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 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為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 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為探討"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人間佛教的佛陀觀─

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為探討

妙凡法師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

摘要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佛陀是人 不是神,這原是無庸置疑的,然而二千多年來,由於人們 對佛陀的懷念、信仰以及政治、文化、社會背景各種因素,

致使佛陀逐漸被神格化,成為一位萬能的神,佛教也發展 出多佛多菩薩的信仰。在文化發達、理性發展、全民教育 普及的二十一世紀,正確的佛陀觀是建構人間佛教思想體 系的重要核心,正如星雲大師1953 年的著作《釋迦牟尼 佛傳》即提出「知道佛陀,才能認識佛教!」佛陀觀的理 解,影響佛教的修學體系、未來發展。本文擬從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來探討人間佛教的佛陀觀。

關鍵詞: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佛陀觀

(2)

一、前言

釋迦牟尼佛是2500 多年前真實存在的人,但隨著時間的流變,

原始佛教的人間佛陀―一個覺悟的人,到了部派佛教卻發展出壽 命無邊、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理想佛陀觀,進入大乘佛教時期後,

更融會了印度教、民間信仰的多神信仰,十方三世、神通廣大的佛 陀觀躍然於經典中。

中國人對於佛陀的印象是從神通廣大開始理解的。東漢時期,

佛陀以「神」的形象進入中國,東漢明帝曾「夜夢丈六金人,頂佩 白光,自西方飛來」,楚王英「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圖之仁祠,潔 齋三月,與神為誓」,佛陀被當作異域的神仙,和黃帝、老子一起 供人祭祀。

隨著經典傳入,漢地的譯經事業、學派逐漸發展,佛教思想論 述至隋唐時代已臻圓熟,八宗燦爛,盛極一時,但此後,隨著政治 的政策、人們心底的需求、僧伽素質不一等各種元素,佛教逐漸流 於山林化、經懺化、神鬼化的信仰,與初期理性、

開放、自由,以緣起中道、四聖諦、八正道的佛法 南轅北轍。尤其明清以來,佛教的形象淪為超亡薦 死、求神問卜,與社會脫節,成為一個落伍的信仰。

佛陀觀是理解佛教教義及修行的關鍵。星雲大 師早在1953 年的著作《釋迦牟尼佛傳》中,就提 出「知道佛陀,才能認識佛教!」1在推動人間佛 教逾一甲子之後,大師再次著述《人間佛教佛陀本 懷》,內容扣緊佛陀的精神人格、根本教義、歷史

1. 星雲大師:〈初版自序〉,《釋迦牟尼佛傳》,高雄:佛教文化服務處,1964 年,

頁1。

星雲大師晚近的著作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3)

發展及未來展望,對於佛陀觀的思想有更深入的探討,佛陀是誰?

如何理解多佛現象?成佛的實踐方法?以及佛在哪裏?具體論述人 間佛教在教理、修行與發展上的里程碑,也是未來人間佛教的指導 方針。

二、佛由人成的佛陀觀─從神壇回到人間的喬達摩

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序〉中,開宗名義指出 佛教就是「人間佛教」,並指出二千多年來,佛教發展過程中有三 種弊病:1. 俗化失真:佛教流於鬼神、迷信的信仰;2. 複雜分歧:

佛教派系分歧太多,名相複雜,失去了本來面目;3. 玄昧消極:不 重視人間家庭的信仰,也不重視實際的服務,更不重視人間社會的 淨化,只在理論上玄談。甚至,還有一些愚昧的指示,一再講解消 極的佛法,不從積極上去宣揚;只想著出世的了生脫死,不想積極 入世去服務大眾。2因此,「需要有人能正本清源,把佛教回歸佛 陀的人間性格」。3

佛陀與佛教是一體兩面,知道佛陀,才能認識佛教,才能「和 中國傳統迷信的宗教、神鬼的信仰分開」。4對於歷史上被「神化」

已久的佛陀,星雲大師認為:

由於人們出於信仰的虔誠,把當初人間的佛陀「神化」,

以顯示他的特殊之處。例如,在藍毗尼園右脇而生,腳底 有千輻輪相,走路離地三寸等等。在教理上、意義上,佛

2.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妙廣法師等記錄:〈序〉,《人間佛教佛陀 本懷》,高雄:佛光文化,2016 年,頁 8。

3. 同註 2。

4. 同註 2,頁 7。

(4)

