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釋迦牟尼的兩位母親:摩耶夫人與波闍波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釋迦牟尼的兩位母親:摩耶夫人與波闍波提"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釋迦牟尼的兩位母親:摩耶夫人與波闍波提

/朱月芬

一、摩耶夫人生平

摩耶夫人是釋迦牟尼的生母。梵名 Mahamaya , 即大幻化、大術、妙等意, 她是古印度北部天臂城釋迦族善覺長者之女。嫁給迦毘羅衛城淨飯王後,成為該 國王后。據載:淨飯王智深德高,勤政愛民;摩耶夫人端莊美麓,性情賢淑。結 為連理後,夫妻兩人感情和美,如同花蜜石露。然而,兩人婚後還是有一段長時 間沈浸在一種難以明言的遺憾中,那就是──兩人一直沒有子嗣。

二、見母鹿乳子、感懷自傷

某日,淨飯王偕妻子摩耶在王室花園閑步,恰巧在花園中,有一頭母鹿正在 乳子。當小鹿仰頭就乳時,母鹿眼色溫柔,充滿耐性的把乳部放低,讓小鹿可以 輕鬆飲乳。摩耶夫人顧視良久,忽然淚水滿面。王驚問道:「以何緣故,而致悲 傷?」原來是摩耶夫人雖美麗嫻淑,卻多年無子,年過四十,膝下猶虛。看見母 鹿哺養小鹿,舐犢情深,不禁觸到多年來的痛處,而因景生情之故。

當時,摩耶夫人強忍悲傷,仍勸淨飯王多納嬪妾,俾生子嗣,以利繼承王統。

但淨飯王云:即斷子嗣,誓不再娶。以全心全意證明他對夫人的感情不逾。

三、夜降瑞夢、當生貴子

摩耶年四十五時,一天夜晚,在花園中入睡,在將醒未醒之際,做了一個奇 夢,她夢見一名菩薩,乘騎六牙白象,自天而降。象體俊美,如銀如雪。款款而 來,忽而入於夫人右脅中,隨即夢醒。摩耶醒來,覺得身心格外舒暢。夫人對王 言及此夢。王召卜者問之,卜者說:是當生子,福蔭天人,貴不可言。

不久,摩耶夫人告訴淨飯王,自身巳有孕。王極歡喜,命諸婇女,小心伺候 夫人。衣必綺麗柔軟。食必甘美潔淨。

四、歸寧途中,園中生子

轉眼之間,摩耶夫人懷孕,已近足月,將待妊娠。按照古代印度民俗,產婦 須回娘家生產。於是夫人起程,往天臂城。淨飯王敕其從人,於夫人所經行處,

灑掃布置,務要嚴淨。於旅途中。途經屬於其父天臂城主的藍毗尼園(lumbini),

夫人喜其幽靜,欲在此稍事休憩。

這座藍毘尼園,梵文意譯為「花果等勝妙事具足」、「解脫處」、「可愛」、「花

(2)

香」等。位於現今尼泊爾境內,靠近印度邊境的小鎮魯明迪旁,遺跡猶在,園址 東西約長三十公尺、南北約二十公尺,內有方形之浴池、塔址數個及堂宇等。今 日內部正面之牆壁上,刻有摩耶夫人之石彫,為笈多王朝時代或其後之作品。據 載:當時在園中有一大娑羅樹,名無憂樹,華色香鮮,枝葉茂盛,柔軟低垂,摩 耶夫人舉起右手,想摘一枝。那時,腹中胎兒忽從夫人右脅生出。與尋常產婦不 同,摩耶夫人並不覺有何痛苦。

佛經中記載,當時無憂樹下生出七莖蓮花,大如車輪。剛出世的嬰兒落於蓮 花上。無人扶持,就能自行七步,舉起右手(一說是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 唱言道:

「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

此時大地震動,感動諸天神眾,飄然而下,以種種寶蓋、名香、天衣、妙花 供養釋尊,而九龍在空中也緩吐香泉,一溫一涼,從上而下,為佛灌沐。傳說這 時是四月八日。往後每年到這一天,佛教信徒多會舉行「浴佛節」活動。

