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為智障學生而設的 常識科「學習進程架構」 (小一至中三) 學生表現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為智障學生而設的 常識科「學習進程架構」 (小一至中三) 學生表現示例"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為智障學生而設的

常識科「學習進程架構」

(小一至中三)

學生表現示例

教 育 局 課 程 發 展 處 特 殊 教 育 需 要 組 編 訂 二 零 二 一 年 六 月 更 新

(2)

2

為 智 障 學 生 而 設 的 常 識 科 「 學 習 進 程 架 構 」( 小 一 至 中 三 ) 學 生 表 現 示 例

簡 介

在 「 學 、 教 、 評 」 的 循 環 中 , 教 師 必 須 擬 訂 明 確 、 清 晰 的 學 習 目 的 , 並 運 用 多 元 化 的 學 與 教 策 略 則 以 達 成 學 習 目 的 為 依 歸 , 使 整 個 循 環 能 更 聚 焦 。

運 用 多 元 的 評 估 策 略 目 的 是 為 教 學 提 供 資 料 , 從 而 提 供 適 時 及 適 切 的 學 與 教 回 饋 。 而 透 過 學 習 進 程 架 構 的 使 用 及 一 系 列 顯 證 項 目 的 闡 釋 , 更 能 幫 助 教 師 識 別 個 別 學 生 的 長 處 、 需 要 、 興 趣 及 促 使 他 們 成 功 學 習 的 條 件 。 此 外 , 學 校 更 可 藉 學 生 的 學 習 表 現 , 利 用 學 習 進 程 架 構 判 斷 學 生 的 學 習 水 平 和 進 展 。

因 此,學 習 進 程 架 構 的 運 用 並 非 只 用 於 判 斷 學 生 的 學 習,更 可 推 動「 學、教、

評 」 整 個 循 環 , 從 而 提 升 學 與 教 的 效 能 。

為 了 讓 學 習 進 程 架 構 的 使 用 者 , 更 了 解 「 學 、 教 、 評 」 的 關 係 , 以 下 已 從 真 實 課 堂 驗 證 的 學 生 表 現 示 例 會 同 時 列 出 該 課 節 的 學 習 目 的、關 鍵 學 習 活 動 及 學 生 學 習 表 現 闡 釋 , 以 供 參 考 。

(3)

3

最初階段

示例 1

課堂學習目標: 認識水循環(雨水)的原理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學生先透過重溫水變成蒸氣的原因(水溫度上升)和水變成冰 的原因(水溫度下降),從而鞏固概念:水改變形態是受到溫度 改變的影響。然後教師展示將水加熱變成蒸氣的裝置,讓學生 觀察蒸氣上升到膠板後冷卻變回水的過程;繼而以溫度計測量 兩個位置的溫度,從而比較兩個位置的溫度高低,並以圖示加 以輔助,引導學生指出蒸氣冷卻會變回水,協助學生建構水形 態可逆轉改變的概念。最後,教師以短片帶出日常生活中出現 下雨的原因(水循環)及再次讓學生觀察和比較裝置中的情況,

並以圖片展示出「水變成蒸氣的原因:溫度上升」和「蒸氣變 回水的 原因 ︰ 溫度 下降」, 及在 日常中 所出現的天氣現 象︰雨 天。

為處於最初階段(I-levels)的學生而言,以上的學習活動只是一 個提升認知、溝通和互動能力的平台,對於科本知識和技能的 掌握並非學習的焦點。

學生表現闡釋: 當教師展示盛載冰塊的碗時,學生集中注意碗中的冰塊,並主 動伸手觸摸;當教師改變碗的位置時,他會跟隨,繼續注視碗 內的冰;當教師將碗放到遠離學生可以觸摸的位置時,他一直 注視並嘗試伸手去取碗示意想再次觸摸內裏的冰。

表現顯證: 影片

展現的成果: I5.1 他們透過目光接觸、肢體動作或行動尋求注意;他們要 求進行某些事情或活動

I5.2 他們可在較少支援下參與共同活動,他們可短時間集中 注意;他們以漸進趨複雜的方式探索物料

(4)

4

示例 2

課堂學習目標: 1. 認識水變成冰的原因︰溫度下降 2. 認識可以將水降溫成冰的電器︰雪櫃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學生以兩種感受:觸覺和視覺去分辨水與冰的不同,從而認識 水的溫度改變(觸覺)形態亦會改變(視覺)。學生選出圖卡表 示冰的溫度較水「凍」,提取學生對「冷」、「熱」的知識。然後 透過實驗,先比較處於室溫的水和剛放入冰箱的水在溫度上的 不同;過一會後,取出存放在冰箱的「水」,著學生從視覺上比 較在室溫的水和在冰箱取出的水在形態上的不同,然後再利用 觸覺感受兩者溫度的不同。在過程中,學生選出圖卡指出冰箱 內的溫度「凍」,再表示水會在冰箱內「變凍」,即「溫度下降」。 為處於最初階段(I-levels)的學生而言,以上的學習活動只是一 個提升認知、溝通和互動能力的平台,對於科本知識和技能的 掌握並非學習的焦點。

學生表現闡釋: 當冰塊接觸學生手臂不同的位置時,他由原本拒絕注視和把臉 別向另一邊,轉變成追視冰塊,而且展現出微笑。

表現顯證: 影片

展現的成果: I5.1 他們透過目光接觸、肢體動作或行動尋求注意;他們要 求進行某些事情或活動

(5)

5

示例 3

課堂學習目標: 1. 重溫水的三態(冰、水、蒸氣)及改變其形態的原因︰溫 度的改變

2. 認識可以發熱/將水升溫成蒸氣的電器︰電磁爐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學生觸摸「冰」,然後以上一單元所學習的「熱」和「凍」的圖 片表示,重溫水會隨溫度改變而有不同形態(水熱,冰凍); 同時提取學生的已有經驗,著他們指出「冰」從雪櫃而來,可 以令「水」變成「冰」。然而再提取學生的已有知識:家中電器 可以製冷,風扇和冷氣機可以令溫度下降。教師接著示範用電 磁爐作煮食,並著學生先依電器的特徵(電源插頭、電線及開 關按鈕)及如何令電磁爐運作而判斷這是否電器,然後指出水 變成蒸氣的原因在於溫度上升(熱),並讓學生在電磁爐降至微 溫後才觸摸,感受電磁爐會發熱。