陀是解脫的,是和宇宙虛空結合的,但是用一些特異功能 來宣揚佛陀,不一定能增加佛陀的神聖、偉大。5

大師將佛陀被神化同情地理解為「出於信仰的虔誠」,因而才有「右 脇而生、腳底有千輻輪相、走路離地三寸」等各種「特異功能」神 跡的出現,然而「特異功能並不能增加佛陀的神聖和偉大」,且把 佛陀神格化,使佛教間接流於求神問卜的形象,誤導世人對佛教的 認識理解,造成佛教發展的困難。因此,重視佛陀的人間性格,對 佛教尤其重要。

(一)佛陀是覺悟的人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不同以往的佛傳從白象入胎、右脇而生、

九龍吐水等描述佛陀,大師在〈第一章 總說〉直接交代「做為一個 人」的佛陀出生的大約年代、地點、父親以及真實姓名。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二千六百多年前,出生在印度迦毗 羅衛國,是淨飯王的王子,姓喬達摩,名悉達多。6

身為迦毗羅衛國的太子悉達多,學「五明」、「四吠陀」,受最好 的教育,娶妻生子,未來還將繼承王位,人生本是一條順理成章的 富貴之路,但是悉達多對於社會體制中不平等的種姓制度,人生避 免不了的生老病死等各種現實問題產生質疑,因此提出出家修行的 想法。淨飯王當然反對,然而悉達多表示,除非淨飯王可以滿足他 心中四個願望,否則他不會打消念頭:

5.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妙廣法師等記錄:〈第二章 佛陀的人間生 活〉,《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頁93。

6.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妙廣法師等記錄:〈總說〉,《人間佛教佛 陀本懷》,頁24。

(5)

第一、人生沒有生老病死的現象;

第二、內心沒有憂悲苦惱的逼迫;

第三、人間沒有悲歡離合的苦痛;

第四、世間上所有一切不增不減。7

悉達多這四個願望,不是為了求得個人的消災延壽,長生不老,他 修行的動機是為了解決身心苦惱,追求一個自在永恆的涅槃境界。

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悉達多曾進入甚深的禪定,又放棄這樣 的禪悅法喜,因為他發現離開生活的甚深禪定,不能解脫煩惱;六 年的苦行,他悟到五欲六塵的縱欲生活是不當的,虐待身體的修行 也不究竟,唯有中道平衡的生活才是修行的基礎。最後,悉達多接 受牧羊女的乳糜供養,恢復健康的身體,最終在菩提樹下悟道「緣 起」。

(二)佛陀是帶領團隊的智者 悟道的佛陀,並沒有馬上弘法,他 思索如何將悟道的真理讓更多人了解,

於是佛陀回到鹿野苑,尋找當時一起修 苦行的憍陳如等五位大臣,同他們宣說 四聖諦:

世間的苦,逼迫性;人生的集,招 感性;圓滿的生命,可證性;解脫 的道,可修性。

7.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妙廣法師等記錄:〈第二章 佛陀的人間生 活〉,《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頁54-55。

佛陀為五比丘說法塑像(寮國)

(6)

……

人間逼迫的苦難,你們應該知道;人生的煩惱無明,你們 應該斷除;不死的生命,你們可以圓滿;解脫的道法,你 們應該修證。

……

這許多苦難,我已經知道;這許多煩惱無明,我已經斷除;

這種不死的生命,我已經證得;這許多道法,我已經修學。8 最早的佛法僧三寶在鹿野苑具足,佛陀成立了弘法團隊。他以 身作則,過好每一天的六度生活,如《金剛經》中所載:「著衣持缽,

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 缽,洗足已,敷坐而座。」他告訴弟子自己是僧團「眾中之一」,

不以領導者自居,勉勵弟子要「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信 仰真理最主要的是信仰自己,開發自性的慈悲、智慧;教團是以法 為中心的教團,並且提出學道要「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 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9

佛陀帶著弟子行腳傳道,陸續學習佛法的人多了,許多人跟隨 佛陀出家修行,由於人數愈來愈多,佛陀接受頻婆娑羅王供養的

「竹林精舍」、企業家須達長者布施的「祇園精舍」,作為安僧辦 道、弘法的據點。

(三)佛陀是平等善巧的老師

佛陀在人事的往來上,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一律平 等對待,「四大河入海已,無復本名字,但名為海。此亦如是,有

8. 同註 7,頁 59。

9. 同註 7,頁 63。

(7)

