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1) 研究對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1) 研究對象 "

Copied!
5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Project Report for MOE Teaching Practice Research Program

計畫編號/Project Number:PSL1080092

學門專案分類/Division: 社會(含法政)學門 執行期間/Funding Period:108/08/01 – 109/07/31

農‧產‧運‧銷

社會企業、顧客關係管理

計畫主持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陸家珩 共同主持人(Co-Principal Investigator):無

執行機構及系所(Institution/Department/Program):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 成果報告公開日期:

X立即公開 □延後公開(統一於 2022 年 9 月 30 日公開) □

繳交報告日期(Report Submission Date):09/20/2020

(2)

農‧產‧運‧銷 一、報告內文(Content)

1.

研究動機與目的(Research Motive and Purpose)

經濟學是行政管理學系(以下簡稱行管系)學生最害怕的課程之一,因為此課程涉及學 生最弱的學習三環節:數學、推理及應用。每當學生在學習上遇到不瞭解或困難之處,最直 接的反應就是「把它背起來!考試再把它默寫出來就好!」舉例來說,每學年剛開學時必定 會講到的經濟循環流程圖(circular flow diagram,《圖一》)就是一個經常「被背誦」的對象。

研究者由此猜測,學生可能不知如何將課堂上歸納妥當的教材內容,對應或應用到日常生活 中,覺得「某某學」就是理論,課堂上講的東西只與考試有關、與實際生活無關。此外,此種 強記硬背的方式實在不是進入高等教育後應有的學習方式,長期以往,學生恐怕無法識得大 學教育的目的及可貴之處。因此,研究者回到教學現場的原點並開始思考,教學上除了可舉 現實為例之外,是否有其他方式能讓學生明白課程內容是很寫實、很接地氣的呢?因此,導 正學生的學習認知、強化學用連結成為本計畫的研究動機一。

《圖一》

資料來源:研究者參閱經濟學《七版》,Gregory Mankiw 原著,王銘正譯(普林斯頓出版)繪製。

註:紅色箭項顯示的是投入與產出的流動;綠色箭項顯示的是金錢的流動。

近年來我國不時發生農作物價格崩盤的情況,高麗菜便是最常發生「價崩」的農作物之 一,107 年時香蕉、鳳梨、文旦、洋蔥、柑橘、柚子、洛神花等也都曾先後「價崩」過。從經 濟學的角度來看,在農作物需求穩定且可預測的情況之下,造成農作物價崩的最直接原因便 是供給過多。導致農作物供給過多的因素眾多,對這些曾「價崩」的農作物來說,哪些因素 是造成供給超幅增加的重要因素?在這些因素背後,政府扮演了何種角色、盡了哪些努力以 穩定農作物價格?農友又如何回應政府的政策?此為研究動機二。

某些農作物發生「價崩」的同時,有些農作物卻因為價格過高而遭人質疑有人刻意囤積 哄抬價格。在各方循線追蹤下,「菜蟲」頓時成為全民公敵,各地果菜市場股份有限公司的運 作與行為也被放大檢視。姑且不論這些評論是否公正客觀,就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農作物價 格的決定因素與決定過程即為十分有趣且值得探討的議題。首先,農作物的質性與一般商品 或服務不同;不同種類農作物之間的特性也不同。這些質性與特性的差異會直接反映在產與 銷的成本上,而成本是決定價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我國農作物的批發價格多數是 透過競價或議價決定的,之後再經過層層運銷過程,終端消費者所支付的價格早已遠高於產 地價格。倘若能藉由本計畫帶著學生實地拜訪農友、臨場觀摩果菜市場的競價或議價過程,

必能提升學生對理論與實務的連結。此為研究動機三。

(3)

自 104 年研究者開始開設「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s,以下簡稱社企)課程以來便不 時與民間社企夥伴進行實務交流,105 年起更邀請長年推廣有機農業與從事食農社企的洪瑞 澤先生至本系擔任大學部社企課程業師。研究者與洪先生談及農作物的價格議題時,洪先生 認為政府補助農產品的方式是造成農產品價格不穩的主因之一;研究者則表示,政府會如此 進行補助恐怕是受到預算制度與預算執行要求的影響。綜合雙方意見,若想瞭解並解決農產 品價格不穩的問題,除了需要走訪農產基層,尚需瞭解政府的農業補助政策,雙管齊下的探 討過程中或能發現更多造成農產品價格不穩的原因。此為研究動機四。

研究者在瞭解我國自然農法與有機農產品的通路過程中,發現食農創新為社企圈最關注 的社會議題之一,而這些關注食農創新的社企又多以公司型態存在。農產品的銷售通路多元,

除了前述的傳統批發再零售銷售模式,初步實地走訪後發現尚有電子商務、小農市集、參與 式契作、自主產銷、一站式、大賣場、合作社等銷售模式。由於國內農產品市場規模小,如 何獲得消費者的認同,讓消費者不但一試成主顧,還會呼朋引伴地一起成為忠誠顧客,便成 為各家銷售業者殫精竭慮欲達成的目標。因此,研究者欲延續前一學期社企課程對食農議題 的關注,成為下一學期「顧客關係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以下簡稱 CRM)

課程的後續追蹤對象,讓學生探究農產品銷售業者如何吸引並經營顧客。此為研究動機五。

綜合上述,研究者以「農‧產‧運‧銷」為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主題,以經濟學的經濟循環 流程圖為課程進行骨幹,以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簡稱 PBL)方式設 計課程內容,透過行管系課程分流行政管理組的必選課程規劃,將農(farming)、產(production)、 運(transport)、銷(marketing)四部曲分別作為「社會企業」及「顧客關係管理」兩門課程 的課程主題:108 學年度上學期的「社會企業」課程著重生產面議題,主要探討「農」與「產」; 下學期的「顧客關係管理」課程則著重消費面議題,主要「運」與「銷」,並藉由多元課程活 動設計(例如:跨領域業師協同教學、專業人士講座、情境設計、校外參訪…等),引導學生 連結理論與實務,培養學生的多元能力(發掘並解決問題的能力、蒐集分析及組織資訊能力、

獨立思考與邏輯推理能力、表達溝通能力…等),以響應教育部先前提倡的議題導向敘事力創 新教學發展計畫,以及本系對學生核心能力培養的教育目標。以上即為本計畫的研究目的。

2.

文獻探討(Literature Review)

本計畫執行過程採行 PBL 教學模式。PBL 教學模式約於 1950 年代開始興起於加拿大的 醫學教育(Barrows,1996),爾後逐漸應用在其他領域。PBL 最重要的精神在於培養學生的 主動學習能力,藉由此種學習方式,讓學生能尋得解決問題的創意與方法。相較於傳統學習 方式偏重「量」的評量,PBL 不僅認為「質」與「量」同等重要,學習過程與結果亦不可輕 忽(Segers, Dochy, and de Corte,1999)。為此,PBL 教學過程中,老師從傳統的單向授業者,

轉為課程的設計者與協助者,有時還需扮演催化劑的角色,促使學生在尋找過程中,能同時 習得個人獨立探索及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PBL 的教學場域也不再侷限於教室,而需整合 所有教學軟硬資源,創造出超越空間的學習環境。詳細的傳統教學模式與 PBL 比較如《表一》

所示。

由《表一》可推知,倘若參與 PBL 教學模式學的參與度愈高,則其更能產生知識價值。

所謂知識價值,由價值低至高依序排列的話,包括:知識的記憶、理解、應用、推導、創造,

以及理論的建構(Briggs and Tang,1999)。因此,進行 PBL 的目標有六:(1)培養學生應用 創造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2)改善學生的溝通技巧,(3)強化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4)

發展學生自我探索及負責的態度,(5)提升學生知識搜尋及應用的能力,以及(6)增強學生 做事規劃及控管的能力(洪榮昭與林展立,2006)。

(4)

《表一》

教學模式

比較項目 傳統教學模式 PBL 教學模式 教師角色 傳道、授業、解惑者 設計、協助、催化者 學習方式 以教師為中心;以教為主軸 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為主軸

學習資源 教科書 整合性學習資源與媒體

學習內容 事實 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主題領域知識的獲得 主題領域知識的獲得 及核心能力的養成

資訊來源 由教師提供 由學生自己發掘

評量方式 以量為主,

著重總結性評量結果。

質與量並重,

兼重學習過程與結果。

知識分享 以個人學習為主,

較少知識分享。

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

重視知識分享。

資料來源:洪榮昭與林展立(2006)。

PBL 的課程發展模式可由《圖二》表示:

《圖二》PBL 的課程發展模式

資料來源:洪榮昭與林展立(2006)。

此一課程設計模式乃由教師基於理論與實務上的需要,先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再引導學生 去理解、應用、甚至創新知識,接著再透過經驗傳授、個案研究及知識分享等方式,提升學 生對知識的理解、想法的求證或新模式的建構(洪榮昭與林展立,2006)。因此,進行 PBL 教 學時,教師應遵行四個基本步驟來運作:(1)專業知識的運用;(2)情境的設計;(3)學習與 知識的推導;(4)多元評量(Briggs and Tang,1999)。如《圖三》所示:

《圖三》PBL 的運作架構

資料來源:Briggs and Tang(1999)。

此一課程運作架構乃由教師基於特定的專業領域知識進行情境的設計,讓學生在情境中發掘、

設計問題,並透過團隊合作獲得專業領域知識。接著,學習與知識的推導為 PBL 教學的重點 階段,學生需熟稔團隊創造技法的運用,善用資源以進行資源導向學習,彼此間需要相互督

(5)

促與支援,方能極大化學習成效。評量方面應採多向度評量,學習成果的量(例如:問題的 發掘、知識的獲得)與質(例如:思考技巧及社會化技巧)同等重要。

至於 PBL 的實施方式,洪榮昭(2004)認為最常見的有下列四種:

1. 學生自學→小組討論→與教師討論→小組再討論→全班分組討論;

2. 學生自學→小組討論→與教師討論→學生自學→小組再討論→全班分組討論;

3. 小組討論→學生自學→小組再討論→與教師討論→全班分組討論;

4. 小組討論→與教師討論→學生自學→小組再討論→全班分組討論。

要採取哪一種方式並無絕對,而應視學生對學習的原始動力與參與度、學生的程度,以及初 始問題的深度而定(Savin-Baden,2000)。但是實施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自身角色的變換-由 單向授業者轉為催化者;質化方面的評量宜採同儕評量;課程內容需結合理論與實務;以小 組分組方式進行課程;課程重點是問題(problem)而非記憶性知識,因此需重視學生認知技 巧的成長幅度。本計畫的實施對象多數為行管系大二(含)以上學生(研究對象的介紹請參 閱「4.(1) 研究對象」項),這些學生在本計畫實施之前不常於系上課程接受 PBL 教學,因此 不宜以「自學」開始,反倒適合以「小組討論」方式開始進行,討論過程一旦遇到困難,此時 教師宜出面協助、指點方向1,待小組各成員蒐集資料、思考完畢後,再回到原小組,與其他 小組成員分享資訊與想法,最後再在教師引導下,與班上其他小組成員一起討論。因此,研 究者採用第四種實施方式作為本計畫的實施方式。

PBL 的評量要點除了知識的理解度,也十分重視抽象能力的評量。誠如洪榮昭(2004)

提出的七項創意教學成效向度-知識力、情意發展力、思考力、問題解決力、資訊運用力、

創意表現力及技能-PBL 尤其重視其中的知識力、情意發展力、思考力、問題發現力及資訊 運用力。洪榮昭與林展立(2006)也特別提醒,進行 PBL 評量時需將對個人與對團隊的評量 分開考量:前者需注重學生個人的理論知識學習力、責任心及對團隊的分享力;後者需注重 團隊設計實驗或調查的作業實踐力、專案的實做力2及作業的修正力。每評量項目的評分依據 建議如《表二》所示:

《表二》

評量對象 評分項目 評分依據建議 比重

學生個人

理論知識學習力 傳統紙筆或電腦輔助測驗 40%

責任心 出席率與參與率 10%

對團隊的分享力 發言頻率、分享內容的重點與深度 10%

小組團隊

作業實踐力 依照進度完成的質與量 5%

專案實做力3 專案完成後的功能性與創新性4 15%

作業修正力 精益求精的程度 20%

資料來源:洪榮昭與林展立(2006)及 Aleman et al.(2000)。

決定評分項目後,每項目占學期總成績的比重亦應根據問題解決的性質與範圍而定,而 非絕對。舉例來說,Aleman et al.(2000)建議各項目的比重如《表二》所示。

除了 PBL,本計畫進行教學計畫時亦涉及數個專業知識領域,像是經濟學(economics)、 政府預算(public budgeting)、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消費者行為(consumers’ behavior)、 行銷(marketing)等專業知識。另外,本計畫亦需要熟悉農、產、運、銷業界人士的齊力投

1 例如:Bull et al.(1999)與 Greening(1998)建議教師可以:協助學生將大問題分解成諸個小問題來思考、提 醒學生勿忽略重要層面、協助學生從確認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適當步驟(亦即,解決問題的邏輯)…等。

2 Aleman et al.(2000)視此項為「討論」,建議的評量方式為「知識推導的歷程」。

3 Aleman et al.(2000)視此項為「討論」。

4 Aleman et al.(2000)建議的評量方式為「知識推導的歷程」。

(6)

入,向學生及研究者分享、傳授他們的經驗,以增進教學成效。

3.

研究問題(Research Question)

本計劃最終欲探究的問題是在教學上可以如何導正學生舊有的學習認知,強化學用連結,

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出未來職場所需的種種抽象能力。為此,研究者需要在現有課程規 劃的框架及學生的先備知識存量下,藉由選定特定課程、主題及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記 錄學生的學習情況與果效,來衡量在此課程創新的設計之下,學生能否活化學習一事並產生 迥於傳統「背多分」的新認知、能否在課程引導下自我產生學用連結,以及無形中提升發掘 並解決問題等職場必備能力。

為此,研究者以農產品的農、產、運、銷四環節分別作為「社會企業」與「顧客關係管 理」課程的具像化授課主題,作為修課學生對先備知識「經濟循環流程圖」學用連結的初體 驗,並呼應社會企業首重食農創新、顧客關係管理重視消費者觀感與忠誠度的實際情況。研 究者亦與業師商討從每環節中擇選數個適合修課學生程度探討的問題,以 PBL 教學法引導學 生發現問題、學習相關知識、應用知識,進而解決問題。研究者與業師協力帶領學生探討的 問題、過程涉及的實務經驗或專業知識,以及學生從中可提升的各項能力如《表三》所示:

《表三》

課程 計畫

主題 探討問題 涉及的實務經

驗或專業知識

過程能提升 學生的能力

社會 企業

 慣行、自然、有機農法及其他農業生產 方式有何異同?各有哪些優缺點?

 什麼是認/驗證?認證的過程與優缺點 為何?

 經驗分享:

農友、農業 政策執行人 員、食農產 業業主。

 經濟學

 政府預算

 公共政策

 消費者行為

 行銷

核心能力:

 問題分析與解 決能力

 資訊蒐集、組 織與表達能力

 公 共 事 務 關 懷、理解與判 斷能力

 政策分析與管 理能力

 人際溝通與團 隊合作能力 職場所需能力:

 獨立思考與邏 輯推理能力

 工作學習能力

 社會關懷能力

 領導潛力

 責任感表現

 健康體能能力 產

 估算慣行、自然、有機農法成本時有哪 些決定性考量?

 農友與公、私部門之間分別可進行哪些 合作或輔導?

顧客 關係 管理

 如何包裝才能降低運送與損耗成本?

 農產品有哪些通路與進行產銷合作的 機會?

 運 輸 對 農 產 品 的 產 值 會 造 成 哪 些 影 響?

 中盤商存在的價值為何?

 業者可如何為自家農產品創造價值?

價值與價格之間的關係為何?

 農 產 品 市 場 上 有 哪 些 常 見 的 商 業 模 式?

 不同商業模式對顧客經營方式有哪些 異同?

 現有商業模式間可以如何統整以產生 新的商業模式?

《表三》中所列的五項核心能力項目為行管系學士班課程規劃的核心培養能力項目。此 外,行管系根據職場所需各項能力設計了一份學生職場表現考核調查表,定期從在學生的實 習雇主與畢業生的單位主管蒐集學生的職場表現資料,研究者在教授課程上亦以此表的各項 能力作為課程規劃與設計的達成指標。《表三》中所列的六項職場所需能力項目,即為此考 核調查表中與本計劃執行過程相關的能力培養項目。

(7)

4.