為處於最初階段(I-levels)的學生而言,以上的學習活動只是一 個提升認知、溝通和互動能力的平台,對於科本知識和技能的 掌握並非學習的焦點。

學生表現闡釋: 在教師展示兩個不同的插頭並問:如要開啟電磁爐,應該把哪 一 個 電 源 插 頭 插 到 電 源 插 座 上 ? 學 生 伸 手 示 意 回 答 教 師 的 提 問,當教師將電源插頭收回後,學生的手也會隨即放下,由此 可見,學生清楚知道教師正提出問題,並讓他選擇手上的物品,

因此伸手揀選,回應教師的提問。

表現顯證: 影片

展現的成果: I6.3 他們會以行動或肢體動作對選擇作出反應

(6)

6

示例 4

課堂學習目標: 1. 掌握和實踐與不同國籍人士和諧共處的方法:用不同的語 言和方法打招呼,並交換分享代表不同國家的食物

2. 培養接納並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態度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學生對不同國家的傳統服飾及食物的已有知識。在課堂開始,

教師接續介紹穿著不同國家服飾的人士(由幾位教師扮演),然 後由他們示範所屬國家的打招呼的方式,讓學生分辨香港常用 的方式與其他國家人士用的不同。接著由教師協助學生模仿對 方,作為有禮貌的回應。高組學生先用平板電腦看預錄的片段,

並逐一模仿;初組學生則與穿著不同國家服飾的人士進行「打 招呼」活動。其後,教師設定情境「遇上不同國家人士」,讓高 組學生應用從平板電腦練習的打招呼方法,在遇上不同國家人 士時作出有禮貌的回應。其後,穿著不同國家服飾的教師再以 代表其國家的食物與學生交換,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樂意地 與對方交換。從「打招呼」和「交換食物」部分,學生知道有 些人與自己不同,但自己仍樂意與他們「打招呼」和「交換食 物」,並以行動表示樂意與不同國家人士和諧共處,甚至於願意 與他們相處和分享。

為處於最初階段(I-levels)的學生而言,以上的學習活動只是一 個提升認知、溝通和互動能力的平台,對於科本知識和技能的 掌握並非學習的焦點。

學生表現闡釋: 當穿著香港傳統服飾的老師走到學生前,向穿著韓國傳統服飾 的學生鞠躬及用韓語跟她打招呼,她微笑著注視,並嘗試向前 彎身;然後老師再伸出手要跟她打招呼和握手時,她注視老師 並嘗試伸出其中一隻手;最後老師邀請她一起鞠躬作一個韓國 人的打招呼方式,她亦嘗試跟隨。由於學生容易因緊張而令身 體繃緊,所以她的動作較緩慢。縱使她繃緊著身體,但仍緩緩 地向前傾彎曲身體回應老師,而且亦嘗試伸出手與老師握手,

可見她參與在活動當中並與老師有良好的互動。此外,她在本 課節主動參與活動的時間亦比平常較長,一直面帶笑容。

表現顯證: 影片

展現的成果: I6.1 他們向認識的人打招呼,會主動展開互動及活動 I6.3 他們會以行動或肢體動作對選擇作出反應

I6.4 他們可較長時間主動探索物件及事件

(7)

7

學科階段

學習範疇一:健康與生活 (HL)

示例 5

課堂學習目標: 認識適當保持食物衛生的方法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教師先分享故事人物小欣進食了不衛生的食物的後果(生病),

然後透過不同情境讓學生判斷衛生(可食用)與不衛生(不可 食用)的食物,及相應的處理方法,讓學生建立不同類別的食 物有不同處理方法的概念。

接著,學生學習保持剩餘食物新鮮的方法及原因,並歸納出食 物保鮮方法的先後次序,以建立保存食物的概念。最後以不同 示例結合所學概念(處理及保存食物),總結出保持食物衛生能 維持身體健康。

學生表現闡釋: 學生能從工作紙的圖片判斷故事人物小欣生病的原因,包括吃 了沒有洗過的提子和生的雞腿,並選擇相應的處理食物方法,

包括用清水洗淨提子才進食,以及先用水清洗雞腿,再徹底煮 熟才進食。可見學生已掌握食物衛生及相應的正確處理方法的 概念,並應用於情境中判斷吃了不衛生食物帶來的後果:生病;

吃了經正確處理的衛生食物帶來的好處:有健康的身體。

其後,學生能分辨處理剩餘食物的正確方法:先用保鮮紙包好,

再放進雪櫃;並在工作紙的總結部分,選出不同類別食物應有 的處理及保存新鮮的方法,以及選出結果:有健康的身體。

從此可見,學生已能聯繫食物的正確處理及保存新鮮方法與健 康的關係。

表現顯證: 工作紙

展現的成果: HL2.1 他們聯繫處理及保存食物的方法與個人健康的關係

(8)

8

示例 6

課堂學習目標: 認識影響個人健康飲食習慣的方法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學生在初小階段已掌握健康飲食習慣的兩項原則,包括「飲食 適量」和「定時進食」。

教師先 提取 學 生上 述 兩項 健康飲食習慣的 已有知 識:「飲食適 量」和「定時進食」;然後透過「健康飲食金字塔」,讓學生建 立進食不同種類食物比例:「均衡飲食」的概念。繼而藉著學習

「至醒午餐 321」中食物的不同份量,鞏固學生「均衡飲食」

的概念及掌握實踐「均衡飲食」的方法。最後教師以不同的示 例,連結一般人日常生活的飲食習慣,讓學生應用已掌握的「飲 食適量」、「定時進食」和「均衡飲食」的原則,判斷各示例的 飲食習慣對身體帶來的好處和壞處(健康/不健康)。

學生表現闡釋: 學生已掌握的概念:

學生已掌握「至醒午餐 321」所建議三份穀物類、兩份蔬果類 和一份肉魚蛋的份量,以及「均衡飲食」能令身體健康。

學生應用相關概念於情境中:

學 生 能 應 用 上 述 概 念 去 判 斷 不 同 示 例 的 日 常 生 活 是 否 能 做 到

「均衡飲食」的習慣,並總結健康飲食習慣的三項原則:飲食 適量、定時進食、均衡飲食。

表現顯證: 工作紙

展現的成果: HL2.3 他們聯繫飲食習慣與個人健康的關係

(9)

9

示例 7

課堂學習目標: 1. 認識呼吸系統的常見疾病及其預防方法 2. 認識實踐健康生活的方法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1. 教師利用簡報及新聞短片,先讓學生認識常見的傳染性呼 吸系統疾病及其傳染途徑,然後著學生以腦圖顯示預防流 感的方法。

2. 再讓學生認識非傳染性的呼吸系統疾病,著學生按病的成 因,思考其預防方法,並完成腦圖。

3. 最後問個別學生:「我們如何可從改變生活習慣著手,實踐 健康的生活方式,預防呼吸系統疾病?」期望學生能從上 述的腦圖,選出自己認為在日常生活中可預防呼吸系統疾 病的方法。

學生表現闡釋: 學生與同學共同完成有關「傳染性及非傳染性呼吸系統疾病的 預防方法」的腦圖,並從圖中正確地選出和說出他認為能在日 常生活中,實踐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多行山和跑步,增強抵抗 力,從而減少感染呼吸系統的疾病。學生能應用已掌握的預防 呼吸系統疾病方法,解釋日常生活應有的習慣,以增強抵抗力,

便可減少呼吸系統疾病。

表現顯證: 小組討論工作紙(腦圖)及影片

展現的成果: HL5.3 他們說明在日常生活中預防疾病擴散的方法

(10)

10

學習範疇二:人與環境 (PE)

示例 8

課堂學習目標: 按天氣的轉變預備合適的物品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學生已能掌握晴天和雨天的特徵,懂得選擇晴天和雨天所需使 用的相關物品(即配對太陽眼鏡、帽/雨衣、傘),繼而在本課 節進一步學習物品的功能,如太陽眼鏡和帽可遮擋陽光,雨衣、

傘可遮擋雨水。結合對晴天、雨天的特徵及需要使用的物品的 掌握,學生能在情境活動(為米奇老鼠執拾物品,準備明天到 迪士尼旅行),先按天氣報告預報的天氣執拾所需攜帶的物品,

然後再按模擬的天氣轉變,改變已執拾好的物品。學生需要按 天氣特徵的轉變,準備合適功能的物品。

學生表現闡釋: 學生已掌握太陽眼鏡、帽、雨衣、傘的功能。在情境活動中,

學生按天氣報告預告,知道明天是晴天,並按晴天的特徵選擇 具備合適功能的物品:太陽眼鏡和帽,放入背包,接著自行取 出物品正確地配戴在自己身上。其後再按模擬按天氣的轉變,

聽到下雨的聲響,便把太陽眼鏡和帽脫掉,在籃子裡選取合適 功能的物品:雨衣、傘,然後把雨衣、傘放入背包。由此可見,

學 生 已 掌 握 不 同 的 天 氣 特 徵 , 並 按 其 特 徵 配 備 合 適 功 能 的 物 品,以應對天氣及轉變。

表現顯證: 影片

展現的成果: PE3.2 他們在天氣轉變下演示適當的行為

(11)

11

學習範疇三:日常生活中的科學與科技(ST) 示例 9

課堂學習目標: 認識家中能發熱的器具及其用途:火鍋爐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1. 學生先重溫冷熱感覺與冷熱標誌的聯繫,用以貫穿本單元 對家中冷熱物品的學習,並將相關的概念加強連繫。學生透 過 簡報 重 溫 之前課 堂 學習 過一 些能發熱 的 器具及用 途, 提 取 已有 知 識 ,指出 這 些器 具開 啟後的特 徵 — 發熱和 冒出水 蒸氣(下稱「出煙」),而且「出煙」時電器是熱的,以聯繫 器具開啟後會發熱。

2. 教師展示器具發熱和「出煙」時製作的食物圖片(如雞蛋仔 和白飯),讓學生進一步聯繫有關器具開啟後會熱,並能煮 食的概念。

3. 教師再引入「煮蜆」的情境,首先開啟多部分別製冷和發熱 的電器(雪糕機、雪櫃及火鍋爐),學生需要運用剛學到「熱

出煙」的關鍵特徵,指出哪一部電器會「出煙」,代表會 熱可以把凍蜆煮熱。

4. 透過白板展示圖片,教師以圖片呈現學生已學的不同電器 和冷藏的食物,然後加上開啟電器、發熱、「出煙」的圖片,

以 及食物 變熱 的 圖 片 , 以指 出 「食物 放 進 這些 電器 及開 啟 後,會變熱和『出煙」,之後有熱的食物」的概念。學生透 過觀察這圖片,回應老師的提問,以掌握上述概念。

學生表現闡釋: 學生在課堂重溫學過的不同電器時,教師指出這些電器會發熱 及「出煙」,會把冷冰冰的食物弄熱。他能選擇正確的圖片表示 當中哪些電器能把食物煮熱,代表他已掌握電器會熱可以煮食 的概念。

當學習新電器—火鍋爐時,他能運用「熱出煙」的概念,觀 察到火鍋爐會「出煙」從而連繫到火鍋爐會發熱,於是選擇以 火鍋爐把凍蜆煮熱。

總結時,學生根據本課節學到的火鍋爐和以往學的發熱電器,

指出 這 些電 器會熱和 「出 煙 」。由 此可見,他能按關鍵 特徵—

「熱出煙」,指出部分電器能發熱。

表現顯證: 影片

展現的成果: ST1.2 他們認出會發熱/發光/發聲的物件

(12)

12

示例 10

課堂學習目標: 透過實驗,指出電能產生光和聲的現象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學生已掌握物品會有不同的「轉變」,包括:燈泡會發光,蜂鳴 器會發聲。教師提供一個閉合電路,讓學生觀察到燈泡會發光,

