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節 學齡前兒童飲食營養長期世代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一節 學齡前兒童飲食營養長期世代研究 "

Copied!
4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世界各國孩童的飲食營養攝取狀況及生長發育,會隨各地區之地 理環境、經濟狀況、社會文化等背景因素,以及種族和遺傳因子而有 所差異。此章將彙整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藉以幫 助研究之進行。文獻探討的內容主要分成三節:第一節「學齡前兒童 飲食營養長期世代研究」 ,蒐集並整理國內外關於學齡前兒童長期飲食 營養的世代追蹤研究;第二節「學齡前兒童生長發育相關研究」 ,觀察 零到四歲學齡前兒童生長發育曲線的變化,同時將我國的兒童生長曲 線與國外所公佈的兒童生長曲線做比較,此外,探討國內外影響學齡 前兒童生長發育的因素;第三節「學齡前兒童飲食營養相關研究」 ,比 較我國與美國針對零到四歲孩童的營養素建議攝取量;探討國內外學 齡前兒童飲食攝取的狀況;學齡前兒童在乳製品、零食、油炸食物及 含糖飲料的攝取狀況與對其生長發育的影響;學齡前兒童膳食補充劑 的使用情形及對其生長發育之影響;幼稚園與家庭飲食對孩童的影響。

第一節 學齡前兒童飲食營養長期世代研究

目前國內關於幼童飲食營養方面的研究多屬於在單一時間點上進 行的橫斷性研究設計(Cross-sectional study),除了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於 2003 年委託台灣公共衛生學會所辦理進行的「台灣出生世代研究」

(Taiwan Birth Cohort Study, TBCS),目的在探討台灣出生世代特殊之健

康議題,建立兒童健康的全國常模,包括生長發展、健康狀態、疾病

及生物與社會環境對兒童健康的影響,總樣本數約二萬五千名活產嬰

兒,目前已進行幼兒三歲的第三波田野調查;但仍缺乏專注於在嬰幼

兒飲食營養上長期追蹤的世代研究(Cohort study)的資料,所以本節將以

收集國外關於幼童營養調查與成長發育方面的長期世代研究為主進行

(2)

一、美國學齡前兒童飲食營養長期世代研究

由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 DHHS)的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負 責 幼 兒 營 養 監 護 系 統 (The Pediatric Nutrition Surveillance System , PedNSS),進行全國幼兒營養狀況調查,並收集各 項公共衛生計畫的現有數據,其目的是將資料分析並且作為宣傳及監 督並引導公共衛生上的政策和行動。PedNSS 是一個以嬰幼兒及兒童為 對象的營養監護系統,調查在政府資助下的低收入孩童與母親的營養 狀況,在 2004 年時已有 40 州 48 單位參與及提供資料,其中有 86%的 資料來自於婦幼特別營養計劃(Special supplemental Nutrition Program for wonmen, infants, and children, WIC),目前收集有超過 700 萬名兒童 從 一出生到 5 歲的記錄。在 2004 年的報告中,相較於白人(8.8%)、亞 裔(8.3%)和西班牙裔(7.6%)的嬰兒,黑人嬰兒顯示有較高的的低出生體 重(<2500g)比率(13.1%);印第安和阿拉斯加籍的嬰兒有較高比例(9.8%) 的高出生體重的嬰兒(>4000g),其次為白人(7.8%)和西班牙裔(7.2%)。

有 56%的嬰兒曾經母乳哺餵,23.3%的嬰兒母乳哺餵至 6 個月、17.5%

哺餵至 12 個月。6 至 11 個月的嬰兒有 17%的貧血盛行率,12 至 17 個

月 為 16.5%、3 至 5 歲為 10.1%。這些 0~5 歲的嬰幼兒中有 6.5%有低身

長的比率(定義為小於 5 百分位的年齡對應適當身長),與美國一般嬰幼

兒的盛行率(2.4%)相比來得高,可能與這些參與 WIC program 的嬰幼兒

易 有營養攝取不足的問題有關。在體重方面,0~5 歲的幼兒體重過輕的

比率從 1995 年的 6%下降至 2004 年的 4.7%,其中黑人嬰兒有較高比

例的體重過輕;在 2~5 歲的幼兒體重過重的盛行率從 1995 年的 11%提

高 到 2004 年的 14.8%,其中印地安和阿拉斯加籍以及西班牙裔的幼兒

有最高的體重過重比率,分別為 19%和 18%;體重過重的現象在多數

種族的幼兒中均有增加的趨勢(CDC, 2004)。

(3)

目前在美國一個癌症科學研究機構(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正 計畫進行一項大型的國家兒童世代研究(National Children’s Study, NCS) 欲了解環境因素對於兒童健康發育的影響,追蹤 10 萬名美國小孩從出 生至 21 歲青少年時期。飲食評估的部份包含了飲食及補充品的質與 量、食物中營養與非營養的組成、飲食習慣、飲食禁忌、用餐環境等 可能會影響到健康的因素。在飲食評估方法上將分為六大部份,分別 為孕婦或哺乳婦及依各年齡層分為 0~12 個月的嬰兒、13~24 個月的幼 兒、25 個月~5 歲的學齡前兒童、6~12 歲的學齡兒童及 13~18 歲的青 少 年。在嬰兒部分除了母乳及配方奶哺餵的奶類飲食評估外,在 1、6、

12 個月預防針施打的同時於臨床中心進行 3 天的食物的攝取紀錄;幼 兒和學齡前兒童的部分除了 3 天的飲食紀錄外,在 18 個月、3 歲和 5 歲時進行食物頻率問卷和飲食習慣及飲食安全問卷。此大型流行病學 研究對於孕乳婦及嬰幼兒至青少年階段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將提供孩 子在未來健康發展和疾病預防上一全面的引導與建議(Potischman et al., 2006)。

魁北克統計局(Québec Institute of Statistics)中的Health Québec在 1998年開始執行一項The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 Development in Québec的調查研究,招募1997-1998年在魁北克出生的嬰兒共2,120位,

從 出生5個月開始每年持續追蹤直到五歲。根據Québec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 Development (QLSCD)在2004年發表的文獻--「Early childhood in the late 1990s in Québec」 ,對象為此世代5個月大的孩童,

結果顯示,魁北克人民的生育率在最近十年內有下降的趨勢,甚至比

很多西方社會有更大幅度的降低;由於婚姻的不穩定導致單親孩童比

例增加 ;母親就業率有上升的趨勢,從1976年的30%增加到1997年的

64%;而研究也發現參加研究之嬰幼兒,其母親在懷孕期間有抽煙者約

(4)

高,然而喝酒的比例較低;而家庭收入較低、母親教育程度較低及單 親家庭的嬰兒,發生健康問題的比例較高。研究中的幼兒約有72%在出 生時有哺餵母乳,但是持續純母乳哺餵達4個月者只佔6%(QLSCD, 2004)。另外,在2002年,由魁北克統計局根據Québec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 Development (QLSCD)的五年長期世代追蹤研究資料,發表了

「魁北克四歲孩童的營養調查」研究報告,以年齡介於45個月到57個 月 的幼童為對象共1,550位,探討四歲孩童飲食和體重的現況,結果顯 示(1)家庭背景方面:有80%的孩童生活在雙親家庭,且至少有一位手 足 ;有19%的孩童生活在低收入家庭;(2)飲食攝取狀況:大多家長認 為孩童有良好的飲食習慣,但是也有部分家長認為孩童有挑食、吃太 快或太多及不規律的飲食習慣;約有一半比例的孩童會在正餐進食時 看電視 ,且男孩比例高於女孩;(3)乳製品的攝取少於最低建議量(2份) 的孩童占52%;肉魚豆蛋類的攝取少於最低建議量(2份)的孩童占60%;

蔬菜和水果的攝取少於最低建議量(5份)的孩童占80%,研究中孩童又 以對水果的喜好程度大於蔬菜;穀類的攝取少於最低建議量(5份)的孩 童占83%;一天熱量的主要來源為穀類製品(約占27%),然而其它含高 糖、高脂或高鹽的食物(例如甜飲料、含糖果汁、糖果、甜點等)提供的 熱 量比例也高約占20%;(4)這些孩童,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攝取不足 的風險最低,同時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取不足的風險也較低,約有半數 的孩童有攝取補充品的情形,甚至有28%的四歲孩童一天至少攝取一次 維生素或礦物質補充品;孩童飲食的熱量和脂質有攝取過量而膳食纖 維攝取不足的狀況;(5)飲食與體重方面:約有10%的孩童為體重過重、

3.8%為肥胖;挑食的孩童發生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比例較低、進食速度

較快或進食量較大的孩童發生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比例較高、沒吃早餐

或家中食物供應不穩定的孩童發生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比例較高、外食

或進食時看電視的時間長短與體重無顯著相關 (Québec Institute of

(5)

Statistics, 2006)。

美國一世代研究 Fragile Families and Child Wellbeing Study,於美 國 15 州中的 20 個大城市,收集在 1998-2000 年期間出生的嬰幼兒共 5,000 位,這些孩童的父親或母親大部份是未婚者(約佔 3/4),種族分類 包括:非西班牙裔白人、非西班牙裔黑人或是西班牙裔,此世代研究 主要在探討未婚的父母親在照顧孩童方面的能力和狀況、哪些因素會 促 使未婚的父母親再婚、政策與環境對家長與孩童的影響。Burdette and Whitaker 在 2007 年,以此世代的 3 歲孩童為對象共 2,146 位,探討不 同人種/族裔的幼童是否哺餵母乳與孩童在 3 歲時發生肥胖比例高低的 相關性。結果顯示這些孩童中有 52%的孩童曾經哺餵母乳,有 18%的 3 歲孩童為肥胖;曾經哺餵母乳的西班牙裔幼童其在 3 歲時發生肥胖的 比例低於沒有哺餵母乳的西班牙幼童,然而在白人或黑人幼童中並沒 有發現此差異存在(Burdette & Whitaker, 2007)。

