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回到經教與生活 31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回到經教與生活 31"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77

香光莊嚴【第一二八期】民國一〇六年九月

31

回到經教與生活

在生活中驗證自己的信仰

我們撥出這段時間放下平時的作務,全天在禪堂裡禪修,這是密集修行的 模式,但我們不可能一直都在禪堂,還是要回到生活的世界,在行、住、坐、

臥中去體會與檢證自己信仰的世界。對佛陀的教法,我聽聞到多少,了解了多 少,有什麼是自己可以受用的,這才是比較重要的。一方面檢證經典,一方面 檢證自己的體會,不是只有在禪堂裡參禪或觀息,還是要回到生活。

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中有一段話:「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 然」,這意思是說,我們無論是在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之中,只要能體會到自 在安然,那都是禪。也就是說只要我們的身心能夠自在,念念了了分明,你要 打坐,或者不一定打坐都無妨。因為你身體雖然維持著打坐的姿勢,但是頭腦 一直昏昏沉沉,似睡非醒,心頭一片渾蒙,那麼即使腰不痠、腿不麻地坐上幾 個小時,也是徒然。

其實生活本身即是禪,問題就在你是否能掌握自心,能攝持心而不散亂,

不受煩惱的障蔽。若能如此,你在吃飯、睡覺、走路時都是在禪中,洗衣、拖 地、上班工作都是禪,你會愈來愈清楚自己最想做什麼,想實現什麼,想完成 什麼,儘管還沒有完成,尚待圓滿,但還可以不斷地再學習、再修行,生活與 修行的一體不就是這樣嗎?

所以,不是禪修以後,其他的事就可以全免了,大家的執事還是要照做,

煮飯的不能漏掉一頓飯,洗廁所的照常清洗,拖地仍然不能免除,生活中處處 都是你修行的機緣,不都是這樣嗎?只要我們心念清明,又何必抗拒生活中的 瑣事?

(2)

78 香光莊嚴【第一二八期】民國一〇六年九月

更何況世間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如果我們隨著個人的喜厭而喜好這個、厭 惡那個,內心充滿矛盾,又如何能自在安然呢?把每一件事情提起來,去接受 它,去體認它,面對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一切,這才是修行的態度。

依經教而修行

大家都期望明心見性、證悟佛果,但修道的過程畢竟有其次第與階位,不 是一蹴可幾的,在過程中每個人所見不同,所證悟的境界也有高低,但什麼樣 的境界才算是證果呢?這些都還是必須要回到經律去驗證。佛經要結集,不斷 地研究、辨證、翻譯,就是希望我們有版本可以對照,找到佛陀開示的原義,

建立起正確的知見,而能依教奉行。

一般說三寶中法寶的分類有教、理、行、果四種。「教」是指佛陀的言 教,「理」是指教中所說的義理,「行」是指隨順義理而修行,「果」是指由 於修行而獲證道果。修證的次第即是依教詮理,依理起行,依行而證果。也即 是從教導入禪修,也有的從禪修印證教理。

佛法之所以能傳播二千五百多年至今不墜,便是有依教奉行、發心修證的 人,不斷孜孜矻矻地將自己驗證的成果,代代傳遞下來,我們才得以看到純正 的佛法。如果沒有經典的印證,我們又如何得知自己是否走在正道之上,又如 何有信心將此教法傳遞出去?

將佛法變成是真正活的經典,你讀得懂,知道它說什麼,同時不斷地在生 活中驗證,這才是真正的修行。而不是今天禪坐結束,覺得身體很累,回去大 睡一場,然後全部都還給師父……。

(3)

79

香光莊嚴【第一二八期】民國一〇六年九月

想要讓佛法久住世間,修行人就要放下個人的小我,不是為個人的小利而 修行,而是為了安樂利益眾生。同時也不是只有在禪堂內打坐才叫禪修,生命 所呈顯的一切都可以是禪修。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禪宗初祖達摩將「如來禪」傳入中國,至六祖惠能大師開悟證道以後,其 門下因為對禪的本質體驗的不同,而形成南禪五家 (溈仰宗、臨濟宗、雲門宗、曹洞

「廣大的心」是指色界心與無色界心。如果有系統地修行安般

我們可以從道安大師自己留下來的文獻中,找到上述推 論的一些蛛絲馬跡。根據方廣錩先生的考證,道安大師關於

止觀活動與審美活動真正結合是在唐代。那時,習禪、居靜成為文人一種日常的修養方

教育局課程發展處製作了一系列網上教學資源供教師參考,鼓勵

破山禪師 萬如禪師 浮石禪師 玉林禪師 箬菴禪師 山茨禪師 玄微禪師 香幢法主 [車*度]轢居士 跛道人如念 無依道人 牧公道人..

日本曹洞宗的始祖道元禪師,生於西元一二○○年,十三歲出家。西元一二

「温習默書」的片段,一併上 載到電子筆記App,讓學生自 行在家預默。. 上載默書範圍(以默書時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