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參章 第參章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參章 第參章"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參章 第參章

第參章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研究方法與步驟 研究方法與步驟 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章共分成六節。第一節 研究架構;第二節 研究流程;第三節 研 場域與研究參與者;第四節 研究方法;第五節 研究工具;第六節 資 料處理。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研究架構

本研究旨在探討運動教育模式實施在大學體育興趣選項-桌球課

程,對不同組成班級學生認知、技能學習效果的改變情形以及學生課堂

學習氣氛與態度感受。自變項為不同組成班級之兩班學生。以一學期 18

週 36 節課之時程進行實驗教學,並於學期前與學期末施以認知、技能

測驗,在教學過程中以參與觀察來瞭解學習氣氛與學生上課之情形。最

後進行問卷填寫,以瞭解不同組成之兩個班級,學生在體育學習上的態

度與感受。綜合各項測驗、參與觀察及問卷所得資料,以回應本研究之

各項問題。本研究主要架構,如圖 3-1-1 所示:

(2)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本研究在確定研究主題後,即開始收集研究相關大學體育課程與運 動教育模式之文獻,並籌備進行研究工具之編製。所有研究工具於發展 完成後,經過預試與專家鑑定等程序,以符合本研究所需,同時完成研 究計畫。

教學研究執行於學期第一週與研究參與者溝通、洽談研究相關事宜 並填寫受試者同意書,第二、三週實施認知、技能前測,第四週開始,

進行研究教學計畫,在教學的過程中研究者同時進行參與觀察。教學實

「大學桌球(中級)A 班」

學生(自變項)

「大學桌球(中級)B 班」

學生(自變項)

技能表現

(依變項)

學生態度與感受

(依變項)

課堂學習氣氛

(依變項)

認知表現

(依變項)

運動教育模式課程教學

(3)

施共計十二週,並於學期之第十六、十七週,實施認知、技能後測,問 卷部分於學期最後一週實施,將問卷內容將轉為逐字稿,以記錄學生參 與研究課程教學後,學習態度與感受方面之心得。所有研究資料經統計 與質性分析後,獲得本研究之結果,並針對結果進行分析與討論,最後 做出研究結論並提出相關具體建議,完成本研究。

本研究之相關流程,如圖 3-2-1 所示:

圖 3-2-1 研究流程圖

認知、技能前測

參與觀察 認知、技能後測

問卷填寫(開放式問題)

編擬研究工具 確定研究主題

完成論文 實際教學與操作

資料分析與討論 蒐集相關文獻 決定研究方向

(4)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 研究場域與 研究場域與 研究場域與研究 研究 研究 研究參與者 參與者 參與者 參與者

一、研究場域

本研究場域為位於台北市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設有教育、

文、理、藝術、科技、運動與休閒六學院,合計二十五個學系,由於學 校學風保守且屬於未來多數可能要當老師的一群學生,因此,多數學生 皆能遵守課堂的相關規定並且有不錯的參與度與課堂表現。由於本校體 育課是採體育興趣選項的方式,因此,學生選擇修習體育課程的目的與 動機皆有不同,再加上修習同一門課的學生,多數來自不同領域的各個 科系,學生的特質與學習背景皆有所不同並有其差異性,因此,在課堂 中的互動可能擦出不同的火花。

學校體育場地設備方面,本部、分部各有一個 400 公尺的運動場、

體育館以及數面網球場與籃球場,而本研究教學場地座落於本部體育館 地下一樓的桌球室,一共放置 12 張球桌、一個教學用的大白版、木製 的地板、數十個置物櫃與圍布,場地寬敞、燈光充足,為一個良好的教 學與學習環境。

二、研究參與者

本研究採量為主、質為輔的方式,以準實驗設計配合質性設計來進

行,研究參與者以台灣師範大學體育興趣選項分組之桌球(中級)兩班

學生參與實驗。其中,大學桌球(中級)A 班,學生 44 名,男 26 名、

(5)

女 18 名,大學桌球(中級)B 班,學生 28 名,男 24 名、女 4 名,共計 72 名學生。兩個班級在參與本研究前,皆有學習桌球的經驗,為掌握參 與者之先備能力,於研究前實施前測,以確切進行統計與實驗控制。在 徵求兩班參與者同意後,請每位參與者填寫受試者同意書(如附錄一),

