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齡者宗教信仰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齡者宗教信仰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探討"

Copied!
8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 教育心理與 心理與輔導學系 輔導學系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李百麟 博士. 高齡者宗教信仰與生活滿意度之 宗教信仰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探討 高齡者 宗教信仰與生活滿意度之 關係探討. 研究生:賴郁華 撰. 中華民國 一百零三年六月.

(2)

(3) 誌謝 很高興終於能寫謝辭了,回首整個研究所的學習過程,感 到十分慶幸,我遇到了許多認真的老師與和善的同學。撰寫論 文過程中,最要感謝的就是百麟老師的耐心指導,當我經歷一 次次的碰壁時,總是不厭其煩的鼓勵我,繼續討論各種可能的 方向。謝謝立東老師、誌坤老師給予的指導,讓我的論文能更 加完善。也感謝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工作小組提供資料,俾 利此篇研究的進行。 感謝研究所的同學們,尤其是雅琇、淑菁、宥蓁、璧如、 雅芳,在我遭受挫折時,總是適時的伸出援手。還要感謝好麻 吉-靚雯,在我陷入情緒的迴圈裡時,總能冷靜將我拉回現實。 更感謝工作上同事的體諒和包容,讓我能在工作學業兩頭燒的 生活,順利完成論文。 最後更要感謝我的父母和家人,他們全力默默的支持,沒 有催促、沒有不耐,給予我最大的空間和時間,終於有這本論 文的誕生。 很開心,堅持到了最後!. 郁華. I. 2014.6.

(4) 高齡者宗教信仰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探討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高齡者宗教信仰與生活滿意度之關聯。資料來 源為「2010 年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資料」 ,選取 60 歲以上高齡者為研 究對象,共獲得有效樣本 416 人。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 t 考驗、單 因子變異數分析及多元迴歸等統計方式進行分析。獲得主要研究結果顯 示:(1) 經濟狀況、人際關係、心理健康三個背景變項在生活滿意度上 有顯著差異。(2) 性別、年齡、婚姻狀況、人際關係及心理健康對生活 滿意度具有預測力。(3) 宗教愛的感受與教育程度的交互作用對生活滿 意度具有預測力。. 關鍵字:高齡者、宗教信仰、生活滿意度. II.

(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us Beliefs and Life Satisfaction for the Elderl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us beliefs and life satisfaction for the elderly in Taiwan. The participant selected from the Taiwan Social Change Survey study in 2010, included 416 elderly (age≧60). The statistic analysis include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one way ANOVA,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in results revealed:(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lderly with different financial stat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mental health in the life satisfaction. (2) Gender, age, marital stat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mental health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for life satisfaction. (3)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feeling of religion’s love and education we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for life satisfaction.. Key word:the elderly, religious belief, life satisfaction. III.

(6) 目錄 謝詞. ……………………………………………………………………… ……………… ………………………………………………………Ⅰ ………………………………………………………. 中文摘要. …………………………… ……………… ………………… …………… …………………………………… …… ………………………………Ⅱ ………………………………. 英文摘要. …………………………… ……………… ………………… …………… …………………………………… …… ………………………………Ⅲ ………………………………. 表次 ……………………………………………………………………… ……………… ………………………………………………………Ⅴ ……………………………………………………… 圖次 ……………………………………………………………………… ……………… ………………………………………………………Ⅵ ………………………………………………………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緒論. …………………………………………… …………………………………………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文獻探討. …………………………………… ………………………………… … ………………5 ……………… 5. 第一節. 生活滿意度的定義與相關研究. 第二節. 宗教信仰定義與內涵 ……………………………12. 第三節. 宗教信仰相關研究 ………………………………15. 研究方法. …………………5. …………………………………………………1 ………………………………………………… 1 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第二節. 研究資料來源與研究對象. 第三節. 研究變項. ………………………………………23. 第四節. 統計方法. ………………………………………27. 研究結果 研究 結果. …………………………19 …………………21. ……… …… … ………………………………………… ……… …………………………………2 ………………………………… 2 9. 第一節. 樣本描述 …………………………………………29. 第二節. 宗教信仰與生活滿意度現況分析. 第三節. 背景變項、宗教信仰與生活滿意度關係 ………43. 第四節. 研究假設考驗結果 ………………………………48. ……………32. 討論與結論 …………………………………………………4 ………………………………………………… 4 9 第一節. 討論 ………………………………………………49. 第二節. 結論 ………………………………………………55. 第三節. 研究限制 …………………………………………57. 參考文獻 …………………………………………………………………5 ………………………………………………………………… 5 9 IV.

(7) 表次 表 2-1-1 台灣宗教信仰類別現況 ………………………………………13 表 4-1-1 樣本描述性統計 ………………………………………………31 表 4-2-1 台灣高齡者宗教信仰類別現況 ………………………………33 表 4-2-2 生活滿意度現況分布情形 ……………………………………34 表 4-2-3 不同背景變項在生活滿意度之 t 考驗 ………………………35 表 4-2-4 不同背景變項在生活滿意度之變異數分析 …………………36 表 4-2-5 不同人際關係面向在生活滿意度之 t 考驗 …………………38 表 4-2-6 不同人際關係面向在生活滿意度之變異數分析 ……………39 表 4-2-7 不同心理健康狀況在生活滿意度之 t 考驗 …………………40 表 4-2-8 不同宗教信仰內涵在生活滿意度之 t 考驗 …………………41 表 4-2-9 不同宗教信仰內涵在生活滿意度之變異數分析 ……………41 表 4-3-1 各變項間之相關 ………………………………………………43 表 4-3-2 宗教愛與教育程度交互作用迴歸分析摘要表 ………………45 表 4-4-1 研究假設考驗結果表 …………………………………………48. V.

(8) 圖次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19. 圖 4-3-1 交互作用長條圖. ……………………………………………46. VI.

(9)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灣高齡者宗教信仰與生活滿意度之現況,並探討宗教 信仰與其他變項之間的關係,進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與討論。本章共有 二節,分別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與問題。.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台灣 65 歲以上人口,已在 1993 年占全國人口比例達 7%,成為聯合國 所訂定的高齡化(aging)社會。依照老化演變趨勢,加上醫學的進步,經建會 (2012)在 2012-2060 年的人口推估報告中也預估未來在 2018 年及 2025 年, 即將分別進入高齡(aged)及超高齡(super aged)社會。 當人生進入老年之後,將會面臨許多問題。身體功能的衰退、職場退休、 兒女長大離家、社會與家庭角色地位的改變、至親好友的逝去、失去經濟來 源、喪偶及死亡的恐懼等(洪瑄曼、陳桂敏,2008;曾振源、鄭佩欣、林錫彬, 2010)。這些可能的人生際遇,都會影響生活上的適應。若是沒有適宜的活動 或是朋友親人的支持,自然就會產生孤寂感、焦慮和哀傷。如此一來,也較 容易出現心理精神上的壓力,精神的抑鬱將更惡化身體的免疫力,且寂寞的 老人主觀的認為自己不健康,求醫行為也會增加(張素紅、楊美賞,1999)。. 1.

(10) 如果未來老年人口不能更健康,將可預見家庭、社會及政府負擔會有多沉重。 沒有人希望晚年生活是在寂寞、病痛中度過,人們都希望能提升老年生活品 質,成功邁入老化。.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對於健康的定義是:「在 生理、心理和社會都是安適的狀態,不僅是沒有疾病而已」(WHO,1989)。近 年來,Hahn 等學者將定義擴大成生理、情緒、社會、智能、靈性與職業(physical, emotional, social, intellectual, spiritual, and occupational)等六個層面互動的結 果(引自蕭雅竹、黃松元、陳美燕,2007)。而其中「正向的靈性」是國外學 者認為能達到成功老化的第四個要素(Crowther, Parker, Achenbaum, Larimore & Koenig,2002)。顯示靈性對於老人身心健康及各層面的延緩老化,應該有 明顯的影響。國內研究也建議鼓勵老人參加宗教團體,透過靈性的追尋建立 心靈寄託,找到生活意義感(藍育惠、莊照明、林昭卿、趙淑員,2008)。. 國外多數研究都發現,宗教信仰對個人身心健康福祉有正面影響。個人 因宗教教義對世界抱持正向態度,積極生活;遭遇困境時,從上帝與神祇的 信仰中得到撫慰,更能勇敢面對苦難(Sherkat & Ellison,1999);參與宗教活動 與宗教儀式可以令人感到幸福、喜悅等感受,並從中得到情感性及工具性的 支持,藉由拓展及加強社會網絡連結,較少感到孤單寂寞(Ellison & George,1994;Lim & Putnam,2010;Sternthal, Williams, Musick & Buck,2010)。. 2.

