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分類理論在權威控制的應用-以VIAF人名權威紀錄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分類理論在權威控制的應用-以VIAF人名權威紀錄為例"

Copied!
2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分類理論在權威控制的應用-

以 VIAF 人名權威紀錄為例

The Application of Classification Theories in Authority Control:

Using VIAF Personal Name Authority Records as an Example

鄭惠珍 Hui-Chen Cheng

國家圖書館編輯、輔仁大學進修部圖書資訊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Editor,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 Center,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Adjunct Assistant Professor, CEBA Program, Department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Email: hcc@ncl.edu.tw

【摘要 Abstract】

本文以虛擬國際權威檔(VIAF)的人名權威紀錄為研究對象,探究權威控制 可能應用到的分類理論,期能讓圖書資訊領域對權威控制與分類理論的關聯有更深 一層的認識,甚或作為國內未來編目實施RDA改進權威紀錄參考之用。研究結果顯 示權威控制工作應用了古典及現代的分類理論,前者包括互斥原理、保證原理;後 者包括家族相似性理論、原型理論。文末提出五項建議:一、性別的著錄應以原型 理論為基礎;二、個人名稱權威紀錄的來源應符合保證原理;三、區分人名應落實 互斥原理;四、人名的區分兼顧自然屬性及社會屬性;五、建置名稱權威標目以家 族相似性理論為基礎。

This study uses the personal name authority records in VIAF (Virtual International Authority File) to explore the classification theories which may be applied in authority control. This research provides those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IS) and related fields with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ffiliation between authority control and classification theory. This research can also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RDA (Resources Description and Access) to improve the compilation of authority recor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classical

(2)

and modern classification theories should be used in the authority control process.

The former includes the principle of mutual exclusivity and the principle of literary warrant; the latter includes the principle of family resemblance and prototype theory.

Finally, it is suggested that: (1) the recording of gender in authority records should be based on prototype theory; (2) personal names in authority records should be consistent with the principle of warrant; (3)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personal nam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mutual exclusion; (4)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both natural attributes and social attributes while distinguishing personal names; and (5) family resemblance theory should be used as a basis for establishing name authority categories.

【關鍵詞 Keywords】

權威控制、權威紀錄、分類理論、虛擬國際權威檔

authority control; authority records; classification theory; VIAF

一、前 言

權威控制(authority control)在中國大陸又稱為規範控制。有關這個詞的定義 出現多種的說法,Taylor(2009)的詮釋是:用以維持檢索點之一致性,並且標示 名稱、主題和作品間關係的程序。至於其重要性,各家學者的觀點則多趨向一致,

例如陳和琴(1989)與彭慰(1995)皆指出權威控制是圖書館書目控制不可或缺的 工作;Gorman(2004)認為若無權威控制,書目控制根本不可能達成;Wolverton

(2006)亦表示權威控制在編目過程中扮演一個重要部分,它協助編目者和圖書館 使用者辨識和尋找想要的資源。據上述可以得知,權威控制是書目控制的核心工作。

2004年,Wolverton(2006)針對美國學術圖書館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多 數受訪者認為權威控制是重要的;惟儘管權威工作被認為是線上目錄重要的要素,

但由於權威控制工作相當耗費時間及人力,編目人員往往將之列為最後的工作項目

(Goliff, 2009)。然而,近年來隨著網路資源的激增、權威工作各種合作計畫的出 現、資源描述與檢索(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 RDA)的實施,以及國際 圖書館協會聯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 and Institutions,

(3)

IFLA)推出權威資料功能需求(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Authority Data, FRAD),使得權威控制在傳統編目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成為國際圖書館界 關注的焦點(富平、劉小玲,2007;賈君枝、薛秋紅,2015)。

以合作計畫而言,為能協助使用者順利檢索網路浩瀚的資源,全球出現各種權 威工作合作計畫,如:美國國會圖書館推出「名稱權威合作計畫」(Name Authority Cooperative Program, NACO),採用聯合權威檔模式,至2009年已有500多家機構 參與;2001年,歐洲多國進行國際權威資料庫合作建置計畫(Linking and Exploring Authority File, LEAF);2003年,德國國家圖書館(Deutsche Nationalbibliothek, DNB)、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 LC)和線上圖資中心 (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OCLC)開發「虛擬國際權威檔」(Virtual International Authority File, VIAF),截至目前,VIAF已擴增到42個參與機構,而臺灣亦於2015 年加入;2003年,中國國家圖書館(簡稱NLC)、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管理 中心(簡稱CALIS)、香港地區大學圖書館協作諮詢委員會(簡稱JULAC)及我國 國家圖書館於2008年建立「中文名稱共享資料庫」 (賈君枝、石燕青,2014)。

再以編目規則的發展來看,2010年RDA正式出版,2013年LC宣布全面以RDA取代 已使用30餘年的英美編目規則第2版(Anglo-American Cataloguing Rules 2nd edition, AACR2)(Park & Tosaka, 2015)。在RDA的規則中,「權威控制」佔有 相當篇幅,已成為現今討論RDA時,不容忽略的議題。

富平與劉小玲(2007)指出促進權威控制工作的發展,其中一個必須加強的工 作是掌握權威控制的理論。關於理論基礎,Shera(1965)曾表示圖書館組織知識的 基本手段是書目組織,而書目組織的基礎是「分類」。此外,前已述及「權威控制」

是書目組織的一個重要部分,據此推論,權威控制的理論基礎與分類有某種程度的 關聯;另外,2015年於葡萄牙里斯本舉行的第五屆全球國際十進分類研討會,主題 為「權威控制與分類」(Martínez-Á vila, 2016),揭示出「權威控制」與「分類」

二者之間確實存在著一定的關係。

現代資訊組織運用的分類,學者多主張可溯源至希臘時期發展出的分類觀念

(Sokal, 1974)。傳統的分類觀念認為事物之所以被劃分一起,是因為具有共同的 屬性,範疇就像是抽象的容器,任何事物不是在容器之內就是在容器之外,沒有其 他的可能性,此即所謂「古典範疇理論」(或譯為經典範疇理論)(Classical Theory of Categories)。長期以來,邏輯分類觀念用在圖書分類被認為是理所當然,二十 世紀中期,維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等多位學者提出有別於傳統分類概念,

(4)

指出任何事物並非只有A或非A二分法的邏輯分類,被稱為「現代範疇理論」

(Modern Theory of Categories)(Lakoff, 1987)。而權威控制工作哪些方面會應 用到分類理論?運用的是傳統或是現代範疇理論?抑或是二者皆含括?這些問題目 前尚未有相關記載或具體的實證研究成果,因此引發本研究動機。

目前我國編目工作尚未全面實施RDA。值此之際,實有必要對基礎理論作深入 探討,以利將來用新規則著錄權威資料時,可以順利地與國際接軌,增加其在VIAF 中被檢索利用的機會,提升臺灣國際知名度,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二。有鑑於VIAF 蒐錄的權威紀錄來自全球42個國家,資料量豐富頗具規模,其中不乏以RDA編目規 則建立者,因此本研究以該系統之權威檔為對象進行分析,希冀能增進圖資領域對 權威控制的基礎理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甚或作為國內未來編目實施RDA改進權威 紀錄參考之用。