研究設計與方法(Research Methodology)

(1) 研究對象

本計劃的研究對象為選修 108 學年度上學期「社會企業」課程與 108 學年度下學期「顧 客關係管理」課程的中華大學學生。研究對象的招募乃透過本校選課系統,由有興趣的學生 自由選修。研究者首先將修課權限僅開放給行管系學生,待加退選截止日期將至、但修課人 數尚未符合本校開課最低人數規定之前,再開放給全校學生選修。因此,這兩門課各有少數 非行管系的學生選修。此次選修這兩門課程學生的學系與年級分布情況如《表四》所示:

《表四》

課程名稱 學系分布 年級分布

社會企業 顧客關係管理 社會企業+顧客關係管理 行管系 外系 小計 行管系 外系 小計 行管系 外系 四年級 4 2 6 2 2 4 2 0 三年級 0 0 0 0 0 0 0 0 二年級 9 0 9 19 0 19 4 0 小計 13 2

15

21 2

23

6 0

註 1:修習「社會企業」課程的外系學生為餐旅管理學系學生。

註 2:修習「顧客關係管理」課程的外系學生,一位為電機工程學系學生,另一位為機械工程學系學生。

註 3:修習「社會企業」課程的 4 位行管系四年級學生中,有 2 位亦修習「顧客關係管理」課程。

註 4:修習「社會企業」課程的 9 位行管系二年級學生中,有 4 位亦修習「顧客關係管理」課程。

註 5:「顧客關係管理」課程表面上共有 24 位學生選修,但其中有一位學生僅開學前兩週出席且早退課程,大約自第三週起 便不再出席,期中考後也未辦理第二次退選,實際上並無參與此計劃,因此研究者未將該生列為修課學生之列。

為了保護修課學生身份的隱私,以及方便接下來的教學暨研究結果成果的呈現,研究者 為每位修課學生進行編碼。每位學生的代碼由四個部分組成:第一部份為學系代碼,P 代表行 政管理學(Public Administration)系、H 代表餐旅管理學(Hospitality Management)系、E 代 表電機工程學(Electrical Engineering)系、M 代表機械工程學(Mechanical Engineering)系;

第二部分為年級代碼,4 代表四年級、2 代表二年級;第三部分為依照同系同年級內學號先後 順序對修課學生進行的編號;第四部分顯示該生的修課記錄,1 代表修習過「社會企業」課 程、2 代表修習過「顧客關係管理」課程、12 則代表修習過前述兩門課程。因此舉例來說,

「P2-7-12」代表行管系二年級修課生中,學號順序為第 7 位且修習過「社會企業」與「顧客 關係管理」兩門課程的學生,其餘修課學生代碼依此類推。

(2) 研究流程與研究方法

本計畫的研究流程及工作項目如《圖四》所示,其中的「進行及記錄課程」項目乃採 PBL 法進行教學。因此,研究者首先須進一步瞭解 PBL 教學法的理論與實務操作,再根據研究者 的教學經驗與對此次研究對象的瞭解進行課程規劃,包括如何搭配業師協同教學及校外參訪。

課程進行期間以課堂討論、角色扮演、分組口頭報告、課後作業等教學活動記錄學生表現,

作為撰寫計劃成果報告的研究資料,同時,研究者亦不定期參與校內教學社群分享會,與校 內同仁交流教學上的心得。茲將「社會企業」與「顧客關係管理」課程的 PBL 教學規劃、相 關教學活動及研究資料蒐集工具分示於《圖五》及《圖六》。

「社會企業」課程著重供給端的農法與農業生產之探討。由於這兩個主題對於較習慣擔 任消費者角色的學生來說較遙遠且抽象,因此授課教師群(亦即研究者、業師、校外專家)

花了較多時間在基礎知識與實務的傳授上,像是:我國常見四類農法、我國農業生產現場直 擊、我國農業補助政策、現代農業的類型與轉變等課題。在此期間,研究者與業師為了要加 深學生對農法的瞭解與看法並訓練學生的核心能力,讓學生自由分為三組,每組自選一種農 法並擔任該農法代表,進行一次農法辯論,可視為後續 PBL 教學的暖身(課堂討論 1)。此外,

研究者為了要培養學生習慣 PBL 教學法著重的「找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能力,進

(8)

《圖四》

行了一次名為「歡迎來找碴」的兩週活動:第一週時研究者先向學生介紹一家創業成功且營 運有成的優質社企;第二週時研究者引導學生思考此社企的經營理念或營運模式有哪些可能 為人詬病之處或弊端?這些說法是否合理?為了避免外界的譴責或誤會,此社企可以如何改 進?(此為課堂討論 2)結束討論後,研究者要求學生於課後遵循課堂討論的思考切入方式並 應用所屬學系的專業所學,再次思考前述問題並將己見書寫下來一週後繳交(此為課後作業 1)。校外專業人士以我國農業補助政策為題進行專題演講後隔週適逢行管系教師教學成長社 群分享會,主題為 PBL 教學示範會,研究者便邀請修課學生與會,並以演講內容為例引導學 生進行一次「找出-思考-解決問題」的小型 PBL 教學示範(討論過程發予學生討論學習單), 也讓行管系其他專任教師一併觀摩並參與其中。分組案例口頭報告對象由業師提供(共五家 食農社企),學生自由分組後自選一對象報告。此報告採 Rubrics 評分方式,該項成績由教師 評分、組內自評、跨組互評三方,原則上以「1

3-1

3-1

3」加權比例共同決定。此報告的注意事項、

建議報告要點、評分項目(量化題與質化題)與說明均於報告日期七週前於課堂上公布並說 明。此次報告結束後,有學生因而提問我國現行對社企的法律規範或保護為何?研究者便於 隔週課堂上帶領學生閱讀並討論目前與社企相關的草案或修法內容,進行一次小型 PBL 教學

(此為課堂討論 3)。校外參訪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透過有機農場從業人員的分享,在農場 現場明白種植與量產的不易,提升一學期來對「農與產」種種課題的體會與瞭解,幫助學生 期末時個人書面報告的撰寫。期末個人書面報告共五題,其中三題與食農有關,主要要求學 生根據一學期來對「農與產」的學習與對我國農業的觀察,「找出-思考-解決」我國現在與未 來在「農與產」的問題,並鼓勵學生多從所屬學系的專業角度來回答,另一題則要求學生比 較分組案例口頭報告的那五家食農社企在各方面為我國農業努力的異同。

「顧客關係管理」課程著重需求端的運送與銷售之探討。由於這兩個主題對於較習慣擔 任消費者角色的學生較貼近生活,因此授課教師群(亦即研究者與業師)花了較多時間在引 導學生討論並進行反饋上。又由於多數選修此課程的學生未曾修過「社會企業」課程,為了 讓這群學生加速熟悉 PBL 教學法,又要引起已修過「社會企業」課程學生的學習興趣,研究 者在學期期間進行四次小型、各自獨立的 PBL 情境練習,情境內容均與 CRM 相關,過程中 引導學生練習「找出-思考-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課堂討論 1、3、4 及 5)。關於食農方面

準備課程

進行及記錄課程 教學社群分享會 蒐集、整理及回顧文獻

檢核及統計學習成效指標

撰寫計劃期末報告 並公開發表教學成果

(9)

《圖五》「社會企業」課程的 PBL 教學規劃、相關教學活動及研究資料蒐集工具圖

註:綠色字體活動由業師主導、授課教師從旁協助;紅色字體活動由修課學生獨自或合力完成;藍色字體活動 由校外專業人士主導、授課教師從旁協助;黑色字體由授課教師獨自主導。

農法介紹

農法辯論

農業生產實務篇 農

「歡迎來找碴!」

農業生產理論篇 專題演講 產

PBL 教學分享暨觀摩會

分組案例口頭報告

社企相關法律議題

校外參訪

期末個人書面報告 農與產

課堂討論 1

課堂討論 2 暨課後作業 1

討論學習單

Rubrics 三方評分 (教師評 分、組內自評、跨組互評)

課堂討論 3

期末個人書面報告

(10)

《圖六》「顧客關係管理」課程的 PBL 教學規劃、相關教學活動及研究資料蒐集工具圖

PBL 情境練習 1

「以草莓之名」

「以草莓之名 & beyond」

農產品的運輸、成本及產值

PBL 情境練習 2 及 3

分組訪談口頭報告

價值 vs. 價格

PBL 情境練習 4

「兩兩合體」

「兩兩合體 & beyond」

校外參訪

期末個人書面報告 運

運 與 銷

課堂討論 1

課堂討論 2

課後作業 1(個人題)

