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語言與形式 第一節 語言的特色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四章 語言與形式 第一節 語言的特色"

Copied!
2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四章 語言與形式

第一節 語言的特色

《拜月亭》在藝術上有多方面的表現,人物塑造、情節結構達到相當水準。

語言自然,也是眾所公認的。南戲《拜月亭》的語言樸拙清新,世德堂本尤為如 此。明清的批評家們都說它「本色」、「當行」,極盡讚美。李卓吾在容與堂刊本 的總評中說:「《拜月》曲白都近自然,委疑天造,豈曰人工!」呂天成曰:「元 人詞手,制為南詞,天然本色之句,往往見寶,遂開臨川玉茗之派。」1這都是 說劇本的曲詞寫得天然質樸而又富於戲劇性,上承元人雜劇的優秀傳統,下對湯 顯祖的語言藝術給予深刻影響。如此的評價是極高的。李贄還拿它與《西廂》、《琵 琶》比較:「《拜月》、《西廂》化工也;《琵琶》畫工也。」《焚書•雜說》卷三。所 謂「化工」就是自然,是李贄認為文藝作品的最高境界。

蘇國榮的《中國劇詩美學風格》一書說:「而要自然,必須發作者胸中之所 發,言作者心中之所言,才能如行雲流水,自然成趣。」2在論及〈皇華悲遇〉

時,凌濛初還頗有感慨地說:「古人云『眼前光景口頭語,便是詩家絕妙詞。』

此語於曲更然。如此等曲,不假藻繪,真率自然,所謂削膚見肉,削肉見骨者也。」

(「干戈動地來」套尾批)3凌氏對《拜月》可謂愛之甚深,「削膚見肉,削肉見 骨」正是指深入心靈,表達出人物自然真率的情感。這種境界須作者功力夠,才 能信手拈來,不著痕跡。笠翁曰;「惟于淺處見才,方是文章高手。」4 信哉斯 言。《拜月亭》雖稍粗糙,然巧奪天工,即粗服亂髮也不掩其美。

本戲文的語言特色,基本上可從四個角度來辨析:

一、活潑自然

《拜月亭記》將戲劇語言的曲、白融為一體,流暢生動,活潑自然,確是很 具代表性的,也是最精采的好戲。試以膾炙人口的〈曠野奇逢〉片段為例:

1 明•呂天成撰 吳書蔭校註:《曲品校註》(曲品卷下•神品二)(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 8 月)頁165。

2 蘇國榮:《中國劇詩美學風格》(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 年 6 月第一次印刷)頁 218。

3 施惠:凌延喜朱墨本《幽閨怨佳人拜月亭》卷三,收陶湘輯《元明清傳奇五種》第四本(廣文 書局,武進涉園影印)第二十六折。

4 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部上•詞采第二•忌填塞》收《李漁全集》第三卷(浙江:古籍出版 社,1992 年 10 月第一次印刷)頁 24。

(2)

【金蓮子】(旦上)古今愁,古今愁,誰似我目下這樣愁。聽軍馬驟,聽軍 馬驟,人亂語稠,向深林中逃難,恐有人搜。(下)

【前腔】(生上)百忙裏散失,差了路頭。尋妹子不見,教我怎措手。瑞蓮

(旦內應科生)神天祐,神天祐,這答兒是有親骨肉,見了向前走。瑞蓮!

瑞蓮!

【菊花新】(旦應上)你是何人我是誰?(生)應了又應,呀!見又非。(旦)

將咱小名提,進前去問他端的。我只道是我母親,原來是個秀才。(生)我只道是 我妹子,原來是一位娘子。(旦)呀!你不是我母親,如何叫我?(生)我自叫我妹子 瑞蓮,誰來叫你?

【古輪台】(旦)自驚疑,相呼廝喚兩相回。瑞蘭和先輩不曾相識!(生)

瑞蓮名兒本是卑人親妹。不知娘子因甚到此?(旦)妾因兵火急,離鄉故。(生)

娘子如何獨行?(旦)母子隨遷往南避,中途相失。秀才在何處不見了令妹?(生)

喊殺聲,各各逃生,電奔星馳。中路裏差池,因循尋至,應聲錯偶逢伊。

娘子不見了母親,小生不見了妹子。正是俱錯意,一般煩惱兩心知。

這一段極具代表性。語言樸實自然,淺顯易懂,對白交接得很靈活,時而夾雜唱 詞,相當動聽。音樂性強,戲劇性也強。母女、兄妹散而錯合,關目極巧。二人 名字音韻相同,又在兵慌馬亂中,產生這一誤會,令人可信。演來充滿新鮮之趣,

是很討喜的一齣戲。

又如〈抱恙離鸞〉中,王鎮強要女兒離開的那場戲,有瑞蘭的辯解、世隆的 哀求、王鎮的怒斥、六兒的拉扯以及世隆奪瑞蘭、瑞蘭昏蹶狀、王鎮推倒世隆等 情節,一個無情;一個心急;一個羞怒;三人關係緊張得令人屏息,既表現了戲 劇衝突,也刻畫了人物個性,曲、白、科融合為一,是上好的戲劇語言。再如〈幽 閨拜月〉更是生動,劇情發展,隨步煥形,搖曳多姿。

【二郎神】(旦)拜新月,寶鼎中明香滿爇。(小旦潛上聽科旦)上蒼,這一炷香 呵!願我拋閃下男兒疾較些,得再覩同歡同悅。(小旦)悄悄輕將衣袂拽。

姐姐,卻不道小鬼頭春心動也。(走科旦)妹子到那裡去?(小旦)我也到父親 行去說。(旦扯科小旦)放手,我這回定要去。(旦跪科)妹子,饒過了姐姐。(小旦)

姐姐請起。那嬌怯,無言俯首紅暈滿腮頰。

這只是其中一小節,就可感受到神形畢現,具有強烈的喜劇性。一個天真頑皮;

一個嬌羞萬狀。既嚴肅又幽默;既輕鬆又莊重。此齣戲深受觀眾的喜愛。而世德 本有大量的對白和動作,喜劇性更強,把瑞蓮的活潑伶俐表現無遺。後來的地方

(3)

戲都以世本為依據。汲本及容與堂本反而都簡化多了。

二、曲兼賓白

然而也有彼此問答,不須賓白,而敘說情事,宛轉詳盡的。

第二十八齣〈兄弟彈冠〉世隆、興福重逢時的一幕:

【本序】(生)自與相別,風寒勞役,受盡奔波,那更憂愁思慮,在旅邸頓 染沉痾。(小生)違和,天相吉人身痊可,卻望節飲食,休勞碌。怎忘卻,

忘了問別來尊嫂貴體安樂。

【前腔】(生)提著心腸慘悽,不由人忍不住淚珠流顆。但有死別生離,那 煩惱似天來大。(小生)緣何,莫非他棄舊憐新,從了別個。(生)不是(小 生)多應是疾病亡,遭非禍。(生)不是,你道為甚麼?(小生)卻為甚麼?

(生)倚勢杖權,將夫妻苦苦拆破。

第三十二齣〈幽閨拜月〉姑嫂相認之後:

【四犯黃鶯兒】(小旦)他直恁太情切,你十分忒軟怯,眼睜睜怎忍相拋撇?

(旦)枉是怨嗟,無可計設。當不過他搶來推去望前扯。()意似虺蛇,

性似蝎螫,一言如何訴說?

【前腔】(小旦)流水一似馬和車,傾刻間途路賒。他在窮途逆旅應難捨。

(旦)那時節呵!囊篋又竭,藥餌又缺。他那裡悶懨懨難捱過如年夜。() 寶鏡分破,玉簪跌折,甚日重圓再接?

以上二例均以曲表白,不必藉助賓白,就能曲盡意至,實是本色。

三、情景交融

《幽閨記》雖語言平易,很少雕琢,然而卻也不缺文采,寫景中又能抒情。

第九齣〈綠林寄跡〉興福唱道:

【醉羅歌】「那日那日離都下,流落流落在天涯。畫影圖形遍挨查,到處都 張掛。草為茵褥,橋為住家,山花當飯,溪水當茶。」

白描淺顯的文字,清新、美麗又自然,寫出興福流亡生活之苦。

第二十一齣〈子母途窮〉王夫人和瑞連所唱【羽調排歌】:

【羽調排歌】(老旦)黯黯雲迷,寒天暮景,驅馳水涉山登,蕭蕭黃葉舞風 輕。這樣愁煩不慣經。不忍聽,不美聽,聽得胡笳野外三兩聲。()風 力勁,天氣冷,一程分作兩程行。

(4)

【前腔】(小旦)只見數點寒鴉,投林亂鳴。晚烟宿霧冥冥,迢迢古岸水澄 澄,野渡無人舟自橫。不忍聽,不美聽,聽得孤鴻天外三兩聲。(合前) 此曲樸實之中有文采,寫出初冬時節蕭瑟悽涼之景,寒氣逼人,詞境淒美。葉桂 剛主編的《中國古代十大喜劇賞析》用了相當多文字來分析後面這一段曲:「寥 寥數語,點出『寒鴉、晚烟、宿霧、古岸、野渡、孤鴻』等一大群詩意形象,包 容量大,文采飛揚,富于音樂感和節奏感。語雖精煉,卻無雕琢之痕,句句皆立 于自然,隨筆掬來,樸野生動。再瞧那『不忍聽,不美聽』之句,質樸可人,純 真爛漫,與前面詩意唱詞對照,平易中見文采;文采中顯平易,融情于景,景化 于情。讀來頗覺清麗可喜,娓娓動人。」5