五、沐浴與浴佛

在此,想談一下印度習俗和佛教中對「沐浴」的看法。所謂澡浴,即以水、

湯(熱水)、香水等,洗淨身體。自古以來,印度人即認為以恆河之水沐浴,即 能去除污垢、罪障。但這並不是佛陀認同的方法,佛陀本人於經中曾對此批判之。

經文中說:佛陀見結髮行者於伽耶河行沐浴,便告諸比丘,曰:「即令多人水浴 於此,亦不能藉水得清淨,若何人有真實法,即得清淨,彼即為婆羅門。」可見 佛陀要信徒追求的,是真實法,可以洗淨心智的,而非僅僅是洗淨身軀的沐浴。

但是,在後期佛教僧團中,沐浴還是被視為有療病之效而被保留著。最初的浴室,

即為罹病僧侶而設。據四十《華嚴經》卷十一記載:「香水沐浴」具十種功德,

即:(一)能除風;(二)能去魑魅;(三)精氣充實;(四)增益壽命;(五)解除勞乏;

(六)身體柔軟;(七)淨除垢穢;(八)長養氣力;(九)令人膽勇;(十)能去煩熱。

關於沐浴的時間,依《四分律》卷十六記載:除熱時、病時、作時、風雨時、

道行時之外,規定一般比丘每半月洗浴一次。後世佛徒會傳說佛誕生時有九龍吐 水,為佛洗淨身軀一事,每年佛誕日,也會稱之為「浴佛節」,當如後世僧侶在 入浴時所唱頌的:「洗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內外光潔」偈。(《摩訶僧 祇律》卷十八、《十誦律》卷十六、卷四十一等)一般,藉由釋尊降世,求得眾 生身心光潔,了無污垢有關吧!凡夫身在五濁惡世,心靈充滿種種煩惱,苦不堪 言。佛陀把智慧帶到人間,洗去眾生心中的無明煩惱,教導眾生能遠離塵垢,證 得清淨無染的法身。這或許是今日浴佛節的意義吧!

六、紀念佛誕的藍毗尼園

然而,悉達多太子生後七天,母親摩耶夫人就過世了。嬰兒悉達多成為生母 已逝的孩子。或許,對於摩耶夫人來說,誕生佛陀,就是其生命功成身退的表示

(3)

吧!後世為紀念佛陀誕生於藍毗尼園中,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來此朝拜,並建石 柱留念。今日的藍毗尼遺址中央是白色的摩耶夫人祠。祠內有摩耶夫人誕子浮 雕。浮雕表面雖已殘缺不全,但人物輪廓尚可辨認。祠南是一長方形水池,池旁 有一棵大菩提樹。據佛教傳說,摩耶夫人誕子後,就在當時長滿了青、白蓮花的 水池中沐浴淨身。著名的阿育王石柱,在摩耶夫人祠西。據玄奘記載,石柱「上 作馬像」,「後為惡龍霹靂,其柱中折撲地」。現該柱存高 7.2 米,柱頭馬像已失,

柱體有裂縫一道,似系雷擊所致。石柱離地 3 米處,有婆羅字體的阿育王銘文,

曰:「天愛喜見王(即阿育王)於灌頂之第二十年,親自來此朝拜。因此處乃釋 迦牟尼佛誕生之地。茲在此造馬像、立石柱,以紀念世尊在此誕生。並特諭藍毗 尼村:免除賦,僅繳收入的八分之一。」

阿育王石柱是 1896 年被德國考古學家發現的。在此後多次的勘查發掘中,

又發現了不少孔雀王朝、貴霜王朝、笈多王朝時期的遺物。近年來,一些外國佛 教徒先後在此修建寺廟。尼泊爾政府也新修了一些塔、寺,並計劃在聯合國資助 下,修建神聖花園、藍毗尼新村及寺廟區。

七、養育的「母親」:姨母波闍波提

悉達多太子誕生七日後,摩耶夫人逝世,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撫育成人,使 他通達書、數、技藝、武事等藝能。