二、研究範圍與限制

基於人力、時間之考量,本研究的範圍與限制如下。

(一) 根據權威紀錄控制款目之性質,通常可將權威檔分為三種:名稱權威檔

(Name Authority File)、標題權威檔(Subject-Authority File)及集叢權威 檔(Series Authority File)。其中,名稱權威檔又分為:個人名稱、團體名 稱、會議名稱、地理名稱、和劃一題名(陳昭珍,1989)。本研究囿於時間、

人力等限制,研究範圍以「個人名稱」為主。

(二) VIAF 蒐錄的權威記錄來自各國,採用的編目規範,包括 RDA、AACR2 及中國編目規則等。由於RDA 編目已是國際趨勢,因此本研究對象以 RDA 規則建立之權威紀錄為主。

(三) 西方自古希臘時期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以來,發展出各種分類的理論,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重要的且與權威控制工作有關之分類理論探討。

(四) VIAF 蒐錄的名稱權威數量相當龐大,來自全球 42 多個國家。基於本文作 者語言之限制,研究的人名權威記錄,主要以中英文為主。

(5)

三、文獻探討

依據本研究目的,以下針對權威控制與分類理論國內、外相關研究加以探討。

(一)國外相關研究

1876年,美國編目專家克特(Charles A. Cutter, 1837-1903)的著作 Rule for a Dictionary Catalog (印刷本字典式目錄規則)是權威控制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里程 碑。1949年,Eger & Shera(1949)提出書目控制的概念。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 代初,因圖書館編目自動化的發展,權威控制的研究受到普遍的重視。如1961年,

巴黎原則會議中,提出著錄與標目要逐漸統一的原則。1974年,IFLA提出國際書目 控制的概念。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圖書館編印普通圖書館目錄名稱規範 控制,闡述權威控制的基本原理(富平、劉小玲,2007)。爾後陸續出現不少探討 與權威控制基礎原理相關的期刊與專書,如Clack(1990)的專書探討權威控制原理 應用與指導方針;有些則是以章節的方式出現在分類編目的專書中,如Taylor(2009)

等,但主要都是針對傳統一般權威著錄的原則。

直至2015年,始出現同時探討權威控制與分類議題的文獻。該年於葡萄牙里斯 本舉行第五屆全球國際十進分類研討會(International UDC Seminars 2015),主 題為「分類與權威控制」,主要聚焦在權威控制、分類法及鏈結資料的使用。發表 的論文包括:Rebecca Green的 “Relational aspects of subject authority control: the contributions of classificatory structure” (主題權威控制之關係面向:分類結構作 用)。該文論述索引典與分類表之異同,並探討分類表之階層關係、等同關係、關 聯關係及主題權威資料功能需求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Subject Authority Data, FRSAD); Dagobert Soergel與Denisa Popescu共同發表“Design of an Organization Authority Database with classification principles” (運用分類原理設計 機構的權威資料庫),係以世界銀行集團資訊系統之設計為案例,探討以階層分類 概念設計的主題權威資料庫;瑞士UDC編輯團隊Jiri Pika與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Milena Pika-Biolzi合作,發表 “Multilingual subject access and classification-based browsing through authority control: the experience of the ETH-Bibliothek” (權威控 制的多語言主題檢索及分類瀏覽:瑞士蘇黎世圖書館經驗),分享該館如何以國際 十進分類法 (UDC)建置主題權威控制,提升多語言主題檢索 (Martínez-Á vila,

(6)

2016)。由上得知,這些權威控制的研究雖與分類相關,但是研究的重心在分類架 構,與本研究並不相同。

(二)國內及大陸相關研究

20世紀90年代,權威控制議題吸引國內學者們的興趣,如陳昭珍(1989)、陳 和琴(1990)、吳明德(1992)等率先介紹權威控制理念、歷史背景與實際作業以 及MARC等相關專業知識。隨著國內權威檔的建置,系統建置之相關問題受到關 注,陳亞寧(1994)闡明權威控制政策制定的重要性。劉春銀(1995)發表圖書館 自動化系統權威控制廠商評估原則。同年,劉春銀與陳亞寧(1995)提出有關權威 控制系統規劃;彭慰(1995)分享臺大圖書館建置權威控制之經驗。接著,許靜芬、

鄭玉玲與林淑芬(1997)探討臺灣地區中文名稱權威的現況並提出未來發展趨勢。

之後,黃媜嫆(2000)的碩士論文探討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權威控制之功能。陳光華

(2000)討論數位圖書館中權威控制系統的設計。釋見轂(2001)介紹佛教著者人 名權威資料庫之建置。21世紀,IFLA推出權威資料功能需求FRAD,陳和琴(2008)

將FRAD的歷史發展、基本理念及可能影響介紹給國人認識。近期,因兩岸三地的 合作計畫,林巧敏與林淑芬(2011)、許靜芬(2015)探討權威資料庫跨國合作經 驗與問題。上述論文中,有關權威控制的基礎理論在很多著作偶或提及,但並未以 之為題專門討論。

中國大陸在權威控制方面的研究,也累積豐富的研究成果,除期刊論文外,亦 有出版專書,如富平與劉小玲(2007)著有權威控制的理論與實務,但討論的理論 偏重實務工作。截至目前為止,尚未出現從分類理論的角度探討權威控制的相關研 究。再者,由於大陸並非採用國際上普遍使用的MARC21,且以簡體漢字為主,研 究的內容未必完全適合國內情況參考。

綜觀上述,目前國內及海峽對岸有關權威控制基本原理的研究,主要針對傳統 一般權威著錄的原則,較偏重實務,屬於權威工作的指導方針。國外雖已出現「權 威控制與分類」相關議題之文獻,但多著重在分類法或分類架構;換言之,缺乏從 強調基本事實及其規律與關聯的理論角度去討論。本研究的進行正可補充過去這方 面研究文獻上之不足。

(7)

四、研究方法與步驟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literature review)。執行步驟主要包 括文獻分析、提出研究問題、研究假設及檢索實作,分述如下。

(一)文獻分析

首先,蒐集整理相關文獻,瞭解權威控制之研究發展及分類理論之意涵。中文 資料蒐集方面,主要是以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中文圖書資訊學文獻摘要資料庫、

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國家圖書館館藏目錄查詢系統、臺灣 書目整合查詢系統為主要檢索對象;至於西文資料,則主要是以圖書館學與資訊科 學文獻摘要資料庫(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bstracts, LISA)、圖書資訊 學期刊之索引摘要紀錄資料庫(Library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 & I)、

圖書館資訊科學與技術全文資料庫(Library,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s with Full Text, LISTA FT)為主要檢索對象;此外,並透過文獻滾雪球的 方式進一步檢索中英文文獻。

(二)研究問題

本研究問題主要有:1. 權威控制應用的分類理論主要有哪些?2. 權威工作應 用的分類理論,屬於傳統範疇理論或是現代範疇理論?3. 權威控制工作中,那些方 面會應用到分類理論?