(11) 但東方傳統宗教如佛教、道教等教義、組織形式、生活實踐,都和西方的一 神教差異頗大(張珣,1985;鄭志明,2002)。在信仰基督、猶太等一神教歐 美國家的研究,是否能適用在信仰多元的東亞社會,尚有待討論。. 台灣方面,探討高齡者宗教信仰或靈性與生活滿意度間關係的文獻並不 多。既有研究發現擁有宗教信仰及團體,對於退休老人在生理健康、心理適 應、社會生活都有正向影響(陳榮春,2010);老年人宗教活動參與度與生活 滿意度呈現正相關(吳貞緣,2004);有宗教參與的中高齡者,顯現較少的身 體症狀(李百麟,2013)。. 國外越來越多研究提出應及早注意老化的相關健康問題,建議從中年就 開始為老年生活做準備(Bowling & Dieppe,2005;Group Health Cooperative,2009)。我國 60 歲以上人口已將近 4 百萬人左右,佔總人口數達 約 17%。加上生育率降低的少子女化現象,老年人口比例將會不斷攀升。所 以高齡者的身心健康維護,是社會國家都應重視的課題。藉由探討高齡者宗 教信仰與生活滿意度間的關係,用以促進更加安適的老年生活,有其必要性。. 3.

(1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壹 、 研究目的 依據以上研究背景與動機所述,本研究欲探討高齡者宗教信仰與生活滿 意度之間的相關性,具體研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高齡者宗教信仰及生活滿意度現況。 二、比較不同背景變項的高齡者,其生活滿意度差異。 三、比較不同宗教信仰的高齡者,其生活滿意度差異。 四、分析高齡者宗教信仰及生活滿意度之差異。 五、探討不同背景變項、宗教信仰預測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情形。. 貳 、 研究問題 依據前述研究目的,本研究之研究問題如下: 一、高齡者宗教信仰及生活滿意度現況為何? 二、不同背景變項高齡者生活滿意度是否有差異? 三、不同宗教信仰高齡者生活滿意度是否有差異? 四、高齡者宗教信仰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差異為何? 五、背景變項、宗教信仰及其交互作用是否能有效預測生活滿意度?. 4.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是探討與本研究相關的國內外文獻資料,以釐清各主要變項之 意涵及其相互間的關聯,共分為三節。依序探討生活滿意度、宗教信仰定義 與內涵及宗教信仰相關研究。. 第 一 節 生活滿意度的定義與相關研究 壹 、 生活滿意度的定義 國內外學者對於生活滿意度有不同的觀點,就做出不同的定義。國外的 學者 Young, Miller, Norton 及 Hill(1995)認為是個人對目前生活整體滿意程 度及幸福感受;Hollis(1998)認為生活滿意度是指個人對其經濟、體力、情緒、 心理和社會因素等各層面,是否適應良好的主觀判斷;Cobb(1976)則認為生 活滿意度是對目前所處環境的一種評價,當期望與現實的差距越小,生活滿 意度就會越高;Wan, Jaccard 和 Ramey(1996)定義生活滿意度是個體自評在 生活中得到的滿足與快樂;Ellison(1990)認為生活滿意度是指個人對生活的 滿意程度,包括對自己及對生活的感受程度。. 5.

(14) 國內文獻方面,林麗惠(2002)指生活滿意度是對目前生活的主觀評估過 程,是多面向的概念,包括對整體生活感到快樂滿足的程度,及期望目標與 實際成就之間一致程度;林瓊玲(2003)認為生活滿意度是個人與所處環境互 動下,對週遭事件的評價及主觀情緒和感受反應。林佳蓉(2001)定義生活滿 意是指個人生活能夠過得好,有愉快的生活及較好的生活品質;劉淑娟(1999) 認為生活滿意度是個人對生活主觀的適應、快樂、滿足、安寧狀態,並能夠 反映出對生活的感受。 綜合上述對生活滿意度的界定可以發現,雖然各方學者對生活滿意度下 的定義略有不同,但還是可以歸納出幾個共同因素:包括強調主觀的評估過 程、對整體生活的內在感受、期望目標與實際成就之間的一致情形等。根據 這些因素,可以歸納出本研究對於生活滿意度的定義,生活滿意度係指:透 過高齡者對整體生活的主觀感受,瞭解個人快樂、滿足快樂的程度,以及期 望目標與真實情況間一致的程度。. 6.

(15) 貳 、 影響老人生活滿意度的相關因素 個人對生活滿意度的感受,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國內外均進行了相 關研究,來探究這些因素(Spreitzer & Snyder,1974;Hollis,1998;Bisconti & Bergeman,1999;林麗惠,2002;呂雅惠,2010),本研究參考國內外各研究 結果,發現影響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社會人口變項包含有:性別、年齡、教 育程度、經濟狀況、婚姻狀況,居住安排和健康情形等。 以下將各社會人口變項的影響分述如下: 一、性別 有關性別和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並沒有一致的看法。有些研究 指出不同性別的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上並沒有顯著差異(Bisconti & Bergeman,1999;Hollis,1998;Berg, Hassing, McCleam, & Johansson,2006; Balachandran, Raakhee, & Sam Sananda Raj,2007;陳肇男,2003;王碧雲、徐 俊雄、李世昌,2011);也有研究者指出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上,有顯著的性 別差異,像是 Spreitzer & Synder(1974)發現女性比男性有較高的生活滿意 度,原因可能是男性晚年退休後卸下工作角色,致使生活滿意度降低,陳姵 璇(2008)也同樣發現在生活滿意度方面女性高於男性。. 7.

(16) 二、年齡 探討年齡與生活滿意度之間關係的研究,多數都認為兩者無顯著相關 (Edwards & Klemmack,1973;Ardelt,1997;Hamarat, Thompson, Steele, Matheny & Simons,2002;林麗惠,2002;范涵惠,2002);不過也有研究認為高齡者 的生活滿意度在年齡上有顯著差異。Gwozdz & Sousa-Poza(2010)研究歐洲老 齡化和健康情形對高齡者生活滿意度的影響情形,研究結果顯示年齡和生活 滿意度呈現 U 形,65 歲之上的高齡者,其生活滿意度會高於 60-64 歲的長者。 Larson(1978)回顧 1980 年代之前的三十年間,在美國所做的相關研究指出: 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滿意度也會隨之下降,但當其它因素(如:收入減少、 健康惡化、寡居等)被控制之後,大多會降低年齡的影響力。而 Chen(2001) 以台灣高齡者為對象,於 1989 年和 1993 年研究老化與生活滿意度的關係, 結果顯示 65 歲以上高齡者,其生活滿意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降低,但在控制 一些人口變項(如:收入、居住安排、活動參與)之後,70 歲以上的高齡者隨 著年齡增長,其生活滿意度反而上升,表示年齡並非決定老人生活滿意度的 主要因素,而是老化後隨之而來的經濟及健康變化,才是關鍵的影響效果。. 8.

(17) 三、教育程度 大多數的研究支持不同教育程度者,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差異(陳肇男, 2003;林麗惠,2004;簡素枝,2004;Liu&Wang,2009)。Liu 和 Wang(2009) 的研究即提出教育程度越高的高齡者,其生活滿意度及生活適應越佳,鼓勵 高齡者繼續進修學習,藉此提高生活滿意度。也有研究指出不同教育程度長 者在生活滿意度上並沒有差異(林佳慧,2007;陳美惠,2007)。 四、婚姻狀況 多數研究指出不同婚姻狀況的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上有顯著差異(黃國 彥、鐘思嘉,1987;林麗惠,2002;王金鳳,2006;Liu&Wang,2009;陳冠 名,2011);不過也有研究認為婚姻狀況和生活滿意度沒有差異(林佳慧, 2007;陳美惠,2007)。黃國彥和鍾思嘉(1987)研究發現已婚高齡者較未婚者 生活滿意度高。陳冠名(2011)認為在子女成長離家後,有伴侶互相照應及陪 伴,通常對生活會較為滿意。 五、經濟狀況 在經濟狀況方面,許多研究均強調經濟狀況對生活滿意的重要性。國外 學者 Usui, Keil 和 Durig(1985)認為一般而言,經濟狀況良好,生活滿意度就 會較高。Chatfield(1977)針對退休者生活滿意的研究結果即指出,退休者生活 滿意度的降低主要肇因於收入的減少,較高的收入有助於降低健康問題對生. 9.

(18) 活滿意度的影響,所以經濟上的安全感對生活滿意度具重要性;國內方面, 李百麟(2009)認為經濟因素為高齡者生活滿意度關鍵因素,經濟狀況提升使 男性老年人生活滿意度增加。黃心珍(1995)、朱坤連(1995)、賴永和(2001)、 張蕙麟(2007)以老人為研究對象,研究結果都認為收入對老年生活滿意度有 顯著影響,經濟狀況越好,生活品質越佳,生活滿意度就越高。 六、健康狀況 健康狀況是影響老年生活滿意度的關鍵因素,一般研究均指出健康狀況 與生活滿意度成正相關,健康狀況良好者,生活滿意度越高。Hilleras, Jorm, Herlitz 及 Winblad(2001)指出健康和情緒平穩的人格特質,是影響生活滿意 度 的 關 鍵 ; McCamish- Svensson, Samuelsson, Hagberg, Svensson 和 Dehlin(1999)發現能繼續參加長期研究的老人,比中途退出或逝世的高齡者有 更佳的健康和生活滿意度。Willits 與 Crider (1988)指出主觀的自覺健康狀況 是影響生活滿意度的重要因素。周玉慧、楊文山、莊義利(1998)指出罹病程 度越嚴重,日常起居依賴度越高的老年人,其生活滿意度越差;林廷勳(2010) 發現健康和經濟變差,出現較多憂鬱症狀的高齡者,生活滿意度會下降,憂 鬱症狀好轉的高齡者生活滿意度會上升。. 10.