並正式成為本研究之參與者。

經過開學幾週的觀察發現大學桌球(中級)A 班的學生多數是教育 學院、文學院與藝術學院的學生,來自各個不同的科系,有美術系、音 樂系、國文系、社教系、圖傳系、英語系、教育系、公領系...等,學 生除少數有認識之外,其餘多數是不認識的,在能力方面,學生的異質 性也蠻大的。而大學桌球(中級)B 班方面,人數較少,學生多數是理 學院的學生,許多學生是同科系的且彼此之間皆熟識,除了少數學生是 單獨選修這門課,其餘皆是呼朋引伴的來選修這門課,因此,在課堂初 期可以發現班上有幾個不同的小集團在進行課堂學習活動。

本研究之教學教師為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專任教師,具有博士學

位並具備教授教材教法與桌球之專長,其研究領域為運動教育學,教學

經驗豐富並對各項體育教學模式有相當的瞭解。因此,在其本人同意下

成為本研究之教學教師。

(6)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解決研究目的所需,在實驗設計上採用準實驗設計,在質 性資料蒐集方面採用參與觀察、開放式問卷,分述如下:

一、準實驗設計

本研究在探討學習效果部分主要採準實驗設計(兩組),兩組實驗 組分別為大學桌球(中級)A、B 兩班。實驗中的自變項為不同組成之兩 個班級,依變項為學生認知、技能的學習效果表現。前、後測設計主要 目的是探討學生經過運動教育模式教學後,不同組成之兩個班級學生學 習效果的改變情形,以作為探討學習效果表現之參考。

二、質性資料蒐集方法

(一)參與觀察

1.研究者的角色

研究者在現場觀察時,由於介入或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程度有高低

的 不 同 , 主 要 區 分 為 四 種 參 與 者 角 色 : 完 全 觀 察 者 ( a complete observer)、觀察者即參與者(a observer-as-participant)、參與者 即觀察者(a participant-as-observer)和完全參與者(a complete participant) ,參與的程度和方式可能隨研究時期的發展而有所不同。

在本研究初期對現場狀況仍屬摸索階段,筆者採以較被動的方式參

與現場互動,以研究參與教師主動請求協助為原則,參與現場情境進行

(7)

觀察,但不影響教學現場,屬於「觀察者即參與者」的角色。在課堂教 學中,研究參與教師時而請求協助,由於筆者為運動員出身,具桌球專 長,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時而擔任配合教師擔任示範、講解的角色,其餘 得時間多數在旁擔任觀察者的角色。

筆者於課堂開始的第一週即進入教學現場,研究參與教師在說明、

介紹本學期上課的內容後,公開的介紹筆者並請筆者自我介紹,並以助 教的名義參與課堂活動,但往後幾週皆擔任屬於較被動的「觀察者即參 與者」的角色。直到逐漸熟悉教學情境之後,筆者的角色逐漸從「觀察 者即參與者」轉變為「參與者即觀察者」的角色,在教學過程中,筆者 主動詢問研究參與教師需要協助與否並時而與研究參與學生進行交談 與對話,嘗試著去瞭解他們的想法,觀察學生個別與整體的課堂表現與 氣氛,忠實且詳細的記錄下來並將筆者當時的感想記錄在備註欄中,以 利往後資料的分析。

2.觀察焦點

本研究採用參與觀察,直接從上課情境中獲取研究相關資料,為瞭

解運動教育模式對不同組成之兩個班級學生,在大學體育課中有關學習

氣氛、課堂參與及學生反應之情形。研究者參與兩班的所有課程並在課

堂中以參與觀察記錄表詳細記錄其上課情形,現場觀察記錄主要的內

容,包含日期、時間、師生上課的情形與對話、焦點事件的時間和當時

(8)

的情境以及將筆者觀察教學情境中的感想記錄在備註欄中,筆者以每週 所觀察到的焦點事件給予標題命名以幫助資料的閱讀、整理和分析,觀 察的時間編號共 7 碼,頭一碼為班級代碼,後六碼為觀察時間的日期,

例如觀 A941016,表示 A 班九十四年十月十六日的觀察記錄。

(二)開放式問卷

問卷(questionnaire)的使用接近結構式訪談,但問卷在本質上 不同於訪談,訪談有一個互動的本質,而問卷則缺乏,然而,問卷可用 來蒐集多數人的資料,通常在研究的較後期,質的研究者對現場文化有 大致的認識後,及參照對現場文化的認識,發展出適合於該現場情況的 問卷,藉以調查現場參與者的信念、態度、看法或對人事物的價值觀感 (Fetterman, 1989)。