課後作業 1(小組題)

課後作業 2(個人題)

課後作業 2(小組題)

課後作業 3(個人題)

課堂討論 3 及 4

Rubrics 三方評分 (教師評 分、組內自評、跨組互評)

課後作業 4(個人題)

課堂討論 5

課堂討論 6 暨課後作業 5

(小組題)Part 1

課堂討論 6 暨課後作業 5

(小組題)Part 2

期末個人書面報告 分享與迴響

註:綠色字體活動由業師主導、

授課教師從旁協助;紅色字體活 動由修課學生獨自或合力完成;

黑色字體由授課教師獨自主導。

(11)

的「運」課題,業師與研究者分成三週進行。第一週以前一學期參訪有機農場時的實作農作 物-草莓為具體主題,以角色扮演方式切入「嬌貴」農作物的物流運送課題,並進行分組討 論(課堂討論 2),讓抽象課題具像化。課後則要求學生完成兩份課後作業:一份為個人作 業,內容為複習當天課程內容(課後作業 1 個人題);另一份為小組作業,要求學生延續課 堂分組,電訪業師與研究者指定的草莓農友,再將電訪結果上傳至 Zuvio IRS 系統,訪問內 容與第二週要繼續探討的「運」課題相關,作為課前預習(課後作業 1 小組題)。第二週時 業師先與全體學生共同檢視各組的電訪內容並做補充,接著將討論範疇從原本具像化的討論 逐步擴大、抽象化。課後亦要求學生完成兩份課後作業:一份為個人作業,內容為複習當天 課程內容(課後作業 2 個人題);另一份為小組作業,要求學生繼續討論課堂上的擴大、抽 象化問題,再將討論結果上傳至 Zuvio IRS 系統,為第三週的課程預做準備(課後作業 2 小 組題)。第三週時業師先與全體學生討論各組上傳的討論結果,一邊補充、一邊指出有誤之 處,接著再將成本的計算加入原先的討論,課後要求學生根據當天課程內容回答指定問題

(課後作業 3 個人題)。分組訪談口頭報告的訪談對象為食農領域零售商,共六類,進行方 式及評分規則與「社會企業」課程的分組案例口頭報告相同。至於食農方面的「銷」課題,

業師與研究者亦分成三週進行。第一週由業師以鳳梨為實例說明價值與價格之間的關係,課 後則要求學生實地查詢不同零售商所售鳳梨的售價,並思考每家零售商為消費者提供何種價 值,以致於訂出如此價格(課後作業 4 個人題)。最後兩週的主題為商業模式的創新。業師 先補充說明先前六類零售商業模式的特點,以及如此營運的優點,再與研究者將先前口頭報 告時的六組進行兩兩合組成為三大組,讓每大組討論可以如何合作以擴大營收,並將討論結 果上傳至 Zuvio IRS 系統,此為第一階段的討論(課堂討論 6 暨課後作業 5 小組題 Part 1)。

隔週業師與全體學生討論各組上傳的結果並做補充,然後再次開放大組討論,讓各大組可至 Zuvio IRS 系統中增修原先討論結果(課堂討論 6 暨課後作業 5 小組題 Part 2)。校外參訪的 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透過果菜市場與成功創造農產品價值商家的實地走訪,有效提升一學期 來對「運與銷」種種課題的體會與瞭解,幫助學生期末時撰寫個人書面報告。參訪後的分享 一方面是為了讓未能出訪的學生亦能知道參訪內容與心得,另一方面是為了引導學生能做更 進一步的思考,有助期末報告的撰寫。期末個人書面報告共四題,其中三題與食農有關,主 要要求學生根據一學期來對「運與銷」的學習,「找出-思考-解決」我國現在在「運與銷」

的問題,另一題則要求學生比較分組訪談口頭報告的那六類零售商在營運方式上的異同。

以上規劃與活動的實踐場域歸納後如《表五》所示:

《表五》

課程名稱

實踐場域類別 社會企業 顧客關係管理

校內(中華大學) M408A 教室及 M407A 教室 A324 教室 校外(參訪地點) 桃園市大溪區楊秋瓊農民有機農場 雲林縣西螺鎮果菜市場

南投縣南投市微熱山丘

「社會企業」課程先後於 M408A 教室與 M407A 教室進行一般授課、專題講座、分組案例口 頭報告及 PBL 教學5。農民有機農場為實作場域,經過農場主的說明後讓學生能體驗有機羽衣 甘藍與草莓的採收,其中有機草莓採收的經驗將作為「顧客關係管理」課程的伏筆。「顧客關 係管理」課程主要在 A324 教室進行一般授課、零售商分組訪談口頭報告及 PBL 教學。西螺 果菜市場與微熱山丘為校外參訪地點,全程由業師與研究者解說,增進學生在課堂上聽講內 容的體會與理解。

5 由於 M408A 教室的硬體設備無法支援一般授課與 PBL 教學,因此後來換至 M407A 教室。

(12)

(3) 評量工具

承「4. (2) 研究流程與研究方法」所述,研究者採多元評量方式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包 括:課堂參與、課堂討論學習單、教學分享會討論學習單、個人課後作業、小組課後作業、

分組口頭報告(採 Rubrics 評分法並開放三方共同評分)、期末個人心得報告、課後問卷等評 量方式。除了分組口頭報告與課後問卷採直接量化評分之外,其他評量項目均採等級制,等 級的區分由兼具客觀與研究者主觀判斷的評分決定,評分步驟及方式如《表六》所示:

《表六》

步驟 0 集中學生的紙本回答。若課程進行時採用 Zuvio IRS 雲端即時反饋系統,則將 學生的回答列印出來。

步驟 1 瀏覽每位/組學生的回答,根據回答的認真度、深度、廣度,做初步分類。

步驟 2

 閱讀每位/組學生的回答,寫下研究者的反問或評語、指出邏輯有誤之處。

 若學生回答得很好,則以褒獎短句予以鼓勵;若回答得很差,則提醒學生 下次要多用心。

步驟 3 根據步驟 2 的結果,再將步驟 1 的初步分類做進一步的細分與調整。依照以 往經驗,每初步分類約可再細分二至三類。

步驟 4

 研究者主觀判定回答得最優的學生可獲得的等級,例如:A +、A或A −…

等,再根據步驟 3 的結果依序往下給分,例如:若研究者主觀認為最優學 生獲得的等級為A +,次優學生則得A、其次得A −…以此類推。

 若研究者於細分類別之間認為有顯著的落差(gap),將下修給分級別水準,

之後再依序往下給分。例如:若研究者主觀認為最優學生獲得的等級為 A +,但次優學生的表現遠不如最優學生,只應獲得A −,研究者將跳過A 級分給予A −,更次優的學生則得B +…等級分。

決定等級制成績後,學期末時研究者再根據校方公布的等級制-百分制換算表,將等級制成績 換算為百分制分數,以便學期總成績的計算。除了教學分享會討論學習單與課後問卷之外,

其他評量項目均列為學生學期總成績的計算。茲將各評量工具的使用目的說明如下:

 課堂參與:每次上課時研究者或業師會不定時提出問題。為了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思考並 且發表自己的意見,因此將「課堂參與」明列為學期總成績的評分項目之一。此項成績 由研究者於學期末時主觀給予等級制成績。

 課堂討論學習單:為了提升學生的課堂專注度與活用知識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團隊合 作與表達溝通能力,研究者會視課題需要提出小組討論問題,或利用紙本、或利用 Zuvio IRS 系統,要求學生將討論結果寫下或上傳至系統,以便檢視學生團隊學習成效及後續 討論。

 教學分享會討論學習單:協助學生在 PBL 教學分享觀摩會上回想前週演講內容,再逐步 引導學生發掘我國農業補助政策的優點與不足之處,並思考可改進之處。

 個人課後作業:協助學生複習並統整課堂所學,以自己的話回答指定問題,加深對課堂 內容的理解與深度,以便後續課題的銜接。

 小組課後作業:具「承先啟後」的功能。一方面可利用同儕的力量,讓學生集思廣益地 複習並消化課堂所學,另一方面可讓學生根據這些集合化知識,思考更深一層或更進一 步的問題,不但可為下次課程做好思考上的準備,還可增加完成作業過程的團體活動趣 味感。