(19) 七、人際關係 拓展人際關係獲得適當休閒,發展與他人正向的關係,可以促進老年生 活的幸福感(李崇義,2003;楊雅筠,2002)。李百麟(2009)認為人際關係在老 年生活中是重要的。國外研究中,發現高齡者在朋友間獲得的友誼支持可以 有效預測生活滿意度(Seibert, Mutran &Reitzes,1999);退休後與三五好友談 心,是成功老化的要素之一(Montross et.al,2006)。Chou 和 Chi(2002)指出成功 老化的因素包含:年齡、情感、教育、頻繁的友誼、自我的健康評估和生活 滿意。其中頻繁的友誼就是人際關係的一種,對高齡者來說,人際社會互動 也是影響生活滿意度的關鍵因素。 八、心理健康 林美伶(2011)綜合國外研究所述,提出要有成功安適的晚年生活,其中 一項要素就是自覺心理健康,意指個人心情愉快,感覺安適,幫助個人在疾 病、衰老或環境變化中,以正面態度面對老化。在 國外研究中,居住於美國加 州老人社區的高齡者,進行討論時認為長壽及較少生病並非成功老化的首要選項, 他們重視的是心理因素,像是抱持正向態度有目的生活( Reichstadt, Depp, Palinkas,. Folsom & Jeste,2007 )。. 11.

(20) 第 二 節 宗教信仰定義與 宗教信仰 定義與內涵 定義與 內涵 壹 、 台灣信仰分布情形 依據中央研究院 2010 年「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調查資料統計顯 示,全台灣約有 79%人有宗教信仰,其中民間信仰佔最多數(34.2%),其次為 佛教(21.7%)、道教(15.7%)、基督教(3.9%)、一貫道(2.0%)、天主教(1.0%)、 軒轅教(0.5%)等。女性有宗教信仰者占 81.41%,高於男性的 76.10%;60 歲 以上的中老年人有宗教信仰者為 89.42%,而低於 60 歲的青壯年輕族群有宗 教信仰者為 75.63%,顯示年齡層越高,有宗教信仰者就越多;教育程度越高, 有宗教信仰人數越少,統計資料結果如表 2-1-1。. 12.

(21) 表 2-1-1. 台灣宗教信 仰 類別現況 佛. 道. 單位 : 人. 民間 一貫 軒轅 天主 基督 無宗教. 宗教類別. 有宗教信仰 其他 加總人數. 教. 教. 信仰. 道. 教. 教. 教. 信仰. 412 298. 649. 38. 1. 19. 74. 395. 9. 1895. 78.68%. 男性. 186 171. 326. 18. 0. 6. 35. 231. 2. 975. 76.10%. 女性. 226 127. 323. 20. 1. 13. 39. 164. 7. 920. 81.41%. 19-59. 302 231. 474. 34. 0. 15. 61. 353. 7. 1477. 75.63%. 60-93. 109. 67. 175. 4. 1. 4. 12. 42. 2. 416. 89.42%. 17. 11. 50. 0. 0. 0. 0. 0. 2. 80. 97.50%. 小學(含自修) 76. 44. 121. 7. 1. 4. 7. 22. 0. 282. 92.20%. 信仰人數 性. 年. 比例. 別. 齡. 教育程度 不識字. 國(初)中. 52. 41. 81. 5. 0. 3. 5. 22. 2. 211. 88.63%. 高中(職). 172 124. 266. 17. 0. 4. 30. 166. 4. 783. 78.29%. 大專以上. 95. 78. 131. 9. 0. 8. 32. 185. 1. 539. 65.49%. 資料來源: 2010 年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 統計資料大致與蔡彥仁(2012)的研究相符,他指出台灣自從 1994 年以來, 約有 75%~80%的人在民間信仰、佛教、道教或其他衍生的宗教間移動,而信 仰內容相異性最大的基督宗教則始終維持在 5%上下,但台灣人民的宗教歸 屬、行為、信仰不見得有絕對的劃分,常常是融合、超越宗教間界限的。. 13.

(22) 貳 、 宗教的定義 宗教(religion)其字源於拉丁文”religar”,為「連結」(to bind together)的 意思,指的是集結一群人的靈性經驗,成為一套可以落實於日常生活中的信 念與系統。宗教通常被視為超自然的經驗性,具道德指向性,並強調特定的 信仰、特定的信念和特定的儀式,而且有正式的組織及教義,能促進人們更 接近神性、更加卓越(Pargament,1997;Purnell, Walsh, & Milone,2004; Moreira-Almeida,Neto, & Koenig,2006)。. 参 、 尋求宗教信仰原因 美國心理學家 Allport(1967)將信仰宗教的動機分為:外誘取向(extrinsic orientation)與內發取向(intrinsic orientation)。外誘取向的人們參與宗教是為了 得到安全感、社會地位、保障及慰藉等工具性目的;內發取向是指人們將宗 教視為終極價值,信仰完全是為了宗教本身,參與宗教活動或是加入宗教團 體,除了將宗教當作引領生活及目標的唯一力量,並沒有其他企圖。 國外有學者認為追尋人生意義是信仰宗教重要原因,而這又受到個人內 心狀態、成長背景、人格特質、個人認同、政治與道德、宗教經驗等影響(張 雅惠、陳莉榛,2013)。Snow 和 Machalek 則將信仰宗教原因歸納成五個因素: 1.強制力的心理與生理反應 2.信仰前的人格特質與認知取向 3.產生緊張的情 境因素 4.當事人的社會屬性 5.社會影響力(引自鄭弘岳,2007)。. 14.

(23) 第三節 宗教信仰相關研究 壹 、 宗教與人際關係及身心健康 宗教對於人際關係與身心健康有正向的影響,已獲得許多研究結果的支 持。橫跨歐洲多國文化的研究中,發現經常上教堂參加活動的老年人,他們 的憂鬱程度相對較低(Braam et.al.,2001)。美國一份追蹤 28 年的研究指出,控 制社會網絡與健康行為變項後,每週上教堂者比不上教堂者死亡率下降 23%;經常上教堂者社會連結較佳、運動量會增加、容易成功戒菸、婚姻也 較能長久維持(Strawbridge, Cohen, Shema , & Kaplan,1997)。Oman 和 Thoresen(2002)認為透過參與宗教活動能有社會支持、正向健康行為及有效的 因應策略(例如:禱告、默想),如此可以影響健康。還有研究指出,每週至 少參加一次宗教活動者會比從不參加的人,平均壽命增加 7 年,其中非裔族 群更可以增加 14 年的壽命(Hummer, Rogers, Nam, & Ellison,1999)。而參加宗 教活動對健康狀況影響有性別差異,對女性來說,宗教參與對健康的影響比 男性更為顯著(Maselko & Kubzansky,2006;Strawbridge, Cohen, & Shema,2000)。 宗教能提供社會支持、正向力量、和諧感受,對於疾病的康復和存活是 重要的因子(Oxman, Freeman, & Manheimer,1995)。國外研究也發現擁有宗教. 15.

(24) 信仰,拓展了社會網絡及支持系統,能提升個人自尊感、發現生命意義,更 有助於降低生活壓力及憂鬱程度(Greene-Bush et al.1999;Murray-Swank et al.,2006;Smith, McCullough, & Poll,2003)。宗教可以給拉丁裔的病人照護者 正面支持,減少危及健康風險(Rabinowitz, Hartlaub, Saenz, Thompson, & Gallagher-Thompson,2010);那些因身體因素無法參與教會活動的人,會產生 較多憂鬱症狀(Mitchell & Weathly,2000);遭受暴力對待的婦女,宗教參與程 度越高,抑鬱的程度就會降低(Waltilington & Murphy,2006)。 國內研究方面,有宗教信仰的護理學生,其靈性健康與健康促進行為會 比無宗教信仰者較佳(蕭雅竹、黃松元、陳美燕,2007)。但也有不同意見研 究:Liu、Schieman 和 Jang(2011)分析 2004 年台灣社會變遷調查資料結果後, 發現台灣有無宗教信仰者,在心理健康上並沒有顯著的差異。林惠生(2004) 也指出台灣老年人精神抑鬱程度越高,宗教虔誠度越高,與歐美的研究有所 差異。或許與台灣以功利目的選擇宗教有關,林本炫(1998)也指出台灣信仰 宗教的主要原因,通常是發生如罹患重病重大生命事件;繼續維持信仰的動 力,大多也是為了解決問題及社群友誼,教義並非最重要的因素,這與西方 研究宗教信仰能對心理健康有正面影響有所不同。. 16.