摩訶波闍波提是摩耶夫人的妹妹,她的梵名是 Mahaprajapat,或略稱波闍 波提、波提夫人。意譯作大愛道、大勝生主等。後來成為史上第一個比丘尼僧團 的創始人。

八、從王后波闍波提成為第一個比丘尼

經載:成長之後的悉達多,外出宮廷求道,經歷千辛萬苦,修成正果後第五 年,父親淨飯王也逝世了,這時,釋迦正在迦維羅衛釋氏精廬,姨母大愛道,即 波闍波提,率佛陀俗妻耶輸陀羅,及五百釋迦族女前來,請求追隨釋尊出家,受 持佛陀的戒律。

剛開始,這個要求讓釋尊頗為為難,礙於男性僧團修行的純淨,佛陀堅不允 許,後來,弟子阿難以姨母對釋尊有養育之恩為由,多次代為懇請,漸漸地,佛 陀遂聽許之,為說比丘尼種種戒律,得以出家,需受八敬、十戒等法。

這段記載,在今天,因在解脫道上對女性有歧視之嫌;在僧團內部,有男尊 女卑之譏,而受到在台灣寺院擔荷大部分傳法責任的比丘尼們相當大的反彈,其 實,佛陀的教法和戒律,原本就是隨緣而設,因機而轉,具有為應化世間極大的 的彈性,今日台灣的比丘尼教團,和大愛道的時代,原本就有先天上很大的不同,

因此,據傳是兩千五百年前佛陀的故事,或當應就因時、因地、因事,而從背後 整體脈絡加以解讀,斷然不應視之為不可更易的金科玉律,缺乏了對應於變化的 思維機制。

(4)

大愛道出家後,親自統理比丘尼,住於精舍附近之尼院,為出家之女眾請授 具足戒,協助佛陀化導甚多。據傳,於佛陀入滅前三個月,大愛道由於不忍見佛 陀滅度,乃於毘舍離城,結跏趺坐,由初禪天,漸次入於四禪天而捨命,其時欲 界之諸天,皆悲泣涕零。

九、關於佛陀兩位母親的傳說和典籍

相傳,摩耶夫人死後,生於忉利天(欲界六天之第二),釋尊為報親恩,曾 於某夏,上昇至忉利天,為其母說法,令得初果。其相關資料,見於佛經者很多,

有《雜阿含經》卷十九、《中阿含經》卷八「未曾有法」、《長阿含經》卷四「遊 行經」、《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八、《修行本起經》卷上「降身品」、《過去現在因 果經》卷一、《佛本行集經》卷五「賢劫王種品」、卷八「樹下誕生品」、《眾許摩 訶帝經》卷三等。關於佛陀上昇忉利天,為其母說法一事,見《摩訶摩耶經》卷 一。

關於波提夫人(大愛道)的事蹟,見《增一阿含經》卷九、《中本起經》卷 下、《賢愚經》卷三、卷十二、《四分律》卷十二、《五分律》卷二十九、《俱舍論 光記》卷十四,關於最早比丘尼受戒律事項,見《大愛道比丘尼經》等。(本文 作者為台灣大學碩士)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七者摩尼珠。是為海中七寶。今佛道中亦有七寶。佛言。道寶是也。一者須陀洹。二

  南無拘那提佛 南無拘那含牟尼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彌勒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明焰佛 南無牟尼佛 南無華妙 (丹本妙華)

。爾時世尊。即說諸佛名字南無拘留孫佛 南無拘那含牟尼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釋

。同名為日。於此佛後。復有一千佛。出現於世。同名染沒 野。於此佛後。復有八

後漢外國三藏康孟詳譯  聞如是一時  佛在摩竭國   普為眾生故  止於竹園中   佛語諸比丘  及神足羅漢   各齎所乞食  共至阿耨泉 

   (牟尼是梵語。寂默。佛之名也) 。    (讚佛偈語止此)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三惡本。貪為一

作為「人間佛教」最早的提倡者太虛法師,一九三五年就呼籲著「世界和平」,在其《建 設現代中國佛教談》有一節專門闡述「世界和平的渴望」中說:「世界和平的渴望,亦成為 時代趨向之要素。」 [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