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分為教師與學生兩部份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 第一節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分為教師與學生兩部份"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程序

本研究採行個案研究法,以文獻探討、訪談紀錄、問卷調查、教學實驗、課 堂觀察等方式蒐集所需的資料,以期深入了解事件之情境脈絡、分析真相、解決 並改善其中的難題。本研究以北部某高中為個案研究場所,參與教師根據文獻中 建議之發展及實施程序,再依學科特性、教學環境及教學進度,與研究者共同研 擬可行的實施方案。研究者於參與教師實施專題式學習時,除了不定時進行訪談 外,並隨班觀察上課情況與錄影存檔;教學實驗前後,均要求學生填答學習態度 問卷,最後將所蒐集的資料彙整分析,以提供有志將專題學習方式應用在電腦課 程教學之教師參考。

第一節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分為教師與學生兩部份。在教師部份,乃欲了解實施專題式學習 時,參與教師之課前準備、教室管理及教學情況;在學生部份,則欲了解在電腦 課程中進行專題式學習,其學科知識與操作技能是否均有所成長。本研究商請一 位高中電腦科教師全程參與本實驗,該教師再從其任教的班級中隨機選取四班為 本實驗之參與學生。

第二節 研究工具

本實驗之研究工具包含兩份實施專題式學習前後學生之學習態度問卷、教師

(2)

晤談紀錄、教師日誌及課堂觀察紀錄等。

一、高中電腦課程學習現況問卷(附錄一):為五點式量表,旨在了解學生是否具 有以電腦完成一般學科作業的經驗,及其對目前電腦科學習的態度與看法。

二、高中電腦課程進行專題式學習調查問卷(附錄二):亦為五點式量表,旨在了 解實施專題式學習後,學生在學科知識與操作技能方面是否有所增長、學習 態度是否有明顯地轉變,及其對電腦課實施專題式學習的意見或看法。

三、教師晤談紀錄:在實驗前、實驗中、實驗後研究者均與參與教師進行深入之 晤談。實驗前之晤談,旨在了解教師對目前電腦科教學之觀感及其對電腦科 實施專題式學習之想法與期待;實驗期間之晤談,則選擇在每次專題學習活 動結束之後,內容包含教師課前的教學準備、教室管理心得、軟硬體設備需 求等;實驗後之晤談,則欲了解教師實施專題式學習後的反應,及其看法或 建議等。

四、教師日誌:為非正式的文字記錄,由參與教師於教學實驗期間填寫其課前準 備情形、課程實施狀況等,並供其抒發實驗期間之心得感想。日誌內容不僅 有助於補充晤談問題之不足,亦能使教師對其教材教法有較深刻的反省與檢 討,有助於促進教師專業知能之成長。

五、課堂觀察紀錄:實施專題式學習期間,除了從教師角度了解實施情況,研究 者亦以客觀的角度,隨班觀察教學情況。實施過程並予以錄影記錄,以供研 究者與參與教師日後再次研究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及兩者之互動情況。

(3)

第三節 研究步驟

本研究主要分為準備、建立關係、專題教學準備、專題教學實驗四個階段。

各階段之工作內容分述如下:

3.3.1 準備階段

研究者蒐集並研讀國內外相關文獻,以了解專題式學習之特徵、實施流程、

評量方式,與專題式學習策略在教學上的應用,以及教師實施專題式教學可能面 臨的困難與挑戰等,以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基礎。

3.3.2 建立關係階段

確認參與教學實驗之對象後,研究者即經由面談、電話與電子郵件等方式與 參與教師保持密切聯繫,以建立互信互助的良好合作關係。研究者首先了解參與 教師之教學現況與需求,接著引入專題式學習之教學理念,刺激其思考兩種教學 模式之間的差異,進而產生實施專題式學習的動機。故研究者除了向參與教師詳 細說明專題式學習之基本精神、特徵、實施程序,及實施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困難 與挑戰外,亦提供國內外將資訊科技融入專題式學習之應用實例,以幫助參與教 師建立具體觀念,並增強其實施專題教學實驗的信心。

3.3.3 專題教學準備階段

待參與教師對專題學習模式已有相當的概念與認同感,研究者即開始協助參

(4)

及 Berger(1999)、Thomas, Mergendollar 及 Michaelson(1999)等人之建議,參與教 師規劃專題學習活動時須完成的工作有:(1)設立欲達成的教學目標並決定專題學 習活動的主題及涵蓋的內容與範圍;(2)決定專題學習活動執行時間,列出各階段 應達成的目標及檢核日期,但規劃時需保持適當彈性,以因應執行期間可能因某 些無法預測之原因而導致活動之延長或縮短;(3)參考其他教師設計之教學活動,