第三十一齣〈英雄應辟〉世隆與興福一起進京趕考,路上充滿了喜悅希望之 情,賞花看山,無限風光。和上齣蘭、蓮〈對景含愁〉成對比,關目接得極好。

【望遠行】一曲塑景極美:

【望遠行】(生上)春風紫陌,又是天涯行客。(小生上)野草閒花,掩映水 光山色。(末淨上)杏花朵朵攲紅,楊柳絲絲弄碧,沙岸遠漣漪初溢。

又譬如逃難的那幾折,使人如歷其境,如感其情。把兵慌馬亂的場景描繪得 淋漓盡致。不僅傳達人物的情感,而且還呈現劇中的環境風光,渲染了劇中的氣 氛,更真實生動地交代情節。「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 生。」尤其第十三齣〈相泣路歧〉

【攤破地錦花】(旦)繡鞋兒,分不得幫和底。一步步提,百忙裏褪了跟 兒。(老旦)冒雨蕩風,帶水拖泥。(合)步難移,全没些氣和力。

是一幅生動鮮明的逃難圖。風雨交加,嘆息淚流,途路泥濘,行走困難。把情和 景交融一起,加以描寫,著實難以分辨何者為主?何者為次?何者為因?何者為 果?情景交融之作,此當屬最上乘之作。劉大杰在《中國文學發達史》中說:「字 字本色,句句自然,雖為南戲,卻有雜戲曲辭的高古質樸之趣。寫情的哀感動人,

寫境的意境高遠,論其價值,又高出《殺狗》、《白兔》二記了。」6

四、曲白相生

賓白可以使戲劇的形式更完備,使我們對曲辭和情節更了解。這方面明人的 抄本和改本相當完備而豐富,而這都是在流行中不斷修改的結果。經明人改編過

5 葉桂剛 王貴元主編:《中國古代十大喜劇賞析》(上、下)(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3 年第 一版)頁769。

6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達史》(台灣中華書局,1967 年 1 月初版)第二十五章明代的戲曲頁 891。

(5)

的版本,曲辭修改較少;說白修改較多。作家們各顯本事,因此幽默詼諧、插科 打諢成了劇作家吸引讀者的走向。梁廷枏說:「以白引起曲文,曲所未盡,以白 補之。」7賓白常常是演劇時伶人所加,因此多鄙俚蹈襲之語,這是免不了的。

而且常因地制宜,具有地方色彩。

《幽閨記》的曲和白交接得極為自然,所謂的曲白相生。堪稱幽默而機巧,

讓人發出會心之笑。比如汲本〈曠野奇逢〉、世本〈隆遇瑞蘭〉中兩人的對白充 滿了機趣,一問一答,緊湊而具有喜劇氣氛。這段戲的語言是很好的喜劇語言,

問答切合人物身分而且巧妙,這是屬於自然相承的曲白相生形式。「路中不擋攔」

一段唱念相間,蔣緊緊追問,步步進逼:「權什麼?」「夫什麼?」王躲躲閃閃,

吞吞吐吐,弄得窘極了,羞澀之情溢於言表,人物神態躍然紙上。又如世本〈世 隆成親〉中有「(生)娘子才說點燈做飯,和我睡到天明(旦)君子聽錯了,我說 點燈提亮,各自分明。」的對白,有會心之趣。

屬於相互補充的曲白相生,如世本《瑞蘭拜月》,兩姊妹你來我往的,彷如 繞口令的語言,真是魅力十足,耍得瑞蘭糗態百出。如「(貼)姊姊,男兒二字,

怎麼解?(旦)妹子,你男兒二字也不曉得,爹爹是男,我和你兩個不是兒?」

瑞蘭的強詞奪理,讓人發噱。唱白的混合交用而又能流暢自如。又如第三十九齣

〈天湊姻緣〉中張都督和蔣世隆的對答相問,一步緊逼一步,可以增加戲劇的起 伏,營造氣氛的高潮。這是南戲語言藝術最特別的地方,觀諸這幾折名齣 :〈奇 逢〉、〈招商〉、〈拜月〉都有這種特色。

還有一種方式是富于轉折的曲白。如第七齣〈文武同盟〉中,世隆突然發現 興福時的互相問答。世隆先問是誰藏他園中?小生馬上跪下求他息怒,世隆於是 說:「漢子!這不是說話的去處,隨我到亭子上來。」世隆又猜他非奸即盜,小 生否認。世隆要送他到有司推問,小生趕忙哀求並說明自己身世。短短數行曲折 變化頗多,緊張氣氛濃厚。曲白相生可以發揮劇中的相互關係的作用;可以更靈 活生動地表現劇情和人物性格;它的運用還表現了語言構思的巧妙。

對白的設計還可以表現在不同人物的個性化語言上,二十六齣〈皇華悲遇〉。

【紅衫兒】(旦)我有一言說不盡。(老旦)有甚麼說話?(旦)向日招商店,

驀忽地撞著家尊(哭科老旦)孩兒有甚事?說與我知道,不要啼哭。(旦)我尋思 他眼盼盼,人遠天涯近。(老旦)為甚的那壁千般恨?(外怒科)夫人,你休 只管叨叨問。

7 同註 5,頁 235。

(6)

【會河陽】(老旦)相公,有甚事爭差,且息怒嗔,閒言語總休論。(小旦)

賤妾不懼責罰,將片言語陳,難得見今朝分。(旦)甚時除得我心頭悶?甚 日除得我心頭恨?

這一段曲白,句句切合人物的不同身分、性格,把劇中四個人物的內心活動:王 夫人對瑞蘭的關心和調停態度;瑞蘭的滿懷愁苦,想向母親傾訴卻又礙著父親不 敢講;王鎮的蠻橫專制;瑞蓮的企圖從旁排解卻只能委婉條陳,都生動地揭示在 我們面前。曲文通俗自然,語語本色,確是場上之曲。

此外,方言、俗語的豐富和運用的生動也是一大特點。如第三齣〈虎狼擾亂〉

運用了女真族的語言,如「把都兒」指勇士;「鐵里溫都哈喇」意即「定殺頭」;

還有一首“金字經”全用蒙古語,其義待考。世本則是“回回曲”增加不少趣 味。第六齣〈圖形追捕〉有「白鐵刀,轉口快。」意為白鐵質軟,一用即鈍。「六 月債,還得快」意即上半年的債,下半年就得歸還。「你十三,我十三,三個十 三三十九,賽過東京白牡丹。」大概只是隨口歌謠,無甚意義。第九齣〈綠林寄 跡〉爭戴金盔的一幕,有兩句「推位讓國」、「濟弱扶傾」據說出自「千字文」。8 第十齣〈奉使臨番〉有蒙語「兀刺赤」,指驛站掌管車馬的驛卒。諸如此類,充 滿異國風味,也具有民間氣息。朱師自力的論文即就此加以收集。

整個明代,提出本色論的戲曲理論家很多,如何良俊、徐渭、沈璟、王驥德、

呂天成、凌濛初等,他們大都推崇《拜月亭》的成就。曲的本色特點,還表現在 語言的“直說明言”方面。李漁曾就明清傳奇創作的不良傾向加以批判,認為曲 應“直說明言”。他說:「凡讀傳奇而有令人費解,或初閱不見其佳,深思而後 得其意之所在者,便非絕妙好詞,不問而知為今曲,非元曲也。」9“直說明言”

自然不假借于用典用事,或雕琢詞藻,因而能言情如水,寫景如畫,因而能“情 真語切”。俞為民《明清傳奇考論》曰:「戲曲是一種群眾性的藝術,強調戲曲 語言的通俗易懂,是進一步發展和繁榮戲曲藝術的必要條件。」10群眾的接受度 首先從語言的溝通建立。

以上所言,《拜月亭》語言特色表現在活潑自然、曲兼賓白、情景交融、曲 白相生這四方面,從而閃爍著它的天然樸實之美。凡詞語的隱括,賓白的補充,

8 上海復旦大學江巨榮:〈宋金雜劇在南戲和明傳奇中的遺存〉見見溫州市文化局編《南戲國際 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2001 年 5 月第一次印刷)頁 233。

9 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部上•詞采第二•貴顯淺》收《李漁全集》第三卷(浙江:古籍出版 社修訂本共二十卷,1992 年 10 月第一次印刷)頁 17。

10 俞為民:《明清傳奇考論》(台北:華正書局,1993 年 7 月初版)頁 466。

(7)

動作的配合,均可謂匠心獨運。林惠祥在所著《文化人類學》中提到:「最切近 於人類的詩材莫如感情,故抒情詩為最自然的詩歌。最切近於人類的表示法莫如 語言,故抒情詩也是最自然的藝術。」11詩歌與語言是戲劇構成的要素。因為自 然,所以它永遠可以繫住人心;因為真誠,所以可以打動人情。