蜂鳴器會發聲,然後讓學生在閉合電路中的指定位置(電線接 駁位置/電池盒),放上不同的物品,試驗哪一種物品能讓燈泡 發光和蜂鳴器發聲。學生分別測試四種不同的物品,包括橡皮 擦、萬字夾、電池等;學生親身在電路中的指定位置放上不同 物品,逐一觀察及記錄,燈泡和蜂鳴器的轉變。透過此科學探 究活動,學生能分辨出使燈泡發光、蜂鳴器發聲的物件是電池。

學生表現闡釋: 學生自行逐一將測試物品放在指定位置,接駁電線,並觀察燈 泡和蜂鳴器的轉變,然後用在記錄表上用代表燈泡發光、蜂 鳴器發聲。於匯報時,學生能根據記錄表的內容,分辨電池能 使燈泡發光和使蜂鳴器發聲。

表現顯證: 照片

展現的成果: ST1.2 他們認出會發熱/發光/發聲的物件

(13)

13

示例 11

課堂學習目標: 認識家居電器的共同特徵︰電源插頭、電線、開關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學生在模擬家居環境的生活技能室,觀察不同的電器,如雪櫃、

微波爐、風扇、電視機和音響組合等,在教師提示下注視這些 電器在外形上的共通之處,包括:電源插頭、電線和開關鍵三 項電器特徵;然後配上電源插頭、電線的圖畫作聯繫,及嘗試 在操作部分的家庭電器時,再引入認識開關鍵的標誌,讓學生 將實物轉化為符號標誌。最後,學生能指出電器的共同特徵,

並以此電源插頭、電線和開關鍵三項電器特徵為準則,判斷教 師在展示的物品是否電器。

學生表現闡釋: 學生能以電器的三項共同特徵︰電源插頭、電線、開關辨別風 扇屬於電器,並以圖卡(符號標誌)指出風扇有的電器特徵是 電源插頭。

表現顯證: 影片

展現的成果: ST2.2 他們辨認電器/科技產品與電相關的特徵及/或其功能

(14)

14

示例 12

課堂學習目標: 學生能認識簡單機械原理-滾子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學生先提取對圓形和方形輪子移動特徵的已有知識,分別屬於 滾動和滑動,然後從探究活動中加入「力」的元素 (學生於早 前的教節已掌握波子數量越多代表「力」越大)。在測試過程中,

學 生 分 別 測 試 用 圓 形 輪 子 和 方 形 輪 子 的 車 子 各 需 要 用 多 少 粒 波子才可被拉動,從而得知要拉動裝上不同形狀輪子的車需要 的「力」也不同。學生利用工作紙,記錄觀察到的現象,並總 結出圓形輪子與地面接觸面小及不斷改變,以滾動形式移動,

所以較省力。

學生表現闡釋: 學生在課堂活動中表現對圓形輪子移動特徵的掌握,他能說出 圓形輪子的移動方法是滾動,及滾動時接觸面小且不斷改變。

學生藉探究活動進一步建構使用圓形輪子的概念,他能描述出 探究活動的結果:拉動使用圓形輪子的小車所需的波子較少,

代表用較少的力,即較省力。最後,透過工作紙將「圓形輪子 移動特徵」和「使用圓形輪子較省力」兩組概念結合,從而描 述探究活動展示的滾子原理。

表現顯證: 1. 工作紙

2. 口頭匯報內容:「將相同重量嘅小車運到去相同距離嘅地 方,圓形輪子同地板接觸面較細,移動時候接觸面就會不 斷改變,以滾動嘅方式移動,所以拉動小車嘅波子數量較 少,即係使用較少嘅力,所以使用圓形輪子可以較省力。」

展現的成果: ST4.4 他們描述探究活動中觀察到的科學現象

(15)

15

示例 13

課堂學習目標: 學習探討運用基因改造食物去對抗糧食危機的利弊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學生重溫糧食危機的定義—缺乏食物及缺乏營養,以及人類會 透過生物科技—研究基因改造食物去對抗糧食危機。學生從教 師 提 供 的 資 料 中 , 掌 握 基 因 改 造 食 物 — 大 米 的 好 處 及 存 在 風 險。及後藉著角色扮演及模擬情境,著學生以不同持份者的身 份—商人、科學家、部落首長,利用剛才所學的基因改造食物 的利弊,向扮演受糧食危機影響的部落首長的同學推介「傳統 稻米」及「超級基改大米」,從而說出選擇或不選擇基因改造食 物的理由。

學生表現闡釋: 學生利用工作紙的第一部分,指出透過生物科技—研發基因改 造食物能達到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及豐富食物營養的目標,從而 解決糧食危機問題。及後,學生於工作紙的第二部分進一步結 合 基 因 改 造 食 物 的 好 處 與 其 達 到 的 兩 項 目 標 — 提 高 農 作 物 產 量及豐富食物的營養,描述科學家利用生物科技解決糧食危機 問題,包括増強農作物抵抗力,防止害蟲破壞,同時強化農作 物以適應不利環境,更加快農作物生長,從而提高農作物的產 量;此外,科學家亦利用生物科技在農作物加入維他命、蛋白 質等營養,以豐富食物營養。

表現顯證: 工作紙

展現的成果: ST4.5 他們描述科技能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示例

(16)

16

示例 14

課堂學習目標: 1. 學生能指出滾子的一些原理和特性:

(a) 滾子即會滾動的東西;

(b) 滾子在滾動時其接觸點會不斷改變;

(c) 滾子可減少與接觸面產生的摩擦力;

(d) 滾子可協助人們更省力地移動/運送重物。

2. 學生運用滾子實驗的結果,說明使用滾子原理對日常生活 帶來的好處。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學生在課堂第一部分已掌握滾子的原理和特性,然後再進行實 驗,以證實使用滾子會較省力。在實驗中,學生把波子(代表 力)逐一放入以繩繫著小木車的盒子,直至小木車被拉動為止,

然後數點盒子中波子的數量,波子越多即用的力越多。實驗中 分別有兩輛小木車,一輪是方形輪子,而另一輪則是圓形輪子。

學生需記錄分別拉動兩輛小木車的波子數量,然後分辨運用滾 子滾動用較少波子,即較省力完成實驗後,學生掌握實驗的結 果,教師提問滾子原理應用在日常生活上的好處:「若要移動重 物,我會選擇利用(滑動/滾動)的工具來省力。為什麼?」