依據任教學科之特性設計符合學生程度的教案;(4)擬定公正而客觀的評量計畫,

訂立明確的評量標準使學生有所依循,並設計所需的評量工具,例如學生自評 表、互評表、成果檢核表等;(5)蒐集相關的教學資源以編製上課講義;(6)決定專 題成品發展之工具,並利用此工具製作可供學生觀摩參考的教學範例。

3.3.4 專題教學實驗階段

專題教學實驗之實施成效如何,身為引導者之教師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有鑑 於參與教師首次嘗試專題式教學,雖然能參考相關文獻及應用實例規劃出完整的 教學活動,但因缺乏實際執行的經驗,許多細節之考慮可能不夠周詳,或產生一 些事先難以預測的突發狀況,將導致實施效果不盡理想,甚至影響參與教師繼續 實施之信心與意願。因此,若能協助參與教師修正實施過程中之缺失,並鼓勵其 再次以實際行動驗證改進的結果,對教師專業知能成長與學生學習成效方面應有 較大的幫助,故本實驗之進行將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實驗之研究重點在發現實施專題式學習時可能產生的問題或困 難,研究者與參與教師將實驗結果分析檢討之後,列出可保留的部分及待改進的

(5)

方向,並研商解決問題之對策,以作為修改第二階段實驗設計之依據。第二階段 實驗之研究重點除了驗證改進之結果,亦深入了解教師與學生進行教學實驗後之 反應,以分析專題學習方式對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之影響。茲將整個專題教學實 驗之過程詳述如下:

一、進行第一階段教學實驗

參與教師由其任教的班級中隨機選定兩班學生進行第一階段教學實驗。實驗 預定進行六週,實施步驟如下:

(一) 活動引導:教師向學生說明專題學習進行之方式,包括如何選擇與主題相關 之研究議題、如何運用資訊科技蒐集並整理資料、如何製作專題成品、如何 進行成果發表、評分項目及評量標準為何等。教師並展示自製之成品範例,

使學生對其應完成之專題學習任務有更具體的了解。

(二) 教授先備知識與技能:為使學生具備主動探索研究與自行發展專題成品的能 力,教師在選定研究主題與專題發展工具後,除了針對該主題作概略之介紹 外,亦指導學生使用專題發展工具及蒐尋資料之技巧,以作為學生獨立發展 研究之基礎。

(三) 協助學生確定研究議題並進行探索:在不偏離研究範圍的前提下,學生自由 擇一感興趣的相關議題進行深入研究。在學生自行蒐尋資料、探索學習並逐 漸發展出專題成品的過程中,教師視學生之個別需要,適時提供技術上的支 援或研究方向上的建議。此時教師不再是學習活動的主導者,而退居為輔導

(6)

員,僅在學生發生困難或請求幫忙時給予適當的協助。

(四) 舉行成果發表:為使學生作品獲得更多他人回饋的機會,且為增進學生的榮 譽心及其對作品的負責態度,學生需公開展示其專題成品並與他人分享研究 成果。此外,教師亦給予學生互相評量的機會,藉以提昇學生聆聽報告的注 意力和參與感。

(五) 評量學習成就:評分項目包括平時學習態度、成果發表之作品展示與口頭報 告之表現、紙筆測驗成績,以及學生自評與互評的情形等。

二、評估第一階段教學實驗結果

研究者將第一階段實驗中所蒐集之資料經整理分析後,即與參與教師共同評 估檢討此次實驗之結果,保留可取之處並研擬改進之道,以作為修改第二階段實 驗設計之重要依據。

三、進行第二階段教學實驗

參與教師由其任教的班級中再選定另外兩班學生進行第二階段教學實驗。實 驗預定進行六週,為進一步了解學生進行專題式學習前之學習現況與進行專題式 學習後之學習成效,除了在教學實驗前後分別讓學生填答「高中電腦課程學習現 況問卷」與「高中電腦課程進行專題式學習調查問卷」外,其餘實施步驟均與第 一階段實驗相同。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全部資料 4.15 1.10 剔除 3 位後資料 4.47 0.70 剔除 4 位後資料 4.48 0.70

本研究以大甲鎮瀾宮和三清總道院為對象,採用參與觀察法、歷史文獻分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

本研究以取自石門水庫地區之低塑性黏土為研究對象,以浸水直

謝函亘﹝32﹞以衣夾為研究對象,採用 TRIZ 創新之方法,結合綠色設計(Green

本研究以河川生態工法為案例探討對象,應用自行開發設計之網

本研究以河川生態工法為案例探討對象,應用自行開發設計之網

吸取更多課本以外之課外知識。基於此,本研究希望可以透過實際觀察、焦 點訪談的研究過程當中去發現學生學習之情況及態度,探討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