四姓: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種,於如來所,剃除鬚髮,著三 法衣,出家學道,無復本姓」,10在佛陀的僧團裡,人人平等。

面對病痛、受傷,他安然接受,波斯匿王疑惑佛陀何以還會遭 受災害,佛陀說,這是「欲令一切眾生知道業報不失,令他們生起 怖畏的心,斷一切罪,修諸善行,獲證永恆法身,無限壽命,清淨 國土」。11佛陀是一位老師,他不以神通惑眾,他用樸素的語言和 善巧方便,循循善誘外道、弟子、信眾、國王大臣。

佛陀也像父母一樣照顧弟子,他探望老病比丘,親自為他們清 潔身體、倒水、洗衣服等。他為眼睛損壞的阿那律縫補衣服,對刻 苦修行的二百億耳說:「修行和彈琴一樣,琴弦不能太緊,也不能 太鬆。太緊、太鬆都容易出毛病,中道為好。」12

佛陀展現的修行生活,就是這樣的平凡、平常、平淡、平等、

生活化、人間化。佛弟子應該如實了知,佛陀是真實的人,不是神,

如此才能契入佛陀應世度眾的本懷。大師說道:

現在我們要還原人間佛陀的本來面目,才能把人間佛教應 用十方,傳揚國際。從佛陀出家求法、成立教團,以及日 常生活、教化弟子、利生服務等各方面來認識佛陀,了解 他真實的人間生活,相信更能為現代人所接受和信仰,這 也是我在介紹佛陀的影片中,揭示「佛陀是人,不是神」

的本意,畢竟佛陀的人間佛教,是真實無欺無妄的教法。13

10. 《大正藏》第 2,《增一阿含經.苦樂品》卷 21,頁 658 下。

11.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妙廣法師等記錄:〈第二章 佛陀的人間生 活〉,《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頁93。

12. 同註 11,頁 75-76。

13. 同註 11,頁 93。

(8)

開發自性,悟道緣起,是從人到佛的修行過程;每一個人的自 性都跟佛陀一樣,本來就具足佛性,只要我們把自己內在的佛性開 發出來,人人都能解脫自在,都能做自己的主人,而不必受任何人 主宰,也沒有另外一個神明可以控制我們。14

三、歸本釋迦的佛陀觀─從多元的佛菩薩信仰到共尊 釋迦牟尼佛

說到佛教,一般人可能腦海立刻浮上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

所謂「家家彌陀、戶戶觀音」,這雖然意謂著佛教進入人們的生活 中,為中國人所接受,但也反映了不重視自力而仰仗他力,不重視 現世關懷而追求來世他方淨土的安養,以及將佛菩薩當成「救世 主」的神化信仰模式。

佛教在傳播的過程中,各種諸佛菩薩的名號在大乘經典中海量 般出現,保佑誦持經典的信眾;淨土宗說「阿彌陀佛第一」,修持 藥師法門者說「藥師佛第一」,而崇尚觀音法門、地藏法門也都有 自己的第一信仰,並經由稱念名號、持咒與之相應。此外還有各種 不同的信仰系統,如,三寶佛、西方三聖、華嚴三聖、《藥師經》

八大菩薩等。

複雜的佛菩薩信仰現象,讓佛教流於「多神教」,從原本自性 自悟自力的理性信仰,轉變成依仗他力救度的信仰,從好的方面來 看,這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但是長期下來,大部分人 只知道祈求、稱念諸佛菩薩聖號,卻不知佛教教主是何人?佛法 內涵是何義?久而久之,佛教就流俗於民間信仰之一,也偏離了

14.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妙廣法師等記錄:〈第一章 總說〉,《人 間佛教佛陀本懷》,頁28。

(9)

佛陀「以自為洲,以法為洲」的教導。對於複 雜的佛菩薩信仰現象,到底要信奉哪尊佛菩薩,

星雲大師認為:

慢慢懂得一點信仰後,我把這許多信仰的對 象,不論什麼佛、什麼菩薩也好,我都把他 回歸到佛陀,我信仰的是佛教的教主釋迦牟 尼佛。

佛陀,有千百億化身,可能所有這許多諸佛 菩薩的名號,都是他的化身,這樣說來,我 所信仰是沒有錯的。我信仰了這許多諸佛菩 薩,並且把他回歸到偉大至尊的釋迦牟尼 佛,應該也沒有錯。所以,當我明白這個道 理,在觀世音菩薩的聖像前面,我禮拜釋迦 牟尼佛;在阿彌陀佛聖像的前面,我也一樣 禮拜釋迦牟尼佛;而在釋迦牟尼佛聖像前 面,我也可以禮拜阿彌陀佛、藥師如來。