本研究在量化設計部分主要獲得有關參與者認知、技能的最終表現

結果,而無法呈現出參與者過程中真實的感受、動機、態度…等內在想

法,為彌補上述量化設計之不足,因此,在對現場情境與狀況有相當程

度瞭解之後,開始著手編擬開放式問卷,並於期末結束前給予學生填

寫,進一步探究學生對本學期課程的喜好程度、深刻體驗、參與意願及

其它等態度與看法。

(9)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第五節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有:一、運動教育模式桌球教學計畫;二、

桌球技能評量;三、大學桌球(中級)認知測驗卷;四、問卷大綱;五、

參與觀察記錄表。

一、運動教育模式桌球教學計畫(附錄二)

本研究桌球教學計畫主要是參考朱昌勇(1999)大學體育課桌球課 程教材之研究—桌球(中級)課程目標與內容以及郭彥成(2005)運動 教育課程模式在大學體育課實施之研究的教學實施內容,經研究參與教 師討論後增刪部分教學內容,編擬成運動教育模式桌球教學計畫,成為 本研究之工具。茲將運動教育模式桌球教學計畫簡述如下:

(一)教學計畫

第一階段 (第一週~第十週)

認知、技能前測、組隊、全班基本桌球技術練習及桌球比賽規 則、基本常識簡介。

第二階段 (第十一週~第十二週) 季前練習比賽

第三階段 (第十三週~十八週)

正式比賽和頒獎、認知、技能後測、填寫問卷。

有關桌球(中級)課程目標及課程內容簡述如下:

(10)

(二)桌球(中級)班課程目標

1.技能方面:延續桌球初級班課程,學習桌球基本技術、體會不同 旋轉性質和不同落點來球、學習基本步法並透過團隊練習與比賽 的方式,增進運動技能的的表現。

2.認知方面:培養桌球比賽之單、雙打基本能力以及擔任各項運動 角色的能力,如:賽程規劃人員、裁判、記錄員、計分員、教練、

隊長...等角色扮演。

3.情意方面:透過團隊小組的分工合作與小組任務的執行,如:編 隊呼、隊名、團隊練習、修正後的比賽...等任務,增進學生之間 的互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培養學生對運動的喜好,促進終 身運動習慣的養成。

(三)桌球(中級)班課程內容:

1.桌球運動基本常識簡介。

2.進行團隊分組與隊名、隊呼的編排。

3.小組練習:桌球基本技術-平擊發球、正手攻球、反手推檔、殺 球、發下旋球、搓(切)球、拉弧圈球;結合技術運用-左推右 攻、推檔側身攻。

4.桌球比賽規則(單打、雙打) 、裁判、記錄的介紹。

5.練習賽與團隊小組對抗賽。

(11)

6.季後賽與頒獎典禮。

二、桌球技能評量

本研究之技能評量,乃採用姚漢禱(1995)發展之桌球正手連續擊 球兩分鐘測驗、桌球正手擊球達到標準(七球)測驗,以上測驗皆具有 專家效度。將兩種測驗結果對照測驗之給分量表及常模(附錄三、四)所 得分數相加後,即為本研究之桌球技能評量分數。

(一)正手連續擊球兩分鐘測驗

1.測驗方法:在桌球檯上,利用正手持續擊球,連續兩分鐘測驗,兩 分鐘內最多只能五次失誤。

2.記錄:記錄每一回連續擊球次數,以最高次數為個人成績。

3.注意事項:

(1)受試者與襄試者(對手)依其習慣速度來回擊球,受試者可以自 行決定襄試者。

(2)受試者或襄試者任何一人失誤,即算是失誤一次;必須重新計算 連續擊球次數。

(3)受試者和襄試者都必須使用正手擊球,有一人違規,則該次擊 球不計。

(4)受試者連續擊球次數達一百次正手擊球,即算滿分,立即停止

測驗。

(12)

(5)本測驗的常模樣本是大學桌球興趣選項課程的 183 位學生。

(6)本測驗襄試者為體育系桌球專長體育保送生擔任。

(二)桌球正手擊球(拉球)達到標準(七球)測驗

1.測驗場地:利用桌球檯的右半區到右半區(圖 3-5-1)

2.測驗方法:

(1)發球至受試者右半區後半部(67.5 公分)的長球;受試者位於 球檯的右邊,目標置於對面右半邊,球速是受試者平時練習的正 常速度(受試者適合的速度),稱為好球。

