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詞彙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詞彙"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SE2015068  第 8 講詞彙     1  

詞彙

第八講:課程設計、教與學的取向

[01]=參考資料編號

08-01 教育哲學(Philosophy of Education)

即應用哲學的思考方法和用語作研究教育問題的哲學分支。教育哲學除了對教育的 基本概念和用語加以澄清,亦對各項教育現象、問題或假設作全面和深入的探索、

反省和描述,從而促使各項教育的基本原則、理念、規範和理論等形成。教育哲學 的研究對象包括:教育的本質、方針、目的、學習的歷程、知識的架構、教育和社 會之間的關係等。[01]‧頁 973-975

見:06-11 批判理論、06-12 永恆主義、06-13 規範式教育哲學 08-02 理念論 (Idealism)

同義:理想主義

這項哲學相信人類具有靈性,而精神與觀念是宇宙與世界等萬物存在的本質。理想 主義主張,教育的目的在於將學生個體潛藏在心中的真理與智慧,以教育的方式引 出,並加以磨鍊,最終使學生達到自我實現。因此,學校應令學生能盡其才能和本 分,並培養他們/她們的美德,以及自我反思的意識。在課程方面,理想主義重視 文雅和道德教育,不主張採用實用教育。[02]‧頁 130

見:01-06 理念、01-23 美德、01-34 真理、08-01 教育哲學 08-03 實驗主義 (Experimentalism)

這項教育哲學強調教育不應作絕對預設,而且沒有一個可以恆常固定採用的教學方 法。實驗主義認為,教師和學生身處於不停改變的社會之中,故教育是一個對學生 先天經驗不斷重組和改造的過程。它亦認為,知識是從個體於環境中的互動經驗而 產生,知識正正是個體先天能力與後天經驗的融合。因此,學生在認知過程中,必 須善於運用理性與經驗,觀念與感覺的功能,以便吸收知識;而學校亦應提供實際 的生活環境讓學生體會。在課程方面,實驗主義重視涉及社會事情的科目。[02]‧頁 130

見:01-06 理念、01-28 理性、06-03 教學方法、08-01 教育哲學 08-04 現實主義 (Realism)

這項哲學強調人類對宇宙萬物的理解與感知,與它們的客觀存在是一致的。現實主 義認為,人類的感官能察覺到物質世界的實際存在,如人可通過對某物體或環境的 觀察,探索和了解而獲悉它們的存在;知識則來自於個體的這些感官及對實物的觀 察經驗。因此,現實主義主張教育應通過經驗、客觀與實驗的科學方法,使學生能 學習自然與社會中的準確知識,從而使他們/她們適應自然法則與他們/她們身處

(2)

 

SE2015068  第 8 講詞彙     2  

的社會環境;在課程方面,現實主義重視數學和科學的教育。[02]‧頁 130 見:08-01 教育哲學

08-05 存在主義 (Existentialism)

這項哲學著重人類在非理性社會中存在意義、個體的獨立自主以及他們/她們的主 觀經驗。存在主義認為,存在是個體生命和精神的生成與變化,個體具有自由「抉 擇」自我;而真理是來自個體的主觀經驗,知識則是通過個體實踐而存在。存在主 義主張,教育應集中培養學生表達「自我」,自主發展的能力,以塑造他們/她們 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同時協助學生了解世界、生命及生存的本性,避免任何 以集體化、標準化為目標的教學活動。在課程方面上,存在主義重視文學、藝術、

倫理與哲學等能提供個人詮釋空間的科目。[02]‧頁 130

見:01-29 本性、01-30 自由、01-34 真理、02-11 生命、08-01 教育哲學 08-06 目標模式 (Objective Model)

這項課程規劃模式主張,由學者和教育家負責整個課程規劃,並設計一套理想的教 育宗旨及目標;這些宗旨及目標通常會以該學科的知識及主題為中心,他們/她們 亦會參考學生所面對的學習問題、社會現況、教育哲學及教育心理學等而制定出宗 旨和目標。定下目標後,教學者便可選擇合適的學習體驗,再把這些體驗以有效的 方式組織起來。最後,通過考試及表現評估,決定這些宗旨和目標是否經已達到。

一般而言,這模式包含了七個步驟:診斷學生需要、構思目標、選取內容、組織內 容、選取學習經驗、組織學習經驗,以及訂定評估內容與方式。[02]‧頁 130 08-07 過程模式 (Process Model)

這項課程規劃模式強調,課程並非一系列預先設定要達到的目標(設定這些目標會 令教育的重點變得狹窄)。課程中所傳授的主要概念和原則自身都有它們的學習價 值,能夠引發學生不同層次的理解;它們亦可成為探究的對象,令學生及教師能探 索當中富教育意義的經驗和知識;故此,這模式主張教育不可只是單向的講授、亦 不應單純向學生傳授知識、或追求達成既定的計劃;教育應要通過發現和探究來進 行,並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取得的經驗。與此同時,這模式亦主張亦不應預先 為教育設定一些有價值取向的課程內容和態度,以確保能在一個自由和平等的原則 下制定教學內容。[02]‧頁 133-135

見:01-01 態度、01-03 價值、01-04 原則、01-05 概念 08-08 慎思模式 (Deliberation Model)

這項課程規劃模式主張,課程的決策乃是根據理性的論點,而非課程持份者間的權 力差異。這模式認為,課程的設計與決策應通過平台、慎思和設計三個階段來進 行。

在平台階段,教師會與他人建立對話平台,並就某課程議題交流意見、信念和價值 觀。當對話展開後,便進入了慎思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各人會為自己的立場辯 護,澄清自己的觀點,回應他人的意見,接納或否決他人的立場,並逐步建立共 識。在建立共識後,便進入了設計階段--各人在共識的基礎上進行詳盡討論,並