二、歐洲學齡前兒童飲食營養長期世代研究

在荷蘭一個嬰幼兒飲食調查熱量、營養素和飲食攝取的長期研究 (The Leiden Preschool Children Study)中,共有 124 位嬰兒在 4、16、28 個月時候完成資料的收集,使用 24 小時飲食回憶的方式評估食物的攝 取。研究發現幼兒平均營養素的攝取均符合建議量,但是在第 4 和第 28 個月時熱量的攝取低於建議量的 6 %,在 16 個月時低於建議量的 19%。嬰兒在 4 個月的時候從母乳哺餵或配方奶中獲得 82.5%的熱量,

在幼兒 28 個月時的飲食攝取比 16 個月時更類似於荷蘭的一般成人。

甜 食和點心佔總能量的攝取從 4 個月時的 2%,提高到 16 個月時的 9%

和 28 個月時提高到 19%。在幼兒 16 個月的時候,顯示出教育程度高

的母親以母乳哺餵嬰兒的時間較長並且較少給予幼兒甜食和點心。研

(6)

究的結果建議學齡前的幼兒應該要調整對於甜食攝取的飲食習慣 (Hoffmans et al., 1986)。

歐盟 一個跨多國的長期追蹤研究(The Euro-Growth Study),包含 22 個國家共 12 個地區,共招募 2,145 位出生 30 天的健康新生兒追蹤 至 36 個月,探討哺餵母乳的歐洲嬰兒,其早期是否給予副食品添加,

對其生長狀況的影響。結果指出單純哺餵母乳(指在嬰兒 4-6 個月時只 給予母乳哺餵並未給予副食品添加)的嬰兒在 2-3 個月大時體重較早在 1-2 個月時給予配方乳的嬰兒重,在 6-12 個月時單純哺餵母乳的嬰兒 其體重和身長的數值都較早在 1-2 個月時給予配方乳的嬰兒低,到兩歲 時則無顯著差異,然而成長至 30 個月和 36 個月時,單純哺餵母乳的 嬰兒其身長明顯較早在 1-2 個月時給予配方乳的嬰兒低。另外,以母乳 哺餵 4-5 個月且同時在早於 4-5 個月前就給予副食品添加的嬰兒,他們 與單純哺餵母乳的嬰兒和早在 1-2 個月時給予配方乳的嬰兒相較之 下 ,有較高的身長及較低的體重,因此在 3-36 個月時有較低的 BMI。

研究結果建議雙親應注意嬰幼兒早期副食品添加的重要性(Van’ t Hof Msc, 2000)。

英國一項前瞻性長期追蹤研究(The Avon Longitudinal Study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ALSPAC),其是於 1991 年-1992 年期間招募住在 英國且預產期在 1991 年四月到 1992 年十二月的孕婦,約 14000 位孕 婦參與以他們未出生的孩子為研究對象。此研究目的是想了解在孩童 的生長過程中,其身體生理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遺傳如何對孩 童的健康、行為和發展造成影響。另外,有一個較小型的世代研究,

從 ALSPAC 中隨機抽出 10%幼兒,進行一針對幼兒的研究(The children

in Focus subcohort),調查 1,335 位健康足月出生的嬰兒直到五歲的身體

測量和飲食。Ong 等人在 2002 年以此小型世代研究的孩童為對象,比

較母親抽菸、懷胎次數及哺餵方式(全母乳或配方奶粉的哺餵)與零至五

(7)

歲之間嬰幼兒成長的相關性。結果發現母親在懷孕期間抽煙所生嬰兒 之身長、體重、頭圍,明顯小於沒有抽煙的母親。初產婦所生之嬰兒 體重也 較經產婦所生的輕,但其嬰兒 12 個月時已有追平(catch-up)的趨 勢。在出生至 31 個月期間,哺餵母乳嬰兒所增加的身長和體重明顯低 於餵食配方奶粉的嬰兒,顯示嬰兒時期以母乳哺育的嬰兒成長較慢,

但隨著年齡的增加,兩組的身長、體重則無顯著差異,且男孩的生長 速度明顯較女孩高;另外,研究也發現哺餵嬰兒母乳的母親教育程度 有顯著高於哺餵配方奶者之現象(Ong et al., 2002)。

英 國 倫 敦 大 學 教 育 學 院 負 責 執 行 的 Millennium Cohort Study (MCS)至目前為止共進行兩次的調查,第一次調查是在 2001-2002 年進 行,在英國境內招募家中有出生 9 個月大嬰兒的家庭約 19,000 戶,收 集資料並進行探討分析。第二次調查在 2003-2005 年進行,以參加第一 次調查的家庭,其小孩年滿三歲者為對象,收集資料並進行分析探討。

MCS 在 2007 年發表的第二次調查結果顯示位於英國較貧窮地區的幼

兒有較高比例會出現視力問題;這些孩童在三歲時患有氣喘的比例約

為 10%,且男孩罹患的比例高於女孩;來自較貧窮地區的幼兒其發生

氣喘的情形較常見;人種/族裔也會造成影響,加勒比海黑裔小孩較容

易罹患氣喘,孟加拉裔則較不易罹患氣喘;母親懷孕時有抽菸者其小

孩較易罹患氣喘;不到五成的幼兒曾經罹患水痘,生活在較富裕地區

的幼兒及白人小孩發生水痘的比例較高;有 7%幼兒有復發性的耳朵感

染,母親在懷孕期間有抽菸者其小孩發生耳朵感染的機率較高。顯示

出較貧窮地區的幼兒會有較高比例發生視力或聽力問題、氣喘、慢性

傳染和受傷,另外,男女孩之間的健康和生長發展狀況也有差異,男

孩在大小便訓練和說話的能力發展上都較女孩慢,且發生氣喘或受傷

的比例也較女孩高(Centre for Longitudinal Studies, 2007)。

(8)

第二節 學齡前兒童生長發育相關研究

出生到 1 歲是幼兒生長最快速的時期,隨著年齡增長至三歲後,

其成長發育速度逐漸趨於緩和穩定,然而在學齡前期及學齡期卻是決 定兒童日後生長發育與身體營養狀況的關鍵時期。影響孩童生長發育 的因素除了個體遺傳及性別差異外,飲食營養狀況和其他相關因素包 括:父母親的身高、嬰兒出生體重、母親懷孕期抽菸喝酒或藥物的使 用、嬰兒期母乳哺餵狀況、家庭狀況(包括父母離異、家庭成員以及家 庭生活環境)等,都會直接反應在孩童日後的生長上(Li et al., 2004)。本 節主要內容包含描述和比較各國針對孩童生長狀況所繪製出的不同生 長曲線,同時針對國內外兒童生長狀況及其相關影響因素進行探討。

一、國內外學齡前兒童生長曲線

國內外在評估孩童的生長狀況是否適當,最常用的評估方法即是

「生長曲線圖(growth curve)」 。生長曲線圖是經由測量許多同年齡嬰幼 兒的體位後,依據百分位的方式由小至大排列繪製而成,曲線圖上橫 軸是月齡或年齡,縱軸是各項體位測量值,如體重公斤值、身高或頭 圍公分值。生長曲線圖可以作為嬰幼兒生長發育狀況的參考指標,用 以比較一個嬰幼兒與同年齡嬰幼兒的生長狀況差異,亦可做為評斷嬰 幼兒整體成長的臨床指標或在研究上做為評估嬰幼兒生長狀況的工 具。

我國目前使用的生長曲線圖是由行政院衛生署於民國 88 年所公佈

的「台灣地區零到六歲兒童生長曲線」 。於民國 85 至 86 年間衛生署曾

委託輔仁大學公共衛生學系進行「台灣地區 0 到 6 歲兒童體位標準之

建立」計畫,共計抽取 10,564 位零到六歲兒童,實地測量其身高、體

重及頭圍等體位資料,經統計分析,編制完成新的生長曲線,作為我

國 0 到 6 歲兒童的健康狀況評價之基準。分別針對零到六歲男童及女

(9)

童的頭圍、體重及身高給予建議,每張圖表中列有 7 條百分位曲線,

分別代表第 3、10、25、50、75、90、97 百分位,嬰幼兒的生長狀況 介 於 3-97 個百分位之間皆為正常體位。此調查所得到的曲線可發現,

於出生至 1 歲以前,嬰幼兒之身高、體重及頭圍與早期於民國 71 年建 立的零到六歲兒童生長曲線並無明顯的變化,而 1 歲以後,則不論在 身高或體重 方面,均逐漸高於民國 71 年。在體重方面,兒童 2 歲時比 71 年時的同齡兒童約重 0.5 公斤,3 歲時約重 1 公斤,4 歲時約重 1.5 公斤,5 歲時約重 2 公斤,6 歲時約重 2.5 公斤。在身高方面,兒童 2 歲時比 71 年時的同齡兒童約高 1 公分, 3 歲時約高 2.5 公分,4 歲以 後約高 3 公分。而在頭圍方面,2 歲時的兒童比 71 年時的同齡兒童約 大 0.5 公分。與國外資料相比較,發現我國零到六歲兒童的生長曲線,