(2)測驗標準為 a.擊球的下降初期。b.擊球的中上部位。c.球產生 上旋 d.球在空中前進速度較慢,反彈後加速前進。e.球必須落 入目標區(右半區) 。

(3)好球之外稱壞球,可以不擊球,但擊球時視為好球,好球未擊球,

或擊球未達標準,記錄試做一次。

3.計分:本測驗之計分,以成功七次所需之試做總次數,為計分之

標準,紀錄表格詳如(附錄五) 。

(13)

*受試者 準備位置

#襄試者 發球位置

圖 3-5-1 桌球正手擊球(拉球)達到標準(七球)測驗場地圖

三、大學生桌球認知測驗之編製

本認知測驗試卷,採用郭彥成、林靜萍(2006)大學生桌球認知測 驗卷(附錄六) ,主要之目的是為了瞭解學生分別在經過一學期 18 週的 運動教育模式與傳統體育教學桌球教學後,對桌球相關知識的學習情 形,試題編製過程如下:

(一)測驗卷初稿編擬

1.編製桌球試題命題雙向細目表

張至滿(1986)指出測驗藍本(雙向細目表)為測驗的計畫大綱,其 目的在訂定測驗強調的重點和出題內容範圍,同時將教學目標與內容配 合。因此出題按照測驗藍本則可保證測驗的內容效度和反映教學目標。

本桌球試題命題雙向細目表之編製,參考朱昌勇(1999)大專體育課桌 球課程教材之研究中的桌球課程教材內容大綱(如圖 3-5-1) ,將認知的

目標區

← 6 7 .5 公分

好球區

(14)

教學內容分為桌球規則、桌球技術、桌球戰術、桌球常識等四個部分,

比例分佔 50%、30%、10%、10%。教學目標方面,根據 Bloom(1956)將認 知分類為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鑑等六大類,本試題將認 知層次中「知識」 、 「理解」、 「應用」內容比例訂為 65%、20%、15%(如 3-5-1) 。

圖 3-5-2 桌球認知教材內容結構圖(參考朱昌勇,1999)

球拍與膠皮介紹 握拍法介紹 場地與設備 桌球簡史介紹

國內與國際桌球組織介 紹 國內與國際發展現況 練習前的暖身活動

弧線 旋轉性 擊球時間 球拍拍面角度 站位與姿勢 技術分類介紹 戰術介紹

比賽服裝用具介紹 發球規則介紹

單、雙打比賽規則介紹 桌球規則 50%

桌球常識 10%

桌球戰術 10%

桌球認知

桌球技術 30%

(15)

表 3-5-1 大學桌球認知測驗試題雙向細目表

認知層次 知 識 理 解 應 用 (內容百分比)

內容

桌球規則 35% 10% 5% 50%

桌球技術 20% 5% 5% 30%

桌球戰術 0% 5% 5% 10%

桌球常識 10% 0% 0% 10%

(層次百分比) 65% 20% 15% 100%

2.編寫試題

本試題之編寫,參考中華民國桌球協會(2003)最新審定出版之國 際桌球規則、鈴木一(1999)桌球聖經及球類叢書編輯委員會(1984)

桌球入門等文獻,作為試題編寫之基礎,初步編寫出 178 題試題,經過 10 位大學生預試、2 名桌球教師修訂後,刪除題意不清及類似、重複的 試題,最後選定 100 題作為正式預試試題。

3.實施施測

本研究之施測對象為台灣師範大學九十三年第一學期大學桌球體 育興趣選項,初級班兩班 61 位、中級班兩班 62 位,共 123 位學生參與 測驗,共發出試卷 130 份,收回 130 份,其中有效試卷 130 份。於兩週 後進行第二次施測,共發出試卷 123 份,收回 123 份,其中有效試卷 123 份。

(二)項目分析

(16)

1.試題難度與鑑別度

一般來說,難度指數以 0.50 左右最為適中,0.30~0.70 之間的題目 是可被接受的(張至滿,1986) ,鑑別指數以 0.40 以上最好,0.30~0.39 是可被接收的(表 3-5-2) 。本研究試題難度指數於 0.30~0.70 之間且鑑 別度 0.30 為以上的題目有 1、2、4、6、7、8、9、10、11、13、14、15、

17、18、19、21、22、23、25、27、29、31、32、33、36、37、38、39、

40、41、42、43、44、46、47,共 35 題。另外挑選出難度指數未於 0.30~0.70 之間,鑑別指數達 0.30 以上的題目有 3、5、12、16、20、24、26、28、

30、34、35、45、48、49、50,共 15 題, 總共 50 題。試題在各選項 之誘答情形方面,大致呈現良好的情形,唯有少數題目選項如第 4 題第 3 選項、第 16 題第 4 選項、第 18 題第 3 選項、第 27 題第 3 選項,未有 人填答,應再做修正。試題難度、鑑別度歸納表,如表 3-5-2。