讓學生說明用滾子原理拉動物品較省力。

學生表現闡釋: 學生匯報:「我也選了滾動,因為這個圓圈(車輪)會動,會轉 的,所以如果擺放重物,會比較省力。(實驗結果是怎樣?)實 驗結果是那個滑動放很多波子,滾動就放較少波子,所以這個 會比較省力,就是圓圈的比較省力,即滾動較省力。」學生選 擇了輪子會滾動的車載重物,因為較省力,然後再說出了從實 驗所觀察到結果:拉動滾動的車比滑動的車使用較少波子,即 用較少的力。

表現顯證: 影片

展現的成果: ST5.1 他們說明科學與科技產品在日常生活的用途及好處

(17)

17

示例 15

課堂學習目標: 1. 學生能指出滾子的一些原理和特性:

(a) 滾子即會滾動的東西;

(b) 滾子在滾動時其接觸點會不斷改變;

(c) 滾子可減少與接觸面產生的摩擦力;

(d) 滾子可協助人們更省力地移動/運送重物。

2. 學生運用滾子實驗的結果,說明使用滾子原理對日常生活 帶來的好處。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學生在課堂第一部分已掌握滾子的原理和特性,然後再進行實 驗,以證實使用滾子會較省力。在實驗中,學生把波子(代表 力)逐一放入以繩繫著小木車的盒子,直至小木車被拉動為止,

然後數點盒子中波子的數量,波子越多即用的力越多。實驗中 分別有兩輛小木車,一輪是方形輪子,而另一輪則是圓形輪子。

學生需記錄分別拉動兩輛小木車的波子數量,然後分辨運用滾 子滾動用較少波子,即較省力完成實驗後,學生掌握實驗的結 果,教師提問滾子原理應用在日常生活上的好處:「若要移動重 物,我會選擇利用(滑動/滾動)的工具來省力。為什麼?」

讓學生說明用滾子原理拉動物品較省力。

學生表現闡釋: 學生選擇用滾輪的車來搬重物,並解釋:「因為它用較少波子,

用較少波子代表較省力。」學生根據實驗結果說明用較少波子 代表省力,即用滾輪較省力,所以會選擇用有滾輪的車來運載 重物;可見學生能將已學的「滾子原理」應用於情境中,並作 出解釋。

表現顯證: 影片

展現的成果: ST5.1 他們說明科學與科技產品在日常生活的用途及好處

(18)

18

示例 16

課堂學習目標: 1. 學生能指出滾子的一些原理和特性:

(a) 滾子即會滾動的東西;

(b) 滾子在滾動時其接觸點會不斷改變;

(c) 滾子可減少與接觸面產生的摩擦力;

(d) 滾子可協助人們更省力地移動/運送重物。

2. 學生運用滾子實驗的結果,說明使用滾子原理對日常生活 帶來的好處。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學生在課堂第一部分已掌握滾子的原理和特性,然後再進行實 驗,以證實使用滾子會較省力。在實驗中,學生把波子(代表 力)逐一放入以繩繫著小木車的盒子,直至小木車被拉動為止,

然後數點盒子中波子的數量,波子越多即用的力越多。實驗中 分別有兩輛小木車,一輪是方形輪子,而另一輪則是圓形輪子。

學生需記錄分別拉動兩輛小木車的波子數量,然後分辨運用滾 子滾動用較少波子,即較省力完成實驗後,學生掌握實驗的結 果,教師提問滾子原理應用在日常生活上的好處:「若要移動重 物,我會選擇利用(滑動/滾動)的工具來省力。為什麼?」

讓學生說明用滾子原理拉動物品較省力。

學生表現闡釋: 學生選擇用滾輪的車來搬運重物,並解釋:「用滾輪可以用較少 波子,接觸面不斷改變,令到摩擦力減少,所以比較省力。」

學生闡釋選擇能滾動的工具,因工具在滾動時,工具與接觸面 的接觸點不斷改變,所以減少摩擦力,而達致省力效果;展示 了學生能將已學的「滾子原理」轉移到另一情境中,並作出解 釋。

表現顯證: 影片

展現的成果: ST5.2 他 們 說 明 簡 單 機 械 和 省 力 的 關 係

(19)

19

示例 17

課堂學習目標: 1. 學生能指出滾子的一些原理和特性:

(a) 滾子即會滾動的東西;

(b) 滾子在滾動時其接觸點會不斷改變;

(c) 滾子可減少與接觸面產生的摩擦力;

(d) 滾子可協助人們更省力地移動/運送重物。

2. 學生運用滾子實驗的結果,說明使用滾子原理對日常生活 帶來的好處。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學生在課堂第一部分已掌握滾子的原理和特性,然後再進行實 驗,以證實使用滾子會較省力。在實驗中,學生把波子(代表 力)逐一放入以繩繫著小木車的盒子,直至小木車被拉動為止,

然後數點盒子中波子的數量,波子越多即用的力越多。實驗中 分別有兩輛小木車,一輪是方形輪子,而另一輪則是圓形輪子。

學生需記錄分別拉動兩輛小木車的波子數量,然後分辨運用滾 子滾動用較少波子,即較省力完成實驗後,學生掌握實驗的結 果,教師提問滾子原理應用在日常生活上的好處:「若要移動重 物,我會選擇利用(滑動/滾動)的工具來省力。為什麼?」

讓學生說明用滾子原理拉動物品較省力。

學生表現闡釋: 學生匯報:「滑動很費力,搬重的物件就會不方便;但如果用滾 動,我想會比較省力,我想就可以運送重的物件。(為什麼會比 較省力?)因為它的接觸面會有移動,滑動就沒有移動的;滑 動就會有摩擦力,滾動就有較少摩擦力。(教師重提摩擦力大即 阻力大)阻力大,就要更多的力。滾動不斷移動,摩擦力就會 減少。」學生運用已學懂的「摩擦力」概念,說明使用滾動的 工具來搬運重物會比較省力,因為可以滾動會令車輪的接觸面 不斷改變,減少阻力。

表現顯證: 影片

展現的成果: ST5.3 他們說明科學現象及規律

(20)