(三)研究假設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研究問題及文獻探討的結果,提出下列的研究假設:保 證原理、互斥原理、家族相似性及原型理論等可應用於權威控制,項目包括人名權 威之著錄來源、區分名稱、標目檢索以及性別著錄等。

(四)檢索實作與分析

繼之,實際於VIAF中檢索探究權威控制與分類理論之關聯性。VIAF系統提供 的檢索欄位選項包括:Corporate Names(團體名稱)、Geographic Names(地理 名稱)、Personal Names(個人名稱)、Works(作品)等。首先,依據本研究目 的,選擇Personal Names欄位,並於此條件下進行檢索。檢索的名稱以眾所周知的 人物或是RDA手冊中的範例為主,同時也透過Google的檢索獲知具影響力或重要的

(8)

傳奇人物。其次,從檢索結果的權威紀錄中,挑選以RDA編目規則著錄的權威紀錄,

判斷的依據是MARC欄位040的分欄e出現rda者;最後,根據VIAF系統檢索的實例 進行分析,得出本研究結果。

五、分類理論

西方自古希臘亞里斯多德時期以來,發展出各種分類的理論與原理。根據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所下的定義,「理論」(theory)是指:「用以解 釋事實或現象的一系列聲明或原理,特別是已被反複檢驗或被普遍接受;並可用以 預測自然現象」;是「科學或藝術的分支,包括其解釋性聲明,公認的原則和分析 方法;它不是實踐,是抽象的推理」。「原理」(principle)是指「一個規則或標 準,特別是良好的行為」,是「被接受的專業行為規則」,是「基本真理或法律」;

又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的詮釋,「理論」是:由實際的實踐中歸納出,

或由觀念推演而得到的有系統、有組織的說理或論點;而「原理」指的是:真理或 規則的根據。

綜上所述,理論與原理之區分,在於前者較抽象,強調基本事實及其規律與關 聯;後者偏重實務,指的是具體的規則。本文討論的互斥原理、保證原理、家族相 似性理論以及原型理論,整體上比較偏向「理論」,因此本研究統稱之為「分類理 論」。上述相關理論,筆者曾於探討中西圖書分類思維時,針對範疇理論進行分析

(鄭惠珍、陳雪華,2015),為使本文讀者能更有系統、更完整地閱讀,摘要部分 內容並予以增修,分述如下。

(一)保證原理

保證原理觀念主要源於胡爾梅(E. W. Hulme, 1859-1954)的文獻保證(literary warrant)或譯為作品保證、亦有稱之為書目保證(bibliographic warrant)(Lancaster, 1986)。胡爾梅為「文獻保證原理」所作的詮釋是:「只有文獻以圖書形式確實存 在,才能保證有其相對應的類目標題,且該標題必須能正確描述隸屬於該類之所有 主題範圍」 (Hulme, 1911)。

在胡爾梅提出文獻保證觀念以前,分類者所建立的圖書分類表大多遵循哲學的 分類理論,以符合科學的順序為原則,主張分類法愈接近科學的順序,品質愈佳,

維持較久(Hulme, 1911)。胡爾梅則認為圖書分類與知識分類各有不同的目的,圖

(9)

書分類是為了排列圖書,而非單純地以主題或概念來組織知識(Rodriguez, 1984)。

胡爾梅又指出分類的對象應是已存在的圖書,而不是那些可能會被撰寫的書籍,反 對圖書依據哲學的理論以自然或科學的順序排列(Beghtol, 2010);若分類學者過 於專注抽象的知識,將導致分類表「有目無書」的情況(Maltby, 1975)。

胡爾梅提出文獻保證之後,受到高度的重視和肯定,並成為建置圖書分類表的 理論基礎,但是有關「文獻保證」的定義,似不夠具體明確,學者提及此原理時,

往往依胡爾梅觀點更進一步的闡釋,以清楚傳達此理論於分類表應用之意涵,這些 學者包括Maltby(1975)、Chan、Richmond與Svenonius(1985)、Beghtol (2001)、

Rowley與 Farrow (2002)等,基本上,這些定義敘述的資料類型,仍不出圖書文 獻。

自文獻保證提出以來已逾一世紀,直至今日依舊受到高度的關注。應用的範圍 逐步擴大,從圖書分類表延伸至其它知識組織系統,如索引典、標題表;另一方面,

圖書館蒐藏的資料變得多元,除圖書之外,還包括錄影帶,音樂資料、期刊、及研 究報告等。由於不同的知識組織系統各有其建置的目的與適用對象,再加上資料類 型的多樣性,胡爾梅的文獻保證原理被應用在各種資訊組織方面,而有不同的名稱 出現,如術語保證(terminological warrant)、科學保證、教育保證、文化保證、

詢問保證(enquiry warrant)、使用者保證、機構保證(organizational warrant)、

結構保證(structural warrant)、邏輯保證、以及小說保證(fictional warrant)等

(Beghtol, 1986, 1992; Svenonius, 2000)。

以「小說保證」為例,它是Beghtol(1992)針對實驗性的小說檢索系統進行研 究,提出之理論概念。該系統之建置係奠基在文獻保證原理的基礎上,檢索的項目 除傳統的主題標目外,還延伸至小說中的內容,包括人、事、時、地、物。這些事 物可能是真實世界的人物或虛構不存在的。再以「術語保證」為例,分類研究團體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Group)將胡爾梅的理論應用在其組配式的分類法上,但 不以「書名」(book titles)為保證的前提,取而代之的是學科領域的「專業術語」,

故「術語保證」的原理相應而生(Hjørland, 2007);「使用者保證」乃是以使用者 為導向,意思是「索引語言中概念的呈現或作為選用術語的理由,係因其在資訊檢 索系統中是使用者常用的檢索概念或詞彙」(ANSI/NISO, 2005, p. 167)。至於「機 構保證」則是指:「索引語言中概念的呈現或作為選用術語的理由,依據的是機構 的特性或背景」(ANSI/NISO, 2005, p. 163)。Beghtol(1986)將上述這些不涉 及語法的保證,稱為語意保證原理(semantic warrant)。

(10)

隨 著 應 用 範 圍 的 擴 大 , 文 獻 保 證 定 義 的 內 容 有 明 顯 的 變 化 , 根 據Chan

(1994)、Taylor(2009)、Dictionary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圖書館學 與資訊科學辭典)(Reitz, 2004)以及美國國家標準局/美國國家資訊標準組織的定 義(ANSI/NISO, 2005),可以得知其應用的對象不再侷限於圖書分類表,還包括 索引典和標題表。

綜上所述,胡爾梅主張類目的來源為具體存在的圖書,而不是抽象的宇宙知識 或尚未被撰寫的圖書;亦即分類表類目的建置應依據圖書館實際藏書(或未來將入 館的已存在之書),做到有類必有書,有書必有目。隨著館藏的多元,資料類型不 限於圖書,還包括視聽、期刊等;應用的對象除圖書分類法之外,還包括索引典、

標題表等;而類目的來源亦可延伸至內文,如期刊文章中出現的概念、詞彙,或小 說中出現的虛構事物。

(二)互斥原理(Principle of Mutual Exclusivity)

互斥性的觀念源自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是形式邏輯的創始 者,曾提出「思想三律」的重要主張,即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其中,「矛盾 律」陳述「任何事物不能既是又不是」,亦即「在肯定與否定之間沒有第三者」。