不論在身高或體重方面均已趨近於美國 1979 年的兒童生長曲線,並高 於香港(1993 年)及日本(1990 年) 的生長曲線,顯示我國嬰幼兒之生長 發育狀況已達開發國家水準(行政院衛生署,民 88)。

范光宇(民 73)以台灣地區所有 0 至 6 歲兒童為母群體抽共抽出 8,855 位進行調查,依據年齡層(包括 1 歲以內、1-2 歲、2-6 歲)不同分 成 24 組,測量不同年齡層、性別兒童的身高、體重、頭圍、胸圍,結 果顯示嬰兒出生後一年的身高、體重、頭圍、胸圍的發展速率最快,

尤以出生後的六個月內最明顯,且 0-6 歲男童身高、體重、頭圍、胸圍

均優於女童;此外,地區不同對於兒童體位值均無顯著差異;此調查

與過去(民國 63)所做大規模調查比較,2-6 歲男女生身高平均增加 2 公

分、體重增加 1 公斤,其餘數值也有增加的趨勢,其與代變遷、生活

水 的準提高、營養狀況改善及健康教育之倡導有關(范光宇等人, 民

73)。

(10)

陳森輝等小兒科醫生有鑑於舊有的台灣正常兒童生長曲線圖之研 究常侷限於某個年齡層及某地域,較無法代表整個台灣地區兒童的生 長狀況。所以在民國 76 至 77 年間由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小兒科 主持,並聯合台灣各大醫院健兒門診以及幼稚園進行一項一個月大到 7 歲未滿的兒童身高、體重的調查,以民國 76 教育部體育司所頒發身高 體重標準測量法為依據,共有 19,625 名一個月至 6 歲 9 個月的兒童接 受測量,將台灣概分為四大區域,為北部 6,900 位、中部 6,002 位、南 部 3,375 位以及東部 3,348 位兒童,其中男童有 9,564 女童有 10,061 位,

將所有兒童依年齡及性別共分成 64 組,每組皆求其平均值及標準偏差 並試繪出 76 至 77 年台灣地區兒童生長區線圖(陳森輝等,民 79)。

楊淑惠等(民 90)以台北市 36-83 個月但未滿 84 個月的學齡前兒童

為對象,共有 2,102 名學齡前兒童參與,其中有 1,122 位男童與 980 位

女 童,分別測量其身高、體重後,計算出 BMI 並求出身高、體重和 BMI

的百分位數值(percentile)和 WLI(weight for height index,重高指數),可

得 台北市學齡前兒童之身高、體重及 BMI 的百分位分佈趨勢,根據此

調查結果可將孩童的身高、體重及 BMI 劃分成 9 條百分位曲線,分別

代表第 3、10、25、50、75、85、90、95 及 97 百分位。結果發現研究

中的學齡前兒童體重和身高的平均值都較歷年各地學齡前兒童的調查

值有明顯的增加。若與 1986 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比

較,身高增加 1.0%-4.3%、體重增加 13-21%,體重增加百分率為身高

增加百 分率的 5 倍以上;若與 1993-1996 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

查結果比較,除了五歲女孩有較高的身高平均值外,其餘年齡的男女

孩身高平均值都較低,但體重平均值都較高。此調查中 3-5 歲學齡前兒

童在身高方面,平均值座落於生長發育曲線圖(行政院衛生署與台灣省

婦 幼衛生研究所在 1983 年制定)的 50-75 百分位區間;6 歲學齡前兒童

則座落於 25-50 百分位區間。體重方面,3-5 歲學齡前兒童體重平均值

(11)

座座落於 75 百分位以上;6 歲學齡前兒童則座落於 50-75 百分位區間。

此結果發現近幾年來孩童體重和身高都有增加的趨勢,其中體重增加 的程度遠大於身高,作者認為其可能的原因也許與學齡前兒童的生命 期特質有關-體重成倍數增加,身高則是緩步增加,也或許是現今的營 養狀況促使兒童提早發育,但生長過程尤其是身高則會受到種族和基 因的限制(楊淑惠等人,民 90) 。

我國行政院衛生署依據曾明淑等人於民國 86-88 年以及莊瑞珠等 人於民國 92-93 年,進行台灣地區嬰幼兒調查,所得體位建議值依據實 際測量所得之中位數(median)計算,給予嬰幼兒身長、體重建議,身長 的建議值分別為 0-3 個月:57 公分、3-6 個月:64.5 公分、6-9 個月:

70 公分、9-12 個月:73 公分、1-4 歲:90-110 公分;體重建議值分別 為 0-3 個月:5.1 公斤、3-6 個月:7 公斤、6-9 個月:8.5 公斤、9-12 個月:9 公斤、1-4 歲:12.3-19 公斤(行政院衛生署,民 92)。

國外兒童生長曲線的部分,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於 2006

年發表嬰幼兒最新國際生長標準,取代在 1977 年採用美國國家衛生統

計中心調查(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NCHS)全國 100 個國家

的資料制定出兒童生長參考標準。此新的生長標準名為「兒童成長標

準」(The WHO Child Growth Standards),這是一個多國多中心的研究計

畫,由 1997 至 2003 年收集來自六個國家(包括巴西、迦納、印度、挪

威 、阿曼和美國)共 8,440 位健康嬰幼兒從出生到五歲(0-60 個月)的生長

及其他資料,所制定出的新標準。這個新的標準描述兒童應該如何生

長,將母乳哺育視為常模,且 WHO 認為兒童五歲以前的生長差異性

主要是受營養、餵食方式、環境及健康照顧的影響,而非受基因或人

種的影響,因此此標準適用於全球各地的健康幼童。此一新標準將孩

童的生長發育狀況分成 5 個百分位曲線,分別為第 3、15、50、85、97

(12)

百 分位,當嬰幼兒的生長狀況介於 3-97 個百分位之間皆屬於正常體 位。此新標準首度把哺餵母乳列入成長條件之一,舊的標準是以哺餵 配方奶粉的嬰幼兒為對象,但是哺餵奶粉的寶寶體重增加速度會比哺 餵母乳的孩童快,讓舊標準受到扭曲,例如舊的(哺餵奶粉)一歲男童理 想體重是 10.2 公斤到 12.93 公斤之間,但是現在(哺餵母乳)同年齡男童 健康體重應該在 9.53 公斤到 11.79 公斤之間。新的標準列出與年齡對 應 的適當身高/身長、體重、適當的身高體重對應值、頭圍、手臂圍、

皮下厚度以及三頭肌皮脂厚度等,此外也首次納入身體質量指數

(BMI),可以反應體重過重或過輕的問題,若以 WHO 新標準作為評 估的依據,目前全球五歲以下的超重兒童將增加 20%到 30%。根據 WHO 新標準,4 歲男女童體重的正常值(指介於第 3 至第 97 百分位) 分別為 12.9-20.9kg、12.5-21.1 kg;身高正常值(指介於第 3 至第 97 百 分位)分別為 95.4-111.2cm、94.6-110.8 cm;BMI 正常值分別為

13.2-18.0;12.9-18.3 (WHO, 2006)。

美國疾病管制局(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所發表的生長曲線圖是由美國孩童實際的身體測量值分布而形成的一 系列百分位曲線。舊版的生長曲線圖是於 1977 年由美國國家衛生統計 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NCHS)所發展出來的,作為健 康專業人員用以追蹤孩童生長是否適當的臨床工具。2000 年 CDC 所發 表的生長曲線圖為 1977 年的修訂版本,結果包含三個年齡層的生長曲 線,其一年齡層是從出生到 36 個月的嬰兒,其生長曲線的項目包括:

與年齡對應的適當體重(weight-for-age)、與年齡對應的適當身長

(length-for-age)、年齡對應的適當頭圍(head circumference-for-age)和身 長對應適當體重(weight-for-length);其二年齡層是 2 至 20 歲的孩童和 青少 年,其生長曲線的項目包括:年齡對應適當體重(weight-for-age)、

年齡對應適當身高(stature-for-age)、年齡對應適當 BMI (BMI-for-age)、

(13)

身高 對應適當體重(weight-for-stature);另一個年齡層是 2 至 5 歲的學齡 前兒童,其生長曲線的項目為身高對應適當體重(weight-for-stature)。此 一新的生長曲線對於孩童及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狀況分成 9 和 7 個百分 位,分別為第 3、5、10、25、50、75、90、95、97、第 5、10、25、

50、75、90、95 和第 3、10、25、50、75、90、97 三種百分位線以供 臨床 和一般用途參考(CDC, 2000)。

比較 CDC 與 WHO 個別的兒童成長標準,結果顯示出 CDC 的標 準反應出孩童與年齡相對應的適當體重(weight-for-age)大於 WHO 標 準,而孩童與年齡相對應的適當身長(length-for-age)則小於 WHO 標 準,因此會導致若使用 WHO 標準來評估嬰幼兒生長發育狀況時,會 低估孩童營養不良的比例,而會高估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比例。此兩種 評估標準的差異,可能原因為 WHO 是以母乳哺育為常模,而 CDC 評 估 的嬰幼兒,他們哺餵母乳的比例較低且時間較短。另外,WHO 標準,

在測量孩童體位變化的間距較短,對於生長快速的嬰兒期能有較準確 的預測力,WHO 從幼兒出生到五歲間,每月測量一次體位值;CDC 從幼兒出生到三歲,每 3 個月測量一次體位值(de Onis et al., 2007)。