(25) 貳 、 宗教信仰 宗教 信仰與 信仰 與 生活滿意度 生活滿意度在老年研究中是重要議題,也是成功老化的指標之一(Chou & Chi,2002;Meeks & Murrel,2001;Depp, Vahia, & Jeate,2007;林麗惠,2002)。 針對靈性、宗教和個人信仰與生活品質的關係,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工作 小組(WHOQOL SRPB Group)發展了與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問卷,從 18 個不 同國家共 5,087 個樣本中發現宗教與生活品質有顯著相關(p <.01;WHOQOL SRPB Group,2006)。Coke(1992)研究 65 歲以上非裔美國老人,發現常參與教 會活動的男性,有較高的生活滿意度;Maselko 和 Kubzansky(2006)也發現宗 教信仰與幸福感呈現正相關;劉一蓉、蘇斌光(2009)發現宗教傳統和宗教內 發動機會影響生活滿意度。. 17.

(26) 18.

(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依據第二章的文獻探討,於第一節先導出研究架構,以及由研究架 構衍生出的研究假設。第二節介紹擬使用之台灣地區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 資料為研究對象之基本資料。第三節描述研究工具的構面,以及各構面的題 項及計分方式。第四節為資料處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 壹 、 研究架構 依據本研究之目的,將研究架構彙整為圖 3-1-1:. 背景變項 性別. 自變項(宗教信仰) 宗教愛的感受. 依變項 生活滿意度. 宗教行為 年齡 教育程度 婚姻狀況 經濟狀況 人際關係 心理健康.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19.

(28) 貳 、 研究假設 根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研究架構與相關文獻,提出如下研究假設,以 做為統計考驗之依據,各項考驗結果於第四章進行探討: 假設 1:不同背景變項的高齡者其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1.1:不同性別高齡者其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1.2:不同年齡高齡者其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1.3:不同教育程度高齡者其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1.4:不同婚姻狀況高齡者其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1.5:不同經濟狀況高齡者其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1.6:不同人際關係高齡者其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1.7:不同心理健康高齡者其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假設 2:不同宗教信仰高齡者其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假設 3:高齡者宗教信仰與生活滿意度能有效預測生活滿意度。 假設 4:高齡者宗教愛的感受與教育程度交互作用(宗教愛*教育程度) 能有效預測生活滿意度。. 20.

(29) 第二節 研究資料來源與研究對象 壹 、 資料來源 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採取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社會發展處推 動的「台灣社會基本變遷調查」(Taiwan Social Change Survey ,TSCS)資料。 該調查以五年為原則,以抽樣田野調查進行貫時性資料蒐集,提供學術界進 行社會變遷分析研究(章英華、杜素豪、廖培珊,2011)。TSCS 從 2001 年起 便獲邀參加國際社會調查計畫(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me, ISSP),該計畫已成為大型且具國際性的社會調查。 此次研究選擇 2010 年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計畫-「綜合問卷組」第六 期第一次問卷調查資料之全國性樣本。計畫中問卷內容包含:A.基本狀況、 B.教育狀況、C.宗教信仰、D.傳播行為、E.全球化、工作成就與期望、F.經濟 態度與金錢行為、G.宗教行為與態度、H.人際關係與溝通、I.休閒活動與態度、 J.教育價值與態度、K.家庭功能、L.道德觀念、M.生活感受、N.心理需求、 O.心理健康、P.求醫行為、Q.民主價值量表、R.政治行為與態度、S.家庭結構、 T.就業狀況、U.居住環境、X.訪問紀錄。 該調查由許多研究人員搜集原始資料,以摘要的報告方式呈現一般普遍 狀況的報告,稱為次級資料來源(secondary sources),對於此資料再作進一步. 21.

(30) 分析研究,則稱為次級資料分析(secondary analysis)。次級資料研究與原始資 料研究不同之處,分析者並不搜集原始資料,而是在原始資料已搜集完成後, 設計研究過程、搜集相關資料、分析及摘要結果(董旭英、黃怡娟譯,2000)。 問卷內容含括本研究目的探討變項,故選擇此調查計畫加以分析。. 貳 、 研究對象 該次計畫以具台灣國籍之 18 歲以上國民為研究母群,利用台灣戶籍資料 進行分層等機率三階段抽樣。實際抽樣執行程序先依「人口密度」、「教育程 度」 、 「65 歲以上人口百分比」 、 「15-64 歲人口百分比」 、 「工業人口百分比」、 「商業人口百分比」 ,將台灣各鄉鎮市區分成七層,而人口數較少的第七層級 基於調查便利性考量與第六層級合併。接下來,依每一層級之人口比例計算 各層級所需抽取的鄉鎮市區數目,再依各層級之人口數多寡以等距抽樣方式 抽出中選鄉鎮市區,在中選的鄉鎮市區中再次依人口數多寡等距抽樣方式抽 出兩個村里,最後在每一個選定的村里中依等距原則抽出受訪對象,由受過 訓練查訪者實際面訪受試者完成問卷。共抽出樣本數 4,018 人,期望完成樣 本數 2,000 人,實際完成受訪樣本數 1,895 人,整體完訪率約 49%(章英華、 杜素豪、廖培珊,2011)。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篩選完成受訪樣本 60 歲以 上高齡者為研究對象,刪除職業為牧師及尼姑的宗教專職人員後,取得樣本 數共計 416 人。. 22.

(31) 第三節 研究變項 本研究採用台灣地區社會基本變遷資料庫,針對主要研究變項 採取合適量表加以測量。其中主要研究變項包括依變項「生活滿意度」 與自變項:「宗教信仰」包括:宗教愛的感受、宗教行為。而「背景變項」部 分則包括: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經濟狀況、 「人際關係」 、 「心 理健康」等 7 種背景調查。茲將主要研究變項採用量表分述如下:. 壹、生活滿意度 生活滿意度 以受訪者個人對「生活各層面滿意程度」的知覺為內涵進行測量,題目 共有 7 題如下:(1)「 「 整體來說, 整體來說 , 請問您對自己目前的生活品質滿不滿意?」 請問您對自己目前的生活品質滿不滿意 ?」 (2)「 「 請問您對自己目前的健康狀況滿不滿意?」 請問您對自己目前的健康狀況滿不滿意 ?」(3)「 ?」 「 請問您對自己與朋友間 的關係滿不滿意?」 的關係滿不滿意 ?」(4) ?」 「 整體來說, 整體來說,請問您覺得目前的日子過得快不快樂?」 請問您覺得目前的日子過得快不快樂 ?」 (5)「 「 請問您最近兩個星期以來, 請問您最近兩個星期以來 , 身體好不好?」 身體好不好 ?」 (6)「 「 整體來說, 整體來說 , 請問您對目前住的社區/ 請問您對目前住的社區 / 地方附近滿不滿意?」 地方附近滿不滿意 ?」(7)「 ?」 「 請問您 對自己目前的經濟狀況滿不滿意?」 對自己目前的經濟狀況滿不滿意 ?」選項依受訪者編號區分,單號選項為五 ?」 點量尺(1=很滿意,2=還算滿意,3=沒什麼滿意或不滿意,4=不太滿意,5= 很不滿意),雙號選項為四點量尺 (1=很滿意,2=還算滿意,3=不太滿意,4=. 23.

(32) 很不滿意),經反向計分轉換成 Z 分數加總,高分代表受訪者對目前生活有較 高的生活滿意度。經內部一致性分析後,呈現 Cronbach α =.74 , 顯示此構面 的信度是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其構念效度採主成分分析(PC)來抽取因素,7 題共可解釋的總變異量為 55.5%。. 貳 、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包含宗教愛的感受與宗教行為兩個構面。 一 、 宗教愛的感受 宗教愛的感受乃受訪者參加宗教活動時靈性感受,題目為「 「 請問您在參 加宗教活動或( 加宗教活動或 ( 個 人或團體的) 人或團體的 ) 靈修活動的過程中, 靈修活動的過程中 , 有沒有感受到生命充滿愛 的力量?」 1=有,2=沒有,3=沒有參加過(以遺漏值處理)。 的力量 ?」選項為 ?」 二 、 宗教行為 宗教行為乃受訪者實際進入宗教場域頻率,題目為「 「 您目前大約多久去 一次寺廟、 1=每星期好幾次,2=每星期一次,3= 一次寺廟 、 神壇或教會?」 神壇或教會 ?」選項為 ?」 一個月兩三次,4=一個月一次,5=一年好幾次,6=一年一次,7=幾乎沒 有(比一年一次更少),經反向計分後,分數越高代表進行宗教行為越頻繁。. 24.