 分組口頭報告:採 Rubrics 評分法,開放教師、組內同學、跨組同學三方共同評分,同時 列有開放式問題讓評分者可以文字書寫己見,補足量化評分部分的不足之處。此作法除 了可提高全體學生對課程活動的參與度之外,還可提高台下學生聆聽台上同學報告的專

(13)

注度與評分時的認真度,亦可增加評分一事的公正性與公平性。待全部學生報告並評分 完畢後,研究者再將每位學生的自評與互評,以及教師評分的三方結果,將評分者匿名 後電郵予每位學生,讓學生知道從不同人的角度來看自己在這次分組報告中的表現到底 如何。另外,自評表的開放式問題中有一題是請評量者列出此次報告付出最多或貢獻最 大同學的姓名並簡述原因,此題獲得提名的學生可獲得加分機會,提名次數與所加分數 成正比。

 期末個人心得報告:此為綜合統整型評量,以檢視學生一學期下來對 PBL 教學主題-農、

產、運、銷的理解與想法,從中評量學生發現、思考、解決我國食農問題的能力,以及 應用自己所屬科系專業知識的能力。此外,研究者亦可將個人報告中的想法與之前該生 所屬小組的討論結果做比較,檢視該生修課期間是否有「志不得伸」或「搭便車」的傾 向。

 課後問卷:課程結束後以匿名方式蒐集修課學生對本計劃兩門課程的看法。問卷內容有 三類,依序為:學生對研究者教學態度與過程的評量、學生對自己修課過程學習態度的 評量,以及學生認為該課程對自己學習益處的評量。此問卷採五等分評分制:5 分為最高 分,代表「非常同意」;最低分為 1 分,代表「非常不同意」。此問卷的結果可視為學生 學習成果、研究者教學歷程、本計劃成果等評估的分析資料之一,亦為研究者日後精進 課程規劃與教學的重要參考資料之一。

5.

教學暨研究成果(Teaching and Research Outcomes)

(1) 教學過程與成果

本計劃的教學規劃與活動設計由研究者與業師洪瑞澤先生共同擬定。洪先生早期為水果 中盤商,現為好果子生態農場及富瀧農食經理有限公司負責人,對台灣農產品的產銷過程及 價格運作機制甚為瞭解,近年來從事並推動有機農產品的種植,且擔任農委會諮詢委員,對 我國農業有獨特見解。洪先生自 105 學年度起受邀擔任行管系「社會企業」課程的業師至今,

對行管系學生有相當程度的瞭解,每年協同教學期間與修課學生互動佳,學生反應良好,因 此研究者此次繼續邀請洪先生進行協同教學。此外,本計劃亦邀請校外專業人士趙揚桐先生 至「社會企業」課程上進行專題演講。趙先生為本系碩士在職專班所友,曾於農委會服務 40 餘年,十分清楚我國農業政策與執行過程,因此特邀趙先生針對我國農業補助政策進行演講,

讓學生在瞭解私部門業師洪先生的見解之餘,能與公部門代表趙先生的闡述兩相比較,刺激 學生多角思考。

「社會企業」與「顧客關係管理」課程的 PBL 教學規劃請參閱《圖五》及《圖六》。茲將 教學細部說明與成果敘述如下:

a. 「社會企業」課程

此次共有 15 位學生選修「社會企業」課程,包括 13 位行政管理學系同學(4 位大四、9 位大二),以及 2 位餐旅管理學系大四同學。學期期間將修課學生分為四組,以便進行分組討 論。修課學生可自由分組,但每組必須至少有一位大四學生。學期期間共進行四次小型 PBL 教學、1 次期中分組案例口頭報告,期末時再將整學期所授內容彙整為一次大型 PBL 成果展 現。每次 PBL 教學均以錄影、課堂討論學習單或課後作業進行記錄,以等級制進行評量。

第一次小型 PBL 教學主題為「農法介紹與辯論」,為期兩週,旨在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 瞭解與應用,並在過程中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資料蒐集整理及應用、邏輯思考、口語表達等 能力。第一週由業師介紹本國三種主要農法-慣行、有機及自然農法,以及其他常見小眾農 法(例如:魚菜共生、科技農業等),並以農地實況照片解說,加深學生學習印象。第二週則 讓學生自由分為三組,每組自行決定為某一主要農法辯護,同時接受他組同學的詰問,辯論 資料來源包括業師授課內容與現場搜尋網路資料,最後再由業師進行補充。學生此次的辯論

(14)

表現十分令人驚艷!辯論立論上的攻擊與防守均相當準確、邏輯性佳、資料的引用恰當,賽 後業師僅就辯論時學生提出的新資訊進行補充說明。此次教學的過程照片請參閱《附件 1》。

第二次小型 PBL 教學主題為「歡迎來找碴」,亦為兩週的課程,旨在訓練學生從給定的 資訊中洞悉可能的問題,並根據所學提出解決方法。為此,研究者先於第一週課程講述一家 成功社會企業-鄉村銀行的創業故事,內容包括創業家尤努斯如何洞悉社會問題癥結、所提 出的商業獲利模式、營運方式與眾不同之處等。數週後研究者再於課堂上讓學生分為四組,

課後每組需繳交課堂討論學習單。為了喚起學生的記憶,研究者亦發予每位學生此家社企簡 介的紙本資料,再要求學生分組討論此家社企的經營理念或營運模式有哪些可能為人詬病之 處或弊端?這些為合理的指責嗎?此家社企可以如何改進?分組討論完畢後,全班再合體接 續討論,研究者則扮演輔助說明的角色。課後則要求學生整理課堂上合體討論的內容,再想 想是否有可補充的想法,隔週繳交作業。研究者發現,學生在教學現場僅能就手邊資訊指出 表面問題,無法自主思考指出更深層、需要推理方能得知的問題,需要研究者一步步引導方 能明白可能問題的所在。學生繳交的課後作業則顯示,學生多能重述課堂上的討論要點,但 應用已學專業知識加入新意的能力與論述表達能力均尚待加強。此次教學部分成果(亦即,

部分學生對課堂討論 2 暨課後作業 1 的回答)請參閱《附件 2》。

第三次小型 PBL 教學主題為「我國農業補助政策」,為期兩週,是「歡迎來找碴」的進階 版,旨在訓練學生從演講內容洞悉現行農業補助政策可能產生的問題。為此,研究者先於第 一週課程邀請趙揚桐所友針對我國農業補助政策進行專題演講,要點包括相關法規與用詞定 義,以及補助的原則、項目、基準及對象等。演講進行期間與結束時,開放與會人士發問。

隔週於行管系 PBL 教學分享暨觀摩會上,由研究者與與會老師共同引導修課學生思考現行政 策可能產生的問題。根據研究者觀察,專題演講時學生的專注力與吸收力便出現不足的情況,

待至分享會時還記得的內容與重點不多,極仰賴研究者的提醒,接續的討論也多由研究者與 與會老師做主要分享,學生在旁聆聽。總括而論,此次的 PBL 教學的成效不大,研究者發現 學生尚未能從廣泛的專業論述中主動嗅出可能產生的問題,倘若無法找出問題,遑論要針對 問題進行後續解決辦法的討論了。此次教學的照片及分享暨觀摩會的討論學習單內容請參閱

《附件 3-1》及《附件 3-2》。

就在進行第三次小型 PBL 教學的前後各一週,業師分別介紹農業生產的實務面與理論面:

前者可作為聆聽專題演講前的先備知識;後者可增進學生在瞭解我國農業補助政策後,對農 友可往哪些生產方向「借力使力」的理解。實務面的內容較生活化,業師講授時常佐以圖片 說明,據研究者的觀察,學生的聽講情況頗佳;相較之下,理論面的內容較硬且生澀,業師 在講授過程全以文字做說明,研究者發現學生的興趣明顯不高,聽講狀況亦明顯不佳。此兩 次授課並未進行課堂活動,課後亦無作業,教學成效僅能就研究者與業師在課堂上的觀察與 感受作評。