換言之,沒有一件事物能夠同時具有一種特定性質而又不具有這種性質。例如桌子 是長方形的,它就不可能同時又不是長方形的;「排中律」的表述為任何事物只有

「是」與「不是」 (Taylor, 1989),亦即任何事物不是A就是非A,它不包含任何 其他可能的中間餘地,只有兩種可能,且二者擇其一(王讚源,1996)。

亞里斯多德在其 《工具論》(Organon)中闡述「範疇」(categories)理念。

他將一切存在物分為十大類,「本質」是決定存在物的種類,如「會飛的」是鳥的 本質。此外,還須有判斷的過程。判斷是對事物有所肯定或否定的一種思維形式,

劃分之後,各個範疇間存在著包容、蘊含、區別、對立以及相反相成的關係(Aristotle, trans, 2002)。

由上可以歸納出,亞里斯多德的分類概念大致是:1. 強調事物之間的劃分有明 確清楚的界線,類目之間不能重疊,劃分為同範疇的事物具有共同的本質屬性;2. 任 何東西不是「A」就是「非A」,亦即同一屬性在同一情況下,不能同時屬於又不 屬於同一東西,使分類符合窮盡性與互斥性原則。

圖書分類所用的互斥原則即源自亞里斯多德(Svenonius, 2000)。在圖資領域,

互斥性是指分類架構中同一階層的類群彼此之間不可有包容性,必須是互相排斥,

(11)

亦即必須賦予每一個類群獨特的性質,類別明確,不可將一部分包含在另一部分之 內,或是各部分相混,非甲即乙或非乙即甲,不能有重複或模稜兩可的情況。譬如 將世界史分成西方史、東方史以及美國史三大類,則不具有互斥性,因為西方史在 廣泛的定義下通常包含美國史,此種分類就不符合分類的原則。所以在分類體系中,

縱然一事有多面性,也要以特別的方法使此多面性互相獨立存在,可供辨認(王應 文、李隆盛、石延平,1995)。

(三)家族相似性理論(Family Resemblance)

家族相似性理論是哲學家維根斯坦在其著作《哲學研究》(

Philosophische Untersuchungen)提出的範疇觀念 (Wittgenstein, 1953)。從希臘時期亞里斯多德

開始,「範疇被認為是抽象的容器,各種事物不是在這個範疇容器之中,就是在這 個容器之外,劃分範疇是根據成員所共同具有的特性進行」(Lakoff, 1987)。換言 之,源於古希臘的範疇理論有很清楚的分類界線,物件之間的關係只有「是」與「不 是」,劃分在同一類的事物都具有共同特性(Jacob , 1992)。許多心理學家、語言 學家、人類學家與哲學家接受這種思維。二十世紀中期,維根斯坦突破傳統亞氏的 分類觀念,主張範疇內的成員,不是以擁有充分必要條件來決定,而是依據部分相 同的相似性。維根斯坦舉「遊戲」 (game)為例,說明傳統模式無法作為「遊戲」

分類的原則,因為並非所有的遊戲具有共同的特徵,它們之所以歸在同類是以某種 方式發生聯繫(Wittgenstein, 1953)。「遊戲」基於不同的組合有其共同元素,涉 及教育、娛樂、競賽、技巧、運氣、規則等;換言之,遊戲沒有共同的本質特徵,

它的範疇界線是模糊的。然而,儘管遊戲的這些活動之間並不存在共同的本質屬性,

它們還是以各種方式關連在一起。維根斯坦發現一個複雜的相似性網絡,有時重疊、

有時交織,有時全部相似,有時是部分相似。大多數自然的類別,如傢俱或遊戲,

類別內各個成員彼此相似的情形,就如同一個家庭內的成員彼此相似情形一樣。因 此,維根斯坦提出範疇就像是家庭成員有其相似性,有些有相似的鼻子、或相似的 眼睛,稱為「家族相似性」(Wittgenstein, 1953)。

(四)原型理論(Prototype Theory)

原型理論是關於範疇的理論,是1970 年代心理學家羅斯(Eleanor Rosch)在 總結其他學者如維根斯坦、柏林(Brent Berlin)和凱(Paul Kay)等的範疇研究成 果的基礎上,發展了原型和基本層次範疇理論,簡稱為原型理論(Rosch, 1978)。

(12)

20世紀60年代末,人類學家柏林(Brent Berlin)和凱(Paul Kay)對超過100 種語言中的顏色詞彙進行研究,發現在人類的語言中存在基本顏色詞,稱為「中心 色彩」(focal colours);而羅斯及其同事將研究範圍擴大到顏色以外的其他範疇,

進行系列的心理學實驗,結果出現同樣的現象。羅斯觀察到在分類的過程中,人們 主要將事物分成三個層次,即高層次範疇(superordinate categories)、基本層次範 疇(basic-level categories)和低層次範疇(subordinate categories)。其中,最典型、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基本層次範疇。換言之,某一範疇中的典型成員或中心成員是該 範疇中的原型,它最具代表性,也最容易被人類認知和記憶。比如當人們提到傢俱 時,首先想到的是「椅子」、「床」等最具典型性的事物,而非它的上一個層次家 居用品,或是下一個層次「高腳椅」、「雙人床」等(Diessel, 2017;白延平、黃 興國,2014)。

關於原型理論的意涵,賴妍莉(2009)進一步說明原型成員所擁有的該範疇中 所有成員共有的特徵最多,而擁有其他範疇成員所共有的特徵最少,因而最容易被 識別和記住。而非典型成員或邊緣成員則恰好相反,即只擁有少數該範疇中所有成 員共有的特徵,但擁有屬於其他範疇成員的一些特徵,因而相對來說難以被識別和 記住。Fox(2011)也闡述原型理論就像維根斯坦所持的觀念,範疇內的成員可能 擁有該範疇內的團體成員所有特性,但即使僅擁有部分的特性,它仍然是該族群的 成員。白延平、黃興國(2014)歸納指出原型理論具有以下特點:第一,範疇的邊 界具有模糊性:範疇成員之間的界限是模糊的,沒有明確的劃分界限,並非非此即 彼的;第二,相鄰範疇具有重疊性:範疇成員之間有時會相互重疊,形成一個組合;

第三,範疇成員之間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典型和非典型成員之分,亦即具有中心 成員和邊緣成員之分,中心成員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相比邊緣成員,具有更多的 共同屬性。由上可知,羅斯的原型理論亦是在批判古典範疇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 的。

原型理論提出之後,引起廣泛的注意與討論,被發現可彌補古典範疇理論的不 足。例如,文學作品《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故事中的角色「樹人」(ents),

是一種像樹木的生物。Beghtol(1992)指出樹人兼具樹的特徵譬如(樹葉、樹枝、

樹皮)以及人類的屬性(譬如有思想、會說話、可移動,有頭、手及腳等)。讀者 分辨樹人是「人」還是「樹」的分類行為,可用原型理論解釋。又如Fox(2011)

的研究指出:20世紀中期性革命、同性戀解放運動後,新的性別角色在西方社會開 始出現,gender(性別)具有可變性,不是可以明確區分的本質。原先在古典範疇

(13)

理論的框架下,要分類這種不明確的術語,如跨性別、同性戀等有其難度,但是原 型理論可以解決動態術語的分類問題;其因在於它容許範疇內的成員部分擁有共同 的特性,不要求皆具有共同的屬性,亦不規定必須符合充分必要條件。由上可知,

原型理論是一種徹底捨棄傳統亞里斯多德邏輯中的充分和必要條件的理論。

六、分類理論在人名權威控制的應用

經由上述文獻分析,瞭解保證原理、互斥原理、家族相似性理論及原型理論之 意涵,本研究假設這些理論可分別應用於人名權威之著錄來源、區分名稱、標目檢 索以及性別著錄,實際於VIAF中檢索,探究其關聯性,茲分述如下。