(33) 参 、 背景變項 一、性別:男性或女性。 二、年齡:60 歲(含)以上。 三、教育程度:受教育年數。 四、婚姻狀況:與配偶同住、沒有與配偶同住。 五、經濟狀況分為五組(全家每月經濟收入):無收入、低收入(1-2 萬以下)、 中低收入(3-5 萬以下)、中高收入(5-10 萬以下)、高收入(10 萬以上)。 六、人際關係: 以受訪者在鄰里、朋友及親戚間來往接觸強度做為內涵進行測量,題 目共有 5 題分別如下: a.「 「 您有多少熟識的鄰居, 您有多少熟識的鄰居 , 彼此會到對方家裡坐坐聊聊?」 彼此會到對方家裡坐坐聊聊 ?」選項 ?」 為五點量尺(1= 很多,2=多,3=有一些,4=很少,5=沒有) b.「 「 過去一年內和您的親戚有沒有機會聚在一起 過去一年內和您的親戚有沒有機會聚 在一起? 在一起 ? 大約多久一 次 ?」選項為六點量尺(1=沒有,2=很少,3=兩三個月一次, ?」 4=一個月一至三次,5=一個禮拜一次,6=一個禮拜兩次以上) c.「 「 過去一年內, 過去一年內 , 您和朋友有沒有常常聚會?」 您和朋友有沒有常常聚會 ?」選項為六點量尺 ?」 (1=沒有,2=很少,3=兩三個月一次,4=一個月一至三次,5= 一個禮拜一次,6=一個禮拜兩次以上). 25.

(34) d.「 「 您平常一天裡面, 您平常一天裡面 , 從早到晚總共大概跟多少人接觸?」 從早到晚總共大概跟多少人接觸 ?」選項 ?」 為六點量尺(1=0-4 人,2=5-9 人,3=10-19 人,4=20-49 人, 5=50-99 人,6=100 人以上) e.「 「 這些人裡面大概有多少是您認識的?」 這些人裡面大概有多少是您認識的 ?」選項為五點量尺(1=幾 ?」 乎都認識,2=大部分認識,3=大概一半一半,4=大部分不認識, 5=幾乎都不認識),將第 a、e 反向計分,全部轉換成 Z 分數後加總, 分數越高的受試者人際互動程度較高。經內部一致性分析後,呈現 Cronbach α =.584,此構面的信度是在可接受範圍內。其構念效度採主 成分分析(PC)來抽取因素,5 題共可解釋的總變異量為 56%。 (7) 心理健康: 指受訪者個人對於日常生活感受及態度傾向正向或負向為內涵來測 量,題目為「 「 請問您最近兩星期以來會不會有下列情形 12 請問您最近兩星期 以來會不會有下列情形?」 以來會不會有下列情形 ?」所列舉 ?」 題如下:a.「覺得頭痛或是頭部緊緊的?」b.「覺得心悸或心跳加快, 擔心可能得了心臟病?」c.「感到胸部緊緊的,很不舒服?」d.「覺得 手腳發抖或發麻?」e.「覺得睡不好?」f.「覺得許多事情對您來說是 個負擔?」g.「覺得對自己失去信心?」 h.「覺得生活毫無希望?」 i.「覺得緊張不安,無法放輕鬆?」j.「覺得家人或親友會令您擔憂?」 選項為四點量尺(1=一點也不,2=和平時差不多,3=比平時還覺得,4=. 26.

(35) 比平時更覺得)k.「覺得和家人、親友相處得來?」l.「感到未來充滿 希望?」選項為四點量尺(1=比平時更好,2=和平時差不多,3=比平時 差一點,4=比平時差很多),經反向計分後,高分者代表受訪者對於目 前生活感受與想法傾向正面。經內部一致性分析後,呈現 Cronbach α =.792,此構面的信度是在可接受範圍內。其構念效度採主成分分析(PC) 來抽取因素,12 題共可解釋的總變異量為 45.7%。. 第四節 統計方法 本研究欲了解高齡者宗教信仰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在進行 分析之前利用選擇觀察值,將 60 歲以上受訪者選擇為觀察研究對象。變項方 面包含背景變項: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經濟狀況、人際關係、 心理健康;自變項:宗教信仰;依變項:生活滿意度。如遇類別變項的題目, 則將資料轉為虛擬變項,若反向題則重新編碼。將問卷數據資料運用電腦套 裝統計軟體 SPSS For Window 17.0 進行量化分析,就前述研究問題與研究假 設擬採取的主要統計方法為:描述統計、獨立樣本 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 析(one-way ANOVA)、階層迴歸分析。. 27.

(36) 28.

(37) 第四章. 研究結果. 本章將問卷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後,分為四個部分:第一節為樣本背景之 描述性統計;第二節為宗教信仰與生活滿意度現況差異分析;第三節為背景 變項、宗教信仰與生活滿意度之相關迴歸分析;第四節為研究假設考驗結果。. 第一節 樣本描述 本次調查研究選取 60 歲以上高齡者樣本,總人數計有 416 人,樣本基本 特性如表 4-1-1 所示: 一、 在性別方面,男性有 215 人,女性有 201 人,男性(51.7%)略高於女性 (48.3%)。 二、 在年齡方面,60-74 歲為 319 人(佔 76.9%)最多,75 歲以上高齡者為 96 人(佔 23.1%)。 三、 在教育程度方面,小學(含自修)為 187 人(佔 45.0%)比例最高,接著為 高中職 86 人(佔 20.7%)、不識字 68 人(佔 16.3%)、國(初)中 40 人(佔 9.6%)、大專以上 35 人(佔 8.4%)。. 29.

(38) 四、 婚姻狀況方面,有約七成高齡者與配偶同住(佔 73.1%),未與配偶同住 者佔 26.9%。 五、 在經濟狀況方面,全家每月經濟收入以「中低收入組(3-5 萬)」最多, 佔 36.4%,依序為「低收入組(<1-2 萬)」佔 27.5%、 「高收入組(>10 萬)」 佔 16.4%、 「中高收入組(5-10 萬)」佔 15.2%、 「無收入組」最少,佔 4.5% 六、 人際關係方面分為四部分,1.鄰居交往: 「很少或沒有」(佔 51.4%)比「有 一些/多/很多」(佔 48.5%)還要高。2.親戚交往:大部分為「沒有或很 少」(佔 43.3%)、「三個月內 1-9 次」(佔 44.7%),而「每週一次以上」 最少(佔 12.0%)。3.朋友交往:「沒有或很少」最多,佔 46.9%,「三個 月內 1-9 次」佔 32.0%,最少的是「每週一次以上」 ,佔 21.2%。4.其他 接觸:有八成都是「幾乎/大部分不認識」佔 82.9%,接著為「大概一 半一半」(佔 11.8%),「幾乎或大部分都認識」佔 5.3%。 七、 在心理健康方面,大部分高齡者都是「較佳」,有 220 人,佔 53.4%; 而「較差」有 192 人,佔 46.6%。. 30.

(39) 表 4-1-1. 樣本描述性統 計. (N=416). 變項名稱 性別. 年齡 *. 教育程度. 是否與配偶同住 *. 全家每月經濟收入 *. 基本資料. 人數. 有效百分比%. 男. 215. 51.7%. 女. 201. 48.3%. 60 歲-74 歲. 319. 76.9%. 75 歲以上. 96. 23.1%. 不識字. 68. 16.3%. 小學(含自修). 187. 45.0%. 國(初)中. 40. 9.6%. 高中職. 86. 20.7%. 大專以上. 35. 8.4%. 是. 299. 73.1%. 否. 110. 26.9%. 無收入. 15. 4.5%. 低收入(<1-2 萬). 92. 27.5%. 中低收入(3-5 萬). 122. 36.4%. 中高收入(5-10 萬). 51. 15.2%. 高收入(>10 萬). 55. 16.4%. 很少或沒有. 214. 51.4%. 有一些/多/很多. 202. 48.5%. 沒有或很少. 180. 43.3%. 三個月內 1-9 次. 186. 44.7%. 每週一次以上. 60. 12.0%. 人際關係 * 鄰居交往. 親戚交往. (接下頁). 31.

(40) 表 4-1-1. (續). 變項名稱 朋友交往. 其他接觸. 心理健康 *. 基本資料. 人數. 有效百分比%. 沒有或很少. 195. 46.9%. 三個月內 1-9 次. 133. 32.0%. 每週一次以上. 88. 21.2%. 幾乎/大部分不認識. 344. 82.9%. 大概一半一半. 49. 11.8%. 幾乎或大部分都認識. 22. 5.3%. 較差. 192. 46.6%. 較佳. 220. 53.4%. 註:*有遺漏值. 第二節 宗教信仰與 宗教信仰 與 生活滿意度現況分析 生活滿意度 現況分析 本節旨在瞭解高齡者宗教信仰與生活滿意度現況,並進一步探討不 同背景變項的高齡者其生活滿意度是否有顯著差異,以回答研究假設, 茲分述如下:. 壹 、 宗教信仰現況分析 宗教信仰現況 分析 由表 4-2-1 可看出台灣高齡者有宗教信仰者達 89.90%,其中民間信 仰佔大多數有 175 人,其次為佛教 109 人、道教 67 人、基督教 12 人、天主 教與一貫道相同皆是 4 人、軒轅教 1 人。女性有宗教信仰者佔 94.53%,高於. 32.