第二節 科諢的諧趣

其次,插科打諢的場面,和劇情進展、人物性格的刻畫有機融合,與前期南 戲的散漫無章不同。就「插科打諢」的部分來說,《拜月亭記》各版本之不同,

甚至地方戲之演變,最大部分就是科諢。基本情節及人物都沒變,科諢的運用卻 能千變萬化,因應各地風俗或口語之不同,帶來不同的諧趣。比如汲本〈招商諧 偶〉中丑角的插科打諢:「著了!正是那唐明皇與楊貴妃,在采石江邊飲宴的故事,我小人 親眼見的,也是我斟酒勸他。」真夠誇張!同樣一齣,《遏雲閣曲譜》有這樣的答話:

(丑)四海之內皆兄弟,你之父母即我父母。你的渾家就是我的渾家。」叫人捧腹!而且 還串了一齣戲呢?真有點喧賓奪主了。另外,汲本〈天湊姻緣〉中世隆敘述往事,

說到被王尚書奪走老婆時,張都督扮演的淨角罵了一句:「咳!這個天殺的老忘八。」

令人忍俊不禁。此外,汲本〈綠林寄跡〉的“戴金盔”一幕,還被搬演成崑曲“大 話”,而〈文武同盟〉中的淨、末、丑角的湊熱鬧。詼諧的話語,以及世本三十 六齣〈試官考選〉中,由考官問的一些急智問題,也都相當有趣,為劇本增加了 許多活力。“請醫”一齣更是綿延流長,成了專門的「折子戲」。

這種科諢的喜趣鬥鬧成分,是由角色來執行的。它來自於唐代參軍戲中「參 軍」與「參鶻」、宋金雜劇院本中「副淨」與「副末」的腳色功能,而又有進一 步的衍化和發揮,對於戲劇排場、氣氛效用、主題思想、人物刻畫、舞台景觀、

觀眾反應等各方面都具有影響的力量,也構成了大戲喜劇傳統中最為顯著而重要 的一環。12如〈抱恙離鸞〉中的「庸醫」即是金「院本」《雙鬥醫》的遺留。

《幽閨記》的運用科諢,比較成功的是第九齣〈綠林寄跡〉和第二十二齣〈招 商諧偶〉。其它都稍有瑕疵,未能盡善。本論文在首章古、今本之不同「插科打 諢的運用」已有提及,那就是科諢冗長,除了弄巧成拙之外,還有賣弄之嫌以及 喧賓奪主的後遺症,這些科諢多集中在前面幾齣。底下試欣賞第九齣及第二十二

11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台北:商務印書館 1981 年 9 月台七版)第六章詩歌,頁 413。

12 張啟超:《中國戲曲「喜劇傳統」之研究》(東吳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3 年 7 月)頁 125。

(8)

齣的精采處:

一、第九齣〈綠林寄跡〉

一開場是由虎頭山草寇出來,其中一名在巡山時,發現了一個石匣。石匣裡 面有一頂金盔、一把寶劍,而且霞光萬道,瑞氣千條。於是商量:誰能戴得住這 金盔的,便拜他為寨主。但有兩個條件,除了戴上它不會頭痛外,還要會說一些 大話。底下有一段精采的說大話比賽,結果沒有人可以戴上它。茲錄下其中精采 有趣的片段:

(丑反戴科末)反了。(丑)一日皇帝也不曾做,怎麼就反了?(末)盔 反戴了。(丑)你那曉得,我是個没面目的大王,卻要垂簾聽政哩!(歪 戴科末)歪了!(丑)這叫耳不聞。(作跌推末科末)怎麼推我一交?(丑)

這叫做推位讓國。(搖科末)不要搖!(丑)是堯舜之道。(末)怎麼這等 抖?(丑)劉備兒子叫做阿斗。(末)怎麼坐在地上?(丑)地主明王也 要坐朝問道。阿呀!盔內有鬼!(末)無鬼不成魁。(丑)快備龍床,寡 人要駕崩了!大家且來濟弱扶傾。(倒科眾扶科)怎麼?(丑)戴在頭上,

漸漸似泰山壓頂一般,頭疼眼脹。成不得,這寨主不願做了,還是戴紅帽 兒吧!

這一段戲帶有神話色彩。其中運用諧音、雙關語、歷史典故,再加上賓白貫串,

有妙語如珠之感。聽眾要有相當水準,才能領會話中含意,連皇帝都諷刺了,文 人的手筆真是無所不能。王季思曰:「爭戴金盔一場,雖與主題無涉,對情節的 發展也是多餘;但卻有深刻的諷刺性,表明了作者的政治傾向,是一場好丑角戲。

沒有福分戴之生疼等類情節,在民間常有流傳,是天命觀的一方面表現。」13王 季思的評論頗為嚴肅深入,把輕鬆的科諢戲分析得這麼沉重,其中也不無道理,

因為中國的科諢戲本來就常帶有諷刺性的。

後來遇上了興福,一番廝打,只好請他試戴。其中對話亦頗為有趣:

(小生)你每都來。(眾戰倒科丑)這個人果然有些本事,快拿那話兒來。

(末)甚麼那話兒?(丑)戴在頭上生疼的。(淨取盔跪介)壯士爺!(丑)

啐!怎麼跪了他又叫爺?(淨)再不要惹他打了疼處。壯士爺!(末)又 叫爺!(淨)哥,奉承他些罷!(小生)怎麼說?(淨)眾人沒有什麼孝 順,止有一頂嵌金盔在此。壯士爺若戴得,就奉送。(小生)拿上來,你

13 王季思主編:《幽閨記》收《中國十大古典喜劇集》(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2 年)頁 260。

(9)

這夥毛賊也有這頂好金盔。(淨)眾人也指望成些大事,特打在此的。(小 生戴科)倒正好。(眾)可疼?(小生)甚麼疼?(淨)你不頭疼?(小 生)我怎麼頭疼?(淨)你可眼花?(小生)我為甚眼花?(丑)這卻是 真命強盜。(外)真命寨主。(眾)稟壯士,你來得去不得。(小生)我怎 麼來得去不得?

二、第二十二齣〈招商諧偶〉

雖是本劇最長的一齣,篇幅超過全劇的十分之一。由於不僅主角的戲好看,

其他的末、淨、丑諸配角也各有好戲,因此觀眾不覺其長,不厭其煩也。一開始 店主公和酒保上場,免不了賣弄一些酒名和酒的典故,或是自我宣傳一番。比如 丑角酒保說的:「好招商店,前臨官道,後靠野溪。幾株楊柳綠陰濃,一架薔薇 清影亂。古壁上繪劉伶裸臥,小窗前畫李白醉眠。」一幅鄉野酒店圖浮現出來,

文人筆下的酒保似乎也帶有幾分詩意和學問。接下來世隆、瑞蘭來到,坐下來點 菜,酒保的伶牙利嘴和狡猾卻也比不過世隆的內行。這一段對白相當精采緊湊,

也是世本所無。如(生)「酒保,你家有甚麼好酒?(丑)有好酒。(生)有甚麼 好下飯?(丑)有好下飯。(生)只把好的拿來,喫了算帳。」然後就是酒保想 哄騙世隆的過程。還有一些行話呢!喝酒時也有酒保的好戲:

(旦)酒保將酒過來,待我也回那秀才一杯。(丑背云)蹺蹊。待我問他,

官兒,方纔娘子說:酒保看酒過來,待我也回那秀才一杯。那者是怎麼說?

(生)這是我那裡鄉音。那者是好也。(丑背云)待我也打腔兒哄他。(叫 科)夥計看那酒來,那下飯來!(生)酒保,甚麼那酒,那下飯?(生)

官兒就不記得了,我這裏也是那者好也。(生)休取笑。

這個酒保算得上伶俐,反應真快,而且還會戲弄別人,不是普通的酒保。接著世 隆要酒保幫忙勸酒,且看他如何進行:

(生)酒保,你怎麼把臉兒遮了?(丑)小人臉兒不那個,恐娘子見了不肯喫酒。不比 尋常賣酒家。娘子請一杯!(旦)我不會喫。(丑)小人跪了!(旦)請起,我喫。(丑)

娘子出路人,不要喫單杯,喫一個雙杯。(把酒科)村店多瀟灑,坐起極幽雅。(旦)

我再喫不得了。(丑)沒奈何,小人又跪下。(旦)也罷,起來,我再喫一杯。

看!這樣的酒保多厲害!那裡是瑞蘭應付得了的?也許是世隆看準這一點,才找 他勸酒也說不定。改編後的酒保沒有三兩下功夫是不行的。前面說過《遏雲閣曲 譜》裏的酒保還會唱戲呢!可說愈來愈離譜了。

(10)

世隆繼續喝酒,想灌醉瑞蘭。這一段世隆點出楊貴妃的故事,酒保說他勸過 貴妃喝酒的對話,幽默有趣,也相當成功。王季思說:「這樣的科諢,既有助於 人物思想、性格的揭示,又增加了情節的生動性。」14實是的論。茲簡錄如下:

(生)娘子,這是唐明皇與楊貴妃,在采石江邊飲宴的故事。(丑)著了,

正是那唐明皇與楊貴妃,在采石江邊飲宴的故事。我小人親眼見的,也是 我斟酒勸他。(生)酒保,你多少年紀?(丑)我四十歲了。(生)唐明皇 開元到今,有四百餘年。你怎麼說親眼見?(丑)自不曾說謊,略謊得一 謊,就露出馬腳來。

訂房間的一段爭論,雖瑣碎,卻也曲折有致。末角、丑角的配合,恰到好處。

再下來,男女主角一場爭辯。這兩處都運用了“糾纏”的筆法,頗為繁複。世隆 終於忍不住動怒,驚醒了店主婆,(淨內叫):「老兒起來,盤兒碗兒都打碎了」。

這個反應真妙,想像店主婆的機伶,以及夜深人靜時兩人的爭吵聲。店主公婆勸 導的這一大段相當驚人,驚人的是店主公婆的學問,講得頭頭是道,還引用一些 典故。這又是改編者塑造的店主公婆形象,與世本的簡潔處理不同。一番歷練之 言,終於說服瑞蘭。這一段長白說得入情入理,明白曉暢,是傳奇賓白中的佳作。

比如店主公說:「雖小姐玉潔冰清,惟天可表。清白誰人肯信?是非誰人與辨?

正所謂崑岡失火,玉石俱焚。」店主婆說:「我兩人年紀高大,權做主婚人。安 排一樽薄酒,權為合卺之杯。所謂禮由義起,不為茍從。我兩老口主張不差,小 姐依順了罷!」他們的口才真是無懈可擊!

不能否認的,《幽閨記》中加入太多的科諢,難免使人厭煩。比如第六齣〈圖 形追捕〉,巡警官和坊正、公使人之間的鬥鬧打趣。前半還能製造諧趣,引起喜 劇效果,而且具有諷諭作用。如坊正上場介紹自己:「狂秀才,命兒乖,身充坊 正是官差。三隅兩巷民戶災,要無違礙,好生只把月錢來。」反映出地方官吏之 迫害百姓。又如「公使人,乾熱亂。得文引,去勾喚。窮三千,富五貫。得了錢,解一半。」 也在諷刺公差的貪污,是喜劇常用的諷刺手法。但後面結尾丑角罰打淨角、末角 的部分就顯得多餘了,應該見好就收。第七齣〈文武同盟〉中幅的部分,外、末、

淨、丑一群官差追捕興福的情節亦過於冗長。比如從腳印猜測興福的身高,以及 討論誰要跳牆的細節,稍覺牽強。雖說南戲中常有這樣的搭配,相互調笑以活躍 戲劇氣氛,但宜從情節、人物自然生發,多了就不好。又如二十五齣〈抱恙離鸞〉

庸醫賣弄藥名的那一段也令人厭煩。李贄評:「作者極苦,看者又不樂,今日文

14 同上註,頁 285。

(11)

人多犯此病。」15王起主編的《中國戲曲選》曰:「傳奇作者在寫科諢時,往往有 這種掉書袋陋習。」16後面的耍寶胡鬧,雖諷刺了庸醫模樣,然而卻也發展出後 來的折子戲“請醫”,倒是始料未及的。然而以上六、七、二十五這三齣的毛病,

世德本均沒有。世本處理的節奏快多了,情節也簡化得多,沒有這麼長的科諢。

由此可看出明代文人好賣弄的弊端。

然而劉大杰卻頗為讚賞:「戲中對白,亦極美妙。如〈遇盜〉、〈旅婚〉、〈請 醫〉諸齣,作者能以市井江湖口吻出之,情景逼真,最適合戲中人物的身分。而 評者以為『科白鄙俚,聞之噴飯。』這是不懂文學真實性的緣故。綠林盜賊,言 語自是粗魯,旅店茶房,言語自是鄙俗。作者能以粗魯鄙俗出之,才顯得真是盜 賊真是茶房。」17。插科打諢設計得好的話,可以激起觀眾興趣,增強喜劇效果。

可以欣賞許多凡夫俗子、民間小人物在社會現實生活當中,嘻笑怒罵的真情流 露,比較容易引起共鳴,因為畢竟與小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語言模式亦相近。

像〈抱恙離鸞〉中去掉厭煩的部分,它其實有調整劇中氣氛的作用。透過淨腳層 出不窮的花招和噱頭,就把原先男女主角的愁悶掃得一乾二淨,觀眾的注意力都 轉移了,釋放出輕鬆的氣息。因此,插科打諢可說是劇中的潤滑劑,沒有它會少 了很多生氣。李漁也說過:「科諢乃看戲之人蔘湯也,養精益補,使人不倦,全 在乎此。可作小道觀乎?」18而要精采動人,首要劇作者的語言設計,其次是演 劇者的表演功力,缺一不可。

第三節 聲情的豐富

再就聲律來看,戲曲文學基本上屬於韻文體,曲文實為主體。若抽離音樂,

則中國戲曲之精髓亦隨之而失,故歷來戲曲作品講究的是曲情與劇情合一。而漢 語本身具有很強的音樂性,聲分平仄,字別陰陽。高低起伏,抑揚頓挫,極為優 美。假如違反了漢語的自然規律,比如平庂不相協,不但聽起來不美,唱起來也 會不順。因此,一些曲律家都強調「聲務鏗鏘」,認為作者在遣辭造句時,要特 別注意音律。王驥德《曲律》曰:「調其清濁,協其高下,使律呂相宜,金石錯

15 施惠:《李卓吾批評幽閨記》收林侑蒔主編《全明傳奇》(台北:天一出版社)第二十五齣。

16 王起主編:《中國戲曲選》中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4 年 5 月第十次印刷)頁 515。

17 同註 6,頁 891。

18 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部下•科諢第五》收《李漁全集》第三卷(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第一次印刷)頁55。

(12)

應,此握管者之責。故作詞第一吃緊處也。」19意思說聲音的清濁高下要協調得 宜,才有韻律之美。俞為民亦曰:「曲調與劇情的統一,也是《拜月亭記》的一 個藝術特色。劇本在安排曲調時,根據劇情的不同,選用與劇情相合的聲情的曲 調,使豐富複雜的劇情通過相應的聲情得以完美的表達。」20 聲音可以表達感情,

展現劇情。比如人人讚譽的〈皇華悲遇〉一齣,就其所使用宮調來看,是四十齣 中最複雜的。計用了仙呂、南呂、中呂、正宮、仙呂入雙調五種之多。若以芝庵

《唱論》提及宮調所表現的聲情,與劇情做一對照(各以一首代表)來看,如下 列:

仙呂(唱清新綿邈)--【上馬踢】(老旦上)干戈動地來,車駕遷都汴。

兒夫離帝京,路遙人又遠。軍馬臨城,無計將身免,這苦怎言?禍不單行,

中路兒不見。

南呂(唱感嘆傷悲)--【羅帶兒】(老旦)妾身本宦族,京城久居。為侵 邊犯闕軍奮武,君臣遷徙離中都也。(小旦)散亂人逃避,奔程途。身無主,

去無所,慘可可地千生受萬苦辛。(合)今宵得借一宿,可憐見子母每天翻 地覆。

仙呂入雙調(唱清新綿邈轉入健捷激裊)--【灞陵橋】(外上)馬兒行又 急,轉頭間五里復十里。此去河南只隔這帶水,孟津驛,今夜權停止。嗏!

知他這碾車兒恁行遲。

中呂(唱高下閃賺)--【粉孩兒】(老旦)相公匆匆地離皇朝,你心不穩。

棄家私老小,去得安忍?(外)只知國難識大臣,不隄防萬馬千軍犯京城,

君去民逃,常言道龍鬥魚損。

正宮(唱惆悵雄壯)--【福馬郎】(旦)那日裏風寒雨又緊,正行裏喊聲 如雷震。無處藏隱,急向林榔中躲,道途上奔。(老旦)其時節,亂紛紛,

身難保,命難存。

仔細閱讀,從王夫人上場到回答驛館負責人問話,到瑞蘭相認,然後王尚書出現,

全家重聚,夫人驚喜交集之餘,責備王鎮不顧家人,以及瑞蘭母女回憶逃難過程。

其情緒變化與宮調的聲情轉換均能配合。這一齣是一場很動人的戲,安排得也很 離奇。在孟津驛,瑞蘭與其父住在驛舍內,瑞蓮與王夫人借廊檐下棲身。一夜裡,

各懷愁思,難以入睡。劇本安排六支【銷金帳】,讓三人輪唱,從初更唱到五更。

19 明•王驥徳:《曲律•論平仄第五》第二卷,收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之 54〈指海〉第 七函(據清道光錢熙祚校刊指海本影印所選,共四卷,藝文印書館出版)頁9。

20 俞為民:《宋元南戲考論》(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 年 9 月初版第一次印刷)頁 145。

(13)