(3)

 

SE2015068  第 8 講詞彙     3  

共同作出課程決策。此模式能好好利用所有課程持份者(包括高層及基層教師)的 專業知識和技能,故此最後作出決定時能得到大多數教師的支持;然而,決策的過 程卻往往耗用了不少的時間與人力,才能達成共識。[02]‧頁 139-141

見:01-02 立場、01-03 價值、01-28 理性、06-09 信念  

 

08-09 行動研究模式 (Action Research Model)

這項課程規劃模式認為,學校應被視為一個人本、具社會性,以及能回應本身所面 對的環境的機構。這模式強調,學校可以以本身認為最好的方式發展和制定課程,

無需交由校外的機構掌控和設計。

在這模式下,教師被視為課程內容的研究者,他們/她們會因應個別學生所面對的 環境,修改、調適並發展課程。在實際操作上,教師首先識別出一個課程或教學上 的問題,並嘗試提出這問題的成因和相應的解決方法;然後,教師會把這些解決方 法付諸行動,並會嚴密監察所有的行動,同時考慮各種預期及非預期的成果及因 素。最後,教師會根據預期目標,評估解決方法的效果。如果這個方法未能把問題 解決,那麼教師便需要重新展開新一輪的探究。[02]‧頁 141-145

08-10 逆向思維設計模式 (Backward Design Model)

這項課程規劃模式主張,最好的課程設計是從考慮「學生要學甚麼?」的命題開 始,並以學生的學習模式作為首要考慮,而非運氣或達成教學目的。

在這模式下,教師首先識別課程理想的成果,並根據教學目的及外間課程內容準 則,定出他/她想學生在該課堂或該單元中達成的重大成果及優先次序。接著,教 師訂定可接納的實證,代入評估員的身份,考慮「如何知道學生已達到某預期成 果?」,定出哪些實證能證明學生對課題有足夠的了解,或達到所要求的水平;最 後,教師安排學習體驗及教學,仔細選取最合適的教學活動及內容,教師在此需要 考慮的問題包括:「學生要有效展示哪些知識和技能,才算達到理想的成果?哪些 教學活動能使他們/她們取得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應該教甚麼?用甚麼方式教才是 最好?要達到這些目的,用甚麼教材或資源最為合適?」[02]‧頁 145-147

08-11 傳遞公民資質模式 (Citizenship Transmission Model)

這項公民教育模式強調向學生灌輸正確的價值觀,以便能作為他們/她們決定行為 的參照架構。此模式主張以教科書作為教材,並通過背誦、講述、問答時間等方法 來向學生傳遞概念和價值觀。

在這模式下,教學活動由教師主導,而教學內容是由教師認定的權威所選定的,如 對價值、信念和態度的詮釋。[03]‧頁 59

08-12 社會科學模式 (Social Science Model)

這項公民教育模式主張學生應熟悉社會科學的各種概念、過程和問題,以便能作為 他們/她們決定行為的參照架構。

(4)

 

SE2015068  第 8 講詞彙     4  

此模式強調學生的自主發現,他們/她們需自行探索並應用每一門社會科學學科內 特有的搜集和驗證知識的方法。因此,教學內容應針對教授各界社會科學學科的結 構、概念、問題和過程。[03]‧頁 59

         

08-13 反省探究模式 (Reflective Inquiry Model)

這項公民教育模式主張學生透過探究的過程,學習公民在作決定和解決問題時所要 具備的知識。

此模式強調學生透過反省與探究的過程,得悉事情中各持份者的價值、需要和興 趣,從而形成、塑造和訓練他們/她們作決定的知識與能力,如找出問題所在、檢 視各方見解,以及回應衝突情境等。在這模式下,教學內容,即反省探究的內容,

是學生自行選擇和關注的問題。[03]‧頁 59 08-14 反省實踐的模式 (Reflective Praxis Model)

這項公民教育模式主張學生透過不斷的反省和實踐過程,啟發自我的歷史與批判意 識,培養出民主溝通的能力與態度,以及採取負責任的社會行動。

此模式強調反思與實踐──學生在課室內進行對話和議論,或是於課室外參與社會 行動,都應著重反省、批判、民主、多元觀點、理性辯論和實踐行動等的精神。在 這模式下,教學內容,即反省議論的內容,應取自真實的社會生活。[03]‧頁 59

參考資料 (按參考資料編碼先後順序)

[01] 國立編譯館:《教育大辭書》(六)(台北:文景書局:2000 年)。

[02] 林德成:<課程規劃的轉變>,載於楊思賢等(著):《課程改革與創新》

(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3 年),頁 127-150。

[03] 陳麗華:<公民行動取向全球議題課程設計模式與實踐案例>,見《臺灣民主季刊》

第八卷,第一期(台北:財團法人臺灣民主基金會,2011 年 3 月),頁 47-8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定理 10.2-1 座標平面上兩點距離公式 座標平面上兩點距離公式 座標平面上兩點距離公式 座標平面上兩點距離公式 ... 33

[r]

定理: : : :2.1-2 全等三角形對 全等三角形對應角的對邊相等 全等三角形對 全等三角形對 應角的對邊相等 應角的對邊相等 ... S.三角形全等定理 三角形全等定理 三角形全等定理

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 民國一○二年度.. 機關團體及其作業組織結算申報

[r]

[r]

[r]

32 明天 0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02 原創圖畫書 03 自製玩教具 04互聯網+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