(41) 男性的 85.58%;教育程度為高中職以上者,有宗教信仰百分比低於教育程度 國初中以下者,研究結果大致與蔡彥仁(2012)相符。. 表 4-2-1. 單位 : 人. 台灣高齡者 宗 教信仰類別現況 民間 一貫 軒轅 天主 基督 無宗教. 宗教類別. 信仰人數. 佛教 道教. 加總 有宗教信 其他. 信仰. 道. 教. 教. 教. 信仰. 人數 仰百分比. 109. 67. 175. 4. 1. 4. 12. 42. 2. 416. 89.90%. 男性. 51. 38. 86. 2. 0. 0. 7. 31. 0. 215. 85.58%. 女性. 58. 29. 89. 2. 1. 4. 5. 11. 2. 201. 94.53%. 15. 8. 43. 0. 0. 0. 0. 0. 2. 68. 100.00%. 46. 35. 79. 3. 1. 2. 4. 17. 0. 187. 90.91%. 國(初)中. 10. 7. 18. 0. 0. 2. 0. 3. 0. 40. 92.50%. 高中(職). 24. 14. 29. 0. 0. 0. 5. 14. 0. 86. 83.72%. 大專以上. 14. 3. 6. 1. 0. 0. 3. 8. 0. 35. 77.14%. 性. 別. 教育程度 不識字 小學 (含自修). 貳 、 高齡者生活滿意度 高齡者 生活滿意度現況 生活滿意度 現況分析 現況 分析 此部份分析高齡者生活滿意度得分的分布情形,將各題目前兩項選項人 數相加,表示目前生活滿意度較差;後兩項選項人數相加,表示目前生活滿 意度較佳,依據分析結果高齡者生活滿意度的現況摘要如表 4-2-2 所示。生. 33.

(42) 活滿意度較差的高齡者佔 3.12-34.16%,生活滿意度較高則佔 65.84-96.88%, 其中對自己健康狀態及目前經濟狀況不滿意的比例較高,分別為 34.16%及 30.34%。 表 4-2-2. 生活滿意度現 況 分布情形 滿意度較低. 滿意度較高. 項目 N. %. N. %. 您對自己目前的生活品質滿不滿意?. 66. 16.46. 335. 83.54. 您對自己目前的健康狀態滿不滿意?. 138. 34.16. 266. 65.84. 您對自己與朋友間的關係滿不滿意?. 12. 3.12. 373. 96.88. 您覺得目前的日子過得快不快樂?. 55. 13.72. 346. 86.28. 您最近兩個星期以來,身體好不好?. 110. 27.16. 295. 72.84. 您對於目前住的社區/地方附近滿不滿意?. 37. 9.07. 371. 90.93. 您對自己目前的經濟狀況滿不滿意?. 125. 30.34. 287. 69.66. 参 、 不同背景變項、 不同背景變項 、 宗教信仰與生活滿意度差異分析 宗教信仰與 生活滿意度差異分析 為了解高齡者是否因背景變項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生活 滿意度。本部份將以獨立樣本 t 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統計方法,來比較 不同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經濟狀況、人際關係、心理健康及. 34.

(43) 宗教信仰的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差異情形,結果如下: 一、不同背景變項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之差異分析 本部份以獨立樣本 t 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比較,探討不同性別 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的差異情形,分析結果如表 4-2-3、4-2-4 所示:. 表 4-2-3. 不同背景變 項 在生活滿意度之 t 考驗 變. 項. 性. 別. N. M. SD. t. 男. 215. 23.63. 4.524. .475. 女. 201. 23.31. 4.724. 60-74. 319. 23.70. 4.625. 75 以上. 96. 22.79. 4.554. 與配偶同住. 299. 23.72. 4.874. 未與配偶同住. 110. 23.15. 4.400. 年. 齡 .093. 姻狀狀況. *p <.05. 35. .257.

(44) 表 4 - 2 -4. 不同背景變項在生活滿意度之變異數分析. N. M. SD. F. 事後比較. 1.不識字. 68. 22.84. 5.205. 1.669. ns. 2.小學(含自修). 187. 23.42. 4.455. 3.國(初)中. 40. 22.93. 4.703. 4.高中職. 86. 23.69. 4.721. 5.大專以上. 35. 25.14. 3.631. 1.無收入. 15. 24.13. 3.701. 2.低收入. 92. 22.42. 5.208. 3.中低收入. 122. 22.85. 4.447. 4.中高收入. 51. 23.47. 4.187. 5.高收入. 55. 25.36. 4.457. 變項 教育程度. 經濟狀況 4.019* 5 > 2、3. *p <.05. 由表 4-2-3 獨立樣本 t 考驗結果得知,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在 生活滿意度上皆未達到顯著水準。男性在生活滿意度的平均得分是 23.63 分,而女性平均得分則是 23.31 分。不同性別之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的差異 未達到顯著水準(t =.475,p >.05),代表不同性別的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上並 沒有顯著的差異。. 36.

(45) 將高齡者區分為 60-74 歲及 75 歲以上兩組不同年齡者,分析其在生活滿 意度的差異情形,60-74 歲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的平均得分是 23.70 分,而 75 歲以上高齡者平均得分則是 22.79 分。不同年齡之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的 差異未達到顯著水準(t =.093,p >.05),代表不同年齡的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 上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而不同婚姻狀況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的差異情形,分析結果顯示,與配 偶同住者在生活滿意度的平均得分是 23.72 分,而未與配偶同住者平均得分 則為 23.15 分。不同婚姻狀況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的差異未達到顯著水準(t =.257,p >.05),代表不同婚姻狀況的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上並沒有顯著的差 異。 在表 4-2-4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的結果發現,在教育程度方面,不同教育 程度的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未達到顯著水準(F=1.669,p >.05),代表不同教 育程度的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上並無顯著差異。 不同經濟狀況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上達到顯著水準 (F=4.019,p <.05), 代表不同經濟狀況的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上有顯著的差異,經 Scheffe 事後 比較檢定發現,經濟狀況中全家每月收入為「高收入」的高齡者(M = 25.36) 其生活滿意度高於「低收入」、「中低收入」的高齡者(M =22.42、M =22.85)。. 37.

(46) 二、不同人際關係面向者在生活滿意度之差異分析 為了解高齡者是否因人際關係面向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生活滿意 度,乃將鄰居交往、親戚交往、朋友交往及其他接觸進行獨立樣本 t 考驗及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其結果如表 4-2-5、4-2-6 所示:. 表 4-2-5 不同人際關係面 向在生活滿意度之 t 考 驗 變. 項. N. M. SD. t. 很少或沒有. 214. 23.14. 4.825. -1.529. 有一些/多/很多. 202. 23.83. 4.374. 鄰居交往. *p <.05. 表 4-2-5 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結果顯示,不同鄰居交往的高齡者在生活 滿意度的差異並未達到顯著水準(t =-1.529,p >.05),代表不同鄰居交往的高 齡者在生活滿意度上沒有顯著的差異。. 38.

(47) 表 4-2-6 不同人際關係面 向在生活滿意度之變異數 分析 變項. N. M. SD. F. 事後比較. 1.沒有或很少. 180. 23.22. 4.786. .534. ns. 2.三個月內 1-9 次. 186. 23.72. 4.226. 3.每週一次以上. 50. 23.52. 5.396. 1.沒有或很少. 195. 22.56. 4.694. 7.466**. 2>1. 2.三個月內 1-9 次. 133. 24.26. 4.395. 3.每週一次以上. 88. 24.33. 4.448. 1.幾乎/大部分不認識. 344. 23.57. 4.654. 2.大概一半一半. 49. 23.27. 4.953. 3.幾乎或大部分都認 識. 22. 22.5. 3.233. 親戚 交往. 朋友 交往. 3>1. 其他接觸 .610. ns. **p <.01. 而表 4-2-6 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不同親戚交往的高齡者在生 活滿意度的差異並未達到顯著水準(F = .534,p >.05),代表不同親戚交往的 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上沒有顯著的差異。不同朋友交往的高齡者在生活滿意 度的差異達到顯著水準(F =7.466,p <.05),代表不同朋友交往的高齡者在生 活滿意度上有顯著的差異,經 Scheffe 事後比較檢定發現,朋友交往選擇「三 個月內 1-9 次」及「每週一次以上」的高齡者(M =24.26,M =24.33)其生活滿 意度皆高於「沒有或很少」的高齡者(M =22.56)。不同其他接觸的高齡者在. 39.

(48) 生活滿意度的差異並未達到顯著水準(F =.610,p >.05),代表不同其他接觸的 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上沒有顯著的差異。. 三、不同心理健康狀況者在生活滿意度之差異分析 本部份以獨立樣本 t 考驗進行分析,探討不同心理健康狀況高齡者在生 活滿意度的差異情形,分析結果如表 4-2-7 所示:. 表 4-2-7 不 同心理健康狀況在生活滿意度之 t 考驗 變. 項. N. M. SD. t. 較差. 192. 21.50. 4.559. -8.873***. 較佳. 220. 25.23. 3.967. 心理健康. ***p <.001. 表 4-2-7 之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心理健康狀況的高齡者在 生活滿意度的差異達到顯著(t = -8.873,p <.001),代表不同心理健康狀態的 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上有顯著的差異,在心理健康較佳的高齡者(M = 25.23) 其生活滿意度顯著高於心理健康狀況較差者(M = 21.50)。. 40.