學期初時研究者與業師挑選了五家本國食農社企,要求修課學生分組自選一家作為「分 組案例口頭報告」的對象。報告要點有三類:第一類與第二類報告要點旨在訓練學生蒐集、

分析及組織資訊的能力;其中第二類要點為特徵題,旨在訓練學生從特定社企的發展歷程中,

學習社企創業者關懷社會及創新創意的能力;第三類報告要點旨在訓練學生發現、分析並解 決問題的能力,也是 PBL 教學法的目的。此次口頭報告分成兩週進行,成績的評定由教師評 分、組內自評及跨組互評三方合力完成,加權平均比例原則上各為13。研究者認為,自研究者 至中華大學任教以來,此次學生的分組口頭報告是表現得最佳的一次!超過半數學生有按照 研究者所要求的要點去蒐集資料,並確實思考每個問題背後可能的答案。第一週學生報告結 束後,業師根據報告內容提出額外相關問題,請第二週要報告的學生回答。而第二週時,學 生也特別針對業師的問題提出可能的答案及自己的看法,不論是敘事或推理過程均可圈可點。

(15)

其中有一組6的簡報做得特別用心且鋪陳有理,研究者能感受得出這組花了不少心力在此次報 告上。詳細的報告要點與三方評分結果請參閱《附件 4-1》及《附件 4-2》。

第四次小型 PBL 教學主題為「社企相關法律議題」,此主題的討論原本就在研究者的教 學計劃中,但令人感到興奮的是,有學生在準備分組案例口頭報告時即對立法方面是否完備 產生疑問,可見得部分學生已能在一系列的社企食農教學活動中發掘問題。由於大多數修課 學生皆有法學概念(「法學緒論」為行管系大一必修課程之一),研究者在簡介最近一次《公 司法》修法與社企有關的內容之後,便直接在課堂上將我國的《公益公司法草案》影本發予 學生詳閱,再引導學生根據法條內容依序回答簡易問答題、從社企創業者的角度(亦即,角 色扮演)思考該草案的優缺點,以及該草案可改進的方向或要點,並於討論期間補充說明,

協助學生修正觀點。研究者並未收回批閱此次教學的課堂討論結果,也未列入學期成績的計 算。此次教學的討論題目(亦即,課堂討論 3)請參閱《附件 5》。

新竹縣市為我國生產柑橘類水果的主要縣市之一,業師洪先生與研究者原訂要帶學生至 新竹縣關西鎮參訪採用慣行農法種植柑橘類水果的果農,但因氣候的關係,108 年 12 月時原 訂參訪的果園尚未能廣泛結實,不利學生參訪,因此洪先生決定改至桃園市大溪區楊秋瓊農 民有機農場參訪,並且主要由農場從業人員進行解說(洪先生當天因身體不適而未主責解說)。 當天該農場主要讓本課程一行人訪視的作物是羽衣甘藍與草莓。許多學生是第一次看到外來 蔬菜品種羽衣甘藍,從該作物的外觀、營養價值、經濟價值、採收到後製加工學生都覺得新 鮮有趣、聽得津津有味。該農場大約種植四至五品種的草莓,風味特色各有不同,唯一相同 的是都很「嬌貴」,農場解說人員在介紹各品種的特色與採收時需注意的要點後,便開放讓本 課程師生體驗採收。該農場專職栽種有機農作物,不對外開放,但因業師洪先生是此農場的 農業顧問,因此特地讓本課程師生入園體驗。此次為本課程師生進行解說的農場人員年紀很 輕,與學生年紀相近,該人員對有機農業的熱忱與專業令人印象深刻、深感佩服,這位年輕 人對夢想的身體力行也成為學生很好的榜樣。此次參訪的照片請參閱《附件 6》。

最後,期末時修課學生須撰寫期末個人書面報告,作為本課程整學期 PBL 教學的成果展 現,研究者並據此做成果評量。此報告共有五題,其中第二題(必答題)與第三題(加分題)

7為整學期食農相關教學的反思展現:前者請學生反思台灣農業現在「農」與「產」方面有哪 些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為何?改善或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為何?後者則請學生預想台 灣農業未來在「農」與「產」方面可能會有哪些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可能原因為何?可能 會造成的不良後果為何?為了避免這些不良後果的發生,改善或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為何?

研究者並鼓勵學生效法第二次小型 PBL 教學的過程,從已學專業知識來回答上述問題。研究 者發現,部分學生已開始會從專業學科的角度切入去思考現實問題,過程中會用推理去闡述 可能發生的過程與結果,雖然專業知識應用得還有些生澀,所提出的解決之道在現實上不見 得能實行或有效,但學生願意突破以往被動接受知識的思維、開始願意主動探索答案的行動 已屬可貴!可見此學期多元教學方式對學生培養無形能力還是有可稱許之處。此外,此報告 的第四題要求學生回顧分組報告時的各組報告內容,比較這五家食農社企為台灣農業努力的 異同,學生對此題的回答可視為個人對分組報告內容瞭解的評量。若將學生的此題成績與該 生所屬小組的分組報告成績相較,可以一較學生個人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程度與小組整體呈 現結果之間的差別,藉此推測該生對小組的付出或在分組報告活動中所擔任的角色。結果顯 示,將近三成學生的知識吸收度與小組表現相符;三成學生的個人表現較小組來得出色(這 些學生中有一半人的個人表現明顯較小組來得突出,這些學生可能在團體中未能完整地將自 己的想法向其他組員分享);另外三成學生的個人表現則稍微不如小組的整體呈現;其餘學生 在進行分組報告時則有「搭便車」或在撰寫期末報告時有「未作答」的情況發生。學生期末

6 此組的組員有:P4-4-1、P2-4-12、P2-7-12、P2-20-1。

7 此次共有 13 位學生作答,只有 P4-2-12 與 P4-4-1 未作答。

(16)

個人書面報告的題目請參閱《附件 7-1》;佳作摘錄請參閱《附件 7-2》;學生期末個人書面報 告第四題與所屬小組表現的比較請參閱《附件 7-3》。

期末時選修本課程學生的各項成績統計請參閱《附件 8》。

b. 「顧客關係管理」課程

此次共有 23 位學生選修「顧客關係管理」課程,包括 21 位行政管理學系同學(2 位大 四、19 位大二),以及 2 位工學院大四同學。學期期間食農相關課題共進行兩次 PBL 教學(每 次分成連續三週進行)、1 次期中零售商分組口頭報告,期末時再將整學期所授內容彙整為一 次大型 PBL 成果展現。非食農領域的 CRM 課題則視教學成效需要以 4 次小型 PBL 教學法

(每次約花一週進行)授課。每週食農 PBL 教學均以錄影、課堂討論學習單或課後作業進行 記錄,以等級制進行評量。茲先將食農相關課題的教學過程與成果說明如下:

第一次食農 PBL 教學主題為農、產、運、銷四部曲中的「運」,討論重點為農作物的運 輸,而非廣義的農業物流。此次教學為期三週,旨在傳授學生農作物運輸的基本知識與其對 產值的重要性,並在過程中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資料蒐集整理及應用、口語表達等能力。授 課過程遵行「由具體到抽象、由小漸大」的原則。教學進行期間讓修課學生自由分成五組,

每組至少必須要有一位修過「社會企業」課程的學生,以利分享與後續討論。第一週的主題 為「以草莓之名」,業師從「社會企業」課程校外參訪時的主要訪視作物-草莓開始介紹運輸。

選擇草莓作為具像化標的的好處有二:一來可讓修過「社會企業」課程的學生在小組裡分享 參訪經驗;二來可讓未去參訪的學生能根據對草莓的既有印象快速進入運輸的世界。業師完 成運輸的初步介紹後便要求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分組討論,討論題目(亦即,課堂討論 2)

請參閱《附件 9-1》。此外,研究者為了讓學生能記住當週的授課內容,出了一份課後個人作 業;業師為了讓學生為下週課程預作準備以提高接續討論的效率,也出了一份課後小組電訪 草莓農友的作業。撇除未繳交個人作業者來看,有繳交個人作業學生的成績較集中在 B 與 B-;

小組作業方面,除了有兩組因未能聯絡上草莓農友而未能完成作業之外,其他組均完成使命,

獲得 A+。這兩份作業的內容與完整成績分布請參閱《附件 9-2》與《附件 9-3》。第二週的主 題為「以草莓之名 and beyond」,業師帶著學生在 Zuvio IRS 系統上一一檢視各組的電訪結果 並做補充,然後再根據「由具體到抽象、由小漸大」原則擴大討論如何大幅提升水果產值。