好像不可能,又有可能。同唱一樣的曲牌,曲辭卻富于變化,說盡三人的愁思。

詞隱生曰:「此曲諸闋佳處,人皆知之,然其神采在十二個“這般”上。」21李贄 說:「此齣關目妙極,全在不說出。」22綜合起來,《幽閨記》在聲情的表現方面,

運用了下列幾種技巧。

一、類疊的修辭

「類疊」是修辭的一種方法,包括詞語的類疊和句子的類疊。採用不斷的重 複或重疊,可以造成感情的擴展蔓延和纏綿糾葛。在百般無奈,愁緒難解;或心 情激動,無法遏抑;或悠悠情思,欲傳千里;或歡暢快樂,奔騰狂放之時,不管 喜怒哀樂,「類疊」都是最能表現這些情緒的。人類學者林惠祥曾說:「以口語發 洩感情只須用有效的審美的形式,例如按節奏的重複便可」23尚書最早談到詩的 作用:「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24即是強調聲音的拉長所造成的旋 律。詩大序亦曰:「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

故永歌之。」詩經中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反覆類疊,佳作如林。因為詞語重複會造 成感情的延宕,聲音拉長或不斷的重複交疊,也會強化感情,像歌謠或一般童歌,

都是重疊的多。只要簡單的節奏,就能鼓舞人心,這就是聲情。而透過聲音所表 達的感情比較豐沛;帶感情的聲音則較為動人。

我們再看第二十六齣〈皇華悲遇〉:

【銷金帳】(老旦)黃昏悄悄,助冷風兒起。想今朝,思向日,曾對這般時 節,這般天氣。羊羔美酒,美酒銷金帳裏,兵亂人慌,遠遠離鄉里。如今 怎生,怎生街頭上睡?

【前腔】(旦)呀!譙樓上一更鼓了。初更鼓打,哽咽寒角吹,滿懷愁分付與 誰?遭逢這般磨折,這般別離,鐵心腸打開,打開鸞孤鳯隻。我這裏恓惶,

他那裡難存濟。翻覆怎生,怎生獨自個睡?

【前腔】(小旦)是二更鼓了。鼕鼕二鼓,敗葉敲窗紙,響撲簌聒悶耳。難禁 這般蕭索,這般岑寂。骨肉到此,到此你東我西。去又無門,住又無依倚,

傷心怎生,怎生街頭上睡?

【前腔】(旦)三更漏轉,寒雁聲嘹嚦,半明滅燈火煤。尋思這般沉疾,這

21 詞隱生即沈璟。同註 3,頁 21。

22 施惠:《李卓吾批評幽閨記》收《全明傳奇》(台北:天一出版社)第二十六齣。

23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1 年 9 月台七版)第六章詩歌,頁 413。

24 《尚書•虞夏書•堯典》見《新譯尚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83 年 1 月三版)頁 13。

(14)

般狼狽,相別到今,到今凶吉未知。冷落空房,藥食誰調理?牀兒上怎生,

怎生獨自個睡?

【前腔】(老旦)樓頭四鼓,風捲簷鈴碎,略朦朧驚夢回。娘女這般相逢,

這般重會,颯然覺來,覺來孩兒那裏,那裏多少傷悲。多少縈牽繫。教人 怎生,怎生街頭上睡?

【前腔】(小旦)五更又催,野外疎鐘急。算通宵幾嘆息,一似這般煩惱,

這般孤恓。一身苟活,苟活成得甚的。(旦)俺這裏愁煩,那壁廂長吁氣,

聽得怎生,怎生獨自個睡?

三個人同時出現在舞台上,三次「怎生街頭上睡?」,三次「怎生獨自個睡?」

由三人輪唱,重複出現,使人愁腸百結。真是妙文,具有奇趣。

同樣也是第二十六齣〈皇華悲遇〉,王夫人和瑞蓮求宿驛館的一幕,也是相 當特別:

【羅帶兒】(老旦)妾身本宦族,京城久居。為侵邊犯闕軍奮武,君臣遷徙 離中都也。(小旦)散亂人逃避,奔程途。身無主,去無所,慘可可地千生 受萬苦辛。(合)今宵得借一宿,可憐見子母每天翻地覆。

【前腔】(末)兵戈起路程,人不慣經。早尋個旅邸休待等,怎容你行客寓 郵亭也。(老旦)心下貪行路,望南京。不覺的暮雲平,遠涉涉地不知處人 又生。(小旦合)今宵得少留停,可憐見子母每天寒地冷。(末)

【前腔】(小旦)不容奴在此間,千羞萬慙。開口告人難上難,傷情無語淚 偷彈也。(末)這般恓惶事恁愁煩。(末)……不忍見你受摧殘,靜悄悄地 留一夜來早散。(老旦小旦)今宵得暫安眠,可憐見子母每天昏地暗。

【前腔】(老旦小旦)娘和女深感激,蒙恩受德,幸然遇好人相愛惜。免風 霜寒冷受勞役也。(末)隨我來,向這迴廊畔正廰側,借得些薦和席。凍款 款地彎跧坐,覓些飲食。(老旦小旦)多謝官長,今宵得略休息,可憐見子母 每天寬地窄。

以上四曲【羅帶兒】由老旦、小旦、末角三人輪唱,其中末尾部分,四次類疊運 用,造成音韻跌宕、迴轉反覆,渲染效果特殊。詞隱生曰:「慘可可地、遠涉涉 地、靜悄悄地、凍款款地彎跧坐,語皆本色可喜。」25可惜前人演唱現已失傳,

否則必是「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只有憑空想像其動人音韻了。

有些歌謠也有類似手法,頗饒韻味,比如第三齣〈虎狼擾亂〉番兵唱的:

25 同註 3,頁 18。

(15)

【豹子令】點起番家百萬兵,百萬兵。紛紛快馬似騰雲,似騰雲。尀耐大 金無道理,與他交戰定輸贏。(合)安排器械便登程,殺教片甲不留存。

運用重複的技巧使氣勢雄壯,有一種震撼的效果,唱起來更為豪邁有力。

第九齣〈綠林寄跡〉興福成了寨主之後,興福和眾嘍囉歡悅地對唱:

【紅繡鞋】(小生)本為蓋世英雄,英雄。奸邪疾妒難容,難容。萬山深處 隱其蹤,不是路,且相從。屯作蟻,聚成蜂。屯作蟻,聚成蜂。

【前腔】(眾)將軍凜凜威風,威風。戰袍繡虎雕龍,雕龍。山花斜插茜巾 紅,新寨主,坐山中。商旅過,莫遭逢。商旅過,莫遭逢。

歌詞生動活潑,配合對唱、合唱,頓覺精神百倍,氣勢昂揚。

第十二齣〈山寨巡邏〉興福開始了劫掠生涯,他發號施令道:

【豹子令】聞說中都起戰塵,起戰塵。黎民逃難亂紛紛,亂紛紛。怕有推 車儋擔人經過,劫掠財寶共金銀。(合)登山驀嶺用心巡。

【前腔】(淨)休避些兒苦共勤,苦共勤。提刀攜劍共成群,共成群。士農 工商錢奪下,回來山寨醉醺醺。(合前)

【前腔】(丑)劫掠金珠不要分,不要分。肥羊美酒不霑脣,不霑脣。但願 捉得個花嬌女,將來壓寨做夫人。(合前)

重複的節奏,綠林生涯經這樣一唱,似乎充滿了樂趣,倒不像是天大的罪惡了。

第三十一齣〈英雄應辟〉一些科舉夥伴們所唱的【紅繡鞋】:

【紅繡鞋】(合)小徑迢迢狹窄,狹窄。野水潺潺湍激,湍激。飲數杯解愁 戚,那裏堪觀賞。可閒適,只愁他天晚逼。

這樣的合唱方式,打破南戲向來每人各唱一支的舊習,可說是戲曲史上的一大改 進。帶來生氣蓬勃的感覺,還可以振奮人心,愉悅人心,可說鏗鏘悅耳。

二、狀聲辭、狀貌辭的形容

此外,狀聲辭、狀貌辭的使用,也相當能烘托劇情,使節奏更緊密。運用狀 聲辭、狀貌辭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是劇中人物情感最激動的時候。或悲愁痛苦,

或興奮歡樂;但也有的是在生活平靜、情感悠閒、心情喜悅的時候。它不僅可以 達到生動描寫形象的目的,而且對人物情感和劇情的表現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 舉例如下:

第十三齣〈相泣路歧〉寫母女兩人風雨中同行之苦。

【剔銀燈】迢迢路不知是那裏。前途去,安身何處。(旦)一點點雨間著一

(16)

行行悽惶淚,一陣陣風對著一聲聲愁和氣。(合)雲低,天色傍晚,子母命 存亡,兀自尚未知。

關作中「點、行、陣、聲」四字單用,這裏重疊起來,成了狀聲辭、狀貌辭,不 僅更深沉地描繪出瑞蘭母女在離亂中的愁苦心情,而且舒緩的語調與貴族婦女養 尊處優、不勝天寒路遙、冒雨蕩風的艱辛相呼應,恍然可見母女跌跌撞撞、揮汗 相扶的情景,顯得生動逼真,自然貼切。