表 3-5-2 試題難度、鑑別度歸納表 鑑別度

難度

0.30~0.40 0.40 以上

0.30~0.40 7、13、21、25、42、

47、

1、18、31、32、33、40

0.40~0.50 2、38 9、11、14、15、19、22、23、

27、29、39、43 0.50~0.60 10、41、 6、37、46 0.60~0.70 8、17、36、 4、44、

未於 0.30~0.70 之間

3、5、16、24、28、

30、34、35、45、48、

49

12、20、26、50

(17)

表 3-5-3 試題鑑別能力指標(張至滿,1986)

鑑別指數 評定說明 0.40 以上 很好的題目

0.30-0.39 題目可以但可能需修改 0.20-0.29 題目要修改

0.19 以下 題目不好,放棄或重寫

2.信度、效度

(1)信度:本測驗之信度採重測信度,兩次測驗間隔時間為兩週,所 獲得之數據以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 為統計工具,計算學生兩 次測驗得分之相關係數,所得穩定性量數為 0.92,標準化成就測驗的理 想信度當然越高越好,0.90 以上者甚為常見(張至滿,1986) 。

(2)效度:在決定一個測驗的內容效度時,必須同時考慮到「教材內 容」和「教學目標兩個層面」,其意義為測驗的內容能否充分代表所預 測量的行為領域,考驗的方法為比較測驗的材料和所欲測驗的教學目標 及教材內容是否一致(陳英豪、吳裕益,1995)。本試題依據桌球教材 內容(圖 3-5-1)及雙向細目表(表 3-5-1)進行編寫,所編製的試題 依據雙向細目表比例,雖比例上有些調整,但經體育教學專家及桌球專 長教師認定為具內容效度的試卷。

3.實際統計量數與理想統計量數

(18)

本測驗經過計算後實際統計量數的部分,測驗平均數為 56.04 分、

標準差為±14.48、平均難度為.528、平均鑑別度為.4158。理想統計量 數部分,理想平均數為 62.5 分(每題一分的理想平均分數為 31.25,每 題以兩分計算×2)、理想標準差>12.5、五十題四選一的理想平均難度 為.63、理想平均鑑別度為.25 。將兩者所獲得之數據進行比較發現,

本測驗平均分數略微偏低、標準差達到標準、試題平均難度略微偏難、

平均鑑別度達到標準且超出許多。

四、問卷

本研究之問卷主要是為了引導學生(填答者)回答研究所需之相關 資料,並根據填答者的回答,瞭解其對本課程真實的想法與感受。

本問卷之問題,參酌質性研究中開放式問題之結構,編製五題,經 體育教學專家核定確認修訂後,如下:

(一)你喜歡這學期的上課方式與活動安排嗎?請試著說說看你的感受。

(二)這學期體育課中,有哪些運動體驗是你印象最深刻?請試著描述 一下。

(三)與過去的體育課相比是否覺得學到更多?

(四)如果有機會你還願意參與類似這樣的體育課程嗎,為什麼?

(五)對這學期上課方式有何看法?可否提供具體建議。

(19)

五、參與觀察記錄表

本研究之參與觀察記錄表,其目的是用以詳細記錄上課情形。參與

觀察記錄表分為四個部分,分別記錄上課基本資料、事件發生時間、觀

察到的事件以及觀察者的解釋與疑問,而觀察的範圍包含整體上課氣

氛、教學的實施情形、特殊事件發生、學生的表現…,(參與觀察記錄

舉隅於附錄七)。

(20)

第六 第六 第六

第六節 節 節 節 資料處理 資料處理 資料處理 資料處理

本研究在量化與質化資料上,有分殊之資料處理方式,故本節針對 量化資料與質化資料部分,分別進行資料處理描述如下:

一、量化研究資料處理

本資料處理採 SPSS 10.0 for Windows 套裝軟體進行統計的工作,

所有考驗水準均定為α=.05,各項資料處理方法如下:

(一)相依樣本 t 考驗:

1.分別考驗兩班學生在經過運動教育模式教學,其認知、技能表現 之進步情形。

2.分別考驗大學桌球(中級)A 班,男、女學生在經過運動教育模 式教學,其認知、技能表現之進步情形。

(二)獨立樣本 t 考驗:

1.比較經過運動教育模式教學後,兩組學生其認知、技能表現之差 異情形。

2.比較經過運動教育模式教學後,大學桌球(中級)A 班,男、女 學生其認知、技能表現之差異情形。

3.前測分數達顯著差異時,則以獨立樣本 t 考驗前、後測進步分數

來比較認知、技能表現之差異情形。

(21)

二、質性資料處理

(一)資料的歸類與編碼 1.反覆閱讀逐字稿與編碼

將所獲得的質性資料進行初步整理之後,隨即閱讀資料,標示關 鍵字句,同時寫下該段話語之重要意義並加以編碼。如以事件為主的 編碼: 「上課方式」 、 「從事運動」 、 「運動體驗」、 「體育課程」…等;或 時間為主的編碼: 「課前」 、 「課中」 、 「課後」 、 「未來」等。初步編碼完 成後,需不斷反覆地閱讀資料,若於後續分析步驟中發現當中有不適 當的資料分類與編碼,則適時加以修正,以保持所有資料編碼之合理 性。

2.發展主題類目

編碼完成後,將相同編碼群聚在一起,並再經重覆閱讀與分析比 較後發展出更合適的類目,不斷的重覆此步驟,最後發展出主題類目。

3.整合並聯繫主題

發展出主題類目後,將有關的主題類目進行整合,同時進行比較,

考慮它們之間的關係,並將它們之間的關係聯繫起來,勾勒出初步的 架構。

4.歸納資料與回應研究問題

架構呈現後,需返回到原始資料進行驗證,同時不斷的優化資料

(22)

中所得的概念,如果這些概念可以解釋大部分的原始資料,這些主題 類目則為有力的、合適的。最後將主題類目之間的關係一層層地描述 出來,並將所得的關係架構內涵回歸至研究問題,以作為問題解答的 描述。

(二)資料的檢驗

此步驟為質性資料最重要且最困難的步驟,當資料已經進行編碼 與分類之後,便需將其資料重新省視,配合文獻探討,將觀察資料、

問卷資料進行交叉比對並將研究者分析所得的發現與研究參與教師進

行討論,充分檢驗資料的有效性與可靠性。

數據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第二節第二節第二節 第二節       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研究流程 研究流程         本研究在確定研究主題後,即開始收集研究相關大學體育課程與運 動教育模式之文獻,並籌備進行研究工具之編製。所有研究工具於發展 完成後,經過預試與專家鑑定等程序,以符合本研究所需,同時完成研 究計畫。  教學研究執行於學期第一週與研究參與者溝通、洽談研究相關事宜 並填寫受試者同意書,第二、三週實施認知、技能前測,第四週開始, 進行研究教學計畫,在教學的過程中研究者同時進行參與觀察。教學實
表 3-5-1 大學桌球認知測驗試題雙向細目表          認知層次    知 識    理 解    應 用    (內容百分比)       內容  桌球規則       35%      10%       5%         50%  桌球技術       20%       5%       5%         30%  桌球戰術        0%       5%       5%         10%  桌球常識       10%       0%       0%
表 3-5-3 試題鑑別能力指標(張至滿,1986)                     鑑別指數            評定說明  0.40 以上           很好的題目  0.30-0.39      題目可以但可能需修改  0.20-0.29         題目要修改  0.19 以下        題目不好,放棄或重寫   2.信度、效度 (1)信度:本測驗之信度採重測信度,兩次測驗間隔時間為兩週,所 獲得之數據以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 為統計工具,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4.1 學校尚需提升學與教 效能。學校仍需持續探討 不同的教學策略, 以助 教師促進課堂互動,及 提升學生的共通能力...

學生平均分班,非 華語學生與本地學 生共同學習主流中 文課程,參與所有 學習活動,並安排 本地學生與非華語 學生作鄰座,互相

課次 課題名稱 學習重點 核心價值 教學活動 教學資源 級本配對活動 第1課 我的朋友 ‧認識與朋友的相處之道.

學習範疇 主要學習成果 級別 級別描述 學習成果. 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習模式及科本

經過小學四年級輔助課程四十多小時密集式的活動,組員有不同程度及層面的學習和參

為配合中學中國語 文課程的實施,教育局課 程發展處邀請教師、學者 推薦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材

• 在「心房」進行課堂或體驗 式學習活動後,學生能以表 情符號表達自己的情緒,令 學生能以多元化的途徑表達 情緒,以便老師深入了解學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學生以兩種感受:觸覺和視覺去分辨水與冰的不同,從而認識 水的溫度改變(觸覺)形態亦會改變(視覺) 。學生選出圖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