(一)保證原理在人名權威著錄來源的應用

胡爾梅原始提出的文獻保證原理主張做到「有書必有目、有目必有書」,而傳 統「人名權威」著錄的對象,亦是以作品為主要依據來源。換言之,若套用文獻保 證原理的觀念,就是要做到「有書必有名」、「有名必有書」。隨著時代的演進,

資料類型變得多元,除了圖書之外,還包括非書資料。文獻保證原理產生變化,出 現各種保證的理論,範圍擴大,而這樣的變化也反映在人名權威的著錄。以「小說 保證」為例,該觀點主張要考慮檢索者的使用,認為資訊檢索不應侷限於傳統的圖 書,還應延伸至小說中的主角人物,此論點正是RDA規則下權威紀錄的寫照。

傳統AARC2編目規則對於名稱的著錄只限於真實世界的人物,資料類型以圖 書及視聽資料為主;而RDA 條文9.6「與個人相關的其他標示語」對於人名的著錄 已擴展至虛擬世界的人物,並將之列為核心元素。例如RDA 9.6.1.8 條文載:「對 於某一真實的非人類實體,可依其類型、物種或品種的標示著錄之」(RDA工作小 組,2015,頁547)。在RDA的條文下,對「人」的定義有很大的改變,著錄的對 象除了出版品之貢獻者,如個人、團體之外,也包括虛構、傳說中的人物或是真實 非人類的實體。同樣地,FRAD定義的「個人」是:人、人格、某個體或團體,包 括真實的個人,如文學人物、傳奇人物、神、演員、表演者(IFLA, 2013)。

筆者實際於VIAF中檢索,發現除了傳統圖書的作者如J. K Rowling(羅琳)之 權威紀錄外,還可檢索到其他人物資料,包括:電影演員Julia Roberts(茱莉亞羅 勃茲)、歌手Michael Jackson (麥可傑克森); 美國白宮第一犬 Portugues(葡 萄牙水犬)、 Batman(蝙蝠俠)、Harry Potter (哈利波特)、Superman (超人),

(14)

Spiderman(蜘蛛人)、代父從軍的巾幗英雄花木蘭,以及英國民間傳說中的人物 Robin Hood (羅賓漢)等。上述權威名稱,以類型而言,包括文學人物、演員、

表演者、非人類實體、虛構人物、傳奇人物,參見表1。

由上得知,人名權威紀錄來源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圖書。以歐巴馬阿博(Bo)為 例,牠並不是真實的人類,而是美國總統歐巴馬第一家庭的成員。在傳統AACR2 的規則,犬是不會被著錄的,但是在RDA的規範中,有名稱的重要動物亦是著錄的 對象。這些實例揭示的正是保證原理的一種應用。

表 1

真實與非真實人物名稱權威紀錄

權威類型 MARC 100 、363、368 、372 等欄位 著者/貢獻者

文學人物 100 1 # $a Rowling, J. K.‏

372 # # $a Young adult fantasy‏ 羅琳

演員 100 1 # $a Roberts, Julia, $d 1967-‏

茱莉亞羅勃茲 372 # # $a Acting $a Motion pictures—Production

and direction‏ ‏ $2 lcsh‏

表演者 100 1 # $a Jackson, Michael,‏ $d 1958-2009‏

麥可傑克森 374 # # $a Singers‏ ‏‡a Entertainers ‏$2 lcsh‏

非人類實體 100 1 # $a Obama, Bo‏‏ 美國白宮

第一犬 368 # # $c Portuguese water dog‏ $2 lcsh‏‏

虛構人物 100 0 # $a Batman‏ ‏$c (Fictitious character)‏

368 # # $c Fictitious characters‏ $2 lcsh‏ 蝙蝠俠

100 1 # $a Potter, Harry‏ $c (Fictitious character)‏

哈利波特 368 # # $c Fictitious characters‏ $2 lcsh‏

100 0 # $a Superman‏ ‏$c (Fictitious character)‏

368 # # $c Fictitious characters‏ $2 lcsh‏ 超人

100 0 # $a Spiderman‏ ‏$c (Fictitious character)‏

368 # # $c Fictitious characters‏ $2 lcsh‏ 蜘蛛人

傳奇人物 100 1 # $a Hua, Mulan‏ ‏ ‏$c (Legendary character)‏

363 # # $c Legendary character‏ 花木蘭

100 0 # $a Robin Hood‏ ‏$c (Legendary character)‏

368 # # $c Legendary character 羅賓漢 資料來源:VIAF (2016)。檢索自 https://viaf.org/

註:分欄符號以$替代。

(15)

(二)家族相似性理論在權威名稱標目檢索的應用

漫畫虛構人物蝙蝠俠(Batman)是知名的漫畫英雄,也是美國英雄漫畫中最 具代表性的人物。筆者以Batman 於VIAF的personal name選項中檢索;查詢的結果 出現蝙蝠俠相關家族成員,包括:蝙蝠俠的原始作者Bob Kane(鮑勃.凱恩)、系 列蝙蝠俠電影導演Leslie H. Martinson(萊斯里.馬丁松)、Michael Usian(麥可.

尤塞恩)、Christopher Nolan(克里斯多福.諾蘭)、Tim Burton (提姆.波頓)、

編劇兼製片人Joel T. Schumacher (喬伊.舒麥雪)、蝙蝠俠的創作人Jerry Robinson

(傑里.羅賓遜) 以及同名的音樂家Batman(Musician)等(參見表2)。與傳統 線上公用目錄檢索結果只出現Batman截然不同。正如Wolverton(2006)所述,傳 統以作者形式檢索,其查詢結果分散於整個線上公用目錄,但是以控制的名稱權威 形式,所有相關的作品將聚集一處,可以被檢索出來。

2

「蝙蝠俠」家族成員權威紀錄

檢索詞彙 檢索結果 / 權威標目(Heading) 備註

Batman

Kane, Bob, 1916-1998 蝙蝠俠的原始作者

Robinson, Jerry, 1922-2011 蝙蝠俠的創作人 Batman (Fictitious character) 虛構人物蝙蝠俠

Martinson, Leslie H.,1915 1966 年蝙蝠俠電影導演

Burton, Tim, 1958 1989、1992 年蝙蝠俠電影導演

Usian, Michael, 1951 蝙蝠俠電影導演

Christopher Nolan, 1970 2005 年蝙蝠俠電影導演

Schumacher, Joel 1942- 蝙蝠俠電影導演、編劇和製片人

Batman (Musician) 音樂家

Batman, Stephen,-1584 英國翻譯家

資料來源:VIAF (2016)。檢索自 https://viaf.org/

(16)