20

示例 18

課堂學習目標: 學習探討運用基因改造食物去對抗糧食危機的利弊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學生重溫糧食危機的定義—缺乏食物及缺乏營養,以及人類會 透過生物科技—研究基因改造食物去對抗糧食危機。學生然後 透 過 六 色 思 維 策 略 學 習 基 因 改 造 食 物 — 大 米 的 好 處 及 存 在 風 險。及後藉著角色扮演及模擬情境,著學生以持份者身份—部 落首長,接受扮演科學家及商人的同學推介「傳統稻米」及「超 級基改大米」,按 基 因改造食物的利弊 作出選 擇或不選擇基 因 改造食物的決定,並說明理由。

學生表現闡釋: 學 生 透 過 工 作 紙 第 一 部 分 直 接 指 出 「 世 界 正 面 對 糧 食 危 機 問 題;科學家已有基因改造食物的生物科技解決此問題。」;然後 利 用 工 作 紙 第 二 部 分 展 示 已 掌 握 基 因 改 造 食 物 — 大 米 的 利 與 弊。其後學生在第三部分以持份者身份—部落首長,以保護部 落為前題,考慮基因改造食物的利與弊作出選擇基因改造食物 的抉擇,並解釋基因改造能增強農作物的抵抗力,防止害蟲破 壞,從而提高產量,讓部落群眾有充足的糧食。

表現顯證: 工作紙

展現的成果: ST7.1 他們探討/概述科學與科技在日常生活應用的影響

(21)

21

示例 19

課堂學習目標: 學習探討運用基因改造食物去對抗糧食危機的利弊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學生重溫糧食危機的定義—缺乏食物及缺乏營養,以及人類會 透過生物科技—研究基因改造食物去對抗糧食危機。學生然後 透 過 六 色 思 維 策 略 學 習 基 因 改 造 食 物 — 大 米 的 好 處 及 存 在 風 險。及後藉著角色扮演及模擬情境,著學生以持份者身份—部 落首長,接受扮演科學家及商人的同學推介「傳統稻米」及「超 級基改大米」,按 基 因改造食物的利弊 作出選 擇或不選擇基 因 改造食物的決定,並說明理由。

學生表現闡釋: 學 生 透 過 工 作 紙 第 一 部 分 直 接 指 出 「 世 界 正 面 對 糧 食 危 機 問 題;科學家已有基因改造食物的生物科技解決此問題。」;然後 利 用 工 作 紙 第 二 部 分 展 示 已 掌 握 基 因 改 造 食 物 — 大 米 的 利 與 弊。其後學生在第三部分以持份者身份—部落首長,以保護部 落為前題,並考慮基因改造食物的利與弊作出選擇基因改造食 物的抉擇,並解釋基因改造食物能豐富食物的營養,讓部落群 眾有健康的身體。

表現顯證: 工作紙

展現的成果: ST7.1 他們探討/概述科學與科技在日常生活應用的影響

(22)

22

示例 20

課堂學習目標: 學習探討運用基因改造食物去對抗糧食危機的利弊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學生重溫糧食危機的定義—缺乏食物及缺乏營養,以及人類會 透過生物科技—研究基因改造食物去對抗糧食危機。學生然後 透 過 六 色 思 維 策 略 學 習 基 因 改 造 食 物 — 大 米 的 好 處 及 存 在 風 險。及後藉著角色扮演及模擬情境,著學生以持份者身份—部 落首長,接受扮演科學家及商人的同學推介「傳統稻米」及「超 級基改大米」,按 基 因改造食物的利弊 作出選 擇或不選擇基 因 改造食物的決定,並說明理由。

學生表現闡釋: 學 生 透 過 工 作 紙 第 一 部 分 直 接 指 出 「 世 界 正 面 對 糧 食 危 機 問 題;科學家已有基因改造食物的生物科技解決此問題。」;然後 利 用 工 作 紙 第 二 部 分 展 示 已 掌 握 基 因 改 造 食 物 — 大 米 的 利 與 弊。其後學生在第三部分以持份者身份—部落首長,以保護部 落為前題,並考慮基因改造食物的利與弊作出不選擇基因改造 食物的抉擇,並解釋基因改造食物會有人為添加成分,可能會 影響群眾健康。

表現顯證: 工作紙

展現的成果: ST7.1 他們探討/概述科學與科技在日常生活應用的影響

(23)

23

學習範疇四:社會與公民 (CC)

示例 21

課堂學習目標: 1. 認識各種道路安全設施的關鍵特徵、位置及用途 2. 掌握正確使用道路安全設施的方法

3. 了解使用道路安全設施能保障個人安全 4. 建立使用道路時的「保障個人安全」的意識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學生先按個人生活經驗,說出他們所認識的道路安全設施(行 人過路交通燈、斑馬線、行人天橋及行人隧道)名稱,並藉著 圖片觀察及認識各項道路安全設施的關鍵特徵。學生從生活經 驗建構對四項設施的認知後,再個別完成工作紙,以鞏固對四 項設施的認知。

學生表現闡釋: 當學生看到教師展示的圖片時,已能說出「交通燈、斑馬線、

天橋及隧道」四項設施的常用簡稱;及後從活動中,亦掌握四 項設施的關鍵特徵,包括燈號顏色和其提示,天橋位置及作用 等等,從原有的經驗建構新的概念。最後,學生自行按四項設 施的關鍵特徵,在工作紙中圈出正確的道路安全設施。

表現顯證: 工作紙

展現的成果: CC1.1 他們認出熟悉環境中的設施

(24)

24

示例 22

課堂學習目標: 認識車站的特徵及其相關設施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學生已掌握不同交通工具的外形和其特徵,並按其特徵辦認出 港鐵和巴士,以及按其車站的特徵認出港鐵站和巴士站。在本 課節開始先提取此已有知識,然後,透過觀看乘搭港鐵的影片 片段,指認出相關的車站設施,如:入閘機、月台、扶手和到 站顯示屏﹔並透過觀察影片中車站的環境,把「車站設施」和

「車箱內設施」作分類。

最後,學生能根據生活情境,把已掌握的知識(車站設施)向 外國人 BEN 作介紹,並運用工作紙製作港鐵站設施和車箱內 設施圖示送給 BEN,以展示對所學知識的掌握。