歐洲 生長研究(Euro-Growth Study)長期追蹤來自 12 個不同國家(奧 地利、德國、西班牙、法國、希臘、英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義 大利、愛爾蘭、葡萄牙、瑞典)共 2,245 位出生至三歲的嬰幼兒,根據 嬰幼兒 length for age、weight for age、head circumference for age、

mid-upper arm circumference for age、thigh circumference for age、calf

circumference for age、BMI for age 以及 weight for length(WfL)等生長狀

況,繪製出相關的生長曲線圖以供參考,而且他們將建議值依據需求

對象的不同分為第 3-97 個百分位(小兒科臨床使用)及第 5-95 個百分位

(一般正常嬰幼兒使用)等兩種百分位線。結果發現 1 至 36 個月時,男

(14)

孩的平均體重、身長和頭圍都顯著高於女孩。母親的身高對於嬰幼兒 的身長和體重的預測力高於父親的身高,然而,父母親身高的平均值 仍是預測嬰幼兒身長最佳的指標。1 至 6 個月之間,嬰幼兒的 BMI 有 上升的趨勢;12 至 36 個月之間,BMI 有逐漸下降的趨勢。調查結果 也 發現嬰幼兒的 BMI 與身長無顯著相關性,然而 WfL 與嬰幼兒的年齡 有關,且 BMI 與 WfL 之間有良好的一致性(Haschke et al., 2000;Van’t Hof et al., 2000)。

在日本每十年一次的國家嬰幼兒調查中,最近一次平成 12 年(2000 年)的調查以是以全國三千個地區,出生後兩週到二歲的嬰幼兒和全 國三千個地區中抽出九百個地區兩歲至六歲的學齡前的幼兒,以及全 國 146 個設有病床的婦產科醫院中的醫療基本檔案,在平成 12 年九月 中接受健康檢查的嬰幼兒為調查對象。從一般民眾和醫院的調查樣本 中都是具全國性且已排除不適用者的抽出樣本,在日本嬰幼兒調查上 十分具有代表性。與前一次調查的結果相比顯示,體重方面男生從出 生到五個月,和十個月到四歲半有稍微減輕。女生則全部都有稍微減 輕的情況。身高和上回相比全部都有稍微減少,胸圍全部都有稍微減 少 的情況,頭圍則幾乎沒有差別(日本厚生勞動省網站)。

二、國內外影響學齡前兒童生長發育的因素

李燕鳴等人在民國 80 年,針對台北市國中新生進行學生之體型與 父母體型 的相關研究。對象為 1,168 位台北市國中新生,結果發現子女 的體型與父母的體型之間有很密切的關係。在身高方面女生與父親的 相關性最高、體重方面男生與父親的相關性最高、BMI 方面男生與父 親的相關性最高。父母均過重者其子女肥胖的比例最高。另外在活動 消耗熱量和高熱量食物攝取頻率方面,結果與預期出現相反的情形,

學生活動消耗熱量較高者以及高熱量食物攝取頻率較低者,這些學生

體型是肥胖者的機率較高。這可能是學生因體型已過重或肥胖而採取

(15)

運動或飲食來控制體重(李燕鳴等人,民 80)。

張慈桂等人在民國 93 年,針對台灣地區 3-5 歲之學齡前兒童探討 影響學齡前兒童過重的相關因素,結果發現早產、哺餵母乳的孩童過 重比例較低。獨生子女體重過重及過輕的比例較高。有就讀幼稚園的 孩童過重比例較低。父母過重與孩童過重呈正相關。父親學歷在大學 以上者,孩童過重比例較低。父母職業越趨向專業及技術人員者,其 小孩過重比例較低。孩童過重比例與居住的區域有關,孩童出現體重 過重 的比例是鎮>鄉>都會地區。即孩童的居住地區層級、母親過重與 否及有無就讀幼稚園是主要影響學齡前兒童過重與否的因素 (張慈桂 等人, 民 93)。

本研究室研究生蘇秋帆(民 93)、林家慧(民 95)和黃亮瓅(民 96),

以民國 91 年於台北市立婦幼醫院招募之 151 位孕婦的未出生胎兒為對 象,進行世代追蹤研究直到三歲,探討可能影響幼童生長發育的因素,

結果顯示,第六個月和兩歲時攝取較多營養素與兩歲時的體重呈正相 關;第六個月時攝取較多營養素與兩歲時的身長呈負相關;幼兒由一 般家庭食物攝取的營養狀況越好,幼兒發展開始的月齡會較早。另外,

三歲時熱量、蛋白質、脂肪、維生素 B

2

、葉酸、鉀、鈣、磷、泛酸、

生物素、α-亞麻油酸及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與三歲時的體重和身高呈正 相關;兩歲和三歲時的體重與母親的體重呈顯著正相關;三歲時的身 高與雙親的身高呈顯著正相關;研究也發現嬰兒出生體重及雙親體型 對於嬰幼兒體型之影響力大於其飲食營養狀況。

法 國 Jouret 等人以 3-4 歲幼稚園孩童為對象,目的是想探討哪些

因子與法國西南部學齡前兒童的體重過重有關。結果發現,幼童四歲

(16)

時體重過重與女性性別、母親有體重過重、祖父母有一人以上有糖尿 病或看電視時間一天超過 1 小時有關。孩童出生體重與其四歲時發生 體重過重 的風險無關,然而此風險卻會因孩童在 9 或 24 個月時是體重 過重者而提高。女童的體重狀況與營養素的攝取量無顯著差異,在男 童方面,熱量及脂質攝取量較高者較易發生體重過重(Jouret et al., 2007)。

澳洲 O'Callaghan 等人探討導致五歲孩童發生中度和嚴重肥胖的 決定因素。此為前瞻性的追蹤研究,對象為 4,062 位五歲孩童,資料的 收集分別在母親產後、胎兒出生後 6 個月以及 5 歲時。結果發現,兒 童在 5 歲時發生嚴重肥胖(指 BMI>94th)的獨立預測變項為:出生體重、

女 性性別、母親的 BMI 和雙親的 BMI。五歲時發生中度肥胖(指 BMI=85th~94th)的獨立預測變項為:出生體重、雙親的 BMI 以及幼兒 在 6 個月時的失眠情形。低出生體重及在出生後 6 個月有餵食問題,

對於孩童中度肥胖而言是一個保護因素(O'Callaghan et al., 1997)。

Reilly 等人探討在幼兒生命早期有哪些危險因子會導致英國孩童 的肥胖。此為英國的長期世代追蹤研究(Avon longitudinal study of parents and children),此研究招募 14,541 位預產期在 1991 年 4 月~1992 年 12 月的產婦,以他們未出生的孩童為追蹤對象共 8,234 人。結果發 現,本研究設定的 25 個危險因子,其中有 8 個危險因子與孩童七歲時 發生肥胖有關,分別為(1)雙親肥胖:雙親皆肥胖的孩童會較父或母親 中有一人肥胖或雙親體重皆正常者,有較高的肥胖相對危險比(OR),

作者認為可能與遺傳因子或家庭環境,例如飲食喜好有關;(2)看電視 時間:孩童三歲時看電視時間每周超過 8 小時者有較高的肥胖危險比,

作者認為這與看電視導致熱量消耗減少以及食物攝取增加有關;(3)睡

眠時間:在孩童三歲時睡眠時間少於 10.5 小時者有較高的肥胖危險

(17)

比,作者認為這與荷爾蒙分泌或與孩童暴露在會增加肥胖的環境有 關,例如攝食宵夜有關;(4)出生體重:出生體重較高的嬰兒,其七歲 時發生肥胖的盛行率較高;(5)孩童出現 BMI 或體重反彈(Adiposity rebound)的時間點:孩童越早(約 43 個月)發生 BMI 或體重反彈者,其 在七歲時發生肥胖的風險會高於較晚出現反彈現象者(出生 61 個月 後);(6)孩童在出生到兩歲之間,有出現 catch-up growth 的情形,其在 七 歲時發生肥胖的風險較高;(7)孩童在 8 和 18 個月時的體重標準分數 (Standard deviation score for weight)位於最高四分位數者,其在七歲時 發生肥胖的風險較高;(8)幼童出生第一年體重增加(每增加 100g 體重) 的速率較快者,其在七歲時發生肥胖的風險較高。然而,此研究並未 發現孩童性別、母親懷孕的年齡、母親懷孕的胎數、孩童手足數目、

人種、副食品添加的時間點等等與孩童肥胖有關。另外,哺餵母乳以 及孩童的飲食型態還無法確定是否與孩童肥胖有關(Reilly et al., 2005)。

Dubois 和 Girard 根據 1998-2002 年 Québec Longitudinal Study of

Child Development 的調查資料,探討孩童在 4.5 歲時發生體重過重的決

定因子。追蹤 2,103 位 1998 年在加拿大魁北克省出生的幼兒直到 4.5

歲。結果發現,孩童在 4.5 歲時出現體重過重(指 BMI≧95th percentile

CDC USA Growth Curves)的相對危險比(OR)會因為以下因素而增加:(1)

男 孩的性別;(2)出生~5 個月期間,每月體重增加量位於最高的第五百

分位數者;(3)孩童的母親在懷孕時有吸菸;(4)雙親有體重過重或肥胖

的情形(雙親中有一人體重過重或肥胖者,孩童在 4.5 歲時體重過重的

風險會增加 2 倍;雙親皆為體重過重或肥胖者,孩童在 4.5 歲時體重過

重 的風險會增加 3 倍);(5)出生於中低收入家庭的孩童。然而,當孩童

出生體重正常(2,500-2,999g),其在 4.5 歲時出現體重過重的相對危險比

會較低;雙親的身高以及哺餵母乳與孩童 4.5 歲時的體重過重無關,然

而有發現哺餵母乳可以降低嬰兒在 5 個月時出現高 weight-for-stature 的

(18)