「蝙蝠俠」基於不同的組合有其共同元素,涉及虛構人物、電影、漫畫、編劇、

導演、同名等;雖然沒有存在共同的本質屬性,他們還是以各種方式關聯在一起。

猶如維根斯坦所舉的「遊戲」例子,所有遊戲皆須遵守一定的規則,但這些遊戲並 不是歷來所主張的具有共同的特性,這些特性係以重疊或交錯的方式存在。換言之,

上述這些權威名稱標目被歸在同類形成了一個家族,這個家族的成員具有某些家族 相似之處,可能是全部相似或部分相似,此即維氏所謂的「家族相似性理論」

(Wittgenstein, 1953)。

(三)互斥原理在名稱標目區分的應用

利用「本質屬性」分類為古希臘時期提出的分類觀念。RDA規則根據「屬性」

區分貢獻者,這些屬性包括「生卒日期」等區辨相同名稱之不同個人。當個人的出 生日期及逝世日期均不知時,以「活躍期間」區分,亦即個人致力的專業領域的時 間或一段期間;若具體活躍年份不能確定時,則著錄個人活躍的世紀,直至著者可 辨識為止。此外,「個人頭銜」如王公、貴族、教會職階或職銜亦是用以區辨相同 名稱者。

前述以 Batman於VIAF中的檢索結果可以發現,唱片歌手與電影虛構的人物都 喚作Batman。為達到辨識的功能,美國國會圖書館分別於MARC100欄位名稱之 後,在分欄c加上「虛構人物 (Fictitious character)」及「音樂家(Musician)」

進行區分(詳見表3),從而達到名稱唯一的目的,此即互斥性之分類概念。

表 3

相同名稱不同人物之權威紀錄

人物 MARC 100 欄位 類型

蝙蝠俠 100 0 # $a Batman‏ ‏$c (Fictitious character)‏ 虛構人物 100 1 # $a Batman‏ ‏$c (Musician)‏ 音樂家 資料來源:VIAF (2016) 。檢索自 https://viaf.org/

賈君枝與石燕青(2014)指出,區分同名者的元素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屬 性,包括生卒日期、性別、民族、籍貫等;另一類是社會屬性,包括學科、地址、

專長、職業等。相對於社會屬性而言,自然屬性更穩定、更準確。以學科區分同名

(17)

者有其缺點,因學科的選擇有很大的人為因素,很多是由編目員或權威工作者推斷 而來;同一領域的相似學科容易混淆,且添加學科的人名,有時也不能確定其具體 身分,二人更進一步表示目前國際基本上已達成共識,認為「生卒日期」應作為首 要的配對點。對此,曹甯、仲岩(2006)則有不同的看法,認為理想的標目附加成 分,應該兼顧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個方面;並舉古代個人名稱標目的朝代附加為 例,說明朝代附加之所以是一種理想的附加訊息,正是因為在朝代資訊中包含自然 屬性及社會屬性的特點。

由上得知,雖然研究者對於附加的成分看法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能 達到區分同名者,落實互斥性原理。

(四)原型理論在性別著錄的應用

「性別」(gender)是RDA新增的其中一個權威紀錄項目。傳統對性別的劃分 只有簡單的男性(male)和女性(female)。隨著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議 題 被 重 視 , 社 會 性 別 除 了 上 述 兩 種 之 外 , 還 包 括 無 性 向 (asexual ) 、 雙 性

(androgynous)、跨性別者(transgender)、跨性別女性(transsexual woman)、

性別酷兒(genderqueer)等。「性別」變成不是一種可以明確區分的本質。

早 期RDA條文9.8.0.3.1 對於個人性 別的著錄 ,選項有四 種,包括 「女性

(female)、男性(male)、其他(other)、未知(not known)」。雖然已非傳 統二元劃分,但是這樣的選項仍遭受議論,例如:美國圖書館協會(ALA)於2008 年「 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變性者圓桌會議 (Gay, Lesbian,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Round Table, GLBTRT)」成立的專案小組即曾批評RDA未考慮到各 種性別,並舉例表示英國女作家Mary Anne(瑪麗安)以男性化名字George Eliot (喬 治·艾略特)為筆名;Barbara Michael(芭芭拉·麥可)是一對作家夫婦合用的筆名;

有限的選項及語言對某些人而言是一種冒犯(Thompson, 2016)。

修訂後的RDA,廢除條文9.8.0.3.1,並新增條文9.7「性別(gender)」。細則 條文9.7.1.3「性別著錄」(Recording gender)內容為:「個人性別之著錄使用建檔 機構首選的語言詞彙。若有標準詞彙表,則依表列選擇」。「性別」項目在MARC 的欄位是375,分欄a著錄詞彙,分欄b著錄性別來源碼。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性別 碼和詞彙來源碼」(Gender Code and Term Source Codes)臚列各種性別詞彙代碼 表供使用者選擇,包括:aat(Art & architecture thesaurus/藝術與建築索引典)、

lcdgt(LC Demographic Group Terms/美國國會人口組別術語表)、lcsh(Library

(18)

of Congress subject headings / 美 國 國 會 標 題 表 ) 、 iso5218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 國 際 標 準 組 織 代 碼 ) 等 。 以 ISO 為 例 , ISO/IEC5218:2004提供的代號,數字0 表示性別未知,1表示男性,2表示女性,而 9則表示其他(Library of Congress, 2016)。

Ivan E. Coyote是加拿大著名作家,曾於2015年在溫哥華發表以「我們都需要 一個安全的地方上廁所」為題發表談話,建議所有公共場所應設置性別中立廁所,

滿足不同性別認同的需求。筆者以該人名於VIAF中檢索。檢索的結果中,以RDA 著錄並且有MARC欄位375的權威紀錄,共有3筆;其著錄性別的方式有別於傳統的 作法。例如:加拿大圖書館和檔案館(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採用美國國 會標題表,以 “ransgender people”(跨性別)的詞彙著錄;德國國家圖書館則是以 兩個分欄a顯示該作者性別。第一個分欄為數字1,表示男性;第2個分欄是數字2表 示女性,該性別代碼選自國際標準組織ISO5218。美國國會圖書館著錄的方式則與 加拿大圖書館和檔案館相同,即 “Transgender people”(跨性別),惟該詞彙係選 自美國國會人口組別術語表(lcdgt)(參見表4)。

表 4

Ivan E. Coyote的性別權威紀錄

資料來源 MARC 100 及 375 欄位

加拿大圖書館 和檔案館

100 1 # $a Coyote, Ivan E.‏ ‏$q (Ivan Elizabeth),‏ $d 1969-‏

375 # # $a transgender people‏ $2 lcsh‏

德國國家 圖書館

100 1 # $a Coyote, Ivan E.‏ ‏$d 1969-‏

375 # # $a 1‏ ‏$a 2‏ ‏$2 iso5218‏

美國國會圖書館 / NACO

100 1 # $a Coyote, Ivan E.‏ ‏$q (Ivan Elizabeth),‏ $d 1969-‏

375 # # $a Transgender people‏ $2 lcdgt ‏ 資料來源:VIAF (2016). 檢索自 https://viaf.org/

再以美國知名的變性(女變男),也是音樂人、演員和政治人物作家Chaz Bono 為例檢索,共查獲4筆資料;其中以RDA編目者僅有1筆,提供者為美國國會圖書館。

該筆權威資料的375欄位共3個,其分欄a分別是transgender man(變性人)、female

(女性)、male(男性),參見表5。

(19)