第十九齣〈偷兒擋路〉路上所唱【山坡羊】曲:

(生)「翠巍巍雲山一帶,碧澄澄寒波幾派,深密密烟林數簇,滴溜溜黃葉 都飄敗。一兩陣風,三五聲過鴈哀。(旦)傷心對景愁無奈,回首家鄉,珠 淚滿腮。(合)情懷,急煎煎悶似海,形骸,骨巖巖瘦似柴。」

這段曲文如詩如畫,情韻悠長,充滿了鄉野之美,可是卻是「傷心對景愁無奈,」。 蔣、王二人雙雙避難於路上,從詞中雕塑出的景色,可以感受到視覺、聽覺之美。

王季思說:「 山坡羊曲,在觀眾想像中浮現雲山、寒波、煙林、黃葉,傳來風聲、

鴈聲,充分醞釀出劇中男女主人公離鄉別井的情緒,加以翠巍巍、碧澄澄等一連 串連綿詞的運用,唱來流轉如珠,聲情並茂。」26此齣後半,他又說:「水紅花以 下,生、旦分唱各曲,句句切合世隆、瑞蘭不同的身分、性格,曲文通俗自然,

語語本色,確是場上之曲,八股文人是一句也寫不出來的。」確是至論。寫戰爭 有戰爭的節奏,但也關顧到四周之景。寫的是離亂之情,卻有一種婉麗之感。彷 彿愈寫離亂,便愈顯優美,這正是《幽閨記》語言的魅力所在。

第二十一齣〈子母途窮〉王夫人、瑞蓮同行中所唱:

【憶多嬌犯】(老旦)前路梗,行步生,那更天將暝。憂心戰兢兢,傷情淚 盈盈,那些兒悽慘,那些個寂寞。清風明月最關情,無人來往冷清清,叫 他不應天怎聞?不忍聽、不美聽,聽得疎鐘山外兩三聲。

「戰兢兢、淚盈盈、冷清清」狀貌辭的蓮用,把憂悽、難過、孤寂的心情,描摹 盡致,使人如臨其境,一同感受那四顧無人、來往冷清的場面。「那些兒、那些 個;不忍聽、不美聽」類疊修辭的運用,造成節奏的加強,氣氛的凝重。所謂的

「因人施辭,切合聲口」,透過唱者或說者介紹和描繪劇中的景物和感覺。且配 合他的年紀或身分表現出他的態度和感受,《幽閨記》可說做到了。

聲情若未能相諧,也就是說聲不與劇中人物的情相諧,不管聲多麼美聽,不 管曲辭多麼優美,頂多給聽眾一種感官上的快感,而不能給人們一種精神上的美

26 同註 13,頁 321。

(17)

感。元雜劇的樂調唱法,今天雖然失傳,但作為文學劇本來閱讀,其曲辭的語言 聲情仍然可以感受體味得到。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南北戲曲源流考》中提到:「複 唱、合唱有錯雜成章的妙趣。因唱之任務在賓白的美化,甲唱乙和,顯出歌劇的 美備。如《拜月亭》之兄妹、母女避難數齣,何元朗評曰:『彼此問答皆不須賓 白,而敘事情婉轉詳盡,全不費辭,可謂妙絕。』複合唱之妙用全在此點」27

三、南北聯套的巧思

南戲源出北宋雜劇,首用代言體扮演故事,而奠定了中國的戲劇。而南曲的 基礎除一部分里巷歌謠外,唐宋人單闋的詞調之變為曲子,是一種進步。也就是 說構成南戲套數的,是若干單體的曲牌。楊蔭瀏的《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統計 過:「12 世紀時在宋代早已流行的南戲,到了 13、14 世紀時在元代已累積了不 少曲牌,而且已有了把若干單個曲牌聯結套曲的豐富經驗。……《拜月亭》已用 到 180 來個不同的曲牌,……全部南戲所擁有的曲調,其數目之大,可以想見。」

28唐宋大曲則用於舞蹈,以後逐步發展,到了元末明初的南戲,對於曲調的使用,

受到北雜劇的影響,已有南、北曲混用的情形,終至南北合套的套數結構形式。

形式上雖顯雜亂,但也兼有眾長。這便是所謂的不協宮調的結果。北曲包括北方 各地的民間歌曲,還包括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歌曲。南曲亦同。南北合套 可在更廣的基礎上引起聲樂的融合。相近的予以統一;相異的有對比之效。這是 另一種成功,也是南戲的體制有勝於元劇的地方。《南音三籟》序曰:「於是高則 誠、施解元輩,易北為南,構琵琶、拜月諸劇,沉雄豪勁之語,更為清新綿邈之

音。唇尖舌底,娓娓動人;絲竹管絃,嫋嫋可聽。」足以說明南北合調的成果。

再從唱腔來說,「宋元南戲每一齣的唱腔是由若干支曲牌按一定規律組成 的。宋元南戲在曲牌組合方式上的一個很大特點是:往往一支曲牌連唱幾遍,這 是以“單曲反複體”為主的體式。此外,還有“多曲連綴體”,即“南北合套”、

“尾聲”等為主的體式,以及“主曲循環體”的曲牌組合方式。」29依據韓國學 者权容浩所見:“單曲反複體” 曲牌連唱,少則一遍,多則四遍來看,《幽閨記》

共有 6、7、9、10、11、12、14、16、17、18、19、20、21、22、23、25、26、

28、29、30、31、32、34、35、36、37、39、40 等二十八齣都有這樣的組合,

27 青木正兒:《南北戲曲源流考》(台北:商務印書館,1967 年)頁 67。

28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第三冊(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5 年)頁 261。

29 韓國•权容浩:〈宋元南戲曲牌組合之研究〉收龚和德主編《中華戲曲》第二十三輯(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 年第一版)頁 208。

(18)

即“本調”+“前腔”的方式。最多的高達五遍,即 26 齣〈皇華悲遇〉的【銷 金帳】六曲,連唱四次的有十齣,而且都沒有換韻,字數亦相當,可見運用之靈 活。其次,“多曲連綴體”(亦即“聯套”)的“南北合套”,最少有 4、7、

25、26、30、36 等幾齣大戲。由於兩套的音樂旋律迥然不同,交替著歌唱有極 妙的音律。“尾聲”則是第 26 齣典型的「……【紅芍藥】……【縷縷金】→【越 恁好】→【紅繡鞋】→【尾聲】」這樣的形式。這是宋代“遏云要訣”曲牌。至 於“主曲循環體”則以 32 齣的「【青衲袄】→【紅衲袄】→【青衲袄】→【紅衲 袄】」形式為代表。宋元南戲之所以用這樣的聯套方式,一是南曲宜於獨奏,每 個曲調具有極強的完整性、獨立性。二是這種方式本身比北曲短套成折更具靈活 性和豐富性。因此,在大量的“單曲反複體”中插進這些旋律性很強的長套形 式,來渲染各種複雜而微妙的感情色彩,或烘托劇情的起伏變化。

基本上一個套式是否合律要有兩個條件,一為曲牌聯綴之次序合乎規範;二 為與劇情之配合無誤。許子漢的論文中說:「若曲牌聯綴規律無誤,則該宮調之 曲情必能顯揚;若套式運用規律亦能恪守,則劇情必能與曲情相得益彰。」30周 貽白亦舉例說:「《幽閨記》第四齣用雙調新水令套,第七齣用南北合套。」31第 四齣〈罔害皤良〉南北合套的應用是:外(飾陀滿海牙)淨(飾聶賈列)對唱北 曲【新水令】與南曲【步步嬌】套。惟去掉尾聲,未成全套。拿曲調聲音的粗細 不同,來表現對唱人的性格情懷兩樣,這是最直截而現成的方法。第七齣〈文武 同盟〉,前半寫興福被追趕,一路奔波恐慌的心情。氣氛緊張,情緒悲憤,所以 多用北曲表現。如【北絳都春】、【混江龍】、【油葫蘆】、【北鴈兒落帶過得勝令】、

【六么令】等。如【混江龍】唱道:

【混江龍】把興福圖形畫影,將文榜遍地裏開張,挐住的請功受賞,但人 家不許窩藏。卻教俺走一步,一步回頭望,痛殺俺爹和娘。走得俺筋舒力 乏,嚇得俺魄散魂揚。

【油葫蘆】見那廝惡哞哞,手裏挐著的都是鎗和棒,嚇得俺戰兢兢小鹿兒 在心頭撞,這壁廂無處隱藏。

後半是興福躲入世隆園中被發現而結盟的經過,節奏緩慢,情緒也較平和,

改用南曲。如

【章臺柳】我將寃苦陳,教君不忍聞。……念興福生來女真人。……身充

30 許子漢:《元雜劇聯套研究-以關目排場為論述基礎》(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8 年)頁 8。

31 周貽白:《中國戲劇發展史》(台南:僶勉出版社,1978 年再版)頁 351。

(19)