我曉得,我這樣做是正確的,因為佛教講「佛佛道同,光 光無礙」,一佛就是一切佛,一切佛就是一佛,這許多佛 菩薩都是我信仰的至尊―釋迦牟尼佛。15

大師認為,佛教只有一個教主釋迦牟尼佛,不論是什麼佛、菩薩,

都只是釋迦牟尼佛的千百億化身。如同《金剛經》獨特的表達方式

15.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妙廣法師等記錄:〈第六章 總結〉,《人 間佛教佛陀本懷》,頁312-313。

統一「佛陀」的稱 號,有助於佛教的 融合與團結。圖為 七世紀唐代釋迦牟 尼佛大理石像。

(10)

「A 者,則非(無)A,是名 A」,以「正、反、合」三段論式句法「是 釋迦牟尼佛,即非釋迦牟尼佛(千百億化身),是名釋迦牟尼佛」,

來表達佛陀是歷史上真實覺悟的人,是佛教的教主。

此外,對於釋迦牟尼佛的各種稱呼,世尊、如來等十種名號,

大師認為不需要這麼多稱謂,應該統一名號為「佛陀」:「《釋迦 牟尼佛傳》統一稱『佛陀』,而後我的著書立說都以「佛陀」為名。

所以,我覺得十種名號也好,很多的稱呼也好,我終於把它統一起 來,尊稱為『佛陀』。」16 統一「佛陀」的稱號,有助於世界各地 佛教的融合與團結,能夠推進佛教的發展,也能夠避免分歧和衝 突,分散佛教發展的力量。

大師雖主張以釋迦牟尼佛為尊,以佛陀名號統一、團結全球的 佛教,讓信仰單純化,但是對於大家習以為常的佛菩薩信仰,仍然 給予平等、尊重、包容,「信仰都是代表自己的心」,17人世間有 多少的心,就有多少的信仰:「讓它萬法歸一或是一生萬法呢?你 信你的,我信我的,大家互相不必詆毀,大家不要嫌三道四,這才 具備一個信者的風度。」18

四、付諸行動的佛陀觀─從「我是佛」到「行佛」的菩 薩道

談到佛教的修行,一般人常認為就是深山叢林、青燈古佛、打 坐參禪、自修自了、不問世事的修持方式,這樣「固化的」的形象,

16. 同註 15,頁 313。

17.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妙廣法師等記錄:〈十七說神明朝山聯誼 會〉,《貧僧有話要說》,台北:福報文化、中華佛光傳道協會,2015 年,

頁230。

18. 同註 15,頁 315。

(11)

幾百年來經由小說、戲劇、電影的傳播,早已深植人心,並視為理 所當然,至於這真的是佛教的修行內涵嗎?這樣真的會覺悟、會解 脫、會幸福、會平安嗎?一般人並不會去深究。然而,錯誤的觀念 不調整,久而久之便積非成是,以非為是,以是為非。

佛教修行的法門廣說有八萬四千種,以整體修行學習而言,如 戒定慧三學;修學的方法有聞思修三慧;修學的次第則是信解行證。

中國佛教各宗派依據佛典,因應當時的時空、社會、文化,也有自 成一格的修學體系,如天台的「止觀」法門,有「漸次止觀」、「不 定止觀」、「摩訶止觀」;淨土宗有「持名念佛」、「觀想念佛」、

「觀相念佛」、「實相念佛」等。

經過了二千多年,時代的巨輪來到全球化、現代化、資訊化的 二十一紀,人間佛教因應現代人的生活模式,多元複雜的人際關 係,星雲大師倡導「我是佛」,建構了適合現代人的修學體系和方 法:

佛陀所說「人人有佛性」,直下承擔「我是佛」,把我們 提高得跟佛陀同等,具有和佛陀一樣的真如自性。19

大師以生佛平等為前提,肯定「我是佛」,自信己心如佛一樣具有 真如自性,佛法的修行是依靠自力,不假神權,「把自己內在的佛 性開發出來,人人都能解脫自在,都能做自己的主人,而不必受任 何人主宰,也沒有另外一個神明可以控制我們」。