5

Chaz Bono的性別權威記錄

權威來源 MARC 100 及 375 欄位

美國國會圖書館

100 1 # $a Bono, Chaz‏

375 # # $a transgender man‏

375 # # $a female‏ ‏$s 1969‏ ‏$t 2008?‏

375 # # $a male‏ ‏$s 2008?‏

資料來源:VIAF (2016)。檢索自 https://viaf.org/

經由上述VIAF之RDA編目實例的分析,可知對著者性別的處理方式,已經跳 脫傳統「不是男性就是女性」 的二元法分類,此分類概念正是羅斯所謂的原型理論。

該作法與Fox (2011)的主張相同,以原型理論的概念劃分性別。反觀臺灣建置的 權威檔,雖亦提供MARC欄位375,但仍是傳統二元法觀念以「男性」與「女性」

劃分性別。事實上,民國時期的中國文壇也曾出現男作家以女性化的名字為筆名,

如作家巴人用過碧珊、碧珊女士等女性化的筆名;周作人有筆名萍雲女士、碧羅女 士;趙景深有筆名是露明女士、愛絲女士;孫席珍有一個筆名為織雲女士;詩人柳 亞子有一個筆名是松陵女士 (王吳軍,2012)。現今跨性別的議題正逐漸受到全 球的關注,臺灣也於2012年成立跨性別倡議站(Transgender activist)的組織,目 前著錄性別的二分法方式,恐無法永久適用。

七、結論與建議

經由上述實證分析與研究,獲得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茲分述如下。

(一)結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權威控制工作應用了傳統與現代的範疇理論,前者包括:1. 互 斥原理:權威控制區分同名人物,使各個著者達到獨特性;2. 保證原理:人名權威 著錄的對象不只是傳統的文獻著者,還延伸至小說中的虛擬人物及非實體人類等。

後者包括:1. 家族相似性原理:歸在同類的權威標目並非都具有共同的本質屬性,

而是以某種方式發生聯繫而聚集一起。如蝙蝠俠相關家族的標目;2. 原型理論:權

(20)

威紀錄以各種性別詞彙代碼表(如aat, lcdgt, iso5218等)著錄性別。傳統與現代範 疇理論是兩個相反的分類觀念,對權威控制工作有影響作用,若能應用得宜,將有 助於權威紀錄品質的提升;反之,則容易產生錯誤的紀錄而影響品質。

(二)建議

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1. 性別的著錄應以「原型理論」為基礎

「性別」為 RDA 新增的欄位。目前臺灣地區的中文人名權威紀錄雖尚未 全面採行 RDA,但權威機讀格式已增加「性別」項目,惟著錄方式仍是傳統

「男」與「女」的邏輯二分法,並未真正落實RDA 精神。筆者建議國內權威 工作者應重視此一問題,審慎處理,以免重蹈國外之覆轍,遭受議論。透過本 研究分析顯示,性別的著錄方式尚包括數字或詞彙等十多種。未來權威控制若 要全面採行 RDA,應掌握原型理論的概念。在作法上,可先擬定政策方案,

決定要採用何種詞彙代碼表著錄性別。

2. 個人名稱權威紀錄的來源應符合「保證原理」

本研究從 VIAF 系統中的實例可以得知,以 RDA 編目的圖書館,如美國 國會圖書館的權威紀錄,其著錄的對象除了文學著者、演員(茱莉亞羅勃茲)、

表演者(麥可傑克森)之外,還延伸至傳奇人物(如花木蘭、羅賓漢)、虛構 人物(超人、蜘蛛人、哈利波特)、乃至非真實的人類實體(白宮第一犬)。

虛構人物不存在於人世間,卻有血有肉宛若真人,這些人物時至今日,依 然深具影響力以及劃時代的意義,都可能是使用者的檢索點。因此,未來我國 中文圖書編目採用RDA 時,可參考國外權威紀錄的方式,將我國著名的虛構 人物(如香帥楚留香、張無忌、楊過、貂蟬、小龍女、俠女聶隱娘、霍元甲、

布袋戲雲州大儒俠的史艷文、霹靂素還真、漫畫人物老夫子)、傳奇人物(如 廖添丁)等納入權威記錄範圍,以達符合保證原理的概念。

3. 區分人名落實「互斥原理」

目前我國的權威控制區分人名,係以「學科」為首要區分方式,學科名稱 依據「國家圖書館人名權威檔個人專長學科領域表」。未來若著錄傳奇人物,

虛構人物時,恐無法找到相對應的「學科」,對此,建議可參考國外圖書館以

(21)

「虛構人物」 (Fictitious character)‏、傳奇人物(Legendary character)等 方式著錄,落實互斥原理。

4. 人名的區分兼顧自然及社會屬性

名稱的附加成分是區別同名不同人物之重要元素。對於區分同名人物,前 已述及目前我國主要是以「學科」為首要區分方式;而處理民國以前人物的方 式則是添加朝代,上述二者皆屬社會屬性。本研究的探討顯示社會屬性(如學 科)的選擇往往由編目人員推斷而來,較容易提供不正確的資訊。相對於社會 屬性而言,自然屬性(如生卒年)更穩定及準確,且目前國際的 RDA 條文 9.3 將生卒日期列為核心元素;因此,建議在作法上應兼顧自然屬性及社會屬 性。

5. 以「家族相似性理論」為基礎建置權威名稱標目

在名稱標目方面,目前國內的權威控制系統提供的檢索功能,尚無法達到 家族相似性理論的概念,未來建置時可仿效國外「蝙蝠俠」的作法。以虛構人 物「楚留香」為例,檢索結果的權威標目除「楚留香」之外、應可顯示其他相 關家族成員,如:楚留香小說的作者「古龍」;電影男主角「狄龍」(1977 年)、「鄭少秋」(電視劇1979 年;電影 1983 年)、郭富城(1993 年);

電影導演「楚原」(1977 年)、「張鵬翼」(1983 年)、「王晶」(1993 年);

編劇「倪匡」(1977 年);製片「陳列」(1977 年);攝影「黃捷」(1977 年);作曲家「黃霑」(電視劇1979 年)等。

參考文獻

Aristotle(2002)。工具論(秦典華、余紀元譯)。臺北市:慧明文化。

RDA 工作小組(2015)。RDA中文手冊初稿。臺北市:國家圖書館。

王吳軍(2012 年 3 月 19 日)。民國時期的文人筆名。《宿遷日報》。第 B3 版。檢自 http://big5.ycwb.com/culture/2013-09/09/content_5020042.htm

王應文、李隆盛、石延平(1995)。建構技學知識分類的考慮要項。中學工藝教育,28(7),

2-8。

王讚源(1996)。墨子。臺北市:三民書局。

(22)

白延平、黃興國(2014)。原型理論下的大學英語詞匯教學。興義民族師範學院學報,6,

80-83。

林巧敏、林淑芬(2011)。中文名稱權威資料庫合作發展之探討。檔案季刊,28(7),52-69。

曹甯、仲岩(2006)。論中國個人名稱標目的區分問題。中國圖書館學報,6,89-92。

許靜芬(2015)。從資源建置及交流觀點探討中文人名權威紀錄消歧議題。國家圖書館館

刊,96(2),67-88。

許靜芬、鄭玉玲、林淑芬(1997)。臺灣地區中文名稱權威的現況及展望。國家圖書館館

,96(2),211-229。

陳光華(2000)。數位圖書館中權威控制系統的設計。圖書與資訊學刊。34,51-71 。

陳和琴(1989)。也談權威控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27(2),200-221。