課後比照第一週模式,研究者與業師共同出了個人及小組作業。相較於前週個人作業成績的 分布,若撇除未繳交作業與抄襲者來看,有繳交個人作業學生的成績漸往 A-與 B+移動,此 乃好現象!小組作業則鼓勵學生思考,除了業師在課堂上所提,運輸對產值還會產生哪些影 響?此份作業的成績分布有拉開之勢,僅有一組表現較突出獲得 A,其他組表現平平。這兩 份作業的內容與成績分布請參閱《附件 9-4》與《附件 9-5》。第三週的主題為「農產品的運輸、

成本及產值」,討論範疇再次擴大且抽象化,業師先繼續帶著學生在 Zuvio IRS 系統上一一檢 視各組上週的小組討論結果、做補充、糾正,接著加入成本的計算,豐富授課內容。課後研 究者與業師共同出了個人作業,作為此次食農 PBL 教學的複習與結束。相較於前兩週個人作 業成績的分布,撇除未繳交作業與抄襲者來看,有繳交個人作業學生的成績較向 A 區間傾斜,

可見學生學習吸收上更進一步!此份作業的內容與完整成績分布請參閱《附件 9-6》。

學期初時研究者與業師挑選了六類本國食農零售商-食農專賣電商、非食農專賣電商、

合作社、大賣場、傳統市場、直接跟農夫買,每類各推薦數家廠商,要求修課學生分組自選 一類後、再在此類中自選一家作為「分組訪談口頭報告」的對象。報告要點有兩類:第一類 旨在訓練學生蒐集、分析及組織資訊的能力;第二類旨在訓練學生根據第一類要點的訪談結 果,培養分析問題與邏輯思考的能力。此次口頭報告的評分規則與「社會企業」課程的「分 組案例口頭報告」相同。研究者認為,除了大四學生那組8之外,其他大二學生所組五組均表

8 修此課程的兩位行管系大四學生與兩位工學院學生共組一組,因此此組的組員有:E4-1-2、M4-1-2、P4-2-12、

P4-3-12。

(17)

現得可圈可點,但還是不如選修「社會企業」課程學生的表現要來得出色。研究者認為,這 可能是因為此次報告需要與零售商對談才能取得資訊,但口語表達溝通能力原本就是行管系 學生較弱的一環,加上大二學生欠缺訪談經驗,多半照本宣科地按照研究者給予的報告要點 詢問受訪者,不太會靈機應變,因此,當研究者在聆聽學生報告後有時詢問學生「當時你們 有沒有接著問對方…」時,報告學生不見得表示訪談當下有繼續順著受訪者的回答繼續提問 下去,如此一來就會影響到第一手資料的蒐集,也會接續影響後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此 次表現最佳組的三位組員中,有兩位選修過「社會企業」課程9,而且這兩位學生當時分組口 頭報告所屬小組的表現亦最佳。兩門課分組報告同組學生都認為學生 P2-4-12 付出最多,學 生 P2-4-12 亦為兩門課分組報告的主講者。詳細的報告要點與三方評分結果請參閱《附件 10- 1》及《附件 10-2》。

第二次食農 PBL 教學主題為農、產、運、銷四部曲中的「銷」,此次教學為期三週,旨在 講授農產品銷售的常見六種商業模式,以及引導學生思考既有商業模式的合作或創新,藉此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創新創意及口語表達等能力。研究者與業師原訂第一週時便接續補充 先前六類食農零售商業模式的特點與營運優勢,但因業師在授課前一天受邀擔任食農創新競 賽的評委,在與一位鳳梨農友交流的過程中,深受「別讓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這句話震撼,

心中對「價值」一事一時很有感觸,因此臨時將授課主題改為「價值 vs. 價格」,授課一開始 就帶著學生連到這位農友的網站,從該網站的訂價開始講起。原本研究者擔心,雖然業師已 從學生熟悉的水果與具體的價格開始授課,但這個主題對修課學生來說恐怕還是太過抽象、

怕學生吸收不良。但是事後從學生校外參訪時的回應與期末個人書面報告的內容得知,其實 許多學生對此議題不僅印象深刻且很有感觸,此結果讓研究者與業師十分驚訝、驚喜!這次 的「臨時起意」也成為此次 PBL 教學計劃外一個美麗的插曲。課後業師亦出了一份個人作業,

要求學生實際比較不同零售商對鳳梨的訂價、思考為何各零售商會如此訂價,以及各零售商 為所販售的鳳梨創造出何種價值,以致於消費者會願意買單。研究者在批閱這份作業時發現,

有些學生會明白點出鳳梨的品種或農法再做比較,以得出更精確的分析,學生這樣的表現讓 研究者再次感到驚訝、驚喜!認為這是學生思考能力的提升。此份作業的內容與完整成績分 布請參閱《附件 11》。第二週時業師先根據原訂規劃進行課程,再將原來的六組「兩兩合體」

為三大組:食農專賣電商+傳統市場(A 組)、非食農專賣電商+直接跟農夫買(B 組)、大賣 場+合作社(C 組),現場討論各大組間可以如何合作、創造雙贏,並將討論結果上傳至 Zuvio IRS 系統。由於此問題較大,課堂上無法討論完畢,業師因此開放此課堂討論為課後作業,讓 各大組學生課後繼續討論,隔週課堂上再一起合體討論。第三週的主題為「兩兩合體 and beyond」,故名思義,業師先進行合體檢視各大組的回答,分別點出不足或可行之處並加以解 釋,同時也分享自己的想法。之後再次開放大組討論,讓學生繼續精進討論內容並上傳至 Zuvio IRS 系統。研究者將這兩階段的討論分成 Part 1 與 Part 2 評分,以便比較學生前後的表現。結 果發現,第一階段的討論結果除了 A 組未能舉出實際作法(獲得 C+)之外,B 組所提作法的 創新度足且具可行性(獲得 A),C 組所提作法具創新但可行性有待商榷(獲得 B+)。第二階 段的討論結果顯示 A 組學生有再次思考,但解釋仍然不足(獲得 B);B 組未更新回答,可能 因為第一階段時已獲得業師的肯定,則認為無再精進的必要(獲得 A);C 組學生不但將業師 的想法加入更新,也提出了自己進一步的想法(獲得 A+)。除了表面上討論結果的優劣之外,

兩階段比較的結果亦顯示出各大組學生認真度與積極度的不同。

五月時疫情趨緩,原訂於 109/06/12 進行的校外參訪得以如期進行。研究者與業師原想的 參訪地點為臺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農,可觀摩農作物拍賣)、台灣主婦聯盟 生活消費合作社(以下簡稱主聯),以及業師洪先生的富瀧農食經理有限公司。但因北農的拍 賣時間為凌晨,無法帶學生在現場觀摩,分組口頭報告時又已有小組以主聯為訪談對象,因 此研究者與業師決定將參訪地點改為雲林縣西螺農產品市場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螺果

9 此組的組員有:P2-4-12、P2-7-12、P2-14-2。有選修過「社會企業」課程的學生是 P2-4-12 與 P2-7-12。

(18)

菜市場)與南投縣南投市微熱山丘,全程由業師與研究者視時機導覽、提問、解說。西螺果 菜市場為我國最大的蔬菜交易批發市場,全國約 60%蔬菜由此市場發出,交易採議價方式,

有異於北農的拍賣方式。微熱山丘為創意行銷農產加工品的成功案例之一,此品牌「創造價 值、轉為價格、成功行銷」的商業模式與正好可作為第二次 PBL 教學的實例佐證。參訪後有 學生向研究者系上同仁表示這次參訪很好玩,也有多位學生在期末個人書面報告中表示對此 次參訪印象深刻且收穫豐富。此次參訪的照片請參閱《附件 12》。

此外,由於這次參訪去的學生不多,但有去的學生都表示很有收穫,因此參訪後隔週上 課時,研究者請每位有去的學生做簡短分享,同時研究者也接續分享、做補充,讓未去參訪 的學生亦能知道參訪過程與內容,以便期末個人書面報告的撰寫。。

最後,期末時修課學生須撰寫期末個人書面報告,作為本課程整學期 PBL 教學的成果展 現,研究者並據此做成果評量。此報告共有四題,其中第一題與第二題為整學期食農相關教 學的反思展現:台灣農業現在分別在「運」與「銷」方面有哪些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 是什麼?可以如何改善或解決這些問題?此二題的字數要求各為 600 字以上。研究者發現,