忠孝軍。……為父直諫遷都阻佞臣,齠齔不留存,誅戮盡。只留我苟活逃 遁。

另外,經張敬統計,幽閨共用了雙調、仙呂入雙調、越調、南呂、仙呂、中 呂、正宮、大石、黃鐘、商調十種宮調,32,不能說不多。因此,劇本的聲調格 律深得後人的好評,徐復祚說:「宮調極明,平仄極協,自始至終,無一板一折 非本色當行語。」33如此才經得起傳唱不衰。沈德符《顧曲雜言》云:「拜月則字 字穩貼,與彈搊膠黏。蓋南詞全本可上絃索者,惟此耳。」34沈德符更進一步提 到音律的成就。因此,有人認為《拜月亭》的優長不在教化,而在於彈搊合拍,

淋漓酣暢,是南戲一大傑作。

朱師自力謂:「結構、文采、音律三者為作劇之三要素,三者之中,又以音 律克諧最為難能。……《幽閨記》雖有十齣犯韻(3、4、6、10、17、18、20、

25、26),及三十齣犯調,但論其音律,仍是褒多於貶。且其時南曲韻書尚未問 世,有如此成績已屬難能。而每調每句均施“務頭”(即曲中平、上、去三音連 串之處,且陰陽相錯綜者。如第八齣『香肌稱(陽去)羅(陽平)綺(陰上)』。」

35然而福建省藝術研究所的林慶熙謂:「宋元南戲唱腔曲牌裡的“犯調”,是包含

“借宮”和“集曲”兩種意義,是宋元南戲唱腔曲牌運用上的發展和重要手法。」

36,如此說來“犯調”是一種技巧,不是缺點了。

李漁《閒情偶寄》:「開手學戲,必宗古本。而古本又必從《琵琶》、《荊釵》、

《幽閨》等曲唱起,蓋腔板之正,未有正於此者也。」37吳瞿安《顧曲麈談》〈原 曲〉篇亦云:「詞家若欲套數得宜,牌名勻稱者,宜取元明以來傳奇散曲效法之,

所謂效法者,當擇傳奇散曲中之佳者,如《琵琶》、《幽閨》、《浣紗》諸記。」38由 此觀之,《幽閨》之腔板正確、套數得宜、牌名勻稱均有足稱道者。乾隆間優秀 折子戲選本《綴白裘》收有《幽閨記》六齣;近人王季烈《集成曲譜》所錄有關 齣目的文辭,和《六十種曲》本基本上相同,很少改動。可見原作的生命力是何

32 張敬:《明清傳奇導論》(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6 年)頁 13。

33 見明•徐復祚:《三家村老委談•曲論》。

34 明•沈徳符:《顧曲雜言》收《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年 第一版,1980 年第二次印刷)頁 210。

35 朱自力:《拜月亭考述》(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69 年 7 月)頁 66。

36 林慶熙:〈福建莆仙戲與南戲考〉見溫州市文化局編《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中 華書局出版 2001 年 5 月第一次印刷)頁 275。

37 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部下•演習部•別古今》收《李漁全集》第三卷(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2 年 10 月第一次印刷)頁 68。

38 吳梅:《顧曲麈談•原曲篇》(台北:廣文書局出版)頁 73。

(20)

等的深厚。

第四節 戲劇的形式

此外,該劇之戲劇形式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王季思的「中國十大古典 喜劇集」前言裏提出這樣的觀點:

悲劇、喜劇的理論屬於歐洲傳統的美學範疇,它究竟適用不適用於中國 古代戲曲呢?有適用的,也有不適用的。作為一種美學理論,它是從社 會生活和藝術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中國古代戲曲是古代中國人民生 活的反映,生活中本來存在著悲劇或喜劇性的現象,這些現象必然會反 映到戲曲作品中來,這就決定了中國古代戲曲必然有悲劇和喜劇的存 在。中國古代喜劇一般不表現重大題材和劇烈的社會衝突,往往採取生 活中的某個側面或局部,而且很少以下層人民為諷刺對象,相反的總是 以高貴者的愚蠢、卑劣作為下層人民聰明、高尚的陪襯。39

王氏之言可作為我們的參考。東西方背景不同,而在研究時借助西方理論只是做 一個初步的釐清而已。《幽閨記》一般認為喜劇居多,比如湯哲聲編選《中國古 典喜劇精選》,他把《幽閨記》列為抒情喜劇。也有人稱為歌頌性喜劇。40歌頌性 喜劇以塑造正面人物形象,歌頌新生的美好的事物為主。還有所謂的肯定性喜 劇。有人認為是悲劇,有人說是悲喜劇;還有一說,是輕喜劇。眾說紛紜。試分 喜劇、悲劇、悲喜劇三個角度來說明。

一、喜劇的說法

美學家黑格爾認為:「關於喜劇,其中表現於意志和行動的單純主體性以及 外界的偶然性,成為決定一切關係和目的的主宰。」41他是就主角的自決和偶發 性事件的構成來看待喜劇,和亞里斯多德的看法有相合之處。他又說:「喜劇人 物卻單憑自己而且就在自己身上獲得解決,從他們的笑聲中我們就看到他們富有 自信心的主體性的勝利。」42「喜劇運用外在偶然事故,這種偶然事故導致情境 的錯綜複雜的轉變,使得目的實現。內在的人物性格和外在情況都變成了喜劇性

39 王季思:《中國十大古典喜劇集》前言(山東:齊魯書社,1991 年 7 月。)

40 隗芾主編:《中國喜劇史》第二章〈元代喜劇〉(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1998 年 4 月)頁 71。

41 黑格爾著 朱孟實譯:《美學》(台北里仁書局發行 1981 年)(一)第三章詩,頁 293。

42 同上註,頁 298。

(21)

的衝突,而導致一種喜劇性的解決。」43《幽閨記》的種種巧合應是偶然事故的 運用,蔣王二人的堅持就是意志力的表現。布羅凱特《世界戲劇藝術欣賞》更具 體說明:「喜劇行動是以事件、人物、或思想的踰越常度為基礎的,而這種踰越 不得構成常規的嚴重威脅,而且必須保持喜劇氛圍。」44以此標準試看主張喜劇 之說者有:

(一)張庚、郭漢城主編的《中國戲曲通論》把關劇歸為歌頌性喜劇。

元朝是歌頌喜劇的黃金時代,除雜劇《看錢奴》等各別劇目外,絕大部 分都是歌頌喜劇。代表性劇目有《西廂記》、《拜月亭》、《救風塵》、《望 江亭》……45

《中國戲曲通史》又有這樣的分析:

為了刻畫人物,把喜劇和悲劇的因素交織在一起,是《拜月亭記》的一個 藝術特色。王瑞蘭的形象體現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統一,她富有鍥而 不捨的鬥爭精神,在頑固勢力面前,沒有絲毫的軟弱的表現和絕望的情 緒,充滿勝利的信念。採用喜劇的手法有助於更鮮明地表現她的性格特 徵。……作者運用了巧合、誤會、插科打諢和抒情等手法,使具有悲劇性 質的鬥爭,披上喜劇的色彩。喜劇手法的運用,不是生硬附加的,而是深 深植根於戲劇的衝突和主要人物的樂觀主義精神之中的。46

張庚認為《幽閨記》雖是喜劇,然悲喜互藏,有以樂寫哀、以哀寫樂的特點。

(二)呂榮華的《中國古典喜劇藝術初探--以十大古典喜劇為例》: 本劇十分符合悲歡離合的情境,其中也有不少悲情悽惻的場子,但仍被列 為十大古典喜劇之一。按編者之說為:『這部喜劇的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

是把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結合起來,用喜劇手法來處理悲劇衝突。』本劇 讓患難生情,愛念堅貞不渝的蔣世隆和王瑞蘭“有情人終成眷屬”外,也 對封建社會挾勢迫人、嫌貧愛富的觀念予以痛撻和諷刺。再加上劇中一些 較具喜劇趣味的重要場子如〈幽閨拜月〉、〈招商諧偶〉和一些科諢穿插,

43 同上註,頁 301。

44 布羅凱特:《世界戲劇藝術欣賞》(台北:志文出版社,2001 年再版)頁 70。

45 張庚 郭漢城主編:《中國戲曲通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 年第二次印刷)頁 294。

46 張庚 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台北:大鴻圖書有限公司,1998 年 7 月初版)頁 0290。

(22)

更增添了喜劇氣氛,被列入喜劇自有合理處。47

呂榮華把它歸為“肯定性喜劇”。他認為“肯定性喜劇”強調的是:美好的、道 德的、理想的。有存在價值的人、勢必能得到最終的勝利。觀眾在喜悅的笑聲中,

往往也可獲得一股鼓舞的力量,從而燃起爲生命努力、爲理想奮鬥的熱情和信 心。“肯定性喜劇”的情趣基調是樂觀的、進取的、歡欣的。元代劇作幾乎全以 肯定性的頌揚正面為主要的喜劇精神。

他還提出一個很新的觀念,即「邏輯高潮」。〈抱恙離鸞〉是最重要的一個「邏 輯高潮」。王瑞蘭的正面力量與父親的反面力量衝突,這個衝擊是本劇發揮主題 思想,發展人物性格的轉捩點。這個衝突到了〈詔贅仙郎〉時,不能不解決了。