學生表現闡釋: 學生先掌握「車站設施」和「車箱內設施」的分類,並能應用 於港鐵生活情境題中,從巴士及港鐵設施的選擇圖卡,正確分 辨出屬於港鐵的設施,再把設施分類成「車站設施」及「車箱 內設施」,以顯示學生對生活環境中設施的認識。

表現顯證: 工作紙

展現的成果: CC1.1 他們認出熟悉環境中的設施

(25)

25

示例 23

課堂學習目標: 認識車站的特徵及其相關設施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學生已掌握不同交通工具的外形和其特徵,並按其特徵辦認出 港鐵和巴士,以及按其車站的特徵認出港鐵站和巴士站。在本 課節開始先提取此已有知識,然後,透過觀看乘搭港鐵的影片 片段,指認出相關的車站設施,如:入閘機、月台、扶手和到 站顯示屏﹔並透過觀察影片中車站的環境,把「車站設施」和

「車箱內設施」作分類。

最後,學生能根據生活情境,把已掌握的知識(車站設施)向 外國人 BEN 作介紹,並運用工作紙製作港鐵站設施和車箱內 設施圖示送給 BEN,以展示對所學知識的掌握。

學生表現闡釋: 學生掌握港鐵站設施(入閘機、扶手、廁所及到站顯示屏)的 功能,並能按教師的提問,從情境故事中的流程,依功能及環 境分類合適的設施。

表現顯證: 工作紙

展現的成果: CC1.1 他們認出熟悉環境中的設施

(26)

26

示例 24

課堂學習目標: 學習乘搭巴士的正確行為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在課堂中,學生能透過圖片分辨乘搭巴士時的正確行為,包括 守 規 則 及 注 意 安 全 的 正 確 行 為 , 然 後 透 過 模 擬 乘 搭 巴 士 的 活 動,學生應用在圖片中所學的知識,把正確的行為實踐出來。

學生表現闡釋: 學生在模擬情境中,依已學習的程序(本節已有知識),以及應 用守規則的正確行為乘搭巴士。他先守規地排隊等候,上車後 安靜地坐好,到站後守秩序地下車。由此可見,學生將學懂守 規行為的知識,在情境中親身實踐。

表現顯證: 影片

展現的成果: CC1.3 他們指認熟悉的社群規則

(27)

27

示例 25

課堂學習目標: 1. 掌握和實踐與不同國籍人士和諧共處的方法:用不同的語 言和方法打招呼,並交換分享代表不同國家的食物

2. 培養接納並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態度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學生對不同國家的傳統服飾及食物的已有知識。在課堂開始,

教師接續介紹穿著不同國家服飾的人士(由幾位教師扮演),然 後由他們示範所屬國家的打招呼的方式,讓學生分辨香港常用 的方式與其他國家人士用的不同。接著由教師協助學生模仿對 方,作為有禮貌的回應。高組學生先用平板電腦看預錄的片段,

並逐一模仿;初組學生則與穿著不同國家服飾的人士進行「打 招呼」活動。教師設定情境「遇上不同國際人士」,讓高組應用 從平板電腦練習的打招呼方法,在遇上不同國際人士時作出有 禮貌的回應。其後,穿著不同國家服飾的教師再以代表其國家 的食物與學生交換,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樂意地與對方交換。

從「打招呼」和「交換食物」部分,學生知道有些人與自己不 同,但自己仍樂意與他們「打招呼」和「交換食物」,並以行動 表示樂意與不同國家人士和諧共處,甚至於願意與他們相處和 分享。

學生表現闡釋: 當穿著印度傳統服飾的老師走到學生前,用印度語及伸出手要 跟他打招呼和握手時,學生主動地伸出手回應。其後,學生因 穿著日本傳統服飾,能從馬拉糕及壽司中選擇了壽司作為代表 自己的食物;及後穿著韓國傳統服飾的同學走到他跟前,他亦 主動及樂意地與對方交換手上的食物。由此可見,他從服飾、

說話及食物分辨到與自己不同國際的人士。

表現顯證: 影片

展現的成果: CC1.4 他們認出生活環境中不同背景的人士

(28)

28

示例 26

課堂學習目標: 認識香港的旅遊與經濟的關係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教師以旅客 Mary 為例子,代表外國遊客到香港旅遊,接著重 溫遊客在香港旅遊的主要活動,包括觀光、品嚐美食及購物,

均需花費金錢,建立「旅客到香港旅遊需要用錢」的概念。繼 而透過圖片,建立「旅客用錢」即「香港賺錢」的概念。最後,

利用句子串連以上概念:「旅客到香港旅遊,香港賺錢。」。

學生表現闡釋: 學生能把代表金錢的圖卡,從旅客 Mary 的照片移到香港區旗 的圖片上,以代表「旅客到香港旅遊,香港能賺錢」。學生從之 前的活動—圖片選擇中,已顯示掌握及層遞式串連「旅客旅遊 要用錢」、「旅客到香港旅遊」及「旅客到香港旅遊要用錢」的 概念,及後更能聯繫「旅客用錢即香港賺錢」。因此,在影片中,

可見學生進一步將代表金錢的圖卡,從旅客的照片移到香港區 旗的圖片上,以代表「旅客到香港旅遊,香港能賺錢」。

表現顯證: 影片

展現的成果: CC2.4 他們能聯繫人文活動與香港經濟的關係

(29)

29

學 習 範 疇 五 : 國民身份認同與中華文化 (NC)

示例 27

課堂學習目標: 1. 認識具中華文化特色的節日和喜慶活動-中秋節 2. 了解中華文化的傳統物品和食物及對其產生興趣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1. 教師播放有關中秋節的短片,同時展示中國國旗;播放完短 片後,教師會讓學生配對中國國旗及代表中秋節的圖片,以 檢視學生能否掌握中秋節即中國節日。