相對危險比低出生體重的孩童,即便他們在出生後第一個月的體重增 加量位於最高的第五百分位數,他們在 4.5 歲時發生體重過重的比例仍 然 較低。另外,此研究還針對母親吸菸與否對孩童 4.5 歲時發生體重過 重的影響加以比較,結果發現,於孩童母親在懷孕時無吸菸的前提下,

出生體重(>4000g)較高的孩童且出生~5 個月期間體重體重增加量位於 最高 第 4、5 百分位者,在 4.5 歲時發生體重過重的比例會較高;反之,

於孩童母親在懷孕時有吸菸的前提下,孩童出生體重介於正常範圍 (3,000-4,000g)且出生~5 個月期間體重增加量位於最高第 4、5 百分位者 以及較高出生體重(>4,000g)的孩童且出生~5 個月期間體重增加量位於 最低第 1、2 百分位者,在 4.5 歲時發生體重過重的比例會較高。另外,

孩童母親在懷孕時有吸菸,這些小孩的出生體重會稍低於平均值,但 是在出生後 5 個月時他們體重增加的量會大於母親沒有吸菸的小孩。

母親 在懷孕時吸菸與幼兒出生體重較低以及成長到 4.5 歲時發生體重

過重有關(Dubois & Girard, 2006)。

(19)

第三節 學齡前兒童飲食營養相關研究

飲食營養對於孩童生長發育上的影響,從胎兒出生開始就扮演重 要的角色。隨著孩童年齡增長,對食物喜好及攝取的選擇權逐漸由雙 親回歸到孩童身上,尤其是孩童開始就讀幼稚園,經由與同儕和老師 的相處與互動,也會間接影響到孩童對食物的選擇及接受程度。隨著 年齡增長,孩童接觸食物的機會增加,特別是只提供熱量而營養價值 不高的休閒食品和飲料,對於孩童而言有無法抗拒的吸引力,一旦攝 取不均衡甚至過量,將會導致肥胖及健康上的問題。另外,補充品消 費市場的擴展,由於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促使家長開始給予孩 童營養補充品的時間點有下降的趨勢,希望藉由補充品來幫助孩童有 更良好的生長發育。本節將針對現今學齡前兒童的飲食營養攝取狀 況;乳製品、零食、油炸類食物及飲料攝取的狀況與生長發育的關係;

膳食補充品使用的狀況及對孩童生長發育的影響;幼稚園及家庭飲食 與孩童飲食營養的相關性等方面進行國內外之文獻探討。

一、國內外針對學齡前兒童的飲食及營養素建議攝取量

表 2-3.1 為美國國家醫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聯合國 世界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及台灣對於嬰幼兒 之營養素建議攝取量。

IOM 對於學齡前兒童飲食參考攝取量的年齡分層分別為嬰兒期 包括 0-6 個月和 7-12 個月兩階段和孩童期包括 1-3 歲和 4-8 歲兩階段,

分別給予不同的建議攝取量,營養素項目包含:亞麻油酸、α-亞麻油酸、

蛋白質、鈣、磷、鎂、鐵、鋅、氟、碘、銅、硒、錳、鉬、氯、鉻、

維 生素 A、D、E、K、B 、B 、B 、B 、C、菸鹼酸、葉酸、泛酸、

(20)

生物素和膽鹼。FAO/WHO 對於學齡前兒童營養素建議量的年齡分層分 別為嬰兒期包括 0-6 個月和 7-12 個月兩個階段和孩童期包括 1-3 歲、

4-6 歲和 7-9 歲三個階段,分別給予不同的建議攝取量,營養素項目包 含:鈣、鎂、硒、鋅、鐵、碘、維生素 A、D、E、K、B

1

、B

2

、B

6

、 B

12

、C、菸鹼酸、葉酸、泛酸和生物素。

我國目前使用的營養素建議攝取量為行政院衛生署於民國 91 年 針對先前制定的「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 Recommended Daily Nutrient Allowances ,RDNA」加以修改完成的修訂版本,稱為「國人膳食營養 素參考攝取量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 ,DRIs」 。DRIs 的營養素攝取建議 年齡分法,是將學齡前兒童分成嬰兒期,即一歲以前以 3 個月為一個 時期,分成四個階段;幼兒期 1-3 歲為一個階段以及學齡前兒童期 4-6 歲為另一個階段給予不同建議。從出生開始到 1 歲是孩童成長速度最 快的時期,直到幼兒期生長速度趨於平緩,且此時期男、女孩在生長 及活動量沒有明顯差異,所以需要的熱量及食物份量得建議採相同的 標準,然而 4 歲之後的學齡前兒童男、女生發育速度開始有所差異,

故此時期開始熱量及某些營養素(維生素 B

1

、維生素 B

2

、菸鹼酸)建議 量有性別區分。我國營養素建議攝取量的項目包括熱量、蛋白質、鈣、

磷、鎂、鐵、氟、碘、硒、維生素 A、D、E、B

1

、B

2

、B

6

、B

12

、C、

菸鹼酸、葉酸、泛酸、生物素和膽鹼。

比較三種建議量的差異:(1)年齡單位時間的切點不同,我國是將

學齡前兒童分成 0-3、3-6、6-9、9-12 個月、1-3 歲及 4-6 歲共六個時期

給予建議;IOM 區分為 0-6、7-12 個月、1-3 歲和 4-8 歲;FAO/WHO

區分為 0-6、7-12 個月、1-3 歲和 4-6 歲共四個時期給予建議。(2)我國

DRIs 從 4 歲開始在熱量及某些營養素(維生素 B

1

、維生素 B

2

、菸鹼酸)

的建議量有男女性別上的差異,因為四歲之後,男女孩在體型及活動

(21)

量方面差異性增大,因此所需的熱量和營養素會有所不同。(3)營養素 建議項目不同,我國 DRIs 比 IOM 和 FAO/WHO 多出熱量的建議攝取 量。IOM 針對亞麻油酸及 α-亞麻油酸給予建議攝取量,我國的 DRIs 和 FAO/WHO 則沒有。在礦物質方面 IOM 比我國的 DRIs 多了鋅 (zinc,Zn) 、銅(copper,Cu)、錳(manganese, Mn)、鉬(molybdenum, Mo)、

氯(chloride, Cl)、鉻(Chromium, Cr)和鈉(Sodium)等營養素的建議量;我

國比 FAO/WHO 多出氟(fluorine, F)的建議量。在維生素方面 IOM 和

FAO/WHO 比我國 DRIs 多出維生素 K 的建議攝取量;我國和 IOM 比

FAO/WHO 多出膽鹼的建議攝取量。

(22)

表2-3.1 國內外嬰幼兒營養素建議攝取量

IOM1 FAO/WHO2 台灣3

營養素 0-6個月 7-12個月 1-3歲 4-8歲 0-6個月 7-12個月 1-3歲 4-6歲 0-3個月 3-6個月 6-9個月 9-12個月 1-3歲 4-6歲 男 女 熱量(Kcal) 110-120/Kg 110-120/Kg 100/Kg 100/Kg 1050 1450-1650 1200 1300-1450 亞麻油酸(g) 4.4 4.6 7 10

α-亞麻油酸(g) 0.5 0.5 0.7 0.9

蛋白質(g) 9.1 11.0 13.0 19.0 2.4/Kg 2.2/Kg 2.0/Kg 1.7/Kg 20 30 鈣(mg) 210 270 500 800 300a 400b 400 500 600 200 300 400 400 500 600 磷(mg) 100 275 460 500 150 200 300 300 400 500 鎂(mg) 30 75 80 130 26a 36b 54 60 73 30 30 20 20 80 120 鐵(mg) 0.27 11 7 10 5 5 1 1 10 10 10 10 鋅(mg) 2 3 3 5 2.8 4.1 4.1 5.1

氟(mg) 0.01 0.5 0.7 1 0.1 0.3 0.4 0.5 0.7 1.0 碘(µg) 110 130 90 90 15mg/kg 135 75 110 110 110 130 130 65 90 銅(µg) 200 220 340 440

硒(µg) 15 20 20 30 6 10 17 21 15 15 20 20 20 25 錳(mg) 0.003 0.6 1.2 1.5

鉬(mg) 2 3 17 22 氯(g) 0.18 0.57 1.5 1.9 鉻(µg) 0.2 5.5 11 15 鈉(g) 0.12 0.37 1.0 1.2

1IOM (Institute of Medicine, 2005)

2FAO/WH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

3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行政院衛生署,民 91)

a母乳哺餵嬰兒之建議量;b配方奶哺餵嬰兒之建議量

(23)

表2-3.1 國內外嬰幼兒營養素建議攝取量(續)

IOM1 FAO/WHO2 台灣3

營養素 0-6個月 7-12個月 1-3歲 4-8歲 0-6個月 7-12個月 1-3歲 4-6歲 0-3個月 3-6個月 6-9個月 9-12個月 1-3歲 4-6歲 男 女 維生素A (µg) 400 500 300 400 375 400 400 450 400 400 400 400 400 400 維生素D(µg) 5 5 5 5 5 5 5 5 10 10 10 10 5 5 維生素E(mg) 4 5 6 7 2.7 2.7 5 5 3 3 4 4 5 6 維生素K(µg) 2 2.5 30 55 5 10 15 20