大師指出,佛教講「皈依三寶」的真義,其實就是要皈依自己,

也就是佛陀對弟子教誡的「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因此「皈

19.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妙廣法師等記錄:〈序〉,《人間佛教佛 陀本懷》,頁10。

(12)

依」主要意義,就是「要找回自己的真如佛性」,20將現世生活、

現實人生活出意義和價值:

佛教應該以人為主,重視人的幸福,人的平安,人的超越,

人的完成。於是,我就注重以人性為佛性,以佛性為人性,

所謂「佛是人成」、「人是未來的諸佛」,人和佛應該是 不一不二的「人間佛教」。21

佛教以人為主,重視人的幸福、平安、超越和完成,因此要完成人 道的圓滿,要有人佛不二的佛陀觀,「以人性為佛性,以佛性為人 性」,如《祖堂集.馬祖傳》道一禪師曰:「汝今各信心是佛,此 心即是佛心。」以此為修行實踐的著力點,肯定「我是佛」在生活 中實踐「行佛」的理念。

人間佛教,重在落實「行佛」;「行佛」就是「菩薩道」

的實踐。因為學佛最終的目標雖然是成佛,但是「佛果」

在「眾生」身上求,學佛唯有發「上弘佛道,下化眾生」

的菩提心,通過「自利利人、自覺覺他」的菩薩道修行,

才有可能完成「覺行圓滿」的佛果,所以從「人道」到「佛 道」,中間少不得「菩薩道」的實踐。22

大師指出,行佛就是行菩薩道,從人道到佛道之間,必須發菩提心,

實踐菩薩道:「所謂行佛者,要經過千生萬死、千錘百鍊,慢慢才

20.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妙廣法師等記錄:〈第一章 總說〉,《人 間佛教佛陀本懷》,頁28。

21.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妙廣法師等記錄:〈第六章 總結〉,《人 間佛教佛陀本懷》,頁321。

22. 同註 20,頁 45-46。

(13)

能與佛相應,才能悟道;如果到了悟道的階段,還怕佛道不能完成 嗎?」23

大師認為,佛陀不僅只是二千多年前覺悟的悉達多太子,也是 現今人人生命當下的個體,人人都是一尊佛「我是佛」,人人「行 佛」,踐行菩薩道,做一個行動的佛陀。

佛教是實踐的信仰,肯定了「我是佛」,繼之要「行佛」,實 踐菩薩道,就如每部佛經都以「如是我聞」開頭,最後以「信受奉 行」結束;能夠信受奉行佛法,就是行佛。所以,佛弟子應以「行 佛」為修持的標準。24

如何「行佛」,實踐菩薩道,發揮「我是佛」的佛陀觀,大師 指出:

1. 慈悲喜捨是行佛 2. 救苦救難是行佛  3. 奉獻服務是行佛 4. 義行仁道是行佛  5. 端正身心是行佛 6. 生活密行是行佛 7. 尊重包容是行佛 8. 與人為善是行佛 9. 慚愧感恩是行佛 10. 吃虧委屈是行佛 11. 忍耐接受是行佛 12. 四不壞信是行佛 13. 與時俱進是行佛 14. 胸懷法界是行佛 15. 同體共生是行佛 16. 佛化人間是行佛25

正念佛性,自覺行佛是轉識成智、轉迷為悟的動力,大師說:「承

23.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妙廣法師等記錄:〈第一章 總說〉,《人 間佛教佛陀本懷》,頁45。

24. 星雲大師著:〈自覺與行佛〉,《當代人心思潮―歷年主題演說》,台北:

香海文化,2009 年 10 月初版,頁 207。

25. 同註 24,頁 207-209。

(14)

認自己是佛了,就不能殺害生命,想想佛 祖有殺人嗎?也不能貪污、竊盜、搶劫別 人的財富,試想佛祖還會做這種勾當嗎?