2. 教師展示月餅的實物,讓學生觀察月餅的關鍵特徵:甜、圓

/方圓形、咖啡色;同時播放中秋節的短片,讓學生聯繫中 秋節和月餅。由於學生對端午節及糉已有認知,所以會讓學 生從糭和月餅中選出中秋節的食物。

3. 在之前的課堂活動已建立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的概念,

以及賞月是中秋節的活動,並學習按關鍵特徵辨認燈籠(發 光、手提)和月餅(甜、圓/方圓形、咖啡色)。

教師展示一幅中秋節賞月的圖片,著學生配對代表中秋節的物 品和食物:燈籠和月餅。

學生表現闡釋: 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已能運用中國國旗圖片表示中秋節是中國 傳統節日;同時亦能分別按燈籠和月餅的關鍵特徵,指認兩者 與中秋節有關。其後,在教師展示一幅代表中秋節的圖片時,

他能隨教師的提問,選取燈籠及月餅的圖片,以展示兩者與中 秋節有關。

表現顯證: 影片

展現的成果: NC2.1 他們聯繫中國傳統節日與其相關物品和食物

(30)

30

示例 28

課堂學習目標: 識 別 中 國 歷 史 人 物 與 歷 史 事 件 之 間 的 關 係 - 孔 子 對 教 育 的 貢 獻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教師先以圖片協助學生辨認孔子的關鍵特徵(手持竹簡),然後 再以圖片讓學生扮演孔子站在課室前方,即身份是老師,然後 運用學生對「教師工作」的已有知識,讓學生聯繫孔子手持書 本,從事教學工作,並且是學校老師的老師。

學生根據課堂中所學:孔子是一位教師,他教導所有教師要用 心教導每位學生;在工作紙上的適當位置貼上孔子的肖像,以 表示他是「教師的教師」,以及在揀選圖片以表示教師向孔子學 習要教導每一位學生。聯繫上述兩點,在工作紙頁三總結孔子 在教育上的貢獻-「教師的教師」(萬世師表)。

學生表現闡釋: 學生能按關鍵特徵(竹簡)從不同的古人中辨認出孔子,並把 他的圖像貼在工作紙展示的課室前端(頁一),即教師一般站立 的位置,表示教師們就是學生要向孔子學習。然後從圖片的揀 選中,指出孔子教導老師要教導每一位學生(頁二)。最後,他 能以圖片組織一個簡單的段落,並說出「孔子是陳老師和李老 師的老師。陳老師和李老師向孔子學習教導每一位學生。」學 生展示能聯繫孔子(人物)是「萬世師表」-老師的老師(貢 獻)。

表現顯證: 工作紙

展現的成果: N2.3 他們聯繫中國歷史人物與重要事件/歷史的關係

(31)

31

示例 29

課堂學習目標: 認識中國傳統藝術的特色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教師先運用學生對西方歌劇的已有知識,透過觀看一段粵劇,

並運用表格,比較西方歌劇與中國粵劇的不同,協助學生建構

「粵劇 的表 達 方式 較抽象」;然後 再以另 一段粵劇鞏固學生 認 識「粵劇的表達方式較抽象」,以及進一步延展至「粵劇重神似 多於形似」。

最後教師剪輯《雙仙拜月亭》的其中一段,向學生簡單介紹故 事內容。播放片段前,教師著學生留意影片中人物的造手和身 段(推車、上馬、騎馬、搶傘、過橋),然後完成工作紙上半部 分。然後,著學生按工作紙上半部分所填寫的答案,說明中國 粵劇以抽象的手法表達意思,重神似多於形似。

學生表現闡釋: 學生能根據《雙仙拜月亭》的剪輯片段後,自行在工作紙上寫 出他所見及估計其中兩個角色演繹的動作所表達的意思,如騎 馬等,並根據所見或估計的意思分辨表達方法屬於「寫實、形 似」及「抽象、神似」,可見學生已掌握描述粵劇特色的概念:

「寫實、形似」及「抽象、神似」。在工作紙第二部分可見,學 生應用已掌握的「寫實、形似」及「抽象、神似」概念說明粵 劇以抽象手法表達意境或感受,重神似多於形似。

表現顯證: 工作紙

展現的成果: N5.1 他們說明中國傳統風俗、藝術及文化的特色/意義

(32)

32

學 習 範 疇 六 : 了 解 世 界 與 認 識 資 訊 年 代 (GI)

示例 30

課堂學習目標: 認識科技產品對我們資訊接收方面的其中一個好處:讓我們取 得到最新資訊。

學習活動扼要描述: 教師設定情境,要學生搜尋天氣資訊,然後介紹了可從兩種媒 體(學生已有知識)取得相關資訊,包括報章及應用程式。學 生從報章上取得今天及明日的天氣預報,並從平板電腦上的應 用程式的搜尋工具取得即時天氣資訊。教師著學生比較報紙及 平板電腦兩種資訊科技產品,分辨出能獲取即時天氣資訊的資 訊科技工具。

學生表現闡釋: 學生為了要取得即時天氣資訊,選用平板電腦,並選取正確的 應用程式,在當中的搜尋器利用語音輸入關鍵字詞:天氣,再 按下「搜尋」鍵以獲取當時的溫度;可見他能根據正確的步驟 使用合適的資訊科技產品,從而達到獲得最新資訊的目的。

表現顯證: 影片

展現的成果: GI3.1 他們演示使用科技產品的正確方法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學習範疇 主要學習成果 級別 級別描述 學習成果. 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學習模式及科本

常生活的課題,增加學生對中國歷史、中 華民族和文化,以及國家發展的興趣;整

• 在「心房」進行課堂或體驗 式學習活動後,學生能以表 情符號表達自己的情緒,令 學生能以多元化的途徑表達 情緒,以便老師深入了解學

• 將已收集的 LPF 有效顯證,加入為校本的 學生表現 示例 ,以建立資源庫作為數學科同工日後的參照,成 為學校數學科組知識管理

從視覺藝術學習發展出來的相關 技能與能力,可以應用於日常生 活與工作上 (藝術為表現世界的知

在基礎教育階段,學生通過視覺藝術評賞、視覺藝 術創作和視覺藝術知識 三個學習範疇

•給學生很多的機會嘗試 比較不同物件的重量,鼓 勵學生表達兩件物件相對 的重量。.

每個範疇所建議的課時比例亦有所不同。為讓基礎學生銜接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