(49) 四、不同宗教信仰內涵者在生活滿意度之差異分析 為了解高齡者是否因宗教信仰內涵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生活滿意 度,乃將宗教愛的感受、宗教行為及信仰宗教類別進行獨立樣本 t 考驗及單 因子變異數分析,其結果如表 4-2-8、4-2-9 及 4-2-10 所示:. 表 4-2-8 不 同宗教信仰內涵在生活滿意度之 t 考驗 變. 項. N. M. SD. t. 無. 114. 22.72. 4.565. -1.072. 有. 133. 23.32. 4.277. 宗教愛的感受. *p <.05. 表 4-2-9 不 同宗教信仰內涵 在生活滿意度之變異數 分析 變. 項. N. M. SD. F. 事後比較. 1.從未參加或幾乎沒有. 101. 23.59. 4.486. 1.037. ns. 2.每年一次以上. 162. 23.01. 4.667. 3.每個月一次以上. 98. 24.01. 4.501. 4.每星期一次以上. 55. 23.67. 4.914. 宗教行為. *p <.05. 41.

(50) 表 4-2-8 獨立樣本 t 考驗分析結果顯示,有無宗教愛的感受的高齡者在生 活滿意度的差異並未達到顯著水準(t =-1.072,p >.05),代表有無宗教愛的感 受的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上沒有顯著的差異。林本炫(1998)認為台灣宗教信 仰以功利為目的,求神問卜都是為了解決生命中重大事件。國內外種族民情 不同,推論其原因為台灣宗教信仰以民間信仰、佛教、道教居多,其教義及 儀式並不像基督教派強調愛,所以高齡者在作答時,比較不易確認所謂愛的 感受為何。 而表 4-2-9 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宗教行為的高齡者在生 活滿意度的差異未達到顯著水準(F = 1.037,p >.05),代表不同宗教行為的高 齡者在生活滿意度上沒有顯著的差異。不同宗教行為的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 上沒有顯著的差異,此結果與 Coke(1992)研究並不一致。林惠生(2004)指出 台灣高齡者宗教虔誠度與精神抑鬱程度成反比,與歐美研究有所差異。當生 命遭遇困頓或是罹患疾病時,高齡者比較容易進入廟寺祈求平安。. 42.

(51) 第三節 背景變項、 背景變項 、 宗教信仰與生活滿意度關係 宗教信仰與生活滿意度 關係 本研究欲了解高齡者背景變項、宗教信仰與生活滿意度的相關情形,以 Pearson 積差相關進行統計分析。. 表 4-3-1 各變項間之相關 2. 1. 3. 4. 5. 6. 7. 8. 9. 10. 背景變項 1.性別. 1.00. 2.年齡. .068. 3.教育程度. -.355 *** -.282 *** 1.00. 4.婚姻狀況. -.323 *** -.180 *** .215 *** 1.00. 5.經濟狀況. -.195 *** -.277 *** .438 *** .208 *** 1.00. 6.人際關係. -.016. 7.心理健康. -.172 *** -.170 ** .233 *** .074. 1.00. -.308 *** .205 *** .053. .248 *** 1.00 .216 *** .166 ** 1.00. 自變項 8.宗教愛的感受 .026. -.136 *. * -.072. .085. .139 * .090. 1.00. 9.宗教行為. .063. -.157 ** -.131 ** .000. -.107. .217 *** .050. .311 *** 1.00. -.021. -.060. .169 ** .200 *** .548 *** .214 ** .083 1.00. .138. 依變項 10.生活滿意度 *p <.05. **p <.01. .146 ** .058. ***p <.001. 43.

(52) 背景變項、宗教愛的感受、宗教行為及生活滿意度間的相關,其結果如 表 4-3-1 所示。背景變項中與生活滿意度相關達顯著的有:教育程度(γ=.146, p >.01)、經濟狀況(γ=.169,p >.01)、人際關係(γ=.200,p >.001)及心理健康 (γ=.548,p >.001),顯示高齡者教育程度、經濟狀況、人際關係及心理健康 與生活滿意度有顯著關聯性。 宗教愛的感受與生活滿意度相關為.214,達顯著水準,宗教行為與生活 滿意度相關為.083,未達顯著水準,顯示高齡者宗教愛的感受與生活滿意度 有顯著關聯性。 採用階層迴歸分析,藉此了解高齡者背景變項、宗教信仰對生活滿意度 影響,及宗教愛的感受與教育程度交互作用對生活滿意度影響。. 44.

(53) 表 4-3-2 宗教愛與教育程 度交互作用 迴歸分析摘要表. 預測變項. 階層一. 階層二. 階層三. 背景變項. 宗教愛與行為. 宗教愛*教育程度. β 常數. β. t -4.781. 性別. -.229. 年齡. .128. 教育程度. β. t -5.522. t -5.718. -.229. -3.225 **. -.249. -3.502 **. 1.774. .157. 2.220 *. .150. 2.125 *. .021. .272. .027. .344. .181. 1.644. 婚姻狀況. .132. 1.907. .137. 2.038 *. .143. 2.146 *. 經濟狀況. .095. 1.279. .099. 1.373. .094. 1.311. 人際關係. .233. 3.340 **. .186. 2.688 **. .171. 2.483 *. 心理健康. .378. 5.559 ***. .384. 5.807 ***. .387. 5.897 ***. 宗教愛的感受. .143. 2.010 *. .147. 2.180 *. 宗教行為. .143. 2.034 *. .151. 2.162 *. -.192. -1.992 *. -3.154 **. 宗教愛*教育程度. F. 8.159 ***. 8.202 ***. 7.897 ***. R. .484. .534. .548. R2. .234. .285. .300. 最大 VIF. 1.52. 1.62. 3.20. *p <.05. **p <.01. ***p <.001. 階層三教育程度已做平減. 45.

(54) 經階層迴歸分析後,背景變項、宗教信仰、宗教愛的感受與教育程度交 互作用對生活滿意度的預測情形如表 4-3-2 所示。在進行迴歸分析之前要先 進行共線性診斷,避免因自變項間相關太高,干擾迴歸分析結果(邱浩政, 2010)。經資料分析得知變異數波動因素(VIF)最大值介於 1.52-3.20 之間,皆 小於 10,由此可知自變項間共線性情形並不嚴重。在預測力方面,投入背景 變項、宗教信仰及宗教愛的感受與教育程度交互作用對生活滿意度進行預 測,共有八個變項達到顯著水準(p <.05),分別為「性別」、 「年齡」、 「婚姻狀 況」、「人際關係」、「心理健康」、「宗教愛的感受」、「宗教行為」、「宗教愛的. 46.

(55) 感受與教育程度交互作用」 。上述八個選入的變項共可解釋生活滿意度總變異 量的 30%,是最主要的預測變項(F (10,184) =7.897,p=.000)。性別在 β 係 數方面為負值,表示與女性相較之下,男性高齡者的生活滿意度較低。 而除了性別之外,其餘變項「年齡」、「婚姻狀況」、「人際關係」、「心理 健康」、「宗教愛的感受」、「宗教行為」β 係數皆為正值,可知其得分越高, 生活滿意度就越高。 由階層三分析看出,宗教愛的感受與教育程度的交互作用可以顯著的預 測生活滿意度(β=-.192,t=-1.992,p <.05)。此一結果顯示有無宗教愛的感受 的高齡者,其教育程度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程度不同。為了進一步瞭解此一 交互作用的實際效果,研究者根據教育程度的平均數,將受試者分為高教育 程度及低教育程度兩組,又根據有無感受到宗教愛,將受試者分為兩組繪製 圖形。 由圖 4-3-1 長條圖可以看出高教育程度者,無論是否有宗教愛的感受, 都有較高的生活滿意度。低教育程度者是否有宗教愛的感受,對於生活滿意 度則有所差異。沒有感受到宗教愛的低教育程度者,其生活滿意度較低;有 感受到宗教愛的低教育程度者,其生活滿意度則明顯提升。所以是否感受到 宗教愛,能預測低教育程度者的生活滿意度。. 47.

(56) 第四節 研究假設考驗結果. 4-4-1 研究假設考驗結果表. 考驗結果. 假設 1:不同背景變項的高齡者其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1.1:不同性別高齡者其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未獲得支持. 1.2:不同年齡高齡者其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未獲得支持. 1.3:不同教育程度高齡者其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未獲得支持. 1.4:不同婚姻狀況高齡者其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未獲得支持. 1.5:不同經濟狀況高齡者其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獲得支持. 1.6:不同人際關係高齡者其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部分獲得支持. 1.7:不同心理健康高齡者其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獲得支持. 假設 2:不同宗教信仰高齡者其生活滿意度有顯著差異。. 未獲得支持. 假設 3:高齡者宗教信仰與生活滿意度能有效預測生活滿意度。. 獲得支持. 假設 4:高齡者宗教愛的感受與教育程度交互作用. 獲得支持. (宗教愛*教育程度) 能有效預測生活滿意度。. 48.