維生素B1(mg) 0.2 0.3 0.5 0.6 0.2 0.3 0.5 0.6 0.2 0.2 0.3 0.3 0.6 0.7-0.8 0.7 維生素B2(mg) 0.3 0.4 0.5 0.6 0.3 0.4 0.5 0.6 0.3 0.3 0.4 0.4 0.7 0.8-0.9

0.7-0.8

菸鹼酸(mg) 2 4 6 8 2 4 6 8 2 3 4 5 8 10-11 9-10

維生素B6(mg) 0.1 0.3 0.5 0.6 0.1 0.3 0.5 0.6 0.1 0.1 0.3 0.3 0.5 0.7 維生素B12(µg) 0.4 0.5 0.9 1.2 0.4 0.7 0.9 1.2 0.3 0.4 0.5 0.6 0.9 1.2 維生素C(mg) 40 50 15 25 25 30 30 30 40 40 50 50 40 50 葉酸(µg) 65 80 150 200 80 80 160 200 65 70 75 80 150 200 泛酸(mg) 1.7 1.8 2 3 1.7 1.8 2 3 1.8 1.8 1.9 2.0 2.0 2.5 生物素(µg) 5 6 8 12 5 6 8 12 5 5 6.5 7.0 8.5 12 膽鹼(mg) 125 150 200 250 130 130 150 160 170 210

1IOM (Institute of Medicine, 2005)

2FAO/WH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

3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行政院衛生署,民 91)

(24)

另外,在每日飲食攝取量方面, USDA 和我國也都有針對孩童 之每日食物份量提出建議,可供一般民眾參考與遵循。USDA 在 2005 年修訂完成新的兒童飲食金字塔--「MyPyramid for Kids」,其適用於 六至十一歲兒童,此一新的金字塔強調四個原則:1.從每種食物類別 (food group)中選擇較健康的食物,例如全穀類的攝取宜佔穀類攝取的 一半;2.不同食物類別的攝取量應有所差異,例如蔬菜、水果、穀類 製品的攝取量應大於脂肪和蛋白質性的食物;3.強調食物攝取的多樣 性;4.強調運動的重要,建議每天或多數天,一天運動至少 60 分鐘。

我國行政院衛生署在 2007 年修訂新的兒童每日飲食指南,針對 一至三歲和四至六歲的兒童提出飲食建議。另外,董氏基金會在 2004 年提出「兒童飲食金字塔」,其適用於四至六歲兒童。此金字塔將食 物區分成六大食物類別,分別給予飲食建議攝取量。我國與美國對於 兒童飲食的建議量方面,是有差異的。我國的飲食建議沒有考慮到孩 童的運動量;針對的年齡層也不同;飲食攝取的數量單位不同;我國 肉魚豆蛋類和奶類建議量低於 USDA。

藉由國內外營養素和飲食建議攝取量的資料,可以與其他國家 比較建議量的差異情形,並且可將本研究之研究結果與國內針對兒童 此年齡層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DRIs)以及每日飲食建議量 進行比較,觀察本研究零至四歲的孩童在營養攝取上是否合宜適當。

我國與 USDA 對於兒童的飲食建議,整理於表 2-3.2。

(25)

表 2-3.2 國內外兒童飲食建議攝取量

1USDA (United Stat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005)

2飲食金字塔(董氏基金會,民 93)

3每日飲食建議攝取量(行政院衛生署,民 96)

國家 USDA1 Taiwain

年齡

食物類別

6-11 歲

飲食金字塔2 每日飲食建議攝取量3

4-6 歲 1-3 歲 4-6 歲

稍低 適度 女稍低 女適度;男稍低 男適度

五穀根莖類 五穀根莖類 五穀根莖類

五穀根莖類 6 盎司 2-3 碗 2 碗 2 碗 2.5 碗 3 碗

蔬菜類 蔬菜類 蔬菜類

蔬菜類 2.5 杯 2 碟 1 碟 1.5 碟 2 碟 2.5 碟

水果類水果類

水果類水果類 1.5 杯 2 份 1 個 2 個 2 個

奶類奶類

奶類奶類 3 杯(2-8 歲 2 杯) 2 杯 1.5 杯 1.5 杯

肉魚豆蛋類 肉魚豆蛋類 肉魚豆蛋類

肉魚豆蛋類 5 盎司 2-3 份 1 份 1.5 份 2 份

油脂 油脂 油脂

油脂 少 少 1 湯匙 1.5 湯匙 1.5-2 湯匙 2 湯匙

運動量運動量

運動量運動量 60 分鐘/天或多天 ---

(26)

二、國內外學齡前兒童飲食營養狀況

曾明淑等人調查台灣偏遠地區(南投縣國姓鄉及台南縣七股鄉)嬰 幼兒的身高、體重及餵養現況研究中,測量 791 名 0-5 歲嬰幼兒的身高、

體重,結果發現同年齡層的男童體重平均值比女童重,且出生後 3 個 月內的平均體重與其他年齡層相比,增加的速率最快,滿 5 歲時的體 重約增加至出生時的 5 倍;大多數同年齡層的男童身高也較女童高,

而低出生體重(≦2500 g)的平均發生率為 5.4 %;但將研究中嬰幼兒身 高、體重測量結果,與民國 71 年行政院衛生署與台灣省婦幼衛生研究 所所作之全台灣地區 0-6 歲兒童測量結果相比,身高體重都比較輕也比 較矮,這可能與母親的營養狀況、懷孕期間的營養攝取,以及嬰幼兒 的餵養狀況和營養素攝取有極密切的關係,顯示台灣偏遠地區嬰幼兒 之生長發育與營養狀況的改善工作應該特別加強(曾明淑等人,民 75)。

於民國 78 完成的「台灣地區 1-6 歲幼兒營養調查」以分層隨機抽 樣(stratifyied random sampling)抽取十個都市、二十五個鄉村及一個山 地鄉共 2000 位 1 歲至 6 歲學齡前幼兒,調查結果發現幼兒每日攝取的 食物由一歲時以動物性食品(65.7%)為主的飲食逐漸轉變為六歲時以植 物性食物(71.8%)為主的飲食。維生素 A 和菸鹼素的攝取在各年齡層男 女幼兒的每日平均攝取量均低於 RDNA;鈣質和維生素 B

2

的每日攝取 量隨年齡增加而下降、1 歲幼兒每日平均鐵質攝取量小於 80% RDNA。

孩童牛乳和鈣質攝取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下降的趨勢,尤其是 4-6 歲孩童 鈣質攝取低於 RDNA,兩歲時平均牛奶攝取量不及兩杯、四歲時平均 攝取量則未達一杯。家畜家禽類的攝取以豬肉量較多、水產品中以魚 及魚製品攝取量最多。蔬菜水果的攝取重量則是隨年齡增加而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幼兒飲用嗜好性飲料及糕餅、甜點及糖果類的攝取也

有隨年齡增加之情形;且有 18.6%的 1-6 歲幼兒定期服用補充劑,其中

(27)

教育程度越高的父親或母親給予幼兒補充劑的比例也越高(林佳蓉等 人,民 86)。

楊淑惠等人在民國 86-87 年間以年齡為 36 個月到 76 個月的台北 市學齡前兒童共 302 位為對象,探討台北市學齡前兒童的體位、營養 素攝取與血液脂質的關係。結果發現以 BMI 來評估孩童體位時,有 12.5%的學齡前兒童為過重,若以 weight-for-length index≧1.2(WLI)來 評估 ,則有 11.9%為肥胖。肥胖組與體重正常組的孩童,他們的體位(包 括身高、體重、BMI 和 WLI)和血脂質(包括總血膽固醇、TG、HDL-C 和 LDL-C)無顯著差異。這些學齡前兒童蛋白質的平均攝取量超過衛生 署的建議量(30g/天);脂質攝取量超過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NCEP)的建議量(<30%);蔬菜攝取量遠低於衛生署的建議量 (一碟,100g/天)。由此調查發現學齡前兒童有脂質攝取量偏高而蔬菜攝 取量偏低,血液總膽固醇偏高的現象。由於幼兒新陳代謝率較快且本 身還是個新個體,尚未累積出現高血脂的問題,但是此一飲食型態對 於孩童未來的健康可能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值得營養相關單位的注 意,及早給予並使其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楊淑惠等人,民 88)。

林佳蓉等人,以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National and health

survey in Taiwan,NAHSIT 1993-1996)資料,探討台灣 4-12 歲孩童之飲

食習慣。此研究是以 4-12 歲孩童為對象(資料進行比較分析時,將孩童

依年齡區分成三組 4-6 歲、7-9 歲、10-12 歲),由父母提供孩童基本資

料以及 24 小時飲食回憶等資料。調查結果發現:(1)早餐部份:約有八

成的孩童每天有吃早餐的習慣。早餐攝取的種類,在主食類方面,以

米食最常見;在肉魚豆蛋類方面,以肉類最多,其次是蛋和魚類;在

蔬菜方面,以深綠色蔬菜最多,其次是淺綠色蔬菜和南瓜;水果類方

面,非柑橘類攝取量多於柑橘類;清涼飲料方面,隨著年齡增長攝取

(28)