問題的解決雖是在〈天湊姻緣〉,但喜劇高潮卻已在〈照例開科〉、〈詔贅仙郎〉、

〈推就紅絲〉和〈官媒回話〉中逐步掀起,在男女主角一意的抗拒中,一波接一 波的翻騰著,讓觀眾歡情十足。這之前〈招商諧偶〉是一個小喜劇高潮,〈曠野 奇逢〉又是另一個小邏輯高潮,爲〈抱恙離鸞〉打下堅實的前奏。像〈抱恙離鸞〉

這麼悲痛震撼的邏輯高潮,竟然可以藉各種喜劇藝術手法開展出〈天湊姻緣〉的 喜劇高潮,中國古典喜劇作家利用大逆轉鋪設劇情的弘闊視野,實在是值得贊佩 的,這種高明的藝術手法是西方所沒有的。西方戲劇高潮結構只採發端、高潮、

結局三點發展方式。是單線式的,我們的古典喜劇高潮卻常有兩股,此起彼伏,

使劇情更曲折變化。奇峰迭起中有不盡的趣味。

(三)宋光祖的〈南戲《拜月》稱“奇絕”〉48一文中,解說得極深入:

“喜動離懷,笑生愁臉”,《拜月亭記》故事充滿著悲歡離合。大體上說,

戰亂副線是悲劇情節,愛情主線是喜劇情節。但前者又包含著戰亂平息、

親人團聚的喜劇情節,後者包含著家長專制、戀人分袂的悲劇情節,總 之是悲喜交集。此劇是中國戲曲敷衍悲歡離合故事較早的一個典型。為 何形成悲喜交集?因為作者以喜劇形式表現並解決悲劇矛盾,如李漁所 謂“寓哭于笑”。

他認為此劇的喜劇因素是主要的,悲劇情節起著映襯鋪墊喜劇情節的作用。而且 運用了巧合、誤會的手法構成生動的喜劇情節。

47 呂榮華:《中國古典喜劇藝術初探--以十大古典喜劇為例》(台北:學海出版社,1993 年 11 月初版)頁80。

48 宋光祖:〈南戲《拜月》稱“奇絕”〉見(《藝術研究資料》第 8 輯,1984 年 8 月)。

(23)

(四)葉桂剛、王貴元《中國古代十大喜劇賞析》:「將喜劇因素與悲劇因素 結合起來,用喜劇手法來處理悲劇性衝突,從而表現出鮮明的喜劇效果,這就是

《幽閨記》的藝術特色。」49葉桂剛、王貴元雖認為《幽閨記》有悲劇、喜劇因 素,但仍把它列為十大喜劇之一。再看悲劇的說法:

二、悲劇的說法

布羅凱特《世界戲劇藝術欣賞》中的悲劇定義則是:「悲劇呈現真正嚴肅的 戲劇行動,並且始終維持一種足以烘托出該劇嚴肅意旨的氛圍(雖然劇中偶爾也 可以有喜劇性的輕鬆場面)。它提出有關人類生存的意義、人類的道德性、人類 的社會及心理關係等嚴肅問題。」50布羅凱特認為悲劇的主角通常會引起我們的 同情和傾慕,而最通常的情況是,悲劇主角在追求一個高尚的目標途中遭遇災 禍。這是因為他追求某種理想時,觸犯了其他的道德規律或社會規律,在此悲劇 主角便必須在兩種行動方式中選擇其一,悲劇的情感效果常以「激起同情與恐懼」

(亞里斯多德之言)一語概括。黑格爾對悲劇人物有如此看法:「悲劇人物的災 禍如果要引起同情,他就必須本身具有豐富內容意蘊和美好品質,正如他的遭到 破壞的倫理理想的力量使我們感到恐懼一樣,只有真實的內容意蘊才能打動高尚 心靈的深處。」51主張悲劇者有:

(一)侯百朋的〈談世德堂刊本《重訂拜月亭記》〉云:

《拜月亭記》是一曲喜劇,但是,是充滿著淚水的笑顏,而不是笑聲中 的眼淚。與其說是喜劇,倒不如說是悲劇。“滿目干戈”、“炒炒哀聲 遍”、“奔走流民擁”,是人間的一個大悲劇。瑞蘭、世隆“百年夫婦 途中合”了,卻被王尚書“雪上加霜”“鐵膽銅心,打開鳳凰” 是一個 悲劇。父母女兒好不容易團聚了,皇上、父親卻要瑞蘭再選夫婿,嫁給 今科狀元,這又是一個悲劇。但作者對這些悲事,卻常以喜劇手法來處 理,整部戲文到處可見輕鬆的微笑,正如《曲律》所說的「《拜月》語似 草草,然時露機趣。」而世德本更得機趣之妙。“瑞蘭拜月”是一折重 頭戲,原就具有喜劇氣氛,世德本添上幾筆,機趣盎然。貼云要先回房,

旦問:“你去是還來還不來?”寫出王瑞蘭的戒備。當貼上背聽,旦見

49 同註 5,頁 760。

50 同註 44,頁 68。

51 同註 41,頁 297。

(24)

影轉身查看,貼躲開,旦道:“恰才奴家拜倒,自覺有人影相照。”畫 出閨閣千金羞怕人識破的又一戒備情狀。旦上香祝禱:“得再睹同歡同 悅。”貼悄悄地扯旦,旦驚,忙藏了香爐。貼:“姐姐,那衫袖煙子,

是什麼子,不要燒壞了衣服。”場上演到此處,觀眾定會賞以笑聲。一 個機伶,一個羞怯,一個有心探個究竟,一個有意防備卻終被發現,一 個力圖隱瞞,一個偏要尋根問底。貼問旦什麼叫男兒,旦拙劣地掩飾:

“爹爹是男,我和你兩個是兒。”再追問什麼叫同歡同悅。瑞蘭愈是掩 飾,愈是破綻百出。於是伶俐的瑞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要拉瑞蘭同到 爹爹跟前說個明白。在輕鬆的笑聲中,瑞蘭迫不得已告訴了悲劇的內容。

52

侯氏以這一大段的話,來說明他認為是悲劇的理由。若以戲劇學的觀點來說:他 的悲劇說其實是有待斟酌的。像〈拜月〉這一折,運用了衝突,刻畫出兩個旦角 的個性是很成功的。一個閨思的少婦;一個懷春的少女,各懷心事,互相唇槍舌 劍,旗鼓相當的對答,充滿了女孩家的機智,其實是很濃的喜劇手法,只是背景 有悲哀的成分而已。侯氏對作品時代的看法也與眾不同,是否都是「新歷史主 義」?

三、悲喜劇的說法

悲喜劇的理論,是在悲劇、喜劇之後才產生的,義大利劇作家瓜里尼(1538

―1612)創造了「悲喜混雜劇」體裁。53英國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也創造了《皆 大歡喜》等被認為是悲喜劇的作品。大體是就作品並有悲劇和喜劇兩種因素而言 的。法國文學家狄德羅則創立「嚴肅喜劇」的中間劇體,以更好地反映生活。他 認為戲劇應當更加深入社會生活,接近真實。照他看來,當代的人「不總是在痛 苦之中,也不總在喜悅之中。」黑格爾說:「關於正劇,這是嚴格意義上的“近 代劇”,處在悲劇和喜劇之間的階段。」54他又說:「把悲劇的掌握方式和喜劇 的掌握方式調解成為一個新的整體的較深刻的方式,並不是使這兩對立面並列地 或輪流地出現,而是使他們互相沖淡而平衡起來。……近代戲和正劇就是由這種

52 侯百朋:〈談世德堂刊本重訂《拜月亭記》〉見《南戲探討集》第 5 輯(浙江溫州市藝術研究 室,1987 年)頁 82。

53 轉引自郭漢城主編:《中國十大古典悲喜劇集》前言,爪里尼認為:「悲劇的和喜劇的兩種快 感揉合在一起,不至於使聽眾落入過份的悲劇的憂傷和過份的喜劇的放肆。這就產生一種形式和 結構都頂好的詩。」(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年 12 月第一次印刷)頁 2。

54 同註 41,頁 29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4 南懷瑾《禪宗與道家》,《南懷瑾著作珍藏本》卷 4,頁 48,上海:復旦大 學出版社 2000 年 9 月第一版。. 25

那個老闆娘,從來沒有請過像我這麼高薪的人,而且他的理念跟我們不一

有種種性,種種國土人出家,用不正音壞佛經義,願世尊聽我用 闡提之論,正佛經義。佛言:我法中不貴浮華之言語,雖質朴不 失其義,令人受解為要。 14 (《大正藏》第

,老師說:“我的孩子們,這是我最後一 次給你們上課了。柏林已經來了命令,阿 爾薩斯和洛林的學校只許教德語了。新老

我是 Yoyo ,是一隻導盲 犬,我的主人是一位視障 人士。你知道我的工作是

有人做過--個實驗:組織三組人,讓他們分別步行到十公里以外的三個 村子。

覺得自己在這浩瀚的天地間,是如此的渺小不起眼,不管別人把我踢

斷,自煮、教煮,愁煩憂慼,搥胸懊惱,啼哭愚癡,殺生、不與