年,該會隸 屬機械與整廠設備之供應廠商(含製造商)約 1,200 家,產業從業人員約 13.5

無論是一般企業,或是電商、零售、餐飲、旅遊等各產業,乃至 校園社團及系務經營,都需要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因此,我們鼓 勵團隊由下述七項

二專 工業機械 二技 工業電子科技(高級技術員) 二專 汽車製造維修 二技 無塵室設備(高級技術員) 二專 紡織機械 二技 自動化科技電子(高級技術 二專 機電整合 二技

能正確使用電瓶試驗 器、比重計檢測電瓶電 壓、蓄電量及電解液比 重。..

一、數位電子係於民國 72 年配合工業電子精密化分工修正時,將工業電子職 類分為數位電子、儀表電子、與電力電子等 3 組。民國 82 年為配合電子

【5+2產業】亞洲矽谷 電腦資訊技術類 物聯網自動灌溉與排水系統設計班. 【5+2產業】亞洲矽谷

南非國營電力公司 Eskom 燃煤發電廠日漸老化,去(2019)年 數次無預警採取限電措施,重創製造業、礦業及零售業,南 非總統 Cyril Ramaphosa

包括 Alcatel、Siemens 及 Philips 等知名企業,創造約 13.6 萬個 就業機會。主要產品為電線、電纜及汽車零配件等,占總出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