多數學生能根據業師課堂上傳授的內容作答,少數人能進一步思考提出有效或合理的改善或 解決問題的方式,但與選修「社會企業」課程學生的期末個人書面報告相較,選修「顧客關 係管理」課程的學生至少在吸收既有知識上有顯著的進步,也比較願意且能夠思考,可見研 究者與業師對這門課程的設計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還是有值得肯定之處。學生期末個 人書面報告的題目請參閱《附件 13-1》;佳作摘錄請參閱《附件 13-2》。此外,由於第二次食 農 PBL 教學第一週的課程臨時改為「價值 vs. 價格」,原本預計要進行的「三大組整合為一」

單元便未能進行。為了鼓勵學生課後繼續思考如何將六種食農零售商業模式整合為一的方法,

業師祭出 NT$2,000 獎學金做誘因,獲獎者將由研究者與業師將從期末個人書面報告有提出整 合方法的報告中共同選出,再於 109 學年度第一學期時公布並頒獎。此次只有兩位學生(P2- 4-12 與 P2-21-2)作答,可見修課學生為學習「多走一里路」的意願甚低,就算祭出獎學金也 幾乎無動於衷。最後由學生 P2-4-12 獲得此獎學金,該生對此問題的回答請參閱《附件 13-3》。

此課程進行過兩次可衡量學生個人與小組團體表現之間差異的活動:一次是課後作業 2 的個人題與小組題;另一次是期末書面報告第三題與分組訪談口頭報告。學生的個人回答分 數代表該生對該範疇課程內容的瞭解;將此成績與該生所屬小組於該次活動所得成績相較,

則可推測該生在小組裡的付出或所扮演的角色。課後作業 2 的結果顯示,超過四成學生的知 識吸收度與小組表現相符;近兩成學生的個人表現較團體來得出色;近一成學生的個人表現 稍微不如團體的整體呈現;其餘三成學生有「搭便車」或抄襲情事發生。期末書面報告第三 題與分組訪談口頭報告成績相較的結果顯示,仍有超過四成學生的知識吸收度與小組相符;

近兩成學生的個人表現較團體來得出色,這些學生中約有一半人的個人表現較團體特別突出,

研究者認為這些學生可能在團體中有著「志不得伸」的情況;「搭便車」或未作答的情況較作 業 2 有改善,降至兩成五;團體表現較個人為佳的比例則較課後作業 2 提高至約一成五。綜 合比較兩次活動結果,研究者認為學生的整體理解程度有隨著課程的進行而有所提升。這兩 次活動的成果請參閱《附件 14-1》與《附件 14-2》。

學期進行期間,研究者亦進行了四次小型 PBL 教學,每次進行一個 CRM 主題,每次教 學耗時兩小時,亦即一次課程時間,讓未選修過「社會企業」課程的學生能習慣 PBL 式學習。

第一次的 PBL 主題是「什麼是顧客關係管理?」,研究者先讓學生現場閱讀一篇有關頂新黑 心油事件的文章,再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有關 CRM 範疇的問題,討論結束後再合體討論。第 二次 PBL 主題是「消費者是怎麼想的?」,研究者將自己以前出國旅遊前做行程規劃的經驗 改寫為一情境,讓學生根據給定的情境與假設,假想自己為有出國旅遊需求的旅客,以分組 討論的方式依序回答消費者做決策時的考量與理由。第三次 PBL 主題是「提供服務時應該注 意哪些眉角?」,研究者根據 PBZ(1985)服務品質缺口模型,設計了四個不同缺口的情境10

10 資料來源:服務業管理(初版),何昶鴛主編,沈介文等合著,華格那圖書。

(19)

讓每組學生根據抽中的情境,找出相對應的缺口,再討論造成此缺口的原因及政府的預防之 道。第四次 PBL 主題是「服務出槌了!該怎麼辦呢?」,研究者給予學生一百貨公司服務出 槌的情境,再逐步引導學生找出最合宜的解決之道。以上各小型 PBL 教學的情境與討論題目 請參閱《附件 15》。

期末時選修本課程學生的各項成績統計請參閱《附件 16》。

(2) 教師教學反思 a. PBL 教學

研究者認為,「社會企業」課程的 PBL 教學規劃、執行及成效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有些 是因為先天條件不足,有些是因為人為準備不理想。茲將這些原因概述如後。

首先是此次「社會企業」課程的著重點對修課學生來說太過抽象,而研究者未能就此即 時做出具像化調整。此次課程著重於食農產業的「農」與「產」,也就是農作物供給端的探討,

但對學生來說,他們較常扮演的角色是消費者而非供給者,因此供給者的想法與行動對他們 來說太遙遠,較難設身處地想像,遑論以角色扮演11的方式進行討論了。此時,雖然研究者已 洞悉一些農與產可能發生的問題,但是為了不侷限學生的思想而未將討論範疇縮小,而是以 多方提醒的方式間接告知學生這些可能的問題,希望學生能聽懂研究者的暗示並吸收,然後 可接續完成「如何解決問題」的思考。研究者未即時做出因應的結果,可能造成用心學生愈 到學期後端、學習壓力愈重的無力感;不用心於此課程的學生則可能提前放棄學習,無論如 何均非理想現象。

另外,研究者在執行 PBL 教學一學期後認為,此教學法不太適合一週兩小時的課程,一 週至少需要三小時才有比較充足的時間完成一次 PBL 教學。PBL 教學可大致分為四步驟:基 礎知識的傳授、小組討論與教師指導、個人自學與小組再討論、全班討論。為了讓學生能印 象深刻地一口氣完整學完,一定長度的課堂時間是必要的,否則便會落入研究者此次碰到的 情況:學生上了一次課,等到下一週來上課時卻忘了上週教/學了什麼,而這週便無法接續進 行問題與解決之道的探索,PBL 教學成效便會受到影響。

鑑於「社會企業」課程執行過程的不足之處,除了不可控制的因素(例如:選修課程的 學生、每週課程時數)之外,研究者認為可在「顧客關係管理」課程的 PBL 教學規劃上做調 整,以提升教學成效。首先,「顧客關係管理」課程的著重點是消費面的「運」與「銷」,這對 較常扮演消費者的學生來說會是比較有感觸的層面,對研究者來說也較容易帶領學生進入學 習狀況,因此研究者採取「由具體到抽象、由小漸大」的原則,先將「運」與「銷」的討論範 疇具像、縮小至學生「有感」的程度,再逐漸抽象化、擴大化引導學生思考。另外,研究者將 一次 PBL 教學需進行的內容拆成連續三週進行,每週教學時帶領學生做課堂討論、當週課後 出作業,作業範疇包括當週複習與下次課前預習兩部分,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亦完成 複習與預習,以便下次課堂上要接續討論的內容,增進學生對授課內容的理解並延長對授課 內容的記憶。據研究者與業師的共同觀察,這些調整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吸收度。

b. 先天條件的挑戰

首先是修課學生的背景條件不足。此次選修「社會企業」課程的學生多數為年紀不足 20 歲的行管系大二生,實際的專業背景其實只有大一程度;大四生僅 6 位,其中兩位還是外系 學生。即使研究者已在分組上要求每一組都要有大四生參與,但在整體修課學生年紀太小、

專業背景與思維能力累積不足的情況下,學生較難洞悉問題所在及造成這些問題的癥結,導 致後續 PBL 教學難有良好進展。選修「顧客關係管理」課程的學生多數仍為年約 20 歲的行 管系大二生,其中修過「社會企業」課程的學生僅 4 位,整體而言,這批學生對「農‧產‧

11 原計劃預計修習「社會企業」課程的學生可扮演的角色包括:農友、政府農字輩官員、承銷商。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二、本校於報名表中對於學生資料之蒐集,係為學生成績計算、資料整理及報 到作業等招生作業之必要程序,並作為後續資料統計及學生報到註冊作業

投票記錄:核准 0 票、修正後核准 10 票、修正後複審 4 票、不核准 0 票、未全 面參與討論 1 票、棄權 0 票。.. 審查結果:修正後核准

分拆課題為不同部份 通常2至4堂可教完一課 幾乎1至2天要交一次家課 每次家課的題型較少.

[r]

題目問什麼?請把它找出來。 【題目問每人 會分到幾枝鉛筆】..

[r]

Grant, ed., The Process of Japanese Foreign Policy (London: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97), p.119.

無庸置疑,共產主義及蘇維埃超級大國瓦解,是促成全球巨變的首要因素。自 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