陳和琴(2008)。權威資料功能需求(FRAD)概念模式初探。圖書與資訊學刊64,31-46。

陳和琴、吳瑠璃、江綉瑛編著(1996)。圖書分類編目。臺北縣蘆洲鄉:空大。

陳昭珍(1989)。權威控制淺論。書香季刊,47,46-51。

富平、劉小玲(2007)。中文書目規範控制的理論與實踐。北京市:北京圖書館。

彭慰(1995)。權威控制--臺灣大學圖書館之經驗。圖書與資訊學刊,12,31-35。

黃媜嫆(2000)。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權威控制功能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

學圖書資訊學系,新北市。

賈君枝、石燕青(2014)。中文名稱規範文檔與虛擬國際規範文檔的共用問題研究。中國

圖書館學報,6,83-92。

賈君枝、薛秋紅(2015)。中文人名名稱規範檔與維基百科的鍊接。圖書情報工作59(16),

129-134。

鄭惠珍、陳雪華(2015)。從範疇理論的角度探索中西圖書分類思維,圖書資訊學研究

10(1),83-121。

賴妍莉(2009)。Prototype 理論在二語詞彙習得過程中的應用研究,科技風,5,112。

釋見轂(2001)。「佛教著者人名權威資料庫」之建置。佛教圖書館館訊,8,50-54。

ANSI / NISO. (2005). National Information Standards Organization. ANSI/NISO Z39.19-2005 (R2010) Guidelines for the construction, format and management of monolingual controlled vocabularies. Baltimore, MD: NISO Press. Retrieved from http://ppt.cc/kY9ih

Beghtol, C. (1986). Semantic validity: Concepts of warrant in bibliographic classification Systems. Library Resources & Technical Services, 30(2), 109-125.

(23)

Beghtol, C. (1992). Toward a theory of fiction analysis for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

In N. J. Williamson & M. Hudson (Eds.),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for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 (pp. 39-48). Amsterdam, Netherlands: Elsevier.

Beghtol, C. (2001). Relationships in classificatory structure and meaning. In C. A. Bean & R.

Green (Eds.), Relationship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 (pp. 99-113). Boston, M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Beghtol, C. (2010). Classification theory. In M. J. Bates & M. N. Maack (Eds.),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3rd ed.). Boca Raton, FL: CRC Press.

Chan, L. M. (1994). Cataloging and classification: An introduction (2nd 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Chan, L. M., Richmond, P. A., & Svenonius, E. (Eds.) (1985). Theory of subject analysis (pp.

48-51). Littleton, CO: Libraries Unlimited.

Clack, D. H. (1990). Authority control: principles, applications, and instructions.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Diessel, H. (2017). Language and Cognition I: Categoriz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

personal.uni-jena.de/~x4diho/Script.Language%20and%20Cognition%201.pdf

Fox, M. J. (2011). Prototype theory: An alternative concept theory for categorizing sex and gender? Knowledge Organization, 38, 328-34.

Goliff, N. A. (2009). Authority control in a school library. Arkansas Libraries 66(3):13-16.

Gorman, M. (2004). Authority control in the context of bibliographic control in the electronic environment. Cataloging & Classification Quarterly, 38(3/4), 11-22.

Hjørland, B. (2007). Core concept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IS). Retrieved from http://www.iva.dk/bh/Core%20Concepts%20in%20LIS/home.htm

Hulme, E. W. (1911). Principles of book classification. The Library Association Record, 13, 444-449.

IFLA. (2013).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for Authority Data A Conceptual Model Retrieved from http://www.ifla.org/files/assets/cataloguing/frad/frad_2013.pdf

Jacob, E. K. (1992). Classification and categorization: Drawing the line. In B. H. kwasnik &

R. Fidel (Eds.), Advances in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Vol. 2: Proceedings of the 2nd ASIS SIG/CR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workshop held at the 54th ASIS annual meeting Washington, DC October 27-31, 1991 (pp. 67-83). Medford, NJ: Learned Information, Inc. for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4)

Library of Congress. (2016). Gender Code and Term Source Cod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loc.gov/standards/sourcelist/gender.html

Lancaster, F. W. (1986). Vocabulary control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 (2nd ed.). Arlington, VA:

Information Resources Press.

Maltby, A. (1975). Sayers’ manual of classification for librarians (5th ed.). London: Andre Deutsch.

Martínez-Á vila, D. (2016). Classification & authority control: Expanding resource discovery.

Knowledge Organization, 43(1), 64-68.

Park, J. R. & Tosaka, Y. (2015). RDA implementation and training issues across United States academic libraries: An in-depth e-mail interview study. J. of Educ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56(3), 252-266. doi:10.12783/issn.2328-2967/56/3/6

Rosch, E. (1978). Principles of Categoriz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commonweb.un ifr.ch/arts dean/ pub/gestens/f/as/files/4610/9778_083247.pdf

Rowley, J., & Farrow, J. (2002). Organizing knowledge: An introduction to managing access to information (3rd ed.). Burlington, VT: Ashgate.

Shera, J. H. (1965). Librarie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knowledge. London: Crosby Lockwood &

Son.

Sokal, R. (1974). Classification: purposes, principles, progress, prospects. Science, 185(4157), 1115-1123.

Svenonius, E. (2000). The Intellectual foundation of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Cambridge, MA:

MIT Press.

Taylor, A. G., & Joudrey, D. N. (2009). The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 (3rd ed.). Westport, Conn.: Libraries Unlimited.

Taylor, A. G. (2004). Wynar’s introduction to cataloging and classification, 9th ed. Rev. Westport, Conn.: Libraries Unlimited.

Taylor, J. R. (1989).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Oxford[England]:

Clarendon Press.

Thompson, K. J. (2016). More than a name: A content analysis of name authority records for authors who self-identify as trans. Library Resources & Technical Services. 60 (3), 140-155.

Wittgenstein, L. (1953).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G. E. M., Trans.). Anscombe [England], Oxford: Basil Blackwell.

Wolverton Jr., R. E. (2006). Current practices, resources, and trends in authority control.

Tennessee Libraries. 56(2), 296-303.

數據

表 5    Chaz Bono 的性別權威記錄     權威來源  MARC 100  及 375 欄位  美國國會圖書館  100  1 #  $a   Bono, Chaz‏ 375  # #  $a   transgender man‏  375  # #  $a   female‏ ‏$s   1969‏ ‏$t   2008?‏  375  # #  $a   male‏ ‏$s   2008?‏  資料來源:VIAF (2016)。檢索自 https://viaf.org/  經由上述VIAF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人權教育(Human Rights Education)的目的,是要使人們了解「作為人 與保持作為人的權利」(the rights to be human and remain human),並且依 世界人權宣言第

• Thresholded image gradients are sampled over 16x16 array of locations in scale space. • Create array of

  Uses the parameter value to set the number Uses the parameter value to set the number of threads to be active in parallel sections of of threads to be active in parallel sections

This study first uses the nine indicators of current domestic green architecture to examine those items needed to be considered in the air force base.. Then this study,

For the next nitrogen delivery system, In this study, the high-tech industry, nitrogen supply, for example, to explore in dep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refore,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utilize and manage the coastal lands in Tao-Zhu-Miao region, this study will intensively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 use and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onsumer’s impression in exploring the quality attributes of digital photo frame (DPF), in which the Kano’s model is used to classify the quality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Mainland Chian tourist as survey respondent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store expertise, shopping satisfaction and share of wallet.. The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