其他如邪淫、妄語、吸毒更不行了。……

『我是佛』就應該糾正自己不當的行為。

例如:拿起酒杯喝酒時,你想我是佛,我 能喝酒嗎?抽香菸的時候,想到我是佛,

我能抽菸嗎?和人吵架的時候,想到我是 佛,我能和人那樣的爭吵嗎?」26

「我是佛」的行佛思想,因應二十一 世紀現代化的發展,提供佛法生活化的修 學體系,適應人們的生活文化,體現生活 即修行、修行即生活,「以戒定慧為本 體,以緣起中道的真理為根本,以現代群 眾需要安身立命的方法為依歸」。27

然而,肯定真如佛性,不是樹立一個本體的我,而是超越的

「無我」,世間萬事萬物都是「緣起」而有,立基在自性本「空」;

從「空」就能徹悟自己的真如佛性。28「從人到佛,可以獲得人格 的昇華,人性的完成,繼而了脫世間的紛爭而獲得歡喜自在。」29

人人都能承認「我是佛」、實踐「行佛」,正念佛性,在平常

26. 星雲大師著:〈佛法新解 • 讓真理還原〉,《百年佛緣 11―行佛篇 1》,高雄:

佛光出版社,2017 年,頁 128。

27.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妙廣法師等記錄:〈序〉,《人間佛教佛 陀本懷》,頁9。

28. 同註 27,頁 36。

29. 同註 27,頁 36。

佛滅後,佛弟子朝禮佛足,

表達對佛陀的思念。圖為一 世紀犍陀羅佛足石。

(15)

生活中發揮佛性的能量,不為貪瞋痴慢疑所轉,就能解脫自在,那 麼人間就是淨土,人間就是佛國。

五、法身常住的佛陀觀─心、信仰、遍滿虛空

佛滅後的三、四百年之間,印度還沒有佛陀的造像,佛弟子透 過佛塔、舍利、佛足跡、菩提樹、朝拜佛聖地,來表達對佛陀的思 念。一直到公元一世紀左右,北印度犍陀羅(巴基斯坦旁遮普省)

及秣菟羅(印度中北部)產生佛像後,成為佛弟子對佛陀思慕的依 止。

佛陀已經涅槃了,但是佛弟子對佛陀的懷念毫不間斷,隨著佛 教的傳播和本土化,佛像造型愈趨多元,漢傳、藏傳、南傳三大語 系的佛教也各有特色,各種對佛陀信仰的形式因應而生,有的在家 裡成立佛堂,有的參加寺院的朝山活動,乃至前往印度朝禮八大聖 地等等,佛弟子除了表示虔誠心意,也希望奇蹟出現,能看見佛陀 的真身。對於佛弟子對佛陀的思慕,大師認為:

今天假如有人問:佛陀在哪裡?現在以我個人的體悟告訴 大家:佛陀在我們的心裡,佛陀在我們的虛空裡,佛陀在 我們的信仰裡。30

佛陀在哪裡?大師提出三點「心、虛空、信仰」,「虛空法界應該 就是佛陀的真身」,如經典所言:「如來法身遍滿虛空,充塞法 界。」31大師說:

30.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妙廣法師等記錄:〈第三章 人間佛教的根 本教義〉,《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頁134。

31. 同註 30。

(16)

你對一張畫像禮拜,你自己認為那是佛陀,不是一張紙張;

所有的金、銀、銅、鐵、水泥、木材製造的佛像,你對他 禮拜,你就不會問是金、銀、銅、鐵、木材,還是水泥,

你認為那就是佛陀。可見得世間萬物,我們都可以把它看 成是佛陀。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

青山綠水,日月星辰,哪一樣不是佛陀的示現呢?如此看 來,虛空法界應該就是佛陀的真身。32

「世間萬物,我們都可以把它看成是佛陀」,因為你「心」裡認為 是,他就是「是」,因為你「信仰」他,他就成為你「心中的佛陀」,

因此,「青山綠水、日月星辰,哪一樣不是佛陀的示現呢?」大師 巧妙地把「心、信仰、虛空」三者合而為一,所表述的無非就是,

天地世間都是我們心裡的投射反映,我們至始至終信仰的都是自己 的心。

信仰是有層次的,佛陀樣子也是有層次的,大師舉例「等於達 摩祖師對弟子說,道副得到他的皮,總持(比丘尼)得到他的肉,

道育得到他的骨,慧可得到他的髓……」,33我們的信仰到什麼程 度,佛陀就跟著到什麼程度。如何體會佛心,體會佛陀在哪裡?大 師認為:

佛陀他不是地方性的神明,也不是三十三天裡哪一天的天 主,佛陀是覺者,是真理的體現者,你唯有用至高的信仰 實踐,你才能體會佛陀在哪裡。34

32. 同註 30,頁 134-135。

33. 同註 30,頁 136。

34. 同註 33。

(17)

佛陀是真理的體現者,法身常在,如《增一阿含經》云:「我滅度 之後,法當久存,……我釋迦文佛壽命極長。所以然者?肉身雖取 滅度,法身常住。」35佛陀不是神,不是天主,佛陀是一個覺悟的人,