(57) 第五章. 討論與結論. 本章依據前述研究目的與假設,經由統計分析,歸納出本研究結論, 進一步提出建議及未來研究方向。本章共分為三節,依序為討論、 結論及研究限制。. 第一節. 討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齡者宗教信仰與生活滿意度間的關係。主要研究 發現性別、年齡、婚姻狀況、人際關係、心理健康、宗教愛的感受、宗教 行為對生活滿意度具有預測力;宗教愛的感受及教育程度的交互作用,可 以顯著地預測生活滿意度結果,詳細研究討論分述如下:. 壹 、 生活滿意度現況與 生活滿意度 現況與差異 現況與 差異之 差異 之 探討 一、高齡者生活滿意度現況 本研究高齡者生活滿意度較差的佔 3.12%-34.16%,生活滿意度較高則佔 65.84%-96.88%,顯示台灣高齡者生活滿意度為中度偏高,與林麗惠(2004)、 林廷勳(2010)研究相同。林麗惠(2004)認為是因高齡者能調整心態,適應階段 任務完成後的晚年生活。本研究推論可能台灣政府單位,以及許多社會團體 開始重視老人福利及生活品質,而且社會安定無戰爭或是饑荒事件,所以高. 49.

(58) 齡者能安心過日。加上現在媒體資訊發達,交通便利,高齡者有更多資源關 注自身需求及健康,相對會有較高的生活滿意度。其中滿意度較低的是目前 健康狀況及經濟狀況,與林廷勳(2010)研究相符,此兩個因素是高齡者生活 滿意度上所關注的要點。身體日漸衰老,以及對於金錢所帶來的安全感,也 是我們周遭高齡者常會談論的話題。所以如張蕙麟(2007)認為提供高齡者運 動休憩場所是重要的,規畫促進健康活動,提供各種老人福利及年金補助, 醫療保健的便利等也許能使晚年生活更滿意。. 二、不同背景變項與生活滿意度之差異 (一)性別 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在生活滿意度上沒有顯著差異。此結果與陳肇 男(2003)、王碧雲等人(2011)、Berg, et al.(2006)、Balachandran, et al.(2007) 研究結果相同,與陳姵璇(2008)結果不同。可能的原因或許是高齡者在經歷 人生許多重大事件後,較能圓融淡然處之。現今性別意識抬頭,女性教育水 準逐漸提升,經濟開始能自主,兩性間的距離拉近。高齡者在年輕時或許尚 未打破性別藩籬,但現在所處的時代氛圍開始改變,或許也讓長者們看待生 活眼光並不因性別而有所差異。. 50.

(59) (二)年齡 不同年齡的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上沒有顯著差異。此結果與多數研究一致 (林麗惠,2002;Edwards & Klemmack,1973;Ardelt,1997; Hamarat et al,2002;范涵惠,2002),和 Sousa-Poza(2010)年齡與生活滿意度 關係成 U 形結果不一致,其可能原因或許為年齡並非影響生活滿意度主要因 素。無論是 65 歲以上的老人或是 75 歲以上的老老人,都可能因為各種因素 讓他們滿意現在的生活,或者是抱怨現在的生活。像是記錄片不老騎士中, 為了一圓夢想而騎摩托車環島的平均 81 歲長者們,不受年齡限制勇敢追夢。 換作是其他年齡層,也不見得有那樣的勇氣和毅力。生活滿意度是個主觀的 判斷,所謂人老心不老,端看長者是用什麼角度和眼光看待生活,所以年齡 並不是取決是否滿意現在生活的原因。 (三)婚姻狀況 不同婚姻狀況的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上並沒有顯著的差異。此結果與陳美 惠(2007)、林佳慧(2007)相同,但與黃國彥、鐘思嘉(1987)、林麗惠(2002)、 王金鳳(2006)認為有伴侶的高齡者,有人互相照料生活、彼此扶持,生活滿 意度會較高的結果並不一致。在婚姻生活中,伴侶也有可能是怨偶。有些高 齡者在婚姻裡是被壓迫的、被忽視的,甚至被壓榨的,他們為了家庭和諧隱 忍許久,心裡的壓力與創傷非外人所能知曉。這樣一來,有婚姻配偶者,生. 51.

(60) 活上反而壓力倍增。所以並非有老伴互相照應,生活就會較為滿意,所以婚 姻狀況也許並非影響生活滿意度的主要因素。 (四)教育程度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教育程度的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上並無顯著差異。此 結果與林佳慧(2007)及陳美惠(2007)研究結果相符,但與陳肇男(2003)、林麗 惠(2004)及簡素枝(2004)研究結果認為教育程度越高,所以生活滿意度會越高 不一致。所以本研究結果大專程度以上生活滿意度平均數,還是高於其他較 低教育程度者,其在變異數分析中沒有顯著差異原因,也許為樣本數太少, 不容易達到顯著。教育程度越高的長者,在吸收新知上會更加容易,而且也 較習慣尋找學習資源。持續的學習,對於高齡者來說可以增加自信心,增強 社會適應能力,還能發展網絡支持系統,豐富生活。 (五)經濟狀況 不同經濟狀況的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上有顯著差異。此結果與李 百麟(2009)、賴永和(2001)、張蕙麟(2007)、Usui et al.(1985)研究結果相同, 高齡者經濟狀況會影響日常物質滿足狀況,在人際或文化脈絡中的資源多寡 也會有所不同。到了晚年,大家都希望可以過得安全安心安適,這時無憂慮 的財政就是高齡者首要考慮的因素。所以經濟狀況是影響高齡者生活滿意度 的重要因素。. 52.

(61) (六)人際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不同親戚交往、不同鄰居交往及不同其他接觸的高齡者在 生活滿意度上沒有顯著的差異;不同朋友交往的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上有顯 著的差異。此結果與 Seibert 等人(1999)研究相符,友誼中的社會支持,有助 於高齡者的自我角色認定,也如同俗諺所說:「至親不如好友。」現今工商 社會,住宅及生活型態及改變,鄰里親戚來往較以往淡薄。而高齡者朋友來 往應已是多年交情居多,有共同回憶以及氣味相投才能維繫感情至今,與好 友相聚能讓心情開懷,也就會有較高的生活滿意度。 (七)心理健康 不同心理健康的高齡者在生活滿意度上有顯著差異,此研究結果與林廷勳 (2010)結果相同,其研究認為憂鬱症好轉的高齡者,生活滿意度也會隨之上 升。所謂境由心生,當心裡感到痛苦、鬱悶時,看出去的世界都是如此可憎。 高齡者也有較多獨處時間,若是心理狀態不佳,時常處於焦慮、不滿的狀態, 連帶也會影響身體狀況。林美伶(2011)同樣也指出高齡者有愉快的心情、正 向態度面對環境角色轉變,可以使得晚年生活更加安適。. 53.

(62) 貳 、 背景變項、 背景變項 、 宗教信仰與生活滿意度之迴歸 宗教信仰與生活滿意度之 迴歸分析 迴歸 分析討論 分析 討論 在生活滿意度的迴歸分析中發現,性別、年齡、婚姻狀況、人際關係、 心理健康、宗教愛的感受、宗教行為及宗教愛的感受與教育程度交互作用能 有效預測生活滿意度。 背景變項中性別、年齡、婚姻狀況、人際關係及心理健康對生活滿意度 具有預測力之研究結果與陳姵璇(2008)、Chen(2001)、王金鳳(2006)、 李崇義(2003)、Reichstadt et al.(2007)的研究結果相同。男性晚年生活離開職 場,失去原有自信發揮的舞台,滿意度會比女性來得低。而年齡較長者越來 越能看淡人生無常變化,這樣的心態會影響生活滿意度隨之上升。已婚有偶 者有老伴相陪,生活起居能相互照應,會有較佳的生活滿意度。與他人有正 向關係,拓展人際脈絡,可以促進生活滿意度。心理健康越佳,越能適應周 遭環境變化,更能有較佳生活滿意度。而經濟狀況是許多研究都支持為影響 高齡者生活滿意度重要因素(Usui et al.,1985;李百麟,2009;張蕙麟,2007), 但本研究結果卻無法有效預測生活滿意度,也許受其他變項影響,可再深入 探究。 有無宗教愛的感受及宗教行為能有效預測生活生活滿意度上,此結果與 Maselko 和 Kubzansky(2006)、Coke(1992)結果一致。在宗教信仰及活動中, 能提供社會支持系統、正向力量、內心平靜,會有較佳生活滿意度。. 5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iases in Pricing Continuously Monitored Options with Monte Carlo (continued).. • If all of the sampled prices are below the barrier, this sample path pays max(S(t n ) −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1) social context, self-perception, school engage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were antecedents of dropping out; (2) students’ self-factor was a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levels of both learning progress and willingness were medium, the feeling of the learning interesting was medium to high, the activities

(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egarding out of school traffic guidance staff with different gender, job title, guidance counselors seniority and age in the

Students’ cognition toward low-carbon diet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rades, whether knowing the Meatless Monday campaign, and how

If we can educate the students with right monetary attitudes and the financial literacy, they may live a life of sound financial condition in the future.. The results of

Students’ cognition toward low-carbon diet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rades, whether knowing the Meatless Monday campaign, and how

Students’ cognition toward low-carbon diet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rades, whether knowing the Meatless Monday campaign, and 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