量有增加的趨勢;乳製品方面,隨著年齡增長攝取量有降低的趨勢;(2) 午晚餐部份:在主食類方面,以米食最常見,其次是麵食;在肉魚豆 蛋類方面,以自製加工肉品最多,其次是蛋和魚類;在蔬菜方面,以 深綠色蔬菜最多,其次是淺綠色蔬菜;水果類方面,非柑橘類攝取量 多於柑橘類;清涼飲料方面,隨著年齡增長攝取量有增加的趨勢;(3) 點心部分:超過一半的 4-6 歲孩童有吃點心的習慣,而 7-12 歲兒童吃 點心的比例有降低的趨勢。孩童主要攝取的點心種類為牛奶、清涼飲 料、蛋糕、甜食、吐司、饅頭等。孩童最喜歡的點心是熱量高但營養 素含量低的「空熱量食品」以及清涼飲料。最常吃點心的時間是午晚 餐之間。4-6 歲孩童的點心來源是由家裡購買和學校供應,7-12 歲孩童 的點心來源是家裡購買及自己購買而非學校提供。隨著年齡增加(4-6 歲到 7-12 歲)清涼飲料的攝取有增加的趨勢,而牛奶的攝取則有下降的 趨勢(林佳蓉等人,民 88)。

沈敬人於民國 86-88 年間對台灣地區 1-6 歲幼兒營養素攝取狀況 做一完整的調查分析,並探討幼兒飲食中較易缺乏的營養素。以台灣 地區 1-6 歲幼兒為母群體,經抽樣後實際分析 2,627 名幼兒,結果發現 1-6 歲幼兒所攝取的熱量未達建議攝取量,約在 75%RDNA 左右;蛋白 質攝取量為建議量的 1.2-1.7 倍,維生素較十年前增加,但 4-6 歲幼兒 在維生素 B

1

、B

6

、鈣質、鐵質及鋅的攝取量有不足的現象;尤以鋅攝 取量僅達 58 %~67 % RDNA。在地區差異上,直轄市幼兒有較佳的營 養素攝取狀況,而省二級、離島、山地及東部地區幼兒營養素攝取狀 況需加強。同時也發現母親及幼兒主要照顧者的教育程度及營養認知 高者,其幼兒有較佳的營養素攝取。另外,4-6 歲幼兒飲食中蔬菜類、

乳品類攝取量有偏低的情形(沈敬人,民 90)。

本研究室研究生蘇秋帆(民 93)、林家慧(民 95)和黃亮瓅(民 96),

(29)

以民國 91 年於台北市立婦幼醫院招募之 151 位孕婦的未出生胎兒為對 象 ,進行世代追蹤研究直到三歲,結果顯示,生長發育狀況:從出生、

一歲、兩歲到三歲,幼兒體重變化分別為 3172 公克、9693 公克、12 公斤 、15 公斤;身長變化分別為 49 公分、76 公分、86 公分、96 公分;

頭圍 34 公分、46 公分、48 公分、51 公分,且男嬰的體型顯著大於女 嬰。營養攝取狀況方面:總熱量、蛋白質和醣類的攝取百分比都隨著 年齡增加而增加,但脂肪攝取百分比卻有下降的趨勢;隨著年齡增加,

幼兒以非奶類做為正餐的百分比逐漸增加,代表其飲食型態逐漸趨近 於成人的飲食型態。

德國在2001年,根據DONALD Study(Dortmund Nutritional and Anthropometric Longitudinally Designed Study)於1990-1997的長期追蹤 資料,探討當時孩童及青少年的飲食消費型態。對象為4-6歲的孩童共 344位及13-14歲青少年共92位,收集他們3天的飲食秤重紀錄。結果顯 示除了青少女外,其餘孩童及青少年,他們對於動物性食物和脂肪/油 脂的攝取高於植物性食物的攝取;而且女孩與男孩相較之下她們攝取 較多的蔬菜和水果以及較少的肉類/香腸,此一性別上的差異性隨年齡 增加而有增加的趨勢。孩童及青少年在食物種類的選擇方面,差異性 最大的是牛乳/乳製品、蔬菜和肉類/香腸,差異性最小的則是蛋/蛋類製 品和脂肪/油脂。不同年齡及性別的4-6歲孩童,對於食物種類的選擇相 似度高。孩童及青少年在選擇食物種類時,他們會選擇食物組別中屬 於高脂肪及低纖維的食物。此研究結果顯示出,德國孩童及青少年有 飲食不均衡、脂質攝取過量、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的現象(Alexy et al., 2001)。

近期美國在調查學齡前幼兒飲食營養及纖維攝取的研究中將參與

的 5,437 位幼兒分為 2~3 歲和 4~5 歲兩族群來做比較,以 2 天不同收集

方式的飲食攝取平均資料作為評估,結果發現幼兒主要的纖維來源是

(30)

水 果 (14.2%)和 豆 類 (6.2%), 其 次 才 為 高 纖 的 玉 米 穀 片 和 小 麥 製 品 (5.5%)。4~5 歲幼兒的纖維攝取較 2~3 歲來的高,而營養素除了鈣質和 維生素 B

12

之外,鐵質、維生素 A、維生素 C 及葉酸也隨纖維的攝取量 而提高,顯示攝取較高纖維的組別有較高密度的熱量和營養素攝取,

同時也較接近食物金字塔所給的建議,但多數的幼兒並未達到 DRI 所 建議的每 1000 大卡 14 克纖維的攝取建議量(Kranz et al., 2005)。

美國綜合了三次調查結果,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s National Food Consumption Survey 1977–1979, NFC77 (n=2342),

Continuing Survey of Food Intake by Individuals 1989–1991,

CSFII(n=858), and CSFII 1994–1996 and 1998 (n=5355)。探討1977- 1998年期間美國學齡前兒童飲食品質的變化趨勢,學齡前兒童依年齡 區分成2-3歲和4-5歲兩組。結果發現1977-1998年期間2-5歲學齡前兒童 整體的飲食品質有些微改善的趨勢;穀類、水果和蔬菜攝取狀況有改 善;甜食和果汁的攝取有增加的趨勢;乳製品攝取有下降的趨勢。在 熱量方面,1977-1998年期間孩童熱量攝取有顯著上升的情形,且原本 由脂肪和飽和脂肪作為提供熱量的主要來源,逐漸改變成以其他非脂 肪營養素(如糖或碳水化合物)作為主要提供熱量的來源。鐵質攝取有下 降的趨勢,但孩童鐵的攝取量仍超過建議量(RDA)。此研究結果可能可 以解釋近年來美國肥胖孩童盛行率上升的現象(Kranz et al., 2005)。

Manios 在 2003 至 2004 年間調查希臘幼兒及學齡前兒童生長活動 和飲食營養的流行病學研究中(GENRSIS),有來自 5 個國家 105 個托兒 所 1~5 歲的 1,218 位男幼兒和 1,156 位女幼兒,藉由身高、體重、頭圍、

腰臀圍和手臂圍的身體測量及 3 天包含週末和非週末的食物秤重和 24

小時飲食回憶的方式來評估幼兒的營養狀況,結果指出在各年齡層中

男孩比女孩有較高的身長,在 1~3 歲時有較重的體重,不同性別在 BMI

(31)

和體重過重的比例上並無差異。2 歲之後的男孩比女孩顯著的攝取較高 的熱量,而在多數的年齡層中男孩平均攝取的脂肪、蛋白質和醣類均 大於女孩(Manios, 2006)。

在印度調查 3~4 歲學齡前幼兒不同食物攝取的研究中,使用 3 天 連續的 24 小時飲食法回憶法進行資料的收集並與每日飲食建議量 (RDA)作比較,結果顯示在一般的食物中除了根莖類之外,穀類、綠色 蔬菜、水果、油脂和奶類及糖的攝取均低於 RDAs。營養素方面,蛋白 質、脂肪、鈣質、維生素 B

1

、B

12

、葉酸則適當或是稍高於建議攝取量,

而熱量、β-胡蘿蔔素、維生素 B

2

和菸鹼酸的攝取量則是邊緣性的適當;

其中最缺乏的營養素為維生素 C 和鐵質(Manu & Khetarpaul, 2006)。

Verduci 等人在 2007 年發表一份針對義大利孩童的世代追蹤研究報 告,探討義大利孩童在 1-10 歲期間,飲食中熱量及三大營養素攝取的 狀況。以 61 位健康的義大利孩童為對象,從出生追蹤至滿 10 歲,分 別在 1、5、8、10 歲時進行體位測量及食物頻率問卷調查。結果顯示 出孩童在熱量攝取上符合 RDA,但是他們的飲食型態偏向於高蛋白和 高脂飲食。這些孩童在 1-10 歲期間,蛋白質攝取量皆高於建議量 (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s, RDA);從 5 歲開始,脂質攝取量大 於 RDA;在 5 歲時,熱量攝取量大於 RDA。1 歲時孩童平均蛋白質、

碳水化合物及脂質攝取所提供的熱量佔總熱量供應的百分比值分別為 20%、48%和 34%,隨年齡增長,三大營養素提供的熱量百分比值分別 為 14-15%、57-60%和 29-32%。飲食 glycemic load(GL)和整體 glycemic index(GI)範圍分別約為 143-150 和 58-59。飲食中熱量攝取與飲食 GL 值存在有性別差異,而孩童本身在 1-10 歲這段期間內,飲食中總熱量 攝取量、三大營養素及整體 GI 值也有發生變化(Verduci, 2007)。

國外學齡前兒童飲食營養狀況相關文獻整理於表 2-3.3。

(32)