要體會佛陀、體會佛心,必須和佛陀一樣,將信仰付諸實踐,才能 真正體會佛陀「所謂法身者,就是遍滿虛空、充塞法界,無處不在、

無處不有的本來面目,那便是修道的目標」。

信仰,是信仰自己的心,世間萬物的分別、好壞,也都是我們 自己內心世界的投射。大師認為佛法無邊,他只能依據三法印論述 無常、苦、空、無我,以及四聖諦到四弘誓願、六度的菩薩行,然 而,佛陀廣大無邊的證境泯言絕慮,非心思意想所能到達,他也只 能「簡單地點到為止」。36

佛陀在哪裡?要了解佛陀無相、無住、無念、無邊的境界,要

「從人到佛」、「依住佛陀的這種次第」、「慢慢地擴大自己」。37 佛陀是住在信仰裡,你信仰佛陀,實踐他的教法,他就住在你的心 中,住在你的行住坐臥之中。38如《大般涅槃經》云:「我不久當 入般涅槃,我所說諸法,則是汝等師,頂戴加守護,修習勿廢忘,

汝等勤精進,如我在無異。」39佛在世以法與律利益眾生,只要眾 生能夠依著法、律而行,使法不斷絶,這也就是佛法身常在了,也 是信仰的真義。

35. 《大正藏》第 2 冊,頁 787 中。

36.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妙廣法師等記錄:〈第三章 人間佛教的根 本教義〉,《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頁137。

37. 同註 36。

38. 星雲大師口述,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妙廣法師等記錄:〈序〉,《人間佛教佛 陀本懷》,頁10。

39. 《大正藏》第 1 冊,頁 193 上。

(18)

六、結語

在歷史的流變中,佛陀觀從人格化到神格化,從樸素到玄祕,

可說是適應社會發展,也是佛教理論完善的過程,但是,到了重視 理性、科學的二十一世紀,乃至未來,佛教想要有更好的發展,則 必須正本清源回歸佛陀的人間性。

上述四種佛陀觀是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中提出的 四個觀點。首先,佛陀到底是誰?佛陀是人不是神,佛陀是歷史上 真實存在的人物,神格化佛陀,忽略教義的實踐,不但障礙佛教的 發展,也無法真正彰顯佛陀的偉大。其二,佛教歷史發展出多佛現 象,到底要信仰哪尊佛菩薩?大師認為,共同尊崇一個佛陀―佛 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對佛教的團結會起很大的作用。其三,如何 修學佛法?肯定「我是佛」進而「行佛」,人人都可以是行動的佛 陀。其四,佛陀在哪裡?將信仰付諸於實踐,法身常在,就是對佛 陀最好的懷念。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 靈上塔上修。」肯定「我是佛」,在為人處世的應對進退中,發揮 自己的佛性能源,便能時時和佛陀的法身同在。但必須重申的是,

肯定真如佛性,不是樹立一個本體的我,而是超越的「無我」,世 間萬事萬物都是「緣起」而有,立基在自性本「空」;從「空」就 能徹悟自己的真如佛性。40

40. 同註 38,頁 3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佛陀一生說法就是為關懷、溫暖人間而來,所以人間佛教的真 正意義就在於契理契機、事理圓融,才能深入人間。《華嚴經》裡

所以試圖通過研究佛法尋求超越時空和文化文明的佛法深意,澄清 佛陀真實所要說的意思,探討針對所有的文化和時代可以宣講的佛

學院政治與法律學院任教。主持江 蘇省博士後課題《南朝佛學與文學》,和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案《南 北朝帝王與佛教》。研究專長為中國佛

佛教是佛陀在人間的教化,它本來就是人間的。佛陀以一大事 因緣出現於世,這一大事因緣是什麼?就是眾生啊。佛陀自稱一生

究」、「早期大乘佛教」、「中國佛教倫 理」等主題。主要著作有《佛陀觀的演變 與發展》(英文版),《人間佛陀―歷史 佛陀觀》(中文版)。已經完成研究課題

中國主流的佛教是大乘佛教。佛陀入滅五百年後,大乘 佛教經典紛紛結集問世,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其中大乘

程教授說,太虛大師所宣導的人間佛教,和星雲大師所創立的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演講中常提到「我是佛」的觀念,在佛學理論中談「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