表 2-3.3 國外學齡前兒童飲食營養狀況

時間 對象 結果

德國 2001 4-6 歲孩童和 13-14 青少年  孩童及及青少年動物性食物和脂肪/油脂的攝取高於植物性食物的攝取。

 女孩攝取較多的蔬菜和水果以及較少的肉類/香腸。

 孩童及青少年有飲食不均衡、脂質攝取過量、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的現象

美國 1977-1998 2-5 歲學齡前兒童  1977-1998 年期間 2-5 歲學齡前兒童整體的飲食品質有些微改善的趨勢

 穀類、水果和蔬菜攝取狀況有改善;甜食和果汁的攝取有增加的趨勢;乳製品攝取 有下降的趨勢。

 1977-1998 年期間 2-5 歲學齡前兒童,熱量攝取有顯著上升的情形;提供熱量的主 要來源由脂肪和飽和脂肪,逐漸改變成以其他非脂肪營養素(如糖或碳水化合物)。

 鐵質攝取有下降的趨勢,但孩童鐵的攝取量仍超過建議量。

希臘 2003-2004 1-5 歲孩童  各年齡層中男孩比女孩有較高的身長,在 1~3 歲時有較重的體重。

 2 歲之後的男孩比女孩顯著的攝取較高的熱量;在多數的年齡層中男孩平均攝取的 脂肪、蛋白質和醣類均大於女孩。

印度 2006 3-4 學齡前兒童  穀類、綠色蔬菜、水果、油脂和奶類及糖的攝取均低於 RDAs。

 適當或稍高於建議攝取量的營養素包括:蛋白質、脂肪、鈣質、維生素 B1、B12

葉酸。

 邊緣性缺乏的營養素包括:熱量、β-胡蘿蔔素、維生素 B2和菸鹼酸。

 缺乏的營養素包括:維生素 C 和鐵質。

義大利 2007 1-10 歲孩童  1-10 歲期間,這些孩童蛋白質攝取量皆高於建議量;從 5 歲開始,脂質攝取量大

於 RDA;在 5 歲時,熱量攝取量大於 RDA。

 這些孩童的飲食型態偏向於高蛋白和高脂飲食。

(33)

三、國內外學齡前兒童乳製品、零食、油炸類食物及含糖飲料的攝取 狀況之相關研究

近年來速食商店和飲料店林立,五花八門的速食及飲料是孩童難 以抵抗的誘惑,加上現代家長常因為忙碌而無暇製備食物,經常外食 解決民生問題,而導致孩童零食、油炸食物及含糖飲料攝取頻率增加,

進而引發肥胖及健康上的危害。在國內多項營養教育活動中,以董氏 基金會在民國 83 年舉辦的「飲食保健營」為例,相較於市售飲料,參 與活動的學童中,只有 13%(無論是過胖或過瘦者)的幼兒喜愛白開水、

口渴時會喝白開水,其餘 87%的幼兒都喜愛喝含糖飲料。董氏基金會 於民國 91 年針對台北市三所國小之四、五年級學童調查其速食消費習 慣,結果指出約有三成的學童每週吃速食超過一次以上;學童最常去 的速食店以麥當勞名列第一名;在餐點方面,學童最常點用的為炸雞、

雞塊、薯條、冰的茶飲料(如紅茶)和可樂。另外,董氏基金會在 2007 年,針對全台北、中、南、東部十五所幼兒園,調查 1,540 名 4 到 6 歲幼兒攝取含糖飲料的情形,結果指出四成七的幼兒每天至少喝一杯 含糖飲料,八成幼兒則每天會喝飲料,幼兒最喜歡的飲料,依序是碳 酸飲料、奶茶和含糖茶飲料(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董氏基金會】 ,2002) 。

最近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NAHSIT 1993-1996),發現 4-12 歲兒童奶類食物攝取量隨年齡增加而下降,幼兒年齡越大,鈣的 攝取量越少,尤其 4-6 歲孩童之鈣質攝取量均未達到國人每日營養素攝 取建議量;反之,隨著年齡增加(4-6 歲到 7-12 歲)清涼飲料的攝取有增 加的趨勢。在點心攝取方面,超過半數的 4-6 歲孩童有吃點心的習慣,

孩童主要攝取的點心種類為牛奶、清涼飲料、蛋糕、甜食、吐司、饅

頭等,其中孩童最喜歡的點心是熱量高但營養素含量低的「空熱量食

品」以及清涼飲料。點心供應時間通常為午晚餐之間(林佳蓉,民 88)。

(34)

中國大陸的一份研究報告,於 2005 年以中國大陸合肥市的三所幼 稚園和三所國小學童為對象,進行零食行為及其影響因素的問卷調 查,結果發現,約有 94.2%的學齡前兒童及國小學童有攝食零食的習 慣。零食的準備者以母親為主。以零食作為獎勵、家中常準備有零食、

零食的口味和包裝等是影響孩童零食攝取的主要因素(鄒延峰等人,

2006)。

Marshall 等 人 在 2005 年 發 表 的 文 獻 , 以 參 與 Iowa Fluoride Study(IFS)的 1,2,3,4 和 5 歲年齡層的孩童為對象,擷取 IFS 調查資料中 的 3 天飲食和飲料紀錄的資料進行分析。針對這些孩童乳製品、100%

果汁和含糖飲料的攝取情形、乳製品和飲料對孩童飲食品質的影響進 行描述 和分析。結果發現:(1)牛乳及其它乳製品(起司、含牛奶成分的 甜點)的攝取量與足量的多種營養素(蛋白質、維生素 B

2

、泛酸、維生 素 B

12

、鈣質、維生素 D、銅、鎂、磷和鋅)攝取情形呈正相關,尤其是 鈣和維生素 D,故乳製品對於孩童飲食的品質而言是有利的;然而含 糖飲料和 100%果汁的攝取量與足量的多種營養素攝取情形呈負相 關,其會降低孩童整體飲食的品質;(2)飲料攝取的種類對於孩童鈣質、

維 生素 D 攝取狀況和整體飲食品質好壞,具有預測力。也就是從 1-5 歲孩童,他們由飲食攝取攝取獲得較高的熱量、攝取較多的其它乳製 品(指不包含牛奶的乳製品,例如起司、含牛乳成份的點心)以及攝取較 少的含糖飲料等,可預測出這些孩童會有較高的鈣質攝取狀況;從 1-5 歲孩童,他們由飲食攝取攝取獲得較高的熱量或攝取較多的其它乳製 品等,可預測出這些孩童會有較高的維生素 D 攝取狀況;從 1-5 歲孩 童,他們由飲食攝取攝取獲得較高的熱量、攝取較多的其它乳製品、

攝取較少的 100%果汁及攝取較少的含糖飲料等,可預測出這些孩童會

有較佳的飲食品質;(3)含糖飲料的攝取量與多種營養素(蛋白質、維生

素 B

1

、B

2

、niacin、folate、泛酸、B

6

、維生素 E、鈣質、鐵質、鎂、磷、

數據

表 2-3.2  國內外兒童飲食建議攝取量
表 2-3.3    國外學齡前兒童飲食營養狀況  時間  對象  結果  德國  2001  4-6 歲孩童和 13-14 青少年    孩童及及青少年動物性食物和脂肪/油脂的攝取高於植物性食物的攝取。    女孩攝取較多的蔬菜和水果以及較少的肉類/香腸。    孩童及青少年有飲食不均衡、脂質攝取過量、膳食纖維攝取不足的現象  美國  1977-1998  2-5 歲學齡前兒童    1977-1998 年期間 2-5 歲學齡前兒童整體的飲食品質有些微改善的趨勢    穀類、水果和蔬菜攝取狀況有
表 2-3.4  美國孩童及青少年膳食補充品的使用情形  時間  資料來源  作者  對象  目的  結          果  補充品使用盛行率  補充品種類  影響因素  1976-1980  The secon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  )Ⅱ Looker 等人  1-19 歲幼童及 青少年  探討 1~19 歲的年齡層,有無使用維生素-礦物質補充品者,其飲食攝 取和體內鐵質 的狀況。  1~2 歲年齡層
表 2-3.5    美國孩童及成年人膳食補充品的使用情形  時間  資料來源  作者  對象  目的  結          果  補充品使用盛行率  補充品種類  影響因素  1991  National  Maternal and  Infant Health  Survey  Yu 等人  年滿 3 歲的學齡前兒 童  探討美國學齡前兒童維生素及礦物質補充品的使用情 形。  超過半數的美國 3 歲孩童有使用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膳食補充品。  最常使用的補充品為綜合維他命及礦 物質合併鐵劑,約占所有使用者
+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範圍 第五節 電影院簡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電影片映演業 第二節 服務品質 第三節 服務行銷組合 第四節 顧客滿意度 第五節 顧客忠誠度

 在 1855 年英國科學家 Lord Rayleigh 於地震研 究領域就發現了表面聲波的存在,此後則將此現象 運用於地震研究上,此表面波亦被稱為 Rayleigh wave ;直到 1965

分類法,以此分類法評價高中數學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探討其所展現的 SOTO 認知層次及其 發展的主要特徵。本研究採用質為主、量為輔的個案研究法,並參照自 Learning

巴斯德研究院(法語:Institut Pasteur)總部位於巴黎,是法國的一個私立的非營利研究 中心,致力於生物學、微生物學、疾病和疫苗的相關研究,其創建者巴斯德於

  此外, 圖書館亦陸續引進英美文學、外語學習與研究等 相關資料庫,如 19 世紀以前出版的經典文學名著 Literature Online, Early English Books Online 與 Naxos

•虐兒行為是人們(單獨或集體地) 利用本身與兒 童之間權力差異的特殊地位 (如年齡、身分、知

根據研究背景與動機的說明,本研究主要是探討 Facebook

本研究將針對 TFT-LCD 產業研發單位主管與研發人員進行 探討,並就主管於研發人員對職能重視程度作差異性分析。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